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
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经济也在不断增强,所以对我国农村财务管理方面提出了新的更加严格要求。本文主要是以我国农村财务管理现状分析为基础,为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完善给予几点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管理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大环境的改变使农村经济也面临新挑战。建设新农村已成为我国整个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进一步推进我国市场经济有着重要意义。在我国新农村建设当中,农村财务管理始终是我们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并改善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快速稳定长远的发展。
1农村财务管理概念及方式
1.1农村财务管理概念
农村财务管理是指对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支配、管理的各种资产所发生的一切收入及其使用、分配等财务活动的核算、计划、监督与控制。
1.2农村财务管理的方式
(一)“农村财务双代管”的管理制度;
(二)“村账乡代管”的管理制度;
(三)“村账站审”的管理制度;
(四)“村级会计委托代理”的管理制度。
2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存在问题以及原因的分析
2.1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主要是制度的不完善、不科学。主要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可以表现出来:
(1)会计账目处理不当比较混乱。部分组织现金存在入账不及时或者不开收据现象,这是因为帐薄设置不健全造成的。同时还存在”帐外帐”和“小金库”等现象,其都属于违法乱纪行为,也会导致部分干部钻了空子而获得非法利益。
(2)会计内部制度缺失。在我国农村常常是会计和出纳由一个人来担任,或者虽有会计和出纳岗位,但没有真正实权,常常是由村长或者书记说了算,这种情况比较常见。导致了村集体经济失控,不能管理好村集体经济。
(3)会计资料档案管理混乱。部分村组织会计管理方法不规范,存在重要单据随便存放,“帐随人换”的情形,各类档案也没有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定期归档,丢失现象比较严重,为以后查找重要档案带来了不便。
(二)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有些村组织财务管理制度设置常常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制定的,在日常工作中并不认真执行。同时部分村干部和财务管理人员存在执业水平不够高、执行不够到位的现象。
在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当中相关管理制度、条款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有些制度条款脱离农村实际情况,只是走形式,不能落实到实际当中,不能真正解决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所有问题。因此,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以及一些相关新政策的出台,与之相应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也迫切需要进行再次的修订和完善,确保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三)村级财务监督渠道不畅。
由于农村财务管理涉及面比较广,情况也比较复杂,所以主管部门的审计监督、清账理财也只能是阶段性进行,而经常性的监督还是要靠群众。从当前情况来看,部分农村虽然已经实行了财务公开,但是存在着公开的不够及时、公开地点不明确、走过场和公开内容不完善等等问题,导致财务公开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严重阻碍财务公开力度,也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四)农村财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且流动性比较大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条件比较艰苦,基本无法引进一些专业的会计从业人员。农村会计常常是由村负责人按照“能写会算”的要求来随意选定的工作人员。在业务上只能是做“记记账、打打算盘”的工作,无法开展成本核算、会计分析等工作,更无法理解现行会计制度对农村会计实务的要求。另一方面,农村财会人员工作不够稳定,农村财会人员常常随村干部改选而被撤换,而新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都与前一任得不到有效交接,在工作上依附权势,不能坚持自己工作原则。
2.2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首先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财务监督力度不大,会计监管只是一种形式。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农村财务管理不当造成的危害认识不够,忽视对财务管理制度学习和运用,对财务管理工作指导和管理不重视。
(二)财务制度落实不到实际工作中。农村财务落实须制定一套可操作科学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财务收支预算制度、开支和审批制度、现金的存款管理制度、各项收入管理制度、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财会人员管理制度等等。由于一些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贯彻落实到工作中会比较困难。同时一些村干部自律性比较差,对财经纪律观念比较淡薄,对财务人员的工作“睁只眼闭只眼、得过且过”,造成财务制度执行不严。
(三)缺乏年轻后备力量。农村的管理人员常是一些年龄比较大,会导致跟不上时代发展,思想比较落后,低学历的情况。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并接受新的知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会越做越难,需要一些年轻人一些新的血液来加入到我们的队伍当中,一起为农村经济做出一分力。
3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
为加强我国农村财务管理,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制度来执行,推动村级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主要对策有:首先,规范会计机构设置,要任用一些具有专业资格的工作人员,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过硬专业知识;其次,严格进行财务审批,资金支出和报销要按照严格审批制度来执行,杜绝随意支出挥霍浪费现象发生;最后,严格按照会计规定进行业务处理,不符合规定凭证禁止入账,注意账目保存,以便以后的查询。
4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战略,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一、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生产发展离不开经济建设, 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经济越发展, 财务管理越重要, 农村财务管理可以规范农村经济秩序, 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提高农村收入, 改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2.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
由于一些农村干部办事不够公开、透明, 甚至以权谋私, 贪污、侵占农村集体财产等的违纪现象发生, 严重侵害集体利益, 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恶化了党群、干群关系。公正、民主、规范的农村财务管理, 可以促进农民群众与农村基层干部之间的沟通, 保障广大农民的利益,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防止基层干部徇私舞弊和贪污受贿的发生, 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 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 保证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当前农村财务管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做得不扎实。
目前, 在不少地方的农村财务管理中, 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普遍存在不扎实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有的村会计凭证和账簿保管不善, 损坏、丢失严重, 个别村甚至连正式的会计账簿都没有, 大多用“本本账”, “包包账”代替。二是有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财务管理的要求设置总账、明细账, 导致会计事项核算不清, 会计信息是真。三是有的村没有现金日记账或者虽有现金日记账但记账不清。
2. 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流于形式。
目前, 我国有大部分农村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只是走形式而已, 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流于形式的主要表现是: (1) 农村财务民主方面的理财活动不够严肃和正常, 而部分的农村的理财小组人员没有仔细、认真的对财务单据进行审查就签字, 甚至还有些财务单据的签字, 直接由农村村干部代签了。 (2) 某些农村的理财小组对财务人员的工作流程不熟悉、不按规定进行理财、甚至还不懂财务方面的知识以及违纪违规的收支单据进行签字, 同意违纪违规的单据进行报销。
3. 民主管理不完善, 财务监督乏力。
按照有关制度规定, 用于报销的原始凭证先由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后, 再由村负责人签字报账, 但一些村实际上还是由“一把手”审核报销, 村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流于形式。还有一些村理财小组成员不是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而是经村干部指定产生, 或者部分理财小组成员缺少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 会计知识贫乏, 不熟悉基本的程序和规定, 无法起到监督作用。
4. 农村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目前, 在一些农村尚没有形成有效地财务人员配置机制。农村基层组织的财会人员一般都是就地选用或由村干部制定。这些人往往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岗位培训就上岗工作。由于其中的大部分人员缺乏应有的财会方面和法律方面的相关知识, 不懂得国家农村政策和有关规定, 根本无法胜任财务会计工作。
三、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1. 提高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领导。
农村财务管理涉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充分认识新时期农村财务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积极采取多种措施, 真正把农村财务管理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必要时, 可以把农村财务管理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 作为考核乡、村干部的重要内容, 定期进行监督和检查。
2. 强化民主管理力度, 落实财务公开制度。
