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材料产业化步伐加快

2024-07-06

超材料产业化步伐加快(通用8篇)

超材料产业化步伐加快 篇1

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加快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我们搞了三天的新材料产业调研,实地考察了十几家新材料研究开发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加工企业。现召开有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继续进行研讨。

材料是工业的“粮食”。新材料与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并称为21世纪的三大关键技术,是高技术的先导和基础,未来发展潜力无限。在振兴老工业基地过程中,我们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着力推动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引领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发展新材料产业是面向新世纪竞争发展的重要支撑

新材料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新材料的发展起步于国防和战争需要、核能的利用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需求。进入21世纪以后,卫生保健、环保、能源、经济持续增长以及信息处理和应用成为新材料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极大地促进了新材料的发展。据统计,到2006年全球新材料产值超过了5000亿美元,是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尤其是半导体专用新材料、磁性材料、激光晶体、锂离子电池、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材料、环境工程材料等,都在以远高于传统产业的速度发展。近年来我国新材料市场快速膨胀。据有关机构预测,包括磁性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信息功能陶瓷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半导体材料、有机发光材料等,市场规模在2010年将达到823亿元,在2012年将达到1300亿元。其中,光电新材料、电池新材料将“唱主角”,在新材料产业结构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新材料产业已经成为新一轮竞争发展的制高点。美国、日本、欧洲是世界新材料生产的主要国家。它们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制定了相关产业和科技发展计划,如美国的21世纪国家纳米纲要、光电子计划、光伏计划、下一代照明光源计划、先进汽车材料计划,日本的纳米材料计划、21世纪之光计划,德国的21世纪新材料计划,欧盟的纳米计划等。发展的重点是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近年来,由于新材料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大了对新材料开发和研究的资金投入,使这一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长期以来,我国也非常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一些重点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目前我国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区域,依托市场优势建立了一批新材料产业基地,如江阴新材料产业带、宁波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等。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后,东北和西部也涌现了一批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特色材料产业基地,如营口的镁质材料、蒙西的稀土材料等。随着产业和市场的不断成熟,国内新材料基地内逐渐形成了相互协作的产业集群,不仅提高了新材料产业的创新能力,并辐射和带动了周边区域与相关产业的发展。

把新材料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对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具有重要作用。我省是一个资源大省,是能源、原材料基地,煤、木、油等资源型产业占了全省工业很大比重。由于长期的开发利用,林木、石油以及煤碳等资源都在衰减,化石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抓住时机,抓紧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而新材料如铝镁合金材料、复合材料、硅基材料、新能源材料、高分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呈现加快发展趋势,在我省工业结构中的位置将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在较短的时间内,摆脱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依托科技教育和人力资源,努力在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可持续性强的新材料等产

业上做文章,不断降低采掘等传统产业的比重,促进全省更快地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今年胡锦涛总书记和李克强副总理来黑龙江,都把摆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重大问题提出来。我们必须从全省发展大局出发,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形势,抓紧工作落实,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新材料产业,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全省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我省在发展新材料产业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一是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我省矿产储量丰厚,可开发利用的物产众多。在已查明的131种矿产资源中,探明储量的75种,居全国首位的有石油、石墨、矽线石、颜料黄黏土、长石、铸石用玄武岩、岩棉用玄武岩、火山灰、玻璃用大理岩和水泥用大理岩10种,全省64种主要矿产资源保有储量的潜在总价值为1.4万亿元。

二是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优势。截止2008年,我省拥有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257户,完成主营业务收入约1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2%,主要产品有铝镁合金材料、合金钢材料、石墨制品、硅基材料、新型能源材料、高分子材料、农药及中间体、油田化学品、新型建筑材料、复合材料等。有一批有实力、研发和市场拓展能力较强的企业,有些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及产品居国内领先地位。

三是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优势。我省拥有国内一流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材料科研密切相关的学院有3个,现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建有4个研究创新平台。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高分子材料系、金属材料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材料分析测试中心以及近20个研究所、研究室。还有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省石油化学研究院、大庆化工研究中心等一批研究机构。同时,我省新材料企业中,还有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新材料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四是具有增长的市场需求优势。我省装备、石化、能源、食品等四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技术与装备、环保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冶金、建材、森工、轻纺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都需要新材料的支撑。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产业规模扩大、结构升级将继续推进,也为新材料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省外市场空间。

下大气力将我省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

一是明确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战略。要用5-10年的时间,把我省建设成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聚集化、产业服务现代化、产业水平国际化的具有我省特色的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在发展目标上,今后5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0%以上,到2015年新材料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在此基础上,下一个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整体实力要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全省要重点建设新型镁合金材料、钛合金材料、新型合金钢、新型高强高效焊接材料、人工晶体、聚烯烃及改性材料等“六个优势特色产业链”,建设高档石墨制品、大直径硅单晶及新型半导体材料、新型陶瓷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特种铜合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七个优势特色产业群”。

二是制定和全面落实好扶持政策。抓紧制定出台《黑龙江省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导意

见》,明确提出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指导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同时,制定扶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政府采购政策、人才政策等各个方面。对进入新材料领域的投资、企业或者人才,给予显著的优惠,鼓励资源向新材料产业集聚。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改进服务经济发展的手段和方法。

三是要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发展体系。尽快建立既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又具有我省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科研成果外流、企业不肯承担中试风险、科研单位没有实力进行中试等一系列问题。尤其要探索“股份制”和“捆绑式项目开发”等利益联结机制,使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心创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机制。

四是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大财政的资金支持,安排研究开发的长期专项计划,为新材料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保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费用,利用政策降低企业投资风险,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政府资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介入,建立新材料产业投资的创新机制。要完善投融资政策,支持民间资本建立产业基金模式的风险投资机制。金融机构对市场发展前景好、技术含量高、企业信誉好、处于扩张期的新材料企业,要在提高授信额度、扩大流动资金放贷规模、简化放贷手续等方面给与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及股权质押融资,建立风险分担机制。黑龙江辰能担保公司等各级信用担保机构对新材料企业,要主动优先提供贷款担保服务。

