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8-26

浅谈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8篇)

浅谈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浅谈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内容摘要】: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小城镇处在农村向城市装换的中间状态,是一种以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为主题组成的社区。顾名思义即为较小的城镇。它介于城乡之间,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地位特殊,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我镇的小城镇发展,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从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同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不小差距。因此,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步伐,尽快实现农村城镇化。多年来,我们当地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就,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基础。但是从总体上看,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建设质都还存在许多问题,距离我们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因此深入研究小城镇建设中的问题,探求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小城镇发展道路,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小城镇建设;问题;对策

二、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指导乏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些地方的党政干部没有把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改善城(镇)乡居民生活质量和解决“三农”问题中深层矛盾的突破口来抓;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理论、相关知识和先进经验学习不够,“经营城镇”的理念淡薄;小城镇建设思路不开阔,对小城镇的长远发展缺乏深层次思考;对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内在关系研究不深,存在重经济发展、轻城镇建设,重经济管理、轻城镇管理,重工业化、轻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问题。因而未能把小城镇建设作为重要战略摆上突出位置,在认识上缺乏主观能动性,在规划上缺乏前瞻性,在机制和体制上缺乏协调性,过分强调和依赖客观条件。同时,不少地方对原有的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对已经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没有很好地加以落实。

(二)小城镇建设长期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投资结构也不够合理。目前,小城镇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民间投资,缺乏财政性投入资金的保证,也没有形成多元化投入的格局,尚未形成有效的小城镇投资的调控手段。在小城镇建设上,没有运用市场手段,没有放开搞活建设的局面,吸引多方投入资金致使小城镇建设长期存在资金缺账多、缺口大的问题。资金短缺成为阻碍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小城镇普遍存在建设规模小、基础设施差等问题。小城镇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理论研究表明:当一个小城镇人口在5万人以上,镇区人口在2-3万人时才能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我镇小城镇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远不能适应小城镇发展的需要。其次小城镇在聚集企业、劳动力和经济总量等方面能力也较弱。乡镇纯粹是“吃饭财政”,政府根本就没有钱投在小城镇建设上。

(四)小城镇建设质量、管理水平不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低。主要表现在:(1)不少小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相应的水、电、路、气和环卫等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区混杂,道路、商贸区混杂,镇容镇貌改观不大。(2)不重视城镇建设详细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许多小城镇的街景规划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规划设计与小城镇总体规划设计不相协调,显得孤单而缺乏灵气,风格品味不高。(3)开发建设方式落后,仍以分散零星建设为主,综合开发率低,整体环境差。(4)普遍缺乏一支过得硬的小城镇“物业管理”队伍。小城镇管理人员不足、待遇差、素质低、缺手段;小城镇综合治理能力弱,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滞后,“脏、乱、差”现象未得到根本治理。(5)由于城镇规模小,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小城镇在人才、项目引进,产品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城镇功能的提高。

(五)相关配套改革滞后。主要表现在:(1)城镇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小城镇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一些问题条上“管得着,看不见”,而块上“看得见,却管不了”,协调解决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城镇政府自身存在着严重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导致行政效率不高。(2)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仍未打破。比如对小城镇的财政投入、信贷支持、劳动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不能享受与城市一样的待遇,缺少保障措施。(3)农业税费减免配套政策和土地使用制度创新滞后,致使离开农业的农民“弃土”动力不足,工作在镇上、生活在农村的“两栖”现象较为普遍。(4)国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限制了小城镇的外延扩张,不少小城镇缺乏应对策略和措施。产生问题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忽视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情况依然存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对发展小城镇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存在着重企业、轻视小城镇建设的思想倾向,在机遇面前缺乏紧迫感、责任感,在困难面前强调客观因素多,发挥主观能动性少,造成了思想松懈、工作被动局面。少数政府职能部门片面的认为小城镇建设只是城建部门的事,与自己单位联系不大,在工作中互相配合不够,对小城镇建设支持不够,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2)小城镇规划工作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一些小城镇规划编制深度不够。控制性详细规划较少,因而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缺乏科学的指导性,导致了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无序发展等弊端,造成了“有楼无人”、“有场无市”的局面,既带来了不应有的浪费,又发挥不出小城镇应有的作用。

(3)小城镇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尚不完善,已有的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几年,上级部门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文件和优惠政策,但这些优惠政策因不配套难以落实,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加快推进小城镇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小城镇建设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还是一个亟待探索实践的课题,她不同于县市级城市。存在的困难及发展措施既有共性的、又有个性的,主要可以从以下五方面来加以推进:

(一)统一认识,明确目标。

城镇化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可以说是没有农村的城镇化就没有全市的城镇化。城市发展的出路在于城乡一体化,而农村发展的出路在于城市化,两者的结合点就是发展小城镇。从现实来看,小城镇的发展,一是有助于发挥集聚功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可凭借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的优势,使之成为二、三产业的首选之地,形成产业集聚,经济总量扩张。二是小城镇的发展可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增收。产业集聚的直接效果是吸收劳动力,增加城镇人气,形成人口集聚。而人口的大量集聚,又会产生新的需求、带动房地产业、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等的连锁发展,既拉动消费,又增加群众收入。三是小城镇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大量农民进城镇定居,逐步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使其缩短与现代文明的距离,自身的素质渐移默化得到提高。从我镇的情况看,城镇化进程已明显地之后于工业化。目前,我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发现优势,趋利避害,挖掘潜力,找准符合各镇实际的发展路子和工作重点,牵住城镇建设这一城镇化进程的牛鼻子,适当超前投入,加快建设,使城镇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

(二).要挖掘文化,彰显特色

小城镇的建设如何避免“千城一面”,重点在于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没有文化的城市、没有故事的城市,其生命力就必然不强。特色的彰显虽然是建立在规划设计的基础上,但更在于对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的充分挖掘。骆新在《反省城市规划》中说,“一个城市的建筑特色,主要就是它的居民。北京的特征是四合院和胡同,上海的特征是里弄和石库门,山东有齐鲁文化的底蕴,江浙有吴越文化的风格。但中国现在六百个大中城市,在一片疯狂、粗鄙的商业房产开发中,不但个性几乎丧失殆尽,而且连楼盘的符号,都全盘西化了”。所以,在小城镇建设中,只有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才能彰显特色,呈现精彩!

