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质控体会

2024-08-02

三级质控体会(精选4篇)

三级质控体会 篇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整体护理观念的实施和高新技术应用, 使护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增高, 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护理质控是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重要保证, 也是保证病人治疗护理的重要措施, 护理质控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必经之路。重症监护病房 (ICU) 是集中收治危重病人的科室, 其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与健康, 同时也反映了医院管理水平的高低。在护理工作中防范护理差错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保障病人护理安全, 是我们护理的目标。除执行医院一级、二级护理质控外, 还执行我科人员组成的三级护理质控, 我科护理质量有效地提高, 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现将三级护理质控在ICU的执行情况报告如下。

1 质控小组资料

1.1 质控小组的管理及成员

三级管理制度, 即护理部质控 (一级质控) 、大科室质控 (二级质控) 、科室质控 (三级质控) 。三级质控即由本病区护士长、质控组长、责任人组成。

1.2 质控小组的分类

消毒隔离组、基础护理组、病区管理、急救药品物品、病历质控组、技术操作组、仪器设备管理组7个小组。

2 三级护理质控方法

2.1 制订三级护理质控计划

根据护理部提出总体质控要求, 结合专科特点, 质控组长在本科护士长的指导下制订科室年度及月护理质控工作计划, 并根据当前工作重点随时对计划进行微调, 质控每月有必查项目和重点检查项目, 护理人员分层管理, 设置质量控制考核表[1]。各质控小组每月检查2次, 每次建立护理质量分析小结, 每季度总结分析并上报护理部, 根据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做到人人参与、层层管理、共同把关、确保质量, 充分发挥护理质控员的工作, 有检查记录、分析、评价及改进措施[2]。同时护理部随时督导各质控小组活动, 必要时参与质控小组检查, 点评质量控制组活动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2 制订质控三级护理小组具体职责

根据护理部提出总体质控小组职责要求, 制订消毒隔离组、基础护理组、病区管理、急救药品物品、病历质控组、技术操作组、仪器设备管理组具体职责, 质控小组的成员严格遵守各自职责和义务。

2.3 三级护理质量检查标准

根据护理部提出总体质控检查标准, 制订科室消毒隔离组、基础护理组、病区管理、急救药品物品、病历质控组、技术操作组、仪器设备管理组具体检查标准, 制订质量考核表, 标准总分100分, 各项占相应的分数, 在质控检查时按照制订出的标准进行检查。

2.4 三级护理质量检查方法

依据制订的质控检查标准, 注重对服务过程的监控, 严格遵循质控检查标准进行质量检查、管理, 做到工作有标准, 标准有控制, 控制有程序, 程序有信息, 信息有反馈, 反馈有落实, 落实有成果。质控小组每月检查2次, 每次总结、每季度分析, 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 提出整改意见。同时运用考核与奖励相结合的方法, 使护理人员的个人目标与护理质量管理目标相一致。通过这种科学的质量管理方式, 总结经验, 提高护理质量[3]。

3 作用

加强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是衡量护理质量优劣的基本标志。科学管理病房, 根据病房工作的客观规律, 实行科学管理, 要求做到病房清洁、整齐、安静、舒适, 病区秩序良好, 保证医疗、护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使ICU病人有安全感、舒适感和信赖感, 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急救药品及物品、器械的管理, 严格执行药品管理制度, 急救药品及器材放于固定位置, 指定专人保管, 每班检查, 抢救药品及时补充, 器材使用完后归还原处, 经常保持完好, 从而使ICU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做好消毒隔离,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工作时间衣帽整洁, 严格无菌操作, 病房、工作间、治疗室、换药室要定期消毒, 无菌物品定期更换消毒, 严防院内交叉感染, ICU是医院感染高危科室之一, 做好消毒隔离对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有重要作用。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使技术操作规范化, 制订定期考核制度, 并制订“护理操作程序及考核细则”, 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 以督促护理人员加强技能训练, 人人操作规范化、标准化, 从而有效地防范护理差错的发生, 保证护理安全。规范护理文书书写, ICU记录单书写正确与否, 是否及时、准确、完整、简明扼要、使用医学术语;医嘱书写是否正规、格式统一, 执行签名是否正规, 交班是否清楚扼要;体液出入量是否记录准确, 交班报告是否按常规要求进行, 这些都需要质量控制。护理记录书写是关于沟通信息、法律依据、科研教育、效益评估的一项重要工作。护理记录是执行医嘱和护士对病人病情在住院期间的客观记录, 在评价病人在住院期间是否有医疗争议时, 护理记录有重要的举证作用。由此可见, 三级质量控制在持续提高ICU护理质量工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提高ICU护理质量的必要措施[4]。三级质量控制对各项护理内容的质量进行检查、评定、反馈、控制, 形成了护理质量控制良性循环, 使我科护理质量得到了不断提高[5]。

