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教学

2024-08-12

中药鉴定教学(精选12篇)

中药鉴定教学 篇1

认知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最直接意识到的学习动机。课堂教学不仅仅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自始至终都要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而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其中,培养学习兴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1]。

中药鉴定学专业理论课程不像文学、数理等课程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性,它更为突出分类的细分化和体系的独立性。该课程的特点是:药物品种繁多,内容庞杂;各种药材之间的关联性不大,要求记忆的内容多;每味药材都需要细分鉴别,包括药材拉丁名、基源、性状鉴别、显微横切片特征、粉末特征、理化鉴别等内容。而对于学生而言,这些特点只是让他们觉得课程纷繁庞杂、索然无味。目前的状况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较差,导致对药材的记忆更为困难及较差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有趣地牢记每个药材的主要鉴别特征、正品与伪品的区别等,是中药鉴定学教学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下面是笔者根据中药鉴定学的专业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课堂氛围和教学效率提出的几点心得体会: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增加教学的目的性

课堂伊始,采用问题启发的方式,引入正题。问题启发的方式有很多,首先,联系和药材相关的新闻记事,启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药材人参的授课伊始,先给学生引入一则新闻,不法商贩用桔梗拼接芦头和须根来冒充野山参,此时就可以提出问题:“野山参有那些主要鉴别特征?野山参的芦头和须根有哪些特征?”等,带着这些问题,循循善诱,最终使学生掌握野山参的鉴别特点。其次,也可以在课堂上先给学生展示正品药材与伪品药材的原药材或饮片,例如,三七与伪品莪术,柴胡与伪品大叶柴胡,松贝与新疆贝母等,使学生认真观察其性状特征后,带着如何区别正品与伪品的这些疑问进入课堂学习,从而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将所有可利用的资源(网络、多媒体等)应用到理论教学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拓展知识

首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教学工作提供了充分的资源。例如,在讲述来源鉴定过程中,来源鉴定包括观察植物形态、核对文献、核对标本三个程序,此时就可以给学生推荐中国数字标本馆(www cvh.org.cn),让学生主动去检索未知植物,更全面地了解植物形态,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讲述各个药材特别是道地药材的种植以及分布情况时,可以给学生推荐中国药材网(www.ycn.cn)、药材GAP网站(www.tcmgap.com)和中国药材信息网(www.zgyaocai.com)等网站,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药材的最新发展动态、知名药材企业、药材行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就业招聘等信息,培养学生对行业的关注度,树立他们对未来职业发展的信心,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利用网络搜集关于药材原植物生长环境、药材加工、销售、混伪品情况、市场动态等各方面信息,并结合图片,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长见识,同时也有助于巩固他们对所学药材性状特点的了解。

其次,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课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及伴随图、文、声并茂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和海量信息[2,3],使学生能够直观、生动、清晰地看到中药的植物形态、形状特征、显微组织特征、植物细胞形态和颜色等,来最大程度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认识,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帮助增强他们的记忆力。

3 独立设计药材的质量标准,培养综合鉴定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外实践环节安排学生进行教材未收载药材的质量标准设计。我校使用的《中药鉴定学》教材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2版,总论部分详细讲述了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中药材质量标准起草说明[4]。比如,以河南产药材“墓头回的质量标准研究”为题使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学生为了制订合理可行的质量标准,使自己的小课题获得成功,就必须首先做好充分的设计,仔细查阅资料,反复筛选实验方法,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质量标准的设计包括药材的来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别、检查以及含量测定等各个方面,可以综合考察学生的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等多门学科的基本功,学生必须查阅大量的文献、药典和地方标准等才能完成实验设计。通过整个实验过程,从开始设计到方案完成,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真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较好地掌握了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进展。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要因势利导,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和实际操作能力。

4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认药能力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药能力和学习兴趣。首先,参观药草园或者到野外实习认识原植物,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认识药材原植物特征、生长环境、药用部位及特征,学习药材采集和初加工方法,了解药材收购情况。并且唤起他们爱惜植物、保护环境、节约药材的意识。其次,可以组织学生到药材市场,医院药房,医院中药房进行现场学习,使学生亲眼见到各种规格的原药材或者饮片,鼓励学生要多看多闻多品尝,反复对照药材并且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各种切片和粉末,不断实践,将理论知识和药材的实际性状结合起来,加深记忆和对药材鉴定特征的理解。再次,定期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邀请有长期鉴定工作经验的老专家、教授和经验丰富的技工,针对中药材实际鉴别工作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例如野生药材与栽培药材性状的差异、不同规格药材的差异、药材不同加工方法的差异等,使学生能够借鉴老师和前人的实际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 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中药鉴定学是鉴定中药品种和质量,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学科,它关系着中药生产、销售和科研的质量,也关系着中药的疗效和品质[5]。中药来源复杂,种类繁多,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诸多问题,对每味药材进行真伪优劣鉴定是从源头上保证中药用药安全和有效性的基础。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一些药材从业人员因专业知识欠缺而造成药材误用的中毒事例。人命关天,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自己以后工作的特殊性,明白自己所要肩负的责任。同时也使同学们意识到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否则就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另外,及时给学生传达国家对中药产业的重视和科研投入的增加等相关信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对整个民族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才能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还有很多方法和途径,正确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将各种手段和信息合理运用于教学当中,就能提高教学质量,增加教学效果。

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基于中药鉴定学的特点,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提出启发式导课、有效利用网络、加强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药鉴定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药鉴定学,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周效思,魏海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医药导报,2010,7(8):113-114.

[2]王红霞,陈随清.《中药鉴定学》教学应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130):75-76.

[3]王永芳.多媒体教学利弊及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8):106-107.

[4]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2-55.

[5]康廷国.中药鉴定学专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9.

中药鉴定教学 篇2

大 小     药材的大小指长短、粗细、厚薄。要得出比较正确的大小数值,应观察较多的样品。如测量的大小与规定有差异时,可允许有少量稍高于或低于规定的数值。有些很小的种子类药材,如车前子、菟丝子等,应在放大镜下测量。表示药材的大小,一般有一定的幅度。

颜 色

各种药材的颜色是不相同的,如丹参色红,黄连色黄,紫草色紫,乌梅色黑。药材因加工或贮藏不当,就会改变其固有的色泽。很多药材的色调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色调。在描述药材颜色时,如果用两种以上的复合色调描述时,则应以后一种色调为主,如黄棕色,即以棕色为主。

表 面 特 征    指药材表面是光滑还是粗糙,有无皱纹、皮孔或毛茸等。双子叶植物的根类药材顶部有的带有根茎;单子叶植物根茎有的具膜质鳞叶;蕨类植物的根茎常带有叶柄残基和鳞片。白花前胡根的根头部有叶鞘残存的纤维毛状物,是区别紫花前胡根的重要特征。植物香圆未成熟果实或幼果作枳壳或枳实时,果顶具俗称“金钱环”,这一特征是鉴别该种的重要依据。

质 地     指药材的软硬、坚韧、疏松、致密、粘性或粉性等特征。有些药材因加工方法不同。质地也不一样,如盐附子易吸潮变软,黑顺片则质硬而脆。含淀粉多的药材,如经蒸煮加工,则因淀粉糊化,干燥后而质地坚实。在经验鉴别中,用于形容药材质地的术语很多,如质轻而松、断面多裂隙,谓之“松泡”;富含淀粉,折断时有粉尘散落,谓之“粉性”;质地柔软,含油而润泽,谓之“油润”;质地坚硬,断面半透明状或有光泽,谓之“角质”等。

