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电力体制改革

2024-09-18

新电力体制改革(通用12篇)

新电力体制改革 篇1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提升, 电力体制改革的改革和创新一直是国家发展国计民生和能源安全战略的一大命题。自我国进行电力体制改革以来, 电力工业一直在不断进步, 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市场格局。但是近年来电力面临一些问题, 严重制约着电力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2015年是“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的收官之年, 我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压力倍增。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电改“9号文”, 表明了我国对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紧迫性。[1]本文通过介绍电力市场的本质, 和国外的电力体制改革以及我国近些年的电力改革动态, 剖析本轮电改对电力市场化等方面的改革, 并提出适合于我们现在国情的相关措施建议。

1 电力市场的本质

电力是特殊商品, 生产和消费需要同时进行, 不能储存的性质使得该商品生产和销售需同时进行。根据微观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2,5], 电力市场是属于商品市场的范畴, 它是以电力这种特殊商品作为交换构建买方和卖方的集合。但区别于以其他商品为内容的专门市场, 电力市场除了电能商品还包括各种辅助服务商品, 如输送电能、提供备用、无功补偿及电压调节等。

建立电力市场的根本目的是在电力工业中引进竞争机制, 由“市场”动态调整电价的价值。电力市场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竞争性、网络性、协调性。在竞争中应保证参与者之间的平等, 所以电力市场应该保证:

(1) 电力市场透明化, 以便监督。

(2) 自由选择的权利, 不论是供电侧还是需求侧。

(3) 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保证竞争规范化。

19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对整个人类都具有深远地意义。电业工业发展初期世界各国主要采用垂直一体化垄断的电力体制模式, 这种体制在当时满足了电力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发现这种模式缺少了竞争体制, 电力工业生产资料的更新逐渐跟不上生产力的发展, 造成电力工业长期处于垄断状态, 电价居高不下, 从而制约电力工业的发展[6]。英国等一些欧美国家首先试图通过电力工业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通过增加电力市场机制来改善电力工业管理和运营的可控性, 促进电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各国国家对于电力市场的改革都视本国国情而定, 没有统一的定义。电力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普遍规律是建立竞争性电力市场、形成市场定价机制、改革监管方式[7]。由于各国电力市场化的国情、改革目标和驱动力的迥异, 使其改革各具特色。

2 电力体制改革的历史发展

2.1 国外电力体制改革

国外电力改革都是以本国国情和电力管理体制为基础, 制定符合本国的改革目标, 采取不同的步骤和措施, 渐进完成。各国电力改革的特征如表1所示, 英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实行私有化和在电力市场引进竞争;法国电力改革比较保守, 主张纵向整合, 反对破碎化, 实施规模经济;日本的电力工业私有化较早完成, 电力监管逐步放松, 电力市场化改革缓慢发展;美国电力改革的目标是放松管制, 引进竞争, 提高效率, 降低电价[9,12]。

英国作为最先开始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国家之一, 不仅在电力改革取得了很多成就, 而且很多经验对于后续国家都值得借鉴。1988年2月英国发表《电力市场民营化》, 掀起了国际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浪潮。1989年7月颁布《电力法》, 决定对发供电一体化的体制进行重组。1990年-2001年先后实行电力库 (POOL) 和新电力交易体制 (NETA) 用于规范电力市场交易和放宽需求侧自由选择供应, 最终将私有化和竞争引入了电力工业的每个部门, 由市场决定电价。英国电力体制改革有两个革命性的创新:首次将垄断业务 (输配电) 和竞争业务 (供电和售电) 分离;另一个是需求侧用户终端可以自由选择供电商。这两个电力改革方法在我国也是适用的。

2.2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

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能源资源与能源需求逆向分布的格局和电力工业处于较快发展期等基本国情, 都决定了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不能简单照搬西方模式, 只能从我国电力工业的实际出发, 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发展道路, 促进电力工业的科学发展。我国近代电力改革发展如图1所示[3,4]。

经过前几轮的电力改革, 我国电力工业取得了飞跃的成就。2002年国务院发布《电力体制改革方案》 (简称电改“5号文”) , 该方案制定了“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总体方案, 拉开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序幕。以厂网分开为重点, 不断增加装机容量和扩大电网规模为重要目标的上轮电改, 符合我国当时的电力工业发展趋势, 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10]。截至到2014年底, 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3.6亿千瓦, 发电量也达到5.5万亿千瓦时, 电网规模和发电能力位列全世界第一。其中, 清洁能源累计装机容量突破4亿千瓦 (水电累计装机3亿千瓦, 风电9000万千瓦, 太阳能接近2000万千瓦) , 约占全国装机容量的30%以上。

但是目前的电力体制不符合现如今可持续发展战略, 该制度已经造成了交易体制的缺失, 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电力市场交易机不完善, 造成了弃电、弃光、弃风不良效应, 甚至部分区域窝电和缺电矛盾尖锐。所以不能只重视供应侧电力资源, 忽略需求侧管理资源;同时应该完善电力市场机制, 还原市场电价。

3 新电力体制改革内容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推动能源体制革命, 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坚定不移推进改革, 还原能源商品属性, 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 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 转变政府对能源的监管方式, 建立健全能源法治体系”。能源体制改革进入到决策层视野, 尤其是电力工业, 高层要求督促制定电力改革方案, 电改“9号文”随之公布。

在新一轮电改中, 没有延续上轮电改的电网拆分问题和扩大装机容量, 而是将“重中之重”放在开放竞争性电力环节, 将电力进一步市场化, 还原真实电价。“新电改”的基调是按照“管住中间, 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 进行“四放开、一独立、一加强”。“新电改”的目标是放开不具有自然垄断属性的售电业务, 引入市场竞争, 允许发电企业和终端用户直接交易, 提高资源利用率, 整合供需关系平衡[11];并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由市场来决定交易, 从而还原电力的真实价格, 迎合可持续发展, 全面实施国家能源战略。

“新电改”比较突出的两个亮点是“放开售电环节”和“改革电价机制”。“新电改”根据我国国情出发和国际发展大趋势, 将发电售电环节公诸于众, 充分竞争;输、配电环节自然垄断经营, 保证社会成本最低, 电力资源最优化配置。“新电改”的竞争分配如图2所示。

3.1 引入民营企业, 加大发电售电市场自由竞争

“新电改”开放可自由竞争的售电环节, 引入民营企业进行市场化竞争, 从而激活电力工业的继续发展。我国电力行业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发展, 行业间的职能和关系作用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产业链条。稳定的行业关系也使得电力企业间缺少市场竞争意识, 造成疲软的行业形象。引入民营企业这条活力十足的“鲶鱼”不仅可以提高电力企业效率和质量, 同时可以促进国有企业市场竞争的危机意识, 提升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提高国有资本效率。政府应同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及监管机制, 使得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可以形成良性竞争, 降低电价, 提高服务质量, 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电力服务, 为社会带来更高的社会效益。

3.2 改革电价机制, 保持输配电的自然垄断

上轮电改提出“输配分开”, 其基本思路是对我国电网企业由垂直一体化实行纵向拆分, 形成独立的多元化竞争的市场格局。首先, 就我国的国情和目前的电力工业结构而言, 输电和配电具有稳定电网运行和全局规划的特性, 是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 难以割分。其次, 由政府继续掌控输电配电不仅能够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 降低整个社会的成本, 还能在电力体制改革中由政府实时规划电力运行动态, 保证电力工业安全稳定的运行。“电改9号文”中提出对电价进行重新核定, 对输配电价修改为“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 使得电网企业更加专注于电网安全运营和输配电优质服务, 真实电价和消费总量由电力市场决定。

4“新电改”发展趋势与建议

4.1“新电改”发展趋势

改革是与时俱进不断改进, 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过程。国内经济现在进入增速放缓期, 个人电力需求量还有相对较快的增速, 能源安全战略的内外部条件都已满足。“新电改”通过“9号文”实施电力体制整顿, 开放电力市场化竞争, 响应我国能源安全战略。本次电改的最终目标是在保证全社会用电需求的条件下, 做到节能减排和降低电价。据相关研究预测, 未来不同电源增速和增量预测如图3所示。未来发电来源将由从煤电为主向以新能源为主的非化石能源转换。截止到目前国家已出台4个“新电改”配套文件, 未来还会继续推出和“9号文”的其他配套细则, 将着重对清洁能源、电力交易机制、售电侧交易体制等方面进行政策性落实。目前以深圳为主要试点的输配电改革正在有序进行, 未来电力体制改革将进入全面试点, 随着配套文件的出台和试点验证实施, 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成效将日益显现。

4.2“新电改”建议

电改不应是单纯的电力行业改革, 应该和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同时进行, 政府履行宏观管理和市场监控职能, 制定与电改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政府必须保证有法可据, 保证法规和改革有机衔接。在修改制订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需适应电力改革, 使得这些法规在电力改革中起到主导性和决定性作用。这里列出几个可以改动的建议:

(1) 修改《电力法》法案, 增加对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保护措施和奖励政策, 对使之与《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衔接, 形成电力能源消费、技术、体制等各方面整合的电力法规体系。

(2) 《电力法》应将“加快发展、保证供应”的价值取向转为“节能低碳, 稳步发展”。保证电能工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 进行体制改革和清洁能源、新能源的大力推广。

(3) 建立与电力市场化相关的政策。明确电力市场主体的法律定位;规定电网和民营企业在电力权交易机制中的性质属性;建立市场导向的新型电价结构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鼓励和保障分布式发电和新科技电网技术的应用推广。

(4) 实施新型电力系统规划。制定以综合资源规划 (Intergrated Resources Plan, 英文简称IRP) 的国家电力整体规划体系, 实施有效的DSM (Demand side Management, 需求侧管理) , 实现“源-网-核-储”横向互补、纵向协调的政策机制, 维护系统安全运行, 提高资源高效利用率, 带动电力工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5 结论

电力体制改革是国际性大课题, 各国电力体制改革都是根据本国国情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步改革实现。“9号文”的公布揭开新电力体制改革的序幕, 也明确了我国对节能减排和能源革命的决心。随着试点的推行实施, “新电改”的各项措施将有序实践验证。有序开展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售电侧体制改革试点、可再生能源消纳试点等。“新电改”必须顺应国际能源趋势, 立足我国国情,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紧随能源安全战略, 促使电力进一步市场化, 保障能源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的电力运营, 真正再现“青山绿水, 蓝天白云”的原生态社会。

摘要:电力行业的发展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 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能源战略安全。自十八大提出能源战略以来, 国家决策层多次提出能源革命和能源体制改革。《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电力“9号文”) 紧随我国的能源革命战略部署, 积极开展电力体制改革。本轮电力体制改革继承了“5号文件”的旨在打破垄断, 引入竞争, 剥离关联交易差价的核心价值观。但没有延续之前的电网拆分及机构重组策略, 而将重心定位于引入市场化竞争, 构建有效的竞争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在保证电力安全运行和可靠供应的基础上, 加大解放电力生产力, 还原电力的真实价值。

