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因素法

2024-06-20

确定因素法(精选7篇)

确定因素法 篇1

0 引言

回弹法在建筑、公路、铁道、水利、交通等多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我国回弹法技术的发展, 回弹法已经成为混凝土工程质量现场强度原位检测中最有效、最方便的无损检测方法。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采用回弹法至今, 对回弹仪的生产制造及计量检定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 并于现今制定了以JGJ/T 23-2011为标准的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技术规程。利用回弹法测定混凝土强度, 其检测结果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本文通过回弹法不确定性影响因素的分析, 完善回弹法在混凝土强度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1 回弹法工作机理

1948年瑞士人E.Schmidt发明了回弹仪, 利用混凝土表面硬度与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函数关系, 建立了推定混凝土抗压强度的间接检测方法。该方法为非破损技术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最常用方法, 具有准确可靠、快速经济等优点, 成为我国应用较广泛的非破损检测技术之一。

回弹法是利用获得一定能量的弹击拉簧驱动弹击锤, 通过弹击杆作用于混凝土表面, 并测出弹击锤反弹距离和弹簧初始长度比值, 以回弹仪刻度尺指示出的位移值即回弹值作为与强度相关的指标, 推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通常情况下, 回弹值与混凝土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混凝土强度越低, 则混凝土塑形变形越大, 所吸收的能量也越大, 导致回弹能量减小, 从而回弹值下降, 反之亦然。

2 回弹法测强不确定性的根源分析

国内外对回弹法的影响因素做过许多研究, 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但针对某些较为重要的因素, 研究还不够系统全面。笔者从事回弹法检测多年, 在参考大量文献并多次试验的基础上, 简单总结了回弹法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

2.1 原材料影响

回弹法涉及到的混凝土为密度2000kg/m3~2800kg/m3的普通混凝土[1], 是由水泥、掺合料、粗骨料、细骨料、外加剂和水等混合料组成。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主要由其中水泥砂浆的强度、粗骨料的强度及二者粘结力决定。回弹法是检测混凝土的表面硬度, 其主要与水泥砂浆强度有关, 通常同粗骨料和砂浆间粘结力及混凝土内部性能关系并不明显[2]。研究表明:同一水泥品种不同标号、不同用量的普通水泥、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及硅酸盐水泥[3]等用于普通混凝土, 在考虑了碳化深度的影响条件下, 水泥种类对回弹法测强的影响可以不予考虑。

2.2 成型方法影响

混凝土混合物根据不同强度等级及用途, 相应有最佳成型工艺。针对大部分工地采取振动成型的现象, 研究认为只要混凝土呈密实状, 此种成型工艺对回弹法测强造成的影响较小。考虑到特殊成型方法, 如离心法、喷射法及压浆法等, 当采用此类方法成型的混凝土, 应严格对统一测强曲线进行试验验证, 无影响方可使用, 避免产生较大误差。

2.3 碳化影响

通常在硬化龄期增长的情况下, 混凝土碳化现象会显著影响回弹法测强。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 碳化现象使混凝土表面硬度增加, 导致回弹值同强度增加的速率不等, 从而显著影响“fcu-R”相关关系。混凝土的密实度及构件所处环境的二氧化碳浓度是影响碳化速度的主要因素。国外通常采取消磨碳化层且避免测试龄期较长混凝土的方式消除碳化的影响, 而国内则选用碳化深度作为测强参数反映碳化影响。

考虑到目前测量方法非直接测量碳化深度, 而是通过酚酞-酒精溶液遇碱变红原理进行间接测量, 因此可能出现假性碳化现象[4]。假性碳化现象影响了回弹法测强曲线的使用条件, 不能直接应用于混凝土的检测, 可采用钻芯法[5]或同条件试块进行修正。

2.4 钢筋影响

在实际回弹工作中, 钢筋对回弹值的影响需视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直径大小及分布密集程度而定。研究表明, 混凝土钢筋保护层厚度大于20mm时, 可认为对回弹值没有影响。通常工程施工的柱、梁及剪力墙的规范规定值均大于20mm, 回弹检测的钢筋影响可忽略不计。若钢筋保护层厚度小至影响到回弹值的准确性, 可根据图纸用钢筋位置扫描仪确定钢筋分布情况, 避开进行回弹试验。

2.5 泌水影响

混凝土易出现分层泌水现象, 使构件物底部粗骨料较多, 导致回弹值增大。同时泌水现象使混凝土表层水灰比略高, 面层疏松导致回弹值减小。研究表明, 通常试件表面的回弹值比侧面低5~10%, 试件底部的回弹值比侧面高10~15%。回弹需尽可能选择构件浇筑侧面进行检测, 若不能满足要求, 可根据相关的回弹法标准规定, 进行浇筑面回弹值修正。

3 回弹法测强注意事项分析

3.1 回弹仪的率定

钢砧率定值是统一回弹仪标准状态的必要条件, 直接影响混凝土强度推定的可靠性。钢砧表面硬度会随回弹仪弹击次数的增加而增大, 为避免不稳定的表面硬度, 钢砧应每两年送至相关单位进行检定或校准。率定试验应在5~35℃的环境条件下进行, 不符合要求的环境温度对回弹仪的性能有影响。在回弹仪率定过程中, 不允许旋转调零螺丝人为使率定值满足要求, 否则会破坏零点起跳使回弹仪处于非标准状态, 导致检测人员的误判[6]。

3.2 碳化深度的测量

在测区表面用钢錾凿直径约15mm的孔洞。使用橡皮球吹除干净孔洞中的碎屑粉末后进行测量, 避免碳化界线对测量造成较大误差。宜使用碳化深度测量仪作为专门测量碳化深度的工具, 该仪器的工作机理是将测得的碳化深度值显示放大十倍, 从而方便检测人员的观察。碳化深度测量仪不单能够垂直测量碳化深度, 还能于孔洞斜面准确测量碳化深度。作为一种位移放大工具, 较游标卡尺及其他工具, 具有方便、准确的优点。

3.3 回弹值的读取

在实际回弹工作中, 笔者多次进行回弹值重复性及再现性试验, 其回弹值大小不尽相同。考虑到回弹仪测量的是混凝土表面的点硬度, 而混凝土较厘米级的点来说是一种不均匀性材料, 回弹过程中的某个点可能弹击于粗骨料, 也可能弹击于气孔, 无法正确反映混凝土表面实际硬度, 从而造成回弹值的离散性, 因此该类型数据应删除。从构件的唯一性角度考虑, 同一测点只允许弹击一次, 因为弹击后的混凝土处已产生小量塑性变形, 混凝土表面结构发生了变化。

3.4 检测人员的操作

检测人员的操作严重影响回弹法的准确性。回弹法是科学的方法, 要求检测人员对相关规范理解掌握, 用科学的操作从事回弹检测工作。因此JGJ/T 23-2011中规定但凡从事回弹法检测的人员均应参加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从而保证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回弹法测强的准确性。

4 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回弹法测强的不确定性中需要考虑的多个重要因素, 总结了回弹法在混凝土强度检测的应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为提高回弹无损检测在工程检测中的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促进更加广泛的价值应用。

摘要:回弹法作为建筑检测领域中混凝土强度无损检测方法之一, 有着设备简单、操作便捷、效率成本比高等优点。现行工程采用回弹法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 会出现许多影响检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因素, 降低数据的可信程度。本文在研究回弹法测定原理的基础上, 总结了几点造成回弹法检测结果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 旨在进一步提高回弹法在工程检测中的精度, 为回弹法不确定性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回弹法,混凝土强度,不确定性因素,精度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JGJ/T 23-201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2]蔡中民.混凝土结构试验与检测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3]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GB 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4]童寿兴.混凝土假性碳化引起回弹法强度的误判[J].无损检测, 2006, 28 (8) :406-408.

