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技术

2024-10-03

中药化学技术(精选7篇)

中药化学技术 篇1

0 引言

我校属于医药类职业院校,在培养目标中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且医药类的专业课程均是实践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实践教学在医药学类职业院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践性教学在促学生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医药类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医药学类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医药类相关专业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根据行业发展与行业岗位的需求来进行人才培养,如药学类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服务等方面一线需要的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决定了实践教学是药学类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药学类高职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

实践教学是医药类职业类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形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职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时间上看,从校内学习开始到企业顶岗实习结束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经历从分散的知识学习、单项基础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到各课程知识和各项技能的综合应用,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实践教学在学生职业技能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方面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制剂实践教学现状矛盾浅析

2.1 制剂生产实际岗位群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与学校同一专业教学过程中与制剂生产相关性大的课程之间相对独立的教学形成矛盾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生产涉及到很多不同的岗位,药品生产具有延续性、过程性,质量的全程监控性,决定了制药等相关专业所开设的核心专业课之间虽独立开课有自己各自的课程体系,但必须要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就以中药专业来说所开设的以下课程可以说都是为药物制剂生产奠定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如,中药化学实用技术、中药制剂技术,中药制剂分析技术、GMP实施技术等。这些课程共同服务于制药岗位,互为对方提供相应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学生在校学习的前期阶段,涉及到某一岗位群不同岗位中的单项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分别是以课程的形式独立开课,各课程在教学上往往因分属于不同教研室,由于一系列的原因,在教学中常常以一种相对独立的形势开展各自的实训、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同一专业不同课程之间在教学中相互的联系和渗透较少。鉴于各岗位的关联性,知识、技术的相互渗透性决定的在实践教学中要始终关注这种岗位之间的联系,在技能训练中,在可能的环节,去体现这种联系,共同为同一专业服务的各课程之间要在日常教学,实训中尽可能的找到可联系,渗透的关键点,使学生在校学习、实践期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就体会、认识到他们所学的各课程之间的联系,进而认识到不同工作岗位之间的联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

2.2 学生制剂实验提取净化工艺过于简单与企业实际生产中前处理工艺相对复杂的矛盾

对于中药制剂技术课程实验、实训教学中涉及到从原药材的提取、净化工艺,因考虑到实验教学时间问题,在有限的四节课实验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体验、掌握相对完整的制剂制备工艺过程,多数情况把原药材前处理工艺设计的相对简单,多数是用水提取,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设计水提醇沉工艺;随着制剂品种的不断增多,新工艺、新方法的不断应用,以及药物要满足“三小、三效”的原则指导下,药品生产企业,对于中药制剂品种的生产,在前处理工艺上,遵循提取与净化处理尽可能的保留有效成分,去除无效成分的原则,企业在制剂制备前处理工艺现状恰恰与中药化学实用技术实验教学中强调的,分析有效成分的性质,设计合理的提取、净化工艺,最大限度的保留有效成分,去除无效成分相一致。因此,开展中药制剂技术、中药化学实用技术实验、实训项目相互衔接的研究非常必要。

3 中药制剂技术与中药化学实用技术实验项目相互衔接必要性

3.1 促进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点形成有机的联系,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中药化学实用技术与中药制剂技术课程在中药专业及中药制剂技术专业开课顺序上均是分前后学期分别开课,在开课时间上中药化学实用技术属前期课程,在后续课程中药制剂技术实验、实训教学中注重两门课程的有效衔接,一方面课体现药品生产企业制剂生产的过程性,延续性;另一方面,促使、激励学生把这两门课的知识与技能知识很好的连贯起来,学生能充分的体会到不同岗位群各岗位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而激发学生形成把在校期间所学的各课程相对零散的知识与技能,很好的连贯起来的意识,体验不同工作岗位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扩展学生就业的弹性空间。在思想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2 为制剂综合性实验、实训的顺利有效开展打好了前期基础

以具体制剂生产岗位为指导,围绕制剂生产岗位任务,着重针对制剂提取、净化岗位等前处理岗位与制剂成型加工岗位之间的关系,找出中药制剂技术与中药化学实用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合适的结合点,为开展制剂综合性实验、实训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药制剂生产各岗位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知识与技能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中药制剂生产的职业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综合职业能力,更好的服务于制药岗位。

4 中药制剂技术与中药化学实用技术实验项目相互衔接的开展步骤

4.1 整理含各类成分代表中药的典型制剂

为了使中药制剂技术、中药化学实用技术实验、实训项目相互衔接的更合理,首先对企业制剂生产岗位进行了调研,联系现市面上销售的制剂具体品种,以中药化学实用技术为出发点,以各大类化学成分分类为分类依据,从每一类成分中选择代表性中药,查阅、调研现药店销售及医院临床使用的制剂品种,选择典型的制剂品种,查阅制备工艺流程。设计两门课衔接的模块。如表1。

4.2 中药制剂技术、中药化学实用技术实验项目相互衔接开展程序及效果

选择我校08高职中药专业1、2、3班,在中药制剂技术实验教学中设计联系中药化学实用技术的实验项目,该教学设计分三个环节:实验前问题的设置,实验中跟踪讨论,实验后及时评估。

