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论文(精选8篇)
试论我国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论文 篇1
短短20年时间,管理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很多事实证明我国管理会计已逐步从数量、定额管理过渡到成本、价值的管理,从项目、部门管理演变为全面管理、战略管理。随着理论研究的拓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现代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呈现出日趋融合之态势,人们的目光已从过去转向现在和未来,开始用全局的观点、战略的眼光进行财务活动管理。管理会计的发展对于指导和改进我国经营管理、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管理会计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毕竟不长。立足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我国管理会计尚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研究范围、实践应用等方面更待完善和充实,还存在较大的发展余地。此外,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脱钩现象较严重。从本质上来说,管理会计是为内部管理服务的,不注重管理会计的应用,很难说其管理工作会有多大成效。管理会计理论的实践化,在我国还存在一些脱节。
管理会计在我国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会计从西方引入我国虽然已达二三十年,但其实际应用状况却不甚理想。总的看来,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大体上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相关科学诸如行为科学、代理理论、信息经济学等的研究成果相继引入管理会计,拓宽了管理会计领域,修正了管理会计某些不合理的假设。可是,相关科学的引入并不全面系统,只是对管理会计的某些假设进行个别的修正。许多只是处于定性的分析阶段,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在实务中,决策者往往无法准确计量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从而无法进行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
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依据特定的经济环境而建立起来的,它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变化着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并不能成立,人们很难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投资决策分析中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问题,所有教材都是沿用西方国家的复利制计算利息,而我国则普遍应用单利制计算利息。这种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方法影响了它的实际应用,以至出现了“长期投资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敏感分析几乎没有企业在实际中予以应用”的情况。此外,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学模型,有的将一些本来比较简单的方法加以复杂化,使其不易掌握,可操作性差。
试论我国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论文 篇2
关键词:预算会计,问题,对策
以1998年1月1日起全面执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试行)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标志, 表明我国预算会计已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 走上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具有中国特色、科学规范的预算会计模式的道路。近几年, 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 按照公共财政理论设计的预算管理模式已开始建立, 预算编制、执行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预算会计的客体运行环境又发生了变化。因此, 现行预算会计又面临着新的问题与不足, 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一、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从预算会计的适用范围看, 相当于国外的政府会计。自1998年实施新的预算会计制度以来, 我国的预算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国以加强和规范财政管理为中心, 在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包括编制部门预算、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等。改革的实施使预算会计制度在核算内容上出现了许多新情况, 原来的核算内容及核算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变化, 迫切需要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另外, 从政府会计改革的趋势看, 由于我国预算会计仍采用收付实现制, 与国际通行做法存在较大差异, 在执行中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1、现行预算会计不能真实、完整地核算和反映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后出现的新业务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 使财政资金的流向发生了重大变化, 如预算单位用于发放工资、购建固定资产、购买材料及服务等所需要的财政资金不再由财政通过主管部门拨入用款单位, 而是由财政部门从单一账户或采购专户按规定程序直接拨入职工工资账户或直接拨付给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供应商。行政、事业单位收到的财政资金不再表现为货币资金, 而是一方面表现为收入的增加, 另一方面表现为费用的增加 (如工资支出等) 或非货币性资产的增加 (如存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 , 这就需要对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内容进行相应的修改。同样, 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 也要核算和反映这一资金流向的变化。尽管财政部已针对改革试点情况在预算会计制度中作了一些相应的修改, 并制定了试点核算办法, 但是, 该办法仅适用于中央试点单位, 不适用于地方财政和所属预算单位, 目前, 各地区均在开展财政支出方面的改革试点, 如“集中核算”、“集中支付”等形式,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 而试点办法又没有兼顾地方做法, 不利于各地开展会计核算。另外, 由于尚未突破收付实现制基础, 试点办法也不尽完善, 例如, 在采购材料物资过程中, 可能出现不同的情况, 有的材料物资已到, 但发票账单未到;有的发票账单已到, 但材料物资未到;有的可能采取一次付款方式;有的可能采取分期付款方式, 等等。这样,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上遇到的问题是何时确认购入的资产?购入资产按什么金额入账?在总预算会计上遇到的问题是何时确认财政支出?支出按什么金额入账?在收付实现制下, 行政、事业单位只能在实际收到拨款单据时按拨款金额确认和计量购入的材料物资, 如果采购过程跨年度, 则不能完整反映该项经济业务活动;在收付实现制下, 总预算会计只能在实际拨款时按拨款金额确认和计量财政支出, 如果在年末时, 采购已基本完成, 但款项尚未付清, 或按照采购合同必须扣留部分保证金, 则在年末会形成财政资金结余, 这种会计处理不能真实反映预算执行情况。
2、现行预算会计不能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
从表面上看, 编制部门预算似乎与预算会计没有大的关系, 但从实质上看, 预算会计信息是编制部门预算时的一个重要依据, 是编制部门预算的基础。我国的预算编制正在以“零基法”取代“基数法”。在传统的“基数法”下, 按照基期年的支出基数简单地加上一个增长比例确定各部门的支出指标, 因而, 在决策时不需要过多的会计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 传统的会计核算基础存在的弊端也没有显现出来。但在“零基法”下, 一切从“零”开始, 主要根据各部门的职责、占用的经济资源、人员配备等客观因素来确定资金使用额度, 因此, 编制“零基预算”, 除了有核定编制、制定标准定额等相关配套制度外, 摸清各部门的“家底”、充分了解各部门资源占用和使用情况,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可靠的会计信息, 就无法编制“零基预算”。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在使用预算资金、开展公务活动中形成并拥有大量的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 许多事业单位如科研、高校、医院等单位还拥有相当数量的股权投资。由于我国的预算会计主要侧重于财政资金的收支核算, 对各单位占用的大量长期资产关注不够, 固定资产的建造和使用在管理上脱节, 先由建设单位完成基建任务, 项目竣工后再由建设单位移交资产使用单位。固定资产的建造并不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账簿中登记和反映, 只有办理竣工验收交接手续后方可予以登记。在实际工作中, 行政、事业单位因基建形成的固定资产存在登记不及时、甚至不入账等情况;即使已入账的固定资产, 按现行制度规定不计提折旧, 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 虚增了资产价值。行政、事业单位长期资产的核算存在账目不实、资产虚增等问题, 不能真实、完整反映各单位占用的经济资源及使用情况, 难以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清楚的“家底”。
3、现行预算会计不能全面、完整地揭示政府债务的真实信息
近年来, 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发行了大量的国债, 我国还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借入了相当数量的外债, 这些债务均为政府的现实负债, 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反映。但是, 现行预算会计不能提供这方面的完整信息。由于现行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 财政支出中只反映当期实际的还本付息数, 但不能计提利息支出, 政府的负债只反映当期本金数, 没有反映应由本期负担、以后年度偿付的利息数。在我国的一些西部地区, 地方政府欠发工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 这些应付未付的工资也没有在预算会计报表中反映出来。另外, 一些地方政府为企业提供担保等事项时有发生, 这些或有事项形成的或有负债也没有予以充分披露。在收付实现制下, 政府的这些债务被“隐藏”了, 不能真实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 夸大了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源, 造成虚假平衡现象, 不利于政府有效监控财政风险、评估财政状况, 对财政经济的持续、健康运行带来隐患。
4、现行预算会计不能提供完整、透明的政府会计信息
自1998年以来, 全国人大加大了对财政的监督, 审计署连续公布1999—2004年度的财政审计报告, 政府预算及相关信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社会公众对政府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透明度提出了新要求。虽然我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各有一套会计报表, 并提供汇总的会计报表, 但各套报表自成体系、分别编报, 无法通过汇总生成政府整体的合并资产负债表, 没有一套能够完整地反映各级政府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全貌的合并会计报表。现行预算会计虽然提供关于政府整体的预算报告 (包括未来财政年度的预算收支报告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 但由于许多类别的财政交易 (例如政府基金和预算外交易) 并未包括进来, 这些报告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政府整体的预算报告。另外, 长期以来, 我们只强调预算会计为预算管理服务, 预算会计是预算管理的工具, 因而造成预算会计仅侧重预算资金的收入、支出及结存的核算, 财政每年向人大提交的财政预决算报告也主要是针对财政收支及预算执行情况, 对于使用财政资金所形成的庞大的固定资产及其使用情况、政府举借的债务以及还本付息情况、或有负债、税式支出、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等缺乏有关的信息披露, 不仅立法机关、审计机关和社会公众难以进行监督, 财政部门自己也缺少了宏观决策所需的重要信息。
5、现行预算会计不能适应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要求
近年来, 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 政府投融资主体多元化, 随着私人部门介入公共领域, 对政府部门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要求实现与政府部门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门提供充分的信息来对成本进行计价、核算和比较。
6、现行预算会计不能适应WTO及国际竞争的要求
中国的入世关键是政府的入世, 经济全球化使政府变成了企业或使政府企业化, 既然是企业, 当然就要按企业规则办事, 这样才能生存和发展, 而企业会计核算确认基础是权责发生制, 因此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现行预算会计不能较好适应政府公共管理的要求, 不能实现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
