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化学思维培养

2024-05-16

初中生化学思维培养(共12篇)

初中生化学思维培养 篇1

怎样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 素质教育的推进直接关系到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也关系到民族的未来。笔者认为, 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培养将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本文中, 我将从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缜密性、敏捷性等几个方面对思维的培养训练进行阐述, 谈一谈如何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 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品质。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深刻性是优秀的思维品质的基础, 而在化学学科中,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就表现在学生对化学问题的思考是否足够深入, 深入到哪种程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 就要求学生拥有扎实的化学基础, 能够透彻地理解化学中的每一个概念, 理解化学的本质与规律;在解题中, 能够对题意作出认真地分析和判断, 然后灵活地解决问题。

对大多数初中生来讲, 化学是一门新奇而陌生的学科, 那些化学符号、化学概念以及化学知识都特别陌生, 因此在学习中就很难系统地联系起来, 化学概念与化学原理、化学性质及其化学性质的变化、试验方法与试验操作等都停留在机械孤立的状态, 思维总是处于一种离散的状态, 这就会影响到思维的深刻性。还有一些学生对化学的思维仅仅限于对形式上的机械记忆, 对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这些都对培养学生化学思维的深刻性有严重的影响。

要使初中生克服离散性的思维方式, 逐渐培养化学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就应该逐渐地引导学生了解并逐步掌握化学的思维特点与规律, 深入地理解化学的复杂的运动形式。同时, 教师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起化学知识的结构体系, 并且要深入探究这些知识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学会主动思维, 并能够迅速选择最有效的思维方式。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有逻辑地进行思维是化学思维中最重要的品质, 这要求学生在思维中要表现出相应的条理性和有序性。初中生大多还处在半成熟的阶段, 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并不完全成熟, 在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上时常会出现混乱的状况, 难以正确地掌握相关化学概念与化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亦即缺乏条理和秩序, 这就使得思维缺乏逻辑性, 将直接影响到化学的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主要以描述性为主, 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以理论为教学指导, 以互学反应的规律为教学线索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应, 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对所教学内容经常做归纳总结, 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知识, 力求触类旁通。

培养初中生的化学思维的逻辑性, 教师还必须监督学生及时复习所学内容, 尤其是对知识重点要做到透彻理解, 对重要的结论、原理要牢牢记住, 并通过做一些精选的习题来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 这样, 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渐变得条理清晰、秩序井然了, 思维逻辑性也会逐步提高。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精密性

化学是一门要求精密的科学, 因此学习化学或者从事化学工作必须具备思维精密性, 这是一种品质, 也是一种优秀的习惯, 而这种品质则要从小要求和培养。

化学思维的精密性主要表现在要从量的角度对化学概念、化学理论以及化学规律进行研究和探索, 这种精密性既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需要, 也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是, 由于初中化学主要是以描述性为主的化学定量研究和相关计算, 这就使这种精密性必须建立在已经掌握的化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 而绝不可以脱离初中的化学知识系统去做那些偏、难、怪的化学计算。这就要求化学教师精选一些典型的题型, 对学生进行思维精密性的训练。

在实践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运用不同的知识来进行讨论、分析, 这样就可以加强学生熟练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 而不会片面地理解问题,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精密性。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指的是思维的敏锐度和迅捷度, 亦即面对一个问题能够锐敏地感知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当然, 敏捷的前提是准确, 绝不可以为了速度而忽略正确性。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 很多学生因为思维定式的原因, 在思考问题时总是受到束缚, 打不开思路, 这就严重影响了思维的敏捷性。比如在学习原子、离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时, 很多学生都会受到“原子—分子—物质”的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 知识掌握和认识问题不够全面, 直接影响到思维的敏捷性。

鉴于以上情况, 化学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把那些散碎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的迁移知识的能力, 这样就能有效地改变思维定式的局限。另外, 教师还要针对所学内容编写适量的练习题, 同时教会学生多种解题的技能, 这样的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的思维敏捷性。

我们对初中生进行化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还必须坚持民主、自由的原则, 也就是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一言堂”, 而是要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另外, 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师还要以身作则, 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总之, 对初中生进行化学思维品质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 需要全体化学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玉飞.化学思维品质培养, 中学生数理化[J], 2007 (4)

[2]张韵红.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的训练[J], 科学教育, 2008 (1)

初中生化学思维培养 篇2

(一)太仓市双凤中学 周小英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因此在教育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而学生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继续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进,以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强调课堂教学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创新;实践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达成创造。《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可见,科学探究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非常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今天,“探究式教学”,“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已经渗透到各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化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教育家刘知新认为,化学实验应具有以下教学功能:它是化学科学认识之源泉,是训练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是养成科学态度的必由之路,在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展开的今天,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独特的作用,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构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展示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获取真知,收获乐趣。但是,当前在我们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仍绝大部分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常用模式是实验前教师明确讲清有关的知识点,将实验方案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明确地教给学生,再进行演示,然后再记录实验现象、结果。学生进行实验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巩固和检验知识,学生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展示。有时教师甚至采取讲实验背实验的方法完成实验教学,而考试成绩却不一定差。评价学校及化学教师的标准也主要是考试分数,所以化学实验教学一直处于次要地位,这样教出的学生基本上缺乏创新的愿望和激情,思维僵化,缺乏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与社会发展不相符合。新课程理念是当前教学的主旋律,化学新课程理念要得到落实,立足校本,就必须从化学实验入手,对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有真正运用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才能应对当前课改潮流,也才能焕发化学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化学教师才能够担当起时代发展所赋予的造就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因此,,我认为探索研究如何在农村中学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农村初中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实效,对于我们农村初中学生发展成为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国外对本课题的研究概况:

当代较有影响的创造性思维研究成果中至今在国际上仍有较大的影响的有1945年创造性思维开创性研究者沃拉斯的“四阶段模型”、其他较突出的成果,其研究的先后顺序是韦索默的“结构说” ;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与应用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的吉尔福特的“发散性思维”;斯滕伯格的“智力观” 提出了“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 若宾等提出的最高级思维模型。这些对今天仍很有价值,值得借鉴。国内对本课题的研究概况:

1986年,我国专门研究思维科学的学者刘奎林借用了19世纪德国的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亥姆霍兹(H.V.Helmholtz)经常使用的“无意识推论”这个术语提出了一种称之为“潜意识推论”的理论,并运用这种理论建立起“灵感发生模型”。刘奎林所说的灵感发生模型实质上就是基于潜意识推论的创造性思维模型。这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有关文献中所能看到的关于创造性思维研究中比较完整、比较有说服力的模型。他力图从脑科学和现代物理学基础上阐明创造性思维过程,突破了仅仅局限于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创造性思维的传统做法。至此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打破了仅仅从心理学角度去探讨的传统做法,并且越来越重视基于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既重视创造性思维“理论基础”(心理学基础和脑神经科学基础)的研究,也重视能反映创造性思维心理过程、具有可操作性的“思维模型”的研究。这种模型可用来指导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具体实践,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综观已有的创新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未来人们的创造能力。中国现行的与新课程改革配套的化学新教材更突出实验的地位,构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将着力探索的。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智慧品质趋向整体性;使学生的个性趋向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趋向主体性;教育面向的层次更趋向全体学生;在教育理念上趋向全方位、全过程;在创新动机上趋向全民化、终身化。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理论价值

(一)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通过建构符合化学新课程要求的农村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积极主动地贯彻化学新课程的理念,使教师的教育方式、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必然会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探究式教学,重点培养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本研究的关键。本研究的成果将为相关的教师提供可操作的鉴戒,同时对于在同类农村中学的推广有重要的意义。

(二)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必须通过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切实有效的实践。在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借助实践进行实验、反思、改进,形成良好的方案再实践、反思、改进。通过本研究进行农村初中探究式实验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模式建构,将使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真正确立起与初中化学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有可能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型教师。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教育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不仅仅是让人获得书本知识,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新课程改革的这一设想的实现和完善,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实践提供了可能。从这一角度看,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以行为主义为基础,则往往表现出教师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那么是呈现出学生中心,学生主动地学习的景象。但是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的现状是“以教师为中心”,尽管第一轮新课程改革对化学教师的行为转变发生了很大影响,但对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来说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尚须完善。化学实验探究是从教师或学生的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景,通过阅读教材、实验、观察等多种途径,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让学生自如地进入实验探究的过程,发挥想象、体验探究,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理论准备较充分。对初中化学新课程的理念有了较深入的学习领悟,对“化学新课程”“探究式实验教学”、“创造性思维”等主题词进行了文献检索和网上搜寻,存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初步的条分缕析,构建了大致的理论框架。

前期研究基础较扎实。课题承担人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先后参与多次省市级课题研究,具有比较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十五”后期,立足省级课题《农村初中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研究》,教学一直是学校关注的重点。对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进行了一些探索,初步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五、课题概念的界定、支撑性理论及理论假设

(一)概念界定

农村初中:指农村普通初中,硬件设施、师资水平、生源、教学质量等一般化。(本课题特指太仓市双凤中学)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既不受已有知识的局限,也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将知识不断引向深入的高级思维活动。学生在创造性思维训练过程中,将会逐步获得稳定的,持久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探究式实验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与之对应的学习是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归结于问题,学生通过搜集、查阅大量的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试验……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将问题解决的一种教学方式。

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学化学实验创新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及问题中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由客观引起的,是从具体感性认识开始的,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探究式实验教学通过促进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它,实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发展。

(二)理论支撑 1.马斯洛的创造性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创造性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如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性;另一类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对社会或他人来说不是新的,而对自己来说却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想法或事物的创造,如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此观点,中学化学实验创新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及问题中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2.创造思维理论

创造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主要由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构成。集中思维又叫聚合思维、复合思维、求同思维,它是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规则,寻求解决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答案。教学中,教师就是去努力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去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寻求发散点,并有效进行思维的发散,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知识背景。

3.主体性教学理论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是以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并不凌驾于“学”之上,“学”也并不游离于“教”之外,否则,教师的教就成了无对象的“独说”,学生的学只能是无指导的“自学”,严重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窒息学生的想像力,形成只有一种声音的单

调而枯燥的课堂。4.成功教学理论

人是具有思维活动的,通过人的尝试活动,人逐渐学会思考如何获得成功。人是有感情的,人在尝试活动中,不仅会思考,而且还能从尝试活动本身获得成功的喜悦,尝试成功是一种愉快的学习体验,具有促进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直接教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先去尝试,自己初步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尝试中的难点,进行引导、点拨。学生在不断地追求尝试活动中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把尝试成功作为学习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对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三)理论假设

