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4-06-14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共8篇)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1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号:2100514361姓名:袁素红[摘要]: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规划称,“十二五”时期,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这将带给整个家庭乃至全社会巨大地养老压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生活压力的空前膨胀,面临着4—3—2—1倒金字塔的养老压力,中国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关键词]:人口老年化养老保险统筹基金

[引言]:养儿防老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理念,随着第一个老年化高峰来临,如何养老这个问题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关注。截至2012年底中国基本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均可在户籍地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解决了我国几千年来养老问题,虽然这其中存在许多问题,但总的来说还是一个巨大的变革,一下便是我对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的一些探讨。

一、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的现状

1.国家高度重视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基金是国家依据法律和政策的规定,以社会、经济、政治等力量为保障,当劳动者因年老而丧失劳动力后建立的一种对其基本生活提供保障的专项基金。《中国保险法》规定,养老保险参保人缴纳年费上限十五年以上者(年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纳到十五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可以每月领取养老金。而从最近几年的数据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我国对于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大。

2、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从分级统筹开始的。1997年,国务院提出社会养老保险要从市(县)级统筹逐步向省级统筹过度的方案,最终目的是实现全国统筹。截至2007年年底,共有13个省、市、县、自治区名义上实行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其中约10个省区是以地市级统筹为主。其他的省区采用的仍然是以县级统筹为主的方式。由此可见,中国的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是相当低的。在划分的2000多个统筹区中,主要还是市(县)级统筹,而我国要达到全国统筹,则要求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四个统一,即“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使用资金”。显然,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统筹的现状与国家所设立的统筹目标差距悬殊。

(二)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保险覆盖面有待扩大 导致我国养老保险覆盖面窄的原因如下:

(1)个人参保意识不够高。

(2)政策宣传和组织实施力度不大。

目前我们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人群已经超过七亿人,目标是十亿人,我们的人口十三亿多中有三亿是不在范围之类的,比如儿童、学生。目前覆盖率已经达到70%,截至今年年底会实现城镇养老保险全覆盖。相信这将不是难题。

2.保障水平偏低

(1)集体经济薄弱,个人收入增长缓慢。

(2)基金保值增值效率低。

目前我国农村参保人六十岁以上每月可领55元养老保险金,但相对于现在的物价,根本满足不了老年人的生活基本保障。即养老保险金待遇低下。就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的保值增值来看,还是比较低下的。我国养老金主要投资于银行协议借款和国债的投资回报率低于2.5%,远远低于我国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养老基金的低收益难以支撑我国老龄人口的正常生活,近几年我国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5%以上水平,相对于银行3%的年收益率来说,把钱投资在银行吃存款利息或是国债其实是在亏钱,资产在不断的缩水。以美国为例,美国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对接,养老金成为美

国资本市场上三大主要机构投资者之一。美国逐渐科学地协调养老金的安全性与收益性,运用投资组合,分散风险,在风险一定(尽量低风险)的情况下,实现养老基金投资高收益。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养老金投资收益均在10%以上(扣除通胀因素后)。在中国对养老基金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借鉴美国的养老保险体制,以部分积累制为根本,实现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模式。3.管理机制不健全

(1)政府功能未充分体现。

(2)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3)改革措施不协调,束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

首先,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较低,主要原因是我国对养老保险的行政管理模式是属地化管理,即市(县)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由地方政府管理,所以市(县)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必然成为地方政府利益的首选目标。省级政府的统筹目标是综合平衡全省各市(县)、各行业部门之间的利益,所以便出现了省级养老保险机构与市(县)级养老保险机构利益的冲突,使得省级统筹难,全国统筹难,全国高度统筹更是难上加难。2011年7月1日,国务院启动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目标是覆盖全国60%的地区,至2012年的时候覆盖全国。很明显,在“量”上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将是完美的蜕变,但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目前这种分级行政管理体制使得省级统筹、全国统筹难以实现“质”的飞跃。

其次,由于征收、支出、管理全部由社保部门负责,造成了行政工作人员的浪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制定、费用收缴、投资运作、监管查处都是由社保部门负责。社保局通过单独组织一批专业人士对企业进行财务核算、监控企业员工工资,通过专业征管软件对各个企业进行调查、稽核、收缴。这一过程造成了社保基金的额外支出,甚至有些地方的社保基金40%以上被当作行政费用浪费掉了。与我国相比较,在智利、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对养老金的征收都是由税务部门操作,独立的政府或者私营的基金管理公司负责投资,最后统一由社保部门负责养老保险金的支出及政策标准的制定。

4.法律制度不完善,层次低,缺乏约束力

法律是保障社会养老之于规范运行的基础。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本着社会公平的原则,对老年群体实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作为调节社会分配手段而建立的。其次,加快养老保险立法步伐,使社会养老保险各项措施都有法可依,便于操作并提高制度的稳定性。再次,建立健全养老保险法律的监督机制,以确保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支付、运营的规范性,防范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并通过合理运作使其不断增值,以更好的满足社会养老制度建设的需要。

5、养老保险基金违规挪用现象严重企业缴纳的20%的养老金纳入社会统筹账户中,而养老基金的征收、支出、管理监督均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这不免会出现“左手监管右手”的现象。统筹账户中的社会养老基金在被使用时,各省各市没有任何的披露,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也不会汇报基金的投资用途、投资回报率,造成了基金违规挪用现象愈演愈烈,进而将影响扩散到全国。这种缺乏制约与监管的管理体制使得养老保险基金最终可能成为沉没成本,得不到任何投资回报。我国人口基数很大,在老龄化社会来临的情况下,这种违规挪用保险基金的行为会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的打击。

二、产生我国城镇养老保险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原因:我国养老问题一直遵循的是养儿防老,但由于道德观加上现在生活的压力,并不是每个老年人在老时都能得到自己子女的照顾,因此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同时必须加强国家政府的管制。

(二)现实原因:伴随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开展,各类人群都有了制度方面的保障。但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和职工、居民的身份及工作、生活的地域处于频繁变化中,且不同身份之间的区别趋于模糊化,如果险种之间不能实现无缝对接,将难以适应活动人群在各种制度间的自由流动。

(三)制度原因:伴随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开展,各类人群都有了制度方面的保障。但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和职工、居民的身份及工作、生活的地域处于频繁变化中,且不同身份之间的区别趋于模糊化,如果险种之间不能实现无

