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共10篇)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篇1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近些年,我国的文化产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面对文化产业大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尤其需要冷静,需要清醒。形势越好,越要科学发展;形势越好,越要注意可持续发展;形势越好,越需要理性发展。
一、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建设的“泛”与“滥”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既需要宏观的科学决策,也需要微观和中观层次的科学谋划。我们发现:一些地方缺乏对产业发展细致调研和理性分析,忽视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基础和产业基础,对文化产业把握不精准,笼统发展,对文化产业的理解、界定也不够深入准确。这种对文化产业的“泛化”理解和“泛文化”发展,导致了文化产业蜂拥而起的“滥文化”产业现象,一哄而上、盲目建设、低层次发展、同质化竞争的现象屡屡出现。比如,各地“跟风”建主题公园,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激烈。又如,各地跟风式的拍山水实景剧,但能挣钱的寥寥。再如,近些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泛滥,文化产业园区、动漫基地、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必要的园区是需要的,但这样一些基地的泛滥,到底带给产业什么?这些浮躁怪相背后是有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只顾眼前过瘾、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短浅目光。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盲目投资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的保障。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与鼓励,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文化产业,给予文化产业发展很大的助力,但也显露出偏离理性的冲动投资与投资方式不合理的问题。以电视剧行业为例,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数据,2010年我国电视剧总投资约60多亿元,电视剧年产量为1.4万集,位居世界之首。与高额投资和巨大产量不相匹配的是,据国家广电总局同期数据,中国每年电视剧产量和播出比为5∶3,近3年,电视剧审批数目和已播出数目比为10∶1.4成多电视剧生产出来,从未播出,投资无法收回,60多亿元投资直接回报给投资者的利润不足17亿元。社会主义文化产品首先需要叫好,如果不叫座,无疑是对国家的物力财力的浪费。
(三)忽视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没文化
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其核心是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文化产品与一般产品不同,要有文化自觉,注重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传递。
但在当前文化发展中,一些文化产品没有文化,只是披着文化的外衣,曲意迎合,低俗庸俗媚俗,缺乏文化的根与魂,不注重挖掘时代的闪光点和人性的内涵,作品缺乏打动人灵魂的力量。这些现象可概括为文化的“六无”状态:无根、无魂、无序、无声、无力、无信。
此外,还有一种误解:文化产业就是挣钱,文化事业就是花钱。部分文化单位唯钱是问,有企业没文化,有团队没精神,有经营没管理,普遍忽视企业文化建设,有意无意忽视了文化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化这一本质特征。
近年来,一些新改制的文化企业,不是集中精力把企业做强,而是忙于“转企、组建集团、上市”三步走。不少企业上市就为圈钱,却没考虑募集来的资金该怎么花,生产什么样的核心产品,更忘了文化单位的立足之本是文化,将文化产业等同于一般产业。作家阿来曾对此表示担忧,认为这样下去文化产业发展也会使文化成为金钱的附庸,成为庸俗的叫卖品。
(四)统计不规范,未纳入国家统计系统
文化产业的数据统计是党和政府实施文化产业宏观调控、文化单位进行微观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当前,各地在文化产业界定、分类和统计指标设计上不够规范、科学,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标准不
一、泛化统计、漏统虚报、编造数据的现象。例如,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中,在核查出的1.3万亿元GDP增量中,服务业漏统占93.7%,文化产业大部分涵盖其中。
(五)产业发展中的“一刀切”现象
“十一五”时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迈出了关键步伐,国有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决定性进展。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发展水平不同,应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一刀切地用统一的路线图推进,盲目、简单的企业化,只会导致形式主义、政绩工程。在新闻出版业就存在这种现象,不论当地出版业的发展程度,不考虑当地的文化资源、文化实力,一律部署“走出去战略”.这方面,我们不乏案例和教训。
(六)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错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这是我党提高执政水平的一种自觉。
但是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一些做法,却与上述要求有一定距离。比如“管人、管事、管资产”的做法,把有关部门从党的意识形态管理部门、从思想文化领导部门变成了直接管理者。多年来,中央强力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在却形成了新的“党企不分”,把党的有关部门推到了行政工作第一线指挥工作,而政府的相关业务部门则退居到二线。坚持党的领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是站到一线具体领导就是“坚持”如何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管理体制值得思考。
二、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出现,与对文化大发展的片面理解密切相关。
(一)忽视了文化基本的教化功能
文化对社会有教化作用。汉语中,文化有“人文教化”之意,“人”是讨论文化的前提,“文”是基础和工具,“教化”是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
十七大报告重点提出并论述了“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尤其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更需要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强调文化的经济价值,忽视文化的教化作用。对文化产业的意义价值的认识还需深化。文化产业也有着把握导向、团结人民、凝聚人心的基本职能与义务。
(二)片面理解文化大发展
文化大发展的核心是十七大报告中所论述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能简单地把文化大发展等同于文化产业大发展,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经济利润。当前文化建设中,要谨防忽视文化的传播规律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的冲动式“文化大跃进”,以及与之伴生的文化产业泡沫。
(三)没有做到因地制宜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可能为文化发展提供必需的发展土壤与环境,不同地区在发展文化产业上,从资金投入到文化体制改革,都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实际,按照发展规律,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例如在文化产品“走出去”的问题上,有条件有能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走出去”,能增进不同地区和民族间对文化的了解和沟通,有助于扩大本土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打开国际文化市场空间。但一些地区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盲目高喊“走出去”,不但不实际、不可持续,甚至会带来种种副作用。
三、对策和建议
发展文化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重塑国民心灵、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经过“十五”、“十一五”的积累,我国文化产业正从粗放发展向集约、规模化发展过渡。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出现是正常的、在所难免的,及时认识问题并防患于未然,可避免交付不必要的学费。
(一)理性认识,把握规律
文化生产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不能等同于其他经济门类。不顾文化自身特性盲目发展文化产业,不但无益于文化产业发展,还可能阻碍文化自身的发展和繁荣。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必须理性认识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内涵,把握其特点与规律。
(二)理性发展,重视文化
要重视文化的教化功能。无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文化是文化产业的根本,文化产业的发展,应重视核心竞争力文化的生产。
文化产业领域既需要大企业也需要小企业,大不等于强,不能一味地、盲目地求大。要防止过分垄断对文化产业的消极影响,因地制宜,促进中小企业的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提升,推动文化多样性和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理性评价,规范统计
为迅速、健康地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科学界定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概念、范围和分类,完善统计指标,规范统计方法,建立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防止非理性的炒作和为我所用的注水式“编造”.要加强统计的基础建设,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同时建立奖惩机制,设置诚信申报信用系统。对积极配合的文化单位给予相应的奖励,对弄虚作假的单位进行批评教育停业整改甚至吊销执照的处罚。
(四)理性投入,科学投向
一方面应强化政策支持,进一步增加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投资不足会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在稳定政府投资的同时,降低准入门槛,鼓励非国有的经济力量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另一方面要理性投资,要有回报意识,杜绝不计回报的文化投资意识,谨防重复建设、低层次同质化竞争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尤其要注意将钱投到那些需要钱并能够赚到钱的行业和项目。
(五)理性转型,理顺管理
其一,逐步改变党企不分、有关部门成为文化产业部的倾向。目前的管理办法,作为强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渡性、阶段性手段,可以理解,但宜缩短过渡期。有关部门应将注意力聚焦到提高党对意识形态的执政能力和方针政策的把握上。其二,文化产业涉及的管理部门众多,存在职能交叉,责任不清的问题,又存在职能空缺,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文化管理体制。需注意的是,在文化产业管理中,政府的领导是“引导”而非“干预”,政府的角色是提供服务的“引导者”而非事必躬亲的“管理者”.其三,要充分考虑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不能一味用经济指标考核文化企业。对转企改制,应有一定的压力感,但不能过分。压力过大难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及弄虚作假。而文化体制改革是要为文化人创造更加广阔的能够创造、创业的大环境,不理性地转型,是舍本逐末。
(六)理性培养,重视人才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智力资源与人力保障。当前,新兴文化产业人才匮乏问题严重,解决文化产业的人才问题已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在人才培养上,要做到战术与战略相结合,防止重战略规划轻战术计划现象的延续。注意理性培养人才,尤其在当前人才教育主要由高校负责的情况下,要解决重理论知识灌输,轻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老问题。
要言之,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是任何新兴产业都曾遇到过的问题。也是能够解决的问题。
(作者:薛保勤
解国记 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新华每日电讯社总编辑)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问题,对策
一、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开展教育现状