五是促进军民科技与产业的资源整合。筛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显著的军转民项目,在省科技创新专项和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中拿出一定额度,专门支持军民结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强化沟通协调,积极与相关单位沟通协调,共同做好资金、项目、产品研发、发展外部环境等方面工作,协调解决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建立军民科技管理协调机制和军民两用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机制,形成军民两大研发体系协同配合与资源共享的创新平台。

六是要发挥中小企业在发展新材料产业中的作用。中小企业具有市场补充、特色鲜明、经营灵活的重要作用。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大力发展本地民营企业,出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鼓励政策。突出解决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融通、市场地位、信息获取等方面的问题。政府的资金要进一步向中小企业倾斜,也包括在政府采购上,在税收优惠上,在贷款和担保上,都要一视同仁,并且予以倾斜。

七是要用开放的思路发展新材料产业。要积极引进新材料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吸引省外、国外资本进入我省开展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同时要强化区域互动与跨区域协作机制。在明确区域合作的方向与目标的前提下,完善区域互动的协调领导机制,完善组织保障,摸索多样化的合作渠道与合作方式;多种形式引导产业界、科技界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区域互动的深度广度,不断巩固和扩大跨区域协作的成果范围。

超材料产业化步伐加快 篇2

一、紧扣“五个一”,构建扶贫产业格局

兴国县坚持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通过光伏垫底、保障兜底、就业起底、产业保底等综合措施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产业扶贫中做足保底功夫,确保每户贫困户脱贫路径有产业的贡献。

1. 着力规划扶贫产业发展路径。

按照“五个一”要求,突出“1+1”产业扶贫发展思路,重点扶持发展油茶、脐橙、蔬菜、肉牛、灰鹅等农业产业,加快壮大产业规模。一是坚持长效产业与短效产业一起抓,形成长短结合。以“油茶贷”为切入点,将油茶低改与高产新植同步推进,通过“公司+贫困户”改造涉及2万余户贫困户的油茶低产林,同时,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捆绑模式开发高产油茶20万亩,使贫困户受益全覆盖。二是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齐步走,实行产业扶贫互融互补。将城区“菜篮子”、学生营养餐、脱贫攻坚紧密结合,以订单为抓手,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推动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发展蔬菜3万亩,建设核心区5个千亩蔬菜基地;用“菜篮子”装满贫困户“钱袋子”,通过营养餐让贫困户享受扶贫大餐。三是“一乡一业”与“一村一品”产业双覆盖,乡延伸到村,村延伸到组,实现130个“十三五”贫困村、26890户98587人贫困户扶贫产业全覆盖。

2. 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选择有责任心的经营主体是能否取得扶贫实效的关键。兴国县通过大力培育选择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肩负产业扶贫任务,形成以金源鸿、国发生物等“公司+农户”的订单式生产,百丈泉、通泰农业科技“基地+农户”的托管式经营,润红果业、红土地等“合作社+农户”的统销式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大提高抵抗风险能力和规模化生产效率。

3. 着力提升扶贫产业服务。

一是通过设立“一站通”,建立资金信贷、投入、奖补机制,畅通扶贫产业发展渠道,共投入产业资金3.89亿元;二是完善产业发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措施,提升服务质量。推行“1+5”模式,大力实施“10305”果业工程(即户均投资10万元,自主开发约30亩果园,为5户贫困户代种,力争以后每年盈利10万元)扶贫,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结对帮扶开发3万亩脐橙。三是搭建流通销售平台,大力扶持平台建设,扶持230余万元组建5个流通合作组织。

二、紧扣“四个二”,突出产业扶贫实效

紧扣利益联结这根纽带,最大限度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与受益度,兴国县从四个方面八种模式保障贫困户增收脱贫。

1. 两种参与模式增收。

对有劳力、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以返租倒包、订单生产两种模式参与产业发展。一是反租倒包。埠头官桥、潋江杨澄、杰村含田等蔬菜基地将192个大棚返包给48户贫困户经营,返租倒包的贫困户,按“保底+提成”的方式获取收入,贫困户在获得每月1500元保底工资的同时,并获得超出定产部分60%的分红。如,以辣椒为例,定量3000斤/亩,正常产量可达4500斤/亩,超出产量的收入按60%分红,贫困户月均分红约600元,全年收入2.4万元以上。二是订单生产。贫困户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下,按“五统一分”要求同步生产。贫困户围绕一乡一品的订单蔬菜品种、数量进行种植,实行定价收购,让贫困户吃上了销售“定心丸”。订单产业一方面敞开了销路,避免了市场卖难带来的风险,一方面增强了贫困户生产的信心,稳步扩大了生产规模,同时还为贫困户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学生营养餐推行的订单生产模式,共有11个“一村一品”基地2100余户贫困户通过加入合作社方式参与订单生产。

2. 两种入股模式分红。

一是激活贫困户产权入股分红。一方面,引导贫困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基地,按照耕地每亩每年600斤稻谷的标准,直接从土地出租中受益;另一方面,采取入股分红的形式,让闲散土地资源增值变现,存入贫困户“保险柜”。埠头乡垓上村62户贫困户以山林、土地、水面承包经营权入股大户领办的学生营养餐食材基地,户均年分红2000余元,全县以产权入股受益贫困户达371户。二是信贷资金入股分红。在一乡一品产业基地上,部分具备发展产业条件的贫困户,通过盘活资源,以土地为抵押,给予扶持贷款发展产业。我县从产业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中释放贷款,突出“蔬菜贷”、“油茶贷”、“果业贷”,将信贷资金入股到产业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受益分红,分红数高达1万余元。目前,产业贷款授信4.3亿元,发放产业信贷资金2.3亿元,其中蔬菜0.3亿元、油茶1.1亿元。

