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共8篇)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篇1
单元过关检测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A.统一性与集权性
C.统一性与制衡性
B.分散性与松散性 D.独立性与落后性
解析:选B 题干中“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说明其具有分散和松散的特性,故B项正确。
2.(2017·潍坊模拟)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式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解析:选C 春秋时,理性化的礼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表明礼为社会政治服务,故C项正确。
3.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纣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这种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据此可知()A.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 B.儒家伦理观念逐渐强化 C.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 D.宗法血缘政治日趋淡化
解析:选D 商代比周代更注重任人唯贤材料缺乏论据,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逐渐发展,此时尚未被统治者采纳,故B项错误;材料“周武王在《牧誓》中把商纣王不任用同宗长辈和兄弟作为三大罪行之一”不等于周代分封制只注重任人唯亲,故C项错误;“墨子提出‘尚贤者,政之本也’,这种思想被此后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可知血缘关系在政治上的地位日趋弱化,故D项正确。
4.(2016·绵阳高三考试)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 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这反映了()A.秦国经济较其他诸侯落后 B.秦国政权的集权趋势加强 C.秦国盛行残酷的人殉制度 D.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
解析:选B 题干中“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说明当时的秦国国君能够将国家的财
富集于一身,体现出了集权的趋势,故B项正确。
5.(2017·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汉书》中记载:“吏坐赃者皆不得为吏”,“弟犯法不得宿卫”,因罪去官者及其亲属子弟在选官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这说明()A.察举制有较大弊端
B.汉代对官吏行为进行立法约束 C.汉书记载有失公正
D.秦朝的连坐法在汉代得以延续
解析:选B 材料中“‘吏坐赃者皆不得为吏’,‘弟犯法不得宿卫’,因罪去官者及其亲属子弟在选官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都是在讲对官吏行为的一种约束,故B项正确。
6.(2017·九江统考)西汉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A.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解决诸侯王国问题
C.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端 D.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解析:选D 西汉时的州刺史不是一个地方官职,故A项错误;刺史巡查的对象既有郡,也有王国,不仅只为解决诸侯国问题,故B项错误;革除世族垄断人才的根本制度是科举制,故C项错误;通过刺史对地方官监察,从而达到促进他们对地方的治理,故D项正确。
7.(2016·宁德质检)687年,有人告发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690~705年在位)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查此事。“本立宣敕(皇帝的诏令)示祎之”,祎之辩驳道:“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王本立回报武则天,刘祎之即被赐死于家。据此推断()A.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位高权重 B.敕书出台有悖于规制
C.唐代建立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 D.女皇武则天独断专行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唐朝时期敕书的出台应该是中书省决策到门下省审议再到执行机构的尚书省,而材料中显然敕书没有经过中书省和门下省,所以其出台悖于规制,故B项正确。
8.(2017·中原名校联考)《唐律疏议·职制律》中规定:若官吏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每延缓“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这些规定()A.旨在防止皇帝诏令被篡改
B.有利于政府行政决策的正确 C.有利于提高部门行政效率 D.说明唐代的法律非常严酷
解析:选C 材料反映出唐朝对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及处理官文书延误者的处罚规定,说明唐朝重视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
9.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解析:选B 因为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它依据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社会各个阶层是否能成为政府的官员,关键在于其学识,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故B项正确。
10.(2017·山西名校高三联考)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A.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 B.更加青睐主张改革的官员 C.重视对百姓信仰的管理 D.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
解析:选D 从材料“不得诛杀文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以反映出宋代统治者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故D项正确。
11.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指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其意在说明()A.中国古代并非是政治专制、由皇帝一人独裁 B.“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说法是片面的 C.明、清两个朝代都是一切由皇帝专制、独裁 D.汉唐宋皇权与相权是划分的,并非皇帝专制
解析:选B 根据题意,“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在明清时代是可以的,但在汉、唐、宋时代却是不严谨的,故“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这句话是片面的,故B项正确。
12.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汉到明清地方的行政机构变化较大,极不稳定,说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为维护统治,不断对地方机构进行调整,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地方高层行政区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数量的增多,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中央对地方管理,没有体现出地方权力的不断扩大,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趋势是中央对地方的不断加强,不是中央与地方分权趋向合理化,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归纳“变”,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分析原因。由材料一“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归纳“不变”,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说明君主权力的至高无上。史料二中“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说明君主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大于法治。史料三反映了唐太宗要求大臣积极进谏,以此约束个人的独断行为。做答时应先选取史料再进行论断。
答案:史料:史料
一、史料二。
论证:史料一表明国家的一切事务都由皇帝作出决定,大臣只能根据皇帝的旨意具体执行。可见,自秦朝建立封建君主专制时起,君主的权力就是至高无上的。
史料二充分反映了一个根本事实,“人主意指”是凌驾一切之上的,君主爱怎么办就得怎么办,过去一切制度、律令,都必须依据在位君主承认与否,而决定是否继续生效。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篇2
一、旧知再现,自主复习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以讲义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熟读和记忆,回忆和巩固已学的知识。这里教师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基础知识对于历史学习的重要性。由于是复习课,所以知识容量比平时的复习课要多一些,涉及必修Ⅰ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一、二两节。教师明显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容量是适当的。如果容量过多,课堂则显得臃肿;过少,则显得空洞。教师让学生用了足足15分钟的时间来熟读讲义,这既是教师多年的经验积累,又能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很扎实,才有下面流畅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检查学生自主复习的效果
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效能评价。教师所设计的题目具有针对性。这个针对性表现在题目与重难点知识构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尤其判断题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平时对知识理解的盲区和误区。学生通过判断和纠错,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深化,符合“最近发展区”的认知规律;它还表现在题目的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理解性强,一反当今最流行的历史史料的狂轰滥炸,否则过多的材料会让学生莫衷一是,往往忽视对概念和知识基本内涵的理解。这一点不得不佩服教者的别具匠心,不盲从,不跟风,一切服从于教学的需要。现仅将判断题展示如下:
一、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标A,错误的标B,并在题中进行纠正)
1. 在西周的分封制下,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随从作战、保卫王室、缴纳贡赋,还要定期觐见述职,可见周王的权力高度集中。
2. 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权力集中程度低,西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国家。
3. 西周的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的诸侯割据、国家分裂,所以不利于巩固国家统治。
4. 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在政治制度上的外在表现。
5. 宗法制源于母系血缘关系,周天子和诸侯既是兄弟关系,又是君臣关系。
6. 在西周只有周王才是嫡长子,同时也是大宗。
7. 从公元230年到公元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灭六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8. 秦朝中央官职的基本结构是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的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
9. 秦朝郡县制与西周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直接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1 0. 秦朝由于实行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导致了迅速灭亡。
1 1. 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它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重要标志。
三、小高考真题再现
这个环节教师将最近几年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江苏小高考真题按照一定的知识顺序整理出来。一方面看出教师的精心备课,同时也是水到渠成。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前提下再做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做的效果来看,学生的正确率较高,几乎达到百分之百,而且学生的表现欲很强,分析问题也是头头是道,我想这完全得益于前面自主学习和训练的铺垫。最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实物展示,介绍小高考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节课是高二历史必修的复习课,容量适中,教师紧扣考试说明精心设计了判断题、选择题,通过学生的自主背诵、训练,教师的适当点拨,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尤其难得的是最后通过小高考真题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解题能力。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以练代讲,层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学效果突出。
通过这节示范课,笔者进一步认识到“以讲代练”的教学模式,完全可以作为高中复习课的常规模式加以推广,它不仅符合目前的新课程教改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而且体现了问题教学的精神。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列尔耐尔认为的“问题教学的本质在于:学生由教师经常引入寻求有根据地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问题的办法的过程,由此他们就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运用原先学过的东西和掌握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经验”。
摘要:这篇论文是由一节高二必修复习示范课引发的对高中历史以练代教复习课模式可行性的思考。通过对旧知再现、检查复习、真题再现三个课堂教学步骤的合理阐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和问题教学的精神。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复习,以练代讲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篇3
1.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
B.鲁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
2.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
A.绝对的
