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思维培养

2024-07-26

初中数学思维培养(通用12篇)

初中数学思维培养 篇1

创造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类智慧和意识能力的最高表现,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立足于先进民族之林。”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所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就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谈几点体会。

一、深挖课本,努力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挖掘数学的内在潜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更应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讲二次函数求最大值时,除给学生讲(4ac-b2)/4a是函数最大值或最小值,还可以讲其它求最值的方法,并让学生思考两种办法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以求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如下:代数式x2+4x+5=(x+2)2的最小值为0。所以x2+4x+5的最小值为1。

二、要让学生接受你的课,就先让学生接受你人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创新学习奠定基础,创新要求有民主的环境,试想,如果师生关系还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又怎能奢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展能力呢?在教学中,只有通过提问或讨论建立师生平等,融洽、友爱的关系,师生之间才有可能诘难答疑,互相启发补充,从而依靠师生共同的智慧发出创造性火花。

三、让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是一种科学研究,艺术创造和教学的重要方法。它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中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观察学生能对学习对象产生鲜明、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从抽象概括跃进到理性认识。观察能力是人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观察力是在观察实践活动中通过培养锻炼而发展起来的。观察是创新思维的前提。通过观察,学生可对事物获得丰富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分析问题和了解问题的发展趋势,利于变通思维,激活旧的思维,开创新的思维,同时还能增强逻辑记忆。

四、不能只让学生经风雨而不见彩虹

教师应让学生体验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之后做出题的快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人体的成功经历能使其产生一种自我满足的、积极的、愉悦的情绪体验,从而增长信心,提高动机水平。学生有了同桌小组讨论的基础,可为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所以在这一环节教师要让中下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自己的见解,尤其是与众不同的独立见解。教师应把发言权完全交给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对于他们的发言,不论正确与否,都要对他们这种敢于发言的精神给予肯定,对于他们的一切创造欲望给予保护和鼓励。教师对偏离重点的讨论要及时点拨和引导,对于创新性和想象性的见解要号召全班同学表扬他,这样学困生成功的体验就会越来越深,从而坚定大胆发言的信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五、注重培养学生比较和概括能力

比较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善于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的知识,既要看到新旧知识的共同点,又要看到新知识的不同点,在比较中发现新知识的不同点与旧知识共同点的联系,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比如二次函数y=ax2+bx+c(a≠0)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作比较,从表象看,ax2+bx+c是它们的共同特征;从方法上看,它们都可以通过配方法进行求值求解;从意义上看,ax2+bx+c=0(a≠0)是函数y=ax2+bx+c(a≠0)当y=0时的一个特殊例子。这都是它们的共同点,不同的地方是二次函数y=ax2+bx+c(a≠0)不仅包含了一元二次方程知识内容,而且开阔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学习进展过程作比较,在比较过程中不断激活学生旧的思维,促进新的思维,发现新的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意志力,逐步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概括力即综合应用能力。概括包括知识的理论化,也包括理论的具体化。概括能力越强,变通思维能力就越强。变通思维越强,越能开拓新的思维,促进学习的迁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不同的知识阶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作出理论性的知识概括。例如初中代数从有理代数式到方程再到二次函数,在这些知识的概括中,教师要让学生发现了解知识学习每个阶段之间的联系。如有理数与代数式及方程之间的联系是一些运算符号。代数式与二次函数又是一种知识的飞跃,它们的联系是变量之间的关系,二次函数又概括了前面的知识意义。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教学创新能力,不断刺激学生学习习惯的需要,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总结概括之中不断发现数学知识的新天地,激发出求新求异思想,开拓新的思维,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面向新世纪的创新教育,教师还要具备很好的创新素质,要有强烈的敬业、奉献进取精神,崇高的职业道德,广博精深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教师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表现在语言、引导问题、模型制造,表演能力等方方面面上,能激发学生在学习知识上的不断需要。教师应采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很好地施展创新教育。

摘要:面向新世纪的创新教育,教师要具备很好的创新素质。本文从六个方面围绕“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教学策略,创新教育

初中数学思维培养 篇2

1、进行类比思维能力训练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的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猜测另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利用类比往往可以有所发现、提出问题,类比是科学研究最普遍的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可以进行类比思维训练的内容有很多。如:类比同底数幂乘法法则的推导方法研究幂的乘方法则、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类比整数的因数分解研究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类比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研究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类比分数的概念、性质、运算研究分式的概念、性质、运算;类比合并同类项法则研究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类比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研究扇形面积公式;类比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研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等。

2、进行归纳思维能力训练

归纳是对某一事物的若干个体进行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性质,然后由此推断这类事物的总体也具有这种性质的思维方法。初中数学教材中可进行归纳思维能力训练的内容也有不少。初中代数有关运算法则的引出几乎全部是使用一般归纳法。从主观上看,初中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进入逻辑思维阶段,教学这些法则时不可能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从客观上看,这正是训练学生归纳思维能力的好时机。如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有理数运算的交换率、结合率、分配率、添括号去括号的法则,同底数幂的运算法则,整式乘除法的有关法则,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引出。另外,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可用归纳法进行探索发现;对函数图像与性质的研究,是从个别具体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出发的,使用的也是归纳法。