4 小结

实施三级护理质控体系, 能有效地防范护理差错的发生。重点应抓好3个环节:做好护理质量控制、重点抓好环节护理质控和重视终末护理质控。通过实施三级护理质控, ICU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消毒隔离、基础护理与专科技术操作全面加强, 发生护理差错事件明显减少;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合格率明显上升;科学管理病房使ICU病人有安全感、舒适感和信赖感, 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急救药品及物品、器械的管理, 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仪器设备操作使用能力显著提高, 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明显加强, 护理服务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通过实施三级护理质控, 让全体护理人员都参与到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中来, 由护士长1人管理变成科室人员层层管理、自我管理, 积极调动各级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变被动接受到主动查找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打造护理人才梯队, 对发现和培养护理人才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

摘要:[目的]探讨三级护理质控对提高重症监护病房 (ICU) 护理质量的实践效果。[方法]制订三级护理质控计划、质控小组具体职责、质控检查标准, 由三级护理质控小组成员进行质量检查, 做到人人参与、层层管理、共同把关、确保质量, 充分发挥护理质控的作用, 从而提高ICU护理质量。[结果]通过严格执行三级护理质控后ICU护理质量明显提高, 有效地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 保证护理安全。[结论]三级护理质控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重要保证, 也是保证病人治疗护理的重要措施, 三级护理质控是提高ICU护理质量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三级护理质控,ICU,护理质量,护理安全,目标

参考文献

[1]徐丽珠, 裴玉琴.全面质量管理在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5, 18 (19) :1242-1243.

[2]郭翠英, 张玉华, 张瑾.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方法[J].护理管理杂志, 2002, 2 (1) :17.

[3]吕健, 孙淑华, 藏芳德.临床科室护理差错防范管理的实践[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2, 19 (1) :55.

[4]刘雅丽, 刘秉芳, 秦学玲.护理质量管理的方法及体会[J].家庭护士, 2008, 6 (5C) :1390-1391.

[5]李锡霞.护理质控在医院分级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7, 24 (1) :90-91.

三级质控体会 篇2

关键词:门诊处方,病区医嘱,合理用药,三级质控

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明确指出“处方包括病区用药医嘱单”;“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处方点评制度,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登记并通报不合理处方,对不合理用药及时干预”。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合理用药及安全用药,维护患者利益[1],我院制订并实施处方“三级质控点评方案”,对我院处方的总体质量进行考评。并根据此方案对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就医患者的门诊处方及病区用药医嘱进行抽样点评分析,以促进我院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从而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三级质控点评方案的建立