培养生产、经营、管理以及服务第一线的需求, 并且掌握一定的工商企业管理知识和较强职业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是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式直接受培养目标所决定。相关领域的实践技术必须更加直接的掌握, 并且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在实践当中不断的得到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项具有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的学科, 在国外只有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才开设工商管理专业这一学科的教学, 而在我国的许多的大中专院校都开展了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 通过培养了大量的相关专业的管理人才, 为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但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 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
二、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的数据, 工商管理专业在开展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 目前, 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不够重视开展教育这一课程, 并且专项资金以及政策制度不能够得到保障, 除此之外, 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比较守旧、知识机构比较老化, 不能够很好的指导学生开展高质量的教育活动, 在调查的所有学生的80%对院校开展的教育课程不是很满意;其次, 在开展教育时所使用的教学体系比较老化, 教学的方式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并且缺乏创新, 此外由于教学资源所涉及的范围比较狭窄, 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抵触的心理;最后, 培养目标、培养方向以及社会发展需求三者不能够很好的统一, 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在本次的调查过程中, 有81%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的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 对于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全被忽略了。
三、关于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一) 转变观念, 高度重视教育活动
教育是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院校的领导以及教师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在开展教育活动反面学校需要加强资金投入的力度, 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使教育能够得到保障, 学校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制定一套完整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确保开展的教育活动对学生有帮助, 对本科四年的教育制定出一个分层次的全面性的统筹以及安排, 针对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培养目标开展特定的教育活动, 使开展的培养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才能够提高教育的效果。
(二) 明确教育的意义,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往往不重视, 这也是影响教学的另一个因素。为了能够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育中, 学校需要积极的教育和宣传教育呢重要性。除此之外, 还要加强制度的建设, 并且鼓励工商管理学生积极的参加对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活动或者比赛, 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在教育过程中老师需要积极的指导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三) 明确实践目的, 拓展和创新实践方式
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比较广泛, 需要学生不断的学习并积累新的专业知识, 为了使自己的阅历变得更加的丰富, 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 并且每位学生根据自己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目的性的选择实践教学活动。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教学比较单一,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高职院校应该充分的利用自己的广泛的资源, 比如可以与一些资质比较高并且就业有保障的单位进行合作, 每年都可以安排相关专业的学生到这些单位进行实践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实践阅历。除此之外,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学生难免会有一些想法和问题, 这时老师就要把学生的想法以及问题进行收集整理, 并且对相应的想法和意见进行综合性的思考和改进, 最后把学生所反馈的付诸于实践教学当中, 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使整个实践教学活动变得不是那么的枯燥。
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所涉及的教育内容比较广泛, 与其他专业相比就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针对于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进行了调查, 并且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明确的指出了工商管理专业在进行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此外指出对于教育过程中学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应当对于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创建素质拓展方案, 以教育过程中以知识应用为出发点, 并且围绕这个出发点建立以及完善教育的体系。
参考文献
[1]吕可军.高职本科院校提高教学督导工作质量之浅见[J].工会论坛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10 (01) .
[2]王家爱, 贺志强, 刘明, 李瑞昌.高职院校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调研分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05) .
[3]蔡根女.关于《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02) .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篇3
关键词:物流;第三方物流
一、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市场前景广阔,近五年年均业务增幅30%左右,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但在实际发展中却存在如下问题:
1. 增值服务功能单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收益85%来自基础性服务,如运输服务和仓储服务,增值服务、物流信息服务和支持物流的财务服务的收益只占15%。增值服务包括拆零、分类、编码、测试和修理等。增值服务低的原因,一方面是物流企业缺乏市场开拓的力度;另一方面是缺乏高水平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2.规模效益低下。我国物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根据规模经济理论,企业规模越小,运营成本越高,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长远发展。另外,随着大型跨国公司的不断涌现,其生产经营的国际化要求物流代理商拥有全球化的运作网络为其提供物流支持,如果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不足以满足其国际化经营的目标,那么,自营物流就会成为跨国公司考虑的方式。
3.利用现代技术程度低。现代物流的每一个环节都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将大大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而我国物流企业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大部分物流企业尚未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自动识别和条码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应用更是处于学习和起步阶段,因而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在及时性、准确性、可靠性和多样性等方面都处于较低水平。
4.缺乏物流管理人才。发达国家的物流企业之所以发展较快,一条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十分重视人才的教育,许多大学都开设有物流管理专业,并在社会开展了物流配送职业教育。不少国家的物流从 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获得从业资格后才能从事物流方 面的工作。而在我国,虽然物流从业人员也已初具规模,但真正懂得物流科学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少之又少,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物流专业的仅10余所,职业教育更加贫乏,自主培训员工的企业也不多见。
5.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秩序还不规范,行业道德水准低下,人们的平等竞争、公平交易意识较弱。另外,企业融资制度、产权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等还不能适应企业经营的要求。因而限制了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的发展。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对策
1.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指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物流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是要拓展服务范围,突出服务特色,向服务多元化发展。同时,应结合货主企业的要求,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 个性化的特色服务。二是要保持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要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养力度,高起点发展第三方物流业务。三是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系统。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如建设自身的信息管理系统,改善公司内部的交流与沟通,建设客户资源管理系统,加强与客户的交流与沟通等。四是创立良好的企业信誉。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要有良好的企业信誉,才能获得货主企业的信任,所以应在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
2.注重产权结构调整。现有的物流企业通过资产的联合、兼并、股份制改造等方式调整产权结构,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参与重组企业的各自优势,达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还可以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形成规模经济效益,降低其运作成本。
3.争取强有力的政府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物流政策环境,需要政府在运营许可、跨省运输、登记注册、税收政策和行业标准等方面出台产业政策。政府有关方面对这一问题的不断重视,也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希望。在第二届中国国际物流高峰年会上,国家计委基础司副司长王庆云指 出:首先,中国政府对物流业发展采取积极的鼓励性政策, 政府将为发展物流业创造良好环境,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市场化进程,加快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应用。其次,政府要在战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制定统一标准、规范行为准则等工作。
作者单位:山东潍坊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蜀君.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前景看好[J].商贸经济,2002,7: 23-26.