缝对接,将难以适应活动人群在各种制度间的自由流动。

三、解决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的对策问题

1、做实和强化个人账户基金

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例,这些国家要求国民每人都有一个独立的个人账户,每月存入多少资金,资金投资在了什么地方,每月定期会有汇报,这使得基金的投资受每一个人的监督,养老金的调度使用更透明。人们对自己个人账户的资金有了清楚的了解后才会愿意储蓄更多的资金,合理进行投资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才能规划自己未来的养老生活,国家也能筹集到更多资金减轻财政负担。

2、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1)基金的筹资、征缴以及基金的违规挪用都与法制不健全有关。我国应完善养老保险法律体系,规范养老金的征、支、投。对地方政府、省级政府及其隶属的保险机构进行严格的督查管理,用法律手段防止养老金不必要的流失。

(2)为避免行政工作的浪费,完善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可以借鉴智利、新加坡、美国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些国家法律规定,养老金统一由税务部门征收,负责管理投资的是独立的政府或者私营的基金管理公司,而基金的支出和相关联政策标准的制定则是由社保部门负责。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建立养老保险管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可以促进养老保险基金全方位的监督管理,有效地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行政管理体制。

3、有效地利用资本市场,扩大投资渠道,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收益

对个人账户基金应集中到省级社保经办机构,统一管理,建立“个人—省级社保经办机构—专业资产管理公司”的信托投资管理体制。我国目前的投资范围仅局限于银行存款与债券,投资回报率较低,可以尝试拓宽投资领域,例如投资于黄金、不动产等低风险领域。这不仅降低了货币信用风险、资本市场的系统风险,使养老基金能在低风险下实现资产收益最大化,实现保值增值,提高退休人群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4.加大对政府的监督,有效实施法律和行政手段,禁止挪用养老保险金作他用。严格监控执法人员,对无视法律法规违法的行为,坚决对其处以惩罚,加强对其监管力度。

[结束语]:国家的政策是好的,只要能坚持实施,做到基层也能保证实施到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老人一定能实现老有所养,过上一个比较安定幸福的晚年。

[参考文献]:

[1] 郑伟著: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与经济效应[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 刘德浩:养老保险统筹层次问题的产生机制及其解决思路[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6).[3]张兰:保险界委员: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N].金融时报,2011-03-04.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但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加速, 我国的城镇养老保险体制正面临着各种压力。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 更是保障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 现行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在运行中却暴露出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我国城镇养老保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养老保险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历史, 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 为我国射虎的而稳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如:人口老龄化问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等问题。这些问题和挑战的存在使我国现行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城镇养老保险存在明显的公平性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拥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养老问题一直是我国最为重视的问题, 它不仅涉及到社会的稳定, 更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德。我国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 这种观念已经变成了“养老保险”。但是, 养老保险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应当反映的是社会的平等保障。在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并不高。同时, 由于单位的性质不同, 养老保险的待遇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明显的不公平性不利于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

(二) 城镇养老保险的储备基金严重不足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体系现在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养老保险储备基金的严重缺乏。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离退休人员的迅速增加都使得养老金的支出出现过度的增长, 从而导致养老金出现缺口问题。例如:有的地区养老金收的少发的多, 有的地区几乎随时都可能出现发不出退休金的危险, 有的地区由于不能按月发放养老金而引发退休人员的严重不满, 这对稳定我国社会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十分不利。

(三) 城镇养老保险金的管理机制存在效率低下问题

80年代开始, 我国对养老保险金政策实行改革。80年代中期建立了一企业、个人、国家三方共同缴纳养老保险金的管理机制。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管理结构分为:养老保险的业务主管部门、经办机构、监督部门三部分。这种管理结构很容易导致管理的失控, 例如:政令不通、行政目标在不同层级的扭曲等。或是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

三、解决我国城镇养老保险问题的对策

(一) 不断建立健全城镇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必须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监管和保障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保证我国城镇养老保险体系的规范性、统一性、权威性。例如:通过明确的法律法规尽快解决我国养老金的收缴问题、尽快落实各城镇养老保险金的发放问题、尽快处罚那些挪用、贪污、侵占养老金的个人或企业、尽快查处冒领养老金的个人, 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个人或企业不仅要追究其行政责任, 更要追究其刑事责任、民事责任。

(二) 在全国逐渐建立起统一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

为了体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 防止制度的分割, 必须在全国建立起统一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例如:可以改革目前事业机关单位、企业中职工之间所适用的不同的政策。再例如:要认识清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必将影响到该地区养老保险的待遇问题。因此, 统一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使身处不同地区的参保职工能能够按照统一的政策来缴纳、领取养老保险金。

(三) 不断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能力

只有不断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 才能提高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能力。面对并不完全成熟的资本市场, 首先, 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和运营进行把握, 对其安全性和流动性要准确把握。例如:对于银行存款、国债的买卖等必须选择后进行投资。对于一些政府的基建项目可以选择投资。其次, 国家必须为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提供必要、安全的环境, 将其投资范围不断扩大, 以此来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能力。

(四) 努力打造多层次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模式

养老保险基金必须受到相关部门及社会的监管, 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规范、合法的使用。一方面, 政府必须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 例如, 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证监会、审计部门、银监会等。另一方面, 必须加大社会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力度, 例如:社会的专业组织、社会的保障监督委员会等。可见, 在我国应逐步建立健全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多层次监督, 在多层次的监督下, 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必将得到安全收缴和使用。

总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人民群众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在政府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的城镇养老保险必将朝着健康、完善、利民的方向发展, 必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摘要: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的发展已经经历了50多个年头, 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由于我国的自身因素, 城镇养老保险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例如:资金来源的不足, 城镇居民的覆盖面窄等问题。这些都将影响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的特点, 逐步完善我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体系。

关键词:城镇,养老保险,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黄贻芳.论中国养老社会保险的公平与效率[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05)

[2]章萍, 严运楼.政府在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中的定位[J].财经科学, 2008 (06)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城镇化;制度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069-02

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6%,超过50%的中国城镇化正在驶入加速的快车道,然而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分割严重,二元结构明显