关键词:新电力体制改革,电力市场化,发展趋势

新电力体制改革 篇2

一、县水电公司现状

县水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创办于1998年3月,为国有独资地方电网公司,注册资金为1100万元,现有固定资产1.36亿元,共有干部、员工110人。主要负责岭东林区11个乡镇场的电网建设、管理和辖区供电;承接县域岭东林区117座小水电站(近15万千瓦装机)的发电上网和电力销售。在管理职能上肩负着确保林区群众生产生活和区域内民族工业用电的重任。

公司自创办以来,网络建设逐步完善,购销通道逐步顺畅,资产日趋优良,为引领水电产业的发展和推动林区经济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由于公司的地方属性和自身的局限,使其在受益于国家政策层面和拓展发展空间、快速完成农网改造、实现电站上网和群众用电的“同网同价”等方面较国家电网仍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因为体制原因,公司享受不了国家农网改造的信贷政策支持,农网改造仅能依靠自身经营的微薄积累,改造速度慢,覆盖面小,供区群众用电质量和用电安全难以得到保障,而且电量损耗大,老百姓用电价格较高。

(二)出口端电价难以提升与上网电站强烈要求提高上网电价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受电力质量和水电不稳定特性的影响,加之出口端受制于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等因素,目前,出口端电价一时难以快速提升,但电站业主要求参照广东电价和

1国家电网电价提高上网电价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些差距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区群众和广大小水电站投资业主的利益,也对水电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地方电网现有的电源点将流失,林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将得不到保障,还可能引发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为妥善解决以上的问题,我们认为水电公司管理体制改革已势在必行。

二、全省地方电力企业改制的模式及其优劣分析

全省地方电力企业改制的模式共有五种,即上划国家电网的模式、由省电力公司代管的模式、地方与省电力公司共同出资,由省电力公司绝对控股实行股份制改造的模式以及出让和筹划上市模式。

(一)上划给国家电网公司模式

1、优势

①国家对电网建设和农网改造的政策及投资能全面落实到位,而且国家电网投资力度大,建设标准高,可以快速推进林区农网建设和改造。

②可以争取电站上网电价和群众用电电价执行省统标杆电价,在全县范围内实现“同网同价”。这样,群众能得到用电实惠,电站上网电价能得到提高,既维护了群众和电站的利益,又可消除小水电和电网的矛盾,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

③电网规模大、实力强,电力供应保障程度高,有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2、劣势

①上划后企业为报账制单位,公司注册地在长沙,上划前供电环节实现的税收不再归属于县本级。

②企业整体划转后,县委县政府对上划后的新企业在人、才、物、事的调配能力减弱。

③需经国家国资委审查批准,实施难度大。

(二)由省电力公司代管模式

1、优势

企业仍为县属法人企业,其产权关系、财税体制、债权债务、社会劳动保障关系可以维持现状不变。

2、劣势

①代管后,经营管理上仍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因此,在争取电站上网电价和群众用电电价实现“同网同价”的难度较“上划”模式要大。

②实施电网建设和农网改造的力度较“上划”模式要弱。

(三)与国家电网共同出资,由省电力公司绝对控股实行股份制改造模式

1、优势

①股份制公司注册地可以在江华,公司实现的税收可以归属于县财政。

②县政府可以在股份制公司中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有一定份额的产权。

2、劣势

实施农网改造时,县政府需按股比投入相应的农网改造资金,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且县政府对股权的持有会随国家

电网公司对股改公司建设项目投入的增多而逐步减少,直至微乎其微。

(四)出让模式

1、优势

可以实现国有资产的变现,增加县财政收入。

2、劣势

受让公司会以盈利为终极或唯一目的,承担农网改造等社会责任的力度会相对小。

(五)筹划上市模式

1、优势

①可以开辟一条新的直接融资渠道,获得低成本的持续发展资本。

②可以通过发行股票来进行合并或收购其他企业的业务达到扩张企业规模的目的,加速企业的发展。

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形象。

2、劣势

①上市前期运作成本很高,能否上市存在不确定性,风险很高。

②上市前,公司需进行股份制改造,公司国有独资企业的身份将不再存在,企业产权多元化。

三、对县水电公司改制的建议

县水电公司改制成功与否,关系到全县水电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林区乃至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应着眼长远,舍弃一点现有的既得利益,以求拓展未来的发展空间。根据对各类改制模式的分析比较,结合我县水利水电开发有限公

司的实际,我们建议选取先代管后争取上划的模式实施改制:

1、先将公司交由省电力公司代管。关于代管工作,我们县早于2006年6月分别向市政府和省电力公司呈报了实行代管的请示,省政府办公厅于2006年7月批复同意。批复下发以后,省市电力部门相继到水电公司进行了调研,县里主分管领导也多次带领水电公司负责人与省市电力部门进行了沟通交流。我们认为,“代管”之后,在电力供应保障,争取国家建设资金投入,保证人民群众得实惠以及化解与小水电有关的部分社会不稳定因素等方面有积极作用,而且企业仍为县属法人企业,其产权关系、财税体制、债权债务、社会保障关系不变,可充分保证改制前的既得利益,同时也为公司日后体制改革走“上划”模式留出了选择空间。

2、时机成熟以后,争取“上划”。在争得以下两条对我县有利的“保基数、保增量”税收归属条件后,将公司资产(包括债权债务)整体上划给国家电网公司。

(1)参照原祁阳地方电力公司的做法,公司上划当年,销售环节的税收按上划前上交的数额为基数,列入本级县财政收入,返还县财政。

(2)以后,按新增销售电量的比例,同比例增加税收返还基数。

县水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新电力体制改革 篇3

关键词:电力企业;改革背景;行政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D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3-0034-02

在目前国家腾飞的阶段,电力资源一直是不可缺少的基础能源,只要保证稳定的电力供应,才能保障我国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为了适应目前我国对电力资源提出的高需求,电力企业在新时期下必须积极的进行企业改革,在企业改革过程中,电力企业还要充分认识到行政管理创新的重要性,要根据新时期下的市场需求以及社会发展形势,进行适当的行政管理创新,在行政管理创新过程中,企业不能一味的追求前进,还要不断的对正在使用的行政管理手段进行重新审视,发现其中的问题,及时的对问题进行解决。使得我国的电力企业在行政管理创新的影响下,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我国提供更加强力的电力能源。

1 新时期电力企业改革背景下行政管理创新的必 要性

1.1 社会需求的加大

对目前的社会形势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由于家庭中家用电器的增多以及工厂生产用电量的急剧增加,这就要求着电力企业想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进行体制上的改革,想要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进行行政管理的创新,利用企业有效率的行政管理手段,对企业进行合理化的运营,以及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合理调度,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率更进一层。

此外,一个电力企业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企业行政管理得到创新之后,企业管理层次能够更加精确的确定企业未来发展目标,并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保障电力企业在未来几年的发展速率。

1.2 行政管理创新与企业改革有着共同的目标

在新时期阶段,电力企业进行企业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发展目标上面,行政管理创新与其有着共同的方向,因此在企业进行企业改革的大环境下,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改革的机会,使行政管理创新也乘上企业改革的“东风”,能够更加有效率的完成行政管理创新的目标,只要企业改革与行政管理两个共同前进,达到预期的改革创新目的,企业的生产力就能够得到跨越式发展,促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1.3 行政管理创新与企业改革有着共同的内容

在新时期阶段,电力企业进行企业改革的具体内容,就是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各部门的工作效率,使企业中的生产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以及改进企业的营销手段。在改革内容上,行政管理创新与企业改革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企业在进行行政管理创新之后,使得企业拥有了更高效率的管理阶层,在这样的基础上再着手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获得更好的改革效果,此外只有企业的行政管理得到了创新,管理者的管理素质得到提高,才可以做出更加正确的决策,进而使得企业的生产资源得到合理分配。

1.4 行政管理创新与企业改革之间不可以相互替代

在新时期阶段,电力企业进行企业改革与行政管理创新,两个虽然有着共同的内容,但是却是不可以相互代替的,电力企业的改革是为了使企业的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企业行政管理创新则是直接着手于解决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两者之间并不具备互相替代的作用,为了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企业必须同时进行行政管理创新与企业改革。

2 目前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行政管理机构无法有效运转

电力企业做为我国的国家企业,其有着国企的通病,企业中的管理结构过于复杂,想要实施一个工作,需要经过几个部门的同意才可以进行,并且管理人员冗余,有些管理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并没有发挥多大的管理作用,而且还为企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在目前复杂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电力企业的经营环境每时每刻都是发生改变的,企业管理结构过于复杂,必定导致,企业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不顺畅,进而影响企业的管理能力,造成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经济下,渐渐的失去了竞争优势。

此外,在企业行政管理过程中,有些管理人员徇私舞弊,导致了企业的奖罚制度缺失了公平性质,使得奖罚制度不但无法对企业生产起到激励作用,反而还会使生产人员形成消极心理,阻碍企业的生产。

2.2 管理效率难以满足改革发展需要

在企业进行企业改革的大环境下,旧式的行政管理制度由于管理效率低下,导致了企业的各项资源无法得到合理的分配,生产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改革提出的需求,并且企业在管理人才培养方面,也没有正确的培养手段,以此为企业提高源源不断的管理人才,在新时期阶段,企业的管理效率必须要得到进一步提高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而想要做到这点,就得依赖于企业行政管理创新。

2.3 电力企业行政管理过程中缺乏创新

在我国的供电体系中,电力企业处于垄断的地位,这就造成了电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缺乏竞争对手,进而造成了电力企业行政管理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很多管理人员的工作重心不是放在如何搞好自己的管理工作,而是更加的注重如何得到领导的关注,得到升职的机会,这势必造成电力企业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不断积累,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长期得不到提高,使得整个电气企业的创新氛围不强,严重阻碍着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 电力企业进行行政管理创新的方法

3.1 健全及完善电力企业的行政管理机制

在新时期阶段,企业大力推进企业改革的大环境下,电力企业行政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造成了很多棘手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的电力企业必须在健全及完善电力企业的行政管理机制工作下功夫,为了使工作更好的进行,企业就要积极建立监督制度,利用监管部门对电力行政管理机制进行监督,保证行政管理机制工作的高效性,在行政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监管部门要及时的向更高阶层的管理者进行汇报,以求更有效的完善行政管理机制中的问题,并且还要健全电力企业行政管理层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不能把行政管理部门放在高高的位置,逐渐的与生产脱离管理,只有行政管理部门与企业各部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才能让企业行政管理层次真正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在进行管理过程中,出台的行政管理制度会更加有利于企业的生产作业,做到管理与实际紧密联系,避免无效率的管理,甚至错误的管理。当电力企业的行政管理机制得到了健全和完善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而增大企业的经济效益。

