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前的中国基础教育

2024-10-16

改革前的中国基础教育(精选6篇)

改革前的中国基础教育 篇1

第八讲 司法机关

西方国家的司法机关是指有权做出司法判决的机关,也叫做法院。中国的司法机关包括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含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我们习惯地称之为公、检、法、司,它们都在各级党的政法委员会的领导之下。但实际上,公、司与检、法是不同的。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属于行政系统,受国务院和各级行政机关首长领导,而法院与检察院不是行政机关,不受国务院系统领导。

第一节 司法机关的沿革

1.1 改革开放前的司法机关

(一)1949—1953年,全国普遍建立了司法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在中央设立最高人民法院,行使国家的审判权,设立最高人民检察署,行使国家的检察权。

(二)1954—1957年,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发展时期。195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由三级改为四级,即基层、中级、高级和最高人民法院,并设军事、铁路、水运等专门法院,实行四级二审制。检察机关由人民检察署改称为人民检察院。

(三)1957—1976年,司法机关的挫折期。1959撤销了司法部。文革后,检察机关被砸烂,检察制度被取消,各地公检法机关合成一家。

1.2 改革开放后的司法机关

1976年后,司法机关走上制度化道路,表现为:

第一,加强立法工作,使司法机关有法可依。仅从立法方面来说,除宪法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大量法律,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等,国务院制定了大量的行政法规,其中有不少经济法规;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行政法规和经济法规。

第二,健全司法机构。

第三,完善司法制度及其相关制度。首先,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将法官分为四等十二级;其次,建立律师制度和辩护制度,实行律师资格统一考试和审判受理制度;再次,进行司法程序改革。

第二节 人民法院

2.1 人民法院的组成与机构设置

2.1.1 最高人民法院的组成与机构设置

根据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由院长一人,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若干人组成。院长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任期五年,可以连任,但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员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免。被任命者必须年满23周岁,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且具有法律专业知识。

最高人民法院内设以下几个审判机构:

(1)审判委员会, 它是最高人民法院的领导集团(不是法律执行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审判工作,讨论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审判委员会的会议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主持,审判委员会的委员由院长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免。委员会只能由院长、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员组成。审判委员会不直接受理案件,只对具体案件做出讨论和决定,由合议庭执行。

(2)民事审判庭,负责审理全国性的民事案件。(3)经济法庭,负责审理重大的经济纠纷案件。(4)行政法庭,负责审理涉及中央国家机关的行政案件。(5)刑事审判庭,负责审理重大的刑事案件。

(6)刑事审判第二庭,负责审理、检查、处理刑事案件当事人、被告人及其家属或者其他公民,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申诉,通过审判监督及时纠正审判工作中可能发生的错误。

(7)知识产权审判庭,负责审理全国性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8)交通审判庭,负责审理全国性的交通案件。2.1.2 地方人民法院的组成与机构设置

地方人民法院按行政区划设置,分为三级,就是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2.1.2.1 基层人民法院

基层人民法院包括县人民法院和不设区的市人民法院、自治县人民法院和市辖区人民法院。

基层人民法院设院长1人,副院长和审判员若干人。其审判机构一般有审判委员会、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庭、经济审判庭和行政审判庭。各审判庭设有庭长、副庭长。其他机构还有执行庭、信访科、人事科、办公室等等。

基层人民法院院长,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员由同级人代会常委会任免。基层人民法院可以设立人民法庭。人民

法庭是基层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是基层人民法院的组成部分,直接受基层人民法院领导。

2.1.2.2 中级人民法院

中级人民法院包括省、自治区内按地区设立的中级人民法院,直辖市内设立的中级人民法院,省、自治区辖市的中级人民法院和自治州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与地区、市一级行政区划相对应。

中级人民法院由院长1人、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若干人组成。其内设机构一般有:审判委员会、经济审判庭、行政审判庭、民事庭(一般又设有民事审判一庭,受理一审民事案件;民事审判二庭,审理民事上诉案件)、刑事庭(一般设刑事一庭,审理一审刑事案件;刑事二庭,审理上诉或抗诉刑事案件;刑事三庭,审理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的抗诉案件)、执行庭、办公室、调查研究处、人事处、司法行政处等。2.1.2.3 高级人民法院

高级人民法院包括省高级人民法院、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和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其设置与行政区划相对应。

高级人民法院由院长一人、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若干人组成。其内设机构一般有审判委员会、刑事一庭(审理一审刑事案件)、刑事二庭(审理刑事上诉或抗诉案件)、刑事三庭(审理按审判监督程序提出的抗诉案件)、民事审判庭、经济审判庭、行政审判庭、办公室、政治处、政策研究处、司法行政处等。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由相应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员由同级人代会常务委员会任免,任期5年,届数不限。

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委员会成员由院长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任免。设置审判委员会的目的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或者疑难的案件。审判委员会不直接审理、判决案件,但重大疑难案件由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形成决定后,合议庭必须执行。

除审判委员会外,第二种审理案件的组织形式是合议庭。合议庭成员必须是两个以上的单数,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第一审案件的合议庭,除审判员外,有时可以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同组成。但第二审案件的合议庭只能有审判人员组成。第三种审判形式是独任制,即由一个审判员审判案件。这种形式只适用于基层人民法院第一审简单的民事案件和自诉及轻微的刑事案件。2.1.3 专门人民法院的组成与机构设置

专门人民法院是人民法院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专门人民法院是人民法院体系中具有专门性质的法院,具有特殊性。《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专门人民法院包括军事法院、海事法院、铁路运输法院、森林法院、农垦法院、石

油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的管辖范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规定,其机构设置由最高人民法院具体规定。

专门人民法院与地方法院的区别主要在于如下几个方面:专门人民法院是按特定范围的案件建立的审判机关,而地方人民法院是按照行政区划建立的审判机关;专门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具有专门性,受理案件的范围具有特定的约束;专门人民法院的产生及其人员的任免不同于地方人民法院。

1.军事法院

军事法院分设三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各大军区、军兵种级单位的军事法院;兵团和军级单位的军事法院。

根据宪法第127条第2款规定,军事法院的最高审级为国家最高人民法院,在工作上接受最高人民法院的监督。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设院长1人、副院长1人,两个审判庭,各设庭长1人、副庭长1人、审判员和书记员若干。大军区、军兵种单位军事法院和兵团、军级单位的法院,均设院长1人和审判员、书记员若干人。军事法院的设置、撤销和人员编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各级军事法庭按组织系统设置,编制在同级政治机关(政治部)序列中。各级军事法院均设立审判委员会,其任务是讨论研究重大或疑难案件及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审判委员会会议由院长主持,本级军事检察院检察长也可列席会议。

军事法院的干部任免,除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依照宪法第67条规定,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免外,各级军事法院的其他干部,均由军队按干部任免权限任免。

2.海事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决定海事法院的设置或者变更、撤销。海事法院的审判机构和办事机构的设置,由最高人民法院规定。海事法院对所在地的市人大常委会负责,不受理刑事案件和其他民事案件。各海事法院判决或裁定的上诉案件,由所在地的高级人民法院受理。海事法院下设海事审判庭、海商审判庭及研究室和办公机构。海事法院设院长1人,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若干。海事法院院长由所在地的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任免。海事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审判委员会委员,由海事法院院长提请所在地的市人大常委会任免。

3.铁路运输法院

铁路运输法院分设两级,即铁路管理局中级铁路运输法院和铁路管理分局基层铁路运输法院。中级铁路运输法院的审判活动受所在地高级人民法院监督。铁路运输法院院长由所在地人大常委会主任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任免,副庭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员由院长提请所在地人大常委会任免。铁路法院的编制由其所属的铁路局或铁路分局管理。铁路法院内设刑事法庭、经济法庭和民事法庭。铁路法院不受理地方民事、刑事案件。

