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跳远着地技术

2024-07-08

三级跳远着地技术(精选7篇)

三级跳远着地技术 篇1

三级跳远是一项技术复杂,对练习者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田径跳跃项目。在体育教学中,由于该项目技术难以掌握,且传统的教学手段枯燥乏味,学生往往学习兴趣不高,给教学带来较大困难,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三级跳远技术,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抓好三级跳远技术教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形成正确的技术概念

在三级跳远教学实践中,如果在技术教学的第一次课通过阅看技术图片、赏析技术录像,再配合教师的讲解示范,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清晰、正确的技术概念。

为了讲解和分析技术,通常把三级跳远完整技术人为地划分为助跑、起跳、单脚跳、跨步跳、跳跃几个技术环节,但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树立“三级跳远技术过程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念,进一步阐明:前一个技术环节是后一个环节的准备,后一个技术环节是前一环节的延续,各技术环节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各技术环节间的有机衔接和整个技术的完整性。

二、以完整技术教学为主,重视自然技术轮廓的形成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分解教学法为主,先完成各技术环节的教学,再进行完整练习。教学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在静态中或是慢速分解动作中进行练习,因而难以用正确的动作完成全程技术、建立节奏感。而完整教学法是以速度、节奏为中心,系统地从慢速、中速到高速,从低难度到高难度进行练习,逐渐自然地形成三级跳远的良好动作节奏。此外,完整教学法注重各技术环节的紧密衔接,尤其是跑跳技术,三跳间技术的衔接,符合现代三级跳远的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

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自然技术轮廓的形成,具体的做法是:在不进行分解教学的前提下,直接3~5步助跑后,自然进行三级跳远练习。要求在跑动中初步掌握三级跳远的技术,有明显的三跳动作轮廓,对单脚跳过长和跨步跳过短等技术细节不做过多要求。

三、掌握“扒地式”落地技术,形成正确的三跳节奏

“扒地式”落地是三级跳远最基本、最重要的技术动作,它能有效减少因落地制动而造成的水平速度损失,而且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技术节奏。其技术过程为:练习者积极下压大腿时,膝关节放一松,小腿先向前、向下,在着地前积极后摆,腿对地面形成一个向后的、主动扒地的运动过程。掌握“扒地式”落地技术采用下列练习手段:

(一)原地模仿练习:

一手扶肋木侧向站立,远离肋木的腿屈膝向前上方摆,当大腿摆至与地面平行时,大腿带动小腿积极下压,并用全脚掌在身前30厘米处扒地。

(二)从20~30厘米高处向前下跨跳,摆动腿做扒地起跳动作。

三级跳远技术的特点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每一跳的水平速度损失,形成良好的三跳节奏和三跳比例,是三级跳远技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可采用设标志物或画线的方法来规定和限制各跳的高度和远度。但不论采取何种练习方法,都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个人特点,寻求确定个人三跳节奏的最佳比例,不可强求一致。

立定三级跳远的技术与培训 篇2

一、立定三级跳远的技术

立定三级跳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双足起跳跳, 二是跨步跳, 三是跳跃。

立定三级跳的特点是:第一跳要“弹”, 第二跳要“飞”, 第三跳要“拼”。

准备姿势:两脚向左右分开, 大约与肩膀同样宽, 站立在起跳板上, 脚趾不得超过板的前沿。

第一跳:做2~3次的预备, 通过对下肢肌肉的收缩和伸展, 迫使踝、膝、髋三关节弯屈, 重心向下, 上身前倾, 两臂在后, 全身像压缩的弹簧待放一样, 然后双脚向下方用力蹬离地面, 再通过对下肢肌肉的收缩和伸展, 使踝、膝、髋三关节完全伸直, 两臂由后向前摆动, 使全身像箭出弦一样“弹”出, 上身保持较大的向前倾斜角度, 单腿屈膝高抬, 积极快速向前摆动, 约在2m~2.20m处踏落。

第二跳:第一跳的腿脚着地, 即是第二跳踏跳的开始。这一跳不仅速度快, 功能强大, 还应有意识地加大踏跳角度 (约400) , 当身体离开地面以后, 上体要抬起, 保持在稍前的位置, 然后摆动腿屈膝向前上方摆动的同时, 两臂摆至前上方要立即停止, 从而导致重心升的更高, 然后整个身体移动自然地抛出, 出现“飞”的样子。接着摆动同侧髋部前送, 向前伸直小腿, 身体继续向前推进和下落, 并要做好第三跳的踏跳准备, 力争在5m~5.20m处踏落。

第三跳:“拼”的意识一定要落实在踏跳上。由于这一跳的好或坏, 关系到落坑的远度和三跳的总成绩, 所以在主观意识上不仅要争取, 要狠, 还要把踏跳点作为烧红的铁板来看待, 从而完成踏跳的动作。为了增加身体的前进速度, 要向斜后方做“扒地”动作来完成踏跳动作。当身体离开地面后, 两臂要快速向前摆动, 摆动的腿要屈膝向高抬。随着身体向前移动, 踏跳腿要屈膝向前跟上摆动腿, 然后收腹, 两大腿高抬, 并将小腿向前伸展, 准备落坑。