一级质控:药师记录处方,对处方的规范性及合理性进行点评,填写一级处方评价表,记录相应内容,干预出现的问题。方式:电话通知处方医生修正及面对面与医生交流问题。

二级质控:由临床药师完成,每月随机抽查门诊处方及出院患者病区医嘱,填写门诊处方评价表及点评表,干预不合理用药。在《临床药讯》上公布相应结果,并将书面材料交至相关科室;对不合理处方及异常使用药物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①建立我院“门诊处方质控点评标准”。按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要求,确定每月门诊处方抽查方式及样本量,并从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超常处方3个方面对处方进行点评,填写处方点评工作表,建立考评标准。②建立我院“病区医嘱质控点评标准”。按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要求,确立本院病区医嘱抽样及点评标准,保证每月点评出院病历绝对数不少于30份,病区医嘱单抽样率不少于1%。根据药事管理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重点监控抗菌药物的使用,建立抗菌药物专项点评制度,确定点评的范围和内容。

三级质控:按照《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要求,成立处方点评工作小组,由主管院长任组长,医务科主任及药剂科主任为副组长,相关科室如医院药学、临床微生物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处方点评专家组,提供技术咨询。将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报总结,提出改进方案并进行上报。

我院三级质控点评成果分析

三级质控成果:按“门诊处方质控点评标准”“病区医嘱质控点评标准”要求,对2014年1-12月门诊处方及病区医嘱抽取样本量如下:门诊处方抽取1 200份,病区医嘱抽取3 433份。病区医嘱中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指标,见表1。

由表2可看出,我院2014年门诊处方中不合理用药主要集中在:①用药不适宜处方中“2-1.适应证不适宜的”,出现错误177例次,占41.75%;②用药时间过长,即“无特殊情况下,门诊处方超过7 d用量,急诊处方超过3d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的”,此种错误出现109例次,占25.71%;③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的;此种错误出现50例次,占1 1.79%。

有效控制指标:按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要求,做得较好的项目,见表3

尚未达标指标:①门诊处方存在问题:a.适应证不适宜的,如患者,男,43岁,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医师处方:莫沙必利;患者,女,42岁、诊断为甲亢,医师处方:地榆升白片;b.使用时间过长,即无特殊情况下,急诊处方超过3d用量,门诊处方超过7 d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需要适当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的;c.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如患者,女,65岁,诊断“待诊”,医师处方尼美舒利、伐昔洛韦、甲芬那酸、加巴喷丁和炉甘石洗剂;②病区医嘱存在问题:a.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使用品种不符卫生部38号文件要求,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品种为“拉氧头孢、头孢唑肟、克林霉素膦酸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均属错误使用;b.Ⅰ类切口手术术后使用时间过长;c.Ⅰ类切口手术术前给药率低(剖宫产手术除外);④联用抗菌药物不适宜

结果与体会

我院于2014年1月开始成立质控小组,实施“处方三级质控点评方案”。为加强处方书写质量,促进合理用药,医院对全院医生进行了“处方规范书写”专题讲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讲座、“合理用药知识”培训讲座。医院定期召开医疗质量分析会,点评不合理用药及处方,对医嘱书写情况进行总结。《临床药讯》为药剂科每季度的宣传形式,向全院医生宣传合理用药知识。对于在点评过程中发现的可能涉及不合理使用、甚至违规使用的药品,根据规定实行药品限量使用管理,确定药品使用数量,使用后、药品根据各科室的不同提交书面申请,处方点评工作小组抽查药品使用量处方:适应证是否适宜、用法与用量是否适宜、遴选的药品是否适宜、联合用药是否适宜、是否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等[2]。

目前各级医院已经执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方式方法大同小异。依照三级处方点评模式,确保工作合力、公正、有效,加强质量改进,增强医务人员对药品使用的责任感,严格调剂处方用量,促进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水平和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改善医患关系[3]。

参考文献

[1]章萍,陆瑶华,郭澄.医院病区药房《处方管理办法》的实施和体会[J].中国药房,2008,19(7):552-553.

[2]姚冰,彭晓燕,李晓波.1000份住院病历点评[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1,8(2):113-116.

