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化学学业评价

2024-09-09

初中生化学学业评价(精选11篇)

初中生化学学业评价 篇1

一、建立多元的评价主体

传统的对学生的评价, 主要以各学科的测验题为测量的依据, 而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评价。学生是自我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必须要清楚和明确。马克思主义指出,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 外部因素必须通过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 在初中化学的学业评价中, 要注重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自我评定,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提高学习能力。同时, 要由单一的教师评价主体向教师、家长、社区、同学等多元评价主体的方向发展, 发挥各主体的多元评价作用, 及时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业成长过程, 并制订相应的鼓励措施进行引导。例如, 在学习完质量守恒定律后, 结合自己做的练习, 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 分析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 看看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好, 在了解自己关于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后, 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在社会评价方面, 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 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知识背景, 在教育教学中了解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分析学生在知识点掌握方面、学习态度方面以及学习心态方面的不同特征, 然后在具体的小节和单元练习中, 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在学习完质量守恒定律后, 多少人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多少人只是理解了定义还不能进行准确的运算, 学生在哪几个地方容易出错, 班级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心态会导致哪些方面出现共性错误, 通过细致地分析, 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

二、建立动态的学业评价过程

传统的学业评价大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 学业评价只集中在学期末, 学期末对学生进行一次评价来说明学生在本学期的学业发展情况。终结性评价无法及时地指出学生在知识点和个人成长中问题, 而有些习惯一旦养成, 再进行纠正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在每课时和单元的化学知识学习时, 不对每课时和每单元的化学知识进行评价, 就不知道学生对于新的知识点还存在什么盲点, 学生在该知识点常犯的错误有哪些, 学生是否实现了与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是否建立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没有进行动态评价, 就无法根据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安排课程的进展, 容易造成知识点的积累, 造成学生的学习倦怠。再者, 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 比如学生因为粗心导致的错误, 如果没有进行动态的过程性评价, 及时掌握学生发展的现状, 可能经过一个学期的积累, 学生的不良习惯已经养成, 而习惯改变远远难于习惯的养成。及时地评价效果也要远远高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 动态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客观上也加强了师生的联系, 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这样的师生关系又有利于学生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真实地告诉教师, 或平等地和教师进行交流, 这样, 教师能全面地了解学生,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学业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三、建立全面的学业评价标准

传统的学业评价标准主要是学生的学业成就, 学生在期末考试的成绩代表着学生的发展, 往往出现成绩好一切都好, 成绩不好一切都不好的状况。但就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而言, 学生在社会上要实现个人的价值, 不仅与优异的学习成绩有关, 还与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水平, 对活动的态度以及与活动成员的关系处理有关。单一的成绩测验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业情况, 学生的学业在很多方面凸显出隐性的特征, 也可以说表现为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征, 这些方面和知识的掌握同等重要, 或者说更胜一筹。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决定着人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而这是人的根本性需求, 知识的掌握促进人的发展, 提高人的知识水平。如果没有前者, 人就不能健康地成长, 前者同时还是后者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化学学科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学生的发展也不只表现在学习成绩单个方面。因此, 初中化学学科的学业评价标准要建立多元化的、全面的评价体系, 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和个人品质和人格方面的发展, 并以此为标准判断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改变的地方, 奖励学生表现好的方面, 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评价的主要目的。对学生的奖励要综合考虑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 包括学生在化学课上的发言次数, 学生在化学实验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 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表现, 对其他学生的帮助, 对老师的尊敬等, 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相结合, 确定对学生的表现评定标准, 以此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摘要:新课改要求从注重学生的成绩转变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从关注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 从单一主体的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转换。化学教学顺应新课改的趋势, 对学生的评价从传统的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向全面多元的评价转化, 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本文着重探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积极性评价,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业评价,初中化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杨向红.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学业评价策略[J].化学教育, 2008 (03) :21-23, 37.

[2]何如涛.新课改下初中化学作业设计、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学, 2005 (9) .

初中生化学学业评价 篇2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都需要频繁使用自我评价,自我评价会促使我们进行自我验证,从而为自我发展提供动力。如何写自我评价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生学业成就自我评价,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时光流逝,丰富多彩的三年高中生活即将结束,这三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里程,它将永远铭记在我的脑海里。

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蒸蒸日上、迈着改革步伐前进的社会主义祖国,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积极参加党章学习小组,逐步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并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作为班长,我能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在同学中树立了好榜样,并能团结好班委,处理好班级的.一切事务,是老师的得力助手。高二年我们班被评为市优秀班级,这是全班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为能生活在这样一个班级而自豪。三年来,我在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97年被评为市优秀学生干部,高三年被评为校三好生。

学习上,我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勤于钻研,肯思考,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理解能力强,思维敏捷,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学习中摸索出一套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精益求精,学习效率高。三年来学习成绩优异,半期考、期考等重大考试均居年段第一。在学科竞赛中也多次获奖,高一年荣获第四届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市三等奖;高二年获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厦门赛区表扬奖,高三年获第十四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省二等奖。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育体锻达标擅打篮球。

初中生化学学业评价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业不良;现状;情况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63-01

初中化学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得最晚的一门学科,要到九年级才开始学习,学习的时间也很短,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化学学科具有非常强的基础性和启蒙性。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在一年的学习时间里,要想充分掌握化学知识和能力,还有一个过程,还需要学生付出莫大的努力。其实真正算起来,学习时间更短,虽说是学习一年,其实每个周只有三节课,每节课40分钟,可想而知,学生真正学习化学的时间有多少,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一部分学生就在学习化学时出现了明显的学业不良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和规避学生化学学习不良的问题,关系到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和以后持久化学学习的动力问题。目前在我国教育界关注学习不良问题时间并不长,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只是在个人情商,人格问题和学习策略等大的方面,对具体学科的关注较少,特别是对初中的化学学科。

一、学业不良的的概念

雷雳(1997)认为学业不良是指学生的智力正常,但在听、说、读、推理、数学能力或社会技能等方面有明显的困难,与其他智力相当的学生之间有明显的差距。国内也有其他一些学者对俞国良与雷雳的定义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但总的来说,国内对学业不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对学业不良的界定主要包括二个方面的标准:(1)智力标准:智力测验的分数一般限定在80一90分之间;(2)学习成绩标准:把成绩限定在全班或全年级倒数的10%至8%之间;(3)生理健康标准:没有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或脑器质性疾病。

本文对化学的学业不良界定,结合雷雳和国内相关专家的定义,表述为:学生的智力正常,没有明显的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但在化学课中听、说、读、推理、数学能力或表达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困难,与其他智力相当的学生之间有明显的差距。在化学综合测试中(如初中毕业考试)成绩在50分以下;班主任对其学业状况的综合评价为“学业不良”、“差生”或“厌学”。