3、进行猜想思维能力训练

以某些已知的事物和一定的经验为依据,对数学问题作出推测性的判断,就是猜想。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没有定理之前”的猜想,并引导学生思考定理、公式或例题所省略了的探索过程,要求学生遇到问题时应当先“猜”后“证”,提倡猜想和推测,鼓励创造性思维。一些教学工具如“几何画板”、“TI计算器”等,可用于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及猜想。例如,在进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一节的教学时,对于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设计引入,引导学生猜想,并最后证明自己的猜想。

4、进行化归转化能力训练

化归是把数学中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到一类已经解决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最终获得原问题答案的一种方法。如在处理梯形问题时,我们常把梯形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三角形问题来研究。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可进行化归转化训练的内容几乎无处不在。例如:在运算中,减法向加法转化,除法向乘法转化;解方程中,高次方程向低次方程转化,多元方程向一元方程转化,无理方程向有理方程转化;在对几何图形性质、面积、体积的研究过程中,复杂图形向简单图形、基本图形转化。

5、进行实践能力训练

随着教材的改革,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能力训练的内容会越来越多。例如,平面几何“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例5为“测量池塘两端AB的距离”,而习题中就有“在室外找一个中间有障碍物的地方,用例5的方法,测量障碍物两边某两个点的距离”。又如,平面几何的《解直角三角形》一节后有进行测量的实习作业,可布置学生做“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作业。在初一几何新教材中要求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和它的表面积的探究,制作长方体纸盒,并在剪开纸片前先作美术设计”。在学完“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后,让学生“设计一些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的图形”,有条件的同学可用“几何画板”来设计图形。我们在教学中,千万不能忽略这些能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既提高动手能力,又提高思维能力。

6、进行综合能力训练

新课改着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训练。如在讲到统计初步时,布置学生列表统计每月用水情况和每月用电情况,或每天的日常开支等,要求学生绘制直方图;从用水、用电统计数据入手,谈谈有关节约用水、用电的必要性;从日常生活开支的统计,谈现代人的消费情况等。

二、中学数学思维的培养办法

1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授人以“渔”,因材施“导”,努力教会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是教之根本,而自学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初一学生阅读时,读不顺,读不细,读不实。读不准,所以老师千万别急,在这个衔接阶段,可以编出问题。引导阅读,如概念叙述与理解,定理、命题的方法与思路。让学生边阅读边回答,对概念要求会联系、会举例;定理要求会分析、会应用;解题要求尽量一题多解。一章结束会用图表归纳结论和要点,弄清重点概念和定理、公式,明白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技能。

2 教给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

怎样观察与思考、怎样理解与分析、怎样综合与应用。是初中教学的难点所在,掌握学习方法是攻破这个难点的措施之一。如问题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类比推理法、假设法、实验辅助法、预习――听课――复习(练习)――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3 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好的学习习惯有勤学好问习惯、上课专心听讲习惯、做笔记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一类一类地及时反思、回顾、总结、提升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工整的习惯等。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度过这个衔接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细致的工作,比如:怎样做笔记,怎样复习,怎样回顾、反思,都要一一地给以指导。

三、初中数学如何创设情境

1、创设合作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难在认知过程中只凭借老师的讲解来获取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知识,真正达到“我做过了,我理解了”这一目的。并且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单独动手能力还比较弱,比较乐于和同伴共同来做一件事情。这个实践活动我一般是采用变“单独学习”为“集体合作”。

例如,在教学看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时,我让学生分成前后四人一组,然后让中的一个学生按要求圆片。先放四个,再放两个,然后让学生说说看到的图,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这时,分歧就来了,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三个圆,右边有两个圆,一共有几个圆?算式是3+2=5;而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两个圆,右边有三个圆,一共有几个圆?算式是2+3=5。为什么同一幅图,却会得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呢?这个问题一下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有的甚至走下座位,说要看看对方的小朋友是不是看错了,后来通过自己的观察,学生发现原来是因为看图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才会得到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当学生自己得出这个发现以后,对老师下面要教的例题,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就不仅仅是只停留于怎么写,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能写出两个算式。是真正地让学生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有推动力的一种东西。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与兴趣是紧密在一起的。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所以,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每节课的开始,我都会精心设计一个生活情境,意在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并不是那么难,它就存在于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如何培养初中数学创新思维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必要性;方法

数学是一门对于思维要求和逻辑性要求比较高的学科,通过学习数学,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性也得到比较大的提高,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就要从数学课堂教学着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思考。因此,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几个关于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必要性