B.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关系
C.仅仅是家族等级关系
D.方国联盟的基础
3.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
A.郡县制
B.行省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4.下列关于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①对后世没有任何影响
②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③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④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6.《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说明()
A.宗法制要求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
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
C.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
D.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7.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制度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8.宋元时期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
A.中书省和枢密院
B.中书门下和中书省
C.参知政事和平章政事
D.枢密院和宣政院
9.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是()
A.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B.分割宰相权力
C.实行行省制度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10.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
C.扩大了中央的权力
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11.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12.从明朝废丞相到清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A.皇权专制日益得到强化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C.相权重新得以恢复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
1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C.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4.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到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御史不敢弹劾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15.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是()
A.奠定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基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16.在宋代的官员中,有1/3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了()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7.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在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18.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在政治体制方面呈现出“民主与专制”的明显差别,形成差别的根本原因是()
A.思想观念不同
B.经济活动方式不同
C.地域位置差别
D.人口数量不同
19.从目的上看,希腊的民主政治和罗马的法律建设都是为了()
A.维护所有公民的利益
B.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
C.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D.确立文明的典范
20.她虽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她……在文学、史学、科学、哲学、艺术诸方面都独领风骚,而且还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一切胚胎。“她”指的是()
A.古中国
B.古希腊
C.古印度
D.古埃及
21.把雅典民主政治带入“黄金时代”的政治家是()
A.德拉古
B.梭伦
C.克利斯提尼
D.伯利克里
22.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墓碑上刻着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旨在强调()
A.城邦公民的平等性
B.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C.共同的宗教信仰
D.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23.某同学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文章(书籍)的标题,据此判断,该研究论文的题目应该是()
①《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②《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
③《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
④《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希腊文化》
A.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
B.古希腊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C.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D.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24.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成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作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25.希腊民主制和罗马法共同的本质特点是()
A.都极力维护奴隶制
B.都注重保护男子的政治权利
C.外邦人均无政治权利
D.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6.下列关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特定历史条件和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
B.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只有前三等级的公民才能入选
C.所有人都可成为公民
D.外邦人在雅典可获得平等的公民权
27.“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决定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所左右
28.《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它()
A.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B.内容广泛且条文清晰
C.规定了严酷的债务奴役制
D.审判和量刑皆有法可依
29.雅典在历史上产生了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演说家,其主要原因是()
A.民主政治的影响
B.公民大会的推动
C.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D.雅典人天生擅长思考
30.下列机构属于梭伦时期创建的是()
①五百人议事会
②四百人议事会
③公民陪审法庭
④十将军委员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1.下列属于克利斯提尼改革中打破血缘关系,削弱氏族贵族势力的关键举措是()
A.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
B.用10个地区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
C.公民大会是城邦最高权力机关
D.多数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
32.在雅典,主要公职人员的产生方式是()
A.推荐
B.选举
C.继承
D.考试
33.古代罗马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是通过()
A.树立皇帝的权威
B.宣扬人文主义思想
C.制定较为完善的法律
D.传播基督教教义
34.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先后铸造出十二块铜牌,详细列出民法、刑法等许多方面内容,史称《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A.是贵族内部矛盾激化的产物
B.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C.是广大奴隶积极斗争的结果
D.是外来文化渗透的结果
35.雅典由贵族制走向共和制,而罗马却由共和制走向帝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A.两国统治阶级的意愿
B.两国的地域大小
C.两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D.两国民族传统的差异
36.罗马人存在这样的观念:一个民族无论去何处,总要携带自己的法律。这反映了罗马人()
A.法律意识浓厚
B.喜欢打官司
C.经常犯法
D.维护私有财产
37.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为了避免法令违背这个法则,宗教决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这说明西塞罗()
①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②主张以法律维护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③强调法律的广泛性和不可更改性
④尊崇法律至上的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8.罗马法之所以成为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法律,最主要的原因是()
A.帝国疆域辽阔
B.法律程序完备
C.由皇帝查士丁尼颁布
D.更多地体现了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39.“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的是()
A.公民意识
B.权力至上
C.法律至上
D.平民统治
40.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
A.《十二铜表法》的发布
B.公民法的出现
C.万民法的产生
D.《民法大全》编纂完成
二、非选择题
41.不同的建筑风格反映了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块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而且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
材料二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和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建筑造型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南北中轴线上,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可以显示皇帝的威严,有震慑天下之感。
(1)材料一、二中所体现的两国政治制度有何显著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两国政治制度不同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42.雅典民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成熟过程,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创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地区部落轮流执政,议员名额依据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据记载,公元前431年雅典公民近17万人,其中只有四五万成年男性享有参政权力。
材料二(我们雅典)让一个人担任公职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而是他所具有的真正才能……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包括他自己的事务,还包括国家的事务……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以进行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言论和行动间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贸然开始行动。
——摘编自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雅典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狭隘,也是最充实的民主政治。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显著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优势。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的说法?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伯利克里说,就人的价值而言,某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个人的才能。
材料二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材料三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对英法政治、文化中的精华进行了综合。这种综合完成得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荣耀的公职”包括哪些。你如何理解“那不是因为他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个人的才能”?
(2)材料二中苏格拉底批评了雅典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什么做法?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美国现代民主与雅典古典民主在哪些方面存在不同之处。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需偿付300盎司罚金;如果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材料二法律是化解社会危机的“稳压器”,罗马法正是在一波波社会矛盾斗争中逐渐走向完善的。正如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和法学家西塞罗所说,罗马法制文明的进程是循序渐进的;罗马法对罗马国家发展和强盛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罗马法中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原则,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1)材料一的内容出自哪部法律?结合材料一和你学过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部法律的看法。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马法制文明建设是怎样“循序渐进”的。对罗马法具有的“推动作用”和“永恒价值”,你是如何理解的?
