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设计学(精选9篇)
中药制剂设计学 篇1
一、前言
药物制剂学是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药物制剂学实验是药物制剂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实验可以验证所学理论知识,掌握制剂的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药物制剂制备和质量检测等工作奠定基础。
传统的药剂学实验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有一定欠缺。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对药物制剂学实验进行改革。
二、课程设置
药物制剂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研究药物剂型的设计原理、制备工艺、生产环境及其设备、药品质量检查和临床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我校为大专院校,学生就业面对的是一线工作岗位,这就不仅需要有理论教学,还要求学生有比较好的动手操作能力。我校在药物制剂学的课程设置方面,采取的是理论+实训+实验的三模块教学。
通过开设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可以更好的把实践和理论相融合,为以后从事药物制剂制备等工作奠定基本操作技能。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2]
但是以往的实验,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虽然也做了实验,但只是局限于“教”的过程中,印象不深刻,参与的主动性不强。通过开设药物制剂学综合性设计实验课程,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力,这对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开阔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1、改革教学模式
在实验中引入PBL教学法,教师根据实验的预设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学生组成小组,每组设组长,各自分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实验内容,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学生在实验课之前认真预习实验的相关理论知识。由此才能改变传统以教师为讲授主体的实验模式。
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在传统验证性药剂学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剂型实验,开阔学生视野,比如滴丸的制备,滴丸剂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与适当物质加热熔化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小丸状制剂,主要供口服使用。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耳、眼科用药新剂型,五官科制剂多为液态或半固态剂型,作用时间不持久,作成滴丸可起到延效作用。其次,增加了片剂的质量检查,外观检查、重量差异检查、脆碎度检查、崩解时限检查等内容。第三,让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参与实验设计。
3、多媒体教学
与其他学科不同,药物制剂学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与企业生产密切联系。由于地域和教学条件的局限,学生进入企业实地参观的机会很少。很多生产
过程中的机器的使用方法及其操作步骤通过语言的描述就很空洞。企业一线的药品质量检测的操作方法及其所用的仪器也很难讲清楚。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药物制剂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4、及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对实验内容的反馈,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实验报告内容雷同,相互抄袭,并没有真实的反应实验情况。由此,在进行实验改革时,要求同学在实验结束以后就根据自己小组的的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既可以避免实验数据的雷同,又可以让同学们专心做实验,认真操作实验步骤,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四、授课效果评价
药物制剂学综合性设计实验改革的教学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设计与操作这两面进行考查。在药学制剂学综合性实验完成以后,组织实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及处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考核,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实验考核成绩占药物制剂学总成绩的30%。在实验设计方面,根据平时的实验教学内容,给出相关的问题,给出部分物料,让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设计实验。比如片剂的制备,提供主药和辅料,让学生根据主药和辅料的性质确定处方及其生产工艺,进行片剂的制备。
五、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药物制剂学实验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能否贯彻到底,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坚持。教师首先要改变教学思路,研究教学改革内容,提高自身素养,加强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掌握多学科综合性知识。药物制剂学就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涉及物理学、高分子材料学、药物分析学等相关学科,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持续性,才能培养出复合应用型人才。
此外,由于综合性实验耗时长,实验设计复杂,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师要转变角色,从“教”变为“帮”,从主角变为配角,而学生从配角变为主角,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所需要的仪器、物料、提供知识解答等,学生根据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案,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团队合作精神[7]。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的操作方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内容,结束后,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最后由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给予相应的指导,或者共同解决问题,做到教学相长,根据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法。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开展药物制剂学综合性实验,开启了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提高了我校的办学水平,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性人才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庆,汤碧娥.适应实验方法改革,打造多元化高职实验教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2):60-62.
[2]张军,燕友果,胡松青等.培养创新人才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5(02):115-116.
[3]朱志彪,高山.设置综合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02):88-89.
