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发展(精选12篇)
小城镇建设发展 篇1
改革开放迄今为止, 我国这片辽阔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上出现了质的飞跃, 综合国力日渐强盛, 我们所聚居的城镇也今非昔比。我国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 以每年接近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特别是2000年以来, 我国城镇化加速的趋势更加明显, 小城镇在中国发展的大舞台上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它能否健康有序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城镇化进程质量的优劣。
本文以安徽省天长市铜城镇为例, 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 剖析其存在的问题, 并对其他皖东小城镇发展提出参考性的建议。
一、安徽省小城镇的发展
(一) 发展现状
1990年代以后, 安徽省小城镇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到2007年末小城镇数达1273个, 其中建制镇912个, 乡镇361个。虽然城镇数量增长迅速, 并初步形成了一批各具规模的小城镇, 在一定程度上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鉴于安徽省农村人口比重较大, 剩余劳动力数量颇多的现状,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小城镇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容小觑。
(二) 发展的不足之处
1. 资金短缺问题
小城镇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缺乏建设资金。由于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基础设施水、电、路的建设到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等公共事业的投资, 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目前我国小城镇的投资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而安徽小城镇大多都通过单一的投资渠道, 基本上都是靠政府部门的投资, 通过出让国有土地增加政府收入, 是当前安徽省小城镇筹集建设资金的主要手段。土地是城镇建设中最宝贵的稀缺资源, 由于其不可再生性与总量的衡定性, 过度地依赖土地出让获得建设资金或通过外延式的建设方式侵占城郊土地, 不可否认这种做法实际上与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相违背。
2. 规模设计不尽合理
安徽省相当一部分小城镇规模扩张速度过快, 急于求“成”, 逐步形成以单一核心即同心圆模式向外扩展, 出现了所谓的“摊大饼”现象, 与此同时基础设施未能相应配套发展, 给水排水、电力电信、道路、绿化等工程设施的不完善,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功能的提升。某些地方在对小城镇发展方向未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充分的评估论证前, 便盲目扩建, 导致人口与生产要素不能达到均衡优化配置, 降低了城镇规模的经济效率, 也造成了大量建设成本的损失、土地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伴随着小城镇扩张对周围优良农田耕地的占用, 不少地方均出现严重的土地过度紧张问题。
3. 规划布局欠科学性
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纸蓝图的保证, 即需要规划人士在调查分析、吸取群众、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对小城镇做出科学性、前瞻性的规划。相关专业人员的长远“眼光”在规划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安徽省某些小城镇由于缺乏科学性的规划, 甚至在规划初期就犯了不可挽救的错误, 正如规划选址不当。小城镇的总体规划至关重要, 倘若规划不好, 不仅造成功能分区混乱, 还会影响该城镇的空间发展目标和在区域发展中的定位。一些小城镇为追求“马路经济”, 依托过境公路兴建, 形成所谓的“骑路”发展, 其实这种布局模式隐患颇多。首先交通要道穿越城镇内部, 公路兼做内部道路和过境交通双重功能, 人车流量大, 严重阻碍过境交通, 影响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其次噪声、扬尘等环境污染, 给小城镇后续发展带来很大难度;再者城镇沿着公路呈带状发展, 将会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与资金支出, 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
4. 生态环境保护不足
由于缺乏环境专项规划, 加上环境管理上的缺失, 很多乡镇企业在追求创造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 不顾环境污染问题, 逃避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将未经处理的废水、废渣和烟尘直接排入自然环境中, 对河流湖泊、土壤、大气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小城镇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加之小城镇建设的工作重心更多偏向人工环境, 将其与城镇道路、现代建筑物的修建等同待之, 轻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尤其是缺乏对古树名木、重要历史建筑的保护, 不注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统一, 结果导致小城镇原本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 人居环境质量下降, 也使小城镇特色品位丧失。
二、铜城镇的崛起与发展
(一) 铜城镇发展条件分析
隶属于安徽省的天长市铜城镇在规划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规划人员在对安徽省小城镇的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一了解之后, 着手规划, 避免走弯路。鉴于铜城镇优势突出, 在规划中理应充分利用。
1. 独特的区位优势
铜城镇区位优势独特, 位于安徽东部, 它是由原铜城、安乐、高庙三镇合并而成, 随着三镇的合并, 无形之中增强了铜城镇的实力。铜城镇位于天长市最北部, 地处皖苏两省三县市 (天长、金湖、盱眙) 交界处。淮扬 (州) 公路纵贯城镇南北, 交通便捷。
铜城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紧密相连的区位条件是铜城发展的最大优势。铜城距南京109公里, S205省道公路穿镇而过。它地处发达的镇宁扬城镇密集区, 是南京都市圈的组成部分, 是安徽经济快速发展的区域, 与东部交通联系不断改善, 经济联系逐渐加强。铜城镇为天长的一级城镇, 同时接受安徽与江苏两省的辐射, 有着优越的现状发展基础和良好的未来发展契机。
2. 便捷的交通优势
铜城境内交通网络发达, 为城镇的发展奠定了主骨架。S205省道从镇区西侧通过, 因此铜城与南京、扬州交通联系十分便利。发达的公路交通为铜城的物资、人口流向滁州、南京和沿江其它地区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同时铜城港从镇区东南部通过, 给铜城提供了通畅便捷的水上交通。
3. 丰富的资源优势
铜城镇因其富产铜矿而得名。近年来, 铜城镇不断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 优越的铜矿资源, 吸引投资者来铜城镇投资,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得到加强。外向型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这将成为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
铜城镇的地下水含有金属锌、硒、溴、碘、磷等有益人体健康的多种微量元素。铜城镇有丰富的天然矿物资源, 为矿泉水形成提供了良好地质背景。矿泉水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其中偏硅酸、锶等均已超过国家矿泉水标准。
4. 有力的政策优势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 一批城市群涌现出来, 如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之后中共中央又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而中部地区却成了“被遗忘的区域”, 鉴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为此, 中共中央提出了“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家实施的“中部崛起”的宏观发展战略、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东向发展”战略和安徽省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都无疑为皖东小城镇的发展铺开了一条康庄大道。同时, 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 铜城镇也位列其中。在众多的政策扶持之下, 铜城镇拥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招商引资激励机制的不断健全, 投资环境的大为改善, 这些都将为铜城镇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 铜城镇的现状剖析
1. 城镇性质
城镇性质实质是反映城镇在区域中的产业地域分工, 即该城镇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在天长市城镇体系规划中, 对铜城中心城镇进行了功能确定, 属于天长市域北部中心镇, 是以发展塑料制品、无缝钢管、线缆、仪表为主的工贸型城镇。
铜城镇地处天长市北部, 镇名由来已久, 西靠S205省道, 镇区内部有新四军塘和普济桥, 风景优美, 历史文化悠久, 现该镇区内汇集了全镇主要的行政、教育、文化、商业机构及主要工业企业, 各类设施较为齐全。镇区工业以精细化工为主, 其已处于工业经济中期。随着铜城市场的不断发展, 势必将成为天长市的工业园。
2. 产业发展方向
从铜城发展现状分析, 在经历了早期以渔、农为主先期开发的阶段后, 铜城现在处于工业化中期, 其中重型工业的发展势头和所占份额甚至达到后工业化时期的水平, 整个经济也处在“投资驱动”阶段。但是, 现阶段的铜城工业仍然存在小型化、分散化和机制欠灵活性等问题, 同时第三产业的相对滞后, 使得铜城的区位优势发挥并不明显。因此, 如何把握铜城镇产业发展方向的脉络直接关系到它今后的发展。
三、铜城镇的发展对策研究
(一) 发挥区位优势, 强化接受辐射功能
位于皖苏边界的天长市铜城镇, 作为一个边界城镇, 在未来的发展中, 应该从大都市区整体发展和卫星镇总体功能定位出发, 加强与中心城市多层次的经济社会联系, 强化与它们的协调, 实现经济社会的互利联动发展。由于所在地级市滁州市辐射范围有限, 加之其自身的集聚能力也较弱, 对铜城镇的辐射力度不够, 因此铜城镇需创造条件主动接受南京、扬州市的产业转移, 同时进一步加快该镇各方面的建设, 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积极发展乡镇工业区和民营企业园区, 大力加强与其他外围县市、乡镇的横向联系, 充分发挥对周边乡镇的带动作用, 以求达到城镇的整体和谐发展。
(二) 科学规划设计, 落实规划指导作用
科学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考虑转变规划方式, 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 从宏观上、全局上把握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 按经济区域合理确定小城镇的发展规模、布局和功能分工, 将小城镇纳入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科学规划需做到超前性、特色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结合。当小城镇规划确立之后, 要保证其权威性和严肃性, 避免一任领导一个想法的现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更改。
铜城镇的科学规划主要体现在大力突出其地方特色, 做到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在抓好城镇建设的同时, 不断提升对外的良好形象。铜城镇在总体规划中形成“一心三轴五区”的规划结构。一心, 即铜城集镇所在地为镇中心区, 主要是商业金融、文化娱乐、行政办公、医院、居住等服务设施区。三轴:天铜公路镇区段是铜城镇与外界联系最便捷的道路, 作为镇区南北向发展主轴线, 另外两条东西向发展的副轴。五区:镇区形成以商业金融、文化娱乐、行政办公、医院、居住等服务设施区为主的中心区、镇西南工业集中区、镇东北工业集中区、镇西北居住区和镇东南居住区。明晰的规划结构为城镇指明了方向, 对有效落实规划的指导作用以及城镇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三) 加强城镇间合作, 合理有效使用资源
城镇间合作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资源共享、环境共保、基础设施共建、支柱产业共树。铜城镇在完善自我发展的同时, 需考虑到城镇间的合作与协调。这就必须超越城市行政区的范围, 从区域统筹的角度出发, 着眼于城镇群整体协调发展来解决这四类问题。资源共享, 铜城镇资源优势显著, 在自身得以利用的同时, 可与它镇共享。区域内所有的生态资源、风景名胜资源都应得到妥善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与城市实施差别化整治, 形成城乡互补协调的关系, 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环境共保, 是指综合考虑铜城镇建设项目选址的上游、下游、上风向、下风向, 着眼于区域整体生态、环境优化来考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制订;基础设施共建, 例如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城际轨道、高速公路等都应着眼于区域共建, 才能节约投资, 提高利用率。统筹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实行主要基础设施的联建共享, 避免重复建设;支柱产业共树, 铜城镇以生产塑料制品为主, 在以后的发展中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强化品牌意识, 激发创新精神, 带动区域其他城镇共树主导产业。
(四) 以市场为导向, 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经济的增长或停滞、增长速度的快慢、增长趋势的强弱不仅直接取决于产业结构的现状是否合理, 还受制于产业结构的未来变动。当前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 建立一种投资主体与投资效益直接约束的体制, 改变单一的国家投资主体结构为以企业为主体的、内外资并进的多元化投资主体结构, 使之适应现代化经济增长的需要, 为城镇长远的发展打好基础。
全面转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增强企业和产业竞争力为目标, 逐步推动三次产业的全方位升级和提高。加快市场建设和引进新兴产业, 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大力推动二、三产业发展, 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农、工、贸协调发展的合理的经济布局, 增强村镇经济发展后劲。铜城镇是个工业强镇, 在继续将工业做大做强之时, 应另辟蹊径,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例如, 建设“都市型农业”实验区, 大力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农业, 实现农业升级;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发展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 提高工业经济的竞争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保鲜业等, 着力培育龙头企业, 形成农业发展的科技指导、生物转化和加工销售基地。只有将工、农业一把抓, 大力推广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村服务业等, 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配套升级, 增强小城镇的生机和活力, 稳固小城镇的经济基础。
(五) 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 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创造良好的城镇人居环境为中心,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 预防为主, 保护优先, 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铜城镇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 一味追求发展成效, 往往忽略了环境的保护。在未来的发展中, 需要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 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从更新观念入手, 重视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续能力。以生态城镇为目标,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重视区域绿化美化, 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从资源集约化利用入手, 以人力资源开发和优化配置为根本, 建立资源集约型的经济体系, 实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四、结语
在我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小城镇的物质环境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仍存在许多不足, 这说明了以物质发展为导向的小城镇外延式、粗放式的建设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间出现了矛盾。本文以桐城为例探讨城镇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思路, 为同类城镇规划建设提供了有效借鉴。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 (2008)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2]仇保兴.实现我国有序城镇化的难点与对策选择[J].城市规划学刊, 2007 (5) .
