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改革(精选12篇)
中国电力改革 篇1
一、中国电力企业改革的现状与目标
电力企业是独立于工商界的一个经济单位, 它有自己的经济核算体系, 通过发电、变电、输电等电力系统进行电能的生产和销售。电力企业的管理是一种对于客观经济规律和企业特点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
中国的原有电力企业管理体制普遍存在以下管理特点, 即行政化管理、垄断化经营和一元化的领导。因为受计划体制的影响, 电力企业的部门设置基本是与政府部门层层对应的, 并一直作为国家政府机关的附属机构存在的, 行政色彩非常浓厚。而受政府对电网资源的控制, 电力企业当然一直是垄断经营。再加上其对国计民生的重大影响, 所以政府一直对各个环节都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原来的这些管理办法都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了, 不论是电价的混乱, 电源电网资源的浪费, 投资比例失调等等矛盾都明确要求我们必须进行电力企业体制的改革。
从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全面出台以来, 竞价上网, 厂网分开, 以及激励清洁电源发展和开放区域电力市场等措施稳步推进, 特别是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的改革。厂网分开主要是指按照发电和电网两类业务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资产分别进行重组, 电网方面则成立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总之, 此次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打破垄断, 引入竞争来健全电力市场机制, 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全国电力的发展。
二、电力企业存在的问题
1、产权制度问题
从法律的定义上看, 产权是法定主体对其财产拥有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的集合, 产权的核心在于所有权。而其中的处置权是产权最基本的权利。虽然我国电力企业产权归国家所有, 可事实上电力企业中的投资资金来源成分混杂, 交杂其中又受利益驱动, 造成的结果就是国家投资资金的流失。政府又因为鞭长莫及或没有所有者代表进入企业行使所有权而缺乏有力监管。在一段时间内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
但是政府一把抓的管理方式又会伤害企业经营活动的积极性, 虽然电力企业都是依照现行的《企业法》运营的, 但实际上都是按计划经济体制办事的, 造成企业不思进取, 依赖“特保”的惰性, 这也是非常不适合企业走向市场需要的。
2、企业人力资源结构问题
当前电力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结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的不合理:一是由国有制转轨后, 企业的管理者普遍年龄偏大, 思想已经有些顽固僵化, 且学历偏低, 不符合当前经济的新形势了。从年龄结构上看也已出现老化断层现象了。二是生产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企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有统计得出在国内数家大型电力企业中有技校以上专业背景仅占28.89%, 而初中及以下人员则占了50.19%, 专业素质的人员远远满足不了生产一线的需求。而初中以下人员虽然学历低, 但因为有多年经验, 企业目前也暂时离不开他们。这种人力资源状况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究其原因, 这是电力行业对劳动力流动管理的不规范, 或者是人员聘用制度的缺陷造成的。跟其他国企一样, 电力企业也存在严重的“子承父业”或者三亲六戚的关系网的家族式聘用史, 这种“铁饭碗”模式, 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发展, 限制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加剧了电力行业人员结构的不合理。再者, 因为长期的垄断经营, 管理者已经对企业的市场开拓创新, 提高生产效率等不太上心了, 存在普遍的“铁工资”现象, 造成企业不思进取, 无所作为, 管理思想保守, 员工没有积极性, 调动不了主人翁意识, 当然也无心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学历等, 这就造成了企业整体文化素质的偏低。
3、生产经营模式单一
因为行业的特殊性, 电力企业一直处于生产经营的垄断地位, 也就凭此优势获得了高额的垄断利润。所以企业基本不需再去操心其他的经营方式, 只要安全生产与供给就行了, 同时又因为产权制度的问题, 企业内部必须听命上级, 自身没有处理资产的权利, 也客观上限制了多种经营方式的的可能。这种情况造成了大量闲置资源的利用率低, 甚至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例如发电所需的煤, 用完后的煤灰完全可以发展下游产业, 因为煤灰是做水泥砖头等的上好原材料, 既可减少污染又可创造效益, 一举两得, 但事实上, 许多企业不仅没利用这个资源, 反而花费财力修建灰场, 白白浪费了资源不说, 还污染了环境, 这种让人痛心的迂腐保守的生产经营方式已经亟待改善, 使国有资产能够真正保值增值, 达到富国富民的目的。而一部分电力企业的单一模式甚至已经危及我国实行“厂网分离”下的生存空间。
电力走入市场化经营已经是必然的趋势, 特别是《电力法》的颁布, 电力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 必须要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自我约束, 自我发展, 面向社会, 直接提供产品和服务了, 此时价格机制的调节市场供给的功能将日益显现, 竞价上网是势在必行的了。不同条件的电力企业要求同网、同质、同价, 从客观上说的确是不公平的, 但从国家层面, 政府为了国计民生, 进行限价也是无可厚非的, 这也让电力企业的不可控的成本变动因素增多了, 因为管理者经营能力、员工素质等, 一些电力企业的亏损也是不可避免的了。若一些老的发电企业, 尤其单机容量小, 能耗高的, 若停留在单一生产经营电能上, 则必然难以生存下去, 不过资源整合, 优胜劣汰, 本也是市场竞争的根本目的, 只有这样才能让电力行业更加健康地发展。
三、改革建议
1、以现代化企业标准改革创新管理模式
打破垄断的改革趋势已是非常明显的了。在这种情况下,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尤为重要。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是改革体制的大前提, 同时企业内部必须责权明确, 责任到位, 科学管理。但同时, 也须根据我国电力企业的自身特点, 特别是大型电力企业, 研究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科学管理模式, 固然不能一蹴而就, 但可作为科学课题持续不断进行研究改进。其次, 规范科学的法人制度, 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制度, 适度规模的发展组织结构, 同时适应市场需求, 与时俱进, 改革创新。
2、创新战略管理, 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企业战略是企业站在最高处, 对整体的谋划。目标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促进企业的生产发展。企业战略的制定必须根据外部和内部资源的整体情况, 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手段等来达到目标。电力企业在战略管理上还是弱项, 只关注脚下, 而不注意前路, 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很多的问题。所以, 建立一个大局观, 不管是国内国外, 或某一区域内, 调查研究企业的发展情况, 制定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战略目标, 并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途径, 整体规划, 分部实施, 推进企业向前发展。
3、企业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的生存之本就是技术创新, 只有最先进的技术才能保证企业不被淘汰。所以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规范制度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 调整技术研发结构, 注重人才的培养, 尊重人才, 让他们有更大的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4、以人为本进行企业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主要有等级评估、目标考核、关键事件和情景模拟等方法, 有的适宜操作人员, 有的适合管理人员。
总之, 电力企业的改革是一个相当复杂艰巨的过程, 这其中有各种利益集团间的博弈, 有企业员工的更新换代, 淘汰安置等风波, 有政府与企业间的管理角色的划分, 有科学先进的制度管理模式的问题, 有技术创新的问题。所以, 多年来, 虽国家不断推进电力行业改革发展, 但始终步履维艰, 取得今天的成果已是不易了, 但我们不能放弃, 不能中途而废, 要不断解决出现的问题, 迈着坚定的步伐推进改革发展。这其中或许会遇到巨大阻力, 甚至可能举步不前, 但我们要坚定信念, 不断探索, 解决问题, 举步前行。
摘要:电力企业的改革自2002年明确战略规划以来, 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 进展非常缓慢, 许多改革设想都一直处于规划与论证阶段, 致使很多企业一度陷入迷茫, 如何能保证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统一, 了解和适应目前中国的电力企业改革趋势和发展现状尤其重要。
关键词:电力企业,改革,现状,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维霞: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及现状[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7) .
[2]何德全:电力企业改革趋势与对策[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8 (7) .
[3]何德全:电力企业改革, 难在哪里?[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8 (6) .
[4]应加龙:关于电力企业改革的思考[J].浙江能源, 2005 (1) .
[5]祁顺生:电力企业改革与政府管制[J].湖南大学学报, 2002 (4) .
[6]张特耀:提高职工素质, 提高电力企业改革[J].广西电业, 2002 (5) .
