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2024-06-25

7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共8篇)

7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篇1

亮点7

加快城镇化进程

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小城镇,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推动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来,乌恰乡党委、政府把统筹乡村经济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发展乡域经济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作为繁荣乡村经济的重要载体,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立足乡情,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乌恰乡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乡,在过去的几年里,对小城镇建设而言,仍然是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慢。为了有效的推动全乡经济快速、协调发展,乌恰乡以全新的视角正确分析乡情,确立了“兴林强农、生态旅游、产业带动、龙头幅射、惠及百姓”的发展思路,突出小城镇建设拉动的主导地位,强化了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富裕农村必须发展城镇”这一新理念。对乡政府周围三个村进行了科学规划,同时,确立了“不贪大求洋,突出科学性;不务虚作秀,突出实用性”的乌恰特色基调。

二、产业支撑,特色带动

乌恰乡把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作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在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中,一是加大精品园建设力度,2012年已经完成1万亩的精品杏园建设,力争三年内完成全乡4万亩精品杏园建设任务。二是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为了解决人地矛盾,增加农民收入,乌恰乡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已修建大拱棚200余座。政府积极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为农民找市场,改变以往

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大力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三是调整畜牧业发展结构,在继续走“以小换大”发展路子的同时,挖掘市场潜力大,投资少,见效快的家禽养殖业,发挥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大力发展养殖专业村。四是努力提升劳务经济,通过大规模培训使外出务工人员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达到出去一人富裕一户的目标。五是结合各村的特点,不断挖掘内在潜力,以专业养殖、农产品加工、手工业制作为牵引,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目前,50%的村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1村的养殖专业村、9村的杏产品加工专业村、15村的豌豆种植专业村、16村辣皮生产专业村、17村的小木勺等民族传统工艺品生产专业村、22村的芦苇编织专业村等。今后将进一步开发特色产品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农产品推介力度,引进农产品的深加工企业,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同时,发展以战斗英雄“司马义买买提”同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红色旅游、精品杏园为主的生态旅游、特色手工艺旅游产品、绿色畜禽为主的民俗餐饮的“农家乐”旅游,不断壮大乡村集体经济。

三、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体现城镇化新风貌

乌恰乡把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天然地结合起来,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相映成辉,相得益彰。围绕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要求,乌恰乡切实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小城镇建设的“生命线”工程来抓。一是道路亮化工程,在对道路硬化的基础上,在道路两旁建人行道和花池,并装上了铁艺闸栏。二是抓好社会公用设施建设,包括学校、医院、商店、市场、文化体育、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布局合理而不凌乱,建筑集中而不分散。同时,购买了1000棵柳树和1000棵梧桐树,对道路进行了绿化,使街道面貌焕然一新,已经形成“一纵一横”的发展格局,现有街面商业用楼4座,各类商业店铺

达400多间、900多平方米。三是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教育广大群众,提高城镇意识和文明意识,进一步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四是结合农村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发展庭院经济1100户,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逐步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五是利用独特的色买提杏优势资源,举办“杏花节”、“赛杏会”等活动大力宣传乌恰,打造“绿色乌恰、人文乌恰”,在提升乌恰乡的知名度的同时使全乡人民逐步树立起了“乌恰镇”意识。积极开展“文明乡”、“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小城镇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引导农民确立现代生活方式,积极开展沼气池项目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力争三年内创建自治区级“文明乡镇”和地县级文明村。

四、富民安居坚持规划先行,积极推进试点工程工作

2012年我乡计划修建安居富民850户,按照原址重建,集中连片、沿路规划的原则,坚持“三高四不落后七配套”的要求,向群众发放“建房明白卡”和“公示牌”。认真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试点带动、分布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和“一村一规划,一户一方案”的标准抓好试点工作。户均住房面积按照不低于50平方米的标准建设。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每户补助1万元,对口援建省市每户补助1万元,自治区4400元,全乡合计:2079万元;其余资金由农民申请银行贴息贷款和自筹。把能够整合使用的各类专项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合力,全力做好服务。力求做到“四高”(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益)、“四个不落后”(住房面积不落后、功能不落后、质量不落后、产业不落后)、“七项功能齐全”(水、电、路、气、厨、厕、浴)。在庭院的布局上严格按照“三区”分离(住宅区、养殖区、种植区)的要求和配套“一池三改”(沼气、改厨、改厕、改圈)的标准,在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和农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进行整体规划,切实发挥试点村的示范带动作用。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和日常监督力度。乡党委政府利用建材价格较低的有利时机,积极引导建房户到建材市场、砖厂购买建筑材料,搞好备料。充分发挥党委农村工作综合协调部门的作用,认真总结2011年至2012年集中连片建房成功案例8村、9、12村、22、23村等好的经验做法即:协调村民置换土地,对建房工作组织村民召开统一工程招标,让群众全程参与施工和门窗建材采购等事项,最终选择了价格低廉、工程质量精、口碑好的工程队施工。目前全乡富民安居工程建设集中连片分别在8个村217户,原建分散户728户,组织培训建房户和泥瓦匠275次,补助资金1100万元已到位,开工动工945户、主体完工233户,竣工712户,竣工率达到75%,目前23村37户集中连片式安居富民工程建设已全部竣工,并于8月上旬完成入住仪式。

今后我乡将大力弘扬“包孜洪”精神,将此作为乌恰人民建设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源泉,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链接、延伸、辐射小城镇功能,带动农业产业化,为乌恰乡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全面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7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篇2

当前, 广西村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城乡建设统筹不够, 重城市轻乡村建设;二是建设资金严重短缺, 乡镇建设无专项资金;三是乡镇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 缺少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四是村镇建设措施不力, 乡镇建设人力严重不足, 建设力度不够;五是城镇化建设目标任务不明确。目前, 广西1400多个乡镇, 大多数乡镇规模小, 发育程度低, 基础设施落后, 公共设施不配套, 功能不完善, 集镇功能效力低, 集聚能力弱, 未能发挥对农村人口和产业的吸纳作用。

2009年8月18日, 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声琨到自治区建设厅调研座谈时强调:“抓城镇化建设就是抓经济建设, 城镇化建设创造出来的业绩也是经济发展的业绩。”郭声琨的指示精神, 是推进广西城镇化进程、搞好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当前, 研究、解决好广西城镇化建设问题, 搞好广西城镇化建设, 是学习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郭声琨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各级领导应增强紧迫感、责任感, 集中精力抓民生工程, 用心做好城镇化建设工作。

一、以加快发展的雄心, 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前期工作

城镇化建设前期工作, 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基础工作, 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前提, 因此, 要夯实基础, 着力推进。首先, 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 务实创新, 树立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人生观, 成为城镇化建设的优秀领导者和指挥者, 做城镇化建设的带头人, 树立加快发展的雄心, 着力抓好城镇化建设的前期工作。

