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确定

2024-09-09

规模确定(通用9篇)

规模确定 篇1

在审计抽样中, 恰当地确定样本规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样本规模过小, 不能反映出总体特征, 会增大审计风险;样本规模过大, 会加大审计成本, 降低审计效率, 失去抽样的意义。我国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 本文通过研究目前准则规定的样本规模的确定公式, 分析影响样本规模的确定因素, 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 以期对有关的实务和理论研究有所贡献。为便于分析, 仅以统计抽样为例。

一、我国目前采用的样本规模确定公式

(一) 控制测试中样本规模的确定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测试, 即属性抽样, 是依据统计学中假设检验的原理设计的。

审计属性抽样, 是指只有两种可能结果 (信赖和不信赖) 的随机试验, 其概率分布为二项分布。由于二项分布计算公式比较复杂, 而泊松分布近似于总体很大的二项分布。统计学家编制了“累积泊松分布数值表”, 这样按照统计学确定样本容量的思想, 利用泊松分布确定过度信赖风险系数来体现统计抽样规模计算式中标准差及系数;用可容忍偏差率上限, 体现统计学中由极限误差 (Δρ) 形成区间的上限。建立审计属性抽样样本容量计算公式:

样本容量=信赖过度风险系数÷可容忍偏差率

使用上列计算公式来计算样本容量, 在事先并不知道样本容量为多少的情况下, 样本可能发生的偏差数很难预计。就是有了样本预计偏差发生数, 还要通过查表确定过度依赖风险系数, 再用公式计算样本容量, 比较麻烦。为了提高审计效果和效率, 人们根据泊松分布和不重复抽样原理, 编制了供实务应用的统计抽样样本规模确定表。我国准则指南中详细介绍了样本规模的确定, 注册会计师根据可接受的信赖过度风险选择相应的抽样规模表, 然后读取预计总体偏差率找到适当的比率。接下来注册会计师确定与可容忍偏差率对应的列。可容忍偏差率所在列与预计总体偏差率所在行的交点就是所需的样本规模。由此可见, 在控制测试中, 注册会计师主要关注抽样风险中的信赖过度风险。

(二) 细节测试中样本规模的确定

(1) 传统变量抽样。设计传统变量抽样所需的数学计算, 包括样本规模的计算, 对于手工应用来说显得复杂且困难。注册会计师在使用传统变量抽样时通常运用计算机程序确定样本规模, 一般不需懂得这些方法所用的数学公式。根据指南中样本规模确定公式,

样本容量=[预先估计的标准差× (可接受的误受风险的置信系数+可接受的误拒风险的置信系数) ×总体规模÷ (总体可容忍错报-预计总体错报) ]^2

通过分析可知, 以上样本规模确定公式是在充分考虑了误受风险和误拒风险的基础上得出的。

(2) PPS抽样。样本规模确定公式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公式法, 样本规模=总体账面价值*风险系数/[可容忍错报- (预计总体错报*扩张系数) ]其中, 风险系数代表注册会计师愿意接受的误受风险。注册会计师通过估计预计总体错报而间接的控制误拒风险, 不需要特别控制误拒风险。二是查表法, 由于PPS抽样以属性抽样原理为基础, 注册会计师可直接使用控制测试中的统计抽样样本量表。此法与前面讨论的属性抽样原理相同, 在此不再赘述。

二、我国准则中关于样本规模确定存在的问题

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测试时, 可能发生两种抽样风险:一种是Ⅰ类风险, 指抽样结果使审计人员否定了真实原假设的可能性, 又称a风险, 弃真风险;信赖不足风险和误拒风险分别指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中的a风险。另外一种是II类风险, 指抽样结果使审计人员错误地接受了非真原假设的可能性, 又称β风险, 存伪风险;信赖过度风险和误受风险分别指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过程中的β风险。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我国准则规定的样本规模确定公式, 除了细节测试中传统变量抽样考虑了a风险, 其余均为考虑此类风险。

a风险, 是影响审计效率的抽样风险, β风险, 是影响审计效果的风险。考虑到审计的目标, 为了发表正确的审计意见, 注册会计师一般只关注β风险。但a风险影响审计效率, 可能会增加不必要的实质性程序, 增加审计成本, 尤其是在细节测试中, 如果在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账面金额可能不存在重大错报时根据样本结果得出存在重大错报的结论, 注册会计师采用替代方法可能花费的成本大得多。

由于上述公式中存在没考虑的风险因素, 据以确定的样本量必然小于实际应抽取的样本量, 因此样本数据显示的结果不能代表总体特征, 使得审计风险增大。

三、样本规模确定公式的改进

依据统计学原理, a风险和β风险属于变动方向相反的风险, 没有一种假设检验可以使这两类风险同时达到最小。若要同时控制两类风险, 一般地, 在进行假设检验时, 先是根据问题的要求, 预先给出显著性水平以控制犯a风险错误的概率, 而后用选择适当的样本容量的方法, 在某种意义上减少犯β风险错误的概率。在统计学中, 通常会应用施行特征函数的方法求解。在此只简单的说明样本容量计算的原理, 对于具体的计算公式的由来, 由于涉及大量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方面的知识, 与审计学本身关系不大, 故不赘述。

如前所述, 在审计抽样中, 为降低审计风险, 必须同时考虑a风险和β风险。属性抽样下, 审计人员同时控制a、β两类风险的条件见图1:

图中P。表示预计总体偏差率, P1表示可容忍最大偏差率。假设H0:P=P0, H1:P>P1, P为实际总体偏差率。

由图可见, 审计人员只要适当地确定n (与分布的标准差有关) 和V (临界值) , 就同时控制了a风险和β风险。

从H。分布看, 有:

从H1分布看, 有:

联立上述两式解出 (即属性抽样样本规模确定公式) :

最后得出的样本规模确定公式为:

其中:N为总体规模;Z1-IR/2为正态标准差 (IR:α风险、误拒风险) ;Z1-IA为正态标准差 (IA:β风险、误拒风险) ;TM为可容忍误差;EM为预期总体误差;SD为估计标准差

上面公式 (3) 即为改进的属性抽样样本规模的确定公式, 同时考虑了两类抽样风险, 保证审计效果的同时, 提高了审计效率。

注册会计师确定样本规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且在控制测试和细节测试中有所不同。目前我国审计准则中规定的样本规模确定公式基本考虑了影响样本规模确定的重要因素, 只是对于审计抽样风险的第一类风险有所忽略。本文只是浅薄的应用相关统计学原理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说明, 希望可以为审计抽样理论与实务的发展提供点建议。

