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doc(通用8篇)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doc 篇1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
其解决对策
摘要: 公共政策执行在整个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政府调控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关系,实现公共利益的合理分配及具体行政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公共政策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置身于一个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中去。这也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等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今,我国政府在公共政策执行这一重要的环节中,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政策执行偏误,即政策执行者在实施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执行效果偏离政策的最终目标并引起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无序和混乱等政策失真现象。如何改善现有的缺陷,探索出解决对策并保证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正是我们如今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词: 公共政策执行偏误政策失真
一、引言
公共政策执行是在政策方案接受之后,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组成人员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将其内容转化为现实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一种行为。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解决政策问题以及实现社会公共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主要途径。美国公共行政学者艾利森曾指出:“在达到政府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 % , 而其余90 %取决于有效的执行”。这表明公共政策执行在公共政策活动及其生命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导致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政策目标不能预期实现。由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在我国这一问题尤为严重。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研究并解决我国的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问题,无疑是个十分重要紧迫的重大现实问题,对于提高我国公共政策执行效率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主要表现
在整个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之中,政策执行是一个相当关键的环节,它决定了公共政策产生的直接而又实际的效果。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误,不但会直接影响政策问题的解决,导致预定政策目标落空,而且会损害政府形象,削弱政府权威和公信力。纵观我国目前公共政策执行状况,不难发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现象,从而使得政策在执行中产生偏差和变形。具体来说, 公共政策在执行中出现的偏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虎头蛇尾”敷衍性执行。实施政策要坚决贯彻,善始善终。但在现实中,有些部门或地区对上级政策前松后紧,敷衍塞责,消极执行,致使一些政策在执行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有时甚至会出现负面效应,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2)“断章取义,为我所用”选择性执行。一些地方政府、单位对上级政策指令或命令进行过滤,只执行符合自己利益的部分,不符合自己利益的部分就不执行。“见了黄灯赶快走,见了红灯绕道走”便是很形象的比喻。一些单位“耍小聪明”、“打小算盘”, 置国家政策原则于不顾,站在小团体利益的立场上钻政策的空子,极大程度妨碍了上级部门目标的实施。这种选择性执行使完整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变得残缺不全,政策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政策目标的实现也必然大打折扣。
(3)“土政策”附加性执行。在公共政策的执行中,执行部门为了本地利益在原政策的基础上自行设置“土政策”,打着结合地方实际的旗号另搞一套谋取私利, 从而导致政策执行变形;或附加一些原目标所没有的内容,致使政策不能准确执行到位而出现政策失真。以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例,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本来是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但在一些地方,计划生育罚款却成为乡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有些地方竟然把生育第二胎的指标公开拍卖,偏离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根本目的。
(4)“上下不一”抵制性执行。公共政策执行者对现有的政策不认同、不接受, 从而产生抵制情绪, 使公共政策不能够执行到位,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例如,近年来我国某些地方政府过分强调自身的情况,找各种原因让中央“搞特殊”, 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一再置若罔闻,甚至逆风而行,“你说你的, 我干我的”。
(5)“走极端”野蛮性执行。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行公共政策应更注重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的结合运用。然而我国在公共政策执行扭曲变形,演变成野蛮执行,导致与群众关系紧张,极大地影响了执行效果。更有甚者一些政策执行人员采取极端手段,背离工作程序,甚至采用违法违纪的方法执行公共政策。
三、我国公共政策出现执行偏误的主要原因
当前公共政策执行出现偏误, 存在主观或客观等多方面原因:
(1)政策本身的原因。政策本身的质量问题是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首要因素。一项政策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 往往取决于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化合理化明晰化。政策执行偏误产生的重要前提就是政策本身存在着缺陷, 有漏洞缝隙可钻。
(2)政策执行主体的原因。任何一项政策最终都要靠执行主体来实施, 现实中政策执行偏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策执行主体的原因造成的。主要体现为:
1)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不高
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公务员与发达国家公务员比较起来,素质普遍不高。从而, 文化水平低导致行政决策水平低;职业道德差导致行政道德滑坡;行政责任观念淡薄导致争荣誉而避责任;理论水平低导致官本位思想严重。
2)执行主体法制观念淡薄
从行政的角度看, 中国政府机构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不高,变化的随意性很大,人治色彩浓厚。“不因人而异”等观念并未深入人心,随处可见官僚的“任性专断”,书面形式的行政法规约束不了现实社会中的官场逻辑,人格权威大于机构权威和法律权威。显然,不依法行政是造成公共政策执行效率直线下降的重要原因。
3)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政策的核心是要解决社会利益的分配问题,所有政策最终都表现为对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它适用于全社会,代表和维护的是一种整体利益,符合全体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政策未能充分体现,甚至损害广大政策目标群体的利益,以致目标群体难以认同和接受这些政策,进而对政策的执行产生消极情绪和抵触。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某些官僚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不仅仅只是一般的自利行为,而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 这些行为不仅仅是官僚公共决策的乱作为、不作为,更是利用公共政策谋取私利、损害公共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3)政策执行制度的原因。相关制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
1)政策执行的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
信息沟通机制的不健全,使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交流严重阻塞。一方面, 政策制定与执行缺乏公众参与机制,政策透明度低,政策接受者在政策实施时往往对政策内容和目标一无所知,或道听途说或一知半解,政策执行难度和风险当然加大。另一方面,政策执行缺乏信息反馈机制,政策执行盲目性大,政策评估缺少依据,政策效果难以认定。比如, 2003年“非典”事件, 就是因为开始之初, 疫情信息“上行”中瞒报、“下行”中封锁、“平行”中缺乏沟通, 最终才演变成一场重大公共危机。