2.龚风美.第三方物流与企业竞争力[J] .物流技术, 2002,7: 12-15.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solving Countermeasures for Chinese Third Party Logistics Development
Wang Aiwen
Wei FangUniversity
Abstract: The TPL (Third Party Logistics) is a new arising industry, which has wide developing prospects, but there still exists many problems in its development: (1) sole increment service function; (2) low scale benefit; (3)low use of modern technique; (4) sack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talents; (5) non-sufficient regulations. So, we should adopt the following measures: Firstly, constructing core competitive force of enterprise;Secondly, focusing on adjustment of property right structure; Thirdly, establishing stable strategic partner relationship; Fourthly, striving for powerful support of government.
Key words: logistics; third party logistics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篇4
摘要:我国医药连锁经营的探索性实践从1995年开始,但直到2000年才得到国家的正式许可和鼓励。由于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医药连锁经营与其他行业比较起来还相形见绌,医改的滞后虽使医药连锁经营形成相对滞后的局面,但也给医药连锁经营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本文分析了我国医药连锁经营发展的现状,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扩大规模、管理手段落后、专业人才缺乏、经营不规范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展望我国医药连锁未来发展趋向。
关键词: 医药连锁 发展 问题 对策
一、我国医药连锁经营发展的现状
随着连锁经营理念在我国的不断深入,医药的连锁化进程也在大步迈进,这些变化给医药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医药流通格局也将会有巨大的变化。我国医药连锁经营的探索性实践从1995年开始,直到2000年才得到国家正式许可和鼓励。医药连锁从1995年开始到现在,从最初的几个迅速发展到400多个,门店增至近7800多家,其企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毫无疑问,连锁药店作为中国“入世”的“圈地利器”,成为医药流通业的必然选择。有关专家预计,未来2-3年之后,将会有70%以上的医药企业纳入医药连锁企业的轨道。
[1]
二、我国医药连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种资本对连锁医药发展表现了相当高的投资热情,但医药连锁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传统观念和旧习惯势力的影响,以及对医药连锁经营缺乏经验,盲目连锁,专业人才缺乏,管理不规范等因素日益成为制约医药连锁经营健康发展的不良因素。
(一)盲目扩大规模
我国医药行业引入连锁经营的时间还很短,但连锁已成为商业圈时髦的潮流,许多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只关心规模和数量,只注重外在的,形式的统一,忽视内在的基础的建设,如加盟连锁,对加盟者的准入不实行严格审核,对其经营没有统一要求,把加盟作为扩大规模的唯一手段,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有些条件不具备经
营者加盟后使企业形象受到损害,甚至低价从其他渠道进货,使药品质量监督失控,从而为连锁经营企业的整体未来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管理手段落后
真正的连锁经营要求建立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使总店与分店之间的信息得以及时有效的沟通而且要能完全实现统一配送,但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管理没有采用电子化手段。同时连锁医药没有经过专业化设计,在管理机制上仍未摆脱固有模式,企业内部未形成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企业发展缺乏原动力,企业内部管理分工不明确,协调缺乏科学性,导致管理成本上升,不能发挥连锁经营化优势和价格优势,又由于历史原因,医药连锁业基础薄弱,布局零散,未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进入壁垒较低。
(三)专业人才缺乏
受旧的医药流通体制的约束,加上外资进入晚,目前药品连所经营企业普遍缺乏搞连锁经营的经验和管理的人才。有的医药连锁店搞家族式经营,有的医药连锁店不但以上中高层,管理人才奇缺,合格的营业员也缺乏,由于扩张速度太快,一些连锁药店往往是招一批随便培训一下就匆匆的推上岗位,然后又去招下一批.....周而复始,频频的招人换岗,这培训体系的不完善,从而导致医药经营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对于专业技术人员也非常缺乏,拥有“执业药师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还远远不够,截止目前为止,全国只有2.62万人取得了“执业药师的资格”,这相对我国近13万家医药店来说,还相差甚远。
(四)经营不规范
实际中存在不规范连锁经营甚至搞假连锁,搞起了翻牌经营,向连锁企业交上一定的借牌费,管理费,即可进行与原企业一样的形象包装,一手交钱,一手挂牌,这些假连锁根本不能发挥降低成本,丰富各种优化服务,规范经营等连锁经营的优势,导致企业经营体制落后,发展后劲不足。一些企业没有搞连锁经营的正确思路,根本不把经历放在有效的开展连锁工作上,而是忙着炒作,刮风,有的企业把连锁看成集贸市场,把品牌当成一顶大帽子大家戴,还有一些低水平的企业,无心加盟,更无心直营连锁,一心想找知名企业做保护伞。
三、进我国医药连锁经营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对医药连锁发展经营形式规范和管理
作为连锁经营形式的主体企业,要使连锁经营落到实处,不但要重“量”的扩张,更要重“质”的积累,当初期的快速的扩张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在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管理规范,物流配送,信息系统,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基础工作更为关键,进一步扩大规模,把加盟连锁作为扩大经营的一种手段,企业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要因地制宜的采取直营连锁特许加盟等多种连锁经营管理形式,打破行业界限,部门界限,地区界限及所有制界限,实行重组或联合,不断提高连锁经营的规模化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2]。如实行联合加盟战略是提高上海“华氏”药房连锁经营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措施。“华氏”先后与黄山市医药总公司,上海杨浦区医药药材公司,贵阳市医药公司实行联合加盟重组,今后还将加大联合加盟发展力度,只有规范的加盟连锁才能健康发展连锁医药的规模。
(二)努力提高医药连锁经营的管理水平.必须重视网络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开发使用先进的连锁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使总部与分部各门店之间信息沟通,另一方面,要介入因特网的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使零售商与供应商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接,并将配送环节交由供应商或第三方物流完成.因特网的管理系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它对企业“进、销、存、配”各个环节的正确分析,精确控制,系统运作,对顾客消费趋向的详尽把握并制定对策.,对药店店面的管理以及与医改等相关领域的整合方面[3]。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坚持规范化的统一管理,例如:上海华氏大药房有限公司在组建伊始,坚持实施“八统一”:统一商号、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质量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色标管理、统一文化理念、统一服务规范。通过引进国内先进的医药连锁商业管理技术或联合国外的大型医药连锁企业,借助外部力量,采用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大力拓展我国医药连锁,走集约化,低成本的扩张之路,是我国医药连锁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成为物留配送中心,是药界的必然趋势,只有配送中心的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并与信息管理系统有机结合,连锁组织的规模效益才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加强人员培训,善用人才