为落实财务公开要着力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公开要及时。每月将农村集体财务活动情况及其有关账目, 如实地向全体村民公布, 条件受限的地方至少每季度公布一次。二是内容要具体。公开的财务项目内容要全面, 要采用村民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确保村民看得懂、看得全。对村中修桥铺路、聚集区建设等重大公共事项, 从立项、招投标, 到工程验收、资金拨付等整个过程, 都必须向村民公开, 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知情权, 强化村民对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使用的监督。三是程序要规范。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财务公开流程, 对内容不具体、不真实, 审核不符合财务公开要求的, 要及时严肃纠查, 直至符合要求后才公开。此外, 村委会还要及时对村民进行回访, 及时掌握村民对村集体财务活动了解的情况。
3. 完善相关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
首先, 要继续完善会计委派制度。尽快建立起一支稳定的、具备较高业务素质的、严格按财务制度办事的农村财务管理队伍。其次, 要建立农村会计任用审批制度。农村会计的任用、调换要经过乡镇批准, 以稳定农村财会队伍, 保持农村会计工作的连续性。其三, 要进一步完善农村财务代理制度。通过对这项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使村级财务真正做到让内行任管, 并能够管得住。
4. 提高财务从业人员素质, 规范农村会计基础工作。
要将农村报账员和理财小组成员纳入会计人员规范化管理体系中来, 加强对村报账员和理财小组成员会计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工作, 让各村报账员和理财小组成员掌握财务管理知识, 提升农村会计人员素质, 规范农村会计基础工作, 扭转财务管理薄弱的现状。在开展培训工作时, 应结合农村财务工作的特点, 适时安排和调整培训内容, 确保农村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
总之,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要条件, 只有充分认识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积极寻求多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财务管理措施, 才能把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搞好, 提高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 化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稳定、健康和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周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规范农村财务管理[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5)
[2]柳艳霞.论新形势下农村财务管理的发展[J].现代商业, 2008 (36)
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 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优化
中图分类号:F302.6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4--02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财务管理已成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要点及难点,其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也必须得到很好地解决。农村财务管理是指将农村农民直接所有、管理或支配的财务进行监督计划、控制和核算。其工作的正确实施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实际切身利益,所以,做好农村财务的管理工作是维护农村稳定发展的基石。由此,通过对农村财务管理过程中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1 存在的问题
1.1 现金管理财务支出管理混乱
一些地方财务管理不完善有的土地征用收入、包发及上交收入不入账,有些地方官员私设“账外账”和小金库等。并且会计管理中心只管记账,审计与监督的力度不够,使收支情况仅有村级转移支付资金。部分村干部违规操作无视法律法规,村里重大事项不通过民主程序,只有村干部掌权。由于村内财务涉及方面较广,大多较为复杂,所以,大多数主管部门对财务监督就只能阶段性地管理监督。实际上相当多的农村不是没有财务小组,就是形同虚设,完全没有应有的监督权力,财务问题完全由领导说的算。财务管理的不公开,也是造成民众疑惑的根本原因。
1.2 集体资产与会计档案管理不严密
大部分村内都没有建立会计档案制度,而使一部分财务管理资料杂乱无章,参差不齐。也有某些村里的会计证,都没有订装成册。付款单据等单据,也不及时整理,随处放置,各类会计档案没有按时归档保管和销毁。农村集体财产是全体村民集体劳动的成果,收大家的共同财富。某些村里不记录资产总账,不如实记录集体资产价值、数量和变动等情况。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过于松散,并且集体资产可能被村民随意无偿的自己占有等严重现象,使广大人民的利益被损害。
1.3 财务人员水平不一,能力参差不齐
财务队伍人员总是发生人员调动等现象,有的人员对于财务处理与财务管理的知识认识不够,知识不全面。人员工作职位不稳定,随着村党支部,委员会领导人员换届等因素,有能力的财务人员可能会因为换届等因素而调走,能力不全面的人上来而使财务管理工作变得棘手。更是有些官僚作风的领导出现,直接使财务管理的人员没有办法好好地对财务进行管理。有的财务人员可能身兼数职,既管经营又管财务,造成违规现象严重,更加不利于农村财务管理。
2 相应对策
2.1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促进新农村建设
为建立更加合理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所以,必须严格按照农业部,财政部颁发的相关制度进行财务管理的建立。对于财政管理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解释,做到每个财务人员认真负责,避免一些票据不全的账目和坏账等入账,杜绝各种不良财务现象出现,逐渐使农村管理制度真正地实现制度化、正规化。建立稳定而高效的财政人员队伍,使农村财务工作规范化,建立会计代理记账制度,实现农村村级会计委派制等方式,努力健全和完善其机制,稳定财务人员队伍,保持其连续性,充分调动财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及主动性,这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2 努力提高农村财务人员的整体工作素质
稳定财务人员队伍,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尽量实施农村会计公开化,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等制度,积极努力地完善村内财务人员管理制度,确保和建立农村财务人员的福利待遇,制定相关奖罚措施,创建竞争平台,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建立一个高效、高素质、责任心强、业务精的农村财务队伍,全面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管理等工作。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作为一名出色的财务人员,必须要树立法制观念,讲究职业道德,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也要注重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做好新老替换,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2.3 公开财务用处,强化村内财务的民主监督和管理
要做到财务公开有几点,一是公开过程,二是公开程序要严格,三是公开方式以公开栏为主,四是公开的内容要遵守详细、全面、真实的原则,五是及时公开时间。定期对收支情况进行公开,由集体负责人,理财小组组长签字等部门认真核查后再公开,而公开栏要有固定的地方,方便人员查看。设立固定的财务公开日,使财务活动能够随时公开,其工作全面实现。加强群众对村内财务管理监督,让人民群众一目了然,所以,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推行财务公开制度。
2.4 建立合理的账款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
对于农资企业销售和财务部门管理遇到问题,相互推脱,责任不清等状况,希望可建立收账款的专业管理部门。其可建立专业审批制度,每笔入账出账都有严格的审批,对于未收入的账款进行催收,并且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催收。这样可避免一些因为盲目赊账而产生的应收账款。建立审批制度,在减少不必要应收账款的同时也减少了村内坏账等情况发生。各个管理部门也可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提高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
2.5 系统科学的管理应收账款
制定合理有效的收账政策,灵活处置应收账款。对于逾期的应该回收的账目一定会产生一定的费用。一般来说,其收账的费用越大,措施就越有力,坏账的损失也就越小,收回的可能性也越大。要应用有经验有能力的财务人员进行合理的收账政策,选择成本最小的收账方案。选择有效的方式方法进行账款回收,能够大大降低坏账的损失,尤其在债务重组中。一般农资企业都是根据自身需求将应收账款卖给自己的债权人,或是抵押给银行等机构,使其企业正常运作,促进公司发展,提高竞争力。
运用网络加大财务监督力度,落实责任追究和问询制度
在财务监督方面,可运用网络这个大平台,建立计算机网络监督制度。实现实时监控、在线分析、远程查询这3项重要的功能。通过计算机网络对村内财务的具体公开内容、时间、地点的真实性、完整度都进行监督,管理和控制。网上监督,就要及时做好网上分析工作,监督工作,及时遏制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要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和问询的制度,妥善处理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纠其错,扬其正。对于有任何组织或个人产生以集体资产为个人或私人组织所用,没有及时向组织汇报,未经村委会讨论决定的,都要给予追究,严格责罚。
3 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财务管理乃是一个农村经济建设的基础,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农村财务的管理问题也成为了人民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农村财务管理建设的管理,必须要加倍重视,其好坏严重影响着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经济的发展,及农村社会建设的稳定。所以,如何做好农村财务管理,解决这里发现的问题,乃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这是农村基础建设的重中之重。
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摘要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土地权利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规范有序地流转己经是农村土地制度发展的大方向,也是农村土地制度契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土地流转的研究观点,然后给出了与土地流转有关的概念和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农村土地流转不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后改变农业用途,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缺乏中介服务组织,土地承包的分散性制约了土地流转等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了规范国家、集体及农户在流转中的行为,确保土地流转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培育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对农村土地进行确权颁证等建议。以期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更加有效合理。
