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技术》教学

2024-09-07

《中药鉴定技术》教学(精选12篇)

《中药鉴定技术》教学 篇1

中药鉴定技术是中等中医药学校中药学、中药制药及中药营销等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及应用性。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 要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对临床常用中药进行真伪鉴别和品质评价, 同时还要具备参与开发新药源的能力。为此, 在教学改革中应压缩理论内容, 以“必需、够用”为度, 突出实践教学, 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 改革教学内容

1.1 理论教学

上篇重点介绍中药材四大鉴定方法的基础知识及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下篇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各论每一章的概述部分, 因为中药鉴定是按药用部位来分类与分章编排的, 在概述中, 把各个部位的定义、各类中药的性状、组织构造及显微鉴别讲透, 让学生掌握, 这样学生就可以对每个具体的药材举一反三, 很轻松地学好[1]。对于具体的每一种中药, 除贵重及剧毒药材详细讲授外, 其余中药材则针对鉴定技术内容枯燥、单调、难记地特点, 将理论教学安排在每章、节所有实训课完毕之后进行, 以复习总结为主, 使学生在已经识别中药材的基础上, 强化对中药重点鉴定特征的记忆。

1.2 实训教学

在教学中实施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 包括校内实训 (在实验室进行) 与现场实训 (在见习单位进行) 。以训练学生药材性状鉴定技能为主, 兼顾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技术的基本技能培训。

2 改革教学方法

2.1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中药鉴定技术是一门以形态教学为主的学科,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使中药材的植物形态、性状特点、理化鉴别及显微镜镜下图像特征用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方式直观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例如, 教材描述的绝大部分是原药材的性状特征, 实验室提供鉴定的往往是饮片, 从原药材到饮片, 其性状特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另一种情况是, 当实验室无法提供伪品药材跟正品药材做性状对比时, 教师可以事先收集中药材及其混伪品药材的图片, 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全面地展示原药材及饮片的鉴定特征, 让他们更好地区别非正品药材中的习用品、伪品和混用品。通过多媒体课件, 教师还可以将大量的信息传输给学生, 此外教师可通过互联网将丰富的药学前沿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 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富有启发性、真实性。

2.2 强化性状鉴定技能训练

基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为中药鉴定的四大鉴定方法, 其中性状鉴定也称传统经验鉴别, 是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等十分简便的方法来鉴别中药材的外观性状, 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而中等中医药学校培养的是从事中药行业的一线业务人员, 熟练掌握性状鉴定技能对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 本着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 在实践教学中, 重点强化学生的性状鉴定技能训练, 同时兼顾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技术的基本技能培训。

2.2.1性状鉴定技能训练

按药材在临床的使用频率为标准, 将其有关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及了解。贵重及剧毒药材则主要使用多媒体课件或药材标本进行讲授。其中掌握类药材为临床常用且在本章节具有代表性的2~3种药材, 教师详细讲授药材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及性状鉴定特征。其余大部分临床常用的中药列为熟悉药材,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该组药材的名称, 接着在实物投影仪上对药材的主要性状鉴别特征加以点拨指导, 随后在课堂上发给学生样品, 让学生对照书本独立观察、鉴别, 教师在旁边给予辅导。了解类药材为饮片,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通过比较、分类、对照工具书对这类药材进行鉴别, 定出每种药材的名称, 并派出小组代表, 在课堂上讲演性状鉴定的结果及依据。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 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强调了每个学生在团队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较好地消除了以往学生在实训当中“晃晃、摸摸、看看、抄抄”了事的现象。

2.2.2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技能训练

显微鉴定法通常应用于性状相似、不易区别的多来源中药材, 破碎和粉末状的中药材以及用中药的粉末制成的丸、散、片、丹等中成药的鉴定, 而一些简单的理化鉴定在临床常用中药鉴定方面具有实效, 如用马铃薯伪造成的天麻饮片, 只要用碘试液就可检验出来, 正品天麻饮片加碘显紫红色至酒红色, 而伪品则显蓝色。所以强化性状鉴定技能训练固然重要, 而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技术的基本技能培训也不能忽视。这2项技能的训练, 主要是以学生操作为主, 教师通过视频数字显微镜演示, 加强个别辅导。接受实训的学生都能熟练使用显微镜和理化鉴别常用的仪器设备, 并可学会常用中药的显微和理化鉴定技术, 同时能书写正规的检验记录和鉴定报告。

2.3 注重现场实训教学

定期组织学生到教学医院、药厂、医药公司见习是实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利用实习基地的资源既弥补了教学设备的不足, 也实现了学生与生产实践零距离接触。另外, 我们还不定期地聘请上述实习基地的专家对药物的生产、流通、服务、管理的新进展进行专题讲座。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开拓他们的视野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 改革实训考核方法

实训考核是检查学生能否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一种手段, 我们改期中和期末考核为3级达标测评 (课堂测评、平时考核和技能训练测评) , 大大增强了教学反馈的即时性和教学过程的可控性, 促进了学生学习水平的整体提高。

3.1 课堂测评 (占实验总成绩的20%)

课堂测评在学生学习完每一类药材后随堂进行, 采取实际操作和口试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参加考核时随机抽取该类药材中的任意5种, 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真伪鉴别及品质评价, 并回答教师对该类药材基本知识的提问。通过课堂测评, 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该类药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实践训练的积极性。

3.2 平时考核 (占实验总成绩的20%)

教师主要是通过检查学生预习实验的情况、实验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及操作规范、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等, 对学生作出评价。平时考核既能促使学生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 教师也可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情况, 有利于教与学的双向反馈。

3.3 技能训练测评 (占实验总成绩的60%)

这是实训考核的重头戏, 考核内容分性状鉴定及显微鉴定2部分, 性状鉴定占80%, 学生随机抽取50种中药材, 单独完成真伪、优劣鉴定。显微鉴定则主要考核学生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进行药材粉末鉴定的技术。通过严格的实验训练, 学生技能考核的一次通过率为95%以上。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教学改革尝试, 我们发现作为新时期的教师, 只有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实用技能, 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值、学有所用, 才能在中药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

参考文献

[1]汪建平.中药鉴定学教学探讨[J].中国中医药学刊, 2007, (5) :1025~1026.

《中药鉴定技术》教学 篇2

膨胀度的测定药材中含有粘液、果胶、树脂等成分,有吸水膨胀的性质,如车前子等果实、种子类药材,种皮含有丰富的粘液质,其吸水膨胀的程度和其所含的粘液成正比关系。按药典检查北葶苈子膨胀度不得低于12,远远大于南葶苈子膨胀度(不得低于3)。天竺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检查其吸水量,也是鉴定天竺黄纯度和品质优劣的质量指标之一。

色度检查含挥发油类成分的中药,常易在贮藏过程中氧化、聚合而致变质,经验鉴别称为“走油”。药典规定检查白术的色度,就是利用比色鉴定法,检查有色杂质的限量,也是了解和控制其药材走油变质的程度。

泡沫指数和溶血指数的测定利用皂素的水溶液振摇后能产生持久性的泡沫和溶解红细胞的性质,可测定含皂素类成分药材的泡沫指数或溶血指数作为质量指标。通常如有标准皂素同时进行比较,则更有意义。溶血指数测定时,应说明温度和应用何种动物的血,以能产生溶血的最低浓度表示之。因所得数据重复性差,所以较少有实用意义。

微 量 升 华是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能升华的性质,获得升华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形状、颜色及化学反应。如大黄粉末升华物有黄色针状(低温时)、片状和羽状(高温时)结晶。

