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效果(通用6篇)
确定效果 篇1
摘要:文99南块是文东99块向南滚动扩边逐步投入开发的, 由于注采井距大, 井网密度小, 储量控制程度低, 水驱运用状况差。通过不同方式注采井距的研究, 确定文99南开采合理井距为200-210米, 并依此结果进行部署, 取得较好成果。
关键词:注采井距,井网密度,控制储量,开发效果
1 油藏基本情况
文99南块油藏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东翼的南端, 是由西倾的徐楼断层与向东南倾没的地层形成的反向屋脊构造油藏。主要含油层系为沙二下4-5, 油藏埋深2850-3100m。区块含油面积2.2km2, 石油地质储量102×104t, 标定可采储量19×104t, 标定采收率18.6%。
2 油藏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局部井网不完善, 井网控制程度低
南部有油水井12口, 主要分布在沿徐楼断层的构造高部位, 井网控制程度低。目前井网控制储量60×104t, 平均单井控制储量5.0×104t。局部区域储量无井控制, 井网极不完善, 未控制储量42×104t, 主要分布在中部、北部和沿断层的构造低部位。
2.2 注采井距大, 水驱动用状况差
南部原有3个注采井组, 对应油井4口, 平均注采井距273.3m。由于渗透率低、注采井距大, 储层变化大, 水井注水困难, 水驱动用状况差。平均注水压力37.5MPa, 平均单井日注水35m3。油藏水驱控制储量22.9×104t, 水驱控制程度22.5%, 水驱动用储量13.5×104t, 水驱动用程度13.2%。
3 剩余油潜力分析
文99南块地质储量102×104t, 累积产油量6.24×104t, 采出程度6.12, 水驱控制储量56.1×104t, 水驱控制程度55.0%, 水驱动用储量34.9×104t, 水驱动用程度34.2%, 与目标采收率18.6%相比, 剩余可采储量12.76×104t。
纵向上:目前剩余可采储量主要集中在沙二下4、5的一类层剩余可采储量10.67×104t, 占总剩余可采储量的80.2%。
平面上:剩余储量主要分布在未完善区和井损区, 分别占总剩余可采储量的40.2%、43.8%。
4 合理井距研究
合理开发井距主要考虑以下两点:
(1) 井网密度保证足够的单井控制储量;
(2) 井网密度必须适应储层连通性, 尽可能提高水驱控制程度和采收率。
4.1 有效驱替压力梯度下的最大注采井距
胜利油田地质研究院研究了低渗透油田的渗流机理, 确定了极限供油半径与有效驱替压差、储层渗透率、地下原油粘度的关系式:
式中:k—有效渗透率;Pe-Pw—有效驱替压差。
低渗透油田渗流理论研究表明:合理注采井距应为水井极限注水半径与油井极限供油半径之和, 并且极限供油半径 (或极限注水半径) 受有效驱替压力梯度的制约, 而有效驱替压力梯度的大小与储层渗透率、流体的地下粘度有关。
利用深层低渗油藏岩心建立的有效渗透率与空气渗透率的关系为:
利用上述公式, 制作不同渗透率储层在不同生产压差下的极限注采井距图版。
根据图版, 可以确定不同类型储层在不同生产压差下的极限注采井距。根据生产资料统计, 目前文99南块有效驱替压差为12MPa左右, 空气渗透率为30-35mD, 得出极限注采井距为222-252m。
4.2 储层发育及连通状况分析注采井距
在200、250、300米井距下, 文99南块砂组油层连通率分别为77.4%、61.2%、55.0%, 当井距缩小到250m以内时, 连通率基本已能满足开发的需要;当井距缩小到200m以后, 继续缩小井距, 连通率提高的幅度很小, 因此控制注采井距在200-250m。
4.3 油藏注采见效状况分析注采井距
文99南块4个试注井组, 对应油井7口, 其中见效井组3个, 见效油井5口, 见效注采井距210-400m, 平均注采井距270m。
4.4 注采井距的确定
综合考虑以上几面的研究结果, 优选该区井距为200~250m。
5 开发效果
2010年以来文99南块共实施工作量21井次, 其中新钻井4口 (油井2口, 水井2口) ;老井配套措施工作量17井次, 其中油井工作量11井次, 水井工作量6井次。
(1) 以储层、沉积相研究为基础, 通过部署新井缩小井距, 加密井网, 并根据小层沉积微相发育特点, 有针对性的实施注采完善。
部署实施新钻水井2口文99-28、W99-2 6。投注后注采井距由2 7 3米缩小到2 2 0米, 油层连通率由30.4%提高到71.8%, 提高了41.4个百分点。增加水驱控制储量6.7×104t, 增加水驱动用储量4.0×104t。对应油井很快见到注水效果, 增加油井受控方向4个;新增见效井3口, 初期日增油28.6t, 累增油3624t。
(2) 通过水井挤堵重炮、酸化等措施实现二三类层有效动用。
缩小井距, 通过封堵一类层, 重炮、酸化二、三类层, 启动未动用层, 增加水驱控制储量2.1×104t, 增加水驱动用储量2.57×104t。
文99南块油藏开发效果得到明显好转, 采油速度增加0.12%, 自然递减由40.13%下降到24.1%, 综合递减由43.53%下降到25.05%。
6 结论
(1) 通过经验公式和区块生产过程中的实际事例, 确定了文99南块的合理注采井距。
(2) 对于低渗透油藏合理的注采井距可以改善油田开发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熙华.利用启动压力梯度计算低渗油藏最大注采井距.断块油气田, 2003