一是各地要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主题, 开展城镇化建设主题研究, 印发“城镇化建设项目调查表”, 征求基层群众意见。制定城乡建设规划和产业、人口发展规划。二是各地要成立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 加强领导, 明确职责。要开展城镇化建设调查研究, 编制工程项目建议书。三是自治区城镇化建设主管部门, 要派出技术人员到各地指导城镇化建设前期工作, 帮助各地编制工程项目建议书。四是自治区要组织县乡镇领导进行政策、法规学习和相关业务的培训, 提高基层领导管理水平和执行力。五是自治区要分期分批组织县乡镇城镇化建设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熟练掌握城镇化建设技术规范, 提高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六是要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城镇化建设发展规划方案, 并认真组织实施。七是执行城镇化建设领导问责制, 制定城镇化建设法规, 以有效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开展。

二、以建设美好家园的恒心, 扎实有效推进城镇化建设

建设美好家园, 建设富裕、和谐美好新广西, 是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广西城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自治区要制定小城镇和村庄建设发展规划, 出台相配套的政策、法规, 明确领导的责任和义务, 持之以恒开展城镇化建设工作。

一是自治区和各市、县 (区) 要成立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 加强领导, 强化责任意识, 对执行不力、城镇化建设目标达不到、任务完成不好的, 要追究领导责任。二是要建立城镇化建设个人档案, 以便于对领导业绩的登记。凡当年城镇化建设任务完成好的, 要填写在红旗栏上;当年建设任务未完成的, 填写在黄旗栏上。通过建立个人档案, 实现自我评价, 相互促进, 达到上下互动。三是开展村镇建设互帮互建活动, 建立领导挂点、对口支援、单位包镇、干部帮扶到村的建设方式, 以推动村镇建设, 各地政府要广泛发动较发达城市对口支援乡村建设。四是建立城镇化建设监督检查机制, 各地政府要加强城镇建设的督促检查工作, 做到领导督查和专业督查相结合。对进度慢的, 要找原因, 及时提出整改措施。要做好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 解决实际问题, 使各项建设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

三、以乡村建设为中心, 开展村镇建设大会战, 推进城镇化进程

村镇建设是一项长期和伟大的工程, 是建设美好家园, 发展地方经济, 为民造福的工程。各级政府要号召全民参加建设, 人人负起责任和义务。要激发人们建设家园的热情, 唤起人们的建设爱心。

一是要开展村镇建设大会战, 自治区要成立村镇建设大会战指挥部, 在全区范围内掀起轰轰烈烈的村镇建设热潮。要从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入手,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村镇建设大会战中去。各级党委、政府领导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一届接着一届地组织开展村镇建设大会战, 力争在5年内使每个乡镇建设有较大的变化。二是政府要深入群众, 发动群众, 依靠群众, 要召开群众大会, 做细致的组织动员工作, 营造积极主动的村镇建设大会战氛围。三是要集中全社会的力量, 坚持群众投工投劳和专业施工队伍的结合。要发动各级干部、广大群众、部队官兵、武警、民兵参与村镇建设。四是要开展以“建设奉献爱心”主题活动, 呼唤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村镇建设工作。要开展社会捐献活动, 人人为广西城镇化建设奉献一片爱心。政府要引导鼓励地方经济能人、民营企业家为家乡城镇化建设作贡献。以捐献的感召力, 牵动人们的捐献之心, 踊跃捐款, 多渠道筹措资金, 以解决地方财力的不足。五是大力宣传、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村镇建设。村镇建设不仅是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大事, 也是事关全区的发展大事, 要做好宣传活动, 使广大群众深入了解村镇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任务和要求,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自觉地投入到村镇建设中去。六是要制定广西村镇建设大会战实施方案。广西村镇建设面广、建设情况复杂, 任务艰巨, 因此, 应采取大会战的形式,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统一规划、统一指挥、统一组织、统一建设、统一验收, 各有关部门分区负责、密切配合, 联合作战, 有计划、分期分批有步骤地组织开展村镇建设大会战工作。七是村镇建设大会战应实行任务、资金、权力到乡镇。各类项目的计划、组织、实施和资金安排、使用的权力应落实到乡镇, 在自治区和市、县 (区) 的统一组织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 有条不紊地开展村镇建设大会战工作。八是要强化措施, 保证村镇建设大会战的胜利开展, 各地要切实加强领导, 层层成立大会战指挥部, 统一指挥、协调、组织大会战的各项工作。要做好检查监督, 及时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要做好总结表彰工作, 鼓励先进, 勉励后进。要实行领导目标责任制, 把任务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

四、以为民造福一方的责任心, 加快发展小城镇, 提高城镇化水平

村镇建设是加快乡村城市化进程的战略性任务。各级领导应承担村镇建设的责任, 为民造福一方, 要构筑城镇化建设的责任圈, 编织爱民的同心圆。领导应从改变自己做起, 从改变乡村面貌做起, 从承担责任做起。

一是要制定新型集镇建设的发展规划, 在规划的指导下, 发动新型集镇建设运动。二是要制定集镇分布总纲要, 力求在全区形成有计划、有规模、相互联系的集镇格局, 以合理分布乡村人口, 合理布局生产力。三是要采取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化政策, 建设一批新型集镇, 提升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当前, 我区小城镇建设要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向副业、建筑、建材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服务业转移创造条件。改革开放以来, 我区较发达地区的一些新型集镇已为当地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他们并没有涌向城市, 而是通过“离土不离乡, 进厂不进城”的方式, 就地就近从事工副业生产和各种商业服务业经营活动。我区一些新型集镇正在成为农村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文化、科技和信息中心。当前, 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新型集镇、城市工业逐步向乡镇扩散, 城乡呈现融合趋势, 逐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四是要完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当前, 要搞好小城镇的水、电、路、通讯、电信、排污、垃圾、农贸市场、超市和学校、金融、医疗、文体、娱乐、饮食等社会服务设施建设, 使其初步形成一个以大城市为龙头、中小城市为依托、广大村镇为基础, 互相依存、相互促进的“金字塔”式的城乡格局, 让广大村民享受到城市化的文明。五要成立乡镇产品开发研究机构, 组织研究开发新产品。我区集镇建设要立足资源开发, 大力发展商品生产, 形成经济规模的集镇。我区资源丰富, 必须立足于当地资源开发, 紧紧围绕发展商品经济这个中心, 有目标、有重点地发展工业, 搞活商业, 鼓励各类服务业产业发展, 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集镇提供就业岗位。