二、初中生化学学业不良的原因分析

1、其它学科学习经验的干扰

学生就读九年级时,他们在学校的生活不加上幼儿园时间,至少都有8年(特殊人才除外),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在进入九年级,开始学习化学后,化学对他们而言,是一门全校的学科,没有经验可以使用,自然而然就会运用从其他学科学到的经验来学习化学,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认知迁移法。好的积极的学习经验自然能推动化学的学习,可是一些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学习经验就会同样影响学生化学的学习,而这种影响极有可能是终生的。

2、对化学学科特点缺乏认识

化学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分子原子、是物质质的变化,很多时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需要从微观世界的角度来分析研究的。学生往往会受到数学学习经验的影响,习惯于数理推理,总觉得强化练习是王道,其实不然,多多参与化学实验才是根本,才能真正理解化学的精髓。不能很好地理顺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掌握不清化学学科的特点,就会导致学生学业不良。

3、缺乏兴趣引导和正面激励

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学习化学是在九年级,受到中考的影响,一些化学教师为了赶学习进度,抓考试成绩,把化学学习过程变成了填鸭式的题海战术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正面引导和激励,没有把握好教学的兴趣点。导致部分学生没有体会到化学学科独特的魅力,步其它学科的后尘对化学的学习丧失信心,最后出现学业不良。

三、初中生化学学业不良的对策研究

1、重视学科兴趣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还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和谐师生关系,增强师生间的情感,端正学生学习态度,进而有效提高学习质量。在刚开始进行化学教学时, 由于是一门新接触的学科,学生会特别认真参与听讲,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个心理和特点,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要精心设计,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趣味性,实用性,真正喜欢上化学,对化学学习感兴趣。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是有效解决化学用语学习难点的有效方法。因为学生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参与,在学习中加入了自己的喜怒哀乐,才有最真实的体验。本人工作的学校长期坚持使用化学用语扑克牌教学。这是本人和学校化学科组的同事共同结合学校实际开发的化学学习扑克牌。通过日常司通见惯的扑克游戏把它迁移到化学学习中,通过化学反应接龙,离子组成化合的游戏等,发现对化学用语的学习帮助非常大。

3、加强对学科特点的认识与学习方法的培养

化学学科是一门以研究自然界存在的物质为内容的自然科学,有别于其它自然学科。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即要遵循一般学科学习的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化学学科所独有的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避免照葫芦画瓢,最后导致出现学业不良的问题。化学是在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建立相关的概念,所以培养学生用微观视角去学习和了解物质的结构,并从物质的结构特点入手认识其在生活中的重要用途至关重要。还有要关注到初中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培养学科学习的习惯,加强基础性知识的记忆和化学实验基本功的培养也是必要的。.

物理化学过程性学业评价模式初探 篇4

1 采用多元学业评价模式的必要性

多年来, 大多数高校还是沿用笔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这种评价方式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焦点。原因是笔试侧重的是基础和理论知识, 而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 比如:动手操作能力、现场应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等都没有能够客观的反映出来, 而后者往往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员工素养, 因此“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察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质量背道而驰。国内外很多新的评价方式 (如多元评价、真实性评价和替代性评价等) 应运而生。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可以对学生进行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力所在, 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并帮助学生确立正确适宜的发展规划。

2 多元评价模式的指导思想

1983年, 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在《Frames of Mind》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2]。经过多年的研究, 加德纳在完善该理论的基础上, 明确指出人类存在多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每个人的智能都是多元的, 很难在每一个方面都达到完美, 但有一种智能肯定是相对最优的, 如何帮助学生发现和发掘自己的最优智能, 是多元评价体系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 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从多元视角去分析、理解、引导和评价学生尤为重要。

3《物理化学》过程性评价模式及过程

本文以本科生的物理化学课程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评价模式改革研究。我们在多元智能视角下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 除了卷面考试以外, 将课堂作业、课堂论文、阶段性测验、团队作业和讨论、课堂讨论、教学实践活动、考勤等内容纳入到考察的范围。将期末考试成绩 (占40%) 、平时成绩 (占30%) 和课堂参与度 (占30%) 进行结合。

以微课和课堂讲述为基础, 微课作为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资料, 课堂上主要集中解决普遍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打破以往授课方式, 将班级分为若干小组, 每一小组都是完成任务和作业的最小单位, 提倡小组成员的交流互助和分工合作。课堂作业以探讨性问题为主, 学生需要查阅文献资料、总结文字材料、PPT汇报。对于学生的作业, 开展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教学内进度灵活调整实验课程的时间, 便于学生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对知识点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另外, 还要做好学生的考勤, 这是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反映。

4《物理化学》过程性评价的阶段性结果

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较好, 90%的同学都能够认真完成课堂作业和课后测试。团队作业以PPT汇报的形式进行考核, 每一团队推选出一位主讲人进行汇报。实践活动部分以实验课的形式进行考核, 在理论讲解结束后开设了对应实验, 通过这种理论和实验紧密对接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动手操作水平都得到明显提高。期末考试成绩及格率在96%以上, 其中90分以上的同学占比31.68%。从成绩的分布来看, 这种新颖的评价模式调动了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5 结语

对于物理化学这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 过程性评价从学习态度、学习方式、考核形式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了充分的调动和激发, 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结果显示, 大部分同学十分接受这种新颖的评价模式, 并且平时的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 动手操作能力增强, 考试成绩也能够更加合理的体现出学生对本课程的参与和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吴维宁.略论学业评价模式[J].教育学报, 2005 (1) :41-45.

初中生化学学业评价 篇5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量:H:1C:12O:16Na:23Cl:35.5Ba:137

一.选择题(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下列工艺制作过程中包含了化学变化的是

A.红纸剪成窗花B.冰块制成冰雕C.泥土烧成瓷器D.木板制成模型飞机

2.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瑰宝。人们能够闻到茶香的原因是

A.分子间有间隔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3.近日,中国部分地区雾霾笼罩,人们加重对环境污染的担忧。“空气污染指数” 是我国城市空气

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计入的各项污染物除可吸入颗粒外,还应包括的气体是

A.SO2O2NO2B.SO2CO2NO2C.SO2N2NO2D.SO2CONO

24.下列食物中富含糖类的是

A.馒头B.清蒸鱼C.炖牛肉D.清炒芹菜

5.科学家发现,在液晶电视等制造过程中使用的三氟化氮(NF3)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1.7万倍。

NF3中氟元素为-1价,则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A.-3B.0C.+1D.+

36.森林初发火灾时,可以使用爆炸灭火的方法,将灭火弹抛到火场爆炸将火扑灭。关于爆炸灭火原

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爆炸使燃烧处暂时缺氧B.爆炸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C.爆炸气浪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炸起的沙土覆盖可燃物,隔绝空气

