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质控小组

2024-05-11

护理质控小组(精选10篇)

护理质控小组 篇1

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 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是护理质量管理的目标[1]。科学有效的护理质控检查方法可以提升护理质量[2]。自2010年以来, 科室制定护理质量检查标准, 建立护理质控小组, 每周对本科的护理工作进行质控检查, 查找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让护士成为质控过程的管理者, 加强护士的自我护理质量安全管理, 在质控中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 具体方法如下。

1方法

1.1成立质控小组护士长任组长, 负责科室护理质量的全面管理工作;科室质控分四小组, 由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及管理患者能力强、护士层级在N2以上对工作积极上进的护士担任质控成员, 质控内容交叉检查。

1.2组织培训根据护理部每年修订的护理质控标准对科内的质控标准进行修订, 组织科内护士对质控标准进行学习, 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辅导。各质控小组成员对质控标准进行探讨, 对不明确的问题护士长加以强化学习, 达到人人掌握质控标准, 并按此标准作为工作指南。

1.3质控方法科内每周质控1次, 质控小组每季度更换1次, 以达到人人掌握质控标准的目的。将日常随机检查与每周重点检查相结合, 各质控小组将检查结果汇总, 于周五晨会对存在问题进行统一汇报, 责任人可对存在问题提出见解讨论分析, 并作出整改, 如责任人不在班, 由责护作出整改并将问题及整改方案转达给责任人。对于较严重的问题, 科内进行护理安全隐患讨论分析, 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 共同探讨制定防范及整改措施, 在下次质控中对此问题进行重点检查, 如此循环, 以达到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避免护理缺陷的目的。

2效果评价

2.1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通过质控管理, 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得到了持续改进, 共同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科室成员共同参与分析、整改, 通过不断的改进与评价,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使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 同时在工作运行中能够按照工作要求严格落实, 使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2.2确保护理安全通过科室每周1次的护理质控, 能够及时发现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查找出薄弱环节及潜在风险形成的原因, 通过护理安全讨论, 分析并制定纠正、预防措施, 使问题得到整改, 从而使护理工作得到完善和提高, 确保护理安全。

2.3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科室护理质控小组的成立, 让科室护士成为护理管理的主体, 都是质量控制的主人, 使护士对护理工作要求有了正确认识, 通过质量检查、讨论分析, 使护士的工作标准有了进一步提高, 业务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

2.4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通过科室的护理质控小组的监控, 有效的保证了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确保护理措施及时、有效、准确, 通过质控的严格管理, 促使护士增加工作的责任心, 提高了护士服务患者的能力及服务标准, 使护理工作质量得到提高的同时,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2.5有利于护理队伍的建设通过科室护理质控小组的成立, 使护士能够积极参与到护理管理的过程中, 即对护士的业务能力有了提高, 又让护士作为管理者, 参与到护理管理的过程中, 对护理工作的质量标准有了规范, 培养了护理人才, 规范了护理队伍的建设。

3小结

临床护理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衔接环节多, 细微的差错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为保证护理质量, 最有效和主要的质控方式应是自我控制[3]。护理工作是个细致的工作, 层层管理、环节监控才是确保护理工作安全、持续、有效进行的措施, 因此, 在护理管理过程中, 护士的环节质控在护理质量中起到重要作用, 只有将环节质控掌控好, 使护士在常规工作中做好自查、慎独的管理, 才能确保护理工作的有效安全进行, 同时, 通过质控, 对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整改, 将护理问题及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做好护理反馈和沟通, 对护理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持续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仉京华, 王青春.实行质量控制与改进小组管理持续提高护理质量的体会.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 (2B) :68-69.

[2]叶文琴, 朱建英.现代医院护理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8.

[3]王晓霞, 赵璧, 李妮, 等.护理质量长效管理机制的构建与启示.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 (11B) :59-60.

护理质控小组 篇2

为贯彻落实1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管理,夯实基础护理,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使护理工作更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会,真正实现患者满意、会满意、政府满意的目标。我院实行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各科室护理质量控制小组负责制,形成了覆盖全院的护理质控网络系统。

护理质控组织根据职责和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对照护理质量标准,每日科室动态检查、每月护理部全面质控和每季护理质量督导委员会召开研讨会,进行质量控制活动,使各项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主动,由事后控制变为事前控制或环节控制,开展护理安全隐患排查,实行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及时追踪调查、指导,使工作有了预见性和计划性,全院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1年4月3日,在我院小会议室,召开了全院护理质控成员会议,会上由护理部副总护士长温素芹结合我院的工作情况,主讲了《护理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护理质控成员进行了讨论,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1年5月5日,护理部又组织全院护理质控组成员学习讨论《安徽省护理文书书写规范解释》,研讨我院在新病历书写规范后的护理文书改革问题,听取外出学习归来的护士长林爱霞传达外院的经验和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讨论大家明确了护理质量控制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是保证护理安全和服务质量的根本。护理工作是一个连续性的工作,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科内质控小组把关,保证本科室的质量和安全,把住临床护理工作的每一环节;针对护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结合护理结果的不可逆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特点,提醒各科注重抓护理环节中的质量,以达到实现优质护理服务和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我院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已经健全,方兴未艾,对全院护理工作负有指导和监督职责,大量的工作有待开展。我们相信,护理质控组织将成为保障护理安全的一道屏障,对提升护理质量,防范护理缺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贯彻落实1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管理,夯实基础护理,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使护理工作更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会,真正实现患者满意、会满意、政府满意的目标。我院实行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各科室护理质量控制小组负责制,形成了覆盖全院的护理质控网络系统。

护理质控组织根据职责和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对照护理质量标准,每日科室动态检查、每月护理部全面质控和每季护理质量督导委员会召开研讨会,进行质量控制活动,使各项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主动,由事后控制变为事前控制或环节控制,开展护理安全隐患排查,实行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及时追踪调查、指导,使工作有了预见性和计划性,全院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1年4月3日,在我院小会议室,召开了全院护理质控成员会议,会上由护理部副总护士长温素芹结合我院的工作情况,主讲了《护理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护理质控成员进行了讨论,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1年5月5日,护理部又组织全院护理质控组成员学习讨论《安徽省护理文书书写规范解释》,研讨我院在新病历书写规范后的护理文书改革问题,听取外出学习归来的护士长林爱霞传达外院的经验和学习体会。