五、以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决心, 创新推进城镇化建设

联合国世界银行在《中国长期发展问题和可靠方案》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在减轻贫困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而城乡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要实现高效发展, 需要对基础设施和服务业进行大量投资”。但是, “由于各级行政机构分工负责不明确, 使服务事业的高速、公平发展受到严重限制”。2009年12月7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抓紧研究提出培育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 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 加大财政投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提高广西城镇化水平, 就是要贯彻落实好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措施, 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 统筹城乡建设, 实施城乡建设方案, 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是要成立乡村发展研究中心, 专门研究农村面临的特殊问题,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决策。要研究制定增加社会就业计划措施, 促进农业人口的战略转移;要研究缓解城乡矛盾的办法、措施,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二是要成立城镇化建设研究机构, 为乡村建设提供专业技术、政策措施。要组织研究制定广西城镇化发展的计划, 农村人口分布、集镇、村庄建设发展规划等;要编写乡村规划实用手册, 指明如何通过创造性的建设规划, 实现保留乡村特色的目标, 帮助乡村确定最适合建房的区域和值得保留的村镇风貌;要建立乡村经济、人口变化、土地利用的最新数据库;要召开乡村规划效果讨论会;要出版乡村景观特色及规划、设计的专业期刊;要向政府领导提供乡村建设要求和先进管理的实用手册。三是要将乡村城镇化建设纳入自治区发展计划, 对其实行必要的财政补贴。自治区财政应从预算中划出一定比例, 用于乡村建设。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差别采取不同标准的补贴。要推行“农村综合发展计划”, 制定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开发、建设的法规, 以有效地保证乡村城镇化建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四是要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建立健全乡镇建设管理机构, 具体从事乡村建设的指导和管理。我区乡村建设专业技术人才缺少, 要实行定向培养人才, 与大专院校签订专业人才培养协议, 实行原地输送, 回原地工作的人才培养计划。乡镇建设管理机构, 要配足人员, 每个乡镇至少要配备8~10名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较大的乡镇, 要配备10名以上。要制定针对乡镇建设管理机构人员的优惠政策, 管理人员的技术服务、工资、福利等应给予特殊政策保护。管理人员的工资来源除了财政差额拨款外, 应将乡村建设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费等作为机构人员的工资来源之一, 以保证我区乡村城镇化建设队伍的稳定性。五是各级政府要派出城镇化建设工作组, 深入基层, 指导帮助基层开展工作, 为乡村城镇化建设传递信息, 做好技术服务, 形成上下相互配合的城镇化建设管理体系。六是要制定稳定农村人口的政策, 从农业人口的生产经营和农村建设中体现政府的关怀。七是要成立小城镇新兴产业研究开发机构, 组织研究制定产业、产品开发计划, 为小城镇的新兴产业开发提供方案。八是要制定小城镇新的户籍管理规定, 放宽农业人口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

六、以为民办实事的热心, 搞好乡村居住环境建设, 为乡村城市化创造条件

我区是欠发达地区, 经济基础薄弱, 大多数边远山村居住条件差, 一些边远地区村民居住的是茅草房和木结构房子, 且无防火设施和防火通道, 导致火灾频发。国家每年要投入大笔火灾救济资金用于灾民重建。各地政府, 特别是边远地区的领导, 要把改造乡村居住条件作为为民办实事、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树立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的信心, 努力改善村民居住环境。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 这是推进乡村城镇化进程的基础。

一是各地要成立由建设、环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计生部门人员组成的乡村环境改造指导组, 实施乡村环境整治, 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 开展乡村环境改造工作, 通过指导组的齐抓共管, 形成广大农村学科学、用科学、文明向上的氛围。二是要制定乡村居住环境改造的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要同城乡风貌改造、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以推进乡村城镇化进程为目标, 以改造村民委村庄为起点, 以公路、街道、路灯、沼气、燃气、排污、防火为改造重点, 认真组织实施方案。三是各地政府要为乡村居住环境改造做好服务, 做好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的规划。要为村民传授新村建设技术规范, 提供农房改造设计图纸和建筑图集, 组织技术人员下村屯指导民房改造。四是要组织编制村民委村庄改造规划。村民委所在地是农村经济文化的中心, 要建成资源加工型村庄, 发展村办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种养业, 并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心。五是要大力扶持和发展乡村住房改造合作建设, 引导村民自己动手, 以互助、互济的建设方式, 培养村民的集体互助观, 使新村的规划、建设、管理、维修和服务融为一体, 把乡村改造的目标转化为广大村民的行为纲领。各地政府应鼓励村民合作建房, 并对其给予适当补贴和奖励。六是要推行乡村环境改造试点, 总结推广经验, 发挥示范作用。

七、以迎头赶上的信心, 统筹城乡建设, 加大乡村建设力度, 推进乡村城市化进程

我区城镇化水平低, 村镇建设滞后, 城乡差别拉大, 这主要是因为过去没有处理好小城镇与大城市以及村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 大力拓展发展空间。”因此, 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势在必行, 各级领导要坚定信心, 迎头赶上。

加快推进团场小城镇建设步伐 篇3

[关键词] 团场 小城镇 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兵团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兵团小城镇建设能够实现团场劳动力非农产业的就地转移。小城镇过程是城镇人口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伴随着团场劳动力向城镇聚集,以最小化成本实现劳动力转移,解决团场二三产业劳动力的需求,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聚集提供有利条件。通过小城镇建设,改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为工业发展搭建平台。以城镇化建设带动工业化和产业化发展,工业化和产业化促进城镇化建设,“三化”的协调发展,产生带动和聚合效应。小城镇建設有利于提高团场人口的整体素质。城镇化建设可以使各类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发挥聚集效益。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的聚集和优化配置,刺激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小城镇建设通过人财物的聚集,繁荣团场经济,拉动消费市场和农场消费需求,对改善团场职工的生产、生活环境必将产生积极影响,对稳定职工队伍,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团场在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基础上,场部经济有较快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二、三产业迅速发展、人口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张,成为团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发挥着将区域内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兵团体制问题,团场小城镇管理机构不具备工商、税收等管理权限,无法享受税收返还政策,小城镇建设缺乏财政来源。除了部分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外,建设资金主要依靠自我积累加以解决。不仅加重了职工的负担,而且导致小城镇建设投入长期不足。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滞后,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难以发挥。兵团党委提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建设,实现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发展,并作为当前和今后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就目前农场小城镇建设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团场小城镇现状和问题

1.小城镇数量多且规模小,分布散乱

由于受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交通、历史原因等限制,小城镇的规模普遍较小,形成以团部为中心的众多小城镇格局。在农六师东西绵延500公里,散布着东中西线的21个农牧团场,点多面散,小城镇分布疏散、相距较远,城镇分布不均衡,地域差异显著。从人口规模看,分布在西线的团场如芳草湖5万、新湖3万的人口,分布在东线的107团、108团、109团、110团等人口规模在3千~5千人。城镇规模及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

2.小城镇基础设施薄弱,功能难以发挥

总体来讲,农六师各团场的小城镇建设有了一些基础,团场所辖区域内“五通“率(通电、通邮、通电话、通自来水、通公路)大大提高,但就目前基础设施状况还不能有利支持小城镇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行和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相当一部分小城镇只承担着简单的商品交换集散功能和行政职能,没有发挥出一定区域内的工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财政金融、通讯信息、科技教育和政治文化中心等职能。城镇职能的单一,不利于形成集多种类型极化于一体的地域经济体系城镇,加之部分城镇的主导职能与区域经济体系脱节,形成二元型经济结构,限制了小城镇作用的发挥,而单一极化往往是单向驱动,对地区的综合经济发展作用不显著,无法实现地域内的增长极核作用,不能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不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3.小城镇经济实力存在差距,发展不平衡