[3]谢文蕙, 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4]铜城镇政府网.
小城镇建设发展 篇2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唐山的发展现状,指出当前小城镇发展存在的不足,及制约小城镇建设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的一些建议,以供同行参考。关键词:小城镇;发展;和谐社会
前言:
唐山八届六次全会报告指出:围绕构建以大中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同步推进“大城市”、“大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作为一个地级城市,唐山把建设小城镇作为城镇化的主要抓手,这符合唐山的发展趋势。目前,全市各县区、乡镇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近年来,小城镇建设在不少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的小城镇建设还而临一此问题与困难,直接影响到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1、目前小城镇建设现状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各个城镇都在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规划,都在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如果所有小城镇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就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当前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有选择性地建设小城镇,处理好积极推进与重点发展的关系。要明确小城镇建设的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关系。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所谓阶段性目标,是指在不同的条件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城镇建设各有不同的建设和发展目标。例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化环卫问题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个性和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长远目标。所谓小城镇建设长远目标就是通过小城镇建设,把农村人口吸引到城镇中来,实现城镇的人口集中。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镇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所以,小城镇建设的长远目标,或者说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小城镇安家落户。从唐山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看,目前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重引进工商企业,轻吸纳居民。二是重工业区开发,轻生活区建设。三是重经济效益,轻小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特别是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领导,要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的。在制定相关政策、部署各项工作、落实各项措施时,都要围绕人口向城镇集中这个根本目标。
2、加快小城镇建设
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各县区党委和政府在抓小城镇建设工作中,必须把小城镇建设这个战略摆到与改革开放同等重要的位置,并根据国家出台的《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组织协调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来参与唐山小城镇建设。只有领导干部扫除思想障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积极主动有效地引导和教育乡村干部及广大农民克服“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有吃有穿就是小康的自满思想及“离土不离乡’的思
维模式,从而动员农民群众及其它社会成员积极投入到小城镇的建设中去,实现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
2.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小城镇科学化、规范化、生态化建设。科学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小城镇规划要做到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繁荣经济、保护环境,使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首先,科学地对唐山小城镇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重点发展挖掘潜力人的城镇,重点城镇发展起来后带动其它城镇的发展。其次,合理制定、全盘把握小城镇的发展规模。各地要根据各自的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密度确定一个合理的城镇规模。在研究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时,应从实际出发,既要看到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可能,避兔盲目建设和建设过程中因忽略环境因素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同时也可以保证环境建设及规划与城镇规划、环境与城镇建设、环境管理与城镇管理同步进行。
2.3不断拓宽筹资渠道,确保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目前人多数小城镇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当地镇级财政投入,但镇级财政财力极有限,且有的政府投入方向不明确,对小城镇各种基础设施人包人揽,分散有限的财力,使一些最基本的公用设施没有建好,结果导致小城镇因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应建立国家、企业、个人、外资等多元投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城镇基础设施领域的改革,打破政府对公益事业的平断,人力发展招商引资,鼓励集体、个人及社会各方面的人士参与小城镇住在开发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小城镇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最大限度地为小城镇开辟资金渠道。
2.4健全法制,不断完善小城镇政府经济和行政管理职能。一是要在确定事权的基础上,完善小城镇政府的功能。将县级有关管理权限向小城镇政府下放,逐步实现事权、财权、人权配套,责、权、利统一;二是按照“小城镇、人服务”和“精简、高效”的原则,不突破所核定政府人员编制的基础上,根据城镇化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提高办事效率,节省财政开支。三是建立小城镇社区管理组织。作为小城镇政府依托的社区,管理服务组织,一般可采取建立混合型居委会的形式,综合负责镇区住宅、道路交通、环境卫生、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多项管理和服务工作,促进小城镇的规范化管理和全方位服务。
2.5小城镇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突出城镇的产业特色。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没有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脆弱的,也是不可持续的。这些年,唐山市城镇化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因此,一方面,小城镇建设要注意打造产业特色,这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良好的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而且使小城镇的发展更有生命力和持续性。另一方面,产业特色不突出的小城镇,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其他路径。经济的繁荣发展有许多路径可选择,并不是只有工业这一个领域。可以通过发展旅游,、发展生态农业,甚至通过建一个大市场,就可以富一方百姓。如滦南县姚王庄镇就是以精细化利用土地,发展蔬菜大棚,发展成为生态农业主导型小城镇;遵化的东陵是以旅游、文化资源为凭借,发展成为旅游开发主导型小城镇。还有以地理集散为依托,发展成为交通枢纽型小城镇的,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总之,唐山有200多个小城镇,特点各异,应实行区域化、多样化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推动唐山城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3、结语
总之,小城镇建设对于加快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应本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认真研究政策,结合唐山实际,加快步伐,推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延娜•小城镇建设难题待破―――关于小城镇居民区现状的调查[J]•人民论坛,2006,(12)•
[2]吴恒跃•浅议小城镇建设资金运行模式[J]•小城镇建设,2006,(5)•
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3
一、当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城镇的规模普遍偏小,严重制约了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全省建制镇镇区平均只有1336.1户,4676.4人,镇区面积1.8平方公里,这种小规模乡镇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小城镇的规模小必然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城镇功能的发挥也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小城镇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并且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小城镇规模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小,不仅难以把周边的资源吸引过来,对镇域经济也无法起到辐射作用。(2)镇域规模小,但行政人员并少不了多少,必然加剧农民的负担。规模与农民负担的关系可见一斑。(3)有些地方小城镇发展很快,早已突破了原来的规划,有的地方两个或多个相邻的镇已经联在了一起,形成了具有一定城镇化水平的经济区域,但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这些经济区域的基础设施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各镇各自为政,在同一经济区域争市场、争资源,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其结果是都形成不了规模,造成很大的浪费,并阻碍了人口和其他资源的进一步集聚。
2.资金短缺,严重制约小城镇的建设发展。资金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的大问题,也是小城镇领导人考虑最多的问题之一。虽然从全省来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根据我们在嘉兴的调查结果,按照现行财政体制,镇政府不是一级完整的预决算财政单位。地方税归县财政所有,镇政府只能按人头获得经费,超收部分按一定比例分成。而各种费用则由县级政府各部门直接收取,一般情况下,各种费用总数约占预算内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有的地方还可能要多一些。县财政提取比例过大,往往使一些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捉襟见肘。
3.小城镇发展与土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基本农田在县域内见缝插针的布局形式,再加上国家基本农田的位置的不可变更,更进一步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并使得小城镇在土地利用方面出现不节约。另外,農民土地承包政策三十年不变在一定时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向规模、集约化发展,这时土地承包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的流转,影响小城镇的发展建设。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
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要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要坚持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集约有序”发展的原则,按照“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思路,创新体制机制,突出建设重点,加快集聚进度,提高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使我省各镇逐步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功能健全、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新型小城镇。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对策