参考答案
1.B2.B3.A4.D 5.B 6.D7.C8.B9.B10.A 11.C 12.A13.D14.C15.B16.D17.C18.B19.C20.B21.D22.A
23.D24.B25.A26.A 27.A28.D29.A30.B31.B32.B33.C
34.B35.C36.A37.C38.D39.A40.A
41.(1)不同:材料一体现出古希腊政治制度民主、开放的特点;材料二体现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皇权专制、等级森严的特点。
希腊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海上交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小国寡民,城邦长期自治;有先哲的民主思想。中国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的影响;大陆环境相对封闭;儒家思想的影响。
(2)古代希腊:提供了民主的政治运作方式。
古代中国:提供了中央集权的政治运作方式。
42.(1)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或轮流执政),只有少数人真正享有民主。
(2)有利于选拔人才;能充分调动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能避免盲目决策。
(3)最狭隘:雅典的民主政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成年男性公民,是少数人的民主。
最充实:雅典民主政治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体现人民主权,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和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43.(1)荣耀的公职:公民大会轮值主席; 五百人会议成员;陪审法庭法官;等等。
理解:雅典民主政治注重公民素质,抹杀了奴隶制民主的阶级性。
(2)抽签选举法。
(3)代议制度;政党政治;分权制衡。
44.(1)法律:《十二铜表法》。
看法:它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它限制贵族的特权,打破了贵族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平民并不能真正享有与贵族平等的权利。
(2)说明:从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到万民法,再到《民法大全》,最终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篇4
(1)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臣效死忠,下级服从上级,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财政、军事和文化教育大权。
(3)人治高于法治。虽然每朝每代都曾制定和修订法律,但政治生活的主流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尤其是君主的言论,可以任意冲击、取代法律。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备,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法网严密周全。
(5)宗法制度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的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居家为孝,事君为忠,借助父权来加强君权和行政权。
(6)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
(7)调整伦理关系与等级秩序的礼制,得到行政法的确认而与政治制度结合,形成典型的官僚政治、严密的等级制度,造成严重的官民对立现象。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篇5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安阳一模)有学者说,在当时,西周是最先进的国家,王畿外齐、鲁、卫三大国,经济文化远不及西周,更不必说其他小国。秦始皇结束了从西周到战国八百多年的诸侯割据,伟大的中国第一次统一起来。这一叙述()A.肯定封建文明的先进性
C.强调周朝政治的专制性
B.旨在说明统一来之不易 D.忽略了分封制的统一性
解析:选D 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封建文明的先进性,故A项错误;统一来之不易不是题目的主旨,故B项错误;根据史实可知,古代中国早期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并不认可周朝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分封制之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并使得西周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故D项正确。
2.(2018·黄石调研)据研究,周代的王道,自洛邑向东南分为两条线路。其南线由王城通向新郑与宋都商丘,远达鲁都曲阜。后来,又以洛邑为中心,东南修通至宋、徐、吴;南向修通至许、随、荆楚。周代修建道路网()A.方便中央向地方运输贡赋
C.方便诸侯定期朝觐天子
B.方便王室派人巡视地方 D.利于挑起诸侯之间的矛盾
解析:选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方向中央缴纳贡赋,故A项错误;王道的修建,开通了中央通往地方的途径,便于王室派人巡视地方,故B项正确;王道的修建,从统治角度看,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王道的修建,有利于加强各地方的联系,故D项错误。
3.《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这说明秦朝废除的制度是()A.禅让制
C.宗法制
B.分封制 D.郡国并行制
解析:选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秦朝废除的制度是分封制,故B项正确。
4.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C.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D.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解析:选B 材料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强化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地方权力膨胀的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按照血缘分配权力的现象在封建王朝再现,故B项正确;封建社会分封诸王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皇权,故C项错误;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故D项错误。
5.(2018·河南名校联考)商鞅指出:现在治理国家,依靠官多吏众,官吏下又设辅佐和监察人员,这本来是为了禁止官员们谋私利。如果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怎么去禁止呢?这说明商鞅()A.重点加强对在职官吏的监督 B.认识到监察的模式尚有缺陷 C.建立起完善的官吏监督机制 D.认为官吏贪渎严重危及政权
解析:选B 材料中指的是预防腐败,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并非加强对在职官吏的监督,故A项错误;材料中“如果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怎么去禁止呢”说明当时缺乏对监察官员的监督,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建立完善的官吏监督机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着重强调对官吏的监督,不是说明官吏已经贪渎严重,故D项错误。
6.(2018·邯郸摸底)《史记》记载,黄歇(春申君)对楚王说:“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又说:“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拒)秦。”据此可知当时()A.以郡统邑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郡一级的行政区划已成为定制 C.楚王善于纳谏确保了政治清明 D.郡制是特殊条件下的地方体制
解析:选D 材料无法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才成为定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黄歇(春申君)对楚王说”不能体现楚王善于纳谏,故C项错误;材料中“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以为郡,距(拒)秦”表明是在特殊条件下的地方体制,故D项正确。
7.“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A.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B.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 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唐朝地方藩镇割据,内部亲属盘踞政权,与宗法血缘关系无关,故A项错误,D项正确;郡国并行制是汉代初期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题目牵涉的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与君主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
8.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并对应相应的颜色,也称为“颜色革命”。“颜色革命”实质上宣扬的是()A.倡行仁政,以德治国
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B.阴阳五行,变化有常 D.政权统治,合法正统
解析:选D “颜色革命”以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的合理性,来宣扬新政权的合法正统,故D项正确。
9.(2018·洛阳统考)下图是中国古代相关王朝法律改革的信息,它主要反映了()
A.儒家思想对法制建设的影响 B.传统法律体系日趋完备 C.传统法律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D.社会动荡影响法制建设
解析:选C 图中的信息无法判断儒家思想对法制建设的影响,故A项错误;图表只是说明不同朝代法律之间的继承关系,不能说明法律体系日趋完备,故B项错误,C项正确;社会动荡影响法制建设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10.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请出了宫城。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以上变化表明()A.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
C.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
B.官制变化影响城市布局 D.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
解析:选B 以上官署的变化,服务于君主专制的需要,与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无关,故A项错误;官制变化带来官署位置的变化,进而影响城市布局,故B项正确;以上官署的变化服务于君主专制的需要,并不能反映出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变化,故D项错误。
11.监察制度本质上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要求,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通过对封建官僚队伍的监察,以达到控制和压迫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被剥削阶级的一种政体设计。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A.可以完全抑制官员的贪腐 B.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D.其实质是维护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制度 解析:选D “监察制度本质上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要求,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表明中国古代监察的实质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故D项正确。A项本身说法错误,B、C两项与材料所述内容无关。
12.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该历史现象表明()A.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
