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环境保护

2024-05-19

小城镇环境保护(精选12篇)

小城镇环境保护 篇1

小城镇建设是国内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不仅可集中乡镇企业、提高农民素质, 并且能够带动投资及优化国民经济整体结构, 推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但在小城镇建设中工业及生活废弃物也大量增加, 大气、土壤、水质污染日益严重, 自然平衡也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和破坏, 因而保护城镇环境成为人们生存、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加强城镇环境保护利于调整当地经济结构, 利于带动环保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利于保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一、城镇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 生活污水。国内农村生活污水具有排放量小、有机物浓度高等特点, 当前国内小城镇污水排放多采用明渠, 且大多年久失修导致内部淤积堵塞严重, 大多小城镇尚无污水排放管和集中污水处理设施, 最终多采用渗井或明排等方式, 最终污水自然渗入地下, 而在部分区域, 污水渗入2m则会进入地下水层, 该种直接排放的方式对地下水体尤其是地下水包气带防污性能较差的区域极易造成地下水污染, 而采用明渠排放则不经任何处理则直接排入附近水体而带来污染。

2) 人畜粪便。当前大多小城镇多无卫生厕所, 而多为普通旱厕所, 其不设防渗设施而直接渗入地下, 长此以往则会污染当地饮用水安全, 而从旱厕中清理出来的粪便则大多和生活垃圾一起堆放至田边或河边, 平时影响空气质量, 在雨季来临则随雨水流入附近河道或水库而影响地表水质。对于建有养殖场的城镇, 大多养殖户也未设污染防治设施, 禽畜粪便随意堆放, 其中富含的氮磷成分则会随雨水等流入附近水体或地下水体, 该类未经处理的禽畜粪便不仅可直接影响畜产品质量, 同时会导致禽畜疾病的发病率。

3) 农业面源污染。在当前农村农业生产中大多都片面追求高产、高效, 化肥、农药等用量逐年增加, 带来的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复种指数的逐步提高, 农家肥用量的逐年减小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良性结构丧失, 土壤日益贫瘠, 土壤、农产品以及附近的农业环境均遭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和破坏。

4) 工业污染。在当前小城镇中存在的工业企业多无序分散在农村居民点附近, 因而在影响环境的同时严重破坏了生态景观的和谐性, 同时大多乡镇企业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且能物耗较高, 也造成了能源和资源的巨大浪费, 而企业对生产中“三废”治理率低下, 大量废物甚至未经处理则任意排放因而严重污染环境, 甚至有个别类型企业对大气、水体及土壤均在不同程度上带来污染。

5) 水土流失。该类现象多指附近有河流的区域, 由于当地政府无相应财政经费对河道进行有效治理, 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并且随着全球气候逐步恶化, 水土流失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6) 医院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镇中卫生院的收治能力及医疗水平均在很大程度得到提高, 但同时医院污废水排放以及医疗废物量也迅猛增多, 而大多乡镇并无污废水及固体废物处理设施, 导致医院废水和废物直接排放, 其在影响当地水体和大气环境内, 由于部分医疗垃圾具有很强的致畸、致癌作用, 因而其直接排放均会直接影响人畜健康。

二、城镇环境保护措施

1) 提高公众意识。导致乡镇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是居民环保意识落后, 观念淡薄, 二是当地政府多只顾追求经济和政绩而忽视了环境影响, 因而在今后乡镇环保工作中应采取多方式教育来加强公众环保意识, 通过公众参与环保来促进对环境污染的治理, 改变当前因乡镇企业偏远分撒, 政府无力直接控制的现状, 而应形成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化机制, 通过当地居民的参与来加强乡镇企业污染治理力度。

2) 水环境综合治理。对区域内河流应通过违建拆除、护坡建设以及河道景观建设、河岸绿化等措施对河道进行升级改造, 在美化河道景观的同时保证河流水体水质;建立污废水收集、处理设施, 对区域内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采取分流或合流制进行集中收集、处理, 并保证处理水质符合标准后方可允许排放, 以免对地表或地下水体带来污染;建立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针对医院废水的特征采取相应工艺对其进行收集处理, 并待其水质达到相应标准后方可排放。

3)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农业活动中应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推广生物肥、有机肥的采用, 并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打桩等措施逐步改进肥料结构, 降低肥料流失;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积极采用生物防治, 并提倡采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及生物农药, 同时应控制农膜的利用, 并制定其回收利用的方案;应调整农业结构, 加速农产品产业带建设, 积极推广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等生态农业模式。

4) 大气污染治理。在乡镇内用加强清洁能源的利用, 并逐步取代燃煤和柴薪的现状, 应通过鼓励农民修建沼气池等在生产能源的同时对秸秆和禽畜粪便综合利用;若条件允许应推广区域范围内集中供热模式, 以此来降低燃料消耗量并降低对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

5) 优化工业布局。要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则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 应将乡镇企业逐步移至工业开发区等, 但应提高乡镇工业开发区的入门门槛以防大城市污染转移, 对较大企业应在实施清洁生产审计的前提下逐步实施相应体系标准, 并采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能切实将工业园区打造成轻污染、循环经济的环境优美的新时代工业园区。

6) 加大财政投入。一个区域内环保产业的发展程度可体现出该地域环保力度, 而环保产业中投资成本、资金使用方向及使用效率则直接决定着环保产业的数量, 但当前国内大多乡镇均面临资金不足和引进机制不健全的现状, 导致该现状的主要原因主要有环保产业投资成本高、资金循环周期长等特点, 因而导致当前国内环保产业远落后于其他产业发展的现状, 因而政府应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切实安排足额环保经费, 并逐步扩大经费规模, 并应努力创建同市场经济机制相适应的投资、融资和运营管理机制便于引导、支持多元化资金在环保产业的注入, 也可实施投资社会化、产权股份化、运营市场化等模式改变分散治污为集中治污以提高治污效率和水平。

7) 健全相关法制。有效的环境治理应在健全的法制环境中实施, 因而在今后的乡镇环境治理中应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工作, 并应坚持按照相关法律办事, 同时应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以提高居民的环境认识水平, 并可采取行政干预等措施鼓励更大限度的利用当地资源、设备且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 而应限制能耗高、污染大的项目, 最终彻底改变当前乡镇企业管理混乱的局面。

三、结语

在当前国内城镇化进程高速发展的趋势下, 小城镇建设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 同时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下, 如何在小城镇发展中切实加强环境保护, 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终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局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小城镇环境问题及对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2]冷御寒.小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小城镇环境保护 篇2

一、慈溪生态环境现状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慈溪走在了城镇化前列,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相当严峻。据监测,全市13个河网监测站位没有Ⅲ类以上的水体,Ⅳ类水占23%,Ⅴ类水占23%,超Ⅴ类水要占到54%,虽与1998年相比,恶化趋势有所控制,但与达到水功能目标要求尚有很大距离。作为全市百万人口主要饮用水的10只山塘水库,部分水库有富营养化现象,里杜湖还暴发了藻类污染,有2只水库的大肠杆菌超标。过去一直较为放心的饮用水水库水质也受到了威胁。城区噪声实施“双禁”后大为改观,较1998年减小了5.8dB(A),但区域噪声和交通噪声仍处于超标状态。城市区域白天噪声平均值为59.6 dB(A),全市噪声处于混合区状态。城区大气质量属优良级,其中总悬浮颗粒物较1998年有所下降,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上年比有较大幅度的升高。由于农副产品加工业、畜禽养殖业、屠宰业等对农业环境的污染日益加剧,小电镀、小印花、小熔炼、废旧塑料回收等作坊式加工点仍遍地开花,因此,乡镇企业的污染物、禽畜粪便及生产废弃物进入环境,造成农村环境严惩污染。特别是农村河道污染严重,水面面积大量减少,水质恶化,既影响了农田排涝防洪抗旱,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又使得灌溉用水达不到标准,影响农作物品质和食用安全。在饮用水保护区仍在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造成水库富营养化加剧,威胁到饮用水安全。

二、生态问题的具体成因

(1)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村镇居民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严重。研究证明,婴儿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或变性红血素症以及成人消化道内由于形成亚硝胺而致癌的现象,都与饮用硝酸盐含量高的河水有密切关系。

(2)虽然前些年在城市污水处理厂扩容和城河治理上搞了大的投入,但由

于环保基础设施历史欠帐太多,对环保的资金投入力度仍显不足,表现在城市污水的处理率仍然不高,造成城市河道水质尚未根本改观;集中供热范围过小,特别是城区北部的工业区尚不能做到集中供热,既影响了投资环境,又对城区大气质量造成威胁;全市范围内的垃圾收集及无害化处置系统尚不完备,造成垃圾围城现象日益突出,大量生活垃圾进入河道,严重影响水环境质量;环境规划滞后,特别是小城镇建设对环境保护缺乏切实可行的规划,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目前浒山城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将在不远的将来在小城镇中逐步显现。

(3)农村工业企业占用和毁坏了大量农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人地矛盾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农村,由于缺乏科学规划,乡镇企业布局呈现“小散乱”状况,作坊式加工点遍地开花,家庭工业发展缺乏有效控制,厂居混杂,既影响了农村居住环境,又难于管理和不利治理,严惩污染农村环境,同时造成了大量的污染纠纷,影响了社会稳定。还有,在饮用水保护区仍在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造成水库富营养化加剧,威胁到饮用水安全。总之,这完全是因为科学规划缺乏和生态农业建设力度不足所造成的。

(4)少数部门和企业的领导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环境保护的紧迫性缺乏足够的重视,重开发建设轻环境保护,重近期利益较长远利益,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作坊式生产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仍大量存在,使得生态环境状况恶化。

