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2024-12-20

论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精选8篇)

论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篇1

论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提出了发展对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镇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

一。城镇化(urbanization)从根本上说,就是有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寻找到与其相适应的职业,稳定地在城市居住并生活的过程。是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农业人口占全国劳动人口7120%的背景决定了中国将走一条与西方工业化国家不同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就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基本特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城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生活质量。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小城镇在城镇化大战略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小城镇发展水平仍然滞后,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小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小城镇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发展的重要窗口。发达的二、三产业应该是城镇赖以生存的基础。目前,虽然我国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下,镇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上的投入力度还受“吃饭财政”状况的制约。乡镇企业到处布点,使积聚经济和人气的功能减弱。由于城镇城市功能残缺,企业进城的成本较高,往往是非农企业不愿进城,城镇因缺乏支撑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外来劳动力和人口难以进城立足,使城镇发展受到限制。

第二、小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没有科学的规划,小城镇建设就会无章可循。就会变成一团乱麻。也将给小城镇的长期发展和未来建设造成隐患。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很多建制镇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长远的、科学的规划。在管理体制方面,城镇的发展基本上被纳入农村发展的范畴,是实现农村城镇的主要途径,但是缺乏统一完善的布局和规划,有些地区在城镇建设时片面追求“高、大、新、全”,规划脱离实际,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增加了保护土地的压力。有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缺乏超前规划,城镇内部工业、商业、住宅功能分区不明确,城镇基础设施薄弱,镇容镇貌差,城镇迟迟未形成规模。一些新建制镇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规划不到位导致畸形发展,重点不明显,特色模糊。第三、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在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步伐的同时,由于“重建设,轻保护”,不少小城镇建设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环境管理严重滞后,随意排放和倾倒废气烟尘、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各类垃圾,导致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重。据载,在东部沿海的辽宁、山东半岛、浙江、福建和珠江三角洲5个经济开发区,除厦门漳州等地区水质较好外,其它地区水源受污染河段竟达60%-90%。

第四、小城镇地方特色丧失。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当地自然环境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传统特色在逐渐淡化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些地方不重视千百年来形成的各自独特的景观和风貌特色,盲目建设。山地城镇模仿平原城市,平原追求水乡风格,与山比高低、与水比深浅,喧宾夺主,抢人视线,导致景观风貌破坏。如滇西北中甸建塘镇,其东城区建筑群的扩展不仅损坏了原有的城镇南北主线结构,而且五花八门的建筑式样也掩盖了藏文化的内涵。突出地域民族特色是规划的本质要求。

二、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一)、形成有利于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现有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要延伸到小城镇,而且一定要涵盖新进人城镇的居民。逐步打破长期限制劳动力流动、影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根本约束。同时,要积极探索对新落户的城镇居民进行工作技能培训的措施,提高他们对城镇生活的适应能力。要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必须改革现行的行政体制,使镇一级政府能够统一组织和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各项工作,克服县(区)与镇条块分割的弊端,使镇政府成为一级比较健全的政府。镇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实现由以农村管理为主逐步向城镇、乡村管理并重的转变。镇政府要更多地履行其市场建设、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职能。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镇化新体制。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要抓好城镇规划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平街。其次要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要将基础设施企业化,要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改革户籍制度。同时也要合理调节城镇产业结构和人口容量。提高城镇的消费水平。我们有理由相信,乘着十六大的东风,我们的城镇化道路会走得更好。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进城务工经商是农村城镇化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要正确认识农民工问题。善待农民工。对进城农民工要“减负、服务、留退路(不要急于收回承包地)”,以降低农民城镇化的成本,减少社会稳定的风险。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小城镇建设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依托。资金紧缺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功能不完备,是制约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的重要因素。要积极稳步地发展小城镇,必须解决资金问题。而要解决小城镇发展中的资金障碍不可单纯依靠政府投资,而应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小城镇建设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在小城镇建设中,既要政府增加必要的投资,建立新型的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从制度上为城镇的发展提供资金,增强城镇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也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开拓资金筹集渠道,充分发挥民间资金的优势,建成后项目的管理权和收益权同时交给投资方,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回报。

三)推动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城镇要依托特色产业,形成生产要素聚集,增强带动周边地区的能力。传统的农业已不适应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必须有步骤地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最重要的还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要认真选准启动项目,精心培育支柱产业,增强小城镇建设的经济基础。必须努力创造条件,把有条件的企业吸引到小城镇周围,使之适当集中,连

片发展。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一方面要求人口集中居住,从而带来城市化效应,另一方面会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排挤出来。这部分从农业中游离出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必然要在农业以外的行业去寻求新的就业机会。

四)科学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园地制宜地寻求自己的发展途径。规划应包含道路、通讯、水利、供电、供气、防灾、减灾、产业凰区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相关配套的服务设施。这些方面的规划标准一定要有前瞻性,既要满足近期建设的要求,又要预计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避免后期重复建设和浪费,并使各专项规划相衔接,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使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能与周围地区构建良性的社会经济互动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组织精干的规划编制项目组,在充分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本区域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到合理布局。发展规划应突出重点,使规划成为小城镇发展的“纲领”,引导、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规划要突出特色性。要破除一味求大、求全的观念,切实把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工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城镇特色,规划既应立足现实更应着眼长远,注重其连续性。体现可持续发展,为小城镇功能分区预留必要的空间,着力提高城镇规划的起点和水平。小城镇规划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快速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应具有明显的阶段目标性,防止出现一任领导一个样。领导一走就变样的现象发生。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树立城乡一盘棋的思想,把城市和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并优先考虑农村,从城乡各自的小循环、小系统走向城乡统一的大循环、大系统,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优势和城乡之间关联优势,打通城乡,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五)、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推进农村城镇化中加大环境治理和环保力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积极开发本区域土地后备资源。有效保护和利用水资源;控制污染企业的规模和布局,减少废物排放,采用低能耗的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能耗效率,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同时要注意保护好文物古迹以及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与自然景观,使小城镇发展成为自然、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社会体系。

论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篇2

1.1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30年以来, 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转变, 村民基本上都解决了温饱问题, 有些村民已经发家致富, 走上小康之路。但是, 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经济生活富足, 这并不代表已经实现了农村城镇化。城镇化既是个经济目标, 更是一个社会综合整体发展目标, 广大农民不仅要求生活富足殷实, 更要求文化生活丰富、社会风气健康向上。这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众所周知, 我国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较大。因此, 农村发展的好坏、乡风正不正气, 村民的素质高不高, 这些因素都是衡量国家是否安定的重要标准。因此, 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政治稳定、人心安定, 与乡风文明建设成效分不开的。我们要牢牢把握好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这个契机, 为农村城镇化的顺利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为我国农村的和平稳定保驾护航。