为了使学生在思想上把独立开设的两门课程之间形成联系,树立相关专业课之间有机联系的意识,在中药制剂技术理论课教学中,在合适的教学环节上选择某些联系这两门课的内容,在理论教学中从典型制剂的举例到某制剂工艺流程中一些环节操作注意事项,注重两门课的有机联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主要专业课有关联性的意识,为开展联系两门课的整合实验,奠定一定的基础,在整合实验前,发放了实验、实训开展情况问卷调查表,表明学生对于实验、实训课有一定热情,在问题“若开展一项能联系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有关内容的实训(比如:用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提取槐米中的芦丁,用制剂技术中制备滴丸剂),你对这种实训的评价是的”,选择“很有必要”的同学占了总数的74%,在实验开展中,选择我校08高职中药专业1、2、3班,每班人数均在40人以上,每班分8组,平均每组5-6人。在实验前,选择代表性中药成分如黄连中的小檗碱,以小檗碱为主药,让学生自行查阅已学过的药化课本,制剂课本相关内容,结合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通过查阅,首先复习回顾已学过的有关含生物碱类的代表药物黄连中盐酸小檗碱的提取工艺,复习盐酸小檗碱理化性质,如:溶解性、稳定性等,根据药化中学习的盐酸小檗碱的性质,结合中药制剂技术中,已学过的剂型,选择合适的剂型,设计制备工艺流程。师生共同探讨。实验课实施中,选择学生设计经教师修改的一些可行方案,进行实验。在实验开展中,盐酸小檗碱由中药化学实验室提供,是学生在药化实验中提取的产品,在中药制剂技术实验教学中拿来当做中间体,继续加工成制剂成品,这样既有利于实验材料的再次利用,有一定节能减排的作用,节约了实验原料,又有利于学生把前、后期课程联系起来,使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此外在制剂实验开展中再设计一些联系两门课的有关问题,实验中跟踪讨论。

实验后及时评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对学生发放问卷,了解此具有整合性的实验教学项目的应用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反映用前期已开展过实验、实训的中药化学实用技术实验产品,来开发、加工成制剂成品,有利于对前期课程(中药化学实用技术)知识的回顾及对后期课程(中药制剂技术)进一步加深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能促学生实现使前后期所学课程形成有机联系。此整合性实验受学生的欢迎。

5 问题分析

5.1 教师方面

中药化学实用技术与中药制剂技术实验、实训项目相互衔接的研究,及相关项目整合的研究文献报道的较少,无现成的模式可供参考,两门课程的相关教师要多交流、实验开展的时间、项目等方面沟通协调好。因实验模块设计到两门课程,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熟悉中药化学实用技术与中药制剂技术课程内容,教师在教学实践探索中,要不断学习,查阅资料,拓宽知识面。

5.2 学生方面

根据校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性的课程,大多数都在6、7学期开设,到第七学期,学生面临实习,心中有一定的就业压力,怎样兼顾好在校学习、实验、实训与很好的择实习、就业单位,要调整安排好,此外学生能很好的联系其他有关专业课相关知识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信息处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5.3 中药化学实用技术实验产品量的方面

中药化学实用技术实验在实验室进行,属于小试规模,每一小组投料一般在200克左右,成分产品得率有限,故实验后整个产品量不是很多,不足以能满足2个班以上的制剂实验,针对一些得率低的产品,只能有选择性的选择某个班级开展。如何使中药化学实用技术实验所得产品的量,满足中药制剂技术某些项目实验、实训教学,还需进一步交流、探讨。

5.4 教学效果评估方面

高职教育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学生学习的好坏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学习态度如何;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了多少知识与技能;知识面得宽窄;自学的能力;实践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独立见解。因此,不能单靠一张试卷,一次考试来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教学效果的评价应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把学生的个人创造性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分析总结问题能力等非试卷因素进行综合评分,可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作出全面的评价。本课题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因多方面原因的限制,采用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6 意义及进一步拓展研究

研究中药制剂技术、中药化学实用技术实验项目相互衔接,体现制剂生产的延续性、过程性、质量的全程监控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促学生对课程形成整体认识,本项研究有进一步拓展研究的价值,为制剂综合性实训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杨春梅.医药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改革探微,卫生职业教育,2008,(21):92-93.

[2]刘德军.围绕产业链建设实训基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2):51-52.

[3]郝吉福.关于培养药学综合素养人才的思索,中国药房,2011:22(12)1148-1150.

高职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教学体会 篇2

1 上好第一次课

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曾说过:“第一次课、前几次课讲好了,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信任感,制造了一种自由交流的气氛,以后的课就好上了。”可见上好第一次课对整门课教学的重要性,那么如何上好第一次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注重自身形象,拉近与学生的距离[2]

仪表在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中十分重要,教师要穿着打扮要自然、大方、得体,这样才会让学生感觉亲切。为了让学生迅速的了解自己,还要精心准备一个自我介绍,首先表达一下见到学生愉快的心情,然后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的个人信息和学习工作经历,语言尽量要风趣幽默,可以拿自己开开玩笑,制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1.2 介绍学科概况,强调学科重要性

向学生介绍中药化学实用技术的课程定位、大体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考核方式等,使学生大体上对这一门新课有所了解。介绍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强调本课程的重要性,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是专业核心课程,和很多专业课关系密切,也是将来参加执业药师考试的考察科目之一,希望学生高度重视本课程学习。二是建立学生学好本课程的信心,一般来说,高职的学生化学基础知识薄弱,对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有畏难情绪,对此教师要多加引导,可以告诉学生本门课主要学习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纯化技术,对于其他较难掌握的如结构测定等涉及极少,同时可以结合自身的体会及往届学生的例子,多谈谈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白即使基础薄弱,也能学好本门课程。