改革开放后,先富带后富的政策使得我国东部和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起来,成为我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后备力量。但是在随后的逐渐发展过程中却造成我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后果,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分割严重,贫富差距大,二元结构明显。因此,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分割化的现象成为我国城镇化所面临的障碍和问题。同时,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而在户籍制度的约束下,人口不能自由流动,农村居民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在这种背景下,农民进城只是身份变了,居住地变了,不能享受同等的福利,生活条件等各方面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一大批进城农民由于缺乏资金或技能,很快就沦为城市贫民。所以,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外在的城镇化,是以城镇人口数量提高为目的的城镇化过程。

2.规划体制不健全,土地制度存在弊端

规划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规划缺乏前瞻性,城镇建设只谈城镇,忽视了农村的发展,不能将城乡建设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更严重的城乡分割。而且,政府的一些政策严重向城镇偏移,子女上学、社会保障、廉租房建设等一系列为农民进城做保障的政策缺失,政府城镇建设规划与农民实际需求不相符,不利于城镇的长远发展。另外,土地制度的弊端也为城镇化的推进带来了障碍,土地产权不明晰、流转制度不规范制约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自由流动,而且农民依靠土地所带来的收入相当低,农民物质基础薄弱,很多农民处于亦农亦工的状态,辗转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不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快速转变。

3.产业发展滞后,不能带动城镇发展

城镇化建设需要经济的发展作为依托,特别是需要第二、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西部,产业发展相当滞后,许多地区生产力低下,虽然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未形成农业产业化生产,第二产业又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而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餐饮等服务行业,没有形成具有强大生产力的产业基础。产业发展的滞后直接导致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下降,外来劳动力和人口难以进城立足,制约了城镇经济的发展。

4.城镇体系不健全,功能不佳

首先,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一些地区小城镇数量众多,缺乏大城市的支撑,而与此同时大城市又不能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使得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经济发展相互制约。其次,城镇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地区不能有效利用地区特色,建立具有特色产业链的农业经济。忽视与周边经济的联系,不能将农村社会服务和农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第二、三产业发展不足。最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不佳,比如生活垃圾的无害处理、用水普及、人均绿地面积等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城镇居民的需求。

5.资源环境压力大

在加快城镇化步伐的同时,工业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理念也带入了城镇化建设中,使得很多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一方面,有些地区片面地把城镇化理解为城镇建设,滥用土地建设一大批形象工程,同时城乡规划不合理,农民良田被强占并用于城镇建设,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环保意识的缺乏,人们随意排污,生活垃圾、生产废水随处可见,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同时由于缺乏对环境的管理和监督,污染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制止。这些行为都使得城镇化的推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二、推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

1.改革规划管理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形成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一方面,改革规划管理制度,合理进行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实现城乡发展的全覆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使城市和农村得到同步发展和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同时加大对城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建设,特别是保障房、社会保障等覆盖要广,使农村人口能够获得同等的机会。另一方面,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明晰土地产权,规范土地的使用和流转,使农村土地真正为农民谋福利,同时合理规划土地用地,减少对农地的行政侵占,完善土地征收制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另外,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方式,缓解城镇化过程中的用地供需矛盾。通过改革规划管理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为城镇化的推进创造有序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2.改革投融资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城镇化过程需要城镇经济的发展作为基础,而在现阶段,一些地区城镇产业化发展滞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融资渠道的缺乏,资金紧张将会导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并制约城镇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对于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除了政府的财政投入外,应充分调动起国家、社会、集体、个人、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在这之中,政府的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或者个人投资到城镇的建设中来。只有广泛地利用多种投资渠道,才能使地区经济发展更活跃,更有吸引力。

3.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提高城镇化水平

我国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限制人口流动,对城市人口严格管理所建立起来的,而传统的户籍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当前必须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提高城镇化的水平。从目前来看,先放开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对已在城镇取得固定住所、有稳定收入来源但仍是农村居民身份的人员,居住满一定年限后优先办理;对具有投资移民性质的人员,在户籍管理上相应实行优惠政策。然后再逐渐放开小城市、中小城市、大城市的户籍管理,通过自下而上的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城镇化建设所需要的户籍管理制度。当然,需要重视的是户籍改革不单是改变户口,更重要的是户口背后社会福利性质的公共服务,只有实现了社会福利的均等化,户籍制度才实现了实质性的改革。

4.推动城乡产业化,增强城镇建设的经济基础

产业化是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我国一些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落后,没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建立起特色的产业链,导致城镇化进程缓慢。所以,建立起地区特色的产业,为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具体来说,一方面,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积极发展科技农业、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深化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开拓农业生产的新市场,以农业经济为核心,辐射出其他具有市场价值的产业,将农业经济与乡镇企业发展相衔接,选择地区主导产业,组建地区企业集团,强化产业带动功能,给城镇经济发展带来持续的动力。

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率虽然已超过50%,但目前的城镇化过于追求城镇人口数量,是低水平的城镇化。据调查,城镇化背后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农村人口不能同等享受城镇的公共服务和福利体系。所以,现阶段,政府应采取措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面向所有农村人口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同时,给予失去土地且暂时无法自力更生的农村人口最低生活保障,避免他们沦为城市贫民。另外,积极组织农民工就业,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农民工能真正地在城市立足。总之,政府应重视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保障问题,使城乡都能享受到均等的社会福利,使农民能够真正“市民化”。

6.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会议提出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集于一体。可以看出我国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的重视。所以,在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建设也必不可少。当前,一些地区在推进城镇化时完全不顾环境的承受力,大肆地污染与破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因此,新型城镇化需要以绿色生态环境为前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积极宣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绿色生态的理念根植到城镇化建设中,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行为,走生态城镇化建设之路。

三、结语

城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挑战和风险,城镇化进程也存在很多问题和阻碍,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是一种低水平的、形式化的城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城镇化水平,从土地管理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投融资体制到生态环境建设,都需要优化和改革,使城乡实现均衡协调的发展,使农村人口能真正地融入城市,使区域经济得到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广德福,刘刚.对我国城镇化发展问题的思考[J].农村经营管理,2008,(4).

[2]李铁.城镇化管理的重点是户籍制度的改革[EB/OL].城市中国网,2011-11-14.

[3]杨平平.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4,(5).

