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广告设计需要学什么

2024-07-06

学广告设计需要学什么(共12篇)

学广告设计需要学什么 篇1

学广告设计需要什么软件

学广告设计要学PS、AI、CDR等。平面广告设计就业形势一直都是不错的:大型的专业广告公司挖掘高端设计师,中小型广告公司选择中等水平设计师,各大中小企业都需1、2位甚至更多中等或中低水平的平面广告设计师,就像每个企业少不了会计人员一样少不了平面广告设计师。可以从事广告公司、企划公司、图文设计公司、出版行业、企业宣传策划部门及其他需求平面广告设计师领域的相关平面广告设计工作。

武汉IT新时空学员平面广告设计作品分享

平面广告设计学习内容

1、设计师美术基础强化课

素描:通过此阶段教学提高学生的美术观察能力,了解光和影的概念,及构图、比例、虚实、明暗等关系,提高学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色彩:通过此教学提高学生的敏锐的色彩观察能力和丰富的色彩感知能力,及对色彩的基本认识,提高用色彩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

平面构成:旨在使学习熟悉点、线、面等设计元素的灵活运用,通过学习形式美法则,提高其艺术处理能力,增强平面作品装饰性。

色彩构成:通过色彩知识的学习,使学习了解色彩色相、明度、纯度,提高学生的视觉传达能力,了解色彩基础知识和空间混合概念,能够进行一般色彩搭配,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2、平面广告设计软件课

Photoshop 学习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的十大主流功能:图像润饰和修补;图层、蒙板和通道的使用技巧;文字和路径功能的使用;滤镜特效制作技巧;动作功能的使用等。

CorelDRAW 通过学习其强大而全面的功能,能熟练地掌握各种矢量插图、公司标志、宣传彩页、产品包装等效果的制作技巧。

Illustrator 学习矢量图形绘制。有效提高产品包装、企业LOGO及CI设计中的工作效率,为更好地展示优秀创意提供最佳表现方式。

InDesign 功能强大的专业排版设计软件。运用排版设计的基本法则、学习软件的使用方法与技巧,掌握出版物、书籍、宣传彩页、报纸杂志等专业排版制作的方法。包括页面设置和排版、高级文字控制、图文混排、表格制作、主页与文档管理等。平面广告设计自学的方法:

方法:

一、复制:(帮你老师的能力复制下来,老师可以是书,也可以是人的思维,一种创作方式,学校与社会都是学校,不同的只是一个是在大墙院内的,一个是开放式的,我喜欢后者,只要你好学,社会才是真正的大学校,当然有机会在学院深造也好事,我没上过大学,特梦想大学,)

二、模仿:(这个时候,你可以加进自己的想法,就是嫁接,把书上的或你另处看到的元素加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去,与自己的想法进行融合)

三、创新:(创新是最让人兴奋的,也是最难的了,真正的创新是难上加难,一般都是引发性的思维创新,)

再就是:

一:多看:多看别人的作品,以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我认为欣赏能力非常的重要,如果欣赏好不坏都不分,那可想,好作品也就做不出了

二:多想:想!是心智中的创作训练,这可以帮自己让思维更好的进入热身状态,三:多做:实践出真理嘛,做了就不再是空想,做了就变成现实,最终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做着,坚持着,你就一定成功了。

以上内容由武汉IT新时空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学广告设计需要学什么 篇2

关键词: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优课论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提出并展开了讨论, 到了本世纪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语文课堂教学也再次掀起了改革的浪潮, 曾经的“百花齐放”已不足以表现其丰富、灵活的多样性, 只可谓“争奇斗艳”了。那么, 在这股洪流中, 语文优课论的内涵是否也发生了大的改变了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优课论最初的定位是什么吧:

“优课应该是高效率的课。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全体学生在课堂中能始终自主、积极、生动地活动:耳听、眼看、口读、手写、脑想。‘全频道’运作, ‘多功能’协调, ‘立体式’推进, 这无疑应该是优课的最显著的标志。……优课同时也是最富教学艺术的课, 优质的课就应当是在教师引导下, 师生共同创作的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语文优课既具有课堂教学的一般共性, 又有学科教学的鲜明个性。它应当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课。” (周一贯《语文教学优课论》1998年版)

而源自2001年的新课程改革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的定位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其第三部分的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建议有: (一)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三)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四) 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五)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选择教学策略。”

上述两者对比中, 我们不难看出, 新课程改革所改的是原有僵化的不科学的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 而它倡导的核心主旨与已经提出并认可的优课论并无矛盾。既然如此, 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 认识应该是清晰的, 可为什么近几年来, 总听到一些从教多年的教师感叹:“改革, 改革, 越改越不知道这课究竟该怎么上了!”究其原因, 并非是对改革本身的不适应, 而是与各地各校刮起的改革风暴有关, 与一线教师自身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吸收能力有关, 与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水平有关。有的教师不深入理解课改的实质, 一味地照搬模式, 合作学习泛滥, 课堂教学肤浅化, 使语文流失了语文味。有的教师赶新潮, 追风跑, 殊不知中国教育的风暴从来都是八面来风, 如果自身缺乏思辨能力, 就会东倒西歪, 晕头转向。那么, 被时代推行在风口浪尖上的我们, 为避免随波逐流, 又该如何呢?

