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科学理念

2024-06-20

中国教育的科学理念(共10篇)

中国教育的科学理念 篇1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强制性检验、商业检验和委托检验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但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权威性挑战。当印有“MADE IN CHINA”的产品出现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时候,国外的第三方检验巨头们也同时发现了商机,开始大规模进驻中国市场。面对着中国入世后贸易限制的逐步取消,中国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问题,特别是产品技术标准与国际技术标准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国内检验机构的检验水平与国际知名检验机构检验水平的差距。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感受着欧盟CE认证、美国UL认证、德国GS认证、英国BS认证品牌在全球所产生的信誉效应之时,树立科学检验理念,打造我们“中国药检”品牌有着深远的意义。

1 树立科学检验理念,打造“中国药检”品牌,加快体系建设步伐

让信誉成就未来。随着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现有的检验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求,难以与国际知名检验机构相抗衡。国家级的医疗器械检验机构的现状不容乐观,检测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客观上为国际商业检验机构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截止目前,全世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好坏的判断,仍然还是通过第三方检验报告来掌握。在企业水平高低不等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市场环境下,通过第三方检验报告来确定产品质量,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方法。

在国际市场推崇第三方公正商业检验机构作为质量鉴定的中介,认为只有第三方公正检验机构所提供的数据才是权威可信的。就拿我们医疗器械检验机构来说,中国现有的医疗器械检验体系主观上没有真正认识到商业检验的机遇,基本满足于现状,更多扮演着政府技术支撑职能的角色,主动开发国际商业检验权威性的国内机构寥寥无几。同时,现有的医疗器械检验机构仍然无法满足广大企业技术进步的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新原料、新产品,往往没有现成的标准可以参照。现有的标准和检验机构由于与企业相对脱勾,难以适应企业多变的技术需求。医疗器械检验机构不仅应有执行标准的能力,还要有研究和制定标准的能力。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应具有分析生产工艺和帮助企业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树立良好的检验信誉,是我们打造“中国药检”品牌的第一步。

2 树立科学检验理念,打造“中国药检”品牌,加快标准化进程

让标准成就价值。医疗器械产品直接作用于人体,其安全性、有效性直接涉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器械已成为核物理、激光、超声、材料学、电子学、生物学、化学等涉及多种技术学科交叉领域,新型医疗器械产品层出不穷,这些新型设备对广大人民群众所产生的预期或非预期的危害和风险也在日趋加大,因此必须通过相应的检测和试验加以保证。在最近几年,医疗器械出口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在不断增多,以至于进口远远大于出口,而破解这些壁垒的秘诀便是在产品出口时出示相应的进口国认可的检验报告。由于目前国内的检验机构与国际驻华公司的检验依据和差距比较大,许多国内企业常常怀着侥幸的心理出口,在产品进入欧盟、美国等国家(地区)后,却由于相关技术指标在临界值或超标而被召回或退货,造成巨大损失。

因此,跟踪模仿为主转向制定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技术标准,由系统性不强的转向重点专项的技术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转向中国标准的国际化,加快标准化的步伐,弥补与国外检验机构的差距。加强标准化研究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国际标准化跟踪和推进机制,提升标准化国际竞争力。推进全系统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全系统业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为提高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国内企业提供质优的技术标准服务,让标准成就企业的价值。

3 树立科学检验理念,打造“中国药检”品牌,加快培训体系建设

让能力成就梦想。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人际互动的社会,是一个团队英雄主义的时代。如何实现团队的整体优势和优势互补?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分工越来越细,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人与人的情感交流越来越困难的竞争环境中,企业、组织和个人需要团队,打造“中国药检”品牌更需要团队。

近年来,标准化进程在加快,每年新出版的标准也不少,而往往只有参与标准制修订的单位熟知,其他的机构都是凭着自身的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在检验过程中,未免会出现方法不统一、标准理解不统一的情况。因此,加快培训体系建设,为打造“中国药检”品牌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培训是一种投资,也是一种管理。通过培训,改变我们陈旧的思想观念,提高全员素质。培训更是一种双赢的投资,通过培训使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提高,可增加企业的产出效率,更重要的是也提升了员工的素质和能力。管理者首先要通过培训,具备实施管理的素质、知识、技能和信息,被管理者要通过培训,掌握自身的专长和技能,以适应管理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培训通过唤起职员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使“要我做”转化为“我要做”,为自主管理这一管理的最高境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也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根源,达成对检验标准理解的一致性。这样,结果判定就能统一了,为打造“中国药检”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树立科学检验理念,打造“中国药检”品牌,完善人才机制建设

让人才成就发展。树立科学检验理念,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创新人才机制。为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化药检系统的战略,从优化人才环境和优化政策开始,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创新人才管理。

打造“中国药检”品牌离不开人,更离不开人才。我们要逐步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以及“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现代人才理念。特别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知识经济观、人才资本观、竞争激励观以及“不求所有,但求所为”的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观念。通过人才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创新和人才成长环境创新等方式,创新人事管理工作。按照“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部门的自身建设,进而推动人事工作从具体人头管理向人才综合开发转变,从单纯事务性管理向宏观指导配套服务转变,从主要依赖行政调配和公开招录向市场配置人才转变。通过人才工程系统的规划,把“中国药检”的检验人才梯队建设好。

5 树立科学检验理念,打造“中国药检”品牌,服务创新促发展

让创新成就品牌。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起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即更新、创新和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医疗器械检验机构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在各个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经常用“创新”一词表示改革的结果。既然改革被视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那么促进创新也被视为发展的至关重要因素。

树立科学检验理念,打造“中国药检”品牌,对于我们检验机构来讲,服务创新应该是我们第一要务。服务创新就是要使潜在客户感受到不同于从前的崭新内容,是一些新的设想、新的技术手段转变成新的或者改进的服务方式。服务创新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才能打造好“中国药检”这个品牌,保证检验机构的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要把把注意力集中在对顾客期望上,并善待顾客的抱怨。在竞争对手云集的市场中,我们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对顾客期望的把握上,认真对待顾客的意见和提出的建议。另外顾客的抱怨往往表明服务有缺陷或服务方式上应当改进。这正是我们研究服务创新的好时机。要耐心巧妙的办法来解决顾客的问题,这是服务创新的基本策略。其次,我们的服务要有弹性。因为服务对象有不同的期望及需要,因此要做到良好的服务,就需要保持一种弹性。一味追求精确,非但难以做到,反而易作茧自缚。在检验流程的设计中,体现的服务要与建立一揽子服务体系结合起来,把“有求必应”与主动服务结合起来,把无条件服务的宗旨与合理约束顾客期望的策略结合起来,把组织硬件建设与组织文化结合起来。

创新就是打碎一种格局,以创造一种新的格局,以最有效的策略向现有的规则挑战。体现在检验流程中,就必须把客户的需要体现在检验流程的设计上。在检验流程设计中体现服务,是一种未雨绸缪的创新策略。要使顾客满意,检验机构必须建立受理业务、检验测试和出具检验报告一系列的服务体系,并对体系中的服务项目不断更新,要求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服务的品质是一个动态的变量,只有不断地更新才能维持其品质不下降。受理业务前的咨询,检验过程中的指导和出具检验报告后的培训等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质的变化,原来属于服务的部分被产品吸收,创新的部分才是服务。所以,检验机构不创新,就没有服务。我们不能停留在检验周期内为客户出具产品的检验报告,就是达到了服务的要求,应主动地探求客户的期望,反复细致地了解客户的业务需求,主动地探求客户需要哪些服务。我们检验服务行业,还应该对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扩大服务种类,提高服务效率,逐步提高我们的竞争优势,最终成就我们“中国药检”品牌效应。

摘要:通过对目前中国药检市场的分析,以如何树立科学检验理念,概述了打造“中国药检”品牌的意义。

关键词:检验,信誉,标准,技术能力,人才机制,服务创新

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篇2

还有一次我们幼儿园开展了“环保在行动”的大型活动,在我们的号召下,很多家长积极响应,踊跃地将家中的废旧物带到幼儿园中。可在某天早上的晨间活动时,婕儿妈妈拉着我小声地问:“罗老师,我家婕儿说‘罗老师要没用的瓶子’。”婕儿妈妈欲言又止着,“我很奇怪……”婕儿妈妈没有继续说下去,但她的眼神分明流露着:幼儿园的老师不是教书的吗,要破烂干什么!

