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各章总结

2024-08-19

中药鉴定学各章总结(共8篇)

中药鉴定学各章总结 篇1

中药鉴定学各章总结

中药学的复习方法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它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病证及其他临床应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研究对象,是学习的重点,也是考核的重点,中药鉴定学各章总结。为了帮助广大参加国家执业中药师的考生更好的复习迎考,现就本学科的复习方法及考试有关问题提出以下几点,以供参考。

一、确定目标、树立信心

既然报名参加执业中药师考试,就必须报有通过的信心,相比其他学科,中药学应该说理论并不艰深,也没有特别难理解之处,只要持以之恒,付之于必要的时间,并按计划认真复习,相信大部分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虽然目前考试的通过率确实不尽人意,但究其缘由,除客观上工作较忙,平素与中药理论联系较少,所学内容因年代久远大都遗忘外,主要原因还是由于个人的主观愿望不甚强烈,信心不足,甚至抱有畏难情绪所造成的。我们认为顺利通过本学科考试的第一步应该是树立必胜信心,这是必要的前提保证。从不少高分通过考试的高年龄、低学历考生那里,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只要决心大、动力足、信心强,并付之以行动,一定会成功。

二、抓住重点,全面复习

与其它任何学科一样,中药学内容很多,但肯定有重点及非重点之分。对于应考,所谓重点,是能代表中药学特色的理论及临床运用较多的具体药物知识,也就是《考试大纲》标示的掌握和熟悉部分内容,尤其是掌握部分内容。按《考试大纲》要求,考试内容中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的内容在试卷中比例各占60%、30%、10%,自我鉴定总结《中药鉴定学各章总结》。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范围以《考试大纲》为准,一般不超过《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内容。所以复习迎考过程中,应紧扣《考试大纲》,抓住重点。另一方面,分析历年的考试试卷,可以发现,为了全面考察考生掌握中药学的深度及广度,每次考试的内容涉及面都很广泛,卷面中也存在不少大纲只要求了解的内容。尽管这部分内容大都出现在备选答案中,并不是相关题干的答案,但非常容易干扰我们甄选答案的视线。x型题中,并不能排除不是“重点”,却具有鲜明药性及功能特点的知识点或药物原来也是应该选项之一。因此,只追求重点内容的掌握是不够的,这就要求必须有一个全面复习的过程,也就是如果以本书为主复习,必须保证经过几遍细阅全看的 “精读”,使得每个知识点都能在大脑中形成印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避免“赌输”的可能性。

三、合理安排,持之以恒

复习迎考前,必须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如个人的原有基储可供复习的时间和复习的方法,制定出各学科的复习计划,并强迫自已严格按照计划付诸努力。假设你以报名那天起直至考试之日止七个月为复习过程,中药学占其中复习时间的五一六分之一。那么你可以将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放在周末、夜间,用来精读,通读那些要求理解记忆的内容,尤其是总论及各章的概述部分;一部分可以利用零星的空余时间,用来记忆、熟悉各个药物内容。这部分内容没有严格的系统性,甚至几分钟也可以利用起来记忆一组功效相近的药物。坚持不懈,每天付出一点时间,隔一段日子,你就会体会到新的收获。每年的七八月间,不少省(自治区)、市相关部门会组织本地区考前辅导班,请有多年教学、培训经验的专家进行串讲、辅导,如果有条件,要珍惜这个机会,尽量参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药鉴定学各章总结 篇2

中药鉴定学专业理论课程不像文学、数理等课程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性,它更为突出分类的细分化和体系的独立性。该课程的特点是:药物品种繁多,内容庞杂;各种药材之间的关联性不大,要求记忆的内容多;每味药材都需要细分鉴别,包括药材拉丁名、基源、性状鉴别、显微横切片特征、粉末特征、理化鉴别等内容。而对于学生而言,这些特点只是让他们觉得课程纷繁庞杂、索然无味。目前的状况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较差,导致对药材的记忆更为困难及较差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有趣地牢记每个药材的主要鉴别特征、正品与伪品的区别等,是中药鉴定学教学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下面是笔者根据中药鉴定学的专业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课堂氛围和教学效率提出的几点心得体会: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增加教学的目的性

课堂伊始,采用问题启发的方式,引入正题。问题启发的方式有很多,首先,联系和药材相关的新闻记事,启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药材人参的授课伊始,先给学生引入一则新闻,不法商贩用桔梗拼接芦头和须根来冒充野山参,此时就可以提出问题:“野山参有那些主要鉴别特征?野山参的芦头和须根有哪些特征?”等,带着这些问题,循循善诱,最终使学生掌握野山参的鉴别特点。其次,也可以在课堂上先给学生展示正品药材与伪品药材的原药材或饮片,例如,三七与伪品莪术,柴胡与伪品大叶柴胡,松贝与新疆贝母等,使学生认真观察其性状特征后,带着如何区别正品与伪品的这些疑问进入课堂学习,从而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将所有可利用的资源(网络、多媒体等)应用到理论教学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拓展知识

首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教学工作提供了充分的资源。例如,在讲述来源鉴定过程中,来源鉴定包括观察植物形态、核对文献、核对标本三个程序,此时就可以给学生推荐中国数字标本馆(www cvh.org.cn),让学生主动去检索未知植物,更全面地了解植物形态,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讲述各个药材特别是道地药材的种植以及分布情况时,可以给学生推荐中国药材网(www.ycn.cn)、药材GAP网站(www.tcmgap.com)和中国药材信息网(www.zgyaocai.com)等网站,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药材的最新发展动态、知名药材企业、药材行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就业招聘等信息,培养学生对行业的关注度,树立他们对未来职业发展的信心,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利用网络搜集关于药材原植物生长环境、药材加工、销售、混伪品情况、市场动态等各方面信息,并结合图片,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长见识,同时也有助于巩固他们对所学药材性状特点的了解。

其次,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及伴随图、文、声并茂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和海量信息[2,3],使学生能够直观、生动、清晰地看到中药的植物形态、形状特征、显微组织特征、植物细胞形态和颜色等,来最大程度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认识,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帮助增强他们的记忆力。

3 独立设计药材的质量标准,培养综合鉴定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外实践环节安排学生进行教材未收载药材的质量标准设计。我校使用的《中药鉴定学》教材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2版,总论部分详细讲述了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中药材质量标准起草说明[4]。比如,以河南产药材“墓头回的质量标准研究”为题使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学生为了制订合理可行的质量标准,使自己的小课题获得成功,就必须首先做好充分的设计,仔细查阅资料,反复筛选实验方法,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质量标准的设计包括药材的来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别、检查以及含量测定等各个方面,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的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等多门学科的基本功,学生必须查阅大量的文献、药典和地方标准等才能完成实验设计。通过整个实验过程,从开始设计到方案完成,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真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较好地掌握了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进展。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要因势利导,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和实际操作能力。