二、改革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的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公共财政框架的构筑以及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改革的不断深入, 现行预算会计的弊端和不足越发显现, 必须对现行预算会计进行改革,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参照发达国家预算会计实践的成功经验, 发展更为全面的预算会计。
1、重新构造预算会计体系
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 (狭义) 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但随着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 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将向“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发展。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对企业会计和非企业会计的划分方法, 即按照单位活动的目的 (而不是组织类别) 的不同进行分类。对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企业会计则可以按照其核算重点的不同进一步划分为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应对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从整体框架上进行全面改革, 研究制定我国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预算会计体系在近期应由政府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构成, 在远期应是政府会计体系, 其中政府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 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是总和分的关系;事业单位会计在近期应纳入非营利组织会计, 在远期应向企业会计靠拢。把政府作为会计与财务报告主体, 引入“债权制”和“受托责任”概念。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应当提供全面反映政府业绩和财务受托责任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 披露预算情况、国有资产、政府采购基金、社会保障基金等方面的信息。
2、逐步转向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权责发生制是使用者评价政府财政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必要手段, 也是新公共管理体制下政府会计的改革方向, 发达国家不同政府会计模式都不同程度地采纳了这一会计基础。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 收入只有在政府提供服务时才加以确认, 而且在政府接受服务以后, 就应该将相应的义务确认为当期费用, 并将其作为债务列入资产负债表, 这样, 政府的财务报告就可以完整地反映政府的财政状况和运行成果;同样, 权责发生制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所有的经济资源, 如新西兰将高速公路和其他基础设施确认为资产, 并确认了其折旧费用, 这样就会使政府更加注意其对有关资产的管理和维护, 更好地认识未来的短期债务、更好地管理基础设施、更有效地重新分配预算。我国预算会计基础应是渐进式转变, 先事业单位会计后政府会计, 先报告系统后预算系统, 先个体后整体, 先地方后中央。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初期, 我们可以考虑借鉴德法模式的修订的收付实现制, 即首先确认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 实现收入和支出在各个期间的平衡, 明确政府当期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3、改进完善政府会计信息体系
试论我国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论文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建设;生态环境规划;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31-0008-0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的任务和责任也越来越重。城市发展“三分靠规划,七分靠管理”,现代城市的发展尤其离不开系统而又良好的整体规划与管理。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与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要把城市规划好、管理好、建设好,就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并采取科学的解决办法。
1 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概念
所谓城市规划与管理,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等外部环境中,把城市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系统,对城市的空间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促进其相互配合,以实现城市发展的预定目标,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动态过程。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包括城市用地及各项工程建设等,通过对城市中各项建设项目进行组织、指导和控制、协调,使城市规划能够更加有序、高效进行。
2 我国城市规划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规划与管理体制不完善
首先,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明确的确立,现行城市规划与管理“名不正,言不顺”,在实际工作中难免缩手缩脚,严重影响了规划方案的具体实施。其次,当前我国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混乱,执法主体作用不明晰,难以进行依法执政。且部分地区缺乏完善的城市规划机构,规划编制、规划执法缺位。规划管理机构不健全。最后,我国城市规划权限缺乏强有力的司法解释,各种规章制度相互矛盾,各项职能难以实施,破坏了城市的规划管理秩序,如有部分人员搞规划特权等。
2.2 城市规划管理缺乏大众监督
缺乏大众监督是城市规划与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的很多城市规划决策权还主要集中在以领导者为中心的少数几个规划专家手上,是一种少数人的决策。由于地方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对行政审批缺少约束和监督机制,规划管理和实施处于规划管理者单方面的动作之中,导致决策主体的错位,容易滋生腐败等问题,从而使城市规划管理背离城市规划目标,公共利益会被某些群体利益所替代,最终导致城市规划管理的方向偏离原有的发展轨道。
2.3 城市规划与管理方式不完善
行政管理手段与经济管理手段是城市规划与管理最为主要的两个管理方式。然而在具体管理实践中,由于行政管理职能缺位与机构设置条块分割等,容易导致多头领导、多头管理,导致管理中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价格、税收、奖金、罚款等经济杠杆的应用不到位,如土地闲置费与土地使用费等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实行。
2.4 缺乏城市生态规划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城市建设也逐渐提速。当前,在一些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还没有城市生态规划意识,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造成了许多问题。如有部分城市在规划建设中没有进行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布局极不合理,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混杂,从而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无形损失和浪费;有部分城市不重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企业排污、生活垃圾、水土流失等问题频繁出现,破坏了本来良好的生态环境;还有部分城市环保机构不健全,环保投入过低,环境监管力度不够。此外,在城市建设中还存在盲目攀比、盲目扩张、盲目跟风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城市的长远发展。
3 完善我国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对策
3.1 健全和完善规划法规体系
当前,要切实做好城市规划与管理,就应该积极运用法律手段,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管理的综合协调职能,将城市土地利用各项活动都纳入统一的城市规划管理中。要确保法律手段的有效发挥,各级城市规划管理主管部门就应该依照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完善的规划法规体系,使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城市规划方案的有效实施。在法律手段应用过程中,应注重节制规划许可自由裁量权,使遵守法定程序,严守合理性原则,逐步推行城市规划审批法制化、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化,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科学化建设。
3.2 设计合理的规划许可审批程序和管理体制
要确保城市规划管理的合理与科学,就必须依照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必要的环节来进行,严格遵循科学的审批管理程序,从而有效地防止审批工作随意性,避免滥用职权、随意干预的情况发生。为此,管理部门应设计合理的规划许可审批程序,采取各种手段确保程序的严格执行,对违背城市规划管理法规的行为要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同时,还应该加强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健全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和审批制度,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健全城市规划管理决策机制,保证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有序
进行。
3.3 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的监督
城市发展建设的长期性决定了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的长期性。要保证城市规划的长远发展,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就必须将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为此,应建立有效的城市规划监督机制,实现上级对下级的有效监督,依据法律法规对项目实施事前、事中监督,强化层级监督,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同时,还应该建立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使城市规划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都有明确具体的责任主体,对实际工作中的各种违法行为要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切实保护行政管理的法律秩序,保障国家和人民
权益。
3.4 重视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规划建筑中的重要内容,要做好科学规划,就应该以城市建设规划的基本要求为基础,以城市的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依据,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为目的来进行。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与优势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评价和激励机制,有效控制对生态环境进行的行为,加大各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执行力度,从而形成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合力。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教育、法制、宣传等手段,向民众普及环保知识,使人们正确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能够投身于改善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的行列中去。
4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大力改善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也变得迫在眉睫。当前,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管理法制、管理体制、监督与管理方式等方面还存在问题,遵循有关的城市规划原则,处理好城市规划管理与法律法规、监督体制各方面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决策,从而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玲.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8.
[2] 谭显明.转型期我国城市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2.
[3] 赵金凤.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法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3.
[4] 白冰寒.城市规划管理视角下的城市形象塑造[D].云南大学,2013.