2)公共政策执行的权力结构不够合理
虽然我国很早就有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放权与收权”的探索, 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建立一种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模式, 没有对中央与地方的权限职责进行明确的界定。
3)公共政策执行的监控机制不力
监督是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行政监察体系对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但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依然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执行系统的监督机制因体制的依附性而难以正常运转;监督主体因其主体意识不强加上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致使监督职能无法完整履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因受行政干预而无法释放能量;社会监督因诉讼不畅、缺乏保障而难以发挥作用。
四、解决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的主要对策
公共政策行为是国家政治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关键环节,政策执行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进步。为避免执行偏误或解决已出现的问题:
(1)完善行政之间、党政之间的权力配置。改革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 合理划分各机构的职能,避免职能交叉。对职能交叉的行政机构实行“撤”、“并”、“减”, 机构设置要讲究整体性和科学性,理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确保政策的严肃性、权威性、合法性。
(2)全面提高政策执行者素质,提高对政策认知水平。政策的执行主体是人, 是公共政策能否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执行人员正确对执行的目标、内容及实施步骤进行了解、认知,才能有效地加以执行, 如果执行者不能完全地理解公共政策,就会导致政策执行的偏误。执行者只有对政策的内容与精神实质有正确理解,才能坚定地、创造性地完成政策的执行。
(3)保障监控工作相对独立性,完善政策执行监督制度。根据当前我国政策执行控制的实际,为保障监控工作的相对独立性,有必要对现行的国家监督机构双重领导体制进行合理的权责界定,建立起权力监控自上而下的独立的垂直领导体系。
(4)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完善政策传播渠道,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机制。政策的传播离不开对政策信息的宣传,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利于执行人员及广大的目标群体对政策的了解。建立完整的信息传播网络,改变高度一元化的传播方式。政府的宏观政策可以通过媒体、电视、互联网等走进千家万户,提高政策的时效性;同时,减少单一传播的层级,保证信息保真度,还可以及时得到市民对政策及政府的反馈信息。例如,政府在网上给公众与政府之间搭建了一条直接沟通的渠道,公众不仅可以直接点击政府的官网,迅速、及时地获取政策信息,而且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投票、电子民意调查等形式将对政策的意见和要求反馈给政府。政府应该和公众之间建立互动机制,及时听取公众的意见和要求,对政策作出必要的修改。如建立信访制度,使由于新政策的推行而利益受损的公众有申诉与表达自己意愿和要求的制度化渠道。
参考文献:
1.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告政策分析标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严荣,万懿.公共政策执行的系统分析.地方政府管理,2001
3.张为波, 王莉.试论公共政策执行的阻碍因素及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3)
4.沈晓霞, 廖锦亮.论公共政策执行梗阻的成因与对策, 2008(4)
5.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doc 篇2
(一)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居民对住房的需求
根据国际经验, 当一国经济进入持续稳步增长的时期, 城市化的步伐也将加快。世界银行对世界133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 人均GDP低于300美元的国家, 城市化水平仅为20%;当人均GDP从700美元提高到1500美元、经济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时。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40%-60%, 而当经济发达, 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后, 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将趋缓;1980年, 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9.4%, 1995年上升至29%, 2001年进一步提高到36.2%, 城镇人口达到4.5亿。据有关业内人士估计到2010年, 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46%, 城市人口将达到6.4亿。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 无疑加剧了居民对住房的需求。
(二) 居民消费结构调整带动住房消费的发展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员汪丽娜指出, “居民消费结构的调整带动住房消费的升级换代, 是今后5-10年房地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的首要原因”。1978-2001年, 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6%, 人均GDP增长也高达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上升至6860元。城镇居民作为二元经济中的消费主体, 其收入的增长无疑为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奠定了坚定的基础;调查显示, 居民对现在住房的满意率不足20%, 约有48%的居民提出在未来3-5年内愿意换购住房, 已购福利房的有67%希望通过换购住房改善居住环境。显而易见, 居民有很大的潜在住房需求。
(三) 家庭购买力不足, 迫切需要住房消费信贷的支持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家庭越来越趋于小型化, 而与家庭小型化的趋势相对应的是社会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今后, 我国家庭将呈现“4-2-1”, “4-2-2”模式, 即一对夫妇要抚养4个老人一个孩子或一对夫妇要抚养4个来人和2个孩子。一方面, 我国居民绝大多数家庭都是工薪阶层, 经济收入有限, 工资增长速度远跟不上房价的飑升速度, 但另一方面, 他们家庭经济负担较重, 因此购买力不足, 需要住房消费信贷的支持。
二、我国个人住房信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消费者方面
1. 观念问题。
由于过去传统的福利分房体制的长期影响, 使得居民心理上对住房商品化存在抵触情绪。究其原因, 一是几十年来我国一直实行福利性分房, 职工对低租金住房、优惠价购房习以为常, 心理上在短期内难以克服“自己掏钱买房”的障碍;二是我国居民历来崇尚节俭, 多年“量入为出”的传统观念妨碍负债够房;三是目前的住房租金较低, 许多低收入居民宁肯租房也不愿意买房;四是部分职工对国家的房改政策心存疑虑, 住房的解决和改善仍寄希望于福利分房等。
2. 高房价与低收入的矛盾, 成为制约我国住房消费信贷发展的主要因素。
对比国外住房抵押贷款的经验, 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应在3-6倍之间, 否则就会因为居民的承受力不足而导致住房信贷风险加大, 而我国的这一比例高达10倍以上, 即使按“安居工程”房价计算也大致为12倍, 一些大城市甚至超过15倍。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一是城市拆迁安置费用过多, 地皮炒卖情况严重;二是政府干预过多、政策不稳定, 对房地产业采取限制措施, 各种税费偏高, 税种较多;三是房地产商追求高额回报等。
(二) 银行方面
1. 贷款手续过于繁杂, 令消费者望而却步。
根据个人住房贷款的操作程序, 办理过程涉及银行、房地产商、房地产交易所、房地产评估所、公证处、本人工作单位等多个部门。在支付利息之外还要承担高额费用, 如保险费每年按房价1%, 房地产评估费按房价的5%, 抵押物登记费按房价的3%, 公证费按贷款额的0.5%-2%计算, 贷款10万元大约要承担4000元左右的费用, 如此这般无疑增加了购房人的负担, 影响了住房贷款人的积极性。
2. 商业银行住房贷款品种单一, 实际贷款期限较短。
目前商业银行的住房消费贷款基本上实行固定利率的等额偿还方式, 无法满足不同收入、不同年龄和不同偏好的居民需求, 从而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个人住房贷款期限最初规定最长为20年, 1999年, 人民银行进一步放宽贷款条件, 规定最长为30年。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种种原因银行贷款期限多在10年左右, 期限的缩短使部分消费者还贷压力增大, 有些家庭难以承受。比如, 10万元贷款, 期限10年的月均还款额为1089.2元, 30年的月均还款额为572.82元, 后者仅为前者的一半, 居民每月的还款负担有较为明显的差别。 (最近贷款利率不断提高, 这一数字还在增大)
3. 银行的个人住房信贷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从而影响银行运营能力和经济效益。