4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认药能力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药能力和学习兴趣。首先,参观药草园或者到野外实习认识原植物,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认识药材原植物特征、生长环境、药用部位及特征,学习药材采集和初加工方法,了解药材收购情况。并且唤起他们爱惜植物、保护环境、节约药材的意识。其次,可以组织学生到药材市场,医院药房,医院中药房进行现场学习,使学生亲眼见到各种规格的原药材或者饮片,鼓励学生要多看多闻多品尝,反复对照药材并且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各种切片和粉末,不断实践,将理论知识和药材的实际性状结合起来,加深记忆和对药材鉴定特征的理解。再次,定期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邀请有长期鉴定工作经验的老专家、教授和经验丰富的技工,针对中药材实际鉴别工作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例如野生药材与栽培药材性状的差异、不同规格药材的差异、药材不同加工方法的差异等,使学生能够借鉴老师和前人的实际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 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中药鉴定学是鉴定中药品种和质量,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学科,它关系着中药生产、销售和科研的质量,也关系着中药的疗效和品质[5]。中药来源复杂,种类繁多,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诸多问题,对每味药材进行真伪优劣鉴定是从源头上保证中药用药安全和有效性的基础。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一些药材从业人员因专业知识欠缺而造成药材误用的中毒事例。人命关天,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自己以后工作的特殊性,明白自己所要肩负的责任。同时也使同学们意识到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否则就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另外,及时给学生传达国家对中药产业的重视和科研投入的增加等相关信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对整个民族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才能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还有很多方法和途径,正确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将各种手段和信息合理运用于教学当中,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增加教学效果。

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基于中药鉴定学的特点,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提出启发式导课、有效利用网络、加强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药鉴定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药鉴定学,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周效思,魏海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医药导报,2010,7(8):113-114.

[2]王红霞,陈随清.《中药鉴定学》教学应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130):75-76.

[3]王永芳.多媒体教学利弊及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8):106-107.

[4]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2-55.

技校《中药鉴定学》教学改革初探 篇3

【关键词】技校 中药鉴定学 教学改革

1 引言

中药鉴定学是技校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中心学科,技校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药厂、药店、医药公司等,这些单位的大部分岗位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中药鉴定学知识。而技校毕业生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技校现有的中药鉴定学教学模式应根据社会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教师在中药鉴定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上要多下工夫。

2 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目前技校学生大多数入学分数较低,自我约束能力差;另外,加上家长的压力、社会的偏见和自己认识上的偏差,使得他们内心产生一种自卑感和厌学情绪。因此,教育者要用高度的责任心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把工作落到实处。 “要给人以阳光,你心中必须拥有太阳。”老师是教育者、领路人,只要老师心中拥有太阳,洞悉学生的心理,对学生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和风细雨,定然润物无声,教学工作才会做得更好,实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生才会自尊、自立、自律、自强。

3 两阶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中药鉴定学课程可分为两阶段教学:第一阶段理论教学,主要由教师讲授,穿插提问式,让学生掌握中药鉴定学理论知识体系。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印制内部讲义,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交流互动,而不是忙于抄笔记。第二阶段实践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首先进行综合实验设计,自拟题目,最后以小论文形式提交实验报告。另外,适当组织同学到校外参观药材市场。这样,学生在本门课程结束后就具备了一定实际工作经验和创新基础。

3.1 教学手段多元化,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3.1.1 启发式教学法

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向学生提出带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尽量利用训练的可操作性,让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例如,在制作粉末制片时,为什么常加水合氯醛液透化?为什么透化后滴加稀甘油少许,再加盖玻片观察?

3.1.2 讨论式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解决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定势和思维障碍,充分发挥群体优势,从而取得更大的收获。比如在学习基本操作时,提出问题:①你会使用显微镜吗?②怎样能规范、准确地量制片呢?③有哪位同学能演示操作吗?

3.1.3 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组织课堂为主,首先向学生布置题目,学生在辩论和教师指导中学到知识。上课时由教师随机点名,让学生陈述案件事实并回答问题,被点到名的学生若没有准备好,可以“PASS”,但学习成绩就要降一个档次。同时教师要不拘一格,随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让学生讨论,最后进行总结。案例教学中,也要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为了使学生对问题的讨论更加深入,故意出些难题,让学生辩论,使课堂气氛活跃,只要学生讲得有道理,能将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就能得高分。单一的传统的系统讲授模式,已与现代的教育观念发生冲突,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育和培养人才的需要,应予以调整和改变。因而,引入案例教学法模式来弥补传统讲授模式的不足就显得越来越迫切了。

3.2 实践教学多样化,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3.2.1 合理调整实验内容

中药鉴定学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理论知识和技校學生的特点,认真设计好每一次实践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变难,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实践课内容。

3.2.2改革实践教学形式

对于技校学生中药材的鉴定技术的培养,仍然以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为主,充分利用中药标本和饮品,全天开放中药标本室以供学生识别训练;用多媒体课件将整体图像与局部放大图像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显微结构的观察和鉴定。另外,学校应根据现有实验条件开设一些比较前沿的中药鉴定技术和方法,如气相色谱(GC)、红外色谱(IR)、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这也是未来中药鉴定专业人才的必备素质。

4 结语

中药鉴定学各章总结 篇4

1.草酸钙簇晶27种

(蓼太何大小,白虎牡丹芍,三人牵枇杷,丁香银花谢(泻),西川槲茱萸,徐远决栀紫)蓼大青叶、太子参、何首乌、大黄、小茴香、白芷、虎杖、牡丹皮、白芍、赤芍、三

七、人参、牵牛子、枇杷叶、丁香、金银花、番泻叶、西洋参、川芎、槲寄生、吴茱萸、山茱萸、徐长卿、决明子、紫花地丁、栀子、远志(簇晶及小方晶)

(地榆??山楂??)

2.草酸钙砂晶6种 牛膝、麻黄(砂晶、方晶)、地骨皮、秦皮、钩藤(砂晶、小簇晶)、洋金花(砂晶、方晶、簇晶)。(细辛??)

3.草酸钙针晶13种 麦冬、商陆(及方晶、簇晶)、巴戟天、苍术、半夏、龙胆、山药、天麻、广藿香、肉桂、白术、石斛、益母草(针晶、方晶)(白及??儿茶??)

4.草酸钙方晶20种 麻黄、甘草、苦参、石菖蒲、枳壳、栀子、鸡血藤、黄柏、红花、砂仁、葛根、枇杷叶、金樱子、香加皮、大血藤、桑白皮、酸枣仁(方晶、簇晶)、桑寄生、苏木、补骨脂。(细辛??厚朴??陈皮??)

5.草酸钙柱晶 补骨脂、淫羊藿、沉香、射干、川射干。(肉桂??)

6.草酸钙棱晶 木通(小棱晶)、番泻叶、桔梗(小棱晶)。(五倍子、陈皮??)