由于受自然和资源条件的限制,农六师东中西线的小城镇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和不平衡。西线团场以棉花种植为主,经济效益较好,中线团场以城郊经济和棉花种植为主,经济效益处中等水平,而东线团场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团场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从GDP指标看,西线的芳草湖、新湖的2005年GDP为 48523万元、42429万元,东线的 108团、109团、110团2005年的GDP为5088万元、3738万元、4493万元。东线团场不足西线团场的10%。从二三产业比重看,西线团场的二三产业的比重不足30%,东线团场的二三产业比重在40%左右,高于西线团场,但绝对量较少,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二、因地制宜,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1.充分利用政策和财政支持,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返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要让公共财政较大幅度向农村倾斜。要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逐步向农村倾斜。增加政府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强化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包括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广播电视在的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团场小城镇建设应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时机,在团场的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积极争取财政转移,同时充分利用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政策,用好用足政策,争取建设资金。加大与地方经济的融合,积极协调与地方的税收关系,争取税收的部分返还,以解决团场无税收来源的困境。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开拓城镇建设的投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通过直接引资方式,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小城镇建设,形成一个包括国家投资、社会投资、个人投资和引进外资在内的多元化投资格局,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资金来源,从而解决团场小城镇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2.坚持发展特色经济,建立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产业是兴城立镇的根本,是推动城镇发展的动力源泉。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有意识地把一些工业项目引进到小城镇中。特别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形成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农六师团场分布在东西500公里的狭长区域内,因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天然的农业结构。东线团场以生产粮食为主,西线团场以生产棉花为主,中线团场以城郊经济和特色蔬菜种植,形成了各具特色产业优势。在遵循城镇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团场实际,因地制宜,坚持发展特色经济,东线小城镇建设以粮食精深加工为特色,西线以棉花的加工业为特色,中线以特色种植为优势,形成产业支撑,以产业支撑促进小城镇建设步伐。

3.以中心团场建立为契机,快速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

农场小城镇建设应合理布局、有重点的稳步推进。农六师以团部为中心的小城镇面多点散,基础薄弱,这种布局不利于城镇化建设,不易形成规模效益和聚合效益,小城镇的功能将受到限制,对经济拉动作用难以发挥。农六师要在小城镇建设上加快步伐,根据兵团党委提出的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战略目标,结合建立中心团场扩大小城镇规模的具体部署,抓住小型团场进中心的契机,因地制宜整合小团场资源,将分散的小城镇建设纳入统一规划、形成相对集中的区域,集中有限的资金有重点的进行投入,尽快形成规模和效益。通过中心团场的建立,发挥积聚优势,有利于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要素的流动,形成合力发挥规模效益。

7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篇4

辽白一体化发展战略步伐加快。近年来,东辽经济开发区不断完善配套功能,增强园区承载力,已形成“三横六纵”的交通网络体系。东辽经济开发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大的承载能力、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高端的科学规划布局,与市经济开发区共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整体工业集群,辽白工业经济走廊联结日益紧密。

东辽县紧紧围绕辽白一体化战略布局。实施全域城镇化,围绕打造长—辽1小时经济·生活圈,构建环市区半小时生活圈,构筑以辽源市区为中心,以白泉镇为龙头,呼应长春、四平的城镇化网络格局。东荣大街、东裕路建设的顺利完成,与市经济开发区全线贯通,辽白之间又形成了一条快捷通道。2012年8月1日,辽白公交正式投入运营;

辽白之间的通讯区间费全部取消……东辽县在发展中将逐步实现与辽源主城区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产业同布、市场同体、环境同治,并向城市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交通一体化方向推进。

建设中心城,打造节点镇,推进特色区。东辽县坚持功能分区、产城融合、组团发展,重点推进渭津镇、安恕镇、安石镇、建安镇、金洲乡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依托各乡镇的地域特色、产业优势、发展潜力,大力建设粮食高产创建区、标准牧业养殖区、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形成“一乡一业、一镇一品”的发展格局。

突出金洲模式。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商招商”的模式,系统地开发和规划建设新型城镇,通过土地流转、农民上楼、就业保障,发展特色产业。金洲破解了发展城镇化的瓶颈,有效解决了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难题。目前,全乡近万亩土地已经实现流转。建起了万亩有机稻米基地和万亩果榛示范基地,全部实行机械化耕种,产业化经营模式使金洲公司的农业产值翻了1倍多,农民的年收入是原来的3倍多。公司还建设了10万吨生物质能源示范基地,通过生物质颗粒供暖,产能达到5000吨,产值可达600多万元。

加快推进老城区建设。今年,东辽县将改造和完善4个棚户区地块,建筑面积共15.852万平方米,用地面积16.7万平方米,可回迁安置2176户。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2个地块,建筑面积共20000平方米,用地面积1.6万平方米,可回迁安置340户,目前正在办理立项、环评和项目评审。连泉山公园二期建设工程,将完成山间通路、东坡绿化,抓好溪水广场二期改造,向南扩建8000平方米,对东盛大街、园西路、胶片路、连泉南路路灯进行改造,实现9条黑胡同治理工程,目前,路灯设计已经完成。东辽县燃气管网建设已经与中国石油公司签订框架协议,工程将于年底完成,实现县城燃气管网供气。

加快高优生态茶园建设步伐 篇5

题目:高优生态茶园建设调研报告

班级:电子信息工程07-02 姓名:杨晓坤

2010年1月

-1-2009

整合资源 优化布局

加快高优生态茶园建设步伐

近年来,我县按照“绿色、生态、环保、安全”的茶叶消费时尚,切实加大生态茶园建设力度,不断开发绿色食品茶、有机茶,有效占领无公害茶叶市场,茶园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与目前国际、国内茶叶市场的总体需求相比较,我县茶叶在品质上、规模上仍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合理的整合改造现有低产茶园资源,突出重点优化茶园布局结构,打造高产、质优、园林化生态茶园基地是壮大我县茶叶产业发展必然之路。温泉是昌宁县的茶叶大乡,同时茶叶也是温泉乡主要的传统优势产业,根据我到温泉一个月的调查研究,结合近年茶叶市场供求情况,就我乡茶叶产业的发展谈几点意见:

一、温泉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一)温泉茶叶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温泉乡境内自然条件优越,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品种资源丰富,是尼诺绿茶的主要产地。全乡现已建立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和技术推广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的茶叶种植、生产经验,已实现传统生产工艺向现代生产工艺转变,已创制出红茶、绿茶、普洱茶等多个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其中尼诺绿茶曾获“陆羽杯”奖、金钟奖、马来西亚国际工商展机构金奖和中国昆明科技成果暨新技术新产品展览交易会金奖。目前,全乡共有茶园面积26433.5亩,投采面积达25388.5亩,有茶叶初制加工企业86个,精制茶厂4个,茶叶精制生产线4条,初精制生产能力170万公斤以上,初具茶叶产业化经营企业3个。

(二)茶叶是促进温泉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骨干产业

温泉乡茶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茶叶遍及全乡168个村民小组的99%以上农户,茶叶生产、加工、流通从业人员近千人,占全乡总人口4%,全乡农业人口中近三分之二为茶农。茶叶发展集中在光山村、联席村、温泉村、下六甲村、尼诺村、松山村、鹿塘村,这些村村民的人均收入有近80%为茶叶收入。