首先, 要多读教育理论书籍, 读名家教育专著, 无论古今中外, 从中汲取营养, 提升认知水平。名家的教育思想、理论以及教学实践都是可让我们思辨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正所谓踩在巨人的肩膀上, 站得高, 看得远, 还可以少走弯路, 这样的美事, 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 要多读教研杂志, 广泛涉猎前沿教学论坛中的各种发现、争议性问题, 使自己的学识也在不断更新、不断提高, 迎合时代的要求, 做一名与时俱进, 终身学习, 终生进步的学者型教师。

第三, 要多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 反思教训。在广泛学习中, 去伪存真, 博采众长。要从理论和操作上整理出相对稳定的模型和范式, 否则, 不仅“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状况会持续更长时间, 课堂教学也易陷入“跟着感觉走”的尴尬和混乱。

例如, 新课程改革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这种思想当前正深刻影响着众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 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时间还给了学生, 学生“活”起来了, 想说也爱说, 课堂因此显得生机勃勃。但与此同时, 面对这一个个“活”起来的课堂, 一些教师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与顾虑:时间还给了学生, 学生爱发表意见了, 教学进度完不成怎么办?面对学生各种意见和问题, 教师怎么办?对此,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 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她认为:只有通过教师对学生“活”起来的“动”的重组, 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使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项互动。事实上, 教学中如果教师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案这些既定的内容上, 而更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 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 并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和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 就必然能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 拓展思维的空间, 彰显生命的力量, 促进高质量的课堂的动态生成。简而言之, 要想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教师自身必须要站得更高, 看得更远。

第四, 教师应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应该百花齐放, 同时要防止模式化,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模式, 相反, 建立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它能使人消除改革道路中的迷茫, 让老师们走一条有章可循的道路。虽然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标准答案, 但一定要符合教育规律, 从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程序上入手。这样, 不同课型, 不同条件下的教学模式又出现了差别, 可能呈现出不尽相同的方式, 但最终都是殊途同归, 异曲同工。

新课程背景下, 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选择是立体互动的, 主要有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方式, 具体的操作要因时制宜, 灵活选用。教师应“弹性”设计教学方案, 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新课程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 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的展开教学, 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 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所以,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注意教学目标的弹性设计, 不能将目标仅仅局限于认知的层面上, 还要考虑到学生在这节课中可能达到的其他目标。但也不能绝对化, 重要的是水到渠成式的巧妙引导。教师既需要在课前尽可能地对教学过程实施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可能”加以猜想推测, 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敏感;在课中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 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 见机而作, 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 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 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 使师生积极互动, 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 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引领学生共同进入发幽探微的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2.

先需要后乐学 篇3

关键词:乐学 活动需要 认知需要 交往需要 成就需要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的不如爱好的,爱好的不如以之为乐的。可见,孔子是主张乐学的。为什么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总是比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受欢迎?从心理学上讲,小学生的天性是爱动、活泼自由的,副课从感官和认知上首先给了他们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对学生而言,这些课就是玩就是一种游戏,没有压力和负担,没有不及格产生的后果,做不好也不会遭到家长的批评,课堂上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世界、张扬自己的个性,从而更容易挖掘他们的潜质,发挥他们的特长。

一、以活动需要乐学

寓教于乐,我想首先是要满足学生的“活动需要”。活动需要即游戏活动和运动活动的需要。英语课上,我会以一首英文歌、一个填单词游戏或者走迷宫游戏来开头,英语歌配合手势、肢体动作,填单词游戏以划分每组接力比赛的形式来进行,而走迷宫需要同学间的团结配合,用一个单词的字母卡片设计入口出口,蒙上一位学生的眼睛,在旁边学生的口语提示之下收集卡片找到出口,这不仅仅是动脑的游戏还需要身体力行,从身体和心理上来带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卸下学生心理上的紧张情绪,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而帮助他们树立团结互助的合作关系,激励他们的上进心与积极性,让学生在“乐学”中加强记忆,乐于学习。

二、以认知需要乐学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识记的无意性强,随着他们知识的增长、年龄的增长、理解力的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都会逐渐增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的乐学观注重引导学生培养学习的兴趣,这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态度决定一切。被迫学习知识不如自己喜欢学习,喜欢又比不上以学习为乐。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同时,学生要学会培养兴趣。

英语教学中,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放外语电影,当然是中文发音外文字幕,前提是电影要是有趣不复杂的,例如,《玩具总动员》《音乐之声》《小鞋子》,娱乐的、充满爱与温情的、励志的电影不仅仅是为了带给他们欢乐,还要让他们在享受乐趣之余明白道理。

我鼓励学生看影片之余学一两句自己喜欢的口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学会了单词Night夜晚、wait等待、parents父母look out小心,甚至于更难一点的句式:You have no choice(你别无选择)。I'm only brave when I have to be. Being brave doesn't mean you go looking for trouble. (我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才会勇敢,勇敢并不代表你要到处闯祸)。

有时学生说一句话时会中英文综合并用,我并不反对,首先学生的积极性是不能打压的,当他开始处于乐趣之中时这点尤为重要,当然如果他用错了单词或者词组要及时帮他纠正,告诉他这样是错的。李阳英语之所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他鼓励了学生的自信,敢于大声说出口,我们不怕错,只要我们相信就一定会说得好。点燃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无负担地接受教育才是乐学的基本。

三、以交往需要乐学

有时,学生喜欢一门科目很可能和喜欢教这一科目的教师有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小学生的思维、情绪、行为一般比较直接,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进心、好胜心,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才能让学生处于乐学的最佳状态。

《学记》中有“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的说法。一节课好的开始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应运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精心组织启发式提问,巧妙设置“问题悬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逐步抽丝剥茧、解答疑惑。提问时教师要注意角度和深度,问题设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切忌枯燥乏味,引导学生在学习的乐趣中从多方位思考,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以成就需要乐学

成就需要是学生交往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相结合的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长,学生的价值观开始由个人价值观向群体价值观过渡,学生为了得到好分数不落人后或者为了完成学业任务、前途等原因变得成就感增强。

《雍也》记载:“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孔子很看重他,并经常表扬颜回。表扬是一种精神奖励,是对学生的充分肯定,孔子对颜回的表扬,不仅能激励颜回不断地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且也会带动别人向颜回学习。

乐学的原则就是要始终保持平稳的心态,始终以轻松愉悦的心态接受学习,重要的是一直持续这种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保持这种内在动力的保鲜剂就是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

学生的潜意识里都是有好胜心、上进心的,即使是后进生也希望得到教师、家长的表扬、欣赏和鼓励。孔子是个博学之人,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有了兴趣就会有行动的原动力,行动了就会有结果。而教师的责任就是及时地给予“结果”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的虚荣心,以积极热忱的方式为学生保持“动力的温度”。让学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驰骋。

做为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把乐学的精神和态度传播到学生中去,以创新教育的新气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平等、自由和人文关怀,提供更优秀、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把乐学教育深入到课堂中去,为推进教育事业尽一份力。