确定效果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76例患者作为观察目标, 其中男41例, 女35例, 患者年龄4~80岁, 平均年龄 (48.6±10.5) 岁。患者均需进行生化检验, 并事先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采用美国贝克曼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与之配套的试剂, 抽取患者5ml空腹静脉血, 给予离心之后将血清分离出来, 进行生化检验。具体检测程序与方法: (1) 开始检验前, 正常矫正仪器, 确保其性能良好, 合理准备室内质控情况; (2) 批内CV计算方式:依据同一天内20次室内质控品的测定结果;批间CV计算方法:按照既定要求每天测定1次室内的质控品, 共进行20次; (3) 重复测定3次定值质控血清, 取平均值作为偏倚测定结果, 并计算百分差值。U%=2CV%作为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
1.3 检测指标
采用电极法对K+、Na+、Cl-进行测定;采用速率法测定谷胺酰转肽酶 (GGT) 、碱性磷酸酶 (ALP) 、丙氨酸转氨酶 (ALT)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AST) ;测定总蛋白 (TP) 值应用双缩脲终点法;测定UA (尿酸) 应用尿酸酶比色法;以酶法测定肌酐 (Cr) 、尿素氮 (BUN) ;采用氧化酶法对葡萄糖 (Glu) 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相关数据,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76例患者各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及不确定度测定结果如下:Glu为 (7.08±1.23) mmol/L, 标准差为0.11, 批内CV2.04%, 不确定度为4.11%, Cr为 (128.98±21.57) μmol/L, 标准差为6.02, 批内CV4.67%, 不确定度为9.35%, BUN为 (7.63±1.56) mmol/L, 标准差0.36, 批内4.60%, 不确定度为9.21, UA为 (286.12±32.51) μmol/L, 标准差为19.53, 批内CV6.86%, 不确定度为13.75%, K+、为 (4.22±0.75) mmol/L, 标准差为0.05, 批内CV1.20%, 不确定度为2.41%, Na+为 (142.15±45.17) mmol/L, 标准差为0.95%, 批内CV为0.67%, 不确定度为1.35%, Cl-为 (109.18±32.16) mmol/L, 标准差1.46, 批内CV1.31%, 不确定度为2.65%, TP为 (59.15±3.24) g/L标准差0.87%, 批内CV1.47%, 不确定度为2.95%, GGT为 (43.67±10.10) U/L, 标准差3.18, 批内CV7.07%, 不确定度为14.15%, ALP为 (186.22±10.21) U/L, 标准差7.67, 批内CV4.08%, 不确定度为8.17%, ALT为 (39.02±9.87) U/L, 标准差2.45, 批内CV6.38%, 不确定度为12.77%, AST为 (35.99±10.22) U/L, 标准差2.14, 批内CV5.86%, 不确定度为11.73%。Glu、Cr、BUN、UA、K+、Na+、Cl-、TP、GGT、ALP、ALT、AST等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临床生化检验工作中, 若工作人员对不确定度进行评估时, 必须熟悉和掌握检验过程中各种因素对不确定度造成的影响, 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样本离心、稀释、保存、运输以及样本是否添加了保护剂等, 实际生化检验过程中必须对上述因素进行严格掌控, 以便将不确定度降至可控范围, 具体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生化检验工作的操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 评估时要及时更换试剂, 并随时校准有关设备, 同时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日常维护; (2) 进行评估操作以及质量控制时, 操作人员必须按照既定程序和规范实施各种检测, 密切观察相关检测指标的变化, 对各种有关数据进行科学合理分析和利用, 明确影响检测的分量, 并对不确定度进行准确评估[2,3]。临床生化检验时对不确定度进行测量时, 可将《测量不确定度指南》评估不确定度时, 需要对操作过程加以控制, 以便提高生化检验准确定, 并进一步研究分散性, 实现生化检验的临床意义与重要价值[4]。
在本研究中, 76例患者生化检验、不确定度测量结果显示, Glu、Cr、BUN、UA、K+、Na+、Cl-、TP、GGT、ALP、ALT、AST等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与尹晶平等[5]在测量不确定度评估临床干生化检验的初步应用中得到的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 临床生化检验中测量不确定度可显著提高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并将其分散程度充分反映出来, 有利于减小检测结果误差, 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和普及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莹, 周铁成, 岳乔红, 等.探讨测量不确定度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的应用[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2, 27 (5) :92-94.
