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2024-10-09

试论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通用8篇)

试论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篇1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试论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试论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摘 要: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并且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及有关组织的高度重视。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目前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是我国迫在眉睫需完善的问题。因此,阐述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历史及现状,分析了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今后发展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一些建议,希望能用科学化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老年人在福利机构中的生活质量,因为当今的老年人,已经不仅仅需要解决温饱和安居问题,而是在他们获得基本的生存条件下,如何更高层面的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问题。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202-02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并且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及有关组织的高度重视。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目前,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建设在我国迫在眉睫。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类型可以划分为特殊护理院、护理型养老院、康复保健型养老院和老年公寓等。

一、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历史及现状

(一)我国古代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

首先,孤独园与悲田院。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养老救济机构,设置于南北朝时期。“孤独园”既收养无家可归的孤儿,也收养无人赡养的老人,并且负责为老人料理后事。这一由官方首创的救济赡养机构成为后世仿效的榜样。悲田院起始于唐代,起初称为“病坊”,设在长安、洛阳,是国家对贫苦无依老人的救济机构,专门收容无家可归的老年乞丐 [1]。

其次,是福田院和居养院。“福田”的含义源于佛经,意思是积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善行可得福报。宋代继承了前代设立国家救济机构的做法,在京城开封设立城东和城西两个福田院,负责收养鳏寡孤独的老人与孤儿,以及城中衣食无着的饥民。宋徽宗时期,老人救济收养机构发展最为迅速,其后,居养院在各国各地纷纷设立,甚至普及到县城。

再次,是养济院与粥厂。明清时期承袭宋代的国家救济收养老人的传统,在京城和全国各地广泛设立养济院、资善堂、粥厂等机构。明王朝对孤寡无依的老人的收养十分重视。当时的北京分为宛平、大兴两县,分别设有养济院各一所,其管理较宋代规制更为严密。清代收养救济老人的机构称为广局,规模较明代更大。在清代北京的救济收养老人机构中,最为著名的有设于广宁门外的普济堂粥厂和德胜门外的功德林粥厂。除了上述两家救济机构外,北京正阳门外的朝阳阁粥厂、宣武门外的寿佛寺粥厂也都是较大的慈善机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陷入长期的战乱和动荡之中,老年人的生活缺乏保障,除了有教会办的养老院与国民政府零星的救助外,基本没有系统的养老政策和养老方式。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状况得到了改善。

(二)我国20世纪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状况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农村把养老机构改称为敬老院,集中供养“五保”户;城市把养老机构改称为社会福利院,收养城市中的“三无”老人[2]。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养老机构逐渐走进社会公众的视野,其性质由原来的“供养型”开始向“福利型”转变,收养对象也由最初的“五保”、“三无”老人发展到了面向全社会的老年人群体,而且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作为老年人长期照顾的一个环节,养老机构与社会居家养老的互补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养老机构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我国的养老机构按照所属部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卫生部门主管的、以医疗护理为主的老年照顾机构,如老年医院、老年保健院、老年护理院等,主要是以治疗、医疗护理和康复保健为主的服务;另一类是由民政部门主管的,以提供生活护理照料为主的老年照顾机构,如老年福利院、老人院、老年公寓等,主要是为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的一种服务机构。在民政部门主管的养老机构中,按照机构所属行政级别的不同,又可以分为老年社会福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利院(省、市、区级)、敬老院(街道、乡、镇级)、养老院或老年公寓(社会、企业、个人办)等几种类型。在养老机构的功能划分方面,我国养老机构并不像国外那样按照机构的功能进行分类,而是在机构中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需要护理的级别进行一定的分区护理,即混合型的机构照顾。也就是说,在机构中包含了特殊护理、护理型养老、康复保健型养老等方面的内容。这种分类方法,既有其优点——可以满足老年人在同一养老场所的持续性照顾,又有其缺点——由于功能的不清而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剧、“421”家庭结构的到来、人们养老观念的逐渐改变等原因,养老机构有了迅速的发展。这体现出了我国老年福利事业的巨大进步。但是,在这种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了很多问题。

(一)养老机构服务供给能力不足

虽然我国的养老机构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但与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数量相比较,仍有着很大的缺口。一般而言,在发达国家中的养老机构的床位数为老年人口总数的5%左右,即使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也为2%—3%之间[3]。而我国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在总体上为老年人总数的0.84%。根据统计,2012年末,辽宁省城乡各类养老机构达到1 591家,养老床位总数达到20万张,新增床位2万张,同比增长11.1%,这才使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了27张[4]。由此可见,养老机构从总体上与老年人的需求还相距甚远。而与此对照的是,一方面,由于收费太高或服务太差使得养老机构床位还存在大量的空置;另一方面,养老机构入住的老年人结构不合理。很多健康老人长期占用了有限的床位,造成一部分身体状况较差、急需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排队等候。对于这个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在今后的时期中,应该进一步加大投入发展的力度,特别是运用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大力投入,建设一批适应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机构。其中,为了达到与居家养老相互弥补的目的,根据我国老年人口的高龄化趋势,应当重点发展建设护理型养老机构。另外,还应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当提高机构的服务质量、控制高档的养老机构建设,降低服务费用,增加入住率。除此之外,就是对那些真正对机构服务有需求的老年人优先照顾,而对那些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可以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尽可能使他们在社区中享受居家养老的服务,以达到充分、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二)养老机构功能结构单一

从美国、日本及我国香港地区的养老机构的类型情况可以得知,养老机构的类型划分主要是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和经济情况来确定机构的服务功能。而我国的养老机构并没有统一、严格、科学的分类,基本上按照设施规模、所有制形态、行政级别等分类,是“大统一”的混合类型,将生理、心理状况差异较大的老年人混合居住在同一家机构。这种分类方法尤其满足老年人在同一养老所持续性照顾的优点,但不可避免的是由于功能不清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当然,我国养老机构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缺乏西方国家的那种对服务功能与类型的细化。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以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体系化为我们的发展方向,将我们的养老机构分类为多层次的单一型和复合型,为老年人提供可选择的机会,以适合不同需求老年人的机构养老生活。这既可以满足一些老年人愿意在同一生活场所养老的需求,又可以避免服务资源的浪费。

(三)机构设施高档化、收费偏高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收费状况每个城市各有不同,如大连市是按照市、区县民政部门颁发的等级机构标准进行收费。老年人专门护理费实行面议的较多。社会办养老机构,自主定价,收费标准报价部门确认。根据笔者对大连养老机构收费标准的调查可以得出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超过了大部分入住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但养老机构也有其自身的苦衷。如资金多为依靠民政局等上级部门拨款,资金来源单一且严重不足,虽然偶尔能够获得企业等社会各界的资助,但资金运转依然十分困难,而降低收费无疑会危及机构的生存。一方面是政府财力的投入不足、财力供给方式存在弊端;另一方面则是一些政府办养老机构由政府包办,在组织上、经费上对政府有着高度的依赖性,造成一部分政府办养老机构习惯于行政指令,习惯于“等”、“靠”、“要”,缺少主动寻找服务市场的意识,难以适应养老服务市场的变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化,而且政府的财政拨款多数用于建设设施、增添设备等,资金利用效率低下。虽然养老机构表现出资金短缺,但是另一方面确实一些养老机构在制定发展标准时,又过分强调了硬件方面内容,在设计和服务方面上片面追求高档化、宾馆化,甚至为老年人服务的一般护理器也追求从国外进口,造成机构运营成本过高,入住费用自然也就随之提高。这样的高档次养老机构建的过多,超出了老年人的实际承受能力,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好的设备、好的硬件环境固然能为老年人带来好的生活,但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最本质要素是在软件方面,是为老年人服务的理念与高素质的服务队伍。因此,养老机构应该在软件建设方面进行努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硬件的好与坏。