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有创造潜能,但这种潜能,只有通过培养才能获得现实的开发。初中化学教学过程,特别是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过程,具有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功能,如果在农村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把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有可能真正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创造力的发展,能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化学问题提供条件,因此,必然会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在农村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真正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人”,而不是教师指导下的“机器人”。

2.确立起与初中化学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在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得到改变。3.培养与开发农村初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并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内容

1.构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浅谈初中生化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3

一、巧设疑问,促进创新思维

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于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激活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中,教师应起到解惑、启疑、激励的指导作用。通过在教学中精心设置疑问,让学生感受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并在教师引导下产生疑惑和好奇,进而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探究新知的热情。我在一堂课的开头,课中和结尾都适当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处于“激活”状态,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例如上“空气”一节时,开头安排了“大家动一动手,往空中一抓,抓到什么呢”的设问。问题虽简单,但大多数学生回答“没有东西”。只有少数同学回答,“抓到了空气”。我从中引导学生讨论,发现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使全班同学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又如上“二氧化碳性质”,介绍完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会出现浑浊知识后,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我提出了问题:“为使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常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墙壁刚开始反而更潮湿?”我先启发学生思考:①石灰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Ca(OH)2)②生炭火盆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产生较多CO2)③石灰浆Ca(OH)2与CO2反应生成CaCO3的同时有什么物质生成?(有水生成是潮湿的原因)然后要求学生正确书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通过这样启发点拨,增强了注意力,保持课堂上听课精力,兴趣不衰。又如上完“水”一节后我提出了问题:“生活中有哪些方面会造成水的污染,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解决水的污染问题?”我结合生活中的“生活污水的乱倒”“化工厂的污水排放”等现象,要求学生回家去观察,记录观察情况,然后留在下一节课讨论。这样的设问使学生产生“欲知后事,请听下回分解”的心理欲望,引导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去探求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鼓励讨论,触发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要求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和谐气氛,为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探究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如在教完“一氧化碳的毒性”时,联系日常生活,出了几道讨论题:①家里用煤炉的同学进入不通风的房间时,会有什么感觉?②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煤气中毒?煤气中毒的生理过程是怎么样的?③在煤炉旁边放盆水能否预防煤气中毒?④有同学认为我们年纪轻,身体好,鼻子灵,当闻到煤气味时把煤炉搬出去就不会中毒,这种说法对吗?⑤怎么预防煤气中毒?我把学生分成四小组进行讨论,小组长登记讨论情况,并在班上交流发言。我从活跃的课堂讨论和学生的精彩回答中,肯定了学生的发言,并因势利导归纳强调指出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不容易被人觉察,难溶于水的气体,使用时要小心,如果任意排放一氧化碳会造成空气的污染,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还补充介绍了汽车的尾气,煤和石油制品燃烧后产生的废气对大气的影响,增强学生环保意识。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懂得思考,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问题,拓展思维空间,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设计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实验教学中,在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超越现状的创新精神。教师要深层次地挖掘实验教学的功能,对实验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上大胆设计,突出实验的探索性、创造性。尽量创设一切条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按课本的要求做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后,学生却看不到有大量的红色铜生成。我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改进实验会让大量铜在试管内壁明显出现?”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设计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有的同学想到了用水,“用水把氧化铜粉末粘在试管内壁。”我根据学生的设想,在装有氧化铜的试管滴入几滴水,旋转试管,让氧化铜均匀地粘在试管内壁,用水烘干试管,然后开始实验。结果做出来的现象大不一样,一层漂亮的红色铜出现在试管壁。两个实验比较,效果明显不同。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有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小实验,教师要对每一个小实验进行潜心研究,挖掘内涵,充分发挥实验的多功能作用。可以变教师演示为学生演示,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变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对实验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做给学生提供了动手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优化过程,发展创新思维

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利用自己的旧知识去理解掌握新知识,并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探索创新能力的螺旋状不断上升的过程。现行教材突出的特点是注重让学生去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为学生尽可能提供发展才能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要设计好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对新课引入如何设置问题情境;怎样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归纳出学科知识的联系和规律;怎样促进学生敢想敢讲和发表创见;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想法等。教师应该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和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不断引导启发学生发现和思考新问题,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康美中学)

初中生化学思维培养 篇4

一、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诱发学生的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内在动力的源泉”。学生只有对化学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浓厚兴趣, 才能激发出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我们应通过直观的方法、生动的语言、形象的事例不断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初三化学的《绪言》课, 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带领学生跨进化学大门的好时机, 因此, 《绪言》课的设计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除了认真演示好教材中的几个实验外, 我们还应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 现象明显而且容易操作的演示实验, 如:在用酚酞试液写过字的白纸上喷石灰水, 用魔棒点酒精灯, 茶水变墨汁等, 像变魔术似的实验, 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 学生的脑海里会产生许多“为什么”, 从而激发求知欲望。

要使学生保持对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发展, 不断创设问题情景, 注入激趣的兴奋点。如:在学习了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后, 我创设了如下问题情景:“小明帮妈妈去买盐, 在回来的路上, 不小心把盐打翻在地, 小明该怎么办?”请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帮小明想想办法。问题一提出, 学生兴趣十足, 思维活跃, 积极举手发表各自的观点。学生相互补充, 最终达成共识:小明应把掉在地上的食盐收起, 放在容器中加水溶解, 然后过滤、蒸发, 就能得到较纯净的食盐晶体。此时, 我抓住时机继续追问:“水应加多少呢?”针对这个非常实际的问题, 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些情景的创设, 问题的讨论, 有效地诱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同时, 使学生感到学习化学能解决很多生活实际问题, 让学生觉得化学并不遥远,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二、紧扣教材, 适时提问, 激活学生的思维