折 断 面     指药材折断时的现象,如易折断或不易折断,有无粉尘散落等及折断时的断面特征。自然折断的断面应注意是否平坦,或显纤维性、颗粒性或裂片状,断面有无胶丝,是否可以层层剥离等。对于根及根茎类、茎和皮类药材的鉴别,折断面的观察是很重要的。如茅苍术易折断,断面放置能“起霜”(析出白毛状结晶);杜仲折断时有胶丝相连;黄柏折断面,显纤维性,裂片状分层;牡丹皮折断面较平坦,显粉性。

对于不易折断或折断面不平坦的药材。为描述断面的形态特征,可用刀切成横切面,以便观察皮部与木部的比例、维管束的排列形状、射线的分布等,有些药材肉眼还可察见黄棕色小点(分泌组织)等。对于横切面特征的描述,经验鉴别也有很多术语,如粉防己有“车轮纹”;茅苍术有“朱砂点”;大黄根茎的星点;何首乌的云锦状花纹等。

气     有些药材有特殊的香气或臭气,这是由于药材中含有挥发性物质的缘故,也成为鉴别该药材主要依据之一,如檀香、阿魏、麝香、肉桂等。对气味不明显的药材,可切碎后或用热水浸泡一下再闻。“

味     每种药材的味感是比较固定的,有的药材味感亦是衡量品质的标准之一,如乌梅以味酸为好;黄连以味越苦越好;甘草味甜为好等等,这都是与其所含成分及含量有密切关系。若药材的味感改变,就要考虑其品种和质量问题。尝药时要注意取样的代表性,因为药材的各部分味感可能不同。注意对有强烈刺激性和剧毒的药材,口尝时要特别小心,取样要少,尝后应立即吐出,漱口,洗手,以免中毒,如草乌、雪上一支蒿、半夏、白附子等。

水 试

有些药材在水中或遇水能产生特殊的现象,作为鉴别特征之一。如番红花加水泡后,水液染成黄色;秦皮加水浸泡。浸出液在日光下显碧蓝色荧光;车前子加水浸泡,则种子粘滑,且体积膨胀。这些现象常与药材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或组织构造有关。

火 试     有些药材用火烧之,能产生特殊的气味、颜色、烟雾、闪光和响声等现象,作为鉴别特征之一。如降香微有香气,点燃则香气浓烈,有油流出,烧后留有白灰;麝香少许用火烧时有轻微爆鸣声,起油点如珠,似烧毛发但无臭气,灰为白色,可资鉴别。以上所述,是药材性状鉴定的基本顺序和内容,在描述中药的性状或制订质量标准时,都要全面而仔细地观察这几个方面。但对具体药材的各项取舍可以不同。

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初探 篇3

【摘 要】 凝集教学资源,博采众长,建设起《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将依据各自的能力和特长,承担《中药鉴定学》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和任务,共同拟定整个团队的长远发展规划,改变目前教师每人负责一门课程教学而导致的教学效果差、学生接受度低的不良局面;通过团队建设解决了任课教师工作、生活、学习三者之间存在的矛盾。

【关键词】 中药鉴定学;教学;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6-0176-02

高校优秀教学团队的组建,在我国本科教学改革中具有政策性需要、客观性需要、本质性需要、主体性需要及内在性需要。这个模式的建立,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前我国高校中依然还存在的传统的“一个人一门课”的教育模式中存在的种种问题[1]。我校的《中药鉴定学》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以下简称药鉴)的主干课程,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一门应用性学科[1]。对于未来要从事中药领域各个行业的学生来说,能否真正学好该门课程,能否准确识别中药材的“真”、“伪”、“优”、“劣”[2],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为进一步获取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提高我校药鉴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加强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为本专业的学生构建起一个系统化的学习平台;为加强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建立一个能帮助全体教职工全面发展的优质平台,组建了《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团队。

1 组建《中药鉴定学》教学团队的意义

1.1 组建教学团队是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 课程教学团队是指由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承担课程负责人,其他教师参与组成,能按照课程的特征,共同商讨,提出规划,共同实施的服务于课程教学工作的团队[3]。我校每个专业都有比较稳定的培养模式,每学期都有相对固定的培养课程。每门课程的变动,都会影响到同学期开设的其它课程的日程和管理。因此,课程开设期间,负责课程的第一责任教师就面临着家庭、日常生活中各种无法回避的问题给工作带来的影响,但本门课程如果有自己的教学团队,则这些问题和矛盾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协调和解决而避免给学校的整体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1.2 组建团队可以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特长 组建团队能博采众长,更加有效地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如教学团队负责人擅长中草药原植物、饮片的鉴别,团队中成员有的在中药材化学成份的分析、提取以及新药研发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的擅长中草药的药理及功效、多媒体的录制、中草药的栽培及学生管理等工作。组建团队后,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将分担给团队内每位成员,以保证让每位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强化自己负责的教学内容。

2 《中药鉴定学》教学团队的管理和发展

2.1 《中药鉴定学》教学团队的构成 团队成员依据工作性质分为三部分,即承担《中药鉴定学》课堂教学任务的成员、承担实验教学任务的成员及课程网站建设与维护成员。课堂教学教师共4人,主要负责自己承担的部分或在其他教师请假时承担相应的教学工作及指导实验、教学实习工作;实验教学3人,主要负责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及开放实验室工作和实习教学工作;网络课程负责与维护2人,主要负责课程录像及课程上网等工作。团队成员除协同完成《中药鉴定学》课程的理论、实验及实习教学工作外,还要定时对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对药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进行及时的探讨,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2.2 《中药鉴定学》教学团队的功能与职责

2.2.1 团队协调,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 依据课程进程及实践与社会的要求,组织团队成员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例依据社会发展和要求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作出相应修改,删减或增加等,依托学校的建设,完善实验室的仪器、投影等软硬件设施。

2.2.2 双向共赢,搭建梯级教学平台,“传、帮、带”培养教学人才 借助学校一类课程建设的平台,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传、帮、带”年青教师,给予年青教师一个较高的起点,及时培养课程的后续接班人。同时,团队的建成,还有利于团队成员协作一致,开展相应的科研工作;并吸引优秀学生参与进来,形成一个不断舍弃旧、老、落后,补充新、强、先进的良性循环。

2.3 《中药鉴定学》教学团队建设的长期发展规划

及时交流,坚持学习,打造能紧跟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教学团队。墨守成规的团队是没有生命力的。《中药鉴定学》团队不仅要将有用的教学资源进行传递与分享,还需要及时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寻找差距和存在的问题,以挖掘出更多的有用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教学资源,共建起一个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适时到兄弟院校调研及派遣团队成员外出学习,讨论并分析本课程与国内兄弟院校存在的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制定具体的措施等。

3 讨论

3.1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首先,课程团队建设之前,教师们各自为阵,导致了每年学校给予的外出进修、学习机会都因教师们是循环课程的独立承担者、无人可替代而与我们擦肩而过。其次,一门课程仅由一位教师讲授,课堂单调、乏味,知识面较窄,学生兴趣不浓。第三,教学任务的无可替代性让承担着一定科研工作的教师们一筹莫展,无论是出差、出国或还是完成科研工作都存在着极大的困难。