(四)管理体制不完善、养老服务资源缺少整合

如上所述,我国的养老机构按照所属部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卫生部门主管的,另一类是由民政部门主管的。这种政府职能部门的分割,造成了民政、卫生等不同部门制定的政策只能在本系统内实行,资源难以互换共享,甚至有时出现相互冲突的问题。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老年人福利事业的发展已经走向了医疗与福利紧密合作的方向,是独立职能的社会福利部门或卫生、福利二合一的部门管理。而我国在中央集权的体制下,又受传统福利模式的影响,老年人福利政策和管理的部门往往在调配资源方面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面对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改革、调整管理体制势在必行。从养老机构自身的管理经营而言,我国的养老机构在经营理念上虽然已经从“救助型”转为了“福利型”,但这还远远不够。养老机构虽然是公益性、非营利性组织,但在经营管理中应积极学习、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的经验,不断提升经营管理理念,将养老机构的经营理念进一步转变为“福利经营型”。在资源的拓展与整合方面,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开发和利用现有的资源,把社区的资源利用起来,加强与社区医疗机构的资源整合,加强与社区老年人的互动,扩大养老机构的服务半径,增加服务内容,扩展服务形式,把养老机构变成老年人的长期照料中心、短期照料中心、日间照料服务中心、上门服务中心。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五)养老机构管理与服务人员素质低,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

一方面,由于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不太看好养老院工作人员的工作,对养老机构的印象普遍偏低,一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无法引进养老机构;另一方面,由于机构缺乏经费,为了控制或降低人力成本,服务人员多为聘用下岗人员或外来务工人员,待遇普遍较低,缺乏吸引力,人员文化素质较低,且绝大多数未接受过专门的训练,而且流动性很大,由此造成服务队伍的不稳定,大大影响了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而且,养老机构在制定发展标准时,又过分强调了硬件、医疗等方面内容,忽视了按照具体的服务对象制定不同的指标。因此,造成了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模式”,而不是现代社会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使得机构提供的服务多集中在最基本的生活照顾与护理方面,缺乏对入住老人进行个性化的、特殊精神和心理需求的认识和服务。

小结

通过以上对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今后发展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一些建议,笔者希望能用科学化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老年人在福利机构中的生活质量。因为当今的老年人,已经不仅仅需要解决温饱和安居问题,而是要在获得基本生存条件下,满足更高层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方青,赵怀娟.老年社会工作[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2] 仝利民.老年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311.[3] 陶立群.中国老年人社会福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4.[4] 学习文选.大连市老年学学会编印(内部资料),2013:9.[责任编辑 李 可]

------------最新【精品】范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试论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篇2

一、我国早教机构存在的必要性研究

(一)我国的早期教育是一门科学

早教是一门艺术,想要让早教合理的发展下去那么一定要有专业机构对其大力的支持。对孩子开展有效的早教能够使得孩子成长的更好。想要孩子的大脑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一定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孩子所接受到的教育必须要是全面的,要涉及到语言、艺术等方方面面。想要孩子茁壮成长,那么父母的正确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对孩子进行早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通过父母尽可能的付出努力从而让还自己接受良好的教育。

(二)我国的早期教育能挖掘婴幼儿大脑潜能

孩子刚出生那几年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阶段,要不断的对孩子感官上进行训练,通过不断的刺激也可以使得大脑更好的发育。孩子在0到3岁的时候,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最好时期,这时候家长们一定要对孩子进行系统地早教训练。

(三)我国的早期教育能培养婴幼儿的气质

早教对于儿童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不但能够发展气质,同时也能增强行动能力。因此一定要对这方面重视起来,使得早教工作不断的落实下去,从而使得孩子能够茁壮成长。通过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的婴儿在通过早教之后,发育商的增长率也呈现不同的趋势,岁数越小的人,发育商增长是越快的。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岁数小的孩子由于没有完善的活动能力,因此常常依赖于周边的环境。随着逐渐长大,使得动作能力有所提升,随着主动的积极性逐渐提高,因此也不必依赖他人。在加上岁数小的孩子他们的大脑发育是很快的,因此早教对年龄小的婴儿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我国的早教机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国家机构部门投入少

早教的发展状况和政府资金投入有关。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我国的早教行业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特别是近几年,,政府倡导大家对学前教育投入更多的关注,不过政府对该方面依然没有加大财政投入。根据统计发现,我国对早教总共的资金投入也只是占总GDP的0.07%。如此微小的投入也单单是针对一些3到6的早教机构机构。国家基本没有对3岁以下的幼儿早教机构投入资金。

(二)经营模式过于商业化

现在早教机构逐渐趋向于市场化。目前存在的绝大多数早教机构都是在工商局注册,只有少数是在教育局登记过的,不过他的经营仍然是按照市场的要求开展,现在的早教中心基本都以赚钱为目的,其主要的教育职能被其所忽略,所设定的教育目标以及理念也是为了满足市场的发展,更多的是为了获得利润,也没有对家长进行规范化的引导。很大早教机构打着传授知识的名号,从而忽悠家长们接受早教机构提供的多项服务。

很多在早教机构任职的教师他们通常和家长讨论有关于孩子成长的话题,认为要是孩子不尽早的接受教育,那么就会输在起跑线上。甚至也有早教机构通过销售学习用品从中获利。早教机构他们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这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想过制度对其进行考核,因此就无法判断早教机构的教育成效。不过,很多早教机构他们的目标就是获得经济利润,他们对教育方面研究甚少,因此常常导致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

(三)发展模式过于独立

较多的部分参与管理了早期教育。在80年代初,由妇联部门掌管0-3岁婴幼儿的教育情况,之后管理部门变成了教育部门。不过由于大量的私立早教机构的出现,使得这些部门在管理的时候相互推脱,在执行智能的时候缺少合作,因此使得管理没有成效。根据调查发现,现在的大多数早教机构都是个体经营,跟一些管理部门并没有产生任何的联系,而这些管理部门也相互推脱责任,从而不参与管理。

(四)缺乏政策的支持

在我国,早教机构并没有引起太大的重视,因此也没有制度对其进行约束。在实行改革开放初期,虽然卫生部有制定相关的制度,不过直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任何有关0到3岁的早教制度被颁发出来,只有少数的文件中提到发展0到6岁儿童的教育,不过事实上他都是针对3到6岁的教育所制定的,基本没有任何条约针对3岁以下的儿童的教育。

三、我国的早教机构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一)政府加大资金投入

国家想要进一步的规范早教机构,那么一定要从下述几方面入手:首先,一定要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一定要加快速度颁发有关早期教育的条约项目。其次,教育的投入必须来自多方面,一定要呼吁社会各行各业加大对早教机构的资金投入,使得来自己四面八方的力量都能投资教育。早教机构应该进行有效的划分分为非营利机构和营利机构。非盈利机构应该按照相关的制度开展,政府也可以给于一些资金支持;盈利机构也应该按照一定的法规,依法纳税。最后,一定要合理的配置教育资源,早教机构有应该尽可能的扩大规模而且又应该使得成本降到最低,使得资金能够用到实处。

(二)盈利的同时扩大其教育性

目前,我国的早教行业发展并不合理,处于一个混乱无序的状态,教育的质量也不高,也不知道早教的开展是否对社会带来帮助。如果想要改变现状,那么一定要建立完善的早教体系中,使得早教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如今,我国的早期教育还不属于教育体系,现在的早教机构基本都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不过随着社会对早教越来越重视,也完善了学前教育的立法工作,那么早教迟早也会被纳入教育体系当中。

现在的早教机构逐渐趋于商业化,这也带来了很多的弊端,往往会过分追求利润从而忽略教育的本意。如果让学前教育归属于教育体系,那么就能够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同时也能使的早教机构在收费上更加的合理,从而也可以使得孩子健康茁壮成长。

(三)加大政府部门对其关注力度

早教机构孤立发展肯定会带来诸多的问题,我国政府一定要对早教投入更大的关注,而且也应该加强管理。首先,地方政府就应该发挥出自己的价值,使得0-3岁婴幼儿早教机构的管理机制逐渐趋向于完善,同时也为0-3岁婴幼儿提供科学全面的早教,使得每个家庭都有着明确的早教意识。另外,早教机构一定要和其他机构加强交流,使得各部门积极的参加到早教的管理行列中。同时早教机构也应该配合各早教部门工作,使得早教机构在稳定的环境下不断的发展下去。