试论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内容摘要]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科学性、机要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加强档案管理是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科学规范的管理档案,是衡量业绩与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就烟草行业而言,档案记载着发展史上的优秀成果,对研究经营业绩和科学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进行科学分析,扬长避短,制定发展方向的好教材。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了,有助于领导及时了解行政执法和企业经营状况,适时提供决策性依据;为烟草行业的发展起到坚实基础的地基作用。
[关键词] 烟草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张梅,女,朝鲜族,1985年7月生,2006年毕业于宁夏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至今在固原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工作。喜欢音乐、文学,现任固原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办公室机要档案管理员。
联系方式:***。
试论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科学性、机要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加强档案管理是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科学规范的管理档案,是衡量业绩与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就烟草行业而言,档案记载着发展史上的优秀成果,对研究经营业绩和科学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进行科学分析,扬长避短,制定发展方向的好教材。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了,有助于领导及时了解行政执法和企业经营状况,适时提供决策性依据;为烟草行业的发展起到坚实基础的地基作用。
诚然,现阶段较从前档案意识有所增强,但从总体上看档案意识还较为薄弱,档案管理工作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虽然参加档案工作不久,但在接受了系统的培训后,对档案管理有了更加规范认识。下面就烟草行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试论。
一、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办公的思想动摇了纸质档案管理
随着信息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办公自动化应运而生,无纸办公的模式已经建立。例如从一份文件拟稿、审核、签发、编号、套红、签章等等都可以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迅速的完成,而且电子文件的归档整理远比纸质文件的归档简便,快捷,对诸如档案室、档案柜等大型硬件设施的要求少,在指导工作方面无异于纸质文件,因而受到追捧和推崇。“有电子版”成了拒绝纸质档案的有效理由。
(二)管理力量薄弱
当前本单位所辖四县局(分公司)、十一个科室、中心和一个市场部,而档案有文书档案、人事档案、财务档案、案卷等等,但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却屈指可数,多数是部门内勤兼职管理,由于身兼数职,事务繁杂对档案工作精力投入不足,日常事务往往只是将材料放人档案盒,没有及时整理归档,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水平。
(三)人员素质不高
当前本单位的档案归档工作主要依赖于外聘的专业人士,而日常的管理工作主要依赖于前辈的经验教授,没有一个专业出身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个别单位、部门管理档案的人员甚至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知识培训,对档案的重要性、管档要求、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太了解,档案收集意识淡薄,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均不高。
二、档案管理工作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认识上的误区
认为记人、记钱的档案比记事的重要。在一般人的眼中提及档案首先想到的就是人事档案和财务档案,忽略了文书档案;认为上级的文件比本级的重要。多数单位、部门留存上级单位的文件比本级的多,收集的齐全,使档案管理的主体发生了错位;认为综合类的文件比专题类的重要;诸如某一项活动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完毕后就搁浅了,没有形成档案的意识。
(二)重视程度不高
相当一部分人员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档案工作的认识都停留在保管的事务性工作,不是单位的主要工作,不能给单位创造经济效益,只要“守好摊”,不丢失,不泄密,能应付外调、查档就行了。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轻视了档案管理工作。
三、解决档案管理工作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档案是人类活动的记录,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借助档案,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过去,把握现在,预见未来,档案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是项崇高的事业。”领导和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是推进和搞好档案工作的重要基础,要明确档案管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二)建立高效的网上档案管理系统
网络技术与档案管理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旋律的档案信息化战略,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展。在单位的信息中心建立档案信息管理项目,使用网上档案管理系统,便于检索,易于查阅。
(三)保持档案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
针对档案工作性质,确定专人管理档案工作,针对档案管理的特点和管理人员素质差的情况,企业领导要积极选送档案人员参加档案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档案人员业务素质,同时要稳定档案专业队伍,加强档案管理工作。
(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档案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作为档案工
作人员,要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熟悉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基本要求,努力掌握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档质量。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使档案工作更科学、更实用,为不断进步发展的行业提供有利的资源。
1.必须始终坚持科学文化知识学习
(1)掌握文史知识。语言文字与档案管理和服务是不可分割的,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搞好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通晓历史,才能了解档案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作用,更好地熟悉、管理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书写水平也很重要,因为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如编目、著录、标引等与书写水平是分不开的,若所写的文字难以辨认会直接影响档案作用的发挥。
(2)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现代档案学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日益加强,档案工作者应有重点地学习和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如现代管理学、情报学、图书馆学,还应具有一定的经济、法律知识。
(3)掌握现代化管理知识。随着档案管理现代化技术建设和科学技术管理手段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档案工作者必须熟悉和掌握复印、缩微、音像以及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知识,才能适应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
2.必须坚持进行各项技能培训
网络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档案工作者需要借助现代的传播媒介进行有效的档案信息传播。因此,档案工作者要接受相关的技能培训。一是软件操作和维护技能培训,提高办公速度,更好地促进档案信息的传播。二是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可以使档案工作人员及时捕捉
社会信息,针对受众需求进行组织,提高传播效率。三是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文件的发展和计算机病毒等知识的培训,都有利于档案工作者正确应用现代技术。在安全与保密的条件下,进行更有效的档案信息传播。
总之,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也是管理创一流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行政管理、经营管理、专卖管理等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搞好档案工作对行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只有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稳定人员,结合自身档案特点,管好、用好档案,为生产经营服务,才会促进档案管理工作迅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我国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的论文 篇5
从项目、部门管理演变为全面管理、战略管理。随着理论研究的拓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现代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呈现出日趋融合之态势,人们的目光已从过去转向现在和未来,开始用全局的观点、战略的眼光进行财务活动管理。管理会计的发展对于指导和改进我国经营管理、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管理会计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毕竟不长。立足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我国管理会计尚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研究范围、实践应用等方面更待完善和充实,还存在较大的发展余地。此外,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脱钩现象较严重。从本质上来说,管理会计是为内部管理服务的,不注重管理会计的应用,很难说其管理工作会有多大成效。管理会计理论的实践化,在我国还存在一些脱节。