三级质控体会 篇3

关键词:儿科病房,三级护理质控,护理人员,差错发生率

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工作的核心, 护理质量直接关系着医院的护理水平, 护理质量不仅取决于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技术力量, 更直接依赖于护理管理水平, 尤其是护理质量管理方法[1]。目前, 我国临床护理人员的配备情况是:学历低, 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人员配备不足。为做好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 我院于2012年10月开始在儿科病房建立由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为主体的三级质控网, 加强对病房护理质量与安全的管理。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实施三级护理质控前、后各1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 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家属均愿意配合本研究, 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在对照组100例患儿中, 男55例, 女45例;年龄为4~14岁, 平均年龄 (6.89±3.76) 岁;在观察组100例患儿中, 男56例, 女44例;年龄为4~14岁, 平均年龄 (6.93±3.69) 岁。在性别构成和平均年龄方面, 两组患儿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三级护理质控方法

主要步骤如下: (1) 建立科室三级护理质控网:以护士长为核心的质控体系, 建立科室三级护理质控 (一级质控员-二级质控员-护理管理者) , 按照护理工作内容分为4个职能小组:技术操作组、基础护理组、病历质控组、仪器设备管理组, 每个小组组长均为工作5年以上的护理骨干, 负责对科室以上几方面的问题进行质量控制。进行人人质控, 全科人员均有质控任务, 查出问题后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学习并及时改正;二级质控员是小组组长, 主要是针对专项问题根因查找, 发现问题, 总结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整改措施;三级质控员为护士长, 随机抽查各组质控情况, 并与绩效考核挂钩; (2) 小组成员培训:由三级护理质控组长采用集体讲座和个人教育相结合、文字和多媒体及书面与口头教育相结合、理论讲座和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对小组成员进行技术操作、基础护理、病历质控和仪器设备管理方面知识的培训; (3) 按照PDCA质控循环原理安排检查工作:①P (计划阶段) :根据2012年10月前病历数据、患儿问卷分析、院科二级质量检查、护理人员讨论会等发现存在的影响护士差错率的因素, 从患儿因素、护理因素和客观因素等方面查找出存在问题所在;②D (执行阶段) :减少护士分管患儿人数, 一个护士分管6~8例患儿, 患儿由分管的责任护士负责, 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加强基础护理、加强手卫生依从性、护理技能培训、做好家属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要求护理人员参与心理知识培训;③C (检查阶段) :每天当班护理组长进行护理质控和护理情况评分, 考察护理情况, 对护理不合格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询问患儿及家属的意见和建议, 提高管理和反馈机能, 及时进行护理制度调整。每月进行随机抽查, 对护理质量、护理操作等进行现场考察, 对不合格的护理人员进行扣分处罚, 并进行现场示范等培训;④A (处理阶段) :定期召开评估分析座谈会, 就护理差错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和总结, 对差错情况在科室进行公示,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改进, 对效果较好的护理操作流程进行标准化, 对需要改进的护理工作进行分析和调整, 实行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三级护理质控前、后技术操作、基础护理、病历文书书写和仪器设备使用发生差错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分析本文所得数据, 采用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 采用χ2检验分析计数资料。双侧检验, 设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级护理质控实施后, 技术操作、基础护理、病历文书书写和仪器设备使用差错发生率均较前明显减少, 由9.00%下降到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健康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变得越来越高。随着优生优育观念的不断深入, 孩子对家庭来说就是掌上明珠, 人们对家里孩子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因此, 孩子生病时, 家长对儿科护理质量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是学者们和护理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 也是急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三级护理质控网的护理安全管理模式打破了护理人员被动接受质量考查的应对式管理, 利用前瞻性思维, 按照“人人都是质控员”的原则, 让科室全体护理人员参与科室安全管理, 授权全科护理人员进行质量控制, 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2], 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本文结果发现:三级护理质控实施后, 技术操作、基础护理、病历文书书写和仪器设备使用的差错发生率均较前明显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与既往研究报道结果类似[3], 究其原因可能与影响因素有关。护士三级护理质控充分调动和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激发了每位护士的进取精神,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护士三级护理质控后, 患者有了固定的护理人员负责, 各责任小组人员固定, 减少护士分管患儿人数, 把护士还给患儿增加了护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更有利于观察和了解病情, 缓解患儿及其家属的恐惧心理, 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同时, 运用PDCA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先制定相关的计划, 对患儿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关的评估, 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 并针对问题来进行相关的解决方案的制定。在为患儿拟定有效的护理措施之后, 便要依据制定的计划对患儿进行相关举措的实施, 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 根据制定的计划实施, 定期召开评估分析座谈会, 就护理差错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和总结, 对差错情况在科室进行公示,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 对效果较好的护理操作流程实行标准化, 随后进入下一个循环, 如此反复, 使得PDCA循环模式可以持续不断地运行。