2 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中药化学实用技术中很多内容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提高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3]。案例选择要有普遍性,与教学相关,最好是时下热点,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在案例的介绍过程中要巧妙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学习,增加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在讲萜类化合物时,就可以选择“青蒿素”作为案例,可以从其临床应用、研究历史、发现过程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出其结构和分子式,再介绍一些其他的萜类化合物的分子式,此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萜类化合物的分子式有何规律?如何分类?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萜类化合物的定义和分类方法。再问:如何把抗疟药物青蒿素从黄花蒿中提取分离出来?引导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寻找青蒿素的提取分离方法。

2.2 角色转换法

让学生转换角色,走上讲台充当老师,既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师工作的理解,改善师生关系,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主动学习思考的习惯,锻炼其表达能力[4]。把它应用到中药化学实用技术的教学中,可提高教学质量。在具体实施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选择学生有基础的课题,这样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如在讲授黄酮类化合物时,可以把“黄酮类化合物的酸碱性在提取分离中的应用”作为课题,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蒽醌类化合物的“PH梯度萃取法”,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参照,做起来比较容易。其次要提出具体要求。如可以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查阅资料,准备讲稿,并在5分钟内把问题讲清楚。一般讲课题目一周前布置给学生,讲课人选为学生自荐或随机抽取。最后,教师要做好总结评价工作。对于学生上讲台要以鼓励为主,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委婉的提出不足和改进方向,对于上台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定的平时分奖励。

2.3 归纳总结法

学习完每个问题或每个章节之后要及时的比较归纳总结,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掌握,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教学质量。归纳总结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树状图、表格、顺口溜等。如在学习完溶剂提取法后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及时归纳总结,结果如下表。

3 合理利用多媒体

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涉及很多复杂分子式、提取分离流程、检识分析过程等内容,用传统的板书等方法表现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出错,借助多媒体教学,简明、快捷、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5]。比如柱层析的教学就可以用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一些分离流程可以用动画、视频、图片等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呈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也要看到,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和板书等没有本质的区别,代替不了师生间的互动,要正确合理的应用,不可过分依赖。那种在讲台后面快速播放课件,对学生强填硬灌,只能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合理应用多媒体,首先制作课件要内容简明,重点突出,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动画和视屏等优势,但是切忌五光十色、花里胡哨等过分追求效果的行为,那样只会让学生关注多媒体本身,而忽略对知识的学习。其次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把握上课节奏。多媒体遥控装置的使用可以让教师走到学生中来,有利于师生互动。另外,毕竟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可能跟不上,要把握上课节奏,可以适当结合板书,给学生留下接受和消化知识的机会。最后,可以在网络上和学生共享多媒体课件,便于学生复习巩固。

4 改革考核方法,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课程的考核办法对教学有导向作用,合理客观的考核办法可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拿我校为例,我校2010之前中药化学实用技术考核办法是:总评成绩=平时分20%+期末考试成绩80%,没有对开设的实验课进行考核,致使学生不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实验课教学质量不高。2010年我们对考核办法进行改革,新的考核办法为:总评成绩=平时分20%+实验课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40%,其中实验成绩评定内容包括:出勤、卫生、实验课堂表现、实验报告规范性、实验操作的熟练性等,新的考核方法理论和实践并重,大大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5 与岗位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专业课教学归根到底是为岗位需求服务的,加强课程与医药行业的联系,做到教学与岗位相结合,对于提高中药化学实用技术的教学质量非常重要。教学与岗位相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开展学生见习活动。有针对性的见习能让学生对课程涉及的知识、技能在岗位中的应用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促使他们更加重视课程的学习,明确学习目的,有利于教学的开展。(2)教师挂职锻炼。教师到真实的岗位去挂职锻炼,能更加了解岗位需求,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使之更加符合岗位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3)行业专家参与教学。行业专家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更贴近岗位的知识技能,聘请其作为兼职老师参与实训,或开展培训、讲座等,是对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

6 结语

高职的学生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对中药化学实用技术课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如果不调整教学策略,很容易是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几年来,我们把上述做法融入到了中药化学实用技术的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一点从学生的反映、学生的考试过关率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中可以证实。但是,我们也清楚的看到,我们的教学还存在着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如我们的实验实训课的比例还有待增加,我们上课的趣味性还可以进一步加强,这也是下一步我们努力的方向。

以上是笔者的几点体会,由于水平所限,可能有失偏颇,欢迎各位同行专家讨论指正,共同提高中药化学实用技术的教学质量。

摘要: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是高职中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搞好中药化学实用技术的教学对于培养合格的高职中药类专业的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提高高职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教学质量,作者从上好第一次课、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多媒体、改革考核方法、教学与岗位相结等5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中药化学使用技术,高职,教学

参考文献

[1]杨红.中药化学实用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9.

[2]师曙光.“第一印象效应”浅析[J].太原大学学报,2005(06):31-32.

[3]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3):7-11.

[4]杨宗强.对“角色转换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2(01):166-167.