[2]王俊香.推进药学实验改革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7:95-96.
[7]方正,杨照,韦萍,等.浅谈药学实验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1,28(5):32-34.
中药制剂设计学 篇2
膨胀度的测定药材中含有粘液、果胶、树脂等成分,有吸水膨胀的性质,如车前子等果实、种子类药材,种皮含有丰富的粘液质,其吸水膨胀的程度和其所含的粘液成正比关系。按药典检查北葶苈子膨胀度不得低于12,远远大于南葶苈子膨胀度(不得低于3)。天竺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检查其吸水量,也是鉴定天竺黄纯度和品质优劣的质量指标之一。
色度检查含挥发油类成分的中药,常易在贮藏过程中氧化、聚合而致变质,经验鉴别称为“走油”。药典规定检查白术的色度,就是利用比色鉴定法,检查有色杂质的限量,也是了解和控制其药材走油变质的程度。
泡沫指数和溶血指数的测定利用皂素的水溶液振摇后能产生持久性的泡沫和溶解红细胞的性质,可测定含皂素类成分药材的泡沫指数或溶血指数作为质量指标。通常如有标准皂素同时进行比较,则更有意义。溶血指数测定时,应说明温度和应用何种动物的血,以能产生溶血的最低浓度表示之。因所得数据重复性差,所以较少有实用意义。
微 量 升 华是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能升华的性质,获得升华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形状、颜色及化学反应。如大黄粉末升华物有黄色针状(低温时)、片状和羽状(高温时)结晶。
荧 光 分 析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紫外光或常光下能产生一定颜色荧光的性质进行鉴别。通常可直接取中药片块、粉末或浸出物在紫外光下进行荧光分析。如黄连在紫外光灯下,显金黄色荧光,木质部尤为显著。秦皮的水浸出液在常光下显淡蓝色荧光。有的药材如附有地衣或有某些霉菌或霉菌毒素时,也会有荧光现象,应注意区别。一般观察荧光的紫外光波长为 365 nm,如用短波 254~265 nm时,应加说明,因两者荧光现象不同。
显微化学反应是将中药的干粉、手切片或浸出液少量,置于载玻片上,滴加某些化学试剂使产生沉淀或结晶,或产生特殊的颜色,在显微镜下观察。亦用于细胞壁和细胞内含物性质的鉴别(见药典附录项)。
蛋白电泳法中药材中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的种类很多,特别是动物药类和果实种子药类。以往多用氨基酸测定仪测其种类和含量,但价格贵,难于作定性分析广泛使用。近年来用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电泳法,成功地定性鉴别了大量中药材。
化学定性分析利用药材的化学成分能与某些试剂产生特殊的颜色反应或沉淀反应来鉴识。一般在试管中进行,亦有直接在药材切片或粉末上观察以了解该成分所存在的部位。如柴胡横切片,加无水乙醇-浓硫酸等量混合液后则凡是含有皂苷的组织开始呈黄绿色,渐至绿色,最终呈蓝色。
化学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可初步提示有无某种成分,如需要了解其含量多少和是否符合药用标准,则必需作含量测定。药典对有些药材规定要作含量测定,如马钱子中士的宁碱的含量不得少于1.2%等。
中药制剂设计学 篇3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 是鉴定和研究中药品种与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资源的应用学科, 历来是各大执业考试、资格考试的重要科目, 占题比重大。现有的教学模式存在以下教学困难:首先, 教学时间和地点的局限性, 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接受教师的授课;其次, 受教学任务课时的限制, 在课堂上讲授的教学内容有限;再次, 外校外地的学员、同行等无法享受到我校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学问, 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学科知识;最后, 有限的教师、教室、授课时间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或中药爱好者等各层次学习的需要。笔者制作的《中药鉴定学》网络课程涵盖书本上的全部知识要点, 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共享性, 学生可以自由使用本网络课程。自从2011年投入使用以来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获得第12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及第八届广西高校教育软件大赛一等奖。本文就《中药鉴定学》网络课程的设计、制作及应用, 进行探讨分析, 为设计和开发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提供借鉴。
1《中药鉴定学》网络课程的设计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6]。根据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和课程特点, 我们将本课程设置为五大功能模块:教学内容、拓展课堂、趣味空间、在线测试、在线交流。网络课程的总体设计模块功能见图1。
1.1 教学内容
根据“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鉴定学的内容, 设计教学大纲, 按章节介绍教学内容、目的、重点、难点, 使学生对课程有总体的认识。还包括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实验指导、习题集等内容, 方便学生对课程主要内容的把控和学习。
1.2 拓展课堂
拓展课堂是对课内知识的延伸, 课外知识的拓展, 其中中药精粹栏目是将中药中的18味常用中药制作成电子杂志的方式, 里面包含了所有中药鉴定学的内容, 从来源、性状、显微、化学成分含量、种植栽培等方面对中药进行阐述。壮药药柜对5类30味广西特色的壮药及其分类理论进行介绍, 例如通龙路药有朱砂根、土烟斗、排钱草等, 通火路药有鹰不扑、两面针、扶芳藤等。鉴定常识中分为有毒药材、贵重药材、常用药材的真伪鉴别等, 让学生分层分类了解实用中药的鉴别方法。细说中药中介绍了10个中药小趣闻, 丰富同学的中药知识。教学资源则有着丰富的内容, 药材库中展示122个重点中药的药材图片, 视频库中展示70个中药的种植、鉴别及加工炮制等实用视频;外文词汇项目里面包含了常用中药的拉丁学名及英文名, 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英语知识;学科进展中介绍了10种目前中药鉴定学中最前沿的研究方法, 满足学有余力的同学对学科前沿的了解;参考文献中记录了制作网络参考的书目及网站, 方便同学们追根溯源。
1.3 趣味空间
趣味空间里面, 通过设计不同趣味小视频、小游戏, 让枯燥难记的中药鉴别点, 变得生动有趣起来。鉴定术语里面制作了中药Flash动画, 让同学们在放松心情看动画片的同时学习中药的鉴别点;过关斩将设置了不同难易程度的中药鉴定闯关内容, 让同学们把做练习题当成是一种闯关游戏, 轻松而又让人振奋;火眼金睛识中药, 让同学们在伪品中找到真品, 提升其鉴别的能力;中药对对碰是来源于练练看游戏的灵感, 将相关的词语连在一起;还加入了猜谜游戏, 让大家的知识更加丰富。趣味空间栏目, 让中药鉴定网络课程变得生动而又富有使用性、趣味性, 不但能学到中药鉴定的知识, 还能放松心情, 是课程的又一大特色。
1.4 在线测试
在线测试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中药鉴定试题, 学生注册成功后, 就可以登录题库测试, 试题都是随机抽取, 方便同学对自身课程掌握情况进行复习、练习。
1.5 在线交流
互动交流的平台使得师生交流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只有要学生提问, 老师都可以及时进行答疑。同时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 就算是社会人士, 有关中药鉴定的问题, 我们的平台也可以提供解答。在线交流平台让学习变得更加方便, 让同学们得到更多的信息来源, 真正地实现了资源共享。
2《中药鉴定学》网络课程的制作
《中药鉴定学》网络课程的制作, 采用Dreamwaver软件作为网页的编辑工具, 页面的设计力求功能明确, 操作简便, 页面风格体现中药鉴定学特色。采用Access数据库制作网上测试题库, 声音及影像资料的处理应用摄像机、Photoshop等, 动画制作采用Flash动画制作工具。
3《中药鉴定学》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
《中药鉴定学》网络课程在广西中医药大学校园网精品课程网站试运行4年, 经过不断改进、更新, 已具备网络课程教学的各项功能, 师生反应良好。以广西中医药大学2012级中药学专业本科班的学生为例, 向大家介绍中药鉴定学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情况。
3.1 教学内容