1.现代教育改革需要创新思维

时代在发展,教育也需要发展和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教学了,为了更好地提高现代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认识,现代教育需要改革。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也是迎合现代教育改革的需求,早在1999年,我国就提出要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观念是积极培养学生形成探讨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习惯等。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的前提下,学生应该学会使用自己所学的代数知识、几何知识、运算知识等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现代教育注重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2.数学的发展需要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数学需要不断的发展,才能不断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要加快数学的发展,就需要数学创新思维。中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希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全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加快数学的发展。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要适应世界的变化,数学也需要进行创新,通过创新,我们可以用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通过创新,我们也可以更好地适应世界的变化,通过创新,我们甚至可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创新,数学的发展也需要创新,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也是为了加快数学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方法探讨

1.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首先就要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更好地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提高语言的幽默程度,例如,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歇后语来进行教学。如,在学习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中秋月——大圆”这个歇后语来进行引入教学。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加强生活化教学,在教学中,经常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比如,在学习“立体图形”的时候,教师列举这样的例子:要让豆腐在三刀内切成八份,要如何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立体图形,教师可以让学生放学后自己回家尝试,然后第二天再公布答案。要将豆腐切成八块,答案就是“左右各一刀,然后中间再一刀”。通过开展生活化教学,可以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接受程度。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的数学课堂氛围,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思考,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奠定良好的基础。

2.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数学课堂上,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師可以通过巧设悬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来逐步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思考问题,并且通过递增问题的难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例如,在学习轴对称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轴对称,如篮球、硬币、五角星等。通过提出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生活周围事物的观察,还能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设置问题悬念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能力,从而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更好地进行数学创新。

3.创设问题情境,开拓学生思维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创新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而更好地运用自己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开拓思维。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情境:

为了加快H市的经济发展,H市长则要求2015年的经济总量要比2013年的经济总量翻一倍,那么2014年和2015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是多少?

通过观察题目以及相应情境,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列出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并且进行运算解答。在学生完成解答后,教师则可以要求自己思考出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情境,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了解。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就要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让学生的思维不被任何事物束缚,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

4.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的前提之一就是学生要学会主动思考,主动地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故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疑问,要敢于质疑老师的答案。为了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对于一些敢于提出质疑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肯定,不管学生提出的质疑是否正确,如果学生提出的质疑是正确的,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如何去解决这个疑问,如果学生所提出的质疑是错误的,教师就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问题。例如,在学习概率的时候,教师则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在一个封闭的纸盒中放有6个相同形状大小的乒乒球,每个球上都写着数字,数字分别有1、2、5,如果要确保抽到数字5的几率是三分之一,那么纸盒里面大的乒乓球上数字可以有几种情况,请分别列出来。通过提出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概率的认识,还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故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还要努力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开展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由于先天遗传或者后天努力程度不同,不同学生之间的数学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地开展分层教学,努力培养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不同的数学创新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还能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6.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教师就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对于同一道题目,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数学知识,来做出多个解答方法。要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途径出发:

(1)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数学角度来看待问题,然后运用不同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整理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如,判断三角形的类型时,学生既可以从三角形的边来着手判断,又可以从三角形各个角的大小来着手判断。

(2)引導学生用不同的数学表达方式来解答问题,这个方法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进行不同的表达,数学拥有其自己的数学语言,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应学会运用不同的数学语言来表达相同一个意思。

通过开展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旧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新知识,全面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在进行一题多解的思考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除了要加强对学生引导教学,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还应该积极地与学生进行过沟通,加强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了解,这样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荟.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3):23-24.

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4

1 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方法

国家兴衰系于教育, 教育成败在于教师。教师要确立以创新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 增强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努力提高教学方法的自觉性。因此教师要跳出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 训练为主线, 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从实际出发,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目标, 不同的设备条件, 不同水平的学生, 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融洽好师生关系, 确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有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收获知识培养能力。

2 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是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 勇于探索, 产生强烈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 探究数学,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选用生动通俗的例子, 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使用“一张薄纸对折若干次后可与珠峰试比高”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函数的兴趣。“用折纸剪花的方式”来激发学习对称的兴趣。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 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3 注重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好的习惯可以终身受益, 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是与生具来的, 他是在有意识的培养中逐渐形成的, 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数学思维习惯是每个教育者的追求和职责, 也是学生智慧技能学习的最高境界。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 在教学中, 应尊重的个性特征, 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 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尽量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 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

4.1 在课堂上实行愉悦教学法。

游戏与数学相结合, 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做到寓教于乐。例如为了进一步加深对代数式的理解, 可以做一个游戏:一个学生扮演字母若干个学生扮演数字, 进行用字母表示数的游戏。通过游戏, 不仅使学生很快掌握知识, 而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并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另外, 课堂气氛活跃, 使学生不会感到学习疲劳, 做到寓教于乐。在实行愉悦教学时, 应注意要把握好度, 教师必须组织好教学, 不能让学生像一盘散沙, 有的玩, 有的笑, 有的学, 降低了课堂效率。