参考文献

[1] (美) 道格拉斯·R·卡迈克尔著, 刘明辉主译:《审计概念与方法:现行理论与实务指南》,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版。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规模确定 篇2

移动支付发展趋势清晰 2014年大规模爆发确定 线上走向线下最关键的环节:支付。智能终端在全球的快速普及已经是一个毫无质疑的事情,以前很多无法实现的功能和应用逐渐得以完善。智能手机上现在挤满了各种传感器,信息的获取和传递十分便捷,O2O(线上走向线下)的过程中对移动支付需求强烈。我们认为远程支付将有效引导用户消费习惯,促进支付环境的成熟;近场支付是未来大规模普及应用的关键。

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来分析:我们认为银行、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将是产业核心的推动者。目前来说,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和银行之间还未到达直面竞争的阶段,跑马圈地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对于银行系来说:移动支付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对于运营商来说:移动支付是一件乐于去做的事情;对于第三方支付企业来说:移动支付是一件积极去做的事情。

在各种近场支付的实现方式中,从产业链支撑、安全性和便捷性等多个角度来看,NFC无疑是移动支付中近场支付实现的最佳方式。二维码、刷卡器支付和声波支付等方式将局限于少数应用场景。NFC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终端相对较少,但是从趋势发展来看,我们认为在未来两到三年内能够实现“蓝牙式”的普及方式,现阶段高端手机基本带有NFC这一功能,运营商、银行和终端厂商都将是NFC普及重要驱动力。也正式由于运营商积极的参与,安全芯片的位置将放在SIM上,从而决定了NFC-SIM必然是主流模式。运营商大力发展的趋势已经确定,中国移动初步确定2014年移动支付亿级用户的目标,我们判断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会大概率跟进,带动产业发展的快速进步

规模确定 篇3

在不断被投资人拒绝的过程中,创业者最常听到的拒绝理由是:“市场不够大”或者“产品太利基”。

事实上,有些投资人在提出这些质疑时,可能自己也不清楚在说什么。我们根据几个常见的状况来讨论一下创业公司产品的市场大小,以及创业者和投资人常发生的误解。

1.利基市场并非问题。

通常当投资人或者创业者讲出“市场不够大”或“产品太利基”时,他们本质上是在否定自己的产业。风险投资产业最终存在的意义是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全新市场。从这个角度来看,任何创业公司瞄准的市场在早期看起来都会很有限,推出的产品或服务看起来都很利基。

当GoPro的创始人想要设计一台能够拍摄自己冲浪影片的相机时,大多数投资人应该都会认为这个市场太小。结果GoPro因此避过所有相机大厂的雷达,创造出今天我们所熟悉的“运动相机”产品类别,并以强大的品牌维持将近一半的市场占有率。

2. 看得到的市场不是市场。

反过来说,一个看得到的庞大市场其实不是创业公司该追求的市场。因为每个人都看得到,一定会有包含大厂和创业公司在内的大量竞争者。

3. 错误定义导致错误期待。

我常常看到创业者在BP里提到,“物联网的市场到2020年将会达到2 000亿元”,这是一个典型错误的市场定义。创业者的物联网产品虽然可能属于物联网市场的一部分,但物联网总市场到底会有多大,跟消费者要不要购买这个物联网产品一点关系都没有。

4. 三句话不离大公司。

在硬件领域,常听到有人对标苹果、小米等公司,甚至让不少人出现一种幻觉:如果不能达到苹果那样的出货量就不算成功。事实上,任何硬件创业公司,只要能够从零开始,以高资本效率快速成长并建立防御力,就有机会替创业团队、员工和投资人创造巨额回报,跟苹果一点关系都没有。

5. 这个产品我自己不会买,所以不看好。

这是投资人最常犯的错误。曾遇到投资人在GoPro都已经上市后还跟我说,因为自己用不着而不会买,所以GoPro未来堪忧。当一个投资人以“我自己不会买”为理由,不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就拒绝一个产品很独特的创业公司,他基本上可以收工了。因为他犯了连史实都不检验的严重错误,这是对于其基金投资人的一种背信。

影响生猪生产规模确定的因素诊断 篇4

1 影响生猪生产规模的因素搜索

现代的畜牧业生产, 若想获得较高的利润, 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就是确立合理的生产规模, 生猪的生产过程亦是如此, 因此如何确立合理的生产规模便成为当前较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在此前提下展开研究, 通过与生猪饲养户、养猪专家、畜牧经济管理人员等共同分析和调查确立影响生猪生产的主要有X1–资金状况、X2–生产成本、X3–场地面积、X4–市场需求、X5–技术状况和X6–人口数量六大因素。

2 建立影响因素作用系数矩阵

矩阵中的系数aij在区间[0, 1]内, 其中, , 矩阵中, 两两因素比较评分标准为:

评分时, 依据评分标准, 将某一因素分别与其他因素进行比较, 由专家根据自己的判断, 给出评分。整理各专家评分后, 得影响因素作用系数矩阵, 见表1。

3 系数矩阵的处理及性质确定

根据的大小, 将各因素排序并计算累加得系数矩阵的处理及性质判定表, 见表2。

性质判定标准:累计达到70%, 所对应因素为主要因素;累计达到90%, 所对应的由70%~90%的因素为次要因素;累计达到90%以后所对应因素为一般因素。

4 结果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 其中X1、X2、X4、X5为主要因素;X3、X6为次要和一般因素。因此, 在对猪场的规模确定时, 首先要考虑的是资金状况、生产成本、市场需求、技术状况四个方面因素。而场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作为次要和一般因素是在主要因素之后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只针对主要因素分析如下。

资金是一切生产的基础, 要想使生产的规模扩大, 获得更多的规模效益, 必须有雄厚的资金作保障。生产的目的是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 而高额的经济回报是与生产成本的多少密不可分的, 因此在扩大生猪生产规模时生产成本也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现代企业的生产是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不断操控的, 在市场中需求是第一位的, 生产是第二位的, 只有有了第一位的需求, 才会出现第二位的生产, 也就是说, 只有存在较为旺盛的市场需求, 才会激发生猪养殖者扩大生产规模的愿望。技术在现代企业的生产中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现代企业中也广泛的受到了人们的认可, 因此, 一个企业要想扩大生产规模时, 必须使自己的生产技术与规模大小相适应, 也只有这样, 才能使技术与规模的优势更加有机的融合, 发挥合力的作用, 更为有效地利用资金, 降低生产的成本, 使养猪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规模确定 篇5