[4]刘恒.论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11,(4).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4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 部分积累制 养老金替代率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果

(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在某些地区和 企业 中进行养老金社会统筹的改革试点。1991年6月,国务院公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宣布全国范围实行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提出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负担,逐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明确了以部分积累制的模式筹集养老保险基金。1995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由各地试点。1997年7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模式的一些具体办法。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向明确,20世纪末,基本建立起一个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

(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社会统筹克服了单位核算的弊端,体现出养老保险的社会共济性,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企业、行业之间由于发展水平和效益不同造成的不公平。社会统筹也有利于统一管理、统一发放、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个人账户将个人投保与企业投保的一部分记在个人名下,与个人利益挂钩,有利于落实个人的责任,调动个人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也便于个人在不同单位之间的自由流动。

(三)扩大了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新的养老保险制度要求在享受保险的权利上是统一的,要求保险项目、保险待遇和投保标准统一,并适用于城镇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劳动者,逐步扩大社会化养老保险范围,维护公民权利和社会公平。

二、目前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保险统筹覆盖面窄

制度的设计与“低水平、广覆盖”的初始目标相矛盾,由于国家在设计养老保险方案时,没有把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范围,因此,在城镇三大社会体系组织中的三类人群的养老保险制度各不一样。机关公务员及全额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仍实行由国家财政统包。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虽然实行了社会统筹、个人缴费,但在具体政策和业务操作上,与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二)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潜在的支付危机日益突出

在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制转轨过程中,已经退休的人员和在此制度建立前参加工作的职工由于没有建立个人账户,没有为自己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积累,从而形成了养老保险金的“缺口”或“隐性债务”。目前这笔欠债是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的缴费积累支付的,再加上有些企业采取各种手段,比如低报工资、少报人头,将部分职工摒除在社会保险的“安全网”之外或将缴费义务转嫁给职工等逃避或拖延缴费,使得个人账户变得有名无实,成为“空账”。在空账运行的情况下,这部分负债不得不继续依靠现收现付进行融资。长此下去,最终必将导致部分积累制的名存实亡,复归到单一的现收现付制,从而预算积累资金防范养老金支付危机的目的就难以实现。

(三)基本养老金替代率过高与现实情况相脱节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5

我国农村养老及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实现农民的老有所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一、我国农村的养老方式的现状用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存在,我国农村的养老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以农民子女扶养与农民个人自养相结合的方式为主。随着社会变革进一步加剧,传统养老方式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农村很多地区的老年人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一)农村土地养老保障不断弱化

我国农民的养老保障曾经世代以土地为中心。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不断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民拥有土地的数量因此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减。目前,我国有1/3省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有660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半亩,已经接近或低于联合国测算的、土地对人类生存最低保障警戒线0.8亩。这意味着,减少了农作物播种面积,加大了农业生产继续增长的难度[1].加上农业天生弱质和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依然低下,生产经营中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非常巨大,绝对收益越来越低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有限的土地越来越难以承载农民的养老需要。

(二)农村家庭养老方式面临挑战

我国农民的养老一直是以家庭为主。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家庭养老的问题日渐增多。

首先,家庭养老投入受到制约。人口流动性增强和社会价值观转变,使得更多的农村年轻人到外地独立谋生,以至于不能够切实地承担起扶养老人的责任。在农村,农民用在子女身上的花费,远远高于所支付的养老费用。农民家庭的财富由父母向子女转移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产生了“重幼轻老”的社会现象。

其次,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农民子女凸显养老负担。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规模小型化成为农村家庭的发展趋势。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农村家庭户均规模3.65人。越来越多的农民独生子女将形成“四二一”的家庭格局,一对夫妇可能赡养4个老人。农民子女的养老负担逐渐演变成突出的社会问题。

再次,农村老年人自养比例上升。子女不赡养,或者只提供很低的养老保障,老年农民只有自养。目前,农村老年人自养比例逐渐上升。他们年老体衰,生产经营能力很低,导致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已经沦为农民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三)农村人口老龄化拖累农民改善养老状况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2006年2月,全国老

人事考试教育网

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表明:2001—2020年是中国社会的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0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97%.同时,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为8 557万人,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老龄化水平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持续到2040年。我国农村已经完全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民老年人队伍数量庞大,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生存质量,而且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大人口因素。

(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重家庭养老负担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需要大量的农村人口,特别是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搞基础建设。而城镇户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松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家庭养老提供了经济支持。但是,长期的聚少离多所带来的“空巢家庭”和“代际”分化,造成了农村人口结构老化,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失去了依托。在此情景下,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好转,而是面临着更多的新困境。

(五)农村税费改革冲击集体养老基础

在我国农村,赡养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年人,多年来实行的是以五保户和养老院为主要形式的集体养老制度。集体养老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物质丰富和管理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的整体负担,但也削弱了县乡两级的财政实力。村级集体经济趋于瓦解,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又相当有限,致使原来由乡镇统筹和村级集体经济负担的部分五保户和其他一些农村贫困对象失去了救济保障。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情况更为严重。一些符合五保政策的对象,因为财政下拨资金有限而被挡在五保门外,未能实现应保尽保。各地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直接影响到集体养老的普及和规模化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迅速变化,集体养老只能作为农民养老的重要补充形式。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农村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20多年来,一些地方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主管部门和经办机构积极工作,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扩大覆盖范围、创新制度模式、建立增长机制、防范基金风险,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到2006年末,全国已有1 900个县(市)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工作,5 374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354亿元。农村特困老年人的生活救助工作也逐步展开,全国有1 200多个县(市)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享受农村低保的人数达到445万。

然而,从总体上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人口覆盖范围有限,保障水平低。已有的保障措施具有应急性,缺乏制度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相比,与农村居民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待发展

1.城乡社会保障二元分割。受到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影响,我国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覆盖广大农村居民。在很多地区,多数农民缺少社会保障。国家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所享受的退休金、公费医疗、福利住房、粮食和副食补贴等待遇,农民都不

人事考试教育网

能够享有。尤其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们不得不退回到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保障模式。

2.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从各地情况看,只有极少数失地农民能够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许多失地农民家庭靠征地款来维持生计。征地款一旦“吃”完,生活往往没有着落。部分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生产生活、子女就学等得不到政策扶持。失地农民大量转化为城市贫民,已经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