2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缺失

目前, 我国经济发生巨大变化, 经济成就斐然, 大部分村民基本上都已解决了温饱问题, 有些村民甚至在自己的辛勤努力下走上了小康之路。但有些村民由于文化知识薄弱, 仅靠种庄稼已满足不了其对生活质量的需求。因此, 就只能鼓足勇气离开已经生活几十年的家乡, 进城打工。随着打工潮的出现, 青壮年劳动力严重流失。这将动摇乡风文明建设的基石, 最终使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这座大厦摇摇欲坠。

2.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

基础设施是一个村庄、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石, 俗话说, “要致富, 先修路”就是这个道理。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 我们要想建设好文明乡风, 前提是我们要建设好乡村的文化基础设施, 这样以文化基础设施为载体来建设乡风文明才会更加顺利, 才能让村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建设文明乡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 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土壤也更加肥沃。

2.3 乡村农民的法制思想观念薄弱

长期以来, 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相对不强, 尤其是在理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及法律条文时更是一头雾水。有些村镇都会在一些地方摆放展板, 用来向本村的村民展示党和国家新出台的一些政策文件和法律条文等。但由于村民固有的特性, 他们不仅理解能力弱而且接受能力并不强。所以, 并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不仅仅是在于村民自身, 还有就是当地负责人没有采取更易于村民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宣传, 这样一来, 村民的法制观念不仅没有得到有效地提升, 而且也浪费了国家的资源。

3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乡风文明建设作用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人才培养, 弥补建设主体缺失

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才, 那么作为国家发展基础的村镇建设更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农民。基层党政机关要经常走访群众, 定期对村民进行教育培训、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其次是要引进人才。我们要鼓励青年教师尤其是毕业师范生走到农村, 发挥其聪明才智, 向农村播散新的希望, 与当地村民一起建设文明、和谐乡村。

3.2 建设基础设施, 开展多彩乡村活动

基础设施是乡风文明建设需要的硬件设备, 是开展丰富文化活动的良好载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 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人们不满足于足不出户的状态, 更愿意走出家门, 结交朋友。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就给当地村民提供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人们聚在一起交流感情、邻里和谐, 共同积极开展多彩乡村活动,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3.3 强化法制, 为乡风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能否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 也标志我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 要想建设文明的乡风, 加快城镇化进程, 我们必须要加强对村民的法制教育。由于村民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强, 仅靠文字化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要积极创新法制宣传方式, 比如举办法律讲座、法治案例展板和与法制有关的文艺演出等方式, 这样村民更容易消化, 从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毕云芝.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南都学坛, 2011 (9) :99-100.

论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篇3

关键词 农村城镇化;产业结构;吉林省依兰县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2

城镇化是推动县域经济及社会发展重要的能力源泉。近年来,随着县域工业的快速发展,依兰的城镇化水平已有明显提高。2012年,依兰县城镇化水平为49.4%,在黑龙江省排名第13位,到2013年,其城镇化率又进一步提高到52.1%。但是,依兰县的农业人口数依然占总人口数的60%以上,大量的农业人口长期被滞留在农村地区。同时,依兰县的小城镇与县域经济相对落后,简单地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工业促进农业的政策实施相当困难。当前,依兰县应充分利用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把握好难得的历史机遇,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建设步伐。

1 依兰县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镇化发展底子薄

依兰县是传统的农业县,人口较多、底子薄、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镇化发展存在着资金筹措难、建设基础差、乡镇规模小等问题。2014年全年财政预算收入总计5.74亿,用于城乡社区支出1.43亿。支出所占比例较2013年已经有所提高,但仍然不足。在此之前,依兰县一直把城镇化建设简单化,将城镇建设当作城镇化,如在各个乡镇所在地修建几条新街道,建几批新房子就当成是城镇化建设。大多数城镇的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少,设施简陋,不完善,功能不健全[1]。

1.2 城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依兰县在2012年10月成立县城乡规划委员会以前,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长远的、科学的规划。缺乏统一完善的布局,经济结构单一雷同,大多数乡镇的总体外观仍然是“一个集市、一两条街道、几栋办公楼”,多数乡镇也仅仅是政府所在驻地和人口较集中的居民集聚区而已,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忽视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很多功能不够健全。忽略了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合理配置。农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1.3 产业结构不合理

依兰县的产业结构规划起点低,无显著特色,并没有根据依兰县的实际,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发展更是滞后严重,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依然较低。这就使城镇的发展缺乏繁荣经济的有力支撑,缺少对产业发展的吸引力,主导产业的发展不是很不显著。在发展产业过程中,没能充分利用和发展该地区的特色和优势,不依据该地实际资源条件,不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盲目引进外地的产业项目,不仅舍近求远,而且没能充分发挥该地区的资源优势,导致整个依兰县的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产业层次较低。

1.4 观念创新意识不强

依兰县基层乡镇干部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总体较低。各级乡镇干部学历普遍偏低,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仅占总人数的20%左右,乡镇干部的知识、经验结构以及能力水平难以适应当前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甚至部分乡镇干部不仅不懂科技知识,而且不愿意学习科技知识,使得这部分人的科技知识严重匮乏,其市场经济知识和经营理念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不能为农民的致富及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小农意识、计划经济时代的观念在部分乡镇中依然存在,地方乡镇干部和群众认识不到位,不敢为人先,不善于抢抓机遇,不积极地应对市场风险[2]。

2 依兰县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科学谋划发展思路,统筹城乡共同发展

依兰县要在思想观念和工作布局上坚持把城镇化进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落实各项工作。准确把握农村城镇化的内涵,立足依兰地区实际,科学定位发展方向,合理规划好城镇与乡村建设,加快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科学决策、扎实推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各项工作。

2.2 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提升整体公共服务水平

从全局考虑依兰县整个城镇县、乡、镇与外界之间的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整个城镇内的交通体系与城际间的交通体系,使城镇内部循环通畅、城镇内外联通便捷。同时,全面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率,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和合作医疗体系,加强农村人口户籍管理,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乡镇社区的医疗水平,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高效便捷的综合服务。

2.3 加强城镇主导产业发展支撑

根据地方实际,选择依兰县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项目和产品为该地区未来的经济龙头企业培育、选择具有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和市场相匹配的主导产业,使其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增强主导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注重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关联,以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优先考虑劳动密集型的主导产业,吸引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乡镇人口的聚集程度。要及时调整和更新主导产业,动态协调主导产业与市场之间的需求关系。

2.4 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全面贯彻落实好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决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及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合理配置城镇及乡村的财政资源,建立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机制,统一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使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在现有水平上逐年按比例适当提高,逐渐形成连续、稳定、规范的支农惠农政策和制度。多渠道争取政策性资金,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农民富余资金,集中用于新农村试点建设。活跃市场,拉动内需,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快小城镇建设。

3 结语

总之,当前依兰县在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发展基础薄弱、整体规划及产业结构不合理、干部群众的观念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因此,依兰县必须要科学谋划、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城镇主导产业,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只有这样,依兰县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必然会迎来崭新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苗绘,李海申,田媛.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1):49-52.