二、立定三级跳远的培训

1. 团队的风气要严格要求

培训应从严、从难来要求大家。“严”应落实在每个阶段的培训和每次培训课中, 不仅要严格, 而且要从难, 使熟练的动作不走样。

2. 第二跳技术是培训的重点

第一跳能否使整个身体移动自然地抛出, 并能踏落在5米处左右, 这一点是突破8米的关键。对于弹跳能力差的, 培训时应经常做快速体踵、单腿跳、并腿跳和负重 (10kg~20kg) 跳等练习。对于髋关节韧带不好的, 要常练习弓步压腿、弓箭步走、跨步跳和负重 (25kg~35kg) 弓步交叉跳等动作。对于落坑动作不稳定的, 要多做深蹲跳、一级跳和多级跳等动作。

3. 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

针对学生的不同弱点, 分别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测验和比赛, 以便提高技术水平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并通过总结经验教训, 找出差距, 以利于下次再练。

男子三级跳远起跳技术的研究 篇3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潍坊中学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训练前后起跳技术进行解析研究。

(二)研究方法

访谈调查法、现场观察法、文献资料法。

二、对男子三级跳远起跳三个环节的分析

( 一) 对男子三级跳远中的第一跳的技术动作的分析

起跳时双臂快速向前上方摆动,提肩提腰充分伸展上体,双臂亦可采用交叉摆动,同时两腿迅速用力蹬地,使身体向前上方移动,空中适度前倾上体。离地后( 以右腿首先起跳为例) 大腿迅速向前上抬起,小腿自然下垂,左腿留在身体右下方,两腿呈“跨步”姿势。要求运动员在损失水平速度较小的情况下获得较大的腾起高度。落地前,双臂自然摆至体后,右腿积极下压,用“扒”地式( 全脚掌) 方法着地,着地支撑时髋、膝、踝、关节适度缓冲。

( 二) 对男子三级跳远中的第二跳的技术动作的分析

左腿变为摆动腿并快速向前上摆,随身体重心快速前移的同时,双臂由体侧后方向前快速摆动,上体向前上方伸展,右腿用力蹬伸,离地后两腿再次呈“跨步”姿势。要求送髋,左腿快速向前顶。上体落地前双臂下放至体后下方,为第三跳做准备,左腿落地时积极下压以“扒”地( 全脚掌) 方式着地。

(三)对男子三级跳远中的第三跳的技术动作的分析

左腿成为起跳腿并支撑缓冲,身体重心积极前移,然后双臂和右腿向前上方用力摆动,同时左腿快速用力蹬伸,起跳时要注意用力伸髋和伸背, 使上体适度前倾,最后采用跳远的蹲踞姿势完成第三跳。在完成了保持腾空的稳定性以后,开始准备落地的团身动作,要使落地成功,首先大腿要高抬前伸,躯干稍前倾。这时的关键问题是大腿要向前上方高举,小腿前伸脚尖勾起。测量数据表明,两腿抬高0. 1米,远度可增加0. 15米。

三、男子三级跳远起跳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

(一)第一跳起跳不充分

产生原因: 起跳腿上板时,髋关节没有积极前送; 助跑速度快,上板起跳时未能控制住动作。

纠正方法: 在快速助跑中连续做起跳练习。强调起跳腿上板时的扒地动作,积极送髋,使助跑与起跳紧密结合,身体要平衡; 短程助跑起跳,跳上高物,或越过一定高度的障碍物以加强起跳意识。

(二)第一跳腾空过高

产生原因: 起跳前身体重心下降; 起跳腿上板时小腿前伸,上体后仰; 起跳时上体没有积极前够,两臂摆动方向过于偏向上方,蹬地角加大。

纠正方法: 采用助跑结合起跳的各种练习,注意身体重心在最后几步中保持较高位置。保持跑的正确姿势和快速节奏; 同上练习,强调上板时有积极的扒地动作,使身体有很快的向前运动速度和正确的摆臂方向。

(三)第一跳腾空时交换腿动作过早或过晚

产生原因: 起跳不充分,急于向前收起跳腿; 起跳时身体过于前倾,腾空中失去平衡; 技术不熟练,换步的时机控制不好。

纠正方法: 加强助跑结合起跳,在充分完成腾空步后再做换步动作;

在第一腾空的中段设一标志,要求到标志处立即做换步动作; 悬垂或支撑在器械上练习换步动作,体会换步的时机和节奏。

(四)第一、二跳落地后跳不起来

产生原因: 落地时伸小腿,产生很大制动; 落地时动作消极; 第一跳腾空过高,落地点远; 全身上、下肢动作配合不协调,失去平衡。

纠正方法: 掌握落地时脚掌扒地动作; 反复从不同高度跨下后,接着向上跳。注意动作连贯,并发展腿部力量; 加强弱腿的跳远练习。

(五)三跳节奏不好

产生原因: 第一跳过高过远,第二跳太小,三跳比例不合适; 各跳的起跳不充分,动作不协调。

纠正方法: 改进第一跳技术,加大起跳动作的向前用力,降低腾空高度; 起跳时要积极扒地,及时屈膝、屈踝,使身体重心迅速前移,主动送髋, 身体重心移过支撑腿垂直部位时要迅速有力的蹬伸起跳腿,落地与起跳动作紧密结合; 根据各人情况,适当调整三跳比例,改进节奏结构; 加强弱腿的力量练习。