[2]曲淑君, 张继东, 田志松, 等.不确定度测量对临床常规生化检验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3 (28) :157-158.
[3]李霞.分析临床生化检验中测量不确定度应用的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8 (4) :47-48.
[4]郭春雷.临床生化检验中测量不确定度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40 (31) :52, 54.
确定效果 篇3
在整个矿井通风系统中, 工作面通风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 对工作面通风效果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通风效果的评价一方面验证了矿井通风能力核定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符合“以风定产”的政策要求。本文在研究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方法的基础上, 针对高瓦斯工作面的通风效果进行评价, 建立了一套能够真实反映、准确判断影响高瓦斯工作面通风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矿井通风系统评价的详细化和具体化, 能够为通风系统工作人员评价工作面通风效果提供更加直观、明了的方法。
1 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矿井通风学者对通风系统评价方法及标准进行了大量研究, 提出了层次分析法、模糊理论与灰色理论相结合, 模糊理论、粗糙集理论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法。
1985年, 徐瑞龙应用图论和可靠性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讨论了矿井通风网络可靠度计算, 为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分析提供了一种定量判别的途径[1]。1989年, 赵永生提出采用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法判断对通风网络影响最大的分支[2]。1990年, 王海桥以可靠性理论为基础, 分析了矿井通风网络的通风有效度问题, 并进行了计算, 为改善矿井通风系统的管理和评价矿井通风系统的好坏提供了新的依据[3]。1995年, 马云东等从矿井通风系统整体出发, 详细分析了矿井通风设施、主要通风机和矿井通风网络各分支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给出了矿井通风系统及其各单元的定义, 建立了矿井通风系统的可靠性分析理论模型[4]。2000年, 夏孝明在矿井通风系统方案优化中给出了评价指标和优化方法, 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矿井通风系统评价体系[5]。2002年, 武卫东等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所建立的平顶山煤业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六矿通风系统方案进行指标体系优化, 为通风系统方案优化奠定了可靠基础, 且为指标权重的确定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6]。2004年, 蔡卫运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通风系统的影响因素, 建立了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体系, 用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度来定量描述矿井通风系统的安全性[7]。
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最重要的是确定矿井通风系统方案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必须能确切地反映矿井通风系统的状况和质量, 有独立的物理意义, 符合科学、可测、可比和简明的原则[8]。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指标一般由矿井通风动力、通风网络、通风设施、通风质量、通风监测、防灾抗灾能力、通风电耗、通风能力8个部分构成。每一部分可进行具体细化, 如2005年程磊等将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指标的8个部分具体为16个指标:主要通风机运转稳定性、主要通风机综合效率、矿井通风网络复杂程度、矿井风压的合理性、矿井通风设施合格率、矿井风量供需比、用风地点风量合格率、用风地点风质合格率、用风地点温度合格率、防尘洒水系统合格率、矿井通风监测利用率、通风方式与方法可靠性、矿井防灾设施合格率、矿井反风系统灵活性、矿井吨煤通风电耗比、矿井通风能力比[9]。
虽然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方法已经相当成熟, 但都是针对整个矿井进行的, 矿井通风效果评价结果中看不出某个矿井具体工作面的通风情况, 因此有必要结合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 建立工作面通风效果评价指标。
2 高瓦斯工作面通风效果评价指标的确立依据及体系
2.1 评价指标确立依据
