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控评价标准

2024-05-14

质控评价标准(精选3篇)

质控评价标准 篇1

1 仪器校准流程简介

上期杂志中我们介绍了一套黑白超声系统的质控流程的主要内容, 包括制定实施质控的时间表、确定每项参数的标准值和正常范围以及针对每项检测内容对设备进行评价。在本文中, 我们将推荐美国医院常用的一套黑白超声质控流程, 其中包括了对设备外观和机械性能、显示器性能、图像一致性、成像深度、低回声目标信号、轴向和横向分辨率以及环晕伪像的检测方法。

2 常用检测

超声系统常用测验的内容包括设备和成像结果两个方面。其中设备方面的检验包括设备的外观和完整性以及显示器性能。设备层面的质量控制是为了排除硬件因素带入的成像结果误差。成像结果的质量控制测验包括对图像一致性、成像深度以及成像分辨率等参数的校准。

2.1 设备外观和机械性能的检测

设备完整性是一部超声系统能行使正常功能的结构基础。使用和维护人员应当按照仪器说明书的相关内容定期检查超声系统的外观和机械性能, 见表1。

以上部件如有损坏, 则应停用该超声系统, 进行更换。

2.2 显示器性能检测

超声影像是通过显示器展示给医护人员的, 因此对显示器性能的测试和校正将成为超声系统正常功能, 以及后续质量控制测试内容的基础。对于显示器性能的测试主要围绕显示器的对比度和亮度进行。

新超声系统装机验收时, 维护人员应当对显示器进行性能测试验收, 并进行对比度和亮度的初始设置, 方法如下:

(1) 在显示器上显示灰度条;

(2) 将显示器亮度和对比度调至最低;

(3) 逐步提高显示器亮度, 直到显示器上可以看到图像 (包括文字内容) ;

(4) 缓慢增加图像对比度, 直到显示器上的文字开始扭曲, 之后将图像对比度回调直到文字扭曲消失;

(5) 确认此时显示器上的灰度条绝大部分可见;

(6) 完成以上步骤后, 录入一篇临床扫描图像 (尽量包含多种不同的人体组织) , 并请临床医生确认图像显示质量;

(7) 微调显示器对比度和亮度, 以获得最佳的显示效果, 并记录此时的显示器亮度和对比度设置数值以及可以读出的灰度条数目为基线值。

超声系统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常规检测和校准, 方法如下:

(1) 将显示器对比度和亮度设置为基线值;

(2) 在显示器上显示灰度条;

(3) 记录可以读出的灰度条数目, 并与基线值进行比较, 正常情况下可读出的灰度条数目不应比基线值少2条以上;

(4) 如果灰度条数目有所降低, 则说明显示器的图像质量有所降低, 那么可以打印一张图像, 并对比打印的图片中文字与显示器上的文字的清晰度:如果二者清晰度相同, 则说明图像质量降低来自于成像系统而不是显示器。

2.3 图像一致性检测

超声系统的图像一致性指的是超声成像系统对性质相同而位置不同的材质进行成像时得到的信号应当相同或相似。在实施这项检测时, 维护人员应使用被检测的超声系统对质地均匀、材质完全一致的仿生体模进行成像, 并观察得到的图像信号是否体现出全幅一致性。如果在超声成像结果中发现严重的不一致情况, 需要进行立刻校准。

图像一致性出现问题可能是以下因素的结果:超声换能器中压电单元损坏;探头接口或电路板中触点损坏;图像处理硬件或软件出现问题。

进行图像一致性检测时需要用到质地均匀的仿生体模, 该体模的超声信号应近似于肝实质, 而且不含任何纤维或凝聚体。

实施检测的具体方法如下:

(1) 准备质地均一的仿生体模;

(2) 将超声系统参数调制备案中的基线参数;

(3) 对体模进行超声扫描, 并调整信号增益和时间增益补偿, 以获得与临床超声图像类似的信号强度;

(4) 优化图像质量后, 在体模的某个位置扫描并将图像固定在显示器上;

(5) 检查所得图像中是否有任何的图像不一致性;