传统的文化观、应试教育、某些小学入学考试等都导致家长们过分关注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技能,同时还有部分家长会有所担忧,如果孩子在幼儿园不学两位数的加减法、拼音、写字、外语等,等到上小学什么也不会会吃亏。更有些家长甚至认为:我花了很多精力选择了一所理想的幼儿园,是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不是花钱让孩子来玩。类似种种错误观念的存在,致使家长们忽视了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性格、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培养与发展。

世界全民教育会议宣言(1990)对基础学习下了这样的定义:“基础学习需要包括人们为生存下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为有充分参与发展,为做出有见识的决策,以及为继续学习所需的基本学习手段和基本学习内容。”属于基础教育的幼儿教育,其理念应当而且必须与新基础教育观念保持一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可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还可按其它方式作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可见幼儿园教育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并不是小学的预备阶段。那么如何才能转变家长们的观念,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理念,理解并支持我们的幼儿园工作,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一、亲自参与,亲身感受

网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因为经历所以深刻。《纲要》中也提出要以孩子为本,要让孩子参与到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避免传统的说教与填鸭式的灌输。环顾我们的家长们,他们仅仅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被动地支持着我们的工作,虽然看上去很主动:非常积极地将废旧物等带到幼儿园中,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我们所设活动的教育价值、隐含的教育意义,同时也没有机会体会到活动所带来的快乐。为此,我们组织了一些活动:

1.废旧物大变身。

有些家长不明白:为什么幼儿园老师要收集那么多废旧物,究竟收集起来要干什么,特别是在农村的一些老奶奶,认为废旧的饮料瓶、易拉罐、旧报纸、鞋盒、纸箱等等都是可以卖钱的,而且积少成多,到了某天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而一些废旧的席子、布料等等更是有利用价值。这些没有用的废旧物还能变成什么来?为了让家长们知其所以然,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幼儿园教育理念,我们开展了废旧物大变身的活动。

A:废旧物成品展示。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家长们带来的各种废旧物品制作成各种成品陈放在家园联系栏附近,有些班级家园联系栏就是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创意布置的,有些废旧物作品投放到区角中,还有一些废旧物作品直接张贴在主题墙上,让家长可以看到我们的再利用成果。

看到用废旧物制作成的作品,家长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幼儿园的老师真聪明啊!”有的说:“没想到衣架还能这样用,雪碧瓶罐子还可以做出这么好看的东西来。”……

B:动动手、动动脑。

我们组织了一次集体教学观摩活动,活动主要安排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废旧材料、工具等,然后自主进行废旧物再利用。家长们看到自己的孩子专心致志的样子,看到孩子亲手制作变废为宝的作品:项链、手镯、汽车等,都露出惊喜的表情,有些家长忍不住也加入到变废为宝的大军中。

上图就是孩子用纽扣和螺丝串成的链子,一颗纽扣一个螺丝再一颗纽扣一个螺丝,依次进行排序。

活动结束后,我们组织了一次“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如何?他们学到了什么”的讨论。

浩浩爸爸说:“平时在家让浩浩学写字,他根本集中不了注意力,可你看刚才他多认真,根本没时间理我,坚持要自己做好!”我说:“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就会很专心,坚持做下去。不同年龄、不同的孩子的兴趣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发现他们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旅旅爸爸说:“我觉得这种活动挺好的,以前还真没发现这些没用的东西可以想出这么多的玩法。”

天元妈妈说:“小孩子以前在家里都不会主动帮我拿东西的,今天居然会主动帮助其他的小朋友,这样的活动不错,而且有些女孩子穿的项链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我马上接着说:“是的,在穿项链的过程中不但认识了颜色、形状,还进行了排序,这不是一个科学活动吗?”家长们听了点头称是。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还组织了废旧物大比拼的亲子活动,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进行制作,将家长和孩子的作品放在幼儿园大堂进行集中展览,通过民主投票选出优秀的作品,然后进行适当的奖励;在大班幼儿毕业汇报演出的时候,还组织了环保时装秀,孩子们穿着废旧物制作而成的衣服,在多媒体教室中和着动感强劲的音乐走猫步,那真是有模有样。走到T台最前面,有几个男孩子还不忘摆个姿势耍耍酷。

2.“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亲子运动会。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进行滑滑梯、攀岩等一些大型玩具的游戏,就是纯粹的玩,甚至认为是在浪费时间,绝大部分家长们宁可让孩子待在教室看书,而不愿意让孩子到户外进行拍球、跳绳等体育运动。然而“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福”,一句又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总是在提醒着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是最基础、最根本的。《纲要》指出幼儿园需要开展多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的、大自然的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走、跑、跳、钻、爬、攀等各种体育活动中,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于是我们就此开展了“亲子运动会”。整个活动安排得井然有序,有运动员进场、升旗、广播操表演、爱心大传递、推小车、爬独木桥、接力赛、跳绳等丰富的活动,从跑、跳、爬及手臂、脚等方面,让孩子得到锻炼,发展。

在活动中军霞妈妈的鞋子突然坏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鞋子,比赛马上开始了,军霞妈妈说:“平时我很忙没有时间和军霞在一起,这个活动我一定得好好表现。”二话不说,她赤脚上阵了。

“亲子运动会”结束后,军霞妈妈拉着我说:“谢谢老师给我创造了这样一个机会,今天我看到军霞一直都在笑。平时我和她爸爸都忙着做生意,早上她上幼儿园了我们都还没起床,晚上我们回家时她已经睡下了,大部分时间都是保姆在照顾她,今天我终于可以陪伴军霞了,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乐乐爸爸说:“罗老师,我家乐乐跳绳的时候怎么这么奇怪的,是不是他比其他孩子要差一点?”我说:“不是的,跳绳需要手脚的相互配合,需要一定的协调能力,乐乐平时也不怎么爱出去运动,锻炼的机会少些,自然发展也就稍微缓慢一点。”“原来如此,以后我得多提醒、督促他进行体育锻炼,主要平时我们也很少进行体育锻炼。”乐乐爸爸说。“多进行一些适当的体育锻炼还有利于增强乐乐的体质,或许以后感冒的次数也会少下去。”我补充道。“是的啊!”乐乐爸爸赞同着。

可可妈妈说:“我家可可说还想爬独木桥、玩推小车的游戏,她觉得有意思极了。这个推小车的游戏回家我还可以教她爸爸,以后就可以让她爸爸和她一起游戏。可可以前胆子很小的,不过今天她居然可以爬过独木桥,真是没有想到,她变勇敢、变自信了,真让人开心,真没想到体育活动有这么多好处。”

还有很多家长对这次亲子活动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与看法,不少妈妈都认为太累了,但是又觉得累并快乐着,这次活动不仅让他们回想起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又有别于以往,因为是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进行的运动会。这次活动既让他们自己有了一个小小运动的机会,又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观察自己的孩子,加深了对孩子的了解,感受孩子的快乐,体验到运动带来的快乐。

二、多种渠道,真诚交流

中国教育的科学理念 篇3

一、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价值融合的必然性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存在价值上的同一性。科学“求真”, 人文“求善”, 而失去了人文的科学和失去了科学的人文都不算真正的“真”和“善”, 因此, 科学和人文在价值诉求层面上具有同一性。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塑造合乎理性的人性, 具有情操高尚、敢于创新、自强不息等属性。科学教育的目的也是培养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献身、不畏艰难、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所以,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具有内在同一性。

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要求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现代幼儿教育主要分为五大板块, 即健康、语言、艺术、社会和科学。健康教育能够有效确保幼儿身体、心理的健全发展, 为实现幼儿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语言、艺术和社会属于人文范畴, 科学则属于科学教育范畴, 两大体系的教育侧重点有所区别, 但无论哪一个教育范畴, 都注重知识、技能以及学习态度、习惯和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 都强调幼儿的知行合一, 即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