三、生态环境保护的若干有效举措

(一)完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

第一,完善《环境保护法》,淡化污染防治色彩、增加可持续发展的立法宗旨、增加有关生态保育与资源保护的原则性规定,明确环境保护主体的权利义务和环境保护基本政策;第二,补充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欠缺的单行法,如农村清洁生产促进法、农村环境保护评价法、农药使用环境污染法与国土整治、农业区域规划、村镇规划、农业植物资源及新品种的保护等;第三,明确农业资源权属,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与集约型经营,在法制创新的同时,发挥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作用,改变其对农业资源的掠夺式粗放经营方式;第四,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增加综合性的农业环境管理法律,规定环境资源管理体制、明确环境管理机构的权责,克服农村环境立法、执法、守法中的薄弱因素,推进生态城镇、城乡一体化环境管理进程;

(二)增强环境执法力度,加强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

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规范政府综合决策与执法监督行为,坚持政务公开,提高执法透明度。重视环境民主与公众参与,在环境立法中对公众参与的方式、获取信息的途径等做出明确规定,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环

境决策、环境执法监督活动,在环境立法、环境标准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听取民众、社会团体的意见,对公众利益影响重大的环境措施出台前,还应举行听证会;在环境基本法和其他单行法规中明确规定公众参与的原则、程序、基本内容等;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具体规定实施公众参与的途径或方式等,同时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知情权加以明确规定,并且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活动提供便利渠道,以及充足的信息来源;增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意识,对我国农村环境的保护起到公众监督与参与的作用。

(三)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村是慈溪市保护生态环境的思路。具体的措施有:

(1)要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乡镇企业,加强规划、建设城镇工业小区;(2)增施有机肥料,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肥力,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积极开展生物防治;(3)禽畜粪便和生活废弃物经沼气化、无害化处理后回归农田;(4)保护江、河、沟、埭水面,开展综合利用。积极开展农村河道轮疏,扩大水面面积;(5)要大力开展无公害产品(或称绿色产品)生产,尽可能少施化肥农药;

(6)提倡杆秸还田,增强地力、改良土壤,禁止焚烧,保持良好大气环境;(7)以村为单位建立良好生态环境。开展农村生态村建设,;(8)保护现有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改善城镇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

(四)提高环境保护法律意识

人的环保意识指导人的环境行为。人们整体的环保法律意识加强,是环境问题得以解决的根本突破口。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环保法律意识的提高有利于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因此,在农村必须加强环保知识教育,加强环保法制建设,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与环保法律意识:一要增加宣传,组织特色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知识;二要加强舆论监督,表扬先进典型,揭露违法行为,完善信访、举报和听证制度,努力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民间团体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让环境保护观念深入人心,让环境保护法律观念在农民的心里扎根。

四、小结

慈溪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任重道远,不仅需要环保工作者的努力,还要相关部门和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全社会的参与。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建设祖国秀美山川,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部署。慈溪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任重道

远,不仅需要环保工作者的努力,还要相关部门和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全社会的参与。相信通过慈溪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以科学的发展观推动,不断加强慈溪居民的城镇生态观,使建设生态城镇逐步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以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规划建设成为生态慈溪。

参考文献:

[1] 赵左士 孙士林 等.慈溪市农业自然环境污染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研究.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生态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373-376.[3]薛玉中 严力蛟.浙江省生态农业建设及其发展对策.生态研究与探索.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29-35.[4]严力蛟.我国发展绿色食品的可行性与途径探讨[J].武汉食品工业学院学报,[5]赵左士,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生态学,1999年,373页

新常态下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探析 篇3

一、绿色小城镇和人居环境概念

绿色小城镇是指能够较好地满足经济发展水平的承载力,有效保护环境,注重节能减排,基础服务设施配套齐全,规划建设水平较高并用地集约的小城镇。对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设计的指导思想,需要因地制宜地满足当地居民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结合历史文化传统、风土习俗,体现地方传统特色。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多个方面,全面、系统、综合加以研究。其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二、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现状

从宏观层面上讲,近年来,我国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首先面对的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这是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缺乏科学、系统、合理的规划,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建设用地粗放低效,与当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严重不匹配;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导致规划、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凸显;生态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绿色小城镇建设缺乏特色。此外还有体制机制的不健全等问题,阻碍了绿色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和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加快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因地制宜,突出各地的传统特色。

三、旧州古镇概况及建设

旧州古镇历史悠久,有着23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交通便利,经贸发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这些都为旧州古镇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和历史文化基础。

旧州古镇是贵州省10大历史文化名镇和20个重点保护与建设民族村镇之一,悠久的历史文化给古镇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古镇的街区与建筑群大多形成于明清时期,文物古迹众多。

旧州古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型气候,土质肥沃,物产丰富,民间刺绣、挑花、蜡染、纺织工艺独特。自改革开放以来,旧州古镇的各项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工农业总产值超亿元,乡镇企业、商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广播、电信、交通、旅游等得到了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促进了旧州古镇人居环境的建设和发展。

在人居环境建设的过程中,规划部门严格实施《古村镇保护规划》,重点保护古镇周边山体、舞阳河和古镇街区组成的山水相融的城镇空间格局;文昌宫、仁寿宫、天后宫、郭沫若母亲故居、西大街等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历史建筑和街道组成的街巷格局,历史上巴蜀、湘鄂等外来文化和宗教文化与当地苗、侗等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形成的多元文化和红色文化,体现了旧州古镇在建设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的过程中,注重完善规划编制及高水平规划建设管理,并得到了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如,黄平县计划投入7.26亿元,用4年时间打造一个万亩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示范园位于黄平县古镇万亩大坝,是贵州省重点打造的百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同时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特色工业产业,不仅可以增加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收入,而且可以降低单位GDP能耗,保护环境,还可以吸纳本地和外来劳动力,最终促进旧州古镇特色产业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集群,为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创造条件。

四、旧州古镇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不仅包括物质生活方面,而且还有丰富的精神方面的享受需求。精神生活享受的好坏不仅影响人们的学习和工作,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旧州古镇在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取得了成效,但是也相应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一)历史文化环境和古镇肌理部分被破坏

伴随着旧州古镇绿色小城镇的建设开发,古镇的视线通廊和古镇肌理被商业化的房地产开发和商业开发所破坏。房地产的过度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不仅破坏了旧州古镇的街道肌理和视线通廊,而且影响了古镇历史色彩的和谐。漫步在古镇街道上经常会看到大大的“拆”字。由于没有科学的规划和保护措施,古建筑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虽然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是在商业化的影响下,一些建设项目成为忽视环境和人性化的“政绩工程”。

(二)缺乏民众参与,没有完全做到以人为本

由于各方利益的纠葛,古街区的建筑保护很少吸引当地居民参与。不仅如此,不少人认为文化名城古建筑的保护是经济发展的负担,是政府的工作,这种错误观念极大地抑制了历史村镇和当地文化环境的发展。许多改造后的古镇街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化的使用需求,但是由于规划不合理,造成古镇原栖息地的消失。如何保护和建设旧州古镇的绿色人居环境和历史文化意蕴的生存环境,如何应对新常态下城镇化建设与古镇风貌的继承和发展,成为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交通负荷较大, 环境质量下降

随着小城镇人口数量和机动车的增加,交通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过量的机动车导致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空气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交通问题对城镇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绿色小城镇环境质量的下降是人居环境建设中最严重的问题,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同样也面临过这样的问题,即透过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由关注经济的发展转变为关注人居环境的发展。

nlc202309082147

旧州古镇在绿色小城镇的建设中没有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工业经济体系;没有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对“三废”的治理,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没有严格执行噪声和排污收费制度;没有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没有推动工业企业的合理有序布局;忽视了对景区环境的保护;应对紧急灾害的能力明显不足;整体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五、决策先行,宏观把控

人居环境建设应优先进行科学规划,做好示范小城镇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按照“一城两区”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功能定位和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确保建设工作推进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以此避免因决策失误导致的重拆重建、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科学的理论指导可以减少失误,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管理成本,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原生态和传统文化。这是旧州古镇建设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必由之路。

(一)改善交通条件,完善路网规划

旧州古镇路网的选线布置应既能满足当地居民的出行需求,又必须结合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并考虑与临街建筑、街坊、已有古建筑的联系要求;要因地制宜利用老城区的道路系统,尽可能少占田地、少拆(迁)房屋等建筑物;道路系统宜尽可能简单,便于组织和管理;与对外交通系统密切配合,实现良好衔接。

(二)公共交通系统

旧州古镇的公共交通体系不够完善,公交线路密度低,覆盖面小,可达性差,居民出行时耗过长。如何发挥公交的吸引力,提高常规公交的服务水平,是旧州古镇交通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旧州古镇绿色小城镇规划应明确公交场站设施的空间布局和用地规模,以便在城镇开发、建设的过程中预留公交场站设施用地,为后续的实施建设创造条件。

(三)改善古镇环境质量,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旧州古镇的环境污染不仅对居民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还会破坏自然资源,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要推行镇域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有条件的地方要推进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同时应充分认识到,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决不能走“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村镇生态文明建设并走上了保护与开发同时进行的道路,利用村镇环境开发旅游、文化产业。

(四)保障民众主体性,尊重民众需求

绿色小城镇的人居环境建设是为当地居民服务的,作为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实践者和受益者,理应给予他们参与民主决策的权利,优先改善他们最需要的公共设施,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因此,在建设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注意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优先建设最需要的民心项目,杜绝“面子工程”,力避“千村一貌”。

(五)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建设标准

《国务院关于人居环境指导意见》中对改善村镇人居环境提出了新要求。旧州古镇应严格按照国家发布的标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给予进一步指导。可以优先发展生活条件尚未完善、需求较强的落后村镇,以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探索经验,以点带面,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全面提升镇域人居环境质量水平。乡镇政府要立足现有条件和财力,优先安排、保障居民群众要求改善生活条件最基本的项目,有序推进绿色小城镇的人居环境治理。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走上保护与开发同时进行的道路,利用小城镇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开发旅游和文化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也有一部分村镇通过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实现城乡一体化,对更多的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因此,在对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规划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将目光放长远,在对房屋道路和镇区绿化的同时,将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民俗风貌与自然环境结合,重视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保护和修复已被破坏的自然景观。

