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改革(共11篇)
中国政治改革 篇1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共“十四大”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三十年的经济改革,使中国经济越来越繁荣,但是政治改革却步履维艰,官员腐败问题层出不穷,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就业形势依旧严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现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政治改革之路将走向何方?
中国政治改革
《一》前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饱和程度时,国家和人民迫却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二》中心:政治民主.言论自由.维护人权.《三》方向:中国共产党——深得民心,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巩固中共的执政党地位.政府——建设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服务型政府.《四》具体措施:
1.进一步健全中国的法律制度,使中国各项事业做到有法可依。加大法律宣传工作,使法律观念深入人心,让广大人民群众重视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的重大作用,同时让每一位国民充分意识到依法治国的核心不是治民,而是治官.治权.治政.可借鉴秦国商鞅变法。
2.强化行政体制改革,简化行政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并完善官员权力行使监督体制,监督官员行使权力,预防官员腐败,加强官员队伍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建立高度廉洁政府.可借鉴新加坡的高薪养廉政策。
3.深化落实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保障立法的独立性,简化立法手续,推进立法进程,建设法治国家.可借鉴美国的1787年宪法。
4.充分发挥全国人大和政治协商的重大作用,让广大人们群众真正地参与管理国家各项事务,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全国人大.政协.人民群众.社会广大新闻媒体共同监督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可借鉴欧美的民主政治体制。
标注:中国在学习其他国家的强国之策时,一定要结合本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中国政治改革 篇2
民主政治建设是人类发展的永恒话题, 在新中国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政治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探索出了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 这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结合的民主制度。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并强调“要健全民主制度, 丰富民主形式”。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看, 选举民主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民主形式。但是, 选举民主也有一些不足, 譬如我们只能选举少数人来代表大多数人行使公共权力, 如果缺乏必要的协商和监督, 很容易让少数人的决策变为多数人的意愿。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 协商民主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协商民主的核心是协商, 体现的精神是理性的个人和组织能够通过讨论达成共识。只有有了选举民主, 有了公民对代表的授权和控制才能确保协商双方在主体上是平等的, 只有保证了协商各方在主体地位上的平等, 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的协商。
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中的两种重要民主形式, 深刻认识这两种民主形式, 有助于我们更加充分地发挥好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作用, 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 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点, 只有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 才能更好的拓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度和广度。
二、从民主政治的两种形式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走势
2006年2月, 中共中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 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 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里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两种形式既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又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 这一重要论述告诉了我们,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是通过“选举+协商”的形式实现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制度。通过政治体制改革, 完善这样的民主政治制度, 就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我们正在努力探索, 如何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把选举票决民主和协商民主这两种民主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1. 中国的选举票决民主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这种完善和发展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公民自治组织的范围内, 直接选举将进一步完善;二是在其它实行间接选举的地方政权和部门, 将扩大差额选举, 并且完善候选人提名方式;三是在党内民主发展进程中, 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
2. 中国的协商民主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这种完善和发展, 首先是充分发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一重要的民主政治形式, 推动各党派、各界别、各民族和海内外华人委员参与有效的民主协商;其次是逐步完善各级政府主动实施的民主恳谈会、听证会等制度;再次是进一步发挥各人民团体在民主协商中的作用。
三、当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建议
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笔者认为当前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应当围绕如何保证和落实人民当家作主展开。
1. 进一步落实、完善选举制度, 使人民的权利更好的运用。