(四)制定扶持政策

最近几年,我国政府都提倡对孩子开展早教以及大力支持建设早教机构。在国务院颁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着重对三岁以下的孩子制定了教育目标:指出要重点发展三岁以下儿童的早教,同时也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希望到2010年为止,家长们能够有明确的早教意识。不过现在的早教政策还没有完全的落实下去,因此国家一定要密切的关注早教的发展,并制定出完善的策略促进其向前发展,使得早教政策能够向着明晰、规范不断的发展,为了完善早教市场,地方政府也也要从实际情况考虑,制定科学的早教政策一定对早教市场进行宏观的调控。

试论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篇3

【关键词】早教机构 问题 对策

早期教育中的第一个教育阶段是针对0~3岁的婴幼儿实行的教育。目前在我国,这些婴幼儿的父母多为“80”后一代,他们思想新潮,重视教育,据统计,有近20.12%的孩子被送到各大早教机构,早教市场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中。早教,作为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育的是宝宝们的无限潜能,教的是家长们的启蒙方式,但在这个朝阳行业的背后,诸多早教机构在自身体系及外部监管上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模式缺乏统一标准

目前,市场上的早教机构数量众多,既有已经形成品牌化的大型早教机构,也有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小早教机构,各早教机构为争夺市场空间,都竞相推出自己的特色旗号,如金宝贝的双母语、爱尔贝推行蒙台梭利教育观念,AOK主打“剖腹产儿童潜能开发”、东方爱婴强调“中国本土第一早教品牌”等等。由于它们各有侧重,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必然无法统一,据了解,家长普遍反映特色“多”效果却看不清。这些所谓特色的出现是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比如手脑并用、逻辑思维开发等等;而忽略了对孩子成长规律的实质关注,比如接触自然,体能锻炼、人际交往和人格发展的培养,进而导致没有核心,课程开发混乱,甚至在一定程度还出现了过度宣传,虚假欺骗的成分。

2. 师资紧缺且专业化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高校对早教老师的培养没有设置专门针对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专业,幼师和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面向3~6岁儿童的幼儿教师, 0~3岁的早期教育相关内容很少被提及,因此多数早教机构师资匮乏。据调查,这些早教从业人员主要是幼儿园教师或育婴师,前者将幼儿园3~6岁的教育方法照搬过来,缺乏对0~3岁婴幼儿特殊性地教育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后者虽持证上岗具备照顾婴幼儿的基本条件但缺乏“教导”婴幼儿及家长的相关技能。此外,他们进入早教机构后培训时间短,培训课程内容杂乱,培训形式过于单一理论化,导致整体培训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3. 父母缺乏有效的指导

早期教育主要面向0~3岁的婴幼儿,父母陪同下的亲子活动成为大多数早教课堂上的主体框架,而且这些活动的绝大部分会延续到婴幼儿的家庭活动领域。因此,家庭教养者的育儿理念和能力将直接影响着这一阶段的教育质量。据调查,目前的早教机构将教育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婴幼儿的自身发展上,而疏于对家长的指导, 尚未建立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早教机构的教师大多缺乏对家长进行指导的意识,指导能力更是无从谈起。据反映,很多家长缺乏婴幼儿的教育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们的一些行为经常束手无策。

二、解决的对策

1. 统一行业标准,改革教学内容

规范的缺失是婴幼儿早教机构面临的最大问题,政府应强化其管理责任,一方面出台相关的管理规范和行业标准,为必要的监管提供依据、为早教机构经营运转提供规范和框架;另一方面集合婴幼儿早教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早教行业制订统一的标准,其中包含教材、教具、教学质量、教学环境等方面的统一标准。此外,机构内部在课程的设计上不能功利性太强,只一味迎合家长,而应回归到孩子的原本需要上。孩子们通过早教课堂并不是能够学到什么,而是尽量设置常规一些课程,通过亲子课的形式,多贴近自然进行实践,培养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生存能力及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指导家长如何训练孩子的肢体动作和精细动作,从而为孩子在幼儿时期接受科学和数学教育奠定基础。

2. 充实师资队伍,提高资质门槛

早教的授课群体不仅是孩子,还有孩子的家长,课程的讲授除核心教育理念,还涉及婴幼儿护理、营养和疾病预防等,对师资的要求非常高。我国的早教机构从业者人职门槛过低没有统一的准入标准。为此应逐步完善早教教师的准入制度,对早教教师在学历和专业方面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并对其进行职前职后双重培训, 职前以各大高校为依托,参照权威性的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相关课程系统化的学习;职后一方面应规范从业人员阶段性的强化学习,另外一方面应使其参与到多种实训模式当中,充分将相关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其中可以发挥老教师的引领作用,借助以老带新的方式共同进步。

3. 为家长提供全方位的指导途径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亲子性,家长是孩子最主要的老师,家庭是婴幼儿的第二课堂。因此,早教机构应承担起指导家庭教养者的重任。大部分早教机构课堂都具备家中无法获取的较适宜的教学模具,因而早教教师应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家中可行的教育方案授予家长在课下继续进行,以强化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为婴幼儿父母提供自愿参与、公益性质的短期育儿教育培训或讲座,向家长传递科学的教育理念。为家长搭建诸如论坛、微信等交流的平台,鼓励家长互相分享育儿经验。

【参考文献】

[l]姜新新, 蔡淑兰. 我国早教机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1 (2).

[2]陈红梅.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共同体的建构与保障[J]. 学前教育研究,2011 (8).

【作者简介】

试论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篇4

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出台主要是为了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体制建设任重道远。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体制性障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还很多,城乡二元结构还未根本破除,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例,尽管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已近20年,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还普遍存在许多制度性、技术性、操作性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农村信用社没有发挥应有的支农作用;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又过窄,而且随着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完成,贷款业务又进一步萎缩;商业银行出于自身经济效益考虑,将部分分支机构从县乡退出;农业的保险制度落后,农业商业保险规模小,险种单一。二是农村资金流失严重。农业银行及一些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在农村吸储能力很强,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却较少;城市信用社下乡揽储挖走部分资金,转向城市。三是缺乏农村特点的贷款担保制度。在现行信贷政策下,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自身不能提供有效的贷款抵押担保,难以得到需要的贷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势必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通过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强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规避机制等三方面加大金融支农的力度。

2.农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

(1)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投入严重不足,农业发展缺乏后劲。一是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其占国家基本建设投入的比重,“六五”时期为5.1%,“七五”为3.3%,“八五”为3%,可见逐年减少。由于基本建设投入不足,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全国约有1/3的水库带病运行,60%的排灌工程急需维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逐年下降,遭受灾害面积逐年扩大。二是农业科研经费严重不足。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0.1 %,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比重不到0.2%,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利益的驱使,社会、企业和农户对农业的投入也不多。没有建立国家、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的财政、金融、税收、农产品价格补贴等体系和运行机制,农业投入不足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虽然我国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生产品种结构单一,产品结构层次低;农产品加工业滞后,农产品增值困难;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难以形成规模经营;缺乏科学的区域布局等等。

(3)农业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难以持续提高。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少,加上在相当长时期内耕地缩减、淡水短缺、人口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还在继续恶化,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导致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难以保证。

(4)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信息等服务滞后。我国农业服务体系长期以来以推广和服务为主,目前,农业服务体系存在队伍膨胀、机制不活、负担太重、观念滞后、服务能力低、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和经济效益低等各种问题,很难适应市场农业发展的要求。

(5)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业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我国目前许多农村地区个体贩运户规模小且不稳定,区域市场发育不全,大宗农副产品难以及时有效地销售出去,远远不能适应农产品的流通要求。

3.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滞后,农民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改革开放以未,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种民主形式和实现途径被创新性地探索出来,广大农村居民参与基层民主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自身的权益也得到了更有效的保障。但是,在新时期新情况下,我国目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仍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面临很多挑战,主要表现为:

(1)农村基层组织缺乏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性。我国目前一些农村党员干部思想观念陈旧、能力不足,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思想僵化、志气退化、组织弱化“三化”倾向比较严重,致使党组织在农村的战斗堡垒作用得不到正常发挥。