(六)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加大古镇肌理保护力度

传统文化作为人类历史的积淀,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受到市场化的严重冲击,面临民间传承后继乏人、传统活动消失的威胁。

保护古村镇传统文化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任务,建设初期就要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发展规划,完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民居名录,建立完善的保护和监管机制,避免大拆大建“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破坏村镇肌理和历史文脉的严重后果。

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对绿色人居环境破坏的一切行为,包括街道肌理、视线通廊,严格控制外围建筑高度和建筑色彩等;通过政府行为宣传传统活动、工艺在现代社会的功能与价值,在基础设施完备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民俗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历史风貌的保护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六、结语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目的不仅仅是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核心;改善小城镇的人居生活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人类的持续性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才是根本。总体上讲,提高绿色小城镇的人居环境水平要全面、有序地建设和发展,完成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

绿色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建设要坚持抓,这是实现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注重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这既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新世纪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

人居环境建设要求加快社区建设,把握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的结合是最基本的要求。弘扬城镇的历史文化传统,体现历史文脉的延续性,体现当地特色,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依靠科学的规划和先进技术的运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环境友好型小城镇,保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城镇走生态化发展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创造性的规划、设计绿色小城镇,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绿色小城镇建设的相关技术标准,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进我国绿色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发展和建设。

参考文献:

[1]苏新琴,陈丽华主编.小城镇规划原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2]绿色小城镇建设标准.北京:住建部,2011

[3]仇保兴.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北京:中国发展观察,2010

[4]石忆邵.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的发展.湖南:经济地理,2013

[5]吴良镛.关于人居环境科学.北京:城市发展研究,1996

[6]吴良镛主编.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李静敏)

浅析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编制 篇4

环境规划的目的在于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 减少污染, 防止资源破坏, 从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通过小城镇环保规划的编制, 可以协调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强化对乡镇环境的宏观控制和管理, 解决好乡镇企业与城镇环境污染的问题, 保护农林牧副渔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 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 促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实现小城镇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环境规划编制的思路和原则

(一) 环境规划编制的思路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协调;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解决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 突出重点与特色, 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不断美化和优化生态环境, 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最终, 把小城镇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城镇建设与自然高度和谐、人文景观独具特色、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优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境优美小城镇,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二) 环境规划编制的原则[1]

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有: (1) 环境建设、经济建设与城镇建设三同步原则。实施环境、经济与城建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针对小城镇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以及产业特点,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合理确定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 (3) 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 同步实施, 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4)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在全面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 突出特色与重点, 既要满足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又要为后代预留下可持续发展空间。 (5) 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服从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原则。应注意环境保护规划与其他专业规划的相互衔接和补充, 充分发挥其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 (6) 科学性、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原则。该规划既要立足当前实际, 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又要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 使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三、环境规划编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一) 环境规划编制的基本程序

小城镇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大同小异, 小城镇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可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编制阶段和报批阶段。图1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编制程序框图。

(二) 环境规划编制的主要方法

本文所论述的小城镇环境规划属综合性规划, 根据规划的目的可将其分为指令性规划和指导性规划[2] (P39~49) 。指令性规划是围绕上级政府部门下达的具体任务、目标, 制定规划方案, 是一种强制性规划;指导性规划是在现状调查、分析、评价与预测的基础上, 在充分考虑政策、经济、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前提下, 提出规划目标, 然后提出实现目标的多种规划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论证比较、优化及可行性分析, 这是一种导向性规划, 规划目标具有一定弹性。目前, 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多为指导性规划。图2是环境规划技术方法的路线图。规划编制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如下:

1.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方法[3]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特征, 查清污染源排放特点及趋势, 找出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 以便在规划中有的放矢。现状调查以收集资料为主、现场调查为辅, 全面收集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排放资料及水文、气象、生态条件等现状资料, 并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与评价。现状评价一般多用单因子评价法、指数法、系数法、计算污染负荷等常用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由于农业污染和畜牧养殖污染的调查方法在环境保护专业规划中应用较少, 在此只进行简要分析。 (1) 农业污染调查方法。按照土壤类型、土地高程、种植结构等特点, 把城镇农业用地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区块, 每一类区块土地按照系数估算法计算每年污染物的流失量和入河量, 即

式中:Tni表示第i块土地污染物流失量, 含COD、氨氮 (NH3-N) 和总磷 (TP) 等, Ai表示第i块土地面积;Lni表示第i块土地单位面积流失量, 含COD、氨氮 (NH3-N) 和总磷 (TP) 等。其中, Lni的确定是面源调查的主要技术难点。一般可采用土壤退水实际监测法进行确定, 如果没有实测条件, 可以参考其他相似地区的研究成果进行估算。 (2) 畜禽养殖污染调查方法。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畜禽养殖场进行实地调查, 获取主要畜禽的用水量、排污量参数, 然后发放畜禽养殖业排污调查表, 调查各种畜禽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即

式中:Ti表示第i个养殖场污染物排放量, 分为COD、NH3-N等;Nj表示第i个养殖场第j类畜禽数量;Lj表示第i个养殖场第j类畜禽排污系数;N表示第i个养殖场畜禽种类总数。上述方法也可用于农业污染的预测。

2. 环境预测方法

环境预测是指根据掌握的信息、资料和规律,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 对未来的环境状况、环境发展趋势和主要污染源、污染物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4] (P13~17) 。其目的是要预先推测经济社会发展到某一水平年时的环境状况, 以便在时间和空间上作出保护环境的具体安排和部署。它主要包括污染物排放预测和环境质量预测。污染物排放预测方法采用污染防治规划中常用的系数估算法、万元产值排污法、能耗量增长法等一些方法, 其重点和难点是系数或增长率的确定。如果有充足的、连续多年的资料, 可用回归方法求出系数或增长率;如果资料不足, 可用经验判断方法或类比方法进行估算。环境质量预测方法也是采用污染防治规划中的一些常用方法, 如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点源河水和污水的稀释合方程、非点源方程、湖泊 (水库) 的盒模型、S-P模型和高架点源扩散模式、面源扩散模式等。如资料和经费不足, 多采用趋势外推、类比和专家咨询法。

3. 生态功能区划方法

生态功能区划是从整个空间观点出发, 根据特定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结合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条件, 按照一定的准则和指标体系把该区域的环境空间划分为若干不同功能地域单元的一项综合技术过程。其主要目的:一是为因地制宜制定生态环境规划和区域发展决策提供依据;二是提出不同环境单元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生态保护要求。一般常用的有地图重叠法、因子加权法、生态因子组合法、专家咨询法、数理统计法 (如灰色系统模型法、回归分析法) 等。如果资料不足, 则多采用专家咨询法。

四、环境规划编制应注意的问题

(一) 注重资料的真实性

搞好一个小城镇环境规划, 只有收集足够的真实可靠的资料, 才能保证编制出的规划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但在现阶段,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 部分城市居民涌向小城镇, 使得小城镇居民人口统计存在一定难度;另外, 受浮夸风影响, 有些居民不愿透露真实收入情况等, 使得现有资料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别。因此, 只有将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资料, 使编制出的规划既符合当前国民经济形势和政策需要, 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二) 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

规划能否被大多数人, 尤其是决策者所接受, 是关系到规划能否顺利实施的大问题。现实中规划方案能否顺利实施和取得成效, 不仅取决于规划方案是否科学合理, 还取决于规划是否符合当地习俗, 得到群众支持和认可, 尤其是决策者, 对规划的实施起重要作用。

(三) 注重区域资源以便确定符合实际性质[5]

小城镇是农村地区一定范围内的经济中心, 是连接城乡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桥梁。因此, 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必须从镇域和区域, 甚至更大的范围来分析确定。从资源来说, 由于相邻镇域和区域有其相似之处, 也有各自特点, 这就要求编制规划时, 首先要细致分析区域资源特点, 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及小城镇在区域的地位和作用, 然后再从镇域中心的角度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及发展方向。还应考虑区域资源的开发、新技术的应用。例如:河北省邢台市的工业化水平超越了城镇化水平, 宁晋服装城、临西轴承大世界、平乡河谷庙工业区、清河国际羊绒科技园、隆尧华龙食品城等迅速崛起, 为城镇化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其小城镇规划中可依托产业建镇, 发挥优势, 突出特色, 形成“一镇一业、一镇一品”和以特色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市场、资源开发为主导型的小城镇格局。

(四) 注重可持续发展

不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就没有规划的可持续性。中小城镇的起源是农业村庄和乡镇, 发展的依托是土地资源丰富的农村, 受农村耕作方式的影响, 人均用地指标过大, 国土资源浪费严重。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是城镇建设和城市活动中最重要的物质载体, 土地开发利用的策略关系到城镇能否合理地、持续地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强调两点:一是平等性, 当代人和后代人享有同等的发展权利, 当代人不能提早耗完土地资源而将矛盾转嫁给后代人;二是协调性, 要协调好土地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协调土地的供需平衡关系。首先在土地利用上以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 严格土地用途管制, 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用地;其次, 合理调整用地结构, 引导乡镇工业和村民住宅集中建设;再次, 通过完善基础设施, 改善环境。另外, 区域内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保护意识相对较差, 过度采伐现象严重, 且随着小城镇人口的增加, 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 若顺其自然, 小城镇的发展将受到制约, 面临困境。这就要求在编制小城镇规划时, 应从区域资源的角度出发, 注重资源的利用、保护和环境的治理, 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最大环境容量及人类对其改造能力, 研究可持续发展, 确定发展方向, 规范开发自然的度, 减少规划的盲目性, 使自然既能为现代人服务, 又不危及后代人需求。

(五) 突出特色与重点

所有的规划都强调突出特色与重点, 小城镇环境规划也不例外。抓住了特色与重点的环境规划, 才是一个实用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划, 才能很好地指导小城镇进行环境保护与建设。突出特色与重点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该城镇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特点, 找出制约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并对其进行重点分析、研究,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

(六) 注重对城镇总体规划成果的利用

在我国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已进行了几十年, 在近年来的城镇总体规划中, 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 尤其是在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环境卫生设施及绿化方面的规划内容逐步加重。在环境规划编制过程中, 要本着相互协调的原则, 对城镇总体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相关内容进行认真论证, 能够利用的要充分利用。

总之, 要编制好小城镇规划, 必须有真实、可靠的资料作基础, 坚持区域资源的有度开发和利用。既要从小城镇的自身出发, 又要树立区域和全局观念;既要着眼于当代的利益, 又要考虑未来的需要;既要有超前意识, 又要不脱离实际。只有遵循客观规律, 实事求是, 才能编制出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融为一体的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建设部.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 (试行) [S].2002.