3.2 不断优化电力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对于电力企业的行政管理的创新,人才是最重要的基础,只有拥有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电力企业的行政管理创新将会很容易进行,因此为了保证电力企业的优质人才的供应,就需要电力企业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采用讲座以及老员工传授经验等方法,对企业中的行政管理人员不断的进行培养,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使企业的行政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并且在以后的管理过程中,还能够更具有创新性。

另一方面,电力企业在招收行政管理人员时,要严格的进行把关,避免专业素质低的人员进入到行政管理体系中去,进而拉低整个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企业还要号召行政管理人员加强自身的学习,要根据电力企业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能力,以适应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创新的要求。

3.3 在企业中推行危机管理模式

危机管理模式是新时期提出的新型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思想是让企业产生危机意识,提前的对危机进行预防。在市场经济体系下,电力企业正在逐渐失去其垄断的地位,在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实行危机管理模式,使企业行政管理层次提高危机意识,这种危机意识不但可以帮助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面对企业各种突发事件时做出正确的决定,而且还可以提高企业的危机处理能力,减少企业的在危机事件中的损失。

在企业实行企业改革政策过程中,必定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危机问题,在企业行政管理中推行危机管理模式,可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面对危机时的魄力,即使面对危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也能保证自身的理智,确保发布命令的准确性,帮助企业从危机情况中走出来。垄断机制的打破,也为电力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压力,通过危机管理模式对这些竞争做到提前预防,使得企业保持住竞争优势,真正的做到在竞争寻求发展。

3.4 实行奖罚制度激发创新积极性

奖罚制度对于一个企业行政管理层次是非常重要的,在拥有奖罚制度之后,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可以得到有效的激发,在工作过程有着更强的欲望去进行行政管理方面的创新,另外由于惩罚制度的存在还能防止行政管理人员消极怠工情况的出现。

为了建立完善的奖罚制度,企业一定要对每个管理部门的主要管理工作进行详细的了解,使得奖罚制度真正的贴近管理工作中的真实情况,此外还要保证奖罚制度的公正性,在实行奖罚制度时,执行人员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整个工作过程还要做到公开透明,保证每一个奖罚命令的公信度,使得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人一定可以得到奖励,消极怠工的工作人员必定会受到惩罚。

在奖罚制度体系中,具体的奖励应该为更加直接的奖励,不应该知识荣誉上的嘉奖,只有把奖励手段成为员工真正需要的利益,才可以最大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激发行政管理人员勇敢的去尝试行政管理创新,在工作过程中,做到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双赢。

4 结 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在新时期电力实行企业改革的背景下,同步的进行企业行政体制的改革,能够使得两者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使得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水平得到更快的提高,可以看出目前电力企业在行政管理中,还存在很多的管理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积极的采取手段,对行政体制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以便在新时期帮助电力企业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何坤.基于电力企业改革背景的行政管理创新途径探究[J].大科技,

2015,(9):14-15.

[2] 王莉.电力企业行政管理创新必要性及创新途径[J].中国管理信息化,

新电力体制改革 篇4

2015 年3 月15 日《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 号)颁布,其基调为“四放开、一独立、一加强”,即输配以外的经营性电价放开、新增配电业务放开、售电放开、公益性和调节性以外的发供电计划放开,交易平台相对独立,加强监管。显然,“放开两头,管住中间”的改革方案在进一步促进电力行业竞争、提高电力行业运营效率和降低电力使用成本方面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标志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迈入新阶段。

可以预见,由于电力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属性,随着发用电计划的放开,电力普遍服务的供给困境和监管难度将进一步放大。另一方面,中国到底还有多少无电户,至今也没有一个官方统计数据,如果按照政府的贫困线1划分,目前大约有4000 万左右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日1.25 美元的贫困线标准2,中国的贫困人口将更多,这些数字都意味着电力普遍服务的需求缺口。然而,尽管电力普遍服务早在2002 年已经写入中国的政府文件和相关法规,但就“什么是电力普遍服务”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而言,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电力监督委员会的官方文件至今都没有明确。因此,溯源普遍服务,推演中国电力普遍服务,基于新电改背景,界定中国电力普遍服务的内涵与外延,为竞争环境下电力普遍服务供给规制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指导,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普遍服务的源起与演变

“普遍性”是一个经常被用作哲学或者政治学上的概念,通常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能够公正平等、一视同仁地对待其全体国民。由“普遍性”衍生出的“普遍服务”(Uni-versal Service),无论是作为一个理念,还是作为一项义务,最早都是在电信领域内诞生和出现。按照学界的主流观点,普遍服务一词,则是二十世纪初在美国电信事业形成独占的过程中,为了重新实现在美国电话市场中的独家垄断经营优势,由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merican Tele-phoneand Telegraph Company,AT&T)总裁Theodore Newton Vail于1907 年在该公司的年度报告书中提出的一句著名口号,即“一种政策、一个系统、普遍服务”(One Policy,One System,Universal Service)3。由以上源起可知,普遍服务的用意原本是指“欲以同一技术与服务水平,提供全国统一服务的经营目标,以避免市场混乱,用户无法获得公平、合理的服务情况发生”4。直到1913 年AT&T公司迫于美国司法部压力,被迫承诺承担在全美普及电话服务的义务,“普遍服务”这时才真正上升为一种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的义务原则和责任规范。有关普遍服务的概念正式出现于官方资料,则始于1934 年的《美国电信法》。在此法的第一条中明文规定“电信事业的经营,应以充分的设备及合理的资费,尽所有可能,提供美国全体国民,普及的有线及无线的通信服务”5。而此规定也成为美国联邦通讯传播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 Committee,FCC) 在制定有关网络互连等普遍服务政策或行政命令的授权法源6,甚至在当时做出允许AT&T以长途电话与市话交叉补贴7的方式提供普遍服务,希望达到家家户户皆有电话(a telephone in every home)为其政策目标,而其亦成为许多国家在普遍服务上共同的政策目标。事实上除电信领域以外,在邮政、电力、民航、煤气、铁路、银行等网络型公用事业,公民有权获得相关产品或服务的普遍服务理念已经被广泛地承认和实践,甚至转化成了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强制形态。

然而,时至今日,普遍服务的概念仍然缺乏一致性的定义。经济学文献中通常把普遍服务界定为普遍服务义务(Universal Service Obligation:USO),主要指为供给商为所有用户提供可承受价格的高质量基本服务的义务(Vallet-ti,2000;Cremer,Gasmi & Laffont,2001),或者以基准价格水平、确保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所有国民提供一定质量服务的义务(Hultkrantz,2005)。显然,经济学对普遍服务的定义给基准价格、提供服务质量、覆盖人群的精确集合等界定留出了空间,但是并没有完全清晰地表达出普遍服务的内容,更多的只是确定了普遍服务的原则、或者普遍服务需要满足的原则(Rapp,1996)。如果单从字面上进行理解,普遍服务至少要遵循普遍性原则和非歧视性原则两大原则:(Chone,Flochel & Perrot,2000;Cremer,Gasmi &Laffont,2001;Hultkrantz,2005)。其中,普遍性原则是指网络应该覆盖整个市场,每个消费者都应该能够平等地接入网络,哪怕是对于高成本地区消费者所制定的价格水平很可能要低于为其服务的成本费用;非歧视性原则意味着不管消费者处于什么地理位置、连接成本是多少,都应该给所有的消费者制定同样的价格水平,供给商不能对不同类型用户和不同地理位置实行价格歧视,普遍服务旨在保证服务在时间、尤其是空间上的连续性,这实际上是普遍性的另一个方面,即在给定的领土上为每个地方提供同样质量要求的服务(Rapp,1996)。目前,最为明确、也最被广泛接受的普遍服务定义来自于2006 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ICCP报告书中对于普遍服务的概?界定“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能以承担得起的价格享受产品服务,而且服务质量和资费一视同仁”8。OECD还将上述普遍服务概念分为以下三个要素进行详细说明:1可及性(Availability),即不论民众居于何地工作,其服务的价格、水平或是质量应该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居住在乡村或是偏远地区的民众不会受到影响;2可负担性(Affordability),即在进行服务上的使用时不会造成消费者的负担,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使用;3非歧视性(Accessibility),即不论是特殊、行动不便或是伤残的民众皆可使用服务,其亦不会阻碍服务上的使用(OECD,2006:10)。

在给出大致定义之后,明确普遍服务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政治和经济问题。其中可能涉及到三个主要因素(Panzar,2000):网络效应的强度、提供网络效应的成本以及再分配目标。从经济的视角看,只有包含了显著的网络外部性,这个服务内容才应该包含在普遍服务之内。反过来说,网络效应的重要性取决于技术成熟的程度及其普及率。然而,关于哪些具体服务应该被包含在普遍服务之内,存在许多争论。OECD(1995:25)认为,虽然至今也没有明确的界线,但普遍服务的供给内容会随社会经济的成熟度、科技的进步、社会价值观的不同而有所改变。20 世纪80 年代后,由于各国纷纷推行国际化、自由化、民营化等放松规制政策,导致许多大型的独占公营事业陆续解体,如电力、电信、铁路、邮政等。而如此的结构性变化也直接影响了长久以来所维持的普遍服务供给系统。过去,独占的公营事业藉由内部交叉补贴来维持普遍服务的供给,也就是同一事业以其获利的业务或部门来补贴亏损的业务或部门。然而,伴随放松规制政策的实施,原本独占的市场因竞争的导入而发生改变,过去独占且获利高的业务因竞争者的加入而必然降低其获利率,从而造成补贴业务的困难,而普遍服务之类的亏损业务在竞争导入的机制下则乏人问津。在此情况下,如要继续确保民众享有普遍服务的权利,则恐怕难以由单一业者负责供给和维持。因此,普遍服务的供给概念逐渐从过去由公共部门或公营事业来供给和维持的思考模式,倾向于由新旧业者一起共同负担。20世纪90 年代后,伴随科技的进步,以低廉的价格来享受精致、高质量服务的可能性逐渐增加,也因而出现将精细、高质量服务的供给也应纳入普遍服务供给范围内的要求。所谓精细、高质量服务,是相对于普遍服务的一般性与简单化而言,系因应个人或团体高度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以电信事业为例,普遍服务的供给内容从过去的电话服务扩展至提高学校及公立图书馆的连网普及率,扩大数据通信至小区,使全国国民不论所居何处,均得以合理价格宽带上网。由此可推知,在互联网时代,甚或21 世纪,有关普遍服务的内容,应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基本服务。而其服务的供给范围,在国民所得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之际,也会随之扩大。

总结以上所述可知,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有关普遍服务概念和供给内容似乎也逐渐产生改变。以电信事业为例,最初普遍服务的概念是源于电话服务的利用可能性,其服务的供给对象包括地理上和经济上的弱者;然而,随着电信市场结构的改变,竞争者的加入、互联网的发达和需求的多样化,普遍服务的供给范围从过去基本的电信电话服务,而扩大到互联网服务,其供给对象也不再局限于地理上和经济上的弱者,而拓展至满足社会全体的需求,其供给质量也从简单、一般性向精细、个性化提升。因此,有关普遍服务的内容有从早期的强调“地理上和经济上的弱者”的微观性普遍服务,逐渐扩展至强调“满足社会全体需求”的宏观性普遍服务概念的趋势9。