3.2 建设教学团队,改变已经过旧的教学方法 建设教学团队之前,我校的《中药鉴定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与其他课程一样:整门课仅由一位教师讲授,授课过程中学生只看幻灯片,听教师讲授相关要点;学期第四周后,学生才开始进入实验室完成相关实验内容;实验课上,教师要带领学生一味一味地看和认药材;期末只考一次,所考内容全为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建设教学团队后,首先改“一课一师”为“一课多师”,即课程由多位教师共同完成,每位教师都有专门负责的部分,从而改变了“一张面孔一学期,一位教师一门课”的让学生感到疲倦的教学模式。其次是药材实物进课堂,即每堂课授课教师都须将药材带到教室,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边听课边观察药材,从而避免了开学第四周后学生才能接触到药材而导致的前面所学的大半内容已经忘记的情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药材性状的印象。其三,实验课上试行了“不讲”的教学方式。即教师不仅不对实验课上所提供的药材进行讲解,而且还不提供实验药材的名称,要求学生凭自己所学知识认出每一味药材,并写出具有个人特色的鉴定依据。让部分爱偷懒的学生“妄图”在实验课上走形式,偷工减料完成实验的心理变成了泡沫。其四,期末分两次考试。即除了传统的卷面考试外,笔者创新地增加了一个“百味药材”的考试,即要求学生在30min内写出教师随机排放在考场内的100味药材的名称,所获成绩最终以30%的比例记入本门课程的总成绩。以上各项改革措施在试行以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曾经沉闷、枯燥的《中药鉴定学》课堂活了起来,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3.3 建设《中药鉴定学》教学团队后取得的成果 建设教学团队后,笔者不仅对专业建设、课程构建、教材、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等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还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工和不定期进行讨论。经过一年的试行,目前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本门课程的多名教师授课所带来的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魅力让学生对课堂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只有让学生对课堂有期待、有兴趣,教师才能真正地将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心里,让他们真正把握住每门课程的精髓所在。其次,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的内容都由相应的教师讲授,内容更加深入、系统,易于接受。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用最短的时间见到成效,因此,流于表面的知识已经不足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而我们改革后每位教师深入研究的领域正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风景。第三,教师们得到了一定的“解放”。在完成自己承担的教学任务后,有了更多时间去学习或完成科研工作。没有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的科研工作作为后盾,任何过旧的知识都将会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解放”团队教师,正是为本门课程注入新鲜血液的有效途径。第四,集众所长,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于及时的解决。“隔行如隔山”,“三人行,必有我师”。“独角戏”不仅难唱,而且常常乏味,而团结协作不仅能轻松解决问题,还能随时带来新鲜的思路和想法,这才是课程发展的真正出路。

总之,《中药鉴定学》教学团队建设以来,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任课教师工作、生活、学习之间存在的矛盾,还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组建教学团队还凝集了现有的优质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师博采众长,及时发现课程教学与社会不相适应的地方而相应地作出有效的改变,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董伟武.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多重需要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3):53-55.

[2]康廷国. 中药鉴定学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3]陈洁.“双元互动”项目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2(S1):57-58.

[4]任利民,刘红梅,马彦周.知识经济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2):64-65.

[5]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31.

中药鉴定技术教学改革探讨 篇4

1 改革教学内容

1.1 理论教学

上篇重点介绍中药材四大鉴定方法的基础知识及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下篇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各论每一章的概述部分, 因为中药鉴定是按药用部位来分类与分章编排的, 在概述中, 把各个部位的定义、各类中药的性状、组织构造及显微鉴别讲透, 让学生掌握, 这样学生就可以对每个具体的药材举一反三, 很轻松地学好[1]。对于具体的每一种中药, 除贵重及剧毒药材详细讲授外, 其余中药材则针对鉴定技术内容枯燥、单调、难记地特点, 将理论教学安排在每章、节所有实训课完毕之后进行, 以复习总结为主, 使学生在已经识别中药材的基础上, 强化对中药重点鉴定特征的记忆。

1.2 实训教学

在教学中实施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 包括校内实训 (在实验室进行) 与现场实训 (在见习单位进行) 。以训练学生药材性状鉴定技能为主, 兼顾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技术的基本技能培训。

2 改革教学方法

2.1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中药鉴定技术是一门以形态教学为主的学科,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使中药材的植物形态、性状特点、理化鉴别及显微镜镜下图像特征用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方式直观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例如, 教材描述的绝大部分是原药材的性状特征, 实验室提供鉴定的往往是饮片, 从原药材到饮片, 其性状特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另一种情况是, 当实验室无法提供伪品药材跟正品药材做性状对比时, 教师可以事先收集中药材及其混伪品药材的图片, 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全面地展示原药材及饮片的鉴定特征, 让他们更好地区别非正品药材中的习用品、伪品和混用品。通过多媒体课件, 教师还可以将大量的信息传输给学生, 此外教师可通过互联网将丰富的药学前沿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 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富有启发性、真实性。

2.2 强化性状鉴定技能训练

基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为中药鉴定的四大鉴定方法, 其中性状鉴定也称传统经验鉴别, 是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等十分简便的方法来鉴别中药材的外观性状, 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而中等中医药学校培养的是从事中药行业的一线业务人员, 熟练掌握性状鉴定技能对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 本着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 在实践教学中, 重点强化学生的性状鉴定技能训练, 同时兼顾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技术的基本技能培训。

2.2.1性状鉴定技能训练

按药材在临床的使用频率为标准, 将其有关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及了解。贵重及剧毒药材则主要使用多媒体课件或药材标本进行讲授。其中掌握类药材为临床常用且在本章节具有代表性的2~3种药材, 教师详细讲授药材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及性状鉴定特征。其余大部分临床常用的中药列为熟悉药材,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该组药材的名称, 接着在实物投影仪上对药材的主要性状鉴别特征加以点拨指导, 随后在课堂上发给学生样品, 让学生对照书本独立观察、鉴别, 教师在旁边给予辅导。了解类药材为饮片,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通过比较、分类、对照工具书对这类药材进行鉴别, 定出每种药材的名称, 并派出小组代表, 在课堂上讲演性状鉴定的结果及依据。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 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强调了每个学生在团队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较好地消除了以往学生在实训当中“晃晃、摸摸、看看、抄抄”了事的现象。

2.2.2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技能训练

显微鉴定法通常应用于性状相似、不易区别的多来源中药材, 破碎和粉末状的中药材以及用中药的粉末制成的丸、散、片、丹等中成药的鉴定, 而一些简单的理化鉴定在临床常用中药鉴定方面具有实效, 如用马铃薯伪造成的天麻饮片, 只要用碘试液就可检验出来, 正品天麻饮片加碘显紫红色至酒红色, 而伪品则显蓝色。所以强化性状鉴定技能训练固然重要, 而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技术的基本技能培训也不能忽视。这2项技能的训练, 主要是以学生操作为主, 教师通过视频数字显微镜演示, 加强个别辅导。接受实训的学生都能熟练使用显微镜和理化鉴别常用的仪器设备, 并可学会常用中药的显微和理化鉴定技术, 同时能书写正规的检验记录和鉴定报告。

2.3 注重现场实训教学

定期组织学生到教学医院、药厂、医药公司见习是实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利用实习基地的资源既弥补了教学设备的不足, 也实现了学生与生产实践零距离接触。另外, 我们还不定期地聘请上述实习基地的专家对药物的生产、流通、服务、管理的新进展进行专题讲座。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开拓他们的视野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 改革实训考核方法