2.2人民法院的职权

2.2.1 最高人民法院的职权

最高人民法院的职权范围包括审理全国性重大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法律、法令规定由它管辖和它认为应当由自己审判的第一审案件;对高级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不服的上诉案件和抗诉案件;最高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起的抗诉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是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最高监督机关,对一切下级人民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将案件提审或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复核死刑案、解释法律、决定海事法院的设置或者变更、撤销等。2.2.2 地方人民法院的职权

(一)基层人民法院职权:审判普通刑事、民事和行政的第一审案件,对所受理的刑事案件、民事案件以及行政案件,认为案情重大应当由上级人民法院审判的时候,可以请求移送上级人民法院审判;处理不需要开庭审判的民事纠纷和轻微的刑事案件;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

(二)中级人民法院职权:审理法律、法令规定的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案件;审理基层人民法院移送审判的第一审案件;审理对基层人民法院判决和裁定的上诉案件和抗诉案件;审理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的抗诉案件;监督所辖地区内的基层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次审判由院长提请审判委员会决定的本院判决和裁定已经生效但又确有错误的案件。

(三)高级人民法院职权:它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是全省性的重大刑事案件。主要任务是审判对中级人民法院裁判的上诉、抗诉案件,复核死刑案件,核准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案件以及监督全省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具体来说包括审理法律、法令规定由它管辖的第一审案件;审理下级人民法院移送审判的第一审案件;审理对下级人民法院判决和裁定的上诉案件和抗诉案件;审理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的抗诉案件;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次审判由院长提请审判委员会决定的本院判决和裁定已经生效但又确有错误的案件;对一切下级人民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将案件提审或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监督所辖区域内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2.2.3 专门人民法院的职权

《法院组织法》对专门人民法院的类型没有加以列举,显然意味着专门人民法院的设立将具有不确定性,而非特指的。

1.军事法院的职权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是军内的最高审级,其职权是:审判正师职以上人员犯罪第一审案件;审判涉外刑事案件;最高法院授权或指定审判的案件以及它认为应当由自己审判的其他第一审刑事案件;负担二审、死刑复核、再审的审判任务。

大军区、军兵种军事法院包括各大军区军事法院,海军、空军军事法院、二炮部队军事法院、解放军总直属队军事法院等。其职权是:审判副师职和团职人员犯罪的第一审案件;审判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以及上级军事法院授权或指定审判的案件;上诉、抗诉案件的审判。

基层军事法院的职权是:审判正营职以下人员犯罪,可能判处无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第一审案件;上级军事法院授权或指定审判的第一审案件。基层军事法院的职权,基层军事法院包括陆军军级单位军事法院,各省军区军事法院、海军舰队军事法院,大军区空军军事法院,在京直属部队军事法院等。

2.海事法院的职权

海事法院是为行使海事司法管理权而设立的专门审判一审海事、海商案件的专门法院。海事法院主要受理中国法人、公民之间,中国法人、公民同外国或者地区法人、公民之间,外国或地区法人、公民之间的海事商事案件,包括海事侵权纠纷案件10种;海商合同纠纷案件22种;其他海事海商案件26种;海事执行案件5种。

2.2.4 地方人民法院的上下级关系

第一,审级关系。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就是一起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便告终结的审判制度。

第二,审判监督关系。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错误,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第三,指导关系。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审判工作在实践过程中有业务指导关系。

第四,指定管辖关系。下级法院如果就管辖权有争议而通过自行协商又解决不了时,上级法院有权指定其中的任何一个法院管辖。

2.3 人民法院的工作原则

人民法院的工作原则包括:平等原则;公开审判原则;辩护原则;合议原则;回避制度;独立审判原则。

第三节 人民检察院

3.1 人民检察院的组成与机构设置

(一)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组成与机构设置

最高人民检察院设检察长1人,副检察长、检察员若干人。并设置检察委员会,在内部机构上又设有厅、室、局,分别承办刑事检察、经济检察、法纪检察、监所检察、控告申诉检察、法律政策研究以及人事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地方人民检察院的组成和机构设置

地方人民检察院的设置与地方人民法院的设置一样,与地方行政区划相对应。设在同一行政区的人民检察院与人民法院具有相同级别,并且有共同的辖区。有以下三级

(1)基层人民检察院,是指县、市、自治县和市辖区人民检察院,该级人民检察院一般称为县级人民检察院

(2)中级人民检察院,它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分院,自治州和省辖市人民检察院

(3)高级人民检察院,主要包括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高级人民检察院。

(三)专门人民检察院的组成和机构设置 专门检察院包括军事检察院和铁路运输检察院。

(1)军事检察院是国家设立在人民解放军中的法律监督机关,它与军事法院、军队保卫部门共同组成军事司法体系。军事检察院设三级,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大军区、军兵种军事检察院;基层军事检察院。(2)铁路运输检察院。铁路运输检察院分设两级:铁路管理局设人民检察院分院;铁路分局设基层人民检察院。

3.3 人民检察院的职权

(一)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职权

最高人民检察院行使以下职权:对全国性的重大刑事案件,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有错误,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有权检查它们的工作,确定各级人民检察院的编制。

(二)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的职权

1.县级人民检察院的职权。第一,对本辖区内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遵纪守法监督;第二,对县级公安机关的侦查过程实施法律监督;第三,参与刑事诉

讼;第四,监督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对刑事判决和裁定的执行活动;第五,对基层人民法院进行的民事、行政诉讼活动进行法律监督。

2.地级人民检察院职权。主要职权在地区层级上类似县级检察院的五项职权,除此之外,对所辖区域内基层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案件的判决和裁定、发现确有错误时可以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相应的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抗诉。

3.省级人民检察院的职权。除了拥有前述职权之外,它还有对省级司法机关管辖的监狱、看守所、劳动改造机关的刑事判决和裁定的执行过程进行法律监督。

(三)专门人民检察院的职权

专门人民检察院中铁路运输检察院的职权并不十分固定,军事检察院的职权如下:

1.对军职人员的案件行使检察权,按照专属管辖权的原则,受理现役军人、军队文职人员和在编职工的犯罪案件。

2.按照刑讼法和军委有关文件的分工,对军职人员的贪污、贿赂犯罪、侵权、渎职犯罪以及利用职务实施的违反军人职责的犯罪实施侦查。

3.对军队保卫部门侦查的刑事案件审查批捕和审查诉讼。

4.依法对军队保卫部门、军事审判机关实施侦查监督、审判监督以及刑罚执行监督。

(四)人民检察院的活动原则

1.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原则。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

2.对于任何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各级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时,对于任何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3.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重证据不轻信口供,严禁逼供信。坚持严格依法办案,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各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必须忠实于事实真象,忠实于法律,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4.依靠人民群众,走群众路线的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都要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人民检察院在工作中必须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做到秉公执法、刚正不阿。

5.同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与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实行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3.4 地方人大与地方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

地方人大与地方司法机关的关系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1.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和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都是相应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都受相应的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向相应的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2.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决定相应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正职首长以外人员的任免或批准任免。

3.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具有一定的司法豁免权。4.地方人大代表可以对司法机关实施监督。

第四节 司法程序与司法原则

司法程序是司法机关从事司法活动所必经的法定活动程序。它的作用主要是保证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实体法的实施。它包括诉讼程序和非诉讼两大部分。

4.1 诉讼程序

1.民事诉讼程序。它包括普遍程序,简易程序,特别程序,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及执行程序等。