护理质控小组 篇3

【摘 要】 目的:观察并探究在危重症患者护理管理中应用实时护理质控具有的效果。方法:选取280例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对照组不定期病房管理的质控方式,观察组则采用以病人为中心的实时护理质控的方式,对两组的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及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展开统计并比较。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管理后,观察组的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及患者满意度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实时护理质控操作应用在危重症患者的护理管理工作中,可极大程度促进本科室护理人员质量、安全意识及患者满意度的提升,能有效降低医患纠纷,实现临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管理目标。

【关键词】 危重症患者;护理管理;实时护理质控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7-0136-02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针对肿瘤重症患者,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与患者的生命安全紧密相连[1]。肿瘤重症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等特点,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2]。为加大对肿瘤危重症患者的管理力度,有效避免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充分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我科以收治的280例肿瘤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就应用实时护理质控具有的临床效果展开深入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40例。对照组中,男86例,女54例;年龄分布为:22~83岁,平均年龄为(59.4±5.3)岁;疾病种类:30例为胸腹部肿瘤,27例为颅脑肿瘤,28例为呼吸衰竭,16例为重度骨髓抑制,18例为心功能障碍,15例为多器官衰竭,6例为其他疾病。观察组中,男83例,女57例;年龄分布为:24~85岁,平均年龄为(58.9±4.8)岁;疾病种类:32例为胸腹部肿瘤,24例为颅脑肿瘤,26例为呼吸衰竭,14例为重度骨髓抑制,15例为心功能障碍,18例为多器官衰竭,11例为其他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不定期病房管理的质控方式,护士长监督肿瘤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情况,每个月不定期对科室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分项目进行检查,包括院感管理、文书管理、药品管理、设备管理、床边责任制护理等。观察组则采用以患者为中心的实时护理质控的方式,实时监控肿瘤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并进行评分。具体操作如下所示。

①开展组织管理。质控小组包括2名护士长,3名护理组长,共同组成肿瘤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并以追踪方法学为依据,实时控制肿瘤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

②护理质控措施。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在对科室的护理质量进行控制应管理时,应从几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其一,利用重症监护电子系统对肿瘤危重症患者的医嘱进行查阅,对医嘱的准确性进行严格评判,以免出现用量方法以剂量错误的情况;其二,每天实时深入病房床边开展督导工作,指导责任护士在严格遵循相关护理质量管理标准的基础上[4],开展各项护理工作:及时仔细观察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做到对诊断、病情、治疗、检查结果的充分掌握;确保患者床单整齐、清洁,患者的口腔、头发、皮肤清洁,且身上无压伤;抢救时,配合技术熟练,药品、器材准备齐全,及时准确执行医嘱等;其三,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意见进行认真听取,了解护理人员是否以和蔼、热情主动的态度完成各项护理工作,是否做到服装整洁,语言温和,礼貌待人等,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并对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与研究;其四,护士长牵头每月定期开展科室质量分析会议,利用管理工具对存在的护理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总结护理经验,将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问题作为接下来护理质控工作的重点,从而全面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1.3 护理质量的评价标准 质控标准以专科护理十大安全目标制定(广东省2014版本)为准则,并与本科室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包含患者的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并发症护理及患者满意度等评价指标[3]。

病情观察:主要由护士长及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展开评分,评分标准包括护士适时进行宣教、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患者卧位舒适、静脉输液通畅等在内的二十项指标,每项5分,以实际完成情况酌情给分;

基础护理:评分项目包括患者生活护理个人卫生、床单及病房整洁、饮食状况、睡眠状况等十项,每项得分为10分,完成状况良好得10分,未完成不得分,并根据实际完成情况酌情给分,得分越高表明基础护理完成的情况越好。

患者满意度:采取本科室自制的问卷表对患者展开调查,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态度、护理工作是否及时、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等二十个项目,每个项目共有好、一般、差三个标准,分别对应5分、3分、2分,让患者自主进行评分。总分在80至100分之间为满意,总分在60至79分之间为比较满意,总分低于60即为不满意。

其他质控项目:采取核查表(check list)的模式,将患者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环境介绍、探视制度、疾病自我护理等10项标准)、并发症护理需要落实措施(包括疾病特色、并发症种类、观察重点等10项标准)、急救物品检查项目(包括各种急救物品检查登记、备用状态等8项标准)、护理文书检查项目(包括体温单、专科评估单、危重护理记录等12项标准)及规范分别总结成条款式标准,每个项目一个独立核查单。分别通过交谈式、问答式核查、现场检查等方式逐一质控各项目落实情况,落实到位则得分,未达标项目则按该项目分值进行扣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该质控项目落实越好。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涉及到的计量数据均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TX-*3]±s)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表示,P<0.05时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质控的评分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管理后,观察组的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健康教育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为96.4%(135/1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119/14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医学技术的进步,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也报以了更高的关注[4]。因此,为了促进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康复,使其在良好的病房环境中接受护理服务,我们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加大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实时护理质控的应用力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为科室的系统管理提供条件。在开展实时护理质控过程中,我们发现本科室存在护理制度缺乏规范性的情况。基于此,质量管理组成员以相关护理质量管理标准为依据,就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制定了一套系统、规范的管理体系,对查对流程、项目执行单、规范操作及患者的评估等工作进行了统一管理;完善了物品清点本、工作量统计本等各种签字本;加大了急救药品、器械等的管理力度,每天进行检查与清点,按期进行了保养与维修。在开展实时护理质控过程中,本科室的药品及物品的保管完好率高达百分百,为抢救、治疗患者提供了可靠的支持[5]。