[2]孟祥林,王印传.新型城乡形态下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论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篇4

正文:一,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相对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新中国建立以前,只有个别外企,官办企业,民族资本企业自己规定一些零星的保险待遇,而且,操作极不规范。新中国建立以后才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

1)新中国建立前

1931年国民政府颁布《工厂法》。其后,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于1946年和1948年就劳工医疗,工伤,生育,养老等项目分别作出过一系列规定。但是,受当时国情的影响,整个法令形同虚设。

2)新中国建立后

社会保障制度真正作为一项经济社会制度,在中国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初创,调整,停滞,重建和发展五个时期。初创时期(1950—1957),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护国劳动保险条例》第一次具体规定了企业职工在年老后获得相应物质帮助的办法。该条例确定了以企业单方付费制为基础的先收现付筹资模式。企业按月缴纳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3%作为劳动保险基金,其中70%作为社保基金由企业基层工会管理。养老保险的待遇方面规定:男年满60岁,一般工龄25年。女年满50岁,一般工龄20年,则可准予退休,退休后,按其工龄长短,从社会保险金中给付养老金,其数额为本人工资额的35%—60%,1953年给付比例提高到50%—70%。

调整时期(1958—1966),为适应经济的发展,寻求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在此期间,以建国初期创立的各项基本制度为主要依据,开始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的项目,改进管理办法,修订不合理的待遇标准。在养老保险方面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与国家机关职员的养老保险纳入一个共同的公共的养老保险

计划之中。但是在1958年之后,这一改革因种种原因而被迫中断。

停滞时期(1966—1976),受当时的“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受到严重破坏,已经平稳运行了15年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因此冲击而发生崩溃,社会保障事业处于停滞和倒退之中。

重建时期(1978—199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制度和劳动制度改革也不断深化,社会保障作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在不断推进。1978年6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对原有制度进行了一些修改和补充。

发展时期(1992—),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也是第一次明确地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从此,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朝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目标不断迈进。

二,我国现行城镇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现行的城镇养老保险以《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为政策依据。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广泛的覆盖范围,包括城镇各类企业职工,自雇者及灵活就业人员。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累积制度模式。同时,由省级政府制定制度细则并管理统筹基金。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来源也作出相应的变动。对于企业职工,社会统筹基金来源于企业缴费(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及财政补贴等。经办机构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财务方式是以支定收,现收现付,具有社会互济性和风险分担功能。个人账户资金主要来自个人缴费(个人工资总额的8%)及投资收益,属于个人所有,可携带和继承(无法定继承人的,资金转入社会统筹部分)。个人账户资金需要专业化,市场运作,并建立安全运营和监督机制。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为当地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缴费比例为20%,其中8%计入个人账户,退休后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

改革后的养老金支付分为制度新人,制度中人和制度老人三种。

1)关于“新人”。《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实施后参加工作的参保人员属于“新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累计满15年,退休后将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与缴费年限的长短、缴费基数的高低、退休时间的早晚直接挂钩。他们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

2)关于“中人”。《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实施前参加工作、本决定实施后退休的参保人员属于“中人”。由于他们以前个人账户的积累很少,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退休后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3)关于“老人”。《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实施前已经离退休的参保人员属于“老人”,他们仍然按照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基本养老金,同时随基本养老金调整而增加养老保险待遇。

三,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养老保险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次改革给发展中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希望。改革后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至今,同时也日渐暴露出了它最大的缺陷——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

第一,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概念。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是指在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下对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承诺,如果现收现付体制能够持续下去时一般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处理,但是,当现收现付体制转为部分或完全的积累制时,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就会部分或全部的显性化。

我国养老保险账户分为个人账户和企业账户。目前记入个人账户的金额中,个人缴费的部分是实的,是真正的基金积累;而单位缴费划入个人账户的部分,由于大部分已支付给已退休职工,因此,这部分缴费记录是虚的,仅仅是权益的积累,实际上是“空帐”。由于制度老人和制度中人没有建立个人账户,因而形成了养老金的缺口,即隐性债务,也可以说是国家对已退休人员和实行新制度前就业的人员的一笔欠款。但目前这笔欠款主要由企业缴纳高比例的养老保险费偿还:一方面,企业按在职职工的工资总额缴纳养老保险费,其中一部分存入个人账户,为在职职工未来的养老金进行储蓄;另一方面,企业又要为已退休的职工支付养老金,替国家偿还职工的养老债。

第二,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规模。我国大部分省、自治区出现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有的地方企业缴费率已高达25%,总缴费率到了30%,但养老保险基金仍收不抵支,这就把隐性债务造成的养老金缺口问题加快暴露出来了。历史债务的存在使我国新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根据世界银行估计,1997年我国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规模为当年GDP的46%-69%,国务院体改办研究所课题组的估计则高达GDP的145%。我国养老金方面的历史债务到2004年已达到3.4万亿元以上。

第三,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形成的原因。

1)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转变是必然原因。由于1997年前实行现收现付制,已经退休和临近退休的老年职工在过去的传统制度下没有养老金的缴费积累,所以他们也就无法凭借现在的个人账户领取养老金。实践中就不得不依靠当前在职职工的缴费积累支付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用统筹基金向个人账户透支就成为必然,为此,养老金隐性债务就产生了。

2)部分积累制下社会统筹、个人账户混账管理,掩盖了个人账户空账运行。隐性债务产生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是我国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该模式规定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两部分构成,社会统筹实行现收现付,个人账户实行完全基金制。由于在从传统的现收现付制转为部分积累制过程中,转制成本没有解决,因此,在实践中用“统账”收入支付了转制成本,致使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没有资金积累,个人账户变为实实在在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的“空账”,且“空账”规模呈逐年增长态势。

3)养老保险基金收缴率下降,养老保险覆盖低,个人账户隐性债务加剧。1997年全国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社会统筹的目的是为了在这个基金制度的框架下进行养老保险收入的再分配。为此一些企业采取了隐报或拖欠等措施逃避应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非国有企业不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直接导致养老金收不抵支,为弥补这些差额必须向个人账户透支,个人账户隐性债务便加剧了。

4)养老金的需求增长大大超过缴费人数的增长。近几年来,退休人员每年以6%的速度递增,每年新增退休人员300多万人,领取养老金的离退休人员一直处于绝对增长的状态。缴费人数的增长远远低于退休人员的增长。事实表明,养老保险的基金将面临着巨大的资金支付压力,替代率越大,隐性债务就越高。与此同时,提前退休的现象又进一步加剧了隐性债务危机的严重性。

四,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的解决措施

第一,政府在养老保险隐性债务中的责任。

1)减少政府在养老保险中的作用空间。一方面尽可能将其可动员的经济资源让渡一部分出去,采取措施,大力推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培养大量合格的金融中介机构,完善金融市场结构,推进资本市场建设;另一方面政府作用侧重于对养老金市场的监管,制定有关养老保险的法规、政策,制定养老金经营者的资格标准和行为准则,监控养老金的投资营运等。