3.农民工社会保障。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开始以不同方式从城镇职工向农民工延伸。据国家农业部2005年的调查,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仅占农民工总数的12.9%,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仅占农民工总数的10.0%,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仅占农民工总数的13.8%。只有9.6%的用人单位为农民工购买了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与农民工的关系最为密切,但农民工的参保率低,他们中间的伤残者不容易得到经济赔偿;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关系不能跨地区转移,参保不能受益,退保率高。根据现行规定,当农民工的工作发生变动的时候,退保只退还个人交费的部分,企业给农民工缴纳的保费是不予退还的。

(二)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待充实

这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财政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财政投入的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不相适应。投入总额不但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增加,反而逐年下降。另一方面,财政投入的社会保障资金分配不均衡,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比较严重。

实际上,我国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明显少于其他国家。以2000年为例,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占中央财政的总支出,加拿大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我国只有10%左右,而这10%也主要用于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仅占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总数的11%;占全国人口20%的城镇居民,却占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总数的89%.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率达到91%,而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只有2%。

(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待健全

1.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比较高。从基金规模上看,排在前5位的是江苏、山东、上海、浙江和北京,共计221亿元,占全国农保基金总额的71.3%[5].而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集中了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有些人甚至连温饱还未解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相当低。在我国农村,付诸实施的社会保障项目,除了救灾救济、优抚安置之外,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基本上无从谈起。

2.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窄,农村民政对象应保未保的现象普遍存在。截至2006年底,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占城镇就业人员总数的66%和55%;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仅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22%。

3.农村社会保障机构效率低下。首先是管理体制不顺。从1998年机构改革至今,全国多数省区直辖市将农保管理的职能划入劳动保障部门,但多数地县和乡镇还未划转,形成劳动保障部门没有接、民政部门不好管的状况,造成不少地方的农保管理工作断档。在全国1

人事考试教育网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6

毕 业 论 文

题 目:北京人保财险公司薪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 温鑫 学 号: 1111001250405 专 业: 行政管理 层 次: 本科 年 级: 2011 学 校:

开放学院 工作单位:

指导教师: 杨欣 完成时间: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开 题 报 告

一、选题理由:

中国企业正经历着一场变革,中国企业薪酬管理也面临着变革的抉择。薪酬管理问题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所在。我国加入 WTO 后,人才市场的开放使得企业必须进行有效的薪酬管理来满足员工的物质、精神需求,促进企业发展。本文通过对薪酬管理基本理论的解析,分析了我国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毕 业 论 文

目 录(文章定稿后将目录补齐)

题 目:北京人保财险公司薪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

对策研究 1.引言

学生姓名:

一、薪酬管理的含义 温鑫 学 号: 1111001250405

二、公司薪酬管理的情况..............................1 专 业: 行政管理 1.公司情况介绍...................................2 层 次: 本科 2.薪酬管理实施的情况.............................3 年 级: 2011

三、公司薪酬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4 学 校: 开放学院 补充二级标题 工作单位:指导教师: 杨欣

四、完善公司薪酬的建议.....................................5 完成时间:

补充二级标题

补充标题

引言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涉及企业的经济核算与效益,而且与员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员工努力实现企业目标,提高企业效益。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模式应当随着市场经济和企业改革发展的状况不断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一、薪酬管理的含义

薪酬是指雇员由于雇佣关系的存在而获得的各种报酬。薪酬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直接经济报酬(主要由工资、薪水(二者什么关系)、奖金、佣金和红利等形式支付的薪酬)和间接经济报酬(雇主支付的保险、廉价住房、带薪休假等福利)。所谓薪酬管理,是指一个组织针对所有员工所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当得到的报酬总额以及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就薪酬水平、薪酬体系、薪酬结构、薪酬构成以及特殊员工群体的薪酬做出决策。同时,作为一种持续的组织过程,企业还要持续不断地制定薪酬计划,拟定薪酬预算,就薪酬管理问题与员工进行沟通,同时对薪酬系统的有效性做出评价后不断予以完善。

二、北京人保财险公司薪酬管理的情况

(一)公司情况介绍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PICC P&C,简称“中国人保财险”,下同),作为“世界500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PICC)的核心成员和标志性主业,是国内历史最悠久、业务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型国有财产保险公司,是国内财产保险市场的领跑者,目前稳居亚洲财险公司第

一、全球单一品牌财险公司第二。

1949年,中国人保财险前身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培育了国内保险市场; 1979年,中国人保财险伴随改革开放壮大腾飞,引领国内财产保险发展; 2003年,中国人保财险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成为内地金融机构海外上市“第一股”;

2008年,公司保费收入突破1000亿元,成为国内第一家年度保费突破千亿元大关的财产保险公司,进入全球财产保险业务前十强。

2010年,公司保费收入突破1500亿,车险保费收入突破1000亿,成为国内首家单一险种跨千亿的财产保险公司;

2013年,公司保费收入超过2000亿元,亚洲排名稳居第一,在全球单一品牌财险公司中位列第二。

北京公司的具体情况:员工人数及公司人员结构

(二)公司薪酬管理实施情况(请用通顺的语句将以下内容清楚地表述出来。不能这样不加修饰堆砌,)

北京人保在2012年十月开始实行新的绩效考核方式如下:

(1).按劳计酬,兼顾公平的原则;(2).绩效优先,公平竟争的原则;(3).易岗易薪,动态管理的原则;

薪酬=岗位工资1580元+津贴570元+“五险一金”+绩效工资+2180元 其中:岗位工资、津贴和“五险一金”占薪酬总额的60%;绩效工资占薪酬总额的40%。1.岗位工资

销售专员基本工资1580元。2.津贴

餐补220元,全勤奖150元,车补100元,电话补助100元,3.绩效工资

(1)根据公司经营情况,每月兑现一次绩效工资,按当月应发绩效工资额的60%发放;其余40%待年度考核结果进行兑现。

(2)绩效工资=绩效工资基数÷22(天)×岗位系数×出勤天数。

(3)绩效工资基数的确定:以每月完成实收保费*1.5发放(4)发放原则:以实收保费的总数*1.5,以综合考核定扣罚金额,以岗位和个人绩效定收入金额。

五险一金:

基本养老保险按本人月岗位工资20%,医疗保险按本人月岗位工资6%,失业保险按本人月岗位工资2%,住房公积金按本人月岗位工资的8%,公积金个人和单位的办理贷款房贷可发放个人工资卡内。