荧 光 分 析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紫外光或常光下能产生一定颜色荧光的性质进行鉴别。通常可直接取中药片块、粉末或浸出物在紫外光下进行荧光分析。如黄连在紫外光灯下,显金黄色荧光,木质部尤为显著。秦皮的水浸出液在常光下显淡蓝色荧光。有的药材如附有地衣或有某些霉菌或霉菌毒素时,也会有荧光现象,应注意区别。一般观察荧光的紫外光波长为 365 nm,如用短波 254~265 nm时,应加说明,因两者荧光现象不同。

显微化学反应是将中药的干粉、手切片或浸出液少量,置于载玻片上,滴加某些化学试剂使产生沉淀或结晶,或产生特殊的颜色,在显微镜下观察。亦用于细胞壁和细胞内含物性质的鉴别(见药典附录项)。

蛋白电泳法中药材中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的种类很多,特别是动物药类和果实种子药类。以往多用氨基酸测定仪测其种类和含量,但价格贵,难于作定性分析广泛使用。近年来用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电泳法,成功地定性鉴别了大量中药材。

化学定性分析利用药材的化学成分能与某些试剂产生特殊的颜色反应或沉淀反应来鉴识。一般在试管中进行,亦有直接在药材切片或粉末上观察以了解该成分所存在的部位。如柴胡横切片,加无水乙醇-浓硫酸等量混合液后则凡是含有皂苷的组织开始呈黄绿色,渐至绿色,最终呈蓝色。

化学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可初步提示有无某种成分,如需要了解其含量多少和是否符合药用标准,则必需作含量测定。药典对有些药材规定要作含量测定,如马钱子中士的宁碱的含量不得少于1.2%等。

《中药鉴定技术》教学 篇3

【摘要】探讨中药鉴定技术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构成.将强化实践动手能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重构教学内容三个方面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于中药鉴定技术教学的现代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

【关键词】职业能力 中药鉴定技术 教学模式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229-02

《中药鉴定技术》是中药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它以中药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中药的来源、采制、鉴定、化学成分、药理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其主要任务就是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调查、考证中药资源,确保中药用药的安全和有效。学生通过本门课程学习,能胜任中药研究、检验、销售、管理、生产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工作。该课程在中药专门人才的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

目前医药院校中药鉴定课程在理论上主要讲授重点中药的鉴别知识点,辅助以多媒体图文技术;实验课上多进行具有代表性的中药的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别,以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在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一方面是对单调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的习惯,却已经厌倦接受,另一方面却学习动机不强,自主学习能力偏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高端技能型鉴定人才的培养[2]。然而现代企业越来越需要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建立一种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

所谓多元化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师生、生生互动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结构。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把学生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3]。我们尝试在教学中根据《中药鉴定技术》课程自身特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力求建立一种能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具有现代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

一、强化实践教学,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1.有效开展课内基础训练,注重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培养

①增加实训课在总课时中的比例,使其超过50%。②优化实训内容和实训环境。实训环境尽量模拟真实的工作情景,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对接,突出“实用”性。③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既考虑到培养学生掌握中药鉴定的观察、制片、制图等基本技能,又加强对当前市场常见伪劣药材的鉴别训练。使教学更贴近市场,贴近实际。④在实践课的组织安排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行项目教学,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让学生“动”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实践,教师只担任配角,进行必要的指导。

2.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提高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

①聘请企业专家对中药的生产、流通、服务、管理的新进展进行专题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②参观当地药检部门、药店及中药加工厂,使学生初步了解与中药相关的销售、管理及生产部门的实际情况。③进行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观察中药原植物的形态、生境等,有利于同学们深入了解、掌握相关的中药鉴定知识。④开放式教学,对学生开放中药标本馆和实训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4]。

3.改革和规范实践考核体系,建立多元化实践考核形式

①学校药用植物园中药原植物教学实习考核,随机抽取部分中药原植物进行考核。②中药性状鉴定考核 200种常见中药的辨认、30组易混淆中药的辨别、混合饮片以及10种贵重中药与伪品的鉴别,按难易程度选取20种常见中药、混合饮片和5组易混淆中药组合成一组随机编号,学生抽取好号码后观察相应编号的一组药材,在10min内完成考核。③中药显微鉴定考核 未知混合粉末鉴定,对实验课中学过的60余种重点中药,随机抽取2-3种,将其粉末进行混合,分别进行编号,要求学生利用显微镜对其显微特征进行描绘,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有哪些中药组成。④将国家职业资格的考核形式及标准融入到课程考核中,让学生提前熟悉职业资格考试,提高通过率。

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优化中药鉴定技术教学环境

1.充分合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中药鉴定技术》实践性很强,而标本又有限,鉴于本门课程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了课件,包含了教材中所有的药材,充分展示药材原植物、药材、饮片特征、显微特征、混伪品和色谱图等彩色图片,使枯燥的形态描述形象化。同时还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人参的传统采收和现代种植采收、麝香的活体取香、鹿茸的采收及西红花的种植等视频,让学生对中药形成全面的认识。利用先进的数码互动显微实验室开展显微鉴别实践教学。数码互动显微系统将学生显微镜下的图像传送到计算机屏幕上,实现了在同一时间、同一界面师生的高效沟通,使教师的讲授效果及学生的形象理解得以显著增强[5]。总之,通过合理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既方便了教师的“教”,更方便了学生的“学”,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2.广泛使用精品课程网站

我校中药鉴定技术课程为山东省级精品课程,课程涵盖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授课录像、习题集、药材图片、实训指导、在线测评、课程论坛等,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交互的、共享式的学习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成了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学习目标的引导者,学生由原先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体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三、以岗位能力为本位重构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应与职业岗位需要相适应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根据中药专科生的培养目标,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及重点。突出其实用性,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对于一些深奥且与应用关系不大的知识点少讲或不讲,而重点讲授工作实际中经常应用的内容,如针对中药市场的品种混乱的现状,重点讲解药材的真伪鉴别方法,使学生能够准确鉴别中药;确保教学内容精炼,实用。如删除部分需要用高精尖仪器才能进行的中药含量测定内容,删除中成药鉴定部分,以避免与相关课程内容重复;删除石榴皮、丝瓜络、血余炭、轻粉、红粉等非常用或剧毒性品种,以便更好地与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目标相吻合。同时,将国家职业技能的相关标准和要求融入到教材中。充分考虑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岗位证书的需要,如将高级中药调剂员、高级中药购销员等职业资格证的考试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使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相衔接,有利于学生进行所必需的职业资格考试,增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2.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序化教学内容

结合国家职业标准中对中药各岗位的职业资格等级分类,遵循学生能力发展规律,将教学内容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难度依次递进。初级层次,学习常用中药及其饮片的性状鉴定技术;中级层次,包括常用中药及其饮片的显微及理化鉴定技术,品种复杂、伪品较多的中药及其饮片的综合鉴定技术;掌握初级和中级层次的内容,学生即具备实际检验工作所需要的基本职业能力,达到国家职业标准对高级中药调剂员、高级中药购销员等岗位的要求。高级层次,学习贵重、毒剧、中成药及未知粉末的综合鉴定技术。通过高级层次内容的训练,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强化职业意识,提高综合素质,为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以真实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初级层次为自主学习项目,在开放实训室或校外实训基地,学生自主学习常用中药及其饮片的性状鉴定技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考核方式通过快速识别中药及其饮片,测评学生的操作技能。中级层次为主要教学项目,在校内单项实训室、中药真伪鉴定中心完成。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模拟药检所的工作情境,针对品种复杂、伪品较多的中药及其饮片的综合鉴定,基于工作过程将鉴定项目分解为一系列学习性工作任务,学生模拟药检人员工作,通过“获取信息”、“制定鉴定计划”、“实施鉴定计划”、“互相验证结果”,“能力评价”五阶段的训练,学习相关知识,掌握职业技能。高级层次,为拓展性教学项目。在中心实验室和学校中药标本馆完成。针对贵重、毒剧及未知粉末的综合鉴定技术,教师示教,学生进行验证性实训,通过面试和笔试评价学生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以上教学过程均为教、学与做融为一体,全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科学公正,依法检验”的理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药鉴定技术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充分贯彻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加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培养;既准确把握教材体系,实践个性化教学,又能让中药鉴定学习成为师生的快乐体验;有助于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莉.生药学教学方法研究[J].大家健康,2012,(6):117-118.