2)培养多元化的责任主体。在政府将一部分责任空间让渡出来后,就需要有新的主体来承接,继续在政府让出的这部分空间中发挥作用,成为新的责任主体。目前,以非营利组织为代表的一些社会力量在维护社会公平、调节社会矛盾、协调各方关系及危机管理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补充作用。实现政府责任的顺利承接,首先要通过政府授权,推动各种社会组织自行调配各种资源,形成由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的合作机制。其次要让非营利等各种社会组织在政府让渡出来的作用空间自主发展,并且具有相应的资源掌控能力。第二,养老社会保险系统内开源节流。

1)扩大社会统筹基金积累。在转制成本一定的前提下,统筹基金的扩大能提高养老金付能力。在当前条件下,扩大社会统筹基金积累主要是进一步扩大统筹覆盖面。在当前特定的转制成本下扩大社会统筹覆盖面,无疑会大大减轻公有制企业的负担。对于确实缺乏承受能力的国企,养老保险费的支付可考虑在国有资产处理中享有优先权;而对于职工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的非国有制企业,应在充分考虑其利益和保证其发展的基础上,单独确定一个合适的缴费率作为过渡。

2)降低支付水平。首先,降低养老金工资替代率。这样不仅可以节约社会统筹基金支出,而且还能抑制提前退休,给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留下足够的空间。其次,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在平均预期寿命和社会保障水平一定的情况下,退休年龄提高,平均享受养老金年限就缩短,养老金总负担就能降低,从而提高统筹基金的隐性养老债务支付能力。最后,对养老基金进行指数化管理。我国养老金管理仍是将养老金按工资进行指数化,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工工资以平均5.7%的速度增长,这就大大增加了与其挂钩的养老金负担。养老金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使其保值,保证退休人员生活水平不下降,即应与消费者物价指数挂钩。

第三,系统外加强投入。

1)增加财政支出,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我国社会保障的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不到10%,还大多用于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事业。为此,采取的措施有以下方面:按照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财政投资,这样财政可以腾出一部分资源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包括建立社会养老补助制度;通过精简政府机构,压缩人员编制,降低行政管理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从土地有偿使用权等收入中提留一部分用于社会保障支出。此外,可以在每年新增年财政收入中永久性地纳入一部分作为养老保险金。

另外,还可以发行国债和福利彩票为养老保险筹资。

2)变现部分国有资产。从养老保险隐性债务产生的根源来看,变现部分国有资产这种做法,被认为是解决隐性债务最合理的办法。鉴于2001年国有股减持的不成功,可以转换思路,如改“国有股减持”,为“国有股转持”,就是在所有的国有资产中切出一块,划入负责老职工的各种社保基金的账户,实现保值增值,在条件具备时再进入市场变现。三是通过发行特种债券进行融资。通过发行特种债券,扩大国债规模来吸收和消化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过重的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因此,特种认可债券的偿还应以国有资产的变现收入和投资收益为财力后盾,政府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对认可债券的兑付承担最终责任,保证认可债券的实际收益至少不低于同期国债券利率,以确保该实施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四,余量资金投资增值。

1)投资风险的防范。养老金基金的投资应当遵循安全性原则,要以保值为基本前提,以获取平均水准的资金利润率为目标,在保值的基础上争取增值;投资策略应当分散化、多样化;基金的管理部门应定期向持股机构的董事会报告投资计划和财务报表,审计部门也应对此进行审计监督。另外,选择合适的入市时间、创造入市的基本条件、把握入市资金的规模非常重要。在养老金基金和资本市场发育初期,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小时,对其投资范围做出一定的限制是必要的。

2)投资渠道的选择。养老基金的投资资产组合取决于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随着资本市场的发育,成熟的金融工具越来越多,于是养老基金的资产组合也就可以越来越多样化。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根据“资产负债”相匹配的原理,确定了基金资产时间上的组合后,选择合理的投资工具组合。

结束语:综上所述,养老金隐性负债问题如果不能得以有效解决,作实个人账户会面临巨大的阻力,基金投资增值将遇到较大的困难,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健康运行将受到严重威胁。为此,既需要国家财政长期给予稳定补偿,同时又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筹资,才能有效抵御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支付危机。我国解决隐性债务问题需要系统内增收节支,系统外增加投入,完善基金运营体制,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的解决,将有利于我国新型养老保险的确立,抵御人口老龄化高峰期支付危机,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提供重要支撑条件。参考文献:

[1]邓子基 《财政学》200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杨燕绥 《社会保障》2011年清华大学出版社

[3]陈志刚 《社会保障导论》2003年湖南大学出版社

[4]陈工 林致远 〈论社会保障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型〉摘自《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年3期

论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篇5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经济也在不断增强,所以对我国农村财务管理方面提出了新的更加严格要求。本文主要是以我国农村财务管理现状分析为基础,为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完善给予几点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管理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大环境的改变使农村经济也面临新挑战。建设新农村已成为我国整个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进一步推进我国市场经济有着重要意义。在我国新农村建设当中,农村财务管理始终是我们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并改善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快速稳定长远的发展。

1农村财务管理概念及方式

1.1农村财务管理概念

农村财务管理是指对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支配、管理的各种资产所发生的一切收入及其使用、分配等财务活动的核算、计划、监督与控制。

1.2农村财务管理的方式

(一)“农村财务双代管”的管理制度;

(二)“村账乡代管”的管理制度;

(三)“村账站审”的管理制度;

(四)“村级会计委托代理”的管理制度。

2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存在问题以及原因的分析

2.1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主要是制度的不完善、不科学。主要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可以表现出来:

(1)会计账目处理不当比较混乱。部分组织现金存在入账不及时或者不开收据现象,这是因为帐薄设置不健全造成的。同时还存在”帐外帐”和“小金库”等现象,其都属于违法乱纪行为,也会导致部分干部钻了空子而获得非法利益。

(2)会计内部制度缺失。在我国农村常常是会计和出纳由一个人来担任,或者虽有会计和出纳岗位,但没有真正实权,常常是由村长或者书记说了算,这种情况比较常见。导致了村集体经济失控,不能管理好村集体经济。

(3)会计资料档案管理混乱。部分村组织会计管理方法不规范,存在重要单据随便存放,“帐随人换”的情形,各类档案也没有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定期归档,丢失现象比较严重,为以后查找重要档案带来了不便。

(二)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有些村组织财务管理制度设置常常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制定的,在日常工作中并不认真执行。同时部分村干部和财务管理人员存在执业水平不够高、执行不够到位的现象。

在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当中相关管理制度、条款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有些制度条款脱离农村实际情况,只是走形式,不能落实到实际当中,不能真正解决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所有问题。因此,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以及一些相关新政策的出台,与之相应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也迫切需要进行再次的修订和完善,确保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三)村级财务监督渠道不畅。