3. 两种管理模式受益。一是托管受益。对于没有劳力的贫困户,采取托管模式把这部分贫困户纳入油茶、脐橙产业发展中,按比例实行分红,全县28000亩油茶、900余亩脐橙实行了托管。如,杰村乡万亩油茶基地实行“五统一分”模式经营(即统一规划、统一流转、统一生态整地、统一定植、统一技术管理、分区经营),整合项目资金、信贷资金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分区确立经营主体后,县油茶公司与托管的经营主体按7:3比例进行收益分成,贫困户获得县油茶公司的托管收益分红。二是统管受益。基地按照工业化理念组织生产,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生产、统一用工、统一标准、统一配送“五个统一”,实现由农田变车间、农民变农工、产品变商品、风险变保险的重大转变,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出效益。兴国县通过建立劳务用工合作社,对全县产业基地务工实行统分统配,3100余名贫困户入社受益,提升了产业组织化程度。

4. 两种资源模式获利。一方面,探索生态资源补偿。我县围绕生态资源,在油茶、果业开发中积极探索补偿方式,建立资源开发利用责任,目前古龙岗油茶、兴江果业资源补偿转化资产受益面积600亩。另一方面,探索社会力量赠予。今年以来,兴国县通过外引内联社会力量扶贫,以无偿赠予贫困户油茶产业基地、蔬菜大棚等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目前,全县共有8家农业企业、76户种养大户牵手贫困户,通过送产业、送种苗、送股份帮扶贫困户300余户。

三、围绕”三个三”,破解产业扶贫瓶颈

兴国县三管齐下破解产业扶贫瓶颈。

1. 破解资金难题。

一是有效整合扶贫资金。围绕产业发展,整合水利、水保、国土、农发、林业等涉农项目资金达5000万余;二是大力实施奖补。加大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年初出台了油茶、脐橙、蔬菜、肉牛、特色种养业等产业扶贫奖补实施方案,产业奖补资金达1.8亿元,其中蔬菜产业奖补资金4800余万元。三是合力撬动信贷。成立了产业信贷服务中心,积极实施了“产业扶贫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金穗油茶贷”和产业扶贫贷款贴息等,目前,仅“财政惠农信贷通”就累计向1025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2.08亿元。

2. 突破销售瓶颈。

为解决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兴国县三路并进搭建农产品销售桥梁。一是农超对接。结合城区农贸市场布局,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村镇社区合理规划布局超市,补充和完善市场服务网络,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二是农企对接。积极做好学生营养餐、城区“菜篮子”、精准扶贫“三结合”文章,对接营养餐、“菜篮子”平台,参与流通销售贫困户130余户。三是电商对接。以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建立窗口创业、链条就业、产地直供的电商扶贫模式。目前全县参加电商培训6194人,其中贫困户3249人。从事打包分捡等工作的贫困户2000余人。

3. 建立保障机制。

户外产业加快中国“造”步伐 篇3

户外运动市场消费需求增长

2000年前后,户外运动最初在国内发展时,更多地被定义为“挑战生命、挑战自然、探索险境”的极限运动,其销售通路集中在专业户外爱好者开设的街面店铺,影响的是小众人群。

近年来,户外运动在国内逐步发展,参与人群越来越多,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强,人们对于户外运动概念的定义也发生了转变,国内市场出现了“大户外”、“泛户外”的概念,他们将“户外”描绘成“走出家门,与城市生活相对立的一种生活形态,而不仅仅是一个探险和挑战”。“户外”的目的是放松、驱散疲劳、释放生活和工作压力。“大户外”概念无疑要比“专业户外”宽泛得多,必然能带来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同时产生更丰厚的经济利益。

国内户外用品行业正处于高速成长期。我国户外用品发展历程虽然仅有十余年,但发展速度很快,平均年增长率达48.9%。目前国内该行业的消费群体正处于户外运动启蒙阶段,随着GDP的增长而带来的消费增长,消费者兴趣的转变,加之中国拥有丰富的户外旅游资源,以及户外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预计未来5年我国户外用品市场年均仍保持不低于40%的增长速度。

OBM风声渐起

一般而言,户外用品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升级路径和所有运动品牌一致,都是从OEM(贴牌生产)到ODM(原始设计制造),最后到OBM(自有品牌制造)。在日渐兴盛的“户外”风吹拂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了自主创新的OBM探寻之路,其中又以泉州企业为主。

泉州市是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目前制鞋业在泉州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前景,占世界运动鞋、旅游鞋生产量1/5,被誉为“中国鞋都”。

经过10多年的风风雨雨,泉州鞋业从鞋样设计、鞋材选择、设备更新、工艺改造到产品开发等方面已向高层次发展,市场的拓展已从国内走向国外。

泰亚鞋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泉州地区规模最大、设计能力最强、研发技术水平最高的运动鞋鞋底企业之一,在业界拥有无可置疑的技术实力和一流的制造能力,公司拥有一百多项非专利技术及业界顶级专业设计师团队,2011年,该公司通过投资全资子公司建设户外运动品牌项目。多年来做外贸加工的进源(福建)鞋业有限公司也于去年宣布进军国内,欲抢滩国内正蓬勃发展的户外运动市场。

从外销转型到内销,与进源同样看好国内户外运动市场的还有福建华菲皮革制品有限公司。这家企业以生产各种运动手套而出名,拥有30多年运动手套生产经验,其生产的运动手套系列产品长期销往欧美等发达国家。今年,该公司与第十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组委会签约结成合作伙伴,高调宣布进军国内市场并新注册了一个品牌“蜗牛”。

2010年始,国内户外运动品牌市场的泉州味渐浓,除了出道较早的哥仑步外,乐登旗下圣弗莱、富信天伦天、盛狮王美国狮牌、登路普、蜗牛……他们一直都走在户外运动品牌的战略部署前端。

就在这些企业大势挥军占领国内户外用品市场时,晋江更多二三线体育用品品牌也纷纷转战户外用品市场。据市场消息透露,派乐鞋业将推出PL2,定位中高端户外品牌。而在此前,星泉、状元鸟等也开始布局户外生产线,德意志山峰、格雷夫户外便是他们的“代表作”。据悉,今年会有更多的户外新面孔如雨后春笋,一夜之间出现在陈埭道路两边的广告牌上。

或许,除了觊觎未来户外市场的丰厚利润,为运动市场日益萎缩寻求一条夹缝突围才是他们真正的初衷。究竟他们能否在这场运动转型户外潮中完美转身?我们只能拭目以待!毕竟户外蛋糕虽然甜,但真正尝到甜头的人少之又少。