首先,对连锁药店人员的激励措施不可少,连锁医药应打破传统的论资排辈的陋习,进行合理有效的绩效考评,给经营人员提供公平的晋升机会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其次,连锁医药业应加强自己人才培养意识与工作意识,建立培养连锁医药各级各类人才的专门机构,一些有能力的大型连锁医药企业设立专业的经营培训学校,由于人员对连锁经营模式还不太熟悉,自身素质,业务知识结构离连锁药店经营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加强在职培训,以及在培训,再学习提高,尤其营业员不断在工作中学习,最好是把学习考核成绩与激励挂钩,这样就可使学习提高成为制度和习惯。
再次,要加快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及药学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前执业医药经营机构从业人员或其他非医药领域人员可通过每年一次的全国考试来获得执业药师的资格认证。鉴于目前职业药师的缺口很大,全国考试的次数可增加到两次,另外国家要鼓励建立药学院,以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4]
(四)加快实施品牌战略
实施规范化管理品牌战略,品牌代表企业形象,可大大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一批具有悠久历史,知名度高的大药房要珍视自有品牌的无形价值,加快跨区域扩张速度,尽早成为全国性的连锁医药名牌[5]。我国医药业还没有一个全国知名度比较高的品牌,企业品牌基本上是区域连锁医药的品牌。因此在现有的管理机制下,如何保护和管理企业的自有品牌,保证企业品牌的有效延伸等问题是连锁医药扩张过程必须注意和解决的问题。例如上海华氏则依托全国规模最大的医药经营公司—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发挥品牌好,品种多,质量佳的优势,并按照同意规范运作,所以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第一批跨省市连锁经营的资格,被国家经贸委批准为首批两家之一的中外合资医药试点单位。所以加紧培育连锁医药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医药连锁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四、稳健经营,将医药连锁进行到底
纵观我国医药行业的逐步发展,医药连锁店已逐步成为了国家和药企的关注对象,从2001年开始国家药监局已经开始制定一系列措施,意欲打破各地区药品市场的地方保护,规范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6]。按照国家计划,要推进药品零售行业连锁的经营模式,建立一批区域性医药连锁企业,每个企业连锁店将达到上百个。
所以相信在政府政策积极扶植和连锁医药经营理念不断成熟下,连锁医药行
业的发展必将越来越快,也必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与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桂平.我国医药连锁店现状与发展诌议.山西煤炭干部管理学院,2002.(4),38
[2] 杨玉福,万俊栋.药品营销策略.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 35-38
[3] 徐应云.打造医药连锁业的脊梁.医药经济报,2001.12,78
[4] 程桢.我国医药连锁店现状与发展诌议.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2.(4),39
[5] 李艳丽.对我国医药零售连锁化经营发展对策的分析研究.烟台大学经管学院 2003.(1),25-26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篇5
一、我国国际货代业的发展现状
1.国际货代企业数目增长迅速
据相关部门统计,截止2005年底,我国经商务部批准的国际货代企业已达6000多家,挂靠在这些正规货代企业的二代、三代,保守估计实际数量应该有3万家,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其中,国有国际货代企业占了近70%,外商投资国际货代企业占了近30%。沿海地区国际货代企业占了70%,内陆地区国际货代企业占了30%。从事国际航空货代业务的企业361家,占大约9.6%。目前,我国80%的进出口贸易货物运输和中转业务,90%的国际航空货物运输业务都是通过国际货代企业完成的。
2.政府政策大力支持
在2005年12月11日,由中国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企业管理办法》。按照该办法,中国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注册资本的最低要求实行国民待遇。此举标志着外商投资货代服务最后一道防线(股权设限)也被解除,允许外商完全独资经营货代业务。我国国际货代业务对内对外完全放开,成为了真正的竞争性市场。
3.宏观经济环境良好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GDP为209407亿元,增长10.7%,增速比上年加快0.3%,增幅均比上年加快。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6年全年进出口总额17607亿美元,同比增长23.8%;顺差达1775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755亿美元,稳居世界第3大贸易国位置。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表示, 展望2007年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为我国国际货代业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与微观基础。
二、我国国际货代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核心竞争力,盈利方式不合理
从货源结构看,国内货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主要以承揽出口预付货为主,营销手段主要是靠比拼低运价和社会关系,而对已超过我国对外贸易比重80%的FOB(Free on Board)指定货(这些货物运输主要由全球网络优势跨国货代公司所控制),由于缺乏海外代理网络因素,往往力不能及。目前中小货代企业在运价、舱位等方面对承运人的过分依赖,以赚取差价和订舱佣金为主要收入来源。企业忽视了对市场需求的细分,造成中小货代的业务可替代性强,客户稳定性差,专业化服务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低下。
2.战略定位不清,缺乏发展规划
当前,全球的货代业都在向现代物流业转变。要实现这种转型,必须根据自身条件,把握市场变化,不断挖掘潜力,开发不同层次的物流增值服务。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大多中小货代企业管理理念仍然落后,提供的服务简单且范围小,服务方式单一,更没有主动细分市场,研究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心理进行市场定位,并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一直处于低层次的经营状态,无法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方案,更不用说供应链的组织能力。
3.配套基础设施差,专业人才缺乏
由于货运代理属于服务业,基本上不存在行业壁垒,市场进入门槛低。我国很多货代公司都规模不大,企业的所谓信息化往往只是使用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以及利用办公室软件制作简单的表单文档,而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收集、存储、管理和利用方面的能力较弱,未能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另外,制约货代公司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专业人才。尽管货运代理资
格证书的培训在不断发展,然而从业人员仍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据统计,中国现有货运代理从业人员大约30万,但其中经过正式培训的人员寥寥无几,这严重影响了中国国际货代业的竞争力。
4.市场秩序不规范
严格地讲,未具外经贸部颁发的国际货运代理资格批准证书的货代都属于非法货代,而我国仍有众多非法货代,这些非法货代常常为了争夺货源,对于大客户不惜降低运价,给予回扣,进行不正当竞争,而对于一些零星小客户,则利用他们对航运市场的不了解,巧立名目乱收费,也恰恰如此,他们能迎合一些货主的需要而能长期存在下来,使得货代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合法货代企业生存空间因此越来越小。
四、加快我国国际货代企业发展的对策
1.合理配备资源,以物流为导向提供服务
完善的物流设施和先进的物流技术是货代企业向现代物流方向发展的基础,也是为客户提供一流服务的保证。例如,采用条形码技术对货物进行动态管理和跟踪;采用先进的物料搬运设备和识别系统,提高搬运效率,降低货损、货差等,企业应根据顾客需求来制定物流服务方案,合理地配置资源。通过向顾客提供合适的成本节约、高质量和服务为先的解决方案,使企业和顾客双方满意。
2.细分市场,采取相应的竞争策略
对于中小货代企业来说,现有行业内的竞争者是同地区内经营方式相同的大型国有、中外合资的货代企业。他们有较完善的全国性网络,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大多都在向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转型,积极开展综合物流服务。对此,我国中小货代企业可以针对客户的需求,在货代服务的基础上,以较低的服务费提供高层次的增值服务,如给予物流方案的咨询等,立足国内并赢得市场。
3.开发和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供应链中的货物运输变得越来越“可视化”。全球定位系统GPS、电子交换技术EDI、智能运输系统ITS等系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物流作业效率。对于货代企业,信息不仅仅包括单纯的与运输、包装、装卸、存储等活动有关的信息,还包括与其他流通活动有关的信息,如商品交易的信息和市场信息等。只有充分掌握有关的信息,货代企业才能利用这些信息对物流过程中的各个活动进行有效的计划、控制、协调和管理。通过信息的不断传递,一方面应把不同层次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一方面把各部门、各岗位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通过信息技术处理人、财、物之间的关系,强化核心竞争力,提供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的物流服务。
