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用13篇)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1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的形成过程一般都是从形象思维发展到经验型的逻辑思维和理论型的逻辑思维,思维的不断发展与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数学教学中,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和方法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我就从自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在概念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
概念是科学认识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以压缩形式表现大量知识的手段,是理性大量知识的一种最基本形式。正确的认识概念是一切科学思维的基础。
在无理数与有理数的概念教学中,给出定义后及时揭示其本质属性,抓住“无限不循环小数”这个本质属性以区分无理数与有理数。又如假若只有具体的一个个的一元二次方程“x24x30、x23x10”等等,而没有抽象的“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概念,也就没有它的一般形式表示:ax2bxc0a0,那么只好去对付一个个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性研究。通过上面例子分析可以看出,数学概念教学的任务,不仅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是怎样抽象的”问题,以及有了这个这个概念之后,在此基础上有如何建立和发展理论问题。即首先是对概念的来龙去脉和历史背景讲清楚,其次就是对概念的理解过程。这一过程是复杂的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定义及其结构进行分析,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归纳概括出几条基本性质的应用范围;以及利用概念进
行判断等。
总之数学概念的教学,在引入、理解、深化、应用等各阶段都伴随着重要的创造思维活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引导,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在解题中培养数学思维。
解题的灵活性是指及时转向以及不过多地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善于从旧的模式或通常的制约条件中解脱出来。
一般人们总喜欢局限在平面范围内考虑问题,为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形成“对空间图形进行研究”,可向学生提问:你用六根等长的火柴为边,能摆出四个正三角形吗?恐怕绝大多数学生在纸上画来画去无法完成,此时可出示四面体模型,说明六根火柴可作出四个正三角形。
培养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方法多种多样,传统提倡的是“一题多解”或“一解多题”是一个好办法,但是“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也应引起注意,如已知直线L与圆O相交于A、B,在圆O上求一点P使其到直线L的距离最近。可以引申为求与直线L平行且与圆O相切的直线与圆O的切点,或在圆O上求一点Q,使SABQ面积最小,等等。
三、在定理、法则、结论的推导过程中培养数学思维。
教材总是将知识、方法等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演绎将知识展开,中间有许多“省略”或“简约”的形式,省去了观察、猜想、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寻找那些“省略”或“简约”的内容,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对于定理、法则|、结论等的教学,应重视其发现、推导证明的过程,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是如何发现、如何获取的。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受到思维能力的训练,使掌握数学知识与培养思维能力同步进行。
例如,在讲解幂的运算性质中的“零指数幂”时,给学生观察下面一组练习题:55 5252 aa a2a2 anan
先让学生按除法得出结果,然按照同底数幂的运算得出结果。通过这种对比练习让学生思考“零指数幂”性质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置身于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某些简单的问题出发,提出若干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结论的导出过程,让他们在观察、讨论、类比、归纳中得到思维的发展。
四、引导多向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对一个问题能从多方面考虑。具体表现为一个事实能作多方面的解释,对一个对象能用多种方法表达,对一个题目能想出各种不同的解释。与此相应地还有另一种情况;即有了一种很好的方法或理论,能从多方面设想,探求这种方法或理论适用的各种问题,扩大它的应用范围,特别是把一个领域中的方法移植到另一个领域。这种方法常能收到意外的效果。
五、提倡观察思考严密有据,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思维的严谨性指考虑问题的严密、有据,运用数学直观,不停留在表面认识上,运用类比,不轻信类比的结果;审题时不但要注意明显条件,而且还要留意发现那些隐蔽的条件;运用定理时注意定理成立的条件;仔细区分概念间的差别,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正确地使用概念;给出问
题全部解答,不使之遗漏。这些都是思维严谨性的表现。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可“包办代替”,要注意留给学生足够时间和材料,启发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进行思维操作。只有学生肯动脑筋,会动脑筋,学会如何想“数学”、“用”数学,才能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数学教育家曹才翰先生说得好:“数学学习与其说是学习数学知识,倒不如说是学习数学思维过程。”只有重视“过程”教学,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理解思路的分析探索过程,才能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素质。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2
一、从数学概念入手揭示数学思维
从数学思维的发展来看, 初中学生正在经历着由经验型思维方式向理论型思维方式的过渡。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地实现这一过渡, 离不开对数学概念的固化和理解的教学过程。学生如果没有明确的数学概念, 要实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构建, 本身就是不可能的, 这样只会让学生更长时间地停留在经验主义的思维桎梏中。
比如, 在进行有关有理数和无理数教学的时候, 要实现学生对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清晰了解, 必须让学生对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形成正确的认知。概念教学必须要在教学的初期得到完美的解决。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在教学中, 首选给学生固化有理数和无理数概念, 然后给学生深刻地揭示出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内在本质特征, 也就是必须要让学生明白区分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关键所在, 就是要明确对无限不循环小数的正确区分和完美把握, 这样就会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让学生对概念形成深刻的理解, 最后就能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逻辑关系。
可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的阶段, 在这样的阶段中, 学生最容易形成经验型的解题和逻辑习惯, 这种习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成长和能力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 强调概念教学, 对顺利地实现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就显得异常重要。
二、从解题出发锻炼数学思维
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地体现在学生的解题过程中, 并且在学生的解题过程中, 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升。把握好解题这一重要的锻炼思维的方式, 从解题出发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比如, 在解题教学中, 教师常用的一种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解题策略就是针对数学问题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求解, 或是针对一道典型的数学例题提出与之相关的多个问题来求解, 以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下面这个例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直线m经过一个圆上的两个点q、w, 请画出圆上的一点e到直线m的最短线段。对于这样的问题, 可以变为求直线m平行而且和圆相切而成的直线与圆形成的切点, 也可以变为求圆上的一个点f满足由q、w、f三点形成的三角形面积最小这个条件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这样的数学问题还有很多,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搜集和整理相关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寻找相关的线索, 使之建立起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可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通过对问题的加工和创造, 让这些数学问题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 实现学生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的有效突破。这需要教师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解题教学的重要目标来设计问题。