1.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全省这么大数量的小城镇,如果平均用力,共同发展,既不科学,也不可能,超出了目前的财力允许范围。按照规模和财力,可以把小城镇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个县(市)政府所在地的城关镇;第二个层次是一般建制镇;第三个层次集镇。目前,已经明确显示出来规模较大、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吸收劳动力能力强、对区域经济带动比较明显、城镇功能比较强的城关镇和一般建制镇,应该成为我省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并继续适当合并乡镇,扩大小城镇规模,通过用地、财政等政策倾斜,进一步支持重点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引导分散布局的各类企业向重点镇集中。通过这种重点发展战略,一方面避免城镇化进程中“遍地开花”的“小城镇化”倾向,另一方面促进城镇在地区之间分布的平衡,使城市文明能够迅速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2.强化规划引导,调整和完善小城镇建设规划。
从规划学的观点来看,一个合理的小城镇规划至少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1)超前性,即用改革和发展的观点,科学预测小城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做好小城镇规划工作。(2)科学性,即优化布局,节约土地,每个小城镇都要规划好六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业区、商贸区、住宅区、行政区、绿化区)。(3)本土性,即小城镇规划要体现地方特色。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工业小区的选择和布局是非常重要的,要结合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建设工业小区,同时在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重点抓好住宅小区、商业街区和工业功能区的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强化规划实施管理,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突破融资瓶颈,抓好平台建设。
(1)加大投融资力度。投入是小城镇建设的动力源,小城镇建设面貌的日新月异,无不得益于不断加大的投入。
(2)加大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不断拓展小城镇发展空间,完善设施配套、打造小城镇新形象。
(3)以项目推进为着力点,抓好产业发展,推动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的发展离不开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的发展,要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项目推进为着力点,抓好产业发展,同时小城镇的发展,对包括工业在内的产业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抓好经营性用地工作。各镇要根据城镇总体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本镇实际合理安排和推出经营性用地,使小城镇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4.创新体制、完善机制,抓好落实。
(1)创新小城镇建设的管理体制。加强镇级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进行行政体制、财政体制、投资体制、集镇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理顺小城镇条块关系,增强各镇政府的调控职能。
农场发展小城镇建设对策探析 篇4
1 农场小城镇基本情况
农场历史上是以戍边和屯垦为目的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农场场部作为农场的政治、经济及经营管理中心, 有些毗邻县城, 甚至与县城连为一体, 市政设施、基础设施相对较为完善, 职工生产、生活较为方便, 成为人口、产业和职工就业的聚集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职工住房、生活区道路、路灯、排水等基础设施等已严重滞后, 极大妨碍了农场小城镇发展, 危旧房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已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主要内容。
2 农场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城镇规模小效益差
由于农场场部规模较小, 有的人口不足万人, 过小的城镇规模起不到产业积聚、人口集中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作用, 吸引和带动能力不强, 缺少必要的资源腹地和人口来源, 对农场小城镇发展的支撑力不足, 致使小城镇建设资金缺乏,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过高, 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健全, 不能满足小城镇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反过来, 又会阻碍下一步的建设, 造成非良性循环, 严重影响农场小城镇的发展。
2.2 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农场小城镇发展具有自发性, 未纳入当地政府部门规划, 致使农场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农场只交税而未能享受税费使用政策, 而且还承担着许多社会职能, 造成农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在基础设施中道路系统、雨水、污水排放及处理最为缺乏。“软环境”规划建设的滞后, 已成为农场小城镇发展的“瓶颈”和“门槛”, 阻碍了农场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2.3 土地规划、建设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衔接差
小城镇发展规划是一个综合规划, 它包括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 这些规划必须相互协调、相互衔接。然而, 在实际操作中, 这些规划之间不但协调性差, 而且也没有衔接好。由于发展建设缺乏强有力的规划支撑, 小城镇发展的定位不准, 影响了农场小城镇发展的整体质量, 使小城镇的发展不能借助于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顺势而上, 使小城镇建设孤立于城市体系之外。
2.4 小城镇发展与用地存在矛盾
小城镇的发展需要各种配套政策的支持, 农场作为城市的卫星城或接纳城市产业辐射、分工的基地和后花园, 其经济、人口、产业聚集明显, 小城镇发展充分, 发展空间大。现行土地制度对小城镇发展有制约作用, 新的土地管理法实施后获取新增建设用地难度加大, 成本增加, 小城镇发展速度受到限制, 而用地指标的严重不足也羁绊了小城镇向前发展的脚步。
2.5 小城镇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资金严重不足是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也是制约小城镇建设和阻碍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从总体上看, 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单一, 最重要的投资来源仍然主要是政府。
3 解决农场小城镇发展的对策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规划、建设、资金、管理, 千头万绪, 但核心还是产业发展。农场应结合片区实际情况, 以规划计划为依托, 通过编制城镇更新计划和专项规划, 灵活采用综合整治、功能改变、拆除重建等不同手段, 增强土地精细化管理能力, 在仅有的土地上拓宽发展空间, 尽快使土地重新“活”起来, 引导产业升级, 提高土地产出率, 改善城镇面貌, 提升城镇形象。
3.1 农场小城镇建设规划必须融入地方总体规划
地方政府掌握着当地的各种行政资源, 农场的发展离不开这些资源的配备;而农场又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 但只有土地, 在尚未变成资源之前, 不能较好的开发利用, 很难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 因为农场在县域经济内只占小部分, 即使地方在发展, 农场也未必能发展;但是农场发展了, 地方肯定会发展并受益 (因农场在其管辖区域内) 。地方政府要发展, 缺乏成片的土地, 而这正是农场的优势所在。所以两者的发展有互相依存的关系, 农场小城镇建设规划必须融入地方总体规划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如黔江农场的场部建设规划于2009年被纳入武宣县城总体规划, 目前小城镇发展势头突飞猛进, 现已有200多hm2土地被纳入县城工业园区, 随着有3000多名学生的民族中学在场部规划区内落户, 黔江农场职工安置小区、经济适用房小区、公租房小区、廉租房小区建设完成, 多家新企业的入驻、县城公交车开通, 黔江农场的小城镇建设将更为迅猛。而农场如果未能纳入地方总体规划, 这一切都将举步维艰。
3.2 高起点做好小城镇建设规划
建设小城镇, 关键是规划。规划是龙头, 它决定着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和质量。规划编制必须具备科学性、前瞻性、动态性、可持续性。小城镇规划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是为人们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的服务设施, 这样才能聚集人气, 拉动投资, 发展才会有希望和后劲。因此, 小城镇规划必须融入地方总体规划, 突出特色和个性, 要坚持做到产业规划与居住规划相衔接、地面规划与地下规划相配套、自然风景与人文规划相和谐。
以地处来宾市武宣县的黔江农场为例。武宣县将大力发展旅游经济, 建设“一心一带多区”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一心是以百崖大峡谷景区为中心, 一带是指大藤峡库区水上观光旅游带, 多区是指八仙天池休闲度假区、郭松年、刘炳宇、黄肇熙庄园文化旅游区) , 全县计划接待省内外游客超过500万人次, 旅游收入超过10亿元。黔江农场应以此为契机, 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及区位优势, 以打造“桂中二区一园一新城”为目标, 将场部、第一、二、三分场纳入县城总体规划, 通过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完善, 不断聚集人气物流, 加快建设场部小城镇。
打造“桂中农垦二区一新城”, 即统筹工业、农业和商贸物流服务业三个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快建设高糖高产优质甘蔗种植示范区、蔗糖产业循环经济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集中区, 规划建设黔江邻港仓储物流园和武宣金港湾新城, 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做好甘蔗主产业文章。
同时, 充分利用武宣县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和地处大藤峡库区腹地的优势, 通过积极引入外来资本和旅游经营管理企业,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开发休闲度假、观光农业、旅游节庆、特色农产品等新的旅游产品, 并加以组合, 使武宣旅游产业链延伸到农场, 加快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实现优势互补, 大力发展县郊观光农业、休闲垂钓、农家乐, 增加农场职工收入;积极鼓励职工利用武宣县城东工业园区、民族中学驻场等效应, 从事商贸、饮食等第三产业;利用城乡结合部的优势, 大力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专业市场, 努力形成项目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拉长农业产业链条,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3.3 千方百计盘活现有资源
土地资源是农场最大的资源, 也是目前最具潜力的资源。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完善农场经济结构, 增强经济活力, 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所在。要遵行“宜农则农, 宜商则商”的土地资源开发原则, 对现有土地资源进行勘察, 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 通过自主和合作等多种形式, 稳步推进土地资源开发, 以此拉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实现农场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 “地根”日益紧缩的形势下, 面对发展和土地严格管理的双重压力, 小城镇开发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 千方百计盘活现有土地存量, 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主要是针对农场危旧房改造片区、场域空闲地、闲置厂房、厂区占地的处置和重新规划建设。
对于危改片区, 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以拆旧扩建、异地新建、集中统建公寓楼, 逐步取消单门独户的用地供给, 腾挪出来的危房片区即可复垦置换建设用地指标。
对于场域空闲地、闲置厂房, 可通过重组、兼并、控股等方式, 进行二次开发或内涵性再开发, 推动土地的集约利用,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4 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
小城镇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衔接城乡文明、沟通城市和农村的重要纽带。由于小城镇经济极富活力, 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火车头”的作用, 所以坚持城镇化战略, 是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举措。
农场小城镇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一是把立足点放在特色产业的培植上。要筛选出能够影响经济大局的支柱产业和当家产品, 实行优势突出、重点集中的倾斜式发展;二是把关键点放在现有资源的转化上。应立足场情, 开发现有资源, 挖掘潜在资源;三是把支撑点放在特色产品的开发上, 加大要素聚集力度, 围绕有优势、有潜力的产品, 加强保护和扶持;四是要破除“就资源论资源, 产资源卖资源”的自然经济观, 没有资源培植资源, 已有资源再生资源, 使资源生生不息, 多次利用, 形成新的财源和富源, 不断促进特色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3.5 扶持老企业, 慎引新项目