选取中药鉴定学绪论的后半部分和根茎类的前一部分内容作为课题实施的部分, 安排20学时的理论课进行实验。将2012级中药学专业学生平均分为两组, 实验组采用中药鉴定学的绪论部分内容作为讲授型教学, 将科属鉴别特点的小结性内容采用研究型教学法, 将重点的单味中药的显微特征、性状特征作为交互式教学, 将非重点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课时结束后进行评价, 分为对学生的评价 (通过测验、考试) 和学生对网络课程的评价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 。
3.2《中药鉴定学》网络课程的教学应用调查问卷
为了解《中药鉴定学》网络课程应用效果及对网络课程各栏目内容的满意情况, 对2012级中药学本科生进行了《中药鉴定学》网络课程实践应用的问卷调查。 (1) 问卷内容:《中药鉴定学》网络课程各栏目使用满意率:网络课程教学的优势评价。 (2) 完成问卷率:共发放问卷92份, 收回89份, 完成回收率为96.7%。 (3) 结果统计:对网络课程整体满意率。对网络课程教学的优势评价:通过网络课程教学, 有78名 (87.6%) 同学认为可以弥补课堂上对部分知识遗漏的补充, 有80名 (89.9%) 同学认为网络课程更加的自由, 资源更加的丰富、形象、生动, 有24名 (27.0%) 同学建议增加英文版本, 这样喜欢中药的国外友人, 可以通过网站学习相关的中药鉴定知识, 有81名 (91.0%) 同学建议开发出能适用于手机或是平板电脑的中药鉴定网络课程APP, 这样更加方便同学们用零散的时间来学习。
3.3《中药鉴定学》网络课程辅助教学效果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 (通过测验、考试) 得到的结果显示, 实验组比对照组的同学显示了更好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效果也更好, 答题正确率也更高, 对中药鉴别更加熟悉, 认识的中药也更多。由此可见, 辅助网络课程的学习, 同学们可以在课堂学习后, 在网络课程上进行复习和巩固, 并可以及时预习下一次课程的内容, 丰富的练习题、形象的图片和生动的教学视频, 是同学们学好中药鉴定学的保障。除此以外, 中药鉴定学本身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需要同学掌握的中药鉴别在课堂上的学习是不够的, 需要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来辅助学习, 同学们才能在理论上掌握课程。网络课程中, 模拟的中药野外采药环境, 给同学们体验了中药生长的自然环境;模拟的中药药房, 让同学感受到中药饮片的流通环境, 加深了对中药的认识;真伪鉴别, 让同学能很快认出正品, 为其以后从事中药类职业打好基础;地方特色浓厚, 壮药药柜中介绍了广西壮药及壮药理论相关知识, 让同学们了解本土的特色医药知识, 民族药学知识的加入丰富了中药鉴定学的外延知识。
4《中药鉴定学》网络课程的特色
《中药鉴定学》网络课程是以吴啟南、朱华主编的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鉴定学》为蓝本, 以方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目的, 进一步完善和建设《中药鉴定》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研究以网络课程为基础, 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缺陷的新的中药鉴定学教学模式。主要的课程特色如下。
4.1 在科学合理的课程框架下, 更加注重课程的趣味性
在繁多的专业知识中, 加入特色的游戏栏目, 将目前流行的小游戏, 如:找茬、连连看融入课程学习中, 以中药为载体, 设计成了趣味小游戏, 如:火眼金睛、中药材对对碰、过关斩将等, 来识别中药, 将枯燥的中药记忆过程, 变成了轻松的游戏闯关。在玩的过程中, 记住了需要掌握的知识, 在玩中学习, 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也让同学能轻松地学习。这是本网络课程的一大特色之处。
4.2 在丰富的课程教学内容中, 更加强调课程的实用性
中药鉴定网络课程增加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 扩大了学生获取的知识信息量,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学内容丰富, 信息量大, 让同学们能在进入网络课程学习时, 就可以全面掌握课程的重点、难点。课程中丰富的实例, 例如火眼金睛识中药里, 将真品与伪品呈现在同学面前, 让其学习和发现不同。由此可见网络课程的实用性之强。
4.3 图文并茂, 模拟情景, 微课视频, 增加课程的功能性
网络课程界面设计系统美观、导航新颖、页面简约合理、图文并茂、表现力丰富, 学生操作起来方便、灵活, 模块之间的转换, 视频链接启动都很快, 模拟情景也很顺畅, 直观地呈现抽象的学习内容, 课程的功能性增加了, 让学习变得更加的容易。
4.4 互动交流, 增加课程的交互性
中药鉴定网络课程提供同学间交流、师生互动的平台, 促进了师生间、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 利于学生学习及老师授课。活动交流不仅可以在内容的学习使用上提供良好的交互控制, 而且可以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 指导学生学习, 更好地体现出“因材施教, 个别化教学”, 适合网上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
4.5 学科前沿知识的导入, 增强了网络课程的拓展性
学科前沿知识的导入, 增加了课程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对学科发展的前沿技术进行了解, 培养出对中药鉴定学科的兴趣, 为以后从事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工作引路。
4.6 依托网络资源, 使得课程具有广泛的共享性
依托网络资源, 老师和同学可以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 上网收集所要的中药鉴定学学习资料、发表个人意见、在线交流答疑、上传图片、分享资源。让中药鉴定网络课程具有广泛的共享性。
5 结语
《中药鉴定学》网络课程依托学校精品课程平台, 搭建了一个集实用性、功能性、趣味性、交互性及共享性于一体的中药鉴定网络学习平台, 采用丰富的多媒体软件设计技术, 将枯燥繁多的中药鉴定教学内容、壮药学内容、趣味游戏有机结合, 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于一体, 丰富而又精美的画面, 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学、自测、扩展课外知识以及互动交流充分掌握本专业需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中药鉴定学网络课程应用, 反映良好, 大大提高了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可为学生学习有关专业课、鉴别中药的真伪优劣、研究中药的品质奠定良好基础。
摘要:中药鉴定学是中药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 也是一门有特色的课程。采用网络课程构建新的中药鉴定学教学模式, 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 在中药鉴定学教学中引入新技术应用, 结合本学科的教学资源优势和科研资源优势, 加强建设师生信息交互模块、自主学习自我测试模块、外延知识模块等, 构建《中药鉴定学》网络课程。结果显示, 利用网络课程模式融合到校内学生的教学当中,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成混合型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了网络课程的优势, 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中药鉴定学的兴趣。
关键词:中药鉴定学,网络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凌泽农.医学院校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S2) :561.
[2]吴磊, 刘广, 孙艳秋.中医院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12 (8) :222-223.
[3]王利胜, 程龙, 简丽研, 等.《中药药剂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17) :98-99.
[4]丁慧芬, 王秀莲, 常淑枫, 等.温病学网络课程的资源建设与教学应用[J].中医杂志, 2005, 46 (7) :546-547.
[5]李琳, 胡志希, 简维雄, 等.中医药在线网络课程建设策略浅探——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精品资源共享课为例[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5 (6) :69-70.