(六)空中不平衡

产生原因: 起跳时送髋不积极,造成上体前冲; 上体和两臂摆动动作配合不协调; 着地时放脚的位置左右偏斜,三跳的落地点不在一条直线上。

纠正方法: 练习分解动作,改进上、下肢动作的协调配合; 用较短距离助跑,反复进行三级跳远节奏练习,提高正确技术的熟练程度; 沿用直线进行三级跳远练习,并强调放脚的位置和着地时脚尖要对正前方。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对潍坊中学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比赛的前后起跳技术进行解析研究,已找出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起跳前后的技术特征,并得出了重要结论。在高速助跑的情况下,运动员完成三次身体运动方向的改变和一系列相适应的技术动作。因此,它是田径运动中技术比较复杂的项目之一,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运动素质和较高的技术水平。

(二)建议

要使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进入世界的先进前列,必须要做许多艰苦的工作,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科学化的训练,男子三级跳远项目是技术性强、素质要求高的成年项目,我国目前一线队员的年龄大多在25岁以下,许多运动员过早的退出了比赛,而国外的优秀运动员大都是在成年后达到运动生涯的顶峰。延长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应加强训练的科学化程度,采用先进的训练仪器、设备、器材; 优化训练条件, 实施科学化的心理训练和恢复训练; 制定科学的训练模式,进行定量化的控制训练,定期进行技术诊断和综合判定。

摘要: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差异必须解释为技术上的因素,三次起跳技术是起跳技术的核心。随着现代三级跳远跳远技术的发展,如何使运动员在尽量减少三跳速度损失的情况下,更加经济、合理地利用自身能力,使其跳的更远是现代三级跳远所追求的目标。

试探立定三级跳远的技术与方法 篇4

一、第一跳(单足跳)要向前跳

起跳角度相对的平一些,小腿与地面的角度大约是35°左右,至少小于45°。

大家知道,在完成整个立定三级跳远过程中所需的水平速度是建立在第一跳的基础上。这就要求第一跳的高度要合理,向前性要好,这就要求学生第一跳不能过高,起跳速度要快,才能产生足够的水平速度。预摆下蹲时小腿与地面的角度是35°左右,大小腿的角度是90°左右,两膝自然分开,与两肩的距离同宽,两脚踩实。接预备姿势,两臂由后向前带动上体快速前摆,起跳的瞬间上体与两小腿相对平行,起跳时两腿做爆发式的蹬伸动作,腾空后有力腿主动快速屈膝提拉式前摆。下落时,大腿发力积极下压,膝踝关节适度放松,以整个脚跟或脚掌在身体重心投影点稍前(约0.10米)处积极地扒地式着地,稍屈膝缓冲。其腾起的角度,就是小腿与地面的角度,大约是35°左右,这与立定跳远的起跳技术有所区别,主要是为了获得最大的水平速度。如果第一跳过高势必造成落地时支撑腿负担过重,没有向前的初速度,导致三跳节奏慢或者节奏混乱。破坏整个三级跳的节奏,会影响立定三级跳远的成绩。

如果第一跳过远会造成落地时支撑腿前迈,这会增加水平速度的损失,影响第二跳的水平速度。腾空后上体应保持自然直立或稍前倾,并且稍向摆动腿一侧转动,达到躯干与起跳腿、摆动腿的协调一致,切不可左右前后倾倒。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给第二跳创造出合理的起跨条件。

二、第二跳(跨步跳)摆动腿快速前摆,两腿分开要大

第一跳起跳着地后,积极蹬伸髋、膝、踝三关节,同时双臂带动双肩和身体快速前上摆,摆动腿屈膝提拉式前摆至大腿接近水平位置,小腿自然下垂,髋关节积极前送,保持腾空步姿势向前滑行,距地面约一脚高度时,大腿积极下压,小腿稍前伸积极地扒地式着地,稍屈膝缓冲。第二跳是第一跳的延续,在保证第一跳良好的初速度的前提下,尽量使两腿分开,转髋充分,大腿与地面平行,腾起角为40°左右。

三、第三跳(跳跃)

分为“蹲踞式”和“挺身式”两种姿势,“蹲踞式”有助于迅速掌握平衡及向前甩腿的动作;“挺身式”躯干前面的肌肉能充分拉长,很容易做出向前甩腿的动作。无论采用何种姿势,都要强调保持腾空的平衡及稳定。只有有了充分的高度,才能有时间完成空中动作,保证远度。学生往往只想着跳远落地,忽视了高度。不懂得只有充分的高度才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收腹、伸腿落地的动作。这就要求第二跳起跳的发力方向必须是积极向上的。