要确定工作面通风效果评价指标, 首先要了解工作面各种通风因素, 在众多因素中选取能够准确衡量该工作面通风效果的指标。工作面通风模型如图1所示。把工作面通风效果评价指标分为3个部分:个体舒适度, 包括风速、温度、湿度;通风环境, 包括风速、温度、湿度、粉尘浓度、风量供需比 (风量调节可体现在风量供需比中, 不重复列为指标) ;瓦斯体积分数, 包括工作面瓦斯体积分数、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回风巷瓦斯体积分数。之所以把瓦斯体积分数单独作为评价指标部分, 是因为高瓦斯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偏高, 对瓦斯的监控往往要做更多的工作。采空区漏风主要影响工作面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 由于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已作为评价指标单独列出, 所以不再将采空区漏风列为指标。
2.2 评价指标体系
高瓦斯工作面通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该体系为3层模型。第一层即总目标———工作面通风效果;第二层为工作面通风效果的体现方式, 包括个体舒适度、通风环境和瓦斯体积分数;第三层为基础的指标层, 该层是对第二层3个部分的具体细化, 包括8个评价指标。
3 高瓦斯工作面通风效果评价指标
3.1 工作面风速
合理的风速不仅可以排走工作面的有害气体和粉尘, 还可以带走工作面部分热量, 降低工作面温度, 为矿工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新鲜风流能够稀释工作面涌出的瓦斯等易爆危险气体, 对于煤矿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采煤工作面的风速为0.25~4m/s;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 在采取煤层注水和采煤机喷雾降尘等措施后, 其最大风速可高于该规定值, 但不得超过5m/s。
3.2 工作面温度
空气温度是影响热舒适的主要因素, 人体能对环境的冷热程度做出敏锐判断。保证工作面适宜的温度, 对提高矿工的劳动生产率、保证其健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0]。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生产矿井采掘工作面空气温度不得超过26℃;采掘工作面的空气温度超过30℃时, 必须停止作业;冬季总进风的温度大于等于2℃, 除机电硐室外井下风流的温度允许在2~26℃范围内变化;井下温度小于2℃或大于26℃时, 须采取加热或降温措施。
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为21~24℃[11]。当入口风速为0.5~1m/s时, 送风温度在18~22℃比较合适;当入口风速为1~4m/s、送风温度为22℃时, 人体有吹风感, 但仍处于舒适范围, 能满足矿工的热舒适要求。
3.3 工作面湿度
据调查显示, 煤矿井下高温、高湿环境对矿工的生理和心理影响非常大。在空气温度、湿度较高的情况下, 周围空气对人体的热作用增加, 人体热量难以散发, 破坏了人体的热平衡, 人会感到闷热, 出现昏昏欲睡、烦躁等症状。经实验测定, 人体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50%~60%[12]。而井下相对湿度一般为90%, 矿工在高温、高湿的工作面环境下, 其劳动负荷进一步加重[13]。
由于矿井在地下深处, 井下气候条件是通过人为向井下通风来调节的, 而湿度很难调节, 一般认为工作面湿度为80%~95%都是可接受的。
3.4 工作面瓦斯体积分数
工作面瓦斯体积分数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指标, 也是瓦斯防治工作的重点。《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采掘工作面及其他作业地点风流中瓦斯体积分数达到1%时, 必须停止用电钻打眼;爆破地点附近20m以内风流中瓦斯体积分数达到1%时, 严禁爆破;采掘工作面及其他作业地点风流中、电动机或其开关安设地点附近20m以内风流中的瓦斯体积分数达到1.5%时, 必须停止工作, 切断电源, 撤出人员, 进行处理。
3.5 回风巷瓦斯体积分数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矿井总回风巷或一翼回风巷中瓦斯或CO2体积分数超过0.75%时, 必须立即查明原因, 进行处理;采区回风巷、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风流中瓦斯体积分数超过1%或CO2体积分数超过1.5%时, 必须停止工作, 撤出人员, 采取措施, 进行处理;专用排瓦斯巷内瓦斯体积分数必须低于1.5%, 风速不得低于0.5m/s。
3.6 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
采煤工作面容易发生瓦斯爆炸的地点为工作面上隅角。采空区内集存着高体积分数瓦斯, 上隅角又往往是采空区漏风出口, 漏风将高体积分数瓦斯带出。风流在工作面出口发生直角转弯。上隅角形成涡流后, 瓦斯不容易被风带走, 积聚的瓦斯容易达到爆炸体积分数, 因此工作面局部 (如上隅角) 瓦斯体积分数是长期以来困扰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14]。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采掘工作面及其他巷道内, 体积大于0.5m3的空间内积聚的瓦斯体积分数达到2%时, 附近20m内必须停止工作, 撤出人员, 切断电源, 进行处理。瓦斯积聚是指瓦斯体积分数超过2%、其体积超过0.5 m3的现象, 因此预防局部瓦斯爆炸的措施就是检查和控制局部瓦斯体积分数不高于2%。
3.7 工作面粉尘浓度
中国煤矿职业危害严重, 其中以粉尘危害最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 煤炭行业尘肺病病例约占中国尘肺病患者总数的50%[15]。《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 (试行) 》将煤矿粉尘浓度超标按事故处理。