中药鉴定学辅导:叶类中药的鉴定 篇4
由于叶类中药的质地多数较薄,再经采制、干燥、包装、运输等过程,一般均皱缩或破碎,鉴定时:
①观察大量叶子所显示的颜色或状态,是完整的还是破碎的,是平坦的还是皱缩的;是黄绿色还是蓝绿色。
②对皱缩的药材将其浸在水中使湿润展平后识别。
③注意叶片的形状、长度及宽度;叶端、叶缘和叶基的情况。
④叶片的上、下表面的色泽及有无毛茸和脉点。
⑤叶脉的类型、凹凸和分布情况。
⑥叶片的质地。
⑦叶柄的有无及长短。
⑧叶翼、叶轴、叶鞘、托叶及茎枝的有无。
⑨叶片的气和味等。
⑩叶的表面特征有时还可借助解剖镜或放大镜仔细观察,有时需对光透视。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
叶横切面:主要观察上下表皮细胞及附属物等;叶肉主要观察栅栏组织的特点,根据栅栏组织的分布位置和分化程度判断其为等面叶或异面叶;中脉是叶片的维管束,其类型、数目等均是鉴别叶类中药的依据。
异面叶中脉横切面:
①表皮分上下表皮,多为1层排列整齐的细胞,外壁稍厚,上表皮外平周壁常具角质层;亦有表皮为多层细胞,称复表皮。表皮细胞内有的有结晶、粘液质或角质层纹理等应注意鉴别。
②叶肉通常分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两部分。异面叶只有上表皮下有栅栏组织。是由一至数列长柱形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紧密。内含有大量叶绿体,海绵组织常占叶肉组织的大部分,细胞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排列疏松。叶肉组织中应注意是否含有结晶、分泌组织、厚壁组织等,以及它的形状、分布等都是重要的鉴别特征。
③中脉通常为一外韧型维管束,木质部位于上方,呈槽状或半月形,韧皮部在木质部的下方。有的叶中脉维管束分裂成2~3个或更多的,维管束的外围有时有纤维等厚壁组织包围;有的为双韧维管束。中脉上下表皮内方大多有数层厚角组织。
等面叶与异面叶的主要区别是上下表皮内方均有栅栏组织。
叶的表面制片
叶的表面制片,可见表皮细胞、腺毛、非腺毛和气孔等。并且可以见到栅栏细胞及最微细叶脉的端点。腺毛和非腺毛的形态、细胞组成、排列情况、表面状况、壁是否木化、分布密度及气孔类型、分布状况、栅栏细胞的密度和最微细叶脉包围的叶肉的数目等亦是叶类中药鉴定上的重要特征之一。
叶类中药一些常数的测定:包括气孔数、气孔指数、栅表比和脉岛数(这几个数据在一定范围内是恒定的,有鉴别意义)。
①气孔数指单位面积(mm2)表皮面积上的气孔平均数,称为气孔数(stomatal number)。(用于两种亲缘关系较远的植物或药材鉴别)
②气孔比率上下表皮各有各的气孔数,二者之比称为上下表皮气孔的比率(ratio)。(用于两种亲缘关系较近的植物或药材鉴别)
③气孔指数(stomatal index) 把单位面积(mm2)上,气孔数与表皮细胞数换算所得出的百分比,称为气孔指数,测定叶类的气孔指数常可用来区别不同种的植物和中药。
④栅表比一个表皮细胞下的平均栅栏细胞数目称为“栅表比”(palisade ratio),“栅表比”在同属不同种的叶的鉴定上亦具有一定的意义。
⑤脉岛数(vein-islet number)
脉 岛指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为一个脉岛。
脉岛数是指每平方毫米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同种植物的叶上单位面积的脉岛数目是固定不变的,且不受植物生长的年龄和叶片的大小而变化,因此,可作为叶类中药的鉴别特征之一。
粉末制片
观察内容与表面制片相同或类似,细胞多散开,除观察表皮细胞、气孔、毛茸等外,还应观察:
①导 管多细小,以螺纹、环纹为主。
②纤 维细小,是否木化。
③石 细 胞有无,形状、是否有分枝。
④内 含 物有无,结晶类型、形状、淀粉粒有无等。
中药制剂设计学 篇5
1 PBL教学法的特点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的含义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它是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师启发指导下, 以自我主导学习和小组讨论为重要形式[1,2]。PBL在西方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是西方主流教学模式之一。日本、新加坡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引进PBL教学法, 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国内许多院校所做的教学尝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3,4]。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 将各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知识点贯穿于实例中, 相互渗透, 有助于从实例出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通过一个个问题,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同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需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自学, 能够大大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但由于PBL教学法需要的教学课时较多, 同时教师考评相对复杂。因此, 在教学中不能全部采用PBL教学法, 只能在传统讲授、情景教学的基础上, 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课程或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进行PBL教学。在PBL教学中, 学生与教师不断调整目标, 问题是引发学习的“导火线”和串接学习活动的桥梁, 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PBL教学效果, 因此, 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问题设计。一个好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复杂性和发展性, 没有所谓“正确”的答案, 解决方法不一, 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对该问题的讨论, 各抒己见, 彼此之间相互争论, 不断完善方案, 在此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 PBL教学法在中药炮制学教学中的设计思路
2.1 第一次讨论
每位学生和指导教师作自我介绍, 彼此熟悉。把学生分成几组 (本设计5人一组) , 每组推选一位小组长。推举主席和记录员。主席主要负责讨论现场秩序, 督促每位成员积极参与;记录员负责记录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每位小组成员的表现。
2.2 选取案例
教师指导小组研究讨论, 确定案例名称, 细化PBL教案, 确定提出什么问题, 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本课程设计名称为“六神曲的炮制工艺与原理”。
2.3 启发学生思考案例并进行初步讨论,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 设计与案例有关的问题, 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如首先需弄清楚六神曲中包括哪些药材?这些药材在发酵过程中都承担了什么作用?六神曲的药理作用都是哪几味药材贡献的?关于六神曲的最新报道有哪些内容? (2) 通过目前所掌握的知识是否足以回答问题, 还有哪些问题难以解决, 需要学生请教教师、专家, 查阅书籍、期刊、网络等, 初步选择并判断适合应用的信息, 回答设计的问题, 提出解决方案。通过查阅资料, 各成员还可以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 并试着回答。 (3) 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分配任务, 在此过程中, 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 鼓励学生间相互交流讨论。
2.4 第二次讨论
主席主持讨论现场, 每位成员踊跃发言,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互相评价他人的结论, 直到问题得到解决或达成共识, 并以书面报告形式呈报自己的结论及得出结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教师只是倾听学生的讨论, 观察各成员表现, 仅在讨论偏离主题时, 适当引导成员回到主题。
2.5 评价
讨论结束后, 依照教师制定的评价标准, 小组成员给自己和他人打分;然后小组间展示结果, 交流学习心得, 共享学习成果, 并互相评价;最后, 教师对小组成员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的不足进行点评, 从而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2.6 问卷调查、分析
以问卷调查形式作为PBL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包括教师评估、PBL前景调查、PBL问题适合度调查, 以了解PBL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行为, 帮助教师自我完善, 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了解PBL教学的有效性, 追踪学生对PBL教学法的评价和满意度。
摘要:拟在中药炮制学课程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 以六神曲的炮制为例, 介绍基于PBL的中药炮制学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词:PBL教学法,中药炮制学,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1]Allareddy V, Havens A M, Howell T H, et al.Evaluation of a new assessment tool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tutorials in dental education[J].J Dent Educ, 2011, 75 (5) :665-671.
[2]王君明, 贾玉梅, 崔瑛.基于解决问题学习法的中药学教学方法[J].药学教育, 2011, 27 (4) :48-50.
[3]张超.3种教学法在中药炮制学教学中的结合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7) :61-62.