中国电力改革 篇2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中文题目
中国自然垄断与电力体制改革
学生姓名
xxxxxxxx
专业
国民经济管理
层次年级 201x秋专升本
学号 xxxxxxxxxxxx2 指导教师
x x x
职称
讲 师
学习中心xxxxxxxxx学校
成绩
2016年10月07日
xx大学201x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
中国电力产业面临严重的垄断问题,垄断造成了多方面负面的经济影响,也极大地阻碍了电力产业自身的发展。而垄断的根源是在于行政性垄断,传统上政府对电力产业的计划控制是形成电力行政垄断的主要原因。虽然电力产业的政府管制体制已经进行了多项改革,包括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建立新的管制机构、管制目标和职能的重新定位等,而且拆分了国家电力公司,但却仅是“改体不改制”,还需要在电价管制、市场结构管制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改革。打破电力行业的垄断,不但对社会和百姓有利,对电力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有利的。不打破电力垄断,就不能建立电力市场;不建立现代现代企业制度,就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所以,应该以产权多元化为突破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并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关键词:行政性垄断 电力垄断 产权多元化
xx大学201x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目 录
1.引言..............................................................1 2. 电力产业的垄断..................................................1 2.1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垄断.........................................1 2.2电力生产和供应活动的垂直一体化...............................2 2.3电力生产集中度很高...........................................3 3. 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中的难点及成因................................3 3.1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路径依赖问题............................3 3.2电力产品准公共品的特点......................................4 3.3电力体制的市场化难以解决行业的外部性问题....................4 3.4电力行业的市场化与政府管制的矛盾............................5 4. 现有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方案评述..................................5 4.1“1+6”方案.................................................5 4.2“0+4”方案.................................................6 4.3“N+1”方案.................................................6 5. 对于电力体制改革的建议..........................................6 5.1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宜快不宜慢................................6 5.2电力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必须建立必要的政府管制..................7 5.3对于原有的体制下形成的问题..................................7 6.总结.............................................................8 参考文献:..........................................................9 致 谢..............................................................10
xx大学201x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1.引言
中国电力产业面临严重的垄断问题,垄断造成了多方面负面的经济影响,也极大地阻碍了电力产业自身的发展。传统上政府对电力产业的计划控制是形成电力行政垄断的主要原因。电力产业的政府管制体制已经进行了多项改革,包括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建立新的管制机构、管制目标和职能的重新定位等,但还需要在电价管制、市场结构管制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改革。
2.电力产业的垄断
中国电力产业体制与市场虽历经变革,其管理体制等等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电力产业的垄断特征却长期如故。中国电力产业的垄断表现在多个方面。
2.1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垄断
改革前,中国电力资产为全民所有,国务院是其所有者代表,各级政府不仅拥有而且对电力工业有直接经营控制权,为数众多的电力企业分别隶属于各级政府,形成所谓中央级(大区)、省级和地县级电力企业,电力产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在国有经济主体手中。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政府开始推行“集资办电、多家办电”的政策,中国电力产业逐步改变了国有资本一统电力的局面,电力资产所有权开始出现多元化,现在15000多个电力企业中,国有电力企业约5000多个,集体企业8000多个,股份制企业140多个,其他类型500多个,但是电力资产和生产能力仍然主要集中在国有经济主体手中,经营权仍然集中在国有经济主体手中。而且各级电力管理机构和国有电力企业排斥非国有经济主体进入电力产业,如不愿承认其他电力投资主体的产权或股权,在办电项目上排斥其他投资者,在燃料采购管理上排斥非国有独立电厂,在与合资电厂合作中不按合同履行“电量、电价和电费”三到位的合约,占用合资电厂的折旧和利润等等。
xx大学201x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2.2电力生产和供应活动的垂直一体化
电力生产和供应活动包括发电、输电、配电和供电等四个环节。如果这些活动是统一经营和管理,就是纵向一体化或垂直一体化。2002年以前,中国各级电力公司的这四个环节均为垂直一体化经营。从原国家电力公司到各电网公司和省电力公司,都是集电力输送、电力供应和相当一部分电力生产于一体的全国或地区垄断型企业。特别在国家电力公司范围内,所有层次上都有投资电力行为发生,整个电力供应系统形成纵向集中垄断、横向部门分散的复杂结构.改革以前,中国电力生产和供应在结构上表现为:地区不存在竞争性发电商,用户只能向垂直垄断经营的电力公司购电(见图1)。改革以后,在发电环节出现了多个发电主体,除国家电力公司系统的发电厂之外,还有地方合资电厂、中外合资电厂、企业自备电厂、地方小火电和小水电等。尽管发电存在竞争,但是发电厂所有的电必须卖给购电机构(电网),然后购买机构将电卖给供电商(见图2)。这时,如果电网公司同时拥有发电厂,它就无法在电力调度上容忍公平竞争,而这正是国家电力公司垄断的杀手锏。
图1 电力生产与供应的完全垄断模式
图2 电力生产与供应的单一购电机构垄断模式
xx大学201x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2.3电力生产集中度很高
在发电领域,原4大电网公司各发电装机容量均已超过4000万千瓦,它们是:华东5666.3万千瓦、南方5138.7万千瓦、华中4556.1万千瓦和华北4276.9万千瓦。而华东、华中、华北、东北4个公司在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固定资产净值等方面也占到国内市场的33%以上,原最大的八家电力公司(华东、华中、华北、东北、广东、山东、西北、川渝)的相同指标超过50%。按照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标准,30%≤C4<35%属于寡占V型市场,45%≤C8<75%属于寡占Ⅳ型市场;而按照植草益的标准,40% 3.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中的难点及成因 长期以来,电力行业形成了以国有投资为主的状况,加之上一轮电力体制的影响,使其在市场化改革中存在几大难点。3.1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路径依赖问题 多年以来,虽然电力行业的投资出现了外资、民营资本、股份制等,但仍然以国有资本为主体。这样,在对电力体制改革方向的影响方面,国有资本的发言权要远远大于其他资本种类。另外,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代理制使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拥有国有资本的实际控制权,从而使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的天然偏好在今天仍然难以消除,这就使不同性质的资本在政策层面上处于不平等地位。虽然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已经确定,但无论如何改、选择哪一套方案,无论改革的主导权由谁掌握,国有资本对于电力体制改革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这也就是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路径依赖问题。 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以引进竞争为目标的市场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国有资本投资之间的竞争。但由于我国的政府体制是中央集权体制,政府上下级之间的利益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国有企业竞争失败的后果最终需要政府来承 xx大学201x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担。为维护政府的整体利益,政府要限制竞争,至少要限制比较剧烈的竞争,以避免经营失败的国有企业给自己带来麻烦。这样,电力行业国有资本占有较高份额的现实,将在一定程度上与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引进竞争存在较大的矛盾,给改革目标的实现增加了较大的难度。3.2电力产品准公共品的特点 电力产品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不能储存,生产、消费行为必须同时进行。是电力产品的终端用户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电力产品的销售价格受到较多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这一准公共产品特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滞后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原因之一。准公共品价格变动涉及面较广,公众敏感性较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较大,必然引起政府对价格的管制。这样,电力产品在售电侧的价格就形成了管制价格,即使引入市场化因素以后,其价格变动也同样会受到较多限制。但是在发电侧,当进入限制取消以后,在电厂变为独立发电公司以后,“竞价上网”比较容易实现。这样,发电侧的市场化价格对应着售电侧的管制价格,使得电力行业的风险主要由发电商、网络运营商等承担。如果电网由一家或者少数几家机构垄断,则电力行业的风险将大部分转嫁给发电商。发电商承担了过多的风险,将会大大影响电源建设。当电力供应不足时,上网电价就会上涨。但由于电力产品的价格属于管制价格而难以提高,必然造成配电/售电环节的亏损。在居民(包括商业用户)的压力下,政府不得不为维持发电商和网络运营商的正常运行而提供补贴。但补贴额超出政府的承受能力时,电力危机就会爆发。这正是美国加州电力危机中所反映的问题。电力产品的准公共品特点给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大大增加了难度。3.3电力体制的市场化难以解决行业的外部性问题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附属的环保项目的投资并不产生效益,而且环保投资通常要占到总投资的20%以上,压低投资的首要目标便是削减环保投资,或者缓上配套的环保设施。这样,电力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成为影响电力环保的消极因素,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另外,由于电力项目一般都投资规模较大,需要较大的融资规模,从而带来较高的财务成本。这样导致还贷压力较轻的老机组的竞争力要高于还贷压力较重的新机组,再者,从水、火电电源建设的特征来看,水电建设巨大的初始投资和较长的建设期限也会大大增加水电项目融资的财务 xx大学201x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费用,再加上运行前期较大的还贷压力,相对于火电,水电将难以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这与优先发展水电的产业政策相悖。3.4电力行业的市场化与政府管制的矛盾 市场化的目的是引进竞争,打破垄断,提高效率。像我国电力行业这样的行政性垄断是政府管制的结果,要打破这样的垄断只需解除政府管制即可,特别是价格管制。但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并非解除管制了事,市场化的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从实际情况来看,电力项目投资大,回收期长,对于投资者并不具有太大的吸引力,除非政府进行价格管制,使其有稳定、合理的回报。加州电力改革解除管制,电力公司成为普通公司,失去了吸引投资者的优势。因此,电力改革路径选择的关键是在市场机制和政府管制这一对矛盾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电力市场的设计中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般竞争性市场,电力市场的监管、保持发电装机容量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维护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等方面,均需政府发挥作用。 4.现有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方案评述 自2000年10月国家计委负责牵头组织制定新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以来,新一轮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建立统一的国家电网,成立国家电网公司,由其维持对电网的自然垄断,在发电领域减持国有股以形成自由竞争,逐步开放配、供电市场,创造一个电力供应竞争的格局。在此背景下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几套方案。4.1“1+6”方案 该方案主张建立国家电网公司,并在全国成立6大电网集团,国家电网公司是其余6大电网集团的出资人,7家公司同时成为国家计划单列重点企业。在此基础上,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这-方案实际上维持了目前的大区电网分割独立局面,不利于形成完整互联的国家统一电网,也不利于打破省间电力壁垒,“省为实体”所带来的问题仍难以得到解决。该方案已被有关方面否决。 xx大学201x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4.2“0+4”方案 该方案参照了美国3大联合电网电力市场模式,主张取消国电公司,按照国家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和“西电东送”的格局,组建4大电网公司,直属电厂与电网公司脱离隶属关系,与独立电厂一样,实行厂网分开,然后将全部发电厂(站)组建成几个电源公司,实行竞价上网。