[2]李雪莹,武永刚,张钦德,王苏丽.中药鉴定技术课程多维教学体系构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493-16494.

[3]姜玉新,王海华,潘群皖,朱再满,等.构建医学生理学多元化教学模式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8):568-570.

[4]周浓,夏从龙,杨月娥,张德全,等.改革生药学教学形式 培养高素质药学人才[J].大理学院学报,2012,11(9):83-86.

[5]冯军,景璐石,李鑫.医学形态学教学方法的革命——显微数码互动系统[J].中国医疗设备,2008,(6):59-61.

作者简介:

《中药鉴定技术》教学 篇4

1 中职学生的特点分析

中职学生所选的专业大多是由父母或为将来找个好工作而填报, 不是因为兴趣而选择, 因而学习目的不明确, 缺乏学习兴趣。就读中职的学生大部分都属于后进生, 基础差, 课堂注意力不集中, 不认真听讲;课前不预习, 课后不复习, 不懂教师的讲解, 看不懂教材内容, 更谈不上课外阅读和查阅资料了;做事没有耐心和恒心, 学习上缺乏吃苦和钻研精神, 喜欢新颖、多变、丰富多彩的事物。针对这些特点, 只有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才能达到教书育人, 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中药鉴定技术是我校中药专业的一门最重要的专业课程, 以传统中药性状鉴别经验为主要方法, 结合运用简单的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的方法, 鉴定中药材的真伪和优劣的学科,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随着社会对技能型、高素质劳动人才的需求, 中职校对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应随市场的需要而发生转变。学生的理论知识强调“必需、够用”, 强化技能的培养, 并紧密联系工作岗位的实际和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 这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能沿用以往的模式。

2 以学生为本, 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2.1 生动有趣的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教学开始时, 就要给予学生强烈、新颖的刺激, 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学中去,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鉴定中药材真伪、优劣的能力。中药材品种多样, 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鉴定, 难度较大。导入法的合理应用是展示旧知识, 承上启下过渡到新知识的过程, 学生能温故而知新。导入法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如故事导入法、开门见山法、情景导入法等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菌类中药时, 以《白蛇传》的故事引出灵芝, 而灵芝在故事中被称为“灵芝草”, 其实灵芝并不是中药里的草类药, 而是一种菌类。这时, 学生就很想知道灵芝到底长成什么样, 真有起死回生的作用吗?如何去鉴定它的真伪, 又有哪些混用品和假冒品?通过这样的导入, 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2 利用现代多媒体课件教学, 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

现代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谱、动画、视频等融为一体, 使书本中枯燥的文字变得更为生动, 使抽象的描述变得更为真实, 使中药材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枯燥的板书教学, 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药鉴定技术之前, 没有系统地接触过中药的植物形态, 故在课件制作中不但可插入中药材和饮片的图片, 还可加入中药动、植物原始形态的图片, 使学生在抽象的学习中通过视觉记忆强化对药材性状的记忆。例如:野山参的性状特征可用一句歌诀来概括, “芦长碗密枣核艼, 紧皮细纹珍珠须”;蕲蛇则为“龙头虎口翘鼻头, 方胜珍珠佛甲尾”;桔梗的断面特征是“金井玉栏菊花心”;海马性状特征为“马头蛇尾瓦楞身”。单纯以歌诀记忆往往比较抽象, 学生很难想像这些药材的真实面貌, 而通过投影屏幕, 学生就能清楚地看见, 再通过教师的讲解, 结合歌诀和图片, 抽象的理论课也能使学生积极参与, 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充分互动, 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2.3 比较归纳, 抓住共性, 突出个性, 加强记忆

《中药鉴定技术》记载了368种常用的中药材, 其中教学计划规定在一学期内学生要掌握150多种, 课时少时间短, 要教师教完, 学生学好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牢记药材的性状特征,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药材的共性, 突出个性, 这样学生才能牢固掌握中药鉴定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笔者在讲授的过程中只讲鉴别要点和难点, 不把每一种中药的所有性状特征都讲到。讲授的中药材随堂配备, 每一种中药准备原药材和饮片各一份, 这样有利于学生观察中药的外部形态和切面特征。上课时教师讲解一个鉴别要点, 学生要马上跟着做, 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和火烧, 每一项都要做到。并在讲完一个或几个章节后, 布置作业让学生找出相关药材的共性与个性, 在下一节课上, 请两位学生把答案写在黑板上, 再让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例如:根及根茎类药材中的党参、银柴胡、板兰根、白头翁、桔梗等药材共性是圆柱形, 根头膨大;个性是党参的根头被称为“狮子盘头”, 为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 每个茎痕的顶端凹下呈圆点状;银柴胡的根头被称为“珍珠盘”, 为多数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的残基, 须根上有孔穴状的“砂眼”;白头翁在膨大的根头处有白色绒毛。除此以外, 还可以对药材的颜色、断面、须状根、加工、野生及人工栽培进行比较归纳。通过这样的比较归纳以后, 学生对于药材的性状特征就有更深刻的理解, 更有助于系统记忆。

3 积极开展实验课, 强化技能培养

3.1 完善实训条件,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了配合中药鉴定技术实训课的开展, 学校克服资金不足的困难, 完善了实训室的建设。在中药实训室中配备有300种中药材标本、200种中药材饮片和100种蜡叶标本。为加强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 为每位学生提供一份200种常用中药材饮片, 以利于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药材的颜色、断面特征、气、味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在显微鉴定实验时做到一人一台显微镜, 杜绝在实验中同组学生不积极参与, 坐享其成的坏现象。在显微鉴定实验中, 对找到的目标摒弃了以往绘图的方法, 要求学生用手机进行拍照, 然后在电脑上进行编辑 (根据要求标示相关内容) , 学习委员将全班的图片文档集中统一后交给教师, 作为考核评分的依据。

3.2 分组竞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中药鉴定技术的实验课一般都采取教师讲、学生看的教学模式, 学生参与积极性不强, 为了让学生改变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在实验课中以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 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过程为提出问题→构建平台→激活学生。在中药鉴定技术实验课上, 每节课都会记认4~5种不同的药材, 笔者在课前针对所教授药材设计几个问题, 主要侧重于性状特点, 然后将这些问题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预习、查阅资料、分工合作、归纳总结。在实验课上, 选派每组代表到讲台前拿着药材讲解, 其余组员补充, 各个小组之间互相打分、竞赛, 评出讲解最精彩的一组。学生讲完后, 教师再进行知识补充。这种互动形式, 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经过认真准备, 对所讲的内容可以记忆得更为深刻, 同时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教师讲课的感觉, 对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临场发挥等能力, 都有着促进作用。各组之间互相评比,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形成良性循环。

4 改革考核方法, 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多年来, 学校考查教学效果时, 往往用一张试卷、一个分值就肯定或者否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只关心所谓的考试重点, 死记硬背, 导致不少学生高分低能。考试改革后, 学生的成绩不再由一次或两次的笔试成绩定“生死”, 而是改为综合成绩决“高低”, 即降低笔试成绩的比例, 加入综合能力的考核。总评成绩由几部分组成, 包括笔试成绩、实验成绩、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又包括实验技能、实验报告、实验考查成绩等, 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提问、测验、课堂纪律等成绩, 把这几部分按比例换算成总评成绩。其中实验考核包括单元考核和期末考核, 单元考核以辨认中药材与中药饮片为主, 每次选取30种不同的药材标本放置在已编号的一次性纸盘中,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辨认药材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教师根据答题结果计算得分。期末考核分为3个部分:辨认中药饮片、辨认中药材的显微结构、显微鉴定。期末考核中辨认中药饮片的难度增大, 每份标本由20种药材混合组成, 在规定时间内把它们分离放在已编号的纸盘中, 再在答题卡上写出答案。通过新的评价方法,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和技能操作能力, 也减少了学生考试作弊的机会, 提高了综合分析的能力。

