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精选8篇)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篇1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1、思想观念的滞后
在中国,长期以来文教卫生事业都是由政府直接投资和运行的,即使是规模很小的剧团或电影院也属于事业单位。我国相当一部分的文教卫生领域的经营者一直把自己看作是特殊行业,危机意识和市场意识都比较薄弱。他们习惯于用行政的手段来管理自己的部门,用政府的资金来生产自己的产品,对于按照市场规则和市场规律来管理和操作还缺少经验。然而在国际上,由政府直接资助的文教卫生行业只占很小部分,相当一部分是由民间投资和运作的,即使由政府直接资助的这部分现在也有私有化的趋势,逐步被推向市场。
2、竞争能力较弱
现在我国文化产业的资本积累远未达到能与国外强大的文化产业相抗衡的能力。如电视业,英国出版的《国际电视业务》排出了世界 100 家大电视公司排行榜,中国几千家电视机构只有 CCTV 入围,名列第 57 位。前 20 位均为西方电视传播机构,其中第 20 名意大利媒介设备公司当年财政收入为18.4 亿美元,是 CCTV 的 4 倍。
3、投入不足
投入不足是我国文化产业形不成规模、缺乏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有关部门统计,1997 年,我国原广播电影电视部的电视科研事业费总额约4019 万元人民币,日本 NHK 的节目和技术调研费用年均在 1.6 亿美元左右,法国仅公共电视机构的视听研究费用支出 1 年即达 1.073 亿美元。当然,我国还有原电子部系统和原国家科委系统的部门以及地方广播电视厅(局)、广播电视生产企业对电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的投入,但与日、美、欧影视企业对电视技术的研究开发投入相比,仍是微不足道的。
4、管理不力
对文化产业市场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必然影响文化市场的有序经营,使腐朽、落后和不健康的文化有机可乘。因此,近几年来,我国文化市场的盗版、走私等若干“老大难”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仅最近一年半内,全国 30 多个城市收缴的非法音像制品就超过 600 万盘(张),查处违法经营窝点 4000 多家。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投资者、消费者的信心,遏制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已经提出“大文化管理”的思路,但是由于缺乏政策系统的创新支持,预期的改革效果并未出现,政府也就难以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战略转变。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篇2
关键词:区域支柱产业,问题,培育
一、中国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
1. 区域支柱产业的趋同现象较为严重
(1) 地方政府产业选择失范, 区域利益保护过度:在地方政府的财权和财力不断强化, 中央宏观调控弱化, 市场环境约束残缺的条件下, 不可避免地导致地方政府行为选择失当, 引发市场垄断、地区封锁、重复建设等诸多负面效应。
(2) 价格信号误导, 区域优势模糊, 区域分工淡化: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 价格信号显示出趋同取向比分工取向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这种价格信号的误导, 必然会模糊区域优势, 淡化区域分工。
(3) 宏观调控力度不足, 产业政策约束软化。
(4) 微观企业行为不当, 投资决策缺乏约束
地方政府事实上仍握有微观投资决策权, 政企不分状况并未彻底改变, 项目决策者仍未切实承担任何经济与法律责任, 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还未理顺, 从而造成投资失控与重复建设。
2. 超小规模, 低水平重复建设
(1) 市场调节存在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不能充分占有市场上的全部信息, 只顾眼前阶段性的市场信号, 忽略潜在的周期性信息, 在市场和行业的虚假信号的误导下, 为追逐利益最大化而盲目地投资, 使得重复建设不可避免。
(2) 人为制造政绩, 政企不分。在一些地区、部门和企业, 官员的升迁、部门考核、企业家业绩, 都取决于GDP的增长速度。在急功近利的心态驱使下, 盲目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把增加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 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 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3) 片面追求地方和部门利益, 搞地方保护主义。一些地区和部门为了局部利益, 利用掌握的经济资源、行政权力和政策资源搞重复建设, 撇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我行我素, 对已经发展过热、过快的行业依然进行投资。利用手中的权力, 防止外地企业和产品进来, 保护当地市场和企业, 从而保护了重复建设。
(4) 投资决策主体权利和责任不对称, 缺乏投资约束机制。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是主要的投资主体, 掌握着投资决策权, 但不承担投资的最终经济责任。权力和责任严重不对称, 投资决策缺乏足够的动力和约束, 损失由国家埋单, 没有任何部门、个人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 这是重复建设反复发生的根本原因。
3. 区域支柱产业的培育缺乏连续性
区域支柱产业的培育缺乏连续性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在项目的选择和培育上凭主观意识, 搞“拍脑袋”项目, 一任书记种烟, 下一任书记种茶, 反复折腾, 花样翻新, 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4. 地方对区域支柱产业的培育急于求成
一些地方受传统的自成体系、自求平衡的发展模式的影响, 在确立产业产出水平的发展方向上盲目求全、求多, 支柱产业的过多、过滥分散了有限的财力, 同时对培育区域支柱产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 重视选择产业而轻视培育的现象较为严重, 致使多年以前就确立为区域支柱的产业至尽仍未成为支柱。
二、中国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的培育
1. 区域经济支柱产业选择和培育的原则
(1) 区域优势和特色原则。首选有利于充分利用本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区位优势, 并能适应本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特色产业作为支柱, 才具有较高的优势水准和竞争力。
(2) 有所不为, 突出重点原则。一个地区不可能所有产业都同样具有竞争优势, 因此在支柱产业的选择中必须坚持有所不为, 突出重点的原则, 选择一、二个具有确定优势的产业作为突破口, 形成“支柱”;再围绕“支柱”培养一批重点产业, 形成支柱产业群, 支撑整个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3) 技术开发原则。只有源源不断地将新的科学技术注入支柱产业, 才能使其适应市场变化, 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达到投资成本利润最大化。
(4) 规模带动原则。规模较大的企业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资本积累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5) 扶持培育原则。政府有必要通过产业政策的规范作用和行政干预来引导支柱产业发展, 改善基础设施, 保证生产正常运行, 扩大外贸经营自主权, 鼓励企业向境外发展, 尽快形成跨国大集团和公司。
2. 区域支柱产业培育的方式
(1) 健全区域发展互动机制的制度保障。政府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之一是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
(2) 健全多种形式的区域发展互动机制。市场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合作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互助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补充, 扶持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3) 完善区域合作的利益协调机制。一是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二是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4) 通过体制创新健全区域管理机制, 组建跨行政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管理机构, 构建区域发展合作的信息交流平台, 促进区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3. 在培育支柱产业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的问题
(1) 制定和坚持科学的宏观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
