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教学团队

2024-07-08

中药学教学团队(精选4篇)

中药学教学团队 篇1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7]2号) 的要求, 教学团队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教学团队”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第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为保证团队工作的和谐、高效、顺利开展, 实现建设目标, 本团队制定了“中药学教学团队”的运行机制及管理制度。本文拟就团队建设和管理的有关机制进行一些抛砖引玉的讨论, 以冀引起同道们的重视和指正。

1 运行机制

1.1 组织管理

“中药学教学团队”的管理由北京中医药大学“质量工程”办公室总体负责, 实行校-院-团队-课组四级管理制度, 具体体现在学校的宏观调控、学院的协调指导、团队带头人的全面负责以及课组负责人、骨干教师的组织落实。

1.2 学术管理

团队带头人全面负责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包括团队发展方向及建设目标;课组负责人制定各课组的研究内容及建设工作, 定期讨论、交流、汇报。根据本团队教学、科研密切结合, 中医、中药学科交叉与综合的学术特色, 设置一定的研究激励基金, 鼓励教学理念交流与学术争鸣, 鼓励形成新的研究方向, 逐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高水平、具有学术创新能力的教学队伍。

2 管理制度

在相关职能部门包括大学的“质量工程”办公室、教务处、人事处、计财处、信息中心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 团队建立和完善有关的运行机制及管理制度, 以保证团队工作的和谐、高效、顺利开展。

2.1 “传帮带”工作制度

为提高团队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充分发挥老教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 促进青年教师快速健康成长, 实现教学团队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团队实行程课组老中青传、帮、带制度。

指导教师职责。全面关心被指导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道德培养;指导制定传帮带计划, 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上课。同时, 课堂向青年教师开放, 传授先进教学经验, 共同探讨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青年教师任务。明确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尊重指导教师, 虚心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 不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工作体会和教学感悟;每学年听课不少于10学时, 每学年撰写1-2篇教学总结或体会;每学年至少举行研究课、汇报课或公开课1-2学时, 进行不同范围的传帮带效果展示;每人每学年提交1份传帮带学习体会。

2.2 教学研究课题管理制度

为调动团队内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积极性,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结合本团队实际, 设立教学研究课题。

团队内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申请周期为每年一次, 具体立项时间定于每年的1-2月。申报人填写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书》, 由团队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评审后立项;鼓励青年教师立足于本团队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进行教改研究;由教学团队给予经费资助, 由北京中医药大学“质量管理”办公室批准立项, 等同于校级教育研究课题。

申报课题应对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理论性研究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深度, 对教育理论的发展具有丰富、创新的学术价值;实践性研究要具有指导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切实推动本团队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课题完成后, 课题组应对研究工作全过程进行认真总结, 写出研究报告, 填写《中药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结题鉴定表》, 向团队进行研究汇报, 并按校级教育研究课题要求进行结题。

2.3 经费管理制度

为规范教学团队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方便团队教师的监督, 使教学团队活动得到更好开展,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立项建设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的通知》和学校的相关财务条例, 特制定本制度。

使用范围。购置团队建设所需的教具。原则上不超过经费总额的5%, 采购手续应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办理;编印各类教学文件、购买所需的图书资料、声像资料、研制多媒体课件等;教材建设 (自编特色教材等) 的有关费用;调研和参加学术会议的差旅费 (原则上不超过经费总额的5%) ;骨干教师国内短期进修培训费;与团队建设有关的教改论文版面费;与团队建设相关的教学建设与改革课题研究费用;团队工作会议及验收评审工作费用;团队教师绩效激励。

经费管理。以课程组为单位实施经费使用预算制;建设经费的开支必须符合财务处及设备办有关制度的规定, 厉行节约;经费管理由团队带头人直接负责, 大宗项目 (超过总经费5%以上) 由团队骨干讨论决定;课程组负责人要详细记录每项支出情况, 以便核对, 同时接受所在教学单位、教务处和财务处的管理与监督。

2.4 激励制度

为充分调动中药学教学团队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思考与创新, 争取在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中做出最大成绩, 制订激励制度。

目标激励。帮助教师按照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建设实施方案设立明确可行的教研工作目标, 使教师对教研工作有深入认识, 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对完成教学团队建设目标的团队成员给予精神鼓励和适当的物质奖励。