(1) 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资信状况作出准确的评估以及借款人的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说, 银行方面只了解贷款申请人的一些普通资料, 如在什么地方工作、从事什么职业、性别、年龄等, 对于申请人的实际收入、信用状况就不那么容易了解了。按照国外消费信贷通行的规则, 为了保证家庭住房贷款的偿还能力, 住房支出与收入比率一般控制在28%-33%之间。由于我国居民收入中包含着许多非货币化收入和“灰色收入”, 并且普遍存在国营企事业单位开出的收入证明往往偏低, 私营企业开出的收入证明偏高, 银行无法确切计算和查证贷款申请人的实际收入水平。由于没有建立与个人信用制度相配套的个人信用评估、个人资信调查及个人破产制度, 银行也无法调查确定申请人目前是否负债, 过去是否有不良信用记录, 个人信用难以准确把握。此外,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 出现宏观经济波动、企业兴衰变化是正常现象, 借款人在还贷期间可能出现收入或下岗失业等情况, 也会导致贷款本息不能如期偿还。对于贷款申请人的信用调查的种种不确定性因素以及借款人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 迫使银行在发放住房消费贷款时不得不谨慎行事, 个人住房贷款无论是事前的抵押物和借款人的资信评估审核, 还是事后贷款的建档、监测、债务催缴和不良贷款的处置, 都会加大银行的经营管理成本, 这些对于追逐利润最大化的银行来说是一个很强的制约因素, 无形中影响了个人住房贷款的发展步伐。 (2) 抵押物处置令银行倍感头疼。虽然个人住房贷款规定借款人如发生违约。连续6个月不能按期还贷款本息, 银行有权处置抵押物, 但需经借款人同意, 否则只能通过法院强制执行, 银行需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 有时甚至得不偿失。对此, 法院首先进行调解, 调解不成, 才进行判决。而法院在判决时考虑的问题很多, 并不是纯法律问题, 债权人银行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因客观原因导致职工下岗、失业、疾病或收入下降等因素影响还款的, 法官作出的判决往往对银行不利。即使银行费九牛二虎之力, 通过种种途径取得抵押物的处置权, 最令银行头疼的就是抵押物的处置问题。因为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二级市场还不完善, 处置抵押物的执行机构也不明确。可以想象, 如果没有一个较好的法律环境, 银行不可能把抵押物收回;如果没有完善的住房二级市场, 收回的房子也较难变现。 (3) 第三方担保形同虚设。目前, 办理个人住房贷款, 银行要求提供第三方担保, 以此来承担连带责任, 但这往往是形同虚设。提供第三方担保的自然人或法人, 很难预测其长时间的担保能力。在提供担保的形式上, 银行一般采取由房地产开发商提供全程担保方式。与其他企业相比, 房地产受政策等因素制约更大, 自身的负债率较高, 其发展也呈明显的波浪型, 往往几个项目失误, 就会面临亏损甚至倒闭的风险。因此, 在个人住房贷款过程中, 第三方为借款人提供担保, 对银行贷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效果不佳。 (4) 银行还面临首期付款虚假的风险。依据个人住房贷款的规定, 借款人一所购房全部价款的30%获40%作为首期付款, 银行工作人员在发放贷款时往往注重借款人的还款能力, 而忽视了对首期付款的审查, 如果借款人的首期付款不是自由资金, 而是民间借款, 肯定会严重影响借款人的还款能力, 结果导致风险增大。 (5) 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期限长、资金周转速度慢, 各种意外事故等增加了收益的不确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平均违约率需要经过一两个经济周期的调整才能有充分的数据加以估算, 而目前我国个人住房贷款的发展时间还较短, 不能确定中长期违约率, 从而影响银行运营能力和经济效益, 增加风险。
4. 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和成本高、利润低的资产问题。
个人住房贷款的资金来源主要以银行的活期负债为主, 期限较短, 而住房贷款的期限一般较长, 最长达到30年, 变现能力差, 银行存在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占用的矛盾。随着个人住房贷款的迅速发展, 在信贷资产中的比率逐步提高, 商业银行将面临较高的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 我国推出的个人住房信贷是根据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办理的, 其利率要比同一期限的其他贷款利率低一个档次, 且无政府财政贴息。对于银行来说。虽然个人贷款是按月还本付息, 比公司贷款要快, 但实际上开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等于一种零售业务, 其成本高、利润低、手续繁杂。银行只能获得微利。
(三) 社会法律方面
现行金融法律、法规对消费信贷缺乏明确的规定, 现行的金融法规信贷基本上都是针对企业法人规定的, 很少有针对居民个人贷款的条款, 使得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 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
三、发展我国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对策
(一) 更新观念、完善政策制度
1. 观念方面。
加大宣传力度, 引导居民转变传统观念。根据国外的经验, 个人消费观念的转变是发展信贷消费的重要因素。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低收入, 低消费”的决策思想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传统消费观念必须改变, 否则将成为制约消费信贷发展的瓶颈, 由于受我国城乡二元经济格局、地区差异和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 我国消费者对于信贷消费的观念转变将经历一个从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从东部———中部———西部、从高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低收入户的一个发展过程。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宣传媒体要加大信贷消费的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宣传方式, 普及信贷消费知识, 逐步转变广大消费者先积累、后消费的传统习惯, 引导广大居民树立借助信贷工具, 适度超前消费的新观念, 以有效增加即期消费。
2. 制度方面。
制定合理、透明的住房消费政策, 使居民改变传统思想, 并在了解住房政策和规定的基础上, 逐步树立起住房信贷消费意识。同时要加快城镇住房制度由实物分配完全转为货币分配, 停止福利分房, 彻底改变旧有的住房福利分配体制, 扩大住房政策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彻底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观念和对福利分房的依赖心理, 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全新的住房消费风气和氛围, 促进住房消费心理机制的生成。
3. 政策方面。
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住房消费群体。针对我国存在的高收入阶层和政府大部分官员已有住房与低收入阶层住房消费能力不足的客观现实, 个人住房信贷政策应注重引导既具有强烈住房消费欲望又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中等收入阶层, 既具有较好预期经济发展潜力和负债住房心理, 又急需住房的青年消费群体上, 有针对性制定一些配套优惠激励政策, 如赋予商业应行一定的住房贷款定价空间, 有利于他们按照风险与效益对称的原则, 区分不同的产品和客户, 建立科学的利率定价水平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不断提高金融机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符合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以启动和促进这些中等收入阶层和青年群体的住房消费行为。
(二) 促进经济发展, 增进居民收入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家庭人均收入水平, 这是衡量一个家庭信贷消费承受能力的主要指标。只有具备相当的信贷承受能力, 居民才有扩大消费需求的能力, 变消费意愿为有效消费需求。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居民消费结构, 也决定了对相关商品的需求量, 对住房消费信贷的需求实际上是居民消费需求的一种反映, 一般居民消费需求升级换代之时, 对住房消费信贷的需求也将提高一个新台阶。
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居民的收入预期, 最终影响居民的消费倾向, 当一国经济发展呈现持续健康发展态势时, 居民基于对未来前景的良好预期, 将会增加消费支出, 对信贷消费的需求也会上升。因此我们要通过加快改革步伐, 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居民收入, 缩小收入差距, 提高住房信贷消费的信心, 使我国信贷消费走上顺利发展的轨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会在短期内有助于缓解最终消费需求的转换问题, 但不足以根本解决潜在最终消费需求的现实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 还需要加快市场化转轨进程,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明确居民对住房、医疗、子女教育、就业和养老保险支出的预期。
(三) 有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要逐步建立个人信贷消费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制度是金融机构评估借款人实施信贷监管以及控制信贷风险的基本制度, 它是开展信用消费的基础。建立全国统一的、健全的个人信用制度, 是发展信贷消费的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同时金融机构对开发商的信贷支持也应该谨慎。一般来说, 我们难以从开发商的注册资金和经营管理方面准确评估其资信, 则银行完全可以推后贷款发放, 在建筑施工开发的后期介入, 也可以通过了解开发商楼盘的销售情况来判断其市场运作能力。
(四) 健全配套制度, 完善信贷体系