7.草酸钙结晶 防己(细小杆状)、猪苓(方晶、呈双锥八面体形)、西红花、豆蔻、浙贝母、蒲公英。

8.晶纤维 鸡血藤、黄柏、番泻叶、苦参、石菖蒲、枇杷叶、葛根、黄柏、木通

9.晶鞘纤维 番泻叶、甘草、黄柏

10.树脂道 人参、三

七、西洋参

11.石细胞 乌头、附子、黄连、延胡索、苦参、黄芪、防风、黄芩、玄参、巴戟天、党参、苍术、槲寄生、鸡血藤、厚朴、肉桂、杜仲、黄柏、秦皮、麦冬、辛夷、五味子、木瓜 山楂 吴茱萸 连翘 枸杞子 栀子 槟榔 砂仁

12.油室 当归

川芎

枳壳 吴茱萸 丁香、木香、苍术

13.油管 小茴香、防风、柴胡

15、乳管 桔梗、党参、蒲公英、罗布麻叶、桑白皮、香加皮

16、油细胞 厚朴 肉桂 辛夷 五味子 砂仁 豆蔻 石菖蒲(油辛夷给五豆砂肉包,厚石)

16.淀粉粒 大黄、何首乌、商陆、太子参、乌头、附子、防己、葛根、板蓝根、甘草、人参、西洋参、白芷、川芎、黄芩、半夏、石菖蒲、川贝母、浙贝母、山药、钩藤、牡丹皮、肉桂、山楂、五倍子 豆蔻、党参

17.糊粉粒 五味子 葶苈子 苦杏仁 补骨脂 小茴香 豆蔻

马钱子 砂仁

18.菊糖 桔梗、苍术、党参、木香、白术

19.钟乳体 穿心莲

20.薄壁细胞含核状物 地黄

21.薄壁细胞含糊化的淀粉团块

白芍、延胡索、22.气孔不定式 细辛、金钱草、青蒿、川贝母

23.气孔不等式 金钱草、大青叶

24.气孔平轴式 补骨脂、蓼大青叶、番泻叶

25.气孔直轴式 广藿香 穿心莲 26.气孔近环式 枳壳

26.气孔内陷 麻黄

27.菌丝 茯苓、猪苓

28.保卫细胞哑铃 麻黄

29.薄壁细胞中含橙皮苷结晶 薄荷、大青叶

30.硅质块

砂仁

31.蓝黑色色素颗粒 蓼大青叶

32.薄壁细胞含紫色素

紫草

1、草酸钙簇晶27种 大黄、何首乌、太子参、白芍、赤芍、人参、西洋参、三

七、川芎、牡丹皮、槲寄生、吴茱萸、小茴香、栀子、蓼大青叶、丁香、金银花、山茱萸、牵牛子、枇杷叶、番泻叶、白芷、虎杖、徐长卿、决明子、紫花地丁、远志(簇晶及小方晶)

(地榆??山楂??)蓼太何大小,白虎牡丹芍,三人牵枇杷,丁香银花泻,西川槲茱萸,徐远决栀紫。

2、草酸钙砂晶6种 牛膝、麻黄(砂晶、方晶)、地骨皮、秦皮、钩藤(砂晶、小簇晶)、洋金花(砂晶、方晶、簇晶)。(细辛??)

砂牛洋,在秦地沟麻?

3、草酸钙针晶13种 麦冬、商陆(及方晶、簇晶)、巴戟天、苍术、半夏、龙胆、山药、天麻、广藿香、肉桂、白术、石斛、益母草(针晶、方晶)(白及??儿茶??)

针龙巴益

(一)石姓肉商夏苍白,天山种香麦。

4、草酸钙方晶20种 麻黄、甘草、苦参、石菖蒲、枳壳、栀子、鸡血藤、黄柏、红花、砂仁、葛根、枇杷叶、金樱子、香加皮、大血藤、桑白皮、酸枣仁(方晶、簇晶)、桑寄生、苏木、补骨脂。(细辛??厚朴??陈皮??)

红黄金香大枣苏,麻甘苦石砂鸡补,桑栀桑枳葛皮槐。

5.草酸钙柱晶 补骨脂、淫羊藿、沉香、射干、川射干。(肉桂??)

6.草酸钙棱晶 木通(小棱晶)、番泻叶、桔梗(小棱晶)。(五倍子、陈皮??)

7.草酸钙结晶 防己(细小杆状)、猪苓(方晶、呈双锥八面体形)、西红花、豆蔻、浙贝母、蒲公英。

中药鉴定学辅导:花类中药的鉴定 篇5

形 状

花类中药由于药用部位和种类不同,差异较大,常见的有圆锥形、棒状、团簇状、丝状、粉末状等。

颜 色

较新鲜时稍有改变,色暗。

气 味

较新鲜时淡。

花 朵

鉴定时,要注意观察花托、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的数目及其着生位置、形状、颜色、被毛与否、气味等。

花 序

除单花的观察外,需注意花序的类别、总苞片或苞片等。

显微鉴别

制 片

除花梗和膨大的花托制作横切片外,一般只作表面制片和粉末观察。

苞片和萼片

与叶片构造相类似,通常叶肉组织分化不明显。故鉴定时以观察表面观为主。注意上、下表皮细胞的形态,有无气孔及毛茸等分布,气孔和毛茸的类型、形状及分布情况等在鉴定上具有较重要的意义。此外,尚需注意有无分泌组织、草酸钙结晶以及它们的类型和分布等。

花 瓣

花瓣构造变异较大,上表皮细胞常呈乳头状或毛茸状突起,无气孔;下表皮细胞的垂周壁常呈波状弯曲,有时有毛茸及少数气孔存在。相当于叶肉的部分,由数层排列疏松的大型薄壁细胞组成,有时可见分泌组织及贮藏物质。维管束细小,仅见少数螺纹导管。

雄 蕊

雄蕊包括花丝和花药二部分。

①花丝构造简单,有时被毛茸。

②花药主为花粉囊,是产生花粉的场所,花粉囊内壁细胞的壁常不均匀地增厚。

③花粉粒成熟的有两层壁,内层壁薄,外层壁厚,外壁上有各种形态如刺状突起,放射状雕纹,网状纹理等;花粉的外壁上还有萌发孔或萌发沟。花粉粒的大小和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为12μm~100μm。形状有类圆形、三角形、椭圆形、四分体等。花粉粒的形状、大小以及外壁上的萌发孔和雕纹的形态,常是科、属甚至种的特征,对鉴定花类中药有重要意义。

雌 蕊

由子房、花柱和柱头组成,子房有的表皮细胞分化成多细胞束状毛。花柱表皮细胞少数分化成毛状物。柱头表皮细胞常呈乳头状突起。

花梗和花托

中药鉴定学15 篇6

第十五章 动物类中药

一、概述

动物类中药是指用动物的整体或动物体的某一部分、动物体的生理或病理产物、动物体的加工品等供药用的一类中药。常用动物类中药按药用部位入药的情况分为:

1.动物的干燥整体:如水蛭、全蝎、蜈蚣、斑蝥、土鳖虫、虻虫、九香虫等。

2.除去内脏的动物体:如蚯蚓、蛤蚧、乌梢蛇、蕲蛇、金钱白花蛇等。

3.动物体的某一部分:如①角类:鹿茸、鹿角、羚羊角、水牛角等。②鳞、甲类:穿山甲、龟甲、鳖甲等。③贝壳类:石决明、牡蛎、珍珠母、海螵蛸、蛤壳。④脏器类:如哈蟆油、鸡内金、紫河车、鹿鞭。

4.动物的生理产物:如①分泌物:麝香、蟾酥、熊胆粉、虫白蜡、蜂蜡等。②动物的排泄物:五灵脂、蚕砂、夜明砂等。③其他生理产物:蝉蜕、蛇蜕、蜂蜜、蜂房等。

5.动物的病理产物:如珍珠、僵蚕、牛黄、马宝、猴枣、狗宝等。

6.动物体某一部分的加工品:如阿胶、鹿角胶、鹿角霜、龟甲胶。

此外,一些传统经验鉴别方法仍是鉴定动物类中药有效而重要的手段:手试法,如毛壳麝

香手捏有弹性;麝香仁以水润湿,手搓能成团,轻揉即散,不应黏手、染手、顶指或结块。水试法,熊胆仁投于水杯中,即在水面旋转并呈现黄线下降而不扩散;牛黄水液可使指甲染黄,习称“挂甲”;哈蟆油用温水浸泡,体积可膨胀10~l5倍。火试法,如麝香仁撒于炽热坩埚中灼烧,初则迸裂,随即熔化膨胀起泡,浓香四溢,灰化后呈白色灰烬,无毛、肉焦臭,无火焰或火星;马宝粉末置于锡箔纸上加热,其粉末聚集,并发出马尿臭等。

二、药材重点内容介绍

1.地龙:来源为环节动物门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或栉盲环毛蚓的干燥体。前一种习称“广地龙”,后三种习称“沪地龙”。

产地:广地龙主产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沪地龙主产于上海、浙江等。

采收加工:及时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及泥沙,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鉴别:“广地龙”呈长条状薄片。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浅黄棕色,第14~16环节为生殖带,习称“白颈”,较光亮。体前端稍尖,尾端钝圆,刚毛圈粗糙而硬,色稍浅。雄生殖孔在第18环节腹侧刚毛圈一小孔突上。受精囊孔2对。体轻,略呈革质,不易折断。气腥,味微咸。

“沪地龙”受精囊孔3对。

化学成分:①主含蛋白质。②次黄嘌呤,具平喘、降压作用;蚯蚓退热碱,有解热作用。③琥珀酸,有平喘和利尿作用。

检查:重金属不得超过百万分之三十。

2.水蛭:来源为环节动物门水蛭科动物蚂蟥、水蛭、或柳叶蚂蟥的干燥体。

采收加工:捕捉,洗净,用沸水烫死,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鉴别:“蚂蟥”为扁平纺锤形,有多数环节。背部稍隆起,黑褐色或黑棕色,有许多黑色斑点排成5条纵线。腹面平坦,棕黄色。两端各具1吸盘,前吸盘不显著,后吸盘较大。质脆,易折断,断面胶质样。气微腥。

“水蛭”呈扁长圆柱形。

“柳叶蚂蝗”体狭长而扁。

中药鉴定学

化学成分:①肝素。②抗凝血酶。③活水蛭唾液腺中含有水蛭素,干燥药材中水蛭素已被破坏等。

水蛭素、肝素、抗凝血酶均有抗凝血作用。据报道,水蛭素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强的凝血酶特效抑制剂,水蛭素不但可以抗凝血,而且对各种血栓病都有效。

含量测定:每1g含抗凝血酶活性应不低于16.0U。

3.石决明:来源为软体动物门鲍科动物杂色鲍、皱纹盘鲍、羊鲍、澳洲鲍、耳鲍或白鲍的贝壳。

性状鉴别:“杂色鲍” 呈长卵圆形,内面观略呈耳形。表面暗红色,有多数螺肋和细密生长线,螺旋部小,从螺旋部顶处开始向右排列有20余个疣状突起,末端6~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内面光滑,具珍珠样彩色光泽。质坚硬,不易破碎。无臭,味微咸。

“皱纹盘鲍”表面灰棕色,有多数粗糙而不规则的皱纹,末端4~5个开孔,孔口突出壳面。

“羊鲍”边缘有2行整齐的突起,末端4~5个开孔,呈管状。

“澳洲鲍”表面砖红色,疣状突起30余个,末端7~9个开孔,孔口突出壳面。

“耳鲍”狭长,呈耳状。疣状突起的末端5~7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壳薄。

“白鲍”呈卵圆形。表面砖红色,末端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

化学成分:①均主含碳酸钙。②内层珍珠层含角蛋白,水解得多种氨基酸。

4.珍珠:来源为软体动物门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或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等双壳类动物受刺激而形成的珍珠。

产地:马氏珍珠贝所产的珍珠称“海珠”;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所产的珍珠称“淡水珍珠”。

性状鉴别:类球形、卵圆形、长圆形或棒形。表面类白色、浅粉红色、浅黄绿色或浅蓝色,半透明,具特有的彩色光泽。质地坚硬,破碎面显层纹。气微,无味。

显微鉴别:磨片:①可见粗细相间排列的同心环状层纹,称为“珍珠结构环”。②在暗视野中可见珍珠特有的同心环状的如虹彩般的光环——“珍珠虹光环”。以上二者是珍珠独具特征可以与伪品区分。

化学成分:主含碳酸钙;多种氨基酸。

理化鉴别:(1)置紫外灯下观察,显浅蓝紫色(天然珍珠)和亮黄绿色(养殖珍珠)荧光。

(2)粉末加稀盐酸,即发生大量的气泡。

5.牡蛎:来源为软体动物门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蛎的贝壳。

性状鉴别:“长牡蛎”呈长片状,背腹缘几平行。右壳较小,鳞片坚厚,内面瓷白色。左壳凹陷深,鳞片较右壳粗大。质硬,断面层状,洁白。气微,味微咸。

“大连湾牡蛎” 呈类三角形,背腹缘呈八字形。

“近江牡蛎”呈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等。

6.海螵蛸:来源为软体动物门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或金乌贼的干燥内壳。

性状鉴别:“无针乌贼”呈扁长椭圆形,边缘薄,中间厚。背面有磁白色脊状隆起,隐约可见细小疣点状突起;腹面白色,自尾端到中部有细密波状横层纹;尾部无骨针。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粉质,显疏松层纹。气微腥,味微咸。

“金乌贼”内壳较前者大,末端有1骨针,多已断落。

7.全蝎:来源为节肢动物门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体。

产地:主产于山东、河南。

采收加工:捕捉,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煮至全身僵硬。

性状鉴别:头胸部与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前腹部由7个节组成,中药鉴定学

背甲上有5条隆脊线。后腹部棕黄色,6节,末节有锐钩状毒刺,毒刺下方无距。气微腥,味咸。

化学成分:含蝎毒素,为一类毒性蛋白,对神经系统有广泛生物活性。

8.蜈蚣:来源为节肢动物门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

性状鉴别:呈扁平长条形。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有光泽。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自第二节起,每体节两侧有步足1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弯作钩形,最末一对步足尾状,又称尾足。质脆。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微咸。