应收账款是伴随企业赊销而形成的一项债权, 其规模太小, 企业不能充分利用信用销售, 对企业销售收入的增加、存货周转速度的提高等都具有不利影响;其规模过大, 又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 我国许多企业包括一些经营状况良好的上市公司就经常出现有利润、无资金的状况, 直接威胁着企业的日常经营。因此, 如何定量确定企业应收账款的最佳持有规模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二、企业应收账款最佳持有规模的成本分析及初始模型确定

企业应收账款持有的成本主要分为一下几种:

1. 管理成本

企业对持有的应收账款进行管理的成本就是管理成本, 主要包括客户资信调查费用、应收账款的帐薄记录费用等。管理成本相对固定, 趋于一个常数, 但如果应收账款的规模很大, 管理成本也会相应增加。这里假设管理成本的特征是阶跃性的, 在一定规模M之内, 管理成本保持基本稳定, 超过这个规模, 管理成本将跳跃到另一个更高的成本数量级, 并保持相对稳定。这一数据企业一般没有进行单独的核算, 只能根据有关费用账簿进行分析计算, 或者参考历年发生数额进行适当调整。下面将用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即 (期末+期初) /2表示应收账款持有规模, 用X表示, 则管理成本与应收账款持有规模的数学关系式为:

2. 收账成本

通常包括应收账款的正常收账费用和对逾期应收账款的催收费用, 主要包括通讯费用、拜访客户的差旅费、讨债公司的费用、法律诉讼费用等。由此可知, 收账成本与应收帐款的规模成正比例关系, 此部分成本仍然没有单独的核算, 参考企业历年的数据, 可以设定一个适当的比例b, 所以收账成本与应收账款持有规模的数学关系式为:

3. 坏帐成本

坏帐成本是指应收账款因故不能收回而发生的损失。这部分成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品制造成本的损失, 二是企业因为这部分销售造成的利润虚增而多上缴的税费。总的来说, 坏账成本与应收帐款持有规模成正比例关系, 设c为相应的比例系数, 可以得到以下关系式:

4. 机会成本

应收账款可以视为企业对客户的一项投资, 其机会成本是指因被客户占用的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而失去的将该笔资金投资于其它方面所获得的收益。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一般用企业的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乘以该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设为d来计算, 因此:

5. 短缺成本

如果企业不采用赊销方式, 或者在比较严格的信用政策下进行赊销, 即应收账款规模过小, 将导致其销售收入净额的减少。这种损失可以看作是企业持有应收账款过少造成的短缺成本。短缺成本随着应收账款持有量的增加而下降, 应收账款增加越多, 没有进行充分的销售带来的损失越少。

假设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是线性的:P=α—βQ (α>0, β≥0为常数) , 其中P是商品价格, Q是商品数量。企业现销商品数量为定值N, 最大的赊销商品数量为Z1, 实际的赊销数量为Z2销售回报率为R。则企业的短缺成本可以表示为:

化简后得:C5=[β*Z2^2- (2βN+α) Z2+α*Z1-β*Z1^2+2βN*Z1]*R, 关于Z2呈二次函数形式。

由于实际赊销数量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的对应关系, 可以将C5与Z2的关系化为短缺成本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的关系得:C5=e1+e2*X+e2*X2

至此, 可以得到应收账款持有总成本与应收账款持有规模的关系式, 也即初始模型:

可以看出总成本随着应收账款持有规模的增加大体呈U型曲线, 在M处有间断, 但不影响原理, 符合上述五种成本的综合作用趋势。间断点对应的应收账款规模与二次函数最低点对应的应收账款规模中, 较小者即为初始应收账款最佳持有规模, 设为A。

三、企业自身因素对应收账款持有规模的影响及初始模型结果的修正

企业应收账款最佳持有规模的确定, 并不能仅仅考虑成本问题, 还应该分析企业自身因素对其大小的影响, 进行综合分析, 对求得的初始最佳规模进行修正。

1. 信用输入能力对应收账款规模的影响

有时企业应收账款持有规模小于最佳规模, 成本不是最低, 但是企业已经没有办法再扩大对外赊销了, 因为赊销规模还要受企业信用输入能力的限制。一般而言, 一个生产稳定的企业保证正常生产之外的富余资金不可能大幅增加, 而应收账款流动资产的增加必然带来流动负债, 即信用输入的增加, 所以应收账款的规模最终要受到企业信用输入能力的制约。

可以运用营运资产分析模型确定企业受信用输入能力影响的应收账款最大持有规模, 将其与初始最佳持有规模进行对比, 进行修正。设举债能力对应收账款规模的影响为B1, B1≤0。

2. 现金转换期目标对应收账款规模的影响

应收账款规模还受企业现金转换期目标的制约。企业在运营中有基本的流动资金需求, 大量的流动资金如果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 将致使企业现金短缺, 最终危害其正常的生产经营。因此, 企业通常对现金转换期进行控制, 根据现金转换期目标, 在存货周转期与应付账款付款期不变的情况下, 得出最长的应收账款收款期, 并进一步得出受现金转换期目标限制的应收账款持有最大规模:ST/360。其中, S为年赊销销售额, T为最长的应收账款收款期。同理设现金目标对企业应收账款最佳规模的影响为B2, B2≤0。

3. 企业市场销售战略对应收账款规模的影响

企业的应收账款规模还要受到其市场销售战略的影响。如在企业发展的初期, 规模小、资金实力弱、对市场和客户信用了解不足, 为了防范资金风险, 企业会谨慎地使用赊销手段, 持有应收账款规模就应该小。企业应分析判断为了实现市场销售战略目标而愿意承担的成本和风险, 并设定一个对应收账款持有规模的影响额度, 设为B3, B3可以>0, <0或者=0。

因此, 在初步判断应收账款最佳规模的基础上, 还需针对企业自身因素对初始模型结果进行修正。加入虚拟变量, 可以得到应收账款最佳持有规模的定量综合分析模型:

最佳规模=A+B1*X1+B2*X2+B3

(X1=1, 负债能力不能满足初始规模要求;X1=0, 负债规模满足初始规模要求

X2=1, 第一步调整后规模不满足现金目标要求;X2=0, 第一步调整后规模满足现金目标要求)

上述第一步与第二步的调整顺序可以调换, B1, B2同时进行相应变换即可, 注意避免重复限制, 最终使得两步调整后应收账款最佳规模同时处于两项约束的范围内即可。第三步要独立进行, 因为战略目标要从企业自身能力出发, 进行适当调整, 可以适度超越或低于经偿债能力限制和现金目标要求调整后的规模。