关键词:农村土地;土地流转;问题;对策
1.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综述
1.1国外主要研究成果综述
在国外土地经济学和土地法学的研究中,很少使用农村土地流转这个概念,更多使用的是农村土地交易。国外农村土地交易中既包括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买卖,也包括农村土地租赁、置换、转让等使用权的流转。
1.1.1对于农村土地交易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于农村土地交易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产权制度、宏观环境和交易费用等方面。Feder and Feeney阐释了产权清晰的土地资源对提高农业投资和农业生产力有重要作用。明确土地产权还会降低交易成本,通过把生产要素配置给最有效率的农户,形成规模经营,最终提高农业生产力。Macmillan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土地市场,认为土地可以自由交易,但是在交易过程中会发生市场失灵,造成土地利用的动荡,因此,财政部门应市特政府干预市场,以弥补市场缺陷。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就是利用价格机制的费用,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
1.1.2对于土地规模经营及其效率的研究
土地交易(或流转)有可能导致土地集中,从而带来土地规模经营。关于土地规模经营的绩效问题,国外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Tesfaye and Adugn认为农户是否扩大农村土地经营规模与家庭可用劳动力和牲畜拥有数量成正相关,与土地质量成负相关。但是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农村土地经营规模与土地产出率成反比,即土地经营规模小的农户的土地产出率反而高于土地经营规模大的农户的土地产出率。Yotopoulos and Nugent认为土地集中并不一定带来农业生产规模收益递增,主要原因是农业技术通常具有规模收益不变或规模收益递减的特点,即土地集中并不一定带来农业规模收益递增,而且这是影响农户土地流转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1.2国内主要研究成果综述
1.2.1对农村土地流转内涵及意义的分析研究
目前的学者多认为农地流转是在不改变我国农地所有权及农地用途的情况下,农民将自己拥有的土地使 2 用权从承包权中分离开来有偿或者无偿的转移给亲朋或者其他农户的行为。罗必良(2008)将土地看作生产要素,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是土地路转的本质属性,土地流转将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剩余劳动力利用以及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体性地完成。蒋满元(2010)经研究认为目前的农地流转是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优化配置现有分散的、细碎化的农村土地资源。
1.2.2对农村土地流转模式与特点的分析研究
周红波(2011)通过对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的历史沿革、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和制度规范、广西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设的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农村土地流转总体情况的研究表明,经济发达程度越高的地区,土地市场发育相对较好,土地流转机制也相对较完善,发生流转的农地面积比例也较高,而流转的形式则主要有租赁、转让、转包、入股、四荒拍卖、互换等形式。庞宏(2010)指出在我国特定国情约束之下,市场机制是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最佳选择。
1.2.3对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研究
覃事娅(2009)从转出方、转入方、基层政府三个方面分析了制约农地流转的主体原因,转出方认为放弃土地后缺乏生活保障、流转土地时的补偿过低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因此不进行性土地流转;而转入方认为整理细碎化的、分散化的农地成本过高、双方信息不对称往往有损害其利益、农资成本居高不下以及缺乏信贷支持以扩大生产规模导致其交易成本过高而不愿转入土地;基层政府的越位与缺位又引发政府方面的原因。史志强(2010)等认为我国农村土地对于农民具有的双重功能:生存和社保的功能制约了农地流转;制约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制度因素。韩若冰(2012)利用产权理论中的交易成本来研究其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从交易主体、流转组织形式、租佃合约安排、交易量及交易价格体系四方面具体分析了交易成本对农地流转的阻碍,认为交易成本过高抑制了农地市场的需求,使中介组织更为有效,使农户趋向于选择短期租约,总量成本的增加也极大地降低了交易量,降低了农地的资源配置效率。
1.2.4对农村土地流转驱动力的研究
邵书慧(2005)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外因内因的共同作用,土地流转的发展也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文章指出了土地流转的内部动力与外在动力,各有五点,分别是,内部动力:每亩农业纯收入,非农就业率,政府干预,人均承包土地面积,农民受教育水平。外部动力:农业新技术应用需要农地流转,WTO促进农地的流转,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农地流转,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使农地流转。黄贤金(2008)3 分析了农地流转的内在和外在驱动力,认为农地流转的内在机理包括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经营规模、转移安置富余劳动力、转变农地功能而外在机理则有价格机制、利益诱导机制。康雄华(2011)认为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是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升,推动了农地流转。杨德才(2012)从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农户经营土地的机会成本高、农业生产本身高风险、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低三个角度分析了农地流转的驱动力,他经过研究认为采用新生产技术并拥有较高生产经营能力的农户使土地的边际产出提高,这一部分农户愿意转入土地扩大经营规模。
2.农村土地流转相关理论及概念
2.1农村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 农村土地是一个内涵较为宽泛的概念,按农地的用途,可将农地分为农业生产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而本文的研究对象仅限于农业生产用地
2.2农村土地流转
所谓农村土地流转,指的是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农村土地流转其实指的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2.3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质
土地流转的本质是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质是对承包地使用权的重新调配。据我国《宪法》修正案和《土地管理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出让、出租、抵押和转让。承包地的使用权是一项权利束,承包方不仅拥有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对承包地进行经营、支配的权利,还拥有对农地的部分剩余索取权和依法处分权。在承包期限内农地的使用权可以转让,但承包期结束后,承包方需将承包地交还给发包方,在下一轮承包期内,各集体成员的承包地一般会发生变化。因此,农户能够流转的只是本轮承包期剩余期限内的土地使用权。
2.4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形式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类型为转让、互换、抵押、出租、转包、借用、入股等方式。
3.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总书记在2013年7月下旬的湖北视察讲话中要求,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解决处理好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流转要尊重土地流转双方意愿,守住耕地红线,保障基本农田、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当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己经严重影响了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健康发展。
3.1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不规范
3.1.1政府垄断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由于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政府、集体的权力不能得到很好的约束,地方政府在利益的驱逐下对农地使用权流转进行过多干预;并且一部分村干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官本位思想严重泛滥,缺乏民主法制意识,对农户承包经营权的保护不够重视。导致农村土地流转价格普遍偏低,一些村干部在农地流转过程中以权谋私、暗箱操作、不按法律程序办事,随意调整或者收回农户承包地。政府和集体的垄断行为严重侵害了农户的利益,加深了农户与政府、村集体之间的矛盾。
3.1.2农村土地非正式的流转过程中行为不规范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的非正式流转所占比例较大,非正式流转一般由农户自发进行。由于农户对土地流转的法律知识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得到很好普及,以及提供相关法律服务机构的缺乏,导致这些自发的土地流转随意性大,不稳定性强。农地流转中有近半数的农地流转没有约定流转期限,并且绝大部分的农地流转都未签订书面合同。即使签订了农地使用权流转合同的,也没有统一的格式,对流转时间及双方权利与义务的要求不够详尽,甚至有的合同条款违背现行法律要求。这些不规范的农地流转行为导 5 致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成本过高,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加上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农产品价格走低,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农业效益明显下滑,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被严重挫伤,长久下去则会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
3.2农村土地流转后改变农业用途