4.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与管理
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根本而言是企业员工素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对于货代企业而言,其工作性质决定了从事这项业务的人员必须具有广博的有关国际贸易运输方面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卓越的办事能力,熟悉各种运输方式、运输工具、运输路线、运输手续和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法律规定、习惯做法等,精通国际货物运输中各个环节的种种业务。与国内外有关机构诸如海关、商检、银行、保险、仓储、包装、各种承运人以及各种代理人等有这广泛的联系和密切的关系。
5.实行规模经营,走联合之路
对于小规模、管理较差、但尚有回旋余地的货代公司,可通过联合、合并、控股等形式实现规模化经营。以资产和效益为纽带,打破地域、行业、企业等界限,在业务上通过空运销售代理、海运订舱代理等经营方式,促进货源的规模化、集约化;在财务上,通过集中融资、吸纳外资和私营等民间资本,从资金上为推动战略联盟提供保障;在管理上,通过经理层年薪、竞争上岗等机制创新,加大货代横向之间联合、兼并、重组的步伐,整合货代固有资源,推动其发展壮大,以联盟整体名义进行市场竞争。通过联盟,企业可提高信用等级向银行贷款,规避一定的经营风险,可购置先进物流技术设施发挥规模效应,投资建设信息管理系统,以较小的成本较大地改善
信息化状况,实现与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货物跟踪,实现效率化服务,降低单位物流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能力。
6.规范货代业发展的市场秩序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篇6
基因传感技术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对最近几年报道的比较有特色的.光学、 压电、 电化学等基因(DNA)传感器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介绍, 并就目前基因传感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作 者:庞代文 颜蔚 PANG Dai-Wen YAN Wei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化学系, 刊 名: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ISTIC SCI PKU英文刊名: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年,卷(期): 22(3) 分类号:O657 关键词:DNA 基因 传感技术 对策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篇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民群众对公共体育设施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健身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和群众的需求间存在差距。我国公共体育场馆蓬勃快速涌现, 在这种背景下, 我国消费者对运动产品的需求不断加大, 已超过4亿的消费者成为运动产品的忠实粉丝。笔者认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将在全国群众体育的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目前我国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存在的问题
2.1、经营主体不够明晰, 产权经营权分离程度不高
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的主要管理模式为事业单位直接管理, 不存在公司联营以及股份制经营现象。从经济学视角分析, 事业单位直接管理的模式在经营管理上的能力弱, 拓展范围较小, 存在较大的运作风险。活动中心必须以自负盈亏为前提, 以公益性活动为主要经营项目。目前, 事业单位管理的模式已经不适应活动中心的发展, 活动中心应采取产权相分离的管理模式, 只有改变模式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取得发展的机会。
2.2、尚未普及多元投入机制, 财政投入作用有限
近些年, 为解决体育中心自身运营问题, 国内外探索出多种经营方式, 如PPP模式等。目前, 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的主要资金来源还是国家和政府的补贴, 而且在调查中发现, 多数人都认为体育中心应该是国家拨款建设与维持, 没有接收民间资本投入的想法。随着经济的发展, 物价飞涨, 政府拨款增加的速度不能与物价增长速度成正比, 这就导致员工的工资相对来说少了, 而政府面对这种情况也是无能为力, 在这种调价下, 活动中心应加大引入外来民间资金的支持, 为了中心更好地发展, 加大多元的投入机制工作力度。
2.3、政府缺少配套支持政策, 缺乏标准建设管理指导
从目前来看, 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的运行成本较高, 主要费用支出是水电费以及税费。目前, 关系到全面健身活动中心运行能力与服务水平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政府在税费改革与政策支持。虽然部分政府已经明确提出加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的建设, 但是具体实施方案不明确, 这是制约了我国民健身活动中心发展的重要环节。
2.4、管理运营能力不高, 员工缺乏专业素质
受高层人才紧缺、员工自身素质偏低以及专业人才缺乏的影响, 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的运营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 整体运营模式较为传统且水平不高, 主要表现为服务方式以自主运营为主, 体育指导员、教练员等技术指导人员构成不足。
3、我国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发展策略
3.1、健全与完善中心制度、科学发展
目前, 我国全民建设活动中心应依据员工情况及运营成本等, 建立与自身相结合的组织结构, 另外, 还要结合活动中心管理制度制定应急预案制度, 通过岗位培训、服务指南等措施规范体育健身服务的流程,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在改善服务质量的同时, 规范管理, 采用标准化管理体系, 规范自身管理行为, 采用托管模式, 与国际模式接轨, 推动我国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科学发展。
3.2、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与扶植政策
我国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长期受到费用压力、税种庞杂、器材场地维修费用缺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导致在提高运营能力、人才引进以及公益活动等方面无法正常进行。目前, 当地政府应加大关注力度, 增加资金投入力度, 放款纳税政策, 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 逐渐提高了其在大众心中的地位, 规范了内部管理机制和服务流程。另外, 活动中心不断探索人才管理机制, 加强人才的培训与再教育, 确保优秀人才的引进。
3.3、引入多元化投入主体, 提升管理水平
除了依靠国家的支持进行公益服务水平的实现外, 当地的体育管理部门也应不断加强投入, 通过创新工作方法、改善运行管理机制、提高运营效率、塑造品牌形象等, 为体育中心的建设和吸引民间资本注入服务;此外, 积极实现从非经营性向经营性资产管理企业的转型, 通过多元化投资模式和管理模式的研究, 弥补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经验, 积极探索符合当地活动中心实际的服务投入机制。
3.4、秉持公共服务性质, 凝聚公益品牌优势, 提升社会公益效能
首先, 我国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应秉持体育公共服务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努力通过固定成本投入换取更多的群众惠及范围, 通过多元化的健身服务体系。努力发展群众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 提高服务质量, 做到服务与时俱进, 项目设置推陈出新, 以提高活动中心的接待总量;其次, 为加强活动中心的品牌建设, 应不断建设良好的公共形象, 通过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和中心自身的功能定位, 实现全民健身预期效果;第三, 中心应不断创新大众服务平台建设, 通过探索有利于大众活动的运动项目, 以公益形式开展, 为提升公益服务水平的实现不断努力。
4、结论
全面健身中心的地位与作用从其开放性、公益性、社会性和经济性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其对于全民族的建设计划、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基础体育设施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樊炳有.体育公共服务[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0.