国际知名品牌成长案例

国际知名品牌patagonia、The North Face、VAUDE(沃德)和Selewa(沙乐华),这四个品牌的创始人都是户外爱好者,热衷于户外运动,深知户外爱好者需要哪些装备。此外,这些品牌的初级经营模式均是自主研发、生产、在专业零售店销售产品。初期的产品针对某一户外运动领域而特定研发,后来,由最初研发生产某一领域产品扩展成生产几个领域的产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营模式有所转变。现在,不仅生产功能性产品,还生产大众休闲产品,在欧美户外店或体育连锁店销售,而进入中国后,在商场进行销售。

除了研发生产自己特色产品外,这四个公司还非常注重环保,热衷于为环保机构捐款、提倡户外运动、和专业运动员合作研发新品、组织户外活动等。

近年来,国内的品牌虽然逐步开始了OBM(自有品牌制造),但几乎都是经历过不可避免的三个阶段:抄袭阶段、学习阶段、自主创新阶段。国外的户外产业发展史已经有100多年了,而我们产业发展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所以抄袭是很多自主品牌的必然阶段。其实中国整个工业的道路也是从所谓抄袭、借鉴开始,然后不断改进,最后到自我创新。品牌要想成为一流最终必须要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

随着消费者的成熟,随着各国品牌选择余地越来越大,那些与众不同、风格独立的品牌才会赢得市场,占得先机。

如何超越哥伦比亚?

哥伦比亚为世界领先户外品牌,年销售额30亿美元,是中国当前最大户外品牌销售额的60倍。哥伦比亚品牌有70年历史,有着众多当今依然被尊称典范的科技剪裁和技术:例如外套内里可拆三合一设计、专利布料omni-Tech(防风防水透气布料)、omni-Dry(速干布料)、防紫外线功能布料、立体裁减滕盖位、全方位活动手袖、对流式透气系统等。

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中国本土企业如何超越?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几点,超越也许并非梦想。

首先,在品牌、产品定位上根据国内情况,走大众优质路线,品质优良,价格大众化,让大众能消费得起,同哥伦比亚拉开距离。

中国主流消费者多为20—35岁,约占人口的30%,尽管经济收入大多数居中或偏上,但因为要承担买房、结婚、生子、赡养等家庭重压,因而都不太可能将高端服饰视为常态性消费。哥伦比亚定位高端,每件产品均在500元以上,平均售价800-1000元,高档冲锋衣2000-3000元,一套完整鞋服要花3000—5000元,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是昂贵的。所以,扬长避短,走大众路线,也许是中国本土企业的捷径之一。

其次,在产品设计上抓住户外运动、户外休闲本质,实行户外专业和时尚结合,争取更多顾客。

在过往近百年的历史中,欧美户外用品从业者一向以研发高科技产品、供应专业市场需求为主要目标,在专业度和专业技术上,国内品牌不可能很快超越哥伦比亚三合一剪裁技术,也不可能有优于其的防风防水透气面料、速干面料专利,那么我们可以遵循户外运动专业特质,再切合中国户外实际情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功能的户外专利产品,以强化品牌与户外运动联系,建立品牌专业度。在设计上重视研究时尚与户外结合,让户外产品时尚起来,吸引更多非专业用户使用户外产品,在这个基础上做大、做强品牌。

国内品牌当前大多都存在户外产品就是户外运动穿的误区,因而在设计、生产、销售方面主要以冲锋衣、冲锋裤、登山鞋为主,其实在国外的户外产品只不过是区别正装和工务装的产品而已,不管是否从事户外运动,人们都会购买一些户外产品。在市场实际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为户外运动需要而去购买和使用的。国外成熟的户外运动环境亦如此,如果观念上认识不足,就无法创造更大需求。

走出房子即户外,只要界定更清晰的产品边界和用户边界,在适合户外特点前提下进行线条、舒适度、色彩组合、配饰搭配组合形成品牌独有的时尚风格,就能在设计和营销上满足消费者心理需要。

专业户外运动能否和时尚流行元素融合,是考验每一个国内品牌能否做大做强的重要问题。

再次,建立有宽广度的渠道,实现密集式销售。

渠道一直是中国品牌唯一最易超越国际品牌的制胜武器。无论是家电市场收复抑或体育用品市场收复,都是在渠道首先突破,然后才有品牌提升,产品研发提升。哥伦比亚价格定位和品牌定位注定只能在一、二线城市的高端商场设点,加之代理制呆板,无法快速切入新兴快速增长市场,在抢夺终端卖场资源尤其是新型卖场资源上往往会慢于国内品牌,对于国美般的连锁体育卖场因缺乏尝试勇气而坐失发展机会。国内品牌只要抓速度换效率,尤其在渠道广度和深度上做好规划组织,超越指日可待。

最后,在营销和品牌建设应以国内市场实际为方针。

营销教科书也许会说:先建立专业形象才能更好营销,于是大多国外户外品牌仅限专业高端杂志宣传或专业户外运动赞助宣传。定位假若确立大众化,何不参考一下国内运动鞋企的模式:明星代言+CCTV5 +赛事冠名+装备赞助事件营销。在大多数营销专家眼中这样的方式或许缺乏一定的技术含量,需要大量广告投资才能换来快速销售增长和品牌提升,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跨度和消费者差异都巨大的市场,也许明星和强力广告是快速建立品牌的最好方法。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汇报材料 篇4

两年来,在省、市扶贫办及有关部门的帮扶下,共投入资金近千万元进行扶贫项目开发和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投入62.5万元,扶持70户贫困户养貉;投资600万元,建电力抽水站一座;投入120万元,修水泥路面3200延长米,改造水泥瓦杖子7000延长米,安装路灯50盏;投入10万元,新建卫生所、畜牧站各75平方米;投入15万元,新打人畜饮水井1眼;投入20万元,新建校舍一座;投入8万元实施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入户工程,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75%。通过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加快了我村贫困户脱贫和农户增收致富步伐,极大改善了我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村屯面貌发生了彻底变化。2005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实现4300元,比2002年增长了429%,有158户当年实现了脱贫,脱贫面达到85%。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结合村情实际,科学确定脱贫致富项目