学健身教练需要什么条件和要求 篇4

文章:赛普刘老师

想学健身教练,首先是自己喜欢这个行业,然后复合这个行业的条件和要求,报名条件首先是:一)对健身教练指导员的职业感兴趣、或准备从事健身教练指导员职业或希望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的教练。

(二)身体健康身体不能有严重影响运动的疾病和损伤,高中以上学历,(经常体育锻炼者或者有运动基础者可以适当放宽)男身高160以上,女身高155以上。

(三)体育生、喜欢运动者、健身健美爱好者、性格开朗优先。

(四)年龄17岁(含)——35岁。

私人健身教练是指在健身俱乐部中一对一或者是一对少数会员进行指导训练的专业私人健身教练,其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帮助顾客获得健康,来健身的顾客需要的是科学的健身指导,并以此获得健康的身体。因此,私人健身教练应该具有比较专业的人体解剖、生理、医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康复和运动技能知识,此外,还应懂得心理学。因为私人健身教练要善于和顾客沟通,以准确了解顾客的需求并提供帮助。见多识广是一个私人健身教练最起码的素质。比如、为让健身运动达到最好效果,私人教练还应是(私人医生),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了解会员的饮食状况,工作性质,睡眠质量等。针对不同的人,制定出不同的训练方法和训练计划。但同时,私人健身教练只是针对会员的健康锻炼提出指导,对部分伤后或术后恢复进行一定的指导,但不能取代医生的治病功能。

一个合格的私人健身教练要善于沟通,甚至会经营、推广:不仅要好的身材,还要有好的口才,以及专业的销售技巧。要不断进修充电新的专业知识以奠定长期发展的基础。

许多外行人和想要从事这个行业的朋友,都误以为私人健身教练是一个青春职业。其实、优秀专业的私人健身教练也是一个(铁饭碗),健身和健康产业是一个市场化很强的产业。优秀专业的私人健身教练不会因为年龄的增加而被这个行业淘汰。私人健身教练的职业性格可以分为专业型和管理型人才。

游戏设计要学什么课程 篇5

答:一款游戏的设计过程,大体有三个方向,游戏策划设计,游戏美术设计,游戏程序设计。

小编在汇众教育了解到,游戏策划设计从狭义上分为游戏主策划设计、游戏执行策划设计,从广义上分为游戏主策划设计、游戏系统策划设计、游戏数值策划设计、游戏关卡策划设计、游戏剧情策划设计等。

游戏策划设计的必备技能:数字游戏宏观环境解析、数字游戏高级策划理论、数字游戏创意实践—Unity3D项目开发。

游戏美术设计分为游戏原画设计、游戏UI设计、游戏场景设计、游戏角色设计、游戏动画设计、游戏特效设计。

游戏原画设计要学习:手绘基础、原画艺术基础、原画人物设定、动物角色设定、场景设定。

游戏UI设计要学习:视觉设计基础、光影结构视觉应用技术、UI设计、超写实应用与表现、构成与视觉语言、视觉艺术表现与应用、Flash平台应用、超媒体综合应用技术、交互式平台应用技术。

游戏场景设计要学习:CG艺术基础、游戏场景道具、中式场景制作、西式场景制作、环境营造和组合场景、Q 版场景的制作。

游戏角色设计要学习:CG艺术基础、游戏道具、四足动物制作、游戏角色制作、Q版人物角色、怪兽角色制作。

游戏动画设计要学习:运动规律、人物角色特性规律、四足特性规律、怪物NPC动作特性规律、布料动画特性规律、场景动画特性规律。

游戏特效设计要学习:3Ds max游戏特效制作案例讲解、游戏特效介绍与illusion软件应用、max软件粒子系统、游戏引擎特效编辑器讲解、游戏引擎特效实例讲解。

游戏程序设计需要具备非常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数学运算知识,游戏程序设计相当于一款游戏的身体,承载着游戏世界的一切。

学广告设计需要学什么 篇6

如果梦想不曾坠落悬崖,千钧一发,又怎会晓得执着的人,有隐形的翅膀。

编辑手记 昨天晨露的分享《在复旦大学灯泡系开始人生之旅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短短几个小时,在写这篇编辑手记的时候,文章已经接近了两千的阅读量(所以颜值高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对吗?)。

来自金老师的转发是其中一条,让我们感觉内心一阵温暖:

有的“东方不败”肯定会说:看,她长得好,本科学习又是高大上的复旦,肯定能过得很好啊。

但“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勤奋。”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颜值”或者好地学校的确能让人在事业道路上或许有捷径可走,但那些背后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我们看不到的那些付出,是什么在支撑着她在前进?

“当你学会独立思考,才是真正获得自由。”

坦诚地说,十多年前的“灯泡专业”绝对是个冷僻专业,多少人在避之不及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地躲着这些冷僻,只有很少的人,沉下心,在学习中去思考。

坚持用“实践”而不是“听说”为自己的判断作依据。

她说,“本科学习是个找方向的过程,逐渐意识到自己更喜欢设计类的方向,而大学的专业更偏向技术,知不足而继续往前走,于是下定决心出国。”

见过太多本科之后出国读书的人,把“出国”当作“念完了大学还是不知道能干啥自己想干啥不如再看看”的死缓。

她恰好不是。

世界那么大,想那么多,不如努力来看看?

好不好,选择了才知道:适合最重要

LRC 学些什么?

十年前美国有两所学校有照明专业的研究生学院,一是以设计出名的Parsons The New School for Design,另一所是以编辑照明教科书出名的Lighting Research Center(属于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的建筑学院),我

选择了和我的背景更适合的LRC,在纽约州一个叫Troy的小城市,完成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两年时光。

LRC的要求很严格,每学期要完成12学分。12学分的要求是每周12小时的课程,老师的作业量要求是4倍学分(12x4=48)的时间,此外还需要20小时的助研(Research Assistant)工作,所以每周的工作学习时间至少是80小时(如果想周末休息,那平时就得每天学习15小时)。因为只有五位同学,所以任何缺课、上课不专心、作业不完成的现象都是不可能发生的。

如果说本科课程只是把我们领进门,那么研究生的课程对我们的要求就是成为“professional”!