尽管政府出于扶持农业的目的,曾多次提高粮面油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但土地承包经营投入很多、种田效益产出较少,城镇化的发展促使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造成留守老人、妇女不愿种地、不能种地,并且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在来自市场风险、大自然风险以及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上等多因素综合作用下,从事农业的获利空间十分狭小,多数农民趋向于把劳动时间和资金投向非农行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利润少的特点,使土地流转后获得上地经营权的受让方很有可能把所承包的上地改作它用。在很多农村土地流转后,一般用作了木材市场、建材市场,还有建楼房以用于出租。土地流转后改变土地用途会导致土地质量下降,这样做缺乏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3.3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限于城镇地区,城镇居民有健全的养老和医疗体系,但农村地区相对薄弱,覆盖面窄、发展层次低、发展不平衡,社保资金短缺。农村居民基本上得不到像城镇居民一样的医疗、养老和保险,目前保障水平也较低。现有的“新农合”和“新农保”,也存在报销力度小,60周岁以后领钱少的情况;“低保制度”和“五保制度”也有对象的限定。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覆盖到农民,普惠性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广大的农民无法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所以,土地在为农民提供资源的同时,带来一定的收入,更加承担着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一旦外出打工的农民年老或无法再从事体力性的劳动,不得不回乡继续的耕地的时候,土地的保障功能更加体现出来,因为他们虽然没工作、但是有上地可以依赖,有土地意味着有粮食、有吃饭,就有人生的希望,还可以继续为家庭提供收入,供子女上学、结婚、购买家电等花销,这导致农民不愿意不可能放心的进行土地流转。
3.4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缺乏中介服务组织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中介组织是介于政府和农地使用权流转主体之间的媒介,可为农地使用权流转提供农地的供给和需求信息,还能提供政策咨询、金融借贷等帮助,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农地使用权流转中所需交易成本,还能帮助流转主体规避流转中的风险。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中介组织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中介组织 6 的数量少,质量参差不齐。现有中介组织的作用也多流于形式,使得流转主体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得不到改善。中介服务组织的缺乏使农地供需信息不对称,导致土地流转过于分散。分散的流转形式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主要制约因素。只有实现农地由散户向大户的流转才能形成规模经营。但散户与大户之间,无论是在生产和经营管理方式上,还是在土地流转的供给与需求信息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流转过程中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散户普遍认为把土地流转给亲戚或朋友比较可靠,但这样的流转无法实现成片经营;大户需要成片的农地,但相邻农户不一定会将土地流转给该农户。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的中介组织十分缺乏,导致了供求双方信息流动受阻,造成较高的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
3.5土地承包的分散性制约了土地流转
为了避免矛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之初,不论鱼塘、旱田、水田,还是草滩、山林、荒坡,一律根据地势、地力优劣进行平均分配,这样就造成了土地经营范围的分散性合细碎化。上世纪末多数地区采用直接延长承包期的方法进行第二轮土地承包,分散承包出现的土地细碎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土地流转仍比较困难,加之部分基层干部少害怕麻烦,土地流转进程从而被影响。
4.健全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
4.1规范国家、集体及农户在流转中的行为
规范国家和集体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的越位行为,要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明确政府的管理范围,转变管理方式,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1)政府要完善农地流转市场体制建设,坚持市场化原则,使市场在农地价格的制定中发挥基础作用,防止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借农地集体所有的名义,强制推行农地流转。市场在农地使用权流转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是实现农地资源合理配置、保证农户获得级差地租的根本途径。
(2)政府要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对农田、工业发展区、居民住宅、以及公共服务区等进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并完善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建设,对所辖区域内的土地进行总体规划。
(3)政府应坚持自愿原则,改变使用行政命令强迫农地使用权流转的行为。使农户在土地的承包期内,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方向的前提下,可依法有偿地进行土地流转,拥有土地的自主经营权、流转权和收益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和阻碍农户流转土地。
(4)政府应履行好服务职能。政府要做好政策导向工作,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服务对象上,要加强对发包方和承包方的服务,为其提供流转信息和法律咨询等服务。在提供流转信息服务方面,政府可为农户提供土地供需信息、参考价格,并为承包方提供资金、技术的支持。在提供法律服务方面,政府应加强农户的相关法律法规普及工作,规范流转主体的行为,指导农户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书面合同,载明土地流转形式、数量、年限、条件和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合同由乡镇农经站鉴证;对存在手续不完备等问题的己流转土地,须重新商议,完善合同;还可为流转主体提供代拟合同的服务。
4.2确保土地流转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地不但是农民最基木的生产资料也保障和社会保障,是农民最大的利益所在是农民最基木的生活也是农村最大的稳定因素。因此,必须尊重农村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尊重上地流转的内在规律,尊重农民的意愿,从该地的实际条件出发,因地制宜,稳妥推进上地流转。当地政府应该实行上地用途管制。土地用途管制的核心是依据上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各项建设用地,不得改变规划用途。总之,农村城镇化对上地的需求,本质上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需求,不能因土地流转而改变土地用途。因此,必须遵循土地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约每一寸土地,从而达到优化上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且,贯彻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坚持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兼顾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区位条件,使地的价值得到较为客观的体现。
4.3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1)完善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城乡二元制度。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在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待遇,农民工放弃原有的土地权益在城市生活,但却无法获得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成为游走在城市和农村的“边缘群体”。这种农村劳动力的非实质性转移不仅会阻碍我国城镇化进程,也会阻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进行。因此,要降低农户对土地的依赖,就要加快对现行户籍制度的改革,逐步取消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区别。另外还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政府对农村的医疗、养老保险的投入补贴。
(2)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帮助。政府可联合社会培训机构,按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向制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劳动力转移就业与技能配套培训内容;地方政府应给予此类社会培训机构以政策优惠和倾斜,要充分调动社会培训力量的积极性,鼓励开展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技术教育培训,增强农户的就业能力来降低农户对土地的依赖。
(3)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政府需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信息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高效合理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经历系统而复杂的过程,政府不仅需要联合社会力量对劳动力转移前进行培训,使其具有基本劳动素养,还需提供劳动力转移的中介服务,建立企业与农村劳动力联系的桥梁;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信息、就业信息及就业后的社会医疗保障等合法权益的获得也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支持。
4.4培育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
加强农地流转在中介组织的建设,应该在提高现有中介组织质量的同时,丰富中介组织的种类。
首先,改革现有的中介组织。现有中介组织应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丰富专业人员的种类。在土地评估勘测方面、农业技术方面、网络信息收集方面以及金融、法律方面都应具备相应的人才,以其专业的素质来保证中介服务组织运作的规范化;另外,中介组织还应具备独立动作的能力,在政府、集体和农户三者之间能够保持中立的态度,以市场为导向,为农地使用权流转提供最真实可靠的信息。
其次,鼓励发展多种性质的中介组织。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应更多地尝试建立自发性和金融机构性质的中介组织,自发性组织相对于政府建立的中介组织而言,有更强的独立性和市场性,有利于市场机制在流转中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而金融机构性质的中介组织更有利于承包者在农地使用权流转和经营的过程中得到资金支持,缓解我国农户资金短缺的情况。同时还可加强虚拟的网络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设,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为农地使用权流转提供更便捷、高效和专业化的服当然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大对网络服务组织的监管,防止网络诈骗的发生。
4.5对农村土地进行确权颁证