管理会计在我国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会计从西方引入我国虽然已达二三十年,但其实际应用状况却不甚理想。总的看来,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大体上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缺乏一套严密而又行之有效的理论。
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6
(三)企业缺少必要的问责制、考核制及其相应的奖惩制度匮乏,缺少风险责任追究
摘要:对于我国企业而言,风险管理不仅仅是监管部门和独立审计行业外在要求,更应该体现为企业自身的需求。站在我国企业的角度,指出其所面临的风险管理的问题,并提出对我国企业建立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经营风险;控制机制;监督机制
一、加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现实意义
企业风险管理已经普及到大中小企业,在各企业均建立有风险管理机构,设立专门风险管理人员、风险管理顾问等,由他们专门负责企业各种风险的志别、测定和处理等方面的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风险管理机构已经成为企业中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它与企业的计划、财务、审计等部门一样,共同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努力。换言之,风险管理的地位已经不容忽视。
实施企业的风险管理有利于企业资源的最佳组合:①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损耗,促使企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安全稳定的企业环境,保障企业目标的实现。②通过系统的处置和控制风险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使企业的决策科学化和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益;③为企业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工作环境,积极的投入到生产工作中去。
二、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本身的风险的意志淡薄,忽视对企业未来风险的预测
在对风险管理的认志过程中,既存在过去计划体制下的完全漠视风险,又有目前强化风险管理和问责制度下过度规避风险,两种倾向并存,使得管理层不能正确地对待风险,疏忽了风险管理预测,其中包括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风险预警机制和人员的培训等。企业预警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发生前的预防,而非发生后的处理,由此可见,缺少风险预警机制的中国企业在经营中只会举步维艰。实际上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风险对企业是灾难还是机会,不在于风险本身,而在于企业对其的了解和掌控能力,在成本与报酬之间进行合理的平衡。就企业内部原因来说,由于管理者素质低下,企业基础管理薄弱;内部管理效率不高,加大了风险管理的预算成本,最终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
实施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而风险管理制度则是风险管理的基石,管理层应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目前关于风险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是以财务风险管理为主,缺乏对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制度的完善;在操作过程中某些制度过于原则化,使得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执行。同时员工的素质及其风险意志也是一个制约因素。企业本身的风险管理制度与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为准则以及相关惯例等外部规则的结合出现问题,使得内部的管理制度在实际应用中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不能确保各项业务操作与管理制度符合规则的要求;另一方面缺乏对现行管理制度的清理、修改、补充和废止,及时发现并弥补制度设计和执行上的缺陷。企业在经历了风险冲击之后,由于缺少内部责任追究制度,不能通过各种形式的责任约束,限制和规范内部人员的行为,弱化和模糊责任,恶化企业管理;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全员风险管理意志,缺乏考核制度,使得企业员工应对风险的能力滞后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标准;没有相应的奖罚标准,会使员工缺乏责任感和事业心,正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去完善必要的问责制、考核制及其相应的奖惩制,以至于事态严重,企业无法良性运转
三、完善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若干建议
(一)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职能机构建设,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1.增加机构设置,组建管理小组。管理小组应熟知企业和本行业内外部环境,组内成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风险志别的能力,反应灵敏,严谨细致。鉴于以往的经验,应增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加企业风险管理师的培训和认证的机会,通过专业而系统的学习提高管理层的素质,树立充分的企业风险管理意志。企业高层有了系统的风险管理理念,才能进一步做出企业风险管理的战略战术规划,为企业有序的开展具体工作提供企业条件。
2.加大开展企业员工的风险教育和培训。鉴于一些国有企业经营人员合同法律意志淡薄、业务素质不高的现状,加强员工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人力资源的配置,增强全员风险意志。
3.建立风险预警监测机制,构筑防范风险的屏障。建立灵敏准确的外部环境监测系统。企业必须加大对外部环境监测系统的投入,密切关注企业的具体状况及变化趋势。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首先要对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状态。此外,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密切注意与本企业相关的各种因素,如环境因素、技术因素、目标因素和制度因素等变化发展趋势,从因素变化的动态中分析预测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因此必须增加对环境、技术、目标和制度等风险志别和分析的成本。
(二)增加企业风险管理的控制机制,控制风险
1.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的完善。一方面,以企业风险管理的整合框架为准绳,制定完善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需要对现行管理制度的清理、修改、补充和废止,及时发现并弥补制度设计和执行上的缺陷,不断完善制度体系。
2.加强常规性的调查分析。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总会在不同阶段和领域表现出一些征兆,应从消费领域、本行业相关企业的生产领域及企业内部各部门投入资金进行调查,收集有用的显性和隐性的风险信息,对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开列清单,预先予以警示。
3.增加风险管理的模拟训练。定期确定风险主题,进行风险处理训练,这不仅可以提高风险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还可以监测已拟定的管理计划是否切实可行。
(三)增加企业风险管理的监督机制,减少风险
通过增加健全合规的问责制、考核制和奖惩制的投入,来制定违规的内部责任追
究制度,落实合规责任。重点是明确管理者的责任,真正落实“合规从高层做起”的理念,也只有加大监督成本,才能真正提高全员的责任意志;同时也需要在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上投入资金来提高员工对风险的处理能力。
对于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若干建议来帮助企业解决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障碍。经营风险是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然而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个复杂的问题,面临各种各样不同的风险,主要有企业内部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外部风险: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等。这些不同的风险构成了企业需要面对的复杂的风险系统。各种不同的风险之间也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企业。例如当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增大时,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也有增大的趋势,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全面分析各种不同的风险产生原因,增强企业抵御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的竞争力,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混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将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和风险管理等同起来,常常产生这样的误解:内部控制可保证企业成功并使其财务报告绝对合法;内部控制可以防止企业决策的失误;建立了内部控制就等于实施了科学管理等。两者混淆的关键原因,是没有看到内部控制管理是风险管理的本质要求。2.过分关注内部控制细节而忽视企业风险管理。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所有细小的、微不足道的控制上,如有些企业差旅费报销的规定长达数十页,极其繁琐,表面上控制得很好,但浪费了许多管理资源,还会使企业重大风险被忽视。
3.只重视内部控制设计而疏于其执行效果,使企业承担巨大风险。任何一个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内部控制,否则,企业无法正常运行。企业把大量精力放在设计内部控制上,而在如何保证制度实施方面,则缺乏应有的措施;在具体控制活动和监督等方面存在缺陷,所以很难保证已设计好的内部控制能够得到执行。如果企业用这样一纸空文来管理,势必会带来巨大风险。
4.对风险管理缺乏足够重视。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除了我国的金融、保险等高风险行业非常重视风险管理外,大部分企业尚未足够重视,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过分强调增长和效益,没有处理好增长、效益和风险之间的平衡,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与国际领先企业存在很大的差距,缺乏如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那样的权威框架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指导。由于有的风险是可以计量的,因此,部分企业应重视采取大量复杂的技术来管理这些风险。此外,一些定性的风险也被忽视,如声誉风险、管制风险、遵循风险、安全风险和政治风险等,企业缺乏系统和全面的风险管理。
浅析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实现路径
提要:在国际国内企业频频出现风险管 理问题的背景下,首先阐述内部控制的内涵范畴,然后介绍内部控制发展历程,以及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组成,最后分析如何实现企业风险管理的整合框架思路.关键词:内部控制;路径;风险管理