二、幼儿科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1. 科学教育内容的人文化。

一方面, 要紧贴幼儿生活经验。当科学教育的内容紧贴幼儿日常生活时, 不仅能让他们顺利学到科学知识, 而且能够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欲望, 加深对科学社会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 要体现对生命的人文关怀。如进行水资源保护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采集了净水、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 让幼儿将可爱的小金鱼放入不同水中, 再组织幼儿对小金鱼生存状况进行实际观察。虽然通过此种方式, 幼儿能意识到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但这种无视生命的做法却是残忍的, 科学教育应体现对生命的关怀, 这是教师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必须严格遵循的原则。

2. 科学教育情境设计的人文化。

情境设计的人文化主要表现为科学教育活动中要全面考虑幼儿认知水平、心理特征以及知识建构规律, 尊重幼儿主体性, 关注幼儿实际需求和面临问题, 要做到以幼儿为本, 尽量为幼儿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真正实现“教”为“学”服务。要多为幼儿创造一些自主学习的空间, 让他们切身体验科学探索的快乐, 不仅“教得轻松”, 而且“学得快乐”。不仅注重幼儿对科学现象的亲自探索和自我感受, 而且指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 将科学教育活动分为不同的具体情境, 让幼儿自主探索、知识学习和构建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3. 科学教育行为指导的人文化。

幼儿总是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 总是有着强烈的动机去探究世界, 但由于自身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的限制, 他们的探索行为经常出错。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独特的科学探索行为, 关系着对幼儿科学探索行为和需要的尊重, 关系到幼儿深入探索行为的顺利进行。所有这些都需要用科学教育的行为指导来体现对幼儿的人文关怀。如一位教师针对一名淘气的幼儿用积木压死一条蚕宝宝想获知蚕鲜血是何颜色的事情, 这位教师并没有简单地做出评判, 而是本着幼儿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宽容的态度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 特别是在适时开展有关人性和生命的讨论后, 又让幼儿们充分认识到科学探索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三、加强人文精神指导下的科学教育

1. 加强环境教育, 丰富人文世界。

现代人文关怀还包括环境教育。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除通过课件、多媒体、课堂讨论、绘画或表演等教学形式外, 还可通过种植饲养、废物回收等实践活动, 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实践表明, 大部分幼儿天生就对小动物有着喜爱之心, 而相比于实体环境材料, 小动物的灵动性更容易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理。因此, 在环境教育中, 教师可通过饲养小动物的方式来丰富幼儿的人文世界, 促进幼儿人文精神的形成。

2. 体验性学习, 培养关爱情感。

在进行“亲亲小兔子”课堂教学中, 为了有效解决小兔子“怕生”和幼儿“热情”之间的矛盾, 教师组织了一次角色扮演活动。让部分幼儿扮演小兔子, 其他幼儿扮演饲养者, 让他们进行充分的体验性学习, 以此来让学生掌握具体的抚摸、接触和说话技巧, 通过移情体验来切实体验小兔子在与人接触时的感受, 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对小兔子进行实际饲养和观察。在此过程中, 幼儿们基本都做到了轻声细语、温柔抚摸, 对小兔子充满了喜爱和保护之情。此时, 幼儿已经将关爱之情外化为关爱行动, 并逐渐养成一种自律意识。

3. 认知与情感交互, 强化人文精神。

在幼儿科学教育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情感推动幼儿认知发展, 而且还要利用认知强化情感培养。在“亲亲小兔子”课堂教学中, 由于幼儿天生的好奇和内心的喜爱而产生了一系列自主探究活动。在实际饲养的过程中, 幼儿不仅学习了基本的饲养知识和经验, 而且强化了幼儿对动物的关爱情感, 而这是其他教学方式和手段难以实现的。

中国教育的科学理念 篇4

关键词:理科教育;科学;人文化

一、我国理科教育人文化现状分析

对理科教育的实践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1)理科教学课程的目标。和过去教学大纲最不同的区别就是这次变革的标准,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单独的章节教学,通过对各个学科的标准文本进行了解可以发现,这部分的内容明显变得的更加丰富,同时还增加了很多体验性的内容。在理科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了突出,其实这也是强调在理科教育中,对其内涵进行新的定义,这也说明理科教育和人文素质进行更好的融合。同时,也希望通过对目标进行改善,从而真正的对教育方向进行转变,不再是单单重视知识教育;(2)理科教育教学的现状。理科教育在制定新的教学目标后,对态度和情感以及价值观进行了突出,在理科课程培训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对人文精神的呼吸;同时在一些大型理科科研活动中,很多导师都对课程的人文精神进行了很好的表现,甚至一些教师还会明确的告知评委这方面的理念,并将其和学科进行更好的融合。人文与理科教育的融合是体现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标准,甚至在教学过程中会引入一些和课程没有关系的内容,比如散文、风景画等等;在日常理科课堂中,和学生们的交谈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书本中的内容,而是可以天南地北,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是传统课堂的颠覆,甚至在变得司空见惯。综上所述,虽然理科教育在尝试对人文进行融合,但是这种融合显然还存在一定的偏见,教师对人文理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解。由于理解的错误,导致这种人文融合的效果不尽人意,甚至造成理科教育发展存在滞留的现象。

二、理科课程的人文化路径选择

由于理科和文科教育所追求的价值本身就存在差异,所以他们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也会有所不同,甚至是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理科教育的人文化不能只是简单的文科化方式教学。

1、人文学科给予科学人文化的重要启示。对于理科教育而言,想要真正的和人文化进行融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过去半个世纪中,跟多理科课程的改革都和人文教育进行了紧密的联系,也尝试过各种融合方式。通过对之前的人文教育融合,可以总结出以下四个特点:(1)呼吁独立判断和解释自由权;(2)判断和解释之间存在不确定性;(3)对人类反应、行动之间的联系进行关注,并对情景和审美方面的意义进行了解;(4)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进行判断,并对公共的普遍性进行解释。在理科教育过程中,对其课程设置和改革的意义进行探索和分析,需要结合上述特征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同时对这几个特点之间的人文化标准进行统一。及时对其它的目标进行完成并不是一件不能完成的事,但是,这几个特点才是理科教育中人文化内容的核心问题。更是人文主义对理科教育可以做成的主要贡献。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就需要对各学科之间的人文联系进行研究。近年来,人们对理科课程的改革已经有了明显的成果,比如在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独立判断能力提升中,有了更为明显的表现。总而言之,理解教育的改革需要结合人文学科的特点,这种结合是在满足理科教育改革的同时,对课程目标进行不断丰富和拓展。政治哲学家Michael Bakeshop 在教育的过程中主张依据以自然科学中的事实为主,即人们需要对自身的形成,以及自身以外的科学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通过对自然课程知识的关注,可以让人们对自己和世界中更多的观点进行认识。但是,理科课程对人文化的追求是否就等同于模仿;或者是对人文精神的整合,显而易见,这些观点都不是正确的。

2、理科课程人文化路径的应然选择。教育处于基础阶段时,如果将学科和人文素养进行初步的融合,其目的就不能是让孩子们对人文化进行多元化的理解好解决,这应该是高等教育的使命,更不是让孩子们学会一些肤浅的社交交际,特别是只知道一些空话大话,而是需要让子们知道,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没有好坏之分,他们在社会中有着不同的作用,对于人而言两者都不可以舍弃。文化的全部并不是科学,但他依然是人文中的核心内容,在对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就必须有选择的进行,即一些问题可以用人文方法进行解决;而一些问题就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解决。

对于我国而言,很多理科教材都包含着科学史中的内容,可是在对其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很多问题。理科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对科学史方面的内容提及的比较少,甚至有的只是一句话带过,所以学生只能在课后进行阅读,这种教材内容并不能起到任何作用。而中学理科教材更多的是偏重让学生对历史进行了解,比如插入很多科学家的故事,他更多的作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科学史的作用只能局限于此,就不利于科学的持续发展,甚至不利于科学的成果延续。所以,只是以这种方式对科学史进行运用,就很难对其中的人文因素进行考虑,理科课程对人文化觀念的追求应该建立在当代科学本质的基础上,并对西方的理科教育成果中的精华进行充分的理解和认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理科教育中需要对科学进行理解和探索,并提倡“科学技术与社会”,并对理科教育中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等问题进行重视,这些内容都是理科课程人文化融合过程中中需要尝试和经历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詹伟达,韩太林,李全勇,李洪祚. 实验教学“冰山学说”浅谈——实验教学融合人文教育[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7:165-169.