(2) 加大对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区域的政策倾斜力度。
(3) 大力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总之在如何培育区域支柱产业的问题上, 首先, 要实地了解一个国家的国情和一个地区的实情, 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好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其次, 确定好的支柱产业一定要是本地区具有突出优势的、具有特色的产业。再次, 在发展支柱产业的问题上一定要把握住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扬长避短。
参考文献
[1]徐殿龙:支柱产业是区域发展之根.经济参考报, 2007年1月
[2]左克鑫:支柱产业的六大特征.经济参考报, 2002年第5期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篇3
回顾的工作,虽然各项工作都能比较顺利的开展,但深知自身依然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改善。其一,学习力度不够。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新知识新科学不断问世,面对严峻的挑战,加快学习的步伐迫在眉睫,不容迟缓。我始终相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在工作之余,我还在为考取基金销售资格、中级会计职称等证书做准备。其二,个人情绪控制不佳。针对以上问题,今后的努力方向是:其一,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其二,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克服自己的消极情绪,用饱满的工作状态,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积极配合领导和同事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篇4
关键词:城市;体育产业;问题;对策;
产业化发展之道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这一背景之下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与消费能力所需努力的方向。体育产业作为促进当代城市人群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正在被城市中的各群体所高度关注。为此,很有必要对我国城市体育产业发展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笔者就此进行了一些探讨,以作抛砖引玉。
一、我国城市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体育产业总体规模偏小
尽管近年来我国城市体育产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额超过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但是,我国城市体育产业的总体规模依然偏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相比差距很大。
(二)城市体育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因为北京奥运会的带动作用,我国体育产业也得到了发展,但呈现出以体育服务业为中心,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销售业合力支撑的体育产业结构特点,而体育健身休闲、体育中介活动等比例极低,因而影响到了城市体育产业的总体发展。
(三)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不够平衡
因为我国当前所实行的经济发展政策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差异,而中国的城市体育产业发展亦是如此。东部地区城市与中、西部地区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数量、经济效益等均存在显著差别,总的来说是东部优于中、西部,经济发达地区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我国的城市体育产业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和部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市。
二、发展我国城市体育产业的对策
(一)注重立法机制建设
因为城市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这一十分活跃的市场化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比如,体育产品侵权及体育服务欺榨等负面现象,均对我国体育产业市场的良性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有鉴于此,应当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让体育产业在区域建设之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比如,体育无形资产就需要加以依法规范、开发与保护。目前,我国在城市体育赛事的承办权、冠名权、广告经营权及特许经营权、明星形象权等各类无形资产经营上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与尝试,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尽管我国在城市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中具有了一定的经验,然而,就全国总体形势来说,体育无形资产运作的动作不够规范,无形资产开发尚处在初加工阶段上。所以,必须加快健全完善体育无形资产方面的法律与法规,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体育无形资产的巨大价值。
(二)积极培育体育中介组织
为了培育体育中介组织,应当着力抓好经纪人队伍的建设,培养出一大批不仅懂经济,而且又精通体育,能够活跃在体育产业之中的专业体育经纪人。要充分研究体育市场的需求与广大群众的体育消费心理,切实整合目前现有的体育资源,进行种类繁多的活动,从而将有休闲的市民吸引到各类健身、娱乐等体育活动之中。积极鼓励各所城市建设体育健身场所,大力鼓励各家单位、各所学校的体育设施能够免费对外开放,并给城市中的各类公园广场增加体育健身功能,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充分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要坚持不断拓展各项体育项目,满足不同时期以及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差异化需要。要分别面向不同的群体和不同的需要,分别开设各种适合和不同需要的体育培训班,从而提升广大群众的健身技能。要高度重视提升城市中各项体育竞赛的商业化、市场化程度,积极鼓励有远见的企业来承办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赛事,或者运用冠名、特许及专营等形式来赞助体育赛事,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好地树立与宣传自身形象的新途径,进而带动传媒业、广告业及商业赞助等多个行业的新发展。
(三)不断加大对体育产业的帮扶力度
鉴于我国城市体育产业的总体规模偏小,且发展不够平衡,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出现了行业垄断以及项目垄断。其表现形式是大量优质体育资源主要集中以政府主管部门和部分大型国有企业的手中,因而资源的利用率十分低下。例如,要举办好一个体育赛事,就需要协调众多的政府职能部门,直接造成了举办赛事的成本居高不高。可见,要想更好地发展城市体育产业,应当不断加大帮扶力度,积极帮助体育产业打破行业垄断以及项目垄断,鼓励更加多的民间中介组织积极参与其中。
(四)积极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业
体育消费是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广大市民的意识、行为和消费水平等将直接影响到体育产业之发展。所以,一定要深刻把握当前的市场脉络,大力挖掘发展潜力,运用合适的价格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之需求,从而开发出具有更多特色、更多项目和更多形式的体育健身娱乐市场。
三、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意识始终是保持城市体育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从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来看,城市体育产业刚刚进入到市场化早期阶段。面对着不断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市体育产业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加强立法保障、培育中介组织、加大帮扶力度、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业等途径,不断提升城市体育产业的实力,让城市体育产业真正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苏 华. 奥运后江西省体育产业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 商场现代化,(14).