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疑问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利用设疑的方法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当然, 教师的设疑必须讲究艺术性和实效性, 因为, 问得好, 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有利于迅速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 这样教学便会皆大欢喜,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也学得愉快;而如果问得不好, 或在不当问时发问, 或在不当问处发问, 或问得学生“目瞪口呆”, 或问得学生“不假思索”, 则会白白浪费时间, 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 教师的设疑要在“巧”字和“善”字上下功夫, 何时问, 何处问, 怎样问, 怎样导, 都要于课前精心设计好;设疑时, 应时刻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变化, 相机设置, 因势利导, 逐步展开, 还要注意问题的层次和梯度, 要一环扣一环, 环环深入。

三、改革实验教学, 拓展学生的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实验, 深化教材中的实验, 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在学习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时, 由于两者的反应无明显现象, 老教材利用压强的变化设计了一个实验, 我没有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演示, 而是先在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吹入二氧化碳, 无明显现象, 然后问学生如何来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让学生讨论设计方案。学生思维积极, 讨论热烈。有学生说:在矿泉水的瓶子中先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再注入氢氧化钠溶液, 振荡一下, 如果瓶子瘪了, 证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也有学生说:既然反应后生成了碳酸钠, 那么只要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盐酸溶液, 若有气泡产生, 证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也有学生参照教材上的演示实验设计了一套装置, 把气球换成一根导管, 导管的另一端插入盛水的烧杯中, 将滴管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进去, 把夹子打开, 水若倒吸, 也能证明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等等。他们按照设计方案一一作了演示 (预先作了准备) , 现象明显, 效果极好, 学生都非常兴奋,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有力地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演示完实验, 搞清了原理, 我还启发学生:如果我们把刚才的装置加以改变, 烧杯和插入水中的这段导管不动, 把上面这段弯的导管拉直, 集气瓶倒过来, 再做刚才的实验, 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稍加思考, 就有学生抢着回答:“喷泉现象。”采用这种形式的实验教学, 我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真正使学生活泼、愉快地成为教学的“参与者”, 知识的“发现者”, 化学课的内容和活动丰富多彩, 绝大多数的学生喜欢上化学课, 有了这种积极的情感因素, 学生乐于学习化学, 思维有了主动性, 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实施探究性教学, 训练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 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 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传统的学习方法,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实施探究性教学是实现现代教育目标有效可行的好方法。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导演, 要导得好、导得妙, 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既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来制定教学目标, 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而且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为学生铺设符合认识规律的思维轨道和合理的思维坡度, 使学生的信息处理和思维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同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 给学生一定的自由, 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 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 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生化学思维培养 篇5

发散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而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发散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直觉思维,它不依据确切的逻辑推理,而是凭个人的直观知觉对事物和现象做出推断。直觉思维的成效取决于个人对事物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并与思维者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提倡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灵活地接收知识和应用知识,这是十分必要的。

一、发散思维在高中化学教与学中的表现及意义

在高中化学的教与学中,发散思维既贯穿于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又表现在化学问题的解决中。高中化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分为两大块: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无机化学以元素周期律为主线,以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衍生出元素化合物知识、氧化还原理论及电解质溶液知识等;而有机化学则是以一系列可以相互转化和递变的官能团为主线,分化出各族有机物相关的物理、化学性质等知识。所以可以说,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在高度概括的理论体系之上发散、衍生、扩展形成的。综上所述,发散思维是化学应用和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应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如何培养发散性思维??

(1)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老师应对学生倾注真爱,用自己的感召力去感染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支持和帮助,努力创设平等互助的学习环境;及时洞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学生的不同想法,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拓展思维空间的前提。老师的关怀、信任和鼓励,都会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和动力,从而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养成乐思、善思、勤思和敢思的思维品质。

(2)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情境。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关键在于科学地提出问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针对学生渴望了解的事物,联系他们已有的知识,精心设疑布障,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展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剥离,逐级推进,使思维不断发散、深化。

三、“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心理学诸种专著中,都一致承认“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一题多解”应该是发散思维在化学上的具体体现,其所使用的化学知识是多维的,而不是在一个认识水平上转圈子,展开化学“一题多解”的教学要用启发式,激发学生“一题多解”的愿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兴趣,讲清一题多解的思路,布置一题多解的作业,推广学生中一题多解的好方法。例如:在物质鉴别的习题中,一是发动学生各自寻求鉴别途径,以培养、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里,主要通过教师命题、学生设计鉴别方案、教师审查、学生实际操作鉴别四个环节来完成;二是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教师提供命题并规定学生至少设计出若干种不同方案来,这时学生就必须充分运用发散思维,努力实现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目标,发现不同途径中所再现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及具体再现方法的规律性。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指挥者、参与者和倾听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合理分配布局,巧妙设计构思,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不再是老师“满堂灌”的舞台,学生不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化学知识,通过温故、联想、求同、求异、理解和发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益。

初中生化学思维培养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思维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切理论都离不开实验的证明。另外,化学实验分为好多种,如,微型化学实验、探究实验、开放实验等。其中微型实验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老师也可以根据身边的事物组织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节约了时间、节约了药品,还减少了污染。