(2)村民自治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村委会直选中的贿选问题,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两张皮”的问题、村民自治中乡政村治异化的问题、村民自治中村规民约的违法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推进,导致农民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

(3)乡村宗族势力挑战村民自治。农村宗族势力的存在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强制性的国家权力退出农村有关,是农村在适应现代政治的组织资源缺失状态下传统势力的恢复。宗族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村落中集体组织的不足。合理利用宗族组织可以大大降低农村社会运行成本,对发展农村生产和村民自治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宗族文化与民主政治毕竟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文化,宗族势力对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许多消极影响。宗族势力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入侵到农村基层政权,成为农村治理体制的组成部分,从而利用基层政权的力量牟取私利或扰乱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更重要的是,宗族势力很容易被黑恶势力所利用,从而形成以宗派宗族为基础的、对社会具有严重危害的邪恶势力。因此,农村基层民主要发展,必须逐步清除宗族势力。

(4)人口流动使村民自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一定数量素质较高的村民的存在是村民自治的组织基础,但我国目前农村农民的大量外流,严重地削弱了村民自治的组织基础。大量高素质农民的外流,一方面使村庄中可供民主选举的高素质的村委会成员候选人减少,由此直接导致村委会工作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留在村里的农民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有很多对行使民主的程序和意义不太懂,从而容易导致民主的程序流于形式,民主决策也很容易异化为少数村干部决策。

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使我国农村社会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观。但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要。农村教育基础依然薄弱,中小学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办学条件差、留守学生多等问题十分普遍,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任务相当繁重;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健全,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薄弱,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十分突出;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十分短缺,不少地方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破旧残损、年久失修,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没有文化活动设施、没有文化活动内容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农村社会福利严重滞后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社会福利机构匿乏、社会福利覆盖面狭窄、地区发展不平衡、各福利项目发展不平衡、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等诸多问题;农民生育观念与国家政策有很大差距,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致使农村居民公平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难以保证,极大地抑制了农民消费水平和发展能力的提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障碍。

5.农村环境问题非常突出,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我国目前农村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安全受到了很大威胁。这些问题突出地表现为:

(1)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由于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当地局部生态平衡遭破坏,进而在整体区域范围内造成生态功能失调,生态调节作用减小,各类自然灾害频发。

(2)农业污染加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等化学投入,造成严重的地面污染,不仅导致农作物减产、农产品品质下降,而且对土壤、水、生物、大气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同时,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废弃物对农村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极大地影响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

(3)居民生活污染严重。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生活污染由分散走向集中,各种问题日渐严重。主要表现在:农村生活垃圾数量增多,而且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没有进行有效处理;生活污水任意排放,致使河流、湖泊污染严重;生活取暖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对当地空气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试论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篇5

中国老年福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姓名: 学号: 班级: 邮箱: 2016/6/8

中国老年福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带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老人问题将不再是个人问题、家庭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在家庭提供老年福利功能弱化的同时,老人福利社会化也就成了必然。老年人的社会福利是根据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由社会提供给老年人的物质和社会服务。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大多享有一定的社会福利保障,生活因而相对稳定和舒适,但很多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老年人则呈现另一番景象,他们的老年生活得不到相应的保障。由于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总数急剧增加对社会福利的需求日益增多,而现阶段我国的老年人福利政策还不成熟。因此,急需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社会福利事业。

关键词:社会福利;人口老龄化;福利政策;

引言: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在中国尤其明显。与中国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一同到来的问题是,家庭小型化日渐明显,老年人对养老的需求与家庭实际能提供的帮助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迫切要求加快推进社会化养老进程,但目前中国“社会化养老”明显不足,使得老年人福利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凸显。完善老年人社会福利政策,加快老年人

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的首要关注重点。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一)我国老年人绝对数量大,增长速度快

老年人口绝对数量问题是人口老龄化首要问题,我国超大规模的老年人口将给我国社会和自然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可以看出,中国的老年人口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增量上都是极为突出的。

(二)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我国长期坚持的计划生育有直接关系,因而形成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的局面。发达国家的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达到7%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而我国进入老龄化国家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800美元,发达国家的人口先富后老,我国则是未富先老,当我国进入老年社会时,我国所拥有的财富无法满足大量的仅作为消费者的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养老就将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

(三)地区间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的迁徙率相对国外来说极低,地区间的人口分布不平衡,老龄化程度差异也较大。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

二、我国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的现状和问题

[1]我国老年福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下,对处在特殊困境下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扶养人的孤寡老人,和部分生活不能自理,家庭无力照顾的老人提供供养,医疗,健康,娱乐和教育等方面的服务。

(一)目前,我国老年社会福利覆盖面小,面对人多服务少的矛盾

在我国农村,老年人主要由家庭赡养,老年社会福利设施少,很多地方只有敬老院,而且设施陈旧,环境差,只能提供吃,穿,住等简单服务。农村老年人很多只靠土地收入维持生活,收入很少,随着年龄的增加,自身行动能力下降,患病率、伤残率上升,健康状况常常不能得到保障。

另据调查,全国现有1400万左右的老年人要求进入福利机构养老,占老年人总数的11%,而各类福利机构能提供的床位只有10.42万张,不到全国老年人总数的0.8%

(二)布局和结构不合理,服务项目单一

由于我国城乡差异存在,城乡之间老年人社会福利存在较大差距。城市福利设施相对较好,服务水平较高,而农村大多数福利设施已年久失修,且不能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三)老年福利事业主要由国家承担,社会化程度低,资金不足

由于我国老年社会福利事业是由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国家、集体包办,社会力量举办的老年福利事业较小,社会化程度低。

造成老年福利事业资金不足,发展缓慢。而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僵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

(四)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素质有待提高;

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工作。而社会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接受过正规的岗前训练,也就是说福利机构的从业人员应该是专业人员。可是,我国却缺乏这方面的认识,将服务工作看作是单纯的体力工作,有的单位甚至向社会招募临时工,不经培训直接上岗。目前我国养老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还不能有效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我国尚未发展出一支成熟的老年人服务人员团队,行业内也缺乏统一的职务培训制度和相应的资格证照制度。

三.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的应对措施

面对老年人福利需求与供给矛盾十分突出的局面,国家必须调整社会政策,承担福利政策的建设责任,加强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实行资源整合,通过国家政策机制来分配和调整资源,最大限度地加强社会福利。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老年人社会福利建设,应当通过完善服务体系、拓宽服务对象、增加服务内容、明确责任承担、扩大覆盖范围等路径,建立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

首先,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立足基本国情,基本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

[2]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和服务提供相匹配,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互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针对这个发展目标,我们针对老年人社会福利提出以下几个应对措施:

(一).加强老年人社会福利方面的法律建设

从长远发展来看,要使老年福利有可靠保障,必须制定出老年福利的专项法律法规,如老年福利法、老年保健法等。为了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我们要尽快制定政府补贴、购买服务、高龄补助等新政策,并把行之有效的政策及时上升为法规和规章。所以我们要从制定政策,完善政策和落实政策入手,进而将有效的政策上升为法规规章。国家为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及养老服务机构,在土地供应、资金投入、税费减免、财政补助、医疗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优待老年人的政策,我们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落实。

(二).稳步推进城乡统一的老年社会福利保障和制度建设

我国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对立,逐步建立起城乡协调、均衡、统一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护理保险、低保制度、医疗救护和贫困救助制度等。我们不但要重视农村养老问题,也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养老保障制度。在农村养老方面,我们必须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在税费改革中减免农村老年人的纳税负担。对于特困老人,还要建立专项的救助补贴。在城市养老方面,我们要完善城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

度和医疗制度,向城市居民提倡个人养老储蓄,让他们学会自我保障,从年轻时就树立起自我养老意识,为自己今后的养老做好经济和物质上的储备。

(三).扩大覆盖面,并提高产品、设施和服务的质量

老年人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不但要惠及城镇各类就业人员,我们还要设法覆盖城镇大多数的老年人和农村人口,特别要重视老年女性和高龄老人。现今中国老年人主要是以居家养老为主,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的最普遍和最主要的形式,其主要的优点是成本相对较低。我们可以利用这个优势,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对于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养老困难的老年人,经过评估,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为居家养老提供支持。此外,我们还要增加养老机构和护理人员的规模,增设老人活动场所和设施,努力做到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乐。