对于已经落户于农场区域内的企业, 只要其布局合理,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 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都应扶持。通过扶持, 促进场内经济经济结构优化, 推动经济建设上规模、上水平。同时, 应谨慎引进新企业, 考虑到企业今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点, 根据许多企业的环评结果暂时可以准许入驻, 但是随着经营范围的扩大, 其局限性也日益显现, 有时会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在现有条件下, 本着对辖区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 应努力经营好已经入驻的老企业, 尽量谨慎引进新企业。
3.6 加强垦地合作, 努力实现双赢
任何一个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都不能脱离开区域经济这个大背景, 前者因后者而产生和发展, 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基础和腹地。农场需要地方的资源和地方政府的服务, 地方需要农场在发展生产力中起带头作用, 同时农场也是创造利税的重要源泉。随着改革的深化, 农场和地方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有时会出现利益冲突和矛盾, 给垦地之间的交流、合作、协调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对这个问题, 既要正视, 又要从长远考虑, 采取措施, 审慎处理, 实现垦地相互交融, 促进共同发展。
在实施垦地共建的过程中, 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产权不变, 优势互补的原则。就是坚持地方和农场土地集体所有和国有性质不变的前提下, 展开合作, 最大程度地实现优势互补, 推进“强强”联合;二是把共同利益放在首位。要把互惠互利作为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地方和农场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应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牺牲另一方的利益;三是重视市场规律, 保证垦地共建健康、有力推进。黔江农场一直注重加强与武宣县政府的垦地合作。两年来, 经武宣县招商引资入驻的企业有6家, 招商引资额5亿元。总投资2.4亿元的广西自治区层面重大项目武宣轻纺加工标准厂房落在场部附近, 投资1.2亿元的武宣县公办民族中学在场部开发区内建成使用, “十二五”广西自治区重要纵向南北通道三江至北海高速公路及平果至梧州高速路 (武宣段) 上下路口设在场部附近, 场部作为重要站点被纳入武宣县城公交系统, 场部已成为当地政府向东扩展的桥头堡, 人气不断凝聚, 小城镇经济不断发展, 潜力巨大。这就是垦地合作实现双赢的最好见证。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支持, 黔江农场的发展不会那么迅速, 同样, 农场的发展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持。离开当地政府的支持, 农场的发展将处处受制, 特别是在规划修编、用地、报建、评审等领域举步维艰。
3.7 多渠道筹资解决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农场本身的特殊性, 不隶属于地方政府, 因此未被列为地方政府的建设规划, 目前只能依靠自身建设逐步完善小城镇建设。主要渠道有:一是严格按照土地规划加快安置用地的开发建设;二是走出去, 广联系, 争取客商合作, 在项目建设的同时建设配套及基础设施;三是申请土地出让金返还;四是向政府靠拢, 争取地方支持推进项目建设;五是努力争取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小型农田水利、“村村通”等方面的财政支持。
4 结语
小城镇发展建设实施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划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为重点,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镇、旅游名镇、和谐新镇”的战略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大力发展以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用现代化理念建设经营小城镇,提升城镇文化品位和质量,为实现农村城镇化、城镇现代化打造平台,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推进镇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永济市蒲州镇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成立永济市蒲州镇小城镇建设领导组:
组 长:麻亚龙(党委书记)
副组长:聂学政(镇长)
张军峰(党委副书记)
吴温霞(纪检书记)
相 挺(副镇长)
成 员:屈 波(财政所所长)
李锁牢(城建办主任)
吴红军(交通道路站长)
薛银锁(水利站站长)
王国玺(林业站站长)
姚耀强(派出所所长)
吕刚平(土地所所长)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蒲州镇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由相挺同志兼任,负责组织、协调小城镇建设的日常工作。
三、实施内容
蒲州镇小城镇建设主要以蒲州镇旅游景区拓展改造为重点,确立“旅游带动、科技支撑、城乡一体、跨越赶超”的总体发展思路,着力挖掘蒲州镇文化内涵,强力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民生改善”重点工程,打造一流“经济强镇、旅游名镇、和谐新镇”。
今年实施的主要工程有:
一、蒲州镇旅游景区提升工程
本镇旅游景区东起永济西高速路口至域西黄河坝,东西长8.5公里。景区包括普救寺、蒲州古城遗址、唐铁牛、鹳雀楼。主要提升项目:
1、新建旅游接待中心
在景区入口占地30亩,目前土地调整已到位,围墙正在建设中,主体工程设计已完成,招标工作正在进行。
2、旅游路绿化提升工程
按照现代林业的绿化理念,遵循“人文性、景观性、生态性、实用性”的原则,采取“乔、灌、花、草”相配置,“带、网、片、园”相结合的模式,高标准完成旅游路全线绿化升级工程,共栽植各种树木3万余株,绿化带建设1万平方米。
3、西厢大街绿化
西厢大街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抓好大街的绿化工程,新栽各种树木2800株,新建绿化带4000平方米。
4、西厢大街广告牌匾整治及立面仿唐改造
西厢大街是旅游景区中心位置,是贯穿三个景点的必经地,大街的建设和环境直接影响着对景区的整体评价。为此,我们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必须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和立面仿唐改造,对沿街商户门牌广告采取五统一(统一制作、统一模式、统一颜色、统一规格、统一字体)进行彻底更换。对沿街已建成的153户门房进行立面仿唐改造,具体要求完成仿唐墙、侧墙、柱子及屋顶喷漆等唐式格局。对未建的严格图纸审核,按照唐式建筑进行建设或改造,使西厢大街成为一条亮丽的风景线,“一朝步入大街,一日梦回千年”的盛唐蒲州风采将又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5、修建硬化绕村道路
为了缓解西厢大街车辆通行,保持大街清洁和优美环境。今年在大街商户屋后新开通硬化一条东西大路,既减轻大街车流压力,又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6、大力发展旅游景区“农家乐”
为了发挥本镇旅游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特色资源,我们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一批“农家乐”。目前,在景区发展“中都渔村”、“迎熙苑”、“盛唐庄园”、“河东农家”等集休闲、餐饮、服务为一体的“农家乐”6家,各有所长,各有特色,环境优美,贴近现实。
7、大力发展特色观光农业
延伸旅游产业链条,针对景区有利的土地资源有势,在景区沿线和景点周围,新建生态旅游观光园、自摘园8家,发展早熟杏、桃、核桃等各种特色品种余亩,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植物的沟通。
工程进度:除了游客接待中心年底建成外,其余项目都在10月底完工。
资金构成:工程预计投资8800万元,由镇、村、户自筹
二、蒲州镇生态园林休闲区
拟定内容及规模:我们秉承“突出本土特色,展示旅游文化,体现生态自然”的理念,在景区旅游路两侧铁牛馆至鹳雀楼,新建占地80余亩,栽植雪松、栾树、红叶李、女贞等各种苗木15000余株,硬化游园自然格局慢行便道8000余平米,高标准建成生态休闲观光园区。这一休闲生态区的建立,将吸引更多的游客放弃坐车而漫行在密丛林中和生态园中,体验自然美景,享受自然生活。
工程进度:在10月底前到位。
资金构成:工程预计投资850万元,由镇政府自筹。
三、蒲州镇商业街工程
拟定内容及规模:一是完成蒲州商业街硬化工程,全长1.8公里,预计工程投资860余万元;二是完成蒲州商业街雨、污排水工程,共完成全长3.6公里管道铺装,预计投资600余万元;三是完成蒲州商业街亮化工程,共安装太阳能路灯120余盏,在西厢十字路口安装高杆灯4盏,预计投资238余万元;四是完成蒲州商业街人行道铺装工程,全长3.6公里,预计投资240余万元;五是完成蒲州商业街绿地建设和园林绿化工程,预计投资180余万元。
资金构成:工程预计投资2700万元,上级补助和镇政府自筹。
四、保障措施
(一)严格落实规划。所有列入小城镇建设的工程项目,必须严格根据总体规划,依法按程序规范建设。坚决杜绝违法违规建设行为的发生,确保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创新建设机制。要拓宽融资渠道,采取招商引资、垫资建设、资金担保等多种有效的方式,全方位、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要按照“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把小城镇作为资产来经营,全面增强城镇的自我发展能力。
城镇发展与社区建设 篇6
素有湖南“南大门”之称的郴州,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向内地改革开放的“过度实验区”,1994年撤地建市。但是2000年郴州市城镇化水平只有26.6%,同年全国的平均水平为36.1%,全省的平均水平为29.7%。可见郴州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衡量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城镇化水平,因此在新的时期,研究郴州市小城镇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加快城镇化发展,增强城镇的集聚功能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而“十五”期间我国小城镇建设的重点是发展县城和条件好的建制镇,着重扩大其规模,完善其功能。而要扩大规模一方面要做大、做强小城镇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充分发挥其经济积聚功能;另一方面就要完善起居住功能,实现人口的集聚。鉴于郴州的区情,提出以下两个方面。
1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城镇是非农人口的聚居区,主要从事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总体上是“二三一”结构 ,大部分城镇第三产业仍没有超过第二产业。有关数据表明我国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27%,而发达国家往往达到70%以上。郴州是一个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区域,1999年,农业总产值48.09亿元,工业总产值370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值85.98亿元,第三产业的比重约为17%,可见郴州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而国家统计局的专家研究表明:国民生产总值每增加1%就可新增就业岗位80万个,而第三产业总产值每增加1%可新增加就业岗位130万个,可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此外,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对于改善城镇投资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一般而言,城镇的硬件设施是城镇发展的基础,而软件设施是增强城镇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一个城镇即便其硬件设施好,但如果软件设施不行,其竞争力往往不强。
2推进住宅小区建设,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康型”生活方式的到来,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也愈来愈高。居住环境的好坏成为制约人口集聚的重要因素。其中居住区的建设是居住环境的优劣的基础。近年来郴州市新建了一大批住宅区 ,但是多为平房和散建的住宅区。这些散建的住宅区,电力,通讯,绿化,给排水等基础设施难以配套,物业管理也难以跟上,而且很不经济,难以达到资源共享,这是其一;其二,这些散建的住宅区往往呈单体现代化,整体一团糟,难以形成和谐的城市景观,对城镇形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三,散建的住宅对土地浪费严重,土地资源是很珍贵的资源,对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而推进住宅小区建设有利于降低建设成本,节约土地资源;有利于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住宅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有学者根据世界银行的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得出以下结论;中国每投入100元的建设资金,可创造相关产业170--220元的需求,每销售100元住宅便可带动130--150元的其他产品的销售,可见住宅建设对区域经济起推动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增强小城镇吸引力从而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市化生活。总之,推进城镇住宅小区建设就是为了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扩大其人口规模,从而使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二 积极开展社区建设,促进城镇管理体制改革
1 社区建设的内涵