[5]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CECS 03:2007.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8.

[6]林永元.回弹仪对回弹法检测精度的影响[J].工程质量, 2005, (2) :11-11.

确定因素法 篇2

建筑工程完工后, 通常会进行工程验收, 混凝土结构是工程验收中的重要内容。混凝土强度作为评价混凝土结构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其检测结果会对工程验收工程造成直接影响。回弹法是一项检测技术, 可对混凝土进行强度检测及无损检测, 是评价混凝土强度的重要标准。上世纪末, 我国开始采用回弹仪进行检测,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 应用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检测结果可靠性获得了一致认可, 逐渐成为检测混凝土强度的首选方法。然而, 随着回弹法的应用, 在检测过程中, 一些不确定影响因素也逐渐显现, 这些因素对回弹法的可靠性造成了不良影响。本文基于此, 对回弹法应用于混凝土强度检测中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2 回弹法在建筑工程混凝土强度检测中的应用

回弹仪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由瑞士人发明, 具有操作简便、经济性高的特点, 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混凝土强度检测中, 并成为了土木工程最常见的检测仪器之一。我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应用回弹法进行混凝土强度检测, 随着回弹法的不断完善, 现已成为一种高效、可靠的检测技术, 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回弹法的检测原理为:通过弹簧对混凝土的冲击力度, 测出弹簧弹出后的反弹距离, 根据弹簧长度及反弹距离的比值来判断混凝土强度。这种检测方法适用于混凝土表面硬度检测, 如果混凝土表面无缺损, 但内部存在质量问题, 或混凝土内外部质量存在较大差异, 则不宜采用以上方法检测。也就是说, 如果混凝土因化学侵蚀、冻伤或火宅等原因导致内部缺陷, 无法直接采用回弹法进行强度检测[1]。因为回弹法是一种间接检测技术, 在检测过程中, 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不确定性较大, 容易出现检测误差, 降低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3 回弹法在混凝土强度检测中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

3.1 强度测量曲线的影响

回弹法虽然经过了不断的完善, 但强度测量仍然采取传统的测强曲线来完成。测强曲线的建立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混凝土试件采用成型养护方法进行配制, 所选择的材料具有代表性。经反复试验后, 根据混凝土强度检测的物理量相关性和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进行建立。因此, 当建筑施工水平各不一致, 或选择的混凝土配制材料不同时, 测强曲线也会出现较大差异。水工建筑物通常无法满足测强曲线要求, 例如, 对于老建筑物, 由于其混凝土龄期较长, 有的甚至长达数十年, 那混凝土表面的饱和状态和潮湿程度会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变化。如果此时采用强测曲线来检测其强度, 则会因为龄期、潮湿度等因素影响检测结果, 导致检测误差。这样一来, 所检测的混凝土强度的准确性也会降低, 针对这一情况, 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 设计专用测强曲线, 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3.2 回弹值的变化影响

在采取回弹法进行测量时, 即使采取的回弹仪器相同, 但由于检测人员不同, 检测结果也会存在差异。而检测人员相同, 所使用的回弹仪不同, 检测结果也会出现变化[2]。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由于回弹法检测的区域不同。一方面是由于混凝土本身因素影响, 混凝土材料分布不均匀。因此, 当回弹到不同厚度的部位时, 检测结果便会产生偏差。例如, 回弹部位为石子表面, 那么测量的硬度较高一点, 如果回弹的部位为砂浆部位, 那么硬度就低一点。

3.3 检测区域的影响

采用回弹法检测混凝土表面强度时, 通常会受到混凝土表面状态、钢筋直径以及保护层厚度等的影响, 回弹值也会随之变化。如果存在较多的影响因素, 单单采用回弹仪进行混凝土表面强度检测, 以此判断其抗压强度, 检测结果可靠性无法保障。测量区域对于回弹法强度测量具有较大影响。在实际测量过程中, 如果测量人员为了追求便利, 在墙体、柱子或是房梁等强度检测过程中, 选取局部作为检测部位, 也会对检测结果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

3.4 混凝土养护湿度影响

有实验表明, 在混凝土强度龄期与等级完全相同的情况下, 如果养护方法不同, 回弹法的检测结果也会有所差异。在混凝土潮湿养护期内, 强度检测值明显降低, 相对来说, 自然养护期内的混凝土强度检测值较高。由此可见, 混凝土采用的养护方法会导致其湿度变化, 从而影响回弹法强度检测结果。这是因为, 混凝土的湿度可随着养护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两种不同的养护方法可导致混凝土出现不一样的含水率, 表面硬度也会有所差异。养护湿度会对回弹法强度检测产生影响, 混凝土的强度越低, 所产生的影响越大, 湿度影响可随着强度的提高而减少。因此, 在采用回弹法进行强度检测时, 混凝土必须采用自然养护方法。若混凝土采用的养护方法为潮湿养护, 那么在强度检测时, 应对其强度曲线进行检测。

4 结语

综上所述, 采用回弹法测量混凝土强度时, 会出现较多不确定性影响因素, 如测强曲线、回弹值、检测区域、养护湿度等因素。在检测过程中, 必须严格控制影响因素, 减少不确定性影响, 确保混凝土强度检测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范瑞迪.浅析回弹法在混凝土强度检测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10 (18) :162-163.

确定因素法 篇3

1 浸泡法伪造文件机理

1.1 纸张老化机理

纸张是由植物纤维磨碎后制成纸浆, 再添加各种填充料经压光形成。当纸张受到光、热、化学试剂等作用时, 会出现发黄现象。原因有三:一是纸浆漂白时生成的多糖降解产物的分解, 促使多糖尾酸的生成;二是纸张中微量的金属特别是铁和铜, 与漂白浆中的羰基生成不稳定的络合物;三是纸张中含有多种能引起光敏化作用的物质, 如木质素、脂肪、游离氯、盐酸等。纸张老化后对蓝—紫光谱区反射能力普遍降低, 在黄绿和红色区域变化不大。这种反射能力在光谱上的重新分配, 使得纸张看起来发黄。

1.2 色料老化机理

多数色料含有有机染料和一些无机填充料, 当色料书写到纸张上以后, 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 会对某些分子的分子间作用力、键能及极性平衡产生影响, 使色料的色泽、溶解性、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如, 强烈的光或热作用会使色料的部分成分挥发、沉积、改变有机分子基团的极性, 加速色料的氧化、交联、聚合, 使色料的颜色加深变黑, 被溶解能力下降。当外界能量达到一定程度时, 可使色料成分发生光分解或热分解作用, 破坏了有机物的官能团, 使色料的化学组成和成分的分子结构改变, 色料会变得灰暗浅淡、甚至完全消失。

2 浸泡法伪造文件研究实验

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2.1.1 实验材料

(1) 纸张:单面有光纸、复印纸、信稿纸、笔记本纸、记账凭证纸、收据纸。

(2) 色料:纯蓝、蓝黑、碳素墨水、圆珠笔、含碳签字笔、无碳签字笔、复写纸、印泥、印油。

(3) 试剂:水、盐酸 (浓度为5%、10%、15%、20%) 、硫酸 (浓度为5%、10%、15%、20%) 、硝酸 (浓度为5%、10%、15%、20%) 、氢氧化钠溶液 (浓度为5%、10%、15%、20) 、无水乙醇、茶水、氯仿、丙酮、二甲基甲酰胺、50%乙醇。