[2]沈新宇. 我国体育产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 考试周刊,(5).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篇5
(一)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居民对住房的需求
根据国际经验, 当一国经济进入持续稳步增长的时期, 城市化的步伐也将加快。世界银行对世界133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 人均GDP低于300美元的国家, 城市化水平仅为20%;当人均GDP从700美元提高到1500美元、经济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时。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40%-60%, 而当经济发达, 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后, 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将趋缓;1980年, 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9.4%, 1995年上升至29%, 2001年进一步提高到36.2%, 城镇人口达到4.5亿。据有关业内人士估计到2010年, 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46%, 城市人口将达到6.4亿。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 无疑加剧了居民对住房的需求。
(二) 居民消费结构调整带动住房消费的发展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员汪丽娜指出, “居民消费结构的调整带动住房消费的升级换代, 是今后5-10年房地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的首要原因”。1978-2001年, 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6%, 人均GDP增长也高达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上升至6860元。城镇居民作为二元经济中的消费主体, 其收入的增长无疑为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奠定了坚定的基础;调查显示, 居民对现在住房的满意率不足20%, 约有48%的居民提出在未来3-5年内愿意换购住房, 已购福利房的有67%希望通过换购住房改善居住环境。显而易见, 居民有很大的潜在住房需求。
(三) 家庭购买力不足, 迫切需要住房消费信贷的支持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家庭越来越趋于小型化, 而与家庭小型化的趋势相对应的是社会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今后, 我国家庭将呈现“4-2-1”, “4-2-2”模式, 即一对夫妇要抚养4个老人一个孩子或一对夫妇要抚养4个来人和2个孩子。一方面, 我国居民绝大多数家庭都是工薪阶层, 经济收入有限, 工资增长速度远跟不上房价的飑升速度, 但另一方面, 他们家庭经济负担较重, 因此购买力不足, 需要住房消费信贷的支持。
二、我国个人住房信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消费者方面
1. 观念问题。
由于过去传统的福利分房体制的长期影响, 使得居民心理上对住房商品化存在抵触情绪。究其原因, 一是几十年来我国一直实行福利性分房, 职工对低租金住房、优惠价购房习以为常, 心理上在短期内难以克服“自己掏钱买房”的障碍;二是我国居民历来崇尚节俭, 多年“量入为出”的传统观念妨碍负债够房;三是目前的住房租金较低, 许多低收入居民宁肯租房也不愿意买房;四是部分职工对国家的房改政策心存疑虑, 住房的解决和改善仍寄希望于福利分房等。
2. 高房价与低收入的矛盾, 成为制约我国住房消费信贷发展的主要因素。
对比国外住房抵押贷款的经验, 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应在3-6倍之间, 否则就会因为居民的承受力不足而导致住房信贷风险加大, 而我国的这一比例高达10倍以上, 即使按“安居工程”房价计算也大致为12倍, 一些大城市甚至超过15倍。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一是城市拆迁安置费用过多, 地皮炒卖情况严重;二是政府干预过多、政策不稳定, 对房地产业采取限制措施, 各种税费偏高, 税种较多;三是房地产商追求高额回报等。
(二) 银行方面
1. 贷款手续过于繁杂, 令消费者望而却步。
根据个人住房贷款的操作程序, 办理过程涉及银行、房地产商、房地产交易所、房地产评估所、公证处、本人工作单位等多个部门。在支付利息之外还要承担高额费用, 如保险费每年按房价1%, 房地产评估费按房价的5%, 抵押物登记费按房价的3%, 公证费按贷款额的0.5%-2%计算, 贷款10万元大约要承担4000元左右的费用, 如此这般无疑增加了购房人的负担, 影响了住房贷款人的积极性。
2. 商业银行住房贷款品种单一, 实际贷款期限较短。
目前商业银行的住房消费贷款基本上实行固定利率的等额偿还方式, 无法满足不同收入、不同年龄和不同偏好的居民需求, 从而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个人住房贷款期限最初规定最长为20年, 1999年, 人民银行进一步放宽贷款条件, 规定最长为30年。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种种原因银行贷款期限多在10年左右, 期限的缩短使部分消费者还贷压力增大, 有些家庭难以承受。比如, 10万元贷款, 期限10年的月均还款额为1089.2元, 30年的月均还款额为572.82元, 后者仅为前者的一半, 居民每月的还款负担有较为明显的差别。 (最近贷款利率不断提高, 这一数字还在增大)
3. 银行的个人住房信贷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从而影响银行运营能力和经济效益。
(1) 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资信状况作出准确的评估以及借款人的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说, 银行方面只了解贷款申请人的一些普通资料, 如在什么地方工作、从事什么职业、性别、年龄等, 对于申请人的实际收入、信用状况就不那么容易了解了。按照国外消费信贷通行的规则, 为了保证家庭住房贷款的偿还能力, 住房支出与收入比率一般控制在28%-33%之间。由于我国居民收入中包含着许多非货币化收入和“灰色收入”, 并且普遍存在国营企事业单位开出的收入证明往往偏低, 私营企业开出的收入证明偏高, 银行无法确切计算和查证贷款申请人的实际收入水平。由于没有建立与个人信用制度相配套的个人信用评估、个人资信调查及个人破产制度, 银行也无法调查确定申请人目前是否负债, 过去是否有不良信用记录, 个人信用难以准确把握。此外,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 出现宏观经济波动、企业兴衰变化是正常现象, 借款人在还贷期间可能出现收入或下岗失业等情况, 也会导致贷款本息不能如期偿还。对于贷款申请人的信用调查的种种不确定性因素以及借款人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 迫使银行在发放住房消费贷款时不得不谨慎行事, 个人住房贷款无论是事前的抵押物和借款人的资信评估审核, 还是事后贷款的建档、监测、债务催缴和不良贷款的处置, 都会加大银行的经营管理成本, 这些对于追逐利润最大化的银行来说是一个很强的制约因素, 无形中影响了个人住房贷款的发展步伐。 (2) 抵押物处置令银行倍感头疼。虽然个人住房贷款规定借款人如发生违约。连续6个月不能按期还贷款本息, 银行有权处置抵押物, 但需经借款人同意, 否则只能通过法院强制执行, 银行需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 有时甚至得不偿失。对此, 法院首先进行调解, 调解不成, 才进行判决。而法院在判决时考虑的问题很多, 并不是纯法律问题, 债权人银行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因客观原因导致职工下岗、失业、疾病或收入下降等因素影响还款的, 法官作出的判决往往对银行不利。即使银行费九牛二虎之力, 通过种种途径取得抵押物的处置权, 最令银行头疼的就是抵押物的处置问题。因为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二级市场还不完善, 处置抵押物的执行机构也不明确。可以想象, 如果没有一个较好的法律环境, 银行不可能把抵押物收回;如果没有完善的住房二级市场, 收回的房子也较难变现。 (3) 第三方担保形同虚设。目前, 办理个人住房贷款, 银行要求提供第三方担保, 以此来承担连带责任, 但这往往是形同虚设。提供第三方担保的自然人或法人, 很难预测其长时间的担保能力。在提供担保的形式上, 银行一般采取由房地产开发商提供全程担保方式。与其他企业相比, 房地产受政策等因素制约更大, 自身的负债率较高, 其发展也呈明显的波浪型, 往往几个项目失误, 就会面临亏损甚至倒闭的风险。因此, 在个人住房贷款过程中, 第三方为借款人提供担保, 对银行贷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效果不佳。 (4) 银行还面临首期付款虚假的风险。依据个人住房贷款的规定, 借款人一所购房全部价款的30%获40%作为首期付款, 银行工作人员在发放贷款时往往注重借款人的还款能力, 而忽视了对首期付款的审查, 如果借款人的首期付款不是自由资金, 而是民间借款, 肯定会严重影响借款人的还款能力, 结果导致风险增大。 (5) 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期限长、资金周转速度慢, 各种意外事故等增加了收益的不确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平均违约率需要经过一两个经济周期的调整才能有充分的数据加以估算, 而目前我国个人住房贷款的发展时间还较短, 不能确定中长期违约率, 从而影响银行运营能力和经济效益, 增加风险。
4. 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和成本高、利润低的资产问题。
个人住房贷款的资金来源主要以银行的活期负债为主, 期限较短, 而住房贷款的期限一般较长, 最长达到30年, 变现能力差, 银行存在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占用的矛盾。随着个人住房贷款的迅速发展, 在信贷资产中的比率逐步提高, 商业银行将面临较高的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 我国推出的个人住房信贷是根据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办理的, 其利率要比同一期限的其他贷款利率低一个档次, 且无政府财政贴息。对于银行来说。虽然个人贷款是按月还本付息, 比公司贷款要快, 但实际上开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等于一种零售业务, 其成本高、利润低、手续繁杂。银行只能获得微利。
(三) 社会法律方面
现行金融法律、法规对消费信贷缺乏明确的规定, 现行的金融法规信贷基本上都是针对企业法人规定的, 很少有针对居民个人贷款的条款, 使得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 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
三、发展我国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对策
(一) 更新观念、完善政策制度
1. 观念方面。
加大宣传力度, 引导居民转变传统观念。根据国外的经验, 个人消费观念的转变是发展信贷消费的重要因素。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低收入, 低消费”的决策思想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传统消费观念必须改变, 否则将成为制约消费信贷发展的瓶颈, 由于受我国城乡二元经济格局、地区差异和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 我国消费者对于信贷消费的观念转变将经历一个从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从东部———中部———西部、从高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低收入户的一个发展过程。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宣传媒体要加大信贷消费的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宣传方式, 普及信贷消费知识, 逐步转变广大消费者先积累、后消费的传统习惯, 引导广大居民树立借助信贷工具, 适度超前消费的新观念, 以有效增加即期消费。
2. 制度方面。
制定合理、透明的住房消费政策, 使居民改变传统思想, 并在了解住房政策和规定的基础上, 逐步树立起住房信贷消费意识。同时要加快城镇住房制度由实物分配完全转为货币分配, 停止福利分房, 彻底改变旧有的住房福利分配体制, 扩大住房政策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彻底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观念和对福利分房的依赖心理, 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全新的住房消费风气和氛围, 促进住房消费心理机制的生成。
3. 政策方面。
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住房消费群体。针对我国存在的高收入阶层和政府大部分官员已有住房与低收入阶层住房消费能力不足的客观现实, 个人住房信贷政策应注重引导既具有强烈住房消费欲望又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中等收入阶层, 既具有较好预期经济发展潜力和负债住房心理, 又急需住房的青年消费群体上, 有针对性制定一些配套优惠激励政策, 如赋予商业应行一定的住房贷款定价空间, 有利于他们按照风险与效益对称的原则, 区分不同的产品和客户, 建立科学的利率定价水平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不断提高金融机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符合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以启动和促进这些中等收入阶层和青年群体的住房消费行为。
(二) 促进经济发展, 增进居民收入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家庭人均收入水平, 这是衡量一个家庭信贷消费承受能力的主要指标。只有具备相当的信贷承受能力, 居民才有扩大消费需求的能力, 变消费意愿为有效消费需求。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居民消费结构, 也决定了对相关商品的需求量, 对住房消费信贷的需求实际上是居民消费需求的一种反映, 一般居民消费需求升级换代之时, 对住房消费信贷的需求也将提高一个新台阶。