化学成分:含毒性蛋白。

9.土鳖虫:来源为节肢动物门鳖蠊科昆虫地鳖或冀地鳖的雌虫干燥体。

性状鉴别:“地鳖”呈扁平卵形。背部紫褐色,有光泽,无翅。腹面红棕色。气腥臭,味微咸。

“冀地鳖”呈长椭圆形。背部黑棕色,在边缘有淡黄褐色斑块及黑色小点。

化学成分:①含鲨肝醇,具解毒作用。②尿囊素,具镇静作用。

10.桑螵蛸:来源为节肢动物门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或巨斧螳螂的干燥卵鞘。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团螵蛸”、“长螵蛸”及“黑螵蛸”。

性状鉴别:“团螵蛸”略呈圆柱形或半圆形,由多数膜状薄层叠成。表面浅黄褐色。体轻,质松而韧,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绵状物,内层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室内各有1细小椭圆形的卵。气微腥,味淡或微咸。

“长螵蛸” 略呈长条形,质硬而脆。

“黑螵蛸”略呈平行四边形,表面黑褐色、紫褐色或灰褐色,质硬而韧。

11.斑蝥:来源为节肢动物门芫菁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体。

性状鉴别:“南方大斑蝥”呈长圆形。头及口器向下垂,有较大的复眼及触角各1对。

中药鉴定学

背部具革质鞘翅1对,黑色,有3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鞘翅下面有棕褐色薄膜状透明的内翅2片。胸腹部乌黑色,胸部有足3对。气特异而臭,刺激性强,不宜口尝。

“黄黑小斑蝥”较小。

化学成分:均含斑蝥素、羟基斑蝥素。

斑蝥素治疗原发性肝癌、病毒性肝炎、鼻炎等均有显著效果,但毒性大。斑蝥素也是芫菁科昆虫特有的防御攻击物质。

理化鉴别:粉末,用微量升华法,所得白色升华物,放置片刻,在显微镜下观察,为无色棱柱、菱形结晶。

12.僵蚕:来源为节肢动物门蚕蛾科昆虫家蚕4~5龄幼虫因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体。

性状鉴别:略呈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灰白色,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足8对。质硬而脆,断面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个。气微腥,味微咸。

13.蜂蜜:来源为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或意大利蜂所酿的蜜。

性状鉴别:为半透明、带光泽、浓稠的液体,白色至淡黄色(白蜜),或橘黄色至黄褐色(黄蜜),放久或遇冷渐有白色颗粒状结晶(葡萄糖)析出。气芳香,味极甜。

一般以春蜜中的洋槐花蜜、紫云花蜜、枣花蜜、油菜花蜜等色浅,粘度大,气芳香、味甜,质量较佳。

化学成分:糖类;酶类;挥发油。

检查:淀粉和糊精。

相对密度:1.349以上

酸度:显粉红色,10秒钟内部褪色。

14.海马:来源为脊索动物门海龙科动物线纹海马、刺海马、大海马、三斑海马或小海马(海蛆)的干燥体。

性状鉴别:“线纹海马”体呈扁长形而弯曲。表面黄白色。头略似马头,前方有1管状长吻,口小,无牙,两眼深陷,头顶有冠状突起。尾部四棱形;体上有瓦楞形节纹,并具短棘。习称:“马头、蛇尾、瓦楞身”。体轻,骨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

“刺海马”头部及体上节纹间的棘细而尖。

“大海马”黑褐色。

“三斑海马”体背部第1、4、7节两侧的短棘基部各有1黑斑。

“小海马(海蛆)”体形小,黑褐色。

15.蟾酥:为脊索动物门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分泌物。

采收加工:多于夏、秋两季捕捉蟾蜍,挤取耳后腺及皮肤腺的白色浆液,加工,干燥。采收加工过程中忌用铁器。

性状鉴别:呈扁圆形团块或片状。棕褐色或红棕色。团块状者质坚,断面角质状,微有光泽;片状者质脆,易碎,断面红棕色。气微腥,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粉末少许置于锡箔纸上,加热即熔成油状。

显微鉴别:水装片加碘试液观察,不应含有淀粉粒。

中药鉴定学

化学成分:强心甾类化合物:蟾毒配基类化合物;吲哚类生物碱。

脂蟾毒配基、蟾毒灵等具有显著兴奋呼吸和升压作用。蟾毒灵具有较强的局部麻醉作用。

16.龟甲:来源为脊索动物门龟科动物乌龟的背甲及腹甲。

性状鉴别:背甲及腹甲由甲桥相连。背甲呈长椭圆形拱状;外表面棕褐色或黑棕色,脊棱3条。腹甲呈板片状,近长方椭圆形,外表面淡黄棕色至棕黑色,盾片12块,每块常具紫褐色放射状纹理。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

17.鳖甲:来源为脊索动物门鳖科动物鳖的背甲。

性状鉴别:呈椭圆形或卵圆形,背面隆起。外表面黑褐色或墨绿色,密布网状细皱纹,并有灰黄色或灰白色斑点。两侧有对称的肋骨各8条.伸出边缘。质坚硬。气微腥,味淡。

18.蛤蚧:来源为脊索动物门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等。

采收加工:捕捉,剖开腹部,取出内脏,再以竹片撑开使全体扁平顺直,低温干燥,将大小相近的两只合成1对,扎好。

性状鉴别:全体呈扁片状。头略呈扁三角形,两眼多凹陷成窟窿,无眼睑,吻鳞不切鼻孔。背部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进口蛤蚧多为砖红色斑点)散在或密集呈不显著的斑纹,脊椎骨及两侧肋骨突起。四足均有五趾,除第一指趾外,均具爪,趾间仅具蹼迹,足趾底面具吸盘。尾细长而结实,几与体长相等,有不甚明显的6~7个银灰色环带。全身密被类圆形微有光泽的细鳞,质坚韧。气腥,味微咸。

附注伪品:

(1)壁虎科动物多疣壁虎或壁虎去内脏的干燥体,俗称小蛤蚧。吻鳞切鼻孔。

(2)鬣蜥科动物蜡皮蜥去内脏的干燥体,俗称红点蛤蚧。有眼睑。无蹼及吸盘。(3)鬣蜥科动物喜山鬣蜥去内脏的干燥体,俗称西藏蛤蚧。有眼睑。无蹼及吸盘。(4)蝾螈科动物红瘰疣螈去或未去内脏的干燥体。无蹼,无爪,无吸盘。

19.金钱白花蛇:来源为脊索动物门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的幼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