四、三跳节奏感不强

立定三级跳远时无论是弹跳型、平跳型和均衡型都应该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这就要求身体重心起伏较小,尽量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保持连贯的三跳节奏。三跳的整个过程应自然流畅。腾起角、腾空姿势和落地方法等共同决定了三跳的节奏。腾起角太大、落地不积极或落点太远都可造成三跳节奏过慢,产生“一跳一顿”的现象;腾起角过小、落点太近或落地时身体重心过高等都会造成三跳节奏过快,产生“一跑而过”的现象。应该通过各种跳跃练习,发展快速起跳能力;通过提高摆动力量、加快空中动作速度,来增加滞空时间;通过跳越不同高度的障碍,来适应具有各种腾起角的起跳;通过跳上跳箱盖、踏板等练习,来培养主动落地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有意识地控制落点,来调节三跳的节奏;采用能减少制动和再次起跳的落地姿势及方法落地。较多的体育考生在训练当中,身体重心起伏较大,形成从高到低或高、低、中的曲线。这种错误的危害就在于考生不能建立正确的节奏感,不能把力量均匀地分配在三跳中,对运动成绩的提高影响较大。

五、上下肢配合不协调

控制,同时起到帮助身体更好地向前跃起的作用。在摆臂时注意向前摆动要用力,摆到与肩齐平时要突然制动,不能无限制地摆动。然后,双臂应自然地放至体后做好后一跳的准备动作。而摆动腿前摆要和起跳一致,摆动腿大腿前摆与地面成平行并尽量停留一段时间,小腿则与地面成垂直角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起跳的效果,只有上下肢配合协调成为一体,才能使身体重心平稳,达到合理有效的起跳。

六、着地动作不正确

现代男子三级跳远技术特征的研究 篇5

关键词:男子,三级跳远,技术特征,助跑速度

男子三级跳远对于运动员的综合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 而掌握三级跳远技术特征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三级跳远的成绩, 同时也是保护运动员关节与韧带组织, 防止运动伤害的关键。而在体育教学中, 让学生准确掌握三级跳远技术特征, 并确保学生动作的规范性, 也是保障教学安全的必要条件, 对于学生三级跳远运动项目的教学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男子三级跳远技术的发展

男子三级跳远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 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 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在正式比赛中的出现是在1826年的苏格兰地区运动会上。由于最早的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出现于苏格兰和爱尔兰, 因此, 在早期的男子三级跳远方面主要分为苏格兰式和爱尔兰式两种不同的跳法, 其中爱尔兰式跳法主要是“单足跳+单足跳+跳跃”的形式, 而苏格兰式跳法主要是“单足跳+跨步跳+跳跃”的形式, 除此之外, 还有一种希腊式跳法, 主要是“跨步跳+跨步跳+跳跃”的形式, 而今天所看到的现代三级跳实际上是在对苏格兰式跳法的研究与改良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男子三级跳远在1896年的第1届奥运会上被列为正式的田径比赛项目, 也由此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体育运动爱好者的关注, 在第1届奥运会上男子三级跳远的最好成绩只有13.71 m, 这与目前的男子三级跳远世界纪录18.29 m有着很大的差距, 这主要是由于早期人们对三级跳远技术的认识不足所致。最早的三级跳远技术中跨步跳仅仅被作为是过渡部分而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 随着人们对三级跳远技术的研究的深入, 日本首先对第二跳的动作进行了改良, 使3次跳跃的节奏产生差异, 以此实现了三级跳远成绩的突破。此后, 其他国家也不断地加强对三级跳远技术特征的研究,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又出现了以苏联为代表的“力量型”技术和以波兰运动员为代表“速度型”技术, 再次推进了三级跳远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三级跳远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 美国运动生物力学专家将生物力学应用到了三级跳远技术研究当中, 并根据单足跳和跳跃两部分的比例差异提出了3种技术类型, 即, 单足跳比例较大的单足跳优势型技术、跳跃比例较大的跳跃优势性技术以及比例差异相对较小的平衡型技术, 这也促进了三级跳远技术的多样化发展, 也为后续运动员通过技术的运用提升成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 影响男子三级跳远成绩的主要因素分析

2.1 助跑因素

助跑是影响男子三级跳远成绩的首要因素, 助跑速度以及对速度的利用率都直接决定着运动员三级跳远的最终成绩。助跑速度方面, 助跑速度越快对运动员后续三跳的助力也就越大, 通过对以往国际田径赛事中运动员最终成绩与助跑速度的对比分析, 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男子三级跳远运动的成绩都是与助跑速度成正比的, 而通过专业的运动试验也可以发现, 助跑速度越快, 运动员在三级跳远过程中出现的速度损失率也越低, 由此可见, 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对于男子三级跳远运动的成绩是十分重要的, 这也是运动员日常训练的重点。

除助跑速度外, 对速度的利用率也是影响三级跳远成绩的重要因素, 速度利用率越高则相应的速度损失则越少, 对于后续三跳的成绩就越有利。助跑速度的高效利用需要运动员具有较强的速度力量素质, 这就对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要求运动员具有较强的下肢爆发力, 在单足跳起跳过程中快速摆脱所产生的阻力, 完成起跳, 并将速度损失降至最低, 从而有效地提高成绩。