②大大降低了临床护理风险。科室通过对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展开实施护理质控,充分调动了临床护理人员工作的责任心与积极性,有效防止了护理风险的发生,大大提高了护理的整体质量。此外,实时质控工作的开展,使护士全面掌握了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并形成了以患者为中心、主动为患者提供服务的意识,全心全意为满足其生理与心理上的需求而开展护理工作。本科室的护理质量管理人对患者的各个护理环节展开追踪式的实时质控,一旦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解决措施,并通过采取科学奖惩等手段,使每个护理人员形成安全意识及正确的护理质量观,从而让他们以高度的责任心、耐心、爱心来为危重症患者提供优质化的护理服务。

③促进了危重症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提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每个护理人员工作的终极目标[6]。在护理部管理人员的实时监督与指导下,本科室的护士均转变了传统落后的护理理念,纷纷由被动完成规定好的工作转为主动向患者提供服务,尽最大可能为患者创设出温馨、舒适的治疗及护理环境。实行实时护理质控后,护士均以亲切、和蔼的态度来同患者展开交流,耐心询问其饮食情况,并对他们的病情及治疗展开深入探究。随着护士抢救水平及业务操作水平的提升,危重症患者及其家人肯定了他们热情的态度及娴熟的操作,从而实现了护理满意度的提升。

综上所述,将实时护理质控操作应用在危重症患者的护理管理工作中,可极大程度上促进本科室护理人员质量、安全意识及患者满意度的提升,在降低医患纠纷的基础上,实现临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管理目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金叶,王泉莉,王新刚,等.实时护理质控在危重症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1):45-46.

[2]潘旭.重型脑外伤患者急救过程中的护理路径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3031-3032.

[3]李继平.危重患者护理质量管理措施[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5-187.

[4]彭淑芬.全面质量控制在护理管理中的实践和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0):1542-1543.

[5]王徼.危重患者护理质量管理措施的临床应用与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05):579-581.

[6]周家梅,江智霞,邵星,等.柏拉图在分级护理质量控制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7):73-74.

护理质控小组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本院6个临床科室质控护士, 比较成立质控小组前后护士的一般情况、年龄、职称、学历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根据浙江省护理质量检查标准将护理质量分为六大方面, 成立六大质控小组, 分别为病历书写方面、病房管理方面、急救药品物品管理方面、基础护理方面、护理技术兼消毒隔离方面, 健康教育方面。

1.2.2 护理部根据护理质量检查标准分别制订六大质控的检查细则, 并制订质控护士的推选要求及工作职责, 各科室根据护理部的要求推选出6名护师职称以上、工作责任心强的护士为质控护士, 质控护士根据护理部制订的细则每周不定期的进行质控, 护士长在每周的行政查房中对质控护士的检查进行监督, 在科内每月的例会上进行反馈, 并与科内星级护士评比、绩效奖金等挂钩。

1.3 评价指标

1.3.1 住院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

以浙江省卫生厅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表为基础,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自行设计, 内容涉及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健康教育、护士仪表或着装、病房环境、人文关怀等10个项目的内容。

1.3.2 护理病历抽查合格率:

每月护理部对各科室的存档病历抽查50份, 根据浙江省护理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结合现症病历抽查的情况进行打分。

1.3.3 护理部月终末质量检查综合评分及每季度自查综合成绩:

并对护理质量的各项指标如基础护理、健康教育覆盖率、急救药品及物品管理合格率等与去年同期进行比较。

1.3.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进行数据处理。输入住院患者满意度数据及护理病历抽查数据, 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本次调查共选择6个临床科室, 每科室设6名质控护士, 分管六大护理质量, 共36名, 平均年龄为32.31岁, 其中护师职称22人, 主管护师职称10人, 大专学历25人, 本科学历7人, 工作年限均在7年以上, 有较为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 工作责任心强, 其中6名为我院的后备干部。

2.2 住院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每个月护理部对临床六个科室进行满意度测评, 每张满意度表总分为100分, 95分以上为满意, 分别统计2008年上半年与2009年上半年满意度, 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

χ2=32.8, P<0.01。

2.3 护理病历抽查合格率。本次调查共抽查2008年上半年与2009年上半年各1 080份存档病历, 95份为合格。

2.4 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检查综合评分。实施前护理月终末质量综合成绩为87.56分, 季度检查综合成绩为89.23分, 实施后护理月终末质量综合成绩为90.36分, 季度检查综合成绩为92.85分。护理质量各项指标均达标或比同期有所提高:基础护理合格率由实施前的87.62%上升到90.28%;健康教育覆盖率达100%;急救药品物品管理合格率达100%。

3 讨论

3.1 护士质控小组的成立能有效提高住院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及护理病历合格率

评价护理质量好坏最根本的指标是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4],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成立六大护士质控小组后住院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有所提高, 其中健康教育覆盖率可在满意度中查得。良好的病房管理、护士技术水平的提高及治疗护理的及时到位等均是影响满意度的因素。质控护士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定期的对各自负责的方面进行质控, 不断的学习与纠正, 并树立以人为本, 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提高主动服务意识, 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重视健康教育, 从而提高住院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病历质控护士每周对现症病历和上交的出院病历进行质控, 大大地提高了护理病历的合格率。

3.2 护士质控小组的成立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有效提高护理终末质量检查综合评分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个不断的创新过程, 在原有护理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制定更高的标准, 使护理质量管理始终处在一个良性循环中, 是一种更加科学的质量促进手段和确保护理质量来断提高水平的方法, 不失为质量管理的一个永恒目标[5]。而终末质量检查是我院护理部进行护理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成立护士质控小组后, 强化了护理质量的环节监控, 使护士严格按照护理工作质量标准进行质控, 为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而使护理质量的各项指标均达标或比同期有所提高, 能有效提高护理终末质量检查综合评分。

3.3 护士质控小组的成立有利于调动护士的工作热情与工作主动性, 激发潜能, 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在护理质量管理中, 人员是形成质量的第一要素, 重视人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6], 并充分调动和发挥她们的工作主动性, 是我们成立护士质控小组的起源。质控护士每周不定期对其承担的工作进行检查控制, 在科会上进行反馈并提出整改措施, 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同时护理部每季度组织各个质控小组成员参与质控检查, 在检查中质控护士既能发现科与科之间的差异和问题, 又能相互学习和探讨, 锻炼了质控能力, 同时使护士有了主人翁的意识, 树立参与管理的意识, 不断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面全面推动护理质量的提高。

4 小结

环节与终末质控的有机结合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办法, 成立护士质控小组, 明确各质控小组职责, 有利于环节质量控制, 体现了“全员参与管理”的管理理念, 有效地提高了住院患者的满意度, 同时也提高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宫海燕, 伍素华.实施三级护理质量管理的做法[J].重庆医学, 2006, 35 (8) :759.