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选举制度是宪政体制的首要组成部分, 民主选举是国家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和依据。从1997年十五大到2007年十七大, 三次大会的报告都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并列为我国人民民主的四个内容和程序, 其中民主选举居首, 也就是具有第一要义。因为选民只有享有选举人民代表和主要官员的决定权, 才能进而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而各级人民代表和负责官员只有真正由选民选举产生, 才能切实为选民的福祉进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 并接受选民监督, 完全对选民负责。政府官员要做到权为民所授, 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 情为民所系”。
当前落实选举制度, 最重要的就是要逐步扩大直接选举范围。在国外, 很多国家总统都由直接选举产生, 因为直接选举比间接选举更能体现民主。中国应有步骤、不失时机地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直接选举的对象不仅包括各级人大代表, 还应包括政府主要领导人。我们要尽快转变观念, 真正尊重人民, 让这一制度尽早进入实际操作。
为保证选举的公正和有效, 应完善差额选举制度、候选人提名制度并引入候选人竞选制度。没有差额的选举, 不是真正的选举;没有竞选的差额, 不是真正的差额选举。
2.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实现人大对政府的有效监督
减少代表人数, 延长会期, 实行代表专职化, 并保证政府官员不得兼任人大代表。一是减少代表人数。实践证明, 代表人数和民主决策具有重要相关, 没有一定人数不能体现民主性, 但并非人数越多越民主, 超过适宜规模的人数增加反而削弱代表团科学的民主决策性能。由于代表太多, 只能将许多应该大会讨论决定的问题, 变为代表团小组讨论, 不仅增加会议费用, 而且不便地区间相互交流。二是延长会期。我国人大会议的会期, 无论与国外议会会期相比, 还是与目前人大发挥职能的需要相比, 都显得偏短。人民代表大会和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方式有根本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只有开会才有权力能力, 不开会就没有权力能力, 人大制度的生命力和活力, 是通过开会体现出来的。立法过程既然是一种集体民主的议事活动, 是充分发扬民主、表达和汇集民意的过程, 就必须有相应的时间予以保证。如果会期时间过短, 立法者没有足够时间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 来不及认真仔细地研究、分析和讨论法案, 匆匆付诸表决, 或者通过或者否定, 往往会导致草率立法。草率立法不仅影响立法质量, 而且从实质上表明立法机关无关紧要, 其结果很可能使立法机关充当橡皮图章的角色。只有充分的讨论和争论,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的价值, 进而在最具科学性的判断之下, 做出符合多数人意愿的选择。这就需要时间, 没有时间保证, 就无法使每个人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 适当的会期, 是人民代表大会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当然, 会期的延长必然要求实行人大代表的专职化。三是实行代表专职化, 并规定政府官员不得兼任人大代表。当前我国的人大代表多为兼职, 他们多为各行业的先进代表和模范, 平时都忙于自己的事务, 很难保证时间去行使人大代表的权利。各地人大代表中相当一部分为政府官员兼任, 政府官员兼任人大代表, 造成人大对政府监督的困难, 这在源头上影响人大作为权力机关的地位, 不利于发扬民主。唯有实行代表专职化, 才能真正发挥代议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作用, 否则每年付出高额的会议成本, 却未必取得相应效果。公民被选举为人大代表后, 应辞去其原工作和职务, 专司人大专职代表职责。
3. 提高政治宽容度, 营造积极参政、议政的政治氛围。
中国政治改革的定位 篇3
問題的產生,雖然也有內生的動力(史景遷論),但主要還是由於外部世界的衝擊。具有三千多年傳統的循環歷史觀被打破,來自西方的一種線性的、發展的、以美好未來為導向的現代歷史觀被強行輸入。國家和社會都不再被視為終久不變的社稷,而被視為一種需要不斷變革的體制。自此,中國人開始相信,通過變革可以使中國匯入世界的“普遍歷史”,也可以使中國成為世界列強之一。
三千年來第一次,變革信仰徹底取代了安定信仰,“任人者爭”取代了“任天者定”(王國維論)。
這是一條與西方“現代性”主線相對應的中國的“現代性”主線。從清末的變法直到今天的改革,變革的主體不同,方式不同,手段不同,但這條主線始終未變。康有為和孫中山針鋒相對,蔣介石與毛澤東你死我活,但本質上都是中國 “現代性”大變革的推動者,在線性歷史的觀念、不斷變革的觀念和美好未來的觀念方面,都同屬於中國的“現代主義者”。
歸根結底,康有為與孫中山之爭,不過是自上而下的秩序主義變革還是自下而上的激進主義變革之爭;蔣介石與毛澤東之爭,無非是上層社會主導的藍色革命還是下層社會主導的紅色革命之爭。一百多年的風雷激蕩過後,今日之中國已經與世界匯成為一體,也已成為全球經貿大國,事事都應驗了一百五十年前最早看清世界大勢的仁人志士們的超前預言。
從循環的、傳統導向的歷史觀,轉變為線性的、未來導向的歷史觀,歷史就被等同為發展,不斷地變革就成了對於發展的推動,也就等同為對歷史的創造。中國的變革,無論是秩序主義的自上而下還是激進主義的自下而上,無論是保守派的先經濟後政治(鄧小平)還是革命派的先政治後經濟,甚至先人性後物質(毛澤東),在通過變革謀求發展、開創新的歷史道路這一點上,也並無二致。
依照演進的觀點,方向和目標比路徑更重要,近代以來的中國認定要匯入世界大勢,要成為列強之一,祇要這個方向和目標不變,祇要預設的目的地都已先後到達,並保持了接近下一個里程碑的速度,道路之爭已不再具有決定性。
國共兩黨能夠和解,左右兩派之爭不再激烈,甚至統獨之戰也漸趨平緩,內在的一個大前提,就是全民族對一百多年來的大方向和大目標的認同。
如此來看中國的政治改革,雖然是所有改革中最為敏感,最牽一發動全身,最屬於“深水區”的領域,但祇要不脫離大方向和大目標,或早或晚實行,或左或右實行,或自上而下自內而外或自下而上自外而內地實行,也都問題不大,無論如何不至於再引發歷史上那種翻天覆地、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大決戰。
基於一種保守主義的態度,將中國政治改革的地位降低一些,回落到一個相對不那麼緊要的位置上,使之成為可以不那麼激烈、不妨從容一些、輕鬆一些、逐步加以解決的一般性問題,是這個問題的第一個定位。
如果不能穩定在這個定位上,如果剛一開始搞政治改革,全國上下立刻夢回文革,鬥爭哲學全面復活,歷史上的新賬老賬一起翻出來大清算,主義上的誰是誰非再次拿出來大辯論,那最好還是不要進行了。不進行雖然會有問題積重難返、改革舉步維艱之虞,但至少不會有歷史全面倒退、社會再次沉淪、改革前功盡棄之禍。
用現代化“大事業”
統領政治改革
如是觀之,既然近一百五十多年來所有“現代主義者”們的努力已經有了一個共同的結果,在現代國家建國六十多年後,經濟高速增長三十多年後,兩岸三地達成和平發展的主流共識之後,今日中華民族正在實現其偉大復興,那麼可以認為,對於中華民族最為重大的現代化“大事業”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了。中國匯入世界普遍歷史並成為世界列強之一這個大目標,已經從一般的政治問題中超脫了出來,不再從屬於某一個主義,某一條政治路線,某一種意識形態。
比較地看,當今世界各大強勢民族,特別是各西方民族,都是已經解決了本民族大事業問題的民族。其中的先發者,成為了全球的引領者和統治者,後發者也陸續成為了成功的追隨者和全球統治聯盟的成員。而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後來居上的後發者,正在通過成為世界列強之一而成為世界新秩序的開創者和確立者之一。
這就意味著,這個大事業不僅是屬於中華民族的,也屬於全人類。進入21世紀之後,美國先後陷入道義危機和金融危機,中國越來越被寄予了開創世界新秩序的重托。
大事業的意義在於,任何政治路線和政治主張,任何政治黨派和政治勢力,都不可能超越這個大事業,祇能成為推進這個大事業的不同方式和手段;也都不可能壟斷這個大事業,祇能成為推進這個大事業的不同主體和力量。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政治的分裂、山頭的分裂直接導致了事業的分裂。保皇黨將朝廷視為至高無上,革命黨將人民視為至高無上,國民黨將民族革命當作首要任務,共產黨將社會革命當作首要任務,民族主義者以國家的自由和權力為最高追求,自由主義者以公民的自由和權利為最高追求。正是由於沒有共同認可的大事業,所有政治路線的實行都必須以消滅反對派作為前提,也必須以某一派別政治勢力的絕對領導和完全執政作為基本保障。
中國現代政治中積重難返、尾大不掉的絕對主義、一黨專制和威權主義,以及政治鬥爭的非此即彼、你死我活、毫無妥協餘地,追根溯源,都與這一點有關。皇帝還在的時候,皇權至高無上,皇帝沒有了,每個政黨都無法無天。反對黨批評執政黨一黨獨大、專制獨裁,其實自己也一樣,一旦上臺執政,也照樣是一黨獨大、專制獨裁。