三、从推导过程培养学生思维
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自主地实现思维演绎和推导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 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比如, 在学习有关零指数幂的教学中, 需要学生根据指数幂的运算规律和性质进行零指数幂的推导和演绎。为了让学生亲自经历由指数幂的知识到零指数幂结论的有效推导, 我在教学中通过一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解题。首先让学生根据题目计算出问题的答案, 然后再根据幂的知识按照同底数幂的运算法则进行求解。学生在接下来的解题中, 自然会经历思维的演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对比和联想, 实现了数学思维的飞跃。这种过程的实现, 就是依赖于教师的有效组织和引导, 依赖于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合理设计。
可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现学生思维的进步, 离不开数学教师的引导。在推导性的教学中, 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优化问题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经历思维成长的发展过程, 在发展中逐步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构建。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3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品质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而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思维品质 数学思维能力
一、思维能力是初中数学的主要能力之一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而数学思维的本质是指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而初中数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是不仅让学生自己解决书本中的习题,还要利用书本知识解决一些具有创新性的问题。因此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主旋律。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初中数学试题的题型在发生重大的变化,由原来的注重学生知识的熟练程度考查,转向学生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考查,许多能力题的解法空间上有很大的改革和变化,这就给数学老师提出新的课题,不能只注重简单知识的传授,更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认真研讨课改理论,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激情。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大力提高课堂效率,在提升课堂品质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转变,如根据不同的课型,可设有自主学习课、合作学习课、共同研讨等,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而且要会学,这才是教师的出发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创造、学习,只有这样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独立地学习数学知识,并很好地运用数学知识,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创造发良好的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们常常说的一句话,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常谈论的一个问题,我想要让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只有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思维情境,让学生在思维情境的驱使下,主动地完成思维,这就要求老师学会创设思维情境。初中生的思维由小学阶段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个时期,学生开始学会独立思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精心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如:三角形内角和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后,恰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论证并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这是帮助学生从直观的感觉中进行理性的思考,然后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变化,让学生在认识图形的同时,思维的兴趣得到培养,教学中通过呈现思维情境,探出有激发性的问题,通过设置思维障碍、鼓励学生追求事物的新意义,分析探索知识的动机,
可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变换思维练习,灵活地培养学生的思维
思维灵活性就是遇到一个问题应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角度考虑使问题得以快速的解决,也就是说从现有的条件出发,采用灵活的方法使问题得以解决,而变换思想的练习,正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关键,教师和以往的教学一样,只是一成不变的习题,这样只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根本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所以要变换思想,设计一些合理的、富有创新的一些习题,不仅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在解题过程中,常规解法所给条件似乎不足,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换个角度思考,使用问题迎刃而解,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四、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通过思维,不但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高质量的提问,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在初中数学课堂上,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记什么,不思索或少思索,教材上是什么样的问题题型,学生就只会解什么样的题型,缺乏创造性。素质教育要求初中数学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五、专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对熟悉的事物,采用新的方法或从新的角度加以研究,从而在相同或相似之中看出不同的思维形式。初中数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和心理需求,利用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利用书本知识进行专题研究,巧造发散点,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归纳辅助线作法:在学完平面几何四边形一章后,学生认识到如何添加梯形辅助线是证题解题的关键,故在教学中“以梯形中辅助线添加方法”为发散点进行专题讨论,由各种题型为对象,引导学生归纳出梯形六种辅助线的添加法,让学生在归纳总结中掌握知识、习题解法规律、技巧,多角度、多方位地研讨辅助线的做法。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4
《数学新课标》对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即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在情景问题设置、例题设置、作业设置这三个方面,要层层铺垫、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思维的合理性、严密性、完整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遵循认识规律,把握教学原则,实施创新教育。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5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数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是数学学习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进而达到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二、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教学时每次提供的学习素材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例如:“表内除法
(二)”的教学,第一节课就是在“欢乐的节日”背景下,首先要解决的是在布置联欢会 的会场时“平均每行挂几面小旗”的问题。又如“万以内的加减法
(一)”的教学,在“参观鸟岛”背景下要解决的是如何乘船的问题。
(二)在计算教学中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思维习惯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保护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教学求商的方法。“12个桃,每只小猴分三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怎么算?”有的是减法计算。减了几次就是几个小猴。有的是乘法口诀算。三