在微型实验中展示的是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而探究性和开放性实验能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开放性的化学实验与以前的演示实验有所不同,它更能充分地体现这一点。开放性化学实验不仅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还能使学生对一些难理解的理论知识有了很清楚的认识。

在高一化学中,我们学过有关氯气的性质及参与的反应,在这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设计“关于新制氯水中含有哪些成分及检验”的实验。首先让学生用已学知识对该实验进行分析讨论:(1)新制氯水是如何制备的?并罗列出来;(2)新制氯水具有哪些性质?让学生依据这些知识,提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并选择合适化学药品及仪器,进行探究实验。实验进行时,老师可以随意抽出几个小组进行提问:询问设计思路及依据、设计优缺点、注意事项等等;实验结束后,先让学生就探究性实验谈谈自己的想法及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随后教师对各个小组进行简短评价(不是评论哪一组的实验设计得比较好),并指出有些小组失败的原因及注意事项等等。在这样的实验中,学生在经历“小组讨论和分析实验—设计实验方案—自选实验药品及仪器—交流并反思实验—总结探究实验的步骤和思路”的小组合作探究过程,学生不仅明确了设计实验的思路,还进一步熟悉了科学探究的几大要素。通过实验设计,不仅使成功的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乐趣,还使失败的学生思维豁然开朗,并达到了思想上的碰撞,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化学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还促进了他们之间的团结,主动探究,帮助学生走出遐想的实验室,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吴娜苹.高中化学学习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探究[D].扬州大学,2013-04.

作者简介:向娟,女,1986年8月出生,本科,就职学校: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实验学校,研究方向:高中化学教学。

初中生化学思维培养 篇7

关键词:教学实践: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 全面的化学教学是既要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 又要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思维能力是认识能力的核心, 它包括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对比、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基本的思维能力, 又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新性等优良的思维品质。日常教学中, 结合教材内容, 有意识地创设匹配的问题情景, 指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 学生就能显著提高顿悟几率, 增强创新能力。一切新生事物均孕育于旧的事物之中, 创新可以看成是在事物的某个层面上, 在事物性质显现的不同侧面上实现了某种新的联系, 所以, 我们要实现创新, 首先就是要对物质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发散思维训练。如在讲硫酸时我对学生做了如下思维发散训练: (1) 从元素种类和原子数量的角度说, 一个硫酸分子中有氢元素的一个氢原子, 硫元素的一个硫原子和氧元素的四个氧原子。 (2) 从硫酸存在的结构粒子来说, 硫酸中有氢离子、硫酸根离子和硫酸分子。 (3) 从物理性质角度来说, 硫酸具有无色、密度大、沸点高等性质。 (4) 从化学性质的角度而言, 硫酸可表现酸性、强氧化性、脱水性等。使学生们对硫酸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事物及其属性的某种新的联系, 是思维的一种集中, 所以指导学生进行样本的多层次、多侧面的集中训练, 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在讲碳酸钙、碳酸钠、碳酸钾等物质性质时, 启发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点:1.从元素种类说, 它们都含有碳和氧元素。2.从物质分类看, 它们都属于盐类。3.从物质组成看, 都含有碳酸根。4.从性质看, 都能跟稀盐酸反应。这种集中训练, 能使学生对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领会深刻, 记忆牢固。

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方式。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素质教育中, 化学实验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作用是其他任何内容无法取代的。一个好实验,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任何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首先在教学中加强并补充演示实验, 进行实验过程的优化设计, 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 使学生发现不同现象, 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全面分析, 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集中性, 是他们初步学会开展创新思维活动的基本方法,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如在讲氢氧化纳时, 我补充了氢氧化钠浓溶液腐蚀毛线的实验, 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了解了氢氧化钠的腐蚀性;补充了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实验, 让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 理解了氢氧化纳的性质。其次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分析, 发现其中的知识、科学原理, 最后自己得出结论,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实验在创新教育中的功能。实验前明确目的要求, 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进行充分讨论, 取长补短, 相互提高。如我在讲金属活动性顺序时提出:如何通过实验验证镁、铁、锌、铜等金属的活动性?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 设计了不同的方案, 再通过讨论选出最佳方案, 然后自己动手操作, 老师给予纠正和鼓励, 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了成功的乐趣, 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我真正认识到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挑战, 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因此, 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 肩负着特殊使命。要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 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创新思维训练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中心环节, 应该利用现有课堂, 把完成教学任务与开发智力结合起来, 把传授知识与启迪创新思维结合起来, 把常规训练与创造性智能结合起来, 围绕教学内容的巩固、扩展, 激发创新思维, 开拓创新视野。经过不断地教改实践, 我所教的学生思维能力明显提高,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 学生具有很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中考成绩突出, 化学平均分和优秀率连年遥遥领先, 理化操作实验成绩居学年之首, 这与学生素质的提高, 创新能力的增强是分不开的。

试论初中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培养 篇8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是否愿意开动脑筋,并以动脑为乐是培养化学思维能力的基础要求. 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激发初中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的好奇心理,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兴奋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无限拓展.

二、注重分析推理,提高思维能力

一般情况下,推理包括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个别的特殊事实出发推出一般结论;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特殊,即从一般原理到个别特殊事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等形式,概括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 了解事物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变化规律,并运用相关化学原理来判断、推理物质具有的特征,以及产生的变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的目的.