英國政治為什麼不像中國這樣?因為英國還保留了至高無上的王權,雖然主要是名義上的,但仍然在起作用。對於執政黨和反對黨來說,就等於有一個共同認同的東西在那裡,誰也不許反對。所以,英國議會反對黨正式的全稱叫做“國王陛下的反對黨”,意思是,祇能在國王的最高意志之下進行各類反對執政黨的政治活動。
為什麼美國政治也不像中國這樣?雖然美國沒有君王,但有一個高於一切政治,也高於一切法律的“天命”Manifest Destiny理念。美國人始終都是相信美國是肩負人類使命的,這一點也同樣使得美國相互競爭的兩黨有一個共同認同的大事業。美國共和、民主兩黨無論怎樣相互鬥爭,都不會超越這個大事業,也沒有任何一個黨會壟斷這個大事業。
其他幾個主要西方國家,如法國、德國、荷蘭、意大利等國,包括日本,情況也類似,共同點是都有過民族的大復興以及隨之而來的帝國主義歷史,從此形成了某種超越性的、至高無上的、為全民族所認同的大事業。政治上相互競爭的各政黨,表面上看似乎是完全的政治自由的產物,其實不是,而是嚴格分為主流和邊緣,祇有共同認同民族大事業的政黨才是主流政黨,而背離大事業的政黨永遠不可能執政,而叛國的政治主張則屬於犯罪。
中國的自由派,將政治自由理想化、絕對化,視為政治改革的最高目標,無視各國的不同和政治自由的前提條件,一味反對威權體制和一党專制,根本是搞錯了問題。
綜上所述,中國的政治改革,首先是一個恰當地定位的問題。將中華民族現代化的大事業置於首要的地位上,將政治改革的定位降低在大事業之下,使之逐步退化為功能性甚至技術性的問題,而後再循序漸進地從容推進,也許會輕鬆得多,順利得多。
(作者是新西蘭《新西蘭聯合報》社長兼總編)
中国政治改革 篇4
经研究决定从2009年秋行政管理专业《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一律参加中央电大网络考试。
一、课程基本说明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以介绍当代中国各项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况为主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
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了解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熟悉我国政府现行的各项政治制度。另外,还应使学生把握我国政治制度改革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网上考核方案
1、考核方式
通过网上进行考核。网上考核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综合成绩的60%,终结性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40%,两项总分合成为课程综合成绩。形成性考核成绩与终结性考核成绩都必须及格方为本课程考试及格。
2、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由五次网上考核构成,考核采取开卷答题方式进行,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每次形成性考核成绩以百分计,各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20%。
形成性考核的重点是学生对所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兼及运用所学知识对我国现行各项政治制度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通过网上形成性考核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自助学习,更好地实现教学互动。通过网上形成性考核也可以加强对地方电大教学过程的指导与监督、教学效果的了解与评估。
3、终结性考试
终结性考核采取网上考核形式,考核采取闭卷的形式进行,时间为90分钟。终结性考核以百分计,占综合成绩的40%。
终结性考核的重点和形成性考核基本相同。
三、网上考核实施方案
(一)形成性考核实施方案
1、第一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发布时间:需要学生在学习完导论到第三章之后完成本次考核。考核发布时间是在第七周。
考核完成时间:发布后十日内。
考核内容:导论到第三章教学内容。题型为单选、多选、辨析、简答、论述题。
考核形式:学生网上自答。可以在平时多次完成,以最高成绩的一次为准,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20%。但每次必须在3小时内提交完整试卷。
2、第二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发布时间:需要学生在完成导论到第三章教学任务之后完成此次阶段性考核。考核发布时间是在第十周。
考核完成时间:发布后十日内。
考核内容:讨论:联系实际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问题。
考核形式:小组研讨。讨论时,小组人数为4—6人,一周内随时发帖,有效帖子不得少于15个。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论文细纲。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论文提纲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给每一位学生评分,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20%。
3、第三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发布时间:需要学生在完成第四章到第八章教学任务之后完成此次阶段性考核。考核发布时间是在第十二周。
考核完成时间:发布后十日内。
考核内容:第四章到第八章教学内容。题型为单选、多选、辨析、简答、论述题。考核形式:学生网上自答。可以在平时多次完成,以最高成绩的一次为准,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20%。但每次必须在3小时内提交完整试卷。
4、第四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发布时间:需要学生在完成第九章到第十四章教学任务之后完成此次阶段性考核。考核发布时间是在第十四周考核完成时间:发布后十日内。
考核内容:讨论:联系实际说明党管干部问题。
考核形式:小组研讨。讨论时,小组人数为4—6人,一周内随时发帖,有效帖子不得少于15个。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撰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论文细纲。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论文提纲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给每一位学生评分,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20%。
5、第五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发布时间:需要学生在完成第九章到第十四章教学任务之后完成此次阶段性考核。考核发布时间是在第十六周考核完成时间:发布后十日内。
考核内容:第九章到第十四章的教学内容。题型为单选、多选、辨析、简答、论述题。考核形式:学生网上自答。可以在平时多次完成,以最高成绩的一次为准,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20%。但每次必须在3小时内提交完整试卷。
(二)终结性考核实施方案
终结性考核采取网上考核形式,考核采取闭卷的形式进行,时间为90分钟。考核时间:参见中央电大考试中心通知。
考核内容:参见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考核说明。
考题形式与形成性考核有所不同,没有简答、论述题,即:
1.单项选择:每题1分,20题共计20分。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面,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点。
例如:法官任职的年龄要求是()。
A、18岁B、20岁C、21岁D、23岁
2.多项选择:每题2分,15题共计30分。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判断、分析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辨析有关观点。
