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发展调查报告

2024-09-19

小城镇发展调查报告(通用8篇)

小城镇发展调查报告 篇1

**镇位于**省**市东郊,是区位、交通、地理位置都优越且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新兴集镇,像一颗璀璨亮丽的明珠镶嵌在皖西大地。她紧依**市区,是**东大门。东距省会合肥50公里。312国道和宁西铁路、合武铁路横穿全镇,淠史杭总干渠流径镇西北15公里,全镇水陆交通便捷,区位优势受力点。,是皖西地区迎接省会和东部大中城市辐射的镇内有多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镇西有著名的法学鼻祖皋陶墓和西周东城都遗址,镇南有龙盘卧伏的龙穴山,镇北有如诗如画的白鹭洲公园等,均的旅游开发价值。

全镇总面积150.4平方公里,现辖26个村,1个街道,总人口6.8万人,耕地面积7.5万亩,2010年纯收入2936元。

国内生产总值5.76亿元,财政收入2018万元,农民人均

近年来,**镇淮分水岭综合治理为农业生产结构,抓住机遇,口着力

优势,凝心聚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在农业,以江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示

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培育龙头企业发站能人大户,现拥有范园44个。兴皖科技园、金土地科普示范园、天业种鹅、双墩生态农业示范园、骏达鸵鸟、天润乳业、和平牛蛙、金峰梅花鹿、大汉盆景呈星星燎原之势,沿淠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正在抓紧实施。

该镇在抓住科技兴农一系列优惠政策,招商引资,2.5亿元。,已

牛鼻子的,发展乡镇工业和个私经济。制定

工业园,筑巢引凤,2004年全镇私营企业营销收入达

了精工齿轮、凯旋汽运、鑫隆改装、人伟板鸭、中联房地产、建筑建材等支柱企业和近千个个私私营大户。

以长途货运为主的汽车运输业是该镇个私经济的一大。凯旋、安凯、金安、富强四大汽车运输公司,挂户车辆达2000多台,总资产超两亿元,在苏、浙、鄂、粤、闽等省占有的市场份额,货运半径达1500公里,年运输营业额达1.8亿元

。在汽车运输业的带动下,**镇的汽车改装、汽车贸易、汽车配件、货运信息服务、按揭保险服务等相继兴起,并带动了房地产、餐饮、住宿、洗车、加油、汽车修配等

行业的发展。

十五届三中全会以后,镇党委、**市东城框架和建设标准,实施“小城镇、大战略”

高标准严要求,方针,“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法、建设一盘棋”。为改造旧镇区、建设新镇区。采用“拓路带房、房地生财、聚

办法,使集镇面貌焕然一新,现在集镇建成区面积由1992年财建镇”和出让开发权的的0.31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3.6平方公里,人口由0.7万人发展到2.3万人。

集镇基础设施,功能齐全,主要街道水泥化,供水、供电、供气、供奶、寻常人家。集镇还建有大型停车场

。2004信息、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程控电话、有线电视3处,宾馆、饭店、休闲中心等生活娱乐设施多处,新兴的卫星集镇框架已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4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1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800元。

2002年**镇被明小城镇”,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4年7月被命名为**省首批“文**省

新农村建设示范镇

二、**镇小城镇建设的问题

**小城镇建设能如此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得益于农村经济持,**镇小城镇建设,也的问题,续发展和二、三产业迅速扩张,在看到成绩的在:

1、规划依据,详细规划和各专业规划编制不符合城市规划的建设体现地方

位,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操作性强的组织技术评审,规划的。

。集镇总体规划方案

随意规划起点较低,而且,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还

2、城镇人口3万人,小城镇建设规模较小,布局分散,产业发展缓慢,经济集聚功能较差,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城市化气息淡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其效益也难。这是当前城镇化的最大难题。供水、供电、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跟不上,城

了德隆乡城镇化的进程。镇居民生活质量不高,3、城镇建设管理不上、规划管理未制和经费位。低,不少问题。城镇规划与交通、土地、水利、生态环保等规划衔接也不好。土地、街容街貌、道路交通、社会治安、的综合管理体系。环境卫生管理

流动人口的机构,城管人员编

4、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已城镇化进程的的。

制约因素。

困扰我乡城建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问题,设施不配套,功能不齐全,阻碍了城镇建设整体

问题有:

道路与公共交通设施落后交

初始阶段,环,投入投入过少、机制不活,城市基础设施严重通量的增长。境污染还。,污水率、垃圾无害化重;城市基础建设投融机制未完全,资金来源

5、信息闭塞,人口外流严重。经济发展较慢,建设资金。轻壮年人口大涌向县城或县外务工、经商、办企业,很少有人愿意在乡镇投资,人气镇建设形不成规模。,财气不旺,集

6、城镇建设管理,监管农民位。另一,重建轻管的,长期

规划

。一人员少,队伍力量

住宅小区让城郊农民建房,配备正规

依连片建设新村,使城郊农民随意自建住房、杂乱无章。至今

建设管理制度。科班出身乡村规划建设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也法办理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手续。随意变更规划、不按规划建设的dat淘言小范文网网

三、小城镇建设建议与措施

1、城镇规划体系,规划编制。抓好县域城镇体系和县城总体规划的修

总体规划、城

资编工作,搞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市环境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等的质关,搞好组织和审定工作。和审批工作。

衔接工作。县城乡规划建设局要严把规划设计到2010年

县城区及各乡镇的总体规划修编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高起点编制产业发展、景基础设施建设等专业规划扩好工业、商贸、住宅、文化等小区详规,近期建设规划和观设计,城镇建设。

2、划方案,乡村布局。用5年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乡镇行政区划

制定和实施县乡行政区

把生活和生

。有计划地产条件较差的村、边远村及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的村的农户到城镇落户。

3、市、县安排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在建设项目用地的前提下,尽量

全县耕地总量平衡,和区、进城农

小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并且妥善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保留进城务工或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培育城镇土地流

转中介组织,构,点农民依法土地的效益。

流转。耕地占补平衡,优化土地结土地集约化和使用农民住宅用地指标,对分散的农民居民批准,允许在小城镇搬迁改造、退宅还田。对原宅基地已复垦的农户,经县级异地另行安排宅基地建设。

4、鼓励农民进城入城定居。以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身份的户籍登本人意愿转记制度,凡在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为城镇户口;进城镇经商为工的农民,持经劳动

审签的两年

聘用合同或居住满两

享有年的暂住证等可到迁入地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进城镇农民其子女入学、就业等集镇居民同等待遇,接收学校

收取借读费。

5、发展工业经济。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发展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

乡镇民营经济,优化

工优惠型产业和循环经济,乡镇工业布局,业企业原则上都应

产业优势支撑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培育发展工业小区,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工业小区发展,并享受

连片发展,小城镇内

制定下发关于工业园区建设的政策,开设“绿色通道”服务工业小区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吸引,以小产业集聚带动人口、市场等要素集聚。

6、抓好经济。当地资源和优势,抓好农业产业结构

产业,发展地方

农民增收,烟叶、肉牛、肉猪、能繁母猪、桑蚕、蔬菜及花卉苗木等经济,打响产业品牌,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小城镇实力。“公司 基地 农户 科研农产品加工业,”五位一体要求,发展以循环经济模式为主体的生态效益型

产业优势、科技

规模和绿色食品。资源优势,扶持能农业园区建设,把农业园区建设转化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化农业载体。