这一方案业内认为比较合适中国国情,但是随着美国加州能源危机的加剧,也逐渐被否决。4.3“N+1”方案 这一方案主张彻底剥离国家电力公司的发电资产,将其重组为中国惟一保持自然垄断地位的电网运营商,并且在日后条件成熟的时候,继续剥离其配、供电资产,最终在发、配、供电领域引入自由竞争,而在输电领域保持国家的自然垄断性质,该方案不排除外国资本以非控股性质进入电网运营领域。这一方案汲取在全国分设多家相对独立电力网络的美国模式经验,基本破除了部门利益和既得利益,还在技术及综合开发方面做出了一定尝试 5.对于电力体制改革的建议 显而易见,打破电力行业的垄断,不但对社会和百姓有利,对电力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有利的。这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越发明显。因为中国入世以后,开放电力市场是迟早的事。改革电力管理体制和机制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有效途径,不打破电力垄断,就不能建立电力市场;不建立现代现代企业制度,就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从我们的国情和电力现状看,从打破垄断到建立开放的电力市场,至少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这与加入世贸后的适应期相差不多,所以打破电力垄断迫在眉睫,决不能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将电力改革放一放。推迟电力改革,将会错失电力可持续发展机遇。电力现存的问题决不仅仅是个管理问题,说到底还是个体制和机制问题,应该以产权多元化为突破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并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5.1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宜快不宜慢 国际公认的电力体制改革的条件一是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二是电力处于买方 xx大学201x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市场,三是有降价空间。目前我国电力行业基本满足这些条件,而且国家正在大力投入电网建设,大力改善电力消费环境,潜在的电力需求将对投资者产生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在目前的体制状况下,这一状态难以维持较长的时间。因此,目前可以说是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最佳时机。5.2电力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必须建立必要的政府管制 市场化无疑是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但市场化的路径选择必须是市场机制与政府管制相结合。任何经济政策实际上都是在市场与政府之间互相权衡的结果,是在不完善的市场和不完善的政府以及二者之间不尽完善的组合间的选择,而不是简单的市场失灵的补充。加州电力市场模式的失败具有市场失灵和政府缺陷的双重原因。电力产品的准公共品特征使其无法摆脱政府管制,电力行业市场化以后面临的外部性问题只有依靠政府管制才能解决。过分依赖自由竞争来提高市场效率,将电能和输配电服务看做是一般商品,减少管制,去刻意“反垄断”,未必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从实际情况看,电力企业的垄断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管制决定的,因此对于电力体制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政府管制的改革,也就是说电力体制的改革是在政府管制基础上的改革,而不是“另起炉灶”。5.3对于原有的体制下形成的问题 尤其是国有投资问题必须有一个恰当的解决方案。帕累托式的改革比“零和游戏”式的改革更容易成功。像其他行业的改革一样,电力体制的改革也不能忽视历史因素,必须立足行业现实。无论选择哪一套方案或者再出台新的方案,对于电力这一特殊行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问题都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如对于电力行业以国有投资为主的现状,在引进竞争的同时必须有一个能够让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或安全退出的安排,否则,以损害国有资本利益为代价引进竞争因素来提高电力行业效率,在改进国民福利方面会得不偿失。另外,由于电力行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以及巨大的人员负担也需要有一个恰当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新一轮改革必须客观面对电力行业改革的路径依赖问题,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脱离现实、貌似合理的理想方案设计往往是导致改革失败的根源。 xx大学201x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6.总结 电力体制改革带来了电力市场的兴起,建立发达的电力交易市场是世界电力改革的最终目标和趋势。发达的电力交易市场为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电力公司/电力资产价值评估提供了市场的机制,在从自然垄断到市场竞争的转轨过程中,制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市场的自我纠错能力,信息是市场决策中最重要的资源,电力公司/电力资产价值评估必须着眼于电力行业组织结构、商业模式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以电力资产建设与运营成本为基础。从改革开放之初,"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家办电、集资办电”的方针为缓解缺电局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电力行业自身的发展、电力市场的变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电力行业内部及其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当这些问题最终被归因于体制问题时,追求效率与公平竞争的市场化成为电力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xx大学201x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1]林卫斌.中国电力体制改革路径及竞争策略.改革,2005年第12期 [2]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3]李虹.电力市场设计理论与中国的改革.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 [4]邓向荣.投资经济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 [5]王元京等.中国私营经济投资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3期 [6]王涛.深化电力体制改革 推进电力企业发展.《北方经贸》 2009年04期 [7]王金塔.电力体制改革下晋江市电力公司发展战略研究.厦门大学》 2006年 [8]张明 《电力体制改革》 吉林电力出版社 2003年4月 [9]卢建昌 《电力企业管理》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年2月 [10]段进鹏 曾健 赵卓.《论我国电力管理体制改革》 xx大学201x 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致 谢 论文从开始选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指导老师xxxx讲师对我论文撰写的种种帮助。在此谨向我的父母和家人表示诚挚的谢意。没有他们就没有我,我的点滴成就都来自他们。 2、风电发展目标做出调整,风电产业受益。 近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做出修改,删去第二十五条第三款中的“供电营业机构持《供电营业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领取营业执照,方可营业”。 本次修法是电力法颁布二十年来首次修改,目的是旨在落实“先照后证”改革精神。改革以后,创业者只要到工商部门领取营业执照,就可以从事一般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在等待许可期间,创业者可以着手开展一些筹备工作,这项改革为企业先期发展争取了大量时间。 此外,在电改“九号文”中,售电侧改革是重要内容。电力法先行在“先照后证”方面的修改,将有利于部分计划开展售电业务的公司提前准备相关业务,为后续争取售电牌照,开展实质性售电经营业务做好准备。这次修法将为售电侧改革打下法理基础,后续相关配套文件的出台和电力法的进一步修改值得关注。 同时,目前国家能源局已经统计完毕“十二五”第五批风电项目核准计划,项目总装机容量超过3000万千瓦,预计可以达到3400万千瓦左右。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二五”风电项目计划超出市场预期,也显示出国家支持风电发展的力度。 另外,“十三五”期间风电发展目标也计划做出调整。为了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国家能源局等相关部门计划将“十三五”最低目标从2亿千瓦调整到2.5亿千瓦,目前来看这是产业环境能够支撑的。 推荐上海电气、大连电瓷、阳光电源、天顺风能、积成电子、中国西电、汇川技术。 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提出“供给侧改革”。2015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当前供给侧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笔者看了一些专家、官员写的关于电力工业供给侧改革的文章, 其认为目前中国电力工业出现了阶段性电力过剩, 火电利用小时数下降, 出现了弃水、弃风、弃光问题, 电源结构不合理, 主要是煤电比重过大, 原因是“十一五”“十二五”电力规划没有发布实施, 客观上对电力工业科学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其认为供给侧改革的任务就是: (1) 要加强统一规划, 加强电源和电网的统一规划; (2) 要优化电源结构布局, 严格控制煤电, 加快核电、水电, 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 加快抽水蓄能和燃气电站建设; (3) 加强电网建设, 包括主网建设和配电网的升级改造; (4) 大力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消纳, 包括就近消纳和外送消纳; (5) 积极开展电能替代。 党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要解决什么问题?很显然, 是要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 减少无效供给, 扩大有效供给, 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多供给适合需要的产品给消费者。为此, 我们需要弄清楚中国电力工业怎么会走向过剩?中国目前电力工业过剩的程度如何?中国电力工业过剩怎么办?总之, 就是要制订出中国电力工业供给侧改革的路线图, 明确该干什么, 应当怎么干。 1中国电力工业怎么会走向过剩的 中国电力工业在计划经济年代, 出现了持续20多年的缺电状况, 从2002年开始的厂网分开, 在发电侧引入竞争机制年代, 逐步解决了缺电问题, 近几年进入了略有过剩的时代。电力工业由垂直垄断体制走向竞争性市场体制时, 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由不缺电走向缺电, 而中国却由缺电走向不缺电, 继而走向略有过剩时代。这是什么原因?中国电力工业由于长期缺电, 中央和地方政府、电力公司的领导和员工, 都想加快电力工业的发展, 解决缺电问题。2002年厂网分开时, 中央电力企业成立了5个发电集团, 当时传出要减少发电集团的数量, 促使各发电集团都想做大做强, 避免被兼并淘汰, 更促使电力工业向做大发展。另外, 在电力工业领域, 存在着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双重体制, 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 银行和市场向电力企业提供了充足的投资、设备和材料, 而电力企业不必担心投资回收和盈利水平, 使电力企业具有快速发展的条件。像2014年和2015年电力供求已趋于平衡条件下, 这两年电力需求增长乏力, 而装机容量新增数量都达到1亿千瓦以上, 年增长率达10%左右, 这种情况在计划经济国家或者市场经济国家都不可能发生, 只有在计划和市场并存的双重体制下才有可能发生。电力企业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 在贷款、征地有许多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虽然加快了电力工业发展, 但也推高了国有电力企业的杠杆, 同时也推高了电力成本。 对于中国电力工业近年来出现的问题, 有的专家认为是“十一五”“十二五”电力规划没有发布实施, 客观上对电力工业科学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我国从2005年开始, 党中央决定将“计划”改成“规划”, 从“十一五”开始国家应当编制电力规划, 但“十一五”“十二五”由于电力工业的特殊性, 名为电力规划, 实际上还是电力计划。“十一五”“十二五”电力规划虽然没有正式发布, 但国家在审批电力工程项目时还是按规划办事, 规划里有的工程项目可以搞, 规划里没有的项目不允许建设, 所以规划还是起作用的。因此, “十一五”“十二五”这10年在电力资源配置上市场不仅没有起决定性作用, 甚至连一般作用都没有起到。市场仅仅在工程招标、资金供应、设备材料供应起些作用。电力工业在计划和市场并存的双重体制下加快了发展。再说, 在2005年以前, 我国曾经搞过10个五年计划, 这10个五年计划并没有解决缺电问题和电力工业中存在的其他某些问题。所以问题不在于“十一五”“十二五”电力规划有没有发布实施, 而在于市场化改革进展太慢, 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上没有起决定性作用。 2中国目前电力工业过剩的程度如何 长期以来, 中国对于电力供应短缺、平衡、过剩没有一个客观的统计指标, 过去用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 主要是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来衡量。例如, 火电设备年利用小时数达6000小时甚至7000小时, 就是缺电;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5500小时为平衡;小于5500小时为过剩。有的用利用小时数来估算过剩容量。近年来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逐年下降, 2015年燃煤火电发电小时数在2014年基础上进一步下降至4329小时, 比上年下降410小时 (注:这两个数字是火电, 火电包括煤电、气电和油电, 我国没有煤电利用小时数的统计) , 比平均5500小时的统计值要低1200小时左右。用利用小时数降低来计算火电设备过剩容量, 2015年为21586万千瓦。这里把火电利用小时数降低全算作电力过剩, 显然是夸大了电力过剩。 其实, 用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来衡量缺电或过剩很不可靠。火电的利用小时数不仅与缺电和过剩有关, 还与电源结构有关。在计划经济年代, 那时电源就是煤电和水电, 火电的利用小时数要受水电是丰水年还是枯水年的影响, 丰水年水电多发多供, 火电利用小时数会下降。相反, 枯水年水电少发少供, 火电利用小时数会上升。进入21世纪,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对火电利用小时数的影响因素更多了。 (1) 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 工业比重下降, 特别是耗电量大, 连续生产的三班制企业减少, 三产、服务业比重上升, 居民生活用电比重上升, 用电负荷峰谷差拉大, 调峰调频需求不断增大, 会使火电利用小时数下降。 (2) 这几年加快了水电、核电开发, 一个是利用小时数降低, 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 年内供电不均衡, 丰水期电多, 枯水期电少。多年来看, 丰水年电多, 枯水年电少。核电则相反, 电多, 年发电小时数可达7000~8000小时。这两种电源都要火电配合运行, 调峰、调频。目前我国在非化石能源中, 这两种电源有3.4~3.5亿千瓦, 比风电、太阳能电还要多, 他们需要的配套电源最多, 但往往被忽略了, 配套火电不足, 水电就要弃水。可是在讨论如何解决水电站弃水问题时, 人们从来不提配套火电不足问题。水电、核电加快发展对火电的影响也会降低火电的利用小时数。 (3) 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快速增加, 2015年底, 两者合计已达1.7亿千瓦, 看来很快能超过水电+核电。风电和光伏发电不同于化石能源电力, 存在着间歇性、随机性,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蓄能、用户响应 (面向发电的耗电, 也就是风电、太阳能光伏怎么发电, 用户就怎么用电) 、火电配合运行3种办法。我们主要采用火电配合运行, 会使火电利用小时数下降。 (4) 电力需求下降, 发电设备容量过剩, 首先要让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 火电尽量少发, 这样在电力过剩时, 火电利用小时也要下降。 (5) 灵活电源的多少。灵活电源指燃气发电, 大容量蓄电设施。我国目前配合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运行的电源主要是煤电, 因为我国天然气电厂少, 最近几年才有所发展。但好多天燃气发电厂为追求效率, 一是搞冷热电联产, 二是搞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 不适合做非化石能源发电的灵活电源。配套电源最好是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单循环发电厂。现在有一种误解, 以为抽水蓄能电站可以作为灵活电源, 其实抽水蓄能电站只适应火电、核电调频、备用和移峰填谷的需要。由于抽水蓄能电站库容极小, 存蓄能力有限, 对水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难以发挥作用。对于大容量蓄电设施, 技术尚未成熟, 造价高, 能耗大, 尚难大规模发展。天然气发电厂和储能等灵活电源的多少也影响煤电的利用小时数。 (6) 用户响应开展的好坏。用户响应是指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怎么发电, 用户就跟着怎么用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出的电能, 恰好被用户消纳掉, 这样风电、太阳能电就不需要火电和储能配额和, 就能100%的消耗掉。我国目前在三北地区将风电用于冬季采暖供热, 就属于用户响应。如果我们能把冰箱、冷库、洗衣机、电淋浴器、电锅炉等用电都能转移到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时用电, 那就可以减少火电配合运行, 可以提高火电的利用小时数。 (7) 煤电数量的多少。如果燃煤电厂数量多, 除了满足非化石能源配合运行容量之外, 还能建设很多超超临界机组承担基本负荷, 还有为数众多的热电联产机组, 那么燃煤电厂的利用小时数就可能高。如果燃煤电厂数量少, 燃煤电厂除了满足非化石能源电厂配合运行容量之外, 就没有基荷容量和热电联产机组, 那么燃煤电厂的年利用小时数就可能下降。如果风电、太阳能光伏电站多, 灵活电源少, 火电的利用小时数可下降到2000~3000小时/年, 比现在火电利用小时数4000多小时还要低。 中国当前电力行业格局 97年以来,我国的电力体制经过一系列改革。除设立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外,原有大型电力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市场整合,构建成11 家集团公司,包括:两大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下设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和西北5个区域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则由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及海南的电网资产重组而成。五大发电集团———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两大辅业集团———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形成当前中国电力行业格局。 回顾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历程 如果从2002年开始计算,电改已经进行了10年,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的复杂性超出了最初设计者的想象,漫漫长路,不堪回首: 1)1997 年开始对针对电力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成立了国家电力公司,原电力部行使的政府管理权移交给国家经贸委,电力体制政企分开。这算是预备。 2)2002 年开始在电力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打破电网的垂直一体化垄断模式,在发电端开放竞争。实行“厂网分开”,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电力资产按照发电和电网两类业务进行划分。 3)2003年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正式成立。国家电监会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4)2011年将进行电力“主辅分离”。两家电网公司的勘测设计企业,火电、水电施工企业和电力修造企业剥离,同时并入新成立的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十年电改评价 改革的历程表明,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改革既可能获得巨大收益,又潜伏着各种风险。十年过去,电力改革当初提出的改革方针“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只完成了前一半。即使对这一半的改革,业界也都一致认为不彻底。 1)厂网虽分开,但原本分离的本意是在发电侧展开竞争,可是由于上网电价和发电额度仍然控制在发改委,初衷并没有实现。反而成了夹生饭。 2)主辅分离不彻底。原目标是剥离电网的电站设计建设、电力装备制造、三产等辅业,只保留输配电主业。可是国网利用2008年冰灾,提出的辅业重新界定,并于2009年逆向收购许继平高两大领先电气制造集团。 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于电网和其相关利益集团,步步为艰。一句话:不彻底、不坚决、没触动核心。一个被规制企业利用规制者的自利动机进行寻租活动,使规制者成为被规制者的“俘虏”,并共同分享垄断利润,从而导致规制的失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电改注定无法成功。 为完成国家2002年提出的“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的目标,显然当前这个格局还需要进一步拆分:剥离电网的配售职能,成立独立区域电网公司;剥离国网的电气设备制造的辅业;成立第三方的电力调度和交易中心。电改进入攻坚阶段。 二、中国当前的电力运营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电力产业自然垄断属性的由来 电力系统是由发电厂、输电网、配电网和电力用户组成的整体,是将一次能源转换成电能并输送和分配到用户的一个统一系统。 输电网是电力系统中最高电压等级的电网,是主网。配电网是将电能从枢纽变电站直接分配到用户区的电网,是辅网。 发电厂将一次能源转换成电能,经过电网将电能输送和分配到电力用户的用电设备,从而完成电能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过程。电力产业的产销与其他产业相比显著不同,其产品一般不能大规模储存,(储能还不成熟),电力生产过程是连续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是在同一瞬间完成的,因此发电、供电、用电之间,必须随时保持平衡。 电力关系到国计民生,是重要的基础性产业,是世界公认的公用事业,其规模经济效益显著,具有强烈的自然垄断特性。自有电力以来,世界各国长期对电力企业实行公共管制,普遍采用垄断经营和国有产权形式进行运营。 电力行业某些环节的自然垄断属性已不再成立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管理和经营体制制约了电力的进一步发展,电力工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导致了各国电力企业从垄断经营、计划经济向市场化转化。尤其是,随着科技发展,电力工业实现自动化、信息化,电力系统的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已经取得实质性突破,制约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等各环节分离的技术瓶颈已不存在,为电力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技术基础。某些原来被认为具有自然垄断性的业务或环节,其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己经被逐渐克服,使得某些环节的自然垄断性不再成立,从而为引入竞争创造了条件。 首先发电环节引入竞争是最容易的,输电环节由于高压线路不可能重复建设必须是垄断的,配电环节可以是垄断性的,也可以是竞争性的,售电环节完全是可以竞争的。 全球电力市场经营的五种模式 根据电力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可以分为发电、输电、配电、售电等四个环节,因此电力市场的运营模式可以根据这些环节的市场开放程度而分为五个模式*。 1)垂直统一垄断模式 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四个环节都是捆绑在一起,由一个公司来统一管理和垄断经营,各个环节中都不存在竞争。法国、日本和美国的一些州是这种模式。 2)发电竞争上网模式 输电、配电和供电仍由一个电力公司统一管理和垄断经营,竞争在发电环节展开。这是打破电力工业体制垂直垄断模式最为初级的形式。中国目前就是这种模式。 3)限制性趸售竞争模式 发电、输电、配电完全分开,成立多个发电公司、一家电网公司和多个(配)供电公司。每个供电公司在其供电区域内具有垄断供电的性质。电网公司负责调度运行,从发电公司购买电力并向供电公司趸售。电网公司是电网覆盖区域内各发电公司电力的唯一购买商,也是各供电企业电力的唯一供应商。目前,英国、美国大多数公司均为此模式。 4)完全趸售竞争模式 发电、输电和配电三个环节都分别成立独立核算公司,并开展完全竞争。供电公司直接向发电公司购电,输电公司仅起输电作用,收取过网费,不再起买卖电力的中介作用。这就象交通运输中的“公路”一样。这是世界银行提出来的完全趸售竞争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有先进的电力计量和电费结算系统以及很高的管理水平。供电公司仍然在其供电范围内垄断经营。目前,瑞典、阿根廷、捷克、美国的加州、新爱尔兰州都采用此模式。 5)零售竞争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允许所有的用户任意选择供电公司,供电公司不再进行垄断专营。可以成立电力服务机构,它们不拥有配电网,但这些机构可以经营电力趸售和零售。供电公司或服务机构,没有固定的服务区域和服务对象,相互之间开展争夺用户的竞争。这种模式要求输电网和配电网都对用户开放。在这种模式下发电公司与供电公司、电力服务机构以及与大用户之间都存在双边交易。这种模式己在挪威、智利、美国的纽约州等电力充足、电网完善的国家和地区逐步推行,是竞争范围最广、竞争程度最深的电力市场模式。 *《电力市场模式、竞争性及其引入期货交易的时机分析》倪迎春 中国目前所采用的电力经营模式-发电竞争上网 2002 年按照电力改革要求实行“厂网分离”,电力经营模式从(第一种)电网的垂直一体化垄断模式过渡到(第二种)发电竞争上网模式。输电、配电和供电由国家电网统一管理和垄断经营,电网作为单一购电方向发电厂买电,作为单一卖电方向终端用户售电。这是打破电力体制全垂直垄断最为初级的形式,这种输配不分的单一购电机构模式在市场化改革中只能是一个过渡模式,因为该模式存在四个问题: 1)买方单一,无法实现充分竞争。发电公司没有选择的余地,无法保证市场交易的公平性; 2)单一购电机构的市场缺乏需求侧对市场的响应,市场价格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3)电网承担全部买电风险,而市场机制强调风险分散; 4)无法适 应电力生产的分散化趋势。随着新能源的发展,除了专门的发电厂之外,家庭和企业也将可能成为电能的提供者,将自己生产的富余电能通过电网出售给其他用户。电网往往利用在输配的垄断地位排斥分散化电能提供者。中国正在向完全趸售竞争的电力模式迈进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所采取的模式各不一样,但是总的趋势是全方位引入竞争。不同的运营模式反映了市场竞争和选择的不同程度。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选择何种运营模式,除了决定于经济运行体制和市场发达程度外,法制化程度、企业管理水平和自动化水平等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我国应根据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和自动化水平的高低以及相应的配套法规、制度来选择我国的电力市场运营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电气自动化水平突飞猛进。已具备实施输电和配售分开,建立多买方-多卖方的充分竞争市场的条件,向第(四)种完全趸售竞争模式迈进。目前国家正在启动的下一轮电改方案正是“输配分离”,剥离电网的配电、售电功能,回归其输电职能,在用户侧引入竞争。 日前国务院批转了发改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其中两次提及“输配电”,一是提出“稳步开展输配分开试点”,二是要求“开展竞价上网和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电改进入打破电网垄断的核心攻坚阶段。 三、电网就是电改的最大阻力 电网拥网自重,削藩势在必行 目前电网垄断了中国电力工业除发电外的,输电、配电和供电整个环节,独享覆盖中国国境具有完全自然垄断属性的高压输电、中低压配电网络资源。作为单一购电方向发电厂买电,作为单一卖电方向终端用户售电。电网拥网自重,有恃无恐,一直在抗衡国家电改,制衡国家的新能源政策。在近十年的电力体制改革进程中,电网曾经三次公然开倒车,和政府决策背道而驰: 1)电改在2003年完成“厂网分离”后,即进入“主辅分离”阶段。目标是剥离电站设计建设、电力装备制造、三产等辅业,只保留电网输配售电主业。可是国网利用2008年冰灾,提出的辅业重新界定,并于2009年逆向收购许继平高两大领先电气制造集团。“主辅分离”无法彻底进行。 2)2002年按电改计划成立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国网下设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和西北5个区域电网公司,为将来拆分国网打下伏笔。可是进入2011年后,国网开始逐步对区域电网收权,将电网规划、电力调度等管理职能收回公司总部,将区域电网的主要经营性资产按属地化原则分解到省网公司,区域电网公司实际被架空。 3)国家电力改革大方针“主辅分离、输配分开”是在2002年就确立的,2012年初电监会发布《输配电成本监管暂行办法》,为下一步“输配分开”作准备。可是今年4月,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发布新书《中国电力与能源》,公开表示坚持输配电一体化和电网调度一体化,和国家电改大唱反调。 电网之五宗罪 垂直一体化垄断输电、配电和供电的国家电网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这种落后的电力运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国民经济的需要。 主要问题表现在五个方面: 1)电网建设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 电力必须先行,“电力事业应当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当超前发展”《电力法》。目前电网长期垄断,缺乏竞争意识。规划布局和建设发展没有依据市场经济规律,输配电网络长期缺乏统一规划,电荒和弃电同时并存,配电网发展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要求。 