7正确的是

8.以下是小凯同学在四月份参加化学实验操作考核中完成某实验的操作过程示意图,其中实验操作

9.下列“家庭小实验”能成功的是

①用铅笔芯的粉末使锁的开启变灵活 ②在煤炉上放一盆水来防止煤气中毒 ③用盐酸、澄清石灰水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 ④用食醋和纯碱作用,生成的气体使燃着的蜡烛熄灭 ⑤用食醋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A.①③④⑤B.①③C.②②④D.②③④⑤

10.如下图所示,两个甲分子反应生成三个乙分子和一个丙分子,从图示获得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的种类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了改变B.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 C.反应生成的丙物质属于单质D.乙分子中含有一个A原子,一个B原子 11.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均是30%B.t2℃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从0℃至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D.t2℃时,分别在100g水中各溶解20g甲.乙,同时降温,甲先达到饱和 12.下列各组物质,能共同存在于水溶液中的是

A.BaCl2、Na2SO4、Ca(OH)2B.MgCl2、CuSO4、NaNO3C.AgNO3、BaCl2、K2SO4D.CaCl2、K2CO3、NaNO31

314.制作“叶脉书签”需要配制100g12%的NaOH溶液(水的密度为1g/mL)。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前调节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向右偏转,可调节游码B.在左右托盘上垫滤纸称取12.0gNaOH固体

C.将准确称取的NaOH固体直接倒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溶解D.选用100mL量筒量取88.0mL的水

15.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B.待测的数据是13

C.c物质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D.反应中a、d的质量比为1︰

416.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BCD A.向盐酸中不断加水

B.一定质量的镁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

C.等质量的铁和镁同时分别放入两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中 D.某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3分。)

15.(4分)判断下列符号中数字“2”所表示的意义,将其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①Ca②NO2③2NO④MgO⑤2PO4

2+

2(1)表示分子个数的是;(2)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3)表示元素化合价的是;(4)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个数的是 16.(6分)锶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在元素周期表中显示的信息如图所示:

(1)锶属于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

(2)锶元素的原子序数为,相对原子质量为。

(3)氧化锶的化学式是,氧化锶与水能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锶并放出大量热,请你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7.(3分)目前农村正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技员对某土地检测后给出了施肥配方,配方中主要有KNO3、K2SO4、NH4NO3、NH4HCO3等物质。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肥料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2)取上述配方中的物质溶于水,所得溶液与石蕊溶液作用显红色。则这种溶液的PH7。(填“>”、“<”或“=”)

(3)NH4NO3和NH4HCO3肥料不能与(填“碱性”或“酸性”)物质混合施用。18.(5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请你用化学知识解释以下生活中的问题:

(1)人被蚊虫叮咬后皮肤会红肿痛痒,这是由于蚊虫在被叮咬的皮肤内注入了少量的酸性物质所

致。在被咬的皮肤上涂少许下列生活用品中的(填序号),痛痒便会消失。A.香油B.肥皂水C.纯碱水D.糖水

(2)下列服装主要用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A.羊毛衫B.涤纶连衣裙C.腈纶运动衣D.纯棉T恤

(3)工厂常用稀盐酸清洗铁制品表面的铁锈,该过程的化学方程式为。(4)农村部分家庭饮用的井水含大量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给生活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可

用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19.(5分)根据图

1、图2中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问题。

(1)分析图1,P点处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是A 填“>”、“<”或“=”);取相同质量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将溶液温度从t℃降低到10℃,溶液中溶质析出的质量AB(填“>”、“<”或“=”)。

(2)分析图2,要使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①;②。

(3)10℃时,A、B、C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三.(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22分。)

22.(12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与实验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上图中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②。

(2)制取二氧化碳可以用B作发生装置,其收集装置通常是(填字母代号),请写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若在F中加入(写名称)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口进入(填a或b)。

(3)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填字母代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是铁丝前,盛氧气的集气瓶中应预先加少量水,水的作用是。23.(10分)化学兴趣小组对实验室的某废液的成分进行探究,老师告诉他们废液中可能含有:NaOH、Na2CO3、CuSO4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废液的组成,该小组同学做了如下探究: 【实验步骤】

(1)小军观察到废液为无色溶液,于是他判断废液中一定没有。(2)小敏取出适量废液,向其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她判断废液一定含有NaOH。但是小旻提出质疑。他认为小敏的判断不一定正确,他的理由是。(3)为了证明小旻的判断,小军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废液中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并不断振荡。观察到有生成,说明废液中一定有碳酸钠。

(4)静置后,取步骤(3)试管中的少量上层清液,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小军观察到溶液不变色。说明废液中一定没有。【实验反思】

不仅碱溶液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Na2CO3溶液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碱溶液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碱在水溶液中解离出了OH-,那么Na2CO3溶液中究竟是哪种粒子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呢?小军他们又设计了下面三个实验,请你和他们一起探究。

①实验Ⅰ可以证明______________。

②实验Ⅱ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小组内有同学认为实验Ⅱ没必要做,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Ⅲ滴入Na2CO3溶液,振荡,酚酞溶液变红,向变红后的溶液中再逐渐滴入过量的CaCl2溶液,红色逐渐消失,同时还观察到产生__________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32-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五.(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7分。)

24.(3分)2012年11月,某鬼酒被媒体曝出塑化剂含量超标高达260%,食品塑化剂事件再次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常用塑化剂的学名“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化学式为C24H38O4,常用作各种塑料制品的工业添加剂,不可食用。请分析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塑化剂C24H38O4属于(填“有机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2)塑化剂C24H38O4的中C、O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3)塑化剂C24H38O4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结果精确到0.1%)。25.(4分)将100gNa2CO3溶液和153.7gBaCl2溶液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滤液的质量为

234g。求:

初中生化学学业评价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思想品德课 学业评价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中共中央、国务院也对学校教育中的智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可以预见,今后我国的学业评价将出现如下一些新的改革与发展趋势:1.重视联系实际,重视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考核。2.重视一般能力与思维能力的考核,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考核。3.学生思想品德与心理素质评价将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渗透到其他学科的评价中。

根据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和思想品德学科特点,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业评价应采用两种不同的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思想品德学业成绩测验应属于终结性评价。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所达到的水平。考查的内容应以主干知识及其简单应用为主,难度应小一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书面笔试形式还是有效的,题型应主要采用开放式或半开放式试题,以便对学生的深层次学习能力进行测验。学业成绩测验的结果,最好采用等级制计分的方式,分为A、B、C、D、E五个等级,A为最佳,E为不及格。要降低试题的难度,防止造成过多的不及格,从而挫伤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的积极性。

思想品德课的过程性评价主要由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日常性的非正式评价等方式组成。其中,表现性评价有政治小论文的写作、主题演讲、时事政策学习、辩论、社会调查、情景模拟、社区义工服务等方面的评价,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或擅长的某种方式参与评价。过程性评价可以采用小组评议的形式进行,每四至五周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以4~6名学生一组,谈谈学习的收获,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对每人的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评出一个等级。过程性评价应由学生组织实施,教师在这些活动中只扮演场外指導的角色。过程性评价结果的报告方式可以是资料性的和描述性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因此,在实施新课程评价时尤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正确认识过程性评价的价值,积极开展过程性评价