7、繁荣产业。营造的发展环境,发展小城镇服务产业。主要发现代流通发展要求,规划建设

边贸活动,鼓励县乡商展以商贸、物流、交通等小城镇商业网点,搞好

产业,发展商贸流通业,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建设,贸流通企业到小城镇发展连锁超市、物流配送、餐饮旅馆、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发展社会服务业、信息服务、搞好能织,农产品流通,拓展农产品市场,农产品流通的市场中介组织,小城镇对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

中介组挖掘小城镇的生态、自然景观、人文等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

8、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每年安排的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小城镇的规划和建

组织实施,交通设,扶持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对需过境公路改造的乡镇,由地方技术支持和资金补助,优先解决镇域内过境公路路面硬化和占路为市的问题;饮用水及其水源地的保护,改造和定上缴外,其余

乡镇供水设施,对在收取的水资源费,除按规

水利设施建设。

留乡用于水资源规划、保护及

9、争创文明城镇。以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村活动为载体。

创新城镇规划、城乡清洁工程

生建设、街容街貌、道路交通、社会治安、流动人口等管理态型文明城镇创建活动着力塑造整洁优美、秩序的城镇形象,风气端正、工作高效的由点形象,文明礼貌、精神振奋的居民形象和道路畅通、安全舒适的交通形象,到面、连线成片、的城镇发展格局。

城镇面貌美化、居民素质优化、管理服务规范化、基础设施配套化的10、强化小城镇综合管理。小城镇管理主要抓好建筑管理、市政管理、绿化管理、环卫管理、环境管理、市场监督管理、交通管理等队伍,内容。运用

宣传

措施健全管理

社管理措施,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对居民

会公德、职业道德、城镇管理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德意识和管理意识,城市管理的居民社会风尚。

支持、管理,居民的环境意识、公人人争当文明居民,个个

11、健全小城镇建设和激励机制。城镇建设与交通、土地、水利、环保,是要加大考核责任创新工作机联动机制,土地、市容、交通、治安、社区管理搞好综合环境管理机制。小城镇建设综合评价体系,制定市、镇二级小城镇工作

评比,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激励各级党委、制,对小城镇建设工作制,小城镇建设进程。

小城镇发展调查报告 篇2

1 黄溪口镇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

黄溪口镇位于湖南省西部的辰溪县东南部的沅水右岸,镇区距辰溪县县城72公里,距怀化市市区87公里。黄溪口镇人口2.3万人,镇区面积62平方公里,小城镇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辖一个居民委员会,13个行政村,共106个村民小组。黄溪口镇地理位置重要、社会经济活跃、生态环境良好,辐射能力较强,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湖南省生态镇、湖南省中心镇,并于201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被确定为湖南省城镇建设第三轮示范镇。

近年来,在辰溪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黄溪口镇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推进小城镇建设。黄溪口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人口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

1.1 注重编制规划和顶层设计,小城镇建设有序推进

列入湖南省第三轮示范镇给黄溪口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根据黄溪口镇的实际情况,该镇从规划入手,已制定了2010年—2030年的总体发展规划。同时形成了《辰溪县省级示范镇建设实施方案》,并上报省示范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项目计划分四个阶段实施,项目共分13类20个,涵盖了道路建设、镇区亮化建设、休闲广场建设、垃圾收集处理建设、水利建设、卫生建设、客运车站、生活污水处理建设、集镇绿化建设、农业产业化建设等方面。同时市场扩容及汽车站场一体化工程、江南明珠小区已完成土地征收、项目报建、申请立项等工作,三通一平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即将启动总投资为135万元的集镇路灯亮化工程,工程年底可完工。

1.2 小城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建设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石,黄溪口镇十分注重发展经济,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经济发展。大力实施“万亩优质稻、千头杂交母猪、四百口网箱养鱼,百户养殖大户”的产业发展战略,创建特色品牌,打造地方特色产品。以三阳田、芙蓉、黑家溪为辐射,稳定优质稻种植规模;以老街、野渔、毛家田为中心,发展畜牧养殖业,以水塔、双溪、大湾、塘堰为重点,壮大水果种植业。不断健全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了喜成行网箱养鱼专业合作社和金凯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充实了果业、养殖、药材三大协会,壮大养殖、果品经纪人队伍,有效解决了肉类、药村、果品销售难的问题,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实施各种经济发展战略,黄溪口镇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2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2.26亿元,同比增长10.1%,农村经济总收入2600万元,同比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6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40元,增长9.1%。

1.3 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镇党委、政府一直致力改变镇区面貌,想方设法争取项目、筹集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加大了交通和农村环境建设力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是交通条件大幅改善。五年来,先后完成了对芦黄、清芙线的硬化,完成了11个村的通组公路建设,启动了沿江大道硬化工程,预计11月底可竣工。二是民生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完成了中心敬老院建设;完成了罗新、芙蓉村、社区居委会农网改造工程,三阳田、黑家溪、野渔、水塔等村的农网改造工程正在实施。三是水利设施不断加强。洞庭山、宏伟水库除险加固和小农水工程于去年9月份动工,现全面完成工程任务。

1.4 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增强

黄溪口镇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着力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修建了明德小学、中心幼儿园,组建义务巡逻队、护校队,重点打击扰乱学校秩序的违法行为,在上学、放学、赶集日安排专人在主要路段、码头值守,确保了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二是着力改善医疗技术和就医环境,提高公共医疗服务能力。投资100万元的医技综合楼续建项目已全面完工,2011年4月份正式投用。村级卫生室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队伍素质普遍提高。全面完成5年的新农合收费工作,全镇参合率达96%。计生中心服务站建设已全面完成(除项目资金外,镇本级财政另投入55万元),正式投用。三是着力改善文化生活水平。我镇大力加强农家书屋建设,共建农家书屋13个,巩固农村文化宣传队10支,丰富群众娱乐生活。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投入30万元,新修农村篮球场3个,农民健身运动场1个,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体生活。

2 黄溪口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影响产业和人口集聚功能。

黄溪口镇是辰溪县黄溪口片区的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城镇化程度的提高,与黄溪口镇邻近的罗子山、后塘等乡的人口不断向该镇镇区集聚。目前,黄溪口镇户籍人口虽然只有7000人,但常驻人口已经达到2万人。理论上,小城镇镇区人口达到2万以上,就能形成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但是由于黄溪口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影响了人口和产业集聚功能的发挥。

从调研中了解到,黄溪口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推进,但目前大量基础设施工程还在建设中。计划投资1 10万元的镇区主干道改造工程还未开工建设,为改善镇区排水状况而申报的镇区主干道水沟和黄溪南岸改造项目尚处于前期准备阶段。镇区目前还没有一个具有规模的垃圾处理场。公共服务方面,镇区公共服务只能基本满足户籍人口需要,还不能做到向常驻人口全面覆盖。由于镇区中小学不能满足镇区常驻人口子女的就学需求,镇区学校只有通过户籍限制非本镇户籍人口子女入学。

2.2 财政困难,小城镇建设缺乏资金支持

由于免除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乡镇政府的财源减少,特别是工业不发达的乡镇,本级财政更加困难。黄溪口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国家取消农业税后,镇政府财政基本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来维持运转。小城镇建设属于基础设施建设,对资金需求量相当大,本身运转困难的镇财政难以对小城镇建设提供有效的投入。资金缺乏成了制约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瓶颈。