实训考核是检查学生能否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一种手段, 我们改期中和期末考核为3级达标测评 (课堂测评、平时考核和技能训练测评) , 大大增强了教学反馈的即时性和教学过程的可控性, 促进了学生学习水平的整体提高。

3.1 课堂测评 (占实验总成绩的20%)

课堂测评在学生学习完每一类药材后随堂进行, 采取实际操作和口试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参加考核时随机抽取该类药材中的任意5种, 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真伪鉴别及品质评价, 并回答教师对该类药材基本知识的提问。通过课堂测评, 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该类药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实践训练的积极性。

3.2 平时考核 (占实验总成绩的20%)

教师主要是通过检查学生预习实验的情况、实验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及操作规范、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等, 对学生作出评价。平时考核既能促使学生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 教师也可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情况, 有利于教与学的双向反馈。

3.3 技能训练测评 (占实验总成绩的60%)

这是实训考核的重头戏, 考核内容分性状鉴定及显微鉴定2部分, 性状鉴定占80%, 学生随机抽取50种中药材, 单独完成真伪、优劣鉴定。显微鉴定则主要考核学生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进行药材粉末鉴定的技术。通过严格的实验训练, 学生技能考核的一次通过率为95%以上。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教学改革尝试, 我们发现作为新时期的教师, 只有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实用技能, 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值、学有所用, 才能在中药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

参考文献

中药鉴定学辅导:动物类中药鉴定 篇5

鉴定动物类中药,要具有动物学的分类和解剖的基础知识。其方法与植物药一样,对于药材是完整的动物体,可根据其形态特征,进行动物分类学鉴定,确定其品种,如蜈蚣、土鳖虫、金钱白花蛇等;对于药材是动物体的某一部分,如羚羊角、龟甲、骨类(豹骨、猴骨等)和贝壳类(石决明、牡蛎等)药材等,鉴定时主要靠性状鉴定以辨别真伪优劣,必要时可进行显微磨片观察;对去皮蛇类药材可进行脊椎骨或鳞片的形态和组织切片观察;对海狗肾类药材,除一般形状鉴定外,还可采用x光拍片,观察阴茎骨的形状和大小加以鉴别;对有些采自动物体的分泌物和生理、病理产物的药材,如麝香、牛黄、蟾酥等,除一般性状鉴定外,主要靠显微和理化分析,以防伪充或掺假。鉴定牛黄除用传统经验鉴别方法外,还要用显微观察或红外光谱等来考察纯度防止掺伪,同时要做主要成分胆酸、胆红素的定性定量分析;对有的动物产物,如蜂蜡、虫白蜡等,还应测定其熔点、溶解度或酸值、皂化值等以控制药材的质量。

值得指出,动物类药材的主要成分不同于植物类药材,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主要包括氨基酸、动物肽毒、酶及糖蛋白等,许多都是动物药的主要有效成分。现已有大量报道,利用它们含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和性质的不同,用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电泳法可成功的把动物药材与类似品、伪品区别开来。如阿胶的鉴别,不但可用上法进行,采用蛋白质等电点检测法或蛋白质运动粘度法进行鉴别也均获得成功。

中药鉴定教学 篇6

【摘要】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加入PBL教学模式元素,以贝母教学为例阐述PBL教学模式在生药学教学中的应用,并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反思。笔者通过在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中引进PBL教学模式,充实了现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思考中学习,学习中思考”的教育理念,取得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PBL教学;教学模式;中药鉴定学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8-0103-02

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院校中药专业的专业课之一,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中药质量鉴别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中药鉴定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1],授课过程要求教师要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动向,并不断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丰富课程内容,将现代分析技术和传统中药鉴别经验结合起来,提升教学效果。中药鉴定学主要是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应用药用植物学、动物学、中药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中药鉴定学信息量大、知识点散杂、易混淆内容多、类似品种难以鉴别。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而学生“课上呆萌记、课下全不知”的现象,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多,易学难记。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接受并理解大量的中药鉴定学基本理论知识,是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弥补现有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在现有教学中应用了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Problem Based Leaming,PBL),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传统教学模式与PBL教学模式的对比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老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多为老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往往被忽视。其特点是教师口授,学生耳听,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其存在教学偏理论、书本知识陈旧、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弱、积极性被抑制、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不足。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入适应新课改要求的高效课堂模式元素势在必行。

PBL英文全称为Problem 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中,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2]。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其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而不只是纯粹的探索和发现,同时它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强调外部支持与引导在探索学习中的作用等,关键要素包括作为导向的问题、团队合作与自主学习、教师指导、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其精髓在于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手段,因具体问题不同而产生变异,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将得到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得到发展。具有使学生思维不受限制、主动性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及互动交流能力得以培养、学会掌握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优势。

2传统教学在中药鉴定学中的应用

中药鉴定学对于未来要从事中药领域各个行业的学生来说,能否真正学好该门课程,准确识别中药材的“真”、“伪”、“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3]。但《中药鉴定学》是一门教师难讲学生难学的课程。主要原因一是课程内容多,二是外部形态或显微结构近似的药材很多,学生难辨,三是在讲述的过程中,每味药材都仅涉及原植物、性状等几个方面,难免有枯燥重复之嫌。就每一味药材的教学过程而言,《中药鉴定学》传统的教学顺序都是先简单介绍该药材的历史渊源,接下来依次介绍该药材的原植物鉴别(或无)、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化学成份及相应的理化实验鉴别,最后是该药材的性味及功效。在这几部分内容中,几乎每个学校都是侧重于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粉末鉴别和理化鉴别这四部分内容,其它部分都只作为辅助部分,通常在课堂上只是简单提及。

3PBL教学在中药鉴定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模式是直接从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来组织教学,将知识的学习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的学习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在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中,如何通过问题的巧妙设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解决问题、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现以百合科药材——贝母(川贝、浙贝)的教学为例阐述PBL教学模式在中药鉴定学中的应用情况[4]。

贝母是常用的化痰止咳药。也是中药鉴定学教学过程中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因此,“川贝母、浙贝母”这章节是中药鉴定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如何使学生掌握该内容也是评判教学方法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章节重点,将“贝母”主要的学习内容划分4个部分:贝母的品种、来源、产地和加工,贝母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贝母的鉴定,贝母的功效,并在学习过程中全程渗透PBL教学方法。

①贝母的品种、来源、产地和加工。中药鉴定学课本主要阐述川贝母、浙贝母,附湖北贝母、平贝母、伊贝母,且分别描述了其产地。为了加深学生印象,由古籍记载:清代学者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载“贝母有甜苦之分;有川象之别。《百草镜》云:出川者曰川贝,出象山者(作者注:浙江一带)名象贝。川产者味甘,间有微苦,总不似他产之一味苦而不甘者也。入药能补气化痰而不寒,虚人宜之。象贝一味苦寒……贝母川产味甘,最佳;西产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引出问题:1通过古籍记载,贝母的品种是单一的么?2其来源分别是什么?3其产地都分布在哪里?在3个问题的指引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由于过度开发和环境变化导致贝母的产地发生改变,学生不但掌握了贝母的产地,而且了解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在贝母的加工内容上,设计的问题为“为什么浙江磐安“浙八味”特产市场禁止浙贝母入市?”。通过案例和问题的提出,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既可掌握贝母的加工方法,同时也了解到禁止硫磺熏蒸中药材,进而产生加强对中药材质量监管的意识。