氛围激励。鼓励教师各抒已见、敢于尝试、勇于改革、善于创新。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团队提供平台促进各教学课组和课组之间及团队成员间经验、成果交流和共同发展。对经常组织研讨并有相关会议记录的课程组给予表扬, 对把较成熟的成果整理成论文发表者给予物质奖励。对讨论中衍生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等给予课题立项和资助方面的帮助。

绩效激励。依据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评价制度和标准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 及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教师在教研工作中表现突出, 取得较好成绩的, 如评估分数在90分以上者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成绩, 如发表论文的教学课组予以表彰。

2.5 教学资源共享制度

以教学团队教师为主体, 从管理上鼓励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最大限度节省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重视原创者的权利。

思路共享。对团队成员在教学中的创新想法、思路或初步方案并准备实施者, 团队提供必要的帮助, 对其可行性和科学性进行论证, 集思广益, 完善其设计。

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团队中各课程组教师之间对于与教学过程、课程建设、教改方法等有关的信息共享。采用工作会议、讨论、互联网等多种形式交流信息, 尤其是鼓励指导教师将获得的信息传达给中青年教师, 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优势以帮助青年教师采用先进、可行的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教材、教具共享。团队教师的教材或书籍中的相关内容及教具共享, 使用方应尊重原创方的著作权和版权。鼓励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协作, 对不同课程组讲授内容特色的成果予以推广。

教学课件制作技术共享。教学课件制作者享有著作权和版权, 其制作技术可在团队内讲解推广, 其它课程组使用时应注明或说明原创者。原课件获得的成果和奖励归原创者所有, 若将原课件中部分内容引用到其它课件的制作中并取得成果和奖励应与原创者共享。

2.6 学术交流制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团队成员的教学水平, 充分发挥团队学科优势, 促进知识交融, 特制定学术交流制度。

每学期教学团队围绕教学关键问题, 召开一次教学法研讨会;各课程组及时研究教学中的问题, 并定期在团队交流汇报;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研讨会, 年终将其参加国内外各级教学研讨会、校内示范教学及教学讨论会、承担教学课题、发表教学论文、跟班听课次数等进行量化显示;不定期聘请校外相关学科教学专家, 举办高水平的教学研讨会;鼓励各课组积极接收国内外进修教师, 发挥团队的辐射带动作用。

总之, 国家级教学团队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重点建设项目, 旨在引导高校教师采取团队合作的机制, 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本教学团队前期探索了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运行模式, 以冀为兄弟院校开展团队建设提供可推广、借鉴的示范性经验。

中药学教学团队 篇2

1 师德师风培育

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人才培养质量, 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队伍是否具有良好师德师风[1]。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师德师风, 则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等就无从谈起。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组织药学团队骨干教师认真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同时也给团队骨干教师灌输“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 而是终身事业”的理念, 教师既要教书, 更要育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为了加强师德教育, 弘扬正气, 增加正能量, 我们认真学习我校优秀教师李慧民教授的先进事迹, 深刻领会她在纪念教师节大会上的发言内容:“师者必须不断追求自我完善, 我们的品行必须要端、要正、要美、要善;我们的学识必须要深厚渊博, 我们必须具有拼搏进取、探索求新的精神与信念。如果你不想这么做, 你大可以当逃兵, 但不可以滥竽充数, 因为你会误学生、误子弟、误国家、误社会。”在药学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进程中, 始终注重加强药学骨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培养其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等, 为药学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2 人文素质培育

古今中外的事实说明, 但凡有成就的杰出人才, 都不仅仅只是在某一专业领域杰出, 而是在人文素质方面也有突出表现。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也告诉我们, 专业教师应具有人文情怀和宽广的知识面, 才会使专业课教学生动活泼, 课堂气氛活跃, 增强教学效果, 增进与学生的亲密感, 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为了加强骨干教师人文素质培养, 我们邀请专家召开“医药学教师人文素养和学生教育”专题讲座;组建药学系教师文艺队, 不定期组织药学专业骨干教师诗朗诵、歌唱、与学生联欢等活动, 既活跃了教师文化生活, 又促进了人文素质提高, 还促使教师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向更深层次发展, 从而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3 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培育