(四).有效投入资金

没有资金的投入,我们就不能适应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我们不但要通过积极争取政府的投入来发展老年福利事业,还要将资金来源多样化。我们还可以通过激励社会投入和扩大福利彩票发行等多种渠道,来加强养老服务的资金保障。对于民办养老机构,可以按照建设规模等指标给予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此外,福利彩票公益金是社会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我们可以积极引导社会慈善资源投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五).建立并推行老年服务社会工作者制度

为了加快养老机构和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的步伐,提升养老服务的水平,一方面,必须加强对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建设一支专职的养老服务行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倡导和组织爱心志愿者为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各种志愿服务,补充机构从业人员的不足。必须从制度设计上改变目前为老人服务队伍专业素质较低,以及服务过程中人为造成的老年人意外伤害事故不断的现状,与国际社会的先进经验接轨,把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资格认证等一整套办法引入我国的养老服务领域,与我国实际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者制度。

(六)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服务体系。

老年人中绝大部分为中低收入者,高收入者占有比较少。根据老年人的收入情况,对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分层次的服务。对于高收入者提供按市场价格收费的商业化、高质量的服务;对于中、低收入者提供低偿或无偿的、非营利的公益性服务。以非营利的公益服务为主,以商业性营利服务为辅。同时,大力开展社区服务,建立老年人心理咨询站,紧急救助,康复,护理等多层次的服务网络。培养一批专业化的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实行劳务储蓄制度,组织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服务,利用现在的劳务换取以后的服务。

(七)坚持“城乡一体化”原则,稳步推进城乡统一的老年社会福利保障和服务制度建设。

[4]

[3]多年来,农村和广大农民一直被排斥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之外,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福利十分缺失。应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对立.终结城乡社会福利割裂、反差明显的状态,逐步建立起城乡协调、均衡、统一的。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护理保险、低保制度、医疗救护和贫困救助制度等在内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应加快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与推广工作,推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真制定并实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贫困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中对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和贫苦老年人的分类施保、分类救助政策及办法。

我们知道,老龄化社会要重视老年社会保障,而老年人福利服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借鉴外国社会福利的同时,我国要逐渐完善老年人社会福利,为我国的老年人呈现另一番新气象。

结语:人口老龄化不是一个暂时现象,而是一个长期过程;不仅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而是与各个年龄群体都有联系;也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包括社会、政治、文化问题。虽然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向合理的人口结构发展的必然阶段,但比较快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或比较高的老龄化程度,就有可超过现有社会经济的承载能力,会同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从而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影响。我们要引起重视,作出应对,争取主动,减

[5]

少代价,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要制定相应的对策,不断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时正新著.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200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阎青春主编.社会福利与弱势群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郑功成.社会保障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9).[4]王振耀.建立与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J].社会福利.2009,[5]闫青春.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审视与展望[J].民政论坛,1999,(5)

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课后心得体会及意见建议

心得体会:本学期的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课就要结束了,经过这门课的学习,我有很多的收获。关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以前脑海里能联想到的只是高中历史书里讲的二战后西方国家对福利国家的建设,以及欧洲一些福利国家的公民很多年不找工作,就凭着国家的福利救济,生活的竟然比大多数人还富有。在潜意识里,总觉得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应该没有比较大的区别,学习完这门课,才知道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是不同的概念, 社会保障有特定的含义和制度目标,与社会福利相比, 它的内容确定得多, 制度目标也有限得多。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是比较落后。对于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我有自己的看法。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乃是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几大方面——社会 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进行结构性调整。但愿我们的政府能够尽快改进社会福利政策,缓解我国的两极分化,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意见建议:对于这门课,我一直觉得老师上的很好。老师不仅课上传授概念,还给我们放了很多视频,展示了很多例子。让我们从一个实际的方面更加深刻地了解社会福利的内容。还有小组作业,让我们自己去查资料,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对于课程,我有一个建议。我希望这门课可以多做点实践的东西,比如去一

试论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篇6

赵栋 129114352 统计122 【摘要】:中国经济经过30 多年的发展虽然在经济及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腐败现象严重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使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是今天我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简单的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关键字】:中国 经济发展 问题 解决办法

在当前动荡不定的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式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仍然保持着8%左右的增长,贸易总额达3.9万亿美元,名列世界前茅。GDP总量达到8.3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跃居为世界第二,成为当之无愧的经济大国。人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到上世纪末已整体达到小康水平。我国经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同时暴露出的问题也是很严重。只有居安思危才能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努力化解矛盾,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使经济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真正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利用不充分,环境污染严重

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资料和人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在深度和广度上日益扩大,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的沉重代价。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实际上走的是盲目式的发展道路, 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对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和污染,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并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根据世界银行和英国石油公司公布的统计数据计算表明,2003年我国每创造一万美元的GDP 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3倍,是美国的3.68倍,英法德意等欧洲发达国家的5~7倍,韩国的3.1倍,日本的10.4倍,甚至是印度的1.45倍。目前我国的原材料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单位产值的消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单位资源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

10、日本的1/20。以水资源为例,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消耗的水资源总量占水资源总消耗量的70%,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原因,农业用水的利用率不高,渠道灌溉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低于发达国家水资源利用率80%的水平。据统计,我国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大, 单位GDPSO2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8~9倍, 能源消耗量和CO2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二位, 日耗水量和日均污水排放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有机污水排放量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印度排放量的总和, 单位GDP 污染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2005年我国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414万吨, 超过环境容量76.8%, SO2 排放量达到2549万吨, 超过环境容量112.4%。不仅资源利用不充分而且环境污染问题也很突出。据世界卫生组织对60个国家10~15年的监测发现,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国占8个。垃圾围城,全国垃圾历年堆存量60多亿吨,侵占土地5亿平方米,666座城市中陷入垃圾包围 的有20座。水资源污染严重,中国有82%的人饮用的浅井和江河水水质有不同程度的污染,细菌污染超过卫生标准的75%,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饮水人口约1.6亿。由于污染,水质达不到饮用标准的城市占1/4,80%以上的污水未经过处理就排入江河湖泊,全国有监测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条受到污染。造成这些问题就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污染物由此可见,我国环境问题突出,扼待解决。

2、贫富差距.地区差距拉大

我国作为一个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国家,城乡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但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其中不容忽视的就是贫富差距.地区差距拉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地区与贫富差距最显著的国家之一。

国内外所有经济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据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中国社会的基尼系数已扩大至0.458;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中国国家统计局前期公布的数据也表明,我国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这些数字充分显示了中国贫富不均的严重程度,也显示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共享,而是绝大部分聚集在少数人手中。

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部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有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收入行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行业,将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报告举例说,证券业、航空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职工年薪能达到10万元以上,而纺织业、农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却低于2万元。同时,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也是相当突出,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 到2005 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 元扩大到13230 元,增加了1倍多。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 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在改革开放以前,北方地区领先去南方地区;在改革开放前期,北方地区仍然领先于南方地区,而且差距进一步拉开,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崛起,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7.2%,北方地区经济的领先地位受到动摇,南方地区后来居上,不仅在增长速度上超过北方,而且在人均GDP的绝对值上也超过了北方地区,其来势之猛烈,使南北地区间的静态不平衡差距迅速拉大,而且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由此可见我国区域间的贫富差距十分严重。

3、腐败现象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腐败现象在不断地恶化,不仅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构成了对政府合法性的挑战,也形成了一种严重的社会污染,使得腐败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病。近期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后,我国有一批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频频曝光,从房爷到车爷,这些新鲜的名词屡屡出现。多项调查表明,腐败已经成为中国民众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政治制度、社会机制与经济发展的不相匹配,使得社会矛盾丛生,社会不和谐因素不断出现,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呈现易发多发的态势,主要表现为腐败大案要案数量增加,串案、窝案增多,腐败的群体由低层向高层发展,腐败用人和司法问题突出,徇私渎职严重,腐败动机恶性转化、花样翻新,腐败网络紧密坚固、发案部位呈网状延伸,腐败蔓延呈国际化趋势迪等。中国官员的腐败现象究竟到了什么地步?造成了多大的危害?无法全面的回答,只能作一个轮廓性的描绘。2010年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大案18224件,同比增加0.2%;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723人(含厅局级188人、省部级6人),同比增加2%,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1282人,追缴赃款赃物计74亿元。贪污、挪用、逃资海外、公款消费„„,光是贪污受贿的案件都是数不胜数。例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案件,做为人民公仆的他,利用自己的职权受贿贪污。为一己之私损害他人利益,对社会人民造成不良的影响。从无形的损失来看,腐败的社会危害性特别大,它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挫伤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是我国当前社会不稳定的主要诱因。