4.2 课堂上实行民主化教学。

教师上课时要把学生当成是鲜活的个体而不是收录机, 依据学生的思维过程逐步解决问题。教师用爱心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 让教师真正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学生从心里接纳老师, 放下自己的思想包袱, 感觉身心愉快, 乐于接受外来信息, 主动的参与学习的过程,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那么如何实施民主教学法那?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 让学生当小老师, 教师指导。让学生当老师课前老师要把应布置的教学内容指给学生, 必须对课后练习有明确的要求, 并对习题进行分析, 布置适当的习题可以先做, 小老师在讲解时教师不要打断, 当小老师讲完时教师点评补充总结。 (2) 鼓励质疑, 深入探究。“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过程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有疑到无疑, 再产生新疑, 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因此, 教学中, 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在问中求异, 在异中求问, 使学生疑中生奇, 奇中生趣, 不被表象所迷惑, 不被一般所束缚。让学生通过质疑、讨论、质疑、寻找知识的关键所在, 抓住知识的重点, 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学会学习的方法, 不断强化创新的意识, 提高学习能力。 (3) 鼓励学生选择作业, 创作作业。教室布置作业往往针对全体, 有难有易, 对于学习好的同学作业中的简单的可以不做, 在教师的参谋下, 自己选择课本以外的, 难度大的技巧性较强的题来练习, 从而能保证有更多的时间提高自己。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 教师允许其放弃难度较高的的题, 而只需做难度较小的题。学生也可自己针对自身的基础设计难易适中题来做, 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作业民主化, 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课外知识, 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爱好中,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加强演示注重实践。手和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手使脑得到发展, 脑使手得到锻炼。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特点, 有意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获得感性经验, 促进智能的发展。

4.3 课外开展数学活动。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 开展多种多样的数学课外活动,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在数学课外活动中, 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 探索思考。自我设计, 自我解决,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相互切磋, 相互启发,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周末数学晚会、数学知识宣传、数学问题研究、社会问题调查、社会实践等。

5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 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 对问题妙引导, 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 对学生思维训练是有益的。打破常规教学的“老师讲, 学生听”, 变“传授”为“探究”, 促进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 以探究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题中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 多角度思维, 广泛联想,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 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 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6 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的培养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 技能, 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究阶段———观察, 实验, 想象;实施阶段———推理, 运算, 表达;总结阶段———抽象, 概括, 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授学习方法尤为重要,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 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识, 掌握了相应的数学能力, 形成创新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见成效的, 他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 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不断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地取长补短,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收到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张丽华, 沈德立.论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有利条件[J].教育科学, 2006, 1.

[2]岳晓东, 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 1999, 10.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篇5

鼓励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需要打破常规,考虑变异,多角度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求异思维有三个主要特点:首先要把现有的材料材料和以往的材料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材料,构成一种新的假设;其次要从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以一种新的假设来分析,探究问题产生的可能性;为基础的思维过程;再次是要在推测、联想、想象、创造等思维活动寻求解决某个问题的多种可能的途径。如: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高是5厘米,腰是3厘米,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这就要求学生调动所学知识,考虑两种情况,这样就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某种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设计一些形式新、入口宽、解法活的开放性习题,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大胆思考的机会,更多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常新思维。如在认识“多边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去一个角,问还剩几个角,裁剪后的图形是几边形,内角和各是多少,每多一角,增加多少度。这都在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更多的答案,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开放性问题具有挑战性,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又得天独厚的优势。

适当地延迟评价,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空间

学生寻求答案,特别是新颖独特的答案,一定会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一定是灵机一动般的顿悟,它很可能是慢慢展开的。研究实践表明,新颖独特的设想多数是在深思熟虑之后产生的,所以教师应该采用延迟评价的方式,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发散的机会和空间,避免思维早早地划上句号。

2数学思维训练技巧

拓宽学习空间

外国学者关于数学启发法是这样论述的:如果解题者面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一无所措,数学启发法可能会给你一定的启示;但如果解题者对于如何求解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时最为恰当的做法就是,让他按自己的方法去做!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适当推迟做出结论的时机,给学生留下直觉思维的空间。

比如,应当给各种不同意见(特别是教师事先未曾预料到的意见)以充分表达的机会,包括让其他学生对所说的不同看法能有一个理解和评价的机会。阿基米德曾试图用各种方法测出结构复杂的皇冠的体积,但努力很久却未能成功。最后一次是在洗澡,当他躺进浴缸,看到浸入水中的身体与浴缸里的水溢出时,一个想法自发而生了,他所渴望以求的,不就是几何中的体积变换吗?一个久思不解的难题就这样解决了。这一特点也提示我们,在紧张的思维后,暂时放下工作,进入悠然闲适的状态更容易产生直觉。要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都是枯燥乏味的证明、推理,学习数学还可以从大千世界的万物生灵中得到启示,在玩中学,寓学于趣味之中,使他们对自己的直觉思维产生成功的喜悦感。