2.1.2 实验设备

1000 ml烧杯若干、蒸汽熨斗、秒表、压力机、SJV-6文检仪、MST-2文检仪、显微镜。

2.1.3 样本制备

用各种色料在各种纸张上书写字迹, 标注好色料及纸张的种类, 并按实验需要配置好各种不同浓度的浸泡溶液。

2.2 基本操作过程

(1) 用同一种色料写在不同种类的纸张上, 分别放入装有同一种溶液的不同烧杯中浸泡同等时间后, 取出晾干。

(2) 用制备好的写在同一种纸张上的不同色料书写的文件, 分别放入装有同一种溶液的不同烧杯中浸泡同等时间后, 取出晾干。

(3) 用写在同一种纸张上、同种色料书写的文件, 分别放入装有同一种溶液的不同烧杯中, 浸泡不同时间后, 取出晾干。

(4) 用写在同一种纸张上、同种色料书写的文件, 分别放入装有不同溶液的烧杯中, 浸泡相同时间后, 取出晾干。

(5) 选择用同一种色料书写在同一种纸张上的文件, 采取将多张文件重叠以及将一张文件折叠的方式浸泡在溶液中, 取出晾干。

(6) 观察并记录下上述几种实验条件下文件的表观变化特征, 并用数码相机拍照固定。

(7) 取经浸泡后的文件, 用熨斗无蒸汽熨干, 记录熨干后的文件的特征, 并与自然晾干的文件作横向比较。

(8) 准备好用同种色料书写在同种纸张上的文件样本, 用熨斗蒸汽熨烫, 并通过设定不同的温度档、熨烫不同的时间长度的方法, 研究影响老化的因素。

(9) 用SJV-6文检仪检测通过上述方法制成的人为老化文件发荧光的情况。

(10) 用MST-2高级光谱成像仪比较浸泡前后各纸张的反射光谱特征。

(11) 溶压转移法检测色料在老化前后的转移量。

3 实验结果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3.1 纸张对溶液浸泡文件的影响

3.1.1 实验结果

(1) 经浸泡后纸张的表观特征。

经浸泡后, 对于所有的实验纸张, 平滑度下降, 变的粗糙;耐折度下降;伸缩性变小, 产生皱缩现象, 边角翘起;白度、清洁度降低, 灰度增大。经茶水浸泡后, 纸张正反两面均明显变陈旧、变黄。经盐酸浸泡后的纸张明显变薄, 易被碾碎, 变黄程度不均且带有一些黄绿色, 边缘较黄;从装有无水乙醇的烧杯中拿出时, 明显变硬, 晾干后却变薄变软, 但颜色不变。

实验还发现, 同等实验条件下, 笔记本纸厚度最大, 其变化程度最小;而厚度相对较小的信稿纸、单面有光纸的变黄程度较大;白度最大的复印纸, 其纸张的变黄程度也最大。

(2) 荧光变化。

纸张浸泡前, 由于加入了荧光增白剂, 所以在紫外灯照射下, 发出明亮的蓝白色荧光。经茶水浸泡后, 荧光变强;经盐酸浸泡后, 荧光变弱;经无水乙醇或水溶液浸泡后, 荧光强度无明显变化。

(3) 纸张的反射光谱特征。

未老化与溶液浸泡老化后的纸张在反射光谱曲线特征的表现有差异, 经溶液浸泡后纸张的光谱反射率都下降 (以盐酸溶液浸泡2小时前后的反射光谱为例, 见图1~6) , 只是下降的程度有区别。在690nm波段光激发时有最高反射率, 反射率下降如下:复印纸25.9%, 笔记本纸14%, 信稿纸22.6%, 记帐凭证纸33.4%, 单面有光纸26.9%, 收据纸31.0%。

3.1.2 不同种类的纸张对溶液浸泡文件的影响

不同种类的纸张由不同的成分组成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 因而在经过溶液浸泡后, 性能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甚至不同类型的变化。纸张的紧度影响纸张的机械强度和光学性能, 紧度越大则纸张的吸墨性能相对下降;纸张的厚度影响溶液浸泡人为老化的进程, 纸张越厚, 溶液就需要越长的时间进入纸张的内部;纸张本身的ph值, 也决定了其能够更容易与哪些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如显酸性的纸张就比较容易与显碱性的溶液反应从而被老化。此外, 纸张的施胶度、伸缩性、白度等性能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溶液浸泡人为老化的结果。

3.2 色料对溶液浸泡文件的影响

3.2.1 实验结果及经浸泡后色料的表观特征

(1) 纯蓝墨水:刚把纯蓝墨水书写的文件放入溶液 (茶水、盐酸或水溶液) 时, 蓝色染料开始从纸张上褪去并悬浮于溶液中;五分钟后, 字迹几乎全部褪净;浸泡完毕将其晾干后, 发现样本材料的字迹变得极为浅淡, 只留下字痕。但是无水乙醇对纯蓝墨水色料基本无影响。

(2) 蓝黑墨水:用茶水浸泡的整个过程中, 墨水字迹颜色先是由蓝转黑;后墨水的鲜艳性逐渐消失, 给人以陈旧感;最后, 字迹变为灰黑色, 且颜色浓淡不均;但笔画仍然保持清晰, 分辨率没有明显下降。用盐酸浸泡后, 色料扩散现象严重, 字迹变成蓝色, 清晰度下降。用水浸泡时, 刚把样本材料浸入水中, 即发现蓝色的染料开始部分溶解并浮于文字的上方, 取出样本材料并晾干后, 发现字迹蓝色鲜艳程度明显降低。经无水乙醇浸泡后, 字迹色料基本没有变化。

(3) 碳素墨水:碳素墨水稳定性强, 经浸泡后字迹基本不褪色, 但失去光泽。

(4) 圆珠笔:经水溶液浸泡后, 色料基本没有变化;经茶水浸泡后, 字迹不褪色, 但黯淡无光泽;经盐酸浸泡后, 字迹变为绿色;用无水乙醇浸泡过程中, 发现字迹色料有部分被溶解, 溶液由无色变为淡蓝色, 字迹颜色变浅淡无光泽, 字迹周围有蓝色色料的扩散沉淀现象, 原笔画中的各种细微特征消失。

(5) 含碳签字笔:含碳签字笔和碳素墨水相似, 稳定性强。经浸泡后字迹基本不褪色, 只是失去光泽。

(6) 不含碳签字笔:不含碳签字笔墨水的性能不稳定, 遇酸、碱易变色。将签字笔书写的样本浸入茶水或水溶液中时, 立即有紫色的色料析出悬浮于溶液中, 干燥后, 试样字迹由原来的黑色变为浅棕灰色, 字迹的笔画变粗, 分辨率下降, 字迹周围有明显的色料扩散现象。经盐酸浸泡后, 字迹周围有蓝色染料的扩散, 黑色字迹变浅淡。

(7) 复写纸色料:用水浸泡后字迹周围有蓝色色料扩散现象;用茶水浸泡后字迹的颜色、浓淡、色泽依然没有变化;用盐酸浸泡后字迹变为蓝绿色;用无水乙醇浸泡后字迹褪色现象严重, 颜色浅淡, 浸泡溶液从无色变为蓝色。

(8) 印泥:经水浸泡后, 色料基本没有改变;经茶水、盐酸溶液浸泡后, 印泥印章颜色变得稍浅, 显得鲜艳;经无水乙醇浸泡后, 印章褪色严重, 颜色变浅淡, 溶液从无色变为橙红色。但无论经何种溶液浸泡, 都会失去因色料堆积形成的立体感。

(9) 印油:经水溶液浸泡后, 印油色料稍稍扩散, 颜色略微鲜红。经盐酸溶液浸泡后色料没有多大的变化。经茶水浸泡后, 印油色料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色。经无水乙醇浸泡后, 色料稍有褪色。

3.2.2 色料对溶液浸泡法伪造文件的影响

色料对溶液浸泡老化文件的影响, 主要是以色料的组成成分和浸泡所选择的溶液之间是否产生化学反应或者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来决定的, 即由它们的化学性质决定。所以, 不同的色料和不同的溶液组合起来, 会对此类文件带来多种多样的表观特征。