2.2 三跳比例因素

三跳的比例也是影响男子三级跳远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运动员会根据自身的习惯与身体素质合理的调整三跳的比例, 以求找到自身认为最合适的技术方法。根据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对比, 发现目前世界级田径赛事中, 三级跳远远动员在三跳比例分配上更加倾向于缩短第一跳比例而提升第三跳比例, 采取跳跃优势型技术, 目前男子三级跳远世界纪录保持者爱德华兹的三跳比例中, 第三跳所占的比例通常都要高于第一跳2%以上, 这也是世界上大多数成绩优异的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比例分配中的普遍现象。这样的比例分配能够有效减少前两跳中所造成的速度损失, 并将较高的速度保持到第三跳中, 更有利于最终成绩地提高。由此可见, 除保持较高地助跑速度外, 合理分配三跳比例也是运动员获得良好成绩的必要条件, 这也是我国三级跳远运动员需要加强训练的部分。

3 现代男子三级跳远技术的特征

3.1 助跑距离更长, 助跑速度和上板速度得到更大提升

现代男子三级跳远技术与传统三级跳远技术相比较最大的特征就是对助跑速度的加强, 由于现代科技在体育运动技术分析中的应用得到加强, 也使得人们认识到了助跑速度以及每一次跳跃水平速度的重要性, 因此, 在现代男子三级跳远的训练中, 对于助跑速度及上板速度都极为重视, 这也成为了决定三级跳远成绩的关键因素。根据相关数据统计, 爱德华兹在创造当前世界纪录的比赛中, 助跑速度最高达到了11.9 m/s, 这一速度甚至超越了当时百米世界纪录创造者刘易斯在创造记录时的最快速度, 这也使得爱德华兹在进行3次跳跃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良好的速度基础, 即使在最后的第3次跳跃时, 也仍旧保持着7.3 m/s的起跳速度, 结合其良好的三条节奏把握, 将速度损失率控制在了极低的范围内, 也因此成就了他的世界纪录。在现代的男子三级跳远技术训练的过程中, 往往采取各种有效地措施, 以实现对运动员助跑速度的加强, 并通过提高上板速度来降低速度损失率, 这也成为了现代男子三级跳远技术的一个主要特征。

3.2 更加注重平衡三跳比例和各跳水平速度

三跳比例对于男子三级跳远成绩的影响前面已进行过阐述, 现代男子三级跳远技术相较于传统的三级跳远技术, 更加注重三跳比例的平衡, 结合生物力学研究分析成果的有效运用, 已经总结出了一些较为科学的分配比例。同时, 通过对世界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的三级跳远技术的运用分析, 可以发现大多数运动员在取得良好成绩时都具有一定的相同点, 一方面是第三跳比例明显占较大比重;另一方面则是运动员在每一次跳跃过程中的起跳角都要小于着地角, 通过相关的技术手段分析, 发现这样的角度控制能够有效地减少每次跳跃起跳过程中的水平速度损失, 使运动员能够在最后一次起跳前保持较高的水平速度, 也更有利于第三跳的发挥。

在三跳比例的调整过程中, 每一跳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相关数据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发现第一跳距离过大会导致水平速度的较大损失, 一般第一跳比例在总成绩中占34%较为适宜。第二跳在三级跳远运动中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第二跳应尽可能减小起跳角, 以最大限度的减小垂直冲力, 从而保持更大的水平动力。第三跳作为最后一次跳跃, 其比例对于提高三级跳远最终成绩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也是运动员全力发挥的一次跳跃, 运动员需要通过腿部力量的全力发挥, 弥补之前产生的速度损失, 以增加最后一跳的距离。现代男子三级跳远技术发展过程中, 第三跳所占比例有着明显增加的趋势, 第三跳所占比例的加大也成为了现代男子三级跳远技术的重要特征。

3.3 更加强调每一跳着地到起跳间的协调衔接

保持水平速度, 减少速度损失是三级跳远运动员获得良好成绩的关键, 经过数据分析与研究可以发现单足跳和跳跃阶段的水平速度对最终成绩的影响更大, 尤其是跳跃阶段的水平速度对最终成绩的贡献尤为重要。此外, 在每一次跳跃过程中, 从着地到起跳的过程中也是较容易损失水平速度的部分, 这一过程中身体重心的上下移动幅度会对水平速度造成较明显的影响, 移动幅度越小, 水平速度损失率也越小。如, 运动员在着地后能够积极、快速的进行拔地动作, 尽可能减少前两跳过程中的制动, 使着地到起跳过程中动作更好的协调衔接, 也能够有效的保持水平速度, 降低速度损失率, 也更容易获得良好的成绩。