C.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
B.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 D.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材料并没有涉及历史发展的区域差异,故A项错误、B项正确;从题干信息中可以看出历史上虽然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但具体的管辖归属是有差异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地理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规模的都城营建活动对关中地区的森林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而且随着关中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加剧了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唐高宗在文告中说,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故建为东都。自唐高宗时到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间,皇帝均住在洛阳。五代时期,除后唐都洛阳外,其他朝代均都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建都不在洛阳、长安,而在河南开封。北宋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鉴于中央政府消耗大,又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故建都于开封。
——摘编自全汉羿《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的迁都北京。北京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连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
——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北宋都城变迁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原因。(13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朱棣迁都北京。(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时间上——唐朝至北宋,空间上——从长安到洛阳到开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中分析特征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从生态变化、粮食供应、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第(2)问,可以从背景、影响和认识上进行概括归纳。注意抓住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国家的安全”“京杭大运河连接江南”等信息总结。
答案:(1)特征:由西向东转移(由关中到中原地区转移);都城多在北方;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军事中心尽可能保持一致。
原因:关中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粮食短缺;大运河的开通,洛阳、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战乱和民族关系的影响。
(2)评述:
背景:历史上统一政权的都城多在北方;元朝残余势力存在,南京远离要防;意在加强北方边疆的防御。
影响:加强了北方地区的军事力量,有利于维护明王朝的统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河海运输多有不便,远离经济中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认识:都城的选址只有相对较好的区位,没有绝对理想的区位。14.(2018·长郡中学高三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是一种圈层结构,它以中原地区为核心,不断向外部空间进行扩展。从秦汉到明清,圈层结构经过两千年的空间扩散,外部达于自然边疆,内部结构相互融合,逐步形成核心—边缘—边疆的圈层梯度分布,行政管理层次上的政区、城、镇、乡村的等级系列„„并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模式。
——摘编自姚晓瑞《中国古代地缘政治
空间结构过程及模式研究》
解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史实明确,史论结合。)(12分)解析:解读材料,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圈层结构”“圈层梯度分布”“稳定的模式”来提炼观点。如果选择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是一个圈层的梯度分布,可从先秦到明清时期地缘政治空间上以中原地区为核心,逐渐扩展到边疆,这一圈层性梯度分布的形成上来论述;如果选择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的圈层空间结构是一种稳定的模式,可从先秦到明清时期以中原地区为核心,逐渐扩展到边疆,政治上统一的凝聚性的形成上来论述。
答案:示例一
观点: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是一个圈层的梯度分布。
论述: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地缘政治空间;秦汉时期此地缘政治空间向外扩展到了北至长城、南及岭南地区;最终到明清时期地缘政治空间达到了北至蒙古高原、东至大海和西至新疆的自然地理边疆,从而体现了圈层性的梯度分布。示例二
观点: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的圈层空间结构是一种稳定的模式。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篇6
1.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加强:北宋初年,“杯酒释兵权”解决兵权的问题;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明清达到顶峰(衰落):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2.特点:
1、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2、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3、“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专题一古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 篇7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2年高考天津文综卷历史·2) 清雍正年间, 军机处设在皇宫内, 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 任命谕旨通常说, 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答案:C
解题技巧:本题属于情境材料式选择题, 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与调用知识的能力。从题干材料可知, “军机处设在皇宫内”, 因而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其位置“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因而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清朝时把不设专官的机构或非专任的官职称为“行走”, “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说明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由此可知, 选项A、B、D都能在材料中得到体现。“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 说明军机处官员遴选的标准是与皇帝的亲疏远近, 而非才德。故正确选项是C项。
变式练习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 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 若是一一咨禀, 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 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 不须咨禀……交他每 (们) 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答案:B
示例2 (2012年高考山东文综卷·10)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 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 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 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 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 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 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 抑制朋党之争
答案:B
解题技巧:本题以直接叙述的方式创设情境, 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认识。题干中“三省长官”均为宰相、“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和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宰相权等内容, 反映皇帝分割相权, 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目的是加强专制皇权。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取士、分工协作、抑制朋党等方面的内容, 故排除A、C、D三项。
变式练习隋唐以前, 官府设有谱局, 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 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答案:D
示例3 (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34)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 被告上法庭, 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 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 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答案:B
解题技巧:本题属于情境式材料选择题, 旨在考查学生对罗马法制的认识和理解能力。通过题干材料可知, 原告因在法庭辩论中误将“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导致败诉, 这一案例充分说明当时罗马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罗马法规定私有财产神圣而不可侵犯, A项表述错误;审判结果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 不涉及审判程序和法律解释问题, C、D项错误。故正确选项是B项。
变式练习“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顺序依次进入, 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 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 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古雅典的这一制度
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
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
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答案:A
【重点突破】
1.现实生活中的制度印记