解决土地流转双方之间纠纷的前提在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较为明晰,当前土地流转双方之间仅凭口头协议的原因在于所在地区没有对土地进行确权登记,仅在当地村组内具有一定的效力,双方知根知底,知道那一块土地属于自己,但是在外来承包人员介入时,村组内部的熟人社会就被打破,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就必须要相关的权利证件要证明自己的权利,因此,要想有效的推进土地流转,必须对当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确权并颁证。我国的土地确权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五年之内全国的土地都会实现确权颁证。土地确权要对现有土地的“四至”进行界定,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确权、颁证和登记,把每个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到具体的地块,并依法与农户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发放证书,对土地承包的档案资料进行备案以备查,逐步实现土地流转的规范化。从而有效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调动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保障农村的土地流转权利,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推动城镇化的进程。
结
论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而土地作为农民赖以存在的根本,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农村土地使用权利的自由流转己经是当代农业发展的趋向,然而我国现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还很不完善,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无法满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实需要。这样的现实状况,对于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是不利的。对于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本文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当前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所面临的困境,得出了以下结论:为了保证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应该规范国家和集体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的越位行为,要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明确政府的管理范围,转变管理方式,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不能因土地流转而改变土地用途,必须遵循土地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约每一寸土地。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地流转在中介组织的建设,提高现有中介组织质量的同时,丰富中介组织的种类。对农村土地进行确权颁证。
总而言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重要而且复杂的博弈。它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尤其是影响着农民的基本权益的保障。因此要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参考文献
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农村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村级班子的团结,关系到党群、干群关系的融洽和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一些地方的农村财务管理仍然混乱,财务制度不健全,存在的问题比较多。
一、当前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制度落实不到位,财务管理混乱。一是帐款没有分开。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和村级财务制度明文规定,帐款要分管,但是有的村干部包揽了会计、出纳之职,直接经手现金的收支,包办代管,一人说了算,会计成了“记帐员”,出纳成了“票据保管员”。二是现金管理制度执行不严。在财务管理中,库存现金数额有明文规定,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村的库存现金超过了规定数额。有的村干部为了达到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用白条抵现金,严重违反了财经纪律。三是支出票据不规范、不合法,白条顶帐现象严重。
2、挥霍公款现象严重。存在收支失衡、支大于收、非生产性开支过大等现象。有的村集体收入很少,甚至连正常的开支都难以维持,但村干部在花钱时,从不考虑项目支出是否必要,有钱就花,没钱再想办法。有的村级集体经济条件虽然较好,但村干部只顾自己享受,有的用公款吃喝玩乐,年招待费达几万元,甚至达到十几万元;有的以外出学习考察为名,到处游山玩水,开支无度,挥霍浪费。
3、农村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财务工作不规范。由于中国农村会计工作起步较晚,财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最终导致财务处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村级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在会计处理时不按有关会计制度进行核算。有的账簿设置不全,不设总账、明细账,做成了糊涂账、流水账。二是原始凭证内容残缺不全,签字审批混乱,甚至自批自报。白条抵库、白条入账现象也比较严重。三是会计岗位设置混乱,往往是一个会计人员身兼数职,极易导致私存、私借和挪用公款等现象发生。四是财务人员素质不高,在处理会计业务时看村干部脸色和意愿行事,导致会计核算不规范,信息失真,产生所谓的“书记账”、“主任账”。而在这些村干部离任时,又不进行财务交接,经常出现“包包账”、“断头账”。
4、民主理财搞形式,财务公开走过场,监督乏力。在大多数村组,民主理财、村级财务公开就是一句空话,根本没有落实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村民理财小组成员是由村主任提名、村委会批准产生,使民主理财失去了作用。二是部分理财小组的成员不懂财务知识,不熟悉财务工作,不按规定理财,对违规违纪的收支单据仍然签字同意报销,起不到监督作用。三是财务公开搞形式,走过场,搞半公开、假公开。
二、解决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农村财务管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各级领导一定要克服重生产、轻管理的片面思想,真正把财务管理作为巩固农村基层组织、密切干群关系、保护集体财产,把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纳入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列为当前工作的核心内容。
2、切实推行“村财乡管”制度。在坚持村集体资产所有权不变、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资金使用监督权不变的前提下推行“村财乡管”制度,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独立核算。“村财乡管”就是要在乡政府成立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并为各村分派一名助理会计,而各村成立村级民主理财小组。村助理会计也属于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由乡财政部门选拔、指派,负责各村现金代收、代付及票据的初步审核,并将合格的票据送至农村财务服务中心报账。民主理财小组必须经村民民主选举产生,村主任及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小组成员。“村财乡管”具体的做法即对村集体经济的直接经营收入、各项税费、各种费用支出、债权债务等一切经济业务均由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分别建立账户,进行财务核算。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发生经济业务取得原始凭证,主要经办人在取得的原始凭证上签名,注明用途,按规定在村主任签字审批后交给村助理会计,村助理会计审核原始凭证后交给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农村财务服务中心要对村助理会计送来的原始票据依据会计法规及相关制度进行审核,对不合理的业务要予以退回或驳回,对于合理的开支予以报销,付出现金或开出支票。财务服务中心的职员处理完账务后将会计资料装订成册归档,实行一村一档,统一管理。
3、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保持财会队伍的稳定。各乡政府要重视对农村财务人员的培养。一是通过对农村财务人员统一培训和考试,选拔一批年轻、有能力的人员充实到农村财务队伍中来,从整体上提高农村财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二是加强对农村财务人员的后继管理,如制定业务考核制度、继续教育制度、轮岗交流制度等。三是加强农村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对新法规、新政策要及时组织学习,使他们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4、全面推行村级财务公开,完善群众监督机制。将村级财务活动情况及有关账目定期如实地向全体村民公布,加强群众对农村财务的监督,交给群众一本明白账。财务公开应当及时,由农村财务服务中心提供数据,每月或每季公布一次财务收支情况。对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要专项公开。年终公布各项财产、债权债务、收益分配、专项资金筹集和分配等情况。公开方式以公开栏为主,公布的内容要完整,做到摘要明白,切忌隐瞒收入与支出,使群众对每项收支都明白,便于群众监督。
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贾庆印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9期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迫切要求高等教育改变原有的财务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内容和运行模式,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文章分析了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井提出了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几点具体措施。
[关键词]财务管理;高校;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715.5
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关键词:农村水利建设,问题,原因,对策,中国