[2]姜旖菲, 张瑶.我院实施护理质量相互检查的做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 2008, 8 (10) :35.

[3]王赛君.新形势下护理质量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4, 24 (12) :51.

[4]施建英, 吴丽仙, 危月球, 等.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对改进护理服务的启示[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005, 25 (4) :33.

[5]叶妙满.参与管理模式在科室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及体会[J].护理与康复, 2010, 9 (2) :160.

护理质控小组工作职责(一级) 篇5

一、手术室质控组成员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二、护理质控小组工作职责

1、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在护理部及大科质控组的指导下按照医院护理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护理质量标准、流程等开展护理质量管理工作。

2、护理质控小组必须认真学习各项护理质量考核标准,按照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开展护理质控工作。

3、护士长是科室护理质量管理责任人,全面负责护理质量管理工作,负责制订科室护理质量管理目标、计划、指标、措施并组织实施、考核及进行效果评价。

4、每月科室开展安全质量警示教育,不断提高科室人员的安全质量管理意识,在科室推行人人参与质量管理。

5、护理质量管理小组长根据本科室质控人员的特长,合理分工,成员按分工具体落实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工作,协助组长完成各项护理质量管理任务。

6、护理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对科室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标准培训,随机检查每天的工作完成情况,指导护理人员的工作。

7、及时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对发生差错事故应在1周内组织本病区护理人员进行分析和讨论,制定并落实预防措施。

8、每月进行质量检查2次,有原始记录,有小结,平时对科室护理质量进行动态监控

9、每月召开质量管理会议1次,对护理部、大科反馈内容及科室质控与安全问题进行分析、交流、学习,反馈存在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和采取对策,每月及时填报各种质量指标上报护理部。

10、运用管理工具,对科室护理质量进行管理、满意度的总结、分析、评价和持续改进措施

护理质控小组 篇6

1 具体做法

1.1 医院护理部静疗质控小组的建立

本院成立了以护理部主任和三个病区护士长为主体的静疗质控小组, 并从全院各临床科室选派一名护士参加, 共10人组成, 所选人员均为大专以上学历, 业务基础扎实, 心理素质好, 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与沟通能力, 能够接受、应用和推广新业务、新技术并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

1.2 静疗质控小组的工作职责

1) 小组成员要严肃认真, 从全局出发, 按护理部制定医院统一的的护理质量检查标准进行逐项考核评价;

2) 静疗质控小组每月对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技术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 对个别环节项目采取不定期突击检查方式进行检查并记录, 及时分析、总结、综合评价, 反馈以及向护理部汇报;

3) 技术考核的标准为《护理基本技能操作流程及评分细则》, 《静脉输液质量管理标准》;

4) 检查项目:静疗 (包括浅静脉留置、深静脉留置、PICC留置) 。定期征求临床静疗中存在的问题, 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不断创新, 提高护理质量;

5) 每年组织学习静疗中的新知识, 对院内疑难静脉穿刺给予会诊。

1.3 静疗质控小组的工作内容

1) 对全院护士进行静脉输液知识技能的培训, 请院内、外静疗治疗专家前来讲课;

2) 指导科室输液并负责质量监控, 解决静疗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3) 全院推广留置针:通过培训、宣传, 使留置针的使用率增加, 并对留置针的使用方法进行了规范, 有效减少了静脉穿刺次数, 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及工作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4) 质控小组与药剂科密切联系, 及时获取静脉用药相关知识, 指导新药的临床应用;

5)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规范操作流程;

6) 及时了解静疗理论和技能方面的新理念, 新技术, 并及时组织全体护士学习;

7) 围绕临床实际需要开展研究工作, 对输液技术、质量和产品不断进行研究、实践和评估[2];

8) 设置满意度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操作告知及娴熟度、一针穿刺成功率、静脉炎、外渗情况四方面, 调查对象对每个问题采用三级评分:非常满意为5分, 满意为4分, 不满意为3分。如果四项均选非常满意5分, 记为20分, 按百分制计算每份问卷总满意度≥90%为非常满意, ≥80%为满意, <80%为不满意。

2 静疗的全程质量控制

2.1 把握住静疗的质量评估关

2.1.1 基础质量评估

操作者工作的态度、技术水平、资历及职称、工作的经验和心理素质调试, 病室环境、功能、设施的准备, 输液用物的质量、先进性和合格性, 班次人员结构配置, 时间的合理利用等。

2.1.2 环节质量评估

操作流程的标准化, 操作者的规范化、熟练度, 医嘱执行的准确性、合理性, 液体安排及滴速调试的针对性、个体性, 宣教沟通的及时性、有效性等。

2.1.3 终末质量评估

一针率≥90%, 让叫率≤10%, 输液卡签字、归档落实率100%, 无差错、事故, 达到患者“五满意” (穿刺技术好让患者满意, 操作正规准确让患者满意, 交待项目全让患者满意, 巡视病房及时让患者满意, 换液拔针主动让患者满意) 。

2.2 质控小组主动对静疗中发生的不满意现象进行分析

2.2.1 未实现“一针”而发生的不满意

一针成功, 是住院接受输液患者最为关注和易赢得满意度的一项标准, 但由于操作者本身的技术水平的原因和患者的疾病、血管条件、外界因素的干扰等客观因素, 往往会影响到一针的成功率。