由于农村财务管理涉及面比较广,情况也比较复杂,所以主管部门的审计监督、清账理财也只能是阶段性进行,而经常性的监督还是要靠群众。从当前情况来看,部分农村虽然已经实行了财务公开,但是存在着公开的不够及时、公开地点不明确、走过场和公开内容不完善等等问题,导致财务公开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严重阻碍财务公开力度,也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四)农村财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且流动性比较大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条件比较艰苦,基本无法引进一些专业的会计从业人员。农村会计常常是由村负责人按照“能写会算”的要求来随意选定的工作人员。在业务上只能是做“记记账、打打算盘”的工作,无法开展成本核算、会计分析等工作,更无法理解现行会计制度对农村会计实务的要求。另一方面,农村财会人员工作不够稳定,农村财会人员常常随村干部改选而被撤换,而新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都与前一任得不到有效交接,在工作上依附权势,不能坚持自己工作原则。

2.2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首先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财务监督力度不大,会计监管只是一种形式。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农村财务管理不当造成的危害认识不够,忽视对财务管理制度学习和运用,对财务管理工作指导和管理不重视。

(二)财务制度落实不到实际工作中。农村财务落实须制定一套可操作科学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财务收支预算制度、开支和审批制度、现金的存款管理制度、各项收入管理制度、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财会人员管理制度等等。由于一些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贯彻落实到工作中会比较困难。同时一些村干部自律性比较差,对财经纪律观念比较淡薄,对财务人员的工作“睁只眼闭只眼、得过且过”,造成财务制度执行不严。

(三)缺乏年轻后备力量。农村的管理人员常是一些年龄比较大,会导致跟不上时代发展,思想比较落后,低学历的情况。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并接受新的知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会越做越难,需要一些年轻人一些新的血液来加入到我们的队伍当中,一起为农村经济做出一分力。

3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

为加强我国农村财务管理,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制度来执行,推动村级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主要对策有:首先,规范会计机构设置,要任用一些具有专业资格的工作人员,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过硬专业知识;其次,严格进行财务审批,资金支出和报销要按照严格审批制度来执行,杜绝随意支出挥霍浪费现象发生;最后,严格按照会计规定进行业务处理,不符合规定凭证禁止入账,注意账目保存,以便以后的查询。

4结语

论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篇6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我国物业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专

业: 工商管理

级: 2007工商企业管理二班 姓

名: 史 小平指导教师: 高 文 洁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

论我国物业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内容摘要

目前物业管理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但由于我国物业管理行业起步比较晚,所亦在现实的实践和发展中任然存在一部分比较突出的问题,为解决目前物业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了加强立法,加强物业公司的资质管理,加大宣传力度,建立专项维修基金管理委员会,建立专项维修基金管理委员会,加大组织领导力度理顺管理体制,处理好物业公司与其他方面关系等一系列措施,以促进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物业管理: 措施: 发展

绪论:

中国的物业管理始于八十年代初,从产生初期的感性、无序,到迅速发展狂热的中期,再到平稳和理性的后期,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二十多年发展 历史。现在,中国的物业管理市场已经日渐成熟,表现在,物业管理法规更加完善,政府监管物管行业也日趋规范;经过不断的行业重组,物业管理企业实力增强,市场化行为更加理性规范;专业技术重组使得物业管理的专业技术服务基本实现专业化、社会化;业主维权行为趋于理性;业主委员会的运行逐步规范并开始纳入政府监管范围。物业管理发展到现在又似乎进入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市场化正日渐成熟,另一方面物业管理发展方向却又十分迷茫。这种矛盾和不平衡预示着物业管理行业变盘即将到来。

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通过的《物权法》,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物权法》是调整财产支配管理的法律,是对财产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最基本准则,是中国制定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法制目标,《物权法》的颁布将解决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内一系列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将对中国物业管理行业未来的发展起到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1世纪,是中国物业管理行业进入发展、完善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将会出现一个竞争激烈、管理完善、服务理念提升的时期。对物业管理行业来说,质量理念和品牌理念的角逐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格局的形成、高新技术的应用、消费观念的更新,要求物业管理企业从服务观念到服务方式,从经营理念到市场定位,都要作出相应的变革,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一、目前我国物业管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开发,物业管理已形成规模,其效益也越来越明。在经济效益对地方政府而言,主要体现为:减少了大量的财政补贴,对住宅区,开发企业而言,能提高物业市场竞争力,使开发企业的房产畅销,加速资金周转。同时,完善的物业管理能为开发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的房地产交易商和消费者。在环境效益上,住宅区内的环境和布局、治安等与整个建设风貌融为一体,提高了房地产业的综合效益。但是,目前在物业管理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1、物业管理架构不完善。

目前,我国物业管理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架构不完善,体制需进一步理顺和重新构建。其中,政府、管委会、物业管理公司责、权、利关系需要进一步明确。例如,成都市近年来已竣工的住宅小区中,房屋及物业管理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管理的,二是房地产开发商以企业管理的,三是产权单位自管的,这三种物业管理模式大约各占1/3。而其中不少物业管理往往是局部的或单一的,一些物业管理单位企业忽视自身建设,把物业管理看成只是收费服务和简单生产活动,对企业发展和专业管理水平提高,一无规划,二无措施,没有明确管理目标责任制,企业既无压力也无动力,管理不计成本,年终无核算,对该建立哪些规章制度和管理标准,心中无数,照搬照抄了别人的规章制度,使这些规章制度流于形式。

2、配套设施运作不理想。

目前,小区的投资建设与物业管理脱节,没有从物业的生产、流通与消费的全过程来通盘设计和全方位运作,配套设施运作不理想,物业管理滞后于住房消费使用。其公用设施本来已很少,商店、学校、银行、娱乐设施等本来不足,而这些商业性网点还因种种原因“名存实亡”。

3、维修保养不得力。

小区或写字楼一旦发生故障性事件而向物业管理公司反映(诸如电梯损坏、水管泄漏、电闸破坏、防盗门失灵、墙灰剥落等),往往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原因是物业管理公司在这些方面无能为力。他们一不具备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二无配备必要的维修队及设施,一旦接获维修投诉,只能向其他相关单位报告或申请维修,这显然不符合专业物业管理规范。

4、物业管理经费难以为继。

物业管理和建设一样,也需要资金的投入,在物业管理中,应该贯彻“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形成物业管理资金的源泉。但是,传统的福利住房消费观还有相当的惯性,不少住户往往把物业管理理解为无偿服务或低偿服务。这有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住宅消费原则,也是影响物业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一大症结所在。

5、物业管理法制不健全。

全国性小区物业管理方面的法规很不健全,诸如物业管理体制、物业管理经费、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的资质审查、住宅小区的物业验收交接等关于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中的重大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明确规定。为此造成了物业管理很难纳入依法管理的法制轨道,实行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等缺乏法制的根本保障。