“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是对腐败问题研究得最权威、最全面和最准确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每年都会发布全球清廉指数排行榜,清廉指数采用10分制。2003年至2010年,中国在排行榜上的得分始终在3.5分(腐败比较严重)左右徘徊,根本没有任何一年可以称得上是“长足进步”。七年来我们的清廉得分在低位小幅高低徘徊,排名从66位下跌为78位,累计下跌达12位。虽然一些人对此排名存在异议,但长期以来的低位排名也是问题。政治文明、政治清廉是世界大势所趋,再不奋起直追我们就要被远远抛离。如此反腐形势,又如何能令人乐观?

(二)﹑问题对策的思考

1、资源利用不充分,环境污染严重的解决办法

以往工业化国家的现代化是建立在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排放与对生活水平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之上的。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必须选择非传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生产力发展方式,必须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以促进资源的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这一目标的政策含义就是在制定产业政策与进行结构调整时,应该把各产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考虑要素,严格限制那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与企业的发展,积极扶持质量效益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同时,重视科技进步在企业技术进步与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在企业内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

为了达到以上要求,我们应该:①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发挥规模效益 我国原有的企业组织结构呈现出平面型的特点,企业规模偏小且企业间分工不合理、协助不密切,既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又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与环境的污染。因此,要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改变企业组织分散、规模小型化的状况,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并以大企业为龙头形成企业规模的大型化与企业规模小型化的平面并存与立体并存相结合的、既有利于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又能充分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②.加速企业技术创新 技术水平低,是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一大障碍。因而,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科技开发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我们既要合理发挥科技在利用资源与环境创造商品和服务方面的无比威力,又要充分挖掘和发挥科技在改善、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中的巨大潜力,促进企业的生产技术体系向着无害生态环境和有利于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的方向发展。③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积极动员全社会投身于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国策确立以后,能否执行以及环境绩效怎样,干部是决定的因素。经验证明,没有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重视,再好的环保措施也难以落实。因此,应明确地方政府对环境负总责,将环保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绩考核指标,减少“以邻为壑”排放污水等行为的发生。虽然我国早将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一票否决”也纳入了对干部的考核,但以“速度论英雄”问题仍然存在,把发展片面理解为GDP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应通过宣传教育,使决策者特别是“一把手”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扭转我国环境质量整体下降.资源利用不充分的局面。

2、解决贫富差距.地区差距的对策

① 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寻求“点”的突破,国家在各地区发展的点上集中投入资金、引入技术,培植主导产业,使之成为真正带动周围地区发展的点。② 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同时注重加强东中西部的合作。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中部地区多数都是农业大省,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调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络中枢的有利区位和综合资源优势,“东引西进”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尽快崛起,成长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主动力。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图通过实施西气东输、东电西送、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等通道网络建设,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③ 为应对贫富差距需限制高工资,保护低工资,控制收入差距于适当的范围之内;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要制定合理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累进税率,还应征收遗产税、高消费税等;同时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支持和扶助农村的发展;对低收入群体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低收入群体多数自身素质不高,社会竞争能力不强,就业条件普遍较差,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其进行免费的技能培训,使之掌握一技之长;在城镇,应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基本医疗及教育援助。在农村,要继续强化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逐步使农村扶贫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鉴于各种自然灾害对农村贫困的影响较大,应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灾民救助制度和救助方式。

3、对腐败的应对措施

①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加强制度执行力建设。依法反腐是国际反腐败经验的重要总结,我国的反腐倡廉也要多加完善具有较强执行力的法律制度,避免假、大、空的政策性规定。同时,还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切实保证已有反腐败法律的执行力,促使国家各项廉政措施真正得以贯彻落实。任何腐败行为都应该得到最严厉的惩罚,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腐败行为责任追究机制,促进党内纪律追究、行政处罚、刑事责任承担等不同层面责任之间的衔接配套,建立层次分明、严密科学的责任追究体系。② 健全反腐败监督机制,保障人民监督权。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把专门监督与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③ 保持对腐败分子的高压态势,发挥惩治的预防和治本功能 面对现阶段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严峻形势,查办腐败案件的工作一刻都不能放松。当前,重点是查办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查办利用人事权、司法权、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谋取私利的案件和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案件等。对于腐败案件,必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能手软。④ 开展全民法制教育和学习反腐败的基础措施。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整个民族的法律素质,为法律的实施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要持之以恒地向广大公民普及法律常识,增强公民的法律常识和法律意识,将法律植根于社会、植根于人民。其次要抓好干部队伍,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法律教育和学习。各级各类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干部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组织者、管理者,这一部分人的法律知识多少,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事业成败。此外,除了必要的法制教育和学习外,还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力提倡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修养和素质。

腐败,实际是制度的腐败与人心的腐败。根治腐败,就要根治制度的疾病,提高人的道德水平。而制由人立,人因制成,推举道德高尚、识见深远的人重建与完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并籍此制度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乃是治理腐败的根本之道。

总之, 中国是在人口多、底子薄、起步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成就举世瞩目,发生的变化翻天覆地,但是如今我们国家和政府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世所罕见。实现现代化,走向真正的共产主义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但我们应当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时间如流水,转眼间,发展经济学的课程已结束。真心感谢王老师在课程上对我的引导,确实使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了解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办法,更重要的是让我懂得了更多的人生道理以及学习方法。使我明白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树立一个坚定目标并始终不渝的走下去,只要能稳定自己的生活,就算失去很多功利也在所不惜。同时,为达到目标,我们应掌握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期间培养爱读书的性格,读完后作总结避免遗忘,而不能习惯于依赖老师,尤其大学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自主求知能力,而不是一味地为工资不断考证,为就业而盲目追求期末考试分数。我相信,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王老师给我的启示会让我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

[2]: 中国环保局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3]: 蒋浩,赵晨的《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4]:《我国当前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5]:蒋娇蓉的《论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破解》

试论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篇7

中介组织由于具有在不阻碍分工深化的前提下,简化不同分支之间的交易,减少他们之间的摩擦,促进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导致了其在我国逐渐兴起和发展,并在调节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所谓中介组织,就是介于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并为其服务、沟通、监督和协调的社会组织。它是社会自我管理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生活民主化的一种组织形态,也是政府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隔离带。主要包括行业性组织、公证性中介组织、服务性中介组织、经纪性中介组织和从事专项经济管理活动的半官方性质的中介组织。

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中介组织早在18世纪就开始萌芽,之后不断发展壮大。我国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和理论研究才处于起步阶段,跟西方国家相比明显滞后,又受到体制因素的制约和市场发育水平的限制,中介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体制不顺、法规滞后、管理混乱、信用欠佳、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其服务功能的发挥。中介组织发育的程度就是市场经济发育的程度,中介组织发展得越快越好,市场经济就越发达越成熟。因此,有必要研究我国中介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促进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现状

我国的社会中介组织产生于80年代初期,90年代以后得到迅猛的发展。青岛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课题组的《中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与培育》研究报告表明,在我国事实上存在并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业务而未进行注册登记的中介组织约在200万个以上。我国近年来中介市场的经营人员规模也呈现了扩大的趋势,形成了遍布城乡的中国中介组织网络。根据社会学者最近一项问卷调查,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已占总人口的1.8%。由于中介组织的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明确目标,政府也缺少足够的规划、调控和引导,造成中介组织既多且滥,职能交叉,管理内容与范围重叠,具体表现在:

1、热门行业的中介组织多,普通行业或急需发展行业的少。民政部公布的数据表明,在2004年底全国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中,教育类、卫生类和劳动类占了绝大部分,社会中介服务、法律服务、文化类等数量较少,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急需的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数量偏少,这与科技类中介组织技术门槛较高,而政府和社会又急功近利有关。

2、全民所有制的中介组织多,集体、个体的少。以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为例,全国共有6400家,其中绝大多数为全民所有制单位。3、经济发达地区的中介组织多,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的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中介组织数量远远超过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3、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筹资能力不强,企业化运营水平低,资金来源单一,营业性收入明显偏低。目前,我国整个民间组织的总支出所占GDP比率约0.73%,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的水平,也远远低于4.6%的世界平均水平。

二、我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企不分,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

目前,我国现有的社会中介组织大多数是由政府机构改革转化而来的,许多社会中介组织过分依赖政府,带有明显的行政化倾向,抑制了中介组织以独立的社会角色面向市场,甚至造成政府与中介组织的角色冲突。我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势头迅猛的原因,与政府积极主动地介入和政府机关积极兴办中介机构是分不开的。由于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没有实行严格的分离,政府对社会中介组织的行政干预过多,将行政权力强行介入社会中介组织,导致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中介组织具有相当强的行政特点,其工作方式也往往带有很大的强制性。这严重削弱了社会中介组织的独立性,降低了中介服务市场的效率,扭曲了竞争机制,使提供规范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处境尴尬。

(二)立法滞后,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约束机制不够健全。

政府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缺乏严格的规范,法律化程度不高。目前,国家虽然对一些重要的社会中介组织已经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或行政法规,如《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证券法》《仲裁法》等相关法规条例,但还很不健全,还有一些重要的领域仍属空白。政府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主要还是依据一些行政条例、守则、办法、通知等行政法规来进行,这在交易、代理、评估、咨询等业务领域尤为明显。相对于宪法、法律而言,行政法规的内涵不太明确,外延也难以把握。由于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制约和健全的行业组织管理制度,导致我国市场中介组织自律性不强,自身行为不规范,非法执业,无照经营等现象。多数中介组织仍然是按行政规章行事,由于以规代法,造成标准不一、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大量存在影响了中介组织的稳步发展。

(三)社会中介组织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监管不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介组织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国中介组织在数量、规模、执业范围等多方面都正在不断扩大,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家发展规划,导致宏观调控不力、发展无序、管理体制混乱等现象存在。我国目前仍然缺少统一规范中介组织的管理体制,各种中介组织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往往政出多门,业务交叉,恶性竞争。有的中介组织利用合法身份为不法单位和个人大开方便之门,丧失原则;有的中介组织内部管理松弛,自律机制不强还有的中介组织缺乏市场资信、服务目的错位。中介组织自身监管不到位、自律性差。中介组织自身运行上缺少规范,无法树立有效的管理权威,来引导其健康发展。

(四)社会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社会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结构不合理,自身素质不高,行为不规范,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不强,缺乏专门中介人才的培养过程。社会中介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我国中介服务业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明显偏低。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改革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分流来的人员,或者是退居二线的老干部或社会闲散人员,有些从业人员连起码的业务知识都不具备。其次,社会中介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继续教育培训。目前社会中介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和实际能力无法得到正常的更新,导致执业人员知识老化、信息不灵,严重影响了我国中介组织执业人员素质的提高,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制约其自身发展的瓶颈因素。再者,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社会中介机构的许多专业人才不愿把社会中介职业作为终身职业,大多只是做做兼职或仅仅是临时行为,多头挂靠现象尤其突出。

三、促进我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还权于社会。

只有政府切实转变职能,还权于市场,还权于社会中介组织,社会中介组织才能得到健康发展。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原来由政府承担的大量的直接管理的事务:行业管理、企业关系协调、市场秩序规范、咨询服务等应由社会中介组织管理。对那些政府管不好、管不了或不应该管的常规性、技术性、服务性职能,更应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承担,由社会来进行自我调节与管理。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侧重搞好管好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为社会中介组织加快发展、发挥优势创造条件。社会中介组织是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为了承担政府所分化出的一部分职能,以使政府与社会合作得以实现而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没有政府职能的改变,就没有中介组织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在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中,必须把应由中介组织发挥作用的服务功能从政府的行政职能中完全剥离出来,必须实行政府与在机构改革和职能转换中组建的中介组织的彻底脱钩,使政府对中介组织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政府部门,既不得对中介组织的业务活动横加干涉也不要赋予其特权,坚决割断政府机构与中介组织的行政隶属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政府职能主要是为中介组织营造更适宜的政策环境,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与氛围,并中介组织进行宏观调控;而中介组织起到良好的“中间人”的作用。

(二)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保障社会中介组织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的社会中介组织法律法规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是中介组织健康发展的保证,是增强我国中介组织的国际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政府在鼓励中介组织发展的同时,还应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完善中介组织的有关法律,规范约束其行为,依法对中介组织进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这是世界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目前我国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但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对社会中介组织的性质、职能、经营范围、权责划分等还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我们应借鉴国外经验,根据我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现状,加快在社会中介组织方面的立法步伐,针对其不同类型,建立健全的社会中介组织法律法规。我国应明确规定社会中介组织的性质、职能、权利与义务,对过时的法律条款要予以修订或废止,不合理的和重复的要予以取代,互为冲突的要予以理顺。从法律上真正理顺社会中介组织与政府、社会各方面的关系,逐步制定和形成配套的、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改变当前部分中介组织无法可依、管理混乱的局面。保障其健康发展,要通过立法明确中介市场主体、执业规则及管理模式,彻底改变现行中介行业管理的部门、地方立规局面,进而减少部门管理的随意性,反对不正当竞争,为中介组织运作的法制化、制度化管理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应加强对社会中介组织立法的研究,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健全的社会中介组织法律法规体系。

(三)规范管理体制,加强监管力度。

政府应站在社会管理者的角度,理清中介组织的发展思路,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制。

1、建立统一规范中介组织的管理体制。

将中介服务机构归口到同一监督管理部门,改变现行的多头管理体制。要以中介机构本身为主,成立相应行业的协会,要在法律上明确行业协会对相关中介行业具有行业管理职能。此外,应当研究和借鉴国外中介组织管理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探索出一条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介组织管理体系。

2、建立科学有效的中介组织自律性运行机制。

行业自律是规范社会中介组织的核心环节,通过建立和完善自律机制,使中介组织的内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合法化。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强化经济责任制,强化自律意识,杜绝非法经营。通过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形成一整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科学有效的中介组织自律性运行机制。

(四)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社会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素质。

社会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不仅关乎组织形象和生命,而且关乎国家市场经济和政府效能建设的成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重视从业人员的业务理论学习,加强培训,建立必要的业务学习制度,让他们与时俱进,掌握现代管理新知识,改变从业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我国中介组织执业人员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十分必要。加强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着力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敬业精神,进一步改进从业人员的工作态度,使从业人员时刻自醒、自警、自重。

2、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通过开展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当前的管理人员进行分期分批培训,不断更新其专业知识,提升其业务能力。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培养中介机构紧缺人才的专业,如增设经纪人专业、拍卖师专业。在制度上对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做出规定,以确保从业人员更新知识、掌握信息。

3、严格审查中介人员的任职资格。

建立健全的中介从业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推行科学严格的专业资格考聘方法,充实一批德才兼备的中介人才。我国要改革现行由业务主管部门分别认定市场中介组织资格的制度,实行统一归口的资格认定制度;实行资格认证考试等方法,加强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和执业登记。

加强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研究,规范发展我国社会中介组织,是现阶段我国急待解决的问题。社会中介组织的发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完善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涉及面广的整体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李恒光, 王雁等.成功中介必读[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O2.