例如:行政监督包括()。
A.纪律监督B.上级监督
C.社会监督D.审计监督
E.监察监督 F.舆论监督
3.辨析题:每题5分,10题共计50分。主要考核同学们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情况,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理解基本知
识与理论,辨析有关观点。答题时,需要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填“对”,错误的填“错”,并简单说明理由。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及走势 篇5
李君如在9月8日《北京日报》撰文谈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及走势。
他再次强调,那种认为30年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至今未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观点是一种误解,因为中国改革实质上是由民主政治的改革起步,而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既有战略,又有策略”。
中国为什么要搞政治体制改革? 篇6
近几年来,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愈来愈强烈,从官方到民间,从平面媒体到电视网络媒体,似乎大部分人都把政治体制改革看成了解决中国尖锐矛盾的最锐利的工具,我也多次谈到过“政改”,但我对“政改”的预期没有大家那么乐观,据我的观察,90%以上的老百姓其实也许并没有看懂政治体制改革到底是什么回事,“政改”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更没几个人能够洞悉,本文我先不对“政改”下结论,到最后一章我再下结论,我现在只是谈谈当前中国为什么热衷于搞“政改”。
所谓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包括领导体制,行政机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方面的改革,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目的在于调整部分社会关系,提高政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大家注意:上面谈到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定义和目标并非是一个很新鲜的内容,中国共产党提出“政改”已经将近快三十年了,但是,政治改革却越改越倒退,越改越僵化,当今中国的政治环境,如果直爽一点讲也许不如六十年前的政治环境,这样停滞和倒退势必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一次“政改”高潮如期而至,我这样说可能还带有一点大道理的成分,如果再进一步具体化一点,我想此次政热潮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政治体制改革严重与经济体制改革脱钩。
我这种提法与主流中国政治改革专家是不同的,官方人物通常表述为“政治体制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我为什么不这样表述呢?因为我不认为政治体制是经济体制滞步不前的根本原因,近三十多年来,人们的思想都完全“经济化”了,任何与经济体制改革不符的东西都是错误的,只有经济是永远正确的,经济是整个国家评判对错的唯一标准,我认为这不是唯物主义观点,更不符合真理标准,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发生碰撞,肯定是双方面都各自存在相互抵触的地方,比如说:经济体制改革违背了社会主义大方向,完全资本主义化了,那么你怎么要求政治体制适应经济体制?这个时候单纯要求政治体制转向实际上就涉及到要社会主义转向的问题,这又与当时提出的“社会主义总方向”相抵触,所以,这个时候再谈两者如何适应的问题,就要涉及到宪法原则问题,宪法不调整,政改自然不能前行,这就是为什么政改快三十年了,还是无法推动的原因之一。
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央寄希望以经济体改革的名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但是,这种非常善良单纯的想法是很难实现的,中国的经济经过长时期变革以后,已经
形成了“国有、私营和外资”三足鼎立的格局,如果想以经济推动政治的话,很明显就涉及分权的问题,不要认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私有方和外资方作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他们要么成为政治势力中的重要成分,要么就是中国政治矛盾的严重阻力,他们会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间接或直接干预政治,他们甚至可以用足够的工具打击国有经济和中央政治权威,他们手上的隐形政治控制力已经逐步向西方政治模式跨越,他们用金钱来化解中央的政策和政治作用,用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错误的,是不可行的,上层建筑必须率先作出准确判断和改革定位,保持双方的相对同步才能保证双方的和谐共处。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中央集权很高的国家,要想推动什么改革非常容易,没有什么经济力量能够阻止中央的执行力,这有点想当然,表面上看中央确实集权度很高,领导人说什么下面念什么,媒体宣传什么,赞歌也唱什么,但是,大家是否看到另一种背离现象:中央政策出不了中南海,也就只能停留在政策文本上头,下面搞阴阳两套,能够落实的政策微乎其微。最典型的案例是房地产调控,中央每出一次政策,就削弱一次政府形象,打击一次政治公信力,表面上看好象没动摇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实际上,资方已经在一步步地撬动共产党的地基,他们将一块块的砖头搬走,如果不有限度地约束好经济利益集团的挖墙脚行动,迟早有一天会出大问题的。
中国政治改革 篇7
中国的改革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1978年启动改革开放到现在, 30年多一点的时间, 这一阶段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之间, 还有一个阶段, 需要花大概15年时间, 推进以社会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改革, 这就是改革的第二步,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
社会体制改革为今后进入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的阶段, 真正实现宪政民主, 打下扎实的基础。到2025年至2050年, 完成政治体制改革, 建立经济富强、宪政民主的国家, 建设法治文明、自由发展的社会。在这一阶段, 需要改革执政党的执政方式、领导方式, 调整执政党与民意机关、政府机关、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选举民主从量到质的提升、扩大, 协商民主与直接民主互动, 监督和制衡体制健全完善, 同时社会思想文化更加活跃, 舆论更加自由开放。
当下需要一场“社会进步运动”
我认为, 当前中国需要一个“社会进步运动”, 也就是社会体制改革, 来解决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我所说的社会体制改革, 包括社会建设, 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任务:第一, 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制度层面解决民生问题, 让老百姓共享改革的成果, 通过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起一个利益均衡的社会机制。
第二是构建一个合理稳定的社会结构。主要是推进城镇化, 转移农业剩余人口, 壮大中产阶层, 形成了一个“橄榄型”的社会结构, 这样的社会结构才是政治社会稳定的基础, 可以大大缓解贫富悬殊的问题。
第三是要培育一个“三元构架”的成熟的公民社会。首先是政府公权力这一元要归位, 建立一个有限的政府、公共服务型的政府, 政府主要政务是调节经济、监管市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其次是社会组织的发育, 保障基层的自治权利。政府要推动、协助、保护社会组织的发展, 而不要视为对立的、异己的力量。此外, 以公有制、非公有制企业, 以及个体工商户为主体的市场一元, 要充分保证其资源配置的权利, 尽量减少政府直接干预企业, 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分开。