[2]刘天齐, 黄小林, 宫学栋, 等.区域环境规划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3]刘藏者, 等.论小城镇的环境规划[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10) .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技术指南[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 篇5

1、小城镇的概念

小城镇,从形态学的角度来看,可泛指较小的城市、建制镇(县城关镇和实行镇管村体制的建制镇),以及集镇。狭义的小城镇概念,是指除设市城市以外的建制镇,包括城关镇。广义的小城镇概念,除了狭义概念中所指的县城关镇和建制镇外,还包括了以乡镇府驻地为主体的集镇,这一观点强调了小城镇发展的动态性和乡村性,是目前我国小城镇研究领域更为普遍的观点。

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居环境由各种形式的聚落所构成。从简单的遮蔽物,到巨大的城市;从村庄到城镇的建成区,到人们采伐木材的森林;从聚落本身,到跨越陆地和水域的相互联系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系统。我国的聚落可划分为两大类,即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所谓城市聚落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城市聚落包括市区和镇区。市区与镇区以外的地区一般称为乡村,设立乡和村的建制,乡村聚落又有集镇和乡村之分。由此可见,小城镇的范围涉及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两方面,其中建制镇的镇区属于城市聚落的范畴,而建制镇镇区以外的乡村和集镇则属于乡村聚落的范畴,具有二元性的特点。

在发达国家,小城镇多作为可持续发展社区来规划,具有优美环境的小城镇成为人们理想的居住社区。

从上述的观点,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小城镇概念的实质,即小城镇是一个乡村地区逐步向城市地区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即过渡性地区,包括正在城镇化的建成区和与其联系紧密的周边农村腹地。其特点是人口逐渐向镇区集聚,经济活动以非农产业为主,并趋向多样化,文化活动逐步丰富,建筑的数量、密度、高度在增加,类型多样化,呈现出初步的城市地域化景观。而且,根据小城镇的特点,我们对小城镇的研究可以采取城市、聚落、社区等的研究方法。

2、人居环境(1)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即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础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在空间上,人居环境可以分为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

关于人居环境的概念及理解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狭义的理解,认为人居环境指居民的居住和社区环境,它不仅包括住宅质量、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交通状况以及与建设与环境的协调、空气质量、绿化美化、卫生状况等硬件设施与硬环境,而且还包括家庭环境、质量、居住区和谐、安全归属感、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心理感受的软环境;广义的理解,认为人居环境是指各种维护人类活动所需的物质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它不仅是指居民的居住和活动的有形空间,而且还包括贯穿于其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对小城镇而言,“人居环境”是指小城镇行政管辖范围内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的总和。(2)人居环境的构成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大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人在人居环境中结成社会,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努力创造宜人的居住地,并进一步形成更大规模,更为复杂的支撑网络。

吴良镛先生借助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观念,将人居环境的内容分为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从层次上,人居环境可分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五个层次。

人居环境的建设应当贯彻五个观念原则: I.生态观——正视生态的困境,提高生态意识。II.经济观——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III.科技观——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IV.社会观——关怀广大人民,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V.文化观——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

3、小城镇人居环境现状及问题

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重视经济发展,忽略了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的建设。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城镇的自然生态环境被人为破坏,生态结构日趋单一;城镇空间形态呈无序蔓延状态,土地利用分散,效益低下;人口密度过大,居住空间间隔不合理,住宅外部环境恶劣;城镇用地比例结构失衡,空间布局混乱;基础设施分布和发展不均衡,公共设施人均指标偏低,设施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社会建设未得到足够重视,民俗传统和文化特色保护不利等。

目前,我国的小城镇建设突显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于空间环境缺乏系统的规划,造成了建筑杂乱无章,道路设置混乱的现状。

4、保护小城镇所特有的人文风貌特色

在小城镇的建设当中,我们一定不能忽视其特色的营造与保护。城镇特色是指一个小城镇,它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城镇的个性特征。小城镇特色的构成因素总的来说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是指小城镇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这是小城镇特定形成的基础。二是人工因素:是指人为建筑活动的成果,它是形成小城镇特色的最活跃的因素,通过人为的建设活动使富有特色的自然环境变得更加有魅力和特点。

具体的来说,构成小城镇特色的要素主要有:规则布局与结构、建筑群与单体、自然、人文与历史景观

5、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内涵

根据地域范围和研究角度不同,小城镇人居环境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小城镇人居环境是指一切与小城镇相关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小城镇居民居住和活动的有形空间和贯穿于其中的社会、文化、心理等无形 空间。它可进一步细分为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城乡建设环境等四个子系统。

狭义的小城镇人居环境,是广义小城镇人居环境的核心部分,是在小城镇居民日常生活活动所达的空间里,与居住生活紧密相关,相互渗透,并为居民所感知的客观存在。它包括小城镇人居硬环境和小城镇人居软环境两方面。前者是指为小城镇居民所用,以居民行为活动为载体的各种物质设施的统一体,包括居住条件、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和景观生态环境四个部分。后者是小城镇居民在利用和发挥硬环境系统功能中所形成的社区人文环境,如邻里关系、生活情趣、信息交流与沟通、社会秩序、安全和归属感等。

小城镇人居环境系统的构成。该图以人为中心,其紧邻的外环表示狭义的小城镇人居环境,并与第三环和第四环构成广义的小城镇人居环境。

6、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小城镇规划设计的研究主要有: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小城镇;在人居环境学的框架下对小城镇规划的研究;针对小城镇面临的问题,如生态破坏、历史文化湮没、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对小城镇规划的研究,以及小城镇规划中的特色设计,小城镇规划的控制、法规的研究等等。

(1)人居环境学与小城镇规划

人居环境学最早由道萨亚迪斯于 20世纪60年代提出,它是将人类聚居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考察,研究包括城市、城镇和乡村在内的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人居环境问题。1976年、1996年联合国召开第一、二次人类住区会议,对国际人居环境学的研究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钱学森先生的“山水城市”理念就是从我国传统理念出发,对城市人居环境的一种阐述。在“人类住区”概念的启发下,吴良镛先生致力于我国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1993年提出在我国建立人居环境科学的倡议。吴良镛先生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系统阐述了人居环境学的定义,研究范围、方法和研究框架,并构筑了人居环境科学的系统框架与模型,为中国的人居环境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人居环境科学体系中提出了研究的工程学方法——“城乡融合”的规划设计思想,并提出了走向人工与自然融合的,城乡融合的“地区—园林—城市—建筑”的规划设计模式,将“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的融合列为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内容,为小城镇规划设计模式与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新思路。

陈秉钊先生主持的“上海郊区小城镇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通过对上海郊区小城镇的农业发展、乡镇工业布局、非农经济的土地利用、城镇的空间结构形态、社区发展变迁方面的研究,确定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研究的内涵和构成,并从区域、城镇、社区、家居四个层面探讨人居环境的范围,提出了上海郊区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建构,从规划设计角度提出了人居环境优化的方法和措施,并提出人居环境的评价体系、保障体系,为最佳人居小城镇规划提供了范例和研究基础。

另有一些学者提出人居环境规划中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人性化的趋势,从观念与目标的转型,规划与设计的转型和材料、技术的革新等方面探讨了城市规划的转型方法。

黄光宇教授从山地人居环境的自身发展规律出发,建立了适应其自身发展规律与特点的理论体系和规划设计方法体系,等等。

(2)历史文化保护更新与小城镇规划设计

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也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小城镇规划领域:主要有历史小城镇的保护规划,小城镇规划中的保护与更新,以及注意地区文化的规划观念等。

许多学者通过对江南地区小城镇的历史研究,指出传统城镇除了历史文化价值以外,传统城镇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使用价值与研究价值,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人的生活内涵和居住空间形式对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启迪。并指出历史保护应是建筑环境、单体建筑和地区建筑、文化的整体保护的小城镇规划思路。在此基础上,对更新和保护作了研究,提出“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规划观。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者从传统城镇的结构形态出发,通过对传统城镇的空间结构与形态的原型要素,从促进城镇形态“田园化”和原型要素回归等方面提出了修复城镇割裂关系的小城镇规划设计方法,为小城镇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提供了范式。

(3)特色设计与小城镇规划

通过对城市(镇)特色的构成要素:自然要素与人工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的原则:即自然因素与人工因素的关系,多样化与统一性的关系,新与旧的关系,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并提出了特色设计的规划设计思想。

(4)其它一些研究

还有一些学者从通过从分析小城镇规划模式的问题出发,指出小城镇规划的根本任务——促进小城镇社区发展,提出了以社区综合发展为目标的小城镇规划新模式——人本主义的,以人居环境建设为目标的社区发展规划模式。