2.2.2 操作不规范而发生的不满意

在操作整个过程中, 护士对操作程序流程标准化的掌握度、熟练度、准确度, 无论是哪一点操作的不规范都可能是不满意投诉的因素, 如消毒面积的范围、几根棉签的应用、一巾一带一洗手等。

2.2.3 沟通和交待不清楚而发生的不满意

在接受输液治疗的同时, 患者有了解相关知识的要求, 如输的是什么药、应注意些什么、本日共输几组、身体的不舒服与药物有关系等不同的问题, 若护士在解释中表现出不耐烦或解释的不清楚都会影响患者对整体工作的满意度。

2.2.4 巡视不及时而发生的不满意

顺利扎上液体仅是第一步, 若输注过程中未及时巡视, 巡视中液体换得不及时, 液体滴数的过快、过慢和渗液等问题都将造成不满意, 甚至影响安全目标。

2.2.5 特殊性需求未满足时而发生的不满意

患者可向护士提出多需求:提前给我输上, 进餐、入厕、休息一会儿后再输, 点名输液护士及拒绝新护士、实习护士的操作等, 易打乱护理工作的程序, 若不给予合理的解释和调整, 患者会不满意。

2.2.6 输液不良反应发生后而发生的不满意

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和主客观无法避免的因素而导致发生的发热反应、静脉炎等, 患者的不理解、误解而发生不满意。

2.2.7 因费用支出的承受度而发生的不满意

如有些避光药品所采用特殊输液用材, 疑难病种的特殊贵重药品应用等, 在不清楚或不愿接受时而发生不满意。

2.3 提高静疗满意度的改进对策

2.3.1 提高护士整体职业素质

1) 职业态度的转变。“要视患者如亲人, 带着感情主动去服务”的服务意识要强。把方便患者落实在服务中, 把责任体现在精细化工作程序中, 把患者满意作为护理工作的目标。如:规范输液巡视病房的“三看三准三主动”:看液体、看滴数、看局部;液体余量估得准、输注时间算得准、换拔液体到得准;查房时主动问一问、倒水入厕主动帮一帮、拔液时主动嘱咐一句;

2) 职业习惯的养成。把制度是依据、程序是标准、落实是觉悟的教育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 “坚持制度为荣, 违背制度是耻”应是护士自律的行动。从与患者交流沟通的第一句话开始规范, 把告知、交待、嘱咐的有声操作贯穿于始终, 输液卡的签名体现出责任明确;

3) 职业技能的规范。规范化操作的培训是基础, 建立输液的分层次管理目标, 与护士上岗、考评相挂钩。如:新护士输液未经考核达标者不能进行临床一线的操作, 不达标者再培训、再考核或从事辅助护士。选拔静疗技术成绩突出的护士对其他护士进行操作培训, 不仅是质量的保证, 而且也是护士自身价值的体现, 调动了主动提高技术的自觉性、积极性, 使新护士学有榜样;

2.3.2 严格全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

操作程序的标准和规范, 体现一个岗位责任、标准意识。让每一位操作者清楚, 一次的违章和不规范都可能是一次投诉和差错发生的根源和导火索, “不发生问题是偶然的, 发生问题就是一种必然”。在教育、引导的同时, 质控者应加大力度, 执行者应做到落实制度不走样。

2.3.3 全程服务细节化, 细节服务全程化, 倡导“主动服务”

在相当一部分医院, 液体更换的高峰期集中在午休时间, 该时间段内手术病人返回病房、新入院病人入科、住院病人生命体征测量等, 护理工作量大, 与值班护士少形成矛盾, 造成液体被动更换率高[3]。针对患者的需求, 质控小组在深化服务中推出细节服务举措, 如:一是为满足患者早输液的要求, 实施分组输液, 这样就比以前需要完成工作的时间缩短, 提高了效率和满意度。二是两头起输液的制度, 由于治疗时间长, 患者对总从顺次一头起的输液有意见, 这样在规范中就体现出:护士分两头的逐日有序安排输液, 使在院患者都有早输液的机会。

3 结果

3.1 临床病人满意度发生改变

比较建立静疗质控小组控制前后每月患者满意度, 将开始实施前 (2012年9月) 调查187份问卷与实施后 (2013年9月) 调查207份问卷结果进行比较, 实施静疗质量控制后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差距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注:χ2<4.509;P<0.05。

3.2 输液安全质量改变情况

建立静疗质控小组后, 输液安全质量得到了提升, 见表2。

4 体会

4.1 静疗质控小组是确保静疗安全性的有效保证

静脉输液质量监管体制是输液护理安全的核心, 管理制度不完善, 质量监控不力是造成输液不安全的重要因素[4]。汪辉和徐蓉[5〗进行的“住院病人静脉输液安全需求调查”中发现, 病人最担心的是输液的正确性, 担心护士加错药、输错药使病人最关心的输液安全问题。从医嘱到领药、到保管、到配制、到更换液体、到输注病人体内整个过程都存在不安全因素[6]。静疗质控小组的建立实现了静疗安全中的质控管理, 它从输液操作的规范化、药物配制、输液速度监控、管道管理、输液反应及并发症监控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过程的管理, 从而有效地降低和预防了病人的输液并发症 (见表2) , 保证了静疗的护理质量安全。

4.2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静脉输液 (intravenous infusion) 是一种重要途径, 是最常见的护理工组内容之一, 也是病人治疗的重要手段[7]。由表1可见, 静疗质控小组的建立有效提高了患者对静疗的满意度。通过建立静疗质控小组, 小组成员不断完善静疗管理制度, 更新操作流程, 更注重对临床疑难穿刺操作的指导和帮助, 与病人的交流增多;改变了以往对患者只是操作前“排便准备”和操作后“不要乱动”等简单的不完全说教;根据治疗方案、药物性质合理选用输液方式和输液用具, 能按静疗质量管理标准和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合理的操作和自我管理, 健全了质量管理体系, 有效避免了输液治疗护理过程中因风险评估不足、操作欠规范、输入方式不合理等, 减少了与静疗相关的并发症, 提高了输液护理的安全性。