虽然我国已经制订了一些相关的管理条例, 但仍然不能满足信贷消费业务发展的需要。有关部门应针对现阶段信贷消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研究制订与消费信贷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 建立健全担保、评估、保险、公证等一系列制度, 以规范和统一各商业银行的操作行为, 加大对违反消费信用行为的处罚力度, 使信贷消费业务做到有法可依;完善消费信贷政策体系, 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完善有关信贷消费的担保制度, 发展信贷消费信用保险业务, 降低贷款风险。
除此以外金融机构还应简化贷款操作程序, 适当降低贷款利率水平, 不断进行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汪利娜法律制度不应该淡化社会信誉和交易责任[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5, (2) :14-18
[2]陈洪波王震我国房地产宏观金融风险研究[J]中国市场2006, (5) :35-38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doc 篇3
关键词:公共政策;偏差;解决对策
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公共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方案被采纳后, 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 运用各种政策资源, 通过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其本质上是遵循公共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公共行为模式的过程。公共政策执行是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实现政策目标最直接的重要活动,是整个公共政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旦离开执行, 那就成了空中楼阁了。具体来说,公共政策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替换性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本质来说是把上级政策肢解、曲解为我所用,实现狭隘的地方部门利益,甚至是个人私利,实质上是一种消极的政策变通,是对原政策的背离。比如,为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国家多次推出各种举措,但面对频频亮起的红灯,一些地方政府不是想着如何降温,而是采用多种手法,对宏观调控政策“拆招卸力”,企图蒙混过关。
二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的选择性执行。一些地方政府、单位对上级政策指令或命令进行过滤,选择对自身“有利”的规定执行。合自己“利”的就执行,不合自己“利”的就不执行,在执行中“见了黄灯赶快走,见了红灯绕道走”。一些单位“耍小聪明”、“打小算盘”, 置国家政策原则于不顾,站在小团体利益的立场上钻政策的空子,极大程度妨碍了上级部门目标的实施。这种选择性执行使完整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变得残缺不全,政策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政策目标的实现也必然大打折扣。
三是搞“土政策”的附加性执行。在公共政策的执行中,执行部门为了本地利益在原政策的基础上自行设置“土政策”,打着结合地方实际的旗号另搞一套谋取私利, 从而导致政策执行变形。以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例,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本来是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但在一些地方,计划生育罚款却成为乡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四是“阳奉阴违”的象征性执行。有些单位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只做表面文章,没有具体措施,拒不执行或象征性的执行,直接使政策被搁置,使政策成了一纸空文。例如, 近年来我国某些地方政府过分强调自身的情况,找各种原因让中央“搞特殊”, 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一再置若罔闻,甚至逆风而行,“你说你的, 我干我的”。
五是“虎头蛇尾”的敷衍性执行。实施政策要坚决贯彻、善始善终,但在现实中,有些部门、有些地区对上级政策虎头蛇尾、前松后紧,敷衍塞责、延宕推拖,消极执行,致使一些政策在执行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有时会出现负面效应,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六是“相互争权”的矛盾性执行。在现实工作中,由于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清晰,有时有一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因部门之间的权与利的争夺,部门间的红头文件或执行文书相互打架,政出多门,而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一项公共政策由几个部门共同执行时,有时还会出现两样结果,使政策对象难以适从,不知听从哪一个部门的执行意见或决定。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政策执行在政策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关系到我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水平。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才能改善和消除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呢?根据上述分析,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增强理性与法律权威。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所存在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有法不依现象,与政策执行人员缺乏法律和政策权威意识有直接的关系。树立法律和政策的权威是整治的正确选择,为此,在政策执行领域,必须做到:第一,执行机关和人员必须在法律和政策的范围内行事;第二,政策执行者不得享有不受法律和政策调节和制约的特权,任何人都不能违背政策和法律的规定;第三,一切违背法律政策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的责任。
二是实现公共政策执行的公开化。应打破传统的公共政策神秘感,提高公共执行活动的透明度,让群众和新闻媒体对执行的领导、协调和控制环节有所了解,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提高社会对执行的认识和配合程度。这既有利于公共政策执行目标的实现,又能促使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进程。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制定机关和执行机关的沟通,让执行人员政策执行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配置,执行目标实现的时间要求以及执行的步骤和方法,克服执行过程的盲目性。
三是整顿执行机关,提高执行人员素质。政策执行是由执行机关来具体行使的,执行机关的特性直接决定着政策执行的成效问题。很难想象一个无战斗力、无效率的官僚主义的机关组织能够获取政策执行的成功。执行机关必须做到首先职责分明,即明确规定每一个执行机关的权力大小和职权范围,其次,领导集中,指挥统一,目标、行动和指令要一致;第三,制度健全,运行机制要有序。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执行人员素质。由于执行机构的核心要素是执行人员对政策理解的程度的意向、态度和行为与执行效果有直接的关系。
四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完善政策传播渠道,建立政府与公众间的互动机制。政府的宏观政策可以通过媒体、电视、互联网等走进千家万户,提高政策的时效性;同时减少单一传播的层级,及时得到市民对政策和政府的反馈信息。政府应该和公众之间建立互动机制,及时听取公众的意见和要求,对政策作出必要的修改。
五是要重视反馈控制。控制是执行机关和执行人员根据执行过程反馈回来的信息和原设一定的标准对偏差行为进行矫正。政策控制的需要来源于政策与执行的偏差。任何政策都是面向未来的,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各种随机因素的存在,即使在政策方案完全正确的情况下,实际效果与政策目标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中,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政策执行的效果也不一致,更要加强反馈控制,及时调整矫正。
六是加强政策执行的协调。一项公共政策的执行及其目标的实现,需要诸多机关、部门和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应注意如下方面:一是加强纪委的监督。充分发挥纪委的职能作用,加大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力度,保障公共政策正确制订和有效执行。二是强化人大的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要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不断扩大公共政策审议围,进一步提高领导能力、立法能力、监督能力和人事任免能力。三是加强司法监督。强化司法机关对同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和社会团体及其领导人的司法监督和司法制约,对其在制订和执行公共政策中的违法行为,主动立案侦察和查处。四是保证专门监督机关的独立地位。目前,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实行的是双重领导体制,容易使监督人员产生不敢监督的心理顾虑,影响监督的有效性。(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沈晓霞, 廖锦亮. 论公共政策执行梗阻的成因与对策, 2008
[2]陈庆云. 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陈振明. 政策科学—公告政策分析标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doc 篇4