(6) 如果有图像不一致的情况, 则调整聚焦距离进行扫描, 并在体模上换一个扫描位置再次扫描, 比较以上图像结果, 以此为依据判断图像中出现不一致瑕疵的原因;

(7) 如果改变超声聚焦距离和扫描位点仍不能修正图像不一致情况, 则保存所得图像, 并记录扫描时使用的系统参数, 同时联系维修工程师。

2.4 成像深度检测

超声成像系统的灵敏度决定了该系统所能探测到的最弱回声信号, 在临床应用中, 这项参数可以用超声系统能“看”到的最深的位置来表示。影响超声系统最大成像深度的因素有:扫描脉冲频率;输出脉冲功率;信号增益;时间增益补偿;焦距;超声系统的电子噪声等。

超声成像深度/超声系统灵敏度的测量需要用到仿生体模。维护人员可以通过测量超声系统在仿生体模中能够探测到的最大深度来判断该系统的成像深度。

为更准确地测量超声系统的成像深度, 本步骤中使用的超声体模可以在不同深度内置标记物, 从而在使用超声系统进行扫描时, 维护人员可以通过判断标记物在超声图像中的成像效果来计算该系统的成像深度。

测定超声系统成像深度的方法如下:

(1) 将显示器亮度和对比度、系统各项参数均设为基线值;

(2) 调整如下参数:焦距调制最大;信号增益和输出功率调制最大;从回声信号强度开始衰减时起, 将时间增益补偿调制最大;关闭信号过滤;将成像范围扩大至可以包括最大成像深度;

(3) 记录以上所有使用的参数;

(4) 扫描超声体模, 并固定图像;

(5) 利用体模内置的深度标记物, 找出位置最深的可见标记物, 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该系统的成像深度;

(6) 如果成像深度比基线数据减少0.6 cm以上, 建议通知维修工程师进行调试。

3 非常用检测

3.1 低回声目标成像检测

对低回声目标 (例如人体组织内的囊肿) 的成像结果检测是用来确定超声系统对圆形、超声信号低于周围组织的目标的成像能力。这项能力可能受到超声系统空间分辨率、成像对比度、成像一致性, 以及电子噪声、旁瓣超声信号以及图像处理软件等因素的影响。

本检测同样要用到内置球状或柱状标记物的仿生体模。为了确定在不同成像深度处超声系统能分辨的低回声目标最小尺寸, 在制作体模时应当在同一深度置入尺寸不同的多个标记物。标记物可以选择球形或圆柱形, 分别对应人体内的球形囊肿和血管。

进行此项检测的方法如下:

(1) 设置超声系统:设定多个焦距, 并调整信号增益、输出功率和时间增益补偿, 以优化对低回声目标的成像效果, 并记录上述参数;

(2) 扫描内置标记物的体模;

(3) 对于每个成像深度, 记录可以分辨的最小标记物尺寸, 或对于每个标记物尺寸, 记录其可被分辨的最大成像深度范围;

(4) 在每个成像深度, 选取可以分辨的第二小的标记物, 观察该标记物的成像效果并判断是否是空心信号、图像形状是否符合标记物本体形状以及图像尺寸是否符合标记物本体尺寸;

(5) 如果标记物成像并非空心, 那么适当降低超声信号增益, 直到图像变为空心, 记录此时的系统增益参数, 并与基线数据进行比较;

(6) 如果图像形状发生明显扭曲 (例如圆形标记物的图像呈椭圆形且长轴比短轴长20%以上) , 或各项系统设置与基线数据有明显差异, 建议通知维修工程师进行调试。

3.2 轴向分辨率检测

超声系统的轴向分辨率指的是该系统在超声射线方向上分辨相邻的不同大小物体的能力。轴向分辨率由扫描时使用的超声脉冲长度或脉冲时长。正常情况下, 超声脉冲越短, 轴向分辨率越高。

一台超声系统的轴向分辨率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测得:

(1) 维护人员在体模的不同深度处置入大小相同的标记物, 并控制其轴向距离, 使其临近两点间的距离各个不同且覆盖较大的距离范围 (例如, 两点间的轴向距离设为0.25、0.5、1、2 mm等) , 并扫描该体模以获得各个标记物的图像, 然后通过判断可以互相区分的最近的两个标记物, 确定系统的轴向分辨率;

(2) 维护人员在体模的不同深处置入大小相同的标记物, 扫描该体模并利用所得的轴向信号计算标记物图像半高宽 (FWHM) 或十分之一高宽 (FWTM) 。

评价超声系统轴向分辨率的标准见表2。

3.3 横向分辨率检测

超声系统的横向分辨率指的是该系统在成像平面 (垂直于超声射线方向的平面) 上分辨相邻目标的能力。超声系统的横向分辨率与超声脉冲的宽度、聚焦情况、参与扫描的压电单位数量以及信号增益有关。

测定超声横向分辨率的方法与纵向分辨率类似, 不过此时超声标记物的置入位置应当处于同一横向平面上。

评价超声系统横向分辨率的标准见表3。

3.4 环晕伪像的检测

环晕伪像是指的超声系统无法对紧邻超声探头界面的部位进行成像的现象。该现象与超声探头-人体组织界面上的高频振荡现象有关, 该振荡主要由超声脉冲前半部分的近距离回声与后半部分相互作用产生。

对超声系统环晕伪像的检测方法如下:

(1) 制作仿生体模, 并在体模中浅表位置放置数个深度不同的标记物;

(2) 扫描该体模并固定图像, 辨别位置最浅的可分辨的标记物, 并以其深度作为环晕伪像的范围。

4 结论

黑白超声已经成为目前医院中使用率最高、可靠性最好而且危险性最低的医学影像器械之一。该系统已经在各级医院的超声和放射科室获得大量应用, 并在逐渐向各个非超声科室扩展。基于超声系统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制定对于该系统成像结果的质量控制流程已经迫在眉睫。作者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能够为国内各界专家们提供一个思考和讨论的平台, 为医院和患者提供我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质控评价标准 篇2

4月1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发布了临床检验专业质控指标(版)。包括标本采集运送、检验周转时间、室内质控、室间质评、危急值报告等15条质量控制指标。

这是首次以专科为单位,系统地发布医疗质控指标,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供了工具。同时还发布了麻醉、重症医学、急诊、病理、医院感染5个专业的质控指标。

临床检验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版)全文如下: 检验地带网

一、标本类型错误率 检验地带网

定义:类型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占同期标本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所采集标本的类型是否符合要求,是检验前的重要质量指标。标本类型符合要求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前提条件。

二、标本容器错误率 检验地带网

定义:采集容器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占同期标本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用于采集标本的容器是否符合要求,是检验前的重要质量指标。

三、标本采集量错误率

定义:采集量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占同期标本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标本采集量是否正确,是检验前的重要质量指标。标本采集量不足或过多都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四、血培养污染率

定义:污染的血培养标本数占同期血培养标本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血培养过程是否操作正确,是检验前的重要质量指标。

五、抗凝标本凝集率 检验地带网

定义:凝集的标本数占同期需抗凝的标本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标本采集过程抗凝剂是否正确使用的情况,是检验前的重要质量指标。

六、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

定义:检验前周转时间是指从标本采集到实验室接收标本的时间(以分钟为单位)。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是指将检验前周转时间由长到短排序后取其中位数。

计算公式:

注:n为检验标本数,X为检验前周转时间。

意义:反映标本运送的及时性和效率,检验前周转时间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和及时性的重要前提。

七、室内质控项目开展率

定义:开展室内质控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实验室开展的检验项目中实施室内质控进行内部质量监测的覆盖度,是检验中的重要质量指标。

八、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不合格率

定义: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高于要求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对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有要求的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实验室检验结果精密度,是检验中的重要质量指标。

九、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

定义:参加室间质评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特定机构(国家、省级等)已开展的室间质评项目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检验地带网

意义:反映实验室参加室间质评计划进行外部质量监测的情况,是检验中的重要质量指标。

十、室间质评项目不合格率

定义:室间质评不合格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参加室间质评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实验室参加室间质评计划的合格情况,是检验中的重要质量指标。