中药化学技术 篇3

中药化学技术是一门结合中医药理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检识等技术的课程。其在中药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执业中药师考试的重要课程,其培养的重点是学生具备提取、分离、鉴别中药中有效成分的技能。本门课程是继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后,在学生进入中药制剂技术学习前的一门桥梁课程。本门课程开设于专科学习的第二学年,共计108学时。通过文献查阅,笔者发现中药化学技术课程教学方面的文章较多,如理论教学思路设计及改革、各种教学法的应用、实验教学改革等[1,2,3,4,5],但在具体教学中重要知识点的总结分析尚未见报道,本文希望能抛砖引玉,为中药化学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1 相似相溶原理概述

相似相溶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溶解规律,所谓的“相似”主要指两者(溶质与溶剂)极性相近,所谓“相溶”主要是指两者可以很好的结合、溶解[6,7]。原理在中药化学技术课程中首先就涉及到极性方面的两个内容,其一为溶剂(色谱中叫流动相)的极性,其二为化学成分(即溶质)的极性。本门课程中常用溶剂的极性大小排列为: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氯仿>无水乙醚>苯>石油醚。化学成分的极性大小则主要由其结构中所含官能团来判断,极性大的官能团主要有羧基、羟基、氨基,极性小的官能团主要有烷基、烯基、醚基。根据实践及经验,当某化学成分中极性小的官能团与极性大的官能团数量比例为1:1时,可以较好的溶于水中;当某化学成分中极性小的官能团与极性大的官能团数量比例为1:0时,可以较好的溶于石油醚中。参照上述两个比例的溶解情况,则可以根据化学成分的官能团比例分析其大约易溶于何种溶剂中或与何种流动相结合力强。另外当某化学成分是一种离子型成分时,在水中可以电离,其极性很强,可以溶于水中。

2 原理在课程中的应用

2.1 化学成分性质中的应用

相似相溶原理在化学成分性质中的应用主要是其溶解性。本门课程中的化学成分类型主要有糖及苷类、醌类、黄酮类、蒽醌类、萜及挥发油类、皂苷类、强心苷类、生物碱类。一般情况下各类成分的苷元应该溶于有机溶剂中,其中含极性大的官能团多者可溶于亲水性有机溶剂,反之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而各类苷元成分结合糖形成苷(羟基增多)后溶于水及亲水性有机溶剂中,其中比较特殊的是强心苷,由于其含有α-去氧糖而使其所含羟基减少,故可能会溶于氯仿等亲脂性有机溶剂中。某一化学成分具体溶于何种溶剂,则可根据其结构中具体官能团的情况来判断。

2.2 提取技术中的应用

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技术主要为溶剂提取技术,而溶剂提取首先要选择提取溶剂,选择的主要原则是对有效成分溶解度要大,对杂质溶解度要小。根据这一原则,首先必须知道中药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有哪些,其中有效成分结构如何,杂质成分结构如何,进而判断其极性大小。如八角茴香,主要含挥发油类成分(茴香脑,α-及β-蒎烯,樟烯,月桂烯等)极性小,还含有黄酮类成分(槲皮素-3-O-鼠李糖甙,槲皮素-3-O-葡萄糖甙等)极性较大,如要提取其中的挥发油,可以用石油醚进行回流提取。又如人参,主要含有人参皂苷A、B、C、D、E、F等极性大的化学成分,还有少量挥发油,如提取人参皂苷可以用水进行煎煮提取。

2.3 分离技术中的应用

分离技术中用到相似相溶原理的很多,如萃取技术、沉淀技术、柱色谱技术等。现分项阐述如下:

简单两相萃取中,萃取溶剂的选择即需要考虑其极性与萃取成分极性是否相似。如从水溶液中萃取叶绿素用石油醚萃取比较合适,萃取薯蓣皂苷用正丁醇合适。

沉淀技术中,乙醇沉淀技术操作是向化学成分的水溶液中加乙醇,由于溶液极性变小,所以极性大的蛋白质、氨基酸、糖类即会沉淀析出。酸碱沉淀技术操作是向化学成分的溶液中加酸或碱,通过化学反应使极性改变而沉淀。如黄酮苷元的操作步骤为:向黄酮苷元(分子态)的乙酸乙酯溶液中加入4%氢氧化钠水溶液反应,萃取,黄酮苷元(反应为离子态)则溶于水溶液中,合并4%氢氧化钠水溶液后加入2%盐酸溶液反应,黄酮苷元(反应为分子态)沉淀析出,此过程中黄酮苷元与碱反应为离子型化合物极性变大而溶于水中。

柱色谱技术中涉及色谱三要素,即流动相、固定相、化学成分。在硅胶吸附色谱中,流动相与化学成分遵循相似相溶,即极性小的化学成分(如挥发油)分离选择极性小的流动相(如石油醚-乙酸乙酯混合溶剂),反之亦然。在聚酰胺色谱中,如所用流动相为稀醇溶液,则化学成分的极性越大在色谱中移动越慢,原因是此情况下固定相的酰胺基与化学成分形成氢键吸附,所含羟基、羧基越多极性越大,与聚酰胺形成的氢键越多,阻力就越大;如所用流动相为亲脂性溶剂,则化学成分极性越小移动越慢,因此时主要是固定相的烷基与化学成分色散力吸附,烷基的极性小,故与极性小的成分吸附力大即阻力大,上述现象即聚酰胺的“双重吸附”。

2.4 检识技术中的应用

检识技术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色谱检识中,包括薄层色谱及纸色谱。在色谱检识中,一般针对指标成分其比移值应控制在0.5左右,要达到此要求就需要调整流动相的极性,如在硅胶吸附薄层色谱中,某一成分的比移值为0.2,可以加大流动相的极性,比移值即可增加;另当流动相不变,多个成分在色谱中比移值大小的确定则与成分的极性相关,如在硅胶吸附薄层色谱中,极性大的成分因与硅胶表面的羟基结合力强,阻力大,比移值小,故此薄层板由下往上所见斑点(化学成分)极性逐渐变小。纸色谱与上述分析情况基本一致,而聚酰胺色谱检识则需要确定是“双重吸附”中那一重起作用,才能进一步分析。