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居民的收入预期, 最终影响居民的消费倾向, 当一国经济发展呈现持续健康发展态势时, 居民基于对未来前景的良好预期, 将会增加消费支出, 对信贷消费的需求也会上升。因此我们要通过加快改革步伐, 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居民收入, 缩小收入差距, 提高住房信贷消费的信心, 使我国信贷消费走上顺利发展的轨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会在短期内有助于缓解最终消费需求的转换问题, 但不足以根本解决潜在最终消费需求的现实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 还需要加快市场化转轨进程,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明确居民对住房、医疗、子女教育、就业和养老保险支出的预期。
(三) 有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要逐步建立个人信贷消费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制度是金融机构评估借款人实施信贷监管以及控制信贷风险的基本制度, 它是开展信用消费的基础。建立全国统一的、健全的个人信用制度, 是发展信贷消费的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同时金融机构对开发商的信贷支持也应该谨慎。一般来说, 我们难以从开发商的注册资金和经营管理方面准确评估其资信, 则银行完全可以推后贷款发放, 在建筑施工开发的后期介入, 也可以通过了解开发商楼盘的销售情况来判断其市场运作能力。
(四) 健全配套制度, 完善信贷体系
虽然我国已经制订了一些相关的管理条例, 但仍然不能满足信贷消费业务发展的需要。有关部门应针对现阶段信贷消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研究制订与消费信贷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 建立健全担保、评估、保险、公证等一系列制度, 以规范和统一各商业银行的操作行为, 加大对违反消费信用行为的处罚力度, 使信贷消费业务做到有法可依;完善消费信贷政策体系, 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完善有关信贷消费的担保制度, 发展信贷消费信用保险业务, 降低贷款风险。
除此以外金融机构还应简化贷款操作程序, 适当降低贷款利率水平, 不断进行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汪利娜法律制度不应该淡化社会信誉和交易责任[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5, (2) :14-18
[2]陈洪波王震我国房地产宏观金融风险研究[J]中国市场2006, (5) :35-38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篇6
1. 脱离农民的实际需求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建立农村连锁超市是为了方便农民的日常消费,但是我们看到,很多连锁超市没有考虑到农民的实际需要及其消费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超市里所售商品与以前的农村零售店并无差别,只是商品的摆放变为开放式,购物环境有所改善而已,并没有体现出其服务于农民的独具特色的一面;另一方面,很多超市在选择所售商品时,忽视了农民的消费能力,片面追求高价商品,导致超市在农民心目中成为了高级消费场所,从而不愿意到连锁超市购物。
2. 配送中心建设滞后,制约连锁超市的发展
农村人口的分散性及农村本身在配送技术方面的劣势为农村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建设提出了难题。统一配送率不高、配送规模小、配送技术落后、配送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连锁超市在农村的发展。
3. 缺乏优秀的农村连锁超市管理人才
大多数农村连锁超市采用的是加盟连锁的方式,超市的经营者还是原来乡村杂货店、小卖部的所有者,而这些经营者中绝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习与培训,对于超市这种零售业态缺乏深入了解,对管理也知之甚少,因此只能做到形似,并没有掌握关于超市经营的实质性的内容。
4. 农村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一时很难改变
对于农民而言,去超市购物只是偶尔为之的行为,他们还是习惯于去杂货店、小卖部购买日常用品,这一点在中老年人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中老年人会认为逛超市是年轻人的爱好,而且没有去杂货店购买方便,但我们知道,家庭生活的大多数用品都是由中老年人去购买的,因此,如何吸引这些中老年人到超市购物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发展我国农村连锁超市的对策建议
1. 立足于农村实际需要,销售质优价廉商品
(1)相对于城市消费者来说,农村消费者的需求有其特殊性,这就要求农村连锁超市提供能够满足农民需求的特色商品,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日常用品、食品等。农村连锁超市可根据农村实际,销售化肥、农药、农用工具等,并可以购买一些农业技术书籍供农民免费阅读,让农民感觉到农村连锁超市是切实为农民服务的。另外,现在的农民越来越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超市可针对这一情况来购进更多种类的儿童书籍、益智玩具及营养食品等,在满足农民需要的同时增加自己的收益。
(2)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对于价格仍然是十分敏感的,价格的高低是影响其选择的主要因素。超市在购进商品过程中,在保证商品质量的基础上,一定还要实现价格的低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超市可加快自有品牌的建立,推出更多的自有品牌商品,这样既可以提供给农民优质低价的商品,又可以扩大自有品牌的影响力,从而实现共赢。
2. 加快配送中心建设,促进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
(1)对于村落分布非常分散的地区,连锁超市的门店可以一次性购进大量的可长时间储存的日常用品,以减少物流运输成本。
(2)在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上,应选择在各个连锁超市相距的中心点设立仓库,以实现最低的运输成本。另外,应该引进先进的物流配送与运输系统,逐步实现配送管理的计算机网络化操作,既提高了配送效率,又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资本。
3. 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积极吸收优秀的管理人才
现有管理人员虽然掌握的管理知识有限,但他们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及农民的需求有着很深的了解和认识,这一点对于超市的发展十分有利。因而,可以通过组织培训来提高他们的知识及管理水平。另外,现在农村也有很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如优厚的待遇、广阔的发展空间等,来吸引他们的加入。除此之外,总部还可以聘用一些专业人士作为各个连锁超市的管理顾问,以便及时发现超市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4. 采取各种方式,吸引农村消费者到超市购物