(四)十二,商就是4。让学生了解并尝试各种不同的算法,体会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比较好。
三、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就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还是教学新知识,还是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
识的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教师给出试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事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
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想加,再同第一个数想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35+27+33)中去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四、数学语言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例如:△=〇+〇,△+〇=18。如果把题目内容用语言来表达: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一个三角形加一个圆形等于18。即就是圆形的3倍是18。很快得出圆形是6,三角形是12。这样使学生既加深了倍数关系的理解,又巩固了学生对文字题的训练。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6
李 茹
(吉林省孤儿学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跟创新时代的步伐,大力倡导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的高阶思维能力的推行。那么,何谓高阶思维?在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高阶思维?
一、高阶思维的内涵及分类
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高阶思维是建立在低阶思维基础上的,它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十大”高阶思维能力,即:问题提出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素养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兼容能力、获取隐性知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具体实践
美国教育家杜威很早就有高阶思维意识,他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创设情景、明确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检验假设的五步教学法,今天我就结合“五步导学法”,谈谈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步: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通过该环节,可以为学生的高阶思维活动做铺垫。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富有兴趣与激情中,自主解决学习的主体性任务。
第二步:自主学习,个性指导
该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信息素养及自我管理等方面的高阶思维能力。在自主学习时必须明确自主内容,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阅读教材,在阅读过程中要标出重点知识,同时标出疑难的.地方。学生自主阅读完之后,要独立完成导学案中老师设计的问题,需要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要求能够抓住主要问题,并对教材内容进行概括和梳理。
第三步:合作释疑、互助研讨
该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等方面的高阶思维能力。具体操作如下:
1.设疑难点,展示问题。教师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取有价值的疑难点来设计问题,所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梯度和思维的力度,能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思维空间。
2.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当老师给学生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时,不能让学生直接进行小组研讨,应该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分析,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问题进行大胆剖析,明确思路,形成对问题的独到看法。
3.组内交流、达成共识。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围绕困惑进行小组讨论,在交流中相互答疑、解疑,逐步明晰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形成初步的内化知识体系。
第四步:精心点拨、启发引导
该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获取隐性知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高阶思维能力。学生研讨后,对小组研讨形成的共识加以梳理。对小组研讨后仍未解决的问题,老师可以精心点拨,启发引导,这个“点”,就是能使学生顿悟、解惑、反思、有收获的关键点,切忌面面俱到,最后老师将具有代表性的创新设计或相对标准的方案选出来,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全体学生,组织全体学生分析评价,达到拓展知识与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第五步:巩固训练、整理提高
巩固练习需要老师精选习题,实现高效的知识迁移和变式训练,整理提高实际上是让学生完成自主知识建构,这一环节更加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科技的创新, 而搞好科技创新需要大量具备高超创新能力的人才。初中化学教学属于化学教学的基础阶段, 能够为学生日后的深造和开展社会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要注重对学生化学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当前, 初中化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此,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初中化学教学的实践, 探讨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内容
1.1 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创新就是要与先前产生差别。对于学生来说, 在学习中是否能够做到创新取决于学生的思想意识, 即学生有没有要创新的想法。想和愿望是具备创新意识的条件, 学生如果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活动便难以进行。例如, 在讲述空气这一内容时, 学生都清楚地知道空气的主要组成成分, 也知道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化学物质的来源。
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氮气占空气百分含量的78%, 就理论值而言, 在空气中生长的植物能够得到充足的氮供给, 为什么农民伯伯还要为这些植物施加氮肥呢?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展开分组讨论。然后进行汇总, 学生的答案形式多样。学生的回答虽然缺乏科学合理性, 但是他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意识。实际上, 氮气在空气中的存在形式是分子形式, 以这种形式存在的氮是不能够直接被植物所吸收利用的, 必须经过加工使氮转变存在的形式, 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鉴于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有限, 对于这个问题不能给出合理的解答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 学生就会形成有关的化学概念和知识, 加深记忆, 进而深入理解这个问题。
1.2 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激发
目前, 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手段已经由传统的平面形式转变为现在的立体形式, 并且由静止转换成动态, 由单纯的文字教学发展到图文并茂的教学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学生带来的不仅是理论知识, 还有创新意识。例如, 在讲述离子这一知识点时,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 让学生欣赏到在传统课堂上见所未见的图像和影音, 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 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学生授课的方式展开教学, 让学生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和设计, 突出其个性。在此过程中, 学生掌握知识点的速度和效率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会有很大的提高。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可以丰富学生的信息储备和知识经验, 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3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挥