2.行政诉讼程序。行政诉讼包括起诉、受理、审判三个阶段。

3.刑事诉讼程序。包括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及执行五个阶段。

审判是刑事诉讼的核心。审判有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以及审判监督程序三种。

在中国,人民法院实行二审终审制。第二审判决一经宣告即有法律效力。但是,如果判决是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或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案件,其判决还得由最高人民法院或经最高人民法院授权的高级人民法院核准。4.2 非诉讼程序

非诉讼程序主要有公证程序、仲裁程序和调解程序。

4.3 司法原则

4.3.1 司法公正

司法权是中立的裁判权力,它的首要原则是司法公正。公正地司法首先要求法律本身是公正的,其次要求法院和法官依法公正办事,合理地审理各种案件。这就要求具备两个条件:司法独立和司法公开。

4.3.2 司法独立

西方的司法独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三权分立”的原则,法院组织机构独立,自成体系,检察机关则隶属于行政系统;二是“法官独立”,法官按照“自由心证”,独立行使审判权;三是法官终身制和高薪制,非经弹劾,法官不得被免职、撤职和提前退休。

中国的司法独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是如何处理司法机关与其他组织,如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让人民法院真正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二是如何真正做到法官独立。“司法独立意味着法官独立,这表明法官个人的审判过程不受法院内部行政机构的干预。”

案例1 “红头文件”干预司法

2006年7月,福泉人蒲开华、刘兴友和浙江商人黄某合伙在当地采矿。事后,双方发生纠纷。蒲开华、刘兴友因诈骗罪,被福泉市法院分别判刑。此判决后来被黔南州中院裁定发回重审,并由福泉市人民法院建议市检察院撤回起诉。期间,福泉市政府以“红头文件”的形式,请求州政府给予关注,帮助协调妥善处理此案,并表明此案不宜撤诉。

随后,此案经福泉市法院再审,蒲开华、刘兴友再次被判有罪。据此,家属认为福泉市的这份“文件”有干预司法之嫌。

案例2 李慧娟事件

2003年1月25日,河南省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伊川县种子公司委托汝阳县种子公司代为繁殖“农大108”玉米杂交种子的纠纷,此案的审判长为30岁的女法官李慧娟。在案件事实认定上双方没有分歧,而在赔偿问题上,根据河南省种子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种子的收购和销售必须严格执行省内统一价格,不得随意提价。”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立法精神,种子价格应由市场决定。法规之间的冲突使两者的赔偿相差了几十万元。

此案经过法院、市人大等有关单位的协调,洛阳中院根据上位法做出了判决。然而,判决书中的一段话却引出了大问题:“《种子法》实施后,玉米种子的价格已由市场调节,《河南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作为法律阶位较低的地方性法规,其与《种子法》相冲突的条(原文如此)自然无效……”。

李慧娟的判决书中大胆宣布地方法规的某一条款无效,如同在平静的湖水中投入了一石,激起了无数的涟漪,引起了各方面的强烈反响。一方面,指责之声

不断,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关于此事的通报中指出,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无权对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地方性法规的效力进行评判。在河南省人大和省高级人民法院的直接要求下,洛阳中院撤销了李慧娟审判长职务,并免去了其助理审判员的职务。

4.3.3 司法公开

司法独立制度可以排除外来因素对法院和法官的干扰,但要达到司法公正,还必须有效遏制法院和法官的违法和不道德行为,实行司法公开。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运用制度进行约束。它包括加强陪审员制度建设和建立法官与当事人隔离制度;

第二,运用公众舆论监督。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首先可以让司法机关知晓民意,从而自觉调整司法行为。其次,新闻舆论能够约束司法权力,防止司法权走向异化,从而实现设立司法机关的目的

案例3 黄松有案

2010年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黄松有受贿、贪污案在河北省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检察机关指控黄松有利用职务之便,受贿390万元,贪污120万元。

2008年10月,因涉嫌操控“中国第一烂尾楼”——广州中诚广场拍卖一案,黄松有被“双规”,由此成为建国后司法系统内因涉嫌严重违纪而受查处的最高级别官员。

廊坊人民检察院的指控中称,2005年至2008年间,黄松有利用其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职务便利和职权、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在有关案件的审判、执行等方面为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卓伦等五人谋取利益,先后收受上述人员钱款共计折合人民币390余万元。此外,黄松有还于1997年利用担任广东省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的职务便利,伙同他人骗取本单位公款人民币308万元,其个人分得120万元。应以受贿罪、贪污罪追究黄松有的刑事责任。

改革前的中国基础教育 篇2

1 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背景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走向先于其实践而产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英、美、加等世界各国未雨绸缪,先行一步思索、策划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蓝图。当然,这些举措并非都无中生有,而是以其时代敏感性、洞察力为基石的。总而言之,在跨世纪的门槛上,各国教育改革者都必须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探寻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特殊国情、文化背景之间的微妙关联,从而以总体的视角来理解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2 关于改革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 关于课程评价改革

评价取向的调整和评价方式的丰富。在《纲要》中,我国旗帜鲜明地点明了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其核心是确立三个课程评价取向: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为了贯彻这些取向,我国强调评价对象的真实性、评价功能的发展性和质性评价地位的提高。档案袋评定、苏格拉底研讨式评定的引入体现了这些改革走向的主流。

4 关于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另外,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有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以期能为处于这一领域内的学者,尤其是初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 篇3

严跃森 下载整理

一、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试点地区。

1.明确政府职责,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2.探索政府举办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的措施和制度,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3.改革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和管理体制,探索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途径,改进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模式。4.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的试点地区。

1.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2.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实行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办法,多种途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完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探索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随迁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保障制度。

4.完善寄宿制学校管理体制与机制,探索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

5.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考核和评估制度。

三、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试点地区。

1.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

2.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

3.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建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

4.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措施和办法。

5.研究制定义务教育质量督导评价标准,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探索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

四、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试点地区。1.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2.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规范化建设,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3.开展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9+3”免费试点,改革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体制,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4.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督导体系。

5.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

6.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试点地区和学校。

1.完善教学质量标准,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建立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2.设立试点学院,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3.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4.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化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探索和完善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体制机制。

5.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6.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六、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试点地区和学校。

1.探索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的办法,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2.推动建立健全大学章程,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3.建立健全岗位分类管理制度,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改革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机制。

4.建立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完善高校内部财务和审计制度。

5.改革学科建设绩效评估方式,完善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6.构建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健全高等学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

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试点地区和学校。

1.推进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探索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合作发展机制,建设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构建高校产学研联盟长效机制。2.发挥行业优势,完善体制机制,促进行业高等学校特色发展,培养高水平专门人才。3.完善来华留学生培养体制机制,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

4.探索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国家紧缺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机制,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

5.加强内地高校与港澳知名高校合作办学,探索闽台高校教育合作交流新模式。

八、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的试点地区和学校。

1.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办法。

2.清理并纠正对民办教育的各类歧视政策,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

3.完善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公共财政资助民办教育具体政策,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

4.改革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

九、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试点地区和学校。

1.制定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从教的具体办法,探索建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创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全员培训模式,推进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多种措施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2.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扩大实施范围。

3.创新教师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探索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新模式,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建设支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学资源平台。4.完善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模式。

5.开展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建立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和办法,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

6.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十、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的试点地区和学校。

1.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优先发展教育的办法,完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体制。2.探索高校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的机制。3.根据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研究制定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

十一、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的试点地区。

1.重点领域综合改革的试点地区。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明确政府责任,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育规范管理,切实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探索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探索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系统改革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强化省、市级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促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快基础能力建设。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推进城乡、区域、校企合作。积极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适应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改革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查处力度,完善高等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促进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兴办教育。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2.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的地区。

未来中国教育体制改革 篇4

什么各大企业在喊着人才紧缺,而社会上却有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找不到相应的工作? 为什么每年都在说给学生减压,而还有好多学生不堪忍受学习的压力,选择自杀? 为什么现在厌学的人越来越多?