[2]林显鹏.国外社区体育中心的建设与经营管理研究[J].体育科学, 2005, 25 (12) .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篇8
【关键词】 失业 再就业 形成原因 对策研究
1.我国面临的主要就业问题及发展态势
高校扩招、农民失地、下岗职工规模扩大等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国的就业市场,新时期,我国就业问题仍亟待解决:
1.1就业两大基本矛盾突出
首先表现为供求总量矛盾突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增长带动了就业人数的增加,然而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供给逐年攀升,劳动力供给的绝对剩余依旧是困扰我国就业的主要矛盾。截止到2010年,我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劳动力供求缺口达1000万左右。
除此之外,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也是制约我国就业市场平衡发展的一个问题,主要表现为劳动者素质的不适应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偏低。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技能等级职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企业对高级技工、技师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相反,简单劳动领域的劳动力供给却远远大于需求。
1.2就业服务体系与保障体系不完善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并形成了由基层服务窗口、就业训练、创业服务等环节为主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但人力资源市场存在的城乡分割、地区分割,极大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服务体系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公益服务收效甚微。加之政府监管力度不够,全国尚无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具体管理法规,影响了人力资源市场的健康发展。
就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业相关法律规定不够健全。随着社会进步,一些新的就业方式如非正规就业、灵活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层出不穷,对于这些临时性工作,劳动者与企业之间往往无法建立较为稳定的劳动关系,一旦出现劳动争议,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
第二,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人口老龄化、退休人员不断增加、城镇医疗保障不足、失业保险比率过低等都制约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
第三,矿难事故的死率居高不下,工伤保险制度面临新的挑战。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城镇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等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处理不好将成为影响和谐社会构建和社会稳定的因素。
1.3就业歧视现象普遍存在
我国目前的就业歧视主要表现为民族歧视、政治面貌歧视、性别歧视、健康歧视等,全国范围内就业歧视普遍存在。许多企业明确提出了性别限制,明文规定女职工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甚至拒收35岁以上的女性。另外,女大学生如要找到满意的工作,远比男大学生付出更多。残疾人也是就业歧视较严重的群体,我国非就业残疾人的数量很高,残疾人贫困人口数量很大,残疾人就业水平偏低,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2.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1 新时期“失业”概念的重新界定及原因分析
2003 年, 我国对“就业”与“失业”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的界定,“失业人员”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包括虽然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劳动者。
失业问题的产生和恶化是多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归纳为:
第一,经济结构调整引起的失业。科技发展较低、技能要求不高的服装业、纺织业、机械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不断淘汰,对劳动者的需求量下降,许多企业裁员重组,造成大量的失业人员,金融、信息和服务业广泛招工却无法吸纳这些剩余劳力,造成“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
第二,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引起的失业。经济波动以投资膨胀为起点,以政府采取主动的收缩政策为结局,经济紧缩阶段,市场需求疲软,不仅迫使企业正式职工下岗失业,来自农村的劳动力也被逼纷纷退回农村,表现出“隐性失业”和“显性失业”并存。
第三,农村失业与国企失业。在我国农村人口约占80%,农业中的劳动生产率明显低于工业部门,存在大量的隐蔽性失业。在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发展的进逼下,国有企业中原有劳动力失业,工人下岗。
2.2 治理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第三产业门类广、行业多,表现为集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就业容量大,可以发展成为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场所。加大力度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继续发展轻纺工业、软件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扩大就业。
多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各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能够以较小的投资成本创造出较多的就业岗位,是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源泉。政府应努力改善各种所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在投融资、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税收等发面加以鼓励和支持;企业自身也应加快技术革新和资源投入,完善管理体制,吸纳更多的社会劳动力。
3. 再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3.1 下岗职工面临再就业问题的原因
“下岗职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经常谈论和媒体上经常出现的一个名词,再就业现象是市场经济、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产物。
第一,下岗职工的出现是是我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的一种客观反映。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然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力仍然十分短缺,劳动力的技能结构、知识结构无法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第二,是企业经营机制深层次矛盾的突出反映。许多企业重复建设,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严重趋同,在激烈的竞争中效益低下,处于停产、半停产甚至濒临破产的状态,造成部分职工下岗。另一方面,不少企业盲目扩大规模,有的半途而废,有的负债累累,导致企业停产,职工下岗。
第三,是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与转变就业机制之间存在的矛盾造成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劳动力的供求和流动是一种必然选择,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不平衡,不能适应彻底转变就业机制的需求,导致富余人员分离困难、就业岗位与劳动力之间脱节等问题,企业职工下岗增多。
3.2 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对策研究
政府、企业应积极引导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采取灵活就业方式实现再就业,从不切实际地希望找到舒适轻松、报酬优厚的工作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增强就业、择业的竞争意识,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加大社区建设力度,开拓社区就业服务,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为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国家政策指导下的市场就业制度,加强就业管理特别注意规范用人单位招聘、裁员和辞退行为。
除此之外,企业应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和教育,提升职工的整体素质,与各部门的下岗职工培训机构相互配合,使其能应对就业市场的风险和挑战;女性职工的生育负担应由社会承担,逐步建立健全生育保险制度,缓解女性由于双重角色冲突所增加的企业负担,根治就业歧视问题。
参考文献:
[1] 陶伶.改善创业环境,增加就业岗位[N].光明日报,2003- 04- 22.
[2]边纪.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就业挑战--记中国就业论坛[J].中国劳动保障,2004.