我国的水资源相对短缺, 旱灾发生频繁, 特别是在经历了2010年西南地区的特大旱灾之后, 我国相关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意识到了我国防灾体系的薄弱, 意识到了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远远不足以应对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1 农村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 不仅水资源总量明显不足,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极不均衡, 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严重。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水资源在地域上分布不均匀, 华北地区人口占全国的1/3, 而水资源只占全国的6%。我国的西南地区, 人口占全国的1/5, 但是水资源占有量却为46%。地下水也被过度取用, 北京市地下水位从解放初期的5 m变为现在的50 m, 地下水位每年下降将近1 m, 因此造成了地面的沉降。上述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1.2 水利设施老化失修, 防洪抗旱功能面临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 经过60余年的发展建设, 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事业己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由于这些农田水利的骨干工程大多建于20世纪50—60年代, 其中受当时规划不足、设计仓促、配套不足、勘测误差以及经费不足、施工环境恶劣等的影响, 工程质量差, 后期又缺乏维护经营, 一些水库超负荷运转, 危险丛生, 成为所谓的“三无”水库, 即:无资金维修、无专人管理、无章法管理。经过数十年的运行, 不少工程早己超过规定的运营年限, 普遍年久失修, 主要建筑物完好率不足40%。由于水利设施严重老化失修, 使农村水利设施的效益衰减、服务功能严重退化。
1.3 水污染严重, 水环境日益恶化
我国每年未处理水的排放量是2 000亿t, 这些污水造成了90%流经城市的河道受到污染, 75%的湖泊富营养化, 并且日益严重。因此, 在南方地区, 多为水质性缺水。我国一方面严重缺水, 另一方面水资源浪费也很严重。1万元的GDP用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同时, 各种工业废水、工业冷却水、工业废弃物存放引起的水体恶化等都影响到民众的身体健康。
1.4 管理机制落后
从农田水利管理体制上分析, 过去大中型水库、支渠桥涵、管闸等设施虽然是由地方政府的财政直接投入, 但其工程施工方的人工费用大部分由当时公社组织, 农村劳动力义务或是在很微薄的补偿之下完成, 其日常的管理和维护主要由水利局主管部门负责, 设备的维护费用一般由地方政府财政部门额外补贴或是公社集体经济募集资金, 水道清淤所发生的劳力成本一般由村各个小组集体负担, 主要管理形式是组织灌溉农田受益区的农民义务完成。随着农村水利建设综合改革的发展, 乡镇水利事业发展受到严重挑战。原因是水利站作为水利部门在乡镇的办事机构, 同其他“七站八所”全部被改制成为“以钱养事”的机制。另外, 由于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不足, 使得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跟不上进度。
1.5 水利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目前的水资源管理政策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未能形成良好的法规体系和政策监督机制。1998年, 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但水法体系远未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原有的关于水利的法律法规己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己经颁布并实施的一些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如水资源费的征收、农田水利建设、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供水价格等需要形成法律规章, 执法监督的力量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1,2]。
2 原因分析
2.1 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 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投入不足。农田水利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比铁路、公路沿线的“参观工程”和“样板工程”差得多。很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维护除靠少量的财政资金补助外, 主要靠受益区农民投工投劳。除此之外, 取消“两工”后, “一事一议”为农田水利建设村级投工投劳的唯一来源, 但由于受议事数额和范围所限, 再加上大量农村劳力外出务工的现实状况, 每年筹集用于农田水利的投入有限, 客观上操作难度较大。另外, 行业从业人员本身“等”“靠”“要”的思想未彻底转变, 群众自发投资水利积极性不高。
2.2 投入不均衡
目前, 由于水利建设中社会资本的投入不足, 水利建设投入仍片面和过度依赖政府, 特别是上级政府的支持。就资金投向而言, 防洪工程等大型建设项目成为资金投入的主要流向, 对其他中小型水利建设项目和环节, 如直接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投入结构相对不均衡。另外, 水利建设投入原则和效益不明确。部分市县政府对于水利建设资金的安排没有制订必要的制度和办法, 安排政策、原则和标准相对模糊, 造成水利资金的安排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影响资金安排的效益, 也容易挫伤社会和私人投入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2.3 产权关系模糊
小型水利设施大多属村集体所有, 而集体管理主体地位虚置, 村级组织根本没有也无力行使所有者权益, 而以家庭为经济单位的农户由于组织分散, 也不能共同行使所有者权益, 这也导致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模糊, 名义上是集体所有, 但实际上产权所有者不能到位。另外, 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 每位村民对小型农村水利设施都有使用权, 而管理权则属于集体。
3 发展农村水利的对策
3.1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要把加强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作为农村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理顺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长效管护体制。落实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的资金投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 确保“2011年起从土地出让净收入中切块10%专项投入用于农田水利基础工程建设”以及“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1倍”等硬性规定落实到位。农田水利建设规划设计应根据灌区特点和农作物组成及布局, 按灌区典型工程规划设计, 完善田间灌排系统。
3.2 明确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及管理主体
保持农田水利的持续发展, 必须明确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主体和管理主体, 在此基础上, 认真研究并切实解决好农田水利的建设主体问题。目前, 影响农田水利建设的干扰因素多, 情况相对复杂。鉴于此, 农田水利建设应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 明确农田水利的投入及管理主体。农田水利的投入主体主要是政府, 政府投资建设各类农田水利工程, 农户则对灌区内的田间工程进行投资。同时, 加强我国农村水利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只有依靠法律法规进行保障, 才能稳步向前发展。
3.3 加大农村水利投入力度, 建立稳定的投资渠道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近年来, 我国各地都加大了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2011年中央1号文件对涉及资金落实、融资政策、税费减免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明确、细化, 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 为水利建设资金筹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必须根据农村水利工程的性质和乡镇政府的责任, 特别是考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对解决农村水利建设投入的思路进行重大调整, 尤其是大幅度增加政府财政的投入, 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拓宽投资渠道, 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投入为辅、其他社会投入作为补充。加大市县乡镇财政的倾斜力度, 积极探索, 尽快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制度化的农村水利投入机制显得格外重要。对农村水利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 除国家补助外, 其余经费应由省级、市级、县级财政配套解决, 国家、省级、市县乡镇三级财政投入比例在50%、30%、20%较为合适。并应积极开辟新的投资渠道。三是充分调动社会积极性。通过政府增加补助、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 规范和引导个人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投劳。加强对水资源费等规费和水利建设基金的征收管理工作, 保持水利建设投入的稳定增长。同时, 加大对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 形成建设合力。
3.4 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水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也是社会发展不可代替的生命资源。我国水资源短缺, 水需求量不断增加, 并且水旱灾害频繁。随着经济的发展, 从国家全局性和战略性的角度出发, 水资源必须保障能够得到可持续利用。因此, 从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出发, 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实现由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 开源节流并举, 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水平。一是净化水资源, 实行严格的污染管理制度;二是落实水资源总量控制管理制度;三是增强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积极推进水价制度改革;四是加强水资源规划建设[3,4]。
3.5 妥善处理水利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开发与保护的矛盾, 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二者不是尖锐对立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会在发展中得到解决。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贯彻“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 坚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利工程, 在水利建设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各个阶段贯彻环境保护要求, 才能解决目前比较突出的环境保护问题, 促进和谐发展。高度重视水资源利用对水生态环境及景观等方面的影响, 对新建水库明确规定下泄生态流量, 以满足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的要求。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结合水资源开发量及河流的自然条件, 综合研究水资源的开发方式及规模, 并结合农业规划、旅游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等确定水资源开发的功能区域, 分类指导水资源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陈海宽, 孙荪, 陈龙.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5 (6) :32-33.