3 结语

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常反应课程涉及内容多,掌握知识和技能难度大。如何才能很好的学好本门课程,具备提取、分离、鉴别的技能,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应充分熟悉课程知识结构体系,从中总结归纳出重要知识点,贯穿整门课程,并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而自如地运用这些教法,将枯燥理论直观形象地传输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第二,理论联系实训,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紧密的联系实训操作,将理论与实训完美的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指导实训操作,分析实训的结果。

中药化学技术课程的内容很多,且实践性很强,特别针对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应是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思考,善于发现、总结、分析,正是基于上述观点,本文对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相似相溶)进行了总结分析。当然本门课程知识点很多,今后还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并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引出更多、更好的教学观点,以期为提高本门课程的理论及实训教学质量提供参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玲玲,李群力,麻佳蕾.《中药化学》教学思路探讨[J].职业技术,2011,10(5):13-14.

[2]田树革,孙芸,马红梅.多种教学方法在中药化学课程中的应用[J].新疆中医药,2014,32(6):53-55.

[3]赵华,刘志梅.高职中药化学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4,16(11):24-25.

[4]许锋.中药化学实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1(26):8-10.

[5]张健,陈晶磊,陈喜华等.中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7(41):265-266.

[6]朱利明.有关相似相溶规律的讨论[J].大学化学,2003,18(1):45-46.

中药化学技术 篇4

关键词:高职中药专业,中药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中药化学实验教学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中药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消化吸收, 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动态观察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课程教学期间, 应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实验中运用与创新。因此, 中药化学的实验教学显得十分重要,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也摆在了众多高职院校中药化学教师的面前。

为此, 笔者将高职高专院校中药专业中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在我校进行校级教改课题立项研究, 通过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科学制定考核标准等, 对高职院校中药专业《中药化学技术》课程的实验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及标准进行改革研究,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现有高职中药化学教材所开设的实验多属综合性实验, 一个实验中往往包含多种操作技能, 但全面而不够典型。因此, 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 我们既充分考虑覆盖面, 又尽可能地安排不同类型的化学成分和不同操作技能的实验内容, 尤其是针对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有选择性地安排重要化学成分和涉及常用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1. 基础性实验。

中药化学是中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因此, 我们首先就安排了针对各项基本操作的训练内容, 包括提取装置 (回流装置、渗漉筒、索氏提取器等) 、萃取装置 (分液漏斗等) 、浓缩装置 (旋转蒸发仪) 、分离仪器 (色谱柱) , 制板技术、纯化技术、定性分析技术 (PC、TLC等) 、定量技术等以及实验现象观察、数据记录与处理、报告书写, 培养锻炼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与形成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2. 典型性实验。

经过基础实验训练后, 我们选择安排了生物碱成分的提取分离与检识鉴定, 即紫金龙中普罗托品和异可利定的提取分离与检识鉴定。一是可以系统训练从中药中提取分离、检识鉴定生物碱成分的各项操作技能;二是紫金龙中含量较大的生物碱成分主要有2个, 且很容易结晶析出, 学生只要操作正确, 经过粗分、重结晶后就能够分离到两种成分的单体;三是此项提取分离技术已得到我们的充分验证, 较为成熟、操作简单、重复性和重现性好。学生做完此实验后, 对探知中药中所含的各种类型化学成分产生了兴趣, 增强感性认识, 不易产生畏难心理, 能迅速掌握溶剂提取技术、萃取技术、结晶与重结晶技术、生物碱检识及TLC鉴定技术等, 为今后难度较大的不易提取分离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综合、设计性实验.

高职中药专业学生毕业后, 主要从事药品生产、检验等工作, 但对于开发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能为毕业生在今后的继续深造、自主学习以及专业水平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 安排了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

4. 编写实施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SOP) 。

标准操作规程 (SOP) 是各种标准化管理认证和产品认证的重要内容, 各行业都有SOP的要求。因此, 我们研究组根据本课程标准及行业企业的要求, 组织编写制定了《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SOP) 》, 常用的技术包括煎煮法的标准操作规程、渗漉法的标准操作规程、连续回流提取法的标准操作规程、减压蒸馏的标准操作规程、萃取法的标准操作规程、结晶与重结晶法的标准操作规程、减压抽滤的标准操作规程、水蒸汽蒸馏法的标准操作规程以及吸附色谱的标准操作规程, 等等。通过实施各项实用技术的标准操作规程, 进一步使学生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接受规范化、标准化训练, 并与行业、企业的要求接轨。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除改革实验内容外, 改革教学方法也同样重要。我们革新了传统的单纯由教师指导实验教学法。首先, 在班里挑选5名对中药化学非常感兴趣、综合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 由老师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培训, 实验过程中, 分别把他们安排到各小组进行指导;第二, 安排实验讲解组, 由学生在实验前进行讲解;第三, 指导老师巡视, 观察学生的各项基本操作, 对于操作不当者及时指导纠正。通过改革, 不仅将指导教师从忙于少部分的实验组中解放出来, 而且能够掌握整个实验室各组的实验进度, 又不至于部分小组苦苦等待老师而无人及时指导, 以至于浪费了有限的实验学时, 影响实验教学效果。[1,2]此外, 我们编写了《中药化学技术实用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配合使用案例教学法, 即学生能够通过对实验过程的研究与发现来进行学习, 在必要的时候回忆并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因此, 一是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水平;二是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让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真正成为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三、科学制定考核标准

长期以来, 中药化学的实验考核一般包括两部分, 即实验报告和实验基本技能, 有的也加入了部分综合能力的考核, 但仍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因此, 我们科学制定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 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 让他们学有所思、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1. 基本技能考核 (占60%) 。