学会合理的猜想

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可见,对初中学生加强数学猜想的训练,培养他们提出数学猜想的能力,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确实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要说明为什么有时是很困难的,这时就需要具有较强的猜想能力。

作为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只看演绎过程的严密性而忽视直觉猜想的价值,注意利用问题的拓广来吸引学生多角度设想,多方位思维,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不懈地要求学生归纳与演绎交互使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同,使学生意识到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有不同的解释或解决方法。

3数学思维训练技巧

善于运用发现法,启发学生的思维

发现法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它的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形成于六、七十年代,是目前新课程改革下,广大教师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要画圆了,老师不讲画法,让学生先去画,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之中,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好。

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环节,启迪学生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这启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到学生中去,用对学生信任、充满激情的对话和语言,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快、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体验这种学习中的成功。例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多一些这样的话语,“你的回答很有创意!”“你真了不起,发现了小秘密!”……这些充满激情、充满鼓励的评价,让孩子们放松了紧张、焦虑的情绪,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快乐的,逐渐地喜爱上数学,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维活动。

通过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又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要求学生归纳出一个能概括各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我让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们归纳出,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行概括,因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 +下底)×高÷2 。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即可将这公式变成:底(长、边长)×高(宽、边长)×2÷2 = 底(长、边长)×高(宽、边长);

又因为圆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因此,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圆也同样适用;当梯形的上底是零时,即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梯形的面积公式成了:底×高÷2。这即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数学思维训练技巧

情景教学法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老师首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激发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去探索、去钻研,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并进行大胆求证,才能培养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之中,把数学理论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数学问题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勇于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延伸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中心对称”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两个图形关于一点对称的概念,并掌握它们的性质,老师通过创设情境,结合课本62页的图形,让学生先观察,再回答问题:把其中一个图案绕点O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先让学生从旋转变换的角度分别观察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入中心对称的定义。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中心对称实际上是旋转变换的一种特殊形式(中心对称中要求旋转角必须为180度),渗透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接着,对“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概念进行比较,让学生自主探究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区别。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质疑教学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老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发散式思维教学模式,使学生数学思想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引导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采取多种教学思路,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多向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质疑式教学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热情。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篇6

一、要搞好自己的形象工程

教师的一言一行度影响着学生,课堂上必须是自己的仪表、言谈举止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才能是学生体验一个严谨、认真的课堂氛围,而且对学生的言行举止树立了榜样。同时体现了教师不光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为人师表。

二、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法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交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我们要注重开展数学阅读,注重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完成练习;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以及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

数学新教材的编写注重于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这也正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这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及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三、教会学生创新思维方法,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恰当把表明学和思的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开发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应当主动大胆地实施“创新教育”。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考,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例题课中要把解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这个发现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由教师讲出自己的寻找过程。练习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对于一个数学题,首先要能判断它是属于那个范围的题目,涉及哪些概念、定理、计算公式,在解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运用。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

要注重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敏捷性。根据解题的目标,确定解题的方向。要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全到局部的思维方法。要注重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选择一些习题让学生先做,在复习时要精选一些有代表性,巩固性和灵活性的习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这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措施。总之,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并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形成的,但只要根据初中学生实际情况,通过这些合理、科学的教学手段,坚持不懈努力,学生的思维定会有所发展。

时代赋予的责任要求,教师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和方法。

浅谈初中数学思维的培养 篇7

一、实验演示, 启迪思维

“实验演示”指的是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下进行实验通过直观形象自己发现真理和思路, 训练学生从实验的教学材料中启迪思维, 并迅速抓住对象的共同的本质属性, 同时加以抽象形成概念或得出规律.

如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 我们根据图形面积的性质, 运用“面积分割、移补、拼凑”的实验, 直观地显现a, b, c三边所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数量关系:a2+ b2= c2.

加强实验, 使学生通过感知和想象, 对抽象的东西, 在头脑中建立起鲜明而确定的形象. 加强直观性教学,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中的心理成分, 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效果极佳

二、鼓励大胆质疑、释疑, 培养学生敢于思维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设疑提问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对学生经思考回答的问题正确的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回答不完善的不应马上否定, 而应让学生再想一想把问题回答得更完善或更准确, 以充分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学生养成敢于思维的习惯.