2)滥用垄断地位,转嫁经营负担,背离公共服务企业性质 作为唯一买方对上游电厂压低上网电价,发电公司没有选择的余地,无法保证交易的公平性;对中游地方电网利用电力调度权利进行压制,阻碍电量调剂消纳(内蒙古每年放弃的发电量可供应北京一年用电量的约82%);对下游终端用户缺乏服务意识,动辄采用行政手段拉闸限电。背离作为自然垄断属性的公共服务企业性质。 任何国家的自然垄断性的产业,都应该是微利并以公共服务为第一目的。垄断产业必须接受政府规制,既保证企业正常生存发展和合理回报,又防止消费者的利益受损害,同时防止因缺乏竞争发生资源配置低效化。 3)排斥新能源并网,制约新能源国内市场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脚步。 电网以网络安全为借口,消极配电侧智能化改造,通过在项目审批上设置障碍,变相抵触《可再生能源法》,排斥新能源并网,拒绝接收分布式光伏发电,严重制约了国内新能源的市场空间。逼迫光伏生产厂舍近求远,80%产品必须寻找海外市场,仰人鼻息到处受气,而国民无法真正享受到光伏产业增长的益处。 4)绑架政府,强上特高压项目 特高压之与电网,相当于高铁之与铁路。确实高科技世界领先,但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远水难解近渴。配电侧智能化改造,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分布式光伏在用户侧就近接入,不需要远距离输送电力,成本低、效率高。电网知道输配终将分离,配电网迟早要被剥离,不愿意把钱投在配电网智能化改造升级上,强推特高压项目。特高压电网投资总额将达4060亿元,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巨额工程,并未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竟然越过国务院和全国人大的决策与监督,直接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准。 5)拥网自重,明里暗里抗衡国家电改 在近十年的电力体制改革进程中,电网曾经三次公然开倒车,和政府决策背道而驰。详见上。电网拥网自重,野心勃勃,制衡改革。以电网安全为借口,处处排斥新能源并网,将一己之利凌驾于国家战略之上。电网是就是电改的最大阻力,也是新能源的绊脚石。 四、电力体制改革向何处去 电改方向:输配分离,剥离电网的配电、售电功能 改革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输配分开”。剥离国家电网的配电、售电职能。 1)将各省级中/低压的配电网络改制成地方供电公司,独立核算。将配电环节从资产、财务和人事上从国家电网剥离出来。 2)国网仅保留跨省间(特)高压输电网络,作为输电通道和电力交易的载体。国网不再参与电力交易,只收取过网费,就相当于高速公路的过路费。 3)国网对发电公司、配电公司和大用户开放,允许配电公司和大用户直接从发电公司购买电力,在用户侧引入竞争。改变单一电力购买方的市场格局,培育多家市场购电主体。 4)输电网络是一个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系统,国家对国网收费进行管制,确保收费的公共服务属性并能回收投资及得到一个合理的回报。 5)取消国网电力调度权,成立第三方独立的区域电力调度中心作为电力调度交易平台。开放输配电网,形成统一的区域电力交易市场。 6)各省级配(供)电公司仍然在其供电地区范围内垄断经营对零散用户售电。 电改必须先理顺国家电力监管权力体系 电改十年,成效微薄,反而电网更加垄断和强势,电力从发电到售电各环节市场化影子荡然无存,电网和发电厂及地方电力集团矛盾日益激化,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受到传统能源的压制。 痛定思痛,电改最大的败笔是改革没有理顺和触动国家电力体制的核心-电力监管权力体系,而是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作文章,游走在电力的发输电运营环节。面对顽症,没有直击病灶,躲躲闪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怎能见效? 现在电力监管权力分散,政出多门。电价权和电站项目审批权在发改委(部级),电力监管和电力业务许可证在电监会(部级),新能源规划和能源节能的政策、光伏电站特许项目招标在能源局(副部级),电力调度权在国家电网(部级),规划许可在电力设计院(国网直属)。另外不同地方,机构设置还不完全一样, 责任分配还有差别。不要说咱们光伏人,就是连体系内地方官员很多都对审批环节蒙灯转向。审批环节过多,给权力寻租留下充足的操作空间,必然导致腐败和低效率。同时,国网和电监会平级,比能源局还高半级,你说到底是谁能管谁?所谓监管不就是名存实亡吗。 电改必须首先从上到下理顺电力监管权力体系,匹配权力和职能的关系,简化审批环节,才能做到提纲挈领,事半功倍,各种阻力迎刃而解。上层如果真心电改,就必须先从此下刀,绝无他法。 电改必须渐进式的完成 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潜伏着各种风险。为确保改革的平稳进行,必须采取用渐进式的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 渐进式体现在三方面: 1)在市场模式的选择上采用渐进式过渡。从当前发电竞争上网模式向限制性趸售竞争模式和完全趸售竞争模式过渡,上述约束缓解后最终过渡到零售竞争型电力市场。 2)在结构重组过程中,各环节逐步分拆。先完成“主辅分离“,拆分电网的电力装备制造业务,然后将各省级配电网络改制成地方供电公司,独立核算,在区域电网建立统一的市场交易平台,完成“输配分开”。逐步扩大交易品种和竞价范围,试行较大的用户向发电企业直接购电的交易范围,实现“竞价上网”。售电与配电环节的分拆放在最后阶段实施,售电环节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实现用户的购电选择权。 3)在产权处置上采用渐进式方法,对现有电网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逐步放松对私人资本的进入限制。 结语 为适应国家新能源的战略要求,为保证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无论如何电力体制必须与时俱进,坚持继续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引入电力的市场化竞争,彻底打破发电、输电、配电、售电哥环节的垄断。最终将我国电力市场建成一个开放、公平、自由竞争的电力市场。 一个理想的电力市场是怎样的? 1)不管是发电侧还是售电侧,存在许多买方和卖方,没有任何一方具有市场势力,地位平等 2)供需双方都有价格响应能力 3)透明且运作有效的电力交易平台 4)独立于电网的第三方电力调度机构 5)任何电力源只要满足并网技术标准就能够被电力网络平等接入 6)发电方、配电方、用电方三方之间都能双向互动,实时传递信息 一、组建股份制的贵州电力交易中心 去年初成立了贵州电力交易中心,属于南网贵州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并正式挂牌运行。今年初,按照电力体制改革精神和贵州省的试点方案要求,在开展跨界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经过省领导与南方电网公司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沟通协调,重新组建以南网贵州公司占80%、贵州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占20%的股份制电力交易中心,目前已完成工商营业执照登记。下一步还将继续协调推进和不断完善,逐步实现电网公司相对控股、多方参股、相对独立、规范运行的市场交易机构。 成立了由南网贵州公司牵头,发电企业、售电企业、用户代表参与的市场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主任由电网公司推荐,办公室设在电力交易中心,贵州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能源局和贵州能源监管办等政府部门不参与管理委员会,但可参加管理委员相关会议,对不符合市场交易规则的行为可实行否决。为方便市场主体开展交易业务,贵州省对电力交易大厅进行重新选点改造,建设多功能、智能化、一条龙服务的电力交易大厅。目前已试运行,4月中旬投入使用。 二、开展电力市场化交易 制订了《2016年电力市场化交易实施方案》和《贵州省电力市场主体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对贵州电力市场的总体设计、实施路径、主要任务、市场运行、信用体系建设等作了明确。2016年允许报装容量为1000千伏安以上的用电企业进入电力市场,全省已有913家用电企业与21家发电企业签订了年度合同,签约电量达到336.7亿千瓦时,放开的发用电计划比例达到近40%。同时通过优先购电制度,保障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行业、居民生活用电等;通过优先发电制度,保障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全额消纳。 三、通过改革降低大用户电价 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贵州电网2016—2018年输配电价的批复》,输电环节过网费每千瓦时下降1.66分,其中大工业用电过网费下降3.06分。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火电企业与用户直接交易和水火电发电权交易,实现大工业用电价格由0.56元/千瓦时降至0.44元/千瓦时,降低企业成本64亿元,可带动大工业用电量增加87亿千瓦时。 贵州是全国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行商先期落户在贵安新区。目前全省共有大数据企业6家。为扶持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发展,全省通过电改释放红利,大型数据中心用电价由0.56元/千瓦时降至0.35元/千瓦时,预计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1亿元;结合贵州实际,对化工、冶金等特色支柱产业降至0.4—0.45元/千瓦时,有色产业降至0.3元/千瓦时。通过降低用电成本,拉动工业经济发展,今年1—2月,全省全社会用电量188.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6%。其中2月份同比增长3.54%。 四、引导社会资本成立售电公司 开展了成立售电公司咨询服务,贵州省能源局明确专人对前来咨询的企业进行政策宣传解读引导,初步拟定了售电公司注册工作流程,根据企业意愿,企业自行先到当地工商行政部门注册成立售电公司,报省能源局备案,省能源局对其资质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列入目录,进行公示,到电力交易中心注册登记。目前全省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售电公司24家,其中国企售电公司9家,国企和民营混合售电公司2家,民企售电公司11家,省外售电公司2家。下一步将按照改革要求,积极探索售电公司相应准入条件,推动售电主体开展售电业务。 在售电侧改革中,结合贵州实际,选择在兴义市和贵安新区开展改革试点。目前南网贵州公司对兴义市地方电力公司的代管关系已解除,兴义市地方电网范围内实现了发、输、配、售的分开,由兴义市电力公司独立开展农网改造升级工程。贵安新区是全国第八个国家级新区,直管区按照南网贵州公司、贵安新区、社会资本4∶3∶3的股比构架组建配售电有限公司,选择5—7家发电集团和用户作为社会资本参股,目前已完成公司可行性研究报告,组建方案已报南方电网公司,拟于4月上旬正式挂牌成立。 五、探索建立跨省跨区电力交易机制 关键词:电力规划,电力市场,改革 1 引言 我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增长时期,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能源、包括对电力供应的依赖程度更强, 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 对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电力改革的逐步深入, 电厂与电网将彻底分离, 分别成为独立的发电公司和具有自然垄断地位的电网公司。并且在日后条件成熟时, 将继续剥离电网公司的配、供电资产, 最终在发、配、供电领域引入自由竞争, 而输电领域则仍保持国家的自然垄断性质。电厂和电网分离后, 未来电源规划 (新增发电容量和旧机组的退役) 很可能是发电公司的内部决策, 以电厂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为前提。电源规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市场的电价波动情况、国家政策的变化、能源的价格以及负荷的变化等因素。因此, 新的机组 (或电厂) 的类型、位置、容量、投运时间, 以及旧机组和旧电厂的退役或停运等情况基本上由发电公司自行确定, 并且这些信息往往不能提前在市场中公布, 这对电力规划来说增加了不确定的因素。电力市场中的电网规划同样将面临很多的市场不确定因素, 如电源规划、负荷变化、系统潮流变化等未知情况。 2 电力市场对电力规划的影响 电力体制改革前, 我国电力规划、投资和建设是包括发电、输电和配电的垂直一体化国家电力企业的内部行为。国家电力企业是电网的投资者。传统的管理机制保证电力企业能安全地实现投资回收, 并获得一定的利润, 电网投资风险较小。电力改革前, 电力工程 (包括电源和电网) 建设的时间、地点、进度等等, 自始至终都有很好的规划, 统一性比较强。 随着我国电力改革的逐步深入, 电厂与电网将彻底分离, 分别成为独立的发电公司和具有自然垄断地位的电网公司。并且在日后条件成熟时, 将继续剥离电网公司的配、供电资产, 最终在发、配、供电领域引入自由竞争, 而输电领域则仍保持国家的自然垄断性质。 电厂和电网分离后, 未来电源规划 (新增发电容量和旧机组的退役) 很可能是发电公司的内部决策, 以电厂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为前提。电源规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市场的电价波动情况、国家政策的变化、能源的价格以及负荷的变化等因素。因此, 新的机组 (或电厂) 的类型、位置、容量、投运时间, 以及旧机组和旧电厂的退役或停运等情况基本上由发电公司自行确定, 并且这些信息往往不能提前在市场中公布。 电力市场中的电网规划同样将面临很多的市场不确定因素, 如电源规划、负荷变化、系统潮流变化等未知情况。电网规划要适应这些不确定因素, 使电网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鲁棒性, 相对于传统的电网规划来说要困难得多。随着网厂分开、电力市场机制的建立, 电网管理和规划组织方式、投资方式、输电定价体系、监管机制、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的关系以及可靠性准则将对电网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也将影响到电网规划的方式方法。 综合起来说, 电力市场化对电力规划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的关系。 改革前电网所有权、规划权和经营权是一体化的。改革初期电力市场中电网仍然是垄断经营的, 是运营企业同时扮演着输电网所有者、规划者、系统操作者和市场操作者的角色。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相统一的模式操作简单, 有利于保证电网充足投资、合理规划和技资。当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分离时, 公司之间以及公司与电网使用者之间的合同和商业的复杂性使得规划问题、利益问题变得很复杂。因此, 在电力改革初期, 采用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统一的模式是可取的。 2.2 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的关系。 电力体制改革前, 电网规划是在己知电源规划的条件下进行的, 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是统一的、协调的。改革后, 随着厂网分离、电力市场的建立, 发电厂、电网的规划和建设, 经济上和行政上是相互独立的。但由于电力工业的特点所决定, 电源与电网既相互独立, 又紧密相关, 是电力供应共同体的两个部分。总体上看, 电力需求分布和和大型水电站开发、煤电基地开发和核电站开发决定了电网网架, 电网引导负荷中心电厂和一般性电源的布局, 因此电源与电网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统筹关系。双方应在进行规划时本着互利原则, 相互提供信息支持, 使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能在双方协商下完成。 2.3 对电力规划的评价。 传统的电力规划属于行业规划, 其目标是使全社会效益达到最优。市场化条件下, 除电网的行业规划外, 还需要进行公司 (企业) 规划。进行这两种规划时, 由于某种出发点不同, 规划内容、目标和评价标准也不完全相同。 行业规划是政府或代表政府的调控机构用于指导市场竞争主体的纲领性和政策性文件。其主要作用是反映市场需求、引导投资方向和做好综合平衡, 使社会总成本最小。