三、中国电力体制改革与电力普遍服务的引入

回顾中国电力产业发展历程可知,电力普遍服务其实是电力体制改革过程中引入的“全新”理念10。

2002 年,《国务院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02]5 号),将“负责监督社会普遍服务政策的实施”明确纳入了新设立的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规制范畴。这是首次在有关电力行业的政策上出现普遍服务概念,同时也意味着国家正式明确电力企业承担着普遍服务义务。

2003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3]7 号)再次明确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负责监督电力社会普遍服务政策的实施,研究提出调整电力社会普遍服务政策的建议”,具体由电监会供电监管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制定电力普遍服务计划并监督实施”11。

2005 年,《关于公布“电力业务许可证管理规定”的令》(电监会9 号令)规定,申请供电类电力业务许可证的,必须“承诺履行电力社会普遍服务义务”,提供履行电力社会普遍服务义务的承诺书12。

2005 年,《电力企业信息报送规定》(电监会第13 号令)规定,从事供电业务的企业应当报送“提供电力社会普遍服务的情况”13。

2007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19 号)提出“制定、实施农村电力社会普遍服务政策”14。

2009 年,《供电监管办法》(电监会27 号令,自2010年1 月1 日起施行)进一步明确,电力规制机构对供电企业履行电力社会普遍服务义务的情况实施规制,供电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履行电力社会普遍服务义务,依法保障任何人能够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获得最基本的供电服务15。

当然,如果从内涵一致性角度,在中国现行的电力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中,对于电力普遍服务可以说也有部分规定。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第八条“国家帮助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电力事业”,第二十六条“供电营业区内的供电营业机构,对本营业区内的用户有按照国家规定供电的义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对其营业区内申请用电的单位和个人拒绝供电”,第四十一条“对同一电网内的同一电压等级、同一用电类别的用户,执行相同的电价标准”16。此外,国家还颁发文件,确定了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村电力建设采取重点扶持,以及对农村用电价格按保本保利原则确定、城乡同网同价等政策。

四、新电改下电力普遍服务的内涵与外延

尽管电力普遍服务如上述早在2002 年已经写入中国的政府文件和相关法规,但是,对于电力普遍服务的定义,即什么是电力普遍服务?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电力监督委员会的官方文件至今都没有明确。

现有研究文献引用的关于中国电力普遍服务的定义,基本上出自2003 年时任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副主席宋密在《积极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构建新形势下的电力社会普遍服务体系》一文中的提法,即“电力社会普遍服务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可获得性,即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当得到电力的服务;二是非歧视性,即所有用户都应当被同等对待;三是可承受性,即服务的价格应当为大多数用户所能够承受”17。

应该说,这个关于电力普遍服务的定义基本上融入了网络型产业普遍服务所应具备的三大共性:其一是“普遍性”或“可获得性”,对于那些希望得到并愿意付费的所有用户,无论其在何时或者处于何地,都应该保证其可以享受到基本的服务;其二是“非歧视性”或“平等性”,所有的普遍服务受众对象,都没有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地理上的差别,都可以机会均等地获得普遍服务,并且不存在资费和标准上的歧视,应获得一视同仁的待遇;其三是“可支付性”或“可承受性”,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水平应该限定在一个用户可以承受的合理、适度范围。

但是,考虑到放松规制与电力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影响,电力普遍服务还需要在上述三大共性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强制性”。这主要是对普遍服务供给者的一种强制义务或责任约束,是国家法律与政策要求企业必须做到的。事实上,对普遍服务供给商进行成本补贴,就是要求企业基于义务和责任为全体公民提供普遍可以接受的价格来满足基本的生活用电需要。当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也必然实施规制,监督普遍服务供给商的相关义务和责任的落实。

基于对上述电力普遍服务四个基本特征的认识和理解,笔者以为中国电力普遍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可以这样来界定:

在内涵上,笔者赞成把电力普遍服务定义为“在授权的市场范围(供给区域),电力供给商(供给主体)在其生产能力限度之内(供给能力),必须向那些希望得到服务并愿意支付的所有消费者(供给对象),提供具有相同服务种类、资费、质量等(供给标准)的基本电力服务”。

在外延方面,笔者以为,电力普遍服务至少应该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消费群体上的普遍服务。也就是说,电力普遍服务供给商在提供产品或服务时不能因为用户所处区域和阶层而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实行有区别、歧视性对待。这一点对当前电力普遍服务尤其重要,因为目前中国无电户主要散落在偏远山区甚至孤立的小岛,电力普遍服务供给商在技术、经济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必须将对这些无电户实施电力普遍服务,绝对不能借以自然环境恶劣、用电量低、供电成本高、无利可图等诸多借口。

第二,时间空间上的普遍服务。电力普遍服务供给商须尽最大努力保证一致、充足、持续的服务来满足供给区域内的普遍服务需求。必须在授权的市场范围内提供一致的普遍服务,“禁止挑肥拣瘦”,不能绝对不能以“超负荷”为由,任意中断电力服务,相反,应保持一定的“峰值能力”或“贮备能力”等。

第三,服务种类上的普遍服务。获得特许经营权的电力普遍服务供给商,绝对不能对高成本地区或低收入用户进行任意中断或停止提供基本电力服务种类,必须在该授权区域内为消费者提供无差别的电力普遍服务种类。18

当然,电力普遍服务在国内尚属新概念,其“供给内容会随社会经济的成熟度、科技的进步、社会价值观的不同而有所改变”(OECD,1995:25),因此需要不断探索。

摘要:一方面,“放开两头,管住中间”的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放大电力普遍服务的供需困境和监管难度。另一方面,尽管电力普遍服务早在2002年已经写入中国的政府文件和相关法规,但就“什么是电力普遍服务”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而言至今都没有明确。通过溯源普遍服务,推演中国电力普遍服务,基于新电改背景,界定中国电力普遍服务的内涵与外延,以此为竞争环境下电力普遍服务供给规制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指导。

关键词:新电力体制改革,普遍服务,电力普遍服务,内涵与外延

参考文献

[1]OECD,2006,Rethinking universal service for a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environment[EB/OL].http://www.oecd.org/search Result/0,3400,en_2649_201185_1_1_1_1_1,00.html,2008/5/5

[2]Angela J.Campbell,"Commentary:Universal Service Provisions:The"UGLY DUCKLING"of the 1996 Act",29 Conn.L.Rev.189

[3]J.-J.拉丰,张昕竹.发展中国家普遍服务义务的经济分析[J].当代财经,2004(1)

[4]宋密.积极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构建新形势下的电力社会普遍服务体系[N].中国电力报,2003-12-23(001)

[5]蔡建刚.我国电力普遍服务研究进展及关键问题[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2-37

[6]程艳从,李春杰,李海滨.电力普遍服务公平与效率协调机制设计[J].水电能源科学,2012(7):197-199+218

新电力体制改革 篇5

广州电力交易中心的组建运行,对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建设和南方五省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广州电力交易中心成立后,与南方区域各省(区)电力交易中心合理分工、协调运作,形成区域电力市场和电力交易机构体系。统筹考虑南方区域各省(区)间差异,协调推进市场建设、价格机制、交易规则制定等各项工作。组建股份制交易中心

今年2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北京、广州电力交易中心组建方案的复函》。3月1日,广州电力交易中心正式揭牌。广州电力交易中心依托南方电网公司按照股份制公司模式组建,南方电网公司控股,持股比例66.7%,其他5名股东为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贵州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海南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

5月11日,广州电力交易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工商注册。5月17日,召开第一次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广州电力交易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严格按照公司法组建,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公司董事会7人,监事会5人。按照组建方案设置相关职能部门,编制50人。现已设置市场运营部、交易组织部、结算统计部、综合管理部、党建及企业管理部5个职能部门,初期20人已基本到位,按照岗位职责有序开展各项工作。

图:广州电力交易中心组织架构

设立市场管理委员会

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指导和帮助下,8月25日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市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成员由送电省、受电省、发电企业、电网企业、交易机构、第三方机构等类别代表组成,初期规模28人,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充分体现各方意愿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实现交易业务独立

广州电力交易中心职责主要包括负责落实国家西电东送战略,落实国家指令性计划、地方政府间框架协议,为跨区跨省市场化交易提供服务,促进省间余缺调剂和清洁能源消纳,以及逐步推进全国范围的市场融合,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

广州电力交易中心承担南方电网公司原来的交易业务,公平公正组织市场交易,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为市场主体提供交易服务的同时,按规定合理收费。同时,受政府监管,接受市场管委会等第三方监督,确保交易机构规范运营。

广州电力交易中心不以营利为目的,按照政府批准的章程和市场规则,在政府监管下为市场主体提供规范、公开、透明的电力交易服务。按市场规则与其他省级电力交易机构进行业务协同,确保跨省区交易业务与各省(区)省内市场化交易业务的有效衔接和顺利开展。

科学制定交易规则

广州电力交易中心成立了交易规则编写工作小组,重点围绕月度增量交易、发电权交易、年度、月度协商交易等交易品种及市场成员注册要求,编写了《南方区域跨区跨省月度电力交易规则》《2016年汛期云南富余水电跨区跨省月度市场化交易规则》《广州电力交易中心注册管理办法》初稿,已初步征求各方意见并报送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

据悉,根据跨省跨区交易需求及东西部市场主体交易意愿,按照平稳起步的原则初步设计年度、月度及月内6个交易品种。交易模式涉及双边协商、发电权交易、挂牌交易等多种模式。当前阶段着力落实年度协议交易,推进月度富余电能交易,以平抑东部省区电价成本,促进西部省区资源优势转化,拓宽发电企业销售渠道,增强电网公司供电保障能力、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后期将开展日前现货交易,开展电力期货、衍生品研究,逐步构建市场的多元交易体系。

图:广州电力交易中心组织的主要交易品种

提供透明交易服务

组织西电东送交易是广州电力交易中心的重要职能。2016年1-8月,累计组织西电东送交易电量1281.4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1%,较年度计划增送104.4亿千瓦时。在完成西电东送年度计划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通道富余能力,通过竞争方式组织云南增送广东省间市场化交易电量33.5亿千瓦时,促进西部富余水电消纳。3、5、6、7、8月份云南增送市场化交易落地价格较广东燃煤标杆电价低7-10分/千瓦时,电费降幅累计3.2亿元。降幅电费将按照广东省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规则进行分配,全部用于补偿广东省内受影响发电企业。积极促进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化

南方区域省间资源互补优势明显,非化石能源比例高,特别是近年来电力供需形势发生较大转变,供大于求的矛盾逐步凸显。成立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在南方区域加快电力市场建设工作,加强宏观规划指导与市场机制调节的有效衔接,有助于促进资源在区域范围内进一步优化配置,推动国家能源战略的落地和南方电力市场建设。