[2]盛家宝.实现农村水利的新跨越[J].江苏水利, 2005 (10) :3.
[3]韦凤年.加快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J].中国水利, 2005 (23) :8-10, 15.
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1.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过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相对于同期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来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转型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已从1980的191元增加到2008年的4761元。但是, 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78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31倍。[1] 2011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397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全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3:1。[2] 2012年2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9552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仅只有24367亿元。农村居民收入低、增幅慢,直接造成农村消费市场疲弱,加剧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整体不足,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无法使农村潜在需求变成现实消费。
2.基础设施薄弱,消费环境欠佳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我国政府的财政资源配置主要向城市倾斜,历史欠账较多,导致广大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从而使得当前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农村基础设施的使用费也远远高于城市。在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逐渐趋同,耐用消费品日益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热点的情况下,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就成为了制约诸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耐用消费品在农村普及使用、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抑制农村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的重要原因。
当前,我国农村市场管理滞后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一些不法商贩肆意损害农村居民的消费权益,把农村当成“销废市场”,把农村居民当成“销废者”, 种种不安全的消费因素也对农村居民的正常消费进行干扰:生活用品、食品到农资、药品,假冒伪劣商品等充斥市场,这不仅损害了农村消费者的权益,甚至还危害到农村居民的人身安全。特别是食物中毒,夺去了一些人的生命。这就使得一些农村居民不敢消费,不愿消费,挫伤了农村居民消费的热情,进而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质量和水平。
3.社保体系发展滞后,消费信心不足
我国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刚起步不久,存在着覆盖面窄、水平不高、层次较低、体制不健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明显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和广大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2007年我国农村已经全面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3451.9万农民纳入了保障范围,仅占农村居民的36.7%,比例并不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面也未达到100%。由于政府在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投入相对不足,一直以来以农村居民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自我保障模式使得农村居民对未来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大额刚性支出预期增加,特别是我国尚处于未实现现代化的状态下进入“老年社会”的形势下;考虑到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的人均财富和收入水平的现实状况,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也使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预期不明确,农村居民即使在收入增长的情况下也不得不压缩即期消费支出,提高预防性储蓄比例,从而使得农民消费信心不足而“不敢”消费。
4.政府支农力度不够,金融体系效率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财政支出对农业的投入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不高;虽然近年来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从绝对量上看已经得到较大程度的增加,但其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徘徊(大多数年份低于10%),并且整体上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加上我国目前存在着财政支农资金在使用上存在着投入的内部结构不合理、资金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对资金使用的有效监管与使用绩效的科学评估、地方政府对财政支农资金的任意扣留或挪作它用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使得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我国当前农村金融对农村服务效率不高:一是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对农业生产支持力度不够。旨在服务“三农”的农业发展银行成立十多年来,至今没有有效发挥其应有的支农职能,只是将资金更多地投向了农产品流通领域。再加上其他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对农业生产提供的资金支持也相对有限,使得农业生产资金的筹集和积累重任就压在农村居民自己身上,农民要进行生产就必须储蓄,而在目前农村居民有限的条件下,提高的储蓄会进一步抑制了农村居民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二是农村生活消费信贷缺乏。与商业银行的城市分支机构把消费信贷作为重点开拓的业务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县乡级机构往往基于资金“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很少提供针对农村居民的消费信贷产品;而有些农村信用社由于自身经营管理不善,资金规模有限,盈利能力低,面向农民的金融服务一般是参考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没有结合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习惯等特点,更不愿涉足利润低、风险大的农民生活消费领域,因此也使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的提高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
5.文化教育落后,消费观念尚欠科学
农村义务教育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大部分地方尚未普及高中教育且费用昂贵。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内容不符合农村发展要求、规模呈现萎缩趋势,农村文化设施极为落后,农民在文化教育上面的消费数量和质量与其自身期望值及社会发展要求差距很大,导致农村居民在文化教育上面消费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由此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因为文化教育的落后,不少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市场知识、商品知识匮乏,进而影响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质量的改善、消费观念的更新。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我国农民的消费观念尚欠科学,导致一些不合理的消费现象在农村地区仍然广泛存在,影响了当地农民的消费需求。比如:在一些边远闭塞地区,封建迷信活动比较盛行,不健康消费现象突出,如修庙造坟、大操大办婚丧嫁娶;有的农民小富即安,追求更高层次生活的动力不足;相当部分农民思想保守、缺乏超前消费意识。此外,由于农民教育文化素质不高的原因,使得他们对某些商品的有些功能不会正确使用,这也影响到了农村消费品的升级换代。
二、对策建议
1.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收入水平低是当前制约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我国内需不振的最主要原因。要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必须大幅度提高农村收入水平,尤其是要增加农民的预期收入,推动农村居民收入性消费的增长,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农村居民能安心生产,敢于消费。一是要搞好相关制度改革。改革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领域改革的同时,通过再分配领域调整抑制居民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通过提高政府财政对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水平,使农村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能明显的提高,从而缩小城乡居民和农村居民内部之间的收入差距,达到从宏观上保证分配公平和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目的。二是要让广大农村居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尽可能提高财产性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的比重。国家要通过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鼓励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各类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推动农产品加工增殖以缩小工业品与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等方式有效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三是要建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提高涉农金融体系的支农力度,把“科教兴农”、“科技富农”真正落到实处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消费环境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根据农村的特点和农村居民的需求实事求是来谋划、脚踏实地来推进。第一要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农民有水喝、有清洁水喝的饮水安全问题。第二要加快农村公路网建设,真正实现“路面硬化公路”“村村通”的目标,逐步形成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便宜的客运网络。第三要大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形成清洁、经济、能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的农村能源体系。第四要加强农村广播、电视、通讯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以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提高农村信息服务质量,降低农村居民通讯成本,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