至此, 我们已经得出了完整的应收账款最佳持有规模确定模型。

四、结语

我们应该认识到上述定量模型仍有一定的缺陷, 模型中的众多系数的确定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实质上, 本文只是想提供一个思路, 具体的操作, 还有待于研究。企业还可以结合其他的最佳规模确定方法, 如考虑客户的资信状况, 按客户分类, 再加总授信余额的办法, 使企业应收账款最佳规模的确定更加精确和谨慎。值得注意的是, 企业应收账款持有的最佳规模并不等于企业最高的应收账款持有量, 它仅代表一个平均的应收账款水平。就像第三步调整可以适度超越或低于前两步看似不能违背的目标规模一样, 企业应依据销售的季度性变化、竞争对手情况、促销的影响等因素, 对其应收账持有量进行灵活合理的调整, 使其规模具有一定的波动区间, 以保持企业与环境的动态适应, 以及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平衡。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买方市场的形成, 企业越来越多的运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 相应的就会产生一定规模的应收账款。如何确定企业应收账款的最佳持有规模, 寻求企业经营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平衡, 对企业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本文试图从定量的角度给出企业应收账款最佳持有规模确定的模型:首先根据应收账款持有成本最小, 给出了初始模型, 然后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 对初始模型进行了修正, 从而形成了最终模型, 为当代企业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企业应收账款最佳持有规模,定量研究,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成.确定应收账款最佳规模的三种方法.会计师.2009.12

[2]齐治兰, 卢静.企业应收账款最佳持有水平探讨.会计之友.2005.5

[3]朱学义, 吴欣.企业应收账款短缺成本确定方法.财会实务.2001.2

规模确定 篇6

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从总体规划、专业规划、详细规划阶段, 到工程实施, 其水量规模的确定是逐步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各阶段有不同的规范、标准、指标作指导。如果混淆不同阶段和相应的规范, 不作调研, 将影响预测的准确性。

1 总体规划阶段给水水量预测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给水工程规划是根据城市发展目标、用地、人口规模, 空间布局安排和水资源状况, 提出各取水水源、供水系统的规划期内工程水量、水质目标和设施布局。

给水规范所提指标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期内 (一般为20年) 的水量预测, 并按此控制水资源和提出总水量规模, 由于城市用水有逐步增长的过程, 因而近期指标要大幅下降。

给水范围所提指标是全国通用指标, 选用时不能简单按照城市规模类别和分区进行套用, 必须先对城市现状指标进行测算研究, 按照发展趋势确定规划期所采用的指标。同一城市的不同地区, 由于用地性质和供水条件不同, 应采用不同的指标。一些水资源不足的城市和供水距离较远的地区, 更应强调节约用水, 采用多种措施降低耗水量, 其综合用水量指标也应大幅下降。

给水规范所指人均是指户籍人口, 未包括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 目前一般采用城市人口数 (指户籍人口及暂住一年的人口) , 因而选用指标时要考虑人口数的内涵。流动人口的用水量一般已计入指标中, 不单独计算。

有些城镇集中发展一种或几种工业, 形成产业规模, 其工业用水量所占的比重较大, 不符合一般城市的组成结构, 但与人口数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可采用生活、工业用水比例法, 即用人口增长数, 人均居民用水量及生活用水与工业用水的比例来推算今后的总用水量, 有一定的准确性。

在城市中用水量较大且水质要求低于《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工业企业, 如当地有取水水源应自建供水设施, 其水量不计入城市给水水量规模。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 应限制工业自备水源供给生活饮用水。

2 总体规划阶段污水水量预测

国家标准《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318-2000) (以下简称排水规范) 中关于城市污水量预测方法提出:城市污水量应由城市给水工程统一供水的用户和自备水原供水的用户排出的城市综合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组成, 城市污水量宜根据城市综合用水量 (平均日) 乘以城市污水排放系数确定, 其中对污水排放系数提出0.70~0.80的数值。而排水规范中对排放系数的内涵未作细致的说明, 笔者认为, 实际影响污水水量有下述因素:

给水日变化系数。由最大日给水量, 折算成平均日给水量, 其数值应根据当地实测数或给水规范提供的数据确定。

产销差率。城市给水厂供出水中包括计量用水及非计量用水, 其中计量用水除工业冷却水外一般会产生污水水量;非计量用水包括漏失水量, 绿化及浇洒道路用水, 消防用水等, 这些用水不产生污水量, 不进入污水系统, 一般占供水量的12%~20%。

产污率。指用户产生的污水量与用户的用水量比值, 即使用过程中的损耗。产污率与工业性质、城镇卫生设施等因素有关, 一般取0.85~0.90。

截污率。指进入城市污水系统的污水量与产生的污水量之比值。截污率与污水收集系统的完善程度等因素有关, 要求规划期末在规划范围内都应达到100%是不可能的, 即要求零排放是无法实现的。在规划污水管道时, 截污率最高值可取0.9。

处理率。指进入城市污水厂处理的污水量与城市产生的污水量之比值, 是反映城市污水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城市污水处理厂是分期建成的, 近期规模应按接纳范围近期所产生的污水量和合适的截污率来确定。避免当前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偏大, 进水量达不到设计规模的倾向。

自备水源产生的污水量。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 有自备水源的工业, 若其污水水质符合接管标准 (或经过厂内治理后达到接管标准) , 一船均应纳入城市污水系统。若工厂远离市区, 其排放污水水质又有特殊性或污水量很大, 则应单独设厂处理。

地下水渗入量及污水渗出量。目前一些城市的污水管道材质及接口形式较差, 检查井破损, 为节省电费, 采用高水位运行方式, 管道普遍受内压, 污水向外渗出;南方地区地下水水位较高, 易于渗入污水管道。渗入及渗出量很难测算, 但造成很大损失, 若按地下水渗入量1000 m3/ (km2·d) 计算, 一个100万km2的城市, 每天增加提升和处理量10万m3, 年增加费用约2 000万元。笔者建议要提高管道和检查井的质量, 考虑受内压的可能, 对现有质量较差的管道采用内衬的方式, 减少渗入及渗出量。

雨水进入量。一般城市均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 但由于城市街道、工厂、小区内部排水管道雨污分流未能完全实施, 以及暴雨时路面积水、雨水大量进入污水管道。某城市连续5天暴雨, 降水量242.5mm, 污水处理厂进水量比同期晴天增加60%, 一些中途提升泵站进水量增加1~2倍, 给确定设计规模和运行管理带来困难。雨污分流不仅要增加污水接入量, 同时要减少雨水进入量, 目前一些污水系统设计规模较大, 睛天时污水量较少, 但暴雨时又超过设计规模。因此, 完善城市排水系统, 实行雨污分流是长期、细致和十分必要的。