十一、实验室间比对率(用于无室间质评计划检验项目)

定义:执行实验室间比对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无室间质评计划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无室间质评计划的检验项目中实施实验室间比对的情况,是检验中的重要质量指标。

十二、实验室内周转时间中位数

定义:实验室内周转时间是指从实验室收到标本到发送报告的时间(以分钟为单位)。实验室内周转时间中位数,是指将实验室内周转时间由长到短排序后取其中位数。

计算公式:

注:n为检验标本数,X为实验室内周转时间。

意义:反映实验室工作效率,是实验室可控的检验中和检验后的重要质量指标。

十三、检验报告不正确率

定义:检验报告不正确是指实验室已发出的报告,其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包括结果不正确、患者信息不正确、标本信息不正确等。检验报告不正确率是指实验室发出的不正确检验报告数占同期检验报告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实验室检验报告正确性,是检验后的重要质量指标。

十四、危急值通报率

定义:危急值是指除外检查仪器或试剂等技术原因出现的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必须立刻进行记录并第一时间报告给该患者主管医师的检验结果。危急值通报率是指已通报的危急值检验项目数占同期需要通报的危急值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危急值通报情况,是检验后的重要质量指标。

十五、危急值通报及时率

定义:危急值通报时间(从结果确认到与临床医生交流的时间)符合规定时间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需要危急值通报的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护理分级制度及质控标准 篇3

1、依法规定的规章制度,可以保障医院合法有序地运作,将纠纷和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2、保障医院的动作有序化、规范化,降低经营运作成本,查对制度,分级护理等制度认真执行,可降低护理风险。

3、优秀的规章制度通过合理的设置权利,义务及责任,使护士能预测到自己的行为和努力的结果,激励员工为医院的目标和使命努力奋斗。分级护理制度 分级护理制度是护理管理的中药内容,是开展护理工作的准则,是保证病人接受治疗,护理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护理工作的法规性和强制性的依据。护理分级制度再次完善的背景 深化优质护理服务的需要 医药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 等级医院评审的需要 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 通知明确规定:确定患者的护理级别,应当以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为依据,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关于护理级别由护士确定还是由医师确定的问题,在《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中规定可以是医师,也可以是护士,但无论是谁来确定,都要依据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使护理的级别与病人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重要意义: 它是护理工作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明确了各级护理级别的综合依据与临床护理要求,是护理人员依法实施护理的依据。它不仅能客观界定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与自理能力以及对护理的不同要求,同时也能够反映护理工作的责任、技能、风险与量的多少。它不仅对临床护理以及管理工作起着规范性与指导性的作用,同时也是依据护理工作量,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这对保障患者的安全,科学的护士岗位管理者有着重要意义,也同样是保证与持续优质护理的内涵提高的基础与关键。护理分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院住院患者护理分级的方法依据和实施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其他类别医疗机构可参照执行。

2、术语和定义 护理分级: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进

行评定而确定的护理级别。自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个体照料自己的行为能力。日常生活活动:人们为了维持及适应生存环境而每天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具有共性的活动。Barthel指数: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状态进行测量,个体得分取决于对一系列独立行为的测量,总分范围在0—100 自理能力依据 采用Barthel(巴塞尔)指数评定量表对日常生活活动(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如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10个项目)进行评定,将各项得分相加即为总分,根据总分,将自理能力分为4个等级。自理能力等级 评分程度 需要照护程度 重度依赖 总分40分 全部需要他人照护 中度依赖 总分41—60分

大部分需要他人照护

轻度依赖 总分61—90分 少部分需要他人照护 无需依赖 100分 无需他人照护 护理分级→定义 2009版: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并实施不同级别的护理,分级护理分为四个级别: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2013版: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进行评定,而确定的护理级别,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四个级别。表Ⅰ自理能力分级 自理能力等级 等级划分标准 需要照护程度 重度依据 总分≤40分 全部需他人照护 中度依据 总分41—60分 大部分需他人照护 轻度依据 总分61—99分 少部分需他人照护 无需依据 总分100分 无需他人照护 护理分级→分级依据(特级护理)2009年版: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特级护理:

1、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

2、重症监护患者。

3、各种复杂或者大手术后的患者。

4、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5、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需要严密监护病情的患者。

6、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并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7、其他有生命危险,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2013版: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确定为特级护理。

1、维持生命,实施抢救性治疗的重症监护患者。

2、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监护、抢救的患者。

3、各种复杂或大手术后,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护理分级→分级依据(一级护理)2009版: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一级护理:

1、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

2、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

3、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且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4、生活部分自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2013版: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确定为一级护理:

1、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

2、病情不稳定或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患者。

3、手术后或者治疗时期需要严格卧床的病人。

4、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者。护理分级→分级依据(二级护理)2009版: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二级护理:

1、病情稳定,仍需卧床的患者。

2、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2013版: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可确定为二级护理

1、病情趋于稳定或未明确诊断前,仍需观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

2、病情稳定,仍需卧床,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的患者。

3、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中度依赖的患者。护理分级→分级依据(三级护理)2009版: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三级护理:

1、生活完全自理且病情稳定的患者。

2、生活完全自理且处于康复期的患者。2013版: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轻度依赖或无需依赖的患者,可确定为三级护理。附录A Barthel指数评定表 序号 项目 完全独立 需部分帮助 需极大帮助 完全依赖 1 进食 10 5 0 — 2 洗澡 5 0 — — 3 修饰 5 0 — — 4 穿衣 10 5 0 — 5 控制大便 10 5 0 — 6 控制小便 10 5 0 — 7 如厕 10 5 0 — 8 床椅转移 15 10 5 0 9平地行走 15 10 5 0 10 上下楼梯 10 5 0 —

特级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一、病情观察(30分)

1、专人守护,严密观察,发现问题和病情变化时报告医生,处置抢救及时。(4分)

2、各种风险评估(严重患者、MEWS、压疮、坠床、导管脱落等)及时确认,措施有效。(4分)

3、定期或按需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其他观察指标(4分)

4、及时、准确记录出入量。(2分)

5、掌握患者十知道:姓名、年龄、诊断、主要病情(症状和体征,目前主要阳性检查结果)、治疗(手术名称、主要用药名称、目的、注意事项)、护理措施(护理要点、观察要点、健康指导)、心理状况、饮食、睡眠、排泄、潜在危险及预防措施。(10分)

6、交接班重点突出,符合要求,内容包括病情、治疗、护理、皮肤情况、管道等,记录规范。(4分)

7、记录及时、准确、客观,并能动态反应患者病情变化,护理措施的实施及效果评价。(2分)

二、专科护理(50分)

1、按病情需要,配备急救药品及器材,护士掌握常用抢救药品的名称、剂量、作用等。(6分)

2、掌握急救仪器(如心电监护仪、呼吸器、输液泵等)的操作流程,识别故障并能及时处理。(5分)

3、医嘱执行正确、及时。(2分)

4、用药及时准确,静脉输液通畅,记录规范,滴速与病情需要或医嘱要求相符,药物治疗及不良反应观察及时,处理到位。(6分)

5、各种治疗(如吸氧、雾化、鼻饲、服药等)护理准确及时。(4分)

6、各类导管标识清楚,妥善固定,按要求更换,保持通畅,及时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及量,准确记录,无护理并发症。(6分)

7、患者卧位舒适安全,符合病情需要,肢体处于功能位。(3分)

8、患者外出检查时有医护人员护送,根据病情需要备急救用物。(2分)

9、急诊标本采集准确,送检及时“危急值”报告管理规范。(4分)

10、根据患者疾病及需求,落实健康教育,患者家属知晓。(4分)

11、完成患者生活护理。(4分)

12、专科护理落实到位,无护理并发症。(4分)

三、安全管理(20分)

1、有效落实查对制度,邀请清醒患者主动参与查对。(4分)

2、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的患者进行治疗,处置时必须核对患者腕带信息。(4分)

3、意识障碍患者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到位,无护理不良事件。(4分)