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Lighting Design:

系里请来了在景观照明、商业照明、家居照明和办公照明领域分别有所建树的四位设计师给我们上课,带我们去纽约市和其他地方实习参观讲解项目。然后带我们实际完成一个项目:根据他们出的题目,我们做设计方案规划。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掌握完整的设计过程,学习和了解他们的设计理念和项目。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各种异想天开的方案,变成了理想和现实兼具的设计实施。而每周两篇的速写要求,让没有设计和建筑背景的同学也不得不逼迫自己拿起画笔,人的潜力往往都是这么挖掘出来的。

Light:

这门课基本相当于把本科时学习的各种光源原理和照明计算,以及配光曲线设计用英语再教授了一遍。不同的是,大学时课程的考核是能背出公式,而研究生课程结束是开卷考,需要完成十几道复杂的照度和亮度计算题目。

Final Project是两人一组完成一个反射器设计,以白炽灯为光源,教授给出配光要求,学生完成配光曲线计算,制作出反射器,并且进行测量,将设计与实测数据做比较。还记得当时我们组得到的题目是:设计一款灯具,使之在40度光束角范围内,和灯具垂直的远距离平面照度均匀。

下面图片就是当时我们用微积分算出来的配光曲线,然后自己动手用铝面反光材料做成反射器,并在黑光实验室进行实测。这门课结束之后,估计这辈子都再也不会搞不清那些照明计算了。

Human Factors in Lighting

以Peter Boyce的同名教科书,讲解人眼以及生理系统对光的各个方面的感受。同时搭配自己亲手完成的实验,透彻的理解眩光、人眼内不同细胞对不同波长和光谱的反应等等。

Light and Health

通过学习国际新的研究成果,和自己实际操作案例,更深一步的地将光与人的健康相结合。光对人的健康最大的影响就是作息系统,这一切决定于光与褪黑激素的形成之间微妙的关系。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我们需要直接采样自己的血液。学校请来专业的护士,在我们搭建好的光环境实验室里,24小时内,每小时采集一次血样分析褪黑素(针头插在血管里睡觉的经历,是不是很珍贵呢?)。

Light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这是Light那门课的延伸,主要学习计算机软件模拟反射器设计。我们学习的是Lightools这个软件,它们给我们学生免费的学习版本。期末的项目是自己设计

一个灯具,外形/配光/电器都要完整,给出造价预算,分析配光有无达到预设要求,最后放在照明软件中模拟使用场景。

下面是我当时设计的 LED 雨伞庭院灯,拿到了当年的ORA国际学生光学竞赛三等奖。

Lighting Research Design

这是一门培养研究能力的课程,学习如何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写出逻辑缜密的实验报告。这是所有研究生课程中对逻辑思维和EXCEL表格分析的极大挑战,纯设计的专业一定不会染指此类课程。

Lighting Leadership Seminar

一听课程的名字就知道这是“管理学课”。从对自己的人格分析开始,对Jim Collins所著《Good to Great》深入学习,外加无数的阅读和案例的析。按照老师的口号,我们系的目标就是培养Leaders in lighting。

Evaluation of Roadway Lighting

这门课程是跟随我的导师John Van Derlofske独立进行的,导师是光学设计和交通照明的专家,所以给我的课程主题是对那时所有美国品牌的路灯产品做行业水准的统筹分析,以及安装过程的小失误和偏差会对路灯光学产生的影响。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自己的一门选修课,一个古董般的建筑系老教授给研究生上的建筑审美课,每周几十页比GRE还要晦涩的关于建筑和美学的英语阅读外加每周一个建筑的审美分析。

Lighting Workshop

照明设计课的升级版,目标是更实际的去做设计。一个学期完成了三个项目,第一个项目是亲自去到匹兹堡的一个矿山里,应他们的要求做矿井内的照明。第二个项目是做一个照明艺术装置,开设展览邀请全建筑系的师生参观。第三个项目是为一个残疾人家庭设计舒适和无障碍的照明,从方案到灯具选择,控制系统的设计,造价预算,最后对那栋房子的主人做汇报。

如果你真心想做一件事,那么全世界都会帮你

研究生论文

美国的研究生专业不是全部需要写毕业论文的,我们的要求是一年时间完成150页的硕士论文,最后要对5个教授组成的的答辩委员会答辩。我的论文是和导师的研究工作相结合的,《Performance of Luminaire Metrics for Roadway Lighting》,通过对路灯光学的综合评估,对其产生的眩光和城市光污染作出分析。

研究生课程只是一部分,课外的助研工作和自己的能力提升同等重要。作为非设计背景的学生,想要成为一名设计师,在那两年可以借助学校里丰富资源的优势,恶补建筑学知识,自学CAD和Photoshop等软件,将AGI32和Lightscape也用到得心应手。虽然导师是光学设计的权威,在知道我更倾向于做照明设计工作之后,也给我提供了很多相关的机会,例如让我去协助副导师编写一些照明设计书籍和标规等等。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辛苦充实的日子过得特别快,那仿佛与世隔绝的两年很快就结束了。毕业的时候有的同学选择去做工程师,有的选择去做研究,我还是选择了去美国的初心 —— 做照明设计。

就这样,我的照明设计师生涯开始了。

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

最想要去的地方 怎么能在半路就放 最初的梦想绝对会到达

实现了真的渴望 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

绝对会到达

--《最初的梦想》

学广告设计需要学什么 篇7

关键词:导学单,设计流程,实施策略

新一轮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科本位的理念, 强调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 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强调学生获取新知的经历与体验。然而, 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具体表现在:重视教学实践, 忽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然以教师唱独角戏为主, 学生被动, 对学习不感兴趣。教师常常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重复讲解一个问题, 而学生还是没有掌握的现象反复出现。