摘要:根据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中职生的特点, 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考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适用人才。

《中药鉴定技术》教学 篇5

目前,矿物药的鉴定,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1. 外型鉴别

外形明显的中药,首先应根据矿物的一般性质进行鉴定,除了外形、颜色、质地、气味等检查外,还应注意其硬度、解理、断口、有无磁性及比重等的检查。

2. 显微鉴别

以细粒矿物集合体的矿物药可以显微镜帮助鉴定,观察其形状、透明度和颜色等。

在矿物的显微鉴别中,透明的利用透射偏光显微镜(简称偏光显微镜),不透明的利用反射偏光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光学性质和必要的物理常数。这两种显微镜都要求矿物磨片后才能观察。

光是一种电磁波,其电磁振动垂直于传播方向。根据振动的特点,可把光分为自然光与偏光。自然光是一切普通光源所发现的光波,如太阳光、灯光等。其振动特点是在垂直于光波传播方向的平面内,各方向上都等振幅地振动。

如果一束光中,光振动只有一个固定方向,称为偏振光。偏光显微镜鉴定法主要依据矿物以下光学性质:

当光波由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时,在两各介质的分界面上将产生反射和折射。对折射而言,第一(入射)和第二(折射)介质的特征,可用光波在该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之比──相对折射率表征。故折射率是鉴定透明矿物的可靠常数之一。

对晶质矿物来说,折射率是受其对称性控制的。即光波在等轴晶系晶体中传播时,虽然发生折射,但其折射率不因光波的振动方向不同而发生改变;在其他晶系晶体中,其传播速度随振动方向不同而发生变化,因而其折射率也因振动方向不同而改变(沿特殊方向射入者除外)。

利用偏光显微镜的不同偏光组合(单偏光、正交偏光、正交偏光加聚光)及附件(检板等),观察和测定上述折射率和晶体对称性所表现的光学特征和常数,可用来鉴定和研究晶质矿物药。

单偏光镜下观测的特征:在单偏光镜下,观测的是矿物的某些外表特征,如形态、解理、颜色、多色性、突起、糙面等。

正交偏光镜下观测的特征:同时用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两个偏光镜,可观测到消光(视域内矿物呈现黑暗)及消光位、干涉色及色级、双晶特征等。

锥光镜下观测的特征:用正交偏光加上聚光镜的组合来观察干涉图,确定矿物轴性、光性正负;估计光轴角(2v)大小。

偏光显微镜下鉴定矿物药,是利用薄片和碎屑来进行的。用碎屑时将药材的细小颗粒置于载玻片上,盖好盖玻片,并且往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滴入水或浸油,即可观察有关光学性质。若利用薄片进行鉴定,就需要专门磨制薄片。

薄片是将标本用切片机切下一小块(大小一般为2×2cm2;药材薄片多根据具体情况尽量加大),先把一面磨平,用加拿大树胶把这一平面粘在载玻片(大小为25×42mm2或更大,厚为0.1mm~0.2mm)上;再磨另一面,磨到厚约0.03mm为止。用加拿大树胶把盖玻片(大小为15×15~20×20mm2或更大,厚为0.1~0.2mm)粘在它的表面。因此,薄片是由很薄的矿物药切片、载玻片与盖玻片组成的。矿物切片的顶部和底部都涂有加拿大树胶。

应当注意,由于磨制薄片用的是金刚砂,无论这种金钢砂多细,薄片表面总会磨出许多沟痕,而不是绝对平滑的表面。有的样品,在磨制薄片时,须进行一些特殊处理。例如松散(土状、多孔状等)的样品,须先将样口浸在加拿大树胶中煮过,加以粘结,然后切磨制成薄片。对于那些溶于水的样品(如大青盐),在研磨时不能用水,制片的全部过程中,可用机油或松节油代替水。

3. 物理、化学方法鉴别

一般的理、化分析方法,能对矿物药的成分定性和定量。对外形及粉末无明显特征或剧毒的中药,如玄明粉、信石等尤为必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还规定了一些矿物药的含量测定,如雄黄、白矾、芒硝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对矿物药的鉴定已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如用x射线衍射法分析龙骨的成分;用热分析和x射线荧光分析,研究了滑石的成分;用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测定龙骨中的元素;用固体荧光法和比色法测定龙骨中放射性元素铀的含量等。

《中药鉴定技术》教学 篇6

“中药鉴定学”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内容多而枯燥,但却有其内在的联系和系统性;二是知识涉及相关学科多,但又不失其自身的完整性;三是实践性强。教学中只有使学生真正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中药专业人才,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鉴于中药鉴定学的学科特点,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药鉴定的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

一、理论基础

建构是指事物的性质、 规律 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建构的核心是强调学生主动的意义建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而不是主体,一切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而每一个环节的落实又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

建构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药鉴定学教学目标不仅仅局限在“学习知识”的肤浅层面,也就是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不只是将目标扩充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层面上。建构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药鉴定学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的一个综合目标。

对于每味药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的这些知识层面的目标一般设置明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明确哪些药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鉴定知识。然而学生仅仅掌握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现行中药专业教材全书共几百种,其常用中药有350多种。即便学生全部掌握了书中所载中药的鉴定知识,并且工作后也没有遗忘,如果不能利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仍然不能胜任从事中药专业的工作,更谈不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了。一味的追求扩大掌握鉴定药物种类的数目,仅注重知识层面的教学也不符合建构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原则。因此,教学还需要有培养学生利用中药鉴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然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不是简单明了的,常常利用已有的知识还不能或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和当今飞快的知识更新速度,如果要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其终生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就必须是教学目标之一。

三、教学环节

1.串联相关学科,设置认知冲突

中药鉴定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相关学科多。因为它是建立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的基础上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而建构学习理论又特别强调学生原有经验的激发以及与新知识的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作用中学生构建掌握了新的知识。教学中,首先简单和学生一起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教师主要引导复习的内容集中在“中药鉴定学”中需要应用的知识。通过复习,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利于后续学习中对这些知识更娴熟的应用,在串联相关学科知识的同时教师需要适时、适度和适量的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便交互作用的产生,当利用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教师设置的问题时,即产生了认知冲突。如将正品大黄和土大黄饮片实物给学生,让其辨认哪种是正品;将黄芪、桔梗和板蓝根等饮片给学生,让其分别辨认等。利用药用植物学的知识,学生会知道正品大黄来源于蓼科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h eumtanguticumMaxim.eXBal1.和药用大黄RheumoficinaleBail1.的干燥根及根茎;利用中药化学的知识了解到大黄主要含有蒽醌衍生物、鞣制等物质;利用中药学的知识知道大黄性寒,味苦,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因为没有正品大黄和土大黄的原植物所以无法辨别两者,也不知道土大黄是否和正品大黄存在化学成分和功效的不同,更不了解为什么要区别这两者。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此问题后,也能够想到一些解决此问题的办法,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认知的需要。

2.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习目标

建构学习理论要求改变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我国的教育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中心意思,就是讲教学应变成助学和帮学。教师主导的任务之一就是创设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境,它包括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者心态的分析、课堂文化的建设等广泛内容。再创设学习情境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应以达到学习目标为主导,但并不直接告知學生学习的目标,而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自主找到学习目标。