三、探索多种解题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探索多种解决方法,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不断发展,达到开发初中生智力的目的.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充分运用教学工具,结合化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提高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例如,

1. 利用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不同进行区别

( 1) 分别取等体积的两种溶液用天平称量,质量较大的为浓硫酸.

( 2) 打开试剂瓶,用扇闻法闻气味,有刺激性气味的为浓盐酸,反之为浓硫酸.

( 3) 分别取样作潮湿气体的干燥剂,后接无水Cu SO4的验证实验,若无水Cu SO4不变色则原剂为浓硫酸,否则为浓盐酸.

( 4) 打开试剂瓶,有白雾形成的为浓盐酸,没有的则为浓硫酸.

( 5) 用密度计分别测量其密度,较大的为浓硫酸.

( 6) 分别等量的两溶液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质量变大的为浓硫酸,质量变小的为浓盐酸.

( 7) 分别用手掂量两同体积的试剂瓶,较轻的为浓硫酸.

2. 利用浓硫酸和浓盐酸的化学性质不同进行区别

( 1) 分别蘸取少量两液体于纸上或火柴棒上,先变黑或碳化的为浓硫酸.

( 2) 打开试剂瓶,用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放在瓶口上方,试纸变红的为浓盐酸.

( 3) 取样分别加入适量的铁片或铝片,出现钝化现象的为浓硫酸.

( 4) 取样稀释,分别加入少量的BaC O3或Ca CO3固体,有持续气体放出且固体消失的原试剂为浓盐酸,先有气体放出后反应逐渐停止的原试剂为浓硫酸.

教师引导学生将分散在各单元、能解决同类问题的知识串联在一起,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克服思维封闭状态,提高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整体性和广阔性.

四、采用多种思维方式,加强思维能力

1. 辩证思维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把发散性思维和辩证结合在一起,以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集中、逻辑性更强,从而使初中学生的化学思维具有同一性、程序性、比较性. 在实际教学中,对已设计出来的方案,学生可以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审查和比较,以确定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充分利用所有的信息,进行多方位发散、论证和多因素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2. 独创思维

独创思维的培养,需要开阔的思路,具有灵活独特性,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将各种事物联想在一起,从而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创思维,需要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以形成最佳思维方式,使思维发挥最大创造性功能,最终得出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结论. 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初中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敢于探索和创新,以充分发挥独创性.

五、运用实验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初中生化学思维培养 篇9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实验观察

一个人创新性思维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通过观察这种活动方式, 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 为创新思维提供条件。当学生对观察到的事不能用已有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解释时, 就会产生疑问, 产生为获取信息而提出问题的思维活动, 这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基础。

二、诱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因势利导

学生来到学校, 带着他们的心、他们的热情、他们的体验、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梦想, 初三学生求知欲强, 认识世界的心情十分迫切, 教师可利用其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此, 可对学生加强化学发展史的教育。如讲纯碱时, 可介绍我国近代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冲破索尔维法的技术封锁, 创造性地进行了制碱工艺的创新, 发明了举世闻名的侯氏制碱法;在讲空气成分的测定时, 可介绍19世纪90年代“氩”的发现, 英国物理学家雷利发现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密度为1.2572 g/L而从含氮的化合物中制得的氮气密度为1.2505 g/L, 雷利没有忽视这微小的差异, 经反复实验研究, 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气体——氩气。我们今天所学的每一个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还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手段——设计实验

现行的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 教材中把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都写得一清二楚, 学生只是机械地重复, 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久而久之, 导致学生只对习题感兴趣而忽视实验教学,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加强实验的探索性、研究性, 克服注入式的教学, 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 在实验技能、知识应用、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训练。笔者教学中曾提出这样的问题:“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 黄铜 (铜、锌合金) 单纯从颜色、外形看, 与黄金极为相似, 很难区分。请你设计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 看谁的方法多, 方法好。”

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拓展——课外实验

学生的课外实验和课外小制作, 主要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课外实验中, 教师要适当引导, 不使他们过多地碰壁。如,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活动, 要求每个小组在进行实验后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有关的分析说明;制酸碱指示剂的实验活动中, 要求每个小组做1—2种, 最后进行交流。合作不但能使实验得以顺利完成, 也能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增强集体荣誉感, 也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实验创新

把课本中的一些实验设计为随堂探索性实验, 这样既可以极大地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 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让学生自己在实验探索过程中动手、动脑, 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例如: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用的催化剂, 书中给的是二氧化锰, 硫酸铜也可以。学生做的过程中就想有没有其他的物质也有催化作用, 他们就会去尝试, 尝试过程中老师给予适当提示, 看看能不能得出为什么实验室一般用的是二氧化锰的原因。继续发问:除了催化剂能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还可能有哪些因素?这时的学生有可能就思考了, 也许能得出:

(1) 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 分解速率越快。

(2) 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有关, 浓度越大, 分解速率越快。

(3) 与二氧化锰颗粒的大小有关, 二氧化锰颗粒越小, 分解速率越快。

……

学生为证明自己的猜想自己动手设计实验, 极大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 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源头。创新思维无论在科学研究及发明创造都具有积极意义。在化学教学活动中, 开展创新教育是改革化学教学的体现,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王忠林.化学实验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134-137.