(1)对于农村年轻一代的消费者而言,逛超市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因此超市要做的就是如何能够使这种行为持续下去。这就要求超市能够提供符合年轻人口味的商品,如一些二、三线品牌的日常用品、价格不高的饰品、优美的购物环境等,使他们对于逛超市始终抱有一种热情。
(2)对于中老年人而言,超市应该通过宣传使他们明白里面销售的商品品种齐全,价格低廉,而且品质有保证,打消他们心里的顾虑。另外,针对大宗的物件还可以实行送货上门,使其深刻体会到超市的便利性。
(3)超市门店可以为农民提供一些娱乐活动,如提供音响设备以供农民在闲暇时唱歌、跳舞、扭秧歌等,吸引农民在娱乐之余来超市购物,既赢得了口碑,又增加了销售。
摘要:农村连锁超市的建立既可以为农民提供一个良好、放心、方便的购物环境,又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能够促进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就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农村连锁超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措施,以期促进农村连锁超市的快速、稳定发展。
关键词:农村连锁超市,配送中心,购买习惯
参考文献
[1]刘忠群.如何发展乡村超市[J].农业.农村.农民(A版),2006,3:17.
[2]李碧珍.农村连锁经营:可行性、现状、对策[J].商业经济文荟,2006,4:56-58.
[3]杨兰波.浅谈农村连锁超市的物流配送[J].消费导刊,2007,2:56-58.
[4]金日兰.浅谈农村超市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07,7:29-31.
[5]任万斌.地方连锁经营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6:49-51.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篇7
目前, 我国在电动汽车消费的层面上的支持力度很薄弱。首先, 与欧美日等些国家相比, 我国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力度不够大。第一, 国外等国家会采取返还部分消费金或是延长借贷时长等方式激励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 而我国并没有相类似的政策扶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第二, 国外的这些优惠政策时针对所有大众的, 而国内的虽然也存在一定的补贴政策, 但是一来相对于纯电动汽车的销售价钱和补贴金额来说力度不够大, 二是即使这种不是很优惠的优惠政策也只是针对公共部分来有, 个人消费群体没有享受的权利, 然纯电动汽车的消费群体恰恰是个人。其次, 国家对电动汽车产业的组织协调力度不够。国家没有对电动汽车产业进行统一的管理, 也没有相关的规定规定其生产标准, 致使出现电动汽车各家鼎力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最后, 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相较于欧洲重视柴油电动汽车的发展、美国重视氢动力汽车发展和日本重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发展, 我国一直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2 相关建设问题
限制电动汽车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有成本和价格双高之外, 另一个制约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是电动汽车充电的不便性。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善决定了电动汽车是否可以产业化, 就目前情况来看, 城市快速充电网络是电动汽车主要充电的形式。但是这种城市充电网络只存在于国国内尚无, 也正因为如此, 2008年上市的比亚迪F3DM的销售走势一直低迷甚至没能达到专家的最低预计。然我国之所以没有城市快速充电网络的主要原因如下:一, 国家电网是建设基础充电设施的实施者, 国家电网的态度决定着基础充电设施是否能够建成, 但是由于投入资金高达数百亿, 在没有国家支持的情况下国家电网不愿单独建设充电网络;二, 设立快速充电柱是建设基础设施最为简单的一步, 城市电路改造和转换装配装置是较重要的一步, 因为城市电路改造和转换装备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很多的衍生问题, 所以国家电网在国家没有明确的政策条件不愿实施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也因此体现出了电动汽车产业要发展就必须的与政府部门共同努力寻方案。
3 技术发问题
电动汽车的技术核心就在于电池的研发, 即使与以往的技术相比电池的研发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却出现了瓶颈, 很难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我国的电动汽车消费群体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他们一般的活动范围都是在城市内且对速度和路程的要求都不是很高, 我国现有的电动车电池技术基本满足了消费群体上述的要求。虽然我国现有的电池技术可以满足上述消费群体的需要, 但还不足以成熟到大规模普及的程度。电池研发技术发展的不够成熟严重的阻碍了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电池研发技术发展的不成熟主要表现在:电池使用寿命太短、时速不够高、续航里程有限和电池回收利用技术部合理。而电池回收利用技术不合理的问题很容易带来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因此, 我们在改善电动汽车电池性能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
4 研发资金问题
就其行业发展的性质而言, 电动汽车技术研发是一项烧钱的工作, 无论是中国较大型的汽车公司还是国外品牌的汽车想要单独研发创造都有很高的难度系数, 这样就造成了汽车巨头公司联合搞开发的局面。联合搞开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发中的各种风险同时也缓冲了研发失败的灾难性。就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目前的情形来看, 我国自有汽车企业有规模小、自有掌握的技术不够先进、研发资金不充足的问题。此外, 国家政策上没有给电动汽车研发提供些优惠的支持导致电动汽车产业在融资上存在些许渠道不畅的弊端。
5 知识产权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汽车行业存在一个现象:一般企业都是与国外巨头相合作, 在传统的汽车业上还能勉强的保存着50%的知识产权, 但在新型的电动汽车产业的知识产权几乎为零。虽然情况不尽相同但是原因却基本相同, 都是因为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跨国公司一把抓合资企业的控股权, 导致出现国际品牌垄断本土市场的现象。就像我国的电动汽车车型一样, 我国现有的电动汽车车型等都是在国外品牌公司车型基础上创新的, 这样我国的电动汽车生产行业就出现了严重的两权局面, 严重的影响力为我国本国主动权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行使, 严重的制约了我国自有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6 结束语