学生对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会影响实验教学效果, 甚至影响整个中药专业的核心能力的培养。因此, 考核实验基本能力尤为重要。

这部分成绩, 我们设定由平时实验项目成绩 (占70%) 与实验报告成绩 (占30%) 组成。其中, 平时实验项目成绩的评分十分严格, 指导老师和5名经过培训的高年级学生在各组实验过程中进行跟踪考核, 并按照《技能考核标准》打分。

2. 综合应用及创新能力考核 (占40%) 。

实验课结束后, 安排学时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及创新能力。通常先设定多个实验项目, 学生3~5人自由组成实验团队, 随机抽取考核项目进行考核, 教师按照《技能考核标准》打分。

3. 技能考核标准。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学生掌握所学技能的标准, 可以避免教师教学过程的随意性;可以有效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可以保证学生成绩公平、公正, 激发学习兴趣。因此, 我们对每一个实验都设定了近30项测试标准, 全面检测学生实验能力水平, 包括实验设计是否合理、操作是否规范、台面是否整洁、团队是否和谐, 等等。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因此我们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各项基本技能的培养, 有效防止学生纸上谈兵, 调动学生积极性, 激发对实验的兴趣, 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 提高学习质量, 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袁珂, 张爱莲, 刘华亮.中药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 (11) :2678-2679.

中药蒲黄的化学与药理活性 篇5

1 化学成分

狭叶香蒲, 花粉主含黄酮类成分:异鼠李素-3-O-2G-α-L-吡喃鼠李糖基 (1-2) -α-L-吡喃鼠李糖基 (1-6) -β-D-吡喃葡萄糖甙[O-2G-α-L-rhamnopyranosyl (1-2) -α-L-rhamnopyranosyl (1-6) -β-D-glucopyranoside]、槲皮素-3-O-α-L-鼠李糖基 (1-2) -β-D葡萄糖甙[quercetin-3-O-α-L-rhamnosyl (1-2) -β-D-glucoside]、柚皮素 (naringenin) 、β-谷甾醇棕榈酸酯 (β-sitosterol palmitate) 、TAA由半乳糖 (galactose) 、阿拉伯糖 (arabinose) 、苏氨酸 (threonine) 、谷氨酸 (glutamic acid) 、钛、铝、硼、匐、铬、铜、汞、铁、碘、钼、硒、β-蒎烯 (β-pinene) 、2, 7-二甲基萘 (2, 7-dimethylnaphthalene) 等。宽叶香蒲, 花粉主含黄酮类成分:柚皮素, 异鼠李素, 槲皮素, 异鼠李素-3-O- (2G-α-L-吡喃鼠李糖基) -芸香糖甙[isorhamnetin-3-O- (2G-α-L-rhamnopyranosyl) -rutinoside], 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基 (1-2) -[α-L-吡喃鼠李糖基 (1-6) ]-β-D-吡喃葡萄糖甙等。

2 药理活性

2.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蒲黄提取物可以增加离体兔心的冠脉流量。复方心舒Ⅲ号水煎剂是以蒲黄提取物为主要成分, 其可以改善小鼠心肌微循环, 可使微循环血流量增加。蒲黄对家兔左室支动脉结扎形成急性心肌梗塞模型有防护作用, 可使病变减轻, 可以抗心肌缺血。蒲黄提取物水仙甙能增加小鼠心肌86Rb摄取率。大剂量蒲黄具有提高动物对减压缺氧的耐受力, 说明其具有抗低压缺氧作用。蒲黄醇提物可增加小鼠异丙肾上腺素的存活时间延长, 但对硝酸钠所致无效。蒲黄阻止心肌中ATP及ADP含量降低, 加速ATP分解并使中枢抑制加强, 提高心肌及脑对缺氧的耐受性或降低心、脑等组织的耗氧量。蒲黄醇提物可降低氧耗量及乳酸含量并提高脑组织及动脉血氧分压。高浓度蒲黄可使心脏停搏于舒张状态并降低家兔血压的作用。蒲黄中含有的槲皮素对心脏有抑制作用。蒲黄可使金黄色地鼠夹囊微循环小动脉血流速加快百分之九十以上, 使小鼠心肌血流量增加百分之二十以上。大剂量的蒲黄醇提取物可较时抑制心脏。用单味蒲黄治疗冠心病有效率在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将蒲黄按照水提醇沉的方法进行提取, 其提取物可使麻醉猫、兔、犬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蒲黄与异搏定相近似功能, 可使梗塞范围缩小。

2.2 降低血清胆固醇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采用食饵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试验, 结果表明蒲黄油、蒲黄残渣及蒲黄花粉均有降血脂作用, 其中以蒲黄花粉效果最明显。蒲黄花粉可以使主动脉壁胆固醇含量减少, 血流增加, 心肌营养改善。电镜检查结果表明膜下层正常, 偶见极少量脂质沉积。蒲黄可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升高, 降低血清总胆固醇 (TC) , 维持血栓素和前列环素比值正常, 通过多项调节达到降血脂的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体外实验发现, 蒲黄对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无影响, 但可提高主动脉内皮细胞合成PGI2的能力。临床报道蒲黄降低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性的作用优于阿期匹林, 并且具有降低总胆固醇、升高HDL-C、抑制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蒲黄中的。异鼠李素-3-O-a-L-鼠李糖 (1→2) -B-葡萄糖甙、三十一烷醇-6 B-谷甾醇、其棕榈酸酯、及槲皮素在降血脂和防治粥样硬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蒲黄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过程是由多种成份综合作用的结果。