采收加工:剖开腹部,除去内脏,擦净血迹,用乙醇浸泡处理后,以头为中心,盘成圆盘状,用竹签横穿固定,干燥。

性状鉴别:呈圆盘状。头盘在中间,尾细,常纳口内,口腔内上颌骨前端有毒沟牙1对。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白色环纹45~58个,黑白相间,白环纹在背部宽1~2行鳞片,黑环纹宽3~5行鳞片,背正中明显突起—条脊棱,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背鳞细密,通身15行,尾下鳞单行。气微腥,味微咸。

显微鉴别:背鳞外表面具众多细密纵直条纹,沿鳞片基部至先端方向径向排列。

理化鉴别: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电泳谱带特征能区别于其他蛇类中药。

20.蕲蛇:来源为为脊索动物门蝰科动物五步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产地:主产于浙江。

采收加工:剖开蛇腹,用竹片撑开腹部,盘成圆盘状,干燥后拆除竹片。

性状鉴别:呈圆盘状。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头”。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其“v”形的两上端在背中线上相接,习称“方胜纹”。腹部灰白色,有黑色类圆形的斑点,习称“连珠斑”。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1枚,习称“佛指甲”。气腥,味微咸。

显微鉴别:背鳞外表面观鳞片呈深棕色或黄棕色,密布乳头状突起,乳突呈类三角形、类卵或不规则形,内含颗粒状色素。

化学成分:从蛇毒中提纯的精氨酸酯酶具有去纤、降低血脂、降低血液黏度作用。

中药鉴定学

理化鉴别: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电泳谱带特征能区别于其他蛇类中药。

21.乌梢蛇:来源为脊索动物门游蛇科动物乌梢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产地: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等。

性状鉴别:呈圆盘状。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构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脊部高耸成屋脊状,俗称“剑脊”。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气腥,味淡。

显微鉴别:背鳞外表面观鳞片黄棕色,具纵直条纹,沿鳞片基部至先端方向径向排列,内含色素斑。

理化鉴别: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电泳谱带特征能区别于其他蛇类中药。

附注 伪品:区别点:伪品蛇背部行列都是奇数。

22.鸡内金:来源为脊索动物门鸟纲雉科动物家鸡的干燥肌胃内壁。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皱缩的囊状卷片。表面黄色、黄绿色或黄褐色,薄而半透明,具明显的条状波浪形皱纹。质脆,易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气微腥,味微苦。

化学成分:酶类。

23.麝香:来源为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鹿科动物林麝香、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产地:以四川、西藏的产量大,质量优。

采收加工: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季猎捕,捕获后,立即割取香囊,阴干,习称“毛壳麝香”,除去囊壳,取囊中分泌物,习称“麝香仁”。家养麝香多在10月份直接用挖勺从或麝香囊中挖取麝香仁,阴干或用干燥器密闭干燥。

性状鉴别:“毛壳麝香”呈囊状球形、椭圆形或扁圆形。开口面的皮革质棕褐色,略平,密生灰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央有1小囊孔。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色的皮膜,微皱缩。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或“云皮”)。有特异香气。

“野生品麝香仁”质柔、油润、疏松;其中呈不规则圆形或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外表多早紫黑色,油润光亮,断面黄棕色或深棕色;粉末状者多呈黄棕色或棕褐色或微带紫色。

气香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

以当门子多、颗粒色紫黑、粉末色棕褐、质柔润、香气浓烈者质佳。

中药鉴定学

显微鉴别:粉末为许多不定形颗粒状物集成半透明或透明团块,淡黄色或淡棕色。团块中包埋或散在有方形、柱形、八面体或不规则的晶体,并可见圆形油滴,偶见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组织。

成分:①含大环酮、醇类化合物:主要为麝香酮,具特异强烈香气,为主要活性成分,少量降麝香酮等。②含蛋白质和多肽、多种氨基酸,高分子量的肽类是抗炎的主要成分。

【理化鉴别】

(1)取毛壳麝香用特制槽针从囊孔插入,转动槽针,摄取麝香仁,立即检视,槽内的麝香仁应有逐渐膨胀高出槽面的现象,习称“冒槽”。麝香仁油润,颗粒疏松,无锐角,香气浓烈。不应有纤维等异物或异常气味。

(2)取麝香仁粉末少量,置手掌中,加水润湿,用手搓之能成团,再用手指轻揉即散,不应沾手、染手、顶指或结块。

(3)取麝香仁少量,撒于炽热坩埚中灼烧,初则迸裂,随即融化膨胀起泡似珠,香气浓烈四溢,应无毛、肉焦臭,无火焰或火星出现。灰化后残渣呈白色或灰白色。

【检查】

杂质:本品不得检出动植物组织、矿物和其它掺伪物。不得有霉变。

干燥失重:《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规定,取本品约1g,精密称定,置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减压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35.0%。

总灰分:《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总灰分不得过6.5%。

【附注】

掺伪品:在商品毛壳麝香和麝香仁中均发现有掺伪品,如动物的肌肉、肝脏、血块、蛋黄粉、奶渣等;植物性的儿茶粉、淀粉、锁阳粉、桂皮粉、大豆粉、丁香粉、地黄粉、海金沙等;矿物雄黄、赤石脂、铅粉、铁末、砂石等。以上掺伪品用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方法均能与真品麝香区分。

麝香的资源研究:麝香的资源研究工作已经进行了很久,迄今具有麝香类似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有灵猫香和麝鼠香两种。

(1)灵猫香:为灵猫科动物大灵猫及小灵猫香囊中的分泌物。雌雄动物均产香,雄性产香量比雌性高,含香猫酮、香猫醇及降麝香酮(环十五烷酮)等。

(2)麝鼠香:为田鼠科动物麝鼠雄性香囊中的分泌物。具有类似麝香的特殊香气。含有与天然麝香相同的麝香酮、降麝香酮、5-顺式环十五烯酮等大环化合物。具有抗炎、抑菌、抗应激、耐缺氧、降低心肌耗氧量、降血压、减慢心率、促进生长及同化类固醇与雄激素等作用,治疗冠心病有较好的疗效。

(3)人工麝香:系根据天然麝香的组成人工合成,成分以麝香酮为主,与其他物质按一定的比例配置而成。

24.鹿茸:来源为脊索动物门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

中药鉴定学

者习称“花鹿茸(黄毛茸)”,后者习称“马鹿茸(青毛茸)”。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东北产的“东马鹿茸”,品质较优,西北产的“西马鹿茸”,品质较次。

性状鉴别:花鹿茸锯茸:呈圆柱状分枝,具1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外皮红棕色或棕色,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毛密,下端较疏;皮茸紧贴。锯口面黄白色,中部有致密的蜂窝状小孔,外围无骨质。体轻。气微腥,味微咸。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略呈弓形而微扁,枝端略尖,下部有纵棱筋及突起的小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锯门外围多已骨化;体稍重。

二茬茸(再生茸)和头茬茸近似,但主枝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茸毛较粗糙,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较重。

砍茸:亦分二杠或三岔等规格。注意“虎牙”。

马鹿茸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侧枝1个者习称“单门”,2个者习称“莲花”,3个者习称“三岔”,4个者习称“四岔”。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

东马鹿茸: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茸毛粗大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