我们学校着力建立“研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 力求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有所创新, 有所突破。笔者在汲取原有“导学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研发了“导学单”。导学单遵循“以学定教”理念, 就是教师 (或师生合作或家长和学生一起) 编制用于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导学单, 学生以完成导学单为驱动展开“先学”活动, 对新知识有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教师通过学生完成导学单了解学情, 使“后教”具有基础性和针对性。导学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学习, 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凸显“导学”新意, 充分关注了学生的需要。

一、导学单的设计

导学单是教案的简化。导学单设计试图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引导教师怎样去组织学生学习;二是引导学生怎样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展示等。它既是教师教案的路线图, 又是学生学案的路线图。

1. 导学单的设计流程。

(1) 教师备课。我们采用“一人主备———组内研讨”的方式, 主备教师独立确定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方法, 设计教学程序, 至少提前完成一周的教案及导学单。

(2) 组内研讨。集体备课时, 备课组长召集组员集体审阅教案及导学单, 提出修改意见;备课教师按集体审阅的意见进行修改, 然后发给组内教师。

2. 导学单的设计类型。

二、导学单的实施策略

1. 课前导学, 扫清障碍。如笔者在执教《陶罐和铁罐》时, 课前下发了第一张导学单:

学生根据导学单中的要求展开了先学, 包括注音、读通课文、写读后的整体感受, 并摘录好词好句, 罗列课堂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学着搜集相关的课外链接材料等。所以上课的时候, 我运用影像资料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学生的学习问题聚焦于焦点之上, 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和深入奠定了基石。

2.课中链接, 形成冲突。学生问题聚焦之后, 教师顺势选择“骄傲的铁罐”、“谦虚的陶罐”这两个重点内容进行合作先学。

然后,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还原和场景比较, 使学生对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骄傲在认识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进行点拨和链接, 引导学生对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骄傲再形成具体而深刻的认识, 全面感受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骄傲。

3. 课末拓展, 读写结合。课堂教学末尾, 我发放了第三张导学单。

通过导学单, 让学生展开想象, 读写结合, 从续写中丰满人物形象, 进而帮助学生升华、抒发内心感受。

三、导学单设计和使用需注意的细节

1. 关注学生作业量, 不增加课业负担。

初看导学单, 似乎是新事物, 教师在设计时容易摒弃原有的配套作业和课后练习, 形成一份全新的“作业”, 于是, 学生原有的作业量没有减轻, 反而实实在在增加了。长此以往, 导学单完成的质和量都会大打折扣, 而教师也会陷入疲于应付和抱怨中。

我们学校的做法是:召开备课组会议, 形成共识, 利用现有的配套作业和课后练习, 设计的导学单练习和备课相一致, 坚决杜绝上课备课搞一套, 导学单自管自搞一套;精选练习, 设计成由简到难的问题。

2. 认清导学单的作用, 不沦为“练习纸”。

在使用导学单的初期, 笔者和备课组的教师在认识上都出现了偏差, 认为导学单是用以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练习纸”, 应试应考痕迹明显。在经过集体反思后, 全校采用这样的的做法:导学单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流程。学生课前自学并质疑, 使教师能有效掌握学情, 进行二次备课。有了导学单, 课后补弱, 师生也有了较为实在的依托, 可以大大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这可真是一举多得!

导学单使学生找回了自信、快乐, 提升了学习兴趣。学生由缺乏主动钻研、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学习状态, 转变为自主探索、自求答疑, 克服了等待心理和依赖习惯, 逐步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业负担减轻的情况下,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 通过改变教学方式, 提升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蔡林森.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老年人也需要学国学 篇8

2014年,孔子诞辰2565岁,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长篇讲话。从1994年开始,这样的大会每五年举办一次,但这次规格最高。

从在孔子故乡曲阜参观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到“五四”探望国学泰斗汤一介;从政治局集体学习纵论传统文化与国家软实力,到在北师大考察时明确反对“去中国化”;从外事活动中阐释中华文明与海外文明的交流互鉴,到万米高空的专机上倡导学古诗文经典……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展现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那么,老年人如何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如何快速了解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

本期我们特别推荐这两本黔版图书,希望我们的读者能从丰富的国学经典中汲取和领悟修身做人之道、知人用人之道、为官为政之道及治国理政之道。

《文明的复兴与对话》

作 者:叶小文

出版社:孔学堂书局

定 价:?58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作 者:李军策划 赵宇飞主编出版社:孔学堂书局

定 价:?68

《远去的人》

作 者:薛舒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定 价:?29.80

推荐理由:本书为纪实作品,通过记录父亲老年痴呆症之后的两年时光,从一个老人最初的失忆,一日日走向完全失智,从一个健全的老人,直至成为一个不认识任何亲人,不记得任何往事的"痴呆者",讲述了老龄化社会中的生存与生活的关系,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以及一代人的命运与价值观走向。

《老年人维权指南》

作 者:《老年人维权指南》编写组

出版社:华龄出版社

定 价:?24.48

推荐理由:本书是针对老年人的法律普及图书。包括老年法解读、案例分析、实用指导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解读了新修订的老年法的重点条款。第二部分以老年法为主要依托,结合其他相关法律,列举和分析案例。第三部分为老年人介绍基本的纠纷解决途径和相应的程序步骤,以及老年人如何获得法律援助,帮助老年人了解在维权过程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和便利。

《老年人养生这样吃就对了》

作 者:于雅婷,成泽东著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定 价:?39.80

推荐理由:本书是一本养老、求长寿必备的老年人食物宜忌速查宝典,全书包括:180种种老年人宜吃食物、300道老年人营养美食、100余种老年人忌吃食物及其危害……让老年人吃好每天3顿饭,教老年人掌握不生病的智慧,懂得保养身体,从此尽享天年。

学广告设计需要学什么 篇9

龙年伊始,不少年轻人磨拳搽掌,准备在2012年大展拳脚,但是学什么技术更有前途呢?面对广大年轻人的困惑,成都烹饪学校新东方的就业指导中心吕老师认为:选择当今热门的厨师行业非常有前途,并为大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首先,选择学习一门技术之前,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具体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包括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素质、市场缺口等方面,餐饮行业不失为年轻人就业创业的好选择。纵观近年来我国餐饮市场的发展,大小餐馆遍地开花,餐饮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传统的家常菜馆、川菜馆、小吃店、火锅店,加上改革开放后涌现的洋快餐、中式快餐、西式料理等餐饮形势发展势头良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餐饮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年后餐饮行业“用工荒”的出现更是彰显了厨师职业的抢手。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年轻人选择学厨师,一点也不用担心工作不好找的问题。