2.3 促凝血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 蒲黄水溶性成份具有促进凝血作用, 可明显降低凝血时间。焙成炭药后促进凝血作用优于生药蒲黄口服。

2.4 抗炎作用

蒲黄水煎浓缩外敷和腹腔注射蒲黄水煎醇沉制剂均具有消肿作用。蒲黄水溶部分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弗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史密氏痢疾杆菌及2型副伤寒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蒲黄主要有效成份槲皮素也具有抗菌、抗过敏等作用。

2.5 引产作用

蒲黄注射液具有引产作用, 有效率大于百分之八十。

2.6 对肠管作用

蒲黄提取物可使离体兔肠蠕动增强, 亦可使兔、犬、鼠及豚鼠离体十二指肠紧张度上升。临床试用表明蒲黄水溶性成份对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总有效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2.7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小剂量香蒲可使大鼠胸腺、脾脏明显萎缩, 免疫应答反应受到抑制, 而大剂量时具有相反的作用, 说明香蒲花粉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用3种剂量的蒲黄分别给大鼠腹腔注射结果表明, 蒲黄可使大鼠胸腺、脾脏明显萎缩, 并抑制免疫应答反应, 抑制程度与药物剂量成正比。

摘要:中药蒲黄为常用中药材。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蒲黄具有镇痛、抗菌、抗过敏、解痉、改善微循环、抗疲劳、降血脂、增强免疫力等作用。本文对中药蒲黄的化学与药理活性进行综述。

高职中药化学微课资源开发 篇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 - 2020年) 》也提出: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开发微课的资源,并运用这一新型的教学方式来优化传统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最终促进中药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1 微课的含义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以及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 “微”教学模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微课程,又名微课,是相对常规课来说的一种微小的课程,用以讲授单一知识点或突破某个教学问题[1]。它通常由简短的微课视频及配套资源所组成,教师可在课堂上利用微课作为授课的素材,而学生可通过微课进行预习、复习等,实现自主学习。同时,简短的微课视频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把握课程要点。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新形式,微课受到国内外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在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等方面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3]。

2 中药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3,4,5,6,7,8]

2. 1学生对中药化学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理解不够 透彻

在中药化学课程中,知识点多、重难点多,例如: 多种提取方法的操作技术、多种分离方法的操作技术、生物碱碱性规律、黄酮酸性规律等,都是内容丰富且实践性很强,且是非常重要而有难度的知识。教师通常是集中演示一遍或是讲一遍, 学生再进行练习。虽然讲得清楚,但并不代表学生就明白掌握了,我们发现在实际应用中,学生会前学后忘。其实这些知识的掌握必须要反复学、反复练、反复用、在练习中遇到问题再学习,才能真正领会其内涵。

2. 2 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差距较大

从笔者所授班级的情况来看,不同地区生源的学生,学习能力存在明显差距,这大大增加了课堂授课的难度。如果讲的过于简单,就不利于学习主动性强、接受能力好的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进步; 如果讲的过于复杂,基础差、不勤动脑的学生就更听不懂,很可能会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拒绝学习的状态, 从而影响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稳步推进,也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 3 学生对知识点的串联应用能力欠缺

中药化学课程教材是以模块为主,但是都是单一的模块。教学主要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各类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技术、技能实训三大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缺少综合运用的能力,例如,在技能实训时,学生不能熟练的将基本技能或基本知识运用到具体中药材的提取分离中,需要教师的提点, 甚至需要将基本技能或基本知识再重新回顾复习。

中药化学课程应用实践性很强,其涵盖的知识点很多,知识的应用非常有职业针对性,基于其特点及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开发微课资源来补充和丰富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中药化学课程微课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中药化学微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将通过该课程的任课老师互相合作,将该课程内容精细化,呈现形式多样化,配套资源特色化,实现资源平台共享化,为学生在该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提供新的学习途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学生可以随时针对自己不熟悉或不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反复学习,为中药制剂生产和质量控制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为中药制剂技术、中药制剂分析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支撑。教师之间也可通过微课分享教学成果、教学理念、教学特色、教学技能等,丰富本课程的教学资源。

4 中药化学课程的微课资源开发

微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化的建设,不是单纯的进行资料电子化的工作就能实现的,必须进行包含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视频、教材、题库等多方面的建设,因此中药化学微课程资源开发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 1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微课选题

微课不同于传统的教学,不能简单认为是一堂课的缩小版,也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因此不是任何内容都适合通过微课呈现,所以,教师首先要重视微课的选题。鉴于中药化学课程是一门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我们在选题时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微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以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为目标,紧密结合药物生产企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以任务的完成过程为线索,突出实践性教学内容,构建服务于工作岗位技能需求的微课程体系。

例如,针对中药及中药制剂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为中药提取工,因此,在中药化学课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提取技能的培养,所以常见的各种提取方法是基本技能中的重要知识点。各种方法的操作要点各不相同,学习起来容易混淆,还容易遗忘,从而将该内容进行微课设计; 同时,因其操作性、应用性强,学生不能将其熟练运用至具体中药材的提取分离中, 遇到实际问题难以解决,所以选择其作为微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合适。

4. 2 微课程教学资源

4. 2. 1 教学设计

微课的内容通常只有一条主线,解决的是一个或一类问题,所以在内容的安排上应由浅入深。例如,在“连续回流提取技术”的微课教学设计中,从仪器的选择,到装置的搭建, 到操作要点的强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将体会到掌握的是一种提取方法。