(三)因地制宜、精心规划

1、规划要注意科学性。确定合理的城镇中远期发展规模,既是规划的重点,又是规划的难点。通常情况下有二难,一是人口规模预测难,二是用地规模难确定。这“二难”往往是城镇规划会审时的焦点问题。规划期限15-20年,远期人口规模不能以城镇化目标率简单计算,而应从城镇经济规模,承载能力,集聚力、辐射力等方面综合分析,科学测算。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前景乐观、经济发展强劲的建制镇,生产要素集聚能力明显、发展前景乐观、经发展强劲的建制镇,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就强,人口规模预测不能囿于现有全镇户籍人口,否则15-20年后,今天的规划就不尽科学。

2、规划要注意完整性。城镇规划越是完整就越有操作性。精品规划才有精品城镇。规划的完整性体现在规划本身的系统性和规划制定的程序性。规划的系统性:建制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总体规划是总纲,它从宏观上确定城镇发展战略,落实总体规划的发展战略,具体指导城镇建设还要有近期建设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如五年建设规划以及道路交通、给水、排水、排污、三线(电力、电讯、广播电视)、绿地系统等专业规划。各区块的建设必须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合理确定土地使用性质、开发强度、以及合理安排配套设施。凸现城镇形象和特色的重要部位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四)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乡镇由于财政收入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一般都采取财政直接投资方式。由此产生两对矛盾:财政可用资金少与基础设施建设量大的矛盾,想超前作出投入与财政融资难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始终制约着城镇基础设施的超前建设,“量入为出”适应不了新的发展形势。为此,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呼唤一个符合市场主体的单位,使政府行为通过市场化运作。比如可由镇政府投资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由公司融资和投资小城镇,形成“投资——收益——再投资——再收益”的良性循环。一切适宜于社会经营的配套设施,如幼儿园、文化娱乐、宾馆、饭店等配套设施,由政府前置条件,均可由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和经营。这样,一方面减轻了政府的投资压力,又能更好地得到这些设施周围土地资产增值的收益。

(五)加强管理,完善机制。

1、加强规划和环卫管理。规划的实施管理是城镇管理最难最重要的工作,一放松就会出现问题,一出问题就会造成损失,一手软就会带来后患。要时时注意城镇规划区内的动态,发现动土、翻建、立杆拉线、埋管挖沟、搭棚搭架(塔)、铺路筑桥、破墙开窗(门)等情况,都应到场检查审核,对照规划该阻止的阻止,该纠正的纠正,该停工的停工,该拆除的尽快拆除。建制镇在规划管理中的一些薄弱甚至放纵的几方面必须得到转变,主要是“管线”(电力线、广播电视线、电话线、无线信号站线、自来水管等)的架设、铺设要列入审批程序,方案审核同意后方可施工;新建防污、道路的标高要明确,并跟踪到位;主要道路、街道两旁建筑和重要标志性建筑,要树立美学观念,增加建筑立面审批,把握立面结构的美观和色彩的协调。环卫管理同样要提高三个方面:一是环卫设施的配套。垃圾箱、主要街道果壳箱、公厕等要提高档次,新建设的开发项目一定要把环卫设施同步规划建设到位,如果将垃圾箱、公厕等到房子出售后再去建,工作难度就会增加。二是采取市场化运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环卫费一定要理直气壮地收起来,道路保洁、垃圾运输,园林绿化管理等可先制定工作要求采取招标,以降低运行成本。三是重视垃圾填埋场的建设。随着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包括各村、各企业)的垃圾量越来越多。垃圾的去路已成头痛的问题,应从长计议,投资建设好垃圾填埋场。

【参考文献】

【1】朱启臻、叶齐茂;《小城镇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8 【2】师坚毅;《新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2 【3】福罗拉;《农村社区资本与农村发展》,民族出版社,2011.11

浅谈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然而, 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 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 尽快实现农村城镇化的目标, 那么就必须正确认识以下有关土地合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城镇新建继续占地, 废弃旧小城镇搁荒

因为小城镇的规划而要求的迁并和新建是符合客观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但是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方面, 新的小城镇建设继续扩大占地, 另一方面旧小城镇又没及时复垦利用。事实上, 这些土地即使被复垦利用, 也需逐步恢复提高到可以生产的长期过程, 从而直接和间接造成农业用地的减少。

二、小城镇扩建, 邻近良田遭殃

小城镇用地在空间式的扩展最主要表现为其周围土地首先被占用。这一范围内的土地基本上是经长期耕种的良田, 多为菜地, 单产水平均很高。小城镇占地不仅是数量的问题而且是质量的问题, 这也是造成全国耕地总体质量有所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居民点小且散乱, 缩减迁并困难

我国的村镇尤其是自然村落, 绝大多数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建设布局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小、分散零乱。受当地经济水平和乡民恋土思想深厚及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影响,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低等因素的影响, 村庄的缩减迁并步履艰难, 进展缓慢。

针对当前小城镇建设用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政策, 要认真调查研究, 因地制宜, 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用地管理模式。为进一步加强小城镇用地管理, 笔者认为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小城镇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与大中城市的发展统筹考虑, 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合理布局, 使其协调发展。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编写规划要坚持高起点, 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 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规划相协调、体现区域经济和文化特色。编写规划既要量力而行, 又要尽力而为。适度超前, 为小城镇今后的建设和发展留有余地。

规划修订时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 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群众执行规划的自觉性, 加大对规划执行的群众监督力度。

2、集约用地, 坚持土地有偿使用。

我国人多地少, 耕地资源尤为珍贵。必须保护农业的生产能力, 特别是保护耕地。我国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 (0.25公顷) 的47%。据专家预测, 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5.1%, 农业劳动力比重将由两面的50%降至35%—30%。在今后20年内, 平均每年将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按照每新增一个城镇人口给予90平方米建设用地计算, 20年内将要新增城镇建设用地180万公顷——270万公顷。小城镇发展较快的地区一般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又是土地资源最为紧缺、耕地质量较高的地区, 这些耕地资源流失了, 很难靠开发后备资源来弥补。因此保护小城镇周边的耕地尤为重要。

自1997年以来, 我国实行了以改变无偿无期限无流动为有偿有期限有流动为主要内容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小城镇土地使用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 应在坚持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这一大方向的前提下, 将土地使用制度引向深入, 逐步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 在土地出让的基础上, 增加有偿用地方式, 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机制运行的需要。

对土地利用方式, 实行规划控制和用途管制。即以土地利用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及土地利用分区等为依据, 鼓励国有土地和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向符合规划所确定的用途转变;禁止国有土地和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向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方向转变。