3.3 浸泡时间对溶液浸泡文件的影响

3.3.1 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 蓝黑墨水字迹的颜色逐渐变淡, 浸泡0.5小时后字迹周围有色料扩散痕迹, 而浸泡5小时后此现象基本不可见, 但字迹褪色;纸张的泛黄现象也逐渐加深, 清洁度逐渐降低;纸张的光滑度降低, 浸泡0.5小时纸张仍比较光滑, 但浸泡7小时后纸张已明显变粗糙。

3.3.2 浸泡时间对浸泡法变造文件的影响

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 溶液与纸张、色料的相互作用的时间就越长, 即对文件材料的“损坏”程度就越严重。对于纸张, 其褐变程度会逐渐加深, 清洁度逐渐下降, 光滑度、耐折度、透光性能也逐渐降低;对于色料, 其字迹的颜色会逐渐变浅淡, 可辨读度逐渐降低, 若能发生色料洇散的, 洇散现象也会逐渐增强, 直到浸泡到一定时间到达某一个临界点后不再变化。

3.4 溶液浓度对溶液浸泡文件的影响

3.4.1 实验内容

以复印纸为承载纸张, 以蓝黑墨水为书写色料:

(1) 选择硝酸为浸泡溶液, 浓度分别为5%、10%、15%、20%, 将样本文件分别放入四个烧杯中, 浸泡时间均为10分钟。

(2) 选择氢氧化钠为浸泡溶液, 浓度分别为5%、10%、15%、20%, 将样本文件分别放入四个烧杯中, 浸泡时间均为10分钟。

3.4.2 溶液浓度对浸泡法伪造文件的影响

第一组实验:随着溶液浓度的逐渐增大, 纸张的光滑度逐渐下降, 粗糙起毛现象逐渐显现, 色泽逐渐变暗。对于色料, 经5%硝酸浸泡后, 字迹颜色由原来的蓝黑色褪变为蓝色;10%硝酸浸泡后, 字迹色料再度变浅, 难于辨读, 从表观上看几乎只留下字痕;但经15%硝酸浸泡后, 字迹颜色又较前者深;经20%硝酸浸泡后, 字迹褪色严重, 颜色极为浅淡。

第二组实验:随着溶液浓度的逐渐增大, 纸张的“泛黄”程度逐渐增大, 粗糙程度也逐渐变大, 逐渐变厚变硬, 光滑一面逐渐出现起毛现象。经20%氢氧化钠溶液浸泡后, 纸张的厚度、硬度几乎是经5%氢氧化钠溶液浸泡后纸张的两倍。但是四份样本材料都出现泛黄不均匀的现象, 有些地方出现深于纸面颜色的黄色斑纹。对于色料, 其颜色由蓝黑色逐渐变为灰暗的红色。

结论:对于稳定性不是特别强的书写色料, 其颜色会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变浅;纸张也会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变黄老化程度加重。

3.5 浸泡、干燥方式对溶液浸泡文件的影响

3.5.1 浸泡方式对浸泡文件的影响

(1) 纸张折叠浸泡。

把纸张折叠后浸泡的方式对溶液浸泡老化文件的影响很大, 纸张陈旧性特征呈局部性分布, 褐变不均, 但纸张的边缘都泛黄。对于用不稳定色料书写的文件, 色料扩散、溶解析出、字迹转印现象明显, 容易使原文件内容难于辨读。

(2) 多张纸重叠浸泡。

对于纸张来说, 最上面的一页纸正面变黄程度最大, 其次是最下面一页纸的背面。但最上的一页纸的泛黄现象不及最下一页的均匀。中间几页纸张除纸页边缘变黄以外, 基本上与原色接近。同时, 晾干后重叠的五页纸都有皱缩现象。

对于较稳定的色料, 如碳素墨水、含碳签字笔墨水, 基本上没什么影响;对于不稳定的色料, 如纯蓝墨水、无碳签字笔墨水, 上面的字迹色料变化大, 中间页上的字迹变化小。

3.5.2 干燥方式对浸泡法伪造文件的影响

(1) 自然晾干。

经浸泡后自然晾干的文件, 纸张会发生皱缩, 不平整, 边角翘起。

(2) 用熨斗无蒸汽熨干。

浸泡后直接用熨斗无蒸汽熨干, 纸张可以变得很平整, 但容易产生碾压痕迹。同时纸张变硬、变脆, 有时出现裂纹。浸泡后先自然晾干, 再用熨斗无蒸汽熨干, 纸张无皱缩、边角翘起现象, 无碾压痕, 纸张变硬、变脆的现象不明显。

3.6 熨斗蒸汽熨烫对文件老化的影响

对于纸张, 熨斗蒸汽熨烫可以使纸张变黄, 随着蒸汽温度的升高, 或者随着熨烫时间的加长, 纸张的变黄程度也逐渐加深。但是此种褐变现象在纸张上分布不均匀;纸张平整, 但变硬、变脆。对于色料, 经蒸汽熨烫后, 字迹色料没有多大变化, 无论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色料, 没有出现色料洇散、扩散现象;但若稍熨得久些, 则字迹会被磨掉一些色料颗粒。

4 浸泡法伪造文件制成时间的检验方法

溶液浸泡人为老化的文件与自然保存老化的文件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差异。因为文件的自然老化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伪造若干年前的旧文件, 伪造者都会想方设法将文件做旧, 就会在文件上留下种种人为的、不正常的痕迹。因此, 浸泡法伪造的文件是可以被检验鉴别的。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检测手段。

4.1 表观特征鉴别

从纸张层面上, 浸泡法伪造的文件与标称的文件在纸张的发黄程度上因保存年限、保存条件不同而存在差异, 表面往往过分发黄。对于一些较厚的纸张, 用小刀轻轻刮掉纸张的表面一层, 可发现纸张内部仍然是白色的。此外, 自然保存文件的纸张机械性能与溶液浸泡老化后的文件相比, 变化甚小。溶液浸泡后, 纸张皱缩, 平滑度下降, 纸张变硬变脆。文件纸张留有水浸痕迹等。

对于溶液浸泡人为老化后的文件, 书写色料的扩散与褪色 (或变色) 现象往往同时发生。如含有各种染料的无碳签字笔墨水浸泡后色料被溶解析出, 字迹变色严重, 有时模糊难辨;经水溶液浸泡后, 蓝黑墨水只有暗灰色浅淡文字, 而自然保存文件很少如此;圆珠笔油墨一般不扩散, 但经盐酸浸泡后会由蓝色变为绿色, 经无水乙醇浸泡后字迹褪色变浅淡, 这些现象都与自然老化的书写色料的变化不同。

自然保存的文件, 字迹笔画老化与纸张老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通常是同步老化, 而溶液浸泡老化往往破坏了这种相关性, 结果导致纸张变化与色料变化不同步。另外经过溶液浸泡的文件会留有溶液的某些气味, 如茶香、盐酸的刺鼻味等, 但这种气味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并逐渐消失。

4.2 荧光检测

经过人为浸泡老化后的文件, 荧光的强度和颜色会有不同程度上的改变。对于大多数不太稳定的色料, 由于在浸泡过程中部分被溶解, 字迹扩散、洇散、褪色, 若本来发荧光, 浸泡后由于色料的减少而荧光强度减弱。实验发现, 印泥印文、无碳签字笔墨水、蓝黑墨水笔画处的荧光强度下降明显, 圆珠笔油墨的荧光改变较小, 但个别种类的圆珠笔油墨浸泡后其荧光强度反而增加。

对于溶液浸泡人为老化文件与自然老化文件之间的荧光差别, 应综合纸张和色料的荧光变化现象总和来讨论。如自然保存老化的文件纸张的荧光表象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因为正常的保存条件一般只是受湿度的影响, 而文件周围空气的ph值等很少明显改变。而对于色料的荧光, 可以从浸泡引起字迹扩散导致荧光范围扩大但强度变弱变模糊或由于浸泡后色料的成分有变化而导致荧光颜色改变等方面比较。