据广州电力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交易中心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电力体制改革中发9号文及其配套文件精神要求,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以有利于落实国家西电东送和节能减排能源发展战略、有利于推进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让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有利于还原电能商品属性为原则,以编制和完善市场交易规则、建设交易技术支持系统、丰富交易品种、促进省间市场与省内市场衔接和融合为主线,为市场交易主体提供规范、公开、透明的交易平台,全面推进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相关链接】

1、交易平台运行实例——交易组织

记者: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市场管理委员会会成立之初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贺锡强:当前各市场主体利益矛盾还比较大。要严格按照管委会的组建方案和议事规则的要求,切实发挥好管委会职能,为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化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一是积极做好与各成员单位的沟通,及时做好各成员单位的意见收集,确保各方诉求表达渠道畅通。二是综合各方意见和交易中心运营需要,适时召集市场管理委员会议,切实做好交易中心交易和运营规则研究讨论,以及南方区域电力市场相关事项协调等工作。三是结合电力市场化建设进展,持续推动管委会自身建设,努力推动管委会从有利于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发展的大局出发,客观公正地协调有关问题。

记者:新一轮电改以来,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

贺锡强:南方电网公司一直勇当改革的促进者,真心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扎实推进输配电价、混合所有制、电力市场建设等各方面改革工作,特别是在电力市场建设方面,积极开展了大量有益探索,成效还是比较显著的。

一是电力交易机构组建工作进展顺利。在2014年内设机构电力交易中心的基础上,今年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已经正式注册,各项工作正按计划开展;广东、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级电力交易中心也按照多家参股的公司制模式组建,已相继挂牌或注册,有效承担起了各项电力市场化改革任务。

二是市场化交易成效初步显现。1-7月西电东送累计交易电量1050.7亿千瓦时,较计划增送101.2亿。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化机制充分挖掘送电能力,云南累计增送广东市场化电量21.5亿千瓦时,进一步促进了富余水电消纳。各省区的市场化交易电量778.2亿千瓦时,占网内售电量17.4%。

从今年以来各个交易中心运作情况来看,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更加显著,我们要看到改革成效,进一步增强改革信心,坚定方向、持续发力,推动电力市场化建设工作不断深入开展。

记者:作为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市场管理委员会首任主任,您认为广州电力交易中心的定位和发展重心是什么?

贺锡强:南方地区东部经济规模大、发展快,能源需求量大,但可开发能源严重匮乏;西部经济规模较小,发展相对缓慢,能源资源却十分丰富。东西部省份在用电负荷特性、电源结构等方面有很强的互补特性。因此,在南方区域推动西电东送、建设省间电力市场是一个优化资源配置、东西部互补双赢的举措,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南方区域的用电增长明显放缓,南方电力市场中原本就存在的水火电矛盾、东西部矛盾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广州电力交易中心作为国家级电力交易机构,要根据南方区域电力市场特点,按照国家批复的组建方案要求,找准自身定位,在落实好国家指令性计划、地方政府间框架协议的前提下,主动承担起市场交易管理职能。按照国家批复的方案,广州电力交易中心的主要职责就是促进国家西电东送和节能减排能源战略的落地。落实好国家指令性计划、地方政府间框架协议;最大限度吸纳清洁能源。实际上,促进好西电东送战略的落地,也是市场化交易的一项重要职责。因此,我想下一步重点要做到“四个促进”。

一是要促进落实国家西电东送和节能减排能源战略。落实好国家指令性计划、地方政府间框架协议;最大限度吸纳清洁能源。二是要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拓宽、夯实能源经济增长点。三是要促进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市场化交易机制和手段,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清洁能源消纳。四是要促进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确保改革遵循电力工业客观规律。

电力:《电力法》利好售电侧改革 篇6

2、风电发展目标做出调整,风电产业受益。

近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做出修改,删去第二十五条第三款中的“供电营业机构持《供电营业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领取营业执照,方可营业”。

本次修法是电力法颁布二十年来首次修改,目的是旨在落实“先照后证”改革精神。改革以后,创业者只要到工商部门领取营业执照,就可以从事一般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在等待许可期间,创业者可以着手开展一些筹备工作,这项改革为企业先期发展争取了大量时间。

此外,在电改“九号文”中,售电侧改革是重要内容。电力法先行在“先照后证”方面的修改,将有利于部分计划开展售电业务的公司提前准备相关业务,为后续争取售电牌照,开展实质性售电经营业务做好准备。这次修法将为售电侧改革打下法理基础,后续相关配套文件的出台和电力法的进一步修改值得关注。

同时,目前国家能源局已经统计完毕“十二五”第五批风电项目核准计划,项目总装机容量超过3000万千瓦,预计可以达到3400万千瓦左右。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二五”风电项目计划超出市场预期,也显示出国家支持风电发展的力度。

另外,“十三五”期间风电发展目标也计划做出调整。为了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国家能源局等相关部门计划将“十三五”最低目标从2亿千瓦调整到2.5亿千瓦,目前来看这是产业环境能够支撑的。

推荐上海电气、大连电瓷、阳光电源、天顺风能、积成电子、中国西电、汇川技术。

新电力体制改革 篇7

关键词:三集五大,电能计量,计量改革

1 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战略给供电电力企业造成的影响

为了对国家电网形成人力资源、财务、物资集约化管理, 对规划、建设、运行、检修、营销等主要业务领域, 全面推进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 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方式、优化业务流程, 实现企业管理由条块分割向协同统一、分散粗放向集中精益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三集五大”的发展战略, 通过在各级供电企业中彻底的贯彻落实, 借助变革组织架构, 创新管理方式, 优化业务流程, 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来最终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 改革管理方式, 规范电能计量与检定管理程序

2.1 电能计量硬件管理改革

完善的计量管理体系、合理的计量管理方式以及计量技术网络服务是电能计量改革的基础。在管理的过程中, 除严格遵循管理制度, 把关技术体系,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还需对电力企业的传统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健全并且强化执行, 同时将管理流程融入计算机网络系统, 利用固定的工作流程的执行, 逐步消除诸如考核制度欠缺、制度执行力度欠缺及工作疏漏等造成的不良后果。只有完善的制度体系才能让工作人员有章可循, 同时固定的工作流程也有助于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 进而所采用的计量设备才会具有符合要求的可靠性。尤其是国家实施智能电网改造之后, 现代化的计量设备和装置更加是确保将来智能电网得以稳定、正常运行的根本。因此, 在电能计量改革的过程中, 适当的淘汰陈旧设备, 配备更新、更先进的专业计量工具, 完善计量工作网络及系统尤其必要。

2.2 软件方面的改革

在计量管理体系当中, 将责任分工到人, 采用层层分工的方式实现步步把关是管理的根本, 同时形成对应的电能计量管理和监督网络体系, 并合理安排专职的计量监督与管理人员对电能计量当中的每个细节部分进行考核与检查是实现的关键, 一旦发现问题, 则根据哪里有问题, 哪里负责解决的责任管理体系来具体实施, 将会有效提高电能准确计量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步的还需要对电能计量人员进行持续培训, 确保电力计量人员能跟上计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 无纸化、微机化、网络化作业势在必行, 电能计量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要跟上发展。随着电能计量模式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计量行业呈现出往服务性行业发展的趋势, 而发展过程中稳步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是电力计量工作的目标。因此, 电力服务质量水平又与电能计量工作直接相关, 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决定了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整体市场竞争能力。因此, 提高电力计量工作者的服务意识亦是电力企业计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个服务”的服务宗旨必须尽快树立起来。

3 强化电能计量装置的运行管理, 确保计量装置的可靠性

在电能计量设备的采购过程中, 必须以计量专业标准的上限来确定电能计量设备厂家的采购合同, 并对其中的详细技术规范予以确定, 同时, 对合同中的细节部分, 诸如验收标准, 包括产品必须检定的项目、技术要求、验收依据等方法与条款等, 都必须予以详细描述。在实际运行工作中, 可以尝试进行适当的改革, 利用如状态检修方式将传统的定期轮换转变成为根据电能表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抽样检定并进行更换的方式。这样便于对电能表的累积运行情况的实际数据进行收集, 还能够给供电企业对各个厂家的电能计量设备的质量进行确定, 使得对电能表的管理更加科学、合理。通过采集系统或在线的检测网络, 对在线运行的各个电能计量装置进行实时状态监测、质量跟踪、动态观测以及抽样检测等方式, 获得计量设备的运行数据, 归纳总结计量设备的运行质量变化情况, 从而避免由于计量设备失稳而降低计量的准确性。

4 提高设备的信息化水平, 稳步提高电能计量设备的管理水平

随着低谷用电市场开放、电力交易方式改革和电力企业信息网络普及以来, 电力企业同时也针对其生产过程建立起了现代化的生产信息管理网络。因此, 对电能计量设备进行信息化管理, 及时的收集和采集准确的各类电能计量数据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如下3个方面予以实现:其一, 在计量资产管理领域, 因为计量检定建档工作量大、任务繁多, 尤其每天都需要对数据进行检定和统计, 手工输入和统计异常繁琐, 难免存在一定的错误。因此, 在对计量设备的管理过程中, 应全部采用计算机条形码技术来对各种计量设备进行识别, 通过快速扫描输入的方式提高电能计量设备检定及建档管理水平;其二, 随着智能电表的应用, 电能计量已逐步实现远程采集, 这对于节约人工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电能计量管理部门和检定机构则对应的需要建立并强化计量信息网络管理系统, 并与其他的电力营业部门进行数据联网共享;其三, 采用信息设备, 实现计量设备检定工作的网络化, 利用网络信息系统, 通过在线方式对电能计量装置进行检测, 实现电能计量监测的信息化, 达到计量信息网络化的目的, 并且对数据存储、分析和统计实现在线管理, 进而实现电能计量设备的自动调整。

5 形成多层次的监督体系

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计量检定工作原则, 必须要营造一个与计量检定工作相吻合的工作环境, 而这关键在于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监督机制, 包括社会监督机制与内部监督机制。电力企业计量检定工作应在省级以下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开展, 要坚决按照电能计量检定环节计算机自动检定, 并实现不开封、不调整的自动化检定, 有效的避免人为操作对电能计量精度的影响。同时, 为了提高社会群体对电能计量的公众监督力量, 电力企业应在企业主页设置用户意见反馈板块, 为用户提供计量异常反馈意见的空间。同时要求电力企业客户服务人员及时的回复客户的意见和疑问, 切实的发挥社会的监督力量。

6 结论

本文在对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战略给电力企业总体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述的同时, 以“四个服务”作为电力企业服务的宗旨, 从电力企业计量改革的角度出发, 探讨了电能计量管理、计量可靠性、计量水平以及内部计量监督四个方面的改革和发展思路, 为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计量改革探索了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苟丽娟.试论电力企业计量管理.现代经济信息, 2010 (23) :61.