改革太急不一定能取得预期效果
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 是大家的共识。社会体制改革中包含的政治体制改革先行, 符合大家的愿望。
政治改革的核心问题, 就是执政党的执政方式与领导方式问题, 执政党的理念和制度如何保证既能体现党的领导, 又能体现出人民当家作主, 又能体现依法治国, 这个目标提出了, 但实际上并没有做到。
我国国家政治体制的特点、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公民意识缺乏, 都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急不得, 还是要有步骤、有阶段地推向前进。
政治体制改革, 是自己改自己, 所以相对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改革而言更困难一点, 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 要有自我改革的决心和献身精神。
改革需要上下结合
改革需要上下结合, 改革真正的力量源泉是在民众当中, 让民众的改革积极性推动上面, 上下结合, 克服改革道路上的障碍。这需要公民力量的壮大, 需要发挥公共知识分子的作用。
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思考 篇8
【关键词】:政治 改革 思考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281-01
一、从十二大到十六大,中国共产党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历程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1980年8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邓小平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讲话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纲领,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讲话指出改革的原因和必要性,“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政治体制涉及范围很广,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党政领导体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整个政治体制。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即“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
1982年9月召开了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继续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这是党代会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政治体制”概念,第一次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尽管“政治体制”概念在这个报告中只出现了一次,但当时人民熟悉的“领导体制”、“领导机构”、“干部制度”、“党政机构改革” 等相关概念多次出现,这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报告指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等弊端,提出必须“党政分工”。党和国家领导体制、领导机构的改革,主要是消除权力过分集中、兼职副职过多、机构重叠、职责不明、人浮于事、党政不分等种种弊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报告强调了“党政分工”:党的工作和政府的工作,企业事业单位中党的工作和行政、生产工作,必须适当分工。
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政治体制也进行了某些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全党的工作重心是放在经济上,因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严重后果日益显露。在这种形势下,邓小平在1986年再次突出强调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成为他1986年谈话的中心和焦点,仅在这一年中就有近20次谈话谈到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其中有9次是作为主要谈话内容。在这些谈话中,邓小平谈得最多的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987年10月,召开了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谈话的精神,十三大报告从七个方面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是历次党代会报告中关于政治体制改革论述最具体、最丰富、篇幅最长的。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党政分开和下放权力。以十三大为标志,以后的历次党代会报告都把政治体制改革列为一项重要内容。山于改革的连续性,大部分内容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以十三大报告为蓝本,具体阐述一下报告的内容。报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分为七个方面: (1)实行党政分开;(2)进一步下放权力;(3)改革政府工作机构;(4)改革干部人事制度;(5)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6)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7)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992午10月,十四大召开。由于客观形势的变化,十四大对政治体制改革作了比较大的调整,政治体制改革强调的重点由十三大的党政分开、下放权力转变为法制建设和机构改革。十四大以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大体上按照调整后的部署进行,改革的进程和速度有所放缓。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进入攻坚阶段,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1997年9月,十五大召开。十五大报告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在总结新的经验的基础上,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作了新的概括,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确认“法治”概念,并把对法治的认识从过去的技术层面上升到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和任务。在法学上解决了法律的手段功能和目的价值的关系。
在2002年11月,召开的十六大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而使两个文明建设发展成三个文明建设,这在理论上是一大创新。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二、党代会报告显示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召开的历届党代会报告,我们可以看到政治体制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改革的步伐时快时慢,改革的热度有所变化,改革的重点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特点有所调整,但改革的精神始终如一,改革的大部分内容是一贯的,连续的。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六大的改革重点依次为:党政领导机构——党政分开、下放权力——法制建设、机构改革——依法治国——建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是民主,依法治国的着眼点在法治,民主和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中国政治改革 篇9