7、国外城市人居环境研究概述

(l)以物质空间规划为核心的城市人居环境发展观“这种城市人居环境发展观产生和流行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由于工业革命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相继完成,西方城市普遍面临着人口高度密集所带来的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不少城市研究者从城市物质空间规划的角度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了研究“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和伯吉斯等人的城市功能分区理论都是这一时期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的代表性理论。

川西城镇环境设计研究 篇6

城镇作为联系城乡的纽带,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城镇,大战略”的号角一吹响,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城镇建设的热潮。四川省颁发《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依据国家制定的方向明确了新型城镇化配套制度安排、建设目标和战略重点,对于新型城镇环境设计的新一轮研究热潮也正在慢慢展开。

1.概念界定

本论文研究的我国川西区域,包括川西平原及阿坝州和川西高原甘孜州等高原藏区所构成的经济、社会地理区域。多山地、高原,具有独特的巴蜀文化,神秘古朴的藏、羌、彝风情。

本文所研究的城镇主要指发展规模较小,人口集聚程度较低,以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为主,在较小的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心所在地,如理县等。川西城镇环境在目前情况下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不全,历史文化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2.研究现状述评

川西城镇环境研究侧重具有历史文化的古城镇。2007年何康军学位论文《西部城镇环境保护对策研究》阐述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策略。论文《成都历史文化名镇现代适应性更新研究》引入整体性“活态文化”遗产保护观和适应观的保护更新策略,强调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学位论文《探索四川古镇景观设计——以安仁古镇景观设计为例》寻求古镇传统风貌与现代化发展的适应之路,并指出新时代背景下城镇景观设计的方法、原则,让古镇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学位论文《四川古镇景观色彩研究》分析古镇的色彩构成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特性。论文《川西古城镇街道景观视觉效果分析》侧重剖析古城镇街道景观视觉效果。2011年谢光硕士学位论文《融合与互动四川民族城镇巴塘城市景观空间演变研究》为民族元素的保留和展现提供一定的方法,强调城镇景观设计应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2015年邢西玲的硕士学位论文《城镇化背景下西南历史城镇文化景观演进与保护研究——以龙兴古镇为例》以文化景观为当前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文化景观的适应性保护理论与方法,延续传承历史城镇的地域文脉。基于此对于川西城镇环境设计研究缺乏系统性,未给出明确的指导方向。

3.以文化传承建构城镇环境

川西城镇范围广、漫长历史进程各具特色,同时西部的少数民族较多,因此,川西城镇极具地域性。以文化建构城镇环境有以下的效用。

(1)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川西城镇的历史底蕴丰厚、地域广泛,其中不乏多个民族聚集地,及具历史文化特色,但多数已经被遗失。因此,对历史文化进行重构并将其用于环境设计中,使多样历史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2)将历史文化重构于城镇环境设计中,对城镇环境的创作提供方法和理念上、内容和形式上的一些启示和借鉴意义。

(3)能改变我国城镇环境规划建设中缺少特色、千篇一律、文化流失、贪大求洋的问题。并顺应“保持设计中的传统与地域特色”的发展趋势,使我国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地域性资源更加丰富。同时能提升城镇环境和旅游价值,增加经济效益。

4.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大量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同时,通过收集和阅读相关文献、档案文献及大众传媒信息,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2)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

理论是离不开实践作为基础的。将会进行实地调查,以便取得宏观印象;理论联系实际,以达到拓宽思路,研究深入。

(3)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方法

川西城镇建设历经几千年的演进,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资源领域纷繁复杂。因此在收集资料中,采取重点分析,做到详略得当。同时也对许多零散的资料进行综合。

5.主要研究内容

首先,关于川西城镇历史文化研究。在大量资料研究及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提取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形态和文化符号,为基于历史文化重构的川西城镇环境设计研究提供基础。

其次,基于历史文化重构的方法研究,将繁杂的历史文化资料中综合与分析。结合时代特性,可以运用解构手法对历史文化进行合理重构,将历史文化资源重构于川西城镇的环境设计中。

再次,川西城镇环境设计研究。研究川西城镇空间形态;研究川西城镇现状及构成元素;研究各自的特点及其与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的互融关系;

最后,历史文化重构下的川西城镇环境设计研究。基于历史文化重构,研究其运用在川西城镇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方法、作用及评价。提升城镇景观文化内涵,使多样历史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丰富我国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地域性资源。对城镇环境的创作提供方法和理念上、内容和形式上的一些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研究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难点。首先,川西城镇在漫长的发展演进中,历史文化资料领域繁杂多样。在延续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遗失,导致资料缺乏实证支撑。其次,历史文化是具有历史性、现代环境具有时代性,如何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景观的需求最佳融合,构建具有历史文化特征和时代特性的双重绩效。最后川西城镇覆盖的地域广、各地独具历史文化特色,如何将其形成统一架构、形成连续性的文化脉络,创造最优的文化、经济效益。

总结

在现代背景下,跟随科技发展的路径、可以使用多样的营造手法将历史文化重构于城镇环境中,将建构历史文化特征,又具时代特性的独特环境。同时,又能促进经济绩效,符合城镇建设的趋势。城镇环境设计的研究,站在文化传承的高度,进而探讨环境与历史、地域、生活的互融关系,寻求具有时代精神、历史轨迹环境设计的发展之路。

(第一、第二作者单位:四川传媒学院艺术设计与动画系

小城镇环境保护 篇7

如何保护小城镇小康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在小城镇小康村的规划阶段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前应用的实施方案供大家讨论。

1 中宁县的基本情况

中宁县是中国的枸杞之乡,是宁夏枸杞产业发展的核心示范区。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势西高东低,自然形成了黄河水的灌溉区域。黄河两岸物产丰富、风景优美,山水、道路、村庄、城市、工厂点缀的就像一幅美丽的国画。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千年的跨越,历史的沧桑,中宁县的祖先留给中宁县人民最宝贵的财富“红枸杞”,使勤劳善良的中宁人民继承和发展传统的种植枸杞经验外,勇于创新,奋力打拼,取得了经济社会各行业的突飞猛进。

近年来我县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把枸杞产业当作振兴县城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来抓,强力推进了枸杞特色产业的发展。

目前,全县枸杞种植面积13万亩,枸杞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技术在基地中得到大面积推广。一个集生态、观光、经济效益为一体的中宁枸杞产业基地正在迅速崛起,并正在为全县农民增加收入。

如今的中宁县已是宁夏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全国最大的枸杞集散中心。

2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长远的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先后在全县16个乡镇建设了造纸,纺织,化工,淀粉,乳品,食品加工,果汁,啤酒,枸杞制品,陶瓷,冶炼,水泥等几十家大中型企业,同时也给中宁县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重负。诸如,境内的河流,渠道的水质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城镇居民生活用水也受到了威胁,快速城镇建设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如何在有效的控制下恒泰环境污染,提高城镇人居环境质量,已成为城镇建设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3 解决对策

3.1 确立“边发展,边控制”的保护原则

长期以来,我县城镇建设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由于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认识不足,生态环境破坏十分突出,工业企业污染十分严重。由此在城镇建设中,根据现状确立“边发展,边治理”的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3.2 切实抓住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关键问题

3.2.1 水污染治理措施

1)建设污水处理厂,严格禁止污水向河流渠道内排放。

2)乡镇污染较严重的工厂,企业采取了关、停和搬迁到工业园区的处理办法。

3)中心乡镇及基层村在规划期内的污水处理采用小型的污水处理设备。

3.2.2 大气污染治理措施

1)提高城镇液化石油气普及率,城市集中供暖,减少民用煤烟污染。

2)大力发展企业生产操作和储运中防尘技术。

3)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倡使用清洁能源。

3.2.3 噪声污染控制措施

1)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设置必要的绿化隔离带。

2)在交通干道两侧,建造林果树的景观绿化隔离带。

3)对经过居民区,文教区的道路采取限速,限制鸣笛及限制车流量等措施。

3.3 以人为本,突出特色,因地制宜

1)城乡统筹,和谐发展。

在中宁县小城镇规划建设中,要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入手,以循环生态经济发展为指导,可根据中宁县城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基础设施配置,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尽可能做到设施共建,生态共保,资源共享,生态经济循环发展。

2)以人为本,自然优先。

一方水养一方人,东西南北各有差异,城镇建设各有不同,但必须保持“以人为本”的宗旨。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城镇规划和建设的核心,也是内在美。要维持自然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和持续性,服从和不割断自然生态过程,保持原始的自然风貌,保持自然物种的多样性,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要向古人学习,善待大自然,保护土地和水资源的良好循环,将城镇、村庄合理的安放在大自然之中,做到人工建筑与自然风景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对有传统的,有独特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村庄,城镇要加倍保护,切不可破坏。

3)突出特色,构建绿色生态城镇。

特色和个性是城镇规划建设的生命力。特色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a.自然地理特色。b.历史文化特色。c.地方建筑形式、建筑风貌特色。根据中宁县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脉,风土人情,结合民风民俗,合理利用特有的中宁枸杞这一绿色生态为主题,注重城镇建设中的生态环境效益,完善城镇综合经济职能,构建绿色的可持续发展之城。

中宁县近年来,坚持“统一规划,组团建设,分区管理,和睦相处”的原则,以乡镇为单位,打破了村庄界限,讲全县集中规划,建设成了10大工业园区。重点以枸杞为特色的绿色观光园,生态园和万亩枸杞基地;以县城南北地形的高中低3个层次,分别构建了防护林带区,红枣基地、苹果基地、农业基地;以京藏高速公路,109国道,101省道,滨河大道两边规划建设以花、果、林为主的景观长廊;以黄河两岸的湿地、湖泊、池塘构建了生态保护区和旅游区;以城镇居住区建设的绿地,广场,公园,儿童,居民健身休息的活动场地。中宁县在城镇快速发展中,营造了一批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适合人居,文明生态的城镇。

到目前,中宁县逐步形成了“工作在园区,居住在镇区,生活在社区”的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

4确立生态保护区,关键是管理

1)加强管理,加强对生态环境管理的投入,建立专门的环卫机构及专业的保护队伍。一些城镇管理跟不上,对生态环境的管理投入力度小,没有专门的环卫机构和专业队伍,生活垃圾随便倾倒,工业“三废”任意排放,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小城镇及周边区域的环境污染,因而必须加强管理,加大投入。

2)加强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控制,工业污水,废气,粉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必须加强控制,在规划中合理集中安排工业用地,企业污水排前必须处理达标。

3)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控制,推广先进的技术,推广清洁生产方式,改进落后工艺,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和地膜,减少农用化学品污染,积极开发和推广畜禽粪便和秸秆的回收利用,不断提高农业废物的资源化水平,发展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

5结语

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一项对立而统一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探索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同时也要认识到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要正确处理好人类与自然,城市与环境,经济与生态和谐的发展关系。

摘要:介绍了宁夏中宁县的基本情况,分析了中宁县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以期实现“城市与自然共存”,从而又快又好地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李冠衡.关于城市绿地生态建设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7,33(30):346-347.