2.3 小城镇住房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镇区居民住房大部分是当地居民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造而成,没有统一用地规划,房屋布局不合理,房屋之间空间狭小,造成道路拥挤,土地利用粗放。同时,居民住房多是沿街楼,呈现商贸和居住相结合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黄口溪镇居民的居住环境。由于老城改造难度很大,目前通过开发商统一开发的商品房都建在新征用的土地上,这就进一步增加了镇区土地的稀缺程度,抬高了土地价格,进而助推房价上涨。

2.4 小城镇建设缺乏产业支撑

推动黄溪口镇人口集聚的主要动力是黄溪口镇的区位优势,而非产业发展。黄溪口镇是黄溪口片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该片包括六乡一镇,共12万人。黄溪口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城镇化发展,主要由于该镇的教育、卫生和商贸物流业对周围各乡、村的辐射作用,而不是产业升级推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黄溪口镇的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仍占主导地位,但第一产业大而不强,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农产品加工业、制造业等第二产业尚未形成。

3 推进黄溪口镇小城镇建设的建议

3.1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瑶乡特色小城镇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小城镇发展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黄溪口镇的建设要按照湖南省第三轮示范镇建设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瑶乡特色的小城镇。

(1)加大对具有瑶乡文化特色的老街的保护力度。黄溪镇老街的建筑主要以具有瑶乡特色的木制结构为主,街道狭长,房屋密度大。老街是瑶乡特色的代表,黄溪镇要建设具有瑶乡特色的小城镇,必须加大对老街的保护力度,做到“老街要老”。

(2)整治违章建设,盘活存量土地。黄溪口位于黄溪与沅江的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靠山,镇区土地资源极为稀缺。推进黄溪镇的小城镇建设,需要扩大用地面积,而由于地理条件限制,镇区扩展范围有限,因此,只有靠盘活存量土地。通过对违章建设的整治,重新规划土地用途,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3)注重编制城镇建设详细规划,发挥城镇主体功能。

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完善的基础上,要突出抓好各功能小区的详细规划以及交通、供排水、供电、通讯、环保等公用基础设施的专业规划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及设计,充分体现出黄溪口镇小城镇建设的地方风格和特色。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一是在基础设施方面,积极申报示范镇建设项目,统筹安排城镇建设各项内容,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道路交通,城镇供水、排水,城镇夜间亮化,污水、垃圾处理等为重点,强抓项目,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在公共服务方面,加强黄溪口镇中心医院和黄溪口镇中心小学、民族中学等医疗、教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成具有一定水平的区域教育和卫生中心,辐射周围农村。逐步加强镇区体育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做到公共服务向常驻人口全覆盖。

3.3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经营城镇的道路。一是抓住国家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机遇和湖南省第三轮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的政策优势,积极向上争取。二是把国有土地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三是争取银行贷款,拓宽融资渠道。四是引导新上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聚,扩大城镇规模,增加税源和财源。

3.4 发展特色经济,强化产业支撑

小城镇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否则,小城镇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出现“空城”。因此,在建设小城镇的同时,必须把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摆到突出的位置。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必须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来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建立主导产业。

小城镇发展调查报告 篇3

[摘要] 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等方法,调查分析了河北省小城镇体育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河北省小城镇体育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 小城镇 体育 模式

小城镇包括县城和独立建制镇,是城镇等级结构中的两个重要层次,小城镇居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是大中城市的延伸,也是农村接受城市辐射的承接点,在城市化发展中起着联结城乡的作用。本课题试图对河北省小城镇体育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力图构建小城镇体育发展的模式,推进“全民健身计划”,促进小城镇群众体育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是河北省的小城镇体育。本课题研究前后,查阅相关资料,设计了《河北省小城镇体育情况调查表》。分层随机抽取了6个地市的320个小城镇作为调查对象,问卷发放270份,回收270份,有效问卷243份,有效率为90.0%。

二、结果与分析

1.小城镇居民体育活动的地点

调查发现,河北省小城镇居民中有21.0%选择在家里进行体育锻炼;27.5%选择在公路街道旁进行体育锻炼;19%选择在住宅小区空地进行体育锻炼;选择在公共体育场地进行体育锻炼的占40.8%;在附近学校体育场进行体育锻炼的占22.7%;选择收费的体育场馆的最少,占4.6%。从调查结果来看,全省小城镇居民选择收费锻炼的最少,而且有相当大一部分人群没有正规的、固定的场所进行体育锻炼。这说明河北省小城镇体育场地设施比较缺乏,居民在锻炼场地选择上以随意、就近和方便为原则。

2.小城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在小城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中,有44%的居民选择与朋友伙伴一起锻炼;有35%的居民选择个人锻炼;有5.1%和13.5%的居民选择参加单位活动和与家人一起锻炼;只有2.4%的居民选择和锻炼小组一起活动。可见,河北省小城镇居民体育活动的组织率较低,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随意性比较大。锻炼小组或体育协会在小城镇体育方面的工作还有待提高,体育协会自身的宣传和管理职能还有待加强。

3.小城镇体育经费现状

体育经费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组织体育活动,从宣传发动,到前期筹备,到正式进行,再到总结表彰,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据调查,各地投入体育基础建设的经费非常有限。对于体育经费是否充足的问题,9.1%的受调查者认为,小城镇体育经费有一些缺口,另外91.9%的人认为,经费缺口很大。经费来源中最为集中的选择是政府拨款、单位出资、社会赞助,河北省主要靠居民出资,占全部经费来源的72.7%。

4.资源紧缺

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少,质量差,无法满足体育活动和锻炼的需要。基本的体育场地和设施是组织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不可缺少的条件。很多小城镇所属学校的体育场地,平时通常都不对外开放,仅限于学校自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所有的篮球场、乒乓球台以及棋牌室等,也仅限于本单位职工及家属使用,绝大多数都不对外开放。从调查得知,可供利用的场地主要是街道所属的场地、附近学校的场地、公园广场,此外,有半数以上的被调查对象使用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河北省有27.3%的小城镇反映没有场地可用。

三、小城镇体育发展模式

小城镇体育作为城市化发展的重点是我国群众体育的一项战略部署。然而,小城镇体育的建设和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水平,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缠绕在一起,不可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其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不可能有一个模式能适用任何变化的情况,更不可能也不应该长时间、宽空间、高程度地稳定在一种模式上。不同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目标,应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并根据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做出调整。

1.启动龙头,建立健全小城镇体育健身网络

体育是公益事业,体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在当前农村体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情况下,政府理应起到龙头作用,政府行为主要是宣传发动,更新广大居民的健身观念,组织专门队伍和专业人员,建立体育网络,帮助居民完成各类体育协会的建立,并对协会予以指导和管理。体育作为公益事业,必须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先期奠定硬件基础。在小城镇,体育场馆建设由于种种原因,政府投入明显不足。在未来几年或十几年内,国家将从体育彩票收益金中抽出相当部分的资金进行农村体育项目的投入。地方政府,应逐步加强对小城镇体育项目的建设,通过体育项目的启动,筑巢引凤,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

2.少数民族体育模式

河北省是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河北省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体育是群众爱看、爱参与的“流行项目”, 带有突出的娱乐性、趣味性、技巧性、表演性和观赏性,是小城镇群众体育活动的龙头项目,拥有比其他项目更多的参与者。它不仅能在形式上把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而且能建立起心理沟通的渠道,有效地促进人们的交流合作,对于组织和丰富小城镇居民的闲暇生活,提高小城镇居民的体育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民族体育健身活动应坚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和业余、自愿、多样、文明、节俭”的原则,要与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的体育文化娱乐活动相结合,与传统节假日(如元旦、春节、三八、五四、端午、十一、中秋等)相结合,开展体育比赛和表演活动,扩大体育的影响,提高了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如武术、舞龙舞狮、龙舟、拔河、棋类、踢毽子、跳牛筋、跳绳、放风筝、抽陀螺等民间体育健身娱乐活动。