3、积极盘活存量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对解决小城建设用地紧张问题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第一, 落实土地储备政策, 统一调配使用闲置存量土地现有类型比较多, 由于信息不灵, 自发调剂难度比较大, 也不利于国家加强土地管理和调控。因此可以由各级政府设立的土地储备机构, 对闲置存量土地实行政府统一调控。第二, 制定鼓励使用闲置存量土地的有关优惠政策。一是鼓励城镇内未入工业园区的工业企业实施“退二进三”, 原行政划拨土地, 企业原址由国土资源部门收回后出让, 出让金75%由政府投入搬迁的改造企业使用;已办理过土地出让手续的, 原址企业可以转让, 按规定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改变用途的补交出让金, 补交的出让金75%由政府投入给搬迁改造企业使用。二是鼓励将停产企业、批多建少及其它的闲置企业用地, 进行转让、出租、开发利用。

4、加强规划管理。

小城镇规划管理要加强宏观调控能力, 充分发挥“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相结合的双重调控作用, 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规划管理机制, 实行以行政、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管理。

浅谈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 小城镇;建设

一、发展小城镇是走向城乡协调的必然趋势

小城镇建设是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的必然要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至今,农民单纯依靠越来越少的土地致富已成梦想,农村经济要上新台阶,必须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上狠下功夫。小城镇能够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实现对劳动力、土地、水利、电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乡镇企业集中连片,提高层次,实现“二次创业”;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经济效益;能够对第三产业产生强大的需求拉力,为农村三产业的协调创造条件。

二、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问题。不能停留在一乡一镇的小范围上,要从扩大内需,启动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考虑。

2.规划起点低、水平差、执行难。

3.小城镇管理体系不健全。

4.户籍制度改革不到位。

5.土地流转使用制度问题上卡的过死,小城镇房地产市场难以启动。

6.社会保障制度没有从根本上建立。

7.小城镇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生态环境污染较严重。

三、小城镇建设方略初探

1.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小城镇建设是一项涉及党政各个部门、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要搞好这项工作,必须切实加强领导。

2.必须坚持小城镇建设的超前性、科学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原则。一是要认真总结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规划建设起点要高,要具有超前性和前卫意识,不搞重复建设,要为远期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二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多方论证,立足科学与合理,不乱搞“首长工程”,不能凭“拍脑袋”办事;三是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发挥本地优势,体现区域特点,选准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子,不能照搬一个模式;四是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小城镇建设规划要有深度。首先编制小城镇规划要搞好“五个结合”与获嘉县县域规划体系相结合;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积极培训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积极培育农村市场相结合;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相结合;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其次要处理好四个关系,第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第二要处理好生产与生活的关系;第三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第四要处理好需要和可能的关系。

4.小城镇建设筹资要有广度。加快小城镇建设,资金是核心问题。首先要“合理用财”,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通知》规定,市县每年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公用事业附加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扶持建制镇和重点集镇的基础设施,我们要运用好这部分资金,确保收之于镇,用之于镇。其次要“综合聚财”。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广辟建设资金来源,逐步建立集体经济积累和个人集资为主,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5.小城镇建设要有速度。农村经济要做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有效载体的小城镇建设,也应当讲求速度和效率。首先要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制、转让或出让基础设施股权或经营权、资源合作建设、给予国内外客商项目特许经营权等方式,吸引企业、客商、城乡居民和社会各界投资参与城镇建设。小城镇的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绿化、对外交通等基础设施要优先发展。

6.放宽小城镇户籍政策,鼓励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允许已经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办理常住户口,取消农民入户城镇增容费,对进入中小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要根据情况取消或降低临时户口费、综合治理费等限制性收费。

7.采取优惠的土地政策鼓励小城镇加快发展。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作股参与城镇开发,现行的一次性征地、一次性付款的土地征用方式可改为农民或农村集体以股份的形式联合开发,实现土地增值;鼓励运用“邻村换地,集零为整”的土地不求甚解发办法进行城镇建设;在城镇规划区内划出部分土地由农民进行房地产开发。

8.改革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适应小城镇建设要求的住房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等。

9.努力提高城镇管理者和居民的素质,提高乡镇品位,克服过去城镇建设中存在的“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象农村”的弊端。

浅谈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7、社会保障制度未建立;8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对策:1加强领导;2坚持超前性、科学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原则;3规划要有深度;4筹资要有广度;5建设要有速度;6放宽户籍政策;7采取优惠的土地政策;8改革社会保障制度;9提高管理者和居民的素质及品位;10加强人居环境保护意识。内容 :党的xx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书增长。”xx总书记民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时也指出:“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也是个大战略”。小城镇建设“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所以,从我县城市化现状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小城镇建设道路,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发展小城镇是走马观花向城乡协调的必然趋势从上个世纪到本世纪50年代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时期,也就是建立在单个城市发展集中化和现代化的时期。到了本世纪后半期,随着交通发达、城市外围、发展走廊、城乡混杂区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逐步被建立在区域综合协调发展基础上的城市化道路取代。而小城镇正是这个发展链条上的一个节点,担负着城乡协调发展的重任。小城镇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进程,人类都在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这是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建国5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二十多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民迫切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小城镇的发展使人们几千年来进城当市民的梦想今日成为现实;小城镇建设为中国农民进城提供最好的家园。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目前,农村城市化如果让农民直接进入大中城市,不仅城市难以接受,也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显危在旦夕不现实的。实践证明,大力加强小城镇建设,就近消化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厣实现城市化符合国情的、现实的选择。小城镇建设是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的必然要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至今。农民单纯依靠越来越少的土地致富已成梦想,农村经济要上新台阶,必须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上狠下功夫。小城镇能够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实现对劳动力、土地、水利、电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乡镇企业集中连片,提高层次,实现“二次创业”;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经济效益;能够对第三产业产生强大的需求拉力,为农村三套业的协调创造条件。小城镇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启动农村市场的必然要求。小城镇是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重要的集散地,是工业品下乡,农副产品进城的桥梁。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只有农村市场启动,国民经济增长点才可以启动。小城镇的发展为农民和工人架起了共同走向市场的桥梁,有利于解决生产与市场的矛盾,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怎么干、干什么的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实现农民素质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小城镇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点,是科技传播的辐射源。小城镇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干部群众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改变愚昧落后的生活方式和陈腐思想观念,逐步形成与社会化大生产、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社会管理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习惯和新的社会风尚,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获嘉县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改革开放20年,获嘉县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到1998年底,全县建制镇已达7个,占全县乡(镇)数量的50%,全县城镇人口4.72万余人,城市化水平达到12.4%,比1978年增加了8.2个百分点。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06亿元,比78年翻了四翻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60元,是1978年的23倍多;乡镇企业总数达到562个,总产值15.4亿元,职工人数3.1万,营业收入14.6亿元,上交税金3221万。固定资产投资额23.47亿元,其中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6368万元,除县城外获嘉县小城镇建成区面积已达63176公顷,实有道路长度494.7公里,面积319.44万平方米;路灯4146盏,公共绿地面积4.7公顷,目前,中和镇、亢村镇已被命名为“中州名镇”,中和镇1999又被评为河南省村镇建设先进乡镇。上城镇建设从80年代初提出的“大问题”到80年代中期的“大政策”,以至到现在成为“大战略”,有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就目前看,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1999年8月17日在《在中国建设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谈了突出的几个主要问题。