在“总体性社会”,国家掌握所有的资源,利用其行政手段,通过一个个的“单位”实现对社会的整合;而在“后总体性社会”即社会转型时期,单位体制解体,“单位人”向“社会人”“社区人"转换,人口流动加快,下岗人员增多以及老龄人口的增加等,社区异质性增强,居民的需求不再依靠单位而是通过市场和社区来得到满足,社区成为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社区也就成为社会整合的重要载体。因此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民政部提出在城市开展社区服务活动,而后随着社会事务的复杂化,学术界和民政部一道提出社区建设的概念。可见社区建设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范畴,在国外往往指社区发展,但两者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所谓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依靠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实现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等协调发展。可见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2 发挥社区服务的“龙头”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尽管有许多的说法,但比较认可的是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等。其中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动力之一。所谓社区服务就是“社区中的社会服务”的简称,指在政府倡导下,发动和组织基层社区成员在自愿、自助、互助的基础上,为提高社区成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而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服务的项目。社区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社区里的弱势群体如残疾人、老年人、下岗人员等;社区里的居民以及社区里的单位、企业等。具有福利性、非营利性和公益性等特征。社区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近两年郴州也开始社区的建设,但还是在初始阶段。就目前而言主要是推进社区服务的建设。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牛鼻子”,社区服务具有许多优势如收益快,污染少,最重要的是可培育社区精神。此外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我国7个城市的家庭对社区服务需求的调查表明,家庭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很高,据统计预测,我国社区服务至少有2000万个就业容量,而目前社区就业人口仅为900万个。可见发展社区服务业可提供巨大的就业机会。因此就郴州来说关键要抓住社区服务这个龙头,毕竟社区服务涉及居民生活的许多方面,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有助于协调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 培育多元化管理主体参与社区建设
广泛参与是社区建设的本质含义。从社区建设定义来看,社区建设具有“社会性”特征。它表明社区建设不单单是政府的事情,也不是某个组织的事情,更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社区里所有的组织、个人等共同建设的过程,诚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吴铎所说,“参与、分享”是社区建设的核心理念;社区建设涉及到许多方面,需要整合社区内所有的资源和力量。政府是社区建设的指导者,对全局起规划,宏观调控作用;居民是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居民的需求应该成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民间组织以其特有的优势,发挥着弥补政府功能的“空白”,积极推进社区建设。总之社区建设需要各方积极参与,然后共同分享所取得的成果即“参与、分享”。
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我国政府确立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的实现仰赖政府职能的转换和社会组织的发育。而政府职能的转换与社会发育是相互的,没有大社会的发育就不可能实现政府职能的真正转换;政府职能不转换,大社会难以发育良好。因此在城镇管理由政府主导型向社会自治型转换期间,应该大力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让民间组织承担部分社会管理职能,从而减轻政府的压力。为此政府应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多元主体管理模式中,城市政府依然是城市管理不可替代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营利性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则是配合政府为城市管理提供服务和物品的组织,它们的介入可以克服政府包揽管理事务的传统弊端而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与效益;社会公众则是城市管理主体中的基础细胞,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动力。
三 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走社会化市场化道路
城镇的基础设施落后,城镇建设资金不足等严重制约城镇的发展。固然利用民间资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作为政府还应积极地发挥主动性采用新的方式来筹集城镇建设资金。大连的成功经验在于新的经营方式即经营城镇。经营城镇,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它要求城市决策者站在更高、更远、更实的角度,以城市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作用,以业主管理者的身份,对所掌握的诸如土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城市资产"的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以及相关权益进行市场化运作,有效解决城镇建设与管理中资金紧缺、建设效率低下等问题的一种新的思路和行为。可见经营城镇采用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对城镇的土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实行有偿使用,其目的是更好的促进城镇的发展。由于实行有偿使用,可有效解决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投入短缺问题,可降低推进城镇化的成本,还可推进城镇建设体制改革。
湖北省小城镇建设发展探讨 篇7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小城镇城镇化建设也加快了步伐, 特别是在湖北省内, 有“中部崛起”战略的规划, 为湖北省小城镇创造了很好的机遇和条件。因此, 湖北小城镇建房普遍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研究探讨, 希望为加快小城镇化建设能提供有用的参考建议。
1小城镇建设中的规划布局问题
笔者在实践过程中调查发现, 有些小城镇住房或企业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或建设时未按统一规划布局, 或规划布局时未考虑全面, 导致有些小城镇企业的厂房和民用住宅分散杂乱, 工业区、商业区、生活区混杂在一起, 没有层次感, 规划滞后, 导致出现管理混乱, 交通道路弯、窄, 无活动空间。更有私自乱搭建, 侵占路面, 耕地撂荒, 没有统一流向, 卫生条件差, 盲目选址, 把严重污染的工厂布置在小城镇水源地上游和居民区的上风向, 导致下游水污染严重。如已经被停顿整改的广水市马坪镇一造纸厂, 由于历史遗留的问题, 加上管理排污处理不当, 严重污染了附近的河流, 导致该河流下游的居民生活饮水出现污染, 严重干扰了下游区居民生活。此外, 小城镇很多地方出现建房采用外延扩展模式, 布置松散, 占地面积大, 建筑密度低, 甚至有很多人沿316国道, 107国道和主干公路建房, 用地结构松散, 形成了公路城镇, 导致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置投资过高, 浪费严重, 土地利用率低, 私自占用耕地增多。据有关数据统计, 贯穿湖北省的 316国道, 107国道的很多道路两边占用耕地建房, 其中工厂建筑、学校、医院等占用耕地很严重, 出现“修建一座楼, 损坏一片田”的现象。此外, 旧房闲置现象也很普遍, 不少住宅户建成新楼, 旧房闲置或只堆放杂物等, 有的则让老人“坚守阵地”, 导致土地资源浪费, 也阻碍了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发展。
2小城镇建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调查中了解到很多小城镇居民对土地观念意识很淡薄, 将土地看成私有财产, 混淆土地所有权, 误认为分给自己的责任田, 想拿来种田就种田, 想拿来建房就建房, 谁也干涉不了。因此, 有部分人建房处于自由状态, 特别是沿着国道或跨省公路, 道路两旁耕地均有被占用建房现象, 其中有很多部分居户建房没有写申请, 没有经批准擅自动工建房。建房也无规则, 杂乱无章, 选址和建筑规模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另外, 小城镇建房施工队伍普遍素质不高, 很多数是农村无专业组织, 不成规模的施工队, 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素质低, 资金、实力弱, 技术人员少等问题, 有的甚至根本无施工技术经验的人员混在施工队伍中, 房屋建成后, 后续管理也很难跟上, 有的根本就没有后续管理, 更不用说物业管理了。同时, 我在实践调查中发现, 有相当部分居民建房中施工队伍没有安全防范意识, 出入建筑场地没有戴安全帽, 没有安全护栏, 警示标志牌等, 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这些施工队伍在建房过程中, 有的只考虑房屋建设的成本, 忽略了建筑质量, 风格等高层次的艺术追求, 大量雷同的规划, 建筑形态千篇一律, 失去了地方特色和个性, 反映不出当地的地域特征, 民俗民风, 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 形成了低层次, 低技术含量的简单再生产, 最终导致了小城镇建房档次不高, 而且施工队伍中有些人员素质不高, 建筑材料私自更改, 偷料, 减料等现象仍然存在, 这些直接导致了工程质量无法保证。
3建房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小城镇建房在选择区位和建房过程中不完善或者根本就不规范、不合格, 直接导致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其中最普遍的是低层安全措施不完善, 经常出现有居民被盗现象, 顶层出现房屋渗水现象。在公共建筑中, 特别是学校、医院等属于集资建房的, 也有少量存在质量安全问题, 同时有很多小区, 公共建筑区竟然没有消防栓、灭火器、安全通道标志等, 而很多小区都建在人口密集区, 一旦出现紧急情况, 后果不堪设想。此外, 住宅区楼梯堆放杂物, 生活垃圾, 占用公共通道在旧建筑小区有少量的存在此现象, 有的甚至向楼顶到生活垃圾种菜养花, 一旦遇雨水天, 顶层居民住房会出现房顶渗水, 墙体脱落等现象, 很多小城镇早期的小区出现此类情况, 而且很多住宅区没有安装避雷带, 或者损坏的没修理。更有少数住宅户私自将阳台改造, 私自乱拆墙建门或建窗现象, 同时还有用户私自将平方改建成二层楼房。
4建议或对策
鉴于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 很多问题是人们没有重视或者还没有意识问题的严重性, 管理和法制宣传力度不够完善。
首先, 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 执法宣传力度不够。 (1) 小城镇建房应适应领导机构, 领导小组要负责监督土地行政部门按规定权限批准建设用地, 督促建房户严格履行用地审批制度。土地行政管理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 (2) 借助经济手段, 限制占用耕地建房行为, 拉大利用水田与荒坡, 旧房基地建房的收费幅度, 引导居民在旧宅基地和荒山荒地建房, 从而切实有效地保护耕地, 对不符合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和小城镇建设规划的要坚决依照《土地管理法》及相应的政策法规拆房还地, 恢复耕种。 (3) 加快小城镇建设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结合湖北省东西部地区地形, 文化风俗观念等差异 (湖北省西部地区有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 , 因地制宜, 分别统一规划布局, 创建文明示范小城镇。 (4) 加强培训土地管理人员, 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做到依法建房, 严厉打击滥用土地等违法行为, 建房用地要严格依法符合国家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 从根本上保护耕地面积。 (5) 加大土地有关法规宣传力度, 让国土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让居民懂得保护国土资源的观念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 电视和报纸等多种媒介宣传方式, 使土地管理有关法规家喻户晓。
其次, 加强建房施工队伍建设。严格控制无营业执照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坚决抵制工程项目承包后转包现象, 不招用无固定施工队伍, 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素质低的建设施工队伍。对建设小区要成立工程项目, 严格按建筑建设程序执行立项报建、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招标投标、安全文明施工, 竣工验收等环节, 施工过程应有监督管理的监理单位, 坚决防止偷工减料, 粗制滥造建房, 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同时对已建成的住房大洞拆墙, 随意扩建, 加层改造的要制止, 防止事故发生。
再次, 住房用户不仅要有自觉安全用房的意识, 更要充分运用自己享有的住房使用权益, 坚决不购买房地产开发商手续不全的住房。同时, 对已使用的居住房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各种存在安全隐患的质量问题, 应急早向开发商反馈解决处理, 对此还不满意的应向有关部门投诉反映解决, 充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结语
总之, 建房问题不仅仅是建房问题, 而是关系到其他方面, 一旦出现工程事故, 对小城镇招商投资, 经济建设都会受到负面影响。湖北省正处于经济建设发展好时机, 国家提出的“西部开发”政策和“中部崛起”的经济战略思想, 对湖北省小城镇建房是个好时机、好机遇, 在大好形势面前, 我们应充分把握机会, 把存在的问题妥善处理, 努力完善改造建设, 为加快小城镇化建设创造好条件。
摘要: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 以湖北省会武汉市为中心的周边城市备受关注。同时为响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 小城镇城镇化建设越来越重要, 而作为小城镇核心问题——建房问题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小城镇,建房规划,施工队伍,土地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延龙, 张丽敏, 李艳娟.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小城镇建设, 2004, (6) .