政策执行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在整个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之中,政策执行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它决定了公共政策产生的直接而又实际的效果。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制定的许多公共政策都比较符合现实情况,在得到较好执行的地方,政策的效果比较明显。然而,在我国现实的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在相当程度上还存在着诸如“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从而使得政策在执行中产生偏差和变形,导致政策目标不能有效实现乃至与完全落空的情形,不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政策敷衍执行。主要是指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主体故意只做表面文章,只搞宣传而不研究实际情况,不采取可操作性的执行措施,不落实执行政策的组织、人员、资金。政策执行主体或者被动等待上级的新政策,或观察上级是否要严肃执行,或旁观其他部门是否认真执行。在阳奉阴违敷衍塞责之后,政策执行容易错失最佳时机,从而直接影响政策问题的解决和政策目标的实现,是严肃的公共政策最终成为一纸空文。例如现实生活中某些地方政府口头上支持中央政策,或以书面形式表态,但没有按照中央政府的期望做任何事情;有些部门、有些地区对上级政策虎头蛇尾、前松后紧,敷衍塞责、延宕推拖,消极执行,致使一些政策在执行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有时会出现负面效应,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二是政策选择性执行。一项公共政策往往是由相互依存、有着共同目标的若干本分组成的,一些地方政府、单位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对上级政策指令或命令进行过滤,选择对自身“有利”的规定执行,不利的内容则有意弃之不用;更有甚者,当需要执行的政策与负责执行的机关、部门存在利益冲突时,执行机关就有可能制定与上级机关公共政策表面相一致,实际上相违背的执行措施,妨碍公共政策的全面实施。“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变形”,严重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极大损害了我国社会主义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以及国家和人民利益。
三是政策附加性执行。政策执行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附加了一些不恰当的内容,盲目扩大政策外延,使政策的调整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政策原定要求。执行部门为了本地利益往往采取一些土政策,或附加一些原目标所没有的内容,致使政策不能准确执行到位而出现政策失真。特别是一些地方,打着贯彻上
级政策要结合本地实际的旗号,另立一套规定,自行其是,谋取私利,严重阻碍了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效果。例如,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中国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应试教育的不良现状。但是这些年的实际政策执行过程中,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莫衷一是,有的地方将改善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说成是实施素质教育,有的说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教育是提高文化素质等,导致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外延被无限扩大,实质上偏离了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反而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四是机械照搬执行。执行者在执行公共政策时不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机械地照搬上级政府政策。例如个别政策执行者执行能力不强,缺乏因地制宜的变通能力,不主动创造政策执行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时机,而是盲目照搬照抄中央政策。这样不但不能解决具体问题,浪费了政策资源,还会把责任推给政策本身,是公众对政策本身的质量问题产生质疑,有损公共政策的权威和严肃性。
五是政策矛盾性执行。在现实工作中,由于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清晰,有时有一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因部门之间的权与利的争夺,部门间的红头文件或执行文书相互打架,政出多门,而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一项公共政策由几个部门共同执行时,有时还会出现两样结果,使政策对象难以适从,不知听从那一个部门的执行意见或决定。
综合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公共政策执行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我个人认为,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来说归为以下几点。
一是公共政策自身的缺陷。首先是有些政策缺乏科学性,不完整,不配套。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新老政策之间,宏观和微观政策之间,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和各部门的政策之间,以及一个大政策和它具体实施细则之间,往往没有很好的衔接和配套,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这一方面给政策执行带来难度,另一方面也给执行者寻找对策、钻空子造成可乘之机。其次是政出多门。我国目前机构繁多,部门林立,职责不明,多头决策,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常常是政出多门,甚至相互矛盾。面对众多甚至相互冲突矛盾的政策,政策执行者不得不采取“优先法”:顶头上司的优先,其他领导的靠后;经济监督、杠杆部门优先,其它部门乃至党政机关靠后;领导个人交办的优先,集体名义布置的靠后。这样一来,其政策执行必然大打折扣。再者是是政策多变。往往是今天制定了一个政策,时隔不久,情况发生了变化,又忽忙出台一个新政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政策朝令夕改,法无常规,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这样就无法建立政策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也很难使人遵从。
二是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因素。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政策认知水平、政策之心更利益及其价值取向是公共政策有效执行及其效果实现的重要保障。而目前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者素质参差不齐,执行者的素质高低也从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政策执行效果。从现实政策执行过程来看,一些地方、一些单位执行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人甚至缺乏必备科学文化知识,必然使政策执行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个别执行人员素质也确实不敢恭维。一是文化水平较低。二是业务技能较弱。三是职业道德较差。不仅直接影响到政策执行效果,也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公共政策执行主体作为“经济人”在执行过程中也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政策执行的行为偏差。在政策执行约束机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一旦公共政策威胁到执行者自身的利益时,执行者无论是出于公心或是私心都有可能抵制这一政策。这样就会造成国内该政策执行中政治资源的流失,产生大量的寻租和权力腐败的现象。
三是公共政策执行机制方面的原因。公共政策权力配置机制不合理,纵向权力划分不明晰,横向职能配置不合理。机构之间职能不清、责任不明使得政策执行过程中因利益纠纷而互相推诿从而导致政策执行问题的出现;执行监督机制不完善,我国目前虽然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行政监察体系,对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但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从上至下依然缺乏强有力的监控机构,专门负责检查监督各种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往往是一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下发一个文件,做出一些规定,而较少关心这些政策的执行情况和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正是由于法律、法规或政策的落实缺乏监督保障体系,执不执行都是一个样,时间一久,令不行、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风自然盛行。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doc 篇5
为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起到了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目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存在问题