(1) 分封制与地名、姓氏的由来:约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伐纣灭商, 建立周朝, 为了巩固统治, 实行分封制, 后周公旦辅佐成王, 继续实行分封制。周朝先后分封同姓、异姓诸侯国1300余个, 其中较大的有齐、鲁、燕、楚、秦、晋等国。今天山东省简称为鲁、山西省简称为晋、陕西省简称为秦等, 都是源自于西周时期的封国。春秋末年, 韩、赵、魏三国瓜分了晋国。《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 三晋也。”《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 三晋离而秦强。”后世以三晋之地大部在山西, 故山西的别称为三晋。到战国末年, 随着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 齐鲁两国文化也逐渐融合为一体, 齐鲁便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圈, 进而形成地域概念。这一地域与后来的山东省区范围大体相当, 故习惯上称山东为齐鲁大地。湖北古属楚国, 河北古属燕赵。故在今天的报刊出版中才有了山西省的《三晋都市报》、山东省的《齐鲁晚报》、湖北省的《楚天都市报》、河北省的《燕赵都市报》等。周朝时期, 受封者及其后代以封国、采邑地、官职名称为氏, 后逐渐演化以“氏”为“姓”, 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各种汉姓。例如周公旦是鲁国的国君, 当他回朝廷任职以后, 就由他的嫡长子伯禽到鲁国继承君位, 为鲁公。鲁公的弟弟们必须分出自成一家, 建立新氏。所以凡被分封到凡地, 成为凡氏的始祖;伯龄被分封到蒋地, 成为蒋氏的始祖;他的四弟被分封到邢地, 成为邢氏的始祖;胙侯被分封到胙, 成为胙氏的始祖, 后来又改为作氏;茅权被分封到茅地, 成为茅氏的始祖等。
(2) 宗法制对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的影响: (1) 忠孝观念。在西周实行的宗法制下, 家与国为同一结构, 这种宗法制结构的明显特点在中国封建社会被长期保留下来。家国同构具体表现为“家是小国, 国是大家”。在家庭或家族内, 父亲地位尊, 权力最大;在国内, 君主的地位至尊, 权力至大。所以, 家长在家庭中就像君主一样, 即“家人有严君焉, 父母之谓也”。而君主就是全国指名的严父, 各级行政长官也被百姓视为父母, 所谓“夫君者, 民众父母也”。这种结构表明宗法关系渗透社会各个方面, 它掩盖了阶级关系、等级关系, 家国同构直接导致了家庭或家庭成员和国家子民在本质上的统一, 这就是忠孝同义, 也即“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之说。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 必先齐其家”的说法。忠的内容和孝一样都是对权力的绝对顺从, 所不同的仅仅在于他们所顺从的对象不一样。《孝经》称:“君子之事亲孝, 故忠可移于君”, 忠和孝成为中国的道德本位, 忠孝观念深入民心。 (2) 男尊女卑。宗法制中血缘集团在世系排列上完全排斥女性成员, 女性在继承方面没有权力。西周的家庭关系与宗法制度密切联系, 突出地表现为“父权统制, 男尊女卑”的观念及夫妻不平等。今天, 重男轻女、养儿传宗等观念即是宗法观念的贻害。 (3) 社会心理。以血缘为纽带的个人、家庭、国家是自下而上的从属关系和自上而下的统属关系。这种逆向互济的双重关系决定了个人在处理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上, 往往强调整体的至上性和个体对整体的服从性, 以达到整体内部的平衡。个体在整体内部紧密的人际关系中, 也得到某种情感满足和生活、安全上的庇护。整体至上性在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积淀为集体主义精神、主人翁的责任感和顾全大局的情操, 同时也带来了抹杀个性、安时守分、奴性自卑的依附心理。 (4) 人际关系。以血缘纽带相联系的人际关系充满了人情味和非理性色彩, 人们在广泛的人际交往中总要染上点亲情、乡情色彩才觉稳妥。这种浓厚的感情色彩造就了中华民族忍让、同情、宽容、大度的美德, 同时也因过于重人情、亲情, 而带来裙带风气、荫庇心态、宗派倾向等不良习性。
2.郡县制、行省制与当今中国地方机构设置
在当今中国地方政府机构的设置中, 采用省、市、县和乡四级管理体制, 由中央垂直管理。其中县和省的设置分别起源于春秋和元朝。
春秋时代, 为了因应诸侯争霸的需要, 一些诸侯国开始设置县并直接任命一些不得世袭的官员为地方官, 从而使分散的权力层层集中于中央, 防止因分封而导致分裂。至战国时代, 这种制度逐渐为各强国采用。秦统一后, 郡县制遂遍行于全国。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郡以下的一级行政机构是县。郡守、县令 (或县长) 由皇帝直接任免, 不得世袭。郡县制废除了奴隶主旧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 有利于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废除了分封制, 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对封建中央政权的威胁, 既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为后来的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行政区, 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省”的本意为宫禁, 引申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 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 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它滥觞于魏晋北朝、隋朝、唐初以及金初短期出现过的“行台省”, 到金朝后期再出现时, 已较频繁地使用行省的简称。随着全国的统一, 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 “掌国庶务, 统郡县, 镇边鄙, 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 军国重事, 无不领之”。明朝废宰相, 中央已无称“省”的官府。地方的行省一称虽亦废止, 但代之而设的布政使司在习惯上仍被称为行省或“省”。于是“省”的含义遂由宫禁、中枢机要等转变为地方行政机构, 影响直至今日, 而元朝行省正是导致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从制度层面而言, 元朝行省辖区广阔, 权力集中, 地方军、政、财权无所不统, 与此前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体制明显有异。作为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元朝能够对空前广袤的疆域统治近百年, 行省制度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3.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矛盾构成及其演变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一系列制度的设置, 使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下来。在这一制度之下有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从汉至清, 中国古代一系列制度的变革与调整都是围绕着这两对矛盾展开的。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秦朝时, 丞相“掌承天子, 助理万机”, 实乃“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 尽管也有御史大夫和太尉的牵制, 但御史大夫是副手, 太尉又不常设, 因此相权对皇权构成了严重的挑战。由于秦朝统治时间短暂,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尚未充分暴露出来。汉承秦制。汉初相权很大, 严重危及皇权。汉武帝时, 设中朝 (内朝) , 成员为皇帝的亲信近臣 (侍从、秘书, 这些人身份低微, 被皇帝破格使用, 使其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 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 导致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 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 相权削弱, 君权加强。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传统的“首长制”宰相变成了“委员制”宰相, 人数增多, 权力被分散, 权臣无法独揽大权, 皇权得到了加强。北宋在中央的分权上继承了隋唐的“优良传统”, 财、军、政权分别归属不同的部门。此后, 在元朝虽有反复, 但这不过是相权的“回光返照”而已。到明朝, 废丞相, 权分六部, 归皇帝直接掌控, 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至高无上的皇权最后战胜了与之对抗的相权。清朝设立军机处, 更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从汉到清, 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中, 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皇帝削弱相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分割相权, 把相权一分为二 (三或更多) , 使之相互牵制, 彼此制约, 从而保证君权的独尊。二是转移相权, 即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 (外朝或外廷的大臣) 向皇帝身边的人 (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 转移。
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自秦朝开始实行郡县制, “有叛人而无叛吏”, 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郡国并行, 引发叛乱, 到武帝时推恩令的推行, 削弱了地方势力。隋唐时, 地方势力强大, 最后导致五代十国的乱局。到北宋, 鉴于五代之弊, 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 此三项措施实行之后, 地方彻底失去了和中央对抗的物质基础。自汉代以来, 中央政权为消除地方割据, 采取的共同措施有武力平叛、强干弱枝、加强监督。其总的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和调整中, 虽然是以强化皇权为目标的, 但是不能以牺牲行政效率为代价, 必须在强化皇权与提高行政效率之间做到有效平衡, 否则就会造成不利的结果, 唐宋时期的事例就是最好的说明。唐朝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 使相权一分为三, 三者相互牵制, 有效地加强了皇权;同时三者之间分工明确, 相互配合, 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正是由于做到了二者的有效平衡, 才出现了隋唐时期空前繁盛的局面。宋朝时, 采用分化事权的做法, 在强化皇权的同时, 却出现了兵将分离、一职多官的现象, 不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而且行政效率低下, 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这就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 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1) 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性: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突出特征, 而古代西方以民主和法制为突出特征。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古代中国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帝王将相的家谱。而古希腊、罗马史却是一部平民追求民主权利的发展史。在这里, 没有君临一切的专职君主, 有的只是围绕公民的基本权利进行的各种斗争和改革。 (2) 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 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古代中国在向阶级社会过渡时, 原始民主荡然无存。古代中国民众没有古希腊、罗马公民那种自豪感与主人翁意识, 在中国最终确立的是君主专制统治。而古希腊、罗马在城邦国家时代, 出现了西方的群体公民的民主, 较多地保留了原始民主制残余, 其实行的是贵族集体领导或全体公民共同掌管国家政权。 (3) 古代中国的变法争鸣和政治改革都是围绕加强王权专制而展开的。诸子百家为王权专制提出了奠基理论;中国古代的法律, 实质是加强君主专制, 内涵是刑罚, 惩治百官和众民, 以加强王权的威慑力, 带来的是人权的丧失。而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改革大多是在平民与贵族斗争的背景下进行的, 内容是巩固和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法律制度是为维护民主制度服务的, 其内涵是人民权利, 保障公民自由与平等的人权。这种主权在民、法律至上的政治制度体现的是共和国中心价值观念, 与古代中国的帝王思想、官本文化是水火不相容的。 (4) 从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利弊和影响看:中国大一统和儒家正统思想加上专制王权造就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其中专制王权是整合社会的权力中心。旧中国的每一次朝代更替或走向统一, 都是强有力的君王专制维系了帝国的统一与文明的延续。所以, 尽管中国古代有频繁的朝代更替, 但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却一脉相承, 从未中断。而西方的民主政治和法制思想成为催生人类迈向现代化的动力。进入近代, 西方国家率先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一方面这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另一方面也与古希腊、罗马的民主共和传统有内在的继承关系和深刻的历史渊源。从总体上来看:古代中国实行人治。一是重视皇权, 没有民主、人权可言。皇权对臣民施以严刑酷法, 以强制百姓遵规守矩。二是中国重视家庭伦理纲常, 家庭是皇权最坚实的社会支柱, 严格受到血缘礼仪规范的限制。上有皇权, 下有家庭, 所以奖赏与治罪往往涉及家庭。而古代西方实行法治。一是重视人权, 人权自由受法律保护。二是西方伦理推崇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 家庭与乡土观念相对被淡化, 对政敌的制裁也相对宽容, 不涉及家庭。