4.3 提高静疗技巧及业务素质

静疗小组把护理工作中占据相当大的工作量的静疗和护理管理科学地结合起来, 加强了各临床科室与药剂科的联系;选择科学的静疗护理方案, 有效的减少和预防病人的输液并发症;同时病人的心理护理及药物宣教得到重视, 大大促进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健康宣教的力度;请BD静疗部门来院授课、演示, 与国际接轨, 了解国内外静疗治疗新进展, 更好地为临床患者的静疗治疗提供安全保障;护理会诊, 切实解决各种静疗实际问题, 同时提升了小组成员的综合能力, 通过每个月的输液质量评价, 达到了静疗质量持续改进, 极大地提高了患者对静疗治疗的安全感、依从性和满意度。护理人员通过培训及护理会诊等提高了静疗技巧, 提高了业务素质。

摘要:2012年10月兰州市肺科医院护理部组建了静疗质控小组, 制定了小组成员的工作职责及工作内容, 完善了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建立静疗质控小组后, 患者的满意度得到提高, 输液患者静脉炎、静脉外渗、输液相关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下降。建立静疗质控小组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是确保静疗治疗安全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静疗,护理质量,做法,体会

参考文献

[1]Ingram P, Lavery I.Peripheral intravenous therapy:Key risk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J].Nurs Stand, 2005, 19 (46) :55-64.

[2]花蕾, 李树迦, 徐艳, 等.静脉治疗小组的建立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6) :540-542.

[3]雷蕾, 王丽军, 关旭明, 等.住院病人静疗需求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 2003, 3 (4) :15-17.

[4]周彩云.实施静疗过程中护理安全管理[J].中外医疗, 2009, 18 (6) :143-145.

[5]汪辉, 徐蓉.住院病人静疗安全需求调查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12 (24) :2233-2235.

[6]翁雪玲, 叶敏莉, 温作珍.病区静疗用药的安全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11) :2621-2622.

护理质控小组 篇7

1 阶梯式皮肤质控小组的压疮管理

1.1 阶梯式皮肤质控小组的组成第一阶梯: 由各科室推选1 名有能力和热衷于压疮护理的骨干担任科室皮肤质控员, 须通过压疮管理委员会规范培训, 一般为主管护师担任。第二阶梯: 皮肤管理委员会在各个楼栋设立楼栋皮肤质控组长1 ~2 名 (骨外科、内科、妇产科、儿科、急诊危重科楼) , 均为受过专业培训、经验丰富的资深小组成员担任, 一般由病区护师长担任。第三阶梯: 院皮肤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共3 名, 国际伤口- 造口治疗师2 名, 为压疮方面专家, 是皮肤质控小组创建人; 另一名由分管院皮肤质量控制的护理部副主任担任, 负责政策把关, 协助皮肤小组与相关部门的沟通。

1 .2 皮肤质控小组成员职责

1.2 .1 第一阶梯 ① 培训学习。各科室皮肤质控员定期参加院皮肤管理委员会课程及会议, 参加系统化培训, 学习压疮相关知识, 包括压疮的最新分级、评估工具的正确使用、创口的正确处理技能、新敷料的正确选择、各科室案例- 成果分析共享等;每年去其他科室学习压疮的实地处理两次,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② 传授知识。每次会后需向本科室护士传达学习内容, 每年须在科室内PPT授课两次, 负责科内皮肤知识的相关培训和治疗指导工作。③ 监控职责。负责督查科室患者皮肤情况, 监控科内危重病人的皮肤质量, 正确使用皮肤评估工具 (Braden量化表) , 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及进一步整改意见, 各种压疮皮肤及时有效上报, 并负责全程跟踪其转归情况;每季度整理科内患者皮肤质控相关报表, 上交院压疮管理委员会。④ 联络职能。遇疑难病例、带入/ 新发压疮、转接科之间皮肤存在问题争议, 须请楼栋皮肤质控组长会诊, 寻求其帮助、指导或界定。

1.2 .2 第二阶梯 ① 监控职责。楼栋皮肤质控组长负责本楼栋皮肤会诊工作, 一般情况24 小时内进行会诊, 严格按照Braden量化表进行评分, 符合难免压疮者予以确认, 不符合条件者不予上报;紧急情况, 会诊一般1 0~ 2 0 分钟到位, 给出会诊意见并指导实施, 休息日可电话会诊, 微信上传照片;特殊情况无法到位可请其他楼栋组长或上一级帮助。② 授课职责。定期对皮肤质控员进行理论授课及实践培训, 对相关工作进行总结, 对特殊及疑难案例进行分析、共享。③ 考核职责。不定期病房巡视检查, 了解科室皮肤质控员职责落实情况, 护士对患者皮肤评分、处理是否准确, 对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等。

1. 2. 3 第三阶梯全面负责全院患者的皮肤质控管理工作, 定期组织会议、学习及培训, 负责全院高危皮肤及压疮呈报表的审查、分析、统计工作, 定期对全院皮肤质控进行整改;全院疑难病例的会诊、指导及治疗工作;阶梯式教学、培训及管理。

2 压疮上报流程的建立 ( 图1)

压疮情况报告表采取院内网上报, 高危或 (和) 已发生压疮在24 小时内上报, 可由责任护士或压疮质控员填写报表, 楼栋负责人审核签名后上报, 并保存资料填写转归情况。伤口小组成员每季度汇总后上报皮肤质控小组, 以便进行汇总、分析及持续质量改进等。

3 压疮管理前后的效果

3.1 护士对压疮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表1) 阶梯式皮肤质控小组建立前对心内科36 名护士进行相关考核, 两年后对心内科45 名护士进行相关考核。考核内容共分5 项, 每项20 分, 共100 分。阶梯式皮肤质控小组成立后, 科内护士的压疮理论知识较前有明显提高。