初中生化学思维培养 篇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发展的也非常迅速, 各项教育改革也如影随形, 对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初级中学教育, 也在这场改革的春风中, 受到一次空前的洗礼。作为初中教学中的一门比较重要的、与实际联系紧密的自然学科——化学, 无论从教学方法上, 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近年来, 初中各科的课本都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文就是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九年级《化学》课本为例, 阐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如何加强初中化学教学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人教版 (九年级) 初中《化学》教材是一本与时俱进的、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一种新教材。化学课本变得“新”了, 那么就会打破教师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顺序,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 (1) 某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初级中学, 由于实验条件差, 往往会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 学生听的也是似懂非懂、云里雾里, 不能很好地接受当前所学的知识, 那么知识也就形成不了一个系统, 更别说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实际相联系; (2) 受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 部分初中化学教师没有很好的掌握现代教学改革的要求及思想, 仍然沿袭传统的“讲授”模式, 即老师台上“满堂灌”, 学生台下“仔细听”的教学模式。这就导致了初中化学教学的形式化, 即虽然口号提倡的好, 要求发展素质教育, 但是实际上还是在进行着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这就是当前时期下, 我国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

基于以上对当前形势下初中化学教学现状的阐述及介绍,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的主要需要积极改革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 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下面就是针对初中化学创新思维培养的问题, 提出几点对策。

二、加强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的对策

1.将联想发散的学习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人教版化学 (上册) 第三单元的《自然界的水》中, 我们学到了“水的组成”、“水的净化”以及“水污染与水资源的保护”等这些内容。首先我们学到了一个化学反应, 即水的生成方程式:undefined。那么在教学的时候尤其是在进行初三系统复习的时候, 我们一定要重视联想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如下的发散思想进行知识的联想: (1) 这个反应是化合反应。那么对于化合反应的概念以及相关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联想, 这样就避免了大部分学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难记”的现象。 (2) 本单元中还讲到了一个重要的知识, 即电解水:undefined。那么就提出这一个问题:上述两个化学方程式是否为可逆的呢?加强学生对可逆反应的认识, 当然这个回答是否定的, 因为可逆反应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左右两个方向的条件必须要一致。 (3) 关于水污染与水资源的保护方面:向学生讲解水的作用即水是生命的源泉, 没有水, 地球上的生物就无法生存。

2.紧密结合实际, 遵循STS的教学思想

新编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化学教材, 具有时代的气息, 注意体现STS (科学·技术·社会,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是21世纪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 现代公民不仅应当具有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还应当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既要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又要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三者是如何相互促进和发展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注重灌输化学服务于社会及人类的思想, 使其具有“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处处与化学相连”的意识。

3.注重绿色环保理念与化学教学的紧密联系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讲述了几种重要的化学燃料, 如石油、天然气 (主要成分为甲烷, CH4) 。在这单元的教学过程中, 如果单单按照课本上的知识来讲解, 那么学生就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这一单元的知识要与环境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当前的什么是环境, 即以人为中心的外部世界。然后了解了环境的概念之后, 还要对当前世界所存在的三大环境问题进行介绍, 即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三大环境问题。让同学们知道, 我们人类的各种活动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生产及学习。最后使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意识, 这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而不是单纯的介绍课本上所介绍的知识, 要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

三、结论

综上所述, 加强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加强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是新课程改革标准的特殊要求, 也是教育制度改革的大趋势、大方向;

(2) 加强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其客观创造的能力;

(3) 加强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也为提高初中化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打下了坚实和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罗秀章.对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的商榷[J].成才之路, 2008 (6) .

初中生化学思维培养 篇11

关键词 创造 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

一、创造设置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刚接触化学时会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现象感到好奇。但是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和基本概念时会感到抽象乏味不知所措,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成了化学教师首先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初中化学需要识记的内容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学生不但不容易理解,而且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例如在讲解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该先通入氢气一段时间,把试管内的空气排尽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成红色铜时,要先撤去酒精灯,等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入氢气。这个试验演示后,教师可以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总结,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识记。再如“化学用语”中不同数字的涵义是初中学生最容易混淆的内容之一,而教师可以通过归纳对比,归纳为四种情况,即:

(一)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可表分子、原子或离子的个数。

(二)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每个分子所含该原子的个数。

(三)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每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四)元素符号或原子团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这样通过归纳对比就能使学生很快的掌握并牢记在心里,不易再混淆。

二、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求同存异

恩格斯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而直觉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一个创造性行为能离开直觉活动,由此可见,创造力与直觉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和启发学生运用直觉思维大胆提出猜想和设想,并且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知识。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节的内容时,可先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有关内容,然后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小问题:实验室用稀盐酸和大理石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时,需不需要反应条件?这时,有的学生会回答“需要”,有的学生会回答“不需要”,有的会回答“需要加热”,有的学生会回答“需要加催化剂”等等,随后直观进行演示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在大胆的猜测中找到了正确答案,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又如在讲授“分子”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墨水在装有水的水槽中滴上几滴,一会儿整个水槽里的水都变成了红色。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一现象,如何解释呢?”对于尚未认识的微观世界,不知分子是何物的学生来说,确实不容易理解,但是只要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大胆想象,大胆假设,并且给予正确引导,无论学生的猜想是正确还是错误,都会使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教师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初三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尤其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该在课外设计好每一个实验,通过实验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思维,使学生始终保持好学、会学的心理。如在介绍碱的化学性质中“碱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这部分内容时:事先用白纸剪好二只蝴蝶,先在二只蝴蝶上分别滴上几滴澄清的石灰水,接着又在这二只蝴蝶上分别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和石蕊溶液,学生会惊奇地发现,两只白纸做的纸蝴蝶中,一只变成了红色,而另一只变成了蓝色。通过该实验,不但能将抽象的内容转化成直观问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外实验。课外试验是化学实验的组成部分。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具有想象力比较丰富的自身特点,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使学生多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

四、结语

只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运用各种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做到启迪学生思维、扩展学生思维、深化学生思维、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习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深刻性和发散性,那么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品质都将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舒宇超.创设情境,启迪思维[J].数理化解题研究,2008,(7):63.