作者简介:宋瑞灵,男,1975年12月20日生,大学文化,高级经济师职称。工作单位: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篇9
摘要:预算外资金是财政资金体系的重要补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减轻财政压力,维护财经纪律,从而有效地发挥预算外资金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预算外资金;预算外资金管理;“收支两条线”管理
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性收费、基金和附加收入等;主管部门从所属单位集中上缴的资金;用于乡镇政府开支的乡自筹和乡统筹资金;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作为预算内资金的重要补充,预算外资金在满足政府履行其职能需要、减轻财政负担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我国预算外资金的特点
预算外资金具有这样几个内涵:预算外资金属于国家财政资金的范畴;其预算和使用方法,都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授权收取和使用;预算外资金也应该纳入预算管理。预算外资金的特点是来源分散,监管困难,数目难以准确估算。
1.数额巨大,且呈上升趋势。不但绝对数额不断增加,而且占财政收入和占GDP的相对比重也逐年上升。
2.预算外收入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是中央占的少,地方占的多。
3.对预算外资金分项目分析,地方财政部门的预算外资金所占比重很小,而行政事业预算外资金占的比重很大,而且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有上升趋势。
4.从地区分布来看,各地区间的差异很大,基本上是越发达的地区预算外资金越多,越落后的地区预算外资金越少;经济规模越大的地区预算外资金越多,经济规模越小的地区预算外资金越少。
5.从预算外资金分项目支出结构来分析,预算外资金用于建设性支出的比重逐渐下降,用于经常性的“吃饭”支出逐渐上升。
6.与预算内连年赤字相反,我国预算外收支年年有盈余,从而形成一种外松内紧的局面。
二、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预算外资金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具体分析如下:
1.预算外资金收支管理粗放。按照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要求,各单位应按照财政部门的规定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财政部门按照经费定额和开支标准对该计划进行审批后,汇总编制总计划。但实际的执行情况是,有些单位没有收支计划,财政部门也很难形成规范的汇总预算,只是粗略地按基数加增长的办法编制并下达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
2.应纳入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项目仍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从财政的资金管理看,一方面预算内资金短缺,收支矛盾突出;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已明确规定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财政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使本应纳入预算的资金游离于财政预算管理之外。究其原因:一是原编制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一旦将其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就要理顺各方面的管理关系,这不仅要加大各部门的管理成本,而且会突破各自的管理指标;二是就单位而言,1收费收入不足以抵顶其正常支出,因此改变财政管理方式,就意味着财政负担加重;三是执收单位作为征收主体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担心纳入预算管理后对其经费保障产生影响,主观上不愿意把专户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3.预算外资金的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目前预算外资金的监督检查普遍存在着“重收入、轻支出”的现象,一味强调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和缴存比例,忽视了支出上存在的问题。
4.征缴模式陈旧、程序不科学。尽管近几年各地都积极推行预算外资金“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征管体制,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区仍处于自存自缴的状态。而预算外资金收入过渡户的存在,给个别单位截留预算内外收入、坐收坐支预算内外资金提供了可能。另外,由于征缴程序不严密、不科学,也容易形成资金体外循环。
5.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缺位。根据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要求,行政主管机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从所属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集中一部分管理费,但该办法对管理费的收取方式、标准、票据使用、支出范围及资金管理都没有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三、加强和完善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措施
1.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强化财政综合预算管理。根据国务院转发财政部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意见,目前我国总体上是依照与人民群众生活相关程度,采取逐步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的做法。因此各级财政首先要将国家明确规定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相应支出通过预算予以安排。
2.强化预算的刚性和完整性。对有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单位要严格预算管理,认真编制综合收支预算,统筹考虑预算内外收支,将预算内外资金捆绑一起,支出按定额统筹安排,作为预算内资金的补充,以弥补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的不足,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整体效益。应严格执行财政部门核定的项目、范围和标准,统一各部门、单位奖金、福利发放标准,做到透明化。
3.积极借助智能网络管理系统,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首先是堵塞收入方面的漏洞,做到应收尽收。要以收费票据为资金监管源头,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赋予财政票据信息功能,再借助收费单位、代收银行、财政三家之间强大的网络管理系统,彻底建立起一个“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预算外资金征管体系。所有收费通过银行代收,不仅便于财政性资金集中纳入财政管理,增强财政调控能力,使财政专户发挥“准国库”的功能,而且还构建了财政部门与执收单位间高效的收费票据领购、核销管理模式,可以大大提高财政部门对执收单位收取预算外资金的监控力度,有力地遏止自立收费项目、自立收费标准等乱收费行为。
4.切实完善配套措施和法规建设。近年来尽管我国出台了大量的财政法规,但相对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而言仍处滞后状态,加之财政法规层次较低,财政法律、法规之间,以及同其他法律之间在涉及财政经费投入和财务管理方面存在冲突和矛盾,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因此,要尽快建立、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法制体系,为财政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保障,推动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向纵深发展。预算外资金管理改革要与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及经济体制改革等结合起来,才能切实贯彻执行国家的财经法规,并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进而对现行的政府性基金和纳入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管理方式进行规范和完善,真正发挥财政部门应有的管理监督作用,努力提高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效率。
5.切实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预算外资金的效益。要把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监督检查作为财政监督的一项主要内容进行经常性定期检查。认真检查收费项目、范围、标准;检查票据的使用情况;检查预算外资金的存储使用情况;检查预算外资金的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外资金实行跟踪问效。通过检查,合理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使预算外资金在财政的宏观控制下管好和用活,充分发挥预算外资金的效益。
总之,我国的预算外资金管理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缺乏具体有效的法规制度及运行机制的保障,财政管理尚未完全到位。因此,必须重视并解决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预算外资金的效益。
参考文献: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篇10
李成家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战略部署。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内陆省份和农业大省的湖南,虽然文化建设在区位、政策、资本及技术等方面都缺乏优势,但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湖南日报》报道,“十一五”期间,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从2006年到2010年,我省文化产业年均增长20%左右,2008年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省7个千亿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827亿元,占GDP比重5.2%。在《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发布的222个文化品牌中,“湘字号”达31个,占14%。2011年10月20日,在省委召开的湖南传达贯彻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会议上,省委书记周强强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入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明确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这是湖南充分发挥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机遇,全省上下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改革创新精神落实好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扎实做好文化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时一步明确了当前湖南文化强省的重任。但由于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省会长沙为中心的城市群,其发展还没有延伸到乡镇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发展不平衡,湖南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还相当滞后,并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湖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农村文化事业正在逐步发展,如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得到改善,农村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地方文化部门对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等。湖南农村文化建设尚未形成产业,但已出现文化产业的萌芽因素,这些萌芽因素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民间盈利性文化团体日益增多。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民间盈利性文化团体也应运而生,走向市场。如洞口县黄桥镇文化广播站乐队是在该镇文化广播站的支持下建立的乐队,近年来该乐队平均每年外出表演近百次,成员人均收入近7000多元。隆回县文化局提供的一份最新资料表明,该县当前有各种业余艺术表演队366支,其中乐队279个,秧歌队37支,业余小剧团25个,民俗表演队25支,从业人员达3158人。而在旅游经济比较发达的历史文化名城凤凰,仅县城沱江镇就有阳戏、文武茶灯及巫傩歌舞剧团等表演团队60余个。二是农村文化娱乐休闲场所陆续涌现。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层次在不断提高,需求也日益多元化,一些文化娱乐休闲场所在农村逐渐出现。2004年,浏阳市沿溪镇大光村就出现了私人建设的休闲农庄,农庄里设有歌舞厅、茶座、棋牌室、餐厅、住宿等设施,歌舞厅向当地居民免费开放,其他项目收费也不高,因此很受当地居民喜欢,大大丰富了他们的业余文化娱乐生活。据了解,浏阳市已有不少农村建有这类“农家乐”式的休闲娱乐场所。三是农村文化开始出现经济增长点。民俗文化已逐步开始转化为农村的经济增长点。前面提到的盈利性农村文化团体,其中不少就是民俗文化的产物,如凤凰县的阳戏、文武茶灯及巫傩歌舞剧团等。隆回县的滩头年画、花瑶挑花两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民间工艺,商家对其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合作开发已在初步进行。四是农村文化市场初现端倪。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农村所有的乡镇基本上都有网吧、音响店、录像厅、电游店、书店等文化娱乐场所及表演乐队。这些文化娱乐场所及表演乐队,一般都由个人自主经营,已形成初步的农村文化经营市场。当然,目前的这些农村文化市场还很分散,尚未形成规模,经营也不够规范。