十八大提出改革的总方针是积极稳妥推进深化改革。错误 当前改革开放的特点,是全面深化改革。正确 本课程提到,一个国家的崛起需要(C)。
①市场经济体制②悠久辉煌的历史传统③人民群众对于历史的推动④民主政治体制⑤良好的生态环境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 C ①④ D ①②③④
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的时间是(B)。A、1985 B、1987 C、1989 D、1991 下面哪个选项不是顶层设计的特点。(D)A、整体注意战略 B、缜密的理性思维 C、强调执行力 D、自下而上的层层设计 现阶段我国深化改革包括(A)。
①经济体制的改革②政治体制的改革③文化体制改革④社会体制改革⑤生态环境的改革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③④⑤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包括(B)。
①1949—1956②1978—1980③1980—1988④1989—2001⑤2002—2012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③④⑤
下面哪个国家因为进行“休克疗法”而使国家陷入衰退。(C)A、阿根廷 B、巴西 C、苏联 D、日本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设计师和推动者是(B)。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包括(D)。①解决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难题②进一步完善了人大和政协的制度③多次进行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 ④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⑤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民主建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⑤ C 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发挥的巨大作用包括(D)。
①为我们国家确定了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②形成了坚强的领导核心③能够动员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④能够提供有利的制度支撑⑤致力于创造良性的社会环境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B)。
A、国家主席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最高检察院 D、最高法院 十八大辅导报告之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完善中国特色政治制度(下)
本讲认为,人民群众对地方政府的工作作风、个人操守等满意度处于新低点。正确 我国政治权力过分集中,主要是指决策、执行、监督的权力配置不科学。正确
根据本讲,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人大代表素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错误 我国纪律检查委员会要受本级党委领导和上级纪委的双重领导。正确 本讲认为,我国民主选举注重实质,较为透明。错误 本讲中例举“通钢”事件意在说明(D)。A、官员关系畸形 B、腐败问题严重 C、民主决策执行不力 D、干群关系紧张 本讲提及的民主的三种形式包括(C)。
①竞争式民主②多元主义民主③参与式民主④谈判式民主⑤协商式民主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④⑤ D ②③④
本讲选人用人标准中的“一正三邪”的内容包括(A)。
①德才兼备,任人唯贤②裙带关系③拉帮结派④买官卖官⑤竞选上任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③④⑤
党员的民主权利不包括以下哪项(B)。A、知情权 B、保密权
C、申诉权 D、保留意见权
根据本讲,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包括(B)。
①机构扩大②职能科学③结构优化④廉洁高效⑤人民满意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③④⑤
根据本讲,政治体制改革的七项重要任务包括(A)。
①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②完善基层民主制度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④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⑤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③④⑤
根据本讲,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包括实行(C)。
①民主选举②民主决策③惩治腐败④民主管理⑤民主监督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③④⑤
本讲提到了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解决权力的三大问题,其中没有提及(C)。A、权力配置 B、权力来源 C、权力运用 D、权力制约
根据本讲,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的三大原则中不包括(D)。A、积极 B、稳妥 C、有效 D、效率
中国政治改革 篇10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经历了成功与失败,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断探索,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体制改革始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是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深化。
政治体制改革,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方向对了,路子对了,改革就会更容易,就会少一些阻力。所以,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党领导政治体制改革一以贯之强调和坚持的重要思想观点和重要指导方针。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我们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政治方向有哪些,以及为什么要坚持这样的政治方向。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方向
一、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与不足
回顾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光是经济方面有成就是不行的。所以,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包括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等。政治发展有两个途径,一是革命,二是改革。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下,改革当然是最佳选择了。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又极其重要的任务,所以在执行时需谨慎行事。相比经济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应该会显得有些困难,这三十几年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也有失败。