(三)温泉乡茶叶产业发展已出现良好态势

全乡茶叶面积不断增加,茶农思想认识不断提高,茶叶产业发展科技含量不断提升。龙头企业基本培植成功,并且实力逐渐增强。有机茶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生产基地步伐加快,全乡已建立15000多亩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2007年计

划发展3500亩高优生态茶园,5700亩低产老茶园改造正在进行当中。有2家茶叶企业取得了茶叶生产市场准入“QS”认证。普洱茶及以生产普洱茶为原料的晒青绿茶数量不断增加,温泉乡有普洱茶生产企业5家,产量近百吨。茶文化底蕴不断提升,借“千年茶乡”系列活动之机,大力宣扬了温泉茶品牌,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提高了温泉茶品牌对外的知名度,同时引进了新的普洱茶生产企业,提升了温泉茶文化底蕴。茶叶价格迅猛增长,茶农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户从事茶叶生产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二、温泉茶叶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十一五”以来,温泉乡茶叶产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发展中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茶叶作为产业发展的地位及作用认识不足,个别村与农户对茶叶作为产业长远发展重视程度不够

今年温泉乡春茶收鲜均价达15.29元/公斤,销售干茶均价达63.9元/公斤。仅春茶期间,全乡户均茶叶收入就达9446元,人均收入达2233元,人均茶叶收入比上年同期499元增1734元,增合347.4%,收入在2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农户有1539户,就目前温泉农村经济而言,茶叶产业是任何产业无法替代的。

(二)茶园基础设施差,管理粗放,单产低,效益差

在温泉26433.5亩茶园中,有11000多亩茶园因管理不善,产量、质量较差,茶园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加之茶农对鲜叶的采摘质量不高,导致部分茶园单产低,综合效益相对较低。

(三)投入不足,管理滞后,“温泉茶”品牌效应不高

外地茶叶流入我乡掺充温泉茶出售的情况突出,管理滞后,资金投入不足,科技措施不到位,有面积规模而没有规模效益,发展层次较低,制茶企业多而小,品牌多而杂,茶叶资源没有得到较好整合。

(四)观念落后,外资引进困难,牵动力不强

部分干部群众的观念落后,存在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农思想,投资环境还不够理想,招商引资工作难度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商对茶叶产业的投资开发。产品结构不合理,还有大量低档次的晒青毛茶,群众发展茶叶的效益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三、加快温泉乡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

(一)抓好种植加工,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

为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全面提高茶叶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使茶叶进一步向良种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一是优化区域布局。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新植一批”的原则对茶叶继续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良种化种植。二是切实加大中低产茶园改造力度,要通过强化茶园水利基础设施,改植换种等手段,全面对中低产茶园实施改造提升,提高单产水平。三是全力抓好新植茶园建设,对新植的茶园按生态、无公害的技术要求进行发展。四是对现有茶叶初制加工企业实施整合改造。五是努力推进茶叶深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对基础好、规模大的加工企业实施重点支持,促进其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加工水平。六是调整产品结构,加快适销对路产品查发。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产品结构,既要巩固传统产品生产,又要切实加快适销对路产品开发。

(二)弘扬茶文化,促进茶叶贸易

温泉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要充分挖掘我乡茶历史、文化遗存,向外推介我乡茶资源、茶产品、茶企业、茶贸易,提升温泉茶文化底蕴和茶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茶叶销售,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要完善市场网络;二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三要继续发挥茶叶协会的作用,进一步规范全乡茶叶交易市场。

(三)建设高优园林化示范样板,带动温泉茶叶深入发展

2008年,争取项目,整合资金,在“云保线”习谦桥至大桥洼子段的公路两侧常耕地内(涉及温泉村湾塘、红土、里睦、山田、王家寨、中寨、五石美、徐家寨、赵家寨、陈家寨、杨家寨、街子、澡塘、大领岗、西山、何家寨等村民小组)建设1500以上的高优生态园林化样板茶园,在提高温泉茶叶对外知名度的同时,打造昌宁县南大门的优势,叫响名符其实的“茶乡温泉”,带动温泉茶叶产业深入发展。

(四)打造“温泉茶叶”品牌,扩大温泉茶叶市场影响力

一是整合温泉乡茶叶品牌。对温泉乡茶叶现有品牌进行认真筛选,继续打造具有温泉乡特色与代表性的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同时,规范茶叶市场,打击不正当竞争,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切实加大温泉乡茶叶品牌的保护工作。二是

强化茶叶市场营销,建立茶叶市场营销体系。通过发展专业化营销企业、建立茶叶专卖市场,举办各类茶营销活动,发展茶叶订单、促进温泉乡茶叶销售。通过开展温泉乡古茶树资源保护、温泉乡茶文化挖掘与温泉乡发展旅游业结合,宣传温泉乡茶叶,促进温泉乡茶业发展。

创新党的建设 加快转型步伐 篇6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决定》,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党组织把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以争创全省党建工作模范区为目标,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牢牢把握“三个结合”的原则。与提升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发展结合起来。紧紧围绕“谋创新、快转型、惠民生、促发展”的工作主线,化危机为机遇,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意识、科技意识、人才意识、文化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与提升执政能力,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结合起来。将科学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务实干好每一天,创新做好每件事,冲刺完成“十一五”规划,科学谋划“十二五”规划。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我们着力推动科学发展,有效应对各种挑战,谱写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中国发展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引导到调整经济结构、加强节能环保、深化改革开放上来,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迁,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型。转型期的社会结构、结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而剧烈的变化,新课题新挑战层出不穷。执政党要适应社会变迁,完成新的使命,就必须用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成为一个能够真正站在时代前列的现代化政党。党的十七大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

党建改革创新,是社会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使然,必须在社会转型的视域下来考察,以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对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进行全面创新。为加快党的转型建设步伐,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突出思想价值认同,着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凝心聚力。

切实把全体党员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转型发展战略目标上,为转型时期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一是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进一步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带动全体党员,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树立正确的信念观。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三是树立正确的和谐观。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

二创新党的领导方式和抗政方式,实现领导行为和执政行为现代化

围绕转型发展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提升各级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围绕科学发展配优干部队伍。积极探索党委新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形成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此同时改革创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现党的领导行为和执政方式现代化,涉及的问题很多,核心问题是改革领导体制,理顺党和国家政权机关的职