1、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问题。不能停留在一乡一镇的小范围上,要从扩大内需,启动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处来考虑。

2、规划起点低、水平差、执行难,大部分镇根本就没有称得上规划的东西。

3、小城镇管理体系不健全。法无人依,事没人管,基本处于无序发展状态。

5、户籍制度改革不到位。在小城镇从事工业生产加工、商业服务等活动的农民,长年生活在小城镇,土地已私下转移给了亲戚、邻居耕种,但他们的身份还是农民,这直接阻碍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6、土地流转使用制度问题上卡的过死,小城镇房地产市场难以启动。

7、社会保障制度没有从根本上建立。城市和乡村的区别相当一部分表现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同上。城镇作为密切联系城乡的结合部,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必须改革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

8、小城镇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生态环境污染较严重。

二、获嘉县小城镇建设方略初探

1、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小城镇建设是一项涉及党政各个部门、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要搞好这项工作,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小城镇建设,镇是基础,县是关键、县、乡(镇)都应当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小城镇建设领导机构。要把小城镇建设列入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经营好小城镇,及时研究和协调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县、乡(镇)职能问门要分工协作,主动提供服务,形成强大合力,一方面为党委和政府当好参谋,另一方面抓好具体管理工作。

2、必须坚持小城镇建设的超前性、科学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原则。一是要认真总结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规划建设起点要高,要具有超前性和前卫意识,不搞重复建设,要为远期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二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多方论证,立足科学与合理,不乱搞“首长工程”,不能凭“拍脑袋”办事;三是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发挥本地优势,体现区域特点,选准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子,不能照搬一个模式,四是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小城镇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要注重小城镇建设综合协调发展,为广大农民学文化、学科学、学理代管理,开展健康活泼的文化活动创造条件。把小城镇建设成为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的坚强阵地。3.小城镇建设规划要有深度。首先编制小城镇规划要搞好“五个结合”与获嘉县县域规划体系相结合;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积极培训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积极培育农村市场相结合;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相结合;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其次要处理好四个关系,第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第二要处理好生产与生活的关系;第三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第四要处理好需要和可能的关系;其三要注意八个问题;①乡镇企业要相对集中;②居住区的按排要合理凑;③处理好交通和城镇的关系;④处理好公共设施与生活设施;⑤要注意绿化的配套;⑥要做好各专业规划的配合;⑦要注意突出地方特色彩民族特色;⑧总体规划批准后要抓紧编制详细规划。

4、小城镇建设筹资要有广度。加快小城镇建设,资金是核心问题。首先要“合理用财”,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通知》规定,市县每年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公用事业附加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扶持建制镇和重点集镇的基础设施,我们要运用好这部分资金,确保收之于镇,用之于镇。其次要“综合聚财”。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广辟建设资金米源,逐步建立集体经济积累和个人集资为主,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5、小城镇建设要有速度。农村经济要做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有效载体的小城镇建设,也应当讲求速度和效率。首先要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制、转让或出让基础设施股权或经营权、资源合作建设、给予国内外客商项目特许经营权等方式,吸引企业、客商、城乡居民和社会各界投资参与城镇建设。小城镇的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绿化、对外交通等基础设施要优先发展。同时,供气、供热和污水治理等要统筹规划,力争同步配套建设;其次要坚持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并重的方针,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和《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抓紧制定小城镇建设中规划编制审批、镇容镇貌、市政设施、环境卫生、建筑市场管理、城管监察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和管理。

6、放宽小城镇户籍政策,鼓励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允许已经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办理常住户口,取消农民入户城镇增容费,对进入中小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要根据情况取消或降低临时户口费、综合治理费等限制性收费。

7、采取优惠的土地政策鼓励小城镇加快发展。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作股参与城镇开发,现行的一次性征地、一次性付款的土地征用方式可改为农民或农村集体以股份的形式联合开发,实现土地增值;鼓励运用“邻村换地,集零为整”的土地不求甚解发办法进行城镇建设;在城镇规划区内划出部分土地由农民进行房地产开发。

8、改革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适应小城镇建设要求的住房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等。

9、要以“热爱获嘉,增辉中原”活动为契机,努力提高城镇管理者和居民的素质,提高乡镇品位,克服过去城镇建设中存在的“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象农村”的弊端。

浅谈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吉林省梨树县规划勘测设计院:王萍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其重点就是农村的全面小康,实现农村小康最现实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城镇化。小城镇上连城市,下连农村,处于城乡结合部,既是城市带动农村的前沿阵地,又是沟通城乡联系,促进城乡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核心。因此建设和发展小城镇,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小城镇规划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短期行为。有的小城镇规划定位不明确,特色不明显,与实际结合不密切,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小城镇没有制定详细规划,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不宽,进展缓慢。乡镇没有产业支撑,不能形成新的、大的经济增长点。乡镇受资金短缺的限制,基础设施配套迟缓,小城镇建设进展缓慢。

3、政策落实不力。目前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小城镇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根本问题是落实不够,如资金政策、用地政策、户籍政策普遍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4、基础设施普遍不足。小城镇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滞后于小城镇的发展,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1、科学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为了科学的指导小城镇建设,要根据小城镇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地理位置、交通条件、非农产业发展程度、产业布局、人口状况、辐射带动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小城镇布局,科学编制和调整完善小城镇规划。编制规划一定要有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在选择主导产业和确定发展规模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资源基础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论证。要以城镇为中心,全面合理安排乡镇企业、住宅、商业、交通、文化、市政设施等各项建设,使近期规划有较强的超前性,可操作性和控制性;远期规划要留有发展余地,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克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短期规划行为。同时,还要认真制定和完善详细规划、专业规划,使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相配套。任何一个建设项目,都要有详细规划作指导。编制详细规划要有新观念,把各个规划地段的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允许建设高度、绿地率、停车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具体位置、历史文化保护区等作为强制性内容,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小城镇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严格设计标准,提倡相对集中建设,连片开发,逐步扩大小城镇规模。同时,要维护规划严肃性,科学规