由于我们村人多地少,江堤外洪泛地时常受洪涝灾害,并且缺少其他增收渠道,导致农民收入低,村集体经济发展慢,贫困落后状况严重。2002年村人均收入仅为812元,全村有贫困户186户,占总户数的40%。

2003年,上级针对我村的自然条件和有养黄牛传统的实际,确定了黄牛养殖扶贫项目。但是经过一年多的饲养,一些牛得了布病,不坐胎,产犊率非常低,效益不好,群众不认可。我们把情况及时向县领导和扶贫办进行了汇报,县扶贫办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召开了由村民代表和部分贫困户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最后决定对扶贫项目进行改项,由村里自己选择合适的扶贫项目。于是我们村干部带着部分农户代表到河北和周边县进行考察。一致认为养貉成本低、好管理、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适合依山村发展。最后经县扶贫办向上申报批准,把貉子养殖作为依山村脱贫解困的重点项目进行扶持。2004年争取县扶贫办补贴资金4000元,村干部集资2000元,买了4组貉子,扶持两户贫困户进行试养获得成功。当年产幼仔96只,纯收入25600元,户均纯收入12800元,当年实现了脱贫。貉子试养的成功,一下让贫困户的脑袋开了窍,纷纷找到村里要求扶持其发展貉子养殖。经过争取县扶贫办支持,到年底,全村养貉户已发展到133户,总量达到1919只,出栏900余只,收入30多万元,养貉户户均收入2300元,全部实现了脱贫。目前,我们村种貉存栏1000多只,可产幼仔1万多只,预计年底最低可收入350多万元,仅此一项,全村就可人均增收1851元。

二、努力做好思想动员工作,积极参与配合整村推进工作

2004年,县里把我们村列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重点村后。我们认识到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但村干部要带头,而且要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动员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村推进工作中来。

在对依山主屯道路改造时,按照规划要求,村内需要打通三条半截路,有40多户农户需要把杖子收缩2米,有10户需要拆掉围墙、棚屋,有3户正房需要拆迁。为了按时完成拆迁任务,确保道路建设如期开工,我们连续召开了“两委”班子会、全体党员会、村民代表会和涉及拆迁农户参加的动员会,讲明了政策,公布了补偿标准,交待了拆迁时限。但在5月份开始实施时,遇到了麻烦和阻力,部分农户狭隘的小农意识开始作梗,板杖子迟迟不撤,房子不肯拆迁。于是我们村“两委”班子成员想千方、设百计,起早贪黑到这些农户家中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部分做通工作的农户自己动手拆了;一些等、靠户,我们就亲自动手,帮他们拆;对个别钉子户,我们在做正面工作无效的情况下,动员一些村民天天上他家谈,动员他、谴责他,并在村中制造舆论影响,使他迫于压力,主动找到村里,最后补偿3万元自己主动拆了。有一户农户的牛棚占道,需要扒除,之前村里已跟他协商好,由村里给他另外安排一处空闲地,重新搭建一个牛舍,但临要拆迁时,这个农户变主意了,要求村里给他补一垧地,否则不拆。我们村干部三番五次找他说服动员,但都没有说成,其他农户也都观望着,眼看要影响工期,最后镇主要领导亲自到他家中,终于做通了该户的思想工作,顺利拆除了牛舍。

在修村内路面时,我们村干部与镇机关干部一起,每人负责一段,从监督质量,料车安排、人车通行、养生维护等多个方面进行全天候监守和协调,经过全力工作,终于按期完成了整村推进的各项工程。

超材料产业化步伐加快 篇5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着重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作出重大决定,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这在党90年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脉,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发展的深层动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韩国和日本都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概念。深圳、郑州、长沙、邯郸、西安等城市都提出了文化立市的口号,并已得到了不错的成效。湖南省将文化产业列为战略性新资产业予以大力扶持。

一、以我市文化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扎实推进“文化强市”战略,文化事业和文化体制改革有了很大的突破。

一是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二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亮点纷呈。我市打造了“农家乐杯”文艺比赛、“群众赛歌会”、“社区文化节”三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大型现代湖北花鼓戏《十二月等郎》先后荣获全国地方优秀剧目评比展演金奖第一名、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作品奖和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京山民歌《小女婿》获中国第八届艺术节群星奖大奖,入选全省100首“我最喜爱湖北民歌”,舞蹈《放鱼鹰》荣获群星奖;大型乐舞音画《钟聚祥瑞》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共建成和拥有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3个,县级文化馆4个,公共图书馆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8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769个,文化中心户794户,文艺表演团队(乐队)340个,建成农家书屋1331家,在建344家。全市100瓦以上电视转播发射台达到17座,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目标;开展了中心城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57.49%,名列全省市州首位。

四是文化产业渐具规模。形成了以文化旅游、文化娱乐、印务、网络文化、体育竞赛、文体培训、彩票发行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培育和扶持了一批投资较大的文化产业项目;京山绿林文化游、沙洋楚文化游、钟祥明文化游、屈家岭历史文化游已逐渐成长为文化休闲旅游品牌。2010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7亿元,占GDP的4.1%。这些成绩都是与市委、市政府领导注重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协调发展分不开的。但也应看到我市相对于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

1、产业规模总量偏小。荆门文化旅游产业近几年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比,发展仍不充分,呈现出散、弱、小和社会化产业程度不高的状况,真正具有竞争力、集约化的大型文化产业运营企业只有极少数几家。目前全市共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1100余家,从业人员近5000人,平均每家还不到5人,规模远远低于发达地区,也低于省内其他地区。

2、产业结构层次不高。集中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较大,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基本上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软件业、影视业、会展业等发展缓慢,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应用现代科技发掘改造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不充分。文化产业结构雷同,没有着力发展我市独特的文化产品项目,进行大手笔的资源整合,难以形成互通有无的文化产业链。