能关系,改进执政党党介入国家政权机关的方式。”党不是政权本身,不能取代政权机关的职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必须对国家政权机关的各方面的工作实行统一领导,但它不是行政组织和经济文化组织,因此不能直接干预。要按照法定程序,把党的执政主张通过立法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法规,然后,再由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借助行政强制力来加以推行。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即管大政方针和重大决策,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依靠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带领群众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总之,要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协调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通过依法领导和依法执政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三固本强基加强党的基层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处在各项工作的第一线,时刻与广大人民群众相联系,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加强,而是要推进组织和制度创新,广大基层对制度创新有着十分迫切的需求。现实表明,新时期以来,虽然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建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计划时期形成的一套制度体制和运行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明显制约了基层党建工作和其它工作的成效。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转型,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经营形式的多样化,基层党建的领域、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层党组织面临的工作对象更加复杂,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因而已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用简单的方式对基层社会的所有问题进行统一的解决,迫切需要我们在基层党建工作的制度、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上适应这些变化,积极探索创新。基层党建的创新,应当紧密结合、社区、学校、机关、、社团各自的实际和特点,探索适应不同地方、部门和单位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创新过程中,既要注重上级组织的推动,更要充分发挥基层的首创精神,把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自主权交给基层。对基层的新观点、新做法,不应妄加判断,而应提倡个性,允许差别,能推行的就推行,暂时不能推广的先试点再推广。开展基层党建的创新实践,还要建立完善创新的动力保障机制,多方面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使基层党组织有足够的动力、压力和能力按照中央的要求有效地开展工作。为此,必须形成一套对基层党组织及其负责人进行评价、奖惩的科学合理机制,既能保障和鼓励基层党组织的一班人奋力工作,大胆开拓,又能有效地制约他们的违纪违规行为。

四创新党风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制度体制机制

现实证明:决定政党执政和政权存在的关键是民心所向。执政党必须以优良的作风去最大程度地争取执政资源,巩固执政地位,赢得民心。改革开放以后,党风呈滑坡的现象,党风建设的形势一直比较严峻,虽然从中央到基层,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党风建设,始终把党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也取得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根本的还是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创新不够,跟不上形势尤其是党风形势的发展。因此,创新党风建设的制度体制机制,就成为推进党风建设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

从制度创新层面讲,应当更加注重制度的预前性,制度对党风行为的规范要尽量前置,而不是跟在党风形势的后面跑,发现了什么样的党风问题,才来制定什么样的制度。从体制机制方面看,应当改变过去线性的党风建设模式——上对下提出要求,建立上下左右相互联动的模式,让每个党员和干部、每个领导班子都处在立体联动的党风建设网络中,通过网络发挥联动合力效应,使党风建设取得倍增的效果。此外,建立健全党风建设科学考评体系,也是有效开展党风建设的关键。应把党风考核与干部考核、工作目标考核同时进行,考核情况列入党风廉政档案,作为晋升、奖惩和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改革开放以来,党内的腐败现象逐渐呈现高发蔓延态势,反腐保廉成为一场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严重的斗争。在新的形势下,反腐败斗争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转换思路,克服单纯办案观点,树立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和系统论思想,在体制机制上改革创新。要实现从以权力反腐为主到以制度反腐为主、从以被动防御为主到以主动进攻为主、从以事后监督为主到以事前监督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既要坚持从严治标,进一步加大办案力度,坚决惩治腐败,又必须认真研究和切实做好预防工作,健全和创新、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监控力度,重心靠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提升党的创新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以给人民带来幸福的行动来体现党的先进性,以造福人民的业绩体现执政能力,切实把党的领导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党的创新建设的现实动力,为开创转型发展局面提供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我们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努力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也是其前提。中国经济呈现稳健有力的发展势头,同时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依然极其复杂。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不牢,不同国家经济增长情况各异,全球流动性大量增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一些新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多。国内输入型通胀与结构性价格上涨因素相互交织,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不小。应对新的形势,我们将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优化公共支出结构、投资结构和信贷结构,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还将把有效的宏观调控和健全的市场机制结合起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各类经济主体的发展潜能,提升经济的内在活力,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坚持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在扩大开放的同时着力扩大内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中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不高,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同时,经济增长空间广阔,国内需求潜力巨大,是我们发展的特有优势。扩大内需的重点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这就需要通过鼓励就业创业、加强公共服务等措施,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增加群众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因此,中国“十二五”规划要求,努力实现“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为体现这个思路,提出了经济年均增长7%、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的预期目标,还提出了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均增长10%以上等相应指标。这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也是扩大内需的客观需要。我们还将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持续释放内需潜力,逐步使中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第三,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和创新驱动的轨道。中国已是经济大国,但企业活力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我们认识到,无论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还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需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挖掘企业创新发展的潜力。今后五年,中国将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

定不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重点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关键技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同时,切实加强农业基础,改造提升制造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低碳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和综合运输体系,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推动形成科技引领、创新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第四,进一步加大改革攻坚力度。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身是经济社会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同时也需要健全的体制机制作保障。我们将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更加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的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和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形成有激励有约束的制度安排,把“十二五”发展的主题主线落到实处。主要任务有: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焕发经济主体转变发展方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市场功能;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

第五,统筹实施重大民生工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重大民生工程,既是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也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十二五”时期,我们将致力于加强社会建设,实施改善民生的十大行动计划,在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等领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中国当前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和硬任务,正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展开。今年计划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包括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明年将再开工建设1000万套,力争早日改善中低收入居民住房条件。同时,中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在深入推进,今年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全民基本医保、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拓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经过不懈努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总之,我们将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改革的成果。

经历三十多年的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已深深融入世界经济。为了真正做到党的创新建设加快转型步伐。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以更加虚心的态度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以更加务实的行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坚定不移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转变,完善区域开放格局,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推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努力实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成长。当今世界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之中。中国有句古话:变则通。顺应时代要求,我们正在推进经济转型和模式创新,这必将推动中国发展实现新的跨越,也会与世界经济的革新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可以预见,中国扩大内需的努力,中国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将给各国企业带来更多商机,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拉动力量。我们希望,国际社会进一步加强务实合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携手前进、互利共赢,促进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和健康发展。

创新党的建设 加快转型步伐

学院:数计学院

班级:0804班

7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篇7

1.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改变思想观念, 提高人生价值

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先进文化为载体, 先进文化思想武装的头脑既能改变思想观念又能提高人生价值。

在农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既是抵御陈腐、愚昧、落后思潮的现实需求, 又是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只有先进文化占领了这块阵地才能抵制庸俗、低俗的文化娱乐, 扼制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在农村的市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加快先进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1.2 提高生活质量, 构建和谐平台

文化活动它不仅是休闲娱乐, 更具有陶冶情操、调适情绪、培育人格的功效。在一些集体的文化活动中还能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各尽其责各展其能的生活态度。也可减少因为生活单一苦闷, 一些无知农民或因家族关系、感情纠葛等打架斗殴。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经济损、保证了人生安全、增加了知识面, 提高了生活质量、构建了和谐平台。

1.3 提高科技意识, 促进经济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没有科技支撑就无法谈经济发展, 更莫谈调整产业结构, 改变传统种养观念。在我们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 传统农业模式一直占主导地位, 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近两年来由于影视文化增强, 很多农民通过电视看到了其它地区农业的发展, 也勇于接收了调整种养模式和方法的新思想,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凋整面较窄, 其科技含量严重不足。更突出的问题是有些上进的农户已萌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思想, 但是苦无可靠的技术, 和科技资料可查。所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特别是加大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 和农家书屋里农科书籍的储备必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4 宣传政策的窗口, 搞好干群关系的纽带