4. 2. 2 教学视频

视频时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充分展现所要教学的内容, 针对知识点,灵活、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在教学视频中教学语言要简明扼要,逻辑性强,易于理解,讲解过程要流畅紧凑。在较短时间内实现难点的突破、技能的传授,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2. 3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师应根据选题的内容,将课件的内容设计并制作的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围绕教学目标,反映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视频合理搭配,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为目的,提高教学效果。

4. 2. 4 微教材开发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结合教学设计,仅仅围绕“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从职业工作出发,构建融合教、学、做为一体的微教材模式。

4. 2. 5 微课简介

为了让学生快速寻找到自己需要的字眼,微课的简介十分必要; 并且通过简要介绍课程的内容、特色与亮点,引发学习者对作品的强烈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2. 6 配套题库

围绕教学内容,设置配套题库,帮助学生巩固及学习,也满足学生课后复习的需要。

4. 3 微课程资源库建设

整合资源,形成完整的数字化教材,包括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以及题库等,以本课程建成的精品课程网站为依托,形成一个条理清楚,易于搜索的共享资源系统。学生通过资源系统的利用,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素材,对课程教学基本资料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该资源库的建设,不只是资源的呈现,其最重要的特性体现在课堂内外的互动性及广泛的参与性,满足学生业余时间的网络学习以及可持续学习的需要。

5 结 语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高职中药化学微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相对于传统教学资源,优点很明显,是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岗位需求,课例简单,学习内容与目标单一,学习和研究时间节约。“微课”资源作为新兴的教学手段,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以此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微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3-67.

[2]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13(6):25-28.

[3]李巧芳,杨文美.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装备,2013(30):11-13.

[4]刘浩宇.理实一体化在高职实用中药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科教导刊,2010(8):25-26.

[5]赵珍东,张雷红,段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中药专业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9(20):10-11.

[6]邹忠杰.《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医药导报,2008,14(3):104-105.

[7]贾琦,刘祥兰,王瑞.中药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2):112-114.

中药海桐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篇7

本文首次将SD和HS-SPME共同用于分析海桐果实挥发性化学成分, 联用GC-MS技术, 将两种分析结果进行比较, 得到更全面、完整的化学成分信息, 为海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Agilent 6890/5973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美国安捷伦公司) ;手动固相微萃取 (SPME) 进样器装置 (美国Supelco公司) 。

1.2 试药

实验用海桐采于湖北中医药大学 (黄家湖校区) 。经湖北中医药大学生药教研室鉴定为海桐科植物海桐 (Pittosporum tobira (Thunb.) Ait.) 的成熟果实。。

2 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处理

2.1.1 水蒸气蒸馏法 (SD) 提取条件

取海桐果实100g, 粉碎, 加8倍量水, 浸泡2h, 按《中国药典》 (2010版) 附录XD挥发油测定法提取挥发油, 连续提取8h, 得油状物0.2mL, 加乙醚定容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

2.1.2 顶空固相微萃取 (HS-SPME)

取海桐果实粉末2.0g置样品瓶中, 插入装有100μmPDMS萃取纤维头的手动进样器, 110℃下保温30min, 顶空萃取30min, 取出, 立即插入色谱仪进样口, 脱附5min。

2.2 GC-MS条件

2.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HP-FFAP (30m×0.25mm×0.25μm) 石英毛细管色谱柱;程序升温: (1) SD法升温条件:初始温度40℃保持3min, 以10℃·min-1升温至110℃, 以1℃·min-1升温至130℃, 再以2℃·min-1升温至150℃, 以5℃·min-1升温至230℃, 保持3min; (2) HS-SPME法升温条件:初始温度30℃, 以2℃·min-1升温至60℃, 保持2min, 以5℃·min-1升温至150℃, 再以10℃·min-1升温至210℃, 保持5min;

2.2.2 质谱条件

载气:高纯氦气;流速:1.0mL·min-1;进样口温度:250℃。离子源:EI源, 电子能量:70eV;离子源温度:230℃;四极杆温度:150℃;倍增管电压:1.2kV;接口温度:280℃;质量范围:35~550m·z-1。

2.3 试验结果

分别按照“2.1”和“2.2”项条件, 分析海桐挥发性化学成分, 经HP MSD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及用面积归一化法从各总离子流图 (见图1、2) 计算各组分相对百分含量, 按各峰质谱图经NIST谱库检索, 并结合相关质谱图文献, 确定各个组分含量。结果见表1。

3 讨论

采用两种分析方法共鉴定出海桐挥发性成分35种, 通过这两种技术共同鉴定出挥发性成分共5种, 分别为α-蒎烯、β-蒎烯、D-柠檬烯、α-荜澄茄烯、 (E) -β-金合欢烯。结果表明, 海桐主要含有萜类、醇类、烷烃类及脂肪酸类化合物。

比较水蒸气提取法与顶空固相微萃取两种前处理方法, 两者对样品中挥发性成分选择性相差较大。SPME法更适合于萜类、醇类等能被纤维萃取头吸附的挥发性物质的分析, SD法则适用于能随水蒸气挥发有机物质的分析, 特别对萜类、醛酮类、有机酸类化合物有较强的选择性。两种方法均适于中药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可共同分析海桐中挥发性化学成分, 得到更为完整、全面的信息。

参考文献

[1]马元俊, 王克勤, 刘启宏, 等.湖北中药资源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144.

[2]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 (下册) [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2748.

上一篇:代理进口报关下一篇:预防性抗病毒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