当前,在过程性评价实践中出现了几种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克服的倾向:一是完全不做过程性评价,仅仅将学业测验的成绩作为认定的唯一依据。究其根源,就是认为过程性评价价值不太大,可做可不做。其实,过程性评价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以及认知水平方面,具有终结性评价无法替代的作用。这方面,要求有关部门加强对中学教师进行培训,逐步改变中学政治教学评价观念陈旧、手段单一的现状,逐步改变以功利主义的心态对待过程性评价观念。二是将阶段性考试代替过程性评价,其实质就是将形成性评价代替过程性评价。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阶段考试,其作用是检查学生在一个阶段学习以后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用阶段性考试代替过程性评价必须纠正。三是过程性评价方案过于繁琐。不少实验学校编制的过程性评价方案即评价表格过于繁琐,似乎越完整、越全面就越好。其实,一个好的评价方案首先必须是可操作的,太过繁琐会因无法长期坚持而使评价流于形式。在基本体现过程性评价功能的前提下,过程性评价方案应以简便实用为原则。

二、充分发掘传统题型的功能,加大对开放性试题的研究力度

如前所述,新课程评价不是要取消终结性评价,而是要发挥终结性评价的优势,把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新课程背景下的终结性评价如何体现出新的特色,如何与传统的测验模式区分开来?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传统题型的功能,使之更能适应新课程评价理念。传统思想品德课考试题型中的选择题客观性较强,非常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在终结性考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应该继续保留。近几年来,我国政治考试的主观性试题的答案已经开始走向多元化、多样化,如中考试题允许考生“从其他角度答题,只要言之有理就可酌情给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完全成为开放性试题。我们要把传统的主观性试题改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为使研究性学习得以反映,还可以增加案例分析、小论文、提案议案等表现性评价题。这类试题要反映现实生活,难度较大,有较好的区分度,有利于选拔学生。当前,我们要加强对思想品德开放性试题的命制和评分的研究,希望能够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初中历史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研究 篇7

一、初中历史开放式考试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研究

初中历史开放式考试是相对于闭卷考试的学业评价方式而言的,它占到学生总成绩的40%左右。它的考试内容包括能够反映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的相关专业考查报告、论文以及历史事件读后感。另外,教师还基于历史教具制作、历史话剧编演、历史书画绘制等等考查动手动脑能力。如果仅从教学目标角度来看,这种新的开放式考试学业成绩评价模式是立足于学生素质整体发展的,它比较考查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因为其中有大量的理论实践相结合的题目,其表现形式规避了传统教学中机械记忆理解学习内容的考试方式,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想象能力。另外,考试内容也不单纯局限于教材,它还有更多学习生活当中的知识内容,这些都使得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更加轻松自由。以下以苏教版初二历史考题为例加以说明。

题目:“请填写国歌的歌词及其作者姓名以及它是在哪一年被选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的?根据歌词分析,你对‘中华民族应该居安思危’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这道试题考查初中生对教材历史内容的掌握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主观感受。在确保大部分学生能够基本拿分的同时,也给予他们一个相对开放的答题氛围,阐述自己对国歌歌词的感受与理解。一般来说,这一题目的正确回答引导方向应该是“不忘国耻、发奋图强、振兴中华”,并基于这个方向来回答问题。只要表述逻辑思维清晰、思想方向正确就可以得到满分。当然它也欢迎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最重要的是,学生应该在回答题目时体现出自己的质疑精神,例如如今发达国家利用经济文化手段压制我国,按照“落后就要挨打”这一思想,我国是否应该保持居安思危的态度等等。在这样的质疑思维下回答问题,能够体现出历史考题在评价学生历史学业成绩方面的优越之处,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居安思危”这四个字的内涵,拥有了同龄人所没有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忧国忧民意识,达到甚至超越初中历史教学目标要求。所以教师在布置考试要求时,应该将考试的操作方法与评分标准都告诉学生,让他们最终形成有效的能力发展[1]。

二、基于评价项目内容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新构架

初中历史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应该从多维度、多层面进行构建,保证评价项目与内容的多元化发展。首先,评价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应该以学生发展为基础目标,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注重过程,总体来看要以适应素质教育为要求建立科学全面且客观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所以该评价体系构架应该由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和日常成绩三部分共同组成。在基础知识层面所采用的是闭卷考试模式,它侧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与评价,它的评价成绩比例占到总比例的60%。其次是应用能力。应用能力也是初中生历史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的关键,主要以开放式考试形式为例进行建设。开放式考试会在学期初期就进行布置,并在一学期内完成。它的形式相对灵活且侧重于考查学生的专业研究及创造能力,是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模式,其成绩占到总评价成绩比例的30%。最后是平时成绩。运用平时成绩对学生历史学业成绩进行评定最为客观,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学生的考试负担。该评价体系建议教师以学生的总评成绩等级机制作为标准写入成绩簿。

可以说,新的初中历史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实现了从“为考试而教学”到“为创造而教学”的价值立足点转变。它整体表现更加开放、思维更加活跃且时间可行性空间更大。并且这种新的评价方式也给予了教师历史教学更大的灵活性,实现了更多教学可能[2]。其结果就是让教师能够通过学业成绩评价体系更好、更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水平,最终达到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双重重视的施教目的。

摘要:新课改以来,我国初中教育一直坚持“评价项目多样化、评价内容多元化”的基本原则。这样的评价体系讲求对考试信度与效度的要求,也允许在一定程度上灵活运用知识,促进了评价机制中模糊判断与准确判断的有机结合。文章探讨了在开放式历史考试中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的研究状况,并分析了推行新评价模式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开放式考试,评价模式

注释

1[1]张晓琴.新课改下初中历史学业成绩评价模式的透视[J].池州师专学报,2006,20(2).