3.2 心内科压疮呈报情况2011 年阶梯式皮肤质控小组成立时压疮呈报59 例, 不符合规范要求27 例 (45.8%) , 其中未及时上报10 例, 描述不清7 例, 分级错误、未及时审核各5 例。2012 年进行相应整改后压疮呈报89 例, 不符合规范要求7 例 (7.9%) , 其中未及时上报2 例, 描述不清3 例, 分级错误、未及时审核各1 例。2013 年压疮呈报110 例, 不符合要求2 例 (1.8%) , 均为描述不清。

4 讨论

压疮防治是一个持续质量改进的过程, 在尽快提高压疮相关知识水平的同时, 还要在医院管理者的支持下不断完善压疮处理实践[2]。阶梯式皮肤质控方法初步实施时效果相对较差, 这与早期阶梯式皮肤质控管理监控系统尚不成熟, 护士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等原因有关。后期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查找问题、寻求解决方法, 能力逐渐得到弥补和完善, 不符合要求比例逐年下降;压疮上报的及时性在实践工作中得到了很大改善。描述不清 (压疮部位、大小、形态、皮肤颜色、局部感觉等方面) 仍然存在, 表明心内科护士在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存在不足, 应加强相关方面培训, 结合压疮案例分析, 进行压疮描述方面的培训。

经过3 年的摸索、完善, 阶梯式皮肤质控小组管理培训逐渐系统化及规范化后, 其优势逐渐凸显出来。护理部将压疮管理纳入质量控制体系, 为护理质量管理者提供一种全新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压疮高危病人的各个护理环节的质量进行全程监控, 改变了传统的以质量检查为主的管理模式, 将预防控制质量放在第一位[3], 科室还建立高危皮肤及压疮呈报登记本, 对高危皮肤、难免压疮、带入及院内压疮的发生及时呈报并登记。每月对压疮管理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并监督落实到位, 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目前心内科压疮呈报表不符合要求比例已大幅下降, 表明阶梯式皮肤质控小组的成立及质控管理监控系统在心内科压疮皮肤管理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对于压疮的预警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1]余新颖.压疮预防管理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7) :601.

[2]周柯.住院患者压疮预见性管理[J].护理学报, 2011, 18 (10) :28.

护理质控小组 篇8

1方法

1.1组建二级质量控制小组:组建科室、院级二级院感质量控制小组;科室院感质控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资质较高的医师、护士各1名组成, 科主任、护士长任组长;院级院感质量控制小组由临床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科室护士长6名组成, 分管院长任组长, 院感办主任为副组长。

1.2质控小组明确职责:科室院感质控小组负责本科室院感预防控制工作;院级质控小组由6名护士长分为3个系列组, 分别为外科系列组、内科系列组、医技药剂系列组, 负责对全院院感预防控制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

1.3检查督导:科室质控小组每月不定期对本科室院感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并记录;院级质控小组以分工系列组为单位, 每月不定期对所属科室进行院感管理工作督导和检查;督查内容主要为制度建设、培训学习、手卫生规范、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医疗废物管理、科室各项院感监测项目及上次存在问题改进情况等;院级、科级质控小组组长每月必须参与检查督导1次。

1.4考核考评:科室质控小组针对每月检查结果对本科室院感工作进行改进和总结;院级质控小组督导中对存在的问题当场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书面汇总所属科室督导检查结果并上交院感办, 院感办针对督查结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书面反馈到具体科室, 并跟踪督查改正结果;同时院感办汇总每季度各科室督查结果, 参与医院综合医疗质量考评, 并与科室季度绩效考核挂钩。

2结果

2.1建立了严密的院感管理体系:科室均设立院感质量控制小组, 设置率100%, 同时树立了质控员的责任意识, 科室院感工作通过每月的自查进行了具体管理;院级质控员的每月督导和检查对科室管理中的漏洞进行了及时有效管理;院感办通过每月的检查反馈和每季度的质量奖挂钩进行全面的管理, 形成了严密的管理体系。

2.2弥补了院感工作无队伍、院感专职人员人手少的缺憾:县级医院均能单独设置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 但人员编制无法满足工作需要, 通过二级院感质控小组组建, 形成以院级、科级质控员为主体的院感质控队伍, 大大增强了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的执行力。

2.3科室院感制度及培训情况:院级质控小组年初制度培训计划, 科室质控小组负责科室培训安排, 每月组织科内人员学习, 院感知识知晓率、院感培训率大大提高。

2.4工作人员手卫生知晓率情况:院内工作人员包括临床医、技、护、药、工勤人员手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和执行率大为提高, 各科室洗手设备配备完善。

2.5医院感染工作规范统一:在院级质控小组的反复督导, 不断地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的完善的整改意见, 通过汇总总结, 使全院院感工作更加规范统一, 特别是促进各重点科室布局、硬件设施及管理等方面改进和升级。

3讨论

3.1质控小组对院感办职能的增强作用:县级医院院感办普遍存在编制不够、人员不足, 通过成立二级质控小组大大缓解了院感办人手不足的局面, 同时, 通过每个月的科室自查、全院的督查, 每季度的《院感简讯》通报, 大大强化了院感办职能作用。

3.2质控小组对科室院感管理组织的促进作用:医院感染管理涉及面广、环节繁复、内容众多, 科室院感质控小组的建立很好的把握了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基础工作, 院级质控小组的每月督导和反馈能强化全院各科室的院感管理意识, 规范全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从而使得医院感染管理从规范到执行真正落到实处, 极大推进了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3.3质控小组对院感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院感队伍建设是加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的保障, 质控小组以通过每月的质控督导和检查查, 一方面使医院领导层和科室负责人提高对院感控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对质控员个人能力的肯定, 另一方面形成了以院感质控员为主体的院感队伍, 同时通过对质控员在绩效工资上的补助和优先外出培训的机会等, 加大对院感质控人员的培养, 为人才梯队的形成酿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4质控小组对手卫生相关知识知晓率的促进作用:医护人员按要求做好手部卫生, 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医院感染措施[1]。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高低, 也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概率, 因此促进手卫生设备的配置及手卫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是中心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通过质控小组的督导, 一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开展了手卫生的全员宣传和培训, 二是加大了各科室手卫生设施的新建、改造力度, 三是督促了各科室配备速干手消毒剂、干手设施、手卫生示意图等配备, 不断强化医院工作人员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 促进了手卫生依从性的提高[2]。