为什么有点眼力见的人都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

为什么中国学生考试能力世界公认,但综合能力却那么差呢?

为什么世界名牌大学前十名中没有中国的身影?

为什么-------

这一系列的“为什么”,只说明一点,中国的现形教育有问题。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虽然说每年都在搞课改什么的,但那也只是小打小闹的。自欺欺人罢了。根本就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起来。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教育追求的目的。现形教育说的也是在培养人才,并每年大批量地产出。这所谓的人才走上社会,非但没能得到更好的效益,却给政府部门带来了就业负担。更多的学校为了利益的追求,已然不把培养适用型人才当做目的了,为了考试而学。为了提高升学率,让学生死做题,做死题。死背书,背死书。全然没有一点社会需求的东西在里面。大学里更在忙着扩招。利益使然!所上的东西尽是些无实用的东西。几年毕业后。再看看教育出来的“人才”。考试能力强,死记硬背能力强。动手能力差。还个比个地清高。所学的东西不是陈旧过时的,就是肤浅的。没有实战经验。回到社会,还得重回炉灶。现形教育真的要从根本改革了,不然毁的不仅是一代代人,更给中国社会的发展拖后腿!

如果要我为未来中国教育体制提出可行性的纲领,我想我会颠覆现形落后的教育!首先,我将教育部门的考试办打回老家。我们不需要这样祸害人的东西。这样做也为中国政府机关精简人员编制做出点贡献。

其次,我们要明白:

我们教育的宗旨是什么?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有用之人!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只有两点,教育我们的孩子:1.学会做人。2.学会做事。二者相辅相成。二者兼行,人,才走得稳!在世界上更能赢得尊重!

我们教育的要求是什么?我们要的不是全才,更不是千篇一律的庸才,而是人才。我们教育的原则是什么?量身定制,打造个性人才!(注:依据其兴趣而培养,而不是无情的扼杀。)

[特别说明]:1.考试制度,让它见鬼去吧!我们不为考试而活着。

2.学习时间精减。以前人们普遍显得笨,现在人聪明多了。再说,我们不搞虚的,学点实用东西,无须要花十几年时间。太浪费了我们美好的青春年华。

3.教师整体素质要提高。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水平是教不出好学生!希望在教育一线的滥竽充数者到时有所心理准备!不要被人辞退了,还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退的。更要提醒那些以为拿了铁饭碗就可以养尊处优、不思进取的人,谁要糊弄学生,谁就回家卖红薯去。教育部应把这条列进教育条例里去。

鉴于以上教育宗旨和教育目的。并结合我国现在社会发展的国情。以及全国绝大多数人的意愿。拟定了一份教育学习体制的目:(从幼儿阶段开始至大学)

一、幼儿阶段(两年)

教育目标: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将来学业打下好的基础。多给孩子鼓励,并尊重小

孩的人格。

教育课程:1。语言教育:学习汉语字母,简单的会话。会唱儿歌。锻炼口语能力!

2.礼仪教育:学会与人相处,学会感恩。学会爱爸爸妈妈及亲人。学会爱护东西(公共财物,花花草草,小动物等)。认识自私自利是可耻的。学会有爱心。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不乱拿人家东西,不偷人家东西等。

3.劳技教育:培养小孩子独立动手能力。如穿衣服,吃饭。简单的生活打理。不挑食,不偏食。学会节约。认识浪费是可耻的。(中国不需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皇帝娃娃。太过于依赖不是在帮他/她,是在害他/她。)

4.体育教育:多做运动和益智游戏以及课间体操。强健身体,为将来工作打下基础。(要让补脑液企业倒闭,要让医院数量锐减。)

注:幼儿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希望家长要配合学校教育,不要见孩子在学校受点苦就心痛不已。少(shao第四声)不吃苦不成器!惯出来的孩子永远长不大!为了孩子的美好明天,为了祖国的未来栋梁。狠狠心吧!同时,家长也要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加以辅导。并以身作则。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上梁不正下梁歪,就如此!

二、小学阶段(四年)

教育目标:因势利导,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和相应知识的提高。让孩子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多鼓励孩子!

教育课程:1。语言方面:能够写简单的小文章,能够写日常应用文。不作语法训练。不作背诵要求。学会理解。学会简单推理。(死记硬背,只能让思

维呆板,要不就是在写文章时就知道剽窃人家的东西。现在不少人好干这事,背人家的东西,然后堆砌到自己的文章里,结果弄得狗屁不是。)

2.数学方面:①会加减乘除,简单的四则混算(其实也没必要哟)知道就行。复杂的交给计算器,或是电脑。②单位换算,知道人民币换算外币就行了。③计量,买房子时,会丈量房屋面积,别让开发商赖你尺寸就行了。这玩意真是寸土寸金。不带含糊的。④重量,现在东西涨价涨得利害,再加上商贩们不规矩,会点重量知识,可以当场揭穿,让他们受良心谴责吧!⑤简单几何。⑥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注:希望编教课书的人,以后不要再编什么神经病的题目。如:甲乙两辆车相向而行,甲先开,乙后开,然后又返过来开,相遇了,问各自速度。要不就是两个水笼头,一个进一个放,进行比赛。问什么时候灌满,要不就是向酒精里加水,再倒出一半,再加水,再倒水一半。如此反复,最后求浓度。都不切合实际的东西。不如到菜场走一趟,编几个卖菜的应用题不是挺好的嘛。要不就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编几个换算应用题。这以后还能用上。比那强多了。

3.思想教育:娃娃的思想教育得抓。①要热爱祖国。心里要有强烈的意识。没有祖国,就没有家。更没有自己的尊严。②要学会尊敬长辈。尊敬老师。尊重他人。要知道与人方便,自己方便。③爱护公共设施。不要动不动,就像傻B似的刻个XX到此一游!不雅观!④心中要有远大的理想。要有成吉思汗般的雄心壮志。到时,我看小日本可还拿钓鱼岛来叫嚣!打出中国爷们的霸气来。⑤学会鄙视偷盗者。⑥学会强烈鄙视贪官污吏!⑦学会分清是非。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注:李白的“铁杵磨针”,孔融的让梨,司马光的砸缸什么的,以后就不要提了。这太久远的事了。孩子们感觉不到的。再说了,这些东西还有好多是人为杜撰的。跟孩子说假话,有点侮辱他们的人格。只要大人做好榜样就行了。这比拿什么说理都强。

4.劳技教育: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可以制作一些课件。可以做些实验。可以教孩子养

些动植物,种些花草或是蔬菜。要让孩子深刻意识到:劳动光荣!不劳而获者可耻!适当劳动,有益健康!(尤其是女孩子,更要劳动。现在的女孩子,懒的太多了。连洗衣服,刷锅碗都要男朋友,老公干。还标榜什么只吃饭不洗碗。人家那是爱你,对你客气,你真当福气了。)

5.常识教育:简单的地理、自然、物理、化学、人文常识。

6.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势在必行。要学会珍视生命,注意安全。防水防火防电。以及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在这里特别说明:交通安全。孩子中,不少人以后要开车的,要教他们,虽然撞死人不判死刑的。三五个都没事,南京那有先例了。但毕竟让人家妻离子散的,在仁义道德上过不去。所以开渣土车的,要慢点了。醉驾的,要是你爸不是李刚的,也要慢点。珍爱他人生命,是你我的责任!)