②贝母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中药鉴定学课本论述贝母主要化学成分为生物碱类。根据化学成分,问题设计为“贝母的药效学活性部位在总生物碱。各种贝母的所含生物碱种类一致么?主要生物碱单体分别是什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提取贝母化学成分,观察实验现象,课后查找资料,了解生物碱的特点。结合实验教学和问题使学生掌握贝母的化学成分,并掌握贝母的理化鉴定方法。

③贝母的鉴定。给学生提供几种贝母的实物,提出问题“所提供的几种实物贝母存在哪些差异,各具何特点?有哪些专业术语可以对其性状进行描述?”并鼓励学生扩展增加了药材真伪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等方法亲密接触药材,结合查阅资料,解答该问题的过程,学生将掌握贝母的性状特点及其重要的经济价值,丰富了学生对贝母这个品种的认识,进一步延伸学生会懂得生药鉴定的重要性。

④贝母的功效。利用《芈月传》中的情节,设计问题为“黄歇在街上偶然听见药商和采药人谈论女医挚难缠之事,采药人说:上次店里给她准备了川贝母,她说那是北贝,药性差,材料不好,她只用松贝和青贝,其他的不要。为什么,贝母的不同品种药效存在哪些差异呢?”通过查找资料,学生会川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性微寒,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燥咳或干咳少痰。浙贝母、湖北贝母性寒凉,偏于清热化痰。土贝母散结消肿,用于乳腺炎、淋巴结核等。临床上应注意区分使用。

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和解答,使学生掌握贝母教学内容的同时,加深了对中药鉴定、资源保护和对症下药等方面的认识。很好地达到教学的效果。当然与传统教学法相比,PBL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和资源,主动地寻找问题的答案。因此,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可以预先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将要讲授的内容。例如[BF],“[BFQ]贝母”的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将《芈月传》中的情节放映给学生,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后复习和思考对于课程学习同样重要,既可巩固课堂知识,又会引发学生深思。

4教学反思

本次 PBL教学选取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贝母为例,且这一知识点与为岗位密切相关且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更能切合学生工作岗位的需求;该课程中采用PBL教学法,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思考中学习,学习中思考”的教育理念;老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学习,并不再是不强调教学生什么,而是以虚拟或实际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开展以小组合作的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乐于思考,勇于分享,提高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

PBL教学模式拥有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优点,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思维及知识水准,教师应该突出过程性评价,避免学生对所设计问题的结论随意拼凑,疲于应付。PBL的教学模式需要学生主动进行批判性思考,改变其被动地学习各种事实性知识的习惯,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让小组成员要以积极的影响促进交流,教师合理评估每一位小组成员作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青青.中药鉴定学教学方法初探[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9):135.

[2] 陈川,黄亨建,刘锦琳,等.以问题为导向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初探[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2):311-313.

[3]张丽梅,杨灿光,沈勇,等.关于提高《中药鉴定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4):37,39.

[4]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94-200.

中药鉴定教学 篇7

关键词:中药性状鉴定,实践教学,教学效果

中药鉴定技术主要的任务之一是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 保证人民用药的安全与有效。在中等职业教育中, 药剂专业结合工作岗位重点是用性状鉴定方法鉴定中药饮片的真伪优劣, 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 更要重视实践教学, 加强对学生辨别中药饮片技能的培养, 否则学生对中药只知其名、不识其物, 不能适应日后工作。解放思想, 重视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中药性状鉴定实践教学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性状鉴定方法的操作, 识别中药饮片。但中药饮片品种多, 名称、外观容易混淆, 如何让学生快速辨认中药饮片、提高中药性状鉴定实践教学的效果?哪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笔者在中药性状鉴定实践教学中进行改革探索, 坚持突出教师主导作用,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做到“教-学-做”一体。

1 方法

1.1 展示中药主要特征, 使学生快速辨别中药

在中药性状鉴定实践教学中, 坚持要求学生在实训课前预习和复习, 布置学生把理论课学到的主要功效和特征写在书本目录里, 让学生一目了然, 方便记忆。上实训课时, 笔者改变过去在讲台提问的做法, 走到每组学生中间, 注意从以下各方面提问并及时展示各中药饮片最重要的性状特征。 (1) 鉴别俗语:老药工归纳的鉴别俗语既生动又形象, 如大黄的“星点”、松贝的“怀中抱月”、防风的“蚯蚓头”、党参的“狮子盘头”等。 (2) 特殊形状:如白术的如意状、川芎的蝴蝶状、三七的疙瘩形、辛夷的毛笔尖头形等。 (3) 表面特征:如牛蒡子紫黑色斑点、天麻点状潜伏芽排列的环节、络石藤点状皮孔等。 (4) 颜色:如紫苏的紫色、丹参的棕红色、黄连的黄色等。 (5) 质地:如防风体轻松泡、玄参质硬、黑顺片角质状等。 (6) 断面:胡黄连断面有4~10个黄白点状维管束排成环、鸡血藤断面有3~8个偏心性半圆形环, 随偏向一侧、大血藤皮部有6处嵌入木质部等。 (7) 气:如肉桂、桂枝、香加皮气香浓烈。 (8) 味:如五味子五味俱全、甘草味甜特意、龙胆味极苦等。 (9) 水试:丁香入水萼管垂直下沉、胖大海以水浸泡能膨胀呈海绵状达原体积8倍、红花入水水变金黄色等。 (10) 火烧:海金沙用火烧有爆鸣声及闪光、青黛用火烧有紫红色烟雾等。因为有了这样的复习提问和特征的展示, 学生能听到也能看到, 然后再进行性状鉴定实训, 能快速辨认中药, 也说明磨刀不误砍柴工。

1.2 分门别类找区别点, 区分容易混淆的中药

在中药性状鉴定实践教学中, 发现学生虽然能快速辨认中药, 但过后很容易混淆, 经常“张冠李戴”, 因此笔者在每次实训课和总复习课中, 坚持指导学生按以下分类排放中药饮片, 再找出各药的主要区别点。 (1) 根细的中药:如龙胆、威灵仙、紫菀、茜草、细辛等。 (2) 白色的中药:如山药、葛根、天花粉等。黑色的中药:如玄参、地黄、黄精、肉苁蓉等。 (3) 名字相似的中药:如牛膝与川牛膝、半枝莲与半边莲, 桑寄生与槲寄生, 黄连与胡黄连, 白术与苍术, 佩兰与泽兰、白及, 白芷与白芍, 白芍与赤芍, 附子与白附子, 鸡血藤与大血藤等。 (4) 外观相似的中药:如薄荷与荆芥, 穿心莲、广藿香与益母草, 郁金与莪术, 泽泻与三棱, 半夏与水半夏, 紫苏子、菟丝子与沙苑子, 地骨皮、五加皮与香加皮, 青蒿与黄花蒿等。如此分门别类、对照实物, 容易混淆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除帮助学生找出区别点, 还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快速记住区别点, 如佩兰与泽兰主要区别点是前者茎圆柱形后者茎方柱形, 告诉学生可以记为泽方佩圆, 青蒿与黄花蒿区别是前者叶多为二回羽裂后者多为三回羽裂, 可以这样记:青蒿药名2个字是“二回”, 黄花高药名3个字是“三回”等, 这样的提示,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学生很快就能区分容易混淆的中药饮片。