新电力体制改革 篇8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电力建设市场的招投标制度已基本形成。公平、公正和诚信的市场竞争法则激励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以适应市场发展。在这种条件与机遇下,电力企业的计量工作,怎样主动地适应市场竞争,怎样为企业提供可靠的量值保证,怎样使计量类固定资产效益最大化,怎样通过计量数据控制为企业降低成本等都是同类企业所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的电力企业计量面临着改革,面临的新形势在计量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来,尤其是在电力企业的计量管理方面。

1.1 电力企业计量面临的新形势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计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作为技术创新基础的检测技术和计量保证能力产生巨大的需求,并要求作为基础支撑的计量科学研究应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步进行或具有超前性。与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比,现有的计量基标准和量传、溯源体系亟待完善和提升。

电力企业的电力计量管理和检定所面临的形势,是挑战更是机遇。应增强企业意识、竞争意识,找准市场定位,依法自主管理,健全电能量值传递系统,集中发挥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逐步实现机制、管理、科技创新,规范电力计量的管理和检定,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和竞争能力,为电力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供计量保证和计量技术服务。

1.2 电力企业计量工作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2.1 科学计量有待完善

1)计量基础科学研究亟待加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作为测量科学基础的计量基础科学研究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国际上,计量基础科学研究的原理性创新不断加快,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科学计量的投入,集中财力建设国家计量院和计量基标准体系,相比之下,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还在逐渐拉大[1]。

2)现有的国家计量基标准绝大部分是我国在20世纪中后期自行研制的,仍停留在原有水平,有的经长期使用后技术指标逐渐降低。近年来,国家对计量基标准的建设投入虽然有所加强,但总体上仍不乐观。从国际计量局组织的关键比对看,在184项物理量关键比对中,我国只参加了77项,超过一半的项目尚不具备参加的能力;在56项化学量关键比对中,我国只参加了28项,一些解决热点领域的研究性比对由于更多地应用了最新的化学计量技术,我国只参加了不到40%的项目,计量基标准能力不足是最关键的制约因素。

1.2.2 法制计量有待加强

1)计量法规制度建设仍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行计量法律、法规中有些规定及相应实施的计量管理制度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计量法律、法规亟须修订。

2)对国内计量器具生产和进口计量器具的管理范围和方式不一致,不符合WTO关于“同等国民待遇”的准则。

3)对计量器具管理未能确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计量器具目录种类过多,监管不到位。从计量器具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看,抽样合格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一些计量器具的抽样合格率仍然偏低,其中有企业质量意识不强的责任,也有政府计量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4)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工作不到位,强检目录品种多,但覆盖的范围窄,有些简单原理的计量器具管理过严,管理方式过于死板,一些重要领域(包括健康、安全、环保、资源领域)的计量器具未得到有效监管。

5)市场计量行为亟需规范。如越来越多的商品以预包装商品方式出售,以及第三产业中提供计时服务等,有关计量投诉案件有所上升,消费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6)执法处罚的力度不够,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制造、销售、使用假冒伪劣计量器具以及缺斤短两等坑害消费者的违法行为起不到遏制效果。今后要着力研究如何建立健全计量长效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效率。

2 电力企业的计量管理

计量管理工作是企业的一项基础工作,是质量管理的组成部分,生产一线离不开计量。因此,只有搞好计量工作,才能促进企业的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2.1 现阶段先进的计量管理模式

现阶段电力企业比较先进的管理模式一般为计量集中管理。为了彻底改变电力企业计量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和不足,为今后工作理顺关系、明确责任,有利于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企业应建立能够统一管理计量测量设备和监督管理计量数据的组织机构,将计量管理、计量技术、计量检定、计量设备集中管理,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计量体系,让企业各二级机构或其他部门对计量测量设备采取租赁的方式,有偿使用[2]。集中管理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避免重复配置,提高计量设备利用率。计量设备的管理包括:计划、采购、验收、配备、使用、检定(校准)、保管、维护和报废等全过程,由专门计量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能避免各单位重复配置的问题,协调调配同一计量设备在企业范围内的使用,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按照市场经济的观点,资产只有投入生产过程不断周转才能创造价值,闲置不用或使用效率极低的资产,只能是不良资产。

2)有利于确保所有计量设备随时都处在完好备用状态。按照计量设备集中管理的原则,使用部门应根据企业制定的各类计量设备的租用价格有偿租用,经济责任明确。计量部门通过检测验收,便于发现设备缺陷,并及时修复。另外,由于专门计量管理机构的贮存条件和维护、保养比较容易达到要求,这样就会减少设备损坏的几率,提高设备完好率和使用寿命。

3)能准确掌握和有效控制整个企业计量设备的配备。实行计量设备统一管理后,计量设备的管理情况和软件资料在同一部门就可以查阅,便于掌握现有配置能否适应工程的需要,配置是否合适。有效避免了各部门各自为政,自我配置、超标配置的状况,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为企业节约了固定资产投入。

2.2 计量资产管理及其自动化

计量资产管理方面。由于计量工作量大、任务繁杂,尤其每天要面对各种校准/检定数据统计,其数据量都非常大,如果手工输入和统计非常繁琐,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工作失误问题,因此,在计量器具资产管理中,采用计算机条形码技术对器具进行数据输入管理,是大势所趋,应加大推广应用条形码技术范围。电能表标准装置应选用检定工作效率高且带有数据通信接口的产品。如具有全自动、多表位且能和管理计算机联网功能,检定程序自动控制、检定数据应能自动存入管理计算机且不能被人为改变的装置。这里以电力企业电能的计量资产管理为例来进一步说明,为了加强公司电能计量装置资产档案管理,制订电能计量资产管理办法,内容包括标准装置、标准器具、试验用仪器仪表、工作计量器具等的购置、入库、保管、领用、转借、调拨、报废、淘汰、封存和清查等[3]。

2.2.1 资产档案

公司电能计量技术机构应用计算机建立资产档案,专人进行资产管理并实现与相关专业的信息共享。资产档案应有可靠的备份和长期保存的措施。保存地点应有防尘、防潮、防盐雾、防高温、防火和防盗等措施。

1)资产档案应按资产归属和类别分别建立,并能方便地对分类、分型号、分规格等进行查询和统计。

2)资产档案内容应有资产编号、名称、型号、规格、等级、出厂编号、生产厂家、价格、生产日期、验收日期等。

3)资产编号应标注在显要位置。建立的资产编号宜采用条形码形式。

4)每年应对资产和档案进行一次清点,做到档案与实物相一致。

2.2.2 库房管理

1)电能计量器具应区分不同状态(待验收、待检、待装、淘汰等)分区放置,并应有明确的分区线和标志。

2)待装电能计量器具还应分类、分型号、分规格放置。

3)待装电能表应放置在专用的架子或周转车上,不得叠放,取用应方便。

4)电能表、互感器的库房应保持干燥、整洁、空气中不含有腐蚀性的气体。库房内不得存放电能计量器具以外的其他任何物品。

5)电能计量器具出、入库应及时进行计算机登记,做到库存电能计量器具与计算机档案相符。

6)库房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应建立严格的库房管理制度。

2.2.3 报废与淘汰

1)对下列电能计量器具应予淘汰或报废,一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调整困难或不能修复到原有准确度水平的,以及修复后不能保证基本轮换周期(以统计资料为准)的器具;二是绝缘水平不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的计量器具和上级明文规定不准使用的产品;三是性能上不能满足当前管理要求的产品;四是经报废的电能计量器具应进行销毁,并在资产档案中及时销账(注明报废日期)。

3 加强电能计量装置运行管理

电能计量器具是指能用以直接或间接测出被测对象量值的装置、仪器仪表、量具和用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计量器具广泛应用于生产、科研领域和人民生活等各方面,在整个计量立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因为全国量值的统一,首先反映在计量器具的准确一致上,计量器具不仅是监督管理的主要对象,而且是计量部门提供计量保证的技术基础。

按结构特点分类,计量器具可以分为以下3类:一是量具,即用固定形式复现量值的计量器具,如量块、破码、标准电池、标准电阻、竹木直尺、线纹米尺等;二是计量仪器仪表,即将被测量的量转换成可直接观测的指标值等效信息的计量器具,如压力表、流量计、温度计、电流表和心脑电图仪等;三是计量装置,即为了确定被测量值所必需的计量器具和辅助设备的总体组合,如里程计价表检定装置、高频微波功率计校准装置等。

按照计量器具分类管理规定,根据计量器具的可靠性和计量器具在生产和管理中的作用,对企业不同用途类别的计量器具实行“保证重点,兼顾普遍,区别管理,全面监督”的管理办法,以确保生产、科研和经营管理中各种计量器具的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使该企业的计量器具科学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特制订计量器具分类管理办法。

4 计量技术考核与统计

下面就电能计量技术考核与统计进行分析:一是计量标准器具和标准装置的周期受检率应不小于100%,周检合格率应不小于98%。二是在用电能计量标准装置周期考核率为100%。在用计量标准装置周期考核(复查)率计算公式为:周期考核率=(实际考核数/周期应考核数)×100%。三是运行中电能计量装置的周期受检(轮换)率与周检合格率等指标,对于长期处于备用状态或现场检验时不满足检验条件(负荷电流低于被检表标定电流10%或低于标准表额定电流20%等)的电能表,经实际检测,可计入实际检验数,但应填写现场检验记录,统计时视为合格,电能表周期轮换率应达100%,现场检验率应达100%,I类、Ⅱ类电能表现场检验合格率应不小于98%,Ⅲ类电能表现场检验合格率应不小于95%,Ⅳ类电能表现场检验合格率应不小于90%。四是计量故障差错率应不大于1%。五是电能计量统计与报表:电能计量技术机构对评价电能计量装置管理情况的各项统计与考核指标、客户计量点和计量资产按照省公司规定时限上报。

5 结束语

随着山西省电力体制改革深化,电力贸易向市场化逐步推进,使得电力投资、经营和管理主体都在发生变化。新的形势也对电力计量管理提出了法制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要求,对电能计量装置的准确性、可靠性、多功能等技术要求则越来越高,使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电力系统的电力计量管理模式受到巨大冲击和挑战。与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比,现有的计量基、标准和量传、溯源体系亟待完善和提升[4]。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电力企业要想发展,电力企业计量工作的改革尤为重要,而技术改造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生存是起决定性作用。作为电力企业,我们应该坚持做到健全和完善各项目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式,做好项目改造,不断提高企业自身实力,最终使电力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段茂生.当前电能计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J].内蒙古电力技术,1995(2):41-42.

[2]赵洋,岳国义,王杨.计量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河北电力技术,2006(1):23-24.

[3]蒋红.电力企业计量工作发展思路[J].新疆农垦经济,2001(1):75-76.