因此规划思路上, 要突出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 充分体现全社会的发展要求, 在国际和和国内的宏观环境中研究解决电力工业发展问题, 使市场潜在的投资者能够把握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从而对其经营行为起到指导作用。 另一种是公司 (企业) 规划, 是企业为谋求长期发展和生存, 在对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基础上, 对企业的主要目标、经营方向、重大决策做出长远的、系统的和全局的谋划。规划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电力体制改革后, 由于规划主体发生变化, 评价方法也将发生变化:评价行业规划的好坏主要是看社会总成本的高低:评价公司 (企业) 规划的好坏主要是看规划对其所有者权益大小的影响。 3 市场条件下电力规划的基本准则 3.1 适度超前原则。 电力发展速度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称为电力弹性系数。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国家, 一般应保持在0.8-1之间。但是电力弹性系数的多少, 是与国家的产业结构有关的, 如果耗电大的产业占有较大的比例, 相应的电力弹性系数也就比较大。近几年凸现的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 充分说明了前一时期的电力规划工作脱离了实际, 预测的电力需求与实际的电力需求偏差较大, 落后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 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并且对电力弹性系数的科学性产生了质疑。因此, 在进行电力规划的过程中, 应当充分认识到电力是国民经济先行的重要性, 要着眼全局, 加强前期工作, 适度超前地进行电力规划。 3.2 市场原则。 电力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将市场机制引人电力工业, 促进电力工业的内部竞争, 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电力服务质量的目的。电力规划工作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首先, 电源企业和电网企业都已经是完全独立的经济实体,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同时, 它们也是电力市场的主体, 它们的经营活动基本上都是按照市场规律行事, 因此, 电力规划工作也应当遵循市场规则。其次, 市场条件下的电力规划必然涉及到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的协调。由于目前这两个规划工作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市场主体, 虽然为了保持电力规划工作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市场主体, 虽然为了保持电力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必要的行政指令是必需的, 但是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来协调两者的规划活动才是正确的, 这不仅有利于调动两者的积极性, 而且符合电力工业改革的原则。再次, 电力发展规划通过电力需求预测、发展目标、重点布局以及相关政策, 为市场配置资源提供了广泛的信息, 使不同市场主体从中得到提示和鼓励, 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 电源和电网统筹规划的原则。 我国目前电网与电源资产的比例约为4:6, 而国外电网资产占电力工业总资产的比例为55%一60%, 个别国家甚至达到了70%。在目前的情况下, 应当防止由于输电线路的限制而发生“有电送不出”的现象, 从而导致新一轮的缺电局面。从技术的角度看, 电源与电网既相互独立, 又紧密相关, 是电力供应共同体的两个部分川。由于电源、电网都有各自的特性和规律, 在电力工业的不同发展阶段, 其相互作用也有所不同, 需要更加重视协调电源建设与电网发展的关系,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如在电力发展初期, 电源布局决定了电网, 电网规模决定了电厂可装单机容量大小;但当电网规模足够大, 电网足够强时, 这种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弱化了, 但相互之间的要求与约束仍然是紧密的。总体上看, 电力需求分布和大型水电站开发、大型水电基地和煤电基地开发、核电站开发决定了电网网架, 电网引导负荷中心电厂和一般性电源的布局。 参考文献 [1]陈进行.搞好电力规则促进电力工业发展[N].中国电力报, 2004. 在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之前, 我国的国家电力总公司一直处于垄断地位, 对于除国家电力系统以外的一些非国家电网系统的电力发电企业非常的不利, 他们在电力市场竞争中处于较低的地位, 存在着有电送不出, 电价不合理的现象。但是在实行了电力体制改革之后, 我国的电力行业进行了资产重组, 为这些非国家电网系统的电力公司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垄断竞争势态, 提高了市场竞争的可能性。 1 对电力体制改革内容的具体分析 1.1 电力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分析 根据我国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十五大的精神, 我国积极的吸取国内外电力体制改革的教训, 总结相关经验, 并且结合我国电力市场的实际情况, 遵照电力工业的发展定律, 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提高现代电力企业制度完善的速度, 对电力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改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电力市场机制提供了帮助。 对电力体制进行改革不仅必须要对电力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并且还要有助于供电安全可靠性的提高以及电力环境的改善, 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各界对于电力的需求。在进行电力制度改革的时候必须要遵守电力体制的相关原则, 加强领导能力, 进行有计划的组织, 对其进行有规律的分段完成。 1.2 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总体目标分析 从我国电力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打破我国电网系统的垄断制度, 将非国家电网的供电企业引进电力市场的竞争中来, 并且尽可能的降低供电的成本, 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电价制度, 让电力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 有效的促进我国电力的发展, 使全国联网得到推进, 并且构建出一个能够进行公平竞争、有序开放以及科学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 1.3 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 对电力企业实行厂网分开制, 对电网企业和发电进行重组, 改变传统的竞价模式, 进而采取竞价上网模式, 结合电力市场的实际情况建立电力市场合理运行的规则以及政府监管体制, 建立初步竞争、开放的区域性电力市场, 将新的电价制度运用到电力市场中去, 为发电排放的环境折价制定出合理的标准, 推动且激励发展清洁电源新机制, 实行用电大户的试点工作, 使电网企业进行独家购买电力的现象得到改变, 对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的改革要继续跟进。 2 电力体制改革后的电力市场 2.1 电力体制改革后为非国家电网带来的好处 在我国实行电力改革制度之前, 我国的电力市场一直都处于垄断的情形。除了国家电力系统以外的电力企业, 如:大唐电力、中国华电、中电投资等非国家电网系统的电力企业进电力在我国的电力市场竞争力一直处在劣势位置, 其具体的表现主要是电力公司有电但无法送进电力市场, 并且所给出的电价不够合理。不过这些问题在实行了新的电力体制后得到了改变, 根据新的电力体制我国的电力行业进行了资产的重组, 这一举动为我国非国家电网系统的电力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 在将我国电力总公司进行拆分后, 我国其他几大发电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电力市场垄断的局面, 使电力市场形成了合理的竞争态势, 拓展了这几大电力公司自身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 以这几大电力公司为基础所建立的国务院授权经营的新的电力公司得以成立, 并且还将许多属于前国电总公司的发电资产收入囊中, 这几大电力公司的规模迅速扩大, 在电力市场中的竞争实力也有所提升。由此可见, 这几大电力公司在电力市场竞争中将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2.2 地方性电力企业的状况 在电力体制改革之前我国地方性的发电企业呈现出分化加剧的现象。在实行了新的电力体制后, 对于那些拥有较多电力企业的地方来说产生了极为复杂的影响。首先, 从电力体制改革后地方性电力企业得到的好处来说, 新的电力体制使这些地方性的电力企业在电力市场竞争中得到了公平的待遇, 摆脱了垄断体制下不公平的待遇, 能够凭借自身的实力进入到电力市场的竞争力去。不仅如此, 新的电力体制使电力市场的竞争更加的科学合理、透明公开, 减少了一些不公平的特权保护, 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某些资产的质量, 如果地方性的规模较大的话, 那些电力企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机会以及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除此之外, 电力体制改革对地方性电力企业也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与国家授权的电力企业比起来, 那些地方性的电力企业在电力市场中将承受更多的压力, 并且这些地方性的电力企业无论是在技术还是人才, 又或者是市场开拓的能力方面都处于较弱的地位, 除了极少数的资产质量相对较好的电力企业之外, 其余的电力企业都只能接受被代管、兼并以及破产的命运。加之这些电力企业的资产规模小, 融资能力不强, 大多都依靠政府的扶持生存, 必定没有较强的抵抗竞争风险的能力。 2.3 实行厂网分开制与竞价上网制后的电力市场 实行了此制度之后, 在电力市场竞争中开始呈现出水电低成本竞争的现象。不仅如此, 水电的投资规模、发电量以及它们在电力结构里的比重也在不断的提高。据了解电力公司的发电方式主要分为水电与火电, 其中水电的建设成本比火电的建设成本高出百分之四十, 一千瓦水电的造价费大约为7000~10000元, 30~60万千瓦的国产火电机组一般为5400~6300元, 价格在7200~8200元的机组基本都是66万千瓦的进口机组。虽然水电的建设成本比火电的建设成本高, 但是我国水电企业的运行成本却比火电企业低。目前, 我国水电的平均运营成本是每千瓦0.10~0.15元, 因此水电建设受到了不好的影响, 并且随着近年来电力紧缺的现象, 我国的水电开发规模在不断的扩大。 从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 电力体制改革的正确途径应该是对其体制进行分步实施, 对电力市场进行合理的规划, 有效的促进电力市场全面发展。在吸取国内外电力体制改革的经验及教训后发现, 我国在进行电力体制改革的时候必须要将厂网分开制和竞价上网制继续实行下去。坚持厂网制具有两个很重要的含义:一是厂网切实分开, 不光要将原来的国家电网系统进行划分, 而且地、州或以下的厂网企业也应该被分开。二是对输和配实行进一步的改革, 因为只有这样做了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价才可能被实现, 并且配网与配网之间的市场竞争的可能性才会提高, 大发电企业和小发电企业之间的竞争才能公平。不仅如此, 这样做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电力企业资产的无偿划转, 使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保护, 为电力企业的正常发展保驾护航, 并且满足负荷发展的大力需求。这对实现农村电气化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并且还能够有效的促进电力市场的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对于非国家电网系统的发电企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不仅为这些非国家电网系统的发电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 还打破了我国电力市场长久以来的垄断形势, 使我国的电价更加的合理, 电力市场的市场份额划分更加的科学, 竞争制度也更加的公平。不仅如此, 电力体制改革还使我国的电力市场制度更加的完善, 为我国电力市场的科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 社会各界对于电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因此, 为了响应社会各界的需求, 电力体制改革应运而生, 这一举动对于我国来说是个较大的系统工程。并且在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通过结合我国的电源结构、电网构架以及电力资源分布不均等一系列的实际情况, 为此, 针对于受电力体制改革后电力市场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并且研究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电力体制改革,电力市场 参考文献 [1]洪飞.中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D].重庆:重庆大学, 2012. [2]袁健.国外电力市场结构模式比较与借鉴[D].济南:山东大学, 2014. [3]张午阳.电力体制改革进程中输电市场的交易与管理模式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6. [4]付强.制度、增长机制与电力产业竞争政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2. [5]李宝辉.电力体制改革后电力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5, (21) :5-6. 1 我国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电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从而增加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与此同时, 人们对电能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这就使得电力企业不得不进行改革, 以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 电力企业进入了改革时期。随着电力企业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 电力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逐渐意识到市场营销策略对企业的影响, 加大了对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视程度。其实,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各行各业都开始意识到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性, 市场营销策略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进而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现阶段, 电力企业越来越独立, 在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也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性支持。