3.单位体育模式

“单位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中一个独特的形态,调查发现,小城镇体育骨干和体育群体中的许多人是“单位人”,单位体育是小城镇体育的支撑和主要形式。在小城镇体育还处在一个低水平发展的起点上,公共体育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时,发挥单位体育的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是小城镇体育建设面临的一个现实和明智的选择。单位因为有了组织上的保证,它比分散的个人行为更具聚集性和操作性。单位的体育活动设施可以也能向社会开放,尤其是中、小学的体育设施,可以充分利用小城镇现有的活动条件,满足居民增强体质、娱乐休闲的需求,同时增进单位成员与城镇社会的广泛接触和交流,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培养居民的公共道德和行为规范。今后,举行大规模、高度集中的群众体育活动的难度越来越大,在小城镇这个层次上,单位体育是最好、最合适的组织形式。

4.家庭体育模式

改革开放后,小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空前提高,住房条件的大幅度改善,尤其在一些富裕的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又有了很大的提高,给家庭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目前,大多数小城镇的体育建设还达不到城市社区的人文环境和物质基础,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改善和建设也很难满足人们强体健身、休闲娱乐的需求。由于缺乏投资回报和社会效益的双向适应,小城镇中个人投资的营业性活动场所数量少、规模小,家庭体育的兴起成为必然。在经济发达地区的许多小城镇中,不少家庭开辟户外活动场所或自设室内活动室(乒乓台、健身器等),作为追求生活质量的一种手段。家庭体育为家庭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家庭可以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时间,自由地调节体育消费能力,更有利于妇女和儿童的健身娱乐活动。

5.体育旅游模式

改革开放后,体育旅游事业有较快发展。1995年,在全国国际体育旅游座谈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张发强副局长作了《关于体育旅游业的几个问题》的报告,认为体育旅游就是体育与旅游的结合,是体育性的旅游事业和旅游性的体育事业,都带有经济行为。开展体育健身旅游,是人们追求知识、追求精神享受、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生活方式。党和政府支持开发民族体育项目和区域体育项目,推出“黄金周”旅游项目,颁布一系列有利于大众的旅游政策,以及正确的舆论导向等,极大地调动了人们参与体育健身旅游的积极性。

现在人们外出旅游不仅是为了度假消闲,而是渴望得到在城市里难以得到的刺激,更多人将选择远离喧闹,走进大自然,体育旅游将成为一个更重要的消费领域和经济文化现象。我国蕴藏着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发展体育旅游可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反过来促进群众体育的再发展。发展体育旅游小城镇作为“大本营”,可以带动交通、旅馆、餐饮等服务性行业的发展,促进体育设施的改造和更新,推动小城镇体育的建设与发展。如在临近名胜古迹,游览胜地的城镇,重点规划建设体育休闲中心:扩大对外交流,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表演和比赛活动等。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和体育旅游产业已呈蓬勃发展之势,初具规模。体育旅游已成为大众体育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追求高品位生活质量的同时,亦不断追求高档次的体育生活方式。所以,大众参与的广泛性是前所未有的。

参考文献:

[1]秦华奇: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2005,24(1)

[2]黄爱峰:中国小城镇体育发展之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4,21(1)

[3]郑旗:山西省小城镇体育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9)

城镇化发展的开题报告 篇4

一、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选题依据

当前,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失地农民随之越来越多,农民就业问题更是重中之重,研究和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补充和丰富我国社会保障理论体系,完善我国目前的就业保障制度,更可以探讨出解决我国湿地农民就业保障的有效对策。同时,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可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完善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也有利于减小我国的城乡差别,更大一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2、意义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之路,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能够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镇化和市场建设。充分就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才能正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我们有以下几种建议来为失地农民提供保障:第一种,国土资源部相关文件这样要求“我们要对那些失地的农民提供长期稳定可靠的基本生活保障,而且要积极的配合各地方找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安置途径。”(梁世盛,2005 年);第二种,杨盛海、曹金波 (2005)指出,政府或社会保障部门应该建立一些特殊的社会保障政策,主要是面对失业农民的.,根据不同年龄,建立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第三种,马驰、张荣(2005)这样建议,有三个重要方面是解决失地农民的途径:补偿、保障、就业。其中就业尤为重要;第四种,梁世盛指出我们要有区别有重点的实施社会保障,保障的范围应该包括养老保障、教育培训、促进就业、土地征用资金以及集体资产管理增值等方面,根据主次,有重点的要加紧实施。

2、国外研究综述

同西方国家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相适应,也出现了多种理论解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托达罗模型等。刘易斯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质就是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向工业部门无限供给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寻求更多的经济机会而采取的流动行为。拉尼斯、费景汉等人修正了刘易斯模型,认为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加是农业劳动力转入现代工业部门的前提条件。托达罗的人口迁移模型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根据“预期”收入最大化目标做出的。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做出了解释,在一定意义上对做好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三、 本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是围绕湖田乡樟树村村民失去土地后就业方面出现的问题为中心,介绍了樟树村的基本情况和樟树村农民目前就业现状,并通过现象从内外因两个方面说明出

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四、 本课题研究方法

1、访谈法

去樟树村村委会、征地办、湖田乡XX政府拆迁办、安置办和工作人员一起下户进行数 分析和实地采访失地农民了解情况

2、文献法

通过上校园网、图书馆、百度等网站搜集国内外有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研究。

五、 研究目标、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

本文研究目标:介绍袁州区湖田乡樟树村失地农民的基本状况,分析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以改善。主要特色:实地调查,准确清晰的反映农民失去土地后就业情况,更真实的呈现在读者的脑海里,引起读者的共鸣。工作进度:11月选题,月完成开题报告,3月和4月完成初稿,205月完成二稿,年5月20定稿。

六、 参考文献

[1 ]陈敏.失地农民安置的有效途径探索——“金包银”模式[J].农业经济,2009(9):46-47.

[2]谭俊华等.探索被征地农民安置的新途径[J].农业经济,2006(4):67-68.

[3]王朝华.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失地农民利益的主要途径[J].农村经济,2009(6):92-96.

[4]郭庆松等著.中国城乡就业发展战略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梁亚荣.土地承包经营权应予以补偿——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土地征用补偿的影响[J].中国土地,(4):21.

[6]张静.新农村建设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4):114-117.

[7]翟年翔,项光勤.城市化京城中失地农民就业的制约因素机器政策支持[J].中国行政管 理,2012(2):23-25.

[8]潘光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研究[M].浙江: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9]卢海元.被征地农民安置与社会保障的政策选择和制度安排[J].国土资源,2007(2):33-47.