4、患者接受护理有创操作及保护性约束前,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告知治疗目的及注意事项,并履行书面同意手续。(3分)

5、危重患者用氧,用电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到位。(12分)

6、告知患者或者家属相关检查,处置护理操作的目的及注意事项。(3分)一级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一)病情观察(30分)

1、每小时巡视患者,密切观察,发现问题和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处置及时。(5分)

2、各种风险评估(危重患者、MEWS、压疮、跌倒、坠床、导管脱落等)及时正确,措施有效。(4分)

3、根据患者病情,测量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3分)

4、掌握患者十知道:姓名年龄、诊断、主要病情(症状和体征,目前主要阳性检查结果)、治疗(手术名称、主要用药名称、目的、注意事项)、护理措施(护理要点、观察要点、健康指导)、心理状况、饮食、睡眠、排泄、潜在危险及预防措施。(10分)

5、交接班重点突出,符合要求,内容包括:病情变化、特殊检查、治疗、护理、皮肤情况、各种管道及情绪波动的患者。(5分)

6、护理记录客观真实、准确、及时、规范。(3分)

(二)专科护理(50分)

1、按病情需要,配备急救药品与器械。

2、护士熟悉常用仪器。(如心电监护仪、呼吸器、输液泵等)的操作规程,故障识别并能及时处理。(5分)

3、用药及时准确,静脉输液通畅,记录规范,滴速与病情需要或医嘱要求相符,药物治疗及不良反应观察及时,处理到位。(5分)

4、各种治疗(如吸氧、雾化、鼻饲、服药等)与护理及时准确。(6分)

5、各种导管标识清楚,妥善固定、按要求更换、保持通畅、及时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及量、准确记录、无护理不发症。(8分)

6、患者卧位舒适安全,符合病情需要,肢体处于功能位。(6分)

7、标本采集准确,送检及时“危急值”报告管理规范。(2分)

8、根据患者自理能力及需求,完成或协助完成生活护理。(4分)

9、治疗处置过程中患者隐私保护到位。(2分)

10、了解患者心理需求,针对性进行心理指导及专科健康教育,患者/家属知晓疾病治疗,护理,药物使用,饮食,康复活动。

(三)安全管理(20分)

1、有效落实查对制度,邀请患者/家属主动参与查对(4分)

2、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的患者进行治疗,处置时必须核对患者腕带信息。(4分)

3、压疮、跌倒/坠床及管道脱落高风险患者,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到位,无护理不良事件。(6分)

4、患者接受护理有创操作,保护性约束及冷热疗前,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告知治疗目的及注意事项,并履行书面同意手续。(4分)

5、病区用氧、用电及环境安全管理落实到位,无安全事件发生。(2分)

三级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一)病情观察(30分)

1、按级别要求,巡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报告医生,处置及时。(5分)

2、各种风险评估(MEWS、压疮、坠床、导管脱落等)及时确认,措施有效。(8分)

3、根据患者病情,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4分)

4、掌握患者十知道:姓名年龄、诊断、主要病情(症状和体征,目前主要阳性检查结果)、治疗(手术名称、主要用药名称、目的、注意事项)、护理措施(护理要点、观察要点、健康指导)、心理状况、饮食、睡眠、排泄、潜在危险及预防措施。(10分)

5、患者有病情变化,护理阳性体征或安全隐患记录及时规范。(3分)

(二)专科护理(1)根据患者自理能力及需求,协助完成生活护理。(2)治疗处置过程中患者隐私保护到位。(3)了解患者心理需求,针对性进行心理指导及专科健康教育,患者/家属知晓疾病治疗,护理,药物使用,饮食,康复活动等相关知识。(4)专科护理落实到位,无护理并发症。

(三)安全管理

1、有效落实查对制度,邀请患者/家属主动参与查对。

2、不同语种及语言交流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处置时必须核对患者腕带信息。

3、患者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到位,无护理不良事件。

4、患者接受护理有创操作,保护性约束及冷热疗前,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告知治疗目的及注意事项,并履行书面同意手续。

上一篇:渠道冲突与控制下一篇:课堂情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