其次,年轻人选择学厨师,上手容易,发展空间大。与其他行业相比,厨师行业的上手容易,会做饭的人就拥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想要在餐饮行业更好地发展,就离不开系统的学习,掌握专业的厨艺技巧和厨政管理经验。成都新东方烹饪学校作为新东方烹饪教育的旗舰院校,在培养高素质厨师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聘请了傅祖明、舒国重、傅建国等国宝级川菜大师担任实操大师,手把手传授厨艺知识;另一方面注重学生的理论教育,注重把学生培养成理实结合的高素质厨师人才。毕业学生不管是就业还是创业都能获得学校给予的大力支持。学校办学24年来,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陕西、甘肃、青海、湖北、云南、安徽、湖南、浙江、山东等。

学广告设计需要学什么 篇10

2012年在我们都在迷茫的时候,在初中生都在迷茫的时候,在高中生都迷茫的时候,知道自己考不上大学或者高中的时候,可曾想过,我要在2012年学一门技术,学一门以后能有发展的技术。

2012年学什么技术好,学什么技术有前途,最适合高中生和初中生的又是什么?当下每个企业单位所重视的已经不是多年前的大学生。而是技能综合型人才,在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技能型人才却被众多企业单位争抢,有技能没文凭一样会前途路窄,所以学到烹饪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学历,是2012年正确的选择。

沈阳新东方烹饪学校金牌大厨专业,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的烹饪精英,在2012年的今天,推出金牌大厨专业,本专业是技能+学历的综合型专业,专业特点:

1.30人小班教学,阶段化模块化教学。

2.毕业100%分配工作。

3.毕业拿双证书,大学学历和厨师职业资格证书。

4.适合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的学子。技能+学历 一份努力,两份收获。也许,我们现在还在家里犹豫不决,也许你还不知道自己学什么好,那么现在可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么。

大学教什么 学什么 篇11

关键词:大学教学;科学教育;物理化学;著述思路

一、对大学教学的一些认识

回国已经数载,不少人问我回国感觉如何。我会说“比我原来想象的要好些”。这是实情。这不,原以为难以正式出版的《物理化学讲义》要正式出版了,而且是在不止一家出版社希望出版该书的情况下,由中国高等教育界认可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借此机会,浅谈一些我对大学教学的认识与思考,以及著述本书的一些体会。

刚刚从美国回来的时候,好些国内大学老师告诉我:“现在的学生啊,唉,越来越不爱学习了”;“好的学生只是关心分数,差的学生甚至都不在乎分数”;“上课不点名,一大部分学生可能都不会来了”;“‘90后的学生比起‘80后差,而‘80后与我们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大学生——也就是所谓的‘60后和早期的‘70后——是没法比的”。国外的同仁们,则普遍对国内的学术环境、大学氛围持怀疑的甚至是负面的态度。虽然我对这些说法有所怀疑但心里难免有些不安。

以我这几年的零距离观察和教学实践,我想说,我们的大学和我们的学生确实是有各式各样的问题,但事情绝不像我听到的那样不堪。其实,在我们的大学里,绝大部分老师真心想把中国的大学办好;我们的学生不是不愿意学习,而是他们有了更多一些的怀疑精神,似乎有了一些尽管懵懵懂懂但却十分可贵的自我意识。

从科学精神和现代大学教育宗旨来看,我认为,我们的大学生可能不是变得不太好了,而是恰恰相反,变得好了起来。这是因为,怀疑精神和独立思想是科学精神的核心部分。我们教师应该给他们些时间、给他们些空间,中国的明天也许会有更大的奇迹发生。

是的,中国大学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在所有这些问题中,我以为首先是教师教学的问题,而不是学生的问题。我们的大学教师对自己的身份定位(Identity)极为模糊,对于自己在现代专业社会中的职业特征不甚了了。2012年6月,受教育部网络教育培训中心的邀请,参与过一个大学青年教师网络培训。大学青年教师一方面普遍对自己作为大学老师的胜任力感到怀疑,另一方面对于如何提高自己的授业能力感到迷茫。那么教师的第一准则究竟是什么?

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一个合情合理的趋势——专业化。在现代专业化社会中,大学教师只是多种职业中的一种。一方面,现代社会并不承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另一方面,一个相对成熟的现代社会或者专业化的社会,迟早要打破“学而优则仕”的局面。于是,大学教师真正要做的,是完成社会对该职业所设定的任务。

大学教授与现代社会所有的教育者一样,我们的任务是给下一代讲一讲我们所认识的人生、我们“自以为是”的真理。当然也应该告诉后生们我们的迷惑、我们的无知。假装什么都懂是行不通的,也是违背人生正道的。哪怕是从教学效果看,坑蒙拐骗的教育经实际上也是蒙不住学生的。正如托尔斯泰所指出的,由于还没有过度地浸淫于俗世,孩子们的美丽心灵可能具有辨别真伪的非凡能力。而且,一旦感到教育者实质上在做坑蒙拐骗的勾当,所谓正面教育的所有努力都会瓦解为东流水,甚至转化为负面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教育者的职业定位应该是给年轻的学生们提供一套套的参照系。美妙的、正面的,是给后生们追求幸福快乐人生的鼓励;失败的、痛苦的,是给他们的警醒。

富有个性的教授只能靠自己教育自己。办法是把自己投入到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借鉴、体会、总结、提高。

二、《物理化学讲义》著述思路

尽管这是第一次正式出版,但这是本讲义的第三版。前面两版,只是用作浙江大学化学专业的物理化学教材。浙江大学的学制是三个短学期(相当于1.5个正常学期)的物理化学课。而本书的第一版,是一边讲授一边完成的。也就是说,浙江大学08级化学专业的同学得到了上、中、下三本物理化学教材。虽然第二版决定装订为一本,但觉得分为三册的做法颇为可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物理化学学科的结构。于是,三册合并为一本但还是保持三册的结构。因为同样原因,读者现在看到的正式出版的书还是分为三部分。按照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审的意见,一本书分为三册似乎不妥,分为三篇(上篇、中篇和下篇)更合适。