近年来,国际上一些着名企业相继爆出丑闻,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我国企业也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缺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如国内着名企业中发生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破产倒闭事件以及中行、农行、兴业、浦发等银行巨额虚假贷款、大额资金失踪等舞弊案频频曝光。究其原因,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是导致企业不能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经营风险,并最终铤而走险、欺骗社会公众和投资者的重要原因。在对这些财务舞弊和经营管理失败案例进 行反思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有控则强、失控 则弱、无控则乱”的道理,控制失灵难以使事业持久、基业常青。建立完善的且行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已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人们对内部控制的定义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静态到动态、从以制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一种逻辑演绎,体现了人们对内部控制认识的逐渐深化,加深了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进一步理解,从而使人们对内部控制这一客观事物的认识更能贴近事物的本原。所谓内部控制,是由企业建立的,通过约束和激励等手段,以保障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能够按契约的要求进行,并能够促使契约自我优化的一种系 统化的机制,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二、内部控制发展历程
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美国的内部控制经历了从内部牵制到二要素法、三要素法到五要素法,日趋完整和深入,最终发展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模式.1、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的最初形式是内部牵制,内部牵制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内部牵制机制在减少错 误和舞弊行为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二要素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组织规模的扩大,人们发现内部牵制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大型企业需要,因此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越发深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于1958年10月发布的《审计程序公告n第29号》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内部控制划分为二要素形式.3、三要素法。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准则委员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 55号》,该公告以“内部控制结构”代替“内部 控制制度”,具体包括三个要素: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4、五要素法。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全面接受COSO报告的内容,新准则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一个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下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
果和效率以及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该准则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五种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5、全面风险管理框架。2003年7月美国 COSO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讨论稿,并于2004年4月颁布正式稿。将企业风险 管理的构成分为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各要素贯穿 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三、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诸要素构成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风险管理其 他构成要素的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约束和结构。它影响着战略和目标的制定、经营活动的 组织以及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它还影响着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体系以及监控措施的 设计与运行。内部环境受企业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包含许多要素,包括风险管理理念、风险容量、董事会监督、主体中人员的诚信、道德价值 观和胜任能力以及管理者分配权力和职责、组织员工的方式.所有这些要素都很重要,但对每个要素的 强调程度会因企业而异。然而,董事会是内部环境的一个关键部分,它对其他的内部环境要 素有重大影响。因为董事会对管理者独立性、经验、才干、敬业等方面的监督与审查,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要想使内部环境有效,董事会中的独立外部董事必须至少占多数.内部环境的另一关键要素是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一个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是一整套 共同的信念和态度,它决定着该企业在做任何事情(从战略制定和执行到日常经营活动)时如何考虑风险.2、目标设定。企业在既定的任务和背景下,制定战略目标、选择战略,并制定相关目标,将其细分至企业的方方面面,与战略保持一致并相联系。企业必须先有目标,管理者才能识别影响它们实现的潜在事项。企业风险管理确保管理当局采取恰当的程序去设定目标,确保所设定的目标支持和切合该企业的使命,并与它的风险容量或风险容限一致.3、事件识别。管理当局必须识别可能对企业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潜在事项具有负面的或正面的影响,或两者兼而有之。具有潜在负面影响的代表风险,管理者要对之进行评估和做出反应。相应地,风险被定义为事项发生并对目标实现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具有潜在正面影响的事项代表机会。代表机会的事项引导管理者制定战略和相关目标,以便采取行动抓住机会.4、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使企业考虑潜在事项如何影响目标的实现。管理当局应从两个角 度对事项进行评估:可能性和影响,并且通常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不要求定量化的地方,或者在定量评估所需的可靠数据无法取得或获取和分析数据不具有成本效益时,管理者通常采用定性评估技术。定量技术精确度更高,通常应用在更加复杂的活动中,以对定性技术进行补充。评估风险时既要考虑固有风险,也要考虑剩余风险。固有风险是管理当 局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改变风险的可能性或 影响的情况下,一个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剩余风险是在管理当局应对风险后所残余的风险.5、风险应对。在评估相关风险以后,管理者就要确定如何应对风险。风险应对有四种类型:回避,即退出会产生风险的活动;降低,即采取措施降低风险的可能性或影响,或者同时降低二者;分担,即通过转移的方式来降低风险的可能性或影响,或者分担一部分风险,如购买保险产品、外包一项业务活动;承受,即不采取任何措施去改变风险的可能性或影响.6、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帮助管理当局实 施风险应对方案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组织,遍及各个层级和各个职能机构.它们包括一系列不同的活动,例如批准、授权、验证、调节、经营业绩评价、资产安全以及职责分离。控制活动一般包括两个要素:确定应该 做什么样的政策,以及如何执行政策的程序.此外,由于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和报告及合规目标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对重要的系 统进行控制。对重要的信息系统的控制主要有两类活动: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7、信息与沟通。组织中的各个层级都需要信息,以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信息可以来自内部,也可以来自外部;可以以定量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定性的形式出现。可以是财务的,也可以是非财务的。管理者面临的一项挑战便是处理和提炼大量的数据以形成可参考的信息。这项挑战可以通过建立一套信息系统来解决;另一项挑战是信息的质量问题,例如内容是否恰当、信息是否及时、是否准确等。这可以 通过建立整个企业范围的数据管理程序(包括对相关信息的获取、维护和分配)来解决.信息是需要沟通传递的,沟通包括企业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有效的内部沟通会出现在组织中向下、平行和向上的流动。例如,全部员工从高层管理者那里收到一个清楚的信息:必须认真担负起企业风险管理的责任。他们了解自己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职责以及个人的活动与其他员工工作间的关系。同时,他们也必须具有同级间沟通和向上沟通重要信息的有效方式。除了内部沟通,企业还需要外部沟通.例如,通过有效的外部沟通,客户和供应商能够提供与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和质量有关的重要信息,从而使企业能够不断关注客户需求或 偏好的变化.8、监控。企业风险管理的监控是指随时对其构成要素的存在和运行进行评估,必要时加以修正。企业曾经适当的风险应对可能会变得不适用;控制活动可能会变得不太有效,或者 不再被执行;企业的目标也可能发生变化。面对这些变化,管理当局就需要确定企业风险管理的运行是否持续有效,他们所依赖的措施便是监控.监控可以以持续监控活动或者个别评价 两种方式进行。持续监控建立在企业正常的、重复发生的活动之上,一般由直线式的经营管 理人员或职能式的辅助管理人员来执行;个别评价的范围和频率主要取决于对风险的评估 和持续监控程序的有效程度。此外,监控包括内部监控和外部监控两方面,企业要将他们所 评价出的企业风险管理缺陷和提供的有关风 险管理的重要信息向上报告,严重的问题还需报告给高层管理人员和董事会.四、企业风险整合框架实现路径分析
1、内部控制环境方面。控制环境的定义是 五个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控制环境确定了管理层的基调,并影响人们的控制意识。这是所有其他内控要素的基础,提供了规则和结构.其基本原则包括:(1)健全的道德观和诚信的文化。组织应具有明确的价值观,监