6、物业管理公司与社会相关方面关系不顺。

物业管理公司在其经营管理服务过程中与街道、居委会、公安、交通、环保、卫生、市政、园林、教育、公用事业、商业及文化娱乐等部门都有密切关系。由于工作范围不明确,关系不协调,已成为小区物业管理中一大突出矛盾。

7、物业管理不到位。

目前有物业管理公司不以“物业管理”为主业,而着重于多种经营,或只限于收租金和一般养护维修,而对于如何保养好建筑物的外貌、公用部位、周围环境,主动维修设备,提高物业的使用功能和经济价值则未能很好顾及,更谈不上特约服务了。

8、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各个省(市、区)申报参评全国优秀管理住宅小区,不足全国小区总数的30%,参评城市不到全国城市的1%,有6个省会城市不出小区参评。这里既有南北经济发展差异的客观因素,也有主管部门“重建轻管”的倾向。

二、解决对策

面对上面的这些问题国家应尽快出台物业管理专业性法规,规范政府、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房产开发商、居住者各自的责、权、利,以及相互之间的法律关系,进一步明确物业管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地位和作用,为物业管理公司提供一个宽松、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我国物业管理向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经营轨道上迈进一步。

1、国家尽快颁布针对物业管理的专业性法律。立法上明确划分建设单位与物业管理企业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包括前期物业管理)。首先应当在立法中明确建设单位对开发完毕已竣工验收合格的小区住宅必须实行前期物业管理,其组成应由建设单位在当地房管部门指导下进行。规定入住率达到一定比例(如30%——50%)或首次交付使用达到一定期限,房管部门必须组织业主筹备成立业主大会,如果建设单位或前期物业管理企业阻挠业主大会成立的,一定比例(如10——15%)的业主可向房管部门申请强制成立业主大会,房管部门应当给予支持,否则,业主可向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行政诉讼,状告房管部门“不作为”。业主大会成立并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后,在一定期限内(如6个月)应当做出选聘新物业管理企业的决定,在选聘新物业公司期间,建设单位必须将物管条例第29条规定的竣工验收资料、技术资料说明文件等移交业主委员会保管,由业主大会授权委托业主委员会在房管部门的指导和街道办事处的配合下确定物业管理企业,定聘后,业主委员会再将上述物业资料转交物业管理企业保管。物业管理企业直接对业主委员会负责,最终对业主大会负责。以此杜绝“老子”遗祸“儿子”担罪现象发生,对现有建设单位已设立的物业管理企业,可采取限期分离办法解决,使建设单位逐步淡出物业管理行业。同时立法还应明确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建立建设单位、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三者互相平衡制约、相互监督的制约机制。业主委员会的产生,体现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通过建立团体关系、维护共同性物业权益的强烈愿望。它由业主大会选举产生,其对公共物业财产的管理权利,来自于区域内全体区分所有权人以业主公约或业主大会授权的方式所做的委托,双方之间产生的是一种类似于信托性质的民事关系。可以说,成立业主委员会这样的法律主体,是所有权人行使公寓化建筑物所有权的一种新的法律形式。但正如胡杰丰律师所说,业主委员会与业主大会的关系就如公司董事会与股东会的关系,业主委员会只是业主大会的一个内部机关,而不是法人和其他组织。按照法律规定它并不具备任何法律主体资格!这对于当事人的诉讼、对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及时有效保护,以及对法院的案件审理工作都将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压力,它既不符合司法效率的原则,也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也使物业管理在立法与实践中脱节,并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因此,法律应明确规定业主大会可在依法成立并登记后取得法人资格,业主委员会是大会的执行机构,它负责实施其决议,代表业主大会对物业进行有效管理。这有利于改变业主与物业公司权责不对称的状况,从而有效地缓解矛盾,并最大限度地避免纠纷的发生。

2、加强物业公司的资质管理。

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应对物业公司进行严格的资质管理,实施注册和许可证制度,扶持市场化、社会化的专业性物业管理公司,引导专业性物业公司向大型化发展,创造规模效益,并将业绩优良的物业管理公司向业主委员会进行推荐。

3、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对物业管理工作的认识水平。物业管理实质上是一种服务,最受益者是广大居民,同时又减轻了政府的负担,还能解决部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可以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推进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要加大对物业管理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物业管理的认识水平,营造一种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物业管理工作的社会氛围。

4、建立专项维修基金管理委员会。

专项维修基金的收取、管理、使用、续筹与监督等均应明确到位,建立专项维修基金管理委员会,对其使用情况、利息情况定期予以公布。从实际情况看,专项维修资金的筹集一般有三种途径,第一是开发商售房时按房款2%收取,然后转给物业公司保管。第二是业主购房时不交专项维修基金,待用时再以业主大会决议形式筹集。第三是在收取物业管理费用中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平时物业管理支出,另一部分为专项维修资金。至于采取哪种方式续筹专项维修基金,也必须经物业管理区域内全体业主所持投票权2/3以上通过。

5、设置机构,规范管理。

国家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物业管理机构,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一些法规、政策对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开发商实施综合管理,并尽快编制物业管理劳动定额,各物业各工种的工作量、材料消耗,及以机械台班损耗等做出明确的测定,使物业在竞争中一方面即可双向选择,又可防止物业行业不正当竞争。

6、加大组织领导力度理顺管理体制。

按照建设部《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的基本要求,结合兄弟城市住宅小区实施物业管理的经验,加速住宅小区实施物业管理工作步伐,以适应住房制度改革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建议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规划局、房产局、房改办、城建局、公安局、财政局、物价局、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 领导小组,以加强对全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领导。按照建设部《办法》第三条“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小区管理的归口管理工作;市政、绿化、卫生、交通、治安、供水、供气、供热等行政主管部门和住宅小区所在地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小区管理中有关工作的监督与指导”的规定,建议明确市房产管理局为市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市房产 管理局要加强对物业公司的领导,建立物业管理行业协会,组织物业公司开展各项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服务水平。

7、处理好物业公司与其他方面的关系。

物业管理是通过管理公司实施的,而物业公司对物业点的管理必须符合当地的政策规定,并接受属地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因此,物业公司在管理中要积极与居委会、街道办、派出所、物价、税务等单位取得联系,辅助行政机关工作,共创文明小区。内部条件包括处理好行业内部的平衡,成立行业协会提高管理服务水平,重视员工素质保证基本队伍的技术力量,提供多种服务和多层次服务,以及合理收取和使用管理经费等五个方面。