小城镇发展调查报告 篇5

二 级 院 系:社会工作学院

专 业 班 级:殡仪A120

3学号:0205120317

姓名:田洋

指 导 老 师:刘炼

关于重庆中小城镇低碳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田洋 牟震华 许春阳 陈建军 石思玉

(社会工作学院殡仪A1203)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日益突出,全球正发生着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的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的产生导致人类遭受了很多很严重的损失,成为人类目前共同面对的最严重的危机和挑战。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大气环境,所以逐渐成为目前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

关键词: 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 问题 建议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国际碳减排形势与国内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下,我国能源问题正面临着必须确定未来战略方向的路口,低碳战略势在必行。低碳战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节能减排、使用新能源、碳捕获技术。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碳捕获技术大规模实施太不现实,而新能源的应用也处于初期阶段,效果有限,唯有节能减排是当下最可行、最切实的途径。“节能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节能还应对能源供应安全。节能目标同时也是实施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有利抓手。就目前状况而言,大型城市的节能减排问题正在逐渐得到改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问题比较严重的主要是中小型城镇,如何发展中小型城镇的低碳经济,实施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将成为近年来的重点。重庆身为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开发地区以及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中小城镇的低碳发展很是吸引关注。

(二)研究内容

1、问卷设计

低碳经济是一个内涵较为丰富的问题,我们将针对其中几个方面分别设计一些问题来更全面的了解它。

2、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上网群众。调查方法是网上统计调查方法。

(2)问卷发放过程。按上述要求,我们将在网上发放调查表,采用自填式无记名调查方式来进行调查。

(3)研究方法。本研究以网络调查问卷法为主,人工进行处理,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主要采用百分比分析。

(三)研究目标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改善环境成为了目前社会日益关注的重点。调研中小型城镇目前资源是否得到有效利用、环境破坏问题是否严重、如何更有效的促使中小型城镇向低碳生活发展可以很好的得出一些改善现状的好的方式与方法。并从而加强人们对于低碳生活的认识与重视,以促使人们在生活中有效的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

二、关于低碳经济的概述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碳排放量,低能源消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在全球气候不断变幻的今天,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全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低碳技术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 GDP 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背景,是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的严峻考验,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不断表象化,人类急于寻找新的能源模式即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来实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具备广泛社会性的经济理念 低碳经济并没有严格的定义,低碳经济也涉及到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低碳技术几乎遍及所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行业部门,在这些领域,低碳技术的应用可以节能和提高能效。

(二)低碳经济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减碳经济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一是“锁定效应”的影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具有依赖性,一旦作出选择,就很难改弦易辙,以至在演进过程中进入一种类似于“锁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简称“锁定效应”。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对化石能源技术的严重依赖,其程度也随各国的能源消费政策而异。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时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产业和技术不断通过国际投资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倘若继续沿用传统技术,发展高碳产业,未来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定量减排或限排义务时,就可能被这些高碳产业设施所“锁定”。因此,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认清形势,及早筹划,把握好碳预算,避免高碳产业和消费的锁定,努力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系统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二是生产的边际成本不断提高。碳减排客观上存在着边际成本与减排难度随减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1980-1999年的19年间,我国能源强度年均降低了5.22%;而1980-2006年的26年间,能源强度年均降低率为3.9%。两者之差,隐含着边际成本日趋提高的事实。另外,单纯节能减排也有一定的范围所限。因此,必须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大趋势着眼,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把宝贵的资金及早有序地投入到未来有竞争力的低碳经济方面。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低碳生活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以下几问题涉及低碳:“3.你从什么地方了解到“低碳”一词的?” “5.你对重庆低碳城镇的建设了解多少 ” “6.你觉得倡导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有必要吗?” “9.关于低碳城镇建设,你希望政府方面做些什么?”

其中第三个问题15%的调表人选择A.从网上看到,60%的填表人选择B.从电视新闻或报纸报刊,剩下25%的填表人选择C.从社区宣传了解,没有同学选择D.从未听说,由此可见国家在低碳上的大力宣传。关于问题五,15%的填表人选择A.基本了解,80%的填表人选择

B.不是很了解,5%的填表人选择C.一点都不了解,有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知重庆政府在关于重庆低碳反展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大力宣传和加大重视。问题六,100%的填表人选择了A.有必要,由此可见大家在低碳这个问题上持一致看法,都支持低碳生活与经济。在问题九上,50%的填表人选择了A.从政府部门做起,低碳行政,20%的填表人选择了B.加大社区低碳宣传,提倡低碳生活,30%的填表人选择了C.监督城镇低碳企业,加强管理,发展低碳经济,这样的情况表明了大家希望政府起带头作用,同时加大对企业低碳的管理。

(二)对于低碳发展的建议

我们问卷的最后一题是这样的:“你认为如何才能让低碳生活与低碳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由于大家的回答多种多样,且很多重复的,所以经过了我们的整理得出了以下这些建议:1.增强环保意识2.推行林业汇碳3.养成低碳习惯,从若干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包括以下一些低碳的良好生活习惯:倡导低碳,呵护地球。

1.将废水循环利用 ○

2.将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还可以擦洗○

玻璃,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玻璃清洁剂

3.用过的面膜纸可以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面膜○

纸的香气

4.浸泡过后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又能帮助改善睡眠;还可以○

用来洗碗、手工皂的原材、晒干后可吸异味

5.出门购物,尽量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 ○

6.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

7.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自带餐具,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

8.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电力。○

9.尽量不使用冰箱、电扇、空调,热时可用蒲扇或其他材质的扇子 ○

10.夏天开空调前,应先打开窗户让室内空气自然更换,开电风扇让室内先降温,开空调后○

调至室温25~26°之间(最好26°以上),用小风,这样既省电也低碳

11.用过的塑料瓶,把它洗干净后可用来盛各种液体物质(也可以盛放一些豆类)○

12.食物废料、残渣,可以用作肥料用 ○

四、对此次调查的总结

通过此次的调查我们了解了重庆中小型城镇的低碳发展还不是尽如人意,不过人们对低碳生活与低碳经济是大力支持的,不过由于不知该如何进行低碳从而导致低碳发展不如人意,政府应加大如何低碳的宣传,怎么从生活的小事开始低碳。以推进对低碳生活的发展,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不法企业的打击,以防止一些企业不按规定办事,危害环境。同时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引导,以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12).[2]姬宏伟.低碳生活与低碳经济实现的讨论[D].山西理工学院,2011.重庆中小型城镇低碳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你好,为了解重庆中小型城镇低碳发展,并作进一步分析,我们特组织了本次调查,此次调查采取本记名形式,希望你在空闲之余,给我们提供宝贵的信息和意见。

1、你的性别:

A男B 女

2、你来自的地方是:

A大城市B中等城市C小城镇D乡村

3、你从什么地方了解到“低碳”一词的?

A从网上看到B从电视新闻或报纸报刊C从社区宣传了解D从未听说

4、下列行为你能做到哪些

A用环保袋代替塑料袋B少开车C用节能电器

5、你对重庆低碳城镇的建设了解多少?

A基本了解B不是很了解C一点都不了解

6、你觉得倡导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有必要吗?