要想搞好药学专业建设, 教学团队骨干教师应具备先进教育教学理念[2,3]。为此, 我们组织药学教学团队骨干教师认真学习高职高专教育理论, 要求其经常浏览高职高专教育网站、卫生职业教育网站等, 不断学习各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从而使药学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站在较高起点。我们从河南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出发, 深入研究大专层次药学专业人才需求趋势, 结合我校、我系办学条件与生源实际情况, 根据学校发展目标、规划和定位找出药学专业发展方向, 突出药学专业特色建设。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出发点, 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改革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与社会发展和学校办学实际及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我校成功申报了两个生化药品类新专业。在2013年11月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 药学教学团队骨干教师齐心协力, 踏踏实实, 任劳任怨, 不计报酬, 为我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一次性顺利通过作出了贡献。

4 先进教育教学技能培育

为不断加强药学教学团队骨干教师教育教学技能, 我们充分利用附属医院、药厂、医药公司等教学资源, 让骨干教师深入医药行业企业一线, 增强实践教学技能。自2010年以来, 我校每年有计划地送出骨干教师去参加省培、国培, 提高药学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技能, 至2014年9月, 已有11人参加了培训, 拓展了专业知识、更新了知识结构、增强了实践教学技能。我们还组织受培训骨干教师向全系教师汇报培训内容和体会, 使培训效应进一步扩大,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此外, 我们也邀请药学行业企业专家来校指导药学专业教师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技能, 如药学专业课程标准制定、药学新进展讲座等, 使药学团队骨干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 教学技能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从而满足教育教学需要[4~7]。

5 教科研能力培育

自2010年我校成立药学教学团队以来, 为培养药学团队骨干教师教科研能力, 多次鼓励骨干教师申报不同级别教科研课题。2011年我们申报了河南省卫生厅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骨干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课题, 不辞辛苦、不计报酬, 深入药学专业行业调研, 撰写调研报告, 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 运用最新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构建现代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制定《药学专业岗位标准》, 确立药学专业培养目标, 制定药学专业教学进程表, 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该课题已经结题。2014年5月, 我们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成功申报了河南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几年来, 团队骨干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下, 积极开展教科研及学术交流活动, 公开发表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二十多篇, 药学团队带头人主编的《药理学》教材获河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药学骨干教师作为主编、副主编和参编出版专业教材4部。

6 展望

(1) 随着药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纵深发展, 我们必须加强与国内知名医药行业企业的技术合作。因此, 聘请或引进医药学专家作为我校药学专业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势在必行, 刻不容缓。

(2) 就目前药学教学团队骨干教师组成来看, “双师素质”骨干教师人数相对较少, 今后需培养或聘请高水平的“双师素质”骨干教师, 通过与企业合作、进修和培训, 不断提高药学骨干教师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在条件合适时, 安排药学骨干教师出国进修, 开阔眼界。

(3) 鼓励青年骨干教师在职读博或引进药学专业博士, 提高药学教学团队骨干教师学历层次, 为今后我校升本科储备药学专业人才。

摘要:以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教学团队建设为例, 从师德师风、人文素质、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先进教育教学技能、教科研能力等方面探讨高职药学教学团队骨干教师培育。

关键词:药学专业,教学团队,骨干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培方.教学团队建设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义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14 (19) :179-181.

[2]曾艳英, 屈颖, 陈涛, 等.高职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成效[J].职业时空, 2011, 6 (7) :20-22.

[3]李鲜玲, 张大田.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14 (36) :67-68.

[4]季舒鸿, 高查清.高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内涵与建设要素[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33 (4) :49-53.

[5]刘惠坚, 刘洁, 康思琦, 等.“校企双主体”办学的内涵、路径、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 (8) :109-113.

[6]吕淑芳.从积极组织行为学视角论高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 2014 (35) :73-76.