1.3 别具一格的标本墙, 能巩固学生辨药能力

在实训课后要求学习委员把中药饮片装进透明的小塑料袋里, 写上药名和功效, 用细绳一排排整齐订挂在教室的后墙上, 按药用部位分类, 把容易混淆的中药排在一起, 不仅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而且让学生每天都能看到这些中药, 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利条件。笔者经常利用下课时间利用标本墙指导学生辨别中药饮片, 使学生不断巩固辨药能力。

1.4 实行检测提问制度, 确保学生人人能过关

在中药性状鉴定实践教学中, 每次实训课都坚持认药测验, 并记录成绩, 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 确保学生人人过关。请假的学生也不例外, 课后都要补认药的测验。让每位学生都能说出所学中药饮片的名称并随机提问某个中药有什么重点特征, 避免学生死记硬背, 而不知从重点特征去识别中药饮片。

2 结果

在药0801、0802、0803班中药性状鉴定实践教学中, 采用以上方法进行实践教学, 期末操作考核时, 规定每位学生在20分钟内正确识别100种中药饮片, 结果均取得良好成绩 (见表1) 。

高等院校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浅谈 篇8

1 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与教学学时

中药鉴定学重在培养学生丰富的中药来源鉴定与性状鉴定知识, 熟练利用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的知识及综合分析鉴定问题的能力。基于此, 教师的教学应该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三大块。

教学内容是课程教学的核心。我校中药鉴定学课程的总学时是50学时, 其中理论学时为30学时。由于课时较少, 笔者认为理论教学应整合药用植物学的基础, 着重讲解传统的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四大鉴定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 “授之以渔”;对于诸多中药的鉴定各论, 要以重点、难点带动一般, 由点及面;及时介绍新理论、新技术、新手段、新成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应向学生补充介绍今后的研究方向及可能使用的研究手段;可编写部分教学参考书、典型案例等, 供学生课后阅读。中药鉴定学发展到现在, 除了上述传统四大鉴定体系外, 还包括分子生物学, 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要求中药鉴定学课程的教学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内容, 而应当及时通过选修课或者定期讲座等形式增补本学科及相关交叉学科的新理论与最新的实验技术, 如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中的新理论和相关DNA分子遗传标记、RAPD、PCR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高效毛细管电泳 (CE) 等技术, 以保证培养的人才有较高的专业起点。

实验教学主要是为了巩固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因此实验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实际工作需要, 系统安排传统的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等基本技能、基本知识, 适当补充TCL、UV、LR、HPLC等内容的理化鉴定。另外要增加少量新发展起来、较成熟的实验方法, 如分子生物学鉴定、指纹图谱鉴别等, 使实验教学内容与当代科学研究水平同步, 以防目前实验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节。

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查找参考书籍, 核对标本, 把书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并要求学生制作蜡叶标本, 收集药材干标本。野外实习则要求学生认识300~400种药用植物, 实习结束前进行现场100种药用植物的考核, 使其将来源鉴定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2 充分利用网络课程与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网络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及其日益普及的情况下, 充分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并将其作为教学信息, 不仅可对理论教学进行有益的补充, 也可培养教师和学生适应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能力[2]。我们从理论学习和实践模拟的教学需要出发, 将中药鉴定学网络课程划分为课程学习、相关知识、教学资源、仪器设备、模拟测试和师生互动等模块。例如, 由于中药鉴定学与药用植物学、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学科之间联系紧密, 我们在“相关知识”部分安排了以上相关学科内容, 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利于其进行拓展学习;考虑到中药鉴定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我们在“教学资源”部分提供了大量的课件、图片、视频、设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如组织制片技术、显微测量技术等生动、形象的动画、视频表现, 增强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直观感受;对网络课程的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扩大其知识面、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提高其查阅和分析文献能力。同时, 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增加信息容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且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做成直观、生动、形象的课件, 能直观、生动地把原植物及其性状特征、显微特征、其化学成分结构式、理化鉴别结果等表现出来, 图、文、声并茂, 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便于其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3 注重实验教学, 强调能力培养

在教学大纲中只有20个实验学时、分5次实验的要求下, 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 我们综合一些验证性小实验成复合实验, 让一次实验能安排尽可能多的方法、技术的实践以及多种仪器的使用, 使学生一次实验就能掌握多种方法、技术, 熟悉多种仪器的操作, 验证、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另一方面, 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即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小组间讨论, 提出理论依据, 做好充分的实验设计, 反复筛选实验方法, 选用实验设备, 确立考查指标, 并不断地修订、完善实验方案, 完成实验过程, 写出实验报告, 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得到实验结果。从开始设计到最终结果, 不用条条框框固定学生的思维, 给予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学生遇到问题时, 教师不是立即告知答案, 而是要求他们再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 学生通过实践, 由浅入深地发现、解决了问题, 调动了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提高了团结协作、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现场教学

结合中药鉴定学自身特点, 在理论及实验教学之外, 我们在校园内开辟药用植物资源圃, 主要种植常见常用的中药资源, 并由学生自己分组管理;同时在校外开辟实习基地, 种植大量药用植物, 供学生教学、生产实习用;此外安排学生参观校外药用植物园, 采集标本, 并将标本加以整理, 制成蜡叶标本, 随学随用, 并请经验丰富的管理员讲解, 课后由学生写出总结、体会, 通过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 中药鉴定学是一门传统性兼具发展性的学科,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中药鉴定学同样被赋予新的内涵, 其中药品种不断扩大、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研究手段不断更新、研究水准不断提高, 因此, 本学科教学内容应不断更新、补充, 教学模式应不断向开放式、多元化、信息化方向改进,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将其发扬光大。

摘要:在高等院校中药鉴定学学时普遍减少的情况下, 为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质量, 从课程教学的内容、方法、网络课程建设、实验与现场教学等方面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尝试与思考, 以求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关键词: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教学内容,网络课程,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康庭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

中药鉴定教学 篇9

关键词:中药鉴定学,中药标本,多媒体,教学模式

中药鉴定学(Authent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一门应用学科。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以学习中医沿用的常用中药为主,继承传统鉴别经验,学习现代鉴定方法,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1]。其中“传统的鉴别经验”即是指中药性状鉴定,是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鉴定方法,来鉴定药材的外观性状,包括大小、形状、表面、断面、质地、气、味、水试和火试等十个方面的内容。中药性状鉴定具有很强的经验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能仅讲授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紧密联系实际。我校中药鉴定教研室的教师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形成了中药标本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将这种教学模式和经验总结如下。

1 采用中药标本与多媒体课件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中药标本包括中药材和饮片标本,具有真实性强、包涵信息量大的特点,能够直观地反映中药的性状特征,是中药鉴定学课程很好的教具。我校中药鉴定课程一直采用将中药实物标本带入到理论教学课堂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到天麻等经过蒸制的药材断面“角质”时,学生会问什么是角质,当给学生展示实物标本时便会理解“角质”的特征。同时也发现采用实物标本教学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弊端,这主要是因为用于中药鉴别的性状特征往往是在中药表面或者断面某一较小范围内的外观特征。例如大黄根茎断面有“星点”,这一特征是大黄区别于伪品——土大黄的主要特征之一,但“星点”的大小不到1cm,学生很难在教师讲授“星点”的同时看到教师所持的大黄标本上相应的特征,这就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多媒体课件把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集成,使他们融为一体并赋予它们以交互特性,因此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良好的交互性[1]。在中药鉴定课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具有典型特征的中药标本图片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并且以放大的图片为载体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能够让学生实时地掌握中药的性状特征。多媒体课件的这些特点可以补充以往采用单一中药标本教学的不足,但多媒体课件也无法代替实物标本,因为多媒体课件不具有实物标本所具有的真实性,也不能传递中药的质地、气、味等性状特征。因此在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中将中药标本与多媒体课件结合起来,可充分体现二者的优点,补充各自的不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