初中化学中安排的化学实验多半是基本操作实验, 由于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学生对于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是大相径庭的。因此,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 要为学生提供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实验进行设计安排, 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 在讲述“二氧化碳的制取探究”这一内容时, 气体的制备和所用的方法多种多样, 这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自己动手进行气体的制取 (装置、实验步骤、收集方法、验证方法等) 。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 在小细节处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 帮助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点形成网络和进行合理应用。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和思考, 并进行相应的创造。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注重对学生求知欲的激发
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虽然有较为充足的精力, 但是注意力却难以集中;虽然具备很强的求知欲, 但是缺乏持之以恒的韧性。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做的就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并让学生持之以恒。因为学生对于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安排一些有趣生动的教学活动。大多数学生都有一种求胜心理, 即希望自己比其他人强, 一旦学生发现自己某个方面有优势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 对其进行鼓励, 让其继续进行探索。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点很有帮助的。
2.2 增加化学实验
化学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实验的支持, 实验是检验化学理论是否正确的依据。所以教师要适当增加化学实验, 让学生进行操作, 运用课堂所学知识点在此过程中进行深入探索。在实验中, 学生要随时注意实验的进度及实验的安全性, 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和培养能力。例如, 在厨房中有食盐和碱面两种白色的粉末, 请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区分。学生可以根据学过的化学知识,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设计。在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 让学生多观察、多学习、多发现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
结语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仅是现代生活和生产的要求, 更是化学教学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在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结合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活动, 在此过程中, 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 还要做到与时俱进, 不断加强学习, 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 切实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摘要:初中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学生基本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最重要的当属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者根据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 就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展开讨论。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郭丽.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 2012 (20) :83.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8
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对中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做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给学生言论自由
传统数学教育模式中,教师在讲台上独挡一面,教给学生固定的学习方法,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回答问题,答案丝毫没有创意,甚至老师与学生之间出现了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这是素质教育不愿意看到的。那么此时,就需要教师调整自己的“垄断教育”模式,努力和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变初中数学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的关系,让两者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进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答案与标准答案不符而全盘否定学生的看法,要对初中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和言论有着充分地尊重,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讲出自己对各种答案的质疑和理解,保留学生自己的学习空间和言论自由,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给学生思维自由
初中数学课堂最忌讳教师不顾学生的思想方法而自顾自地为学生灌输知识。为了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教师必须充分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对教材的编排、对标准答案甚至对名人的观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对数学问题时刻保持怀疑的态度,从而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对疑问进行实验,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数学离不开思考,尤其是当学生在初中这个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将使学生在以后的科学习中都能得心应手。而在思考过程中,学习数学,离不开对数学思想的思考。
1.感悟数学思想
学生拥有数学思想意识实际上就是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前期过程。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在使用过程中解决问题达到一定程度而衍生出来的一种质的变化。要想掌握数学思想,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穿插到习题训练中去,培养学生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应用数学思想
应用数学思想是一个培养数学思考能力的后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时时刻刻将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讲课时为学生明示出来,并鼓励学生依靠自己对各个数学思想的认识,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思考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本文中的合作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1.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
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营造,单靠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没有学生的热烈回应是完全不行的,所以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之中。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将发表见解的权利还给学生,站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各抒己见,不但可以使教师更加明确各个学生的不足之处,而且使学生感受到和一个比自己知识渊博的人讨论问题的充实感,从而培养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能力。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真正的合作不是只有一个主角,而是需要每一个同学都可以踊跃参加的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的合作中,可能会有一些同学的积极性和见解独到性给其他同学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使其他同学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这时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对于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帮助。对于那些可以迎头赶上的同学,教师要及时鼓励,鼓励这些同学在合作中向其他优秀同学学习,在合作中完善自己;对于那些自愧不如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帮助该生弥补知识上的匮乏,引导学生经常与优秀同学交流,在合作中正确认识自我。同时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合作能力,在合作中健康成长。