对初中语文学业评价测试的思考 篇8

一.计划没有变化快

在上世纪90年代, 应试教育与标准化考试的泛滥, 导致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丧失。语文教学越来越弱化思想内容, 越来越多地舍弃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内涵。《新课标》针对时弊痛下针砭, 大力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这一点也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认可。

大家都强烈地意识到语文学业评价测试试题变化之大。更多的以开放性的手法命制试题。如综合实践题、小作文、名著阅读题等, 这些题型往往以大分值试题的面貌出现, 驱使教师十分重视研究这些题型。大家最关注的是当年的命题趋向。如08年绍兴市语文中考的现代文阅读这一块, 请学生阅读所给文章后写一则不少于200字的读书笔记。于是, 许多教师从初一开始就强化学生写作读后笔记的训练。从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反复操练, 使学生对读书笔记的写作形成一定的套路。09年绍兴市小作文突然变化成请学生阅读所给文章《宋朝的雨》, 然后写一则不少于200字的“推荐语”, 这一形式的突变使得考生临场惘然。在以后的教学中, 教师们不得不在教学中再次强化推荐语的写作训练。然而2010年的中考趋势预示这块内容的考查将变为写鉴赏文。除此之外, 综合题、名著导读题等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中考试卷似乎成了一位千变女郎, 让人捉摸不透。年年准备却徒劳无功, 似乎三年的教学到头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痴情”的教师们只能慨叹:“计划没有变化快”。慢慢地自然就演变成语文课堂教学似乎没多大的作用。然而, 我们冷静思考, 却会发现其实所考查的知识、能力本来就应该在初中阶段掌握和培养的。那么, 是什么使得学生迷茫、老师慨叹呢?笔者认为应该是由于许多教师过度迷恋和片面强化往年中考的考点, 导致教学严重陷入“模式化”, 从而遏制了师生双方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而究其最根本的原因, 笔者认为是大家在这种变化之中没看清本质, 使应变失去了原则。我们不妨从变易和不变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课改:我们在不断地调整课的结构, 尝试使用新的课堂模式, 这就是变易;但是始终不变的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改变的只是现象, 不变的是根本。抓不住本质, 只能被这些千变万化的试题搅的手忙脚乱, 只能感叹“计划不如变化快”啊!

老子有言:“不知常, 妄作, 凶。”事实确实如此, 就像打拳, 不懂得动作变化的原则就随便乱变, 挨上几拳, 也是蛮“凶”的。

二.静观其变, 以不变应万变

试题总在变化, 看上去似乎难以把握。我们知道, 其实有变必有常, 因为变是相对的。变化的只是现象, 背后一定有不变。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考试虽然不再是评价的惟一方式, 但考试作为新课程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 仍有其积极的作用和存在的价值。只是如今的语文考试不再只是强调选拔和甄别功能, 而是同时强调它的激励学习和促进发展的功能。尤其是平时的语文考试更是把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功能放在首位。

我们看到变的时候, 不要老在变里面打滚, 而要学会去掌握那个不变的东西。现象是瞬息万变的, 本体永远不会变。真相就是本体, 是实质。人类最高级的智慧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原则, 万变的是现象, 用不变的原则来应对万变的现象。

那究竟要怎么变是合理的呢?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点, 权不离经。权就是权变的意思, 经就是经常的守则, 不可以变的规矩。你怎么变, 不能超越这个规矩, 用现代的话来讲, 叫有原则地应变, 不可以没有原则地乱变。比如看09年的各地中考试题中的综合实践题。南京的主题是“共建绿色家园”, 其中有让学生说说交通工具的变化。山东的是给出贺岁生肖邮票, 请学生介绍画面中牛的特征, 并写出寓意。还有许多的主题, 如果围绕这么多的题型, 今天讲邮票, 明天讲传统节日, 后天讲消费者权益……却忘记了这只是试题的形式, 真正的目的是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重视培养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能力, 使学生能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有效地进行沟通, 能把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类试题关注文化、关注生活, 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设置活动情境,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综合地运用其语文积累, 综合展示自己的能力, 而且不少试题还注意体现地方文化特征。只注重形式而不注意试题本身意图的教学只能说变到没有原则了, 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很不利的。同样, 死守原则, 不知道变通, 也是非常有害的。每一种改变都应该看它合理不合理, 合理是检验的标准。

第二点, 权不离生。新课标的实施是好事, 新课标下学业评价的改变更是促进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我们要冷静地看待这些变化, 始终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 继承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以纲为纲、以本为本, 重视构建基础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任何教学上的改变如果能以此为本, 也就能真正地适应新课标下的学业评价测试。

三.举一反三

纸笔测试形式的学业水平考试只是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的一种形式。要使学生能顺理成章地交出满意的答卷, 一定得摒弃“重资料、轻课堂”, “重答案、轻思维”的应试教学怪象,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不能单一地给以“鱼”而要授之以“渔”, 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能举一反三。同时还得培养学生在运用过程中的举一反三的能力。

还是以08、09年的绍兴市学业测试卷的现代文阅读为例。教师不能只看到测试的题型进行模式化的训练。天下文章那么多, 鉴赏角度迥异。如果光靠强化练习显然是不行的。笔者认为, 首先应该全面深刻地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内涵,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实实在在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关键。语文教学还是以语文教材为抓手。学生通过学习规范的文本, 仍然不失为一条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因此, 如何指导学生读好范文, 始终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阵地”。任何一篇范文, 都是各种语文要素的综合。学生若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读各种文章, 不仅能读懂, 而且有所感悟, 有所积累, 能够提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 然后以此为“基点”, 向写作迁移, 向课外延伸, 向生活拓展……这样, 语文的素养自然提高了。语文教学千头万绪, 只要抓住了这个“阵地”, 也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纲”。纲举才能目张。日积月累, 学生自然就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 学会合作和探究, 获得阅读能力, 继而能举一反三, 进行学习迁移。那么给出文章后, 不管要求从思想感情还是语言还是其他的, 学生自然都能对文章有感而发。

其次要防止简单机械的重复操作, 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新课标”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读后感也好、写推荐语也罢,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地变通能力。既然能对文章的某一方面进行赏析, 读书笔记和鉴赏文自然不成问题, 而推荐语也只是在奖赏的基础上多写了几句推荐性的话罢了。

新课标下的学业评价就像“咏春拳”的拳理———“见招拆招、有招似无招、无招胜有招”。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学好“基本招式”, 练好“内功”, 以此来应对众多的变化。就像打拳, 两个人在进行对打的时候都会随着对方招式的变化而变化。对方的招式一直在变, 我们在跟着对方招式变化的同时亦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招式, 但应坚守住本位, 然后通过组合变化出无限的招式。

摘要: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当今语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在变幻莫测的形势下深刻领会新课标的内涵, 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角度, 结合教育改革, 提出了新形势下, 从容应对语文学业考试的新途径。

关键词:计划,变化,不变,演变

参考文献

[1]刘艳红, 硕士学位论文《试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2009年。

[2]《全国各省市中考试题汇编》。

[3]王鹏伟, 《语文教育距离课标有多远》,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7期。

[4]《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6-10期。

初中生化学学业评价 篇9

一、评价内容广泛性

1、知识与能力

知识和能力可理解为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基础知识包括:字词积累、名著常识、故事梗概。基础知识是评价内容的的基本。如2015年语文高考江苏卷问道:《世说新语》的作者是谁?阅读能力是掌握基础知识后的递进。阅读能力可指: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理解能力包括:理清故事情节能力、熟知人物象形能力、阐述作者观点能力。如2014年语文高考福建卷问:《三国演义中》陈宫被俘前辅佐的是谁?陈宫所说的“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指的是什么事?请简要阐述相关情节。创造能力包括:名著鉴赏能力、质疑作者观点能力、探究名著能力。“阅读任何东西不可马马虎虎”,“在阅读中研究,考察”。