4.3 溶压转移法

溶压转移法判定浸泡法伪造文件的原理是文件形成条件的客观性和文件的某些特征随时间流逝的渐进性, 以及老化伪造文件的反常性。它是运用溶剂溶解并辅以一定的压力, 从转印量的多少来判断文件是否经过人为老化。正常情况下, 墨水书写到纸张上后, 时间越长, 则字迹越干燥, 即色料本身发生氧化、交联、还原等反应, 转印量随书写时间增加逐渐减少。此外, 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汽等诸多气体或离子的影响, 墨水向纸张内部渗透或与纤维结合程度随时间延续而增加, 使墨水被溶解能力减小, 转印量减少。

被溶液浸泡的文件, 文字色料会因溶液的种类不同而有不同的变色或褪色现象。即书写色料有机物的官能团被破坏, 其溶解能力明显降低, 有时甚至不溶解。所以溶压转移后, 其转移量会减少。浸泡法伪造的文件在外观上看似成文时间较早, 但由于其涉及了二次溶解的问题, 所以其与真实的自然老化文件之间存在差别, 对此可以用此方法对此类伪造文件作定性的判断。

对溶液浸泡老化文件的鉴别检验, 还可以采用薄层色谱扫描法, 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化学分析或仪器分析, 检验纸张的成分以及有无溶液的成分。同时, 在与自然老化文件比较检验的时候, 提供的自然老化的样本必须与待检检材纸张、色料的种类及成份相同, 保证两者之间的可比性。

摘要:本文阐述了文件老化的机理和确定溶液浸泡变造文件的基础, 以纸张、水溶性或油溶性书写色料为实验对象, 在茶水、酸、碱、有机溶剂等溶液中进行不同时间、不同叠放方式、不同干燥方式的平行性和对比性浸泡实验, 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影响溶液浸泡老化文件形成的相关因素, 探明了溶液浸泡伪造文件的检验方法, 为检验鉴别伪造同类文件的制成时间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溶液浸泡,伪造文件,制成时间,老化规律,检验方法

参考文献

[1]L.F斯图尔特, 张呜, 毛焕庭.文件的人为老化[G]//文件检验参考资料 (二) .沈阳: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1985.

[2]李德营, 鲁宇.人为老化证据的综合检验及应用[G]//第四届全国文检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公共安全杂志社, 2003:333-335.

[3]杨群英, 葛存友.1例人为老化文件的鉴定[J].刑事技术, 2002 (4) :41-42.

两点法测量圆柱体积不确定度评定 篇4

关键词:测量,相关性,不确定度

一个完整的测量结果应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的说明, 使人们能够了解该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 是测量结果质量的指标。不确定度愈小, 所述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愈接近, 质量越高, 水平越高, 其使用价值越高。在经济迅速发展,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乃是科技发展和国际贸易的迫切需求。圆柱体形状产品在工程实际中应用普遍, 用于刻划其形态的几何特征参数是直径与高度, 而工程中通过对直径、高度的测量来计算其体积是测量实验体积的一种最简便测量方法。本文针对用外径千分尺两点法进行圆柱体积测量所得到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该测量属于间接测量, 且涉及到相关问题。因此, 不确定度评定时需要充分考虑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相关性[1]。1外径千分尺两点法测量圆柱体积所谓“两点法”[2]测量, 就是用杠杆千分尺、外径千分尺或其他两点接触的量仪对被侧面上若干个横截面进行测量, 在每个横截面内, 从不同角度测量其“直径”和“高度”, 分别取其最大与最小“直径”和“高度”的读数。圆柱体积测量过程中, 高度和直径使用同一个千分尺测量, 因此需要考虑二者间的相关性。“两点法”作为一种近似测量, 由于操作简单方便, 故在生产现场普遍采用。本文通过两点法测量圆柱体高度和直径的讨论, 对采用该方法进行测量控制的准确性进行了不确定度评定。 (1) 测量实验。 (1) 测量方法:两点发测量圆柱体的直径和高度, 计算体积; (2) 测量环境: (20±1) ℃室温; (3) 测量仪器:0~25m m, 以及外径千分尺, 最大允许示值误差为±0.001m m; (4) 被测对象:圆柱体; (5) 测量过程:用外径千分尺测量被测件的直径和高度, 分别测量10次。 (2) 数学模型。测量过程中所用的数学模型如图1所示圆柱体:V=24D?HiD?DiH?H式中:D为圆柱体的直径;H为圆柱体的高度;iD为多次测量的直径;iH为多次测量的高度;2测量不确定度来源分析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来源包括测量重复性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和外径千分尺示值误差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以及各标准不确定度的相关性[3]。2.1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 可以通过连续测量得到测量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测量直径和高度, 各10次, 测量结果见表1。直径和高度的统计计算分别为:D=11nii Dn??H=11nii Hn??圆柱体积的统计计算为:V=2 () 4D?H=1561.013m m 3实验标准差分别为:S (D) =21 () 1niiDDn????=1.333?m S (H) =21 () 1nii H Hn????=1.667?m因此A类不确定度为:???10) () () (Ds uDs D 0.422?m???10) () () (HsuHs H0.527?m2.2外径千分尺示值误差引入相对标准的不确定度测量温度控制在 (20±1) ℃, 故不考虑线膨胀系数的影响。用外径千分尺测量时, 对其示值不做修正, 即修正值为零。外径千分尺的说明书规定最大允许误差为?0.001 m m, 设在区间内均匀分布, 因此, k?3, a?0.001mmmm。由于仪器不确定度和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是相互独立 (1) 作者简介:李静 (1979—) , 女, 讲师, 硕士学位, 主要从事材料改性的研究。图1圆柱体i D (mm) H (mm) 1 9.978 19.9752 9.977 19.9773 9.975 19.9764 9.979 19.9755 9.976 19.9786 9.978 19.9777 9.975 19.9768 9.977 19.9799 9.979 19.97810 9.978 19.974表1测量数据 (下转2 3 5页)

(不相关) 的另一个分量, 按B类不确定度评定, u (r) ?3001.0=0.580?m2.3灵敏系数的计算灵敏系数反应输入量的不确定度对输出量不确定度的影响程度。在有关测量的科研项目的方案论证中, 计算灵敏系数有助于有目标地采取措施减小测量不确定度。c (D) ?2V DHD????=313.012 mm2c (H) ?24VDH????=78.171m m22.4协方差的计算本例中, 测量高度和直径使用同一个千分尺, 因此需要考虑二者间的相关性。设千分尺的读数用r表示。因为H?F (r) ?r和D?G (r) ?r, 所以H和D的协方差为:s (H, D) ?r Gr F????) (2ru) (2?ru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 cu V的相关项为:2c (D) c (H) r (H, D) u (D) u (H) 2c (H) c (D) s (H, D) 2c (D) c (H) u (r) u (D) u (H) ?2c (H) c (D) s (H, D) ?2c (D) c (H) u (r) 22c (D) c (H) r (H, D) u (D) u (H) ?2c (H) c (D) s (H, D) ?2c (D) c (H) u (r) 2.5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由于仪器不确定度和测量重复性引入的不确定度是相关的, 所以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uc=cuc DD2222 u??c HH) () () , () () (2) () () () (cDr HDuHu DH=cuc DD??uc HH22222) () () (2) () () () (cru HD=0.246mm 32.6确定扩展不确定度正态分布情况下, 取置信概率[4]95%, 包含因子k?2, 则扩展不确定度U为:2c cU?ku?u=0.492 mm 3。2.7测量结果圆柱体积:V=1561.013m m3测量不确定度:U=0.492m m 3若不考虑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相关性, 则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uc=) () () () (??2222cu DcHu HD 0.211mm3U=0.422mm33结论本例中, 在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中, 若不考虑直径和高度使用同一个外径千分尺测量, 而带来的标准不确定分量的相关性, 则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0.422mm3, 比实际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偏小, 这是不合理的。由于不确定度是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值的分散性, 是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5]。广义上, 不确定度可理解为对测量结果正确性的可疑程度。因此, 评定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时, 必须考虑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相关性, 提高其准确性。参考文献[1]国家技术监督局.J J F 1059-199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0.[2]朱超.互换性与与零件几何量检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127.[3]李慎安.关于统一测量不确定度表述[J].铁道技术监督, 1994 (4) :33.[4]龚剑, 占永革.标准溶液稀释不确定度评定[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5) :28.[5]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6. (上接2 3 3页)

参考文献

[1]国家技术监督局.JJ F1059-199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0.