[2]李玉昌.小城镇建设发展趋向[J].城乡建设, 2004, (11) .
农村区域经济与小城镇建设发展 篇8
我国经历计划经济时期, 合作社制度保障了我国战后经济发展, 但是, 由于时间的推移, 合作社经济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表现为出工不出力, 工作效率底下, 群众工作热情不高等方面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 小岗村走出了一条新的农村经济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种经济形式主要是以家庭作为单位, 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农民的这生产积极性, 还为国家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我国经济形势也为应对全球一体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争强竞争力。其中, 我国政府提出了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转向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新时期全球经济一体化方面出现了信息不对等, 生产效率低, 科技水平低, 竞争力弱等缺点。为转变这条件采取新的新经济形式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 进行土地扭转, 把土地集中耕作, 采用新的科技, 新方法, 发展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提高粮食产量, 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提供了新的方法。
我国加入WTO组织以后, 我国的经济发展开始逐步的从农村社会型的经济形式向城市社会转型, 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开始向城镇经济进行改变, 并且在我国加入WTO组织以后的10年、30年和50年的时间段内, 我国的城镇人口的劳动力的就业比例分别提高了为50%、70%、90%。在我国经济的这一改变中, 必将会带动我国社会、文化以及各行各业的改革与发展, 同时我国的土地使用者, 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结构也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 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 例如:保障粮食的基本耕地与城市开发之间的冲突、城市国有土地与农村集体土地之间的冲突, 以及农民与开发商、政府之间的冲突, 这些变化都将会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产生。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我国工业化的目标, 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农业的发展与进步对其他行业的促进作用, 因此加强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是我国工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但是, 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还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 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 例如:促进我国传统农业向产业化、信息化和标准化的转变, 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 增加农民收入等等。近几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战略的调整, 城乡之间的收入水平逐渐被拉大, 农民的生活条件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从经济角度上来看,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 无论从出口创汇的效率还是能力上讲, 还是从其在国内产业间的比较利益上讲, 农业都不是一个理想的被保护和被支持的对象。但是, 我国的农业产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产业, 农产品也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产品。产生该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 虽然我们可以不进行高档消费, 也可以不住豪宅。开豪车, 买名牌包包和服装, 但是我们的生活不能够离开食品, 并且这种对食品的消费具有必须性, 因此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农产品, 国家也不能没有农业这一行业。因此,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提高农业产量势在必行, 而这种转型, 必须使土地集中耕种, 加深科技投入, 土地扭转势在必行。
而新的经济形势的发展, 也带动了我国小城镇建设。由于土地集中耕种, 大量务工人员离开, 使我国基层村庄逐渐消失合并, 造成新的城镇产生。而城镇的产生和建设又为当地提供新的劳动岗位, 加强了当地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在新的时期为我国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 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镇建设, 都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目前, 我国的许多地区都在加大力度, 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在小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中, 正确的把握和认识小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和精神, 明确发展和建设小城镇的建设思路, 对我国小城镇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未来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是中国未来城市的发展的主要方式, 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可以选择农村城市化共同推进的方案, 也可以选择总体城市化的方案。也就是说我国在发展大中型城市的同时, 还需要同时有计划的进行农村城市化的规划, 重点应该建设一批中心镇和县城镇, 让其具有城市的基本功能, 成为城市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总之, 没有农村城市化, 我国的整体城市化的发展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因此, 加快农村的小城镇化发展不仅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成成分, 同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研究表明, 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是随着农村企业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 农村的经济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由于一些乡镇的企业, 企业的规模较小, 并且企业的分布较为散乱, 大部分乡镇企业都分布在农村, 不仅难以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更不能实现农村乡镇企业的聚集效益。小城镇的发展, 能够有效的将部分散乱德尔乡镇企业进行积聚, 从而实现企业生产的资源配置和合理流动, 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进度, 实现具有中国话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另一方面, 转变农村企业的增长方式,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是目前进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进行面对的问题。总之, 开展农村小城镇的发展, 必须加强对农村资源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 实现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
农村小城镇主要通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式, 让原本散落的土地进行相对集中, 这样的农业规模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率和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创造了基本的条件。另一方面, 非农业产业的发展, 可以通过使用先进的、大型的农业生产机械, 从而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浅谈我国小城镇特色建设与发展 篇9
1小城镇特色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特色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强, 规模不断扩大, 发展速度较快。从1995年到2014年, 我国街道办事处数量由5596个增加到7696个, 乡数由29502个减少到12282个, 镇数由17532个增加到20401个, 说明我国小城镇建设不断发展, 逐渐向城市化转变。 但在城市化、城镇化过程中, 各地发展建设模式基本相同, 完全忽视了各地独特的文化底蕴, 盲目效仿城市的建造模式, 使小城镇建设不具地域性特色。建设具有特色文化和产业的小城镇是以后小城镇建设发展首要考虑的问题。
小城镇特色建设重要性主要有:
(1) 我国国土广阔, 自然资源丰富, 小城镇建设能充分促进多种资源的开采利用。发挥本地自然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在独特的自然环境种植独具特色的农产品, 成为发展特色小城镇的农业基础。
(2) 借助当地文化资源的优势, 建设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小城镇, 一方面可以彰显当地的文化气息, 宣扬小城镇的文化魅力; 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民俗文化吸引大量游客, 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促进小城镇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3) 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通过建设小城镇, 将城市与农村紧密结合, 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 解决一部分农村人口就业问题,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我国特色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小城镇建设模式单一
许多城市大拆大建, 对当地特色文化、文物、标志性建筑保护不力。在小城镇建设中, 片面追求速度和新潮, 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拆除了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和内涵的老建筑, 造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古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甚至消失殆尽。
2.2对特色文化保护不够
小城镇建设必然会对特色文化造成威胁, 传统文化也会逐渐没落, 展现不出当地的特色。当地的传统村落格局被打破, 传统工业得不到重视, 使其在城镇建设中被拆除, 一些特色工厂或特色农田被占用, 传统手工艺也会随之消失, 特色文化环境遭到破坏。
2.3过于重视土地利用, 缺乏人文建设
小城镇建设对土地需求较多, 根据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 小城镇建造过程中就更加重视土地的有效使用, 忽视人文的建设, 导致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信息化程度较低, 教育、就业、就医、社会保障、文化生活等基本保障欠缺。各地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片面追求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甚至通过“赶农民上楼”等做法来扩大建设用地, 小城镇建设缺乏调控力度, 小城镇管理缺失。
2.4小城镇发展规划不合理
小城镇规划涉及各个部门的的利益, 但在规划过程中, 注重特色风貌就可能导致施工困难, 失去了其高效性;注重高效的建设又可能失去建筑与周边环境的整体性与协调性。许多小城镇在规划中, 由于资金、利益等问题, 公共利益往往成为牺牲品, 规划者追求最高效率的建设, 缺乏对小城镇整体特色的考虑, 使小城镇在建设中失去其原本的活力与特色。
3对我国特色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3.1小城镇建设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
今后, 各地在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 要更加注重特色小城镇构建和小城镇品质的提升, 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对小城镇进行合理治理, 将特色小城镇打造成“高效、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小城镇。适当转变发展方式, 将小城镇发展转向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并重阶段, 着力提升小城镇环境质量, 将小城镇建设成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现代化程度高的和谐宜居城市。
3.2重视对小城镇传统文化的保护
村落居民是村落非遗资源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理应成为城镇化建设的参与者、城镇化发展的受益者[ ]。小城镇建设应对特色文化加以合理利用和保护, 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 将特色民俗文化渗透到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 这样既保留的文化传统, 又不失小城镇风采, 也提升了小城镇的文化底蕴。
3.3利用文化, 建设多元化小城镇
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目的是以文化来引导小城镇发展, 突显小城镇独特风格, 打造小城镇的完美形象, 提升小城镇功能。发展小城镇特色文化, 揭示城镇文化精神, 凸显小城镇特性和地方风情, 提高小城镇品质, 转变“千城一面”的格局。
3.4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促进经济发展
传统产业是当地特色产业, 能在小城镇建设中促进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有利于对文化的传承和对当地特色的凸显, 有助于带动小城镇经济活动的兴盛。合理利用当地的优势, 根据民族风貌风情推广手工艺, 发展特色旅游度假村等, 打造特色旅游小镇, 吸引更多的游客, 获得更多的投资和更大的社会经济利益, 促进小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3.5以人为核心, 注重管理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人”是重要因素。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放宽小城镇落户条件。完善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重视义务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同时, 也要重视现代化的管理, 转变传统重建设、轻管理的态度, 做到建管并重。
摘要:小城镇建设问题在我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小城镇特色建设需要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并进。本文首先对我国小城镇特色建设的重要性进行解读, 分析了我国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建设模式单一、本土文化及产业遭到破坏、缺乏人文建设等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特色小城镇,城镇建设,特色文化
参考文献
[1]丁智才.论传统村落非遗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同行——以南宁市缸瓦窑村香火龙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15 (01) :101-106.