[2] 蔡京玉,袁孝亭. 基于科学与人文融合理念的高师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06:51-55.

[3] 周光礼,马海泉. 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J]. 中国高教研究,2012,08:15-23.

[4] 陈辉,赵志男. 对高等体育专业教育理念的再认识——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理念与体育专业教育的新结合[J].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5,10:39-42+47.

中国教育的科学理念 篇5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同时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集中体现为人与人素质的较量。对于素质的界定, 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 通常将其构成要素界定为“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观和科学品质”[1]这四个要素, 由此可看出科学方法对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三个维度, 也谈到了“方法”, 可以看出, 方法教育是课程目标的要求之一。而且这三个维度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 特别是“过程与方法”在“课程目标”中与其他两者有着深刻的联系, 而且科学方法的教育对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2. 新课程理念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新课程的理念。

新课程的理念集中体现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 》中, 它对物理学科的界定为:“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它所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2]从以上界定可以看出物理学本身包含着对“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研究, 而方法的本质就是“解决某一实际问题, 从实践上或理论上所采取的各种手段或方法的总和”[3]。既然科学方法是物理学的内在要求, 那么, 物理学的发展一定伴随着科学方法的发展, 物理学的教育当然也离不开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1 物理科学方法。

物理学本身是一门理论和实验高度结合的学科, 它特别强调正确而有效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严谨缜密的推理和归纳。而物理学研究所采用的科学方法, 从物理研究的一般顺序来讲可以理解为“物理学科学方法就是研究物理现象、描述物理

2.2.2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一直以来困扰着教育工作者, “长期以来,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是最不清楚的问题之一”[5]。对于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疑惑主要集中在其内涵、途径、价值这几方面。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界定简而言之就是“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是指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有目的、有组织、有意识地渗透和传授研究方法, 使学生在逐步掌握科学方法的同时, 增强科学素养的活动”[6], 而更为完整的阐述为“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 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授和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训练, 逐步掌握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物理科学方法, 达到促进知识学习、增强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进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7]。相比前者, 后者更加明确了方法同知识、能力、科学观的关系, 较为集中地体现了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价值。

3. 高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意义

3.1 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从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概念的界定不难发现:高中物理课程目标中的每一维度都与科学方法有着深刻的联系。

3.1.1“知识与技能”与科学方法。

3.1.1. 1 科学方法寓于知识之中, 又高于知识。

首先, “知识”与“方法”相互渗透, 不可人为地割裂。任何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都是和一定的现象或者知识联系起来的, 或者说方法都是渗透在知识之中的。脱离了知识的方法, 只能是毫无生气的、教条的、无法适应变化的;而同样知识也不能脱离方法而成为“纯粹的知识”, 否则就会因为失去了贯穿知识的方法而成为一盘散沙, 知识的学习也会变得低效和枯燥。

其次, 掌握科学方法能够促进知识的学习。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知过程, 而“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 它不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 而且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通过科学方法的参与, 客观存在的物理知识结构才能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正确认知结构。准确、合理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学习”[8]。由此可见, 科学方法的掌握并不是独立于知识学习之外的, 而是可以有效促进知识学习, 并使之更为高效和丰富多彩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方法教育不但渗透于知识教育之中, 而且“科学方法教育比知识教育具有更长远的意义[9]。

3.1.1. 2 科学方法是技能培养的重要内容。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 》对“技能”的要求为“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 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 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与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2]。高中物理对技能的要求偏重于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技能, 以及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这里的“技能”不再是单一的实验操作, 而是更为高级的独立操作能力、应用物理理论的能力。而能力的获得和方法的掌握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般地说, 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完成某种任务的方法, 就意味着他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完成这种任务的能力。人们完成任务的能力, 与他们掌握完成这方面任务的方法的自觉程度和熟练程度是密切相关的”[10]。也就是说, 技能的“习得”过程, 也是方法的掌握过程, 两者共同在一个过程中完成。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 方法的掌握与否可以成为衡量某一技能掌握与否的重要指标, 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对于能力的培养是必然的选择。

至此, 知识、技能、方法之间的关系十分明显:方法是联系知识和能力的桥梁;方法渗透于知识之中, 但又高于知识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11]) ;方法的掌握是技能培养的重要内容。

3.1.2“过程与方法”与科学方法。

从这个目标可以清楚地看出它已经包含了“方法”, 更为重要的是还有“过程”, 这也提示我们, 在实现课程目标的同时, 必须重视诸多过程———比如物理史上重大发现的过程、重要理论的形成过程、重要公式的推导过程等。加强“过程”的呈现, 首先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物理学家是怎样经过艰辛的努力去认识客观世界的, 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逐渐形成不畏艰难的意志, 这也有利于科学态度的培养,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把科学方法贯穿其中, 使得知识、科学方法的融合更为自然。其次, 科学方法教育能够优化物理的教学过程, “在物理知识教学过程中, 同步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 能够引导学生透过事物的现象深入本质的科学思维方法, 从而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 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不仅知道知识的本来面目, 而且知道知识是如何获得的。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有利于学生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对知识本身的理解, 有利于学生建构新的知识结构”[12]。

因此,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在使得知识与方法紧密结合的同时, 还可以使得教与学更加高效, 这就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3.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方法

由于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物理学家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加深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历史, 也可以说是一部科学方法创新的历史, 因此, 在展现物理过程、阐述物理方法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给学生以精神上的熏陶, 会促使其认识到历代物理学家坚韧不拔、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精神, 以坚定终身学习的信念、树立崇高的理想。

另外,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蕴含着对物质世界本质的看法, “物理学是关于物质的基本性质和能量转化的知识体系, 可以说, 物理学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基础。物理科学方法必然与世界观密切相关……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鉴赏力, 培养创造性能力, 加快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只有了解了科学方法的内在规律和过程, 才能在更深层次上理解科学, 从而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自觉性。学习科学方法论也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唯物辩证法,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13]。

总之, 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唯物论和辩证法, 促进科学世界观的建立。

3.2 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有利于课程标准中“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中物理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了达到这个最高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基本理念, 包括课程目的 (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程结构 (注重共同基础, 体现选择性) 、课程内容 (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 最后新课程标准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制定了载体和评价的标准———“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物理学科高中阶段新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 从一定意义上讲, 课程目标的实现与否直接制约着高中物理教育最终目标———“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 就必须在深刻理解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完成课程目标, 而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科学方法教育对于三维的课程目标的完成起着关键的作用, 因此,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有效的科学方法教育就成为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

3.3 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是世界教育的趋势。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里, 为了应对面临的各种挑战, 很多“国家和地区在制定课程目标时, 都将科学方法列为目标之一, ……世界各国, 特别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 普遍强调要让学生懂得‘研究方法’, 要掌握‘获得知识的程序和手段’, 要学会‘科学思维’”[13]。如1996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颁布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物理教育中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都必须能够反映物理学本身的研究方法, 强调把科学探究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有效方式;在美国哈佛大学担任校长十年、现任哈佛名誉校长的陆登庭认为:“哈佛大学给予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14]而英国的科学教育无论是从分科教育向综合平衡的科学教育转变, 还是从知识教育向科学探究转变, 都突出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世界发达国家虽然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但是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在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这一认识上一致认为是十分必要的。

4. 教学建议

既然科学方法教育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必需的, 那么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就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4.1 方法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统一。