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向性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美,若能发现其独特之处,就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初中数学更是如此。数学是发展最持久,生命力最旺盛的一门学科,原因就在于数学的应用性,它与实际生活联系格外紧密。教师可以就此引导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之美,从而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引导。
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方法性
要想不被社会淘汰,就需要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从两方面来培养学生:(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系列的阅读方法,比如“走马观花”读书法、反思读书法、三步预习法以及精略交替读书法等,从而使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在读书过程中对课本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该观点笔者已经在“初中数学中思考能力的培养”中有所阐述。学会读书,学会思考,让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上对数学进行深刻全面地理解。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9
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对于以后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甚至大学阶段创造能力的形成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思维依赖性还是比较强,但随着身心发展的逐步成熟,小学生已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别是到了少年初期,对教师、家长的依赖不断减少,独立思考、独立操作能力不断提高。思维的批判性不断增强,开始批判的接收一些新鲜事物,同时对事物的认识开始渗透到本质。思维的发散性不断增多,能动性不断提高,在头脑中经常出现新奇的想法和观点。在科学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培养创新思维习惯。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性思维形成的氛围,教学过程中,把工作的重心转到培养学生求知欲、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上来。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联想和想象,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创造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大胆想象的条件。再次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自觉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的回答问题。最后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求异思维,创新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在指导学生的活动中,教师要多组织一些一题多解、多路思考的活动,看谁想的办法多就给予鼓励和肯定。对小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尽量引导学生突破定势的约束,推陈出新,不落俗套。
二、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一个创新发明的想法常常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对细节的细心观察常常能引发很多好的创意,更有甚者这些细节可能恰恰是发明的来源。很多有名的发明家就是从生活小事入手进行发明的,如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从教堂的吊灯,发现了摆的等时性;爱迪生发现油灯光线暗淡,发明了电灯;富兰克林发现雷容易打击高大建筑物,发明了避雷针;诺贝尔发现工人开筑铁路很麻烦,发明了炸药……。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在生活之中得到启发,如一般的肥皂盒有点水,肥皂就会发粘,不容易取出来,肥皂的使用寿命也将缩短。天津的范平同学利用杠杆原理发明了方便肥皂盒。打开肥皂盒,肥皂就会立起来。它和同类产品相比,技术上要更先进一些,获得了第一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一等奖。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从生活中发现那些看起来司空见惯的东西的奇妙之处。
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走出教室,走近社会。科学教学中有很多课外拓展活动,一定要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使小学生树立参与、合作、关心、进取、创新的意识;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探索研究、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创新发明的能力。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用中学”。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科技创新活动一点也不神秘,只要在活动中遇到不称心、不顺手、不满意的事,要想办法改进它,这种改进的想法就孕育着创新和发明。
四、展示优秀创新作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将优秀创新作品展示给学生,当看到这么多精彩的作品出之于学生之手时,学生们的兴趣,自信心一下子增强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了“我也能创新设计”的思想。在科技创新的辅导中,我们学校也涌现出了大批的优秀作品,如魏安双铄同学设计制作的能搬运家具的“隐形的腿”,李研波同学为病人设计的“变形伞拐凳”,王骁同学制作的具有流水导向功能的雨伞等。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这些优秀作品,使他们认识到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也能做到,从而引导每位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发明创造的方向,做到在创新的道路上有路可循。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于创新实践。
五、改革评价标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渴望成功是学生内在情感的需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必须改革评价标准,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中要看到学生的性格差异,老师要有一颗宽阔的心,善于包容学生,谅解学生的错误,同时对学生可贵的潜质,着力挖掘。对学生迸发的创新思维火花,要加以呵护,不要吝惜自己的大拇指。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产生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和强大的内驱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不能因个人好恶而对他们冷嘲热讽,泯灭他们的创新意识。
总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在对学生引导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实际,采用形式多样的培养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适时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学习,不断培养自己的创造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独创性。指反应的独特性,想出别人所想不出来的观点,拿出别人拿不出的意见,亦即和别人看同样的东西,却能想出和别人不同的事物,指“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独特新颖的能力。表现为思路开阔、灵活、新奇、独特、有丰富的想象,善于联想,长于类比,在心理上还表现为有强烈的创造愿望。
2.广阔性。创造性思维虽然也有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可循,但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不会把视线盯住在一点、一线、一面上,而是会扩展思维的空间范围,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思考,在三百六十度的空间扫描。从对事物的单向的因果关系分析,发展到对事物整体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从单值的考虑发展到多值的考虑,既对事物作纵向比较,又作横向比较。
3.敏捷性。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等方面的能力,即对问题的敏感度。随着信息的传递、加工、储存速度的大大加快,“时间”、“效率”已经成为人们最珍惜的东西。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要求人们对急剧变化的情况作出敏捷的反映和决策。
4.流畅性。指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毫不受阻地、非常迅速地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一个人如对问题的出现产生许多反应,则说明他的思维具有流畅力。所谓“思潮如涌“”一气呵成”便是思维敏捷者所表现出的特有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篇10