(一)摇身一变。原已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采用非正常手段,故意隐瞒本人已经就业的真实信息,而向劳动人事部门申请要求办理《再就业优惠证》,并将原持有的营业执照注销或者丢弃不用,现又重新向工商部门提出申请,要求办理个体登记并享受免予缴费的政策优惠。
(二)偷梁换柱。原已从事家庭成员开办的个体、私营企事业的经营活动,现又向劳动人事部门申请办理《再就业优惠证》后,将原以家庭成员为负责人的营业执照注销,又以下岗失业人员的名义,重新向工商部门提出申请,要求办理个体登记并享受免予缴费的政策优惠。
(三)移花接木。按政策应享受优惠政策的下岗失业人员违反规定,将《再就业优惠证》擅自出租、出借给他人使用,承租(借)人则谎称是受他人雇用,从而达到欺骗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享受免予缴费的政策优惠的目的。
二、解决对策
(一)积极和有关部门特别是劳动人事部门进行协调,搞好沟通,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从源头上把好《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关,堵住《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纰漏,严防个别人员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利用《再就业优惠证》钻国家政策的空子。
(二)严格优惠政策的审批工作,在办理营业执照前要严格对经营人员的真实情况进行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严防别有用心的人员骗取工商营业执照并享受本不应该享受的优惠政策。
(三)对已凭《再就业优惠证》领取个体工商营业执照并享受政策优惠的经营者,加强日常管理,及时掌握其经营动态,对有“摇身一变,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嫌疑的从业人员,增大巡查的密度,时时掌握其实际经营动态,必要时可采用内查、外调等取证办案的方式,真正弄清经营者的真实身份,对采用不正当手段骗取《再就业优惠证》并享受政策优惠的人员,在建议劳动部门取消其《再就业优惠证》,取消其继续享受优惠政策的资格的同时,追缴其已享受的各种优惠费用。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doc 篇6
摘 要:本文针对变频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谐波问题、负载匹配问题和发热问题,逐一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变频器 谐波 负载 发热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 of harmonic wave, matching of load and
calorification for inverters in running, and made the relatively the measure.
Keywords: inverter harmonic wave loading calorification
1 前 言
自80年代通用变频器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目前,通用变频器以其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通用变频器应用范围的扩大,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 谐波问题
② 变频器负载匹配问题
③ 发热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管理部门和厂矿的注意并制定了相关的技术标准。如谐波问题,我国于1984年和1993年通过了“电力系统谐波管理暂行规定”及GB/T-14549-93标准,用以限制供电系统及用电设备的谐波污染。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及对策。
2 谐波问题及其对策
通用变频器的主电路形式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整流部分、逆变部分和滤波部分。整流部分为三相桥式不可控整流器,逆变器部分为IGBT三相桥式逆变器,且输出为PWM波形。对于双极性调制的变频器,其输出电压波形展开式为:
(1)
式中:n―谐波的次数n=1,3,5……;
a1―开关角, i=1,2,3……N/2;
Ed―变频器直流侧电压;
N―载波比。
由(1)式可见,各项谐波的幅值为
(2)
令n=1,则得出变频器输出电压的基波幅值为:
(3)
从(1)、(2)、(3)式可以看出,通用变频器的输出电压中确实含有除基波以外的其他谐波。较低次谐波通常对电机负载影响较大,引起转矩脉动,而较高的谐波又使变频器输出电缆的漏电流增加,使电机出力不足,故变频器输出的高低次谐波都必须抑制。
如前所述,由于通用变频器的整流部分采用二极管不可控桥式整流电路,中间滤波部分采用大电容作为滤波器,所以整流器的输入电流实际上是电容器的充电电流,呈较为陡峻的脉冲波,其谐波分量较大。为了消除谐波,可采用以下对策:
① 增加变频器供电电源内阻抗
通常情况下,电源设备的内阻抗可以起到缓冲变频器直流滤波电容的无功功率的作用。这种内阻抗就是变压器的短路阻抗。当电源容量相对变频器容量越小时,则内阻抗值相对越大,谐波含量越小;电源容量相对变频器容量越大时,则内阻抗值相对越大,谐波含量越大。对于三菱FR-F540系列变频器,当电源内阻为4%时,可以起到很好的谐波抑制作用。所以选择变频器供电电源变压器时,最好选择短路阻抗大的变压器。
② 安装电抗器
安装电抗器实际上从外部增加变频器供电电源的内阻抗。在变频器的交流侧安装交流电抗器或在变频器的直流侧安装直流电抗器,或同时安装,抑制谐波电流。表一列出了三菱FR-A540变频器安装电抗器和不安装电抗器的含量对照表。
③ 变压器多相运行
通用变频器的整流部分是六脉波整流器,所以产生的谐波较大。如果应用变压器的多相运行,使相位角互差30°如Y-△、△-△组合的两个变压器构成相当于12脉波的效果则可减小低次谐波电流28%,起到了很好的谐波抑制作用。
④ 调节变频器的载波比
从(1)、(2)、(3)式可以看出,只要载波比足够大,较低次谐波就可以被有效地抑制,特别是参考波幅值与载波幅值小于1时,13次以下的奇数谐波不再出现。
⑤ 专用滤波器
该专用滤波器用于检测变频器谐波电流的幅值和相位,并产生一个与谐波电流幅值相同且相位正好相反的电流,通到变频器中,从而可以非常有效地吸收谐波电流。
3 负载匹配问题及其对策
生产机械的种类繁多,性能和工艺要求各异,其转矩特性是复杂的,大体分为三种类型:恒转矩负载、风机泵类负载和恒功率负载。针对不同的负载类型,应选择不同类型的变频器。
① 恒转矩负载
恒转矩负载是指负载转矩与转速无关,任何转速下,转矩均保持恒定。恒转矩负载又分为摩擦类负载和位能式负载。
摩擦类负载的起动转矩一般要求额定转矩的150%左右,制动转矩一般要求额定转矩的100%左右,所以变频器应选择那些具有恒定转矩特性,并且起动和制动转矩都比较大,过载时间长和过载能力大的变频器。如三菱变频器FR-A540系列。
位能式负载一般要求大的起动转矩和能量回馈功能,能够快速实现正反转,变频器应选择具有四象限运行能力的.变频器。如三菱变频器FR-A241系列。
② 风机泵类负载
风机泵类负载是目前工业现场应用最多的设备,虽然泵和风机的特性多种多样,但是主要以离心泵和离心风机应用为主,通用变频器在这类负载上的应用最多。风机泵类负载是一种平方转矩负载,其转速n与流量Q,转矩T与泵的轴功率N有如下关系式:
(4)
这类负载对变频器的性能要求不高,只要求经济性和可靠性,所以选择具有U/f=const控制模式的变频器即可。如三菱变频器FR-F540(L)系列。风机负载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转动惯量比较大,所以变频器的加速时间和减速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5)
(6)
式中:tACC―加速时间(s);
tDEC―减速时间(s);
GD2―折算到电机轴上的转动惯量(N・m2 );
g―重力加速度,g=9.81(m/s2
);
TM―电动机的电磁转矩(N.m);
TL―负载转矩(N.m);
nAS―系统加速时的初始速度(r/min);
nAE―系统加速时的终止速度(r/min);
nDS―系统减速时的初始速度(r/min);
nDE―系统减速时的终止速度(r/min)。
从上式可以看出,风机负载的系统转动惯量计算是非常重要的。变频器具体设计时,按上式计算结果,进行适当修正,在变频器起动时不发生过流跳闸和变频器减速时不发生过电压跳闸的情况下,选择最短时间。
泵类负载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容易发生喘振、憋压和水垂效应,所以变频器选型时,要选择适于泵类负载的变频器且变频器在功能设定时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单独设定:
喘振:测量易发生喘振的频率点,通过设定跳跃频率点和宽度,避免系统发生共振现象。
憋压:泵类负载在低速运行时,由于系统憋压而导致流量为零,从而造成泵烧坏。在变频器功能设定时,通过限定变频器的最低频率,而限定了泵流量的临界点处的系统最低转速,这就避免了此类现象的发生。
水垂效应:泵类负载在突然断电时,由于泵管道中的液体重力而倒流。若逆止阀不严或没有逆止阀,将导致电机反转,因电机发电而使变频器发生故障报警烧坏。在变频器系统设计时,应使变频器按减速曲线停止,在电机完全停止后再断开主电路电,或者设定“断电减速停止”功能,这样就避免了该现象的发生。
③ 恒功率负载
恒功率负载是指转矩大体与转速成反比的负载,如卷取机、开卷机等。利用变频器驱动恒功率负载时,应该是就一定的速度变化范围而言的,通常考虑在某个转速点以下采用恒转矩调速方式,而在高于该转速点时才采用恒功率调速方式。我们通常将该转速点称为基频,该点对应的电压为变频器输出额定电压。从理论上讲,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恒功率控制,变频器的输出频率f和输出电压U必须遵循U2/f=const协调控制,但这在实际变频器运行过程中是不允许的,因为在基频以上,变频器的输出电压不能随着其输出频率增加,只能保持额定电压,所以只能是一种近似意义上的恒功率控制。
4 发热问题及其对策
变频器的发热是由内部的损耗产生的。在变频器中各部分损耗中主要以主电路为主,约占98%,控制电路占2%。为了保证变频器正常可靠运行,必须对变频器进行散热,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① 采用风扇散热:变频器的内装风扇可将变频器的箱体内部散热带走,若风扇不能正常工作,应立即停止变频器运行。
② 降低安装环境温度:由于变频器是电子装置,内含电子元、电解电容等,所以温度对其寿命影响比较大。通用变频器的环境运行温度一般要求-10℃~-50℃,如果能够采取措施尽可能降低变频器运行温度,那么变频器的使用寿命就延长,性能也比较稳定。
我们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建造单独的变频器低压间,内部安装空调,保持低压间温度在+15℃~+20℃之间。另一种方法是变频器的安装空间要满足变频器使用说明书的要求。