三、推理严密性的培养

数学思维的发展首先是以对概念的正确理解为基础, 其次依赖于掌握, 应用定理和公式进行推理、论证和演算. 因而在理解掌握概念、定理、公式的同时, 能正确表述 (包括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 并用它们进行严密的推理, 做到步步有据是正确思维的前提, 如根号a (a > 0) 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 那么求a的平方根和计算根号a (a > 0) 是否是一回事? 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如果没有对概念的正确理解, 思维将处于混乱状态. 如果说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和正确而严密的表述是正确思维的前提, 那么清晰明确的思维脉络, 则是正确思维的保证. 因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顺序性显得非常重要. 如OB, OC是∠AOD内的两条射线, 那么图中共有几个角?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对角的概念的理解, 然后才是确定角的总个数. 首先从射线OA数起, 射线OA与其他三条射线可以构成三个角, 再从射线OB数和其他两条射线可构成两个角……这样有序地数, 便不重不漏, 正确地得出角的总个数. 掌握了这个顺序性后, 再把问题加深, 如内角AOD有7条从顶点发出的射线可以构成几个角? 在∠AOD内部有n条从顶点发出的射线呢?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顺序性思维能力,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引导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

在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 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 例如, 求一次函数y = 3x - 1与y = -3x + 5的交点的坐标, 可以利用图像法解, 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3x - y - 1 = 0与3x + y - 5 = 0的解得出, 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 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 生一题多解, 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来解,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另外, 有意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答等具有发散性的题型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在实际数学中, 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编题目, 也有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对于学生思维能力, 特别是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是一个很复杂而系统的领域, 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 再探索、再研究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五、引导归纳,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归纳思维的过程不仅包括集中利用信息来解决问题, 还包括创造性地加工信息. 加强归纳思维训练的方法有:

1. 归纳推广

要从学生能够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掌握的知识出发, 积极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推广, 在中学生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归纳、推广的培养. 让学生将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归纳、推广是大有益处且切实可行的.

2. 归纳小结

每节课所学的知识, 引导学生把知识归纳小结, 纳入知识结构中. 其形式应根据内容可采取列表或图解或图文形式

3. 归纳解题方法

如: 由定理“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推出推论1“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由上述定理与推论1推出推论2“三角形任何一边大于另两边之差, 小于另两边之和”. 将这两个推论介绍给学生,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

初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篇8

一、 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新课标强调, 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只是引导者, 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为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 地出一些 开放型的 题目,给学生提供思维锻炼的机会。除此之外, 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操练, 不能为了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自己将练习演示给学生看。只有这样, 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也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还要设计有思考价值的开放性的练习题,为培养学 生的创新 能力搭建 平台。因为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有着直接联系, 是创新性思维的中心环节,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多向性练习, 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思维的兴趣

数学课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创设教学情境, 适时提出恰当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去思考,使他们在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的欲望之下展开思维, 从而以高度的注意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玻璃,不慎被打破成两块, 若要再配一块同样的玻璃, 是否必须两块都带去? 只带一块去行吗? 为什么?这样创设了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 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对这一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备感亲切,饶有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们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得出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教师由此引入新课。这样创设问题情境, 达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效果。学生不仅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 还能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了思维能力。

三、设置悬念,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进而调动起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授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我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式子:632-622,582-422, 并让学生在10秒内计算出结果。学生暂时是不可能完成计算任务的。然后放映一段有关的智力抢答录像,抢答中,主持人语言刚落,就立刻有一个学生抢答说是125和1600。其速度之快 , 简直让人咋舌。目睹录像中的学生以如此快的速度算出结果, 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悬念, 为什么他能计算得这么快呢? 这时我告诉学生学习了“平方差公式”后,大家也会有如此神速。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满怀期待地参与教学活动, 并且把所学知识牢牢地记在大脑中。

四、设计探究式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层次,对学生来说,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 篇9

1.什么是数学思维

在讨论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之前, 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思维,什么是数学思维。思维是大脑将事物表象和事物本质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一系列的总结和表示的大脑活动,它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基本成分,并且是核心内容。思维的发展程度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一个人知识架构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知识应用的有效性。对此,有效发展和提高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看,都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数学思维是人脑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思维能力。数学思维简单地说,就是将思维定义中的事物用数学对象替代, 然后按照一定的数学规律进行的思维活动。这是一种以数学概念为依托,通过数学方法,分析、推理、判断等,从而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学生通过数学思维可以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通过观察、对比、想象等抽象方式在大脑中具体地展示问题的发展过程和解决方式。

数学思维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而逻辑思维恰恰是各种思维方式的基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大有好处。

2.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培养的方法

2.1 以 学 生 为 主 , 发 挥 学 生 的 主 观 能 动 性 , 调 动 学 生 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在培养中学生数学思维方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为重要。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2.1.1鼓励学生边学边问 ,积 极提问 。

思考开始于问题, 提问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教师应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提问并思考,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和交流中。比如在冀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的教学中, 有学生提出勾股定理证明方法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解答问题的同时将问题拓展延伸,结合定理证明的思路,引导学生发散性地思考问题。

2.1.2鼓励学生成立小组自学 ,互相讨论 ,互相学习 。

学生在开始学习的时候,思维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成立或者按照学生的特点安排固定人数的自学小组, 让学生一起学习数学, 互相讨论数学中遇到的问题。在互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借鉴其他同学的思考方式,打破思维的局限性,从而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完善各自的数学思维。