中药学教学团队 篇3

1 PIVAS筹备阶段人员的配备与人才储备

1. 1人员配备在医院准备开展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业务时, 根据预计服务的床位数, 测算大致的配置量, 根据每人每天约100 袋的工作量, 一次性将人员配备到位。我院PIVAS原计划仅覆盖外科楼800 张床位, 大约配置量在2400 袋, 因此一次性招聘了20 名药学专业的本科生与专科生, 并从药剂科抽调1名具有一定管理能力、有5 年以上门诊、住院调剂经验、责任心强的主管药师任命为组长, 1 名有丰富调剂经验的药师负责审方和协助日常协调工作。

1. 2人才储备在筹备初期, 医院安排相关人员到已运作成熟的医院进行考察学习, 主要学习管理经验、工作流程等内容, 以便为日后筹备PIVAS制定相关的方案与计划。在即将开展此项业务时, 如有条件, 应安排在岗前培训时能力较为出众的人员到已开展PIVAS的医院进行至少2 周的跟班培训, 实地感受PIVAS的工作节奏和流程, 对即将开展此项工作有个心理准备, 能更快递适应新岗位。

1. 3 岗前培训PIVAS药学团队的岗前培训, 必须考虑到其自身专业的缺陷, 考虑到日后工作的重心所在。对新进药学人员采取临床科室与药剂科轮转的方式, 使其逐步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制定轮转科室排班表和培训计划见表1, 每天上午到指定的临床科室学习无菌操作技术和配置技术; 下午到药剂科各药房熟悉药品调剂和药品分类; 下班前召集学习, 进行与PIVAS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培训。临床上请临床带教护士一对一带教, 1 个月后由带教护士进行操作技能考核, 合格后进行理论考核, 全部合格后方可进入PIVAS工作。我院PIVAS面向临床采取逐步开展静脉用药集中配置服务, 随着服务科室的增多, 人员逐步从轮转科室过渡到PIVAS, 实现了由完全不懂到能胜任药物配置工作的软着陆。

2 日常工作以持续培训与临床调研相结合

2. 1 专业知识培训主要分为3 部分: ( 1) 通过每天交接班, 将每天审核的不合理医嘱汇报, 并就重点药物、新进药物进行重点学习。 ( 2) 制定每年的培训计划, 每季度一个主题, 涉及药学专业知识、院感相关知识、设备相关知识及法律法规管理相关知识等。 ( 3) 根据每季度的培训计划内容, 安排相关岗位人员授课, 培养其演讲和带教能力。

2. 2 与临床沟通采取临床调研的方式每天第一批结束后安排3 名工作人员到临床, 调研内容主要是跟踪PIVAS配置的液体质量、临床意见与建议、药品供应情况及重点药物的合理用药宣教。调研内容每天交接班, 及时处理来自临床的问题并反馈。 ( 1) 调研工作彰显PIVAS药学团队的专业优势, 药师可将药学专业知识与医师、患者共享, 深入临床, 与患者和临床医师交流, 为患者提供药学监护[4]。将药学服务渗透到日常工作中。 ( 2) 调研提高药学人员沟通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缩短了PIVAS与科室的磨合时间, 使科室之间达到较为和谐的局面。在运行2 年多以来, 得到了服务科室充分的肯定。

3 后续新员工的培训

随着PIVAS业务的拓展, 以及工作高压力, 高强度, 高风险, 存在药学人员流动频繁的现象, 因此对于后续新员工的培训, 也是纯药学团队开展工作的难点所在。对于后续新员工, 亦不能脱离临床而直接进入PIVAS工作。笔者对直接由PIVAS内部人员带教和到临床实践的新员工的工作能力进行了比较, 后者在操作技能与临床的沟通能力方面较前者更为满意。

4 人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人才是科室可持续发展的原力, 通过在职培训和医德教育, 可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使全体工作人员成为精通理论、技术操作熟练、具有良好医德医风、能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实用型人才[5], 针对服务PIVAS不同年限的工作人员实施有侧重点的培训与考核; 同时鼓励药学人员进行职称考试, 不定期组织参与院内讲座, 在岗位上实现自身的专业价值。

5 多学科合作模式的探索

将多学科合作模式概念引入PIVAS的管理, 即与医院相关科室如医务、护理、院感等部门, 固定部门的联络人, 针对临床药物的使用、静脉输液配置技巧、院感知识等药学人员的薄弱环节, 进行定期沟通; 利用药学专业优势, 组织科室的工作人员将审核的不合理医嘱汇总, 每月、每季度发到科室的办公邮箱; 对护士定期发放针对药品输注的要点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宣教, 如滴速、化疗药外渗处理、药物配置后放置时间等。该模式的运行使各科室的知识互为补充, 拓展药学人员的知识面, 提升药学人员的综合素质, 借助PIVAS这个平台, 充分发挥药学人员的专业水平, 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治疗服务。