划,合理布局,逐步发展,分步实施,避免走重复规划调整、重复建设的弯路。

2、小城镇建设要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条件,乡镇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小城镇建设的速度,小城镇是乡镇企业生产活动的主要集聚基地,也是农副产品就近加工的最好基地,它具有交通方便、信息灵通、人才聚集、能源动力供应充足,原材料购进及产品运出便捷、生活环境优越等优势,不仅从事乡镇企业的人员聚集在小城镇上,而且带动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也向小城镇集中,使小城镇规模扩大,促进小城镇经济和乡镇企业不断壮大,使之从分散建设走向集中发展,推动乡镇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水平。乡镇企业建设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通盘考虑,选择企业比较集中、交通便利、便于工业“三废”处理的区域,有条件的要考虑污水处理。要有计划的布局企业项目,引导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现集中连片发展。改善对企业落户小城镇的“软件”服务,创造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要简化办事程序,落实优惠政策,提供社会化服务支持,不得实行歧视性政策,禁止向进镇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使村办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乐意到小城镇中来。只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规划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相对集中,吸引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就能够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行小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形成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推动力,使小城镇发展成为充分展现当地经济优势和文化特色的中心。

3、拓宽融资渠道,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的关键是投融资问题。没有资金,小城镇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如何才能筹到资金,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改革的精神、开放的境界和市场经济的观点研究小城镇建设中的投资问题。要针对各自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现状特点,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制,吸引外资,启动民间投资,变一方投资为多方聚资。要开放市场,鼓励竞争,放开小城镇公益事业的投资和经营,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参与小城镇建设,允许集体、个人投资兴办供排水、路、气、暖、通讯、娱乐以及市场、居民区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要认真学习借鉴城市建设经验及做法,用足用活现行政策,坚走以地生财、以地聚财、以地兴镇、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路子。要大力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通过招标、拍卖、租赁、出让、置换等方式,激发活力,使土地收益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积极引导乡镇树立经营意识、市场意识,盘活用好存量资产,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产业来对待,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对原来的小城镇道路、供水、供气、绿化等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出让、转让、招标、拍卖等手段盘活变现,收回资金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政府要做好以地生财的文章,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土地二级市场。凡小城镇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除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依法划拨的外,全部实行有偿使用,增加乡镇政府的土地收益。同时,认真落实小城镇建设筹资政

策,收足用好现有渠道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资金,增加财政收入,专款用于小城镇建设。

浅谈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任务。改革能否深入、经济能否发展、社会能否稳定,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能否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改革开放以来,基层党组织团结带领党员和群众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创造了新的业绩。许多党员在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和关键时刻,冲锋在前,舍己为人,充分展现了工人阶级先锋战士的优良品格和时代风范。在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党性强、作风正、工作积极,能联系群众的优秀党员,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党的威信日益提高。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各种利益关利的调整和经营形式的多样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员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腐朽的思想不可避免地会从各个方面侵蚀我们的党,使党内极少数意志薄弱者经不起执政、改革开放和金钱美色的考验,发生不同程度的腐败行为,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的损害。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当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认真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作风不纯和组织不纯的问题,才能把一个“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完全巩固,能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进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带入21世纪。

一、当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软弱涣散,缺乏“五力”。地位下降,缺乏领导力;职能削减,缺乏监督力;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素质下降,缺乏战斗力;威信下降,缺乏吸引力。

2.党员教育工作同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差距,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够有力,缺乏针对性、吸引力。党组织的活动形式单调、呆板,制度不够健全,抓落实不够,效果差。

3.党员的年龄偏高,老化现象严重,缺乏朝气,没有生机和活力;文化程度偏低,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生产一线的党员偏少,难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怀疑,对共产主义信念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政治上糊涂,理论上混乱,“不信共产主义不信党,信神信鬼信钞票”,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对党的政策,理论上说不清,做法上看不惯,行动上跟不上,认为“解放思想过了头,放宽政策过了边,搞活经济乱了套”。对党的政策品头论足,随心所欲,乱加指责,百般挑剔。

5.党员标准低,政治素质差,党性修养不够。对自己要求不严,党性观念不强,纪律松弛,党群关系紧张;革命意志衰退,胸无大局,精神不振,得过且过,追求生活安乐,不求政治进步,想的是位子、票子、房子、车子,工作劲头不如入党时大,学习钻研精神不如入党时足,对自己的要求不如入党时严,模范作用不如入党时突出;工作上不前不后,难活不抢,重担不挑;作风上不好不坏,疲疲沓沓,松松垮垮;思想上时冷时热,称心时表现尚好,不遂意时就消极;在利益上,不是为民谋利,而是与民争利,不是为两个文明建设作贡献,而是添麻烦,中共党员不如中共群众。

6.政治素质不高,全局观念差。搞宗派活动,破坏党的团结和统一。拉帮结派,培植亲信,任唯亲,排斥异己,把家族、宗族关系带到党内;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严重影响党内正常生活,突出个人,独断专横,不接受党内外监督,不听不同意见,搞“家长制、一言演唱堂”,闹个人名誉地位,不遵守纪律,不执行党的决议,会上不说,会后乱说,会上赞成,会后反对,自由主义严重。

7.党的宗旨观念淡薄,个人利益第一。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热衷于个人得失,利用职权破坏财经和人事纪律。在生活上搞特殊化,拉关系“走后门”,挥霍浪费,假公济私,损公肥私,不是忧党忧国忧民,而是忧自己能不能从集体、企业中捞到好处,不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而是为谋取个人私利不择手段;“只想收入年年长,不管理想不理想,只想捞好处,不想尽义务”,把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和权利看成是谋取私利的资本。

8.政治观念淡薄,政治立场模糊,缺乏起码的政治判断力,是非不分在一些原则问题上态度暖昧,患得患失,回避矛盾,推卸责任,见矛盾“绕着走”,对错误言论不批评,对坏人坏事不斗争,“只栽花,不栽刺”,搞好人主义,庸人哲学,缺乏政治上的敏感性、鉴别力和尖锐性。

9.骄傲自满,高高在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对主管的工作不调查、不研究、不了解情况、不解决问题;对上级指示照抄照转,对下级报告不看不管,遇事推诿,不负责任。