电力体制改革后电力市场分析 篇9

在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之前, 我国的国家电力总公司一直处于垄断地位, 对于除国家电力系统以外的一些非国家电网系统的电力发电企业非常的不利, 他们在电力市场竞争中处于较低的地位, 存在着有电送不出, 电价不合理的现象。但是在实行了电力体制改革之后, 我国的电力行业进行了资产重组, 为这些非国家电网系统的电力公司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垄断竞争势态, 提高了市场竞争的可能性。

1 对电力体制改革内容的具体分析

1.1 电力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分析

根据我国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十五大的精神, 我国积极的吸取国内外电力体制改革的教训, 总结相关经验, 并且结合我国电力市场的实际情况, 遵照电力工业的发展定律, 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提高现代电力企业制度完善的速度, 对电力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改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电力市场机制提供了帮助。

对电力体制进行改革不仅必须要对电力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并且还要有助于供电安全可靠性的提高以及电力环境的改善, 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各界对于电力的需求。在进行电力制度改革的时候必须要遵守电力体制的相关原则, 加强领导能力, 进行有计划的组织, 对其进行有规律的分段完成。

1.2 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总体目标分析

从我国电力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打破我国电网系统的垄断制度, 将非国家电网的供电企业引进电力市场的竞争中来, 并且尽可能的降低供电的成本, 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电价制度, 让电力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 有效的促进我国电力的发展, 使全国联网得到推进, 并且构建出一个能够进行公平竞争、有序开放以及科学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

1.3 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

对电力企业实行厂网分开制, 对电网企业和发电进行重组, 改变传统的竞价模式, 进而采取竞价上网模式, 结合电力市场的实际情况建立电力市场合理运行的规则以及政府监管体制, 建立初步竞争、开放的区域性电力市场, 将新的电价制度运用到电力市场中去, 为发电排放的环境折价制定出合理的标准, 推动且激励发展清洁电源新机制, 实行用电大户的试点工作, 使电网企业进行独家购买电力的现象得到改变, 对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的改革要继续跟进。

2 电力体制改革后的电力市场

2.1 电力体制改革后为非国家电网带来的好处

在我国实行电力改革制度之前, 我国的电力市场一直都处于垄断的情形。除了国家电力系统以外的电力企业, 如:大唐电力、中国华电、中电投资等非国家电网系统的电力企业进电力在我国的电力市场竞争力一直处在劣势位置, 其具体的表现主要是电力公司有电但无法送进电力市场, 并且所给出的电价不够合理。不过这些问题在实行了新的电力体制后得到了改变, 根据新的电力体制我国的电力行业进行了资产的重组, 这一举动为我国非国家电网系统的电力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 在将我国电力总公司进行拆分后, 我国其他几大发电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电力市场垄断的局面, 使电力市场形成了合理的竞争态势, 拓展了这几大电力公司自身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 以这几大电力公司为基础所建立的国务院授权经营的新的电力公司得以成立, 并且还将许多属于前国电总公司的发电资产收入囊中, 这几大电力公司的规模迅速扩大, 在电力市场中的竞争实力也有所提升。由此可见, 这几大电力公司在电力市场竞争中将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2.2 地方性电力企业的状况

在电力体制改革之前我国地方性的发电企业呈现出分化加剧的现象。在实行了新的电力体制后, 对于那些拥有较多电力企业的地方来说产生了极为复杂的影响。首先, 从电力体制改革后地方性电力企业得到的好处来说, 新的电力体制使这些地方性的电力企业在电力市场竞争中得到了公平的待遇, 摆脱了垄断体制下不公平的待遇, 能够凭借自身的实力进入到电力市场的竞争力去。不仅如此, 新的电力体制使电力市场的竞争更加的科学合理、透明公开, 减少了一些不公平的特权保护, 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某些资产的质量, 如果地方性的规模较大的话, 那些电力企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机会以及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除此之外, 电力体制改革对地方性电力企业也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与国家授权的电力企业比起来, 那些地方性的电力企业在电力市场中将承受更多的压力, 并且这些地方性的电力企业无论是在技术还是人才, 又或者是市场开拓的能力方面都处于较弱的地位, 除了极少数的资产质量相对较好的电力企业之外, 其余的电力企业都只能接受被代管、兼并以及破产的命运。加之这些电力企业的资产规模小, 融资能力不强, 大多都依靠政府的扶持生存, 必定没有较强的抵抗竞争风险的能力。

2.3 实行厂网分开制与竞价上网制后的电力市场

实行了此制度之后, 在电力市场竞争中开始呈现出水电低成本竞争的现象。不仅如此, 水电的投资规模、发电量以及它们在电力结构里的比重也在不断的提高。据了解电力公司的发电方式主要分为水电与火电, 其中水电的建设成本比火电的建设成本高出百分之四十, 一千瓦水电的造价费大约为7000~10000元, 30~60万千瓦的国产火电机组一般为5400~6300元, 价格在7200~8200元的机组基本都是66万千瓦的进口机组。虽然水电的建设成本比火电的建设成本高, 但是我国水电企业的运行成本却比火电企业低。目前, 我国水电的平均运营成本是每千瓦0.10~0.15元, 因此水电建设受到了不好的影响, 并且随着近年来电力紧缺的现象, 我国的水电开发规模在不断的扩大。

从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 电力体制改革的正确途径应该是对其体制进行分步实施, 对电力市场进行合理的规划, 有效的促进电力市场全面发展。在吸取国内外电力体制改革的经验及教训后发现, 我国在进行电力体制改革的时候必须要将厂网分开制和竞价上网制继续实行下去。坚持厂网制具有两个很重要的含义:一是厂网切实分开, 不光要将原来的国家电网系统进行划分, 而且地、州或以下的厂网企业也应该被分开。二是对输和配实行进一步的改革, 因为只有这样做了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价才可能被实现, 并且配网与配网之间的市场竞争的可能性才会提高, 大发电企业和小发电企业之间的竞争才能公平。不仅如此, 这样做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电力企业资产的无偿划转, 使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保护, 为电力企业的正常发展保驾护航, 并且满足负荷发展的大力需求。这对实现农村电气化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并且还能够有效的促进电力市场的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对于非国家电网系统的发电企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不仅为这些非国家电网系统的发电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 还打破了我国电力市场长久以来的垄断形势, 使我国的电价更加的合理, 电力市场的市场份额划分更加的科学, 竞争制度也更加的公平。不仅如此, 电力体制改革还使我国的电力市场制度更加的完善, 为我国电力市场的科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 社会各界对于电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因此, 为了响应社会各界的需求, 电力体制改革应运而生, 这一举动对于我国来说是个较大的系统工程。并且在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通过结合我国的电源结构、电网构架以及电力资源分布不均等一系列的实际情况, 为此, 针对于受电力体制改革后电力市场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并且研究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电力体制改革,电力市场

参考文献

[1]洪飞.中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D].重庆:重庆大学, 2012.

[2]袁健.国外电力市场结构模式比较与借鉴[D].济南:山东大学, 2014.

[3]张午阳.电力体制改革进程中输电市场的交易与管理模式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6.

[4]付强.制度、增长机制与电力产业竞争政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2.

[5]李宝辉.电力体制改革后电力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5, (21) :5-6.

新电力体制改革 篇10

改革开放以来, 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电力市场化发展不断完善, 电力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背景下, 电力企业应当了解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电力市场的特点,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创新电力营销模式, 基于以上, 本文简要研究了基于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的电力营销模式创新。

1 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电力市场的特点

相较于其他行业而言, 电力行业市场不仅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 同时在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下, 电力市场也呈现出了其本身特有的特点, 具体分析如下:

(1) 计划性和协调性特点。相较于其他行业市场而言, 电力市场的计划性和协调性比较明显,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电力系统的整体性:电力系统有着整体性的特点, 其各个环节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且电能的传输速度十分快, 其产生和供电有着瞬时性的特点, 一旦电力系统中某个环节出现问题, 则可能对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造成影响, 这就要求在市场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电力市场的生产、供电及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整体性的规划和计划[1];②供需平衡:电力系统要求电力市场有着供需平衡的特点, 电力的供应者之间以及电力供应者和电力消费者之间要保持高度的协调性,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个电力市场的协调。

(2) 客户能动性特点。相较于传统市场而言, 在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的电力市场的客户是主动的, 是主观能动的, 电力使用者也就是电力市场客户的主动性提升, 其能够在市场上自主对贸易对象进行选择, 这就加剧了电力市场的竞争性, 同时也为电力营销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动力。

2 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电力营销模式的创新

电力体制深化改革的背景下, 电力市场有这计划性、协调性的特点, 电力市场客户有着能动性的特点, 这就加剧了电力市场的竞争, 电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就必须根据电力市场的特点进行电力营销模式的创新。

(1) 创新电力营销观念。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观念的创新是创新的基础, 要想创新电力营销模式, 首先应当积极创新电力营销观念:1) 知识营销观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因此供电企业应当积极树立知识营销的观念, 以此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供电企业应当提升电力产品的知识性, 以此来加强与客户之间的联系, 满足客户的要求, 拓展业务范围, 从而扩大电力消费量;2) 消费者满意营销观念。消费者是市场的主体, 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对于供电企业的营销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供电企业应当树立消费者满意的营销观念, 以消费者为本, 积极满足消费者的重要需求, 提供消费者全天候、全过程的销售服务, 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积累客户, 完成创新;3) 绿色营销观念。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 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 供电企业应当积极树立绿色营销观念, 肩负起社会责任, 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能源替代的研究发展, 通过绿色营销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为客户营造绿色新境界。

(2) 创新电力营销手段。1) 创新销售渠道。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市场营销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降低了市场交易双方的信息沟通成本, 互联网+ 的营销模式已经初具雏形, 并且在各个领域的营销中有着重要的应用。电力营销应当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创新销售渠道, 借鉴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 打造专属电力市场营销的网络销售平台, 促进电力营销的自主化发展;2) 创新促销策略。促销是电力营销中的重要手段, 在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下, 供电企业应当积极创新促销策略, 丰富信息传播手段, 实现营销目标, 在促销策略创新的过程中应当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市场的差异化来选择促销途径, 同时可以积极借助新媒体进行促销, 例如微信平台促销、微博平台促销等, 通过促销策略的创新来改善促销效果。

(3) 增值服务的开发。增值服务对于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下, 供电企业应当积极开发并创新增值服务, 通过增值服务来提升供电企业的竞争力, 从而促进供电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1) 根据客户特点开发特色服务。电力市场客户较多, 且不同客户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性质, 其对于服务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因此供电企业应当根据客户的具体特点来开发特色服务, 具体来说, 可以将电力市场上的客户分为工业客户、商业客户及普通客户, 面向工业客户及大型客户可以开发出免费电子账单、用电预测等特色的服务内容, 面向普通客户可推出电费代收、自动缴费等特色服务, 通过特色服务来提升电力营销效果[2]。

2) 利用互联网来打造特色服务。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髓, 是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企业精神及文化内涵,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电力企业也应当着手建立企业文化, 通过打造企业特色的服务文化来提升企业的影响力, 从而促进企业市场营销的发展。例如, 供电企业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来为客户打造用电信息系统, 帮助客户及时发现在用电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通过特色服务及企业文化的建立能够在客户心中建立自身的品牌形象, 从而提升电力营销效果。

3 结论

综上所述, 在电梯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 电力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这就需要供电企业积极创新电力营销模式, 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从而适应电力体制的改革, 促进供电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电力市场的特点, 并研究了供电企业电力营销模式的创新, 旨在不断完善电力市场, 促进供电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亮.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腾隆工程经营模式转型研究[D].复旦大学, 2010.