由于影视、广播、农家书屋等的作用, 使很多农民了解了国家的政策和方针、董得了一定的法律知识、科技文化知识, 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合理性、科学性、合法性得到了提高。这样既有利宣传政策、协调干群关系, 更有利于农村政权的持续稳定, 所以说农村文化阵地是宣传政策的窗口、搞好干群关系的纽带。

2. 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各村的文化活动场所严重不足, 基础设施极少, 很多村

只是落于形式, 资金投入更是少之又少, 根本无法长时间持续地开展活动。

2.2 乡镇文站专业人员工作力度不够, 首先是由于乡镇文化

站人员有限, 其次是由于乡村工作复杂, 政府必须要求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包村, 以所包村的中心工作为主, 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2.3 村级组织重视不够、管理不当, 农家书屋和广番没有充分利用。

2.4 宣传不力, 没有充分的宣传, 使得多数农民不了解农家书屋, 更没有到农家书屋吸取营养。

3. 建议

3.1 由于经济文化浪潮的冲击, 很多农民都不重视文化科技

知识的学习只看到眼前的微小利益而不知道科技文化知识才是发展经济的源泉和构建和谐的基础。再加上过去注重城市的发展轻视农村的思想一时难以彻底转变, 所以乡镇领导必须转变观念、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大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力度, 才能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

3.2 完善设施加强村级文化阵地的建设, 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3.2.1 对村级文化活动中心 (活动室) 必须有一定的量化标准, 如器材数量、场地面积、质量等必须严格按标准执行。

3.2.2 农家书屋的建设必须合理选址, 找交通便利人口密集

的地方建设。还要有一定的面积, 和相关设备, 决不允许为了应付检查验收, 随便找个地方挂牌应付了事。

3.2.3 必须明确专人管理农家书屋, 并且必须规定时间上下班。确保农家书屋的正常开放, 让农家书屋真正惠农。

3.2.4 加强有线电视的管理维护, 确保电视的正常收视。改善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政策知晓率。

3.2.5 把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列为村级工作业级考核, 对做得好的村给予奖励, 对好的经验在全镇推广。

3.2.6 加强对文化阵地建设的督查, 发现问题限期整改, 对

造成阵地流失或长期不能有效组织好阵地活动的村和包村负责人给予批评。

3.3 要根据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开展多样式文化活动, 这样农民既易于接受又有利于农民之间的和谐相处。

3.4 充分利用文化阵地宣传国家的法律、科技、先进文化知识和进行爱国主主义教育。

3.5 要大力提高农村广播电视的入户率, 为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3.6 农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创造了一些有益的文艺活动

必须鼓励其继承和发扬, 同时支持和鼓励农户自发组织一些有益的文艺活动。

3.7 村级文化建设是大家的事, 要昌导全民有齐抓共管的意

识, 相互监督、共同投入精力、财力和物力。对驻村企业、和热心富裕人士施行拉暂助的方式增加投入。

总之, 农村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促进和谐构建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至关重要, 所以必须想尽千方百计把它做好做强, 使其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在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是社会的主体, 但农村的文化基础和科技意识较差, 这不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构建和谐。所以当务之急必须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本文重点提出了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与看法, 并说明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快建设步伐 成就和谐绿博 篇8

中国绿博会是我国绿化领域组织层次最高的综合性博览会,被称为我国林业领域的“奥运会”。2005年,由全国绿委、国家林业局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同办的首届中国绿色博览会在南京召开。五年后的今天,河南省郑州市正在为举办第二届绿博会积极备战。本期,让记者带你走进河南,了解绿博,了解生态郑州。

2008年12月,经过激烈的角逐,郑州在九座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摘得第二届中国绿博会的承办权。这座黄河岸边的城市,正借着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生态发展的东风,实践着跨越式发展。近日,记者来到了绿博园,采访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跃华。

优势凸显 奠定申办基础

《经济》:郑州市申办第二届中国绿博会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王跃华:近几年,郑州市生态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城乡绿化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绿化提高了城市品位,拓展了城市发展的生态容量,优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增强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城市发展活力,改善了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郑州市之所以能够从9座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取得第二届绿博会承办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地处中原,交通便利。郑州被称为是“火车拉来的城市”,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郑州东站是全国最大的零担货运站。多条高速公路和国道干线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是全国五大航空港之一,与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通航,开办有直飞香港、澳门的包机业务。

二是设施齐全,经验丰富。郑州会展业发达,被评为中国最佳会展城市、中国最具潜力的会展新锐城市。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是亚洲一流的会展场所,全市现有旅游星级饭店112家,具有举办大型活动所需的设施和接待服务能力。郑州曾先后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第十届亚洲艺术节等大型会展活动,有丰富的办会经验。

三是生态绿化,成效显著。郑州市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郑州赢得了“绿城”的美誉。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的指导思想,相继实施了森林生态城和园林绿地系统工程,森林和绿地量进一步扩大,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誉称号,为绿博会的申办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条件。

四是自然条件,适宜办会。郑州地处豫西山区向黄淮平原过渡地带,地形上有承东启西之势,地形地貌丰富多变,境内山地、丘陵、平原、黄土沟壑等均有分布。气候处于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地带,属于干旱、半干旱的北温带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物种丰富。郑州地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分界线处,土壤主要为褐土、潮土、棕土等,所有的北方植物和大多数长江以南的植物均能在郑州地区健康生长,这里已成为很多植物南引北移的中转站。

《经济》:在取得绿博会的承办权之后,为了保证绿博会的成功举办,郑州市做了哪些准备?

王跃华:2008年12月我们取得了绿博会的承办权,之后马上投入到了紧张的筹备工作之中。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成立了绿博会执委会,抽调了林业局及各市直机关多名同志,负责绿博会筹备工作。绿博会是一种开放式的博览会,涉及内容丰富,参与面广泛,不仅有室外展园(即绿博园),还有绿色论坛、苗木、花卉、园林绿化机械的展览展示,以及盆景奇石展、书画摄影展、插花比赛、文化演艺等活动。为了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展开,我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首先,绿博园是绿博会的关键亮点,也是整个工作的重点。我们在绿博园选址、规划设计、用地审批、地上附属物清理补偿,外围水、电、路等基础配套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园址的选择,市长亲自带领大家现场调查,经过严密调研和讨论之后,最终定址于郑州新区白沙组团和官渡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带之中。

其次是邀展招商,鼓励各地、各行业积极参展。为了使更多的地区能够顺利来到郑州参展,我们制定了“一对一服务”的政策,即一个市直单位(县、市、区)负责一个参展单位的邀展、建园(绿博园绿化景点)、布展、展会的全程接待服务,此外,还由市里统一组织人员,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邀展招商。

再次,积极借鉴办展经验。我们不止一次派人到南京学习他们举办首届绿博会的经验。此外还派专人到北京顺义、沈阳学习办展会的经验。据此,我们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根据各单位建园面积及投资额度,为各参展团提供适当额度的补贴和必要的交通工具,并免费提供水、电、土、沙、碎石等基本建筑材料;同时,为各参展团协调展会所需的工商、税务、海关、银行、动植物检验、检疫等服务。

同时,绿博会执委会办公室成立了综合协调、宣传活动等十个工作部门,分工协作,推进筹备工作的有序进展。还将设置新闻中心,增设专线公交等,及时提供信息,保障交通畅通,方便参展及游人参观。为了保障交通顺畅,位于绿博园北门前的郑汴物流通道和东门前的人文路的修建开工时间都提前了,而且在保证高质量的前提下工期进度也很快,现已接近尾声。

最后就是围绕绿博会组织一系列活动,如新闻发布会,开幕式、闭幕式、绿色论坛、各类比赛、文艺汇演等。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工作重点,进行倒排工期,细化每个阶段的任务,以确保圆满完成各项筹备工作。

《经济》:绿博园的园址最终定在了中牟县。郑州市是怎么考虑的?