电动汽车产业与传统的汽车产业相比有很强的节能减排性, 其环保效果非常好。但是电动汽车产业起步较晚, 技术又都是高新技术, 所以其发展表现出迟缓性。本分别从从国家政策、相关建设、技术问题、研发资金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五个方面对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得出以上结论, 希望可以对未来同仁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电动汽车作为汽车体系的新生代表, 它节能减排的特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建设。电动汽车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 对技术和市场都有很高的要求, 而我国现有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市场存在些不协调的问题, 本文将从国家政策、相关建设、技术问题、研发资金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五个方面逐一展开论述。
关键词:电工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1]何晓燕.汽车服务企业的成本控制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0.
[2]王大林.产业政策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 2011.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篇8
关键词:村镇银行,发展,讨论
1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状况
1.1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历程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起步于2006年。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相继发布了《关于村镇银行设立的指导意见》等规章制度,这为村镇银行的成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和政策基础。翌年初,四川仪陇县惠民村镇银行作为我国首家村镇银行正式营业,随后浙江、广东、吉林等地也相继成立了多家村镇银行[1]。可以说,村镇银行正如雨后春笋一般在我国发展开来。
1.2我国村镇银行的数量以及地区分布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9月,我国各类村镇银行的数量已达1100余家,覆盖范围也由最初的6个试点区域扩展到了全国的31个省份;而福建省村镇银行的数量也已达到40余家,覆盖全省70%以上的县域地区[2]。
1.3我国村镇银行的具体注册成立形式
我国法律规章和 相关监管 机构允许 我国村镇银行以 公司制的 形式进行 营业执照 申请和注 册。具体而言,公司制又可以划分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 种不同形 式[1]。但在实 际运营过 程中,出于对注册流程、管理便捷、风险防控等因素考虑,我国的村镇银行大都采用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进行注册。
1.4我国村镇银行注册资金限额和规模
当前,我国相关政策明确规定对村镇银行的注册资金实行最低限额且上不封顶的制度。具体而言,中国银监会要求在县市区设立的村镇银行的最低注册资本必须高于人民币300万元(实际缴纳资本额);而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的最低注册资本则必须高于人民币100万元(实际缴纳资本额)[1]。该注册资金门槛相对较低,这也是我国鼓励村镇银行设立发展的政策之一。
2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2.1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内部制约因素
2.1.1内部治理制度尚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村镇银行内部治理制度的不完善突出表现在内部管理效率的低下。具体而言,由于村镇银行在人事管理上多受制于主发起行,而主发起行多将村镇银行作为其分支机构进行管理,这就容易导致村镇银行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效率低下。此外,村镇银行的内部管理制度也相对较为落后,其内部管理规章和系统大都沿用早期农信社的规章制度修改而成,而这并不适合当前形势下村镇银行的发展状况,容易造成相关问题,且不利于村镇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壮大[3]。
2.1.2吸纳公众存款比较困难
现阶段,我国村镇银行对于公众存款的吸纳存在一定困难,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公众对于村镇银行的品牌认知度存在一定不足。由于村镇银行的营运时间较短,属于新生事物,加之其资产规模较小,实力也远逊于传统商业银行,这直接导致公众对于村镇银行的不信任,不愿意将资金存置于村镇银行。第二,由于村镇银行在自身网点分布位置、服务渠道等方面的竞争力也皆不如传统商业银行,这也容易导致其在吸纳存款上不如传统商业银行。
2.1.3金融产品创新较为落后
现阶段,我国村镇银行受到自身条件和政策限制等因素,大都无法为储户办理办理电子银行、投资理财、担保咨询和外汇结算等业务,这直接导致了其吸引力的下降和储户的流失[3]。此外,村镇银行的金融产品也明显缺乏特色。具体而言,当前村镇银行虽然也开办种类多样的金融业务并承销各类金融产品,但真正具有农村特色、符合农民需求的产品却不多,例如农村土地承包质押贷款、农户子女教育贷款等村镇银行大都较少涉及。由于无法实现金融产品的有效创新且贴近客户需求,村镇银行始终无法对农户形成较高的吸引力。
2.1.4相关从业人员技能较弱
现阶段,相关金融专业人才的缺失严重制约了我国村镇银行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村镇银行所提供的工作环境、薪资水平和晋升渠道等较之商业银行均不具备竞争力,因此较难吸引到专业金融人才的加盟。而由于金融人才的长期缺失,这直接导致村镇银行的业务能力和业务范围难以得到提升和拓展。此外,由于村镇银行的人员大都源自主发起行的二线外派人员和当地聘任的临时员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村镇银行缺乏科学的管理经验、专业的金融知识。可以说,村镇银行“软件”配置的不足直接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
2.2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外部制约因素
2.2.1银行融资渠道较为狭窄
现阶段,我国相关政策规定村镇银行不能自由发行债券和参与债券买卖,也不能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该规定直接限制了我国大部分村镇银行融资渠道的拓宽。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村镇银行不仅无法保障自身正常运转,而且也无法对“三农”发挥有效支持。而且,当村镇银行在日常业务运行中遇到短期资金周转困难但却无法向其他金融机构一样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进行融资时,其只能通过其他渠道自行解决资金问题,这在加重村镇银行融资成本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
2.2.2金融配套政策扶持不足