初中生化学思维培养 篇12

一、吃透教材了解学生, 采取针对性措施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当前的新教材上有很多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内容, 因此, 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掌握教材的知识脉络, 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 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假如老师没有吃透教材, 在讲授的时候不能做到胸有成竹, 也无法将知识运用自如, 那么, 展现给学生的思维是混乱的, 就很难培养好学生的思维能力, 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了. 在深刻领会教材的基础上, 老师还要深入的了解学生, 知道自己学生的学习习惯, 思维习惯, 从而能够在教学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逐步提高他们的灵活思维能力[1].

二、加强化学知识之间联系性教学

初中化学的知识点是很零碎的, 学生下功夫能记忆住这样零碎的知识与原理, 但能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记忆住这些知识点是无法实现的. 可见, 让学生具有灵活的思维能力, 首先需要他们牢靠的掌握知识, 并使已经获得的知识成为体系. 比如, 在学习碳与碳的化合物知识的时候, 要引导学生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然后在培养适当的训练,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例1 某学生对某绿色物质进行加热后探索, 得到图1 关系图, 请你根据图示, 回答相关问题:

( 1) C、D ( 都是气体) 的化学式为: C____, D____.

( 2) 绿色粉末的化学式为____.

答案: C为CO2气体, D为H2O, 绿色粉末为Cu2 ( OH) 2CO3

总之, 如果能帮助学生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变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那么, 一定会更有利于学生灵活的思考问题, 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从多个方面设问, 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 在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时候, 不仅需要问题的设置, 更需要老师多方向的设置问题, 从而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 比如, 在学习了溶液知识以后, 可以向学生提问这样的问题: 饱和的溶液是否肯定为浓的溶液? 温度升高了溶液的溶解度是否一定会增大? 稀的溶液是不是一定为不饱和的? 这些问题貌似是颠三倒四的问题, 其实它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 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四、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化学教学的根基就是实验, 没有实验的化学教学是不存在的, 一般说来, 化学课上都会有实验的. 在以往的教学中, 老师一般做些演示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讲解内容, 很多学生也视化学实验为" 眼福" , 并不去过多的借助实验来学习问题解决的方法. 当前的教学是体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思维多向能力, 也需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 不能依靠老师的空谈. 比如, 在进行探索置换反应规律的时候, 给学生必要的器材, 让学生分别做下面的实验: 银、铁分别与Cu SO4溶液反应; 铁插入Cu SO4晶体中; 铁、铜分别与稀H2SO4反应. 学生通过这几个实验, 会产生疑问, 困惑不解. 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他们思考, 而这个思考过程是老师无法代替的, 老师所起的作用最多是引导与点拨. 学生经过一番交流以后, 最终会找到结论,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2].

五、利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一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由于习惯性的影响, 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比较固定, 从审题到解题, 他们的思维模式比较固定了, 这种思维定势有好处, 也有坏处.好处是养成了解题习惯, 使解题步骤比较规范, 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 那就是一条路走到底,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会灵活, 在使用方法上也不会变通. 欲摆脱思维定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而能灵活的思考问题, 就要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教学实践表明, 一题多解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学生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 能从不同的侧面, 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 从而提高了多向思维能力.

比如, 某学生向10 g的Cu O中通入H2进行加热反应, 反应一段时间后, 称量试管中的固体质量是8. 4 g, 请你通过计算解出参加化学反应的Cu O的质量?

解法1: 首先分析8. 4 g的固体中, 含有两种Cu O与Cu物质, 假如设没有反应的Cu O质量为x, 那么, Cu的质量就是 ( 8. 4 - x) g了.

解得:x=2那么, 参加反应的Cu O质量为8克.

解法2: 设被还原的氧化铜的质量为x, 剩余Cu O质量为 ( 10 - x) 克, 参加反应的氢气的质量为y克.

两式联列解得: x = 8 克, y = 0. 2 克

答: 被还原的Cu O质量为8 克, 参加反应的氢气的质量为0. 2 克.

解法3: 可以从质量的差值来进行计算: 从H2+Cu O = Cu + H2O看出, Cu O反应变成了Cu, 质量相当于从80 变成了64, 变化了16. 这样就得到下面的关系式:

解得:x=8 (克)

此外, 还可以从质量守恒定律方面来解, 因为固体减少的质量为氧化铜中的氧元素的质量.

总之, 通过教师的教学, 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并掌握知识. 因此,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 多花点精力去探索, 寻求哪些措施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只要做个有心人, 教学工作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

摘要:衡量一个学生灵活性的主要标准就是多向思维能力, 多项思维力也是反应学生智力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 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是教师极其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吃透教材, 加强化学知识之间联系性教学, 多个方面设问以及利用实验等方法来说明如何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

关键词:化学,培养,思维

参考文献

[1]张东岐.谈谈新世纪教师素养[M].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35) .

上一篇:局部高频淬火下一篇:电缆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