王跃华:绿博园建成后,将是一个永久性的展园。郑州市对展园选址非常重视,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最终将绿博园的地址选定在中牟县,应当说是最佳的选择。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中牟县位于郑州与开封之间,而绿博园就在郑州市区与中牟县城中间,南邻郑汴公路,北靠郑开大道,交通十分便利,便于参观游览。其次,绿博园原本就是中牟县国有林场西林区,处于郑州新区白沙组团和官渡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带中,具有比较好的绿化基础和生态环境条件。其三,考虑绿博园建设时间紧、任务重,而在此建园,不仅可减少拆迁,还避免占用耕地,前期工作量相对较小,可为园区建设提供较充裕的时间。其四,在此处建园,符合郑州市发展的战略布局。绿博园与新的郑东新区将连为一体,极大地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提高空气质量,进而改善郑州新区的投资环境,这对郑州新区的建设和发展,以至郑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都会起到持续的推动作用。

绿博会不只是一顿生态大餐

《经济》:在您看来,绿博会的召开有何意义?

王跃华:绿博会可以说是一场生态盛会,不仅是宣传和全面展示我国造林绿化事业所取得建设成就的良好平台,还是一次弘扬生态文明的良好契机,意义重大。绿博会的宗旨在于展示全国各地造林绿化、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倡导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以创新的意识、盛大的规模、丰富的内容、一流的品位为目标。通过开展绿化行业技术、经济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国土绿化水平,促进全国绿化产业和绿化事业的发展。同时,以此作为重要平台,宣传国土绿化方针政策,展示全国国土绿化和林业事业建设成就,交流我国绿化领域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成果、新产品,激发人民群众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和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引导人民自觉投身于国土绿化事业,从而促进国土绿化和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

《经济》:第二届中国绿博会在郑州举办,会给郑州市带来哪些收益?

王跃华:本届绿博会在郑州市举办,不管是增强郑州的生态质量,还是对于提高郑州市的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促进中原崛起,实现“三化两型”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目标,都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是生态效益增强。申报举办绿博会之前,我市就大力推进绿化建设,市民也都亲身感受到了绿化的成果。在筹备绿博会期间,绿博园的建设是很重要的一环,园区内栽种的树木以及各地的展园都是永久存在的,生态效益增强。

其次促进经济发展。作为林业界的“世博会”,绿博会在我市召开,扩大了我市的城市知名度,增强了我的市竞争力和辐射力,将为郑州市以及整个河南的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机遇。绿博会的召开以及绿博园的建设给周边的村庄带来了许多就业的机会。绿博会期间以及后绿博会时期的公交专线、园区管护也会提供许多就业岗位。此外绿博会的召开必将引来全国乃至世界朋友的到来,这将为郑州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商机。

最后,市民的生态文化意识也得到提高。在绿博会期间,除绿博园参观之外还包括室内展览、室外展园、绿色论坛、学术交流研讨及贸易活动等项内容,涵盖全国各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国土绿化新成就和特色园林,饱含着浓厚的生态文化元素,不仅会给郑州市人民留下一个值得永久保存的园林精品,而且作为城市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将进一步提高城市品位,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城市文化水平。在绿博会期间,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激发了群众参与绿化建设的热情,增强“植绿、爱绿、护绿、兴绿”意识,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城乡绿化事业,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

保证工期质量 抓紧时间施工

《经济》:现在距离绿博会的召开还有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大家对绿博园建设情况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我们到绿博园的当天,看到的也是一片繁忙施工的场景。能谈谈目前工程的进展情况吗?

王跃华:目前,绿博园建设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以钢结构为主体的建筑工程、土建工程基本结束,转入钢结构安装和内部装修、装饰,8月底可全部完成。94个展园中,已有63个全部完工,其余各园也已进入工程扫尾阶段。园区内已开始安放座椅、果皮箱,“绕行三五步,留得芳草在”,“少一串脚印,多一份绿意”等话语温馨的提示牌也已放置在园区草坪内。可能总体的进度同计划相比慢了一些,这些也与高温多雨的天气有关,现在园区的建设实行24小时三班倒工作,省、市林业局的相关领导也是常驻绿博园,一天两次视察工程的进展情况,确保工程的进度。

《经济》:据了解,全绿委、国家林业局、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和单位,对本次绿博会给予了很大关注和支持,能否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王跃华:是的。各级领导对绿博会举办和绿博园建设都很重视。全绿委在郑州3次召开全国绿办主任会议,河南省刘满仓副省长亲自主持召开了10次绿博会协调会和现场办公会,郑州市领导召开绿博会执委会会议和执委办会议30多次,安排、部署、督促绿博会筹备和绿博园建设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问题。8月22日,国家林业局原副局长李育才来到现场视察工程进度情况,这已是他第六次来到绿博园了。不仅如此,自从绿博园动土施工以来,几乎每天都有相关领导到现场视察。全绿委、国家林业局的领导,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如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郭庚茂,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连维良,副省长刘满仓,以及林业厅长等,都多次到绿博园工地视察工作。8月21日,副省长刘满仓来到绿博园视察,要求绿博园的后续工作要做到精细化,大到建筑物,小到一块砖,一株草,都要做精、做细;在游客接待服务上要做到人性化,从游人的行走、观看、休息、到吃饭、方便,都要体现以人为本;展园建设要做到艺术化,要有品位、有内涵,上到阳春白雪,下到下里巴人,都能欣赏;各种标识标牌要规范化,引导指示牌,景点介绍等要中英文对照,小食部、垃圾桶等要统一;从园区的管理到服务,从局部到整体要做到系统化;工作作风要军事化,集中人力,统一组织,步调一致,高效率、快节奏,强力推进绿博会筹备工作;各项工作要具体化,抓领导、领导抓,抓具体、具体抓,靠前指挥、亲临一线,超前谋划、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郑州市的领导,尤其是市长赵建才,以及其他领导,更是经常到建设工地指导工作,解决具体问题。全国各地建园的省、市、区、企业的有关领导,也都十分重视,来到现场指导工作,给予了很大支持,令我们十分感动,也深表感谢。

上一篇:春德育工作总结下一篇: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