浅析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法治问题 篇8

关键词: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法治

在小城镇快速发展过程中, 由于人们较多关注小城镇的经济建设, 忽视环境保护问题, 导致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在小城镇日益严重。从长远来讲, 这将严重影响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一、小城镇生态环境现状

我国的小城镇基础薄弱, 短时间聚集的企业和人口的生产生活行为, 使得我国小城镇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一) 生态破坏严重

生态系统是一个包含多种生态要素的复杂体系, 新的生产和生活行为的加入必然会改变原有的环境要素的分配格局, 进而改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在自然和人力的作用下, 小城镇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了, 频频发生自然灾害, 地下水过度开采, 植被遭到破坏, 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损失。

(二) 环境污染严重

小城镇环境污染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地的小型企业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所带来的污染, 粉尘、废气、废渣的随意排放, 造成水体、土壤和大气受到严重污染。这也主要由于经营方式的粗放、企业规模小以及布局分散所带来的治理困难。另一方面是居民生活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主要是生活垃圾乱丢乱放, 生活污水没有专门的处理系统而四处横流以及生活燃煤产生的废气。

二、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当前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恶化根源还是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行为, 要改变这一现状, 必须通过一定的规则来调整行为, 这个规则就是法律, 就是要依靠严格的环保生态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机制。目前, 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滞后

目前, 我国的小城镇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还没有形成, 现有的法律制度还不能很好适用于小城镇的具体环境管理实践, 在操作性和适用性方面较差。比如:环境污染控制法, 主要是处理城市以及大中型企业的污染防控问题的, 不能有效约束和调节小城镇以及乡镇企业的环境影响行为。同时, 由于养殖活动、生活垃圾污水等产生的污染和污染的区域转移调控等方面还存在法律空白。另外, 在立法的过程中, 没有能够很好地协调小城镇污染防控和当地自然资源的保护, 缺乏系统的立法考量, 缺乏系统思考当地环境的承载力。

(二) 小城镇生态环境执法不力

立法是重要的, 但执法更加重要, 这是直接作用于环境行为参与主体的活动, 直接决定着法律调整的环境影响行为的效果。在环境执法方面, 对大中城市的执法力度较强, 但对小城镇地区的环境执法整体上没有特别重视。主要表现在执法的机构和人员配置不力, 物力和财力得不到保证, 社会公众的监督参与基本流于形式, 对发现的问题会由于种种原因拖而搁置。

(三) 小城镇环境法律意识淡薄

虽然法律是具有相当的强制性, 但其作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法律管辖对象的敬畏与遵从。环境的法律意识主要包括政府和社会公众两个层面, 这两方面的法律意识在小城镇地区普遍较差。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和民众的财富冲动都会将眼前的经济利益作为首选, 环境法律意识不强。对出现的环境问题民众麻木, 一些政府官员将环境保护法律放置脑后, 用各种手段干预环境执法。

三、加强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对策

为了促使环境保护法律在小城镇环境保护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 加强小城镇地方环境立法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各个地方的小城镇环境和资源特点不一样, 因此, 在立法中应该广泛征求当地社会各界的意见, 立足于地方的环境和资源实际状况, 而不是一刀切。比如, 负有水源涵养责任的地区、防风治沙的地区与一般地区就应该有较大差别。这也可以较好地弥补国家环境法律在小城镇具体环境保护问题方面操作性不强的缺陷。

(二) 规范和加强小城镇生态环境执法

鉴于我国的行政体制, 上层的重视是小城镇环境执法能得到有效落实的重要途径。国家环境保护部需要充分认识到小城镇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对地方环境保护机构和主体提出具体的要求。同时, 应合理配置基层环保执法力量。在基层组织内部应设立专门环境保护机构, 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加强环境执法检查, 在环境执法中强化当地行政领导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以规范环境执法行为。

(三) 提高小城镇公众环境法律意识

环境法律意识的提高需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和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小城镇的公众环境法律意识之所以单薄, 原因之一是普法教育不到位, 公众不知道有这一法律, 没有理解立法意图。所以在宣传教育中, 要开展法条的宣传解释, 更要注意宣传解释法条背后的立法意旨, 让公众全方位地理解环境法律, 才能有效提高小城镇公众环境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曹玉华.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城镇化[J].理论前沿, 2009 (5) .

[2]毕宝德.城镇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刍议[J].小城镇建设, 2010 (10) .

小城镇环境保护 篇9

一、环境保护规划的概念及层次

环境保护规划是指以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4], 根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 在研究“社会一经济一环境”复合生态系统发展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与空间的合理安排[5]。环境规划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以及信息密集和政策性强等基本特征。

二、小城镇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

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应在翔实调查、科学预测基础上制定环境目标, 并对此提出环境综合整治措施。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㈠小城镇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小城镇环境规划通过环境现状调查分析, 对环境质量现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 它是环境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其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调查, 包括气象、水文、土壤和生物条件等。二是社会环境调查, 包括人口、产业结构等。三是环境污染调查, 包括污染物排放情况、治理情况等。环境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当地污染源现状评价、自然环境现状评价和当地社会、经济评价。通过现状评价, 找出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确定主要污染物、污染源和地域分布等。

㈡小城镇环境规划目标环境规划目标应体现环境规划的根本宗旨, 要保护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确定的原则主要为:以规划区域环境特征、性质和功能为基础, 做到因地制宜;确保环境质量能够满足人类适宜性生活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现有技术经济条件, 战略性的给予适当超前;便于管理、监督、检查和执行。

㈢环境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是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不同区域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 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并提出相应的环保要求。环境功能区划一般包含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功能区划、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和噪声环境功能区划。小城镇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主要包括生态服务与生态保护功能区、工业生产服务功能区、农业生产服务功能区和生活服务功能区。此外还可根据需要设置重点保护区, 如文物古迹区、饮用水源取水口保护区等。

㈣环境综合整治环境整治方案的设计过程主要是在对环境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找出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环境规划的措施和对策[6]。主要的区域环境规划措施包括:污染物综合整治措施、生态保护与建设以及生产布局调整措施[7]。污染物综合整治措施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措施、水环境综合整治措施、固体废弃物综合整治措施和噪声综合整治措施, 污染物综合整治措施制定是根据环保规划的目标, 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环境整治方案和手段, 实现污染物的削减, 达到环境质量的相关要求。

三、信阳市东双河镇环境保护规划范例

㈠自然条件及资源东双河镇位于大别山山脉北麓, 地形属于浅山丘陵区, 海拔在74.4米~330.6米之间, 地势基本上是西南高东北低。东双镇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属季风气候, 春温多变、夏热多雨、秋凉晴和。年平均温度15℃, 年降水量1000毫米~1200毫米, 年光照2000小时~2200小时, 光、热、水资源丰富。东双河镇水资源丰富, 双河在境内长度13千米, 杜河在镇域内长度为10千米。龙王寺干渠由龙王寺水库引水, 全长5公里, 灌溉面积4.2平方公里。

㈡规划范围与规划时限到2010年 (近期) , 城镇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并被评上省级环境优美乡小乡镇[8]。到2015年 (远期) , 东双河镇全面实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系统和谐运行, 成为国家级环境优美小乡镇。

㈢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东双河镇生态环境质量良好, 环境指标基本都能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由于东双河镇废水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与畜禽养场场污水。生活污水与部分畜禽养场场污水排向双河或杜河, 有可能造成双河或杜河水质下降。此外, 因不合理的施用化肥农药造成一定程度的农村面源污染, 水体富营养化, 不合理的耕作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 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倒造成一定程度的农村居住环境脏、乱、差现象。2009年6月的水质监测数据表明, 东双河镇水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部分地区检测结果见表1、2, 但随着镇区经济的发展, 人口的增多, 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废水排放量将逐年增多, 不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理这些污染源, 将可能对东双河镇地表水与地下水造成潜在的污染威胁。

由表1、表2可知, 杜河和双河在东双河镇段水质优良, 6项监测因子均不超标, 可以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IV类标准要求。

㈣环境功能区划分一是水环境功能区划。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038-2002) , 结合东双河镇的环境现状和各水体功能, 把杜河和双河 (包括支流付河) 划分为三类水功能区, 执行地表水IV类标准, 排入本水体的污水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标准。土门、杨杈沟三个小型水库以及境内塘坝等其他水体划分为二类水功能区, 执行地表水III类标准。二是空气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 镇域下辖的19个行政村划定为二类空气质量功能区, 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二级标准。根据《浉河区东双河镇总体规划》中工业用地规划内容, 规划在镇区西北部建工业区, 同时, 考虑到镇区被京广铁路、107国道横穿, 所以, 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 结合镇区的情况, 将镇区也划分为二类空气质量功能区, 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二级标准。三是声环境功能区划。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 结合东双河镇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及总体规划, 将镇域内107国道和京广铁路沿线100米范围内划分为4类功能区, 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4类标准;4类功能区以外30米为3类功能区, 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3类标准;其他区域划分为2类功能区, 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2类标准。