1.薪酬的计算期间为1日起至月末止,于工作的次月15日支付。

2.各部门、项目部应在工作次月3日之前将当月的考勤表送交综合管理部,报公司领导批准后,交财务部门核算,由财务负责发放。

3.月出勤累计未满10日,办理了请假手续的,只发放70%的岗位工资和各类保险金。4.月出勤累计超过10日(含10日),发放各类保险金和津贴费,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按出勤天数发放。5.在下列情况下不予扣减薪酬

(1)员工按规定履行请假手续在3天以内,当年不超过7天;(2)婚假、女工法定产假、丧假、工伤缺勤。

6.严格考勤制度和请、销假制度,考勤表作为发放薪酬的重要依据,要做到真实可靠,实事求是。

三、公司薪酬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本部分过于简单,可补充些资料或实例)

1.现有薪酬结构无法达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薪酬的激励力度取决于薪酬与绩效的匹配程度以及保险销售员个人利益与保险公司利益的结合程度。目前我国大多数保险公司仅仅把薪酬作为员工收益的一种支付手段,并不重视薪酬的激励功能,尤其是长期激励作用。如平安历来的销售人员分配模式都是低底薪+中等水平的提成。销售人员的收入多少仅只与销售业绩即保费收入有关,完全是数字说话。而是否配合公司的整体需要,是否有有效的信息反馈等似乎一概与销售人员无关,对于公司管理层的一些部署和要求,做好了是应份,做不好就扣罚,造成销售人员与管理人员不免有些对抗情绪,不合作情绪。出于物质需求、出于经济需求销售人员也会尽力争取更多的保费、更好的业绩,但这在销售人员看似乎只是个人的事,公司对己身只有束缚而缺乏指导、激励。销售人员对公司也渐趋漠不关心,使得保险公司失去活力而影响保险公司的发展

2.较注重物质报酬,不注重精神报酬和福利待遇(此标题下每个小标题要与此标题有联系,请认真梳理。围绕物质、精神报酬和福利待遇展开论述。提及的概念要稍加解释)

(1)过分强调外在报酬,忽视内在薪酬和福利待遇(将这几个概念搞清楚)

保险销售人员的薪酬主要由底薪+提成组成,而提成又占比60%—80%,底薪在1200-1580元之间,所以工作是很不稳定的,全部都要看业绩来说话。如果这个月没有业绩提成,没有福利补贴,等于这个月几乎没什么收入,而且也没有职位上的发展空间,没有培训,没有晋升,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保险代理人离开公司另谋职位。所以要想留住保险代理人就要注重内在薪酬和福利待遇的给员工激励的激励和补偿。(2)薪酬体系不完善,结构单一

保险销售人员的薪酬制度是一种纯佣金制,有业绩才有提成,才能拿高工资,否则只有底薪,全部保险销售人员的这种薪酬分配比较笼统,未重视员工的知识、技术、管理的作用。没有根据工作能力对不同的保险代理人根据不同 的岗位和工作性质,采用多样的报酬方式,不利于保险代理人才能的充分发挥。

3.“为业绩是图”的模式,影响保险公司信誉

薪酬结构以绝对绩效(请解释)为依据弱化了激励效果,保险公司大多采用底薪+业务提成的薪酬结构,该结构紧紧以保险代理人的业务量作为业绩评价的依据。形成了“为业绩是图”模式,在业务的拓展上,对业务质量漠不关心,甚至置投保人的利益、保险公司的利益于不顾,诱导与欺瞒客户仓促签单,极易诱发大量的保险纠纷,降低保险公司的信誉度。而保险公司要想扩大市场,信誉是第一位的。

四、完善公司薪酬的建议(以下标题要修改,几条建议?)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以精神激励为核心。精神激励主要指企业支付给员工的不能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激励措施,具体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具有挑战性、有趣的工作,工作成就感、满意感和恰当的社会地位,吸引人的企业文化、弹性的工作时间以及企业对个人的表彰、谢意等。薪酬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正如美国通用仪器公司总裁弗朗科斯所说的那样,“你可以买到一个人的时间,可以雇佣一个人的岗位,可以买到按时或按日计算的技术操作,但你买不到人的热情,买不到创造性,买不到全身心的投入,而你不得不去努力争取这些。”员工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不同员工对工作安全性、家庭照顾、发展潜力、培训机会等有不同的需求程度。企业经营者必须重新思考现有的薪酬制度和管理方式,正视设计和完善物质报酬之外的精神报酬并给予更多关注,切实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充分地运用好。

(2)实施团队薪酬,创新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结构(问题部分没有相关内容)

培养好一支优秀的团队,应该从招聘、培训、企业薪酬管理中激励和绩效回馈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环节人手,这样既保证团队的流动性,又避免给员工过多的负担,影响队伍士气。一个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往往会带来员工薪酬结构、绩效目标的变化。工资奖金的变化,应为公司战略和新的管理模式服 6 务。在我们试行新的企业薪酬管理激励方案时,经常听到很多抱怨,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

要保证新的员工薪酬激励政策的顺利执行,应该考虑下面的几个方面:一是建立正确的文化和销售回报理念,保证公司政策适当向销售人员倾斜;二是业务指标设计合理,确保指标可控,可以实现和容易操作;三是注意对新政策的沟通,使上下级理解支持新政策:四是工资激励政策不宜经常变化,特别是在考核周期内,做到说话算数、合理。(3)多种薪酬管理体系共存

目前人保北京分公司的薪酬管理体系主要基于职位的薪酬体系为主,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体系过于单一,现在的局势要求企业建立多种薪酬体系秉承的模式,以便适应发展之需。对于职位内容明确化、标准化,工作内容比较稳定,企业具有按员工个人能力安排其职位的机制并存在相对多的职级的企业应当采取基于职位的薪酬体系。在设计绩效工资所占工资比例时,应随着岗位级别的升高、岗位所承担责任的增大而提高。绩效评价目标应清楚的表现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与企业的经营目标相关联,并且是可实现和可衡量的。