(2) 造成古代中西方制度差异性的原因: (1) 一方面, 古代希腊、罗马地处地中海南部沿海, 山多地少, 港湾、岛屿众多, 所以形成了以工商业、航海业为主的海洋型经济 (海洋文明) , 商品经济发达;这种经济要求社会有公平的法则以及较自由、宽松、民主的政治氛围。这样, 古代希腊就逐步形成了小国林立、民主政治发达、法制体系较完善的社会。另一方面, 欧洲气候宜人, 温暖多雨湿润, 其麦田可以沿着山坡分布, 不需要灌溉, 也不需要排涝, 也就不需要政府来协调水利事宜, 修河通渠。这些都促使古代希腊、罗马民主制度的形成。 (2) 古代中国地域广大、土地辽阔, 适于农耕, 逐渐形成了一种农业经济 (农业文明) 。农业经济要求有强有力的政权来控制水系, 协调农业生产, 组织抵御自然灾害。在同一水系, 对水、土地的控制变得特别重要, 在争夺中, 容易形成强大的军事、政治集团, 进而形成强大的皇权。中国长期存在的分散性封建自然经济条件下, 农民随时面临天灾 (旱、涝、蝗灾等) 、人祸 (地主官僚欺压等) , 在生产、生活甚至人身安全方面显得非常脆弱, 一旦失去土地, 就可能沦为流民, 进而揭竿而起, 威胁封建王朝。因此, 农民需要强有力的政权来保护, 国家必须建立强大的政权以维护统一和社会安定, 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同时, 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镇压农民的反抗。由于以上原因, 古代中国形成了独特的以专制为特色的政治制度。
(3) 对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差异性的认识:古代西方政治制度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别发生于不同的文明圈内, 其时间、经济基础、历史传统、文化结构都有很大的差异, 而这些不同的因素造就了不同的文明形态和各具特色的古代政治制度。评价这样的政治制度,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标准去衡量, 它们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对各自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当然, 在现代社会之中, 民主法制成为现代政治文明最基本的诉求, 是我们这个社会每一个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政治理念。但是我们倘若因为现在对专制的否定, 而否定历史上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实际上是抹杀了历史上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同样, 我们倘若因为现在对民主制度的热爱, 而拔高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 实际上是忽视了古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弊端。事实上, 无论是古希腊的民主还是古罗马的法律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古希腊的民主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民主的有限性和直接民主的弊端上, 古罗马法律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不能做到法律上真正的人人平等。而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则在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社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修建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直到鸦片战争之前,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一直是领先于世界。古代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文明中独领风骚。这样的地位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至于明清之后的落后, 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统治者, 昧于世界大势, 不知思变;延续传统政策, 经济上不鼓励工商业的发展, 政治上热衷于君主权力的加强, 与西方国家的工商立国和政治民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使古老而文明的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原创) 1.下列省份 (见右图标注) 的简称源自西周时期封国的是
A. (1) (3) (4)
B. (2) (3) (4)
C. (1) (2) (3)
D. (1) (2) (4)
(原创) 2.汉语的称谓语作为词语使用时, 常有多语连用的习惯, 如“祖孙”、“父女”、“君臣”、“师徒”、“父母”、“弟妹”等。这种词语的成分尽管都是并列关系, 但是不能把其顺序颠倒。这种称谓语的结构排列体现了
(1) 原始民主 (2) 宗法观念 (3) 等级差别 (4) 男尊女卑
A. (1) (2) (3) B. (2) (3) (4)
C. (1) (2) (4) D. (1) (3) (4)
(原创) 3.宗法确立之初只适应同性贵族, 但由于周人实行同姓百世不婚, 就用婚姻关系把异性贵族联系起来。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 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这赋予周朝政治制度的突出特征是
A.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B.周王权力至高无上
C.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D.等级从属关系森严
(原创) 4.迈克尔·H·哈特在对秦始皇的评述中说:“不提才华卓绝、名声赫赫的李斯宰相就不能对秦始皇加以完备的论述。事实上李斯对秦始皇的政策有如此重要的影响, 以致很难在二者之间分清他俩所带来的伟大变革的功绩。”这个“伟大变革”是指
A.确立皇帝制度B.推行郡县制
C.实行三公九卿制D.实现国家统一
(改编) 5.1975年12月, 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竹简《语书》中, 凡是“正”字都改成了“端”字, 如“以矫端民心”、“毋公端之心”。这说明
(1) 君主专制, 皇权至上 (2) 避“正”之讳, 显示皇帝独尊 (3) 书者懈怠, 错字百出 (4) “端”、“正”换用, 字义相同
A. (1) (2) (3) B. (1) (3) (4)
C. (1) (2) (4) D. (2) (3) (4)
(原创) 6.《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 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 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 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下列对“革命”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结束分裂, 实现统一
B.废除分封制, 推行郡县制
C.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D.“焚书坑儒”, 力行法治
(改编) 7.下面两幅图为安徽省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图。由图一到图二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是
A.安徽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B.中央政权对安徽控制加强
C.安徽在全国政治地位提高
D.安徽与中央权力斗争激化
(原创) 8.帝国是对领土非常辽阔, 统治或支配民族众多, 具有极大的国际影响力的强大国家的通称。关于帝国一词, 并没有非常精准的科学定义, 使用十分混乱。根据使用的场合与习惯,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我们通常把秦称为帝国, 它属于
A.由帝王控制, 实行君主制的国家
B.实行君主制而拥有殖民地的国家
C.虽无君主但恣意向外扩张的国家
D.以上几种情况, 秦朝兼而有之
(原创) 9.陈寅恪认为:“唐初……真正的成就是修改现行的行政方法, 以适应扩大了的帝国的需要, 及变化中和变化了的社会秩序, 这是一个使行政程序合理化、简约化和效益化的时期。”这里的“成就”主要是指
A.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
B.分割宰相权力, 实行三省六部制
C.削弱世袭特权, 实行科举制
D.扩大地方权力, 实行行省制度
(改编) 10.现代国学大师钱穆认为, 唐代“在三省体制下, 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 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他的观点是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了
B.唐朝三省互相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不受任何牵制的专制权力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原创) 11.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论及中国某制度时说:“人类的想象无论多丰富, 也很难设想一个更好的办法。在中国, 智者决定一切, 而且他们都是通过这一制度证明他们能够胜任他们的官职、不负众望。”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B.察举制
C.科举制D.行省制
(原创) 12.为了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 北宋在保留了唐代以来三省、六部及各寺、监的官称的同时, 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的政策, 另派官员担任实际职务, 称为“差遣”。“差遣”的实质是
A.笼络民心B.强化皇权
C.加强中央集权D.稳定统治秩序
(原创) 13.《皇明职方地图》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军事地图 (见右图) 。上卷为两京十三省图表, 中卷为边镇、九边、三关图表, 下卷为川海、江山、漕黄、海运、江防、外夷图表。该图绘制于
A.秦朝B.唐朝
C.宋朝D.明朝
(原创) 14.黄仁宇在《万历五十年》中说:“一人乾纲独揽, 如果没有过人的精力, 绝顶的记忆力, 坚忍不拔的意志, 对政务的练达以及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权力的痴迷, 根本无法做到。”因此, 明太祖废相后势必要寻求某种制度补偿性替代。其所寻求的“制度补偿性替代”是
A.设立殿阁大学士B.成立内阁
C.直接掌管六部D.启用宦官
(改编) 1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盖中国自宋以下, 贵族门第之势力全消, 宋儒于科举制度下发挥以学术领导政治之精神。尊师相, 抑君权, 虽亦有流弊, 要不失为历史之正趋。明太祖、张居正则皆此潮流下反动也!”在钱穆看来, 明太祖、张居正的“反动”是因为他们
A.强化了君主专制B.废除了科举制度
C.加强了中央集权D.削弱了丞相职权
(原创) 16.“终明之世, 内阁从制度意义上讲仍然不是宰相, 它在编制上一直是临时的, 成员严格上也都有自己的本职, 入阁只是一种兼职。而且六部作为执行机关在体制上并不隶属于内阁, 内阁领导他们, 事实上没有法理上的依据, 所以内阁和六部经常会出现摩擦。”材料表明
A.内阁职务虚设, 没有任何实权
B.内阁等同宰相, 可以统领六部
C.六部、内阁平行, 实现权力制约
D.内阁权大位显, 却无法理依据
(原创) 17.削弱相权、强化皇权是历代封建帝王政治构建的核心。在下列帝王中, 将专制皇权推向顶峰的是
(原创) 18.在古希腊, 从法理上说, 城邦属于公民集体所有, 所有公民都是城邦的主人, 公民权便意味着参政权, 只是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不同罢了。按照梭伦改革的规定, 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主要受限于
A.经济实力B.家庭出身
C.文化水平D.男女性别