粉尘浓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粉尘危害的严重程度, 是衡量作业环境的劳动卫生状况和评价防尘技术效果的重要指标。工作面粉尘中游离的SiO2含量是危害人体健康的决定性因素, 其含量越高, 危害越大。《煤矿安全规程》对井下有人作业场所和人行道空气中的粉尘 (总粉尘、呼吸性粉尘) 浓度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 见表1, 同时规定对于作业地点的粉尘浓度, 井下每月测定2次, 井上每月测定1次。
3.8 风量供需比
矿井工作面实际供风量须大于等于需风量 (特别是高瓦斯矿井) , 这是保证井下一线有足够风量的前提条件, 也是改善劳动环境和安全生产的基础。由于工作面的产量各不相同, 实际供风量也就不同, 不便用来进行评判。而矿井风量供需比能直观地说明井下用风的满足程度, 可作为不同工作面通风效果的评价指标。
风量供需比即矿井实际供风量与矿井核定需风量的比值, 一般认为1~1.2间较为合理, 小于1时矿井实际供风量小于计划风量或不满足要求, 大于1.2时矿井风量过剩, 大于1.5时风量严重浪费。
4 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
模糊概念不是只用“1” (安全) , “0” (不安全) 2个数值去度量的, 而是用0~1之间的一个实数去度量, 该实数叫做隶属度。表示不同条件下隶属度变化规律的函数称为隶属函数。隶属度可通过隶属函数求得。
隶属函数的确定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最基本而关键的问题。表面上隶属度是主观的, 但实际上, 模糊性的根源在于事物的差异之间存在着中介过渡, 这样便在客观上对隶属度进行了某种限定, 使得隶属度具有客观规律。隶属函数一般采用直觉法、推理法、F统计法、三分法、二元对比排序法、F分布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等方法确定[16]。
本文研究的工作面通风效果为客观事物, 是最常见的以实数R作为论域的情形。实数R上F集的隶属函数称为F分布。F分布确定隶属函数有矩形分布和半矩形分布、梯形分布和半梯形分布、抛物线分布、正态分布、柯西分布、岭型分布等形式。
把每一个隶属函数的取值分为3级:A (合格, 取值为1) , B (基本合格, 取值为 (0, 1) ) , C (不合格, 取值为0) , 所以采用梯形分布建立隶属函数, 其模型如图3所示, 其中a, b, c为每个评价指标值的临界值。
以工作面风速的隶属函数建立为例说明工作面通风效果评价指标隶属函数的建立步骤。
(1) 确定工作面风速的边界条件。根据实际调查获得工作面最佳风速段为[a, b],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101条的规定, 该区间取[2, 4]。根据建立的隶属函数模型可知[a, b]区间两侧为一增一减函数, 所以当风速超过4m/s时建立减函数, 在[0, a]区间建立增函数。由于三级隶属函数中每一级函数也具有三级性质, 而三级隶属函数又相互联系和影响, 所以将[0, a]区间的函数值设为0, 为下两级函数的建立留出空间。
(2) 建立三级隶属函数。A、B、C三级的隶属函数分别为
式中:d1为工作面允许风速, m/s。
5 实际应用
寺河煤矿W1301工作面全称为西一盘区W1301大采高综采工作面, 走向长786.9m, 倾斜长221.3m, 煤层平均厚度为6.1m, 煤层倾角为1~4°, 平均2°。该工作面为3号煤一次采全高, 工作面设计采高为6.0m, 采取“三进二回”通风方式, 工作面巷道沿煤层底板布置。
W1301工作面的风速、温度、湿度依据通风阻力测定报告和最近一个月的矿井通风报表取最大值;工作面瓦斯体积分数、回风巷瓦斯体积分数依据最近一个月的瓦斯报表取平均值, 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取最大值;工作面粉尘浓度依据最近3个月的粉尘报表取平均值, 由此获得各评价指标的具体数据。
工作面风速/ (m·s-1) 4.7
工作面温度/°C 20.5
工作面湿度/% 95
工作面粉尘浓度/% 3.2
风量供需比 1.5
工作面瓦斯体积分数/% 0.12
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 0.24
回风巷瓦斯体积分数/% 0.2
根据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将工作面通风效果的评价结果分为3级, 分别是A级 (合格, 各个指标符合规定且都处于优选取值范围) , B级 (基本合格, 各个指标符合规定, 单个指标处于危险临界值) , C级 (不合格, 1个或者多个指标不符合规定) 。通过计算可得W1301工作面通风效果评价结果:A级得分0.696 8, B级得分0.297 0, C级得分0.006 2。比较3级得分, A级得分最高, 所以该工作面最终评价结果为合格, 评价结果和实际情况相符。
6 结论
(1) 根据实际调查确定了工作面通风效果的8 个评价指标, 这些指标能够真实反映工作面环境状况。
(2) 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瓦斯防治措施及相关规定等对每个评价指标进行量化, 进一步建立了各个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 为工作面通风效果评价提供数值依据。
(3) 该评价指标体系在寺河煤矿W1301工作面得以应用, 验证了该体系的合理性。
摘要:总结了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针对现有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方法仅针对整个矿井, 无法体现工作面通风情况的问题, 提出了高瓦斯工作面通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调查得出了直接影响工作面通风效果的8个评价指标, 包括工作面风速、工作面温度、工作面湿度、工作面粉尘浓度、风量供需比、工作面瓦斯体积分数、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回风巷瓦斯体积分数, 给出了各评价指标的取值范围, 并建立了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将该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寺河煤矿W1301工作面通风效果评价, 结果验证了该体系的合理性。