[2]朱超.互换性与与零件几何量检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127.

[3]李慎安.关于统一测量不确定度表述[J].铁道技术监督, 1994 (4) :33.

[4]龚剑, 占永革.标准溶液稀释不确定度评定[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5) :28.

引发顾客需求不确定的因素分析 篇5

由于供应链是一个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组成的复杂的网络结构, 其基本特征是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交叉性, 因此, 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在这些不确定性中, 其中需求的不确定性是最难控制的。

需求的不确定性集中表现为[1]: (1) 需求数量的不确定性; (2) 需求的多样性;要求产品多样化, 进而零部件多种多样; (3) 产品的短生命周期性。

本文从环境与消费者自身因素两个方面对引发顾客需求不确定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二、环境引发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环境主要包括:内部组织环境不确定性、供应链所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及自然环境不确定性。这是指人文环境、政策环境的变化给供应链带来的不确定性。

1. 政策引发的不确定性

制度能起到转移和分散不确定性的作用, 这是制度经济学对制度功能的一个概括, 而制度也能增加不确定性, 而且增加幅度很大。如:

2006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调整和完善消费税政策的通知”下发后, 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并很快引起市场的反映。据相关报道, 消息发布后, 一些地方的进口车经销商紧急调整报价表, 部分高档进口车的价格, 一夜间上涨1 0多万元;一些餐饮企业, 准备在4月来临前, 大量购买木制一次性筷子;还有一些准备装修的人, 也想在近几天把实木地板买好, 以免到2006年4月1日实木地板因消费税的调整而涨价。据了解, 消费税调整所涉及的美容护肤、石化、白酒等行业, 也做出不同程度的反应[2]。

2. 保险业不发达增加消费需求的不确定性

发达的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 就可降低人们将会面临的风险, 从而提高消费, 增加消费的确定性因素, 减少预防性储蓄。保险业不发达, 居民自保意识强弱不同, 即增加了消费需求的不确定性因素。

据瑞士再保险Singma杂志的统计[3], 在2000年84个国家和地区中, 我国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列73位和61位, 其数字分别为:15.2美元、1.8%, 不仅低于工业化国家2 383.8美元和9.08%的水平, 也低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4 1.7美元和3.2%的水平。这说明中国保险业的落后。近年来我国保险业虽然有了明显提高, 但与国外比较仍然较低。

3. 广告对消费者影响是不确定的

某一时点市场上某一类别的所有品牌称为品牌全集, 把品牌全集中消费者意识到其存在的那部分品牌称为意识集, 而把品牌全集中除意识集以外的其他品牌称为非意识集。意识集包含考虑集、惰性集和排除集[4]。考虑集是指少数被消费者列为购买决策选项的品牌的集合。惰性集是指意识集中消费者持中性态度的品牌;而排除集则是消费者持反对态度而把它们排除在自己的考虑之外的品牌[5]。消费者最终只会购买考虑集中的品牌, 因此考虑集中的品牌一部分会被消费者最终购买, 而另一部分则是被列入考虑范围但未购买的品牌。各类品牌集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近年来研究发现, 广告在品牌传播中要留给消费者一定的想像空间, 也就是说, 品牌认知不等于事实, 成功的广告品牌传播要使广告越来越脱离商品而发展成自成一体的策略系统, 这是现代品牌传播的重要心理基础。即品牌在商店内陈列和反映品牌特征的广告能够显著影响消费者的考虑集。现代脑神经科学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现象, 即不同的消费者在广告影响下能产生美好和遐想的品牌其大脑反应 (区域) 是不一样的。难怪著名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说, 今天品牌管理已进入“脑件时代” (Age of Brainwave) , 未来品牌管理就是管好消费者的大脑[6]。

4. 销售人员的服务态度和业务水平不确定

消费者对消费产品与服务的满意度, 是影响消费决策的关键因素。这里的满意度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对产品或服务的心理体验和反应倾向, 在通常情况下, 消费者对某一产品或服务满意度介于满意信任型和否定型之间。通常消费者对所要购买的产品的各个方面持有完全肯定的态度, 对产品的制造和供应充满信任, 对服务员提供的各方面服务非常满意的情况下, 才能导致肯定性购买决策。顾客对所要购买的产品虽然满意, 但对制造商或供应商心存疑惑, 虽然也可能导致肯定性购买决策, 但需要销售人员具有极好的服务态度和极高的业务水平, 使消费者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和认同感, 进而形成肯定和满意的态度。

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度是一个综合指标的变化而变化。顾客对于每个需求指标的重视度是不同的, 是随机的, 因人而异的。的取值受到与顾客相关的文化因素 (如价值观、道德观等) 、社会因素 (员工所处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包括家庭的影响) 、个人因素 (如职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个性以及自我观念、知识、阅历、年龄等) 及心理因素等的影响。如有些人看重物质上的满足, 而有些人在精神上有更高的追求, 这些都会反映在的取值上。

5. 信息搜索准确度存在不确定

信息搜索消费者认识到自己的需要以后, 便会自动地进入购买决策过程中的另一个阶段——信息搜索, 当然, 对于反复购买的商品, 消费者会越过信息搜索阶段, 因为所需信息已被消费者通过过去的搜索而掌握, 另外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 越贵的商品越能使消费者重视信息搜索。

现实世界中的信息往往是不确定的, 如信息表中可能有不完备的数据、信息源信息的不准确、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也是不断变化的, 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有自己的观点, 这样对事物的观察结果就会发生偏差, 而有些时候由于各种原因, 又必须采用估计的方法, 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信息系统的不确定性。

三、消费者自身因素引发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1. 心理预期的不确定

在伊拉克战争打响之前, 石油价格一路走高。战争一旦爆发, 石油价格反而下降, 情形与第一次海湾战争非常相似。看来, 石油价格并非仅仅取决于供需关系, 更取决于人们的心理预期[8]。

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上升时, 就会增加目前的需求, 当消费者预期某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下降时, 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7]。

理性预期的消费函数理论, 预期也会发生变化, 但预期的变化只与信息的变化相关, 这种引起预期变化的信息就是以前所没有掌握的新信息。信息的获得是随机的, 因此, 人们对未来收入和财产的估计也会发生随机性变化, 由于消费计划是根据对未来收入和财产的预期作出的, 所以, 消费计划也会发生随机性变动, 这就是短期消费函数波动的原因。并且如果信息是噪音或是谎言, 一般的基于逻辑的分析和预测会进一步增强需求不确定性。

2. 消费价值观存在不确定

消费价值观属于人的经济价值观范畴, 是指人们的消费行为、消费方式和价值取向。不同的消费者对同一种消费品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 由此会影响到他们的消费行为。每个消费者的消费价值观都会有差异, 具体有[10]:

(1) 节俭价值观; (2) 功能主义价值观; (3) 骄奢价值观; (4) 时尚消费价值观。

消费价值对于消费者的行为起着强烈的引导作用。价值观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并不是说价值观是一成不变的。环境的变化、知识的增长、经验的积累, 会影响到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改变, 消费价值观也会随之变化。

3. 消费者独特性需求特性引发需求的不确定

消费者独特性需求 (consumers'need for uniqueness) 源于Snyder和Fromkin提出的独特性需求的概念, 即尽管个体需要遵守大众化的社会规范以避免冲突, 并赢得他人的认可、赞同、和奖赏, 但每个人都有体现个性和追求差异的愿望[11]。

Tian和Mc Kenzie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将消费者独特性需求明确定义为个体通过购买、使用和处置消费品的方式来追求与众不同, 其目的在于显示和强化个性特征和社会身份。其操作定义是指消费者反从众的行为倾向, 也就是在消费活动中表现的标新立异的选择 (Creative Choice Counterconfommity) 、非大众化的选择 (Unpopular Choice Counter-conformity) 和避免雷同 (Avoidance of Similarity) [11]。独特性需求必然引发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及不确定性。

4. 双方信任存在不确定

消费者购买行为取决于双方信任程度。双方信任因素包括受信方、施信方和双方的交互过程。即:一方面是受信方的特征, 包括其能力、善意与诚实, 以及具体的行为等属性。另一方面是施信方的特征, 包括其态度、对他人的一般性信任程度等;再次是双方互动的特征, 包括沟通、交往的频次和共同的价值观等。信任程度不同决定了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不确定性[12-13]。

5. 消费者购买决策相互感染的程度存在不确定

消费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社会情境下所接受的宣传影响和所做的购买决策, 与在个人情境下有明显的差别。在社会情境下, 人们总是会相互模仿、相互感染的, 其购买决策带有明显的从众性[14]。亲戚和朋友是典型的外部信息来源, 这些人由消费者经常接触、关系较为密切的一些人所组成。由于经常在一起学习、工作、聊天等, 使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 往往受到这些人对商品评价的影响, 相互感染的程度是随机不确定的, 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尽管这些人对商品的认识或消息来源有时也不十分准确。相互感染程度的随机不确定性决定了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的不确定, 进而决定了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随机性。

四、结论

市场需求的不确定将给供应链企业的生产决策和物流决策造成障碍, 本文通过对于需求不确定性的研究, 帮助企业认识不确定, 进而从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 制定有效的预防策略。但本文还存在一定缺陷:对于供应链需求不确定性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需求不确定性来源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因此,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行业、针对不同的研究背景应当作相应的分析;其次, 对需求不确定性的分析只是定性的, 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摘要:供应链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 在这些不确定性中, 其中需求的不确定性是最难控制的, 本文从环境与消费者自身因素两个方面对引发顾客需求不确定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地基处理方案确定需考虑的因素 篇6

关键词:地基处理,方案,因素

地基处理方案受上部结构、地基条件和环境影响三方面的影响, 在制定地基处理方案之前, 应充分调查掌握这些影响因素。

1.上部结构形式和要求建筑物的体形、刚度、结构受力体系、建筑材料和使用要求;荷载大小、分布和种类;基础类型、布置和埋深:基底压力、地基承载力和变形容许值等。这些决定了地基处理方案制订的目标。

2.地基条件地形及地质成因、地基成层状况;软弱土层厚度、不均匀性和分布范围;持力层位置及状况;地下水情况及地基土的物理和力学性质。各种软弱地基的性状是不同的, 现场地质条件随着场地的位置不同也是多变的。即使同一种土质条件, 也可能具有多种地基处理方案。如果根据软弱土层厚度确定地基处理方案, 当软弱土层厚度较薄时, 可采用简单的浅层加固的方法。如换土垫层法;当软弱土层厚度较厚时, 则可按加固土的特性和地下水位高低采用排水固结法、水泥土搅拌桩法、挤密桩法、振冲法或强夯法等。如遇砂性土地基, 若主要考虑解决砂土的液化问题, 则一般可采用强夯法、振冲法或挤密桩法等。如遇软土层中夹有薄砂层, 则一般不需设置竖向排水井, 而可直接采用堆载预压法;另外, 根据具体情况也可采用挤密桩法等。如遇淤泥质土地基, 由于其透水性质差, —般应采用竖向排水井和堆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土工合成材料、水泥土搅拌法等。如遇杂填土、冲填土 (含粉细砂) 和湿陷性黄土地基, 在一般情况下采用深层密实法是可行的。

3.环境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也逐步提高。常见的与地基处理方法有关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噪声、地下水质污染、地面位移、振动、大气污染以及施工场地泥浆污水排放等。在地基处理方案确定过程中, 应该根据环境要求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案和施工方法。如在居住密集的市区, 振动和噪声较大的强夯法几乎是不可行的。

建造在上层 (或岩层) 上的建筑物, 可将其分为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两大部分。建筑物下面的土层或岩体承担着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将受到建筑物荷载影响的那一部分土层 (相当于压缩层范围内土层) 或岩层称为地基, 而将建 (构) 筑物的下部结构称为基础。一般情况下, 基础往往位于室外地面标高以下, 它承受着上部结构的荷载, 且将荷载传递到地基土中, 其常见的功能主要有:

(1) 以不同的基础型式, 如不同的尺寸、刚度及埋深等, 将上部结构传来的轴力、水平力、弯短等荷载传递到地基中, 以满足地基土承载力的要求;

(2) 根据上部结构的特点以及地基可能出现的变形情况, 利用基础所具有的刚度 (经计算确定) , 与上部结构共同调整因荷载不均或地基土的不均匀性产生的变形, 以便使上部结构不致产生过多的次应力。

从不同的角度 (材料、构造形式、作用、施工方法及埋深等) 可将基础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基础, 既要使自身强度满足上部结构的荷载要求, 还需适应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所以, 进行基础设计时, 实际上是进行地基及基础的设计。

设计时, 需对地基、基础及上部结构进行考虑, 虽然这三方面各自的功能、工作性状及研究方法不同, 但对同一建筑物而言, 在荷载作用下, 这三方面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目前, 实践中还难以将这三方面完全统一起来进行设计计算, 设计时仍较多地采用常规设计方法。但在处理地基及基础问题时, 应将三方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考虑, 才能收到较理想的效果。

设计时, 既要保证基底的压力不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又要使地基的变形量不超过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 并且应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的分析, 使设计成果既安全实用, 又经济合理。

现场试验最好安排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 以便及时地为施工设计图提供必要的参数。试验性施工一般应在地基处理典型地质条件的场地以外进行, 在不影响工程质量问题时, 也可在地基处理范围内进行。地基处理工程与其他建筑工程不同, 一方面, 大部分地基处理方法的加固效果并不是施工结束后就能全部发挥和体现, 一般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步体现;另一方面, 每一项地基处理工程都有它的特殊性, 同一种方法在不同地区应用其施工工艺也不尽相同, 对每一个具体的工程往往有些特殊的要求。而且地基处理大多是隐蔽工程, 很难直接检验其施工质量。因此, 必须在施工中和施工后加强管理和检验。否则虽然采取了较好的地基处理力案, 但由于施工管理不善, 也就大去了采用良好处理方案的优越性。

在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要对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要求严格掌握, 如换填垫层压实时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要求, 堆载预压的填土速率和边桩位移的控制;碎石桩的填料量、密实电流和留振时间的掌握等。施工过程中, 施工单价应有专人负责质量控制, 并做好施工记录。当出现异常情况时, 须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妥善解决。另外, 施工单位还需做好地基处理施工质量检测工作, 如搅拌桩、碎石桩的桩身质量检测等。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 为了了解和控制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或保护临近的建筑物和地下管线, 常常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监测工作。监测方案根据地基处理施工方法和周围环境的复杂程度确定。如当施工场地临近有重要地下管线时, 需要进行管线位移监测。对于一些地基处理方法, 需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地基处理效果的监测工作, 及时了解地基土的加固效果, 检验地基处理方案和施工工艺的合理性, 从而达到信息化施工的目的。例如在堆载颁压法施工期间, 需要进行地面沉降、孔压等监测工作, 以掌握地基土固结情况。