3.4 更加注重摆动技术与平衡能力的加强

传统的男子三级跳远技术相对较为注重水平速度与腿部动作, 而现代男子三级跳远技术与之相比则更加注重摆动技术和平衡能力的加强, 这也是先进的现代科技在男子三级跳远技术发展过程中应用的结果, 基于高速摄影技术、生物力学、计算机模拟技术等先进科技的应用, 三级跳远过程中摆动技术及平衡能力的重要作用也为人们所发现, 并融入到现代三级跳远技术中。以爱德华兹创造世界纪录的比赛为例, 爱德华兹三次跳跃中每一跳时的起跳脚位置都恰好处于身体重心正下方, 这样的动作技术将会导致身体平衡性受到影响, 而爱德华兹通过加强手臂和腿部的摆动, 并结合肩、髋交叉转动所产生的相互补偿作用, 有效的保持了身体的平衡性, 这也是爱德华兹创造世界纪录的另一关键因素。

对摆动技术及平衡能力的细节调整是现代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需要在日常训练中不断加强的重要内容, 运动员需要在起跳过程中通过双臂与摆动腿的快速大幅度前摆, 避免重心快速前移所造成失衡, 并通过肩髋轴交叉转动所产生的相互对抗与补偿作用, 增强身体的平衡力, 也使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能够顺利实现。而运动员要在三级跳远过程中有效保持身体平衡, 除要加强摆动技巧的训练外, 还需要通过大量的训练来不断地提升运动员的腰腹力量, 以增强身体的控制能力, 顺利高效的完成技术动作。

3.5 更重视助跑的准确性

对助跑准确性的重视也是现代男子三级跳远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男子三级跳远比赛中, 成绩的差距往往十分微小, 能否赢得比赛的胜利, 助跑准确性成为了十分关键的影响因素。助跑准确性不高, 不仅给运动员的成绩带来影响, 还会造成犯规给运动员带来心理的压力, 影响运动员水平的发挥。基于此, 助跑准确性也成为了现代男子三级跳远技术中的重要组成内容, 也是男子三级跳远技术水平提升的必要条件。

4 结语

该文首先从男子三级跳远技术的发展切入, 接下来对男子三级跳远成绩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最后结合部分优秀运动员的相关技术资料对现代男子三级跳远技术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希望通过该文能够为未来男子三级跳远技术的发展提供帮助, 并为男子三级跳远的教学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巩磊.第十一届全运会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 :132-135.

[2]李欣鑫, 李建英.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技术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13 (2) :33-39.

[3]李志远, 李玉章.国内外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节奏和三跳比例特征研究综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2 (4) :22-23, 47.

[4]张卫强, 张建民, 林劲杨.我国男子三级跳远水平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及提高举措的调查研究[C]//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田径分会.2008.

[5]蔡犁, 徐卫华.三级跳远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文献综述) [J].中国体育教练员, 2002 (1) :15-17.

[6]杨爱华, 易定恩, 李英.世界男子三级跳远技术发展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1 (3) :67-71.

[7]谭新莉, 王葱.三级跳远技术的重点、难点及其练习手段[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1 (2) :41-42.

[8]郭元奇, 赵芳, 刘英杰.三级跳远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0 (4) :567-568.

三级跳远第二跳技术分析 篇6

三级跳远是一项复杂的复合运动, 三级跳远中三跳是相辅相成的, 而第二跳是第一跳的过渡跳, 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正确地采用第二跳技术, 提高第一、三跳的成绩, 缩短第二跳的距离才能取得最佳成绩。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三级跳远的资料。

2.2 访问法

与有关专家进行访谈, 从而了解三级跳远中第二跳的性质、任务来正确掌握第二跳技术。

3. 第二跳的动作分析

3.1 第二跳放脚动作要正确

第二跳的着地是在交换大腿摆动到最大幅度对两臂也摆至体后时开始的。着地过程是以髋带动大腿再用大腿压小腿依次向前、向下再向后做积极快速有力的“扒地”动作。“扒地”动作的优点有: (1) 落地点离身体重心投影点较远, 这样就加速了身体重心向支撑点前移的速度。 (2) 减少了对原有水平速度的损失。 (3) 能快速有力地完成起跳动作。

第二跳中常出现的错误动作有两种: (1) 前脚掌着地, 它主要是摆动腿没有摆动到水平位置和脚尖没有勾起所造成的, 这样使人体重心前移, 产生制动较大, 对水平速度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容易出现伤害事故。 (2) 脚后跟着地, 即滚动式放腿, 这样加长了起跳腿落地时的缓冲阶段与蹬伸阶段的时间, 同时增加了起跳腿的负担, 使水平速度损失较大。

3.2 身体重心稳定

第二跳着地时, 着地腿前伸着地点要在身体重心投影点前25~30cm。随着“扒地”动作和身体重心的前移, 使落地时身体重心正好压在起跳腿上, 为蹬摆提供最合理的身体姿势。

上下肢配合合理。身体的平衡主要是通过两臂的动作来控制的, 摆动时注意向前摆动要用力, 摆动到与肩平齐时要突然停止, 小腿与地面垂直, 并且方向要向正前方。

4. 分析

通过资料对班克斯、康利、乔伊纳和邹振先的最好成绩与他们本人以前成绩进行对比, 总成绩的提高与第二跳成反比, 即第二跳的比率成绩如下表:

(本表摘至:《四川体育科学》汤定福)