确定效果 篇4
1004工作面所处煤层较稳定, 煤层厚度2.86~3.27 m, 平均3.0 m。煤层倾角近水平。煤层直接底板为黑色砂质泥岩, 厚度为5.1 m, 上部含较多植物跟部化石, 下部含羊齿等植物化石、夹煤线。老底为褐灰色中粒砂岩 (S9) 厚8.8 m, 以石英、长石为主, 含暗黑色矿物和黑色泥岩包裹体, 钙质胶结, 间夹0.1 m菱铁质泥岩。再向下为石炭系太原群上部岩层, 主要为砂岩、砂质泥岩、石灰岩及薄煤层。所要掘进的1004风巷总长度约为1000 m, 巷道设计宽度为4000 mm, 高度为2700 mm, 呈矩形断面, 总断面面积为10.8 m2。
2 锚索参数取值研究
2.1 锚索间排距
通过试验锚具效率系数ηa应满足:
由式 (1) 得钢绞线与锚具组装件在静载作用下的抗拉强度Fapu应满足:
式中:pη为钢绞线协同作用系数, 在此取0.99。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和现场实测资料, 实际工程中锚索抗拉强度Fms应满足:
式中:ηs为工程条件影响系数, 取值0.90。从而得出锚索的破断力应满足:
直径为15.24 mm和17.8 mm钢绞线的Fpm按国标GB/T5224-2003的要求取值分别为260 k N和353 k N, 从而得出两种锚索破断力分别为220 k N和299 k N。
普氏理论方法是我国计算巷道松动压力普遍采用的方法。根据普氏理论有:
式中:b0为冒落拱最大高度, m;a1为冒落拱最大跨度的一半, m;a为巷道宽度的一半, m;H为巷道高度, m;f为围岩坚固性系数, 根据袁店一矿1004工作面实际地质资料, 确定f值取0.9;θ为围岩内摩擦角, 取30°。
普氏拱轴线方程[2]为:
通过积分求得巷道顶板的冒落拱面积:
从而冒落拱岩体载荷:N0=γS=25×3.21353.8=kN/m
直径为17.8 mm锚索沿巷道顶板每米承受载荷见表1, 表中“—”表示直径17.8mm锚索沿巷道顶板每米承受载荷小于冒落拱岩体载荷。
由表1可知, B、D、E三种方案富余承载空间很大, 锚索存在很大浪费。因此较优的方案为A、C和F, 其中A方案锚索布置在巷道中部, 沿巷道走向锚索预应力扩散较好, 但沿巷道横向预应力作用范围有限;F方案沿巷道横向锚索预应力扩散较好, 但沿巷道走向预应力作用范围有限, 而C方案, 预应力沿巷道横向相互叠加, 与锚杆预应力相互作用, 形成网络骨架结构, 并在巷道走向方向预应力扩散较好。因此, 锚索直径为17.8 mm时, 合理的锚索布置为每排两根, 排距为1.8 m。
2.2 锚索长度
确定锚索长度及位置时主要应考虑载荷高度和稳定岩层的赋存情况, 载荷高度根据冒落拱高度进行计算, 则锚索长度:
式中:Lm为锚索总长度, m;La为锚索超出冒落拱长度, 2 m;Lb为冒落拱高度, 3.95 m;Lc为锚索托盘及索具的厚度, 取0.2 m;Ld为需要外露的张拉长度, 取0.25 m。为确保安全, 在此确定锚索长度为6.5 m。
3 支护方案的确定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 并结合现场经验, 得出1004风巷如下初步支护方案:
顶部网片采用菱形金属网, 采用10#铁丝机械编制, 网孔50×50 mm, 帮部采用1×50 m矿用高强护帮塑网;锚杆选用Ф20×2000 mm等强树脂锚杆, M型锚杆托盘140×140×8 mm;顶部M型钢带长4500 mm, 帮部使用梯子梁, 长1878 mm, 978 mm, 每排布置两根, 压茬连接;顶部锚索选用Φ17.8×6500 mm, 锚索托盘300×300×14 mm, 选用Z2550、K2550型树脂锚固剂。
顶板布置5根锚杆, 间排距为900×900mm, 两帮各4根锚杆, 间排距800×900 mm, 使用两根Z2550树脂锚固剂, 锚索间排距为2000×1800 mm, 每根锚索用一根K2550和两根Z2550树脂药卷, 沿巷道中顶向左、右各偏1000布置一列。锚杆预紧力矩不小于200 Nm, 锚索预紧力应不小于150 k N。
4 现场实测
为了掌握1004风巷巷掘进期间在支护方案下的巷道围岩变形规律, 并验证锚杆支护初始设计的合理性[3], 在巷道掘进段布置两个监测站, 间隔100 m, 开始每天检测次, 一周后每两天检测一次, 检测60天。
从图2可以看出, 随着掘进工作面的不断推进, 两帮及顶底板移近量在观测初期变化较快, 20 d左右时两帮位移变化开始减小, 到50 d时趋于稳定, 顶底板位移变化到21 d时开始减小, 45 d之后渐渐趋于稳定。到60 d时顶底板移近量达到180 mm, 两帮移近量约为190 mm左右。在检测初期, 顶底板移近速率逐渐变大, 到第10 d左右达到最大, 之后逐渐变小。两帮移近速率波动不大, 呈逐步减小趋势。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通过对锚索的专门设计可以很好的控制围岩的变形情况, 无论是顶底板还是左右两帮的移近量都在可控范围之内, 从而说明此支护参数合理可用, 起到了参数优化的效果。
摘要:基于袁店一井煤矿1004工作面风巷的具体地质条件, 通过理论分析及现场经验, 提出了专门针对1004风巷的锚网索联合支护技术, 并对支护效果进行现场监测, 实现了巷道顺利掘进及有效支护, 且减少了材料的消耗, 取得了较好的技术及经济效益。
关键词:巷道支护,锚索参数,矿压
参考文献
[1]喻波.压力拱理论及隧道埋深划分方法研究[M].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8.
[2]陈光炎, 陆士良.中国煤矿巷道围岩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9:138-140.
确定效果 篇5