7.计算机教育:一定要掌握。不然就OUT了。学会使用一些常用软件。

8.体育教育:简单了解、学会常用运动项目。最主要的是要会踢足球。再不抓,中国足球真的就没出头之日了。

9.艺术教育:作为选学科目。修身养性的可以学学。想从事此行业者可作专业课学。(现在选秀活动多。保不准就出名了。但要懂得潜规则。以免贻误终生!)

10.英语教育:作为选修科目。鉴于我们绝大部分人现在学了英语没有多大用处,故作简单了解。对以下几类人可作专业课去学:①准备长大后更换国籍的人。②准备找外国老公/老婆的人。③准备在国外开公司赚外汇的人。④准备去外国留学的人。⑤准备想当翻译的人。(未来中国市场会在国际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外国人想做生意,他就得学汉语!)

注:小学阶段教育,用四年时间有点长,但是考虑到孩子小。理解能力有限。需要在这方面加强。同时,在劳动教育方面也不要含糊。不能敷衍了事。加强劳动锻炼,必须的!同时,做为家长。更要支持学校教育。

三、初中阶段(两年)

教育目标:培养开发孩子兴趣,引领孩子朝“真、善、美”方向前进!

教育课程:1。语言教育:能写多体裁的文章。能熟练写日常应用文。在口语上有所训练。(搞些演讲与辩论。情景会话模拟。大众场合下口语展现。语言思维条理性训练!)

2.数学教育:稍为复杂的计算,方程,以及几何的面积、体积运算等。

3.法制教育:以案说法。就以现形案件为内容,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如偷盗抢劫,如卖淫嫖娼,如贪赃枉法,如包养二奶,如倒卖走私,如偷税漏费。如造假产品等。我们可以分类编写。要让学生时刻意识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4.青春期教育:对孩子的心理,生理成长,我们要加以正确指导,而不是不管不问。对孩子的性问题,我们不是一味地堵。而是理论引导。不希望再听到有人说:我们的性教育是来自于看A片获得的。那真是可悲呀!对孩子早恋问题,我们也要加以正确地引导。不是棒吓,或者任之而行。

5.历史教育:古代史作为选修课。但近现代中国屈辱史是必修的。我们要牢记欺负过我们国家的人。虽说,现在是和平年代。但要居安思危!某些国家对中国一直是虎视眈眈的!(古代史可以不学。要是靠死人吃饭的,或是拍些戏说皇帝的风流史的可学些。至于学它的经济,政治,文化都是扯淡的事。现代比古代要文明,要先进。所以没必要再搞那倒退之事了。人家外国没有中国历史经历,照样搞得比中国强!!!)

6.体育教育:加强体能训练,野外拉练,各项运动的培养,尤其是足球运动!

7.劳技教育:可设置兴趣小组。学生根据兴趣分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项目。可搞些小发明创造。启发他们的智力和动手能力。

8.常识教育:深入学习些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知识。可作为选修。

9.艺术教育:可作为选修。有此兴趣爱好的,可作必修。

10.计算机教育:能处理一些软件。有此兴趣爱好的,可作必修。

11.经济学教育:简单了解经营之道以及道德规范。不要造假。不要不求质量地谋取暴利。不要偷税漏税等。

12.英语教育:作为选修!

注:初中阶段,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阶段。它是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黄金阶段。在动手能力方面加强。家长,学校两方面要加以正确的辅导。帮助好孩子找好基点。使之更好地发挥所长!

[特别说明]:小学,初中两个阶段是基础学习。属义务教育范畴。初中毕业后。孩子们的去向是多方面的。①步入社会。②根据兴趣选择去喜爱的技能学校。③科研学校挑选优秀学生,深入学习科研知识。④根据兴趣上艺术学校。

[建议]:小学到初中可采用军事化管理。培养其独立意识和过质的心理素质。

四、技能学习阶段(3—5年)

注:将我们现在存的高中和大学合并,缩短学习时间。这类学校根据社会行业需求,开设课程,可以自主招生。采用宽进严出的学习机制。学校就某一领域强化学生的技能。让学生走上社会就能驾驭某一领域。

教育目标:根据社会行业需求,打造适用人才。

教育课程:1。专业课程:根据行业要求,学习其基本理论知识。

2.实践操作:可以去教育基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并进行严格的考核。

3.思想教育:步入社会,该怎样与人处事。讲究哪些礼仪道德。不能到时技不如人,连做人也不如人。

4.心理教育:社会工作压力大,要学会自我心理调整。

5.计算机教育:二十一世纪最基础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掌握!

6.体育:以中国预备役要求,加强体能和技能训练。

7.常识教育:企业法律,劳动法,纳税,识别工作环境带来的职业病,保护环境,地质灾害自救,举报时怎样自我防范等。

注:我们将全面教育改为专业教育。强化技能学习。为学生步入社会,增添一技之长。达到谋生。

[特别注明]:①未来中国的教育体制模式:基础教育+技能教育为主线,选修教育+社会培训

为辅线。

基础教育:幼儿学习阶段—初中学习阶段,一般为9年。

技能教育:视专业情况而定年限。

选修教育:根据个人需要而定。

社会教育:根据个人需要而定。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未来 篇5

发布时间:2011-04-20 08:55:59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

中国高等教育在量上有很大的成就,这些大家都很清楚,所以本次讲座主要谈一些批评。

对高等教育的批评主要是从上世纪90年代高教改革以后开始的,尤其是1998年扩招以后。现在的状况是,高等教育不仅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大师,更严重的是,高等教育已经开始拖累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浪费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才。高等教育的成败必将影响到中国未来社会经济甚至政治发展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到中国文明的进程。

现在整个社会有一个共识,就是高教要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希望,但是关于高等教育究竟怎样改革却没有共识。这么多年,高教改革措施不少,但却有“越改越坏”的趋势,很多人对高教改革已经失去了信心,觉得“既然越改越坏,那不如不改”。

实质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不能单从高等教育本身来看。因为高等教育只是中国整个社会政治经济体系的一部分,高教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是其他制度的一个衍生。因此,如果不能从总体制度出发,就会既找不到高等教育问题的症结,更难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评价及其改革的建议,需要区分三类不同性质的问题。

第一类是发展性的问题,表现为教育本身的种种不足,如师资力量不足、教育和科研经费不足等;第二类是体制性问题,表现为资源的配置、激励机制、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等;第三类是政策观念问题,表现为混淆高教改革和一般的社会经济改革,以经济改革的方式推进高教改革,将市场化作为高教改革的方向和手段。政策观念问题经常导致改革观念的错误导向,政策的错误导向进一步使高教改革误入歧途,改革越多,问题越重。

这三类问题都会影响到中国高等教育的表现,但是它们需要不同的诊治方法。基于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以及中国社会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从长远来看,第一类问题不会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这类问题不具有本质性,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发展得以解决。相比较而言,后两类问题更加严重,是体制性和方向性的问题。增加投入可以逐步解决第一类问题,但是不能解决后两类问题,所以后两类问题应该成为我们评价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切入点。

一、高等教育体制问题及改革方向

一般从三个方面来评价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体制、人才(产品)和知识创新。体制的治理过程、人才培养过程和知识创新过程构成了高等教育三个有机的方面。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教和其所依赖的官僚体系之间的关系,即高校和外部的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二是高教内部的管理体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过去建立的苏联式的高等教育体系经历了很多改革,但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并没有重大的突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外部管理体制的关系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和政治的关系,一是和经济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1.政治化与行政化

在中国,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政府对高校的政治控制和管理导致了高校的行政化、高校领导的官僚化、高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政治化。中国的大学校长、党委书记首先是政治人物和官僚,而不是教育家,主要表现是高校的高级管理人员与官僚体系接轨。这就表明高校首先是个政治官僚单位,而非教育科研单位,这也决定了高校领导最重要的议程就是履行行政职务所赋予的政治任务。