2、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

学习可分为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个人学习主要包括:读书批注、心得体会和发表小论文。合作学习主要指和同伴探讨,和同伴共同研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应试教育的试卷考查下,老师只关注学生的答案是否标准,但答案的标准往往受文章作者思想左右,这样的评价就容易忽略学生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包括:人文情感、阅读态度和价值取向。人文情感是学生阅读时的独特感受与真情实感。阅读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名著得理解程度。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书中人与事的好恶中。

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1、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能多元化呈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为学生名著阅读学业成就评价提供有效的证据。档案袋里可收集:阅读考试成绩单、课后作业、心得体会、探究成果、阅读记录。但这种评价一是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育评价理论修养。二是会耗费教师大量的精力,也会给学校带来经济上的压力。因此使用档案袋评价对教师和学校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自我核对清单评价

核对清单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按照清单内容对自己的阅读状况进行自我评价。核对清单对学生有导向作用。核对清单易操作,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一种很好的工具。如:阅读过程与方法自我核对清单,问题设计须有指导意义,可设置如下问题:是否通读完本书?阅读时是否做过批注?是否标出喜欢的句子、段落?是否能陈述故事梗概?是否能融入书中?是否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是否和同伴合作阅读?能否对书中某一方面进行探究?能否指出书中的不足?

3、考试评价

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的情况下加大主观题的比例。可通过客观题对学生进行文学常识的考察。但学生语言组织、独特感受、探究创造等方面的高级学习能力客观题确难以评价。文学名著的“文”包含着文学素养、人文情感、审美乐趣。名著又助人精神的成长,精神成长状况需要主观题的检测。

(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应发挥教师评价的“主导”作用,学生自我评价的“主体”作用,家长评价的参与作用。

教师的评价应起到积极的“善导”作用。教师是评价主体中专业素质最强的人员,教师的评价是风向标,对学生的学习有引导作用。因此教师评价时要注意:一是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二是“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三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四是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给学生自我评价创造条件。自我评价有助于减少学生的挫败感。学生缺乏评价经验和评价条件,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评价。这里的帮助不是替代,是教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素质给学生创造评价条件。如,教师应制作科学的自我核对清单,使学生更好的自主完成评价。

家长可以发挥自己特有的作用。如对学生阅读习惯、阅读喜好、阅读兴趣等方面评价结果更为真实。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就期望值高,所以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较为积极。家长应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在做出评价同时创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初中生化学学业评价 篇10

自1980年美国数学教师协会在《关于行动的议程》 (An Agenda of Action) 中提出“必须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核心”以后, “问题解决” (Problem Solving) 不仅成为美国80年代数学教育界的主要口号, 同时几乎所有的国家陆续将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作为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数学学科的学习, 重要的是在概念的理解、基本技能和问题解决之间达成平衡”已经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学教育界的共识[1]。

在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继承了我国课程大纲中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同时, 将“解决问题”作为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并列的课程目标提出。在个别省市, 如上海市的2004年10月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标准 (试行稿) 》, 虽然没有单独并明确地提出“解决问题”, 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具有数学抽象、探索与应用等过程……, 能从数学的角度和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会从中提出问题, 并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应该说, “解决问题”已经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成为一个重要的、独立的教学目标。

对于“问题解决”理论层面, 如数学问题的表征、数学解题策略、解题能力的心理结构、问题解决与元认知发展[2], 我国很多学者作了深入思考。对于如何对“问题解决”作出评价, 这方面的思考不多, 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对于“问题解决”在理解和具体操作上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如忽视“问题的提出”, 将“问题解决”异化为“题海战术”或理解为“实际应用”等[3]。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以下简称“学业考试”) 是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定义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 目的是全面、准确反映初中毕业生学科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 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4,5]

课程标准是学业考试的命题依据, 作为课程标准目标之一的“解决问题”, 必然是学业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测试领域。如何通过学业考试中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上的水平高低, 需要我们合理地制定相应评价框架, 确保正确体现出对教学的导向性。

二、目前全国学业考试数学命题中对解决问题的考法分析

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 (2001年版) 中对“解决问题”具体作了如下说明:

1.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学会与人合作, 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 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应该说, 全国的命题人员在体现“解决问题”、充分利用问题的内涵和问题的呈现形式, 做了很多工作, 体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以2007年全国的试题为例:

1.巧设现实问题情境, 为问题的产生提供合理的形成来源

例1:某学校举行演讲比赛, 选出了10名同学担任评委, 并事先拟定从如下4个方案中选择合理的方案来确定每个演讲者的最后得分 (满分为10分) :

方案1 所有评委所给分的平均数。

方案2 在所有评委所给分中, 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然后再计算其余给分的平均数。

方案3 所有评委所给分的中位数。

方案4 所有评委所给分的众数。

为了探究上述方案的合理性, 先对某个同学的演讲成绩进行了统计实验.下面是这个同学的得分统计图:

(1) 分别按上述4个方案计算这个同学演讲的最后得分;

(2) 根据 (1) 中的结果, 请用统计的知识说明哪些方案不适合作为这个同学演讲的最后得分。

[2007年江西省中考题]

该题创设了有关方案的设计的情境。试题通过对四种方案的叙述, 考查考生对对相关数学概念 (平均数、方差等) 现实意义的理解的同时, 更侧重了方案的优化或合理性判断, 促进学生对方案进行整理、反思和评价。

2.通过数学内部的逻辑关系, 创设问题情境, 体现解题基本策略

例2:如图1, 点将线段分成两部分, 如果, 那么称C点为线段的黄金分割点.某研究小组在进行课题学习时, 由黄金分割点联想到“黄金分割线”, 类似地给出“黄金分割线”的定义:直线l将一个面积为S的图形分成两部分, 这两部分的面积分别为S1, S2, 如果, 那么称直线l为该图形的黄金分割线.

(1) 研究小组猜想:在中, 若点为边上的黄金分割点 (如图2) , 则直线是的黄金分割线, 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2) 请你说明:三角形的中线是否也是该三角形的黄金分割线?

(3) 研究小组在进一步探究中发现:过点C任作一条直线交AB于点E, 再过点D作直线DF∥CE, 交AC于点F, 连接EF (如图3) , 则直线EF也是△ABC的黄金分割线。

请你说明理由。

(4) 如图4, 点E是YABCD的边AB的黄金分割点, 过点E作EF∥AD, 交DC于点F, 显然直线EF是YABCD的黄金分割线.请你画一条YABCD的黄金分割线, 使它不经过YABCD各边黄金分割点。

[2007年连云港市中考试题]

本题设计了一个研究小组进行课题学习的情境, 对黄金分割点的定义从一维向两维层面进行推广: (1) 要求学生根据新的定义进行判断, 考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 (2) 利用中线的性质, 指明黄金分割线的存在性; (3) 论证某一直线是黄金分割线; (4) 将图形变为平行四边形, 将定义的外延拓展, 运用作图, 进一步考核学生对定义内涵的理解掌握。整个过程体现的对新定义理解掌握的学习过程, 在这过程中也考查了学生的类比思想, 体现了操作、猜想论证等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开放性试题的大量运用, 促成思维成发散状态, 有利于解题策略多样性的形成

例3:如图, 已知AB⊥CF, DE⊥CF, 垂足分别为B, E, AB=DE.请添加一个适当条件, 使△ABC≌△DEF, 并予以证明。

添加条件:___________.