3 分区规划阶段及专业规划给水、污水量预测

分区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上的深化、补充和完善, 一般是分区、分块进行规划。专业规划则将给水、排水工程, 按专业内容和需要单独进行规划。两种规划对水量预测不仅要进一步核实不同规划期的总水量, 而且要提出各地块的用水量和污水量。其预测的依据是:

已经建成并不再改造的地块, 应以实地调查为主, 调查实际用水量及排污水量, 如无资料, 应取得建筑面积, 客房数, 工厂产品数等资料, 根据指标进行推算。

对尚待建设的地块, 由于在分区规划阶段只知其性质和面积, 尚未确定其开发强度及工业性质, 可以按照给水规范提出的不同性质用地用水量指标推算。从今后加强节约用水、降低产品耗水及提高回用率等角度来衡量, 这些指标应予降低, 建议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 使不同性质用地用水量指标趋向完善和准确。

各分区分块计算水量之和应与城市总水量大体相符。各分块水量是规划阶段计算给水管网系统和污水管道系统的依据。

4 详细规划阶段给水、污水量预测

详细规划阶段已明确开发建设的强度及要求, 居住区应有容积率、层高等指标, 公共建筑应有建筑量、客房数等规划条件, 给水、污水量应根据单位水量指标测算。

若居住区有1km2, 建筑容积率1.2, 户均100m2, 有3人, 人均最高日用水量指标300L/ (人·d) (包括居住区内小公建、绿化用水) , 则单位用地用水量指标为1.08万m3 (km2·d) , 可以比较准确计算出居住区的用水量。

在测算污水量时, 应计算产污率及日变化系数, 不计产销差率及截污率。若产污率为0.9, 日变化系数1.3~1.5, 则污水量相当于给水量的70%~60%。

摘要:确定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水量规模十分重要, 提出从总体规划、专业规划、详细规划到工程实施等各规划阶段预测水量规模的依据及需注意的问题。

规模确定 篇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国家基本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也有了长足发展, 大中城市及各城镇搅拌站的数量从几家到上百家, 商品混凝土为城镇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 我们常说的单体站有90站、120站、180站、210站、270站及联体站有双90站、双120站、双180站、双210站、双270站等也只能说明搅拌机组的连续生产能力是单体机组90m3/h、120m3/h、180m3/h、210m3/h、270m3/h及联体机组2×90m3/h、2×120m3/h、2×180m3/h、2×210m3/h、2×270m3/h等。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生产规模不但与搅拌机组的生产能力有关, 还与车辆的配置、站区物流、原料的储量、混凝土的品种及当地的市场等因素有关。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设计及筹建的工作经验, 现就各种因素对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生产规模影响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仅供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经营管理者及设计工作者参考。

1 机组的实际产能

商品混凝土搅拌站选择什么样的搅拌机组是决定该商混企业生产规模的首要因素。由于混凝土浇注施工不允许有施工缝, 这就决定了商混企业最少必须是2个单体搅拌机组或1个联体搅拌机组, 这样才能保证故障时最少有1个机组在运行, 才能确保混凝土浇注施工的连续性, 这一点在搅拌机组选择时应高度重视。也有乡镇一些小型商混企业或施工工地只配1个单体搅拌机组, 这是特殊情况, 在此不多论述。

搅拌机组的实际生产能力与机组的型号 (也就是连续生产能力或叫理论生产能力) 、配置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大小、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进出速度等有关。在车辆配置合理的前提下机组的实际产能可用下式来表示:

Q-搅拌机组的实际生产能力 (m3/h)

V-搅拌车搅拌筒的搅动容积 (m3)

G-机组的型号 (也就是连续生产能力或叫理论生产能力) (m3/h)

t-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进出搅拌机组的时间 (h) , 一般取0.05h

例如180站分别配6方搅拌车、9方搅拌车、12方搅拌车时的实际生产能力计算值为72 m3/h、90 m3/h、102.8 m3/h, 12方搅拌车分别与120站、180站配用时的实际生产能力计算值为80 m3/h、102.8 m3/h。这说明同一个搅拌机组配置的搅拌车越大生产效率越高, 同一个搅拌车配置的搅拌机组越大生产效率越高。

2 车辆的配置

在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搅拌机组生产能力确定的前提下, 谁的车辆配置合理, 谁就能抢占到更多的市场份额, 就能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 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到车与站生产能力相匹配, 既要满足市场份额内运输任务的要求, 又要考虑不能使设备闲置而增加投资。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车辆的利用率。

2.1 搬运车辆的配置

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搬运车辆就是砂石运输车、装载机、粉料运输车、客货两用汽车及办公用车。砂石一般由砂石供应商直接送货到站, 所以砂石运输车属砂石供应商所有, 这里不做论述。装载机是将砂石从堆棚搬运至搅拌机组配料斗的设备 (行车上料除外) , 按照单搅拌机组或联体搅拌机组配装载机2辆, 每增加单搅拌机组或联体搅拌机组1套时装载机相应增加1辆的原则配置。例如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内有单搅拌机组1套应配装载机2辆、站内有联体搅拌机组1套也应配装载机2辆, 站内有单搅拌机组2套时应配装载机3辆、站内有联体搅拌机组2套时也应配装载机3辆, 这是二起步一递增的原则。

粉料运输车是指运输散装水泥、矿粉及粉煤灰等粉状物料的散装汽车, 可采用社会车辆运输、也可由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自备车辆。如果企业考虑自备车可参考搅拌机组的产能、粉料运输车的运能、粉料运距及混凝土品种等因素决定粉料运输车的数量, 表1是按粉料运距100km、粉料运输车装载30吨、混凝土品种为C30时粉料运输车的配置数量, 商混企业可作参考。当搅拌机组的产能、粉料运输车的运能、粉料运距及混凝土品种等有变化时可适当调整配置。

客货两用汽车是为牵引拖式泵及混凝土输送管道运输和外加剂运输所配备的车辆, 一般每个商品混凝土搅拌站配置1~2辆。

办公用车是为办公及销售提供的车辆, 包括小轿车及客车, 一般每个商品混凝土搅拌站配置2~3辆。

2.2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也称混凝土罐车 (简称搅拌车) , 它是混凝土搅拌运输的专用车辆, 也是商品混凝土搅拌站配置最多的车辆。搅拌车的容积是指搅拌车搅拌筒的搅动容积, 例如8方搅拌车是指搅拌车搅拌筒的搅动容积为8立方米、也就是每车可装混凝土8立方米。搅拌车的配置应坚持五个原则;一是搅拌车的搅动容积应该是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内单搅拌机组的主搅拌机容积的整数倍数, 搅拌机组的主搅拌机容积一般等于 (机组的型号/60) ×1 000, 这是匹配原则, 表1可供参考。