第二个负面的结果是作为行政官僚和政治人物,高校领导的任务就是“不出事情”——“维稳”。从这个角度看,高校领导的任务和其他政府官员的任务没有什么两样。这样的结果就是,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根本不可能提上高校领导的工作议程。

第三个负面的效果是人为制造的纠纷不断。政治的主要任务是控制,教育部门要控制高校,书记、校长要控制院系,院系要控制学生。除了正式的控制机制之外,还要利用人际间的斗争,党政间纠纷就是其中之一。在这种环境下,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搞关系”要比努力做学问、用功读书更重要。

2.商业化

大学校长、书记不仅是政治人物、官僚,而且还是商人或企业家,但不是教育家。因为从财政上来说,国家的教育投入不够,虽然许多年前国家就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要达到GDP的4%”,但这一目标到现在仍没有实现。过去十多年,国家的财政收入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长,为什么教育领域的财政投入没有相应地增加呢?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校长、书记要去搞项目,教育需要产业化、扩招,这些都是商业行为。校长、书记对大学的管理就像官员对经济和企业的管理一样,拼命追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而不是履行高校应有的人才培养、传播和创造知识的功能。当行政化、政治化和企业化主导高等教育运作的时候,高校最重要的品质和功能反而就成了现行管理体制的载体。因此,高教体制与政治体制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现在的政府对高校的政治控制如何影响高校的运作?高校和商业世界关系应该怎样?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要改革高教体制,就必须去政治化、去行政化、去商业化。

(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

1.去政治化

去政治化,就是政府对高校的管理要从政治式的控制转变成法治式的管理。要求高校完全没有政治性,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各种制度下,政治都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影响高教和整个教育系统。

实际上,现代社会的教育系统承担着很多政治功能,中国的问题不在于高教的政治化,而在于政治控制,教育体制变成了政治控制的工具。政治控制的特点是随意性和主观性,所以高校管理完全取决于“人”。在总体政治控制的过程中,往往有一部分人政治化了,例如高校的校长。校长本来应该以自己的专业谋生,追求的是专业知识,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中国的校长和书记依靠政治谋生,普通教育工作者也依靠政治谋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中国的学者不是因为学术而出名,而是因为对政治的批评而出名。

关于去政治化的改革措施,中国可以从欧洲的“教教分离”(教育和教会分离)中学到一些经验教训。近代的大学最初是从教会发展过来的,高等教育机构原本是教会的一部分。欧洲的教育和教会分离过程很长、很痛苦。现在欧美大学实行的“终身制”,就是欧洲最初为了保证教授、学者不会因为宗教见解不同而被解聘的制度。教会与教育的关系经过长期的演变才成为西方国家今天的情形。所以中国必须从政治控制转变成法治式管理,在法治之下,让政治和教育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政治和教育达到双赢。

2.去行政化

去行政化,就是让高校系统从国家的官僚系统中脱离出来。由于政治对高校的控制,高校内部的管理不可避免地和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具有同质性(尽管与其他行政组织比较,高校组织结构还是比较扁平的)。实际上,在高校设置行政级别完全没有必要,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高校有部级、副部级的设置,行政级别不去除,就很难改革高校系统的政治化、官僚化行为。更严重的是,这种制度“有效地”淘汰了真正的领导人才和管理人才。新加坡现在一共4所大学,3所大学的校长是外国人,只要是人才,新加坡就使用。如果新加坡也强调行政级别,就完全没有

办法做到全球招募人才。

3.去商业化

高校还需要去商业化。现在校长、书记、院长甚至学生都要去拉赞助,高校变成了商场,“能否搞到钱”似乎成为很多大学衡量成败的价值标准。“钱搞得越多越有价值”,这实质上就是GDP主义在大学的延伸。如果仅仅是经费问题,可以通过发展来解决,但是目前的情况是,中国的高教系统对金钱的追求已经变成了一种商业文化。很多中国大学的基础设施连发达国家的学校都难以比拟。

中国高校教育内部的贫富分化非常严重。国外教育机构之间和机构内部拥有资源数之间也有差异,但是差异不大。中国的高校,一面是外部政治体制不让它自治,另一面则是内部财政管理制度的高度分权化,结果就变成了“谁有本事,谁去弄钱”,各个院系在赚钱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到了极致。

就这方面的结果而言,中国的高校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赚钱的工具,而生产功能,即人才培养、知识创新不再重要。中国高校这种逐渐商业化的状态不纠正,即便经济怎么发展,国家财政给高校多少钱,都难以做到高校的去商业化。当这种做法变成一种文化后,就很难再纠正了,而这个趋势发展得非常快。

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问题

高等教育可以理解为一个生产过程,其产品就是人才。这方面存在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高等教育的产品在国家总体经济社会生产中的定位,二是生产人才所需要的资源。在任何国家,高等教育的首要目的都是培养适合社会经济生产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合格的师资力量、合适的教材和课程以及相应的科研设备。

1.高等教育和产业发展脱节

中国高等教育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甚至大量失业,同时又没有能力培养中国产业升级所需要的技术工人。结果就出现了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又找不到有用人才的现象。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产业提高附加值的能力。我到珠三角做过很多次调查,发现那里大部分企业三十年以前就开始用农民工,三十年之后还在用农民工。国家应该有紧迫感,为什么三十年了还都没有变化?亚洲“四小龙”,尤其是韩国和新加坡的产业十年就升级一次。中国产业得不到升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不到位。中国的教育是世界上最“产业化”的,但是中国的教育和产业根本没有关联。高教和产业发展严重脱节,其关键是高教改革的定位错误。中国的工业化仍然处于早期,相应地应当参考发达国家的早期,尤其是德国和日本,还有“四小龙”在经济起飞时期的高教模式。但是中国有关部门制定高教政策时参考的却是发达国家现在的模式。

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不仅没能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反而演变成一个人才浪费的过程。我观察到大学生和农民工工资拉平的现象,这肯定是个不好的现象。不是说农民工不如大学生,而是中国大学教育的失败。

2.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不合理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一直不合理,高校合并过程中各个地方“求大求全”,似乎是规模越大教育质量越好。这种学校规模越大、教学质量越好的思想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据说是领导人从国外考察得来的,但是国外找不出这样的例子。大学不是规模经济,很多优秀的大学都很小,例如普林斯顿大学,很多学科都没有,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成为美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个人认为,中国高校这种“求大”的风气主要是向国企改革学习的,但只学了国企改革的一半。朱镕基总理上台后,中国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就是“抓大放小”,我觉得经济改革很好,很有效。高校改革者把大学也看成了国有企业,“抓大”,把一些高校硬拼在一起做大。人家企业有“放小”,但是高校系统没有“放小”,如果高校当时有“放小”的过程,我想今天的格局也不会是这样。高校合并做大的结果导致教师质量跟不上,学科建设跟不上,科研设备跟不上,师资即人才的软件跟不上,很多学校合并以后问题一大堆。“抓大”之后高校尤其领导班子很难整合,不团结,很多学校