1、党政关系逐步理顺,共产党执政体系日趋完善和成熟;早在20世纪80年代时,邓小平就指出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弊端,所以,我国把党政分开,理顺党政关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过去那种党政不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正在得到逐步改革,新型的权力关系正在建立,共产党的执政体系日趋完善和成熟。
2、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主体的民主制度逐步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日益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增强。在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建设上,形成了一系列制度规范,使人大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得到不断完善;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共产党执政,多党参政,民主党派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不断完善,此外,更多的民主党和无党派人士担任国家机关的领导职务。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实现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政策。经过30年的发展,这一基本制度重新焕发了青春。不仅进一步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各项权利,而且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
还有公民民主权利、选举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在改革有一定成绩时,也要看到存在的缺陷和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项重大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不仅关系到政治体制的完善、民主制度的建立 ,而且对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有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权力监督机制不完善、行政垄断、政府职能错位、反腐制度建设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将来的改革中要完善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一条明朗的道路,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改革就一定会成功。
二、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各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尤其是经济改革,实现了飞跃式发展,所以,其他改革也必须跟上经济改革的步伐,以实现国家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保障,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重要保障。想要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曾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民主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党领导政治体制改革一以贯之强调和坚持的重要思想观点和重要指导方针。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一开始就是走自己的路,今后也必然从中国自身的民意、国情和历史文化条件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外,我们可以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世界上就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盲目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导致了严重的社会政治后果,这方面的教训我们一定要引为警戒。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能够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的一条重要经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不是保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关键就是要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是不是得到巩固和提高,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是不是得到保持和发展,人民群众创造自己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积极性是不是得到有效调动和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是不是在有序扩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是不是在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不是在不断发展。只有正确把握和全面贯彻了以上要求,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排除错误思想的干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三、正确的政治方向
2003年2月在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上,胡锦涛在《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机制;必须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削弱和放弃人民民主专政;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需要有领导、有步骤地全面加以推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指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在深刻总结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丰富实践、借鉴外国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重要原则。在党内外、国内外高度关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情况下,强调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上可以看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重要性。政治体制改革如果不按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改革就会误入歧途,影响国家根本。
1、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探索,终于开辟出了一条属于中国人的独一无二的道路,我们没有照搬西方各种制度,而是走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事实证明,这条道路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再进行经济建设,国家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核心。无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要坚持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而决不能削弱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坚强领导,才能按照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把全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领导、组织、支持人民掌握好国家权力,管理好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各项事业。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国家就不会散,就会凝聚起来,团结一致致力于国家建设。