综上所述, 儿科病房实施三级护理质控能够有效减少护士差错的发生, 提高护理质量和患儿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肖艳, 苏波, 刘焕娟, 等.浅谈影响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11) :107.

[2]张兵, 王冀, 李红梅.三级护理质控目标管理模式在ICU的实施与效果[J].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 (7) :47-49.

三级质控体会 篇4

1“三级质控、四级网络”质量管理体系

1.1 背景

我院于2012年底顺利高分通过“三甲医院”复审,如何将复审期间良好的工作态势继续保持下去,形成常态化模式,一度成为医院亟待研究的问题。由于长达7个月的复审准备工作耗费了员工大量精力,导致复审结束后,临床一线及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倦怠情绪明显增加,加之复审办解散后,没有部门再进行统一协调指挥,职能部门重新回到各自为政的管理局面,相互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信息孤岛问题凸显,导致针对临床的一些检查和政策制定重复,给医务人员和管理干部带来极大困惑与压力。

1.2 体系构建

在此背景下,医院决定重组质控中心,将原复审办工作人员合并入内,并进行如下工作调整:其一,质控中心直接由院长管理,日常质控内容涵盖医疗、护理、门诊、院感、总务、后勤、保卫等各部门,月度检查由质控牵头,联合各职能部门共同进行;其二,每半年由质控中心牵头,与院领导一起,进行一次院长包干大检查;其三,质控中心在全院84个临床医技科室中遴选出96名科级质控员,并通过一系列培训考核,优选出27名质控员成为第一批院级质控员,协助质控中心进行日常检查;其四,科级质控员与科室主任、护士长一同组成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共同负责科室质量安全工作。

至此,我院“三级质控、四级网络”体系建设框架基本形成。“三级质控”:一级决策级,即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以院长为第一责任人,主管业务的副院长为副主任委员,医院各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主任为委员,主要任务是对全年质量安全工作进行重大决策,提出战略方向;二级控制级,即由各专业委员会及各职能部门组成的管理队伍,主要职责是在决策级的领导下进行战术分解,并由各职能部门协助完成与科室的工作对接;三级执行级,即由科主任、护士长、科级质控员组成的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主要职责是将各项工作任务接地,最终达到决策级希望的目标。“四级网络”指质控中心抽查、质控中心与各职能部门每月联合检查、科室质控小组每月自控、药医技质控员定期互控。

经过两年半的磨合,目前整个体系运转流畅,全院各部门和科室均以月度为单位,以上、中、下旬为时间节点,有条不紊地循环进行。

2 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1 职能部门、临床医技科室对自己在该体系中承担的定位不清晰

在《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及实施细则(2011版)》[6]出台以前,医院职工对“质控中心”这个词并不熟悉,其仿佛一个新生事物,随着等级医院复审的结束出现在各科室面前。工作初期,职能部门及临床医技科室均对质控中心的工作定位存在疑虑:质控中心是针对哪些部门科室的质控?与医务处是何关系?日常病历的环节质控和终末质控归哪个部门?质控中心既然直接归院长领导,那么它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种种疑虑导致各部门和科室观望怠工。