鼓励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需要打破常规,考虑变异,多角度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求异思维有三个主要特点:首先要把现有的材料材料和以往的材料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材料,构成一种新的假设;其次要从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以一种新的假设来分析,探究问题产生的可能性;为基础的思维过程;再次是要在推测、联想、想象、创造等思维活动寻求解决某个问题的多种可能的途径。如: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高是5厘米,腰是3厘米,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这就要求学生调动所学知识,考虑两种情况,这样就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某种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设计一些形式新、入口宽、解法活的开放性习题,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大胆思考的机会,更多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常新思维。如在认识“多边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去一个角,问还剩几个角,裁剪后的图形是几边形,内角和各是多少,每多一角,增加多少度。这都在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更多的答案,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开放性问题具有挑战性,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又得天独厚的优势。
适当地延迟评价,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空间
学生寻求答案,特别是新颖独特的答案,一定会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一定是灵机一动般的顿悟,它很可能是慢慢展开的。研究实践表明,新颖独特的设想多数是在深思熟虑之后产生的,所以教师应该采用延迟评价的方式,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发散的机会和空间,避免思维早早地划上句号。
2数学思维训练技巧
拓宽学习空间
外国学者关于数学启发法是这样论述的:如果解题者面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一无所措,数学启发法可能会给你一定的启示;但如果解题者对于如何求解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时最为恰当的做法就是,让他按自己的方法去做!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适当推迟做出结论的时机,给学生留下直觉思维的空间。
比如,应当给各种不同意见(特别是教师事先未曾预料到的意见)以充分表达的机会,包括让其他学生对所说的不同看法能有一个理解和评价的机会。阿基米德曾试图用各种方法测出结构复杂的皇冠的体积,但努力很久却未能成功。最后一次是在洗澡,当他躺进浴缸,看到浸入水中的身体与浴缸里的水溢出时,一个想法自发而生了,他所渴望以求的,不就是几何中的体积变换吗?一个久思不解的难题就这样解决了。这一特点也提示我们,在紧张的思维后,暂时放下工作,进入悠然闲适的状态更容易产生直觉。要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都是枯燥乏味的证明、推理,学习数学还可以从大千世界的万物生灵中得到启示,在玩中学,寓学于趣味之中,使他们对自己的直觉思维产生成功的喜悦感。
学会合理的猜想
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可见,对初中学生加强数学猜想的训练,培养他们提出数学猜想的能力,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确实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要说明为什么有时是很困难的,这时就需要具有较强的猜想能力。
作为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只看演绎过程的严密性而忽视直觉猜想的价值,注意利用问题的拓广来吸引学生多角度设想,多方位思维,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不懈地要求学生归纳与演绎交互使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同,使学生意识到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有不同的解释或解决方法。
3数学思维训练技巧
善于运用发现法,启发学生的思维
发现法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它的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形成于六、七十年代,是目前新课程改革下,广大教师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要画圆了,老师不讲画法,让学生先去画,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之中,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好。
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环节,启迪学生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这启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到学生中去,用对学生信任、充满激情的对话和语言,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快、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体验这种学习中的成功。例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多一些这样的话语,“你的回答很有创意!”“你真了不起,发现了小秘密!”……这些充满激情、充满鼓励的评价,让孩子们放松了紧张、焦虑的情绪,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快乐的,逐渐地喜爱上数学,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维活动。
通过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又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要求学生归纳出一个能概括各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我让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们归纳出,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行概括,因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 +下底)×高÷2 。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即可将这公式变成:底(长、边长)×高(宽、边长)×2÷2 = 底(长、边长)×高(宽、边长);
又因为圆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因此,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圆也同样适用;当梯形的上底是零时,即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梯形的面积公式成了:底×高÷2。这即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数学思维训练技巧
情景教学法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老师首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激发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去探索、去钻研,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并进行大胆求证,才能培养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之中,把数学理论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数学问题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勇于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延伸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中心对称”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两个图形关于一点对称的概念,并掌握它们的性质,老师通过创设情境,结合课本62页的图形,让学生先观察,再回答问题:把其中一个图案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先让学生从旋转变换的角度分别观察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入中心对称的定义。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中心对称实际上是旋转变换的一种特殊形式(中心对称中要求旋转角必须为180度),渗透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接着,对“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概念进行比较,让学生自主探究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区别。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质疑教学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老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发散式思维教学模式,使学生数学思想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引导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采取多种教学思路,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多向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质疑式教学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热情。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11
关键词:思维;创造;理解;发散