6 小结

我院PIVAS运行两年多以来, 坚持以服务临床, 服务患者为根本出发点, 只有了解临床, 转变观念, 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才能实现建立PIVAS的优势, 更好地发挥PIVAS作为联系医、药、护、患的桥梁作用。通过PIVAS内部的岗位轮转和日交班制度, 这些药学人员均能胜任审方与配置岗位, 部分人员胜任协助管理与药品管理岗位; 对说明书提出的溶媒选择、浓度要求、滴速, 配伍禁忌、联合用药、药品用法用量、化疗药物的配置顺序等, 均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我院PIVAS团队也得到了临床的信任, 在药师和病区因医嘱问题和其他问题进行沟通的过程中, 拉近了药师与临床的距离[6]。临床医师与护士常主动咨询关于药物使用的相关问题, 大大增加了药师的自信心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 我院PIVAS的人才建设, 适合药师团队PIVAS的新员工培训、日常工作开展与人才可持续发展, 为准备或已经是该模式PIVAS的人才建立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药学团队,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卫生部.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R].卫生部[2010]62号文件.

[2]吴非.临床药师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中的作用[J].上海医药, 2010, 31 (10) :443.

[3]钱晓萍, 苏宇鸣, 张茜.我院静脉药物调配中心药师的培训与考核体系[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9) :169.

[4]孙嘉婧, 郑咏池, 任强, 等.某三级医院PIVAS运行对静脉药物成本的影响[J].安徽医药, 2013, 17 (8) :1426.

[5]刘新春, 米文杰, 王锦宏.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室) 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107.

中药学教学团队 篇4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导师和研究生是主体。药学研究生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医学科学的可持续性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才,而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群体则是其核心竞争能力。在研究生培养期间,如何发展和提高学生掌握各相关交叉学科科研技能的扎实性,培养研究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研究生提高创新能力是当前药学研究生教育的瓶颈和难题。本文将基于跨学科导师团队的例会制度在药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二、跨学科导师团队在研究生创新培养中的作用

1.单学科单一导师制的不足。研究生扩招给单一导师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前形势下,我国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忽视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药学专业因为其专业的特殊性,药学各学科都涉及药物的生产、制备、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等与机体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重要环节。因此,构建由科学研究型和临床实践型导师组成的导师团队对于药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单一导师制不适应学科交叉的要求,也不利于教学与科研的互动互利。在研究生创新教育中,导师是主体力量。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陆续出现,只有通过找到各学科的交叉点,实现学科间的碰撞和融会,才能不断发掘和激发出新的思路、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出新观点、新理论。目前实行的单一导师制缺乏充分的学术交流,同时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在学识学术、道德素质等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培养的研究生质量下滑,不适应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趋势。因此,通过组建多学科交叉的导师团队,可有效促进各科导师的相互交流和协作,实现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在科研实践和相互交流中拓宽知识面,从而促进学术思想的拓展。因此,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将在药学研究生培养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此外,单一导师制不利于研究生的创新性培养和教育。现代科技日益发展,学科分支变多、变细,日趋综合化和多元化,创新成果往往产生于多学科的交叉点上。跨学科导师团队则可以有助于解决单一导师制带来的种种弊端。学生可以从不同学科的导师团队中汲取到跨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思路和方法、技术操作等前沿知识,从而有助于培养出思维活跃的创新型研究生。

2.跨学科导师团队的构建与实施。跨学科导师团队由主导师和不同学科的其他成员教师组成。主导师由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师德素质,并在本学科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指导能力的教授担任。而团队的成员可为不同的相关学科、不同专业特长等教师组成。团队间不同的导师各有分工,主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和指导毕业论文,副导师辅助主导师的工作,在自己学科领域内,指导研究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科研思维、思想动态等多方面给予长期指导和帮助,全面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各导师的分工及责任实施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团队成员进行考核、评价,并综合学生评价。通过定期检查、实施动态管理,从而明确职责,促进团队质量的提升

三、例会制度在创新型研究生教育中的开展和应用

1.例会制度的目的和意义。制定研究生例会制度的目的是确定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时间和内容,促进师生进行学术交流的制度化,避免随意性。在例会的学术交流过程中,导师可全面了解研究生的学术兴趣、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等信息,并由此制订合理的培养计划,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通过例会制度可鞭策研究生积极思考并展开讨论,也可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效率。例会整合了“一对一”教学与课堂教学两种模式的优点,扬长避短。另外,例会使交流定期,一方面督促导师关注研究生的进度,另一方面,由于例会交流时间的固定,可有效督促研究生养成阶段总结的良好习惯,加快成果的产出。