㈤水环境综合整治一是地表水体保护。建设好水库、河流水源涵养林及流域水土保持林, 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同时, 利用河道生态恢复方法, 在镇域有条件的河段, 种植适宜的水生植物, 吸收转移水体中的营养物质, 改善重点河段环境质量, 提高水环境承载力。同时还要加强镇域内地下水资源及水电机井的管理、合理布置井群, 保护地下水资源。二是生活污水处理。在2010年, 辖区内办公楼、居民楼、学校、医院、旅社、饭店基本完成化粪池的改造治理任务, 镇区内6个公共厕所全部改造完成免水冲环保厕所。加快完善镇区污水配套管网建设, 利用本区域山多人口密度不大的特点, 在低洼堰塘湿地建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自然氧化塘, 使镇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5%。2020年, 达到100%。三是工业废水污染防治。东双河镇工业废水主要来源于中石油储备库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含油废水, 生活污水采用高效生物化粪池进行处理, 含油生产废水通过油水分离措施, 加强废水环保设施运行的管理, 保障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 (见表3) 。

㈥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 积极推进生态建设, 加强对天然林、自然保护区的保护, 控制生态环境破坏与恶化的趋势;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 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维护全乡生态安全。要全面动员社会力量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 采取承包、租凭等多种形式, 推进“四荒” (荒山、荒坡、荒滩、荒沟) 治理;保护现有植被, 严禁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 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 扩大、改善林草植被数量和质量;加快镇区内绿化建设进度;协调旅游中的保护与开发关系, 提倡生态旅游, 减少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最终达到以旅游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以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的目标。大力加强旅游区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因地制宜建设消烟除尘、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处置设施, 促进污染集中控制, 对旅游区的环境容量进行充分论证, 防止过量旅游活动对环境和自然生态造成消极影响。

㈥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 积极推进生态建设, 加强对天然林、自然保护区的保护, 控制生态环境破坏与恶化的趋势;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 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维护全乡生态安全。要全面动员社会力量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 采取承包、租凭等多种形式, 推进“四荒” (荒山、荒坡、荒滩、荒沟) 治理;保护现有植被, 严禁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 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 扩大、改善林草植被数量和质量;加快镇区内绿化建设进度;协调旅游中的保护与开发关系, 提倡生态旅游, 减少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最终达到以旅游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以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的目标。大力加强旅游区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因地制宜建设消中控制, 对旅游区的环境容量进行充分论证, 防止过

㈦资金估算及筹措为达到规划目标, 本次规划共提出16个重点工程项目, 工程总投资预算为5270万元, 其中国家拨款和银行贷款2815万元, 自筹2455万元。具体各个工程预算见表4。

四、结论

要按照两个根本转变的要求, 努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建立资源型、少污染或无污染、高效益的产品和产业结构。严格控制和禁止能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发展, 积极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 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排污许可证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健全和完善现场监督检查机制, 加强对污染源和河道断面的水质检测, 加强对城市大气质量的监测, 完善自动化监测系统, 提高防治预警能力。

参考文献

[1]范冬英.小城镇规划建设生态环境问题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⒅.

[2]陈长太, 阮晓红.小城镇发展现状与水污染问题[J].福建环境, 2003, ⑵.

[3]刘佳文, 谌永红.小城镇环境保护对策探讨[J].环境科学动态, 2003, ⑷.

[4]郭怀成, 尚金成.环境规划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5]傅国伟.当代环境规划的定义、作用与特征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 1999, ⑴.

[6]Marj anaB, ar r i ebN.Discour ses of t own andcount r y[J].Landscape and Ur ban Pl anni ng, 2000, (48) .

[7]黄磊, 方芳, 郭劲松.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初探[J].三峡环境与生态, 2009, ⑸

小城镇环境保护 篇10

关键词:小城镇,经济,环境

1 盘县城关镇经济发展现状

盘县城关镇现城区面积8.1 km2, 人口7.3万, 其古城部分始建于明洪武22年, 作为盘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610年。境内有多处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美食文化远近闻名。但自1999年盘县党政机关搬迁红果新城后, 整个老城区经济发展逐渐困难, 社会管理的燃点、爆点不断增多。盘县老城区属于群山怀抱的谷地、发展空间狭小。县委县政府当时作了“建新城、保老城, 两轮驱动、比翼齐飞”的公开承诺。然而多年来地处盘县几何中心的百年城关却因累计投入不到十亿元而逐渐衰退。城关镇群众的诉求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反映基础设施老化, 影响城市功能发挥;二是反映公共服务滞后, 影响城市生活质量。

在该情况下城关镇明确了长远发展的战略定位。首先, 结合城关镇“非工非农、亦城亦乡”的实际, 决定了服务业是主要出路, 该想法已形成共识;其次,是启动古城修复与旧城改造, 利用机关单位和当地企业闲置资金划拨用于古城修复与旧城改造, 将来以置换、拍卖等方式盘活资源, 撬动市场资本投入, 为改造建设提供土地、资金支持;再次,请政府倾斜财力, 支持城关镇实施好老城区三一溪河道景观建设和环城绿化带建设, 将城关镇建设贵州西部的“文化服务区、旅游集散地”, 打造“文运胜地、美食之乡、休闲之都、商汇之城”名片, 树立经济转型发展的典型为整体的建设改造工程奠定基础;最后,加大基础设施的项目扶持。尽快投资建设红果至城关快速通道和城关环城公路改造工程, 争取开工建设城关北郊狮子河水库, 减缓用水紧张, 增强生态效果。

2 盘县城关镇经济发展同环境间主要矛盾

2.1 水环境污染

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决定以服务业为主要出路的发展思想, 过程中由于工业废水就近排放和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均会对当地水环境带来影响, 虽然目前该类水排放量较小, 但长此以往该类污废水不经处理则会给当地水环境带来较大危害, 甚至会对河道景观水体带来影响。

2.2 大气环境危害

在启动古城恢复与旧城改造以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均会带来大量的人力和机械,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并会带来大量扬尘、粉尘以及毒害气体等污染, 该类污染尤其集中于交通较为便捷的区域, 因而越来越多的大气污染物势必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质量。

2.3 有机废物污染

当前该区域内有机废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人畜禽类粪便以及工企业内所排放的有机废物等, 该类废物的存在不仅对可利用资源的巨大浪费, 同时也对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尤其是在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卫生状况及镇容镇貌。

2.4 生态环境影响

随着当地城镇化的推动, 势必吸收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发展动力, 同时也会相应占用大量农田作为场所, 并会对当地原有自然景观等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 因此随时间延长其必然对当地生态平衡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同时在现代农业种植过程中施加的越来越多的化肥农药, 以及大棚薄膜和有机废物等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带来极大危害并存在潜在威胁。

3 盘县城关镇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协调措施

3.1 科学认证, 总体规划

在盘县城关镇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将其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融为一体, 即将经济—城镇—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和同步实施, 在建设过程中务必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关系,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人民得到包括环境质量在内的实惠, 在制定着力发展产业时应经经济同环境相协调及“双赢”纳入开发、创新和经营战略中, 当地人民则应树立同环境相协调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以有力推动市场向经济和环境相融合的方向发展, 同时应统筹安排各项建设工作, 最终实现城镇建设中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携手共进, 最终实现经济合理、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 为当地居民的生活、工作、社交等提供良好条件。

3.2 因地制宜

在城关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因地制宜, 并时刻将环境保护配合到小城镇经济发展中, 在制定各项发展规划时应充分结合自己的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 因地制宜的制定主要产业及主导产品, 但应保证同国家及当地政府长期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 并逐步向专业化靠近, 最终营造出一个资源互补、优势互补、需求互补等一体化经济结构, 最终将其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绿色家园。

3.3 加强环境保护中的经济手段

在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应政府部门应严查环境违法违纪行为, 并加大对该类现象的处罚力度, 严格执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来执行排污收费制度, 尤其应结合当地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现状加强排污收费管理;应逐步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 实行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制度, 以及排污许可证制度等, 并在今后应将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在物品价格中能够反映出其所带来的环境代价, 充分利用经济杠杆来激励加强污染的治理, 最终实现城关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

3.4 着力发展环保产业

在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 环保投资总量、资金来源及使用方向以及环保产业的发展数量及规模对当地环境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因而在城关镇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应结合建立公共财政需求, 在财政预算中设置足够的环境保护和建设经费, 并且在财政允许的条件下逐步扩大污染防治费用规模;当地乡镇政府也应努力创建同市场经济机制相适应的投融资及运营管理机制, 并通过完善的投资环境和经济政策引导、鼓励多元化资金投资环保产业, 逐步实现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多元化、企业化和市场化。

4 结语

在当前国内重经济工作的阶段, 生态环境治理及保护也应视为不可忽视的工作, 尤其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 经济与环境充分融合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小城镇的必由之路, 也只有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融为一体, 方可实现以较低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来换取较高的经济发展, 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

参考文献

[1]冷御寒.小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小城镇环境保护 篇11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园林绿化得到飞速发展。但在城镇园林绿化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如园林设计缺乏合理性、园林管理措施相对落后、生态作用没有得到重视等问题。因此,对于城镇园林绿化进行研究很有必要。首先应当重视城镇园林绿化的重要性,然后结合实际的情况对城镇园林绿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城镇园林;绿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6.077

1当下城镇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1.1园林设计缺乏合理性

在进行园林设计时,不仅需要一定的设计感,而且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城镇园林应当以自然的形态出现,所以在进行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对当地的气候、地形、地貌等有一个充分的考虑,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这样设计出的园林才具有合理性。有的设计师在进行城镇园林设计时,缺乏对当地自然情况的考虑,在对场地进行设计、规划的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不仅增加了城镇园林建设的施工量,还会破坏当地环境,失去了城镇园林绿化的根本意义。