在中药鉴定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可根据学生人数和教学条件将学生分成数个学习小组。不论是实验课还是理论课的教学,教师都为每个小组提供药材标本、显微镜和简单的理化实验所用的试剂。如不能提供给每个小组电脑和上网条件或课时有限,可提前将本节课的内容布置给学生,方便他们课前查找相关材料。这是学习活动前期组织和准备,为学生创造了必要的学习条件。例如在西洋参的教学中,可提出市场有以生晒园参代替西洋参或以次充好的现象,如何辨别?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课堂文化的建设和学生心态的观察。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的鼓励,争取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

3.建构新知,归纳梳理总结

学习情境完备,学习目标明确后,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会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材料自主进行新知识的构建。如西洋参的鉴别教学中,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是如何鉴别西洋参的真伪优劣。在学习小组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协作,老师的点拨,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材料,分别用找出了西洋参的形态学特征,显微特征,找到了所含化学成分的特殊鉴别反应,想到用特异基因序列来鉴别等。这些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包括查得的资料和实验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自学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学生在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和学习中得出了一些结论,解决了部分问题,获得了相关知识。之后,还应组织他们对这些收获进行总结,课堂发表,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定期组织学生对新构建的知识进行整理分析,系统归纳,找出内在联系和规律 。

4.学习效果评价

建构理论教学评价的重点在于知识获得的过程,认为怎样构建知识的评价比对结果的评价更重要。

在“中药鉴定学”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中,自我评价的指标为学生自身是否认为通过学习有了知识的扩展和能力的提高。首先让学生撰写“中药鉴定学”的学习体会和自我评价,同时教师可给出自我评分表,让学生自己打分。自我评分表项目可涉及如显微鉴别方法的掌握、利用生物鉴别法可解决的问题等等。学习小组对个人的评价指标为个人对于小组分配的任务是否完成;是否能和其他组员和谐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参与和细心观察,给出每个学生的评价,评价指标为:组内讨论积极程度;小组总体目标完成情况。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指标为:笔试 考试 成绩;实验操作考试成绩。此种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在中药鉴定学的第二课堂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

《中药鉴定技术》教学 篇7

1 中药的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在中药鉴定技术中的地位

性状鉴定主要是通过眼看、手摸、鼻嗅、口尝等感官鉴定方法去了解药材的性状、判断药材品种和质量的鉴定方法。显微鉴定是利用显微镜观察中药内部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及细胞后含物的特征, 从而鉴定生药真伪优劣的方法。性状鉴定法的优点是简便、迅速, 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 可以鉴定大批量药材, 该技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历代药学工作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因此性状鉴定至今仍是最基本的鉴定方法, 也是中药工作者的基本功之一。显微鉴定主要应用在单凭性状不易识别的生药、性状相似不易识别的生药、外形特征不明显的破碎生药和粉末状生药及用生药粉末制成的丸、散、锭、丹等中成药的鉴定。

2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概念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近年来推行的一种教学模式, 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1]。通过一体化教学, 可以达到以下几个转变: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 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实用性。

3 几种教学方法

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是以形态学为主的方法和技术,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这就对教学条件和教师的经验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多年来, 中药鉴定技术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倍受教师的关注和重视,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历经4种教学方法。现分述如下。

(1) 第一种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 理论课和实验课有明显的界限, 理论课上认真讲解, 在黑板上写板书, 要求学生认真看课本上的图和描述。实验课提供药材等让学生鉴定药材, 做实验。

(2) 第二种方法: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与第一种方法相同, 不同的是在课堂上增加了分发药材标本让学生辨认及使用了投影仪或幻灯片。

(3) 第三种方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改进传统教学手段提供了契机。在第二种方法的基础上, 我们把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在课堂上把清晰的能够突出药材特点的图片展现给学生。

(4) 第四种方法:在第三种方法的基础上, 部分内容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4 对教学方法的分析

分析以上4种教学方法可以看出, 第一种传统教学方法有其时代的局限性。第二种方法虽然比第一种方法增加了实物药材等, 较为直观, 但中药材本身的复杂性如药材的一物多种、药材的存放时间、药材不同的切制方法、药材不同的炮制方法等都可能使学生感到课本的描述与实物不符, 从而对辨认药材感到困难, 失去信心, 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种方法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毋庸置疑, 对中药鉴定技术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如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可能存在的同一种药材的各类饮片从不同角度展现给学生, 把同一种药材不同的炮制品展现给学生。但图片代表不了实物, 其大小、颜色上存在一定差距, 在气味上更加无法体现, 加上过多的图片反而容易使学生眼花缭乱, 所以仍然改变不了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这说明只有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解决以上问题, 即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子1:生晒参和西洋参的区别。教材中对其气味的描述是这样的:生晒参, 气特异、微香, 味微苦、甘。西洋参, 气微而特异 (似人参) , 味微苦、甘。从文字的描述上我们不能看出两者有什么明显的差别, 但是如果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我们可以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 鼻嗅, 甚至口尝, 这样学生才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出两者的不同。

例子2:显微鉴别甘草与黄柏的粉末特征。开展一体化教学后, 我们直接把甘草与黄柏粉发放下去, 以两人为一组配对, 一人观察甘草, 一人观察黄柏, 由教师引导他们观察每一个显微特征, 记录观察情况, 然后两人互换药物, 最后通过交流心得, 写出甘草与黄柏粉末特征的异同点。学生基本都能正确地写出。事后测验表明学生对该内容记忆深刻。

例子3:山药、茯苓、天花粉、葛根在性状上容易区别, 但切制加工成饮片后其外表形状很相似, 尽管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介绍这几种中药饮片的区别要点, 但等到实物辨认时, 学生还是觉得较难准确区别, 就算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辨认出来, 过后又容易忘记,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开展一体化教学后, 我们直接把学生带到实验室, 一边采用多媒体课件投放影像并讲解, 一边让学生自己观察辨认, 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这几味药的区别, 教师再加以点拨, 考核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效果明显。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熟地、黄精、肉苁蓉和锁阳的鉴定, 细辛、白薇、紫菀和威灵仙的鉴定等都在开展一体化教学后, 攻克了以往学生感到难以区别、难以辨认的难题, 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信心和积极性。

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使学生对该掌握的知识不用再单靠死记硬背, 而是在实践中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变为自己的知识。同时, 在实践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学的工作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等, 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中药鉴定新技术的发展概况 篇8

关键词:中药鉴定,发展,技术

20世纪70年代以前, 中药鉴定方法基本是应用传统的性状鉴定, 靠人的感官对中药的品种和质量进行评价。20世纪80年代以来, 由于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迅速发展, 各种方法在中药学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如应用光镜、电镜、毛细管电泳、光谱与色谱及核磁共振等先进技术对药材质地、有效成分含量、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等进行研究,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 技术等进行相似药用植物的品种鉴定。目前最常用的是色谱技术, 包括薄层色谱技术、气相色谱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此外还有电泳技术、分子标记及同工酶谱带等。另外数学理论的引入和计算机的辅助, 使得中药品质评价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应用上都将产生质的变化, 其方式由间接控制到直接控制, 由单一指标成分到多组分整体分析。但是, 从整体上看, 由于中药作用机制及有效成分研究的薄弱和滞后, 造成了目前多数中药质量标准中的控制成分不一定具有代表性, 如天麻中的主要成分天麻素并不具有天麻本身的药用功能。[1]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 中药鉴定由传统的眼观、鼻闻、口尝、手摸及升华、水火试等经验鉴别, 发展到了涉及分子水平或基因水平的DNA分矛遗传标记技术, 以及新方法如电脑图像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化学模式识别法、差热分析法等[2]。

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对于完善中药鉴定的标准化和科学性有重要意义和发展前景。本文检索了近十三年来中药鉴定方面的相关文献, 对中药鉴定的新技术与新进展作一归纳分析。