2.2 科主任不明确其在该体系中的职责及权利

医院出台的文件要求,科主任为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的第一负责人,与科护士长、质控员一同承担科室质控工作。但科主任对自身在该体系中承担的职责和权利并不明确: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主要工作是什么?医院层面如何要求?科室遇到的某些问题由哪个部门来解决?一些需要跨部门解决的问题由谁来牵头?解决该问题的第一责任人又是谁?这些均是在质控中心成立初期各科室咨询较多的问题。

2.3 科级和院级质控员工作热情不高

医院出台的《质控员管理办法》要求,科室推选科级质控员至少1名,任职要求为高年资主治(含)及以上人员;院级质控员每季度需要被抽调出3个工作日参与检查。该《办法》出台后质控员工作热情并不高,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临床科室工作本来就很忙,职能部门检查和迎来送往占去太多精力;第二,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尤其是需要院级层面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困难;第三,质控结果如何与奖金挂钩尚不明确;第四,质控工作的激励惩罚措施尚未出台。

2.4 职能部门相互协调力度不够

按照质控中心要求,各职能部门在联合检查前,应将当月检查方案交质控中心备案存档,便于统一印刷。但个别部门由于工作繁忙会延迟上交,其结果是在印刷前一刻发现与另外某部门检查条款有重复,导致重复检查、重复扣分的情况发生。

2.5 检查过程中的人情帐

由于院级质控员参与每月的联合检查,体系试运行期间发现存在扣分不严和人情分的现象。

3“人际关系理论”在质控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著名的霍桑试验获得成功后,梅奥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认为[5]:第一,管理者不应只注意生产任务的完成,而应当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社会需要上;第二,管理者应重视员工间的人际关系,培养和形成员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第三,管理者应注意倾听员工的意见,了解员工的思想感情,及时向上级反映,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第四,重视“非正式组织”。鉴于此,我院针对质控体系推行过程中遇到的5方面问题,从心理、行为、激励、惩罚等方面多管齐下进行疏导。

3.1 大规模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了解导致员工工作倦怠的要素

目前,全球普遍认为工作压力是造成医师健康和安全隐患的重要问题。工作倦怠是指由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及资源过度要求而导致工作者感到挫败、情绪枯竭、筋疲力尽的现象,表现为个体对事业、生活方式及人际关系拥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由于没有得到期望的回报,而造成持续的疲惫、抑郁和挫败感。针对这一问题,质控中心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与《马斯勒工作倦怠量表——服务行业版》(maslash burnout inventory general survey,MBI-GS)相结合,采取调查对象自填的形式,进行全院范围内广泛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医务人员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压力来源和工作倦怠情况。在压力源因素分析中,无节假日、社会期望过高、医患矛盾与纠纷、社会舆论失正、待遇不理想、职业病、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工作超负荷、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感到担忧等因素对工作倦怠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针对上述情况,医院决定进一步强调员工回归正常双休生活,鼓励员工带薪休假;在医院门口设立110联动工作站,加强医院安保24小时不间断巡逻,确保医护人员人身安全;工会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放松员工身心;组织员工定期查体;医院“三重一大”等政务通过网站、宣传栏、院报等途径时时公开;医院办公会允许任何一名职工列席旁听,以此增加员工的安全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3.2 加强宣传与培训,使全院全员明确自身定位

针对各层级对自身在质控体系中权、责、利定位不清晰问题,质控中心采取以下对策:首先,全院印发800份红头文件,并用高亮荧光笔对文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人工标记;其次,分层次分人群先后进行5次培训,包括院周会范围培训、职能部门培训、科级质控员及院级质控员培训、深入科室小范围宣教培训,确保培训能够将涉及人群基本覆盖;再次,将培训考试与继续教育学分相关联,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最后,明确质控中心是“一把手工程”,院长多次在公众场合强调,质控中心牵头组织的检查是代表院长督导工作,要求大家全力配合。