A有必要B没有必要

7、你了解到低碳的理念后,还会支持吗:

A赞成B不赞成8、你觉得低碳生活使你感受到切身利益吗

A是的,极大提高我的生活水平B一般,变化不大C没有,一切只是官方说法

小城镇发展调查报告 篇6

汇报材料

根据《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督导评估细则(试行)》和《凉州区教育局关于对永昌等乡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督查调研的通知》的有关规定,我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足开齐课程,深化教育改革,加速学校发展,加强教师培训,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现将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中山小学现有六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2人;现有专任教师18人,校园面积14000平方米。近年来,中山中心小学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学校建设步伐,努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自查情况

近几年来,我校各方面迅速发展,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加之“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使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2011年以来,我们加大了工作力度,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校”的创建工作确定为全校的大事之一。依据市局相关的会议及文件精神,我校制定了《中山中心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并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召开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检工作动员大会,深入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并解决迎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召开了教师会,及时传递相关信息,安排部署各项迎检工作任务,稳步推进了全校迎检工作的开展。自查中,我们依据相关指标体系,坚持边督查边指导,及时纠正学校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及时整改,力保全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全面达标。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达标情况

(一)统筹管理

根据市局的相关文件精神,我校制订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机构并进行合理的分工,使各项工作有人管、有人查、有人抓。

(二)教育经费

上级财政部门对我校的教育投入能按有关政策拨付,并逐年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及时到位,“两免”和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全部落实到位,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无挤占、平调、截留问题,无乱收费现象。教师工资能按时、足额发放。此外,近三年来,我校积极争取资金维修校舍,添置内部设施,充实更新功能室,使我校的硬件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

(三)办学条件

我校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为改善办学条件奠定了基础。特别是2008年“两基”迎国检以来,我校更是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按照规定标准配备了图书资料,实验仪器、体音美器材,强化了远程教育室的建设等,使学校的硬件设施逐步达到省定标准。

1、教学设施:全校校舍建筑面积共计1720平方米,生均9.7平方米,但都是D级危房,校园布局合理规范,“净化、绿化、美化”基本到位。

2、图书仪器设备:学校设有图书室和阅览室,全校共有学生图书4821册,生均26.5册,学校配有部分教学仪器设备,学校无科学实验室。远程教育室使用情况良好。

3、布局调整:学校布局趋于合理,规模适中,有利于学生就近入学,有利于薄弱学科的加强,有利于现代教育资源的共享。基本清除了大班额和超大班额现象,推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教师队伍

1、全校现有专任教师18人,专任教师专科以上学历17人,中职职务6人,校长参加了岗位培训,取得了岗位证书,岗位培训合格率100%。

2、教师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继续教育合格率100%,学校十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每年师德考核合格率100%,校长和教师都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几年来无体罚学生和违法犯罪问题。

(五)普及程度

1、近三年来,我校辖区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入学,入学率100%,辍学率为0。15周岁人口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100%。

2、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校被授予“教学先进单位”等殊荣,社会对义务教育满意率98%以上。

(六)教育教学管理

我校按《基础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认真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抓教学常规管理,抓教学认真落实,坚持课改创新,开展教育科研,突出“精神激励教育特色”,加强薄弱学科的课程建设。

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坚持开展“教学水平展示月”和“课内比教学”活动,及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和课后反思活动,并纳入了学校的常规管理。

我们加强了教学教研组管理,充分发挥了教研组的作用,指导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倡资源共享,拓展了他们自主活动的空间,更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获得更大收益的还是我们的学生。每月对教师进行了教学常规的抽查和考评,我们做到有要求、有检查、有反馈、有具体整改措施。这样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

学校认真落实《体育工作条例》和《卫生工作条例》,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时间,落实“阳光体育锻炼”工程,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学校定期对学生体检,并对学生进行健康分析和心理疏导,控制学校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生。健全了安全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几年来全校无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适龄学生入学率达到国家标准,学校努力创建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把德育、体育、艺术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学困生和困难生得到有效帮助。我校认真学习上级领导部门的相关政策,认真制定了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并结合绩效工资的实施进行了量化考核,较好地体现了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结合我市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我校制定了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和实施方案,完善了师德师风评价体系,使我校校园风气纯正,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七)存在的问题:

1、学校操场档次不高,跑道、运动场简陋。

2、学校实验室仪器,体、音、美教学器材数量不足,没有达到国家标准,不能满足平时教学需求。

3、校园文化建设有待提高。

4、校舍陈旧,多处漏雨;无学生寝室;教师食堂破旧,无学生餐厅。

5、均衡发展档案中部分文件无文件头,功能室档案资料未达到规定标准。

中山小学

小城镇发展调查报告 篇7

近期, 我们采取实地调查、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 对桃花江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并结合本地实际作初步探讨。

1 基本情况

桃花江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原名桃江镇, 1964年更名为城关镇, 2005年, 由原桃花江镇、花果山乡、牛潭河乡合并至今;现辖29个村、9个社区, 人口18万、面积182平方公里;有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桃花江竹海、黄金塘竹林低改示范区等旅游景点。县城频临资水, 有500吨级货运码头经资江进洞庭湖通江大海;距益阳市区23公里, 距省会长沙90公里;石长铁路座落该镇, 319国道横穿境内, 并与建设中的二广高速相连。近年来, 该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修建万亩堤垸3个、防洪大堤32.8公里, 硬化街道52公里, 小街小巷改造近2万平方米;兴建自来水厂2个, 建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厂管网, 完成了沿江风光带主体工程和西侧附属设施建设, 兴建了约26公里城市管道天然气输管线工程。

2 城镇化演进过程及其规律

建国以来, 该镇城镇化建设经历了初步成型期、加速发展期和扩容提质期三个阶段, 并呈现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2.1 初步成型期 (建国初期———20世纪70年代末)

2.1.1 发展规律与模式

县城骨架初步形成, 城镇建设处于村庄式发展水平, 以小农经济为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粮食、布、油等实行计划控制, 将农民禁锢在土地上;户籍制度等体制将城市与农村割裂开来, 严格区分城镇和农村户口,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2.1.2 具体体现

城镇建设方面, 全镇人口由建国初期的4000余人发展到2.38万人, 面积由800亩扩展为90592亩;基础设施得到了初步发展, 由建国初期的肠子麻石街扩展到七十年代的桃花路、资江路、花桥路、太平路等主干道, 主街由1000米扩展到2200米;社会事业方面, 各级教育体制初步形成, 卫生事业处于自筹自支的小集体模式, 医务人才奇缺 (全镇仅10多个医务人员) , 远不能满足群众看病需求;产业结构方面, 农业占据主要地位, 主要种植粮食、棉花、油菜等, 县城的城镇化建设带动了公务服务业的发展, 兴建了水电设备厂、县影剧院、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县氮肥厂、磷肥厂、机械厂、水电设备厂等工矿企业。

2.2 加速发展期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末)

2.2.1 发展规律与模式

由于打破了城乡割裂状态, 逐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壮大;房地产开发的提速和私房的大量兴建, 缓解了城镇居民“住房难”的问题, 吸引了农村劳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 县城招商引资为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创业机会, 加速了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

2.2.2 具体体现

全镇人口由1979年的2.38万人发展到8.71万人, 城区面积扩展到3.87平方公里, 为建国初期的6.6倍;基础设施方面, 建设用地规模逐步扩大, 道路总长16.85公里, 其中主干道6公里, 为建国初期的6倍;修建了防洪大堤 (长7.5公里) 、桃花江二桥、自来水一厂、二厂和120多个公厕, 硬化了桃花路、文化路等主干道和小街10多条。水陆交通方面, 石长铁路县级站建成, 桃长、桃益、桃安三条省道贯通镇内, 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住房方面, 金凤小区等房地产开发得到蓬勃发展, 全镇改、扩建和新建住房96.2万平方米;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 1999年, 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8%, 农村广播、电话覆盖率达100%。公共服务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义务教育得到普及, 中小学生辍学率由28%下降到12%;教育资源得到整合, 由100多所中小学缩减为23所中小学, 教学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 初步形成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82%, 比1979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56%, 比1979年提高27个百分点。在产业结构方面, 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 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特别是房地产、竹木、旅游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2.3 扩容提质期 (2000年至今)

2.3.1 发展规律与模式

城镇化建设处于高速稳定发展期, 实行了新一轮的城镇规划修编, 强化了规划管理;以项目建设为核心, 加快了城镇硬件设施建设, 加强了市容市貌和秩序的整顿。同时, 随着户籍制度、信用贷款等政策机制的调整, 大量有识之士到县城投资兴业, 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 进一步加快了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2.3.2 具体体现