8、强化管理、树立品牌,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物业行业健康发展。

对于我国物业管理行业起步比较晚,在社会的影响力还不够,相关的体制还不完善,强化管理树立品牌,建立激励机制,能步断的提升行业在社会上的影响了,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结 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入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的追求欲望越来越强烈,物业管理作为我国服务行业的一份子,与人们生活质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管理是否完善直接影向人们的心情和生活质量,因此面对我国目前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采取加强立法,加强物业公司的资质管理,加大宣传力度,建立专项维修基金管理委员会,建立专项维修基金管理委员会,加大组织领导力度理顺管理体制,处理好物业公司与其他方面的关系以及强化管理、树立品牌,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来解决我国物业管理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符合我国国情和人们的切身利益的。

总之,不断的完善我国的物业管理服务,不仅能使我国的物业管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生存和壮大,还能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保庆,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

论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篇7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我们不难看出, 我国的农业经济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迅速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在发展的同时, 我们忽略了一些问题的存在。其中较为明显的就是农产品的价格浮动较大, 出口中不利因素不断地变化, 农民的收入增长不是很明显等等。对此, 相关的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其重视程度, 采取必要的措施, 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 不断地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低位。

相对其他产业而言, 农林牧渔业的发展较为缓慢, 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严重脱节, 但是近年来, 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增加的份额中所占的比例正在逐渐下降, 农业经济所占的比例正在逐渐增多, 其中包括食品加工、餐饮等等, 正在形成一种田头到餐桌的新型食品经济。进入新阶段后, 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 但是贫富差距却在逐渐拉大, 农民的收入有下滑的趋势, 从其原因分析, 我们发现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农民的需求一直处于无法满足的状态。随着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大, 农村消费逐渐步入正轨, 这些有利的因素已经发挥作用, 大大提升了农村消费能力, 刺激国内需求的稳步增长。

(二) 稳定我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一直以来, 我国的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 其中“蒜你狠”的风波刚刚平息, 大葱的高价再次引来侧目, 农产品价格波动主要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 但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通货膨胀, 这是影响农产品走势最主要的原因, 其直接影响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方向与幅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农产品的生产单位对市场的反应能力逐渐增加, 其价格的变动也有了一定的规律, 相对而言, 肉、蔬菜、蛋类的波动十分明显, 例如, 年节期间的鸡蛋价格必然上扬。对此, 要想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稳定我国农产品的价格, 稳定市场秩序。

(三) 发挥出口中有利因素的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 大量的农产品出口, 随着国际间交往的频繁, 开始出现多种有利因素。近年来, 世界粮食减产, 我国成为重点的农产品出口国家, 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 充分发挥其作用, 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经济的迅速发展。 当然, 除了有利的因素, 必然还会存在着一系列的制约因素, 影响我国产品的出口, 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不断发展的同时, 贸易保护主义必然会迅速发展, “绿色壁垒”仍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产生制约作用。从整体出口情况来看, 我国的农产品大多出口到日本, 对这一主要的目标市场, 我们可以制定严格的出口法律法规, 提升出口保证, 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采取技术性的阻碍壁垒, 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导致我国的出口体系不够健全, 影响出口产量, 影响经济发展。

(四) 增加农民的稳定性收入。

一直以来, 农民都是最辛苦的群体, 也是收入最少的群体,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农民的收入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是相较于经济的发展与物价的上涨, 其收入是呈下降趋势的因此, 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加农民的收入, 使其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经分析发现, 当前形势下, 十分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其中主要包括:首先, 世界的整体形势呈现出农产品价格总体上涨, 我国的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同时, 我国的农产品生产逐渐呈现区域化分布, 有利于农产品的销售与增加, 增加农民的收入指日可待。其次, 很多农民不再单纯依赖土地, 开始去城市打工来增加家庭收入, 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生活, 在这一方面, 政府可以出台有效措施, 支持农民进城, 保护其合法权益, 增加其收入, 使其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最后, 农村税费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生活的水平, 农村税费从传统的模式中彻底脱离, 大大减轻了农民种地的负担, 进而提高其积极性,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当然, 除了这些有利的因素, 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 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的进步, 其中包括我国的农产品价格一直处于较低状态, 农民收入增长难, 乡镇企业转型难, 经济迅速下滑等等总之, 只有世界的经济好转, 我国的经济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农民的收入也将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改善, 农村的经济必然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 所以, 我们相信,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即将到来。

(五)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所谓农村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路、桥、电等等, 同时也包括信息化的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的进步, 农民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是对家电产品的消费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必须加大基础设施的改进。相对而言, 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 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 由于基础设施不到位, 很多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农民放弃购买计划, 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 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改进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现象, 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建议, 拓宽服务的范围,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新的管理条例, 推动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具体而言, 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公路建设, 增加资金的投入,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等等, 除此之外, 还要注意加大教育人才的投入, 从教育抓起, 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农村事业的发展, 为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三、结语

总之, 农村经济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是整个国家, 整个社会的事情, 只有农民、社会、政府互相合作, 才能实现共同的发展, 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高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确保农民增收[J].云南农业, 2006

[2].董峻, 姚润丰.建设新农村是亿万农民的企盼[J].乡镇论坛, 2006

[3].梁凤民.立足新阶段研究新办法[J].农村工作通讯, 2004

论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篇8

【关键词】 城镇化 房地产 政府 市场

随着我国城镇建设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住宅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将面临巨大的缺口,城市开发将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实践证明,房地产业是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动力,是城镇开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因而房地产业和城镇化建设的关系及其互动理论正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城镇化进程同房地产开发的关系分析

从国内外研究上看,城镇化进程同房地产开发两者之间从本质上体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二者相辅相成、协调推进,关系极为密切。先来看看城镇化的定义: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点,一是产业水平和社会水平的提升,即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二是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的变换,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三是城镇空间形态的变化,城镇用地规模不断扩大,新的城镇地域、城镇景观涌现,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四是社会文化特征的转换,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区普及和扩散,传统乡村文明走向现代城镇文明;五是经济要素集聚方式的创新,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重推动下,人口、资本等经济要素更健康、高效地在城乡之间流动、重组。

从此定义可以看出,城镇化的核心就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镇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生态环境、休闲娱乐、文化、卫生等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为承载空间社区改造,与人口聚集依存的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而房地产运行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和体现。

另一方面,房地产运行又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城市都是依靠房地产开发先行,使聚集到城市的人口有栖身和活动场所。房地产业随着城市自身功能定位和功能结构的演化而不断更新,通过对城市人口的再聚集、市场结构的再调整、经济规模再扩大,为城镇化建设的再运行提供了空间和资源的可能。表现为,房地产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流和物资流通流。向前能够带动建材、冶金、机械、金融业,向后又带动装修、家电、园林、旅游及金融、保险业的发展,与几十个行业息息相关,具有较强的乘数作用。

二、城镇房地产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建设缺乏合理规划,导致房地产开发和建设无序化