中国需要怎样的电力改革? 篇11

中国的电改其实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电力短缺是最大动因。与当时发源于英国的全球性电改的目标不同,当时中国的电改聚焦于增加电能供应,引入民资是主线,对电力体制本身并未关注。2002年随着电力过剩的出现,电力改革的5号文件中,如何促进发电侧的竞争以优化发电企业的竞争力成为改革的核心逻辑。改革的目标演变为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服务,提高供电可靠性。简单地讲,就是如何做到电力供给的“安全”和“经济”,其逻辑是从发电侧竞争开始,逐渐推进,最终实现零售竞争。

首轮电改中,国家电力公司被分拆为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及四大辅业公司。在发电侧引入了竞争机制,允许多家办电、多种所有者办电。在发电市场上,形成了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两类市场主体,奠定了多家发电企业之间的横向竞争、发电企业与电网企业之间的纵向竞争的基本格局。到了2014年,中国的发电装机容量达13.6亿万千瓦,五大中央发电集团所占发电容量的比例约为1/3;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电力短缺,如拉闸限电基本消失。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电侧市场的建立对保障中国电力供应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应该有些好处。

然而,由于过去电力行业的主要矛盾是供给能力不足,发电行业重在规模扩张、提高电力供给,随着电力供需矛盾缓解,发电环节良性而有效率的竞争显得更为重要。进入2015年,在中国经济步入中速增长的新常态、环境治理力度加大的背景下,电力供给除了“安全”和“经济”外,“环保”和“低碳”亦成为重要目标。因此,未来的电改中,发电侧市场建设的重心应该是装机容量发展和提高发电机组运行效率并重,在保障电力供应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清洁机组电能供应比重,并积极响应新能源技术,如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等。

一般而言,在电力市场中,发电环节和售电环节是两个存在竞争的环节。在中国,目前电力体制和政府定价使得这两个环节相互隔离,电力用户并不理解电力价格变动的成因。由于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因此,电改的核心是回归到电力价格的市场属性,使电价从宏观调整工具箱中剔除。实际上,优化电源结构,加强电网建设和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都要以电价水平、电价结构合理化为前提。同时,电力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也将为民营资本进入电力工业扫除实质性的“玻璃门”障碍。长远看,民营进入的速度和规模关系到电力行业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重要的是,合适的电力体制涉及可持续问题,要让发电企业和电力用户建立起联系,一方面让电力用户理解发电企业为安全、环保、低碳需要付出的代价,另一方面也让发电企业在相关领域付出的努力和成本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偿。未来,电价对于成本变动的传导是通过市场而非政府形成,同时供求关系对于价格的影响也将加大,显然,这种状态也应该是一种竞价上网的表现形式,但较过去所提的完全的竞价上网会更符合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

从世界范围看,电改的基本思路是“放开两头、管住中间”。对中间环节,“输配分开”曾是中国借鉴英国模式确定的电改目标之一。输配分开的有效性仍存争议,事实上,法国、日本、巴西和美国部分电力公司目前仍采取发电、输电、配售电集中在一个集团公司的模式。所以应当明确,电力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高效率、增进社会福利,方案还需要可操作。输电与配电都是自然垄断环节,将其分开不能完全解决垄断问题,而且会有成本,有学者测算结果表明,输配分开将增加额外成本600-800亿元,当然,电网规模多大,才有利于电力工业效率提高,这个应该也还有争议。因此,此轮电改由国家核定输配成本,将电网从“中间商”改造成“服务商”,并严格监管电网收入水平,这既符合规制经济学的基本逻辑,也符合目前现状,是个很好的起步。

新电力体制改革 篇12

1.1 电力信息化的概念

电力信息化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上的应用, 包括规划、设计、施工、发电、配电、电网调速、输电、供电营销等。电力工业在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改变了传统工业的模式, 实现了向高度集约化、知识化、技术化工业转变的过程。几十年来,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应用, 电力系统大幅度提高了设计、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工作效率和质量也有所改善, 从而使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的增长。

1.2 电力信息化特点

1.2.1 信息系统的高度统一性。

电网行业垂直管理体制决定了集团内统一、集中的信息系统成为必然的趋势。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的管理软件基本由公司统一;电网企业更换软件也是整体更换。

1.2.2 信息系统应用到电力行业的各个环节。

电力体制改革后, 电力行业的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在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下, 基本对规划、运行、检修、销售等各业务环节进行了信息管理。对业务流程进行了规范, 也对生产运行和经营管理给予了支持, 不但提升了工作效率, 又改进了工作质量, 成为电力行业不可缺少的现代化工具。

1.2.3 加强了对数据安全性和合法性的监管。

信息安全保护是电力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开展信息安全保护是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保障。电力行业是涉及国家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 其信息化过程涉及的数据、信息的移交和使用, 安全和合法性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2 电力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电力信息化现状

2.1.1 从硬件系统上, 网络硬件等基础设施基本到位, 比较先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网络技术和硬件水平都与国际接轨, 为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2.1.2 信息化的应用上, 处于由点向链过渡期, 与用户核心业务结合更紧密。

信息化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 扩大管理跨度, 促进组织的垂直化。

2.1.3 信息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人才的培养也得到重视。

信息化实现了数字化和规范化管理, 有利于把人从事务中解脱出来, 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对电力信息化的人才培养也随之得到重视。

2.1.4 电力市场越来越开放, 市场化体制已经逐渐形成。

市场格局逐渐从垄断竞争走向寡头垄断, 市场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同时, 服务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2.2 电力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主要有体制改革进行的不彻底, 垄断现象仍然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 信息化发展的环境需要改善;信息资源开发速度迟缓、共享程度低;信息产品结构矛盾突出, 产品附加值低;信息安全存在隐患等。主要表现在:

2.2.1 电力行业的垄断造成了市场开放程度低。

市场竞争力不足, 地方保护和行业保护严重, 不能充分根据市场需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2.2.2 缺乏整体规划。

电力集团公司的信息系统采取何种发展模式规划不够清晰, 致使各部门拿不出整体方案, 这种分散的管理信息系统, 分散的管理思路, , 影响了电力行业的发展速度。

2.2.3 重硬件、轻软件;

重网络、轻数据;重技术、轻管理。据数据统计, 电力信息系统用于硬件和网络建设上的投资所占比例很大, 而软件开发和数据系统建设及信息管理水平却很低。

2.2.4 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薄弱。

由于管理体系的落后, 对人才的管理不够科学, 缺乏必要的激励政策, 造成创新的动力不足。内部竞争意识也没有被充分建立起来。

3 电力体制改革给电力信息化带来的影响

3.1 竞争者之间转变为相互依赖的关系。

3.1.1 由权力寻租变成了市场竞争行为。

3.1.2 由相互合作变成了相互竞争的关系。

3.1.3 由根据自身计划行动变成根据竞争对手行为的行动。

3.2 电力体制改革必然引起资本流动加快

资本流动加快, 资本意志得到加强, 首先表现在对投资回报率的要求, 更关注经济利益;其次健全了对经营者监督、激励体制, 行业内资产重组也相对频繁。

3.3 体制改革使人才流动加快

体制改革最先争夺的是人才, 信息化对产品技术和服务要求都有所提高, 同时用信息技术提高效率的需求增加。人才争夺战的结果必然是人才流动加快, 人力成本上升, 激励制度健全和增加对知识的重视。

3.4 管理和决策体制健全

电力机制改革之后电力产业的市场化体制使竞争趋于公平, 交易成本必然有所下降, 但同时产品价格也下降, 这就要求电力行业必须加强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健全的决策体制, 争取效益最大化。

4 建立电力信息化模式应注意哪些问题

4.1 实现信息标准化

信息编码、数据库设计、软件开发和系统平台都需要标准化。信息标准化涉及的范围广形式复杂, 制订标准常常落后于应用需求, 很多单位自己制定标准或者干脆没有标准。为了信息互联和资源共享化, 应在系统建设的同时重视标准化问题。按照国际、国家、行业、企业的顺序建立和执行。同时应该有标准编码维护机制, 一旦有新的行业标准编码出现系统就应该逐步迁移。

4.2 实现信息系统安全

信息系统的安全包括环境安全、网络安全、设备安全、信息安全等内容。随着系统越来越复杂和重要性越来越高, 系统的安全性也越来越重要。为了保障电力行业在信息和网络方面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应该对电力系统光纤通信网、数据网、信息网进行整合与统一。在系统设计中也应该考虑安全的有关内容, 必要时启动安全工程的实施。

4.3 实现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内部的整合

经过多年来持续的不断的建设, 电力行业内部各子系统采用了各种不同的平台和管理系统, 这不利于使用操作、管理维护和整体效果的发挥, 因此要进行平台整合。此外还有各信息化应用系统间的整合。目前电力系统的各专业应用了管理信息系统、营销自动化系统、电力生产管理系统、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物质采购系统、GIS系统等。随着应用的普遍, 各系统间也需要经过平台及内部工作流程的整合与统一。

5 建立电力信息化模式的主要措施

5.1 做好基础工作, 把电力信息化的工作落到实处。

首先, 要认真踏实的做好应用系统的工作, 有所作为。同时要利用所有的机会宣传信息化工作, 取得上级部门、业务部门和用户的理解与支持, 最终实现企业依靠信息化, 信息化又能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局面。

5.2 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建立和健全信息化组织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 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 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 要求企业充分重视人才的作用, 加大培训的力度, 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来造就一大批高精尖的人才, 来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

5.3 科学规划, 构建可持续的信息化构架。

电力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管理革新、系统规划、方案设计、业务流程优化、实施、运行等各个方面。信息化规划企业建设成功的基础, 持续的运行维护改进是信息化价值实现的保证。

6 结束语

电力企业需要大力推进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顺应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建立与健全信息化推进组织体系, 推动电力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摘要: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了, 电力行业正在向市场化体制过渡。电力信息化在向纵深发展的同时, 在渐渐的调整定位, 建立竞争机制, 不断满足各方需求, 以适应电力体制改革后的大环境。而信息化改革, 也是电力体制改革重要的一部分, 如何利用信息化帮助企业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介绍电力信息化的应用及其模式分析, 充分阐述了电力改革后电力信息化的建设模式以及对电力行业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电力改革,电力信息化,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林丹.电力信息化建设模式的分析与探讨[J].科技与企业, 2012 (20) .

上一篇:国有企业分类改革问题下一篇:变压器的试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