试论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篇8

关键词:社会艺术教育 少儿 艺术培训 问题

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增长,艺术教育引起了家长们的广泛关注。由于我国更加注重应试教育,学校的艺术教育环节相对薄弱,所以在中国社会艺术教育机构比比皆是,时至今日,艺术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并且这些教育机构所涉及的课程范围也五花八门。例如:手工学校、钢琴等音乐学校、舞蹈学校、口才学校。这些品类繁多,层出不穷的社会培训机构也让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一系列的问题。以下我将从学校与家长方面所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一、学校建设与教学培训出现的问题

1.学校的硬件设施

社会艺术学校主要都开在居民区里,大多为半地下以及为地下,通風以及环境也非常一般。由于本人也一直才参与社会艺术学校的教学工作,在东北地区很多小规模的艺术学校还存在供暖设施不完备的现象。还有在学校建设的一些教学硬件设施上例如钢琴或者一些其他乐器上,普通的艺术学校都会选择二手钢琴与乐器给学员们学习。钢琴不仅不准还由于上课的频率高而损坏的键盘。还有学校配置上没有专门的家长休息区与学生等待区,导致在家长等待时与学生等待上课时产生的噪音影响一些教学的进行。

2.教材设置与课程选择

社会艺术学校的教材选择大多没有进行系统划分,大多数的艺术学校没有设置与本学校课程制度以及学校风格相统一的教材配置,教材应用大多没有创新,而是沿用原有的一系列教材。

在社会艺术学校的课程选择上,大多数的艺术学校在某些课程设置上没有自己的风格,基本根据学校的盈利方向出发。例如:一个绘画班有20人左右,最大的要12、3岁最小的为5岁。为了艺术学校的创收,所以学校不会把孩子的接受程度与发展情况摆在第一位。社会艺术培训机构很多情况出现了“凑班”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与舞蹈、口才、跆拳道、绘画等班级上。小的艺术学校的招生人数是非常有地域局限性的,所以“插班”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所以有些基本功的训练没有全面或者教学的重复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3.教师的职业素养

现阶段的社会艺术教育机构所选择的老师大多是各个艺术大学的在校学生,本身在校学生的个人素养是在培育和发展当中的,但是艺术学校并没有完善的教师岗前培训系统。而且在教学中很多艺术大学的学生主要专修于自己的专业但在学习阶段并没有接受过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学习,所以在教师角色的转换上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还有艺术学校与教师的关系就是课时费分成,并没有系统的给予教师完善的保障,这也导致了教师更换的速度快,流动性大的特点。也使得学员不断的更换教师,频繁的更换教师会直接影响到学员的学习质量。

在教学中,有好多教师本身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较多的艺术学校老师,本身的职业素养较低,并且学校的校长非本学科的教师,对于教师的制约能力不够,所以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现学现卖”的现象。教师的专业能力远远达不到教师要求。一门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自己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与完备的教学方法以外,还有具有善于沟通、理解事物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拿着考级的桄子哄骗家长投资,而是真正的使学员从艺术中受益。

4.学校的核心价值

本人在社会艺术学校工作了五年,也前后的更换了几所艺术学校,其中我发现很多的艺术学校没有成立自己的品牌。艺术学校的品牌能力不够市场的号召力不强。其中大多都是“小作坊”式的营运模式。没有属于自己的品牌、师资队伍、宣传营运机构。而且教师的流动性还出现了教师带走学员的学员流失现象。一个品牌的核心价值是这个品牌生长的土壤,也是精神力量。所以现当代的社会艺术学校很难达到。一个学校的品牌力量不是由于学校的大小所决定的,反而一种品牌的创立会使一些小的培训机构越做越大,所以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非常重要。例如“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的经验管理价值理念是很值得我们借鉴与关注的。

二、家长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家长对于孩子的热切期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艺术的学习成为了应试考试的加分项,或者比赛的成绩高低成为了家长炫耀自己教育成功的资本。这些做法是不赞成的。家长强烈的功利心与好胜心会影响到孩子对于艺术学习的初衷。由于现阶段的考级制度,以钢琴为例,考级中也仅仅是考几首曲子,并没有对学生进行现阶段学习立体式的考核。所以家长的功利心会使学生本身放弃很多基础的某些训练,仅仅弹奏考级中的几首曲子,奔波于考场与比赛中。在这种过程中,学员并没有积极的体验到学习艺术的快乐,而是僵硬的去应付考试,基础的缺失造成了学习这门课程成为了考级的空壳。也为后来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实我们总是将学习艺术说成是“盖楼”,基础的学习我们称之为地基,只有地基的牢固才能使楼盖的越高。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很多家长都跟我说过:“我们只是培养兴趣,就想了解钢琴就可以了”。按照的我的意见那么这些家长可以参加一些音乐欣赏课程可以了,没有必要去单独的去对某项的乐器进行单独的培训与训练。某项技能的养成是需要一个长期而枯燥的过程的,在这项科目的学习中,儿童或者少儿会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发展或者兴趣取向,所以要求我们家长绝不可任期放任,而是正确的引导。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需要家长的陪伴与适当的给予指引。

我有一位学生家长跟我聊过:“我的孩子不喜欢音乐”“我的孩子对音乐不敏感”。后来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的音乐感觉很好,节奏感也很强。后来经过我的了解后我才发现,家庭中很少有音乐出现,他们家很少播放音乐。儿童并没有关于音乐的摄取渠道。

我认为,营造良好的艺术环境是我们每一位家长都要做的事情,每天清晨时的一首起床音乐。餐厅里的一幅画。包括你送给孩子的第一支画笔都是在不知不觉中为他营造了一种感受美感受艺术的环境。这些耳濡目染的熏陶才是家长给孩子的关于艺术的第一门课程。

三、解决措施与建议

1.专业管理、树立品牌

社会艺术学校的成立与发展并非是一种偶然产物,是社会对于艺术追求的显现。其中政府应该加大力度管理取缔不正规不合格的艺术学校。也可以将艺术学校的层次进行一些大致的划分并规定每一层次收费标准。杜绝某些艺术学校乱收费的现象。形成政府规范的收费制度与教师保护制度。每一年都对社会艺术学校进行评比与评估,建立完善的社会评价体系。

2.规范考级,优化比赛

现阶段中国的考级制度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九大艺术院校都有附屬与自己的考级制度,其中每种考级制度中的所选曲目或要求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例如:“我在某考级中已经获得了6级证书,可在另一种考级中我都达不到5级的标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考级不统一的现象。所以我呼吁我国能将考级制度在对孩子自身的纵向考核中也能将所有考级制度进行横向的比较。讨论出最能代表学生在某个学习阶段所处水平的最佳级别制度。

除了考级就是各种大大小小的比赛,学生在学习中,舞台的锻炼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比赛中学生会及时发现自己在练习过程中发现的不足,还能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但是现阶段冗杂的比赛比比皆是,频繁的参加这些比赛不仅对学科的学习会产生影响,还有可能影响到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各种大赛的层出不穷,但是对于大赛的含金量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3.注重教学,发展童趣

艺术学科的学习在学到某项艺术技能的同时,艺术学科主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审美情趣的发展。艺术的训练可以让儿童在初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及取向。而艺术技巧基础的学习能使孩子培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良好品质。所以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两者的有效结合。特别是在现当代,社会艺术教育面对的学员年龄越来越小,童趣童真与艺术技巧的联合发展也成为了教师们特别值得考量的问题。

4.创新教学,注重方法

近几年艺术学校出现了名人冠名以及或者很多培训机构冠名的艺术学校。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校的教学情况都是以原有的教材为主,没有创新的教材以及课程。方法运用的也不是恰当.将国外的一套理论生搬硬套的在国内的教学方法以及教材中。例如钢琴教学,有些艺术学校将原版的美国教材引入直接使用,由于里面好多的曲调与唱词都是全部的英文,所以在学生的学习中出现了很大的困难。在完全引进后并没有考虑到教材的适用程度。所以在原有创新引用的基础上,艺术学校要严格把关,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材能够结合本学校的发展情况,找到完善的教学体系后在进行应用与教学。

结语:儿童艺术学习过程是自我体验、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在整个艺术的学习过程中,我相信所有的学员都能从中找到他们自己的快乐。虽然现阶段我国社会艺术教育中还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就中国现阶段的艺术发展来讲,我国对于艺术学科的关注越来越重视。这也表明我国的人们对于艺术的热爱程度也在稳步提高。

上一篇:教师聘任岗位下一篇:教学革命 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