正如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里面阐述的那样,人会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发展自己。我们的学习也是如此,每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是连续性的,但在连续的过程中又分不同的阶段。数学的教学就充分地诠释了这一观点,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在具体运算阶段,只能把运算图式应用到真实的或可以想象到的事物上,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而我们的初中生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建立起事物之间的关联,鉴于此,我们的工作就是开拓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建构科学的逻辑的思维模式,长期的教学探索过程,总结了如下几条具体方法。
一、学习融入生活,激发主动思考
一个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有兴趣主动去思考问题?我想這个问题一定是已经对他的生活造成影响或者将要造成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知识的传输过程,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一节课下来书的页数是翻了不少,真正被学生理解消化的内容却少之又少,那我们不如多举出些现实生活中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去思考、解答。例如,我们在教学概率的时候,我们很多同学都有抽过签的经历,那么抽签的时候就会涉及概率问题,可以就每个人抽中的概率是否相等以及原因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还有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蕴含着数学的哲理,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养成用数学的思维去看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博采众长,拓宽思维空间
古人说得好,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的目的地只有一个,但是通往目的地的途径却有很多,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会因为思考的点不一样而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通常来讲一个人的思维越广,考虑问题就越全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会选择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法。数学中一题多解的题型大量存在,我们可以安排小组学习讨论,小组成员在成功解题后要将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讲解、交流。同学们在交流过程中会遇到别人的质疑,这时需要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路有清晰的分析能力,能够很独到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听其他组员讲解他们的解题思路时,学生可以将其与自己的进行比较,总结出每个组员的方法的思维点以及解题方法的利弊,可以促使我们的学生看问题更加全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理解,引导创新思维
初中生具有一定逻辑推理能力,可以尝试着让学生自主地运用假设、证明、统计、检验假设等一些具有逻辑推理的知识去解题。学习数学理论、应用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关联以及理解更深层次的含进行组织、归纳、形成系统的过程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视角义,只有深刻地理解了问题的本质,学生才会对问题有透彻的认识,便于学生看问题,在新旧的冲突中引导思维的升华,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思维方式。创新意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成就动机也就越强,最终会使我们的学生取得成就。
四、发散,深刻思维
生活中不难发现许多现象的内在规律的确相似,比如说圆从起点到终点是起点到起点的循环就像我们人的一生,小时候欲望很少,到中年欲望很多,到老年的时候欲望又很少,也是起点到起点的循环。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相似点去推理一些我们还未涉足的领域,或是遇到的新的困惑。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只有能够很好地概括才会延伸,其次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由此及彼,最后,我们要注意学生对问题的结构认识能力,良好的能力结构意味着不局限在问题的表象。
总之,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顺应时代的要求,给我们的学生创造一双翅膀,让他们在广阔的天空自由飞翔,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今后的生活中都能很好地运用、发展数学的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12
由于传统的教育方式重在教, 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 改变无法发挥其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与能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学习, 学生很难培养数学思维的能力。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就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 重视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积极探索,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能动性, 启发学生通过实践去感受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体来说, 初中数学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就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数学教师首先要准确把握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突破口
想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首先初中数学教师要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培养和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有目的的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以及创造性进行培养。
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刨根问底的分析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而学生数学思维敏捷性的培养注意通过首先教师对学生思维与计算速度的提高来实现。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则需要通过数学教师鼓励学生丰富的联想, 对学生进行变式教学来进行培养。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创造性培养就需要数学教师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学会质疑, 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学生数学思维的批判性其实就是学生自我的反省与调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几种数学思维品质进行培养, 并以此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初中数学教师要学会调动学生的思维
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教师还要学会善于调动学生的内在思维。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来调动和促进学生的内在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才能够激发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在动力, 学生才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维。而要想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认真备课, 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初中数学教师通过对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三、初中数学教师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想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 初中数学教师还需要先教会学生如何思维, 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同时初中数学教师还要重视学生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的学习。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重视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引导, 教会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认真审题, 细微观察, 能够挖掘习题中的隐含条件, 并如何通过抑制条件进行分析和推断, 结合数学定理与观念解决问题。