我们保险销售人员作为直接的销售人员当然业绩是第一位的,但是也应该把平时日常的考核加入薪酬考核才比较完整,像周一到周四正装出勤、工卡的佩戴、出勤率业绩突出奖、业绩稳定奖都可以纳入薪酬的考核中;而作为团队主管的薪酬考核,不应该仅仅依据业绩考核,也应该把主管对团队的管理、团队整体出勤率、活动的积极参加、违规惩罚都应该作为考核的依据。这样就可以避免各个职位不同职责的考核太过单一,让有才能的职员有积极发挥的机会,激发职员的兴趣,同时也避免了平时枯燥的工作,减轻了业绩上太大的压力。

要保证新的员工薪酬激励政策的顺利执行,应该考虑下面的几个方面:一是建立正确的文化和销售回报理念,保证公司政策适当向销售人员倾斜;二是业务指标设计合理,确保指标可控,可以实现和容易操作;三是注意对新政策的沟通,使上下级理解支持新政策:四是工资激励政策不宜经常变化,特别是在考核周期内,做到说话算数、合理。

7(4)加强保险人员业务质量的管理

企业为了提升其竞争力,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员工通过更多的学习来加强技能的深度和拓展技能的广度,从而能够灵活地应对变化,并创造性的完成工作。保险公司对代理人完成的保险单的质量严格把控,严谨出现欺骗、不尊重客户,对公司造成信誉上和名誉上的影响。

2、我国保险公司保险代理人薪酬的前景展望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7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沿革

1.1998年以前国家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二是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筹资模式;三是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1998年以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二是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三是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和加强基金征缴;四是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改革;五是落实转制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政策。

二、黑龙江省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1. 试点的主要内容。

一是调整个人账户规模并逐步做实个人账户。从2004年7月1日起, 将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个人账户记账规模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 全部为个人缴费。从2004年1月1日起, 从5%起步做实个人账户, 2005年将做实个人账户规模提高到6%, 2006年又将做实个人账户规模提高到7%。二是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制定下发了《黑龙江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从2004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办法规定, 职工达到退休年龄且企业和个人缴费年限 (含视同缴费年限) 满15年的, 可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 对于《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国发[1997]26号) 文件实施前参加工作的人员, 在此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三是实行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从2005年5月1日起对城镇企业和个体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在全省实行“六统一”管理办法, 即统一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统一缴费比例和统筹项目、统一基本养老保险计发办法、统一基金管理、统一业务规程和信息系统, 统一管理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四是扩大了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将国企应参保未保人员及国企混岗集体身份职工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 实现了国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解决了未参保集体企业已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和未达到退休年龄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问题。将自由职业者、灵活就业人员和流动人员以及民营非企业单位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2. 试点工作取得的主要效果。

规范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政策体系, 平衡了全省基本养老金水平,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有效地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 对推进国企改革、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 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企业和职工参保缴费的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

三、黑龙江省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未能解决转轨成本问题。

养老保险制度隐性债务是指政府通过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对在职职工和退休者的退休津贴承诺数额的现值。在没有兑现之前, 对政府是一种债务。由于这一债务并未明确记录, 因而是一种稳性债务。在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方案设计过程中, 各国政府普遍将养老保障制度隐性债务作为衡量制度转轨成本的重要依据。黑龙江省经过试点, 收到了预期效果, 但受一些客观因素影响, 未能解决转轨成本问题。

2. 对城乡融合趋势的影响。

黑龙江省虽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包办职工养老保险事务时负担畸轻畸重现象, 但因多种原因造成了现阶段普遍的不平等现象。企业负担不平等, 直接损害着公平竞争的环境, 并增加养老保险改革的成本。个人权益不平等, 包括国有单位职工与非国有单位职工享受养老保险权益不平等, 绝大多数国有单位职工享有养老保险与绝大多数非国有单位职工未享有养老保险形成鲜明对比;城市户口职工与乡村或外来户口职工享受养老保险权益不平等。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改革不同步, 造成新的不平等。

3. 尚未实现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

从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特别是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求出发, 应尽快改革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使之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有机衔接, 建立适用于所有劳动者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以有利于职工在不同用人单位之间合理流动。黑龙江省试点中未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实质性改革,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分设, 造成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水平与企业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难以衔接, 引发许多不必要的社会矛盾。

4. 没有建立企业年金与养老保险的制度体系。

多层次老年经济保障制度一般应包括政府的养老社会保障、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自愿性养老储蓄。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主要目的是为减轻政府养老负担, 并增加养老制度的灵活性。试点方案虽对企业年金制度进行了要求, 但落实力度不大, 以企业年金为核心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并未建立起来。

5. 未能实现养老保险金多渠道筹集。

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是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核心。目前, 黑龙江省由于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小, 主要参保对象为城镇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一部分个体户, 而参加社会统筹的企业离退休人员越来越多, 使养老金支出缺口越来越大, 造成社会统筹资金不足以及个人账户空账。

6. 个人账户资金的保值增值尚存在一定困难。

养老保险基金是一项长期基金, 其投资运营的首要目标是保证基金的安全完整和不贬值, 追求长期稳定的回报率。按照国家目前政策, 社保资金只能购买国债和银行存款。黑龙江省做实个人账户资金运营也只采取银行协议存款。

四、完善黑龙江省基本养老保险试点的政策措施

1. 建立健全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建议国家在进一步扩大试点时, 将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建立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结合起来。在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力度的前提下, 大力加强企业年金制度、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制度等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切实建立起权责清晰、全面规范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2. 统筹考虑农民工、城镇化农民、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

一是建立统一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有利于职工在不同用人单位之间合理流动。在此基础上, 推行机关事业单位附加养老保险制度, 使之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有机衔接。二是加快推行农村养老保险步伐。 (1) 建立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有80%从事工业、建筑业、餐饮业和服务业等收入相对稳定的职业, 应将其直接并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 (2) 建立乡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适宜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 (3) 建立农民的养老保险。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可建立独立的农村养老社保体系。其保险费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

3. 制度的调整应更有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

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体制偏向”造成了不同所有制城镇企业从业人员享受社会保障权利分配不公平;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始点的不平等, 造成了城镇企业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水平的不公平;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企业职工两种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平衡, 引起了从城镇企业分离出来的城镇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与从机关事业单位分离出来的相应人员养老保险参保过程的不公平等。应站在社会公正的角度, 统一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政策, 使不同城镇社会群体具有平等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权利和机会。