3、品牌开发力度不够。荆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古代南方文化和江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南北文化、东西文化交汇融合的富集地 带,楚文化、三国文化、绿林文化、象山文化、明文化、休闲文化等地域文化竞相辉映。但受产业规模小和集约化程度低的限制,对文化资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创新,没有能够围绕荆门特色,创建自己的文化品牌;对文化资源缺少经营性、开发性整合,缺少文化品牌的战略策划和运作,通过品牌的创建促进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都较低;没有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导致发展后劲不足,使得文化资源和高新技术结合的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的品牌文化产品难于批量涌现。

4、基础设施仍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数量少、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制约了我市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近几年虽然加大了投资,但公共基础文化设施总量仍显不足。此外,民营文化设施的投入不足,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补充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我市文化产业的整体繁荣。

5、文化人才较为匮乏。人才素质决定文化产品。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因为没有鲜明特色,规模较小、稳定性差,对专业人才缺乏吸引力,缺乏吸引专业人才的优惠政策和施展才华的有效平台。随着现代传媒、数字视听、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旅游、会展博览等新兴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在这些方面人才匮乏问题凸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产业向广阔的新兴领域发展。同时,由于资金不足方面的原因,造成激励措施不到位,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人才流失和人才浪费同时存在。

1、大力培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市场主体。一是要培育龙头企业,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荆门日报传媒集团,加快推进广电传媒集团、文体产业集团的组建和企业化、产业化经营。二是要培育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企业,形成产业链。扶持荆门群艺数码、四季福传媒公司等一批产业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形成企业集群。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个体户,为消费者提供方便优质的文化娱乐服务。推动书报刊、音响制品、演艺、歌舞、茶楼等文化个体户健康快速成长。在全市形成既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又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结构多元、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大力建设文化市场,扩大文化产品消费。市州一级文化产品的原创条件相对不够,如书刊出版,电影、电视剧制作等没有资质、人才、经费保障,主要是文化产品消费市场,所以,建设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健康繁荣的文化市场尤为重要。一是建设功能齐全的文化专业市场,我市文化市场缺项较多,与中等城市市民消费需求不相适应,如收藏品市场、艺术品市场、花鸟虫鱼市场、宠物市场等等,有市无场,即有市场需求,而无市场建设,因此需加大文化专业市场一条街、一条龙等规模聚集建设力度,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文化消费。二是建设与文化设施相配套的市场,如城市生态运动公园、明显陵等文化旅游地要建设配套市场,有市场才能聚集人气。京山惠亭水库景区,建设了高档次的餐饮、游乐、酒店、购物、游泳等配套市场,成为一处吸引人流的休闲娱乐场所,其做法值得借鉴。三是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使正规的、正版的、合法的文化产品占领文化市场,让人民群众消费得放心,享受得安心。

3、大力引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一是引进重大文化旅游项目,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区需要引进大投资合作伙伴建设大项目。建议整合城区旅游资源,重点打造“荆门山风景区”。荆门山自唐朝已有记载,荆门是因山而得名的,如果规划好、建设好、推介好荆门山,则荆门山会因城市而扬名。我们提出荆门山风景区概念,其范围南起荆门山、东宝山、象山、圣境山、仙居山,并涵盖漳河水库等旅游景点。荆门风景区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一路(荆襄古道)、两水(漳河、龙泉)、三洞(千佛洞、香龙洞、黑山岩洞洞)、四园(龙泉公园、东宝山公园、城市生态运动公园、华夏艺林园,还可再建郭店楚简碑林 主题公园、关公及三国文化公园等)、五山(荆门山、东宝山、象山、圣境山、仙居山),还有众多名人古迹、道观寺庙、红色文化等等,可打造成以荆楚文化为特色的“十楚”文化名山,即走楚道、游楚水、登楚山、探楚洞、赏楚园、访楚庙、颂椘简、逛楚城、品楚食、观楚艺。二是引进标志性文化项目建设,打造城市文化客厅和产业园区。建议在象山东麓双喜村一片建设郭店楚简碑林主题公园、陆九渊、舒成龙纪念广场、老莱子孝子田孝亲体验园、博物馆、图书馆、会展中心以及创意工作室、设计室等文化名人高档聚集区,南与城市生态运动公园连接,北面从龙泉公园至福音堂、分路碑路打通公路通道,与中心城区连接,打造成为城市文化客厅和文化产业园区。三是引进成长性好的文化产业项目,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链。如以李宁产业园为龙头,打造体育用品产业链等等。

5、大力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文化是地方的“脊梁”,城市的“符号”,但只有培育有品牌文化和产品,才能扩大地方和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各地党委、政府要做到自觉树立精品意识,实施“一县一品”文化品牌战略,不断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广泛和深入挖掘及利用民族历史源流、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流寓文化、重大历史事件、地域风情等系列历史文化资源,全面打造具有地域特色与风格的历史文化品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品牌、现代文化艺术产品品牌、文学作品品牌、广播影视品牌、出版品牌、动漫和会展品牌,力求新精奇特优,形成知名的系列品牌,扩大了文化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6、大力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形成以人兴文的体制机制。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撑。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关键。进一步完善文化强市政策,制定出台关于文化产业领军人才的激励政策,在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等方面的待遇重点倾斜,为领军人物、拔尖人才、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平台,为他们干事创业提供舞台。进一步解放思想,广纳贤才,以优良的工作环境,极为实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到荆门创业。重点建设好三支文化产业队伍,培养(引进)一支熟悉市场、会管理、善经营的文化企业家及经营人才队伍;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创意、演艺创作人才队伍;一支有竞争力的文化经纪人人才队伍。

超材料产业化步伐加快 篇6

加快优势资源转换不断推进自治县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

县委书记在十一届党代会提出: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以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实现县域经济跨越赶超,潜力在工业、希望在工业、根本出路在工业。从我县资源禀赋及发展前景看,加快新型工业化,必须牢牢把握国家疆煤东运、疆电东送战略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坚持“两个可持续”和“五个优先”原则,全力推进优势资源转换步伐。一是抓好新疆“煤都”建设,把我县建成“疆煤东运” 主产地、“疆电东输” 主战场。抢抓全国最大煤田勘探项目的实施和西部矿区国家稀有煤炭资源大开发机遇,以煤炭生产外运和煤电产业作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攻方向,力争到2014年建成2个千万吨级煤炭生产基地,煤炭产能达到5000万吨以上,煤电装机容量达600万千瓦。二是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把风能、光能等新能源产业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战略产业来培育,全力加快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力争到2015年风电装机容量达15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20万千瓦。三是着力拉长煤炭、有色金属等优势资源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重点发展煤化工、精细化工、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力争到2015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58亿元,年均增长45%,比2010年翻三番。