中药制剂学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 篇6
1.理论教学改革内容
1.1传统制剂方法与现代制剂工艺的比较
中药制剂是我国的一门传统的中药制药技术,是中华民族用药经验和理论几千年的总结。由于中药的种类繁杂及历史条件的限制,全国各地制剂方法千差万别,因此中药制剂工艺难以适应现在GMP的生产及要求, 研究中药制剂技术、改进制剂工艺是中药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基于这一原因,我们在中药制剂学授课内容上加强了传统制剂方法与现代中药制剂工艺对比教学研究,如牛黄解毒丸,传统的制作时间需5~7天,费时费工;现代制剂新工艺改为牛黄解毒片直接用粉末,压片,制成制剂,只需2—3天,大大节省了制剂时间,而改进后的制剂品各项指标基本与原工艺制剂品一致 [2]。为了鼓励中药专业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借鉴新的科技成果并应用于中药制剂学,我们自编了《中药制剂学实验教学教材》, 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药制剂原理及现代中药制剂工艺研究的新成果及新进展,在阐明制剂原理的基础上,以中药制剂必然向制剂工艺的自动化、机械化等方向发展,使我国传统中药最大限度地利用药材而充分发挥药效及疗效。
1.2加强中药制剂原理的讲授
由于中药制剂学原理的研究是中药制剂学所面临的 关键问题,如果中药制剂原理讲清楚,那么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因此,在中药制剂学的理论教学中,应重点讲授中药制剂的科学依据和各类药材之间的作用, 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 中药在制剂过程中产生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 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及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通过这种原理的讲解,可引导学生结合中药分析及中药化学等相关知识, 加深对本门课程的理解。
1.3重视与中药制剂学交叉学科的发展及应用
中药制剂学与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分析学、中药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与中药炮制也密切相关,如中药大黄的酒制,延胡索醋制,以及有毒药理如川乌的水解炮制方法, 以上目的或改变药物的作用或减少药物的毒性。再如中药制剂分析课程的中药制剂标准制定可应用到中药制剂学课程的中药质量研究内容, 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在以上方面的教学改革中, 笔者充分利用本校在中药分析、中药化学等优势,结合现代研究的成果,将其应用到中药制剂教学及实验中, 如采用增加各种辅料解决中药易霉变及中药各种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改变中药剂型增加中药生物利用度,等等。在课堂讲授中,不断汲取这些相关学科的精华,引入中药制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技术,深入研究中药制剂机理,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和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中药制剂学与中药专业多门课程具有紧密的联系, 因此不但中药制剂课程与其他课程密切合作, 而且笔者与相关专业实验人员也进行合作研究, 为中药制剂剂理论及实验教学的改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中药制剂理论教学改革
1.2.1多媒体与教学录像相结合
在中药制剂教学手段上, 通过制作能够客观反映中药制剂学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及教学录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如在中药制剂学课程进行到“各论”部分时,应用中药传统制剂方法的教学录像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本门课题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 加深对中药制剂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有利于提高中药制剂各种剂型的基本操作技能各实验水平。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消除了课堂单调的讲授方式,显著提高了学生学习中药制剂专业课题的兴趣。
1.2.2中药制剂理论及实验教学课题教学方式
由于互动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因此利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能够不断提高中药制剂学的教学质量。在这种方式教学中, 作为主体作用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怎么学,在课堂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如学习“中药各类剂型”一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提出,如何从哪几个方面把握各种剂型的制法及原理,使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积极发言,并对没有理解的相关问题,积极发言提问,调动课堂上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学生的一些发言,使教师有所启发,反过来提升教学水平并促进教学。中药制剂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合理的实验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继承传统中药制剂技术, 而且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药制剂的理论知识和相关内涵。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适应将来从事中药制剂的科研、教学及生产等工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发挥导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科研课题,定期开展课题研究讨论,组织中药制剂专业技术学习。例如,目前在中药制剂科学研究中,部分学生参加了笔者指导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在参加该项目的科研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了中药制剂的科学内涵, 并显著提高了大学生对中药制剂学的学习兴趣。在开展课题研究讨论过程中,对学生提出了中药丸剂、中药散剂、片剂等几个剂型进行详细研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中药制剂实验教学内容
中药制剂实验教学内容有传统的制剂方法实验, 又有将现代的新剂型实验,旨在通过以上实验,使学生更深刻理解中药制剂的内涵。根据学校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笔者自编了《中药制剂学实验讲义》,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改进,如在传统实验中, 引入了传统与现代制剂剂型前后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对比实验内容。
2.2中药制剂实验教学设备
为了使学生直观了解中药制剂新设备、新工艺,笔者在实验课程中增设了远红外干燥设备及自动中药压片机等, 通过参观、操作及现场讲解的方式,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远红外干燥设备的原理和优势、工作特点,加深了对新型制剂设备与新的制剂方法的理解。调查表明,学生对这些中药制剂新设备、新工艺有很浓厚的兴趣, 对中药制剂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有了新的认识。
2.3中药制剂理论及实验教学考核办法
目前实验教学内容中增设了综合设计实验, 目的是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独立进行操作。综合设计性实验只给出实验题目,内容包括查阅文献,实验步骤设计,实验结束后以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报告,以上可反映学生真实的实验结果。在中药制剂理论教学上 ,要求学生 自己制作PPT,课堂上学 生讲述自 己的设计思 维及实验 方法 ,其他同学 提出相关 问题 ,并由教师 按照设计思 维、讲述水 平、回答问 题情况等 进行点评 ,并给出成绩。
中药制剂学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 在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中药学专业及骨干课程。为了使中药学专业学生更好地继承、发扬这门专业学科理论及实验基本知识,笔者结合本校优势和特色,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提高了学生对中药制剂学这门学科的理论及实验学习兴趣。近年来本校的中药制剂学科已一改过去单一传统制剂的教学、科研模式,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在继承传统制剂方法的同时,更加重视传统制剂理论和现代制剂研究的新成果, 重视现代制剂工艺的发展,使教学内容与现代生产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及综合分析能力。当然,在今后的中药制剂学教学及实验工作中,还需要不断总结,力争尽可能使学生掌握更多中药制剂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更好地适应未来科研及工作的需要。
摘要:本文认为,中药制剂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中要重视二者相互结合,不但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题的兴趣,而且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此外,注重继承传统中药制剂实验方法,同时将现代科学技术引入中药制剂的研究;在中药制剂理论课堂教学上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增强课后的学生查阅文献和总结相关知识的能力,强化中药制剂学课堂教学效果。