二是搅拌机组的型号与搅拌车大小应该协调, 小站配大车装料时间太长、大站配小车进出次数太多, 运输效率都比较低, 不经济。只有搅拌机组的型号与搅拌车大小配置协调时才能发挥最高的运输效率, 才最经济, 这是协调原则。

三是搅拌车大小应该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或地形相适应, 经济发展滞后地区或山区建设规模较小、工地狭窄、如果配四桥大搅拌车在工地运行将比较困难, 直接影响运输效率。只有经济发达地区或平原地区大搅拌车才能发挥作用, 这是适应原则。

四是搅拌车配置数量应按照每个车每年运输1 700~2 000趟的经验考虑, 结合搅拌机组型号及搅拌车大小综合测算每个搅拌车每年的运能 (可参考表1) , 再按照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生产规模与每个搅拌车每年的运能计算搅拌车的配置数量, 这是数量合理原则。

五是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必须动力强劲、性能可靠。因为混凝土是不可存产品、生产后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使用, 否则就会导致整车凝固的重大事故。所以,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动力强劲且性能可靠是关键, 这是质量可靠原则。

2.3 混凝土输送泵

混凝土输送泵是混凝土的垂直输送设备, 它分为混凝土泵车 (简称汽车泵) 、拖式混凝土泵 (简称拖式泵) 和车载式混凝土泵 (简称车载泵) 三种形式, 拖式泵和车载泵又统称为地泵。汽车泵有可折叠移动臂架、优点是输送臂架移动灵活、可移动施工布料、最适合小型基础及底层排架结构施工、理论输送量约在90~140 m3/h, 但输送高度受到限制, 汽车泵按输送高度分为37m、48m、52m等几种形式, 输送高度都较小。拖式泵和车载泵输送泵体的形式是一样的, 只是车载泵是装在汽车上、泵车一体、各工地之间搬运灵活, 而拖式泵需要专门有汽车拖动才能在各工地之间搬运, 输送混凝土时都必须有专用输送管道, 理论输送量均约在50~90 m3/h, 输送高度高, 最适合大型基础及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施工, 但输送管道联接繁琐、移动不便。

在混凝土输送泵的配置上应基本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1辆汽车泵配2辆拖式泵或车载泵组合使用, 二是乡镇市场多配汽车泵、城镇市场多配拖式泵或车载泵。配备的数量要根据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规模和混凝土输送泵的的利用率决定, 也可参考表1的配置。

3 生产规模的确定

在实际生产中不但搅拌机组和车辆要匹配合理, 还应该综合考虑搅拌机组与原材料及产品的适应性、搅拌机组的实际生产能力、搅拌机组的利用率等因素。

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实际生产是间断性的, 有用户时就连续运转, 浇注完成后就停机修整, 检修设备。但工程计算一般按行业通用每月实际有效工作日为20天, 每工作日按16小时计算, 年度效率系数取0.9, 在搅拌站设计合理、各种车辆配置符合要求的前提下, 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生产规模 (年产量) 可按下式计算:

简写W=0.3456QN

W-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生产规模 (万m3/a) , 计算后取整

Q-搅拌机组的实际生产能力 (m3/h) , 与机组型号及搅拌车配置有关

N-搅拌机组的台数, 单站取1、双站或联体站取2

4 其它影响因素

(1) 原材料的储存量:粉料储存于搅拌机组的钢板仓内, 储量的大小由搅拌机组供应商的配置决定, 在此不作论述。砂石储存于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堆棚内, 一般按搅拌机组日均用量应满足10天左右的储期要求, 对于砂石运距较近的站或工程量较小的地区储量可适当少一些, 对于砂石运距较远的站或工程量较大的地区储量必须大一些, 否则就会因为砂石断料而影响混凝土搅拌站的产量。

(2) 混凝土的品种:由于不同品种的混凝土原料配比不同, 所以同样的设备在生产不同品种的混凝土时产量是有差异的。表1是按C30测算的合理生产规模, 实际生产中应根据混凝土的品种适当调整。

(3) 站区物流: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原材料进站及产品出站全部采用汽车运输, 物流量非常大。如果砂石运输车与混凝土运输车从一个门进出, 当砂石车排队计量卸料时, 堵车长龙就会影响混凝土运输车的运行, 出现严重的物流不畅情况, 这将影响整个站的运转效率, 影响混凝土搅拌站的产量。所以, 站区布置尽可能设两个生产大门, 做到原材料进站和产品出站分流, 只有物流合理才能高效运行, 才能使混凝土搅拌站发挥最大的生产潜能。

(4) 销售市场:混凝土是不可存产品, 市场需要才可生产, 所以销售市场的大小对整个混凝土搅拌站的生产规模影响非常大。只有重视营销、完善售后服务、积极开拓市场的企业, 混凝土才能达到理想的年产量。

5 结论

(1) 通过多因素分析可知采用不同搅拌机组时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合理生产规模及车辆配置 (见表1) , 这个合理生产规模及配置对于商混企业安排生产计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设计工作者编制项目前期文件及技术经济分析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如果2个单搅拌机组分开独立布置就会形成2处上料点、就需要2辆装载机上料, 而2个单搅拌机组联体布置就只有1处上料点、就只需要1辆装载机上料。所以, 联体搅拌机组不但堆料棚集中、且节省装载机, 建议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建站时优先采用联体搅拌机组 (也就是双站) 。

(3) 本文是以联体搅拌机组为主分析后得到的搅拌站合理生产规模及车辆配置表, 如果采用一站多单机组分散布置时应该对表1的配置做适当的调整。另外, 商混企业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较多, 该车百公里油耗42~48升, 相当于每方混凝土油耗约为1.4~2.1升, 技术经济分析时必须考虑此项成本。

摘要:简要叙述了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发展优势, 具体阐述了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生产规模与能力同车辆配备、站区物流、原料储量、混凝土品种及当地的市场的关系。

规模确定 篇8

1矿井概况与运输方式选择

1.1矿井概况。鸡西矿业集团正阳煤矿于1958年建矿, 1960年1月1日正式生产, 矿井设计能力150万t/a, 采用大巷集中运输, 主运道5400m, 其中东主运道2200m, 西主道3200m。

1.2产量规模。根据矿井西翼煤层分布及储量, 结合采区设计能力确定矿井西翼采区开采上部层组时生产能力为45万t/a、服务年限18年, 开采中部层组时生产能力为90万t/a、服务年限24年, 开采下部层组时生产能力为60万t/a、服务年限15年。