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虽然是局部,如果任其蔓延发展,不仅会腐蚀党的肌体,破坏党同群众的关系,影响党的战斗力,而且还会严重损害党的威信和党的事业。因此,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建设问题必须引起我们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对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战斗力、凝聚力和吸引力。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措施与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落到实处。党的基层组织分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扎根于职工群众之中,在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完成各项任务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了,党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党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才能有可靠的保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委负有重要的责任,必须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做到思想认识到位,措施办法到位,领导力量到位,工作责任到位

首先要增强和树立“党要管党”的意识。要树立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要树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越是要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正确处理经济工作与党建工作的关系,自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决克服和纠正那种认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软任务,抓不抓无关紧要的观念,抓党的建设会影响经济工作的错误认识,进一步增强党委一班人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其次是要健全和完善党委的工作制度。形成党委重视,书记带头,党委分工明确,班子齐心协力,职能部分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是要确定党建工作的基本思路和目标,定期研究和讨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并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指导。

四是要保持和发扬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和开拓进取精神,制定实施可行的规划、措施和办法,积极主动地工作,努力解决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必须从本企业、本单位的实际出发,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特别是我们建筑企业任务严重不足,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老化,负担过重;工程压级压价严重,三角债突出,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在改革发展中遇到了许多新困难,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日趋建立和完善,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客观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基层党组织将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由于企业面临如此艰巨的任务,必须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保证企业改革和各项任务的完成。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要紧紧围绕“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完善厂长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来开展工作;要围绕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职工素质等任务来开展工作;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广大职工群众参与企业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要体现在推进企业改革,促进企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搞好两个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服务作用。

3.要抓好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和教育。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者,担负着教育广大党员和非党群众的重要任务,其影响和作用比一般党员大得多。特别是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高不高,党性强不强,作风好不好,对党的事业和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影响很大。过去在党员教育工作中,往往只注意研究对基层一般党员的教育,忽视对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干部的教育,有少数党员干部也往往以教育者自居,不参加学习,不接受教育,成了“特殊党员”。似乎职务 的提高就带来了思想觉悟和知识能力的提高。其实,职位本身不会给领导干部来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较多的知识能力,相反地却向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领导干部的头脑,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和“三个代表”的教育。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按照“三讲”和“三个代表”的要求刻苦地学习,勤奋地工作,做表率,当模范。要彻底纠正过去那种认为党员教育只限于一般党员,党员领导干部可以例外和党员领导干部以教育者自居,只教育别人,自己可以不受教育的错误观点。各级党委要把对领导干部的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下决心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4.要抓好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过去搞活动,往往是“上级喊、基层办、领导看、群众干”,这是严重脱离群众的表现。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密切群众的关系,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十分重要。各级党组织要教育党员领导干部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带头受教育,带头做好事,办实事。要一级说给一级听,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机关要做基层的表率,党委要做支部的表率,党员领导干部要做一般党员和群众的表率。党员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明确党员的标准和党员干部的基本条件,弄清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按照党章和党规党纪的要求办事,严格履行义务和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利,做一个合格的党员和合格的干部。

5.要做好对党员的系统教育。要以党章为基本教材,对党员进行系统教育。《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一定要把党章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弄清楚,模糊思想要澄清,错误认识要改正。通过教育,使每个党员真正做到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履行党员的义务,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按照党章的各项要求去做,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首先是要进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远大目标的教育。一些党员信念动摇,信心不足,认为“理想是远的,信念是软的,多捞钱才是真的”,一些党员对群众的利益看不到、想不到、办不到,不起先锋模范作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共产党员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淡泊了。要教育党员树立共产主义必定实现的信念,从社会发展规律上认清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要教育党员认识到共产主义是一个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前进的道路是不会一帆风顺的。一个党员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任何时候都不能信念动摇。要教育党员把大目标和本职工作、目前任务联系起来,明确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关系,使党员振奋精神,看到美好前景,增强信心和力量。

其次,是要进行党的宗旨教育。我们党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共产党员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党员的宗旨意识树立得牢不牢,主要表现在能否摆正个人利益同党的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通过宗旨教育,使党员弄清党员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懂得党员只有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任何利用职权侵占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权利。每个党员在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过程中,必须在思想上想着人民,在政治上代表人民,在行动上为了人民,真正做人民公仆,带头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在维护稳定和完成急、难、险、重的任务中,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要奋不顾身,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在物质利益面前,要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公私分明,克己奉公,把方便让给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不搞不正之风,不损害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要真心实意地相信和依靠群众,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关心群众的疾苦,解决群众的困难;要做到在荣誉和权利面前不骄傲自满,不以权谋私,在困难面前不悲观失望,不怀疑动摇,脚踏实地地实践党的宗旨。

三、是要进行党员标准教育

各级党组织要拿出一定的时间,集中一定的精力进行党员标准教育。要组织党员反复学习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8条义务和党规党法对党员的要求。要求党员在思想上把党员标准树起来,要知道党员标准的内容,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规定,知道自己的差距和今后怎么办;在行动上按党员标准做起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件事做起,在缩小和消除同党员标准的差距上有实际行动。要教育党员和干部充分认识到,过去合格不能代表现在合格,一方面合格不能代替全面合格,领导职务不能

代替党员标准,组织上入党不能代替思想上入党。要在党员中深入开展以学理论、学党章为主要内容的双学活动,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的头脑,指导一切工作。同时,还要对党员进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稳定、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的教育,使党员进一步提高运用邓小平理论指导工作的自觉性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坚定性,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6.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切实改善党员队伍的结构。从建筑公司党员队伍的结构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一线党员少。公司共有党员122名,其中35岁以下的党员16名,占党员总数的13.1%;36~45岁的党员65名,占党员总数的53.3%;46~60岁以上的党员41名,占党员总数的33.6%;平均年龄47.3岁。从文化结构看,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72人,占党员总数的59.1%,中专、高中文化程度32人,占党员总数的26.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8人,占党员总数的14.7%;从分布情况看,生产一线的党员46名,占党员总数的37.7%。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有些基层党组织不重视发展党员工作,有的党支部连续几年都没有发展党员。这也是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不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缺乏凝聚力和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各级党组织要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积极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在生产一线的中青年职工中发展党员,逐步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结构和分布。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要把保证质量放在第一位,做好教育工作,严格把好“入口关”,切实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进行衡量,认真履行审批手续,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做到既严格标准,又不搞突击入党。