控各项活动,并采取措施;(2)有效而独立的董事会。应建立独立而有效的监督机制。独立而有效的监督,可以是来自于公司外部的机构或个人,也可能来自于公司的拥有者;(3)管理层的运行方式促进良好的控制。管理层应设定目标,并为各项活动设定一个基调;(4)权限和责任的分配与财务报表的目标是一致的。权限和责任的分配是从董事会和财务总监开始的;(5)人力资源政策和规程支持有效控制。应考虑激励因素、招聘、培训和其他活动.2、内部监督。监控的目的,是通过识别控制的缺陷和漏洞并持续改进以创造效率。从工商资料看,三鹿集团2007年底总资产为16.19亿元,总负债为3.95亿元,净资产为12.24亿元,资产负债率仅为24%;加之该公司系国内最大的奶粉生产企业和第四大液态奶生产企业,2006年世界上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商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更是以8.64亿元的现金获得其43%的股权等等一系列的光环,三鹿集团成为各家银行竞相追逐放贷的优质客户。据《联合早报》转自《大公报》的报道,石家庄当地有七八家银行对三鹿集团放有贷款,其中一家股份制银行对三鹿集团的贷款更是高达两亿元。三鹿之前,看似一夜之间轰然倒下的品牌企业还有很多,如三株、秦池、德隆、监控 是指内控系统应该被有效监控,它是评估内控系统在一段时期内有效性的流程。这将通过持 续的监控活动和独立评估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另外,内控的缺陷应向上级汇报,重大事件向管理层和董事会汇报。持续的监控、独立评估和缺陷报告构成监控三要素.3、信息沟通。企业应当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 题,应当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利用信息技术 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4、控制活动。企业应该参考《基本规范应 用指引》,确定各种业务和事项的控制目标并 设计控制活动,结合各自业务流程,将控制活 动整合在各项业务循环中,常用的控制活动包 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会计系统、财产保护、预算、运营分析、绩效考核等,在每一项经营业务的流程中,必须根据业务的特点,选择相适应的控制活动,这样才能达到合适的 控制目标.5、风险评估。首先需要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以确定风险承受度,识别内部、外部风险,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进行分析和 排序,这种机制不是一年一度的填表流程,而应该是每个部门定下的工作原则,在每个项目 的开始阶段必须执行的工作流程;然后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并且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要让风险评估成为日常工作的标准流程,首先必须在制度中明确规定;另外,必须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每个岗位的员工应 当知晓本职工作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从三鹿简析企业风险评估
当一场看似突如其来的风暴来临,曾经的行业龙头、优质客户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面临着破产的危机。据《财经网》报道,目前三鹿集团的流动资金已全部用来支付奶粉退赔款,其可能面临的巨额赔偿或将接近整个集团现有净资产。
爱多、巨人等;在国外也有安然、八佰伴、百富勤、世通等。他们的倒下,让相关银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论是三鹿正在面临的致命打击,或者是雷曼突如其来的猝死,一个不容易忽略的事实在于,风险发生之前,企业的底子已经呈现亚健康状态,并且同样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如何识别企业面临的风险呢?我们可以借鉴风险导向的方法从以下方面对企业进行分析:
一、企业所处的行业状况及其他外部因素
我国乳制品行业主要采用的是“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大部分企业采取的策略是“要市场不要牧场”,精力主要放在产业链的销售等下游环节,如2007年蒙牛的销售费用占其销售收入的15.5%(2006年为14.6%),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牧场建设投入则少得多,目前蒙牛对牧场的最高持股比例仅为30%,而且仅能提供其10%的奶源,另外90%的奶源主要靠农户提供。由此导致企业对产业链上端的养殖环节难以控制,奶制品安全风险激增。另一方面,在谈判中生产企业较奶农更为强势,收奶价偏低,奶农尤其是衍生的奶贩子具有造假的利益冲动。
在蒙牛、伊利等标杆企业的竞争压力之下,奶源建设曾经是全国样板的三鹿集团近几年大量收购地方加工厂、增资扩产,其奶源建设已经远远跟不上生产的步伐,最终奶源失控导致“毒奶粉事件”的爆发。
在了解行业状况及其他外部因素中,我们应当考虑企业所在行业的业务性质或监管程度是否可能导致特定的重大风险,必要时还应向具备相关知识和经验的外部人士进行咨询。
二、企业的性质
按照风险导向的分析方法,我们应从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及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等六个方面了解企业性质。
以治理结构为例,良好的治理结构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和财务运作实施有效的监督,从而降低企业风险。从表面看,三鹿集团具有形成良好治理结构的所有权结构:2002年三鹿集团成功改制,政府全身而退,其96%左右的股份由900多名老职工拥有;2006年新西兰恒天然集团以8.64亿元的现金获得43%的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但是,由于以田文华为代表的强势管理层的存在使得三鹿集团的治理结构变得苍白无力。当恒天然集团得知三鹿集团奶源受污染后,要求采取措施予以恰当应对,但三鹿集团管理层对此置若罔闻;之后恒天然又向石家庄市反映情况无果,最后不得已通过新西兰总理克拉克直接向中国政府反映情况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如果三鹿集团治理结构得到有效的运行,并迫使其管理层及时采取了恰当行动,则后果并不会如此惨烈。所以,如果企业具有良好的治理结构,并得到有效运行,将会有效的防止风险进一步恶化,从而也降低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
三、企业的目标、战略及相关经营风险
目标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指针。战略是企业管理层为实现经营目标采用的总体层面的策略和方法。经营风险源于对企业实现目标和战略产生不利影响的重大情况、事项、环境和行动,或源于不恰当的目标和战略。
面对极速扩张的市场和咄咄逼人的竞争对手,志存高远的三鹿集团于2004年制定了积极扩张的企业发展战略:
到2007年,奶粉产销量13万吨,液态奶产销量180万吨,销售收入160亿元;2007年奶粉产销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酸牛奶和系列高附加值保健食品力争全国第一,液态奶位居全国前三名,同时进一步开拓外国品牌长期占据优势的高档奶粉市场。(据:中国食品产业网)
为达成这一战略,据《中国经营报》报道,三鹿集团近几年大量收购地方加工厂、增资扩产,甚而还召集散兵游勇,大肆进行贴牌生产,而奶源的卫生安全管理上多处于盲点状态,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大大降低。如此病相不由得让人想起11年前的秦池,同样处于表象上的健康状态,却被一个行业内已不是秘密的潜规则击倒。当年的秦池在“川酒入鲁”的真相前,颓然而倒。三鹿也一样来不及喊冤,已经被抓做行业的标靶树在风口浪尖上。不同的是,三鹿将企业的急速扩张与利润追求建立在道德风险之下,相伴而生的经营风险经过不断累积,最终形成压倒企业的致命一击,原本光鲜的财务报表猛然变脸,企业濒于破产,银行遭受坏账损失。
四、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管理
如果说三鹿之殇在于面临市场压力的道德感降低,同时段已经死在华尔街的雷曼兄弟则是另一种启示。当第二财季亏损成为雷曼公司14年来首亏之后,公司CEO
富尔德曾将原因归结为它以前所做出的“糟糕选择”。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公司的内部管理结构或许才是真正祸首。
富尔德促进员工协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提供极具诱惑力的物质激励。他在雷曼实行员工持股制,给员工们的报酬中,有相当比例以公司股票和期权支付,而且锁定期比其他同行要长,“富翁效应”自然有其副作用。如果缺乏完善的制约机制,巨大的物质诱惑就有可能成为“诱致犯罪”的诱源。强大的财富激励因此更为富尔德的积极冒险政策推波助澜。
除去市场高压与高利润诱惑,长江商学院滕斌圣教授认为,伴随做大市场的壮志雄心,急速扩张带来的管理厚度拉薄,也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滕斌圣分析,光明曾经出现的郑州回奶事件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之一。事后王佳芬在谈到管理上的缺失时曾经坦言,光明从上海走向全国,但还没有完全按照全国公司来管理、发展,任何一种公司的治理结构,都不能替代管理。治理结构再好,与管理没有必然的联系。不会因为你有股权就自然而然地好。管理就是管理,治理结构会让你的管理更加有序,但是再好的治理结构也不能没有一套严格的管理系统。对质量意识的提高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所幸回奶事件最终不过演化成一个**,此后的光明依然全速发展。相形之下,曾经盛极一时的爱多、巨人集团等企业大多倒在急速扩张的门槛上,面对市场机会,企业规模不断膨胀,内部管理无法与之同步。一旦遭遇外部环境恶化,遭遇死亡危险便不足为奇。
试论我国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论文 篇7
一、当前我国医院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会计核算科目设置不合理
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中规定医疗及药品收支需分别进行核算, 并分开管理, 会计核算应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然而医院在设置会计支出科目时, 一般都是根据政府支出功能以及经济类别来制定的, 主要原因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财政预算管理和改革的要求, 借此确保财政指标核算口径的一致性。当前, 大多数医院基本都已经发展成为可独立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 虽然政府在财政预算上还会适当地给予医院一些财政补助, 但这部分补助所占医院支出的比例却在逐渐减少, 致使其无法对收益性支出及资本性支出进行有效地区分, 并且也无法满足现阶段医院加强内部管理及开展成本核算的需要。此外, 由于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中并未对成本支出范围和成本项目核算方式进行明确的规定, 使得成本项目杂乱无章且、标准不一、成本核算信息失真, 这样势必会造成在进行医疗服务成本测算时, 失去公开、客观的参考依据。
(二) 固定资产核算存在的问题
1. 固定资产核算不计提折旧
医院的固定资产只按照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比例提取一定的修购基金, 而没有设置“累计折旧”对已发生的资产损耗或减值予以核算。医院固定资产在购置、使用、报废这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 依照现行会计制度不对资产价值进行调整, 只在固定资产因损毁、盘亏和报废而发生资产减少时, 按原值借记“固定基金”, 贷记“固定资产”科目。这样一来, 致使医院资产负债表中不存在与固定资产相应的备抵科目, 无法客观、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净值。
2. 固定资产修购基金制度不合理
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规定, 计提修购基金需按以下内容合理确定金额:资产的工作量、使用年限、原始价值以及残余价值等。然而, 在会计的实际操作过程中, 由于计提固定资产修购基金的方法不正确或是基数不准确, 都会导致医院成本缺乏真实性。例如, 在大部分医院中都存在固定资产已超过使用年限或已出现损耗仍在使用的现象, 因为管理不善, 从而导致了固定资产管理者未能及时对账面价值进行相应地减少, 并仍旧按照原有的标准继续对修购基金进行提取, 致使医院成本及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都出现虚增, 这一原因造成了财务报表中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失真, 进而对领导层的决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3. 固定资产核算不计提减值准备