2运输方式对比、分析

2.1皮带连续化运输。矿井西翼采区主运道长度3200m, 根据主运道开拓方式, 选用五台SDJ-150型皮带担负原煤运输任务、

2.1.1运输能力核定。西主运采取皮带连续化运输, 该系统的运输能力, 分别计算各台皮带的运输能力, 进行对比后取最小的能力就是该系统的运输能力。选取运输能力为180万t/a。

2.1.2运营费用

a.设备购置费:根据2008年市场价格, 计算SDJ-150皮带头尾及中间部, 五台皮带需要资金487.58万元。

b.设备安装费:根据《煤炭建设机电安装工程消耗量定额》 (2007基价) 可查得, 皮带安装直接费用为33869.3元/台, 皮带安装辅助费为8390元/100m, 五台皮带总长度3200m, 经计算五台皮带安装总费用约为44.0万元。

c.材料消耗费:当采用连续化运输时材料消耗主要表现在皮带带面、三连辊和直辊消耗上, 其次为油质更换及机头、机尾配件更换上, 经计算, 需要125.18万元/年。

d.电费消耗:按照年工作330天, 日运行时间16小时计算, 五台皮带每年消耗电量3564000kw/h, 按照2008年我矿工业用电0.523元/kw/h计算, 电费消耗为186.4万元/年。

2.2机车牵引矿车运输。原煤运输采用ZK10-6/550型架线式电机车牵引三吨矿车运输, 辅助运输采用ZK10-6/550型架线式电机车牵引一吨矿车运输, 敷设30kg/m钢轨 (木枕木) , TCG-100架线。

2.2.1运输能力核定。经计算, 为使矿井西翼运输能力达到60万t/a, 需要购买ZK10-6/550型架线式电机车8台, 三吨矿车80台, 用于原煤运输方能满足要求。

2.2.2运营费用

a.设备购置费:为达到矿井西翼设计运输能力, 需要购买ZK10-6/550型架线式电机车8台, 三吨矿车80台, 根据2008年市场价格ZK10-6/550型架线式电机车20万元/台、三吨矿车1.5万元/台计算, 需资金280.0万元。

b.安装费:根据《煤炭建设井巷工程消耗量定额》 (2007基价) 和《煤炭建设机电安装工程消耗量定额》 (2007基价) , 安装费用为214.72万元。

c.电费消耗:按照年工作330天, 日运输时间16小时计算, 8台电机车每年消耗电量760320kw/h, 按照2008年我矿工业用电0.523元/kw/h计算, 电费消耗为39.76万元/年。

2.3选择不同运输方式的经济对比分析。根据对大巷原煤运输所采取的不同运输方式所需费用进行计算、对比、分析, 详见下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2.3.1初期投入对比 (表1) 。

2.3.2长期投入对比 (表2) 。

3结论

通过对鸡西矿业集团正阳煤矿西翼主运道大巷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对比分析,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①当矿井规模在45万t/a以下时, 采取机车运输较经济。

②当矿井规模在45~60万t/a之间时大巷运输方式选择机车运输和选择连续化运输各有优劣, 在矿井服务年限较长、有技术改造条件的情况下优先考虑连续化运输;反之则以选择机车运输为宜。

③当矿井生产规模在90万t/a以上时, 大巷运输方式选择连续化运输比较合适。

总之, 煤矿井下大巷运输方式的选择应在开拓方式的前提下, 综合分析井下运输条件和因素并结合矿井的设计生产能力, 进行方案比较, 择优选取符合矿井具体条件、系统简单、环节少、运营费用低、效能高的运输方式。只有运输方式与矿井生产能力相配套, 才有可能实现矿井的高产高效。

摘要:介绍了矿井大巷的主要运输方式及其优缺点, 经过对两种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营费用等方面, 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对比后, 阐明运输方式的选择与矿井产量规模的关系, 合理确定矿井大巷运输方式。

关键词:大巷,运输方式,对比,分析,产量规模

参考文献

[1]煤矿电工手册[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采矿工程设计手册[S].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ISBN 7-5020-1956-1/TD802-62.

规模确定 篇9

1. 1 基本情况介绍

该院建于1949 年, 现已有56 年的历史。半个多世纪以来, 医院在各级领导和部门的支持关心下, 已发展成为大型综合性医院, 占地面积7. 9ha, 建筑面积7. 6 万m2, 开放床位1 100 张, 年门诊量约84 万人次, 年住院人数约2. 8 万, 床位使用率110% 以上, 平均住院日10. 8 d。

医院设有30 个临床科室和15 个医技科室, 9 个研究所, 神经内科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及国家神经内科培训中心, 有8 个学校重点科室, 建立31 个硕士点及多个博士点, 30 名博士生导师, 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医院承担着学校医疗专业、儿科医学、专业七年制、医学专业、护理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的临床教学任务, 承担国家省市校科研课题150 余项。

原有医院住院楼2. 6 万m2, 为日伪时期 ( 20 世纪30 年代) 的建筑, 当时为办公楼, 后改做医疗用房, 现在的住院楼医疗用房面积为4. 8 万m2, 辅助用房为2. 8 万m2, 床位与医疗用房面积为1∶ 48; 床位与医院用房面积为1∶ 76。

近些年来医疗市场和医疗需求不断变化, 新兴学科不断增加, 医院的业务量也不断提高, 由于种种原因, 医院医疗用房面积增加缓慢, 与医疗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 严重滞后。因此新增的学科在总院无房屋安置, 只能暂时在分院 ( 二道区乐群街) 安置, 如肾病科、手外科, 两科共设床位100 张。

1. 2 现存在问题

1) 床位与面积比例失调。根据卫生部综合医院建设标准有关规定, 综合性教学医院的床位与建筑面积比例约为1∶ 100。现在国内较大的 ( 1 000 张床位以上) 综合医院绝大部分按此比例设计或改扩建, 有些医院的比例甚至达到1∶ 120~ 1∶ 150,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现有编制床位1 100 张, 而医院建筑面积只有7. 6 万m2, 比例只有1∶ 69, 且由于为旧办公楼改造为医疗用房, 其功能布局不尽合理, 医院现仍有两个科室因无房间安置, 暂时设在分院, 设有床位100 张, 如按1 200 张床位计算, 比例只有1∶ 63。

2) 病房加床过多, 人满为患。由于床位已经饱和, 一些病人只能住加床, 有的甚至在病区走廊加床。以2004 年时为例, 床位使用率为113% 以上, 全年加床64 915 张, 平均每日加床177 张, 如按实际床位数1 200 张计算, 床位与面积比例为1∶ 63。