随着综采放顶煤工艺的不断更新,其产量高、劳动强度低、安全程度高、效益好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但与分层常规综采相比,其推进速度慢,采空区浮煤增多且空间大,尤其是开采易发火煤层,漏风量增加易引起采空区自然发火,是采空区防火的难题之一,严重威胁着安全生产。在机道向采空区埋管注氮结合上下回头打隔离墙向采空区注氮,对采空区注氮进行效果检验,选择最佳注氮管出口位置,确定其三带分布情况,采取针对性防火措施,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1 采空区注氮防火机理
内因火灾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具有自燃倾向的煤呈破碎状态堆积;有充足的空气供给;蓄热条件且达到维持氧化过程不断发展的时间。只要破坏其中之一就能防止煤的自然发火,采空区注氮是破坏其供氧条件,由于氮气本身具有扩散性,容易充满采空区浮煤所在空间,达到降低氧气而抑制自然发火的目的。同时因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惰性气体不助燃,注入采空区后与瓦斯混合又可使瓦斯爆炸下限提高,上限下降,氮气是一种很好的防火材料。
2 注氮位置的选择与效果检验
2.1 注氮位置的选择
选用DM-800型移动制氮机接管从机道埋入采空区,制氮能力800m3/h,注入采空区氮气量为600m3/h,浓度97%以上。注氮管出口在采空区距工作面30m以内时,在下出口切顶线以里测得O2小于16%,说明氮气未全部注入到采空区内。注氮管出口在采空区距工作面50m以上时,在下出口用微风管观测其风流方向向采空区内,说明注氮管出口以处仍存在较大漏风。注氮管出口距工作面30~50m时,其向采空区内漏风方向不明显。故选择注氮管出口位置在采空区内30~50m之间。通过向采空区埋3根注氮管出口位置相距20m,始终保持30~50m之间,达到最佳注氮效果。
2.2 采空区注氮效果检验
因综采放顶煤工艺的推进速度慢,在发火期内很难将浮煤甩入到窒息带内。采用机道埋管向采空区注氮降氧以减小自燃带宽度起到防火作用。为掌握采空区注氮效果和采空区三带分布情况,需对采空区注氮效果进行检验。
通过回风巷埋设束管观测采空区内气体变化情况,掌握其三带变化,气体分析数据见下表:
通过束管内气体分析来看,采空区内氧气降到12%以下时距工作面的距离为15~20米,采空区内气体已惰化。氧气降到5%以下时距工作面的距离为45~50米,完全失去氧化性而甩入到窒息带内。工作面的推进度为平均40米/月,工作面推进15米的时间为11~12天,推进45米的时间为33天,故采空区防火以软帮内15米范围内为重点。
3 防火应用实例
峻德矿二水平南17层一区北块2008年开始在回风巷埋设束管观测采空区内气体情况及距工作面距离的关系,确定采空区内重点防火范围在软帮以里15米范围,科学的指出在顶板巷内打下斜钻孔,孔终端落在煤层上部15~20米的岩石中,通过该钻孔注阻化剂和粉煤灰能注到采空区内15米范围。随工作面的推进,采空区顶板随后冒落折断顶板钻孔,从顶板巷钻孔向采空区注阻化剂,阻化剂从高处往下浇,阻化面积增大,同时水经过采空区浮煤,降低采空区内温度。达到防火目的。截止2008年12月顶板巷共打钻孔5269米/72孔,注阻化剂762吨、粉煤灰1310立方米。使综二队正常开采,实现月产原煤6万吨以上,采空区没有出现发火隐患。可获经济效益5千万元。
摘要:论述了采空区防火机理,确定注氮管出口的埋设最佳位置。对采空区注氮进行效果检验,明确指出自燃带宽度,对自燃带进行重点防火,以峻德矿综采二队综放工作面采空区防火为例做了具体介绍。
确定效果 篇6
一、依据课程标准, 明确课程目标, 把握教学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它具有法定性、核心性、指导性的地位和作用, 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课程标准就是课程的核心, 而教学目标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体现, 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来制定。
确定课程目标, 首先教师应该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 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其次教师应明确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目标要求。《半截蜡烛》属于第三学段的教材, 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情感, 品味文章的语言, 体会其表达效果, 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据此, 确定的《半截蜡烛》一课的课程目标为:
课程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掌握识记生字、理解新词的方法。
3. 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了解文章表达顺序, 体会人物情感, 受到情感熏陶。
4. 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5.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能根据需要, 主动运用其表达方法写作, 发展书面运用能力。
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落实, 学生不仅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了人物情感、领悟了表达方法, 更重要的是通过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 掌握了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情感受到了熏陶。总之, 把“语文课”上成了真正的“语文”课, 整体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方向。
二、用心解读文本, 确定基本目标, 优化教学内容。