(原创) 19.公民称号和公民权对于雅典人来说比生命都重要。一个人如果拥有巨额的财富和出身于名门世家, 而不享有公民权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公民
A.政治地位提高, 不受法律约束
B.享有被选举权, 担任城邦的任何官职
C.参与司法审理, 不受年龄限制
D.出席公民大会, 参与国家事务决策
(改编) 20.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 这一做法
A.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B.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
C.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
D.提高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道德水平
(原创) 21.亚里士多德评论雅典的民主制度时说:“平民群众必须具有最高权力, 政事裁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 大多数人的意志就是正义。”这段话所强调的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是
A.公平正义B.人民主权
C.法律至上D.少数服从多数
(原创) 22.“实际上, 我们现代生活中的一切都受惠于希腊人。”英国诗人王尔德 (1854—1900) 这句话强调的是
A.英国人沿袭了古希腊人的生活方式
B.英国人没有跳出古希腊文明模式
C.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D.英国人对现代生活缺乏创新意识
(改编) 23.《十二铜表法》第三表中规定:在一定时期后债权人可将债务人处死, 或卖至台伯河以外之外邦;如果有多数债权人时, 他们甚至可以将债务人的尸体肢解, 加以分配。这一规定说明罗马法
A.成文法比习惯法更残酷
B.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占有权
C.维护严酷的债务奴役制
D.平民权利没有得到法律保护
(原创) 24.查士丁尼认为:“市民法 (又称公民法) 与万民法有别……每一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 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 叫做市民法, 即该国本身特有的法。至于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 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 叫做万民法, 因为一切民族都适用它。”据此可知, “市民法与万民法有别”在于
A.制定主体不同B.法律地位不同
C.适用对象不同D.理论依据不同
(原创) 25.罗马法中有关所有权、债权和契约等所作的详细规定, 说明立法的基础是
A.简单的商品生产关系
B.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C.残酷的奴隶制生产关系
D.空前辽阔的帝国疆域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 其中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 共50分)
(原创) 26. (18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建立的汉朝, 最大的贡献就是“汉承秦制”。也就是说, 他虽然推翻了秦朝, 却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然而, 汉高祖刘邦在继承秦的郡县制时, 犹豫不决, 进两步退一步。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 汉朝是如何继承并维护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的?在对郡县制的继承上, 刘邦“进两步退一步”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结果如何? (6分)
材料二由唐代的三省职权划分我们可以看到, 唐代设计出了一种君逸臣劳的宰相制度, 集体议事能够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三省的划分又使宰相之间权力相互制衡, 不至于产生一权独大的现象;宰相官阶的降低使得宰相权力削弱。因而可以说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既能够保证政府对全国政务的处理, 又抑制了相权的过分膨胀, 它在皇权与相权之间找到了恰当的平衡。
———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2) 唐代的三省职权是怎样划分的?依据材料二, 指出这种划分的作用。 (7分)
材料三论中国政治制度, 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 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 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 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 只是迫于时代, 迫于外面一切形势, 改头换面, 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 却不能说它有建立。宋之于唐, 只好说像东汉之于西汉, 有事而无政。有形势推迁, 而无制度建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 与唐相比, 宋代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动?为什么说这种变动“只是迫于时代, 迫于外面一切形势”? (5分)
(原创) 27. (16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可见, 明代的专制主义政治是比较高明的政治, 皇帝一方面使内阁“有宰相之实”, 把原先宰相的权力巧妙地转移到了内阁的身上, 这大大替自己分担了繁忙的政务;另一方面, 皇帝又使内阁“无宰相之名”, 内阁行政没有法理上的依据, 本质上依然是由于皇帝制度外的信任而私授权力的秘书班子, 而且官阶比较低, 这样就大大防止了内阁专权的可能性。当然, 这种内阁体制的作用只能是对专制主义皇权的强化, 它仍然与官僚政治的制度结构相违背, 本质上是帝国政治制度的一种畸变。
———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1) 依据材料一, 指出明朝内阁的特点。你如何理解它“本质上是帝国政治制度的一种畸变”? (6分)
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 而丝纶出纳, 职居密勿。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 阙后军国大计, 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 威命所寄, 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2) 依据材料二, 指出清朝军机处的特点, 并分析其作用。 (6分)
材料三在皇权专制方面, 明清却有一以贯之的精神血脉, 所有的制度安排无一不是围绕着如何加强皇帝的权力而展开的。……明朝帝王废除宰相后又不得寻求体制外的力量, 于是又造成了监阁之争以及宦官专权的制度化。这些体制外力量又加紧搜刮社会, 从而使得本来就脆弱的小农经济和工商业又备受摧残。清朝帝王尽管个个精明能干, 曾出现过“康乾盛世”, 但是这种极端专制主义制度结构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 “康乾盛世”充其量是一种发达的农业文明, 但当遭遇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冲击时, 显然是不堪一击的。
———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3) 依据材料三, 指出君主专制强化的危害。 (4分)
(原创) 28. (16分) 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结果。阅读以下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 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 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雅典政制》……这些著作流传下来, 经中世纪而到近代……
———沈芝《浅析欧洲民主的渊源》
材料二“因为人民通过颁布关于治权的王权法, 把自己的一切治权和权力授予他……行使治权的君主承认服从法律, 这是与他的尊严相吻合的一种说法。”
———摘编自《罗马公法与现代欧洲宪政》
材料三法律上的平等原则, 来源于商品经济条件, 因为商品交换必须根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 而价值则体现了一切人类劳动的“平等和同等效用”……它在本质上就是对商品经济一般条件的完满反映。
———周枏《罗马法原论》
(1) 根据材料一, 指出雅典民主传统传承后世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 谈谈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政治文明产生的影响。 (4分)
(2) 根据材料二、三, 概括罗马法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6分)
(3) 结合以上材料, 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A 4.B 5.C 6.D 7.B8.A 9.B 10.C 11.C 12.B 13.D 14.A15.A 16.D 17.D 18.A 19.D 20.B 21.B22.C 23.C 24.C 25.A
二、非选择题
26. (1) 汉承秦制:汉朝继续实行秦朝开创的皇帝制度, 中央机构的设置仍然沿用三公九卿制, 地方继续实行郡县制。 (3分) 表现: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 又实行封国制。 (2分) 结果: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诸侯王接连发动叛乱 (七国之乱) 。 (1分)
(2) 职权划分:中书拥有决策权;门下拥有审议权;尚书拥有执行权。 (3分) 作用:三者相互协调, 提高了行政效率;将相权一分为三, 三者相互制约, 强化了皇权。 (4分)
(3) 变动:到了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设置中书门下, 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其长官为宰相;但相权已被分割, 军政归枢密院掌管, 财政则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 三司的长官三司使又称为“计相”;同时又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3分) 原因:自唐末以来, 三省机制被破坏;宋朝初年, 地方藩镇割据势力强大。 (2分)
27. (1) 特点:权力很大, 行使宰相职权;地位低, 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理解:废丞相设内阁, 使皇权缺乏制约因素, 与官僚政治的制度结构相违背, 容易导致决策失误。 (6分) (2) 特点:位低权重;机密性高。作用:行事快捷, 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 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6分) (3) 危害:导致政治腐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阻碍经济发展;造成近代落后挨打。 (4分)
28. (1) 途径:通过思想家的著作流传后世。 (1分) 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在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国家决策方式和公职选举、任期等方面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3分) (2) 影响:罗马法为西方近代法治思想的孕育奠定了基础, 对近代启蒙思想家的社会契约思想、人民主权思想影响很深;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近代西方社会通过制定法律限制君主特权, 创建近代政体, 推动制定人人平等的法律打下了良好基础;罗马法中的平等原则有利于自由主义经济原则的建立, 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6分) (3) 启示:人类社会的文明源远流长, 彼此互相影响;文明没有优劣之分, 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明之间应该相互吸收、借鉴和学习。 (6分)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篇8
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其中古代希腊的民主制度和古罗马的法制是西方政治文明的明灯,是近代民主政治的起源。学习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不仅要了解其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揭示其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还要分析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专题知识梳理]