2 中药标本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应用

2.1 中药标本的应用

中药标本应具有代表性。由于采收、加工和贮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所有中药个体均能体现所有的中药性状特征,因此在选择中药标本时应注意选择能够代表所描述性状特征的标本。例如厚朴和牡丹皮的内表面在放置一断时间后会因挥发性成分析出形成细小的结晶,但又随放置时间的延长而消失,因此在讲述上述两味药材内表面具有结晶的特征时,就要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药标本。

中药材标本与饮片标本结合,能够基本上包涵性状鉴定的所有信息。中药性状特征描述的不仅是外观形状特征,还包括断面特征,而药材的断面特征在中药饮片中体现地更为明显。例如大黄、商陆、何首乌等根和根茎类药材具有异常的组织构造,在宏观上分别体现为横切面上具有“星点”、“罗盘纹”、“云锦花纹”等传统鉴别特征,这些特征在饮片中尤为明显。因此将个子中药标本与饮片标本结合,能够反映中药的形状、大小、颜色、表面、断面、质地、气和味等几乎所有的性状鉴定信息。

注重伪品标本在教学中的应用。鉴别中药的品种是中药鉴定的主要任务之一,只有真正掌握正品和伪品的特征才能辨别中药的真伪、确定中药的品种,因此在中药鉴定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给学生讲授和展示中药伪品标本。例如天南星科菖蒲的干燥根茎称水菖蒲,在湖北、湖南、辽宁和四川等地区充当石菖蒲使用;两者均具芳香气,表面具环节。但前者节间较长(超过1cm),断面疏松似海绵;后者节间较短(不到0.8cm),断面呈纤维性。仅从理论上讲授两者的区别学生很难领会长短的差异以及疏松与纤维性的差别,而通过伪品水菖蒲与石菖蒲标本的比较学生便会深刻理解两者的差异,从而能够鉴别石菖蒲药材的真伪。

中药标本作为中药鉴定学的主要教学用具,要保证每个学生均能详细观察到其特征,在讲授每味药之前将该药标本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传看。这样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学生可对照自己手中的实物标本观察和理解相应的性状特征,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为了巩固学生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在理论讲授之后的实验课上,将所有讲过的中药标本展示给学生;学生可以自己观察比较,更深入的地理解中药性状特征。

2.2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整体图像与局部放大图像(包括视频及动画)有机结合。多媒体课件由于其丰富的表现力和交互性,应用于中药鉴定学课程是现代化教学的必然趋势。同时因为多媒体课件采用大屏幕展示,能够弥补中药标本较小学生看不清楚的缺点,这就要求用于多媒体课件的中药材及其饮片的图片要将整体图像与局部放大图像有机结合,通过整体图像体现每味中药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等性状特点,而通过局部放大图像体现中药表面或断面某些较小的性状特点。例如中药防风的根头部具有明显密集的环纹,传统称之为“蚯蚓头”,是防风的主要鉴别特征之一,只有通过根头部的放大图片才能清楚地看到。

应用原植物或动物图片加深学生对中药的理解。中药材多来源于有生的植物或动物,原植物或动物的形态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药材的性状特征,尤其是来源于原植物地上部分的药材,包括全草、叶和花类药材等。例如洋金花花冠裂片有短尖、短尖下有明显的纵脉纹3条,药材因干燥皱缩较难体现这些特征,而洋金花原植物具有明显的上述特征;再如2010年版《中国药典》收栽麻黄原植物有3种,这3种麻黄药材可以根据其叶的形态明显区分开,因此3种麻黄原植物的形态对于理解3种麻黄性状的区别具有重要的作用。

2.3 考核方式

考核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方式,合理的考核方式能够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从而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中药鉴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掌握常用中药的性状鉴别特征,这一目标的根本是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常用中药300种。针对这一培养目标我们采用实践性强的辨认药材的考核方式,具体做法是从约300种常用中药中选择20种中药,涵盖了根及根茎、茎木、叶、花、果实、全草、动物和矿物等不同药用部位的药材,将所有药材混合包成一包,要求学生能够从中辨认出所有药材,并写出每味药材的名称、来源和主要性状鉴别特征。考核成绩以20分计入期末总成绩中。这种辨认混合药材的方式增加了考试的难度,达到了督促学生学习的目的,而高的分数比例充分体现了中药性状鉴别的重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

3 教学效果

以前学生一直反映中药性状鉴定的学习内容枯燥难记,而采用中药标本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形象化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大大提高。主要体现在课堂上,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直观地观察到中药图片和标本的特征;课间学生经常拿着中药标本向教师询问尚有疑惑的知识点。

从多年来的考核结果看,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大部分学生能够从混合药材中辨认出15味以上药材,约有10%的学生能够辨认出所有20味药材。另外,从我校毕业的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在鉴别中药方面表现突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4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目标

4.1 标本需不断更新

为了满足教学的需求,我校中药鉴定教研室成立了独立的标本室,收集了中药正品和伪品标本500余种。其中不乏一些贵重中药标本,如天然牛黄、麝香、羚羊角、西红花和冬虫夏草等。但这些标本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损耗,而且一些标本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品质也有所下降。为了能够给学生展示具有代表性的中药标本,必须不断更新已有的标本种类,在这方面仍有待提高。同时,伪品标本在中药鉴定教学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伪品标本在市场上流通有限,较难收集,因此拓宽伪品标本的收集途径、增加伪品标本的种类和数量仍是我们重要的目标。

4.2 图片数量和质量仍需提高

多媒体课件中的中药图片的作用是配合中药标本清楚地展示中药各方面的性状特征,理想的中药图片应是课堂所展示的中药标本的照片,这有助于对照图片理解中药标本的性状特征。目前课堂上讲授的所有中药品种均配有图片,但这些图片仅有少部分是所用中药标本的照片,大部分是从中药材相关书籍中扫描的图片,扫描图片的缺点是可能与中药标本的特征有一定差异,而且扫描图片的清晰度较差。因此,今后要在收集大量中药标本的基础上,拍摄所有标本的整体图片和局部放大图片,提高图片的数量和质量,使中药标本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康廷国.中药鉴定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

中药鉴定教学 篇10

教学实验设计:

分组情况:2008级药剂专业班学生共74人, 分为2个组, 每组37人。按学号1~37号学生分为A组, 38~74号学生分为B组。

教学过程:运用白芍样品进行性状鉴定教学, 要求A组在完成性状鉴定时用铅笔绘出白芍横切片简图, 并将鉴定内容在图上进行标示, 当天上交作业。B组则不作要求。

检验:分先后2次检验, 分别于教学第一周后和第四周后进行, 比较和判断绘图教学与非绘图教学的教学效果有无差别。

第一次检验:一周后对所学白芍性状鉴定内容进行测验, 检测知识点为:表皮颜色 (10分) 、皮部 (厚/薄10分, 颜色10分, 纹理10分) 、形成层环 (明显/不明显10分, 颜色10分) 、木部 (颜色10分, 纹理20分, 有无髓/有无木心10分) 。