参考文献

[1]冯明川.浅谈地基处理的分类及设计的合理选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 (08)

[2王大勇.房屋结构设计通病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 (17)

确定因素法 篇7

大跨径桥梁作为桥梁工程发展的主要方向, 其具体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控制是大跨径桥梁施工的重点及难点[1]。大跨径桥梁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施工单位对于施工控制的技术特点[2]。由于大跨径桥梁特别是钢筋混凝土桥梁的独特结构性质以及材料特点, 容易受到温度、湿度以及时间的影响[3]。甚至在施工中不同的施工方法对桥梁的具体施工过程也会有较大的影响[4]。所以, 作为控制桥梁质量控制重中之重的施工控制直接决定了桥梁建设的成功与否[5]。

1 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研究

由于施工控制不仅仅在大跨径桥梁施工建造过程中为施工安全提供保障, 在大跨径桥梁日常运营与使用过程中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施工控制不仅在施工过程中有着大量的观测点, 在平时也会布置较多的观测点用于针对桥梁的耐久性以及可靠性进行观测。

1.1 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内容研究

根据实际施工中的具体施工经验以及针对大跨径桥梁施工的理论研究, 研究分析了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内容的主要控制方向。根据大跨径桥梁的特点关于施工控制内容提出了以下几点:

1) 大跨径桥梁结构应力控制:大跨径桥梁施工过程中关于结构应力的控制决定了桥梁施工控制的成功与否。不仅要在上部结构浇筑甚至在桥梁和龙成型过程中都必须严密检测应力变化。否则会导致和龙段挠度变化大或者直接导致桥梁垮塌。

2) 大跨径桥梁结构稳定性控制:稳定性决定了桥梁的使用性能以及施工状态。特别是大跨径桥梁, 稳定性尤为重要。在施工过程中, 运用大跨径桥梁监测系统对桥梁各个时段进行管控, 从而严密管控大跨径桥梁的各项稳定性指标。

3) 大跨径桥梁结构变形控制:由于桥梁在施工过程中会随着桥梁施工进度的进展导致变形逐渐加大的现象。由于施工变形会导致桥梁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与安全问题, 所以对于结构变形控制在施工控制中十分重要。针对大跨径桥梁中变形尤其严重的特点, 必须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变形的大小, 必须保证施工变形维持在可允许变形的范围内。

4) 大跨径桥梁安全控制:安全控制决定了桥梁施工能否安全进行。所以, 大跨径在施工控制中必须进行安全控制。

1.2 影响施工控制的因素难点研究

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的主要目标是:使施工状态尽可能的接近设计理想施工状态。为了保证大跨径桥梁的施工可以正常进行, 必须对施工控制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具体实际工作经验以及理论研究后, 关于施工控制的关键因素有以下几点:

1) 施工工艺:由于施工工艺直接决定了大跨径桥梁的建造过程, 并且干扰因素多, 管控对象素质较低, 难以管控, 不可控风险大。所以针对大跨径桥梁的施工控制中施工工艺必须要作为难点重点进行控制。

2) 温度变化:由于大跨径桥梁结构尺寸较大, 且由于材料特性的影响, 施工过程中, 温度会对大跨径桥梁的施工管控产生极大的影响。且由于温度控制难度大, 所以温度变化是施工控制的重要的不确定因素。

3) 施工监测:施工监测作为施工控制中的主要管理检查手段, 决定了能否有效的对大跨径桥梁进行详细的施工管控。但是由于在大跨径桥梁施工过程中施工参与方多、监测数据量大、涉及单位繁杂。所以容易在监测过程中遇到大量不可控因素的存在。所以施工监测是大跨径桥梁的施工控制中重要的不确定因素。

4) 结构参数:在进行大跨径桥梁施工前, 为保证施工控制可以有的放矢必须在进行真正的施工控制之前进行相关的模拟测试。而结构参数决定了施工控制模拟的准确性。由于结构参数的选取, 极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模拟人员的技术经验水平。所以结构参数的选取会极大的影响大跨径桥梁的施工控制。

2 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重点因素分析研究

根据对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中不确定因素的分析与研究, 可以得到主要影响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的不确定因素的种类以及主要的施工控制方法与方式。

2.1 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中重点因素的确定

大跨径桥梁的施工控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温度, 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独特的物理特性以及敏感的温缩性。温度不仅会在大跨径桥梁和龙阶段影响桥梁和龙施工, 并且在诸如悬臂施工以及悬索施工时影响桥梁上部结构的浇筑。如果施工控制针对温度这一不确定因素管控不严格, 极易导致大跨径桥梁在浇筑过程中挠度产生极大的变化, 影响桥梁下一步施工甚至导致重大的质量事故。所以根据具体施工经验以及综合理论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温度是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的重要不确定因素。而温度作用于大跨径桥梁主要以下两种方式:

1) 结构件温度应力:由于大跨径桥梁结构复杂, 结构种类多, 材料复杂, 所以温度对各个材料甚至构件的影响均有较大的差别。而构建之间由于温度引起的温度应力的不同会直接导致结构耐久性以及结构应力的大规模变化。这针对大跨径桥梁的施工来说是十分危险与严重的。

2) 构件体内温度应力:大跨径桥梁的构件由于其自身特性问题, 各个构件之间温度难以保持一致。所以在温度出现突变是结构构件极易由于内部温差的不同直接导致构件破损。所以, 构件体内温度应力的管控直接决定了大跨径桥梁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是否会出现严重的质量事故。

2.2 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中温度因素的具体控制建议

关于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中不确定因素的分析, 我们可以认为温度作为重要的不确定因素会直接影响大跨径桥梁的施工控制。所以在进行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过程中对于温度必须进行相应的针对性管理。主要方法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现有试验计算出的温度徐变与实际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引起的变形有10%~15%的误差, 在进行施工控制时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矫正;

2) 温度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温度作用于混凝土水化水泥浆而产生的机理。针对温度变化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材料质量特性。

3 结论

根据对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理论分析与实际工作经验总结我们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 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中不确定因素较多, 不确定因素对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影响十分重要;

2) 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中温度因素是施工控制中最重要的关键性因素;

3) 原有的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数据有较大差别, 在实际施工控制中必须进行实际矫正;

4) 优选混凝土材料可以在施工控制过程中极大的保证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优选混凝土材料可以有效的保证施工质量。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原有的桥梁以及公路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的三级省市, 由于大量的河道以及山谷的阻断, 大跨径桥梁的建造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大跨径桥梁在施工过程中关于施工控制方面的难点, 严重制约了大跨径桥梁的发展。根据多年工作经验以及针对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理论的分析, 本文针对大跨径桥梁施工的控制进行了以下几点研究: (1) 针对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时的不确定因素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与分析; (2) 研究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中不确定因素的难点与重点, 并进行相应的研究; (3) 针对施工现场中关于大跨径桥梁施工控制不确定因素的重点及难点提出相应的工程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跨径,公路,桥梁,施工控制,不确定因素,温度,收缩徐变,混凝土

参考文献

[1]交通部标准.公路桥涵设计规范[S].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5.

[2]范立础.桥梁工程 (上) [M].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0.

[3]刘刚亮.虎门大桥辅航道270m连续刚构悬臂施工控制[J].桥梁建设, 2001 (5) .

[4]重庆交通学院.重庆黄花园大桥施工监测与控制报告[R], 1998.

上一篇:中国教育的科学理念下一篇:医学专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