现阶段,我国政府对于村镇银行的金融配套政策仍显不足,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看出。第一,税收减免政策不到位。现阶段,村镇银行依然属于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因此它不仅无法像农信社一样享受相关的减免税收政策,而且必须依照商业银行的标准上缴定额营业税,这种情况对于村镇银行的发展是很不利的[1]。第二,中央财政 补贴不足。现 阶段,中央财政对于农业银行、农信社等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均有进行财政贴息等定向补贴,但这些优惠政策大都无法覆盖至村镇银行,村镇银行每年接收到的中央财政补贴微乎其微,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
2.2.3政府监管方式较为落后
现阶段,我国政府对于村镇银行的监管方式仍然较为落后。具体而言,虽然当前我国的监管制度允许和支持村镇银行根据其注册资本量的规模、业务发展的种类、决策管理的复杂程度和服务特点自行设置简洁且灵活的组织架构,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尽管大部分村镇银行已经成立由董事会全权负责决策和监督的体制,理应无需再另行设立监事会,但地方政府大都要求村镇银行必须再行设立类似于“三会一层”的管理监督机构,这直接导致村镇银行整体结构的臃肿[4]。
3完善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大扶持力度,完善配套政策
第一,村镇银行归属地政府应当赋予村镇银行拥有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对等的优惠待遇。例如,当地政府可以允许村镇银行在开展支农小额贷款业务时,依据国家法定标准对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5]。这不仅能够直接降低村镇银行的业务经营成本,提升村镇银行盈利空间,也可以帮助村镇银行树立支农惠农的良好形象,更能够加深普通民众对村镇银行的认同感。
第二,政府应当逐步落实利率市场化政策,削弱对存贷利率的限制。我国现行的基准利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执行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贷利率必须以基准利率为标准来执行。然而,此类存贷款利率大都不适用于村镇银行。因此,我国政府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出倾斜,适当放开对村镇银行的利率管制。
3.2完善法人机制,强化日常管理
拥有一套科学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村镇银行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保证。因此,首先,村镇银行内部和外部监管机构都应强化对村镇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并建立相应的公开制度,让村镇银行运行过程透明制度化。其次,村镇银行必须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约束激励机制,逐步规范管理层的经营行为,以切实提高村镇银行的风险防控能力。最后,村镇银行必须规范其业务操作流程,对其各项业务实行科学有效的监管。
3.3拓宽资金来源,加大宣传力度
村镇银行可以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需要,对网点覆盖范围进行适当调整,并致力于提高中间业务的服务水平,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同时,村镇银行也可以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积极参加货币市场运作,以优化自身资产结构。具体而言,根据当前我国村镇银行大都存在的中长期贷款比重偏高、抵押担保贷款比重偏低等情况,村镇银行管理层可以有针对性地优化信贷结构并加大调整力度,以促使信贷结构更趋合理。
同时,村镇银行也要积极开展营销宣传活动,以提高自身影响力。由于现阶段村镇银行的知名度较为不足,这直接导致其吸收存款能力较弱。因此,村镇银行在苦练内功、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广泛宣传自身优势和业务特点,并为客户提供快捷、高效、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争取将自身打造成为具有当地特色且服务质量优良的精品型金融机构。
3.4加强研发投入,开发新型产品
推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是村镇银行发展壮大的关键。因此,村镇银行必须注重相关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服务水平的提升。首先,村镇银行应主动加强与当地不同机构之间的联系,了解当地农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政策,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来研发具有当地特色的金融产品。其次,村镇银行应结合当地农户的金融需求特征,针对拥有不同需求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客户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最后,村镇银行应掌握一定的金融工程技术,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能仅仅是单纯的储蓄业务和信贷业务,而是要根据农民不同的个性要求提供差别化的金融服务,以增强自身竞争力。
3.5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员工技能
人才是村镇银行最重要的资源,拥有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金融人才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村镇银行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更是强大竞争力的体现。就现阶段而言,人力资本已成为制约村镇银行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村镇银行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关注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以此来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推荐阅读: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08-10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doc11-15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25
浅谈我国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7-06
浅谈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23
后危机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对策11-09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1-14
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