四、初中数学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思维之后, 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生物品质的培养, 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精心选择习题, 通过引导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对学生思维清晰与条理清楚的训练,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与条理性。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分析与思考问题, 面对复杂的问题如何通过局部到整体, 然后再由整体到局部去分析, 通过分析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 初中数学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严密性方面的培养, 要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每一个公式的运用, 每一条法则的使用, 每一个定理的应用都能够有理有据, 都具有其使用的先决条件, 都在其运用的范围之内。这就需要数学教师有目的的选择一些习题让学生去做, 然后针对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以及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 从而使学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严密性。
初中数学教师还要注意在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时候, 要精心选择一些一些有代表性、巩固性和灵活性的习题, 然后要求学生从各种不同角度, 寻求不同的解法, 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 同时数学教师还可以改变条件对学生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 从而巩固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综上所述, 数学思维能力的好与坏直接反应着数学数学素质的高与低,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以此来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思维。数学教师首先要准确把握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突破口,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努力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正确的思维, 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对学生数学能力以及数学素质的培养不但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还对学生将来的工作与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数学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实现数学教育的目标。
摘要:在素质教育越来越普及的今天, 数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数学素质的集中体现。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笔者在此从初中数学教师首先要准确把握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突破口;初中数学教师要学会调动学生的思维;初中数学教师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初中数学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四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13
摘 要:近年来中考试题对阅读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多,中学数学教学也要把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明确的要求提出并实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找到学生阅读的薄弱环节,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阅读能力在解题中的作用,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 阅读能力 培养
一提到阅读能力,人们往往就想到语文阅读,其实随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阅读成了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是汲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中学数学教学要把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明确的要求提出并实施。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充分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阅读机会
阅读是一种学习形式,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可以加深理解能力培养认知。很多教师没能充分利用教材,课堂上先是深入浅出、声情并茂地讲解或师生共同讨论,之后是学生做课本练习题、总结、布置课下作业。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忽略了学生阅读教材的`环节,仅仅把课本当成习题集。其实教材是学生学习内容的来源,是一个模板。我们应重视这一环节,在教师讲解师生共同探讨之后,先让学生通篇阅读教材,回味、消化、反思,再做练习,完成其他环节。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意识就会增强,阅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自学能力也就随之提高。
二、找到学生阅读能力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
中学数学阅读包括概念、定义的阅读,公式、性质、定理的阅读,纯数学题目的阅读,应用题题目的阅读等。从学生解题中出现的问题看出,失误的原因很多都是没有通过阅读关。比如括弧中给出的条件没看到,让选择错误选项选成正确的,没看到某个关键的字、词,给出四个命题让判断正确的个数,后面给出四个选项,而学生看到第一个命题正确就选择了A,给出图表中的关键点没有注意到等。
其实就是有些学生阅读起来浮光掠影,一目十行,丢三落四,抓不准要点,抓不住关键字词,读不出其中的隐含条件,有的根本没有读完,只看了开头,仅凭大脑中对熟题的认知,没注意到所涉及题目与印象中题目的区别就盲目动笔。教师应该找准学生阅读中的这些薄弱环节,让学生认识到阅读在数学中的作用,引起学生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认真对待阅读,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会使学生自主地培养阅读能力,促进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阅读的具体方法
数学中的概念、定义、公式、性质、定理、具体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的表述,都应该是科学的、严谨的、有序的,应当言必有据,条理清晰,因果关系顺理成章。因此我们应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地阅读,每个关键字词、表格、图像都应反复阅读。应让学生像语文上分析句子成分一样,找出每一句的主谓宾,搞清哪些是修饰限制成分,这些修饰成分对题目有什么作用,哪些只是点缀,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没有影响,从而使学生真正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学生阅读时就应如下分解:定理的主语是距离,谓语相等,修饰限制成分就应该仔细分析了:是什么距离?这样逐字逐句地分析,层层递进,学生怎么能搞不清定理的实质呢?真正理解了,一切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为了提高阅读能力,要培养学生有意识的选择性复读。如概念、定义、公式、定理等就应该反复阅读,把关键字词在课本上标注出来。较长的题目,也应反复阅读,一遍读不懂就多读两遍,直到理解题意,能正确解答为止。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阅读能力自然会提高。那么学生如何能判断自己真正读懂,真正理解题意了呢?我曾这样尝试过:在当天布置的作业中让学生自己任选一题,先把自己阅读该题的所知所得书面表达出来,然后再解答该题。阅读内容表达包括已知、所求,二者之间通过什么知识联系起来,该题阅读容易忽略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隐含条件。这样就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数学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四、培养自信心,发挥阅读能力在解题中的作用
有时学生不能顺利解题,并不是阅读能力差,而是学生不相信自己能读懂题意,遇到较长的题目,尤其长篇幅应用题,会直接放弃。其实如果静下心来,慢慢阅读分析,就能解答出来,此时阻碍学生的不是阅读能力,而是对自己阅读能力的不自信,学生主观认为自己不会,审题是浪费时间,从而出现会而不敢下笔做、不得分的情况。因为有了这样的认知,学生脑海中始终萦绕的只有两个字“不会”,学生即使审题,大脑也不会在题目上积极思考,有这样的潜意识暗示,就真的做不出来了。症结并不是阅读能力问题,而是自信心和耐心问题影响了阅读能力的发挥。因此应在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耐心上下功夫,使学生认识到只要有耐心、有信心就能读懂题目,提高学生对阅读能力自信心的认知,提高大脑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阅读能力在解题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荐阅读: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09-06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08-27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11-19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案例11-03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11-29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07-07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