1 中药的来源性状鉴定方面

传统的来源鉴定是通过观察药材原植物、原动物或原矿物的特征, 应用分类学知识对中药的品种来源进行鉴定研究, 性状鉴定则主要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等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 在中药鉴定中两者往往是紧密联系的。传统方法简便、易行、迅速, 但也有局限性。因为药材的外观性状受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 容易发生变异, 而且来源与性状鉴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鉴定者的经验, 主观性较强, 对于一些近缘种、易混淆品种、破碎药材、样品量较少的药材等传统方法往往也难以鉴别。高效毛细管电泳 (HPCE) 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分离技术, 它利用样品中各组份在高压电场驱动力的作用下, 在毛细管中淌度和分配系数不同进行分离。由于其高效、快速、分辨力强、重现性好, 越来越多地用于传统鉴别方法难以区分的中药材鉴定。如陈振德等[3]对穿山甲及其炮制品的蛋白多肽进行了HPCE分析, 发现样品酸性提取液的HPCE图谱有一定差异, 可以有效地加以区分。张朝晖等[4]对12种海马海龙采用HPCE进行鉴别, 结果表明种间区别明显, 为海龙海马列类药材鉴别提供了依据。t-IPCE法还可用于植物类药材的鉴别。王寅等[5]引3采用HPCE对不同属群的大青叶进行鉴别, 结果显示异地栽培大青叶酸性提取物的电泳图谱有明显差异, 表明菘蓝种质资源因素对大青叶的药材品质有重要影响。聂凤等[6]利用根尖体细胞染色体特征鉴别了茺蔚子、荆芥子、青葙子、鸡冠花子、牛蒡子、白平子、牵牛子等种子类药材。

2 现代中药鉴定技术

2.1 光谱法:

光谱法包括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红外光谱法等。现已收载各国药典, 作为测定方法[7]。王文明[8]等应用红外光谱技术, 对不同药材进行测定, 应用图谱比对方法, 可以达到无损、快速地鉴别药材, 尤其实用于那些外部形态特征不明显的, 如树脂类、矿物类。巫军[9]等用紫外光谱法测定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银杏叶中的总黄酮。孙文基等[10]根据许多中药材浸出液具有荧光的性质, 测定了秦皮、大黄、贝母、沙苑子及它们的混淆品的荧光光谱, 结果表明不同药材的荧光光谱特征不同, 鉴别效果突出。中药材的IR谱是该药材的叠加光谱, 只要中药材中各成分的组成相对稳定, 其IR谱也就有一定的重复性, 经测定90多种植物药15种矿物药共近千张IR图表明有较高的特征性和重复性[11]。

2.2 色谱法:

目前应用的主要有薄层色谱法包括薄层扫描法[12]、气相色谱法[13]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展开方式也出现了多次展开、二维二相展开、线形小孔展开、过压薄层展开等。目前色谱法已发展成为中药的重要鉴别方法。

2.3 聚类分析法:

选取不同的模糊相似系数或长短距离计算公式, 将一批样品或变量进行数据处理, 得到不同的动态聚类图, 从数图上即可分类、鉴定和评价药材质量。经学者对木兰科10种花的紫外光谱聚类分析、李慧珍[14]等对马勃等18种真菌显

微特征聚类分析、苏薇薇[15]以砂仁及其伪品的紫外光谱为量化特征在计算机上用聚类分析法进行了分析, 证明该法的实验结果与传统的生物学方法吻合, 显示了该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广阔前景。

2.4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本法为用工程技术手段模拟生物神经网络结构、特征、功能的人工系统, 对中药材进行分类识别, 张亮等[16]以次技术对雷公藤、昆明山海棠、厚朴、威灵仙质量的评价, 吴忠[17]等依据浙贝母和川贝母中, 种宏量元素准确鉴别了这两种贝母。张亮[18]等还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和非线形映射技术对中药复方制剂戊己丸进行评价。本法技术处理信息量大, 其识别功能有效率可达100%, 且具有较强的认错能力和较快的识别速度。

2.5 免疫法:

不同的动植物药材含有不同的特异蛋白, 免疫鉴别即利用该蛋白制备的特异抗体与待检品中的特异抗原结合产生沉淀反应来鉴别药材的真伪。该技术适用于动物药材的鉴别, 尤其是亲缘关系比较接近的动物药间的鉴别同。国内学者[19]采用免疫电泳法及琼脂免疫扩散法准确鉴定了虎、豹等多种动物的骨骼, 还能将豹骨进一步鉴定为雪豹、石豹或金钱豹, 说明免疫鉴别方法是一种特异性很强的鉴别法。

3 其他鉴定方法

近年来,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除采用上述提及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外, 还结合了许多新兴的边缘学科如统计学、晶体学、计算机图像学、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等手段, 使中药鉴定的方法更趋丰富和完善。如王建勤等探讨了在中药显微鉴定中引入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 (CBIR) 技术;在中药显微鉴定中引入应用电子计算机的CBIR技术。分析电子计算机在存在的不足, 介绍CBIR原理及优点, 探讨CBIR在中药显微鉴定中的应用前景。肖小河等[20]采用聚类分析并结合主成分析, 对国产姜黄属植物进行数值分类运用RAPD技术刻划了国产姜黄属药用植物的遗传背景差异, 并结合经典分类和异地栽培观察和聚类分析, 初步澄清了姜黄属植物的一些分类学争议, 从DNA分子水平上为姜黄属植物分类与中药鉴定提供了参考依据。刘沐华等[21]用红外光谱法取得来自不同产地的中药材的中红外光谱, 结合模式识别的方法实现中药产地的快速鉴别。采用了近邻法和多类支持向量机方法对采集自4个不同产地的26 9个白芷样本和6个不同产地的380个丹参样本进行了产地鉴别, 得到的交叉验证准确率达99%, 为中药材产地的自动鉴别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易思荣, 黄娅, 肖中.中药材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现代中药, 2006, (5) :5-7.

《中药鉴定技术》教学 篇9

中药鉴定包括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四大鉴定方法。我校现有中药鉴定实验考核以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为主, 而在实验教学中, 则以显微鉴定为主, 现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谈谈中药鉴定技术实验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以往的实验教学, 通常是教师在实验前明确告诉学生实验需要寻找的粉末特征, 然后学生遵循教师的要求寻找目标, 找到后让教师确认, 最后把特征画在实验报告上。这种教学方法存在极大弊端, 教师评分主要以学生实验报告为依据, 只要结果正确就能获得不错的成绩, 这导致很多学生应付实验, 没有真正用心观察和总结。这种按图索骥的实验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掩盖了学生真实的实验水平, 因为教师根据实验报告无法判断学生在实验中是否掌握了专业技巧。例如:学生水合氯醛透化操作水平怎么样?学生是否熟练使用显微镜?有没有真正找到粉末特征?这些疑惑, 都无法从实验报告中得到答案。因此,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消除学生对教材和教师的依赖性,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新的教学方法。

首先, 在作业的布置上取消了画图方式, 让学生用手机或者相机把观察到的结果拍摄下来, 统一上交并由课代表汇总制成PPT (发现图片雷同者, 一律给低分) , 这从源头上避免了学生造假。通过实验改革, 学生一改以往的应付态度, 而是在实验中认真观察。

其次, 对实验课上积极认真、实验技能出众的学生及时给予奖励。大部分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 笔者对实验完成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 即对找到实验目标前12名的学生实行加分制度, 每次奖励1分, 不设上限, 对找到完美特征的学生实行额外加分制度, 所加分数计入总评。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每次实验学生都能提前到实验室, 并坚持完成实验后才离开。

再次, 通过改变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 使实验考核从集中走向分散, 使实验评价既注重结果也注重操作过程。以往实验考核, 期末集中考核所占比例较大, 导致学生只重视期末考核而忽视平时训练, 只重视实验结果而忽视操作过程。而现在, 笔者把阶段性实验报告、实验过程等情况列入考核范围, 将实验结果、实验操作分开评价, 加强实践环节, 注重技能培养, 从而能更准确地评价学生, 更利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

面向21世纪的中药鉴定技术实验教学目标, 要结合中药鉴定技术特点及社会需求, 培养出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中药鉴定人才。而中药鉴定技术实验考核作为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2], 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新的考核机制必须将学生一系列的活动集中到实验操作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来, 改变现有应试教育、验证式实验课考核机制, 逐步建立更有利于中药鉴定人才培养的新型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李西林.中药鉴定学教学实践改革探讨[J].中医教育, 2006, 25 (4) :21~23.