加快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的步伐 篇7

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有规模。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 逐渐步入规范、快速发展的快车道, 积累了厚实的发展基础, 产业集群雏形已经显现。全国现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6万多家, 2014年实现行业销售额2000多亿元。二是有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扶持。2011年12月31日, 国家科技部为了将国家出台的“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落到实处, 给予医疗器械科技产业正确的发展指导, 专门制定并颁布了《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 指出要加大对医疗器械产业的重点投入支出, 注重对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和高价值产品的开发, 以此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问题, 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从而推动该产业获得更大的发展。三是发展前景广阔。我国的医疗卫生费用总支出占G D P的比重仅为5%左右, 在全球范围内处于平均水平之下, 医疗保障水平还相对较低, 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 医疗保障水平的提升成为当务之急。同时,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占医药总市场规模的14%, 与42%的全球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 发展空间广阔。

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阻碍。一是产品生产缺乏创新力, 科技含量不高。企业缺乏内在的创新动力, 更多在于模仿, 未注重对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 发展模式滞后。二是销售市场不稳定, 企业自律意识差。很多企业家拥有敢于拼搏的精神, 但缺乏强烈的自我控制与管理意识。过于注重销售环节, 忽视了产品质量和管理活动的重要性, 缺乏自主创新意识, 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品牌。三是不完整的产业链, 服务平台需加强。缺乏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 更多的是企业在空间上相对集中, 内在关联度不高, 企业之间产业协作和产业衔接不够, 同类产品的市场细分特征不明显。

二、医疗器械行业发展面临的制约瓶颈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相较于传统医疗器械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少的进展, 但是其仍然无法追赶上国际同行业发展的步调, 其在发展规模和速度上仍然具有着明显的差距。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国外大型企业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控制和设备管控。我国虽然能够利用大量的资金引入了关键性的技术设备, 但是控制设备的核心技术仍然被国外企业掌握着。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仍然无法摆脱他人对新技术、原材料和新产品的控制。所生产的产品没有核心技术的支撑, 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市场需求实现企业盈利, 企业没有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 也没有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没有实现集约化生产。其次, 项目重复性多, 缺乏整体建设规划。医疗器械市场的竞争过于激烈, 市场的过度竞争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企业之间为了获得生存空间, 与其他同行打拼价格战, 企业的利润空间随着能源、人员工资等成本的增加而不断缩水, 企业的重复建设又导致了同质化过于严重, 部分企业甚至出现无法继续生存的现象。第三, 企业的创新策略无法依靠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实现。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不足, 企业在“学”和“研”方面都没有实现能量的积聚, 企业自身又受到资金方面和市场压力的影响, 无法进行科研创新, 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化效果不佳。第四, 人才引入不足, 人才队伍不稳定。医疗机械产业的创新发展依赖于先进技术的研究和技术性人才的引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并对人才实行专门化管理有利于发挥人才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 其能够促进医疗机械产业的稳定发展, 能够推动企业创新水平的提升, 也能够推动企业的高效运转。然而由于各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导致本来就处于弱势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明显失稳、流动性较大。

三、关于推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加强政府监督管理, 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政府在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和调整过程中发挥着宏观的调控作用。政府需要依靠自身的强制力对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 建立管理服务平台, 为全国医疗器械产业结构的调整构建权威性的政策支撑和, 建立高层次的协调机构, 实现整体性的统筹规划。另外, 企业要推动国内先进实验平台的建设, 企业要通过建立一批具有高科研能力的国家级、省级实验室等综合性的试验基地, 通过专门性的行业协会, 实现医疗器械产业的整体发展和产业化积聚。

针对新兴产业展开市场调研, 注重发挥政府引导市场发展功能。市场是医疗器械产业获得持续性发展的基本前提。当前, 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结构都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过程中,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立于不败之地, 就需要注重对市场发展动向的把握, 抓住发展良机, 实现市场的有效拓展。与企业相比, 政府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更多。因此, 通过加强新兴医疗器械产业市场调研, 及时发布产业发展的新信息, 积极引导医疗器械生产和经营企业的投资方向, 促进产品结构调整, 促使整个医疗器械产业快速、稳健发展。

重点开发高科技项目,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很多医疗器械产业都是依托高新科技而发展, 其注重对科技与知识的创新。推动高科技产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主要有: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形成产、政、学、研相结合发展模式。从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 很多高端技术都是由国外企业研发出来的,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对国外企业的技术依赖性很大, 因而无法占据发展优势。如此可以看出,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 就必须突破技术发展瓶颈, 增强产品的科技含量, 采取政产学研相结合发展模式;加大自主高科技项目的研发力度。此外, 我国政府应制定并出台相应优惠政策, 为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强化对内外交流与合作。要发挥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的强大功能, 加强与国外相关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积极开发重大科研项目。首先, 应该重视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使之为企业的发展与建设服务, 鼓励企业加大与其他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并建立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平台。其次, 我们应该对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的相关职能进行高效利用, 通过稳定合作渠道的建立, 吸引国外科研机构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开发高新技术。

对技术人员管理与激励机制加以完善。要通过有效人才激励机制的建立, 改善行业发展环境, 确保企业发展过程拥有充足的人才支持, 为企业的持续性发展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 同时优化配置人力资源, 促使引导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管理体系。

摘要:当前, 医疗器械产业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抓手, 也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区域科技创新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 文章从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状况着手, 对其技术创新能力加以分析, 力求通过笔者努力, 找到促进医疗器械产业技术不断创新的可靠途径。

超材料产业化步伐加快 篇8

依托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更全面、更深入的大数据产业将凭借互联网技术对数据的加工能力,实现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增值,在开发自身巨大的产业价值的同时,助力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放眼全国,大数据产业园区建设方兴未艾,大数据产业地产也成了房地产业的转型方向。