中药鉴定学教学体会 篇7
中药鉴定学专业理论课程不像文学、数理等课程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性,它更为突出分类的细分化和体系的独立性。该课程的特点是:药物品种繁多,内容庞杂;各种药材之间的关联性不大,要求记忆的内容多;每味药材都需要细分鉴别,包括药材拉丁名、基源、性状鉴别、显微横切片特征、粉末特征、理化鉴别等内容。而对于学生而言,这些特点只是让他们觉得课程纷繁庞杂、索然无味。目前的状况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较差,导致对药材的记忆更为困难及较差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有趣地牢记每个药材的主要鉴别特征、正品与伪品的区别等,是中药鉴定学教学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下面是笔者根据中药鉴定学的专业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课堂氛围和教学效率提出的几点心得体会: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增加教学的目的性
课堂伊始,采用问题启发的方式,引入正题。问题启发的方式有很多,首先,联系和药材相关的新闻记事,启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药材人参的授课伊始,先给学生引入一则新闻,不法商贩用桔梗拼接芦头和须根来冒充野山参,此时就可以提出问题:“野山参有那些主要鉴别特征?野山参的芦头和须根有哪些特征?”等,带着这些问题,循循善诱,最终使学生掌握野山参的鉴别特点。其次,也可以在课堂上先给学生展示正品药材与伪品药材的原药材或饮片,例如,三七与伪品莪术,柴胡与伪品大叶柴胡,松贝与新疆贝母等,使学生认真观察其性状特征后,带着如何区别正品与伪品的这些疑问进入课堂学习,从而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将所有可利用的资源(网络、多媒体等)应用到理论教学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拓展知识
首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教学工作提供了充分的资源。例如,在讲述来源鉴定过程中,来源鉴定包括观察植物形态、核对文献、核对标本三个程序,此时就可以给学生推荐中国数字标本馆(www cvh.org.cn),让学生主动去检索未知植物,更全面地了解植物形态,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讲述各个药材特别是道地药材的种植以及分布情况时,可以给学生推荐中国药材网(www.ycn.cn)、药材GAP网站(www.tcmgap.com)和中国药材信息网(www.zgyaocai.com)等网站,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药材的最新发展动态、知名药材企业、药材行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就业招聘等信息,培养学生对行业的关注度,树立他们对未来职业发展的信心,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利用网络搜集关于药材原植物生长环境、药材加工、销售、混伪品情况、市场动态等各方面信息,并结合图片,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长见识,同时也有助于巩固他们对所学药材性状特点的了解。
其次,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及伴随图、文、声并茂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和海量信息[2,3],使学生能够直观、生动、清晰地看到中药的植物形态、形状特征、显微组织特征、植物细胞形态和颜色等,来最大程度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认识,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帮助增强他们的记忆力。
3 独立设计药材的质量标准,培养综合鉴定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外实践环节安排学生进行教材未收载药材的质量标准设计。我校使用的《中药鉴定学》教材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2版,总论部分详细讲述了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中药材质量标准起草说明[4]。比如,以河南产药材“墓头回的质量标准研究”为题使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学生为了制订合理可行的质量标准,使自己的小课题获得成功,就必须首先做好充分的设计,仔细查阅资料,反复筛选实验方法,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质量标准的设计包括药材的来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别、检查以及含量测定等各个方面,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的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等多门学科的基本功,学生必须查阅大量的文献、药典和地方标准等才能完成实验设计。通过整个实验过程,从开始设计到方案完成,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真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较好地掌握了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进展。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要因势利导,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和实际操作能力。
4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认药能力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药能力和学习兴趣。首先,参观药草园或者到野外实习认识原植物,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认识药材原植物特征、生长环境、药用部位及特征,学习药材采集和初加工方法,了解药材收购情况。并且唤起他们爱惜植物、保护环境、节约药材的意识。其次,可以组织学生到药材市场,医院药房,医院中药房进行现场学习,使学生亲眼见到各种规格的原药材或者饮片,鼓励学生要多看多闻多品尝,反复对照药材并且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各种切片和粉末,不断实践,将理论知识和药材的实际性状结合起来,加深记忆和对药材鉴定特征的理解。再次,定期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邀请有长期鉴定工作经验的老专家、教授和经验丰富的技工,针对中药材实际鉴别工作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例如野生药材与栽培药材性状的差异、不同规格药材的差异、药材不同加工方法的差异等,使学生能够借鉴老师和前人的实际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 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中药鉴定学是鉴定中药品种和质量,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学科,它关系着中药生产、销售和科研的质量,也关系着中药的疗效和品质[5]。中药来源复杂,种类繁多,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诸多问题,对每味药材进行真伪优劣鉴定是从源头上保证中药用药安全和有效性的基础。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一些药材从业人员因专业知识欠缺而造成药材误用的中毒事例。人命关天,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自己以后工作的特殊性,明白自己所要肩负的责任。同时也使同学们意识到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否则就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另外,及时给学生传达国家对中药产业的重视和科研投入的增加等相关信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对整个民族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才能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还有很多方法和途径,正确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将各种手段和信息合理运用于教学当中,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增加教学效果。
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基于中药鉴定学的特点,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提出启发式导课、有效利用网络、加强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药鉴定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药鉴定学,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周效思,魏海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医药导报,2010,7(8):113-114.
[2]王红霞,陈随清.《中药鉴定学》教学应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130):75-76.
[3]王永芳.多媒体教学利弊及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8):106-107.
[4]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2-55.