如果能够在知识的传授中合理渗透科学方法将是极有效果的:不仅能让学生了解科学方法, 而且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根据布鲁纳的理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认知过程”, 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应只包括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 而且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通过科学方法的渗透, 学生才有可能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动态的认知结构, 这样也为学生进一步地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方法与知识的不可分离的特性决定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人为地把它们割裂开, 而应采用多种途径去实现它们的统一。比如可以采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所以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需要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 在不同阶段对不同内容各有侧重,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常常是相互交叉的, 不能因为在这里要采取隐性方式就一点显性教育的内容都不敢提, 隐性起步、及时显化是科学方法教育的特点, 当某一方法在某一知识教学中达到‘呼之欲出’的程度时, 就应及时进行显性教育。当然不能因为要采取显性方式就系统地讲述科学方法知识, 显性教育方式的精髓在于点到为止、适可而止的科学方法的学习”[12]。

4.2 知识与技能的获得, 方法的培养, 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同“过程”的统一。

首先, 知识与技能的获得, 以及方法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通过不断进行知识的积累, 以及认知的重构, 反复进行才能实现的。因此, 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科学的方式以帮助学生完成这个过程;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更是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 这就要求在实际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将其考虑在内, 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 使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富有成效。

其次, 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物理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也只能在学生学习具体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展开, 教师的教是由教学过程来实施的。因此, 无论是教师的教, 还是学生的学, 都需要合理的过程, 以完成既定的目标。

4.结语

中国教育的科学理念 篇6

一、语文教育科学化的历史溯源

长期以来, 语文教育是否存在科学化的问题, 一直是语文教育界争议的焦点。它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受世界实验教育学派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中国教育界掀起的一场以提倡教育实验、教育、心理测验为主流的教育科学化运动。20世纪语文教育科学化探索, 出现过两次浪潮。第一次发端于新文化运动前, 到20年代末30年代初告一段落。“五四”前后, 短短十多年, 由于一批思想界先驱对语文教育的批判与反思, 使当时的语文教育呈现出与传统语文教育相迥异的特质, 其中科学化探讨的本身就是重要内容之一。1922年以后, 国语科教学的研究, 受了“教育科学化”的影响, 一天一天地走到科学的路上去;到了30年代初期, 这种趋势, 愈加明显起来。第二次则掀起于改革开放以后, 一直延续至今。张志公先生对语文教育科学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曾精辟地分析道:正因为强调多读多写, 传统语文教育因而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案, 结果造成“教师呆讲, 学童呆听, 用打戒尺, 罚站以至罚跪等种种惩罚手段强制学童呆读、死记, 硬背。”[1]这样说, 并非指传统语文教育没有什么经验可言, 而是想说明, 传统语文教育缺少现代教育的因子, 需要进行科学化的分析和研究。他强调说:“无论说话、听话、识字、读书、作文, 能力怎样一步一步提高, 应该有一般规律可循。摸清楚这些规律, 运用它, 设计出训练的途径、步骤、规格和方法, 就能大大减少教学上的盲目性, 提高效率。这就是科学化。”[2]

无庸讳言, 一方面, 人们对语文教育科学化的探讨曾经报之以很大热情, 并寄予厚望, 把它视为革新传统语文教育,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最重要途径;另一方面, 又有不少人士对语文教育科学化探索始终持保留、甚至否定的态度。因此, 当人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偏差的时候, 造成语文教育的泛人文性和不讲科学性的局面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语文教育科学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首先, 语文教育科学化是可行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规律是可以认识、可以被人们所掌握的, 人们暂时对某些规律不认识或者限于客观条件, 或者是缺乏主观努力。有些国家早已在研究并试图掌握他们本国语教学的规律, 有的甚至在研究学汉语的规律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说明, 只要我们重视研究、加强研究, 规律是可以揭示的, 语文教育的科学性是可以提高的。当前“语文教育科学化”研究有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育的相关学科, 诸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都得到很大发展, 可以为语文教育科学化研究提供根据及借鉴成果。

其次, 语文教育科学化是必要的。传统语文教育似乎觉得语文教学无规律可循, 有很大的随意性, 拥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感。而现代语文教育仍然存在诸多不科学性: (1) 无序性。教材编选, 组元方式一会儿文体、一会儿内容、一会儿读法、一会儿文白间杂, 不一而足, 似乎至今也没有找到一个科学的序列;一篇文章安排时而高中, 时而初中, 时而初一, 时而初三, 时而高三, 时而高一……似乎没有一定的规矩。 (2) 随意性。我国学生的语文水平为什么长期得不到有效提高, 主要因为教学的随意性。所谓“随意”, 就是不讲规律, 不抓住事物的本质, 即不讲科学, 随心所欲。比如层次切分, 不讲文体规律, 有的切分得支离破碎, 破坏作者严密的逻辑性;有的切分得毫无意义, 不能突出作者的匠心安排等。 (3) 浮浅性。教学设计上, 教师只让学生读单篇短文, 而不读长书 (不一定是长篇小说) , 思想零乱驳杂, 形不成深厚的文化积淀, 更不要说形成未来人生所需要的文化素质。因此, 语文教育落入浮浅也就在所难免了。

对于语文教育的不科学问题, 张志公曾尖锐地指出:“我们的语文教育中有多少科学性成分?我看经验主义居多。我们语文教育研究了这么多年, 有统计数据吗?你选《阿房宫赋》, 我选《醉翁亭记》都有道理。一部语文教材中, 总共有多少个印刷符号?有多少个成语?词汇量是多少?出现频率是多少?学生阅读水平应达到一小时读多少字的速度才合格?我们的语文教育, 吃亏就在于没有科学性, 没有真正地深入调查研究, 随意性太强。”[3]无明确的量, 无合理的序, 一切都只是模糊的定性描述确实是语文教育低效的原因之一。亟待我们自己揭示并掌握语文教育规律, 以提高语文教育效率。

三、语文教育科学化的实践优势

众所周知, 语文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获得是借助汉语言和文字来实现的。就汉字而言, 它是不同于西方拼音文字的集表音、表义于一体的复脑文字, 是世界上充分开发和利用左右脑工作的最好文字, 而上述脑科学、脑生理解剖学、教育心理学三方面的研究成果, 恰恰能凸显汉字的这一优势, 这为语文教育走向科学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据。

研究表明, 大脑的开发还存在极大的空间, 科学化的教育是开发大脑的有效途径。因此, 应当充分发挥汉字教育在语文教育科学化中的教育作用。汉字教育对开发右脑、进行左右脑协调教育, 具有特殊的优势。汉字是世界古文字中唯一流传至今的文字, 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根基所在。它不仅外形很美, 内涵也极其丰富, 可以这么说, 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 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谜, 一个成语就是一个故事。联合国相同内容不同语言的文本中, 哪一本最薄哪一本就是中国的, 说明汉字汉语所含的信息量最大。

比较教育研究证明, 通过汉字、汉语学习, 对开发右脑并促进左右脑协调活动具有独特优势。日本川嘉教授的研究表明, 使用表音文字的人左脑功能损伤后产生语言障碍, 而使用表意文字的人左脑功能损伤后仍可保持语言能力。因为表音文字是偏向于左脑的“单脑文字”, 记忆存在于左脑中;而表意文字是与左右脑都有联系的“复脑文字”, 记忆存在于左右脑相互联系的网络中。韩国总统金泳三主张用汉字统一中日韩三国文字。日本汉字教育振兴协会会长石井勋说“没有哪一种文字能像汉字那样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汉字是一种只需要用眼看就能思考、即使语音不同也能理解其意思的唯一一种文字。”他甚至预言:21世纪世界通用的文字将是汉字![4]世界各国通用的语言教育也将是以汉语教育为主体的语言教育。

当然, 还可以从其他角度阐明语文教育科学化的优势。一是随着五笔字型、紫光拼音、搜狗等汉字输入法的不断发明, 汉字可以以高于英语等文字几倍以上的速度输入电脑, 在成功处理公务和个人交流方面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同时, 也使自20世纪以来长期流行的“汉字消亡论”不攻自破。二是语文教育界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 借用心理学、生理学、阅读学、接受美学等理论对识字教育、阅读教育、写作教育、口语交际以及教材编写、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化的探索, 出版了大量的图书和音像资料, 开发了许多汉语文学习网站,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三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和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 中华文化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汉语文教育 (国外称为华文教育, 中文教育等) 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日益彰显, 受到海外华人华侨, 甚至一些国家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汉语文教育如何科学化方面进行了越来越多的合作研究。“中国热”、“汉文化热”、“华文华语热”正在形成。一个“华文属于全世界”的时代已经到来。正如英国科技报主编麦克·普鲁斯所说:“我坚信, 总有一天, 全世界人民必修汉语!”[5]

综观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与现实, “科学化”还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认可与重视, 语文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科学性成分还太少, 很幼稚。即便是这样, 当今很多教育实践者却又误解了语文新课程理念, 剑走偏锋, 在语文教育中大搞什么人文性, 实质乃为泛人文性、去科学性, 而违背了科学的规律, 这又使得原本薄弱的语文教学科学化进程受到重创。在此, 借用顾黄初先生的话来告诫一些步入误区的人们:“在‘语文教育科学化’方面, 我们不是做得太多, 而是做得远远不够。这些是我们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时务必不能忘记的‘矛盾的另一方面’, 这也是我们着力强调‘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的本意所在。”[6]因此, 我们在坚持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的同时, 要不断更新观念, 端正教学态度, 既要人文更要科学, 把科学与人文教育精神真正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关于语文教学中科学性与艺术性问题的探讨, 语文教学论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1.