如果把课程目标比做远航的目标, 那么对文本解读就是一艘航行在浩瀚大海中的航船, 教学目标就是一座座灯塔。只有正确地解读文本, 熟练地把握文本特点, 娴熟地驾驶这艘“航船”, 然后据此确定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 在一座座“灯塔”的指引下, 乘风破浪, 最终才能驶向胜利的“彼岸”, 落实课程目标。
基本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通过正确、到位地解读文本, 准确、精当地把握文本特点, 依据文本提供的具体内容, 根据已确定的课程目标各项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教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多重解读, 即以“读者”的身份解读文本告诉了我们什么, 以“教者”的身份解读文本让学生学什么, 以“学生”的身份解读文本让学生怎样学。深刻把握文本特点, 再结合编者的意图, 借助《教学参考用书》等资料, 认真钻研教材, 用心解读文本。然后确定详细、具体而又全面的教学目标。根据对《半截蜡烛》一课文本的解读, 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基本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
2. 学会本课的生字“截、诺、熄、厨、芯、嘛、梯”, 两条绿线中的2个字“厄、奎”只识不写。
理解生词“厄运、烛芯、摇曳、镇定”。
3. 了解课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 能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和
心理活动, 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受到爱国热情的熏陶。
5. 体会文中词语“似乎”及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初步领悟并运用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基本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落实, 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措施、方法和方向, 达到了用教材教, 优化了教学内容, 经过具体准确的语文实践活动训练,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充分了解学情, 制定有效目标, 促进学生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 应该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 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一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准备情况和思维特点, 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教学目标;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 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 审视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教师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预习学习内容并让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即预习学案, 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预习。通过检查预习学案、学生交流汇报, 充分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 确定教学的有效目标。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解决哪些问题, 达到哪些目标, 确定教学的起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作为本课教学内容, 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指导, 确定教学的难点;多数学生认为的难点是什么, 课堂上引导学生精读感悟, 确定教学的重点;哪些内容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教师要组织学生探究,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课堂实效。根据对学生的充分了解, 确定了《半截蜡烛》一课的有效教学目标为:
有效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
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受到爱国热情的熏陶。
2. 学会本课的生字“截、诺”, 理解生词“厄运”。
3. 能说出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 体会文中词语“似乎”及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主动运用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师根据了解的学情, 进一步确定适合学生需要的有效教学目标, 再设计下面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才能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