7.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反对腐败,保持廉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加强廉政建设,是新时期摆在全党面前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它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因此,反腐败斗争一定要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之下进行,一定要纳入民主和法制轨道,按照法制程序办事。近几年来,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非常重视,把查处大案要案作为突破口,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家普遍感到,从整个形势上看,顺势;从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要求上看,顺心;从要解决的问题上看,顺茬;也看到了清除思想上瑕疵的紧迫性,改造世界观的重要性和党要管党的必要性。但反腐败是一项长期的斗争,有其深远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社会原因。因此,必须把反腐败斗争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要加强廉政教育,使每个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反腐败和保持廉洁的重要意义,牢记党员职责,严守党纪国法。要查处大案要案,特别是要集中力量查处群众意见大,危害严重的重大案件,做到“有案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究,有势必严”。要建立和健全廉政制度,强化制约机制,使管理工作规范化,要把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置于法规、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下,消除随意性。要建立和完善监督体系,增强透明度,不仅要发挥纪检、监察的职能,还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职代会、妇联及各种群众团体的监督作用和舆论作用,弘扬正气,揭露腐败现象

8.要加强党建工作者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党建工作是我们党非常重要的工作,党建工作者是我们党忠诚可信的干部,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因此,党务工作者要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党建工作者在政治上要做强者,思想上要做开放者,工作上要做开拓者。要不断改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式,深入调查研究,努力解决西部大开发、企业大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做到与西部大开发建设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

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面对新世纪的党建工作其任重而道远,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还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党建工作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点,用发展的观点,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态度,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把优良传统和创新精神结合起来,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转变中适应,在发展中提高。这样,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的建设必将会出现一个新局面。我们要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浅谈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一、小城镇建设的发展现状

小城镇的发展已经成为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迅速稳定发展起来的小城镇, 不仅是农村发展的主要载体, 而且还是连接农村和城市之间的重要桥梁。小城镇现在已经成了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和社区服务中心。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建设已经超过了一些中西部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尽管小城镇建设发展取得了一些进步, 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加以解决。一些地方片面的把小城镇建设理解为加强城镇建设, 做一些形象工程, 政绩工程, 劳民伤财的修建大马路、大广场和一些标志性建筑。而有些地方的建设速度远远大于了正常的发展建设速度, 使很多地方修建起来以后根本就没有人去居住、生活和工作。没有把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放在如何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实现真正的农村人口城镇化的目标。还有一些地方简单的把小城镇建设理解为就是工业建设, 只是片面的以为就是要在本市或者是本镇建多少的厂和工业基地, 不惜代价的招商引资和开展一些不符合实际的项目, 不重视那些能增加就业、引导农民进城工作的服务行业。忽视了城镇化的建设和服务业的共同发展。

二、在规划建设小城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 施工方的重视程度不够。据调查了解到, 很多施工单位不重视城镇规划, 只是在搞表面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没有结合当地实际, 缺乏可操作性;第二, 资金来源单一, 进展相对缓慢。众所周知, 城镇规划建设是一个涉及项目众多的工程, 在实施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作基础。但是, 目前城镇建设的资金来源相对单一, 国家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而施工单位的经济水平也相对落后, 经常出现财政短缺的现象。另外, 某些城镇地区领导还随意出台减税、免税、返税等政策, 不惜以牺牲国家利益来刺激投资。这样一来, 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获取一定的资金, 但是从长远来看却阻碍了城镇的进一步建设, 导致规划不完善;第三, 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作基础, 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也是如此。但是, 目前的很多地方政府缺乏相对完善的建设规划制度, 内部的具体实施方案不够细化。即便有些地区具有相对完整的规章, 也无法保证有效落实, 在资金政策、用地政策上都缺乏管理力度,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镇的发展;第四, 基础设施不完善。据调查了解到, 目前很多小城镇在道路、排水、绿化等方面的基础设施都不够健全, 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与民众的实际生活互为矛盾;第五, 城镇建设矛盾突出, 不稳定因素增多。一方面由于市政工程规划不合理, 管网之间, 工种之间矛盾大, 扯皮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居民建房中宅基纠纷, 上下排水纠纷, 门面朝向纠纷, 前后房间距纠纷等不断增加, 人为制造了许多不安全、不稳定因素, 严重影响了小城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的地方甚至强迫拆迁建房, “致使许多老百姓借高利贷到小集镇上建新房”, 导致了“刚盖上新房又沦为贫困户”现象的发生;第六, 地域分布不均。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等特点, 使得我国的小城镇出现严重的地区差异, 东密西疏的现象严重。国家在城镇规划建设中缺乏统一的制度规划, 致使地区发展不均衡, 不利于国家整体进步。

三、解决小城镇规划建设问题的具体对策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小城镇在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国家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予以完善, 从而保证规划的有效性。

第一, 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规划意识。目前, 很多关于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意见和建议都是来自于我们的各级政府领导, 而相关的专业人员往往没有发言权。政府领导的干预过多, 决策只是领导层面的事, 无法保证科学性。因此, 加强各级政府之间的规划意识教育和责任意识就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应该坚决的反对浪费土地, 特别是我们的耕地。还要注意环境的保护, 不能因为短期的发展需要而去破坏环境, 影响其长期发展。另外, 还要树立城乡共同发展的理念, 积极扩展经济增长点, 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为小城镇的长远发展打好良好的经济基础。与此同时, 党和国家还要吸纳广大城镇居民参与到城镇建设中来, 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 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当成自己的需要。

第二,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本质上来说, 小城镇建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人, 人民群众是城镇规划发展的主人翁。因此, 施工方在具体的工作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保证建设规划为人民服务。小城镇主要的常住人口就是农民, 所以我们的建设发展要让他们感觉到小城镇的舒适和方便, 不要有距离感, 要让他们觉得自己就是这个城镇的主人,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自己参与到建设发展中去。

第三, 建立完善的法律规定, 加强管理。因为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是一项复杂持续的工程, 所以在这个长久的过程当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发生, 我们就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规定, 加强管理, 是我们的小城镇建设安全、稳定的发展。

第四, 加强建设的质量管理。在发展的过程当中, 我们一定要严把质量关, 杜绝违章建筑。同时也要防止乱占乱用土地的行为发生。

第五, 加强基础设施的管理。坚强各种管、网、线的管理, 确保城镇的路、电、水、路灯和有线电视等公共设施的安全运行, 加强城镇交通管理, 有效防止各类灾害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结语

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在当今社会发展下显得尤为的重要, 我们要积极认真的面对在建设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 想办法、积极努力去解决这些出现的问题, 确保我们的小城镇建设在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我们要以城镇居民的实际需要去发展城镇, 让城镇的发展使得他们的生活发生质的变化, 让他们真正的感觉到幸福生活的到来。

摘要:本文概述了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小城镇规划建设问题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人口,社会发展,小城镇建设

参考文献

[1]周锋, 吕贤军.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14 (04) .