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在规定固定资产核算方面, 没有遵循谨慎性原则, 使医院丧失了相应的抗风险机制。医院为了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 一般都会购置高端的医疗仪器设备, 购买时的价值较高,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其医疗设备更新换代的频率也在加快, 仪器设备经常在尚未到达规定的使用年限时就会出现市价下跌的情况, 引发了固定资产贬值。由于医院未考虑固定资产减值风险, 没有计提减值准备, 进而导致固定资产核算出现账实不符, 使固定资产净值虚增,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三) 医院管理费用核算存在的问题
当前, 医院管理费用的核算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其一, 管理费用的核算范围较广, 但个别的核算内容却并不属于管理费用的范畴。如, 由借贷产生的利息, 其并未在“财务费用”中进行核算, 而是被归入到管理费用当中, 从而导致了虚增费用和收入;其二, 管理费用的分摊方式不合理。大部分医院在管理费用的分摊上一般都是采用按部门人员在药品成本及医疗成本中进行分摊的, 然而, 由于医院的管理费用涵盖的内容较多, 如果仅仅按照这样简单的方式进行分摊, 不利于对药品成本及医疗成本的准确核算。
(四) 坏账准备存在的问题
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过低造成医院资产虚增。目前, 在大部分医院当中, 都存在病人因医疗纠纷、无力支付或恶意欠逃等原因造成拖欠医疗费用的现象, 尤其是在医院开设了绿色通道以后, 欠费情况明显激增。尽管医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防止欠费的发生, 但却并未取得显著成效。大部分医疗欠费都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 所以政府有责任负担一定的医疗欠费。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中规定, 医院需按照年终应收医疗款及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余额的3~5%计提坏账准备, 而这一规定却无法真实反映出医院每月的费用支出。
(五) 医院福利基金计提较少
当前, 我国的大多数医院由于医疗业务亏损, 使之仅能依靠“用药养医”这种方式来维持医院的正常运作, 这一现状导致了医院收支结余相对较少, 计提的职工福利基金也较之企业应付职工的福利费相比少很多。并且, 个别医院还会采取各种理由来降低职工薪酬, 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金及住房公积金能低则低, 从而导致了职工福利下降, 合法权益也未能得到有效保障。
(六) 医院会计报表体系不完善
医院会计核算一般采用的都是权责发生制, 其特点是能
够反映医院当期的收益及费用支出。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中规定了医院应报送以下财务报表:管理费用明细表、资产负债表、净资产变动表、收支汇总表等, 上述财务报表均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医院财务的实际状况。然而, 其中却缺少了反映医院资金情况的现金流量表, 使得医院在进行管理时缺少了一个最基本的参考依据, 进而造成管理层无法及时了解并掌握各项医疗业务是否获得足够的资金, 严重影响了经营决策。
二、当前我国医院会计核算问题的完善策略
(一) 合理设置医院会计科目, 规范成本核算
医院在进行会计科目的设置时, 不但要能够适应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以及医院未来改革的需要, 而且还应适当地减轻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然而, 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中设置的会计科目对于收支的核算又太过繁琐且灵活性较差, 从而使其难以适应所有医院对会计信息的不同要求, 致使无法准确地反映出实际的医疗成本信息。基于此点原因, 笔者建议, 可根据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医院未来改革的要求, 对医院会计科目进行重新设置, 其中应对资产、负债以及净资产等进行重点反映, 并适当地对收支进行简化, 进而增强会计科目的灵活性。同时, 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出医院实际的医疗成本, 可适当增设过渡型科目, 用以反映医疗及药品支出的间接费用, 再根据人员比例在月末进行医疗及药品成本分摊。
(二) 完善固定资产核算
1. 增设“累计折旧”科目
可通过增设“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 来对固定资产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应折旧和计提的金额进行核算, 并按照固定资产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折旧方式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核算。如, 小型医院的贵重设施通常占固定资产的比例较小, 可通过年限平均法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核算;对于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均较为完善的大中型医院, 则可通过年数总和法、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以及工作量法等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核算。计提时, 借记“医疗支出——折旧费”, 贷记“累计折旧”。在医院的资产负债表中, 可以把“累计折旧”当做“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 通过两者之间的相抵, 来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净值, 并借此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2. 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通过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来对固定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进行核算。医院需对各项资产采取定期检查或是年终检查的方式, 并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对资产可能出现的损失进行合理的预计和测算。当可收回金额比账面价值低时, 应按照可收回金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并将其计入医院的当期损益。若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恢复后, 则需将这部分价值转回, 但需注意的是转回的这部分金额不可超过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3. 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医院在处置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中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可以清晰记录和核算固定资产在捐赠、报废清理、出售、毁损时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当处置固定资产产生资金流入时, 应借记“银行存款”, 贷记“固定资产清理”;当处置固定资产因发生清理费用而产生资金流出时, 应借记“固定资产清理”, 贷记“银行存款”;在期末清理净损益时, 将“固定资产清理”转入到其他支出科目或其他收入科目进行核算。
(三) 完善医院管理费用核算
首先, 可将医院管理费用进行单独列支。对于无法直接计入药品成本及医疗成本的管理费用, 可将其作为期间费用, 即医院为开展医疗业务活动而支出的公共费用, 根据企业会计核算方法, 这部分费用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并在业务收支总表上对这部分管理费用项目进行单列。通过这样的核算, 不仅可以使药品部门及医疗科室明确自己的实际费用, 进而达到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的统一, 同时还可以真实地反映出药品收支结余及医疗收支结余的状况;其次, 可通过增设“财务费用”科目的方式, 将原本应列入到管理费用中的借贷信息及“其他收入”的核算一并归入到“财务费用”科目的核算当中, 并在期末结算时直接将其转入到“收支结余”当中。这样能够为管理层在筹资形势的合理选择上提供更加直观的依据。
(四) 完善坏账准备的计提
医院对应收医疗款的坏账计提准备问题应结合医院自身情况、通过科学的分析和论证, 结合企业会计制度的坏账计提方法制定出符合医院自身的计提比例。笔者建议, 鉴于现行医院会计制度采取的是病人预交金制度, 所以应改变坏账准备计提的基数计算方式, 即坏账准备计提基数=应收住院病人的医药费—预收医疗款+应收医疗款, 这样有利于更为真实地核算出应收账款。此外, 还应将年末计提坏账准备的方式改为按月计提, 以此规范每月管理费用的核算。
(五) 借鉴企业福利费计提方法, 以保障医院职工的合法权益
首先, 应将“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中规定的应付福利费核算的内容取消, 需根据工资总额的14%进行计提福利费, 并将其计入“应付福利费”科目中进行核算。此外, 可根据国家卫生部于2004年发布的410号文件中的有关要求, 合理分配医院职工的工资收入。通知要求中指出:应完善分配管理考核办法及经济核算方式, 并遵循合理收费、效率优先、按劳分配的原则, 根据工作技术难度、岗位性质以及风险程度为依据, 以经济效率、工作质量及数量为主要指标, 建立并完善职工奖金分配及考评制度, 借此来保证职工收入的稳定性、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六) 医院会计报表体系中应披露产权关系及资金流向
医院会计报表中反映的信息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客观性。因此, 笔者建议, 首先, 医院应对会计信息进行全面披露, 并增加会计报表的实用性;其次, 在会计报表体系中增加现金流量表, 借此更好地反映出医院的具体资金流向;再次, 增加对或有事项的披露, 以此来揭示医院有可能面临的风险及损失, 从而提醒领导层尽早地做出具有针对性的决策。
三、结论
总而言之,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多种经营方式和经营机制的出现, 为我国医疗机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 同时也使得处于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工作暴露出诸多新问题、新情况。所以, 我国财政部门和卫生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医院会计核算存在的局限性, 制定相对应的完善策略, 确保医院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使其能够全面反映医院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从而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军艳.浅谈医院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J].会计之友.2008 (35) .
[2]谢丹丹.浅谈医院在新旧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问题[J].当代经济.2011 (8) .
[3]何铁方.试论医院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方向及问题[J].商业会计.2011 (5) .
[4]柏鹤.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 (18) .
[5]刘俊义.浅谈医院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1 (10) .
[6]马瑞成.现行医院会计核算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经济师.2009 (4) .
[7]罗红.新医改对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 (13) .