中药鉴定学教学体会 篇10

中药鉴定学专业理论课程不像文学、数理等课程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性,它更为突出分类的细分化和体系的独立性。该课程的特点是:药物品种繁多,内容庞杂;各种药材之间的关联性不大,要求记忆的内容多;每味药材都需要细分鉴别,包括药材拉丁名、基源、性状鉴别、显微横切片特征、粉末特征、理化鉴别等内容。而对于学生而言,这些特点只是让他们觉得课程纷繁庞杂、索然无味。目前的状况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较差,导致对药材的记忆更为困难及较差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有趣地牢记每个药材的主要鉴别特征、正品与伪品的区别等,是中药鉴定学教学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下面是笔者根据中药鉴定学的专业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课堂氛围和教学效率提出的几点心得体会: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增加教学的目的性

课堂伊始,采用问题启发的方式,引入正题。问题启发的方式有很多,首先,联系和药材相关的新闻记事,启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药材人参的授课伊始,先给学生引入一则新闻,不法商贩用桔梗拼接芦头和须根来冒充野山参,此时就可以提出问题:“野山参有那些主要鉴别特征?野山参的芦头和须根有哪些特征?”等,带着这些问题,循循善诱,最终使学生掌握野山参的鉴别特点。其次,也可以在课堂上先给学生展示正品药材与伪品药材的原药材或饮片,例如,三七与伪品莪术,柴胡与伪品大叶柴胡,松贝与新疆贝母等,使学生认真观察其性状特征后,带着如何区别正品与伪品的这些疑问进入课堂学习,从而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将所有可利用的资源(网络、多媒体等)应用到理论教学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拓展知识

首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教学工作提供了充分的资源。例如,在讲述来源鉴定过程中,来源鉴定包括观察植物形态、核对文献、核对标本三个程序,此时就可以给学生推荐中国数字标本馆(www cvh.org.cn),让学生主动去检索未知植物,更全面地了解植物形态,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讲述各个药材特别是道地药材的种植以及分布情况时,可以给学生推荐中国药材网(www.ycn.cn)、药材GAP网站(www.tcmgap.com)和中国药材信息网(www.zgyaocai.com)等网站,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药材的最新发展动态、知名药材企业、药材行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就业招聘等信息,培养学生对行业的关注度,树立他们对未来职业发展的信心,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利用网络搜集关于药材原植物生长环境、药材加工、销售、混伪品情况、市场动态等各方面信息,并结合图片,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长见识,同时也有助于巩固他们对所学药材性状特点的了解。

其次,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及伴随图、文、声并茂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和海量信息[2,3],使学生能够直观、生动、清晰地看到中药的植物形态、形状特征、显微组织特征、植物细胞形态和颜色等,来最大程度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认识,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帮助增强他们的记忆力。

3 独立设计药材的质量标准,培养综合鉴定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外实践环节安排学生进行教材未收载药材的质量标准设计。我校使用的《中药鉴定学》教材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2版,总论部分详细讲述了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中药材质量标准起草说明[4]。比如,以河南产药材“墓头回的质量标准研究”为题使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学生为了制订合理可行的质量标准,使自己的小课题获得成功,就必须首先做好充分的设计,仔细查阅资料,反复筛选实验方法,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质量标准的设计包括药材的来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别、检查以及含量测定等各个方面,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的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等多门学科的基本功,学生必须查阅大量的文献、药典和地方标准等才能完成实验设计。通过整个实验过程,从开始设计到方案完成,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真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较好地掌握了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进展。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要因势利导,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和实际操作能力。

4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认药能力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药能力和学习兴趣。首先,参观药草园或者到野外实习认识原植物,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认识药材原植物特征、生长环境、药用部位及特征,学习药材采集和初加工方法,了解药材收购情况。并且唤起他们爱惜植物、保护环境、节约药材的意识。其次,可以组织学生到药材市场,医院药房,医院中药房进行现场学习,使学生亲眼见到各种规格的原药材或者饮片,鼓励学生要多看多闻多品尝,反复对照药材并且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各种切片和粉末,不断实践,将理论知识和药材的实际性状结合起来,加深记忆和对药材鉴定特征的理解。再次,定期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邀请有长期鉴定工作经验的老专家、教授和经验丰富的技工,针对中药材实际鉴别工作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例如野生药材与栽培药材性状的差异、不同规格药材的差异、药材不同加工方法的差异等,使学生能够借鉴老师和前人的实际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 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中药鉴定学是鉴定中药品种和质量,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学科,它关系着中药生产、销售和科研的质量,也关系着中药的疗效和品质[5]。中药来源复杂,种类繁多,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诸多问题,对每味药材进行真伪优劣鉴定是从源头上保证中药用药安全和有效性的基础。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一些药材从业人员因专业知识欠缺而造成药材误用的中毒事例。人命关天,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自己以后工作的特殊性,明白自己所要肩负的责任。同时也使同学们意识到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否则就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另外,及时给学生传达国家对中药产业的重视和科研投入的增加等相关信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对整个民族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才能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还有很多方法和途径,正确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将各种手段和信息合理运用于教学当中,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增加教学效果。

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基于中药鉴定学的特点,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提出启发式导课、有效利用网络、加强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药鉴定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药鉴定学,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周效思,魏海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医药导报,2010,7(8):113-114.

[2]王红霞,陈随清.《中药鉴定学》教学应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130):75-76.

[3]王永芳.多媒体教学利弊及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8):106-107.

[4]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2-55.

中药材新品种通过鉴定 篇11

该品种种子萌发率达65%~85%,所生产的药材根形好,临床有效成分皂苷总含量在2%以上,1年生种植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70~90公斤,比其他北柴胡品种增产40%以上。(北京)

番茄果实似油桃,奇!

河南省郑州市蔬菜研究所番茄研究室(邮码:450005,电话:0371-8797250-8011)应芳卿副研究员,前不久利用负离子导入技术选育出了一种商品化价值较高的番茄新品系。

这种番茄的叶子完全皱缩,叶片细而碎,角质化明显。其果实呈高圆形,顶端明显突出,外观似油桃,大小也和油桃差不多,可用于培育水果型番茄和改良现有品种的果形指数。(河南程芳)

湖南选育成功茶树新品种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邮码:410128,电话:0731-4617837)刘富知教授等人,前不久选育成功茶树新品种——湘妃翠。

该品种移栽成活率高、生长势强,成园快,栽后第3年即可采茶,第5年每667平方米(1亩)产鲜叶533公斤,能忍受-11℃的极端低温,抗病性强,夏、秋茶无或少苦涩味。(湖南陈会民)

叶菜专用甘薯新品种育成

福建省农科院耕作所(邮码:350013,电话:0591-7572407)前不久选育成功叶菜专用型甘薯新品种——福薯7-6。

该品种每百克鲜叶维生素C含量为14.87毫克,粗蛋白质含量为30.79%,嫩叶煮熟后颜色翠绿,适口性好,无苦涩味,667平方米(1亩)产嫩叶(含茎尖)2500公斤左右。(福建李伟星)