农村区域经济与小城镇建设发展 篇10
1 我国城镇化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我国城镇化也在不断推进中。 城镇化的过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 是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必经之路。 城镇化的过程中, 各种问题凸显, 其中主要是结构失衡与低质量问题。
1.1 结构失衡
小城镇的建设发展需要各种资源, 例如人力资源, 资本资源, 技术资源等。 同样的资源在小城镇和大城市的收入水平完全不同, 小城镇的收入水平要远远低于大城市的收入水平, 同时大城市的各种福利待遇高, 基础设施更齐全, 人们更愿意到大城市居住发展。 这种情况下, 各种资源会涌入大城市, 向大城市集中, 形成两极化的问题。 大城市会爆发交通堵塞、住房紧张、空气污染、上学困难、看病困难、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也会造成各种资源在大城市泛滥。 小城镇会出现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发展, 导致发展缓慢的情况。
1.2 低质量
我国小城镇发展质量不高, 发展速度缓慢, 发展支撑力不足, 后继乏力。 全国范围内的小城镇发展不平衡, 有些地区的小城镇主要是东南沿海地区, 它们受到周边大城市发展的带动, 发展快速。 有些地区的小城镇, 例如山区, 它们发展缓慢。 首先是当地的消费需求低, 无法拉动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没有资源进入, 无力发展。 我国小城镇发展还没有形成相关的发展机制, 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 也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和人口引入机制, 因此, 难以形成规模发展, 产生规模效应。
2 小城镇发展带动农村发展作用不充分
2.1 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单一
我国小城镇发展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最突出的是产业单一, 缺乏当地特色。 我国小城镇的产业结构与大城市的产业结构相似, 小城镇间的产业结构也相似, 没有结合当地的特色, 形成自己独有的产业结构。 小城镇产业的竞争力低下, 没有合理的配置资源, 同时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抗风险能力差。 小城镇发展主要注重工业的发展, 即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发展, 而不注重服务业的发展, 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还有一些小城镇因为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条件的约束, 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 从而导致发展缓慢甚至停止的状况。
2.2 创新力度不够, 产业集聚程度不高
我国小城镇经济发展创新力度不够, 产业集聚程度不高。小城镇发展没有与外界结合, 就地取材, 就地生产, 销售也没有走出去, 仍然是将产品销售给当地居民, 因为小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水平低下, 所以这些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同时小城镇企业的创新力度不够, 在管理方面, 没有引进现代高水平的管理制度, 管理不够, 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 工作分配不合理, 工作效率低下, 浪费人力资源。 小城镇企业规模较小, 融资难, 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发展。 在环保上, 小城镇企业的环保意识不强, 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 不利于小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 没有与农村区域经济结合发展
我国小城镇发展脱离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没有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 早期, 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 主要是农业生产, 小城镇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但是, 自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工业迅速发展, 给我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提高了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小城镇发展也加入了工业化的队伍, 它们不再依靠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来发展自己, 而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工厂, 追求工业化, 而忽略了将工业化项目与当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结合起来, 使得小城镇发展缺乏特色, 同时也没有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2.4 小城镇基础设施质量不够
我国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着严重的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 基础设施和公共物品的投入使用可以提高小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 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很多小城镇政府都花费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物品供给, 由于小城镇居民对于公共物品和基础设施的使用理念和爱护理念都不强, 政府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管理这些基础设施和公共物品, 很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物品损害严重。 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物品的维护需要有专人负责, 同时也需要专项资金, 小城镇政府应该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物品的维护。
3 政策建议
3.1 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小城镇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集中地,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能带动小城镇经济发展, 是我国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动力。 为了促进我国小城镇和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应该切实地提高农民的收入。 我国应该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 这样可以节省人力物力, 带来经济效益;检测农村土壤环境, 大量种植适宜当地土壤环境的优良品种作物;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形成以农产品为核心的特色产业; 大力鼓励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可以增加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努力的研发并种植绿色无污染蔬菜。 农产品的生产需要技术的支持, 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国家应该增加科技教育支出, 为农民提供各种培训机会, 提高农民素质;投入大量资金, 推进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
3.2 工业反哺农业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是, 农业支持工业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工业已经进入了发展黄金期, 但是农业发展缓慢, 甚至停滞不前。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差距, 农民的收入水平低下, 已经阻碍了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工业反过来促进农业发展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 我国政府可以继续免征农业税, 同时对农民给予一定补贴, 根据实际情况, 调整补贴力度;对农产品的价格实施保护措施, 适当的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制定农产品最低价格;减免小城镇企业税收, 促进小城镇企业发展, 从而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3.3 完善农村及小城镇医疗体系
我国一直在强调民生问题, 但是小城镇和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于大城市来说还有所欠缺, 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首先, 继续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并以此为重点推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其次, 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农村社保中;最后, 规范各种规章制度和监管制度, 确保各项资金能够用到实处, 切实解决我国农村和小城镇社会保障问题。 小城镇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切实结合人们的需求, 促使农民向小城镇转移, 从而促进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和小城镇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立红.小城镇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3.
我国城镇化建设与房地产发展 篇11
目前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很多,例如城镇化发展速度和资源提供速度不相符、城市基础配套建设滞后、经济结构与城镇化需求不匹配、物理环境和心理需求不匹配等。很多地区是在搞泛城镇化,而不是有目的、有目标的城镇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笔者对城镇化做了几个建议:首先要有的放矢的选择城镇化区域,根据地理环境优势发展相关产业,根据产业基地寻找城市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区域;第二,鼓励特高新科技和现代教育的发展,这两项是城镇化未来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此外,吸引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过去由政府提供的服务业,像医疗、教育、文物、体育等产业,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只有积极的推动,城镇化才有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否则就是浪费资源劳民伤财,是没有意义的。
一、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毋庸置疑,城镇化的发展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道路。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大部分农民进入城市是必然的趋势,城市里有着公共社会资源相对集中,医疗、教育、交通水平更加发达的优势等。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只要是与居住和商业相关的领域,未来发展机会都会很大。眼下很多开发商一窝蜂的往二三线城市发展,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城镇化的核心究竟在什么地方?企业利润的增长点在哪儿?其实很多城市之间都有发展盲点,开发商只要要踩对点都能找到利润的增长点和真正适合自身企业独特的发展方向。由此可以说城镇化对开发商而言,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不能在这一轮发展中占领制高点,抢占先机,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新型城镇化要防止产业新城泛滥
城镇化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的市场背景下,各地区热衷于新区、新城的申报,新区、城市副中心规划大规模出现,未来将会有大规模新城涌现。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楼市供应随之大量增加,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在没有进行产业优化调整的前提下,就开始盲目开发新城。但是,实际操作上中小城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更多的只是冠以XX新城为名直接进行房地产市场开发。这样,“被城镇化”的“新区”“新城”由于配套不全、没有实业支撑等原因成为没有人居住成为“空城”。“被城镇化”与“空城”导致三四线城市面临比较大的风险,缺乏产业与配套的“被城镇化”势必也会加大这些城市崩盘的风险。因此,城镇化和工业化要“齐步走”,也就是城镇化过程中要想办法实现“产业+城市”的模式,依靠产业的发展来支撑城市建设,同时城市基础配套设施的不断优化反过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这样的良性循环,才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防止“新城”、“空城”泛滥最有效的方法。
三、新型城镇化将使房地产市场更理性
过去十多年在城镇化的推进下,大多数中心城市和大城市人口急速膨胀,而这也导致外来者购房的需求大量堆积,一二线城市的房价被动拉高,过去城镇化的推进常常建立在房地产的发展上,而现在中央强调的新型城镇化要将重心放在从土地城镇化到人口城镇化,这种变化能使得房地产市场的结构和未来需求更加合理,同时也意味着房地产在城镇化中扮演的角色将会被削弱。
四、城镇化会不会扩大房地产需求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突然爆发的存量需求,另一方面快速行进的城镇化引发了同步飙升的增量需求。城镇人口的增加使得城镇的规模迅速擴大,相应的也就带动了城市的购房需求。
首先,存量需求。作为全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最早的城市之一上海,过去十年,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几乎一直以单边向上的趋势在增长,但根据CRIC发布的调研数据,截止2011年底,上海人口住房结构中,老公房仍然是比例最高的部分,大约有60%的上海常住居民还住在90年代以前建造的老公房里,这部分群体未无疑是未来改善型需求购房的主力军。未来十年,国内的大中型城市房地产市场将进入改善型需求主导的阶段,而中小型线城市则将进入首套房需求集中释放的阶段;总而言之,城市存量需求在今后的十年都将会是会是推动房地产行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其次,增量需求。2011年我国平均城市化率达到了50%,也就是说中国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化进程就是创造购房需求的过程,在未来如果城市化率每年推进1个百分点,那么每年将会新增1400万城市人口,给房地产市场带来庞大的购房需求。
从其他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在城市化率达到80%以前,购房需求都会单边向上,没有例外。
近几年“伪城镇化”、“半城镇化”成为屡屡被人诟病的问题之一。那些常年居住在城市却没有城市户籍的农民工,他们不能和普通市民一样使用和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类公共服务,他们的收入水平、消费模式、休闲方式也无法等同于城市户籍人口。加快推进城镇化,不是简单的让农村人口来城市居住,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文化生活、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因此,城镇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扩大房地产的需求,更多的是将城市的生活方式与人文环境带给刚刚进入城市的居民。
五、房地产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
城镇化首先就是产业化,有产业才能有就业,居民才能安居乐业。而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进程中,房地产无疑是主力军之一,有效解决在城市务工人群的置业问题,才是真正的城镇化,这对房地产来说是一种利好因素,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不过,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不能延续城市化的弊端,否则会导致房价暴涨,因此,如何改革土地制度、怎样利用税收杠杆调节房价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研究的问题。例如在现有的土地出让制度下做出来的房子,以农民工现有的收入水平是买不起的,所以,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要提供相应的措施和配套政策保证城镇化的顺利实现。
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篇12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
4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
4.1赋予农民长期农地使用权
为了稳定农民的预期, 中央规定在第一轮土地承包到期后, 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这一政策将农民承包土地的关系稳定下来, 农民才能安心的进行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的发展形式才能有更大的空间。目前各级政府要落实好中央的这一政策, 进一步巩固农户的承包权。
4.2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机构
建立土地流转的中介机构, 丰富土地流转的形式。为了降低土地流转的交易费用有必要建立土地流转的中介机构。拥有农地所有权的村集体是充当中介机构的合适对象, 但是要严格确定中介机构不能超过其权限操作。村集体要积极组织农地的流转, 搜集愿意转让土地农户的信息和有土地需求的企业的信息, 促进两者的交易。此外, 土地流转的形式不止局限于转包、租赁, 也应当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委托经营等形式。
4.3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与法规
健全土地法律法规、制定土地流转的规则和相应的管理机制。目前土地流转在全国部分地区逐步进行, 但是都是相当的不规范、很多做法都不合法, 引起了诸多的纠纷。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土地流转市场的运行。
4.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建立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弱化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在农民的心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一些兼业的农民来说土地有就业风险保障的功能, 对于年老体弱者来说土地有养老保险的功能, 所以在土地的这些功能没有可靠的替代品之前, 农民是不愿意让出自己的土地的。所以要促进土地的流转, 必须给农民足够的社会保障。
4.5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织部分和主导力量。目前, 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 数量最大的群体, 它处于城市之尾, 农村之首, 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 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
加快农村城镇化脚步, 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当农村的经济发达了, 非农产业足够强大了, 它们就有足够的能力来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能够流转的土地数量将增加。另一方面, 当农民在非农产业稳定的就业了, 取得了较好的收入, 其转让土地的积极性会更高。
4.6重视农村教育事业
很多时候农民的权益受到侵害且找不到合适的申诉途径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农村土地要纳入到市场经济中, 充分引入竞争机制, 只有这样土地才能得到最优配置。而农民作为劳动力生产要素在转让土地后也要参与到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中, 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可以提高农民的竞争力, 重视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长期策略。
我国土地制度的改革就是在不断的追求“帕累托最优”的过程, 当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济效益用尽后, 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改革方向。而现阶段部分地区出现的土地流转现象就是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改革路径,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 但土地流转的方向是正确的。因为土地这种生产要素要纳入市场经济中就必须先让土地流转起来, 现阶段我们就是要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的土地流转形式, 因地制宜的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参考文献:
[1]余鹏翼, 中国发达地区农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研究[M].广东:暨南
大学出版社, 2010.