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城镇规划赶不上城镇开发的速度,城市规划被市场推着走、规划滞后于开发的现象。长远的、科学的、有预见性的总体规划的缺失或滞后会导致城镇功能分区不明显,房地产开发出现无序乃至失控的局面,从而使得城镇房地产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突出和严重,最终导致城镇土地资源使用效率偏低,城市景观缺乏层次感,生态平衡被破坏等严重后果。某些小城镇,仍存在着城镇功能定位不明确、镇域规划、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未被审批就各自开发的现象。

2、城镇房地产产业比重过大,造成城镇产业结构失调

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房地产业往往是城镇经济建设的支柱型产业,是城镇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其还具有明显的辐射效应,能够有效的拉动相关行业,如建材行业、装饰行业等的发展,因而地方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容易片面强调房地业对城市建设的重要贡献,而忽视了房地产业的超规模开发对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其它相关产业发展资源的占用,如建设用地、劳动力等,从而导致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严重浪费,给城镇的后续发展造成巨大的隐患。

3、城镇房地产市场体制不健全,造成巨大的交易成本

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育还不成熟,还缺乏相关监管手段和法律法规,导致房地产市场隐性交易活跃,房地产投资结构不合理,房地产价格混乱,房价上涨过快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由于城镇经济规模局限和历史延革,城镇房地产往往开发缺乏有实力、规范化的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开发主体多是本地企业或层次较低中、小型开发商,很容易形成低层次、低技术含量的简单再生产,而忽略了住宅的质量、风险、景观设计等高层次的东西,从而使得城镇房地产开发档次较低、房屋质量充满风险、缺乏城市文化气息等问题。

三、城镇房地产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以上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现代有关城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房地产市场的拉动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拉动,由于城市间的竞争加剧,而房地产业存在很强的乘数效应,政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二是市场拉动,尤其是房地产开发的利益驱动,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无限扩张。但是,也正是这两种拉动力量导致了城镇化进程同城镇房地产业发展的不协调和诸多问题的产生。

1、政府职能失调

在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通过房地产拉动城镇建设发展,本是双赢的发展模式,由于地方政府眼界的狭隘性和本身的局限性,没能有效的发挥在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包括城市定位、土地调配、投资融资、商业模型、城市规划等经济和行政职能,反而成为房地产商最大的利益相关者,成为除市场内生的动力之外的促进土地快速货币化进程的重要推动者,因为土地货币化是充实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只要土地货币化过程不能实现市场化,即土地使用权的价值无法通过或不完全通过市场手段实现,那么地方政府就会有足够的积极性不断推升土地价格。

2、市场机制失灵

广义的市场失灵不仅指由于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从而缺乏效率的表现,还包括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过程中所出现的经济波动以及按市场分配原则而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实际上,市场体制不健全一直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深层约束,而这也不断影响着城镇化进程中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由于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房地场市场的市场基础、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市场规则、市场机制、市场中介、市场分配、市场保障、市场调控、市场对接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需的要素条件无法得到充分满足,也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满足,从而引发城镇房地产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房地产企业的行为缺乏约束。市场隐性交易活跃等扭曲市场机制的行为,最终将导致市场机制失灵,无法充分发挥房地产对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解决城镇化进程中房地产存在的题的对策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城镇化进程中房地产业面临这政府职能失调和市场体制不健全等深层次问题,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本文将从以下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1、从区域角度合理定位城镇化目标,引导房地产业有序发展

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城镇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所谓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区域范围内,要有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中心建制镇组成的网络体系,只有内在的城镇网络,才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按照城市规模和城市产业,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类型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类,以便合理进行城市定位:工业型城镇,城市规模一般,以工业生产为主导;消费型城镇,城市规模较小,以休闲旅游、各类娱乐产业为主导;贸易型城镇,城市规模较小,以深加工和贸易产业为主导;综合型城镇,地理区域广大,交通发达,各产业均衡发展。通过完善城镇体系,建立区域城市发展规划,从宏观上合理进行各级城镇定位,有效调配各级政府职能,完善区域房地产市场的市场结构、市场分配、市场调控、市场对接等市场机制,从而使得大、中、小城镇的房地产业形成城市特色,得到均衡发展,有效的推进城镇化进程。

2、推动城镇房地产发展模式,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为主、市场为辅”向“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转变

据前分析,城镇化进程中政府主导房地产业发展无法有效实现城镇化中各类资源的有效配置,反而为地方政府利益提供了渗透途径,需要引入制衡的力量打破这一模式,走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房地产业发展模式,弱化政府在城镇房地产市场中的市场职能,强化其引导、规划、协调、监管及服务职能,从而保证城镇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包括:提高政府政务的透明度和对法律系统的反应灵敏度,通过立法强化政府行为责任制,以防止地方政府滥用职权,避免城镇化进程中房地产政策的扭曲和急功近利;健全地方政府业绩评价体系,将人文、社会、环境指标同经济和效率指标一起纳入地方政府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中,尤其要注重任期内对城镇功能和产业支撑力的提升,注重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增加城镇科技教育投入、基础设施投入、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投入、环境生态效益等项目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使地方政府的业绩评价正确反映其努力程度。

3、加快城镇房地产配套体制和法规的完善,提升城镇房地产市场的完全市场化程度

现代城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就业转移到城镇就业、将农村富余人口由农村居住转移到城镇居住。城镇房地产市场开发过程应进一步突破户籍制度,包括依附于它的基础教育、就业、计生政策等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的制约,以及土地制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保障、土地流转、农村宅基地等制度的制约,打破城镇化进程中房地产市场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现象,即城镇常住人口房地产市场和城镇流动人口房地产市场,推动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价格市场的形成。政府职能应更多地体现在:对大规则的制订,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从而进一步提高城镇房地产市场的完全市场化程度。

4、发挥市场机制,合理构建城镇房地产市场的层次结构

城镇化进程中,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最终目标应是在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实现开发、运营的公平性、确保“人人有住房”为基本目标,但是从房地产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运作模式上看,从最高端的别墅、到中间层的商品房,直至最低端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都是完全不同的商品,他们的融资规律、价格波动、运行趋势都有非常大的差异。政府要对经济适用房发运行涉及相应的住房标准,政策适用范围、优惠程度、操作次序选择、布局调整和运行监控等问题,进行总体设计和把握。一方面,按照城镇定位以及人口结构,合理培育城镇房地产交易市场的层次结构;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开发商准入门槛,完善房地产市场准入制度,提高从业人员资格审查,构建房地产开发队伍的层次结构,以确保城镇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我国城镇化进程正步入快速轨道,而城镇化和房地产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房地产对于加快城镇化进程具有推动作用,反之,城镇化又对房地产开发产生影响。相信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和杠杆调节作用的增强,市场体制和配套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我国城镇房地产业会逐步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龙佳宜、鞠慧雅: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房地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与建议[J].交流,2008(12).

[2] 封伟强:城镇化建设对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4.

[3] 陈来芳: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08.

[4] 谢劼:从城镇化发展看县域房地产开发[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1).

上一篇:区文化产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下一篇:精准扶贫档案整理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