在新的市场形势下, 电力企业也意识到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增加企业效益。而增加企业效益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进行合理的市场营销。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同时还可以促进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使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2 我国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电力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 就是电力市场分布不均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用电量不断增加, 从而使得很多地区都出现了用电高峰期, 进而出现了供电不足的现象, 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 电力企业必须要加大供应量。但是, 电力企业主要解决的是发达地区的用电荒问题, 对于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来说供电不足的现象仍旧较为严重, 经常会出现停电、断电现象。而电力企业并没有对这些不发达地区的用电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电力市场分布不均匀不仅影响了一些地区人们正常的生活, 同时也影响了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 就是电力企业内部管理缺少规范性。电力企业情况较为特殊, 电力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财务进行管理。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不仅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 同时还有利于提高企业决策的准确性。但是现在很多电力企业都存在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不仅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效率, 同时也难以对市场进行准确地判断, 进而影响了电力企业的投资决策; 第三, 电力价格与市场存在较大偏差。目前, 很多电力企业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完善电力网络系统上, 从而忽视了电力价格等比较实际问题。现在, 我国电力企业的定价方案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市场的了解不够, 定价不合理。另一方面是没有认识到地区之间的差异性, 定价不准确。电力企业定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影响了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 使得市场营销策略变得更加不合理。 3 电力企业改革下应采用的市场营销策略 鉴于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存在较大的问题, 必须要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首先, 应制定符合电力企业实际情况的营销战略。电力企业的营销战略是其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参考标准, 将直接决定市场营销策略的合理性。电力企业应依据制定的营销战略逐层确定市场营销部门的任务。第一, 是决策层。决策层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市场营销战略, 并对相关职能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确保企业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同时, 还应加强企业与外部市场之间的联系, 以便能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第二, 是相关职能部门。各个职能部门在企业中处于中间阶层, 所承担的任务比较重。一方面要和决策层进行沟通, 以便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营销战略。另一方面还要和基层员工进行沟通交流, 关注用户的需求变化情况;第三, 是营销人员。营销人员是企业营销战略的直接执行者, 其专业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最终营销战略实施的情况。因此, 必须要提高营销人员的专业水平。完成上述工作相当于是对电力企业内部的营销管理系统进行了重新的梳理, 使其变得更加规范化。 其次, 应加强和客户的沟通, 了解客户的需要。市场营销的主要对象就是客户, 只有全面了解客户的需求才能制定出符合市场实际情况的营销策略。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电力企业和客户之间的沟通比较少, 从而影响了电力企业对市场的判断, 进而影响了电力企业的相关决策。因此, 必须要加强和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例如, 可以组织客户会议, 面对面地了解客户的需要。 最后, 应完善全国电力市场。不同地区对电力的需求是不同的, 电力企业在关注发达地区的用电需求时也应关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用电需求。为了避免出现资源浪费, 电力企业可以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将客户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并采用不同的供电策略。同时, 还可以根据地区差异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4 结论 总之, 在电力企业改革的背景下, 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对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 电力企业应加强对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视, 制定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 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使电力企业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穗燕, 梁裕琪.电力市场营销理念及策略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36:117-118. [2]张凤义.树立营销新理念实施营销新策略——探析新形势下电力市场营销的现状及营销策略[J].中国商界 (上半月) , 2010, 05:155-156. 中国电力改革自2002 年开始 2002 年2 月,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 也就是著名的“5 号文”。“5号文”实施“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十六字方针。具体来说就是实施厂网分开, 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实行竞价上网, 建立电力市场运行规则和政府监管体系, 初步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 实行新的电价机制;制定发电排放的环保折价标准, 形成激励清洁电源发展的新机制;开展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接供电的试点工作, 改变电网企业独家购买电力的格局;继续推进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的改革。但是这次改革时至今日, 基本只实现了厂网分开。 2003 年7 月,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电价改革方案的通知》和《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方案》进一步强调要逐步实现“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配电价格由政府制定”的电价改革目标, 以及“加快电力市场建设、实施输配分开试点、全面推进电价改革”的电力体制改革总体目标。但是这次改革也没达到预期效果, 输配环节还是掌握在几大电网手中。 2007 年初,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的《“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总体思路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要针对解决电源结构不合理、电网建设相对滞后、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等突出问题。并指出, 电力体制改革将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 推进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 与加紧处理厂网分开的遗留问题一起被明确列在“十一五”前两年的改革日程中。 2009 年10 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电监会联合制定《关于加快推进电价改革的若干意见 ( 征求意见稿) 》。该意见稿明确了改革的必要性, 确定了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并提出电价改革的七个重点任务。其中第三个重点任务是在东北地区建立区域电力市场, 进行竞价上网试点, 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第四个重点任务是放开了20% 的售电市场, 允许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电能, 自主协商电价。 2010 年5 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2010 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 2011 年要完成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 出台输配电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意见。2011 年9 月,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标志着历时多年、备受社会关注的电网主辅分离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2014 年11 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深圳市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方案》, 正式启动我国新一轮输配电价改革试点。 与“5 号文”齐名的“9 号文”出台 2015 年3 月,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业内人士将该意见称为“9 号文”。“9 号文”被总结为“三放开一独立三强化”, 即有序放开输配以外的竞争性环节电价, 有序向社会资本放开配售电业务, 有序放开公益性和调节性以外的发用电计划;推进交易机构相对独立;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管, 进一步强化电力统筹规划, 进一步强化电力安全高效运行和可靠供应。 2015 年11 月9 日, 《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同意云南省、贵州省开展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复函》正式批复同意贵州省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 贵州省成为全国首批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之一。 2015 年11 月30 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 发布电改6 个配套文件:《关于推进输配电价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电力交易机构组建和规范运行的实施意见》、《关于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售电侧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规范燃煤自备电厂监督管理的指导意见》。这6 个指导意见被相关负责人称为电力改革的“施工图”。 业内人士指出, 电力改革涉及国家能源安全, 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 从发达国家的电改案例来看, 我国电改的成功必须要确保四个“一”, 即一个中立的输电系统, 一个透明的电力交易体系, 一个严格的中央政府监管制度和应急方案, 一个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的公开、 公平、 公正的投资环境。 发达国家如何完成电改 电力改革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很多发达国家像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在发展过程也经历了电力改革这一过程, 我国在电改中或许可以借鉴其中经验。 英国 关键词:电力体制改革;电力市场营销;应对方案;市场意识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56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1-0005-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21.003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出现金融危机,在此期间,电力市场遭受了巨大冲击,这意味着电力行业将要面对更多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国家的相关部门也对电力市场做出了前瞻性的及时分析,分析显示只有不断拓宽电力市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才能拯救电力市场。近几年,我国电力部门越发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并且尽可能地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政策对电力市场进行调整和改制。就我国目前的电力市场而言,仍旧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客观问题,还远不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电力系统相比。基于此,本文就电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此来完善电力市场的不足之处,实现电力的有序正常供应。 1 电力市场的现状 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无疑给各个行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损失。电力行业也不例外,在金融危机的风暴中供电需求大幅缩水,各个行业不同程度的停产和倒闭使得电力供应数量在一瞬间迅速减少。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08~2009年期间,部分电力企业的供电量连续下滑接近10%。究其原因很多,比如在同年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减产严重,最为明显的是钢铁企业受以重创,一度出现停产滞销现象,相应的水泥产业和建筑产业也在减产。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下,电力市场必须对自身原有的营销发展方案进行反思和研究,以努力拓宽电力市场为目标,制定出有效对策。 