3) 门诊拥挤, 影响医疗工作。医院门诊于1992 年投入使用, 面积1 万m2, 由于当时设计的限制及门诊病人数量增加过快, 门诊已难以承受人员增加的压力。以2004 年为例, 全年门诊量约103 万人次, 日平均门诊3 000 人次, 如去除节假日和双休日的因素, 日平均门诊可达3 500 人次以上, 加之随员、工作人员等, 人员密度过高, 已严重影响了医疗工作。

4) 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受到限制。由于用房紧张, 无处安置, 一些先进的诊断治疗设备难以引进。如肿瘤放疗设备、高压氧舱等, 制约了诊疗水平的提高。

1. 3 问题所导致的影响

1) 容易引发院内交叉感染。由于人员密度过高, 特别是病房门诊病人过多, 空间相对减小, 其清洁区、次清洁区、污染区之间难以划分明显界限, 多种不同传染途径的病人交叉混杂收住, 可能造成院内交叉感染。

2) 教学、科研工作也受影响。卫生部建标110 - 2008《综合医院建设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教学和科研用房的指标, 设有研究所的综合医院, 另行增加科研用房的建筑面积, 大学的附属医院教学用房面积为8 ~ 10 m2/ 学生。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设有9 个研究所和几十个实验室、研究室, 又承担着多个医学专业的千余名学生的教学任务, 而两项用房面积很少, 且仍有被医疗工作占用的现象。因此影响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3) 不利于保护性医疗措施的实施。由于空间的限制, 病房过大, 同室病人过多, 又有随员同在, 一些医疗工作, 尤其是保护性医疗问题, 常常因客观条件限制难以解决, 同时病人的隐私也难以得到保护, 病人就医的基本权利———隐私权、受尊重权等有时会遭到侵害。

4) 就医和工作环境差, 存在诸多隐患。医院住院楼5楼及CT科用房均为三级防火建筑等级, 多次检查均不合格, 1998 年被省公安厅、省监察厅列为省级重大防火隐患整改单位, 不能做为病房和大型仪器设备用房, 但因无处搬迁, 只能临时应付。布局上的不合理造成管理部门分散, 各部门的联系不便, 交通路线迂回交叉, 对内、对外联系费力费时, 管理科学化、系统化和信息化进程减慢。

2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需求预测分析

根据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对本院2001 年- 2004 年门诊量及住院量的统计, 医院近四年来总的门诊量为3 450 000 人次, 总住院量为107 000 人次; 门诊量年平均增长率为7. 60% , 住院量年平均增长5. 80% 。为保证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扩建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同时保证项目需求预测数据的客观性、准确性; 拟采用统计学中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未来住院量和门诊量作出科学预测。

2. 1 门诊需求

在整个社会系统中, 医院门诊量需求并不是一个自然增长过程, 要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 例如经济、政策、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等, 在众多影响因素中, 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通常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 其与医院的发展也密切相关。这两个变量之间虽然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 但其密切程度并不能由其中一个变量唯一确定另一个变量, 即它们之间是一种非确定的关系。因此, 通过建立一元回归数学模型来研究国内生产总值与医院门诊量之间的统计规律, 然后根据长春市未来规划的经济指标对医院门诊量进行预测。

1) 相关系数 ( r) 的计算。设医院门诊量为Y ( 因变量) , 国内生产总值为X ( 自变量) , 2001 ~ 2004 年4 年的样本数据 ( xi, yi) , i = 1, 2, 3, 4。经计算, r = 0. 9977, 0. 8 < | r | < 1, 说明医院门诊量 ( Y) 和国内生产总值 ( X) 之间有线性统计关系, 且是正的线性相关。

2) 一元线性经验回归方程 ( 预测模型) 。

模型: Y = 260821. 355 + 478. 853X

式中, Y - 医院门诊量, 人次; X -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预测值与实际值存在一定的偏差, 但数值差距不大, 说明此模型可用, 且可信度较高。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预测值与实际值存在一定的偏差, 但数值差距不大, 说明此模型可用, 且可信度较高。

3) 门诊量预测。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数学模型预测的医院门诊量见表1。

2. 2 住院需求

1) 相关系数 ( r) 的计算。设医院住院量为Y ( 因变量) , 国内生产总值为X ( 自变量) , 2001 ~ 2004 年4 年的样本数据 ( xi, yi) , i = 1, 2, 3, 4。经计算r = 0. 983 0, 0. 8 < | r | < 1, 说明医院住院量 ( Y) 和国内生产总值 ( X) 之间有线性统计关系, 且是正的线性相关。

2) 一元线性经验回归方程 ( 预测模型) 。

模型: Y = 11, 885. 923 + 11. 83X

式中, Y - 医院住院量, 人次; X -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根据预测模型, 计算2001 ~ 2004 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住院量, 并与实际值进行比较。

3) 住院量预测。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数学模型预测的医院住院量见表2。

通过以上对门诊量和住院量的预测分析, 医院将来每年的门诊量和住院量将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

3 结论

根据需求分析所得结论, 本项目为一期扩建工程, 满足患者短期增长量, 因此确定项目办院规模为:

年收治门诊病人1 200 000 人次, 年收治住院病人32000 人次; 设置各类床位2 300 张。根据建标110 - 2008《综合医院建设标准》, 1 000 床位以上按照90 m2/ 床、建设用地指标109 m2/ 床设计, 以及长春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未来发展需要, 项目一期工程规划总占地面积6. 24 万m2。建设规模确定为总建筑面积134 611. 00 m2, 具体如表3。

按照以上需求分析方式进行规模确定, 将合理地确定建筑规模。随着医疗市场和医疗需求的不断变化, 医院的结构, 特别是医院的专业化分科结构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进, 新兴学科不断渗透到医学领域, 这些因素的变化, 必然要求医院空间的不断变化, 互相匹配, 才能促进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长春市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一期扩建工程的建设规模, 分析在项目前期的准备工作对综合医院规模确定的重要性, 以科学的计算方式对医院规模提出合理化建议, 为项目未来设计及实施提供了初期的规划控制, 也有效节约了政府资金的投入, 减少铺张浪费。

关键词:建筑规模,大型综合医院,需求分析

参考文献

[1]建标[2008]164号综合医院建设标准[S].

【规模确定】推荐阅读:

结构确定05-14

确定任务05-19

确定依据05-19

确定效果05-31

确定选择06-16

单价确定07-12

确定主体08-03

参数确定08-12

确定措施08-19

项目确定08-24

上一篇:初中生化学学业评价下一篇:中学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