4. 建立“多支柱”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在人口日益老龄化、社会保险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 只依靠基本养老保险这座“独木桥”无法承受。同时,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制度的改革要求劳动力合理流动并稳定在企业, 要求建立发展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根据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不可能很高。因此, 需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制度。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采取半强制原则, 由国家立法规定统一的实施条件, 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营状况为职工办理。对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实行自愿原则, 由个人根据收入状况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

5. 降低制度转轨成本。

通过国有资产变现融资, 包括划部分国有资产股权归社会保障机构, 用股权收益支付养老保险金;划部分国有企业归社会保障机构经营, 用经营收入充实养老保险基金;出售、租赁部分国有企业资产, 用拍卖或租赁收入弥补资金缺口。

6. 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与保值增值。

借鉴国外特别是智利经验, 将基金交由多家非政府部门进行经营并引入竞争机制, 但政府相应职能部门应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进行管制。包括:严格投资规则、设立投资风险准备、建立健全财政金融部门或专门社保基金投资监管体系, 对基金的投资运营进行严格监督, 防范运营风险, 并加强对基金的行政管理和营运管理。

[责任编辑:王凤娟]

摘要:黑龙江省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自试点以来, 已在制度体系建设、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下一步工作中, 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应采取建立健全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统筹考虑农民工、城镇化农民、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等措施, 解决好轻轨成本高、基本养老保险一体化及企业年金与养老保险挂钩和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与保值增值等问题。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保险监管;分业监管;偿付能力监管

中图分类号:F84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224-01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保险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但同时,国内保险公司所拥有的地域和业务优势正在逐步消失,来自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争压力也迅速增加,中国保险公司可能面临市场份额迅速被外资掠夺的挑战。因此,中资保险公司必须在有限的保护期内迅速提高自身竞争力,保险监管机构也必须尽快从我国实际出发,完善我国的保险监管制度。目前,我国现行保险监管制度还存在着很大缺陷,亟待加以改善。

1 中国保险监管现状

中国保险业的监管一直实行严格監管和分业监管的模式。“一行三会”的模式造成了监管制度的缺陷:监管权力分散、联系会议形式松散、缺乏刚性约束以及监管工作沟通和信息交流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等。从世界各国保险业的发展来看,当一个国家保险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应转入相对宽松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随着中国保险市场逐渐对外开放,为迎接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的巨大挑战,中国的保险监管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监管制度的创新,这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同时我国的保险监管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使得中国目前的保险监管制度既不能适应我国保险业迅速发展的要求,也不能满足提高我国保险业竞争力的需求,同时还造成了许多问题,如垄断程度较高、有效竞争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不强、高风险活动泛滥、保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不力等,这些问题至今仍是制约我国保险业提升的瓶颈。改善中国偏于滞后的保险监管制度已经成为保险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2 中国保险监管存在的问题

2.1 偿付能力监管不力影响保险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中国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仅采取最低资本额的监管制度,而且对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也从未采取过任何有效监管措施,造成国内保险业曾一度有多家公司的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对国内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2.2 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与金融一体化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中国目前采取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和信托业之间分业经营的原则。但随着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保险业、银行业与证券业等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相互渗透的趋势在不断加强。这削弱了分业监管的业务基础,表现为监管交叉增加了监管成本,交叉性的业务很有可能成为监管真空地带。

2.3 以规则为基础的合规性监管

中国保险业尚未实现从以规则为基础的合规性监管向以风险为基础的偿付能力监管过渡,监管重心仍然放在保险机构的市场行为上,对保险企业资本金和资产负债表的审慎监管、对真正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均重视不够,特别是缺少对保险机构的跟踪分析,基本还处于事后“救火”的被动状态。

2.4 监管手段仍以行政手段为主

监管手段以行政手段为主,造成了监管工作缺乏必要的透明度,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等问题。

2.5 政府监管部门缺乏足够的权威性

政府监管部门在保险公司的市场准入和退出问题上缺乏实际权力,行政处罚和法律制裁往往也流于形式。同时因定位不清,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并存的问题。

3 中国保险监管问题的对策

3.1 由严格的市场行为监管向偿付能力监管过渡

偿付能力代表保险公司的综合财务实力,加强偿付能力监管可以帮助监管机构及时、迅速地发现保险公司存在的问题,一旦发现其偿付能力低于要求的标准,监管机构就能及早对保险公司的经营进行干预,以减少其破产的可能性,降低其对整个保险业的负面影响。

(1)加强对保险公司的风险资本的动态评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与保险公司经营的业务品种、投资收益和市场利率变动密切相关。其基本思想是,承保高风险业务的保险公司需要拥有更多的资本金来满足风险资本的要求。监管机构也应根据保险公司的整体风险确定其需要满足的最低资本金。

(2)建立偿付能力监管的现场检查制度与非现场分析制度。只有综合运用现场检查与非现场分析,才能及时发现偿付能力风险。

(3)建立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评级机构。应大力发展权威性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评级机构,形成完善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评级体系,借助社会力量减少监管机构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3.2 由分业监管向功能监管制度过渡

目前我国总体上仍然是分业经营的格局,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中国还不具备实行统一的功能监管的条件。但是随着国内金融业间相互渗透,现行监管体制所隐含的各种弊端日益凸显,监管体系由分业监管转向混业监管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中国保险业必须从分业监管迈向功能监管。分两步进行:

(1)在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总体框架下,做好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工作,保监会应不断加强与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的交流与沟通,共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对跨领域的经营问题建立高效、可行的协调、磋商机制。

(2)逐步向统一监管制度过渡。由央行负责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进行监控,并对金融控股公司或集团公司进行监管。对金融控股公司或集团公司下属的金融子公司实行功能监管的原则。央行负责统一和协调监管政策,并尽快就金融控股公司或集团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关联交易,以及收购、兼并等股权变更事宜制定详细的监管规则。

げ慰嘉南:

[1] 袁德才.保险监管工作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N]. 法制日报, 2010 .

[2] 仝春建.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保险监管工作[N]. 中国保险报, 2010.

[3] 方华.偿付能力达标:2010年保险监督红线[J].金融时报,2010(1).

[4] 李纯安,王建宏.WTO:对保险监管重新评判[J].金融时报,2001(11).

上一篇:建职业德育体系 创特色育人阵地下一篇:长满高大梧桐树的中山陵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