以上所谈到的变频器发热是指变频器在额定范围之内正常运行的损耗。当变频器发生非正常运行(如过流,过压,过载等)产生的损耗必须通过正常的选型来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对于风机泵类负载,当我们选择三菱变频器FR-F540时,其过载能为120%/60秒,其过载周期为300秒,也就是说,当变频器相对于其额定负载的120%过载时,其持续时间为60秒,并且在300秒之内不允许出现第二次过载。当变频器出现过载时,功率单元因其流过的过载电流而升温,导致变频器过热,这时必须尽快使其降温以使变频器的过热保护动作消除,这个冷却过程就是变频器的过载周期。不同的变频器,其过载倍数、过载时间和过载周期均不相同,并且其过载倍数越大,过载时间越短,请见表2所示:
对于变频器所驱动的电机,按其工作情况可分为两类:长期工作制和重复短时工作制。长期工作制的电机可以按其名牌规定的数据长期运行。针对该类负载,变频器可根据电机铭牌数据进行选型,如连续运行的油泵,若其电机功率为22kW时,可选择FR-F540-22k变频器即可。重复短时工作制电机,其特点是重复性和短时性,即电机的工作时间和停歇时间交替进行,而且都比较短,二者之和,按国家规定不得超过60秒。重复短时工作制电机允许其过载且有一定的温升。此时,若根据电机铭牌数据来选择变频器,势必造成变频器的损坏。针对该类负载,变频器在参考电机铭牌数据的情况下要根据电机负载图和变频器的过载倍数、过载时间、过载周期来选型。如重复短时运行的升降机,其电机功率为18.5kW,可选择FR-A540-22k变频器。
5 结论
本文通过对通用变频器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实际对策,随着新技术和新理论不断在变频器上的应用,变频器存在的这些问题有望通过变频器本身的功能和补偿来解决。随着工业现场和社会环境对变频器的要求不断提高,满足实际需要的真正“绿色”变频器也会不久面世。
6 参考文献
(1) 韩安荣.通用变频器及其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 三菱变频调速器FR-A500使用手册.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doc 篇7
1 什么是执行力
“执行力”源于企业管理, 是外来的移植词。用中国文化来解释, 就是贯彻实施计划、决策的能力。在企业, 执行力就是竞争力。执行力不是那种呆板地、机械地、盲目地执行, 而是唯物地、辩证地、科学地执行。总的来讲, 具有约束力、精神力、形象力、创新力、发展力的综合执行力, 才是完美的执行力。
2 国外大学生创业发展的特点
西方国家, 尤其是美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深深体会到企业家精神不可忽视, 因而社会舆论十分推崇创业的企业家精神。相应地, 它们的创业教育也注重企业家精神的培养。
2.1 企业的发展是中心
国外, 许多创业教育课程都是围绕小企业的创办做文章的。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主要是在教学内容上对小企业创业者与经营者本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要求、进行评定、启发和引导, 对企业创业、经营知识与技能进行基础教育和综合论述, 教育重点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而在于能力挖掘和素质教育。
2.2 多以商学院 (或管理学院) 为依托
许多创业教育项目都是发端于商学院 (管理学院) 或以商学院 (管理学院) 为依托的。如英国斯特灵大学的管理学院就支持一系列的创业导向活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创业教育, 也是利兹商学院以及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联合实施。
2.3 社会组织和社会资源踊跃参与
在美国, 创业教育组织活动极为活跃。这些组织包括教师组织和学生组织。它们进行或支持创业教育教学材料与教学方法开发、教学信息交流等工作。美国的创业教育发展还取得了部分社会机构的资金支持, 这些机构提供经费以赞助创业教育竞赛, 奖励接受创业教育的优秀学生, 开发创业教育课程。
3 执行力不强, 在大学生创业中的主要表现
3.1 分心走神, 尽职尽责不够。
不是一门心思干工作, 抓落实, 而是身在项目心在外, 把应尽职责挂在墙上, 说在嘴上, 没有完全落实到行动上。
3.2 业务生疏, 履职能力不够。
缺乏只争朝夕的精神, 没有学习和掌握本职业务的紧迫感, 长时间处在“冷手抓不住热馒头”的状态。
3.3 各取所需, 顾全大局不够。
一事当前, 不是站在全局上想问题, 而是先替自己、小团体打算, 对其有利的就执行, 对其不利的就束之高阁, 漠然处之, 并不执行, 或不去积极自觉地执行。
3.4 拖拉懈怠, 雷厉风行不够。
计划决策形成后, 不是抓紧时间, 抢抓机遇, 紧张快干, 而是等待观望, 拖拖拉拉, 不能按时间要求去完成。
3.5 粗枝大叶, 严谨细致不够。
完成工作, 执行任务, 粗粗拉拉, 不认真, 不严谨, 不细致, 明知“细节决定成败”, 可一到事上, 还是草率处置, 漏洞百出, 难以接受。
3.6 有头无尾, 一以贯之不够。
经营创业项目, 缺乏坚忍不拔, 一抓到底,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往往是虎头蛇尾, 有头无尾。
3.7 照搬照抄, 开拓创新不够。
在执行过程中, 惯于照搬照抄, 形而上, 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新经营项目和手段。
3.8 各自为战, 协调联动不够。不善协调, 单枪匹马, 各自为战, 结果是孤掌难鸣, 单丝不线, 任务完不成。
3.9 贪图名利, 无私奉献不够。
干工作讲价钱, 有名有利就上, 无名无利就推, 张口讲待遇, 伸手要补助, 没有利益, 宁可耽误工作, 把索取实惠放在第一位。
综上所述, 这些执行力不强的问题, 如不加以解决, 就会使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大打折扣, 导致学院的创业教育工作大受损失。
4 怎样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执行力
一是要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执行中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奉献精神、价值取向, 都是要靠思想政治觉悟来保证的。一般说来, 思想政治觉悟高的人, 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就强, 价值取向就正确, 执行力就强, 反之, 执行力就弱。因此, 提高执行力, 首要的是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二是要强化责任意识。必须把经营好自己的创业项目当成应尽的责任, 当成神圣的事业, 这样才能兢兢业业, 充满激情地去执行和完成任务, 而不是敷衍搪塞、消极怠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正如荀子所说“凡百事之成也, 必在敬之;其败也, 必在慢之”。就是说对工作怀有敬仰、敬爱、敬重之心, 是各项事业成功的基础, 才能更好地谋事、干事、成事, 提高执行力也就在其中了。
三是要精通经营流程。业务水平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水平, 业务能力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能力, 精通业务, 就事半功倍, 执行力就强。因此必须刻苦学习业务知识, 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业务水平的提高没有尽头, 只有精益求精, 向更高层次、更强境界努力奋斗。
四是要改进工作作风。工作作风是执行力的内在要素, 是执行力的重要保证, 和执行力是相辅相成的。改进工作作风, 应当着重在严、细、准、实、快五个字上下功夫。严, 就是要严格按上级计划决策的规定要求去执行, 力戒随意性, 严, 就是严谨慎密, 防止草率应付;细, 就是要细致入微, 不能粗枝大叶, 囫囵吞枣;准, 就是要准确无误, 不能模棱两可, 似是而非;实, 就是要求真务实, 真抓实干, 不能弄虚作假, 不能飘浮偷懒;快, 就是要雷厉风行, 紧张快干, 不能皮皮沓沓, 拖拖拉拉。工作作风达到了这“五个”字的标准, 执行力就会大大增强。五是要增强创新能力。经营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是难免的, 新情况, 新问题也会经常出现。正视困难, 解决困难,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就需要我们创新方式方法。创新方式方法,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和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 寻找适应和促进事物发展规律的新举措, 这个新举措也就是方式方法的形成, 再加以运用, 矛盾和困难, 新情况和新问题就会得到迎刃而解。
六是要树立账目意识。古人云,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任何一项目的经营, 都应该有与之配套的监督、检查和奖惩机制, 只有建立帐目, 明晰收入、支出、盈余, 日清月结, 才能保证项目正常运转并盈利。为此, 建立账目, 是企业发展的光明之路。
作为未来的企业家, 大学生应在学校的创业实践过程中,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积累创业经验, 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为明天成功的驾驭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近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办学规模日益增强, 但就业形势却越发严峻。为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国家和各大高校都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然而当前高校大学生在创业创新实践中都存在“执行力”不强, 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针对此类情况, 首先简要说明执行力在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满意度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意义;而后详细分析大学生在创业中执行力不强的一些具体表现;最后总结性提出提高大学生创业执行力的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执行力,高职,创业,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沈淑梅, 杨涛, 胡元庆, 王斐.试析企业执行力——强势执行力是企业成功的一半[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S1.
[2]温洁茹.浅谈领导执行力[J].大众商务, 2010, 16.