浅谈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城镇化;制度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069-02

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6%,超过50%的中国城镇化正在驶入加速的快车道,然而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分割严重,二元结构明显

改革开放后,先富带后富的政策使得我国东部和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起来,成为我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后备力量。但是在随后的逐渐发展过程中却造成我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后果,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分割严重,贫富差距大,二元结构明显。因此,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分割化的现象成为我国城镇化所面临的障碍和问题。同时,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而在户籍制度的约束下,人口不能自由流动,农村居民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在这种背景下,农民进城只是身份变了,居住地变了,不能享受同等的福利,生活条件等各方面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一大批进城农民由于缺乏资金或技能,很快就沦为城市贫民。所以,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外在的城镇化,是以城镇人口数量提高为目的的城镇化过程。

2.规划体制不健全,土地制度存在弊端

规划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规划缺乏前瞻性,城镇建设只谈城镇,忽视了农村的发展,不能将城乡建设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更严重的城乡分割。而且,政府的一些政策严重向城镇偏移,子女上学、社会保障、廉租房建设等一系列为农民进城做保障的政策缺失,政府城镇建设规划与农民实际需求不相符,不利于城镇的长远发展。另外,土地制度的弊端也为城镇化的推进带来了障碍,土地产权不明晰、流转制度不规范制约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自由流动,而且农民依靠土地所带来的收入相当低,农民物质基础薄弱,很多农民处于亦农亦工的状态,辗转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不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快速转变。

3.产业发展滞后,不能带动城镇发展

城镇化建设需要经济的发展作为依托,特别是需要第二、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西部,产业发展相当滞后,许多地区生产力低下,虽然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未形成农业产业化生产,第二产业又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而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餐饮等服务行业,没有形成具有强大生产力的产业基础。产业发展的滞后直接导致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下降,外来劳动力和人口难以进城立足,制约了城镇经济的发展。

4.城镇体系不健全,功能不佳

首先,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一些地区小城镇数量众多,缺乏大城市的支撑,而与此同时大城市又不能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使得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经济发展相互制约。其次,城镇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地区不能有效利用地区特色,建立具有特色产业链的农业经济。忽视与周边经济的联系,不能将农村社会服务和农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第二、三产业发展不足。最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不佳,比如生活垃圾的无害处理、用水普及、人均绿地面积等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城镇居民的需求。

5.资源环境压力大

在加快城镇化步伐的同时,工业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理念也带入了城镇化建设中,使得很多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一方面,有些地区片面地把城镇化理解为城镇建设,滥用土地建设一大批形象工程,同时城乡规划不合理,农民良田被强占并用于城镇建设,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环保意识的缺乏,人们随意排污,生活垃圾、生产废水随处可见,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同时由于缺乏对环境的管理和监督,污染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制止。这些行为都使得城镇化的推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二、推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

1.改革规划管理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形成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一方面,改革规划管理制度,合理进行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实现城乡发展的全覆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使城市和农村得到同步发展和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同时加大对城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建设,特别是保障房、社会保障等覆盖要广,使农村人口能够获得同等的机会。另一方面,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明晰土地产权,规范土地的使用和流转,使农村土地真正为农民谋福利,同时合理规划土地用地,减少对农地的行政侵占,完善土地征收制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另外,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方式,缓解城镇化过程中的用地供需矛盾。通过改革规划管理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为城镇化的推进创造有序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2.改革投融资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城镇化过程需要城镇经济的发展作为基础,而在现阶段,一些地区城镇产业化发展滞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融资渠道的缺乏,资金紧张将会导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并制约城镇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对于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除了政府的财政投入外,应充分调动起国家、社会、集体、个人、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在这之中,政府的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或者个人投资到城镇的建设中来。只有广泛地利用多种投资渠道,才能使地区经济发展更活跃,更有吸引力。

3.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提高城镇化水平

我国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限制人口流动,对城市人口严格管理所建立起来的,而传统的户籍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当前必须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提高城镇化的水平。从目前来看,先放开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对已在城镇取得固定住所、有稳定收入来源但仍是农村居民身份的人员,居住满一定年限后优先办理;对具有投资移民性质的人员,在户籍管理上相应实行优惠政策。然后再逐渐放开小城市、中小城市、大城市的户籍管理,通过自下而上的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城镇化建设所需要的户籍管理制度。当然,需要重视的是户籍改革不单是改变户口,更重要的是户口背后社会福利性质的公共服务,只有实现了社会福利的均等化,户籍制度才实现了实质性的改革。

4.推动城乡产业化,增强城镇建设的经济基础

产业化是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我国一些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落后,没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建立起特色的产业链,导致城镇化进程缓慢。所以,建立起地区特色的产业,为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具体来说,一方面,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积极发展科技农业、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深化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开拓农业生产的新市场,以农业经济为核心,辐射出其他具有市场价值的产业,将农业经济与乡镇企业发展相衔接,选择地区主导产业,组建地区企业集团,强化产业带动功能,给城镇经济发展带来持续的动力。

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率虽然已超过50%,但目前的城镇化过于追求城镇人口数量,是低水平的城镇化。据调查,城镇化背后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农村人口不能同等享受城镇的公共服务和福利体系。所以,现阶段,政府应采取措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面向所有农村人口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同时,给予失去土地且暂时无法自力更生的农村人口最低生活保障,避免他们沦为城市贫民。另外,积极组织农民工就业,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农民工能真正地在城市立足。总之,政府应重视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保障问题,使城乡都能享受到均等的社会福利,使农民能够真正“市民化”。

6.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会议提出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集于一体。可以看出我国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的重视。所以,在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建设也必不可少。当前,一些地区在推进城镇化时完全不顾环境的承受力,大肆地污染与破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因此,新型城镇化需要以绿色生态环境为前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积极宣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绿色生态的理念根植到城镇化建设中,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行为,走生态城镇化建设之路。

三、结语

城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挑战和风险,城镇化进程也存在很多问题和阻碍,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是一种低水平的、形式化的城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城镇化水平,从土地管理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投融资体制到生态环境建设,都需要优化和改革,使城乡实现均衡协调的发展,使农村人口能真正地融入城市,使区域经济得到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广德福,刘刚.对我国城镇化发展问题的思考[J].农村经营管理,2008,(4).

[2]李铁.城镇化管理的重点是户籍制度的改革[EB/OL].城市中国网,2011-11-14.

[3]杨平平.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4,(5).

[4]刘恒.论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11,(4).

上一篇:幼儿园园长管理理念下一篇:想象力的小学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