[2]董菊初.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概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张志公.提倡两个“全面发展”.语文学习, 1996 (1) .

[4]教育文摘周报.1995-4-19.

[5]戴汝潜.汉字教与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中国教育的科学理念 篇7

1. 注重启发式教育:

课程每一单元增设提问和答疑环节。即可由学生现场提问,也可由教师预设问题。预设问题本着“少而精”与“广而新”的原则,既注重启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注重及时将科学前沿和工程技术的最新发展引入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增加其知识面。预设问题在形式上,可以活泼一些,不拘一格;甚至可以穿插一些历史知识或现实事件,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如下一题:德国雷马根大桥在二战中的失守,其价值被形容为“将该桥全部钢铁重量换成黄金才能比拟”;试从超静定钢桁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该桥为何在第一次起爆中屹立不倒?又比如下一题:911事件中世贸大厦的钢结构框架为何倒塌?冲击和高温谁是祸首?如此等等,重在教师交流式地“教”,学生趣味性地“学”;引导学生通过探索进行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思考的能力。

2. 注重感性知识:

空间想象力的训练和工程感性能力的培养,在整个钢结构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发现:即使是城市里长大的学生,对真正的钢结构建筑,如重型工业厂房,化工管架等也都缺乏感性认识,面对书本上,平面上的图纸,常常建立不起空间概念。这就急需教研小组,针对教材上的节点详图,施工平面图,补充增绘结构立体图,有条件的最好还能制作模型图,让学生对比识图,一目了然。教研室配备了完整的系列钢结构教学模具,包括一整套空间网架模型和钢屋架节点模型、钢屋架支撑布置模型、钢屋架和各种梁柱连接节点,常见柱脚节点,桁架连接节点等模型。显著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3. 注重实践环节: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和“走出去”的实践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结合所教课程内容,要求学生参加1~2项小课题研究。此外还鼓励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结合教师的科研、工程实际,分成小组,分工协作开展研究和承担设计任务。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学习,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我们还设计了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多组课程设计题目,指派能力强的学生为组长,规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另外,组织学生到工地现场或实习基地(如武汉神龙汽车重工业厂房实习基地,精工钢构集团实习基地)参观实习,组织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现场讲课;同时自己动手制作钢结构的施工、安装录像,使学生直观地并总结性地了解复杂的钢结构工程。在校内试验大厅,组织学生通过试验掌握钢构件的试验方法,包括试件设计、加载装置设计、测点布置、试验结果整理等方法,等等。通过试验观察不同截面轴心受压柱的失稳过程和失稳模式,将理论极限承载力和实测承载力进行对比,加深对计算公式的理解。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是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除了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工程实际问题引出理论知识点,还设置了与课堂教学配套的综合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环节,支持学生参与“弯矩图大赛”,“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等活动。鼓励能力强的学生采用虚拟模型实验的方法;通过分析虚拟模型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增加学生对抽象的弯矩作用平面、复杂的节点构造等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自行制作虚拟节点模型的动手能力。

5. 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

考虑到钢结构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内容复杂、信息量少、平面讲解不易为学生真正领会理解的现象,以教师自主开发研制的高水平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为核心,构建了实习观模(实物,模型或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多位一体的教学平台。根据课程特点,采用行之有效的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像(特别是录像资料以及国内外有关钢结构设计方面的实例资料)、动画、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们制作的受压构件的“弯曲屈曲,弯扭屈曲,扭转屈曲”的三维动画视频的演示,就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三种屈曲的不同发生方式。而“普通螺栓和高强螺栓的破坏机理及其区别”的动画演示,则直观剖析了螺栓各种不同的破坏形式和产生原因,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收集和展示了大量工程实例。网上教学资源形式多样、导航清晰、界面友好,便于安排网上适时答疑;符合钢结构教学的内容要求和对学生自学的引导。

6. 注重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作为本科生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钢结构》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始终是要为后续专业课打下一个深厚的基础。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专业技术的进步,专业课对专业基础课更新周期的要求愈来愈短,更新内容的要求也愈来愈多,钢结构教学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我们除保持了足够的专业内容以使本科生能熟练掌握基本构件的计算外,还彻底理顺了内容的逻辑关系;不仅加强了传统的重型厂房设计所需的基本理论,还增加了轻型门式刚架、网架和高层钢结构的一些基本设计理论。并将科技含量高的建筑钢结构最新工程技术成果及有价值的教学材料及时引入到课堂上。比如,用讲座的形式介绍台湾陈生金教授开发的切削式高韧性接合系耐震消能的钢结构节点接合法,将梁柱接头之降伏区移离与柱交界面之焊接及螺栓孔处,来提供一预先选定之扩大塑性区,消散地震引致之能量。聘请澳大利亚专家举办关于新近流行的钢膜结构的学术讲座,等等,满足了学生对建筑科学技术发展及应用的爱好和兴趣。

总之,本着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我们尝试了在各种教学环节和手段上,努力提高钢结构课程的本科教育水平,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摘要:针对钢结构本科教学, 如何与时俱进地提高教学水平, 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本文从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出发, 从注重启发式教育;注重感性知识;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教学内容的发展更新等各方面进行了一些经验介绍和研讨。

中国教育的科学理念 篇8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内容

1、从本质上去树立发展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要想实现科学发展观, 我们就要从提升每一个人开始, 因此, 我们要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 加强培训高技能的人才, 建立他们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明确他们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每一个人的实际情况, 来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 认真负责的开展好教学工作, 培养能为社会进行优质服务的学生, 重视其综合素质的培养。

2、建立起发展理念的目标, 和谐的去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由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等职业的发展, 目前, 随着经济的发展, 经济产业的结构也在发生变故, 为了能让人去很好的适应经济环境的发展, 我们就要加强终身学习和教育, 为整个经济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 从而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加符合经济社会的需要, 让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去发展产业、更新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3、将发展理念进行合理的定位, 使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特色性

由于各行各业, 各个品牌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这些竞争力都离不开行业及品牌对整个社会的吸引力, 而吸引力要依靠每个人自身创造的价值及自身的特色来完成, 因此, 只有在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下, 才能培养去具有特色的人才, 然后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 结合每一个行业的背景及社会的要求, 让他们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特色, 然后使整个社会呈现出特色化的风格。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内涵

1、发展理念

我们要从本质上去认识发展理念, 领悟其发展理念的意义, 理性的去把握主体和客体的发展, 对于未来的发展, 目标与价值存在的现实意义, 都是需要我们去通过主体来全面实现客体所需求的思想观念, 通过理性的认识来体现其本质内涵, 不断的去适应去完善客体的要求, 并在实践中建立完整操作体系, 深入的去探讨操作方式下所存在的问题, 加深问题的观念性。