一、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1、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1)地理环境;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重叠山峦和海洋的天然阻隔,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在这种地理环境下,众多蕞尔小国纷纷建立。
(2)城邦制度的影响:公元前8至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约两百多个奴隶制小国,史称“城邦”或“城市国家”。特点:小国寡民,希腊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
2、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
公元前8世纪,雅典城邦开始形成。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1)除十将军外,执政官和几乎所有其他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
(2)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官员选举任免等事项。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
(3)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负责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的行为操守,参加立法。
(4)十将军委员会统率军队,参与政治;可连选连任;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
(5)为鼓励和保证所有公民,特别是低等级公民积极参政,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另外,还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鼓励公民观赏戏剧,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
4、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其局限性
(1)重要意义
①民主的创举:提供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民主运作的新方式,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
②多数人参政:集体决策、民主选举和群众监督,开创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
③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民主制重视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有利于公民以主人翁的态度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铸就了希腊人民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从而促进了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希腊的全面繁荣,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中取得了辉煌成就。
(2)局限性
①民主范围:是极少数人的民主,是奴隶主的民主,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和妇女根本没有公民权和政治权利。
②民主性质:非常原始,继承了原始社会的许多民主习惯,是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
③运作形式:抽签选举有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二、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内容与作用
罗马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万民法等。
(1)公民法:主要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
(2)万民法:①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②它主要调整罗马帝国发展过程中随着地域的扩大而不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③保护除奴隶以外自由民的权利。④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罗马法的作用
(1)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护和稳定帝国统治。罗马法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它还顺应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对公民平等权利予以理论上的承认,对私有财产加以保护,缓和了社会矛盾。
(2)近代时期,资产阶级将罗马法的思想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3)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近代欧美各国的立法范本。
[拓展与探究]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是世界古代史中的重要内容,是高中历史的重点和难点,学习中可以采用联系和比较的方法对这部分历史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探究,从而准确地理解知识,把握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本质和精神。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进行拓展和探究:
1.古希腊与中国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及对古代政治的影响
(1)古代希腊多山靠海,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海岸线曲折,岛屿密布,多良港,限制了农耕,但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古代中国处大河流域,平原辽阔,土地肥沃,为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提供了条件。
(2)当代民主政治源于古希腊民主政治。商品经济的急速发展、城邦国家之间的战争推动着民主政治改革的不断进行,民主政治得以发展和完善,它是海洋文明的重要特征。专制政治源于修建和管理水利灌溉工程、统治众多人民和辽阔大陆地域的需要,它是大河文明的特征。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1)人民主权:国家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首先表现在公民大会的人员组成与职责上;其次表现在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及其他的行政和军事机关上。
(2)轮番而治:全体公民轮流成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它的基本原则是平等,公民内部每个人是平等的,人人有权参政议政,具体做法上最能体现这一原则的是抽签选举。
(3)法律至上:实行法治,主要表现为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雅典民主政治与今天西方民主政治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①雅典民主政治实行的是直接参与式民主,是一种限于城邦内特定范围公民的国家至上的直接民主,它通过建立一种有效协调的参与机制对付来自集团外部的威胁,如奴隶、东方民族及北部蛮族;②西方民主是在一个文化多元和结构复杂的大国推行的间接代议制民主,通过寻求政治代言人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现代西方民主在范围、制约机制、治理机制、程序等方面比古代要广泛和完善。
(2)联系:雅典民主为后来西方的政治思想和制度提供了思想渊源。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治原则,国家机构三权分立的组织形式,“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任期原则等。
4.罗马在法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古希腊文明的影响。古罗马是古希腊文明的正统继承者和西方古典文明新的开拓者,无论在政治、思想、文化、艺术上还是法律上,都继承了古希腊的辉煌文明并有所发展。
(2)古罗马人善于学习、灵活务实的态度。最初
罗马人向希腊人学习,后来罗马人以灵活务实的态度不断调整法律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3)平民与贵族长期斗争。罗马法最初形成于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4)罗马社会不断发展与对外扩张。没有罗马的强大与对外扩张,就不会有万民法。
(5)以西塞罗为代表的古罗马法学家们的努力。
5.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比较
(1)就文明拓展的方式而言:①希腊:通过殖民扩张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部文明并拓展希腊文明;②罗马:通过战争扩张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
(2)就国家内部存在方式而言:①希腊:分散的城邦制,各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②罗马:统一的集权制。
(3)就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而言;①希腊:从君主制到贵族制再到公民集体统治,在古代首次实现了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的民主制度;②罗马:从君主制到贵族共和制,随着对外扩张逐渐转变为帝制,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4)就政治文明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言:①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体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②罗马: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是古罗马政治文明中最伟大的成就。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的沃土,其体现的思想本质就是人文主义。学习中可以联系必修三中的“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可以联系选修一中的“梭伦改革”深入学习。
[典型例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伯里克利斯曾自豪地宣称:“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是在……当我们要遴选某一人担任,某一职位时,所凭借的不是他的出身,而是他拥有的能力,没有任何一个人因为贫穷而被排除在外……我们服从上位人的领导,遵守法律……我们雅典人将政策拿出来公开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语言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
材料二《权利法案》载:“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任意征税,不得任意招募军队及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2)有人根据唐代的中央官制断言中国古代已出现了民主制度,请分析唐代中央官制的构成及特点,并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上述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推荐阅读:
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06-12
精选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10-28
2018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练习题07-15
中国古代契约制度08-09
中国古代财税制度09-12
中国古代证据制度06-30
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05-28
中国古代调解制度06-27
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07-24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简介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