我以为,科学意味着不断探索。为此,本书写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想打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中庸之道。这导致了本教材带有明显的探索与开放味道,也希望读者以探索的眼光来读这本书。

关于利用这本书的教学,提几点也许是过于美好的想法,供参考。首先,这本教材可能会对教师带来一些挑战,尤其是对那些“精通”传统物理化学体系的教师。因为该书的系统不传统,相比于国内外同类教材新内容颇多,所以,一个熟练的教师可能不得不放弃过去多年积累的讲授内容和思路,而必须另起炉灶。不过,如果一个老师能够判断这本教材的某些思想不及传统教材或者不及自己的思路,那么,我会鼓励他(她)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讲。如果真的能够带来一个师生共同批判本讲义、相互辩论的局面,我觉得这本讲义就非常有积极意义了。其次,本教材的附录没有收录足够的实验数据。这并不是说数据不重要。相反,科学实验数据对于任一门学科都是十分重要的。之所以造成了现在这个局面,一方面是因为我没有想明白如何取舍;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电子版的科学数据颇为普及,例如,CRC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就颇为常见。最后,因为是探索性的、开放式的,所以,教师可以根据专业、课时、程度的不同对这本教材任意取舍。如果这本书能够给每位物理化学教师提供一个契机和一个蓝本,使他们以此为基础演绎出来一套有自己个性特色的物理化学教学系统,那我们中国的大学就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成为世界上实力雄厚的化学家摇篮。

本教程试图探索构建物理化学框架的一条新思路:

第一,与多数物理化学教材不同,我们将简述量子化学对单个原子、分子能级结构的处理,以期把宏观物理化学理论牢固地建立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然后,利用统计热力学的基本原理,从这些量子化的能级导出宏观系统的三个基石性概念(能量、熵、温度)和一条基本定律(熵增加原理),同时,将宏观性质与微观能级结构关联起来。

第二,对于经典热力学的处理,本教程将突出“化学”而不是“热机”。众所周知,超大量分子的宏观系统是化学的主要的、常见的系统。目前,处理宏观系统的手法包括统计热力学和热力学。传统上,国内物理化学不重视统计热力学,而热力学主要借重“热机”理论。这导致了学生往往觉得物理化学难学、难用、复杂。应该指出的是,即使是欧美国家,“热机”特色也是常见物理化学教材一个挥之不去的硬伤。突出“化学”而不是“热机”,其核心是建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化学陈述。这样的处理方法,希望有利于读者对热力学的化学意义有更好的把握,懂得热力学的根本是“多分子系统”理论,而不是关于“做功-传热”或者“热-功转换”的理论。

第三,对于人类,化学最大的意义在于溶液,而不是气体。因为经典化学热力学成型于19至20世纪之交,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溶液的理解十分有限,再加上溶液本身既不像气体可以忽略分子间相互作用,又不像固体具有良好的周期性,所以,传统上,物理化学重气体而对溶液基本上不太涉及。为了让物理化学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实用的化学理论基础,本教程一反传统做法,重点突出溶液。

第四,传统上,化学动力学独立于热力学而自成系统,但是,因为本教程在热力学部分有意识地加深了化学特色,所以,著者能在此基础上把动力学统一到热力学中。这样的处理手法,是基于宏观化学过程受“大概率”事件统治的基本思想。

第五,进一步地,本教程尽管有传统的章节划分,但力图探索一致性的物理化学理论系统。科学中任何一门学科的成熟过程,都是从定性到定量、从零散到系统的过程。著者以为,拉瓦锡们于200年前开创的现代化学,不该再停留在吉布斯们于20世纪初定型的框架中。也许,化学中以定量、系统为特征的物理化学已经到了可以大跨一步的时候了。

第六,有些内容和正文不能连贯一致,传统上不属于物理化学甚至不属于化学科学的范畴,为此,本教程尝试着开辟了旁边批注,简称为“旁批”,与中国文学中的“眉批”功能相似但位置、形式不同。这一块地方有时候也用来突出对应章节的重点。同时,在这个栏目里,著者试着把所有的图表都纳入其中。于是,说是与“眉批”功能相似,但实际上还是有差别。另外,“眉批”是他人来批注,而这里“旁批”是作者自己批注。不过,读者同样可以利用这个空间来记录自己的心得。

三、教材著述之思考

不少人问《物理化学讲义》是不是用英文写,答案自然是中文。科学思想如此之深刻、科学智慧如此之美妙。我以为,用母语能展现给读者科学的真貌已经是大功一件。现代科学传入中国也就100年左右的时光,科学还没有进入中国文化的核心。经过几代人(尤其是第一代留学生)的不懈努力,中国的科学教育完成了扫盲的任务,但离神形兼备还颇有距离。作为一个大国,难以想象,我们必须依靠英文科学教科书来承载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只要决定不放弃中文作为母语,难以想象英文科学教科书会适用于教育中国下一代。因此,无论是否可以写好,用中文写这本书的念头从未动摇过。科学是欧美人发明的实践人生的新路子、认识自然的美妙法门,但谁也不能阻拦我们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把它中国化。

更加重要的是,科学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技能的培训,不是经验的积累,甚至不是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传承,而是弘扬科学精神,让年轻人愉快而自愿地选择与真理同在的人生。任务艰巨,用母语做好已颇不易。难以想象英文教材、英文授课能达目的。

好的科学教科书,既要表现出系统科学本身的严谨性、真理性,但同时又必须有优秀文学作品的可读性、趣味性。因为题材的原因,教科书不能像纯文学作品那样使用一些特殊写作手法(例如比喻、夸张、暗讽)。但是,科学的“真”自有其深刻的魅力,那深藏于科学发现后面的智慧快感自能让人叹为观止。把这些表现出来,教科书也该能给人阅读的享受、激发研习的兴趣。