取类比象学中药 篇8
1 取类比象的概念与理解
取类即归类、类比、类推。比, 是比照、对照的意思;象, 意象、图像、影像、形象, 所谓"取类比象"简单的说就是把自然界中相关联的事物都尽量多的罗列出来, 然后通过各种研究方法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 再通过这些已知的共性来推演出其他未知事物的性质。
2 取类比象与中药的命名
中药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 但大都能应用取类比象思维方式来更好地理解。
2.1 以形态命名
如牛膝, 因其"象"状似牛的膝关节而得名;白头翁则以其"近根处有白茸, 状似白头老翁"而得名;其他如狗脊、马兜铃、木蝴蝶等也皆以其外"象"形态而得名。
2.2 以外"象"颜色命名
如红花、黄连、青黛、白芷、黑芝麻、紫草等等。
2.3 以气味命名
如酸味的酸枣仁、甜味的甘草、苦味的苦参、辣味的细辛皆以味而得名;其他如鱼腥草、麝香、丁香、臭牡丹、臭梧桐等等。
2.4 以药物功效命名
如防风能治诸风头痛;泽泻能泄利水湿;益母草能治妇科病;远志能益智安神强志;骨碎补能续骨疗伤等等。
2.5 以生长特点命名
如夏枯草因每到夏至便萎谢而得名;忍冬藤因经冬不凋而得名;万年青因四季长青而得名;冬虫夏草因其冬为虫、夏为草, 成虫体与菌座相连而得名等等。
3 取类比象与中药的性味归经
古代医家根据五行配五色、五味、五脏的道理, 运用取类比象的方法, 对药物的色、味与五脏的关系进行了归纳。
3.1 五色入五脏 (腑) , 主治五脏 (腑) 病证。
色白入肺, 多治肺疾, 如石膏清肺, 川贝母润肺等;色青入肝, 多治肝经疾患, 如青皮疏肝, 青黛清肝等;色赤入心, 多治心经疾患, 如朱砂镇心, 丹参养心等;色黄入脾 (胃) , 多治脾 (胃) 疾患, 如伏龙肝和胃, 黄芪健脾等;色黑入肾, 多治肾经疾患, 如熟地、制首乌补肾等。
3.2 五味入五脏 (腑) , 主治五脏 (腑) 的病证。
辛味入肺主治肺经病变, 如紫苏、麻黄等;酸 (涩) 味入肝主治肝经病变及滑泄之证。如山茱萸、覆盆子等。甘味入脾, 主治脾胃病变如甘草、党参等;苦味入心, 主治心经病变如山栀、黄连等;咸味入肾, 主治肾经病变如肉苁蓉、芒硝等。
3.3 药物的作用部位即药物的归经, 古代医家还依据"各以其类相从"进行归纳。
质地轻虚的药物如薄荷、桑叶等, 大多能升能浮, 作用向上向外;子实及质重的药物, 如苏子、磁石之类, 大多能沉能降, 作用向下向内。药为枝者, 能达四肢, 如桂枝、桑枝等;药为皮者, 可达皮肤, 如茯苓皮、大腹皮利水消肿;以心清心, 如莲子心、连翘心等清泄心火;以藤通络, 如络石藤、忍冬藤等具通络之功等。
4 取类比象与中药的功效应用
古人先从对药物外形、质地、颜色、气味、习性、生长环境等自然特性的观察、体验中, 意识到该种药物可能具有某种治疗作用, 然后再试用于人体进行验证, 即应象。如果确实有效, 那么就通过口耳相传或文字被流传、记录下来, 并以此为依据, 结合从感观认识到的自然特性, 应用阴阳五行理论来阐述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产生疗效或毒效的机理, 再以此理论作指导, 去反复认识药物、用药治病, 经过历代医家无数次反复检验、印证, 最后才总结、提高形成"概括性"的原理。
4.1 根据药用部位形态上的差异, 推求其临床效用。
枝梗能理气通络, 如苏梗、桑枝等;中空发汗, 如麻黄等;叶能发散, 如苏叶等;花善解郁, 如玫瑰花等;子可补肾, 如菟丝子等;核桃仁形似大脑而补肾健脑。
4.2 根据药物生长环境与季节, 推求其临床效用。
水属阴, 水生的龟版、鳖甲、牡蛎等具养阴潜阳之功;生于水泽湖沼者, 多利水渗湿, 如车前子、泽泻等;夏季的荷叶、藿香、扁豆花有祛暑作用;秋冬的桑叶、菊花多属寒凉之品;四季长青的女贞、柏叶有乌须发作用。
4.3 根据药物的某些本质特性, 推求其临床效用。
如穿山甲以穿山打洞为最能, 故有破疒微通经之功;蝉其声清响, 昼鸣夜息, 故以蝉蜕治失音、小儿夜啼之症;虫类善能走窜, 具搜剔之性, 大多具活血、祛风湿等功用, 如土元、蜈蚣等;
5 取类比象在学习中药上的具体应用 (以人参为例来加以说明)
5.1 人参的命名
学习中药最好首先能找到该物种的相关图片或实物标本。因为这样很直观, 文字表述有时也不一定能准确的恰到好处。我们对照着人参的图片或实物, 同时结合有关教材的文字说明加以领会:多年生草本, 主根肉质, 圆柱形或纺锤形, 须根细长, 芦头较短……长得比较好的人参, 外形远看很像一个人形, 芦头像人的脑袋, 整个 (身子) 主根像人的躯干, 它的须根像人的四肢。"取类比象"自然而然的"人参"的药名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了。
5.2 人参功效的确立
如果我们对照课本逐条死记硬背人参的功效则事倍功半。一旦运用取类比象的方法从人参的性味等方面整体入手, 来认识它的功效则是事半功倍水到渠成的事。好的人参的颜色跟正常人的肤色很相近 (色黄白) , 根据五色入五脏 (腑) , 主治五脏 (腑) 病证。色白入肺, 色黄入脾 (胃) , 可知人参可治脾肺方面的病证。它的气味清香甘甜, 口尝有一股甘甜之味。甘味入脾, 可知人参有补益之功。从性味两方面结合分析可知人参主要功效是补益。再观其参须细长, 质量好的参须的长度远远超过了主根的长度。这么很多很细的参须, 它就像一张网一样, 能够把一些东西给收藏住。取人参这么一个"象", 可知人参有收藏收补元气之功。这样人参的大补元气, 补益脾肺, 固脱的功效就自然出来了。通过对人参的体会, 我们可以悟出药物有什么样的"象", 它就有什么样的"气" (功能) , 相应的就也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功效。所以我们对中药的领会和认识, 可以从"象"的角度去体会, 用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来理解, 这样来学习中药就有趣多了。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局限性和片面性, 取类比象也一样。但是只要我们能正确运用"取类比象"等思维方式, 同时综合其他多种方式方法, 不断探索、归纳、推理、演绎, 认真来学习中医药, "努力发掘, 加以提高"是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黄宫绣.本草求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7.