全镇人口由8.71万人发展到18万人, 城市建成区面积由3.87平方公里扩大到13.44平方公里。按照“西改、东接、北扩、南延”的总体思路, 不断加大基建投入力度, 增强城区的承载能力。基础设施方面, 县城主干道扩展到22条, 小街小巷改造近2万平方米;新修了垃圾房4座、水冲式公厕3座。

3 主要经验与启示

桃花江镇走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同繁荣”的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近年来, 先后被省评为“文明村镇”、“安全生产示范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单位”, 被市评为“双文明标兵单位”、“清洁工程先进单位”, 被县评为“五好乡镇单位”、“优秀领导班子”、“综治工作先进单位”等等。

3.1 注重统筹兼顾, 创新城镇建设机制

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桃花江镇坚持以“一化三基”战略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着重将产业二元 (工业和农业) 、区域二元 (城镇和农村) 、劳力二元 (工人和农民) 推向一体化。二是创新城镇建设机制。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进行科学决策, 开创城镇建设“三位一体”机制, 由县城建投公司负责融资、县建设局负责建设规划、镇政府负责征地拆迁, 有效地整合了现有城镇建设资源。

3.2 壮大工业实力, 夯实以工补农基础

一是培植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培植以铸造、矿冶业、竹木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 打造产业“洼地”, 如重点做大做强新兴管件、红星机械等一批龙头企业。二是推进工业增速提质。着重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重点工业项目, 如引进了湘虹木工机械制造、宏威搅拌站等11个重点项目, 实现到位资金1.28亿元。三是打造园区板块经济。通过加大协调和征地拆迁力度, 推进了牛潭河工业园及站前路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通过建设高标准的工业园区, 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向园区集中, 如桃花江竹工业园、桃花江民营创业园等园区工业成为引领镇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3.3 实施产业富民, 增强以农促工能力

一是用工业的组织方式开展农业生产, 着力壮大特色产业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壮大基地, 跃宇实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了10多个村、社区居民发展养殖业和加工业,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种植小区。二是用工业的市场观替代农业的市场观, 着力培植现代品牌农业, 如桃花江竹业引进外地先进生产线, 产品畅销全国。三是用工业的聚集效益理念指导农业, 着力促进农业产业连片生产。通过加快土地流转, 以生产要素集约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的理念引导种植、养殖大户发展。2009年, 全镇共流转土地12651亩, 新增种养殖基地4个、种养殖户30户, 积极扶持文湘桃等50余户种粮大户发展粮食生产。

3.4 加快城镇化建设, 提升以城带乡水平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城区品位。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镇的目标, 着重规划建设县城功能区。维修改造了桃花路、资江路等县城主干道, 新增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抓好城区基础设施建设, 如2009年架设路灯186盏, 城区亮灯率达98%。二是实施“电网改造”, 推进新农村建设。把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园区建设有机结合,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如2009年株木潭村新增变压器1台, 并对线路进行了整改。三是完善城镇功能, 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该镇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和休闲旅游产业, 2009年各类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达8481家, 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达16家。

小城镇发展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统筹城乡体育;小城镇体育;发展模式;非政府组织

Construction of “Sports in Small Towns” Development Mode Under the View of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Sports Development

LIU Gui-yun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literature and logical reasoning,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connotation of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sports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four modes of “sports in small towns” development under the view of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sports development: government leading mode, urban community sports mode, the way of NGO development mode and rural site radiation pattern􀆰 It analyzes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key point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theory construction of “sports in small towns” development􀆰

【Key words】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sports; sports in small towns; development mode; NGO

收稿日期:2013-07-10;修回日期:2013-07-20

作者簡介:柳桂云(1981—),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研究。

基金项目:湖北工程学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R2014012)

1统筹城乡体育发展的内涵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统筹”是“统一筹划”的意思。依据秦庆武〔1〕的说法,我们可以将统筹城乡体育发展理解为:统筹城乡体育发展就是改变过去那种就城市体育论城市体育,就农村体育论农村体育的传统思路和做法,把城市和农村的体育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因果关系综合起来进行研究,统筹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实际情况,抓住主要矛盾,选择重点,加以倾斜和解决。

统筹城乡体育发展是针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和农村体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而提出来的。随着国家城乡统筹战略的实施,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良性互动发展,这必将促进我国城乡体育的良性互动发展。统筹城乡体育发展就是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制度,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城乡关系,逐步缩小城乡体育差距,促进城乡体育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体育一体化。统筹城乡体育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经过较长的时间在逐步缩小城乡体育差别的基础上来实现。统筹城乡体育发展,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立足于本国、本地的实际,实行多层次的发展战略〔2〕。

统筹城乡体育发展能满足小康社会人民群众健身娱乐需求,是体育工作贯彻“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努力缩小城乡、区域群众体育差距”的基本措施,是促进城乡体育稳定、和谐、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统筹城乡体育发展,是国家在体育领域里的一种政策倾向,是政府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是一种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其目标是促进城乡体育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体育一体化,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2“小城镇体育”发展模式的构想

所谓“小城镇体育”发展模式即是在小城镇特有的历史、经济、文化等背景下所形成的体育发展方向,以及在体育体制、体育组织结构、体育思维和体育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特点,是国家或地区在实行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对体育体制及体育发展战略等的选择。

2􀆰1政府主导发展模式

在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下,我国“小城镇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体制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全国上下进行体制改革的转型时期,市场体制是我们改革的终极目标,但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缓慢进行的,“举国体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有其独特的凝聚作用的,而且在现阶段的体育体制中还是能发挥巨大功效的〔3〕。“举国体制”的具体表现就是在体育发展过程中,很大一部分还是要以政府主导为主,其他形式为辅。政府主导发展模式其实就是地方政府对内靠行政权力拉动“小城镇体育”发展,对外凭借行政权力争抢体育资源的混合发展模式。采用政府主导发展模式,即是在当地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对当地体育资源进行合理调配,调动小城镇居民参加体育的积极性,引导“小城镇体育”大力发展。

2􀆰1􀆰1建立合理的体育管理体制

一是要加强法规制度的建设,依法保证小城镇群众享有的体育权利,依法加强小城镇体育场馆的建设及场馆的管理与使用,保证小城镇体育经费的合理使用。二是在主观上提升体育锻炼意识,主要通过农村有线广播网、县市级电视台、报纸、杂志、网络等宣传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意义,使农村广大群众不断提高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切实改变小城镇群众的传统体育观念,不断增强体育意识,不断提高全民健身活动的参与频度。三是充分发挥小城镇政府的引导作用,主要是各级政府要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对村委会、街道居委会、企业、学校的综合考核之中;通过竞赛、评比、检查等措施,以物质和精神奖励的形式,不断提高乡镇体育协会组织的管理水平,增加组织成员参与群众体育活动的广度与深度。四是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主要是制定操作性的年度计划等,特别要重视通过对计划的检查与评价,促进村委会、街道、企业、学校、体育协会要按既定的计划目标执行。可采取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等进行控制和调节,逐步实现乡镇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网络化。五是建立合理的保障制度,主要是乡镇各级组织对实施全民健身工程高度重视,将建立乡镇体育管理体制作为乡镇政治文明、道德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