安徽新稻种通过审定

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邮码:230031,电话:0551-2160297)培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协优9019”,最近通过了安徽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集高产、优质、抗病、抗旱于一身,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601.5公斤,有8项指标达部颁一级优质米标准。(安徽葛如江)

新型优质小麦研制成功

天津市农科院农作物研究所(邮码:300192,电话:022-27327371)王继忠主持的“优质面包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与开发”项目,前不久通过了天津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

“津强1号”的粗蛋白、湿面筋、沉淀值、吸水率等10多项指标达到了国家一级强筋小麦的标准。用这种小麦作为原料制作的面包,体积大、孔隙均匀,口感佳。(天津阿津)

花生新品种问世

我国首个富含白藜芦醇的花生新品种“珍珠红一号”,前不久由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邮码:510640,电话:020-87597315)选育成功,并已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

《中药鉴定技术》教学 篇12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问世,推动分子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向纵深发展[1]。基于PCR技术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操作在中药鉴定中得到应用,以其独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弥补了传统中药鉴定中的许多不足,展现出其他方法难以比拟的优势。

本文以PCR技术为切入点,着重介绍目前在中药鉴定中运用较多的几种分子生物学操作技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合众人之力增加中药鉴定中的现代元素,推动中药鉴定方法的改进与革新。

1 PCR技术概述

PCR技术由美国Karray等学者于1985年首创,并由美国Cetus公司开发研制。PCR技术原理是根据已知DNA片段序列,人工合成与该DNA两条链末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在酶促作用下将待检DNA序列进行体外扩增。

PCR反应体系基本成分包括模板DNA(待扩增DNA)、引物、4种脱氧核苷酸(dNTPs)、DNA聚合酶和适宜的缓冲液。类似于DNA的体内复制过程,PCR反应的特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

PCR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1)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3℃左右一定时间后,双链DNA解离为单链;(2)退火: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3)延伸:DNA模板与引物的结合物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TP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配对原则,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重复上述反应步骤,就可获得更多的“半保留复制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循环的模板。如此循环往复,在短短的几个小时的时间里,模版DNA链便可被扩增几百万倍。

PCR技术使人们能够在体外进行DNA的复制,它的意义在于DNA是遗传密码的载体,具有相对的遗传稳定性,每种生物都有其固定的遗传密码。只要得到某种物质的微量细胞并将其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提取出来,再通过PCR技术将其扩增,就会准确无误地判断该物质,进而判断该物种。PCR技术以其独具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中药材基原鉴定和真伪鉴别方面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2 基于PCR技术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PCR技术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石,该项技术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PCR技术为基础,分子生物学领域衍生出多种新的实验操作技术,在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均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仅对应用于中药鉴定过程的几种操作技术进行介绍。

2.1 RAPD技术

RAPD即随机扩增多态性DNA,该技术建立在PCR技术基础之上,可对整个未知序列的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操作。RAPD技术以基因组DNA为模板,以单个人工合成的随机多态核苷酸序列为引物,在热稳定的DNA聚合酶(Taq酶)作用下,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电泳、染色后,在紫外透视仪上检测多态性。扩增产物的多态性反映了基因组的多态性。

目前,RAPD技术已应用于中药材的种质鉴定及伪品鉴别等方面。徐鹏等[2]运用RAPD技术对广西钩藤属药用植物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获得多态性条带231条,多态率达到88.9%。结果表明,3种广西钩藤属药用植物的聚类结果与其地理分布一致,所得RAPD标记可用于钩藤属药用植物的多态性研究;李雄英等[3]运用RAPD技术对绞股蓝及其伪品进行DNA指纹图谱的鉴别研究,实验结果证实该技术可有效地鉴别绞股蓝及其伪品乌蔹莓。

2.2 ISSR-PCR技术

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IS-SR)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的分子标记技术,具有多态性高和重复性好等优点,已广泛用于药用植物的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4]。柴素芬等[5]以象头山芸香科植物为研究对象,从DNA提取、退火温度、循环次数、引物筛选等方面研究ISSR反应及优化条件,建立和优化芸香科药用植物的ISSR反应体系。结果表明,ISSR技术适合于芸香科药用植物的品种鉴定,同时可为芸香科药用植物的资源评价提供依据。

2.3 PCR扩增的特定片段的限制性位点分析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利用放射性标记的探针,通过杂交显示特定的基因组DNA酶切片段,从而构建多态性的DNA图谱。它代表的是基因组DNA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产生的片段在长度上的差异。

PCR-RFLP技术综合RFLP技术与PCR技术二者的优势,用特异性的引物先对模板DNA进行扩增,获得特异性的扩增产物,之后利用多种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对扩增产物进行酶解,构建物理图谱,分析限制性位点在分类群中的差异。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在中药鉴定研究中有一定的应用报道。吴平等[6]从5种海马干标本中提取DNA,利用PCR技术扩增12SrRNA和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RFLP分析。实验结果证实,采用PCR-RFLP技术可鉴别出其中的两种海马。

2.4 mRNA差异显示技术

mRNA差异显示技术通过将总RNA反转录成单链cDNA,然后进行PCR扩增,由此分离出不同分子大小的DNA,选择有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序列分析。该技术具有快速、多功能、所需RNA量少和重复性高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分离克隆真核生物差异表达的基因[7]。目前,该技术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仅处于起步状态,借助该技术可以将栽培品种与野生种、道地药材与普通药材之间的差异鉴别出来。因此,mRNA差异显示技术在中药材的质量鉴定方面将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2.5 基因测序

基因测序是对药材特定的基因片段进行精确的DNA序列分析,并加以比较,从而达到鉴别药材的目的。常用的基因片段包括线粒体细胞色素基因和rRNA基因等。用于基因测序的基因在种内高度保守,而在种间序列的差异较大,适用于中药材种间的鉴定。

徐丽等[8]从冬虫夏草与其他品系虫草及其混淆品虫草中提取DNA,对核糖体基因(rDNA)进行测序,设计18S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直接测序。结果表明,冬虫夏草与西藏白草、西藏黑草、无头草、默勒草的18 S序列相似度为100%;与亚香棒、北虫草的18S序列相似度分别为91.37%和91.74%。由此可见,18S序列可有效地鉴别冬虫夏草及其混淆品北虫草和亚香棒虫草。此外,基因测序技术也被报道应用于三七[9]及其伪品的遗传背景差异分析、巴戟天[10]道地性研究及半夏[11]的基原鉴别。

2.6 基因芯片

基因芯片又称DNA芯片,是专门用于核酸检测的生物芯片。基因芯片的主要技术流程为:芯片的制备→样品的制备→杂交反应→芯片信号的检测与分析→芯片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生物学分析。即在固相载体上按照特定的排列方式固定大量序列已知的DNA片段,将样品基因组DNA或RNA经过PCR或RT-PCR扩增等技术掺入标记分子后,与已知序列杂交,通过荧光检测系统对芯片进行扫描,检测杂交信号强度,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后,即可获得样品中大量的基因序列特征或基因表达特征信息。基因芯片技术可为植物种属的验证与质量控制提供一种快速、高质量的检测工具。杨忠等[12]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多种贝母根茎的基因组DNA进行操作,结果显示不同贝母种属可在芯片不同位置检测到荧光信号,从而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集基因分型与中药鉴别于一体的方法。

3 展望

与传统的中药鉴别方法相比,基于PCR技术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具有准确性高、重现性好、稳定、可靠的优点。利用现代化分析技术可准确鉴别中药的真伪,从而完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保证中药安全、有效、可控。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各项技术的优势,以便取长补短、综合利用,满足市场对药材准确鉴定的需求。

摘要:全文着重介绍了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ISSR-PCR技术、PCR-RFLP技术、mRNA差异显示技术、基因测序技术及基因芯片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指出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蓬勃兴起将极大地推动中药鉴定的发展。

上一篇:换能器影响论文下一篇:后PC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