2.1.3开展多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比赛 。

学习不是死读书,很多数学问题都有多种解决方法。教师可以将班级按组别分队, 开展多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比赛,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活跃思维。例如初中数学冀教版,学习到七年级下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如2x+2=12。学生可以简化为x+1=6或者2x+2-2=12-2,有两种解题方式。多角度地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

2.2以 教师为辅 , 在教学上设计新颖的方式切入课题 ,吸引学生眼球。

2.2.1从实际生活出发 ,有效结合学习和生活 。

将书本上的知识有效地结合实际生活, 可以让学生直观地将数学问题延伸到实际生活应用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此同时,引导把数学作为有利工具,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应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实例。借鉴实实在在存在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发展数学思维。

2.2.2让学生动手验证数学问题 。

想法和动手结合,可以很直观地得到结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亲手制作一些数学模型,引导学生思考,让单纯的教学演变成为自主学习。

例如在冀教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些硬纸板、小木棍、剪刀、胶水或胶布等。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发挥,利用纸板或木棍制作自己所知道的几何图形, 并且引导他们将制作好的一些几何图形拼凑变成其他几何图形, 同时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几何形状的不同特性,比如稳定性。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挥,有效地锻炼数学思维。

3.结 语

初中数学思维的培养是数学思维培养的基础, 这是一个需要老师们重视并且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和培训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摘要:在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将书上的知识教授给学生,而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怎么将数学思维这一工具有效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对此,作者结合教学实际,以初中数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浅论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加强基本技能技巧的培养

“万丈高楼平地起”, 扎实的基础是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前提条件, 只有具备基本的技能技巧才能形成扎实的基础。初中数学的基本技能技巧包括运算技能、演绎推理技能和操作技能。运算技能是指正确地运用运算法则进行数与式的运算和正确运用数学概念和公式进行式的变形的技能, 如实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 代数式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解方程和解方程组, 解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函数的有关运算, 统计的有关运算等技能。推理技能是指根据已知条件, 符合定义、公理定理的因果关系进行严密逻辑推理, 演绎几何的逻辑推理的技能, 如特殊三角形的有关证明, 全等三角形的证明, 相似三角形的证明, 特殊四边形的证明等都属于推理技能的运用。操作技能在数学学习中主要是指实验、图形设计、几何作图、量测等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过程教育, 使学生不断温故而知新, 从而形成技能技巧。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概括能力, 不仅有助于知识系统化, 而且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发展。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开始和解决问题之后进行概括是培养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概括能力的有效途径。解决问题开始时的概括, 可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明确解题思路;解决问题之后的概括可以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 使之成为进一步解决问题的基础。比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 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概括各方程的结构特征, 运用直接开平方、配方、利用公式、因式分解等方法, 制定各自的解题策略, 从而明确解题的方向;学完这些解法后, 引导学生对每一道题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 概括在解题过程中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思路就是通过降次将方程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解题开始时的概括和解题之后的概括是互相关联的, 解题开始时的概括为解题后的概括做准备, 解题后的概括为下一个问题解决开始时的概括奠定基础, 这样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 最终促进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

三、发展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 而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可以理解为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 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 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 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思维过程。通俗地说, 凡是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思维活动, 都可以称之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观、猜测和想象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独特的思维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做出大胆的决策, 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就必须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1. 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并有思维参与的知觉过程, 它是一种比随意注意更为自觉的积极的感知觉过程。观察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数学观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的数学特征 (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有意识地获取知识的一种活动的全过程。它不仅是数学对象的一种视觉感知, 而且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全过程, 贯穿于整个数学活动。数学观察能力是指对用数字、字母、运算符号和关系符号等符号或文字所表示数学关系式, 以及对图表和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 迅速而有目的地细心观察的能力, 是中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是学生数学学习中必备的数学能力。

2. 加强表达能力的培养。

将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在几何的学习中可通过图形、符号、文字的互化达到目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与表达能力为基础, 再通过比较、思维的发散、综合分析就能找出独到的解题方法。

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从不同方向考虑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 有意识地让学生探讨问题解决的各种可能途径, 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 如果只注重正向思维的培养, 忽略逆向思维的训练, 就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固有的模式, 遇到问题总是习惯于在已有的框框内找答案。久而久之, 会导致思路狭窄, 形成思维障碍, 创造力被严重束缚。因此, 在学生能够熟练地正用公式、法则和定理之后, 还要培养学生逆用公式、法则和定理的能力, 鼓励他们“别出心裁”而又合理地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在“活”字上下工夫。在教学中, 只要我们坚持下去, 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之形成逆向思维。

五、鼓励学生坚定信念, 勇于创新

教师创新意识是指教师的创新欲望和信念, 其核心是自我批判的意识, 不受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 勇于创新。这就要求教师要读懂、读透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中不拘一格, 勇于创新。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教师是教学的重要参与者,要想有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增强教师课程合作、互相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等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和合作,增强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它不同于一般的合作,除了具有合作的一般特征,同时还有其自身的特点,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教育领域的能力扩展。当然,合作的能力是在教师合作之中逐渐形成并使教师掌握的,是通过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合并使用、优势共用这些促成因素在后天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在课程能力合作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有目的的训练和长期的培养,这也是教师能力形成的基本方法。