对三级跳远中的第二跳研究分析, 从理论和实践中得出结果:缩短第二跳时合理的措施, 它可以使第一跳结果所损失的速度水平分量能在这一过渡中补偿, 还可以积累较大的速度水平分量为第三跳作准备。

5. 结论

5.1 三级跳远技术通常是依据间距占总距离的最大比率来划分的, 而不是因某一跳的距离而影响整个三级跳远的总成绩。

5.2 三级跳远中跳跃能力是取得成绩好坏的关键, 而第二跳距离的远近是衡量运动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5.3三级跳远中第二跳与第一跳密切相关, 第一跳的完善与第二跳结合技术与大力加强起跳腿的腿部力量是跳好第二跳的关键。

5.4 适当控制第二跳的距离, 加大第一、三跳的比例, 都有利于获得好的成绩。

摘要:对国内外三级跳远高水平运动员的成绩进行分析, 对三级跳远中第二跳的性质与任务确认。第二跳是承前启后的一跳, 它不仅要保持速度, 还要为第三跳作准备。所以要限定第二跳的远度, 不能超过其它两跳的远度, 这样才能使运动员在三级跳远中创造佳绩。

关键词:三级跳远,第二跳技术,第二跳距离

参考文献

[1]李鸣晓.影响三级跳远的因素[J].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4-06.

[2]李祥.影响三级跳远第二跳的因素[J].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10.

三级跳远着地技术 篇7

一、三级跳远的技术特点

(一)技术复杂性

三级跳远的助跑技术要比一般跑的技术复杂,这是由三级跳远自身项目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三级跳远运动员的速度训练要区别于一般短跑等项目的速度训练,应该对三级跳远运动员进行专门的速度训练。运动员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具备较好的短跑的成绩,还要有较高的跳跃能力,但光靠这两者的简单结合是不够的。三级跳远是一项技术比较复杂、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运动。三级跳远的助跑不同于短跑,三级跳远的助跑技术性很强,助跑训练要注重技术的训练,助跑速度快慢取决于短跑成绩,而助跑的效果就取决于助跑的技术含量。助跑速度好坏不仅在于运动员平跑速度,还要有先进的技术在里面,这样才能得到好的助跑速度。助跑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第一跳,因此要求跑的动作技术正确、步幅开阔、有力、有弹性、节奏稳定、摆臂有力,整个动作放松。

(二)技术节奏性

三级跳远技术大致分为高跳型、平跳型、中间型。高跳型也称力量型,特点是第一跳身体重心腾起高而远,三跳距离变化较大。平跳型也称速度型,特点是身体向前速度快,重心轨迹低而平,第一、三跳距离变化不大。中间型也称现代平跳型,特点是在保持第一跳较长距离下,仍能使第三跳增长距离。三级跳远是一个速度性田径项目,是跑与跳跃的结合,它是运动员在助跑之后连续完成单足跳、跨步跳和跳跃的三次连续跳跃的运动。所以合理的助跑速度、完美的跑跳结合以及三跳之间的节奏对于三级跳远成绩来说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对运动员进行速度训练,同时要注重对运动员节奏感的培养。三级跳远的助跑不仅要求运动员在短时间内发挥最高速度,而且要同时做好起跳的准备。这就要求三级跳远运动员不仅要跑得快,而且要放松自然,有节奏,并且还要跑得准确。

(三)技术阶段性

总的看三级跳远发展有三个阶段:(1)自由发展阶段,突出强调第一跳与第三跳,把第二跳只当作过渡步,仅仅看成是一个连接动作,这就成为制约三级跳远技术发展的最主要原因。(2)高跳型技术阶段,是在保持第一跳较大的条件下,增加了第二跳的远度,把三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当时的三级跳远成绩得到迅速提高。(3)平跳型技术阶段,人们不仅意识到速度在三级跳远中的重要性,同时注意到速度利用率的问题,将速度有效地保持到第三跳,以增大第三跳的速度来提高总的成绩。这就说明如何分配三跳的力量也是关系到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训练中要注重三跳比例,合理分配好三跳比例将有助于速度的利用,速度越快成绩就会越好,适当减少第一跳比例而增大第三跳比例将有利于运动员助跑速度的更好发挥,同时有效地把速度保持到第二跳与第三跳中去,这也是世界著名运动员取得惊人成绩的秘诀。

(四)技术完整性

查阅文献资料和对许多著名三级跳远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看出三级跳远助跑速度与成绩成正比关系,速度快成绩就好。三跳成绩分别占总成绩恰当的比例(三跳比例约为:33%+30%+37%)。

二、三级跳远的训练方法

(一)“布点”训练法

所谓“布点法”就是在助跑道上,根据运动员自身特点布置一定的点数,让运动员踩着点进行助跑训练。三级跳远的助跑距离约为45米,运动员一般跑18~22步,助跑不仅要跑得快而且要有效地利用速度,运动员要想在这45米距离发挥出最快的速度,这就使得运动员对助跑的技术有很深的领会。所以运动员的助跑要做到动作自然放松、幅度大、有弹性、有节奏、快而有力、高重心和上体摆臂有力向前。要想达到这样的助跑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法:50米加速跑,50米布点跑,40~60米下坡跑,40米左右的跨步跳,50米后蹬跑,各肌肉的力量训练,特别是小肌肉群的练习,协调性训练等等。