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篇9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进步, 以及中药现代化的要求, 如今传统的中药炮制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如传统的炮制方法中, 主要依靠操作者的感官经验来判别炮制的程度、炮制品的质量, 而今, 引入了一些现代的分析方法, 对炮制品的内在质量进行评定。对一些传统的中药炮制理论的物质基础与药效学研究等成为现代炮制研究的重点。社会对中药专业人才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的单一、陈旧已不适应现代中药的发展趋势, 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 提高中药炮制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优化教学内容是一项迫切的任务。对此, 笔者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1 适当调整实验内容
对传统实验与现代实验的比例进行适当调整。在实验安排上以中药炮制的常用方法为主, 如炒法、炙法、蒸煮法等。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药物, 如王不留行、麻黄、阿胶、鳖甲、地黄等, 在有限的药物中体现传统炮制技术的特点。通过传统炮制实验可使学生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制药技术。这部分内容约占实验课总学时的50%。除传统的中药炮制工艺以外, 中药炮制前后成分及药效的变化、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中药炮制原理的探讨、中药炮制工艺的改进等, 已成为现今中药炮制研究工作的重点, 也是企业生产中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安排一定的中药炮制现代实验, 指导学生将已学过的中药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运用于传统的中药炮制中。在本次实验内容的调整中, 应安排50%的实验课时来研究中药炮制前后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学生先运用学过的炮制知识, 亲手制备炮制品, 然后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 对炮制前后的中药饮片进行成分含量测定, 按照《中国药典》标准, 来判断自己加工的炮制品质量是否合格。如在炒焦法的实验中, 实验药物品种是山楂, 学生制得焦山楂后, 应测定生品和炮制品的总有机酸含量, 如果有些学生炒制时间过长, 有机酸破坏就过多, 达不到《中国药典》标准, 为不合格的炮制品。同时, 通过实验, 还可使学生加深对某些炮制操作要求的理解。如黄芩的加工炮制中, 要求蒸制或煮制软化, 不能冷水浸渍软化, 否则有效成分黄芩苷酶解, 药效下降, 而且药物外观颜色将由黄变绿。由此, 让学生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 测定蒸制软化和冷水浸渍软化的两种黄芩饮片中黄芩苷的含量, 从客观数据上得出结论:冷水处理的黄芩中黄芩苷含量大大下降。使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
通过安排适当的实验内容, 将传统实验与现代实验有机结合, 有助于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使学生了解了本学科的发展方向, 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增设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设计和优选实验方案, 可以分析、总结实验结果, 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我们根据大纲要求和现有实验条件, 将“炬单制工艺对苦杏仁质量的影响”列为设计性实验项目。学生通过查阅大量资料, 初步确定影响苦杏仁质量的主要工艺因素, 设计实验方案, 经指导教师修改后, 最终完善实验方案。实验结束后,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如按照各自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后, 有的未找到最佳炮制工艺;有的设计方案一致, 但实验结果却相差甚远。我们要求学生从实验操作到实验结果进行流程分析, 总结出失败的原因:或是查阅资料不够, 或是设计实验参数不合理, 或是操作时温度控制不准确, 或是观察试纸变色时试纸放置的位置不一致, 或是湿润苦杏仁的水量过多。通过总结, 有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1]。
3 增设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增加“巴豆及巴豆霜含油量测定”为综合实验内容。巴豆系峻烈泻下药, 生品有毒, 制霜后才可在临床上安全使用。因此, 炮制工艺是否标准直接影响巴豆霜在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国药典》规定, 巴豆霜含油量应为18%~20%。我们要求学生首先按传统的操作方法制备巴豆霜, 然后采用回流提取法提取巴豆油, 计算含油量。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将会遇到一些突发性问题。如在过滤乙醚提取液的过程中, 由于乙醚易挥发并在漏斗管壁上留下水珠, 甚至滴进蒸发皿中, 容易影响实验结果。由于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有所增强, 他们能针对问题分析原因, 找出解决的办法。在实验中, 大多数学生实验结果符合《中国药典》标准, 而少数实验结果远远超过标准, 主要原因是炮制标准掌握不到位。压榨去油需反复多次, 直至再用力压榨时, 吸油纸上不再出现明显油迹为止, 药粉应呈现松散状态。只有这种状态的巴豆霜含油量才符合《中国药典》标准。笔者认为, 炮制品的物理性状与其质量之间有着必然联系, 这也是炮制工作者探讨“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之间联系”的课题之一。
通过实验, 学生对中药炮制学有了新的认识。以前认为炮制工艺很传统, 可随意操作, 在描述炮制品性状标准时喜欢使用表意含糊的字眼。通过增设综合性实验, 学生确信传统炮制技术中包含着丰富的理论, 并可以用现代技术解释其内涵。因此, 综合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 还可使学生对中药炮制学有更深刻的了解。
4 努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 严格要求实验纪律,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4.1 课前预习, 课堂提问
要求学生每次实验课前预习实验内容, 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将做的实验内容、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验课讲解中, 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2]。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始就把握住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并围绕这一矛盾提出问题, 展开讨论, 促使学生认真听讲, 积极动脑思考, 在有问有答的互动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4.2 加强预试与试教
教师要认真准备实验内容, 做好实验前的预试。由于中药材因品种、产地、采收、贮存等差异会造成质量有所差别, 因此, 即使是成熟的、重现性较好的实验也必须进行预试。通过预试, 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避免实验课上差错的发生。另外, 在实验过程中, 对一些操作技巧要求较高的药物, 还要与试教相结合。如阿胶、鸡内金等在炮制过程中要把握好火力、火候。学生首次操作往往较难达标, 通过先观摩教师试教, 明确操作中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后, 再实际操作, 保证了实验任务的圆满完成。
4.3 重视标准化操作
要保证实验室研究数据的科学性, 规范化的实验操作是核心环节之一。因此, 通过实验教学, 在实验的全过程中, 严格要求学生进行标准化操作, 不仅保证了科学、可靠的实验数据, 而且对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十分必要。
4.4 提高实验报告质量
在实验中, 对实验报告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除写明实验过程以外, 还要求学生写出实验中的心得、体会, 或是改进意见。在总结体会中, 很多学生加深了对学科的认识, 而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些学生提出:中药炮制学的概念过于含糊, 主观性太多, 客观成分少, 大部分操作都是依赖主观判断, 没有一个统一的客观标准, 导致了炮制品质量差异的必然存在。同时还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案, 如用感温元件来控温;借助某些反应来判断颜色、气味;一些炮制工艺的优化方案等。也有学生通过失败的经历, 认识到了规范化操作的必要性。还有学生通过干馏蛋黄油等实验, 体会到古人思维的独特, 传统炮制技术的伟大。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认真思考, 使学生完成了从理论到实验, 又从实验到理论, 知识逐步深化的过程。
4.5 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方法
实验课的教学中应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方法, 如分组评议、实验讨论等。在学生制得炮制品后, 采用分组评议的方式, 评测自己所制炮制品质量的优劣;还可反证一些炮制操作的注意事项是否必要。如炒制王不留行没有达到80%爆白花的要求, 而炒成“僵子”, 就是因为没有遵循“热锅下药”的原则。由此, 可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 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之, 中药炮制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实验课更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和运用。传统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目标强调的是验证理论,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培训学生多种实验技能, 教学形式单一化、教条化;教学内容陈旧, 把学生禁锢在一个狭隘的空间里, 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教条的被动中解脱出来, 从狭隘的单向的学习转到多向的、综合能力的训练之中。在新的教学方法中, 学生不再拘泥于一个固定的模式, 而是能够独立思考, 有自由的空间去创造、去发挥, 学生在寻找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法中得到锻炼, 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共同的探求中碰击出智慧的火花, 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 而且还是理论学习的综合运用[3], 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关怀, 王地, 马莉, 等.《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 2008 (增刊) :147~148.
[2]徐国宪.提问在教学中的应用与讨论[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2005, 21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