试论我国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论文 篇8
关键词:舆论监督 法律地位 监督力度 监督不当
舆论监督报道对社会的各种丑态和劣行公开揭露,进行曝光,是深受大众欢迎、社会效果强烈的一种新闻形式。进行舆论监督,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有一定的传统,它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又是党和法律赋予新闻工作者的权力。在监督进行的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较为突出的问题阻碍了政治民主化进程,不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我们必须能够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才能更好地履行新闻媒体的职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综合论述,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相关媒介及政府职能部门提供参考意见及建议。
一、什么是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依法通过媒体将政府机构等公共权力部门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反映出来,进行公正恰当有力的批评,以舆论的力量达到约束和监督的目的,具有实效性快、辐射面广、透明度高、震慑力大的特点。
朱镕基视察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时对舆论监督所做的定位是: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可以看出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在当今社会中的重大责任。舆论监督报道对社会的各种丑态和劣行公开揭露,进行曝光,是深受读者欢迎、社会效果强烈的一种新闻形式。进行舆论监督,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是有一定的传统的,它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又是党和法律赋予新闻工作者的权力。近年来,随着一些敢于揭露时弊、除恶扬善的舆论监督栏目的增设及报道的不断深化,舆论监督更加普及和深入人心。
新闻舆论监督作为社会监督的一种形式,不仅与党内监督、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民主监督一起,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监督体系,而且是几大监督中最特殊的一种监督形式。它不具有司法监督中所具有的强制力和约束力,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又是一种最具权威的监督;它不像党内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那样特定化、具体化,但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和民主监督一样是一种软监督,但它本质上是群众监督。它具有其他监督手段不具备的特点,有着别的监督手段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不能发挥的作用。
新闻媒体通过正当舆论监督,把一些假、恶、丑的事物不加掩饰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让人们去衡量、去评判,这是一种强大的、积极的社会力量,它有助于阻止和抑制不正确、不道德言论和行为的发生。提醒和告诫人们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使人们从中引起警戒、受到教育。
今天,社会结构的变化、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利益诉求的相继出现、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变化,给舆论监督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舆论监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要善于发现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改进,才能更好地发挥为人民服务的作用,负起其应尽的责任。
二、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1.舆论监督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新闻媒介和记者的合法权益缺乏法律保障。我国的各项社会事业都在进行改革,改革的步伐也在进一步加快,可是相对于其他领域,新闻改革立法就相对滞后。舆论监督难,究竟难在何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新闻法制建设相对落后。到现在,我国尚无新闻法,支持和保护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机制仍不完善。各种新闻监督活动的合法性甚至常常遭到质疑,例如隐性采访活动中的偷拍、偷录等行为。记者常常是出于对社会对公众负责的态度去揭露一些重大违法违纪、违反社会公德或日常准则,对社会有重大危害的事件,但却因为牵涉到公民的隐私权问题,被监督对象告上法庭,惹上新闻官司。有时甚至发生新闻从业者为维护正义却受到法律追责的情况,让新闻从业人员无所适从。本来出于维护社会正义和秩序的目的去进行新闻工作,却又因缺乏合法性遭到不合理对待,这使很多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大受打击。长此以往,有谁还愿意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有谁还愿意去当这个“无冕之王”?
2.监督力度不足。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尽管频度相对较高,但力度相对不足。这主要表现在:(1)监督对象上,监督基层多,监督领导部门少;监督与本单位无隶属关系的部门多,监督与本单位有关的上级部门少。监督过程中涉及的大多是驾驶员无照驾驶、超载拒载;服务员态度恶劣;管理员善离职守以及街道和乡镇的基层干部失职渎职等等。而许多县级以上包括县级干部徇私舞弊、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的腐敗行为却很少有人问津。究其原因,还是政治制度改革的不完善,影响了新闻改革的不完善,让有些腐败分子钻了空子,做了社会的蛀虫。如果能出台一些强有力的法规,让腐败分子有贼心没贼胆,并且可以杀一儆百,这样才能有效遏制腐败风的滋长。
(2)监督的内容上,监督群众中存在问题的多,监督领导出现的问题的少;监督社会生活方面的问题多,监督腐败问题的少;监督权力运行造成不良后果的多,监督权力运行过程中的问题的少。
3.监督存在不当之处。(1)监督意识还不够强,监督的敏感性不高。一部分舆论工作者对权利的滥用行为只是“马后炮”式的报道,或是只看见了其表面而忽视了其实质,对一些腐败行为的监督也只是“蜻蜓点水”,不敢深入探秘,唯恐“引火烧身”损害了自己的利益。把人民赋予他的神圣使命抛诸脑后,抱得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去面对工作。现在反腐败报道有一种反常现象,往往是腐败官员的职务越高,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越是关心,但媒体却越是谨小慎微、惜墨如金,就拿因“生活腐化堕落,情节严重”的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被免职这条新闻来说,读者对反腐工作能够钓出这样的“大鱼”拍手称快,也算是大快人心,但是仔细看看媒体的报道却又让人乐不起来。这样全国百姓都很关注的大新闻,媒体却用寥寥数语就把读者打发了。整条新闻包括标题在内仅150余字,其简洁程度可以和电报相媲美,而且全国各媒体基本上是“统一口径”,谁也不越雷池一步。
(2)有的从业者感情用事,图一时痛快,把握不好舆论监督的“度”,在公开报道中夸大甚至是歪曲事实,侵犯了被监督者的合法权益或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有的社会责任感不强,甚至哗众取宠,追求轰动效应,破坏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形象。
三、舆论监督中的应对措施
1.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要加快新闻立法,使舆论监督有法可依。当前,人民群众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强烈要求新闻媒体在反腐败斗争中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提供公正的舆论环境,以遏制腐败,弘扬正气。舆论监督作为一项事关党和人民的大事,应有制度上和法律上的保证,否则就很难正常开展,健康发展。因此,必须顺应时代需要,进一步加快和完善新闻立法,将新闻媒介的权力、义务和责任,舆论监督的范围、对象、基本原则等通过法律固定下来,将新闻舆论监督纳入法制轨道,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对舆论监督的地位作用、工作原则、监督重点等作出明确的规定。逐步推进和实现舆论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最终达到法治化,这是确保舆论监督得以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
大量的实践也表明,舆论监督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和保障,法律才是舆论监督的保护神,为新闻舆论监督建章立制已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了。社会要发展,势必会伴随一些不良现象的产生。凡事都是对立统一的。没有这些不良现象,社会就找不到不足之处,就无法向前推进。正是在纠正这些不良现象的同时,社会才会不断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而要纠正就必须先去寻找发现症结所在,找到症结所在,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按规矩办事。这个规矩便是“法制”。如果无法可依,下面所谓的“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根本就无从谈起。社会历史的巨轮不可逆行,唯有遵循,才可在时间长河中生存下去。
新闻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首先确立新闻法,让各项新闻活动能够有序开展。在法的环境中进行各项活动,将新闻事业纳入正规的法制轨道,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让舆论监督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力。
2.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加强对高层次的监督,创造一个更加民主公开的监督环境。舆论监督的范围包括社会的方方面面,但首先应该是对重大决策、领导干部权力运用的高层监督,然后才是对一般公务员的低层监督。
近年来,我国的各种监督机制逐步完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新闻舆论监督作为一种民主形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由过去单纯强调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到现在承认它也是人民的喉舌;由过去只讲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到现在实事求是的正视具体实践中可能存在的一些矛盾。但是,我国的媒介进行较为重大的批评、揭露、调查、监督等,都依附并受制于权力执行机构。因此,新闻舆论监督效力的发挥程度取决于民主的程度,取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
舆论监督的重点应该是政府行为,做到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实行到哪里。当前,应首先从保障公众,尤其是新闻媒介的知情权着眼,可以先制定《政务公开条例》,在行政领域初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公共事务公开制度。在立法、司法等领域实行适度公开,并建立行之有效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确保国家事务向社会公众公开,为媒介的正当监督提供实在的条件。
3.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还要有明确的角色定位。舆论监督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法律规定新闻舆论机构不准公开抨击和诋毁人民民主专政,不准公开抨击国家专政机关,不能干涉司法审判。同时,舆论监督在实施的每一步骤中,都不能违背这一点:新闻舆论机构在监督公民和法人的言行时,应负有法律责任,无中生有、弯曲事实、揭露隐私等都是法律不允许的。这就必須做到:
第一,保持客观公正,用事实说话。从事舆论监督的记者都有切身的体验,采写舆论监督稿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掌握一些必要的采访手段和写作技巧很重要,但保持客观公正,把握好度则是必不可少的。第二,提高法律意识,避免新闻官司。作为从业者,应具备必要的法律修养,即学习掌握法律的基本常识,了解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文件。这样既可以避免新闻官司和纠纷,也有利于保护记者的正当权利。
【试论我国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论文】推荐阅读:
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10
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08-19
财管作业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23
浅析我国海洋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06-06
试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10-27
试论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