优化农村消费环境,首先,生产企业要根据农村市场特点以及农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增加农村消费品的有效供给、改善供应结构,以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生产企业必须根据农村居民对产品性能、功能的要求,积极发展农村新型消费业态;企业要根据农村居民“方便、简洁、经济、适用”的消费心理,缩减产品华而不实的“概念性”功能,减少不必要的附加劳动以降低生产成本,开发出适合农民消费特点、消费心理以及消费能力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其次,商业企业则要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变过去不重视开拓农村市场的思维,建立并不断完善农村商业网点、商品销售网络,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商品售前、售中及售后服务,以增强农民购买信心。再次,工商、质检等市场监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消费环境建设。要优化农村市场交易软、硬件设施,完善相关交易制度、信用制度,鞭策厂商提高服务水平、构建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等消费环境,有效防止假冒伪劣产品“下乡”,打击“市霸”行为毫不手软,健全消费者的维权机构,努力为农村居民营造一个舒适、公平、放心的消费环境,使农村居民可以放心消费、乐意消费、愉快消费。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部分产品“企业高积压,农村低普及”的问题。
优化农村消费环境,还要加快农村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当前,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三社一市”(即基层供销社、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村级小超市)和遍布城乡的网点为基础,以有带动力的大型公司、市场、商场为依托,实施“小超市,大连锁”战略,通过采用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切实改造、提升、整合、优化现有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
3.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增强农民消费信心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成为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突出问题。随着我国养老、教育、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居民家庭在子女教育、疾病、意外事故、失业、养老等的支出预期相应增加,迫使其提高预防性储蓄水平,减少当前消费。而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又使因就业困难导致不少农村居民现期收入和预期收入增长很不明朗,这就进一步抑制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扩大。所以,要提高农村居民整体消费水平,需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提高保障水平、扩大保障覆盖面。第一要规范和落实农村“低保”制度。要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实现“无缝覆盖”,并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第二要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和慈善事业。对农村弱势群体和生活困难者,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民间以及社会力量对他们予以及时救助。第三要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逐步提高农村居民保障类和应对未来医疗、失业等不确定性支出的给付标准。由此,要不断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在巩固“双基”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争取5年内在广大农村基本普及高中教育;要加快医疗改革进度,争取把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全部纳入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要改革农村养老制度,把农村主要由“家庭养老”的模式转变为“国家+集体+社会+家庭”相结合,并以“国家、社会养老”为主,以减轻个人及家庭的养老压力。第四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支持政策,全方位促进农村就业增长。由此,国家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加大对农村居民的职业培训力度,通过建立并发展各类劳务市场、积极收集并及时发布劳务信息来拓宽就业渠道,这样,通过扩大就业,从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稳定支出预期,不断提振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
4.加大政府支农力度,发展农村消费信贷
要从财政、税收等政策和制度上来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增强农村的“造血功能”。第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我国政府财政支出对农业的投入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鉴于国家财政支出对农业的投入大多数年份低于10%的现实,要从根本上扭转不断下降的趋势,争取在“十二五”末达到20%以上。第二要调整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内部结构使之合理。第三要完善资金管理体制、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有效监管与使用绩效的科学评估,避免地方政府对财政支农资金的任意扣留或挪作它用等问题的出现,大幅度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建立中国特色的农村消费信贷体系。近年来,我国消费信贷虽有长足发展,但仍不普遍,特别是在农村还刚刚起步。2008年我国居民资产总值约为76亿元,而个人消费贷款(负债)不到4亿元,即负债率为4.9%。[2]因此,无论是绝对水平,还是与国际水平进行比较,我国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资产负债水平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要着眼于我国农村庞大潜在的消费需求,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民进行消费教育,引导农村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并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建立中国特色的农村消费信贷体系,扩大消费信贷在农村的覆盖范围、提高覆盖水平。第一,推进农村消费信贷制度创新。要降低信贷门槛,简化信贷手续,增加农村消费信贷的品种和规模,扩大农村消费信贷空间,推动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二,尽快制定中国特色的《农村消费信贷法》,使消费信贷政策有利于农村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第三,逐步建立、完善农村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制度,信用担保制度,增强农村居民的即期消费能力,鼓励、引导农村居民的潜在消费需求向现实购买力的转化[3]。
5.繁荣农村文化教育,培育农村消费热点
消费水平、质量、意识、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科学文化素质,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文化教育事业。特别是当代,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渗透于消费领域,消费智能化已成为一大趋势。没有高素质的人,就难以享受当代科学文化的丰硕成果。马克思早就说过:“一个人要多方面享受,他必须有享受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4]因此,当前要扩大农村消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就必须加速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消费力和生产力,培养新型农民,真正落实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所强调的:“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耕耘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在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措施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争取在“十二五”末基本普及农村地区高中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其次,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以繁荣农村文化。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以及乡村的文化站、文化室等来丰富农村文化建设内容,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发展农家书屋。要积极推进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村村通”工程建设,并加速“三网融合”。再次,要在农村尽可能的发展消费教育。消费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就培养他们良好的消费心理、消费观念、消费意识、消费习惯。在有些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可以建立消费教育基地,构建中国农村特色的消费教育体系,提高农村科学文化水平,增加农民的消费知识、市场知识,通过农村居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从根本上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
要根据当前我国农村消费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发展趋势,针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村居民的需求,积极培育农村消费热点,满足农村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一是要引导农村居民科学进行住房消费。要在成都、重庆两地“城乡一体化”试点“统一规划、重点建设小城镇”经验的基础上,严控农村宅基地的审批,控制超标准建房和过低标准建房。二是要积极培育农村居民文化教育消费。尹世杰教授在10多年前就提出了“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到今天已完全得到实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家。可以预见,文化教育的消费,必将越来越成为农村居民的消费热点和消费重点。二是要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在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资讯时代,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的电脑、手机等通讯工具还非常有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消费一定会在农村有一个爆炸式的大发展。第三是要继续实施“家电下乡”政策。冰箱、彩电和空调在农村是一个潜力巨大的销售市场。第四是要积极培育农村摩托车消费、汽车消费、旅游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实践证明,国家以“补贴、减税、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来推进农村的摩托车、汽车、旅游消费效果明显,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政府优惠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此三项必将成为极大推动我国发展的消费新热点。
参考文献:
[1]刘乐山,雷丁.论农村消费需求潜力向现实需求的转化[M].消费经济,2009,(6):p.23.
[2]中国广播网..201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8.4% 农村增速快于城镇, 2012-01-17.
[3]徐凤,金克琴.中国消费与经济增长研究[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p.109-113.
[4]杭斌.经济转型期中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p306-312.
【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推荐阅读:
论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12-20
浅谈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23
浅谈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成因及对策12-13
财管作业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23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19
我国化工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09-23
目前我国减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20
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27
我国连锁超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29
我国房地产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