西马鹿茸:质量较差。

均以茸形粗壮、饱满、皮毛完整、质嫩、体轻、油润、无骨棱、无骨钉、锯口外面无骨质者为佳。

花鹿茸片:花鹿茸尖部切片习称“血片”,“蜡片”,为圆形薄片,切面浅棕色或浅黄

白色,半透明,微显光泽;外皮无骨质,周边红棕色或棕色;质坚韧;气微腥,味微咸。中上部的切片习称“蛋黄片”,切面黄白色或粉白色,中间有极小的蜂窝状细孔。下部习称“老角片”,为圆形或类圆形厚片,表面粉白色或浅白色,中间有蜂窝状细孔,外皮无骨质或略具骨质,周边粗糙,红棕色或棕色,质坚脆。

化学成分:其中溶血磷脂酰胆碱有降血压作用;次黄嘌呤、尿嘧啶和磷脂类物质有较强的抑制单胺氧化酶(MAO)活性的功能;多胺类化合物是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有效成分,在鹿茸尖部多胺含量较高;肽类物质有抗炎活性;多糖有促进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作用。

25.牛黄:来源为脊索动物门牛科动物牛干燥的胆结石。习称“天然牛黄”。

采收加工:阴干。

性状鉴别:根据形状可分蛋黄及管黄二种。

“蛋黄”多呈卵形、类球形、四方形或三角形。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具疣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体轻,质酥脆,易分层剥落,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气清香,味苦而后微甜,入口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管黄”呈管状,或为破碎的小片。表面不平或有横曲纹,红棕色或棕褐色。质酥脆,断面有较少的层纹较深。

取本品少量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习称“挂甲”。

显微鉴别:

粉末:用水合氯醛试液装片,不加热,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团块由多数黄棕色或红棕色小颗粒集成,遇水合氯醛液,色素迅速溶解,并显鲜明金黄色,久置后变绿色。

化学成分:主含胆汁色素;胆汁酸;胆固醇等。

【附注】

中药鉴定学

(1)人工牛黄

本品由牛胆粉、胆酸、猪去氧胆酸、牛黄酸、胆红素、胆固醇、微量元素等制成。为黄色疏松粉末。味昔,微甘。

(2)体外培育牛黄

本品以牛科动物牛的新鲜胆汁作母液,加入去氧胆酸、胆酸、复合胆红素钙等制成。药材呈球形或类球形,直径0.5~3cm。表面光滑,呈黄红色至棕黄色。体轻,质松脆,断面有同心层纹。

伪品:用黄连、黄柏、大黄、姜黄、鸡蛋黄或植物黄色素等的粉末与动物胆汁混合制成。

A型题:

药材表面有乌金衣,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同心层纹的药材是()

A.蛋黄

B.管黄

C.姜黄

D.大黄

E.雄黄

【答案】A

26.羚羊角:来源为脊索动物门牛科动物赛加羚羊的角。

产地:主产于俄罗斯。

性状鉴别: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类白色或黄白色,嫩枝全体光润如玉,无裂纹,对光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老枝有细纵裂纹;除顶端部分外,有10~16个隆起的环脊,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基部横截面类圆形,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角鞘内的凹沟紧密嵌合,从横断面观,其结合部呈锯齿状。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筒状,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无骨塞部分的中心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质坚硬。气无,味淡。

化学成分:含角蛋白;含磷脂类成分;胆固醇。

【附注】

中药鉴定学各章总结 篇7

1. 具体做法

1.1 改集中考试为分散测试。

传统的中药鉴定学考试大多通过期中、期末2次综合性理论考试决定学生的成绩, 实行目标教学以来, 我们遵循评价、反馈和矫正贯穿始终的原则, 除继续保留期中、期末2次终结性测试外, 又增加了诊断性测试、课时性测试和单元性测试。

诊断性测试多在每一单元开课前进行, 目的是评估学生对学习该单元必需的相关知识的准备情况。如在学习“根及根茎类中药”一章时, 先对已学的专业基础课药用植物学中根、根茎的形态、组织构造等有关内容进行测试,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对学生记得模糊不清或遗忘的知识及时辅导补习。

课时性测试是为改善和促进正在进行的教学而专门设计的测试, 往往根据课时内容及授课形式灵活安排。目的主要是让师生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测试结果验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或比较几种教学方法的效果, 以获得改进教学方法的信息, 学生则可从考试成绩的分析中客观评价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指导今后的学习。

单元性测试通常被编进学期授课计划, 教师在制订单元目标的同时, 精心编制了各单元测试题, 每单元授课结束都进行10分钟至l小时不等的单元测试, 测验成绩一方面作为该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作为教师反馈矫正的依据, 对未达标的学生及时提供矫正材料或个别辅导以使其进行补救学习。

1.2 改单一理论笔试为知识、技术、态度全方性测试。

中药专业是一个专业面广、实践性强的复合型专业, 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态度是教学目标中缺一不可的因素, 因此, 我们将知识、技能、态度的评价全部纳入学生成绩, 在终结性测评中, 每名学生的总成绩均由4部分组成:理论笔试成绩、显微鉴定技术考试成绩、单元测试成绩及平时成绩 (包括实验课平时成绩和理论课平时成绩) 。

近几年来, 我们又加大了技能操作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首先在课时分配上, 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1:1或2:1, 增加了实验学习时间, 并对人数较多的班级进行分班上课, 保证每次课的教学效果。我校的中药鉴定实验考试分期中和期末两次进行, 参考学生每次的实验报告和平时表现, 给出最后实验课成绩。

在各项测评中, 我们不仅详细制订了知识和技能考核标准, 还特别注重对态度目标的评价。如在对显微鉴定技术测评时除了观察学生的操作准确程度和实验最终结果外, 还规定了实验过程中的态度目标: (l) 认真预习实验目标、内容及相关知识; (2) 着装整齐, 操作规范、仔细、积极、主动; (3) 尊敬教师, 与同学团结协作; (4) 按时完成实验内容, 真实记录实验结果, 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5) 爱惜实验仪器及实验材料, 自觉维护实验室秩序及卫生; (6) 节约水电。此外还详细规定了各项目标的评分标准。

2. 体会

2.1 全程评定学生的成绩, 减轻了学生的考试压力, 提高了学习成绩。

教学是一个组织严密、目标明确但又不易控制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一方面是教师的教, 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 要完成教学目标, 两者缺一不可。实施目标教学以来, 由于加大了对学生全程学习的监控, 教师可以直接、客观地掌握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 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态度, 了解自己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 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并在教学活动中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 学生也在多次的测试中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 及时调整、补救, 把工夫、精力用在平时, 因此, 考试压力大大减轻, 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 知识、技能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2 考核目标更加客观、全面, 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中药鉴定学各章总结 篇8

【摘要】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加入PBL教学模式元素,以贝母教学为例阐述PBL教学模式在生药学教学中的应用,并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反思。笔者通过在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中引进PBL教学模式,充实了现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思考中学习,学习中思考”的教育理念,取得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PBL教学;教学模式;中药鉴定学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8-0103-02