2、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讲究科学性的发展, 其理念是同实践以及主体存在的现实环境密切相关的,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要通过改革与发展来实现, 在适应时代的变迁下, 改变其思想观念, 首先, 我们要认识主体, 然后, 通过主体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 有意识的去反映其教育层面所涵盖的理想价值。另外, 在高等职业教育下, 发展理念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前提, 通过发展理念实现科学教育, 客观的认识主体未来发展, 将高等职业教育达到实际本该有的效果, 同时要不断的构建思想观念体系, 使高等职业教育趋向于理想化。

3、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演变

通过理论和实际来进行探索, 实现发展观的整体性及科学性, 增强发展观的发展理念, 衡量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接受教育的学生人数,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 有效的控制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在优化教育结构, 提升教育质量及效益的同时稳定好其教育的发展, 要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发展状况。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 平衡好教育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 规划好高等职业教育下可利用的资源。

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原则

1、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与前瞻性。

在连续不断的发展下, 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与更新, 也继承了历史以来所形成教学观念。如果我们丢掉这些历史观念, 也就丢掉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如果我们不能将眼光放长远一点, 高等教育的原动力又怎么去体现。因此, 我们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同时, 既要继承历史观念又要把我们目标定得长远一些, 让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 发展的动力越来越强。

2、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国际性与民族性。

在高等职业教育下, 我们不能将各个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发展分开,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既要培养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又要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一方面加强民族特色的发展, 一方面巩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要了解各个国家实施高等职业教育时的经验与思想观念, 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朝向国际化的发展标准迈进, 从而达到其国际性。

3、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一致性与多样性。

为了让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就必须加强我们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技能, 同时要将我们的思想做到统一化, 并朝着同一目的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各个高等职业院校都要有自身的发展理念和目标, 在多样化发展的基础上, 建立具有特色的专业技能, 全面方面提高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及教学质量。

四、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意识

在全面的提升教学的质量上, 要加强管理意识, 要有较为科学的管理机制, 管理队伍要具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同时, 要提高教学的整体工作, 要将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围绕教育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强化管理队伍, 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的管理, 让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获得改善, 另外, 各高等院校要有超前发展的思想观念, 加大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结语:综上所诉, 通过认识高等职业教育, 我们了解到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以及发展理念的本质内涵和原则, 从而树立了正确的教育发展观, 提高各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其次, 在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使高等院校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让高等职业教育逐步朝着国际化、民族化、一致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萧练武.高职:基于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03)

[2]冯峰, 郑瑾, 张春满.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化发展状态观测点体系构建及设计[J].职教论坛.2013 (18)

中国教育的科学理念 篇9

【关键词】办学理念  教学管理  师资队伍  实习教学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41-01

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中等职业院校办学特点,大连市机械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在多年来的办学实践中一直坚持“适应市场、诚信办学、规范有序、服务社会”的发展方向,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切合时代发展特征和要求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深化各项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落实各项制度,努力拓宽专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设施基本建设,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一、加强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是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今后很长时期内关注的重点。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对教育教学质量实施改革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教学系统是一个多要素、多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必须有组织、有标准、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学校严格按照省技工学校教学管理实施细则要求,在教学工作中逐一落实,并根据自身的办学规模、特点加以调整、补充。在教学指导思想上,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坚持职业教育管理原则,突出技工教育特点,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高级技术人才。

目前,学校的教学管理过程基本上可划分为计划、执行、检查、反馈四个环节。首先,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严格按照各专业有关教学大纲执行,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统一调配教学资源,保证教学过程能够有序进行;在教学执行环节,鼓励并支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在教学方法、内容、手段上大胆改革创新,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努力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了保证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加大了对校内教学过程的监控、检查力度,其中包括教案、授课进度、教学态度、听课评课、作业批改、教学创新应用等各个方面,并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在教学管理中,重视听取各方面建议,及时了解班级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教师的师德、师风、学识水平、专业技能、教学方法、教研能力等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学校历来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学校第一资源的理念。经多年努力,现已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素质及学历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等方面在市技校系统中均属于一流,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均选派教师参加相关专业领域技术培训班,为各教研组配备计算机,鼓励教师自主开发课件,在所有教室均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为教师进修、业务培训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三、注重实习教学环节,促进学生技能水平显著提高

实习教学是技工学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提倡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除掌握本专业理论和技能知识外,还要尽可能多的掌握其他相关专业的技能,并为此在教学安排、实习场地及教学设备等方面统一协调,花大力气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目前已建成计算机操作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化教学室、数控模拟操作室、数控机床实习车间、普通车床实习车间、钳工实习、加工中心实训基地等一系列与专业设置相配套的教学设施。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学校制定了培养或委培教师进修计划,定期投入专项培训经费,重点突出专业理论课和实习课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教师技能操作水平。

在实习教学具体安排上,学校根据现有条件,尽可能增加学生技能实训课时,每学期校内实习车间基本上满负荷运转;在不断增加、完善各专业实训设备的同时,全力保证学生实习所需工具、量具及材料购买资金。同时,为了激励学生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学校还举办了校内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对优胜者给予优厚的奖励政策,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实习、实践活动中,得到学生们的积极响应。

由于学校重视实习教学环节,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学生技能训练的正常、有序开展,因此近年来学校在历次市级技能大赛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也取得长足的进步,促使学校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加强品牌专业建设,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名牌的学校源于名牌的专业,集中多方资源大力发展品牌专业,扩大学校知名度及影响力一直是学校多年来努力追求的目标。为此,学校在品牌专业建设上舍得花大气力,从教学设施的完善到名师队伍的建设等各方面都给予重点倾斜与扶持。学校认为,加强教师队伍中的名师队伍建设是培育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而且也是唯一的途径,名师队伍的建设对于学校品牌专业的培育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制定多项优惠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配置优质资源,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锻炼、培养、扶持名师的健康成长;按照专业建设的需要,鼓励和支持在职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创造条件帮助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基层、到企业、到生产一线亲身体验,积累经验,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目前,学校“数控加工技术”与“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两个专业为大连市品牌专业,其中“数控加工技术”专业获得辽宁省示范专业称号,近年来在全市技工院校系统数控专业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得团体与个人奖项,为学校品牌专业的培育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积极拓宽办学领域,保证学校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为全面贯彻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指示精神,为大连装备制造业培养更多更好的技术工人,学校确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技术工人,提高劳动者素质,保持学校与办学专业结构的适度平衡,实现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与市场需求同步发展,努力建设成为大连市中等职业教育教育中专业设置较为完善、同时具有较强活力和竞争实力的学校之一。

中国教育的科学理念 篇10

一、生命化教育与教学的含义

目前关于“生命化教育”仍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 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1]以此引申开来解读生命化教育, 则可以理解生命化教育为追求人生命的完整, 即人格心灵的完整、个性的发展和情感与兴趣的满足。生命化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 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 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 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到焕发, 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的共同经历中, 不断生成的过程。

生命化教学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 感悟生命意义, 富于生命活力的教学境界。不难体会到, “生命化教学”分3个层次加以表述。一是它的理念:它关注和追求人 (包括教师和学生) 的生命、心灵、人格的完善, 个性的发展和情感、兴趣的满足。二是它的目的:使学生具有正常的情感体验, 具有真善美的人格, 个性充分发展, 并给予教师职业生命的满足;三是它的3条举措: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进行情感体验;师生交往互动。

生命化教育的内容包括: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从相信每一个生命的意义开始;从成全每一个生命的发展开始;从创造宽松、和谐、有安全感的教学环境开始;从改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开始;从改善与学生的交往方式开始;从改善与学生的对话开始;从改善教学策略开始;从提升自我生命质量开始。[2]

二、融生命化教育于科学课的教学案例

在《燃烧与灭火》这节课的教学中, 教学的重点是围绕着燃烧的两个条件展开。为了让学生对此有真切的认识, 同时将科学课也作为生命化教育的良好载体, 笔者认真进行了课前准备, 然后施教。

1. 观察实验, 调动学生积极性

上课开始, 教师在讲台上点燃了一支蜡烛, 请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并思考几个问题:蜡烛燃烧有烟产生吗?你看到火焰有几种颜色?它是单层的吗?并告诉学生可以到讲台上来靠近观察, 但是要注意安全。