3、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才是历史创造者,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
4、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随着整个改革发展进程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法治型国家。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出发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全行业必须紧紧抓住新世纪新时期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力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抓紧制定完善“十二五”规划,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
中国政治改革 篇11
关键词:政治动员 动员合理性 动员策略
·【中图分类号】D232
一、政治动员的策略分析
中国共产党开展政治动员的手段多种多样,比如组织控制、开展运动、进行宣传、思想改造、政治教育、树立典型、培养积极分子等,不同动员手段有时候是交叉运用的。本文根据不同手段的强制性程度、制度化程度和参与者的认同程度,将其大致归纳分为压力型、诱导型、内化型三类。
(一)权威号召
“社会行动不仅包括市场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易,而且包括处于某种权威下的行动。” 具有权威地位的人由于拥有大量资源,往往能借助对资源的掌握以强制力量迫使组织成员参与。马克思·韦伯指出了组织中权威来源的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克里斯玛型权威,是个人奋斗得来的,是领导者人格魅力与坚强意志的有效表现;第二种是传统权威,来自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和对个人明确而特殊的尊重;第三种是法理型权威,是选举产生的,来自法律和社会契约。改革开放前,党的领导人拥有极高的地位和权威性,领导人的讲话、题词、视察活动等因此具有极高的号召性,能直接对社会成员产生动员效果。
(二)开展运动
长期以来,运动与中国的政治生活相伴相随。早在苏维埃与延安时期,我党通过开展整风运动及土地革命运动,为人民群众解决了实际困难,展现了我党的立党之本,于立国方向,得到了解放区人民的热烈欢迎,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党通过开展“三反、五反”和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等动员运动在巩固党的合法性执政地位、改变社会组织结构、推动政治、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的运动不仅在时间上连续不断,而且以其所涉及的宽广领域在空间上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网络,各大运动之间相互关联,大运动之下还有其他交叉或并行的子运动。”
(三)组织控制
组织,指的是通过彼此协调,将有共同目标的、共同利益共同体的人组织起来的过程。 组织的核心要素是权力,组织运行的过程,也就是权力运行的过程。同时,组织又具有严密的层级结构。组织上下层级结构也包含着相应的权力分配关系,组织的下一层级必须服从上一层级的领导、指挥、命令和调度,否则就要受到惩罚。正是由于组织具有权力和严密的层级结构,使得通过组织对成员的控制而开展动员成为可能。
(四)树立典型
树立典型、榜样是既是政治动员经常性的手段之一,又是开展运动的重要形式,有些运动本身就是以学习先进典型开展的。比如“工业学大庆”运动、“农业学大寨”运动,“学雷锋运动”等。典型可分为集体和个人两类。动员主体通过树立典型,实际上引入了一种激励机制,这种激励不是物质上的,而是一种荣誉感,这种荣誉感可以激发人们的赶超心理,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个体之间相互竞争,最终形成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局面。
二、改革开放前政治动员的合理性
(一)高效的社会治理模式
行政动员能够深入到社会结构的细微层面,在巩固社会稳定、协调阶层利益,的过程中起到了助推剂和润滑剂的作用,让新生的、有棱角的政策思想逐步扎根,给予了政策受众更充分的心理预期和接受空间,从而使政策措施在实施中变得高效,巩固了政府形象,扩大了社会认同。
政治动员在极大程度上超越了既有的、稳定的官僚制,引发了局部的、突变的组织体制调整,更好地促进了任务型组织与常规组织的合作。在反复的突发事件、与特定的时间、环境而出现的突发隐患,逐渐的被政府主体所掌握,这将为政府能够果断处理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随着应急能力的提升,不仅是社会治理变得高效、而且还降低了大量社会成本。
(二)党组织更为有力地介入基层
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政权自上而下的有力的政治动员巩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基层党组织推动革命形势发展、鼓舞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请见下图:
通过上图看出,淮海战役期间,我党解放区人民群众对人民军队的支持,这就是革命战争时期的政治动员加速了党的宣传政策、组织政策逐级下达的过程,使得党组织更为有效地介入基层,这在解放后共产党巩固政权及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依然表现得十分明显。
(三)弥补制度运行的不足
作为法律性制度之外的重要运作机制,政治动员在特定时期内弥补了制度运作的不足。在我国法制建设进程较为缓慢的漫长历史时期(特别是解放前),政治动员在稳定战时社会秩序、打击大规模倒买倒卖国家资财、反敌特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权力技术,政治动员无论从价值的、还是工具的角度来看,都是执政党在特定条件下的合理化选择。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面临着巩固政权、发展经济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历史任务,但控制体系的内部资源严重不足,以强有力的方式开发必要资源,实现社会动员,成为新政权的首要任务。中国政治控制的历史传统看,可资利用的资源也比较有限,同时,国家无法全面地、严密、深入地对社会进行控制、管理和全面扶持的能力。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的进行社会治理、资源分配、结构调整等一系列举措,就必须要进行比较深入的动员,而恰恰政治动员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有段。目前研究我党政治动员的理论还不够充足,未来我们还要进行更加全面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2.刘一皋:《社会动员形成的历史反视》,《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4期,第84页。
【中国政治改革】推荐阅读: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回顾11-05
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08-10
中国--经济增长与政治改革11-26
中国国企改革是个政治问题08-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巨大变化12-05
中国政治07-12
中国政治结构05-14
中国民主政治06-26
中国政治文化07-25
中国特色政治词语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