现在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高校“抓大”之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追求行政级别的升级风,造成千篇一律的综合性大学,有特色与专长的技术学校受到了漠视。在毛泽东时代,为了满足国家主导的工业化的目标,中国实际上建立了一整套以培养学生技能、技术为主的教育系统,很多专业学院都是在那个时代建立起来的。但是,现在这个系统已经不复存在。如果从工业化和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来说,中国确实需要这些培养专门技术的学校。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学西方先进经验,但是只看到综合性大学,忽视了专门学校。其实美国有些专门学校的学费比哈佛还高,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收入比哈佛的学生还高。意大利现在是欧洲中小企业发展最好的国家,这和它有众多优良的技术学校培养专门的人才有关。中国现在的情形是高端技术有一点,低端技术很多,中间的技术缺乏,这就是中国教育制度的产物。中国一些高端技术甚至可以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有些甚至都超过发达国家,这并不奇怪。如果国家有足够的资源,高端技术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前苏联就是一个例子。同时中国的低端技术又过低。很多国家,尤其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是不区分的,高端技术毕竟是少数,多数是中间技术,正是这部分中间技术构成了制造业和产业链的基础。世界上最大量的技术创新和改进都来源于中间技术,而不是高端技术。中国缺乏的就是这块中间技术,以及提供中间技术相关创新和培训的学校。

这里要强调的另外一点是,民办、私立学校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市场化改革的好处。过多、过严的行政控制阻碍了它们发展有特色的教育,所以中国的民办教育发展不起来,或者说有发展但是很肤浅。

总之,中国的高等教育由“求专求精”的苏联模式走向另外一个“求大求全”的极端,很多问题都和“求大求全”的行政模式有关。因此需要深入研究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从这个角度找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的真正原因,使教育真正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为人的发展服务。

3.培养人才所需要的资源

实际上,中国现在这个阶段资源主要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软件的问题,软件包括前面所说的管理体制的问题。举个西南联大的例子。当时西南联大经费极端短缺,没有物质条件培养人才,但是事实上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以来培养人才最多的时期,产生了8位两弹一星的元勋,170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包括杨振宁、李政道这些重量级人才,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有突出的贡献。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成功主要靠的是软件——学校的自治。现在的中国高校缺乏自治,当政治无处不在的时候,学术思维就没有了任何空间,学术空间没有了,人才也就没有了。

除了政治因素之外,还有商业因素,即学校内部的商业化。高教培养不出来学生,不能说教育的水平不行,而是体制上有很大的问题。当一个硕导或博导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的时候,没有人相信他们能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很多学生连老师是谁都不知道,我自己带了两个学生都觉得很吃力了。

三、知识创新问题

除了培养人才的功能之外,高校还应该成为知识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但是中国高校不仅人才培养方面的表现不太理想,在科技创新方面,高校也没能发挥领导作用。高校不能提供科技和知识创新的良好机制,导致社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很多方面都表明,尽管近期以来中国学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的数量极其庞大,但是整体上中国仍处于世界知识链的底端,附加值很低。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个人认为很多阻碍因素来自具体的制度安排,而不一定都跟“政治”有关。动不动就把责任推给“政治”也不好,把所有的问题都推到“政治”上更是不确切。

1.高校合并

西方有研究型大学,也有教育型大学,中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讨论教育改革时也有把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和教育型大学的设想,但是后来

实行的教改和这个设想背道而驰。在高校合并过程中,很多教育型大学被强行合并为研究型大学,这就产生出很多问题,这些高校就会做出一些没有质量可言的学术成果。

2.行政化体制

中国高教的行政化严重制约了知识的创新。要追求高的知识附加值,不懈追求的专业精神是根本。在中国的体制下,一个人所能掌握或者所能分配的资源与行政级别是相关的。为了引进人才,有关部门一定会给相应人才特定行政级别,这就导致了两方面的效果。

一是得到行政级别的人才要有大量的时间做行政事务,这消耗掉了大部分的研究时间,很多甚至根本没有时间做学术研究。大家经常提到的“教授治校”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中国,哪位教授在专业领域取得了成就,就会被任命为治校的领导,这是中国的悲剧,浪费人才。很多专业人才喜欢、擅长的是科研工作,而不是领导职务,并非每一个专业人才都会治校。国外那些把学校治理得很好的校长,也不都是学问做得很好的,在科研上取得优秀成就的人也不多。中国需要的是一些懂教育的政治家、企业家来治理学校,他们会比教授做的好得多。

二是因为有这个行政级别,人才必须要具有很高的政治意识,也就是科研必须受政治的影响,在社会科学领域尤其如此。政治的特性导致他们不可以有自由的思考,这时知识附加值的提升就变得不可能。

3.专业人才的寻租

专业人才的寻租也阻碍着知识附加值的提升,院士制度就是一例。院士制度本意是为那些生产高知识附加值的研究者提供良好的环境,但是在中国院士制度运作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正式规则已经不发生作用,真正主宰院士选拔制度的是潜规则。在潜规则主宰下,院士评比的重点不仅是知识和可能的学术贡献,也是金钱和物质利益的较量。每次院士选举,各高校都会做各种各样的动员,争取自己的人当选,这种动员已经延伸到各个省市地方领导。

4.科研经费分配的利益化

科研经费领域中各种政治权力的介入也使腐败得以滋生。科研经费是国家提升知识附加值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在科研经费的分配方面,专业精神更加重要,因为只有专业人才才能懂得知识的现在、未来,只有他们才知道应该把经费分配在哪些领域、分配给哪些人。在中国,科研经费的分配已经成为各种既得利益的较量场所,以政治利益分配科研经费是中国的又一个潜规则。科研经费分配制度中的问题不解决,哪怕国家的钱投的再多,都不能促进知识创新。

5.官僚化的评审制度

需特别强调的是高度官僚化的评审制度对知识创新的戕害。中国学术制度的官僚性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在学术官僚评审制度的压力下,很多领域的学者都在写些充数的文章,而不是做有意义的思考。而作为科研考核评价制度的SCI排名更是被称为“愚弄中国人的指数”和“愚弄中国人的想法”的缩写。SCI原本是用于帮助科研人员有效地获取信息,但是被引入到中国学术界甚至整个亚洲之后,就被异化了,到今天已经成为学校排名、科研项目评审、科研申报、科研人员评价奖励最重要甚至唯一的评价标准,已经覆盖了所有科研领域。欧洲、美国等地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找到这样的评审制度。

西方的科学评审制度就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为什么一到中国就马上异化了呢?原因很简单,在西方,各种评审方法和制度只是促进研究者发明研究的工具,而在中国则变成官僚机构衡量一切的有效武器,成了高校体制管理的制度,完全异化了。类似的评审制度不仅在科学研究部门广为应用,在其他所有教育和研究领域也很流行,例如这些年流行的教育考核制度。很多国家都有教育考核制度,这些工作都是由专业人士来确定和推行的,但是中国各种考核都是教育官僚制定的。加上中国的教育资源大部分都是由教育官僚分配的,这样的结果就是教育评估者和教育资源分配者的合一,导致了教育官僚的专制权力。

尽管现在中国的知识领域很全面,什么领域都有人研究,但是中国与世界知识领域的差距正在加大。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学体制曾经创造

论中国新闻教育改革方向 篇6

1 中国新闻教育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1.1 新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随着中国传媒业发展的日益壮大, 社会上对新闻类人才的需求随之日益增多。但从我国现今新闻教育来看, 要想使教育质量与需求相协调仍存在各种问题。媒介产业具有了强大的竞争力之后, 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变得重要起来。对于新闻人才的培养, 高校被寄予了厚望。各大高校迅速作出了反应。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于2001年各自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 全国各大高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加强新闻教育, 如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新闻专业力量强大的高校也扩大了对该专业的招生规模。传媒教育的兴起一方面意味着传媒人才的需求加大, 另一方面则表明传媒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1.2 当前新闻教育存在的弊端