但是,虽然湖南农村文化建设已开始出现令人欣喜的产业发展迹象,问题也是显然的。首先,农村文化的产业形态并未形成。目前,湖南的农村文化,基本上是以文化事业为主体,农村文化产业刚刚开始萌芽,产业形态尚未形成。当前湖南农村文化中的一些文化产品的经营与销售、文化市场的初步形成,都完全处于自
发状态,只算得上是带有产业特点的文化现象,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产业。其次,各地农村文化产品的开发不平衡。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湖南农村文化产业尚处于萌芽期,各地在农村文化产品的开发不平衡。各地的经济水平和区域位置及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地区之间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的不平衡。如衡阳市南岳区,依靠南岳衡山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但更多的农村地区,文化未能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另外,从湖南省城乡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农村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产业的差距日益拉大,湖南的文化业产业,主要集中在以长沙为中心的城市群。第三,农村文化市场经营管理混乱。当前乡镇文化广播站拥有的职权非常有限,既没有审批权,也没有执法权,对乡镇文化娱乐场所无法进行管理,形成了“县里鞭长莫及,乡镇无能为力”的文化管理状况,农村文化市场处于混乱无序的局面。农村的民间文化组织也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既不要登记,也无人监管,无序竞争现象严重,演出质量不高,有的演出活动内容违法也无人制止。
农村文化产业建设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政府缺乏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意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政策环境。没有制定鼓励其发展的政策法规。在许多基层政府的负责人看来,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投钱但不能创造经济效益的公共事业。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乡镇以致县一级文化部门都只是将农村文化单纯作为公共事业进行建设,没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想法和打算,更没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计划和政策。二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经济基础。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物质生活的贫乏必然制约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从而制约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物质生活欠富足,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居民文化意识不强,文化消费能力不高,文化市场不活跃。三是农民的思想文化素养不高,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文化土壤。从整体上来说,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低,缺乏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缺乏现代思想观念和创造精神。数千年来,中国农民在封闭的穷乡僻壤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小农文化意识,养成了安贫乐道、墨守成规的生活习惯。大部分农民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洞口县杨林乡联盟村的一位“秀才”农民开玩笑地表示,“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就是他们的基本生活状态。同时,由于封建残余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依然盛行,修坟墓、建寺院、塑神像等现象在农村极为普遍,封建迷信活动严重影响着农民的精神文化追求,这些也是制约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湖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代农村文化建设,既要重视文化事业建设,也要重视发展文化产业,二者不可偏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并举,使两者互为支撑,互为补充。
第一,迅速转变观念,树立和强化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意识。目前,许多县(市)及乡镇等基层政府的领导干部缺乏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农村文化产业的意识,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农村只可能发展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不可能发展非公益性的文化产业。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基层政府必须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树立和强化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意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使农村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进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
第二,整合相关资源,大力开发产品,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形成。农村文化的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包括民俗文化、乡土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农村文化产业的建设,必须充分整合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引导农村文化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最终形成农村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合作开发,是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形成的重要途径。旅游景点,旅游产品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进行农村文化产业建设时,应该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和方式,应从以往的“观光游”、“体验游”的单纯而狭隘的思想观念中解脱出来,提升旅游景点的高文化含量,增加旅游产品的高附加值,通过发展地方特色旅游,将潜在的民俗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实力。要形成农村文化产业,必须要大力开
发和生产农村文化产品。产品是产业形成的基础,有产品才能形成市场,也才能进而形成产业。不少农村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要充分利用这些民俗文化资源,充分发掘其内涵,开发和生产出相关的文化产品,从而使文化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效益。隆回县开发并走向市场的“滩头年画”,就是将民俗文化转化为产品和效益的很好的实例。要积极创新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雕刻、纺织等民间手工技艺项目,积极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戏曲、音乐、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表演和民俗活动,积极开发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进而形成当地的特色文化产品品牌。
第三,招揽和培养农村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人才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也是最紧缺的资源之一,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首先必须招揽和培养一批农村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湖南省政府特别是文化管理部门和各市、县等政府部门,应当制定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相关政策,如保留他们的城市户口,按城市标准提供薪酬等,对自愿从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创业的毕业生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等。此举可收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之双重功效。
第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和参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意识。当前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要建设先进的农村文化,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必须要建立健全农民的教育培训保障体系,注重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要坚定不移地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为提高未来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奠定基础。要创新农村教育模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培养新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文化的新型农民。要强化农民参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意识,让农民清楚地认识到他们既是农村文化产业的服务对象,同是又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重要力量。
第五,建立规范有序的农村文化市场。建立规范有序的农村文化市场,是农村文
化产业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要通过现代流通手段,把农村文化产品与文化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改善农村的文化消费环境,提高农村文化资源和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从当前湖南农村文化市场的现状来看,文化商品市场和文化服务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但至关重要的农村文化要素市场还基本上处于未开垦状态。如农村的文化资金市场、文化艺术设施与设备市场、文化艺术人才和文化劳务市场等尚未形成。在这方面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农村的文化市场需求,根据其需求创造有效供给。
第六,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建设农村文化产业集团。资源分散和集约化程度低是湖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从长远来看,要提升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层次,必须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最终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形成农村文化产业集团。随着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也必然会步入“网络”、“数字化”和“信息高速公路”时代,这将促使农村文化产业内部或地域之间实现资源与信息的共享。我们发现尽管当前农村的民间文化团体逐步增多,但从整体上看,这些文化团体存在着规模小、重复建设、效益低下等问题,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又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农村的文化市场需求。要最终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集约化发展,组建综合性的农村文化产业集团是一条可供选择的策略,通过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性农村文化产业集团,既明确专业分工,又形成规模经营,从而提高农村文化产业的效益。另外,这种农村文化产业集团的筹建和运营,也将会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既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能更大程度地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推荐阅读:
目前我国减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20
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08-19
我国幼儿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07-31
目前私营企业财会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1-29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10-19
目前我国农民收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10-02
医疗体制改革不仅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与巨大挑战09-27
我国军人退役安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