记者从北京供销大数据集团成立大会获悉,中国工商银行将向北京供销大数据集团授信50亿元人民币,全面支持新能源绿色节能数据中心在全国的布局和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前景究竟如何?存在哪些发展限制?大数据产业地产的投资前景和投资价值又将如何?本刊记者在会后专访了和悦博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长青。

:大数据产业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徐长青:大数据可以说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一个必然成果,企业能够通过大数据获得更精准的信息,做出更合理的决策,取得更快速的发展。在信息社会,谁掌握了信息,就离成功更近。简单来说,大数据产业就是对全部的数据进行提取,为需求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从产业活动上来说,具体包括大数据平台的搭建、数据中心的运营维护、数据信息的取得和价值挖掘、相关硬件和软件的生产销售,以及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等。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京津冀地区对数据的需求巨大。全球市场的数据需求每年增长速度约为50%,但是我国,尤其是在京津冀地区,数据需求的增长速度是倍以全球的,远远超过50%,可见发展大数据有其满足社会需求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大数据产业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样本。大数据产业作为一个全新的产业,从建设之初即利用新能源进行开发,打造成绿色环保型的新能源数据。这与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保持一致,同时满足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需求。这一产业既是对国家能源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对未来新能源技术的最好的拥抱。

现阶段市场对于大数据的需求还集中在互联网、电商和金融领域,例如各大互联网公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相信未来大数据的应用将会扩展到各行各业,深入到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数据产业确实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来看限制产业发展的问题有哪些?

徐长青:未来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重点是高等级的数据中心。现阶段我国的大数据产业还未发挥其真正价值,数据信息主要是自用,整体利用水平仍相对较低。此外,大数据产业在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数据传输速度、数据存储能力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数据中心的管理和安全保密方面也亟须提高。要实现这些方面的高速发展就不能忽视目前限制发展的因素。

我认为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区域限制。我国某些地区本身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例如内蒙古、青海等省份环境良好,能源充足,非常有利于大数据产业园区的建设和产业发展,但是当地符合产业需求的人力资源匮乏。如何吸引优秀的人才到这些地方工作,是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二是耗能问题。大数据产业需要大量的数据机房及配套的多种基础设施,是一种高耗能产业,如果运用传统建设方式势必造成环境污染,得不偿失。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将绿色、环保、节能与大数据产业结合,利用新能源助推大数据产业的蓬勃发展。

:现阶段房地产业亟须转型升级,大数据产业地产可称为房地产业一个新的转型方向。你如何看待大数据产业地产的投资前景和投资价值?

徐长青:国内投资渠道狭窄,而且每种投资渠道的可操作的维度和深度都不够。资本市场一直发展缓慢,比如股票市场至今也仅有200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大部分的利润是国有企业、银行和房地产公司贡献的,在创业板和中小板真正繁荣起来之前,这些公司的进步非常有限。其他的基于资产的证券非常少,债券市场也是在近两年才有了一定发展。而在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中,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都已经非常成熟,投资规模与股票市场并驾齐驱。再看其他的投资渠道:居住型房地产投资时代基本已经结束,收藏品市场完全是自娱自乐,P2P倒是打开了一些局面,但是市场规模还太小。

中国金融业应该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创新。而大数据产业地产,将是企业投资的一片巨大的蓝海。2014年,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285亿美元,同比增长53.2%,预计到2018年这一数据将增长3倍。随着中国政府对“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的大力支持,未来中国大数据产业地产的投资前景和投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甚至很可能开创一个全新的投资黄金时代。

北京供销大数据集团是全国首家第三方公有大数据商业公司,长远目标是打造服务全国的最大规模的中立数据中心和网络,为政府、医疗、教育、科研以及其他各行业企业提供安全、优质的大数据支持服务。目前大数据产业园区已经布局在北京、贵阳、承德、张家口等地,覆盖京津冀和西南地区,未来还将在上海、广州、长春、武汉等地建设数据中心,辐射全国。项目的市场定位是数据中心高端产品,按照数字地产的营销模式,应用企业独栋、模块化设计、机柜租用服务等领先的数据中心模式,具有极高的投资价值。

:投资大数据产业地产,需要关注的要点有哪些方面?

徐长青: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为大数据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内产业地产与此同时也面临新的机遇与转变,随着自贸区效应、京津冀一体化概念持续发酵,大数据产业地产发展前景更加开阔,面临更大机遇。

从模式选择上来说,产业地产逐渐朝“去地产化”发展,资本运作将成为产业地产的重要内容。从整个过程来看,产业地产最核心的阶段在第一段,普遍意义上的产业地产也多指产业集聚及其地产开发。参考国内环境并借鉴国外经验,我认为未来产业地产的发展方向不仅仅是单纯的地产开发,更重要的是招商、运营和资本运作等体系化平台的搭建。

产业地产的另一个趋势是:服务标准化、平台化。大数据产业的特点是精细化、定制化,即基于客户多样化需求打造精细化产品线,基于企业特殊需求打造定制化产品,比如北京供销大数据集团在全国各地打造的大型数据中心中,机房建设、机柜数量、后期运维等,都是根据企业客户的需求量身设计打造的。随着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和清理地方政府优惠措施的出台,产业地产原有以土地溢价的盈利模式不可持续,未来产业地产将以自持为主,怎样吸引并留住企业愈加重要。地产商需要从纯粹的地产思维转变为平台思维,关键是提供全方位和持续的增值服务,成为企业的问题解决者和成长伙伴,共同构筑数据资源平台,完成产业项目内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产业地产的资金运作金融化。产业地产不同于传统住宅,一次性销售回笼资金模式将逐渐退出,大趋势是自持物业。未来产业地产项目的投资规模大且资金占压周期长,对开发商的财力要求高。因此在产业地产项目的各级开发阶段,产业地产商可与金融机构合作,进行资产证券化操作,架构的不同投融资模式,实现资金的闭环和滚动发展。

上一篇:别相信任何人的读后感下一篇:学广告设计需要学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