[3]张卫民.对我国大学生创业“瓶颈”的几点思考[J].成才之路, 2010, 19.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doc 篇8
一、我国物业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业管理服务收费问题一直是物业管理工作的难点
自从开始实施物业管理以来,物业管理服务收费问题一直是工作的难点,也是政府主管部门立法和监管工作的重点。
从物业产权人、使用人的角度,主要是收费标准过高。对于物业产权人来说,主要是针对房租而言,现阶段的低水平房租,使产权人交费额与房租相差很小;对于物业使用人来说,与以往相比,除了交纳房租外,还必须承担住户个人交费项目的费用这笔难以承受的开支。价格水平与服务质量也不相符。违规收费时有发生。比如擅自增设收费项目、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擅自处长收费期限、只收费不服务、多收费少服务、不按规定明码标价收费等等。
从物业管理单位的角度,主要是收费标准太低、项目不全。有资料显示,对于物业管理项目进行成本核算,发现除了个别项目外,大多数收费标准低于成本价。同时收费责任不清,承担风险过大。现阶段各物业管理企业承担了大多数公用部门的收费任务,不仅物业管理企业要投入人力代收费用,而且由于拒缴、欠缴现象普遍存在,物业管理企业还不得不为住户暂付大量费用,承担了很大的经济风险。
(二)物业管理企业经费严重不足
在实行物业管理后,居民从思想上、经济上都难以接受物业管理服务收费,这是物业管理遇到的一个难点问题。有些物业管理公司之所以起步艰难,其关键是不能解决经费来源,仅靠向住户收取服务费来解决物业管理的经费来源,大多步履维艰。公共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的资金难以到位,很少有物业管理企业落实到了这一笔资金;按合同规定的向每一个住户收取的管理费收入又由于目前存在的对收费工作的不理解、不支持,住户欠缴、拒缴管理费的现象时有发生,使这一笔资金也难以全部落实;合同之外的特约有偿服务收入由于大多数物业管理企业特约服务项目少,业务量小,不能从中取得多少收入,对资金的补充也是杯水车薪。
(三)物业管理的法制建设滞后
物业管理在我国的兴起也就是从近几年来开始的,国家出台了的法规虽然填补了我国物业管理法律制度的空白,初步改变了我国物业管理无法可依的状况,然而,与物业管理实践对立法的要求相比,仍有相当差距。由于在许多方面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使得在管理中形成大量的矛盾与分歧,物业管理的纠纷事件日益增多,而物业管理公司、业主之间产生纠纷后也缺乏仲裁机构和处理规程。
二、若干原因探析
(一)产生收费问题原因探析
传统的福利观念根深蒂固,物业管理意识尚未形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居民除交纳象征性房租外,没有其它任何住房消费,而推行新的物业管理模式,住户要支付高出原有房租许多的物业管理费,在观念上一时难以接受。同时行业规范尚不健全,竞争机制尚未形成。再者收费标准背离价值规律,执法监督缺乏有力保障。在收费执法监督问题上,对于物业产权人、使用人来说,可以通过消协、物价、房管部门甚至法院等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对物业管理单位来说,由于分户收费金额小,欠费住户数量多和欠费
原因复杂等因素的制约,在目前情况下,要通过法律手段监督和制约物业产权人、使用人交纳物业管理费,存在着诸多的实际困难。
(二)物业管理经费不足的主要原因
(1)物业管理启动资金难以到位。当前我国的物业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尽管政府每年对住宅小区的管理都能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但远远不能满足物业管理快速发展的要求。(2)物业管理企业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物业管理企业经营严重不足,营运资金缺乏,导致大多数物业管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除了收费难,启动资金没有到位等原因外,还有物业管理企业本身规模和所管理的物业质量的原因。(3)物业管理企业经营渠道少。企业化要强调“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物业管理公司要取得经济效益,既要通过各种方法降低管理成本,又要开拓经营渠道增加收入。
(三)法制建设跟不上物业管理发展的主要原因
(1)效力层次低、权威性不高,体系残缺不全。现行物业管理立法大多是建设所公布的各种部门规章,政策及规范性文件,这些规章的权威性、普遍适用性较低,不利于物业管理职权的行使。在我国现行的物业管理法律法规中,缺乏一部能统率物业管理所涉及的所有领域的基本法,一旦某一单行法规出现立法漏洞,无法可依的现象便不可避免。(2)内容不完全、法律漏洞多。现行物业管理法规的适用范围过窄。物业管理法的调整对象应该是所有的物业管理关系,而现行法规主要涉及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至于工业厂房、商业物业、办公大楼、仓库等众多领域的物业管理还是无法可依。同时,尚未建立完善、科学的物业管理市场准入制度。准入制度是主管机关对物管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的首要环节,是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基础。物业管理市场的监督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目前物业管理市场存在着多头监管而又监管不力的现象,不仅增大了物业管理企业的工作难度,也给物业管理的有序运行埋下了隐患。法律责任制度不健全也是原因之一。
三、我国物业管理发展对策
作者试图根据我国具体国情,结合国内外物业管理的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方法,探索解决当前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解决物业管理收费问题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对收费的认识。让人们充分意识到购房之后,还要在使用期限内,连续不断地自行承担物业维护和享受服务的全部费用。同时,强化业主委员会在物业管理中的作用。业主可以通过业主委员会来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利益。再者,物业管理要得到发展和繁荣,就要得到政府的扶助和支持,政府应该在物业管理开始兴起阶段扶持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激励物业管理行业竞争机制的形成。可对物业管理收费实施特殊税收政策,应进一步明确公共维修服务收费的法定税费的标准,使物业管理服务的价格构成更加合理,同时便于物业管理企业的实际操作。同时可以从各城市的实际出发,对物业管理收费实施特殊优惠的税制,减免部分税费,减轻物业管理企业的经济压力。政府对物业管理经费应当进行适当补贴,这有利于保护从事这一类物业管理的企业的积极性,推进住房制度改革进程。
(二)物业管理企业应从多方面着手,以改善经费不足状况
(1)物业管理可实行规模化经营。企业在生产规模上要达到经济规模,此时产品的单位成本最低。物业管理公司也应考虑运用规模经济发展企业化经营。(2)物业管理应实行专业服务社会化。我国的物业管理公司机构大、人员多,公司对每一项管理业务、服务项目都要亲力亲为,这势必大大增加了成本。物业管理公司应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寻求和适应符合国际惯例的新的管理架构和方式。(3)物业管理公司应开展多种经营。物业管理公司采取“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物业管理公司在从事物业管理和服务的同
时,也可利用自身的优势将经营范围扩大到与物业有关的业务,也可根据自身特点和该小区的情况向其它方向发展。(4)改革现行物业管理体制,打破单一物业管理模式。从大多数中低收入者无力负担物业管理费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尝试打破普遍推行物业管理公司管理一种模式的体制,将我国台湾地区普遍实行的业主自营式物业管理方式引进我国大陆的物业管理体制,实行物业管理公司管理与业主的自营式管理两种模式并用的物业管理新体制。业主自营式物业管理就是住宅小区(台湾称社区)的物业管理,既不由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也不聘请社会上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负责,而是由楼房业主自己打班。这种方式在台湾的城市中比较普遍。整个社区的建筑物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私产(即居民的套房),由业主自己打班;另一部分是公产,包括庭院、各种公共活动场所和临街的配套建筑物。公产归社区全体成员所有,由他们自己管理,即所谓业主自营式物业管理。台湾的物业管理队伍非常精干,专职人员只有两位,一位是干事,另一位是守门员兼监控员(他们的房间有对公产部分进行监控的先进电子设备,并且24小时录像,保留二周)。另外有少量的临时工,如保洁员、修理工等,由干事根据需要聘请,他们的工资、奖金等从出租房屋收取的管理费中支出。工作人员尽职、敬业,加上文明程度较高、设备先进、通讯发达,所以其物业管理成本不算高,水平和效率却很高。
(三)完善物业管理法律法规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doc】推荐阅读:
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08-19
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08-26
我国银行监管法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12-20
我国军人退役安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05-29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08-10
我国第三方物流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06-19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