(二)“限制”训练法

怎样使得第一跳不过高而又快呢?这就要在起跳中注重蹬离起跳板瞬间适当降低起跳脚角度,这就要求起跳时起跳点接近身体重心投影点。要想达到这样的水平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训练,可以利用标志物对起跳角度进行限制,在空间上进行约束,通过练习可以让运动员找到适合自己的第一跳距离,而且可以减少速度的损失,让速度很好地保持到后面两跳中。具体方法:连续的单足跳,行进间单足跳,向前单足交换跳,单足跳和跨步跳交换跳,单足跳障碍等等。在长期的训练中发现,运动员经常出现起跳技术不合理、上板动作较慢和摆臂不协调。特别是第一跳腾空过高,这个消极、速度问题的出现主要是踏板前一步拉大,起跳后小腿伸得过远、上体后仰,还有起跳时摆动腿和两臂的摆动动作向上而不向前。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进行纠正,防止动作定型难以改正。特别提醒的是在训练第一跳时有的认为只要提高助跑速度就能提高第一跳的速度,那是不完全正确的,在提高助跑速度的同时更要注重起跳角度的限制以及提高起跳脚对地面的反作用力。这样才有利于第一跳的发挥和减少速度的损失。

(三)“过渡段”技术训练法

“过渡段”技术在整个三级跳远技术过程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第一跳和第二跳的“过渡”技术,发挥得好坏直接影响到第三跳的发挥。第二跳是三跳中距离最近的一跳,我们要处理好这跳的比例,过大则会损失大部分速度不利于下一跳发挥,过小则不能把速度完全发挥出来,所以要找准自己的尺度,既达到理想的远度又减少速度的损失,为下一跳做准备。“过渡”技术训练法可以通过以下手段进行训练:连续跨步跳,50米左右跨步跳,原地弓步交换跳,30~40米多级跳,行进单足跳和跨步交换跳,负重弓步前行走,原地负重弓步跳等等。跨步跳是接第一跳屈膝折叠向前摆出,摆动腿屈膝向前上方快摆,大腿要超过水平线以上。在这个动作中要注意两臂和摆动腿以及起跳腿的交换动作速度要快,要加大两腿之间的夹角,整个跨步幅度要大。因为它是三级跳远的过渡一跳,所以起跳脚同样要有向后向下的扒地动作,这才有利于第三跳的发挥。所以说第二跳要做到起跳腿完全伸展、后腿以膝领先向前上方摆动、摆臂与腿部动作配合协调、空中动作要自然、落地时要以前脚掌向后扒地,身体重心落于投影点附近,并以全脚掌着地起跳进入第三跳。

(四)“滑翔”训练法

大家都知道滑翔机,如果让运动员能在空中像滑翔机一样滑翔起来,那么这一跳的成绩就会更远。所以这一跳的高度和速度就是滑翔的关键,因为一定的高度和速度有利于在空中的滑行,速度越快滞空时间越长滑行的距离也就越远。作为最后又应该是最远的一跳,那就意味着在这一跳要把所有的速度和力量全部用上,那怎样把速度和力量全部用上就成为了这一跳的关键。速度是以前留下的,前面我们已经对它的损失采取了措施,而高度就成了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提高这一跳的一定高度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器材进行辅助性训练。例如:在沙坑上空一定高度放标志物,让运动员越过标志物,标志物的高度应根据运动员的水平而定,随运动员水平上升训练高度也慢慢提高,但到了一定高度就不能再提高了,那就要将训练转移到速度上了。具体的素质训练如下:立定跳远,原地双腿触胸跳,短程助跑跳远练习,单、双摇跳绳,手持壶铃深蹲跳,跳深练习,连续跳栏,蛙跳,负重半蹲等等。

(五)“整体”训练法

三级跳远的第一跳要低而快,而且不易过大,第二跳要步幅大而且轻松,第三跳要高而远,再加上自然而有节奏的助跑就会取得好的成绩。“整体”训练法可以通过以下手段进行训练:观看录像,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了解技术动作特点;整体反复练习,对自己的动作不断地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法;完成整个动作时要做到助跑速度快、步点准确,与起跳衔接自然,三跳节奏鲜明,二、三跳要积极着地,保持水平速度,上下肢配合要协调有力;多练练短程助跑三级跳远等。同时运动员还要加强理论学习,从理性认识为什么,把理论带到实践中去。

三、小结

(1)三级跳远的成绩取决于助跑时所获得的水平速度和合理的腾起角度,速度与成绩成正比关系,在保证顺利完成起跳的前提下速度越快成绩就越好,而合理的腾起角又是减少速度损失的前提保证。

(2)合理分配适当的三跳比例,找到适合自己的三跳比例就能取得好的成绩,所以三跳间的节奏就成为关键。

(3)全身协调用力、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对完成动作的质量、提高运动成绩有着重要影响,完成动作质量高、平衡能力强的运动员成绩自然就好。

上一篇:GSM-R无线网络下一篇:中药学教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