很多传媒专业人士认为, 许多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在真正投入到新闻工作的时候, 上手虽然快, 但也明显存在着后劲不足的缺陷, 有的甚至连新闻都不会写。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希光曾经指出:“我在新华社做编辑主任的时候, 每年要到全国几个重点大学招考记者。除了国内部稍微有一点特例, 新华社国际部、对外部、采编部、体育部四大部门在招收编辑的时候, 一般不从新闻院系的毕业生中招考, 无论是本科生, 还是研究生或者博士生。主要原因是, 新华社认为这些大学的新闻院系在新闻采访写作这门各个媒体最看重的课程上没有与国际接轨。为了让招考的记者很快能上手, 能尽早地派到国外重要岗位当记者, 就招收各个大学外语系毕业的学生, 然后通过师傅带徒弟自己培训。外语专业的同学由于没有受过国内传统的、甚至某些过时的新闻传播理念的熏陶, 在新闻学和传播学上没有自己的偏见, 接受国际有实际用途的新闻学理念、方法等就比较容易。”

由于新闻产业中, 为了使产业效益得到提高, 存在众多的现实问题, 这对新闻从业者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 现今的新闻教育不仅仅要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 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新闻教育的改革方向亦应该多元化。

2 新闻教育改革要从三个方向融合

2.1 与现代化信息相融合

当今是信息科技时代,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不论是对教育还是新闻传播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教育方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在新闻传播方面, 信息技术对其方法、途径、效果、模式以及趋向都有着积极作用。为了提高新闻教育质量, 使之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 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首先, 为新闻教育提供一个多元化、跨区域、可融合的实验教学平台。如今的新闻教育平台已不是单纯靠信息采集和编辑工具可满足的, 需要有更为先进的设备、更为丰富的功能以及更为广阔的空间才能全面促进新闻教育;其次, 为新闻教育与信息技术打通能量交换渠道, 为新闻教育提供清晰的技术动态、技术趋势和技术思维等;再次, 在现代化技术的推动下促使师资力量进一步充实, 且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技术含量以及科学技术素质。

2.2 与实际新闻相融合

2.2.1 共同加强对新闻实务教学体系的改革

当今, 越来越多的新闻教育机构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聘请新闻业界人士来对本科生或研究生进行各个专题的演讲。然而这类演讲的内容既不够系统化, 也不够全面化, 甚至还是随机的。这样的演讲体系与教学的过程正好相悖而驰的。所以, 在进行新闻教育的时候应引入行业实践阅历丰富的新闻界人士来担任授课, 从而建立起专业力量强大、实务性强的新闻教育机制。

2.2.2 共同打造坚实的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中国的媒体业态富于多元化特征, 因此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平台。无论是中央媒体, 还是地方媒体, 或者是行业媒体都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增长见识、丰富知识、掌握技能的专业平台。同时, 为了丰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还要为学生创造促使其进入仿真职业实训的条件。另外, 为了能使一切促进措施能够有秩序地进行, 还需要对教学进行严密规划和科学管理。

2.2.3 共同促进双向交流机制

不仅仅是要进行各类学术演讲以及各类专业培训, 还要在新闻界与学界之间建立起一个能够相互交流的机制, 以便双方能够随时进行通讯、交流与商讨。通过双方的联合来推动我国新闻业能够进一步发展, 共同研究对策、方法以及理论, 从而使我国的新闻业持续发展于社会前沿。

2.3 与国际相融合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 国际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密切。作为中国新闻

1微博的内涵及国内媒体

发展微博状况

微博, 即微博客 (Micro Blog) 的简称, 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 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 并实现即时分享。

国内知名新媒体领域研究学者陈永东在国内率先给出了微博的定义: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其中有五方面的理解:a) 关注机制:可单向可双向。B) 简短内容:通常为140字。c) 实时信息:最新实时信息。d) 广播式:公开的信息, 谁都可以浏览。e) 社交网络平台:把微博归为社交网络。

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 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 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2011年是微博用户数量和影响力双双快速增长的一年。根据新浪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 2012年初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突破3亿大关, 用户每日发博量超过1亿条。

不知不觉中, 微博已经在传媒体系里悄悄地独占了半壁江山。截至2012年2月9日, 在新浪微博上开通官方微博的期刊已经达到1500多家, 其中关注度最高的《新周刊》官方微博的“粉丝”达到400多万人, 影响不可小觑。再看看腾讯、搜狐、网易等网站的微博, 各期刊也都已经“安营扎寨”。

由于微博用户众多及病毒式传播的特点, 利用微博的力量增加与作者的互动沟通, 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期刊社的选择。

2科技期刊利用微博的形式

微博不同于其他的新媒体, 他的发布内容限制在140字内。因此, 不可能利用微博发布文章之类的较长篇幅的内容。充分利用好微博的发布特点与传播特点, 才能让微博更好地为科技期刊服务。

2.1推广期刊内容

利用微博发布期刊精彩内容预告。期刊每期的精彩内容, 在期刊正式出版之前, 在微博上发布摘要。利用人们爱“尝鲜”的心理, 在纸质期刊出版前, 就已经把精彩宣传出去, 引起读者对期刊的关注与期待。笔者在维护的《邮电设计技术》官方微博上, 发布了期刊的专题文章的文章名, 立即就引起了粉丝们的兴趣并转发, 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吃惊。

通过微博发布网站信息标题和简介。充分利用微博140个字的信息空间, 提炼期刊网站精彩片段, 发布于微博,

科技期刊如何利用微博助力自身发展

文丨韩军艳

摘要:本文在介绍微博内涵及国内媒体发展微博的状况的基础上, 分析了科技期刊利用微博来服务自身发展的各种形式, 最后阐述了科技期刊在微博维护中的几个注意事项。

关键词:微博;科技期刊;粉丝;推广;发展;维护

界的工作者更应该注重文化的多元性, 增长文化见识, 提高文化素养, 进而在各种文化的熏陶下进一步掌握在文化交流技巧以及和谐共处的专业工作知识。

2.3.1 强化外国语言能力

当今的新闻传播加快国际化进程的关键在于国际相互关联度和网络技术普及程度的提高。所以, 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新闻专业人才必须要具备外语能力, 这是促进国际新闻界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外语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信息采集能力, 国际社会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国际化的专业表达能力。

2.3.2 课程教学的国际化

中国的新闻教育的探索道路应该延伸到国外, 甚至是与国外新闻院校联合办学。从而为本国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知识面, 更甚者可以为学生赢得出国留学的机会。这样一来将有利于我国新闻教学加快引入与专业相关的外国经典教材, 并加大师资投入, 从国外引进教师以促进双语教学。在引进国外师资力量的同时, 还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 尤其是对于那些年轻且经验不足的教师的培养, 可以利用帮助其攻读博士学位或是出国进修等各种有效方式来进行。

综上所述, 新闻教学改革要想突破多种弊端, 必须要不断地创新, 促使新闻教学富有生机, 同时种种现状还为各类新闻相关课程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随着新闻教育改革的正式启动并不断深入, 将会使我国的新闻教育更上一层楼。

摘要:新闻教育是为了向学生讲述各种新闻知识以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 从而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新闻人才的专业教育。新闻教育主要以正规的、系统的学院教育形式出现, 自1918年新闻教育始发以来, 距今已经有九十四年的历史。从新闻教育近百年的历史可以看出, 我国新闻教育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新闻人才。但是, 为了发展就要不断地革新, 传统的中国新闻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 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弊端。本文结合新闻教育实践对新闻发展趋势进行一系列剖析, 并给予一定的有效解决方法。

关键词:新闻教育,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钟克勋.略说新闻教学中课程的互补意识.魅力中国, 2010 (7) .

[2]杨清波.从"实践教学"到"全能培养"——我国新闻教育理念及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微.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 (6) .

[3]余婧华, 刘玉玲.新闻写作课程实践教学法探究.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9 (6) .

[4]方汉奇.新闻史的奇情壮彩[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0:261.

上一篇:《呵护我们的身体》教学实录剖析下一篇: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