2 电力市场营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电力市场营销意识淡薄 电力企业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而是一个庞大的运行系统和机构。而电力系统是依赖营销生存的,也就是说营销业务便是电力企业的核心所在。电力的生产活动围绕着营销运作,这就涉及多方面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若是存在不健全的营销体制,或者供电服务存在质量问题就势必会导致电力产品出现销售困难的问题,无法扩大供电范围,使得市场对电能的需求量增大而供应不足,与电力企业产品出现滞销两者之间的矛盾性日益严重。究其原因是电力企业过分重视电力生产的管理,却忽视了电力市场营销方面的管理。企业在营销意识上表现出薄弱的劣势,势必会导致电力生产和社会供给不足的矛盾。 2.2 目前的营销管理机制无法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以及各个领域都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条件。而作为在国家经济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电力产业来说非常有必要将日常的管理与信息化和现代化融合在一起,实现信息接收和处理的统一化和标准化。而现实的状况却不令人乐观,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仍在使用较为传统的用電营销体制,这样的体制存在诸多缺陷,比如运行管理程序繁琐、营销方式复杂等。再加之基础工作管理的不严密,营销档案和资料不完备,也使得很多业务上的资料来往和传票无法有序开展,一些较为重要的信息得不到及时准确的共享。 2.3 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存在风险和缺陷 就我国目前电力系统在营销管理方面来看仍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电力企业始终缺乏对营销信息管理的关注和重视。首先,是表现在技术方面的隐患,电力营销系统在设计初期就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系统在传输数据时会处于不稳定和漏洞较多的环境中。有部分企业出现过黑客入侵系统变更相关数据,导致电费的统计重复或者遗漏的现象时有发生,这都是系统控制不严密所造成的。其次,是操作人员的手动误差所造成的风险,系统的正常运作离不开工作人员的正确操作。然而因为工作人员的缺乏责任意识,工作过程中开小差,低素质的工作态度常常会给企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2.4 电力营销调查不真实 任何企业在营销过程中都必须要做相关的营销调查和分析,从而对企业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做出相应的调整。电力企业在营销调查中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这样的营销调查结果不能和真实有效的信息作对接,轻则使企业不能做出准确的营销方案,重则直接导致企业向反方向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都实现了计算机的配备和使用,但仍有企业的管理方式尚在建设阶段。得到利用的企业也会因为人为因素或者其他技术原因设备得不到有效利用。尤其是边远或者基层单位依旧延续着传统的手动运作模式,这就给大范围调查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便和困难。 3 电力市场的营销方案的改进措施 3.1 转变观念,培养市场意识 电力企业常常被认为是垄断行业,而这都是多年的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旧观念。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市场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和根本。因此,电力企业必须要把客户放在首要位置,以销量为目的作为工作重心和观念。一个企业如果拥有了市场竞争的意识,那么员工也会自觉的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这不仅关乎企业形象,更重要的是能让自身企业的效益获得稳步提高,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因此,电力系统的服务人员必须要树立客户至上的观念,让客户感受到真诚和品质,从基础上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2 加大投入力度,使技术支持得以完备 过去的用电模式较为单一,人工的记录和运作基本上能满足生产需求。而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生产中,用电的需求和方式都在变化和提升,传统的人员操作已经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庞大的数据输入和存储必须依赖先进的设备,这样才能实现对营销信息的准确及时分析。所以,电力企业要统筹现有的设备和技术,在原有软件上进行维护和改进。实现信息化管理相关数据,准确、及时、全面地还原数据,让营销分析更具说服力更让人值得信赖。 3.3 加强人员培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 首先,要组织相应的培训时间和地点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应在提高员工服务意识和增强责任感方面多下工夫。让员工充分意识到市场竞争的意义,只有从自身做起,把服务理念和竞争意识与日常工作相互融合才能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其次,是在招聘环节设定严格规定,招聘要求要相应提高,在人员的分析性和专业知识的储备方面要有较高要求,让分析更为专业和准确。最后,是提高营销团队的素质建设,让员工在提高业务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工作素质水平。 4 结语 市场营销是所有企业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分析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管理的体制应该积极做出调整和改变以适应市场需求。有效准确的营销分析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市场的需求,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还能针对性地发现和指出问题所在,这将是电力企业做出营销决策和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员工理念和素质的更新和加强、新兴技术的投入和建设、员工培训的有序开展都将有效推动电力企业迈向新的台阶,使电力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走得更加长远。 参考文献 [1] 苏长明.电企业的电力市场营销策略分析[J].民营科技,2010,(1). [2] 王燕涛,柴宇.电力市场营销的独特性与策略分析 [J].现代商业,2009,(35). [3] 张金兰.电力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 [J].民营科技,2009,(12). [4] 陈洪.对电力市场营销的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12). [5] 吴国玥.电力市场营销优质服务策略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2,(18). [6] 罗敬林.新形势下加强电力营销信息化的创新思考 [J].管理观察,2011,8(23). 作者简介:李宝辉(1972-),男,陕西泾阳人,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泾渭供电分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力市场营销及用电管理。 a.价格的不合理使得电力缺乏竞争力, 造成客户流失。电力作为环保型能源, 缺乏其他一次能源灵活的竞争手段。 b.缺少自主的价格调整手段。国家对电价控制过死, 造成县级电力企业无权对电价作相应的调整。供电企业无法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 对电价作适当的浮动和调节。供电贴费收取标准的过高, 也制约了电力市场开拓的进程。 c.生产企业的市场疲软与电力市场的恶性循环。一些企业尤其是生产企业开工不足, 许多企业产品积压, 影响到用电量的增长, 也加剧了电费拖欠, 而欠费停电措施则造成两败俱伤。对欠费客户采取限电或停电措施, 是供电企业目前用于追收电费的主要方式。该方式对产品无销路、濒临破产的企业无疑是加速其破产, 使欠账成为死账。限电、停电的结果造成售电量的剧减。对企业拖欠电费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回收, 是供电企业经营者必须考虑的难题。 d.行业作风问题依然存在。供电企业对客户服务的电衙门作风很大程度上依然存在, 不良的行业作风在工作中没有完全消失。拉闸限电的阴影很难在客户心理上消除, 计划检修时间没有真正从服务客户的角度出发。生产与服务的关系没有理顺, 在停电预告通知上, 没有按照法定的规定时间和程序, 影响了客户的正常生产。业扩过程手续繁琐, 过于复杂, 营业厅人员的服务态度给客户的心理造成压力。供电企业在客户工程的设计、安装及材料购置上的垄断服务, 并未让客户真正受益, 服务的内容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没有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员工。 e.购电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利润不能因销售收入的增长而增长。许多地方销售收入增长幅度较大, 而利润增加却很少甚至减少。究其原因, 就是成本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开拓电力市场的对策和措施, 电力市场营销是电力生产全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 即销售环节企业经济效益的主渠道。因此, 必须确立电力营销工作在企业运营中的中心地位, 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 以引导客户消费为手段, 以取得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为最终目的的指导思想, 建立起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全方位电力市场营销服务体系。 a.更新观念, 积极培育市场竞争意识和市场营销意识, 应该刻不容缓地从发展靠国家、效益靠政策、管理靠行政手段的旧观念中摆脱出来, 确立生产围绕营销转, 营销围绕市场转, 服务围绕客户转的全新观念, 赢得客户信赖, 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效益。树立商品和效益观念。面对巨额电费欠款, 如何维护好自身利益, 如何更快、更多地推销自己的商品———电力, 应成为供电企业职工思考的热点。要调整营销战略, 把解决用电卡脖子作为扩大电力市场的重中之重来抓, 生产调度部门应采取调度经济运行, 缩短检修作业时间和故障抢修时间, 采用带电作业等多种方式来增加电能。树立竞争观念。目前煤炭、燃气、燃油、太阳能制品等与电力之间的竞争已拉开序幕。电力企业只有依靠价格、质量、信誉和服务赢得市场。因此, 应加强营销意识, 建立一支精干的营销队伍, 改变坐等客户上门的营销方式, 建立主动热情向客户营销电能的机制。树立服务观念。要牢固树立顾客是上帝的思想, 始于客户需求, 终于客户满意。要采用快速化、保障化、简便化、多样化、情趣化的优质服务来赢得市场, 向客户提供高效率、不间断、十分方便的服务, 尽可能做到只要您一个电话, 其余的事情我们来做。要不断创新和拓展为客户服务的功能, 注重服务实效, 最大限度地减少客户办事时间。 b.合理利用价格策略, 对现供电营业辖区的供电情况进行必要的经济分析, 制定必要的内部经营策略, 确保供电企业利益最大化。比如, 设备检修等工作尽量在企业获利少的时段内安排;对不同性质的用电客户应进行单独的计量计费;对工业生产用电、居民生活用电和办公用电, 采取必要的措施实现三种用电间的分别供电、分别计量收费。 c.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目的是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经济的电力和快捷、方便、高效的服务。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营销管理系统。县级供电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加快电力市场营销管理系统的技术进步, 尽快建立以信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营销管理体系, 形成管理、控制、查询、监督为一体的用电管理信息系统, 抓紧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和负荷管理系统建设;全力推广一户一表工程, 大力推进自动远程抄表建设, 完善自动化抄表系统, 实现用电计量现代化;改革收费方式, 逐步完善银行自动划拨, 建立负荷监控系统、配电管理系统和用电查询系统, 全面提高营销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全方位的营销机制。应把现在的用电部门改为营销中心, 将用户改为客户, 将管制用电改为推广用电, 将用电管理改为客户服务, 把电力供应转变为电力营销, 把坐等客户上门申请用电转变为上门推销开拓电力市场。同时, 逐步把先用电后收钱转变为先收钱后卖电, 将窗口服务转变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企业整体行为, 树立起优质服务+优质产品=必胜的观念。建立和完善全方位的负荷管理机制。要建立用户负荷预测信息网, 及时分析用电负荷结构, 最大限度合理、有效、充分地利用电力。全面推广高效、低耗用电装置及技术, 并提供咨询服务。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定期进行用电咨询与安全用电的宣传工作。 d.实施用电促销策略。电力销售量由人们的用电需求决定, 用电需求又取决于人们是否有用电的欲望, 是否有购买的能力, 也就是想不想买以及买不买得起的问题, 另外还要解决能否买得到、向谁买的问题。电价决定了客户是否买得起的问题, 两网改造的效果决定了客户是否买得到, 促销的主要作用就是激发人们用电的欲望, 在买得起买得到的基础上产生多买的欲望。注重买方需要, 要以实现客户过渡价值、满足客户精神需要为导向, 在企业的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上投本钱下功夫, 使客户在购买电力与享受服务时有所增值。同时, 努力降低客户在电力消费时的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和体力成本, 使客户在购买电力、享受服务时保持简单, 愿意花钱买简单。要重点把诸如煤、油、液化气、管道煤气等一次能源供应商作为主要竞争对手, 根据国家产业、环保政策, 深入持久地宣传电与一次能源的比价效能, 提高电力市场的占有率。 e.深化改革, 优化效益, 为企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把减人增效作为机制改革的突破口。一是实行体制性减人, 将企业承担的辅助性部门和社会性职能进行分离, 与主业脱钩断奶;二是实行发展性减人, 严把人员入口关, ;三是实行科技性减人, 通过提高自动化水平, 逐步实现变电站有人值守无人值班;生产、财务、安监等部门要围着营销转, 而营销又围绕市场转, 营销人员围绕客户需要转。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 使职工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得到根本转变, 进而使职工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忧患意识和效益意识得到增强。 【中国电力改革】推荐阅读: 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12-01 中国电力论文10-04 中国电力能源08-30 中国电力能源分布浅析07-09 中国电力电源情况简介09-26 电力工人中国梦演讲稿08-29 用热情、激情和实干托起电力青年军的中国梦09-11 英国电力改革10-31 英国电力市场改革05-30 电力市场改革综述11-26电力:《电力法》利好售电侧改革 篇3
中国电力供给侧改革之路(上) 篇4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十年回顾和反思 篇5
积极推进电力体制改革 篇6
电力市场化改革与电力规划 篇7
电力体制改革后电力市场分析 篇8
中国电力改革 篇9
电力改革的漫漫“长征路” 篇10
中国电力改革 篇11
电力市场的改革与管理 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