带着问题, 学生们开始讨论开来, 课堂气氛开始活跃。

“我看到蜡烛的上方有些许的青烟, 但是不明显。”

“火焰有明显的橘黄色和青色两层, 橘黄色那层占的面积最大, 最靠近烛心的还有一个白色的小圆点, 烛焰应该有三层。”

一位欲言又止的学生看着老师, 他的眼神充满期待, 却又缺乏勇气起身回答, 于是教师叫了他的名字, 他就直说:“老师, 烛焰会发生轻微的摆动, 应该是微风吹过造成的, 还有, 蜡烛在慢慢的缩短, 最终会消失的。”教师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表扬, 同时意识到这位学生的话中带有最终蜡烛燃尽的感慨, 这是很好的感悟, 于是做起了导释:“蜡烛会烧尽, 在燃烧的过程中体现了它的价值, 给了人们光和热。但是我们要尊重它的存在, 除非有必要才来点燃它、使用它, 对于其他的事物, 特别是生命, 更应该怀有敬畏之心。”

经过讨论之后, 教师总结了大家的发言, 并说道:“观察是每一个科学家必备的素质, 只有善于观察, 发现问题, 才能做进一步的科学研究。”这样外焰、内焰、焰心几个概念已经轻松而深刻地留在学生的心中了。

[反思启示]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从观察一支蜡烛的燃烧, 水的沸腾, 小鸡的出壳, 新芽的破土而出, 等等, 不仅仅是科学课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而且在此过程中, 教会学生读懂自然, 感知生命, 让科学课同样充满人文精神。

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 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跃动着生命的鲜活和灵动,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教师关注的焦点。教师的眼光要敏感而富有智慧, 尤其要经常想到有没有学生被忽视了。被始终关注的学生和不被关注的学生命运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因此, 教师的善意, 要通过眼神、体态、语调、表情明晰地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2. 探究实验,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燃烧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学生对于燃烧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多, 知道燃烧需要氧气, 但是, 如何证明这一点呢?问题一提出, 学生们又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这次要求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几分钟以后, 一个小组的发言人发言了:“可以给蜡烛盖上一个罩子, 然后用针筒抽去罩内的空气, 蜡烛的燃烧就熄灭了。”这位学生的发言引来了进一步的讨论, 其中一位学生补充道:“这个罩要透明的, 便于观察实验现象。”教师肯定了两位学生的想法, 并请全班同学为他们提供的实验设计鼓掌。这样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谦让, 这是很重要的人生素养。

接着, 教师做出了一个为难的表情:“老师可以提供玻璃罩, 也可以提供针筒, 可是, 要用针筒刺穿玻璃来抽取空气, 恐怕难以实现, 还有更好的办法吗?”这时, 另一组的发言人回答道:“老师, 不需要抽取空气, 把玻璃罩盖在燃烧的蜡烛上, 等到罩内的氧气被消耗完的时候, 火自然就灭了, 也就证明了燃烧需要氧气。”

“很好!”教师表扬了这位学生, 并从抽屉中取出事先准备好的玻璃杯, 把杯子倒扣在燃烧的蜡烛上。果然, 蜡烛的火焰越来越小, 渐渐地熄灭了, 学生们欢呼雀跃起来。就在这时, 教师突然请一位在兴奋中的学生说出空气的组成成分, 他答道:“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还有少量的水蒸气和稀有气体。”学生不知道教师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 教室里安静了下来。教师接着问:“既然空气的组成成分这么复杂, 并不只有氧气, 通过这个实验如何能断言是氧气而不是别的气体的消耗导致蜡烛的熄灭呢?”这样给学生有不同的判断、不同的理解空间, 让学生学会运用批判的思维。我们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空间, 主要是要让学生从顺从式的解读转化为自己的判断。这时候学生们开始窃窃私语了, 有疑惑, 有惊讶, 有顿悟。这时班长举手发言:“老师,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只能推断燃烧需要空气的某种成分, 并不能确指是哪种气体, 看来科学研究是一个非常严密的过程。”同学们纷纷表示赞成, 此时教师顺势布置了一个任务:请查阅科学史上探索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

接着, 师生一起做了纸盒盛水实验以证明燃烧需要一定温度的实验。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设计、讨论、制作纸盒, 预测实验结果等等。

[反思启示]

生命化教育把每个人都视为一个运思和创意的原点, 把每个人都视为一个智识和灵感的凝结中心, 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到焕发, 转变为教育家式的教师。师生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 学习知识, 领会过程, 锻炼思维, 养成习惯, 体会自然, 感悟生命。它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也不是单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 而是在使学生具有正常的情感体验, 具有真善美的人格、个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 给予教师职业生命的满足, 实现完整的教学过程。[3]由此可见, 生命化教育是回到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与成全上来, 这正是与新课程理念的相通之处, 可以看作是一种“返本”, 同时又是与时代精神相通、与时代需求相适应的。

3. 融科学于生活, 凸显生命价值教育

学生已经通过实验知道了燃烧发生的两个条件: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接着就由教师来举例子, 学生来说明是运用了什么原理。

就通常的火场用水枪灭火、汽油燃烧用沙子灭火、各种灭火器灭火等请学生分析灭火原理, 教师做适当补充说明。学生对灭火原理有了较多认识以后, 将话题引导为:在生活中万一发生了火灾, 该怎么办?什么是最重要的?学生开始议论纷纷并举手发言道:“我们应该勇敢地灭火!”底下有不少同学表示赞同。这时候就非常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了。“同学们, 老师欣赏你们的勇敢行为, 激励着老师这一代人成长的榜样之一就有救火少年英雄赖宁。但是, 你们现在只是十几岁的孩子, 在无情的大火面前处于绝对的弱势位置, 灭火是一项专业的工作, 会有消防队员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设备来完成, 如果同学们盲目上前, 只能被无情的大火吞噬, 要知道, 人的生命才是最可贵最值得珍惜的。”这时候学生仿佛若有所思。“所以, 万一不幸发生了火灾, 同学们首先最该做的就是逃离火场, 确保生命安全。但是, 老师并不反对同学们在保障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 比如帮助更弱小的孩子一起逃生, 第一时间拨打报警电话等。”

最后, 用多媒体演示火场逃生的视频片段, 这节课在学生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反思启示]

生命是教育之本, 是教育存在的根本性依据。生命化的教育, 敬畏生命显然是第一要义。关注生命, 首先要珍惜生命。生命教育就是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 生命化教育是教人体悟生命、追问生命意义的教育。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 都具备了更健全发展的可能性,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内在地蕴含了这种更健全的可能性。生命化教育就是要培植人对生命的珍爱, 要让每一个人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 引导人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三、生命化教育理念对教学工作的导示

1. 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有教无类

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 都有得到尊重的权利。康德说“人是目的”, 是指所有的人都是目的, 不是一部分人是目的, 一部分人是手段。马克思说“人的全面发展”, 也指的是现实的、活生生的每一个个人。生命化的教育首先要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存在, 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反映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就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 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因材施教

所有的生命都是独特的, 都是无法取代的。生命化的教育不仅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还要在此基础上尊重各自的差异, 肯定个人特有的天赋、气质、秉性、趣味等, 以最恰当最符合天性的方式把教育成为一件真正的艺术。这在孔子主导的儒家思想中主要表现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4]。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其它具体情况, 因势利导地开展教育工作。

3. 点化、润泽生命———导其自觉

生命化的教育虽也授受知识、开启智慧, 但更重要的是要点化、润泽生命, 确立生命的价值向度, 陶冶精神境界, 顺应人的生命自然, 提升、诱导人的自然生命, 使生命从其对自身之自然、本然的回眸中“觉悟”到所当趋赴之应然, 最终成全人的全面发展, 使人赢得自由。这是教育的深层意义和终极使命。

参考文献

[1]储昭奇.生命化教育的轨迹, 教育教学研究[J], 2007, (4) :145.

[2]冯建军.论生命化教育的要义, 教育研究与实验[J], 2006, (5) :25-28.

[3]鲁红.生命化教育与学校体育教学,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J], 2006, (4) :82-83.

上一篇:阅读语境下一篇:确定因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