一、在教学中教师课程合作的两种方式

1.理论学习是教师课程合作的先导

要想达到初中数学教学中课程合作能力的目标,教师就要对数学教育理论进行学习,这既是对数学教师素质的根本要求,也是教师增强自身能力的发展需要,更是在日常数学教学中的实际需要。数学教育的理论研究,为未来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2.经验交流是教师课程合作的纽带

初中数学教学是一个协作探究式教学的学科,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是为教师寻找差距、找到解决问题办法的平台。不同的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经验以及课堂活动安排上都有所不同,通过教师间的课程合作能力培养,可以帮助教师积累知识、总结经验。在合作中具体的经验交流可以分为:校内经验交流、校外经验交流、网络经验交流等。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自身能力上去了,接下来就需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学习者必须有强大的思维能力才能真正把数学学习好,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数学思维的培养又是在不断解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1.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

审题是做数学习题的第一步。审题时一定要仔细,要经过思考,挖掘题目中可能隐藏的条件。有些学生就是很马虎,审题的时候粗心大意,觉得题目简单就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结果白费工夫,得不偿失。很多学生在考试后才发现丢分最严重的就是那些简单的题目,因为往往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没有把思维放在审题上了,掉以轻心,最终导致解题错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题目中的隐藏条件。

2.加强对错题的思考和研究

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教师和学生都不应该害怕解错题,应该正视错题。因为错题是学生获得解题经验,从中发现自己的知识缺陷,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儿的宝贵途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分析错题的原因,经过研究后从中总结出教学思想,深化对缺陷知识的理解,寻找解题的方法,并使学生掌握同类题型的解题方法。为此,我让全班学生都准备了一个错题本,专门摘抄自己平时出现错误的题目,然后在每道题的后面写上分析,包括解题思路,运用到哪些知识点等等,而且要求学生要不断地拿出错题本来复习,加深印象,以至于不会在下次做同样类似的题时出错。

3.训练学生一题多解的习惯,强化培养的效果

数学中存在很多有趣现象,一个题目有多种解题思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教师要在讲解题目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题目的解法。新课改也提出了要求,要把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法寻找问题的答案。数学是一门比较灵活的学科,很多时候同一道题目会有不同的解题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对于每一道题目都采用新的方法解决,活用知识,训练思维。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不一样,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善于寻找另类的解题方法。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学生都不喜欢,但是只要找对方法,就一定能学好数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阶段的重要教学目标,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多思、善思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对此加强重视并在课堂实践中积极执行,有效推进数学教学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涂荣豹.数学解题学习中的元认知.数学教育学报,2002(04).

[2]徐根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实践[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校报,2004(02).

初中数学思维培养 篇12

一、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讲授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时,我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做一个△ABC,使∠B=20°,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做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做一次三角形,剪下三角形并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做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边角边”公理。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理解。

二、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概念、性质的理解

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物、模型、教具、教学软件等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使他们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

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从“折纸问题”开展教学,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1mm的纸,将它们对折一次,厚度为0.1×2mm。对折10次,厚度是多少毫米?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在学生动手折叠纸张进行厚度计算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他们表现出渴求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算式0.1×220比用20个连乘简洁明了得多,其值为104.857 6米,比30层楼(每层3米)还要高。学生通过这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加深了对“乘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创设实验型思维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动手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一课中,我先让学生在一般三角形ABC中,画出过点A的角平分线、中线、高,在得到它们的概念之后,运用投影变化△ABC顶点A的位置进行试验,让学生观察上述三条线段的变化情况并提出问题:当AC=BC时,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创设了上述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问题的思考之中。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认识世界的主要渠道。学生亲自参加实践,亲临其境地感受生活,要比教师重复讲解理解得更深刻,也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通过数学实验手段,为学生提供不断探索创新的条件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智力成长的临界期,动手操作能促进大脑发育和思维发展,也就是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只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下,先从中得到感性认识,进而不断地比较、分析、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利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达,学生就会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比如学习“展开与折叠”时,我们可以先做一个漂亮的五棱柱的纸盒,在做纸盒的过程中,感悟“展开与折叠”、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联系,发现问题的实质,进而总结出所有棱柱的共同特性:

(1)两底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与侧面长方形的个数相等。

(3)底面多边形的边长与相接侧面长方形的边长依次相等。

(4)展开图中两底面分别在侧面展开图的两侧。

(5)n棱柱有3n条棱,n条侧棱,(n+2)个面(n个侧面,2个底面)。

这些规律一旦总结出来,有关棱柱的展开与折叠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悟出数学的真谛,学习数学就会轻松愉快,就会体会到“数学好玩”,使学生达到乐此不疲的至高思维境界。

上一篇:缝合层合板下一篇:测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