[2007年福建省宁德市中考题]

该题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通过隐去一个条件, 由于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边、角与角以及边角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 使得能使成立的条件很多, 形成条件开放的开放题。不同的条件呈现不同的证明过程。

从评价测量的角度, 类似需要学生仅仅通过“识别、回忆、模仿”就可解决的试题, 其解题过程也无法真正体现学生在解决问题上的能力, 无法全面地体现出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上述举例并分析, 由于国家课程标准中对“解决问题”的要求, 使得在我国评价层面不断突破以往常出现的类似“识别题型、回忆解法、模仿例题”的试题。然而从测量评价的角度, 对于“解决问题”的评价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 具体如下:

问题1, 在课程标准中“解决问题”的认知水平层次不明确, 作为学业水平测试, 这就很难对学生在该能力上的强弱进行进一步诊断和分析。

问题2, 如何处理好问题解决与数学能力之间的关系?数学能力的考核应该也是一个学业考试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在上海的《全日制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学科课程标准 (修订本) 》 (1998年) , 还是在《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试行稿) 》 (2004年) 中就课程目标, 都提出其中一个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空间观念、逻辑推理能力, 显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需要学生的运算能力、空间观念或逻辑推理能力, 这样问题解决的过程包含了学科能力。这就带来如下两个评价操作中的难点:

(1) 由于测试项目 (试题) 在以知识点为载体时, 往往包含评价学生多个数学能力表现, 然而数学相关能力没有在课程标准中明确的作出界定, 这就使得在测试过程中, 无法对测试试题在能力层面进行归类, 也给学业考试的诊断功能带来很大的问题。

(2) 问题解决与数学能力之间呈现出二阶结构模式, 统计测量模型的运用带来一定的难度, 对学生测试成绩的构想效度的论证带来难度。

应该说从测量评价的角度看, 对“问题解决”的测量评价处于有意识但技术上不规范的状态中。

三、借鉴和分析

在国际上, 对问题解决评价框架, 目前普遍被大家接受并逐步产生影响的, 既有PISA数学评价中对问题解决的评价框架, 例如德国就受到PISA的影响, 调整了该国数学教育目标中的数学能力模型[6], 又有在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起引领作用的《英语、数学、科学、应用学习能力表现标准》, 其在数学部分对问题解决评价框架及相应的表现说明作了详细的阐述。这里分别作一介绍和分析。

(一) 关于PISA问题解决评价框架及分析

PISA数学评价框架的核心是问题解决, 主要分三部分: (1) 问题所处情境; (2) 被用来解决问题的数学知识及技能; (3) 能将数学和现实问题连接, 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图所示:

对于问题解决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可能需要不同的能力 (competency) , 为了明确和考查这些能力, PISA在数学评价中将八个能力做了罗列, 这八个能力为:说理、论证、交流、建模、问题的形成和解决、表述、符号化和计算、工具的使用。

由于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综合使用上述能力, PISA对学生在上述八个能力的表现不单独地进行分别测试。PISA依据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认知的要求, 构建三大能力丛 (competency clusters) , 分别是:再现 (reproduction cluster) (主要指对熟悉的材料用常规的方法解决) 、联系 (connections cluster) (主要指常规习题的整合、联系以及适当拓展) 、反馈 (reflection cluster) (主要指严格的论证、抽象、推广、在新情境中进行建模) , 这三大能力丛与上述八个能力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PISA数学评价的试题根据在上述八个能力不同的水平表现分别归类于三大能力丛, 整体的能力框架呈现两维的结构。这样既解决了命题上操作的简易性, 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编制试题, 并对试题进行合理的归类, 又由于这三大能力丛是一个有低到高的连续体, 符合据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的认知要求, 学生在这三个能力丛中的表现也可以直接反应出相应的能力高低, 有利于诊断学生相应能力的不足。

(二) 关于美国《初中数学能力表现标准》对问题解决能力的表现标准和分析

在美国的《初中数学能力表现标准》中将问题解决和数学推理作为八个领域中的一个, 标准对其的界定是:学生用数学概念与技能解决非常规的、没有具体和详细步骤可循的问题以显示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标准中对问题解决的表现从三方面———系统地阐述、实施和结论进行展开。这实际上将问题解决划分出了三个相应的类别[7]:

1. 学生参与问题的提出, 即已知问题情境的基本陈述, 即学生能够:

●系统地阐述和解决多种有意义的问题;

●从给定情境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弄清需要增加的信息。

2. 学生做出计划和实施解决的基本选择, 即学生能够:

●使用和发明各种方法, 理解并评估其他人的方法;

●实行问题解决的策略, 如用阐明情况的有意义的草稿来说明, 或在一张表格中组织信息;

●如有帮助的话, 决定把问题分成更简单的几个部分;

●用代数、图形、正确的推理和其他策略解出未知量或未决定的量;

●从数学的不同领域整合概念和技术;

●当任务的技术或规定的时间使得小组工作一个适当的策略时, 应在小组内有效的工作。

3. 学生通过概要陈述和一般结论结束解决的过程, 即学生能够:

●对原始问题的情形证实和解释结果;

●将解法和策略推广到新问题的情形。

这三个类别是整个问题解决中相互影响, 甚至相互可以依赖的阶段, 但又可以相互独立地对学生分别进行测试。这种对问题解决的划分, 即便于评价者整体的把握, 明确评价的目标, 同时教学者对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的重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综上所述, PISA关于问题解决的评价框架更侧重于测量的可操作性———八大能力的水平的进行分层, 便于测试项目 (试题) 的归类和水平诊断;而美国初中数学能力表现中对问题解决的评价根据问题解决的阶段分三类, 两个层次, 更侧重于关注问题解决过程中分别在三个阶段上的学生表现。这两种问题解决评价结构的模式, 针对我国目前在评价“问题解决”上有意识但不规范的情况, 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摘要:本文就目前初中学业考试中数学问题解决的评价进行了分析, 指出对问题解决呈现出巧设问题情境设置、挖掘数学内部逻辑关系、充分利用解决策略开放等特点, 但从评价角度, 对于问题解决处于有意识但无技术规范的状态, 评价框架的制定亟待解决。文章结合PISA和美国学科能力表现标准中问题解决评价框架的设置, 对初中学业考试中数学问题解决评价的结构和层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学业考试,数学,问题解决,评价

参考文献

[1]周小川.美国数学课程标准中“问题解决”的变化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4) :83~87.