1.2园林管理措施相对落后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园林建设管理的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之中。但在进行园林管理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体现在对绿化废弃物的处理上。许多绿化产生的废弃物都被当作是城镇垃圾丢弃,增加了垃圾处理的压力,其实这些碎草、枝叶是可以作为植物的有机肥使用的,一旦丢弃反而会使植物丧失了有机肥。此外,园林管理过程中还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情况。许多园林绿化仅仅在建设之初保持良好的状态,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绿化缺乏管理与保护,在影响市容的同时,还增加园林绿化的费用。

1.3对生态作用不重视

由于在进行城镇园林设计规划阶段时,设计者往往重点关注园林设计方案的创意,却忽视了生态功能。由于植物生长周期以及景观生态的限制,要想让园林绿化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就应结合植物的生长周期和景观生态的要求,重视园林绿化的生态作用。针对一些园林绿化单位只考虑设计,忽视了实际情况和生态作用的行为,应当充分考虑成本问题,在追求形式上美感的前提下,提升园林绿化的生态作用,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1.4城镇总体建设和园林绿化建设不协调

由于一些城镇在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预留绿地面积过少,因而对于城镇建筑用地和园林绿化用地的分配并不协调,这就造成了一些道路中的绿化带并不能完全贯通。城镇的总体园林绿化面积过小,不仅限制了城镇园林绿化的设计,也限制了园林绿化发挥其生态作用。

2城镇园林绿化的发展对策

2.1始终坚持城镇建设与园林绿化相协调

城镇绿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城镇发展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因此,城镇园林绿化是城镇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城镇建设包括现代化高楼大厦建设等,所以在建设园林绿化的过程中,应当使城镇建设与园林绿化协调发展。在充分保障城镇绿化用地的同时,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占地面积。严格按照城镇的总体规划建设城镇园林绿化,保证城镇建设中园林绿化的比例。

2.2坚持与当地环境相协调

对于城镇园林绿化来说,应当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植物、与本地特色有关的设计方案进行建设。应当对本地的植物群落以及环境发展规律等内容进行研究,充分考虑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适应性。选择具有较强适应性、经济实惠的植物。一方面,要重视城镇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另一方面,应当在城镇园林绿化建设中展现城镇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例如,可以在主要的路口、街头等地方结合园林绿化的特点设计一些雕塑,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真正做到园林设计与当地实际情况相协调,做到因地制宜。

2.3重视绿化资金的筹集

在绿化建设中,资金的筹备状况也会对城镇园林绿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绿化资金的来源,应当通过企业、个人、集体等多个渠道进行筹集。在吸收多元资金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将政府投入作为主要部分,落实城镇公共财政中对于城镇绿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对于城镇道路两旁的绿化隔离带以及公园绿地的建设,更是需要政府资金的支持。同时,还应当积极拓宽资金筹集的渠道,将一部分社会资金引导投入到城镇绿化建设中来。

2.4提高城镇居民的绿化意识

对于城镇园林绿化来说,提升城镇居民的意识是关键。只有城镇居民的意识得到了充分的提升,才能意识到城镇园林绿化的重要性。一旦居民意识到城镇园林绿化的重要生态意义,居民会自发保护城镇绿化,这样才能实现城镇绿化长远的保护,减少维护城镇绿化所需要的资金,使城镇绿化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可以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提升城镇居民的绿化意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城镇居民更加配合园林部门和规划部门的工作,更好地保护城镇园林绿化。

3结语

城镇园林建设蓬勃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城镇园林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无论是园林设计者、政府还是居民,都应当积极应对这些问题,通过坚持城镇建设与园林绿化相协调、坚持与当地实际环境情况相协调、重视绿化资金的筹集以及提高城镇居民的绿化意识等方式,改善当前城镇园林绿化建设面临的困境,有效提升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的水平,更好地发挥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的生态作用,为保护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浅析 篇12

根据环境规划的工作程序, 结合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特点, 当接受某项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任务后, 就必须制定详细的计划, 以逐步实施, 最终顺利完成规划编制任务。可以把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的工作程序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规划准备阶段:

包括规划领导小组和编制技术组的组建、制定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召开动员会等;

2.调查研究阶段:

包括现状调查、环境现状监测与试验研究、资料搜集整理和统计分析、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3.规划编制阶段:

确定环境规划目标, 包括环境保护总目标和各个分目标, 提出环境规划的指标体系;拟定规划方案, 包括大气、水、声、固废和生态五个方面的规划方案;规划方案的优化与协调;

4.编制规划文本阶段:

包括环境规划 (草案) 和必要的规划附件, 规划报告作为报批和监督实施的文件, 在编写时要突出重点, 文字简练、准备。报告文本应以规划结论为主, 辅以必要而明确的论证, 对技术过程不必陈述。

5.提交审判和实施:

县级市以及现政府所在城镇的镇级环境规划经地市级或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 提交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一般乡级镇环境规划由所属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提交镇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二、环境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第一部分总论

1.确定城镇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

城镇环境规划应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思想, 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加快城镇化进程。结合区域环境建设现状、城镇总体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及水资源利用规划等, 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和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强化环境执法监督, 促进城镇环境与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的发展。

2.城镇环境规划编制的主要原则

制定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如下:

(1) 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并重的原则。

(2) 城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城镇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3) 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4) 在工业污染防治上要坚持从“摇篮到坟墓”的系统控制原则, 以源头控制、生产过程减废为主, 与废物循环和综合利用, 必要的污染治理和处置等手段相结合。

(5) 坚持事实求是的原则, 规划目标要切实可行, 规划措施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采用的规划方法以满足规划目标的要求为原则, 不要脱离地方技术与经济承受能力。

(6) 坚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并重的原则, 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7) 注意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县域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的原则, 尤其要注意与高层次的 (国家和省级)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与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相适应和协调。

(8) 坚持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要为各项环境管理的制度的推行提供技术支持和保证。

3.确定规划范围、期限和规划重点

规划的范围应与城镇的发展规划相结合, 一般可与城镇的总体规划相一致;规划期限可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 其中应以近、中期作为规划的重点, 远期可作前瞻性规划。

4.制定环境规划的技术路线

为保证环境规划的顺利实施, 实现规划的超前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区域的现状和发展特点, 制定出相应的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现状调查、环境现状监测以及资料的统计分析

通过资料的收集、现场调研, 介绍城镇的区位、自然环境, 论述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了解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对规划区环境现状进行监测, 统计主要污染源并进行评价, 找出该城镇的主要污染因子, 确定环境改善的主要途径, 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并对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预测分析, 为下一步规划目标的确定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介绍城镇有关计划、规划, 论述与环境规划的关系

搜集有关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计划、规划, 对城镇的总体规划进行介绍, 对比城镇的总体规划和城镇发展现状, 找出城镇发展现状与总体规划的不同, 提出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制约因素, 提出城镇发展和总体规划修改的意见, 为总体规划的修订提出建议。

第四部分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规划目标的提出

1.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可分为单要素环境功能区划和综合环境功能区划, 单要素环境功能区划可分为:大气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功能区划、声环境功能区划, 综合环境功能区划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划分为:工业区、商贸区、文教区、居民生活区、混合区等。进行环境功能区划时要特别注重对规划区内饮用水源地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小区、自然保护点的保护。各功能区应合理布局, 对在各功能区内的开发、建设提出具体的环境保护要求。严格控制在城镇的上风向和饮用水源地等敏感区内建设污染严重的项目。

2.环境规划目标的确定

环境规划目标就是在一定条件下, 规划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 是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环境规划的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总目标、单项目标和环境指标。环境规划的指标体系又可分为: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性指标。不同的地区其环境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可有所不同, 但都应该能够反应该地区的环境规划目标, 表明规划所要达到的环境状况。规划目标要与该城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进行综合平衡, 针对当地的环境状况与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规划目标及相应的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地发展。

第五部分环境规划草案的拟定和筛选

根据所提出的环境规划目标, 以及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量的预测结果的分析, 结合污染物现状评价的结果, 从已确定的该城镇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因子入手, 拟定出若干种环境规划草案, 以备择优。根据地区的财力、物力和管理能力的实际情况, 对拟定的草案进行可行性分析, 排除不可行方案, 筛选出具有可行性的规划方案, 同一个规划目标, 可有多种方案。

第六部分优选环境规划草案和规划最终方案的形成

对已有的规划草案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可以通过请专家论证, 进行对比分析, 权衡利弊, 筛选出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佳的环境规划草案。根据环境规划目标和完成任务的要求, 按照草案对比分析优选中专家的意见以及各方面的合理建议, 进一步对环境规划草案进行修正、补充和调整, 最后形成正式的环境规划方案。

第七部分总体规划方案

环境规划方案确定后, 应对方案进行结论性论述, 最终形成一个总体的规划方案, 方案中应明确该城镇的城镇性质、区位特点, 给出环境规划的总体目标, 汇总出各个单要素的指标体系, 另外应该提出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对城镇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进行优化调整, 对城镇总体规划完善提出合理的建议, 最终使规划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为城镇坚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第八部分环境规划文本及图件的编制

环境规划方案确定后应该将所规划的方案编制成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 以用来作为政府和主管部门执行规划的一个法律依据, 文本的编制应简洁明了, 措词严密, 充分体现环境规划的方案和污染的防治措施。规划图件的组成:生态环境现状图、主要污染源分布与环境监测点 (断面) 位置图、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图、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图、环境质量规划图、人居环境与景观建设方案图 (选做) 。规划附图编制的技术要求:规划图的比例尺一般应为1/10000~1/50000;规划底图应能反映规划涉及到的各主要因素, 规划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规划附图应采用地图学常用方法表示。

参考文献

上一篇:APS系统下一篇:实验的微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