这本书加了不少彩图。图画不只是能够给书本带来色彩那样简单。人看形状的能力毕竟是与生俱来的,而读文字推演公式则必须后天学习。因此,我以为设计合理的图与画更容易与读者沟通,会给书本带来些活力。在文字方面,我以为讲故事的口语化表达、关键环节的反复叙述讨论有利于与读者的交流。我以为,宁愿在重点的地方啰嗦一点,也要尽量把故事转承交代清楚。课时是有限的,在核心部分多费点笔墨,自然意味着涵盖的面不能太宽泛。

想要让读者明白些科学的来龙去脉,这本教科书涵盖了不少科学史的东西。我的想法是希望读者感受如何从人人以为是中看出柳暗花明,体会如何把挑战变成机会。不过,我对科学史毫无研究,道听途说的多,证实无误的极少。因此,这里的科学史不是正史而更像是演义;伟人们的小传不是严格的传记而更像是传奇故事。我想,只要不作为科学结构的一部分,演义也好传奇也罢,应该是无伤大雅的。不管能否用这本书带给读者以智慧享受,我至少要先在形式上让大家轻松一下。

从开始准备写这本书到出版,大约有两三年的光景。动笔之前想得颇为美好,我也确实努力了,而且得到了很多难能可贵的支持与帮助。至于读者是否会喜欢、能否达到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那只能留待时间来检验了。

科学教育遵从科学的基本定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向名师学什么 篇12

长之路, 思考从平凡到伟大的过程, 才发现漫漫◎长路上洒满了一个个不畏艰辛化蛹为蝶的动人故王全事。我们幡然醒悟:那平凡中的默默积淀, 那黑暗梅中的苦苦坚守, 那黎明前的奋力跨越才是我们真

正该学习的!

一、善思考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思考的深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只教书, 不思考, 只能当教书匠, 而不会成为名师。通俗地讲, 学习和思考就好比进食和消化, 如果任凭嘴巴一味地吃,

而胃肠却不肯工作, 势必导致食积而病。所以, 不但要学习, 还要不断地思考。不但要勤于思考, 还要讲究思考的方法, 善于思考。

首先, 作为教师要思考教学内容。如果课堂是一个容器, 教学内容就是容器里的液体, 装得满满的, 但其形可变。我们每堂课用这些“液体”喂养我们的学生, 怎能不考虑其营养价值?我们必须精心挑选、科学搭配, 保证我们的学生吃得好, 吃得饱, 吃得乐。其次, 要思考教学方法。古语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教任何功课 (不限于语文) , ‘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 换个说法, ‘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假如我们能做到每日三问自心, 我们的课堂肯定会更精彩。第三, 要思考我们的学生。新课改提出以生为本, 什么是以生为本?就是要求老师不但眼中装着学生, 时时关注到学生的表现, 更要心里装着学生, 时时关爱学生的发展, 以学定教, 因材施教。著名学者于光远说:“教育过程是否能够收到最好的效果, 要看能否充分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个能动作用和这两个能动作用是否结合得好。”教师要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还要思考怎样因材施教。

二、重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备课是思考, 是设计, 课堂是实践, 是验证, 所以说, 教师的工作是实践性最强的工作。当我们端起课本走进课堂的那一瞬间, 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在检验着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和工作态度。没有精心的备课, 就没有精彩的课堂;没有深入的思考, 就没有深度的教学。看教育大家上课, 有的如画家作画, 挥洒自如;有的如诗人高歌, 气势磅礴;有的如琴师抚琴, 行云流水。这份胸有成竹的从容、这种指点江山的睿智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实践经验。

观名师课堂, 反思自己的教学, 我们身上是否少了某些宝贵的坚持和坚韧?心中装着目标,

我脚下却踯躅不前, 让梦想一次次陨落在懒惰的枕们直到头边, 有一天让决心, 身边那些“坚持的身影一次次淹没在茶前饭后”成了里程的抱怨里。向三碑, 才悔、敢创新之晚矣!

名大凡名师都是勇士, 是教育革新的探险家。师当对素的质, 怎教样育做刚是刚错提的出。来大时多, 谁数也人不在知素道质怎教样育做的是路学素质教育的“雷上走得小心翼翼, ”。而有一小部分不断四下张望、打听人不怕, 输怕, 敢触了什们用冒险, 他们不但大踏步地走自己的脚在素质教育的, 而且摇旗呐喊路上结结实实地, 留他么下一个个脚印, 然后让后人沿着这脚印跟上来。

他们, 我们称之为教育家, 称之为名师。名师

敢创新, 所以李吉林创出了“情境教学法”, 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 窦桂梅老师提出了小学语文“主题教学”, 如果我们真要向名师学习, 还是学一学他们的创新精神吧!

四、懂谦虚

谦虚与名气没有关系, 谦虚与学问也没有关系, 谦虚是修养的孪生兄弟。我尊重名师, 但不盲目崇拜, 我只崇拜那些有修养的名师。他们学高而不骄, 名大而不躁, 虚怀若谷, 平易近人, 对他们而言, 对教育梦想的追求比名利更重要。

老百姓有句话说得好:“叫得越响的水桶, 越是空桶。”与教育大师相比, 我们的水桶里“水”不过点滴, 大师们都如此谦虚, 我们有什么资本浮躁叫嚷?

五、肯献身

讲到献身, 大家不要以为在唱高调。如果献身教育事业只是吆喝一下那么简单, 中国的教育舞台上也就看不到名师的身影了。众所周知的新教育实验的发起者朱永新, 如果没有对教育的热情, 如果没有对教育的献身精神, 哪来呕心沥血而不知疲倦的执着?

还可以看看我们身边, 是不是有这样的老师:心里第一位置是工作?三句话离不开学生?为了一个教学问题四处请教?不辞辛苦地搞课题研究?放弃休息写教学反思?这就是为教育事业献身!因为他们做的总比我们多, 想的总比我们远, 走的总比我们踏实, 所以, 他们才会有超过我们的成绩!

上一篇:超材料产业化步伐加快下一篇:个人军训心得体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