2􀆰1􀆰2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使用效率

目前,各级乡镇体育物质条件较差,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与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乡镇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各级政府在统一规划时,应把乡镇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纳入发展规划之中。通过政府、社会、企业的共同努力,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建设必要的体育设施,尽快改善乡镇体育设施缺乏的现状。城乡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有关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设计建设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基层政府要监督落实。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和山区空地等自然条件,建设室外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和户外运动设施。城市建设要考虑居民出行方便兼顾健身、休闲需要,建设更多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提供多种便利条件,促进居民体育健身活动。

nlc202309030049

各类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并在确保校园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县级人民政府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经费补贴,为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新建和改建学校体育设施,要便于向公众开放。公办学校布点整顿腾出的闲置校舍和学校体育设施,可改造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维修改造各类体校体育设施,使其成为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阵地。公园每天有固定时段免费向公众体育健身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要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使用效率。防止公共体育设施被挤占、挪用。

只有将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与提高使用效率结合起来,乡镇体育设施建设才能健康发展,逐步形成规模,为“小城镇体育”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2􀆰1􀆰3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中以各种指导方式为健身者提供科学健身宣传、体育技能传授、健身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服务并被确认相应资格的专门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体育制度。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体现公共体育服务、推动人民群众科学健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小城镇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比例在不断上升,但由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缺乏有针对性的锻炼指导,所以成年人的锻炼处于无序状态。可以通过培训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切实加强乡镇群众体育的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应通过考核认定,实施持证上岗制度,各有关管理部门应简化办证手续,鼓励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社会体育服务。

2􀆰2城镇社区体育发展模式

发展城镇社区体育是促进城镇全民健身活动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和渠道。发展社区体育的前提是社区的发展,只有提供场地和服务的社区健康、稳定地建立和发展起来,才能为小城镇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稳固的平台〔4〕。社区发展好了,在社区建立独立的社区体育指导中心和安排专门的社区体育指导人员是发展社区体育的重要手段。在社区体育中心的建设和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上,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投入资金建设必要的体育设施外,还应重视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把社区体育指导员纳入类似于公务员的选拔、考核与待遇的范畴之中,必会吸引大量人员从事这个行业。

全民健身氛围的营造,需要各方的努力。政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引导和支持社区体育的发展,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

第一,鼓励当地健身俱乐部派教练员在规定时间到规定社区(地点)进行健身指导或健身教学。比如一个健身俱乐部每周派一名该俱乐部里的教练员到对口的社区进行健美操、健身操等体育教学活动,并根据其教学的内容和课时对教练员进行更替。为了鼓励俱乐部参与到社区体育的服务当中,政府可根据俱乐部对社区服务的时间,减免部分税收或者由政府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也可把此作为评比优秀俱乐部的一个依据,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对那些优秀的参与到社区体育服务的俱乐部给予表彰、奖励。这不仅为社区体育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员,而且对俱乐部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除了政府和俱乐部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和作用外,社区也应做好相应的支持和服务,如提供所需的场地、设备,并进行宣传,鼓励社区居民参加。

第二,通过制定规章制度规定俱乐部的教练员必须具有健身健美指导员从业资格,需具备从业资格证书,而证书的考取需经过规定时数的社区体育指导实践方可。比如规定任何一个欲考取健身健美指导员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在取得资格证书前必须进行16小时的社区体育服务指导实践,每次2小时,共8次,地点可在社区、公园或广场,政府可支付一定的酬劳,并由政府指派专门的人员进行组织、登记、沟通、服务、监督。

第三,政府、社区与学校相互合作,提供社区体育所需的指导员。利用当地学校的人才优势,由政府牵头,学校和社区相互合作,政府和社区提供资金和场地,学校出人、出教练进社区进行社区体育活动的教学和指导。此办法不仅可以为社区体育的发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指导员和教练,而且可以为部分学生提供一个接近社会、了解社会的渠道,解决大学课堂中理论脱离实践的困窘,使学生所学尽早地有益于社会,同时也可以降低政府为社区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发展投入的成本。

2􀆰3非政府组织(NGO)发展模式

非政府组织(NGO)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主要承擔一定的社会性、公益性、事务性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沟通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保障社会的繁荣和稳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非政府组织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做政府和市场不能做又做不好的事情,并且与政府功能、市场功能相得益彰、互补互动。

非政府组织(NGO)以其公益的目标,为社会弱势群体筹集善款和吸纳各种社会捐赠,同时也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志愿者参与到各种慈善公益活动或互助公益活动中,从而动员社会的志愿服务资源。通常情况下,慈善捐赠和志愿服务并不是企业和政府所能动员的社会资源。企业的营利性活动能够创造财富并以雇用劳动的形式大规模吸纳就业,政府的科层体制能够强制纳税并形成庞大的公务员体系,而非政府组织则依靠其富于公益、志愿、博爱、慈善的宗旨和理念感动社会,通过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影响社会、改善人类,因而能够动员巨大的慈善捐赠和志愿服务。

随着非政府组织(NGO)的发展,NGO涉及的范围会越来越广泛,亦会逐渐深入到体育领域,我们可以抓住这样的契机,组建NGO或者向国际NGO申请引入体育NGO组织来发展“小城镇体育”,这也是一种可行的发展模式。体育NGO至少可以帮助我们缓解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募集的基金可以作为“小城镇体育”发展的资金来源,二是可以发挥NGO志愿者的独特作用,大批专业的志愿者可以作为“小城镇体育”的人力支持。

学者经常讨论的NGO功能是霍尔(Hall)的理论,其以部门间的互动分析非政府组织发挥的三种功能:执行国家委派的公共任务;提供国家和营利组织都不愿提供的社会需求公共服务;影响国家、营利组织政策走向。由此可见,倡导功能是非政府组织的一种重要功能,它通过各种政策工具的积极介入来推动公共政策的形成,其中包括:政策研究提案、游说、动员媒体和舆论、直接介入竞选等。非政府组织一般不谋取政府权力,不想取代政府,也不想成为政府体制的一部分,但是其对政策的决策很关心。通过倍议和游说对政府施加影响,努力使自己的主张和意愿能反映在政府的政策中。从而促使政府必须和非政府组织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实现社会的共同目标。在“小城镇体育”发展模式中,充分引入NGO组织模式,以此弥补政府工作的不足,寻求更多企业对于“小城镇体育”的关注,推动“小城镇体育”的发展。

2􀆰4乡村站点辐射型发展模式

小城镇体育辐射型发展模式是指在区域序列城镇发展中,选择重点城镇,强化城市功能建设,使之成为带动地方社会体育发展的辐射中心〔5〕。由于农村体育城市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发展既需要物质上的积累,也需要文化上的积累,这就要求通过科学的规划,认清小城镇体育的现状和发展条件,把握各建制镇在不同层次区域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实际工作中则要根据科学的城镇规划体系,对地区内的各个小城镇首先按其在区域体育发展中的规模、地位与作用予以序列性规划,确定重点城镇,集中力量优先建设和突出发展其综合性城市功能,使之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城市体育基础设施。县级市和重点城镇的发展将成为地方体育成长的中心,带动整个小城镇体育的高质量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庆武􀆰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与重点〔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24(1):13-16􀆰

〔2〕颜华􀆰我国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6:16􀆰

〔3〕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6􀆰

〔4〕刘德佩,全育强,白君玲,等􀆰对现阶段我国城市群众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14(3):78-81􀆰

〔5〕马进,田雨普􀆰和谐社会构建中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6):665-667􀆰(责任编辑:李宏斌)

上一篇:8aunit2基础练习题下一篇:液化天然气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