结果:为A组最高分100分, 最低分80分, 平均分为93.10分。B组最高分85分, 最低分55分, 平均分为74.43分。

分析:A组与B组分数做2组样本均数比较 (t检验) , 2个总体均数不相等, A组与B组有明显差别, 即做绘图作业的A组成绩明显优于未做绘图作业的B组。

第二次检验:4周后对所学白芍性状鉴定内容进行测验, 检测知识点、分值与第一次相同。

结果:A组最高分100分, 最低分60分, 平均分80.95分。B组最高分85分, 最低分25分, 平均分58.11分。

分析:A组与B组分数做2组样本均数比较 (t检验) , 2个总体均数不相等, A组与B组有明显差别, 即做绘图作业的A组成绩明显优于未做绘图作业的B组。

讨论: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把学生从学习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 把所学的知识通过绘图这种形式, 把药材样品的性状经过眼→脑→手, 完成了作图。在绘图和进行标注图示的过程中, 又形成手→眼→脑这一认知模式, 使记忆深刻。经过第一周后和第四周后的先后2次检验, 说明有学生参与的作图教学, 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比较牢。二、学生所做好的绘图作业, 图文并茂, 利于学生日后复习。三、绘图过程中, 不必强求学生要画得像素描写生一样好, 能画简图就好, 但必须要将能看到的性状特征绘出, 并要求一定要进行文字解说和标注。在中药材的性状鉴定教学过程中, 建议教师运用这种教学方法, 相信大家都会取得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绘图作业,中药性状鉴定,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中药材新品种通过鉴定 篇11

该品种种子萌发率达65%~85%,所生产的药材根形好,临床有效成分皂苷总含量在2%以上,1年生种植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70~90公斤,比其他北柴胡品种增产40%以上。(北京)

番茄果实似油桃,奇!

河南省郑州市蔬菜研究所番茄研究室(邮码:450005,电话:0371-8797250-8011)应芳卿副研究员,前不久利用负离子导入技术选育出了一种商品化价值较高的番茄新品系。

这种番茄的叶子完全皱缩,叶片细而碎,角质化明显。其果实呈高圆形,顶端明显突出,外观似油桃,大小也和油桃差不多,可用于培育水果型番茄和改良现有品种的果形指数。(河南程芳)

湖南选育成功茶树新品种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邮码:410128,电话:0731-4617837)刘富知教授等人,前不久选育成功茶树新品种——湘妃翠。

该品种移栽成活率高、生长势强,成园快,栽后第3年即可采茶,第5年每667平方米(1亩)产鲜叶533公斤,能忍受-11℃的极端低温,抗病性强,夏、秋茶无或少苦涩味。(湖南陈会民)

叶菜专用甘薯新品种育成

福建省农科院耕作所(邮码:350013,电话:0591-7572407)前不久选育成功叶菜专用型甘薯新品种——福薯7-6。

该品种每百克鲜叶维生素C含量为14.87毫克,粗蛋白质含量为30.79%,嫩叶煮熟后颜色翠绿,适口性好,无苦涩味,667平方米(1亩)产嫩叶(含茎尖)2500公斤左右。(福建李伟星)

安徽新稻种通过审定

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邮码:230031,电话:0551-2160297)培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协优9019”,最近通过了安徽省品种审定。

该品种集高产、优质、抗病、抗旱于一身,平均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601.5公斤,有8项指标达部颁一级优质米标准。(安徽葛如江)

新型优质小麦研制成功

天津市农科院农作物研究所(邮码:300192,电话:022-27327371)王继忠主持的“优质面包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与开发”项目,前不久通过了天津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

“津强1号”的粗蛋白、湿面筋、沉淀值、吸水率等10多项指标达到了国家一级强筋小麦的标准。用这种小麦作为原料制作的面包,体积大、孔隙均匀,口感佳。(天津阿津)

花生新品种问世

我国首个富含白藜芦醇的花生新品种“珍珠红一号”,前不久由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邮码:510640,电话:020-87597315)选育成功,并已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

中药鉴定教学 篇12

关键词:实践型高校,中药鉴定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类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在总结古代经验鉴别和性状鉴别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显微技术和成分分析技术对中药材的真伪优劣进行区别的一门实践性学科[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中药鉴定的重心逐渐由传统真伪鉴别转向以药材有效成分含量为控制指标的现代品质鉴别。针对目前人才市场上对现代中药鉴定实践型人才的需求,注重培养技术类人才的实践型高校应及时对中药鉴定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本文围绕中药鉴定学教学方法进行阐述,为该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1. 沿用经验鉴别激发学生兴趣

中药材的经验鉴别方法是古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的极具中华文化特色的知识财富,不仅能够形象的将药材的鉴别特征描述出来,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趣味性。比如描述人参的“雁脖芦”、“疙瘩体”、“珍珠须”;描述冬麻的“鹦哥嘴”;描述三七的“猴头”、“铜皮铁骨”;描述党参的“狮子盘头”;描述板蓝根的“金井玉栏”;描述牛黄的“挂甲”等。短短的几个字对这些药材的主要鉴别特征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这些方法很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

2. 应用多媒体及实物教学

多媒体在教学中已被广泛运用,其能够通过图文视声等多种途径将知识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这一特点备受广大师生的青睐[2]。在中药鉴定教学中,尤其是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这两个模块中,应用多媒体和实物进行演示,将药材的特征直观的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增强记忆。比如对乌头多角形形成层和“V”字形维管束显微结构的多媒体展示,这种方法改变了课堂讲授的抽象和乏味,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

3. 注重对比讲授

中药材中存在很多易混淆品种和伪品,这些品种大多来源相同或相近,形态较为相似,不容易进行区分。比如乌头和附子植物基源相同,但入药部位和炮制方法不同;白芍和赤芍来源相同,但经过不同炮制后性状各异;人参和西洋参来源不同,但形态相似;不同品种的川贝母和浙贝母形态近似。学生在学习这些药材的鉴别特征时,往往会造成混淆,导致概念不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将这些易混淆的药材放到一起对比讲解,突出各自的特征,明确其中的差别,让学生对这些药材产生清晰的认知,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4. 针对需求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现代中药企业对中药材质量的控制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标准,尤其是对中药材有效成分含量、水分、灰分、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指标的要求,而传统的中药鉴定学教学重心则在于药材的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培养出来的技能往往不能满足岗位的需求。针对该问题,教师应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课时,不仅使学生掌握中药的性状和显微鉴别方法,也要使学生对中药的理化鉴别方法加深理解,尤其是现代企业中运用较多的质量控制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同时,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新技术的介绍,比如中药指纹图谱、PCR技术等。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全面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5. 增加实验比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中药鉴定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仅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必须要经过不断的实践,增强认识,提高技能,具备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达到培养目标。尤其是实践型高校更应增加实验课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3],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开展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完成资料查阅,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教师起到辅助和引导的作用[4]。比如,教师可以给出几种药材及其伪劣品种,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选择试验方法进行区别,辨认出合格品与不合格品。这样既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培养目标。

综上所述,实践型高校主要面向社会输送实践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中更应该注重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中药鉴定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不仅要通过直观、生动的理论课讲授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要针对社会的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门课程,为踏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侯芳洁,宋军娜,郑玉光等.中药鉴定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进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5(01):59-60.

[2]裴香萍,王兵,杜晨晖等.《中药鉴定学》教学方法改革与探讨[J].光明中医,2014,29(2):396-398.

[3]张仁侠.高职高专中药鉴定学教改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3):19-20.

上一篇:白城市洮北区下一篇:地方本科高校体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