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院校中药专业的专业课之一,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中药质量鉴别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中药鉴定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1],授课过程要求教师要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动向,并不断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丰富课程内容,将现代分析技术和传统中药鉴别经验结合起来,提升教学效果。中药鉴定学主要是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应用药用植物学、动物学、中药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中药鉴定学信息量大、知识点散杂、易混淆内容多、类似品种难以鉴别。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而学生“课上呆萌记、课下全不知”的现象,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多,易学难记。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接受并理解大量的中药鉴定学基本理论知识,是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弥补现有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在现有教学中应用了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Problem Based Leaming,PBL),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传统教学模式与PBL教学模式的对比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老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多为老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往往被忽视。其特点是教师口授,学生耳听,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其存在教学偏理论、书本知识陈旧、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弱、积极性被抑制、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不足。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入适应新课改要求的高效课堂模式元素势在必行。

PBL英文全称为Problem 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中,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2]。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其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而不只是纯粹的探索和发现,同时它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强调外部支持与引导在探索学习中的作用等,关键要素包括作为导向的问题、团队合作与自主学习、教师指导、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其精髓在于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手段,因具体问题不同而产生变异,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将得到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得到发展。具有使学生思维不受限制、主动性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及互动交流能力得以培养、学会掌握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优势。

2传统教学在中药鉴定学中的应用

中药鉴定学对于未来要从事中药领域各个行业的学生来说,能否真正学好该门课程,准确识别中药材的“真”、“伪”、“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3]。但《中药鉴定学》是一门教师难讲学生难学的课程。主要原因一是课程内容多,二是外部形态或显微结构近似的药材很多,学生难辨,三是在讲述的过程中,每味药材都仅涉及原植物、性状等几个方面,难免有枯燥重复之嫌。就每一味药材的教学过程而言,《中药鉴定学》传统的教学顺序都是先简单介绍该药材的历史渊源,接下来依次介绍该药材的原植物鉴别(或无)、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化学成份及相应的理化实验鉴别,最后是该药材的性味及功效。在这几部分内容中,几乎每个学校都是侧重于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粉末鉴别和理化鉴别这四部分内容,其它部分都只作为辅助部分,通常在课堂上只是简单提及。

3PBL教学在中药鉴定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模式是直接从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来组织教学,将知识的学习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的学习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在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中,如何通过问题的巧妙设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解决问题、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现以百合科药材——贝母(川贝、浙贝)的教学为例阐述PBL教学模式在中药鉴定学中的应用情况[4]。

贝母是常用的化痰止咳药。也是中药鉴定学教学过程中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因此,“川贝母、浙贝母”这章节是中药鉴定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如何使学生掌握该内容也是评判教学方法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章节重点,将“贝母”主要的学习内容划分4个部分:贝母的品种、来源、产地和加工,贝母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贝母的鉴定,贝母的功效,并在学习过程中全程渗透PBL教学方法。

①贝母的品种、来源、产地和加工。中药鉴定学课本主要阐述川贝母、浙贝母,附湖北贝母、平贝母、伊贝母,且分别描述了其产地。为了加深学生印象,由古籍记载:清代学者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载“贝母有甜苦之分;有川象之别。《百草镜》云:出川者曰川贝,出象山者(作者注:浙江一带)名象贝。川产者味甘,间有微苦,总不似他产之一味苦而不甘者也。入药能补气化痰而不寒,虚人宜之。象贝一味苦寒……贝母川产味甘,最佳;西产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引出问题:1通过古籍记载,贝母的品种是单一的么?2其来源分别是什么?3其产地都分布在哪里?在3个问题的指引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由于过度开发和环境变化导致贝母的产地发生改变,学生不但掌握了贝母的产地,而且了解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在贝母的加工内容上,设计的问题为“为什么浙江磐安“浙八味”特产市场禁止浙贝母入市?”。通过案例和问题的提出,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既可掌握贝母的加工方法,同时也了解到禁止硫磺熏蒸中药材,进而产生加强对中药材质量监管的意识。

②贝母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中药鉴定学课本论述贝母主要化学成分为生物碱类。根据化学成分,问题设计为“贝母的药效学活性部位在总生物碱。各种贝母的所含生物碱种类一致么?主要生物碱单体分别是什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提取贝母化学成分,观察实验现象,课后查找资料,了解生物碱的特点。结合实验教学和问题使学生掌握贝母的化学成分,并掌握贝母的理化鉴定方法。

③贝母的鉴定。给学生提供几种贝母的实物,提出问题“所提供的几种实物贝母存在哪些差异,各具何特点?有哪些专业术语可以对其性状进行描述?”并鼓励学生扩展增加了药材真伪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等方法亲密接触药材,结合查阅资料,解答该问题的过程,学生将掌握贝母的性状特点及其重要的经济价值,丰富了学生对贝母这个品种的认识,进一步延伸学生会懂得生药鉴定的重要性。

④贝母的功效。利用《芈月传》中的情节,设计问题为“黄歇在街上偶然听见药商和采药人谈论女医挚难缠之事,采药人说:上次店里给她准备了川贝母,她说那是北贝,药性差,材料不好,她只用松贝和青贝,其他的不要。为什么,贝母的不同品种药效存在哪些差异呢?”通过查找资料,学生会川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性微寒,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燥咳或干咳少痰。浙贝母、湖北贝母性寒凉,偏于清热化痰。土贝母散结消肿,用于乳腺炎、淋巴结核等。临床上应注意区分使用。

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和解答,使学生掌握贝母教学内容的同时,加深了对中药鉴定、资源保护和对症下药等方面的认识。很好地达到教学的效果。当然与传统教学法相比,PBL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和资源,主动地寻找问题的答案。因此,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可以预先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将要讲授的内容。例如[BF],“[BFQ]贝母”的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将《芈月传》中的情节放映给学生,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后复习和思考对于课程学习同样重要,既可巩固课堂知识,又会引发学生深思。

4教学反思

本次 PBL教学选取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贝母为例,且这一知识点与为岗位密切相关且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更能切合学生工作岗位的需求;该课程中采用PBL教学法,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思考中学习,学习中思考”的教育理念;老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学习,并不再是不强调教学生什么,而是以虚拟或实际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开展以小组合作的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乐于思考,勇于分享,提高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

PBL教学模式拥有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优点,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思维及知识水准,教师应该突出过程性评价,避免学生对所设计问题的结论随意拼凑,疲于应付。PBL的教学模式需要学生主动进行批判性思考,改变其被动地学习各种事实性知识的习惯,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让小组成员要以积极的影响促进交流,教师合理评估每一位小组成员作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青青.中药鉴定学教学方法初探[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9):135.

[2] 陈川,黄亨建,刘锦琳,等.以问题为导向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初探[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2):311-313.

[3]张丽梅,杨灿光,沈勇,等.关于提高《中药鉴定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4):37,39.

[4]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94-200.

上一篇:个人自我剖析范文下一篇:大学女生节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