[2]董慧萍, 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及对策探讨[J].商业时代,
[3]赵晓, 新土地改革, 路依然遥远[J].商界 (评论) , 2008, (11) :8-15.
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 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 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因此, 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 有利于促进城市化进程
未来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可能的选择方案将是走总体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共同推进的道路, 即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 有计划地推行农村城市化, 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 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 成为总体城市化的组成部分。显而易见, 没有农村城市化, 整体城市化将难以实现。因此, 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既是整体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其重要推动力量。
1.2 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 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
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 大部分分布在农村, 不仅难以管理, 而且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通过小城镇的发展, 使目前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积聚到小城镇, 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 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 加快发展步伐, 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同时, 农村企业转变增长方式,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是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强对资源利用的规划管理, 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 有利于转变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1.3 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 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目前等待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每年都在增加。理论研究及客观实践已经证明依靠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乡镇企业由于正在发生增长方式的转变, 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 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 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 可以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农村小城镇通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 使土地相对集中, 这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前提条件。另外, 农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为农业采用先进的、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同时, 小城镇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科技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 这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2 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 许多地区都在加大力度,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但是, 在对发展小城镇的认识和实践上, 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1) 认为建设小城镇就是把农民变成市民。
(2) 认为发展小城镇就是“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
(3) 不从实际出发, 盲目攀比, 一哄而上, 乱铺摊子, 结果市场建起来了, 却“有场无市”, 造成资源浪费、空亏财力。
(4) 忽视调查研究, 不重民意, 不按经济规律办事, 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结果决策失误, 搞成“烂尾”工程。
(5) 仅靠动员行政力量, 搞小城镇经济建设, 忽视了市场机制的运作, 结果成效不大。
(6) 光顾眼前利益, 单纯算经济帐, 忽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不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长远利益, 对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隐患, 等等。
3 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小城镇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多项功能, 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十分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所以, 要搞好农村小城镇建设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3.1 解放思想, 树立发展是富民建镇的第一要务
当前发展小城镇有许多有利条件, 也有许多不利因素, 最大的不利因素, 就是思想解放不够, 改革力度不大, 措施办法不多。要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大胆解放思想, 不断深化改革。当前, 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 必须提高以下几种认识: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是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引导干部、群众认识生产力, 掌握资本;挖掘生产力, 积攒资本;发展生产力, 增加资本;扩大开放, 引进资本。要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做工、经商、办企业。二是不搞争论, 大胆改革, 大胆实践, 锐意进取。学习先进经验, “先干不争论, 先试后评论, 先做再议论”, 弘扬“敢闯敢试, 敢为人先, 勇于创业”的精神。面对矛盾不回避, 面对改革不动摇, 面对议论不争论, 允许试, 允许闯, 争取时间发展, 让实践作结论。三是在农民待遇上给予优惠。对一些小城镇的户口一律放开, 只要有固定住所、稳定工作和固定收入的都可以在城镇入户、就业、入学、劳动保障等, 对进城农民一视同仁。四是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在农村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是加快发展, 促进农民致富, 促进小城镇建设。
3.2 用科学规划作为发展小城镇的奠基工程
小城镇的发展不能靠搞运动和行政命令, 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 农民进小城镇要靠市场吸引。但是, 小城镇不是完全自发能够形成的, 特别是宏观布局上要有控制, 城镇建设上要有规划。小城镇规划要体现高起点、可持续。高起点、可持续的规划可以使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 而目光短浅的规划会给老百姓和社会留下无尽的遗憾和痛苦。所以, 在编制和完善城镇发展规划中, 首先, 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根本上说城镇化水平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没有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 以及市场流通的活跃, 就不可能有农村城镇化。同时, 城镇发展还受人口、资源、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其次, 要注重规划的超前性、协调性。城镇建设规划关系农村现代化的百年大计, 必须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 要体现地方特色, 突出 (下转P104) 年为湖南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初步实现阶段。在这一阶段, 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快速增长, 特别是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了较高水平, 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农业结构得到优化, 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基本上依赖科学技术, 实践经验仍起重要作用。但这一阶段, 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978~2009年间湖南省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取得了一定成效, 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这32年间,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综合得分是有波动的, 有两次明显的下降过程。其中农业发展动力、农业效益子系统是农业发展方式得以转变的最主要因素, 取得的成绩很突出;农业结构、农业生产要素、农业可持续发展子系统进展缓慢, 甚至出现倒退。总的来说, 湖南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还处在初步实现阶段, 离最终实现还有一段距离。
4 加快湖南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4.1 加强农业政策支持力度, 转变发展观念
在新时期湖南省继续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以新的发展理念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继续落实农业保护政策, 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 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和要素质量, 通过经济手段如绿色补贴等促使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加入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队伍中来, 为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良好环境。
4.2 继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
加快湖南省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 做大做强农村第二、第三产业,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优化种植业结构, 促进林、牧、渔业协调发展。同时,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优化农村就业结构。
4.3 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与集约经营
加快湖南省农村土地流转, 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 降低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实现规模经济。但不能盲目追求规模化, 认为规模越大, 农业发展越快。同时加快农业技术进步以提高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进步贡献率, 最终实现农业的集约
(上接P140) 时代感和文化底蕴, 有适度的超前性。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针,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 统一规划, 适度超前。第三, 要加强规划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制定规划要以“农村工业化, 农业现代化, 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作为基本发展目标, 建立完善的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管理制度, 健全规划成果的专家审查制度, 制定保证规划得以实行的措施和法规, 确保规划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 严格依规建设, 有序发展。使小城镇建设适应城市化和社会化大生产及现代生活的要求, 迈上新台阶。
3.3以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为发展小城镇的根本错施
发展小城镇, 首先遇到的是城镇布局问题, 即城往哪里建?经营。
4.4 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
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的情况下, 必须改变过去粗放利用农业资源,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农业增长方式, 应通过提高土地质量﹑劳动力素质, 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科技服务实现湖南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4.5 发展两型农业,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两型农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两型农业是以科技支撑为依托, 以高素质的农民和企业家为经营主体, 生产领域和内涵更加广阔的, 高生产率和高效益的, 能实现生态、技术、经济三者有效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不同于传统农业的两型农业, 最终使湖南省农业发展方式得以根本转变。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NCET080680) 资助。
参考文献:
[1]杨晶晶, 河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体系研究[D].河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沈露莹、葛寅, 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
发展, 2010, (6) .
[3]谭杰、王象永,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研究———农业发展方式转
变监测指标体系及实证分析,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10, (6) .
[4]匡远配、罗荷花, “两型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
[J].农业技术经济, 2010, (7) .
[5]白雪瑞, 中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博士
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7.
[6]辛岭、蒋和平,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
测算[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 (11) .
[7]徐贻军、任木荣, 湖南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评[J].湖
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8) .
作者简介:
郭珍 (1987—) , 女, 湖南冷水江人,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曾福生 (1964—) , 男, 湖南祁阳人, 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我认为:一是根据区位优势来布局。二是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来布局。三是依据历史文化特色布局。
【小城镇建设发展】推荐阅读:
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08-11
加快小城镇建设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10-25
农村小城镇建设08-11
新型小城镇建设06-09
特色示范小城镇建设05-30
小城镇建设规划06-15
湖北小城镇建设现状07-07
小城镇建设学科总结06-17
小城镇发展调查报告10-23
7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