[2]辛自强.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3]邓鹏.对“问题解决”的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 2002 (, 5月) :30~32.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2号.

[5]上海市教委.关于2005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

[6]徐斌艳.关于德国数学教育标准中的数学能力模型[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9) :84~87.

初中生化学学业评价 篇11

经统计,试题难度值(抽样结果为4.6∶2.6∶2.8)与考试要求(7∶2∶1)出入较大,与2012年相比难度增加(较难试题基本不变、中等难度提高了一成、较易难度试题减少了1成,总体难度有所提高)。试题重点对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应用能力进行考查,全卷基础性题占了46分,而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书写等的考查占23分之多。可见,基础知识和技能是考试的重点,也是化学教学的关键。

根据学业水平试题情况,笔者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提出“观、动、记、练”四方面的教学建议。

一、引导学生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从历年中考试题分析,以观察为考点的内容都占很大的比例。2013年试题试卷Ⅰ有22个小题,其中有10题是需要观察才能得出答案的,占试卷Ⅰ分值的45%、总分值的20%。

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科学,观察实验和探究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精神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手段。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探究实验,要让学生知道“看什么”,明确“观察什么”。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观察化学实验时所产生的现象,从而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观察实验,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具体观察内容和步骤是:

(1)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2)反应的条件。

(3)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4)反应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指导学生观察最好的办法就是设计相应的表格做好记录,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观察到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概括,得出科学结论,形成准确的概念,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

例如,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一:“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建议设计如下表格:

实验二:“盐酸与碳酸钠”,建议设计如下表格:

表内的有关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后填写。

观察实验现象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1)观察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状态,不要放过物质丝毫的变化。

(2)把观察教师操作与听讲解分析相结合,看清应怎样操作和应注意的事项。

(3)观察与想象相结合,看的过程中,要弄清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二、创造动手机会,提高学习效率

化学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一般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归纳,得出有关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和物质的性质等。文山州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初中《化学》教材,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首先就让学生观察了两组5个实验,初步建立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然后又设置“蜡烛及其燃烧探究”,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验观察的基本要求;接着课题3“走进实验室”,教材充分体现了学科的特点。在初中化学116个知识点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有9个知识点,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有8个知识点。

2013年的学业水平考试题突出了对学生实验能力,如实验操作、设计、分析与推理、反思与评价等内容的考查。还专门设置了化学实验技能考核,分为四个等级。化学试卷Ⅰ的7、11、13、14、16、20、21、22(16分)和试卷Ⅱ的实验与探究(18分)均属于实验题,占试卷总分值的40%。例如,试卷Ⅱ“实验与探究”———27(1)“氧气的制取和收集”,如果没有一定的动手实验基础,不懂得原理,单一地死记硬背,就不能达到举一反三,作出正确的选择。而27(2)则更为明显。

“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动”,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成倍提高学习效率。从调查的情况看,2008年“普实”后,大多农村学校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消耗没有及时补充,影响了实验的开出。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实验教学。首先,要尽可能安排演示实验,保证演示实验100%开出,让学生借鉴和模仿。其次,要尽量多安排学生实验,让学生有动手实验的机会。此外,在总复习阶段,可以对各种试卷中的实验题进行分类归纳,以领会近几年来学业水平考试实验题的考点和趋势。

三、抓牢记忆环节,打好知识基础

化学学科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多数需要记忆。同时,所涉及物质的性质、制取、用途等也需要记忆才能掌握。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以基础性知识为主,2013年考试全卷中基础性的题就占了46分,而考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书写等就占23分之多,这些基础性知识都需要记忆。化学试卷Ⅰ第5题“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我州32699名考生中,有8024名学生答错,占考生的24.5%。此题基本上就是考学生对空气组成的记忆,课标也明确要求“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又如23题是从考查基础的化学符号开始,全题10分,学生平均分5.44,有2325名学生是零分,即这部分学生化学用语考核是零分,可见学生没有把应该记忆的知识记住。化学是理科中的“英语”,有独特的化学语言和表达方式,“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最基本的方法,如果学生不花大力气把必须记忆的内容记住,就等于“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的遗忘规律曲线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记忆与遗忘是伴生的,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先快后慢”发展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而实际操作的遗忘量最少,2天内仅遗忘10%左右。

掌握记忆的规律,在化学教学中,要告诉学生学习记忆不是“一劳永逸”的,记忆化学知识,既要有量,又要不断重复。要结合化学教学中的实际操作,通过观察、理解,减少遗忘。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技巧,应用不同的记忆方法,如机械记忆、重复记忆、歌诀记忆法、总结记忆、归类记忆、会意记忆、对比记忆、知识网络记忆、理解记忆法、联想记忆等。

特别是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化学概念、基本理论、定律、性质等,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读懂有关叙述;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详细分析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总结,找出内在联系及规律,然后记忆这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联想帮助记忆。如:我们要记忆钙的焰色反应是砖红色,首先,利用谐音把钙转化成盖房子的“盖”,而盖房子是我们所熟悉的一个现象,不需要特别加以记忆的;然后,再把盖房子和砖红色进行联想:盖房子用红砖,盖出的房子自然是砖红色的。把这样的现象联想记忆法教给学生,经常激发学生就某某知识用他们全部的生活积累和聪明才智进行联想,通过讨论,相互启发补充,获得联想记忆方法。再如讲授氧化还原反应时,先把“失电子的物质—被氧化—本身是还原剂”浓缩为“失、氧、还”三个字,然后再把这三个字同圣经故事联想起来:“迷失的羔羊(氧)还家吧”。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联想,记住了一些关键的字眼,这样获得的记忆学生一辈子都忘不了。

四、强化练习巩固,提高学习质量

化学是初中三年级新开设的课程,学生要在短短1个学年内熟悉学科的特点、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对成熟的学习方法,并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强化练习以达到迅速巩固尤其重要。通过练习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掌握知识,检验出学习中的某些不足,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师要善于设计练习。针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知识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专门的练习,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进行基本练习、反馈练习、专项练习、变式练习、发展练习。

变式训练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化学教学中要重点进行的练习。变式训练,即指在教学过程中对概念、性质、定理、公式,以及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作出有效的变化,使其条件或形式发生变化,而本质特征却不变。变式就是创新,实施变式训练应抓住思维训练这条主线,恰当地变更问题情境或改变思维角度,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运用变式训练,有利于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善于在复习基础、总结规律、典型例题讲解、化学实验中应用变式训练。

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运用化学实验对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让学生动脑、动手,不仅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而且从中获得乐趣,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化学习题教学中,若注重对习题进行变式训练,既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避免“题海战”,又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还可以使学生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多方面得到训练、培养与提高。

上一篇:时事资讯下一篇:规模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