至此,全体员工清晰明了各自定位。每月5日左右,科级质控员对本月科室质控主题进行学习和自查;15日左右,质控中心牵头进行职能部门联合检查,并提前召开检查前会议以防检查条款重复制定;25日将检查结果进行全院公示,公示期1周并接受异议;月底将检查结果与科室奖金挂钩,进行奖惩兑现。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多部门采取现场办公或联合办公的模式解决。对于需要多部门联合解决的问题,质控中心将在后续组织跨部门工作会议,并负责向该科室进行反馈。医院职能部门和科室质控小组各司其职,共同推进整个质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3.3 避免“非正式团体”的负性作用,发挥其舆论带头作用

“非正式团体”成员往往有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并自发自愿使某人成为其核心领袖,其最大的作用在于维护成员的共同利益,避免受到管理层的干涉而造成损失。为避免“非正式团体”对整个质控体系造成干扰,医院出台《质量控制专员管理办法及评分标准》,将所有中低年资人员同质化,要求凡拟晋升副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担任科室质控员至少1年,取得由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颁发的合格证书,方可进行聘任;在晋升过程中,质控员撰写的与质量管理相关的文章,享受与专业文章同等待遇;优秀科级质控员或院级质控员所在科室年终综合目标加3~5分,不合格科级或院级质控员所在科室年终综合目标扣3~5分,并继续留任。同时,医院制订人才培养建设中长期规划,鼓励优秀的质控员参与医院“优秀中青年培养计划”,经过一系列培养后,脱颖而出者最终担任医院专业组长或科主任。目前,我院已培养结束的第1批24名优秀中青年中,有21名已经担任专业组长或科主任,成为医院发展绝对的中流砥柱。在他们的带领下,第2批、第3批优秀中青年相继诞生,并呈现逐步扩张的趋势。

3.4 加强院级质控员公允心与责任心培养

由于院级质控员负责参与每月的检查,并有权利对科室工作情况进行赋分,因此对其公允心和责任心的培养格外重要。院级质控员看似是一个小群体,但其中也存在“非正式团体”,往往一两个核心人员的举动会影响整个队伍,造成检查有失偏颇。质控中心利用每月联合检查前的工作布置会,邀请院长不定期莅临现场进行宣教,并在每半年召开一次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上,请院长做专题讲课,目的就是增强质控员责任感,避免检查过程中的人情分现象。同时,质控中心出台了双向匿名评价措施,请职能部门与院级质控员互相客观打分,以保障检查相对严谨与公平公正。

梅奥提出的“人际关系理论”在我院“三级质控、四级网络”质控体系的顺利搭建与后续完善中起到了前瞻性指导作用。这一过程证明,在医院这样一个相对专业化的工作范畴内,同样存在着“社会人”心理。员工需要的是工作环境的和谐、感情上的慰藉、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而重视“非正式团体”的存在,利用好部分员工在整个体系推进中的舆论影响,会为体系建设提供不竭助力。

摘要:为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以“人际关系理论”为指导,构建并推行“三级质控、四级网络”质量管理体系,取得优异成效。“三级质控”包括以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决策级、由各专业委员会及各职能部门组成的控制级和由科主任、护士长、科级质控员组成的执行级;“四级网络”指质控中心抽查、质控中心与各职能部门每月联合检查、科室质控小组每月自控和药医技质控员定期互控。

关键词:霍桑试验,质量控制,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赵瑞萍,张兆旭,许冬梅.基于持续改进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构建[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9):27-28.

[2]赵瑞萍,张兆旭,许冬梅.建立职能部门联合巡检制度,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J].中国医院,2015,19(6):53-55.

[3]Valerie A M.A Comparison of Mead's“Self”and Heidegger's“Dasein”:Toward a Regrounding of Social Psychology[J].Human Studies,1987(10):359-360.

[4]屠兴勇.哲学语境下的霍桑试验-基于梅奥于海德格尔对话平台的分析[J].科学与管理,2010(5):19-25.

[5]王明晓.以“霍桑试验”和“鲶鱼效应”激活医院人力资源管理[J].医院院长论坛,2014,3(2):29-33.

上一篇: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浅见下一篇:企业股权并购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