2.例会制度的应用形式。导师在建立例会制度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几点:(1)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要求所有导师和研究生必须按时参加;(2)安排好会议秘书,秘书可由研究生轮流担任,主要负责导师与研究生间的联络、开会事宜的准备等;(3)例会时间固定,每周一次比较合适;(4)例会内容的确定:主要是汇报实验进度和读书报告。导师团队可从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指导意见。例会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课题汇报讨论。课题汇报中,研究生将已有的实验结果和进展进行总结,并提出课题中存在的问题和以后的展望,通过例会这样的形式展示出来,不仅有利于导师及时把握研究生的科研动态,也有助于其他研究生的学习和讨论。例会上大家进行分析总结,可有效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养,促进课题实验的顺利进行。因此汇报是对各项科研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导师团队针对每位研究生的特点提出指导意见。汇报内容以幻灯片的形式与大家交流分享,其他研究生可针对汇报的内容、演讲技巧和幻灯片制作水平提出问题或给予建议。通过这种形式不仅能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还可督促研究生间的深入探讨,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幻灯片制作水平,锻炼表达能力,增强写作功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邀请交叉学科的专家及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和报告也是例会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讲座可以使研究生及时了解并掌握科研动态和专业前沿,从而进一步开拓研究生的科研视野,增加对科研课题的了解,为科研工作的开展做准备。文献学习交流穿插在例会活动中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确定科研主题,尤其是针对分歧和争议的学术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和总结。汇报国内外的最新文献,还可以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加强专业英语水平,且有利于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因此文献学术交流要求在会前,汇报者进行充分的准备。通过文献学习交流,可以加强科研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总之,不管以何种形式开展的例会活动,都需要导师团队和研究生的认真对待和严格执行,这样才能有效的达到预期效果。

四、基于跨学科导师团队在例会制度应用中的关键作用

例会活动是大家汇报、交流和探讨科学问题的平台。例会制度的有效实施可以促进不同学科的导师与学生相互交流,学术思想的相互碰撞,学术问题的相互探讨,从而有助于更快找到开展课题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因此,在药学研究生培养阶段,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的同时,充分利用例会这个平台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研究生作为科研新手,经常在课题开展和实验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和瓶颈,例会就是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平台,导师团队在例会活动中充分发挥了科研引导者的作用。通过例会制度,研究生可以听取各学科导师团队的建议和意见,兼容并蓄,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通过例会制度营造的学术氛围,师生间和学生间可以畅所欲言、默契配合,这也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同时这将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多元化学习环境,实现专业知识交叉学习。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实际上是一种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研究生不仅要从导师那里学习专业知识,更关键的是学习研究方法和形成科研思路,培养创新能力。跨学科导师团队通过例会这个平台,可以对药学研究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形成严谨的作风、端正的态度和创新的科研理念。

五、展望和总结

跨学科导师团队制和例会制度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交叉在创新型药学研究生培养中具有深远的意义。例会近年来逐步成为进行科研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当然,基于跨学科导师团队的例会制度根据不同学科的具体情况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规范和拓展。在跨学科导师制度的基础上采取例会制度,将有助于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促进科研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提高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严谨作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科研人才。

参考文献

[1]卢长方,于海涛,张可勇,等.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36):156-157.

[2]耿有权,彭维娜,彭志越,等.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调查研究——基于全国14所个重点高校问卷数据[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6):28-34.

[3]龙红明,李家新,王平,等.团队式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12,(4):41-43.

[4]侯金才,王滨,张翠香.组建导师团队培养创新型研究生[J].高教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10,(28):5-6.

[5]张万敏,杨亚明,严中平,等.对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双导师制”与专业实践工作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7).

[6]周建新.医学研究生教学中例会制度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5):461-462.

[7]顾志峰,李立人,桑爱民,曹晓蕾.例会制度在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索[J].医学教学,2013,(27):718-719.

[8]胡兵,朱家安.例会制度在医学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4).

上一篇:三级跳远着地技术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