3.5质控小组对重点科室设施改造的促进作用:新生儿室、血透室、ICU、手术室、供应室等重点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历来是院感防控的重中之重。自质控小组成立以来, 对重点科室的建筑布局、工作流程、设备设施、人员管理、工作制度、操作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检查和督导, 群策群力, 对于不符合规范的布局流程及管理等提出整改意见, 并在新、改、扩建中及时给予技术指导, 规范了重点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摘要:目的 探讨二级院感质量控制小组在县级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方法和作用。方法 通过二级院感质量控制小组成立运行以来, 对比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在制度建设、培训学习、消毒隔离制度执行及各种院感监测、手卫生规范管理、院感控制可持续改进等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二级院感质量控制小组督导下, 全面提高了全院医务人员的院感意识, 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得到了很大的促进和提高。结论二级院感质量控制小组在县级医院医院感染管理是一种有效管理模式, 对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在质控小组成员配备上要兼顾岗位职能需要, 以增强质控小组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关键词:科室质量控制小组,院级质量控制小组,县级医院,感染控制管理

参考文献

[1]朱士俊, 郭燕红, 李六亿, 等.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现状与展望[J].中国医院, 2007, 11 (1) :6-9.

护理质控小组 篇9

1 方法

(1) 改变质控方式, 前移质控关口, 建立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 护士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考评机制, 改变以往护理管理以管理者检查、监督为主的方法, 调动广大护理人员自觉维护、改善并参与制订各项管理措施的积极性。

(2) 建立由高年资的责任组长独立承担科内所负责的相应护理责任组包干护理的病人的整个护理中基础质量、环节质量控制的一级质控体系。通过竞聘选拔, 将职称高、能力好、责任心强、技术好、病人满意的护士安排在核心岗位担任责任组长。责任组长一方面要完成本组一定数量相对危重、疑难的大手术、新技术、新业务开展的护理工作, 提高护理质控重点对象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还对本组低年资护士分管的病人进行具体指导、督促、检查, 有计划地对其进行护理质量监控。

(3) 责任组长实行节假日轮班制, 以保证节假日的护理质量不受影响, 改变排班思路, 使排班模式具有灵活性, 实行护理人员“老带新”的搭配方式, 保证护理工作在午间值班、大小夜班均为双班制, 使午间、晚夜间病区管理相对薄弱的环节同样处于护理质量控制之中, 确保护理质量稳步提高。

2 结果

通过对护理一级质控前后病区护理缺陷、意外事件发生情况调查, 病人满意度调查, 病人服药到口调查, 体温 (T) 、脉搏 (P) 实测率调查,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1为有显著性差异。具体见表1、表2、表3、表4。

注:质控前、后比较χ2=23.23, P<0.01

3 讨论

(1) 护理一级质控的实施, 明确了一级质控在护理三级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中主要承担护理质量管理中对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的控制职能。同时, 一级质控由高年资责任组长2~3人组成, 每人独立承担所负责的相应护理责任组包干护理的整个护理过程中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的控制, 达到科内一级质控组织在外部向病人提供护理质量保证, 在内部向二级、三级护理质控组织提供护理质量保证, 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新格局。

(2) 护理一级质控的实施, 明确了一级质控的工作方式。责任组长每日按护理工作流程分时段对本组责任护士护理工作的环节质量进行检查督导、自查自控、发现问题及时跟进纠正;这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 能够在刚出现偏差之时就得到及时、可靠的回馈, 并立即采取必要的纠偏行为;同时把质控工作的注意力从工作完成的结果转移到完成工作的过程, 使病人在接受治疗、护理的全过程中, 各个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这有效减少了各种护理缺陷、意外事件的发生, 保证了护理安全, 使病人真正从护理管理中受益。

(3) 护理一级质控体系的构建, 明确了一级质控人员督促、指导、把关的质控角色, 每周对低一级护士及其工作做一次系统培养和动态评价, 不与处罚挂钩,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调动了基层护士的积极性, 同时也挖掘了基层护士的潜力, 提高了基层护士的综合素质, 增强了其工作责任心和主动性。护士观察病情更加主动、细致, 使护士有“主人翁”的感觉, 不断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 从而保证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 使一级质控工作责任到人, 实现一级质控体系的控制职能。方法 由高年资的责任组长2~3人组成, 每人独立承担科内所负责的相应护理责任组包干护理的病人的整个护理过程中基础质量、环节质量控制的一级质控体系, 深化服务内涵。结果 与过去广泛开展的护理三级质控体系相比, 护理一级质控管理病区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结论 护理一级质控管理模式的运行, 以科学的护理管理理念, 充分体现出护理价值观, 护理质量也得到持续、稳步的提高。

护理质控小组 篇10

关键词:护理,科室环节质控,质量影响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快及饮食结构的调整, 各种慢性病及手术类疾病明显上升, 对护理的需求及层次也越来越高。如何加强护理各环节的质量控制, 从而更好的提高医护服务质量是患者的需求, 也是医疗改革的动力所在。当下中国的新医改正在全国如火如荼的进行, 有效的科室环节质控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 关系着医院工作的生命线。重视环节质量, 按医疗过程和规律强化质量管理对于高风险的医疗行业来说, 是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各类风险、避免各种压力的有效途径。下面就我院在护理方面采取的科室环节质控方法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有效科室环节质控实施后的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住院患者200例, 其中男108例, 女92例;年龄22~76岁, 平均49岁;内科患者65例, 外科患者47例, 妇科患者42例, 手术室28例, 其它18例。以有效科室环节质控实施前的另200例患者为参考对象, 男102例, 女98例;年龄24~80岁, 平均52岁;内科患者68例, 外科患者42例, 妇科患者38例, 手术室32例, 其它20例。实施前后的医院整体布局、医护人员未发生明显变化。两组从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病种选择等方面比较差异不大 (P>0.05) , 具可比性。

1.2 实施的必要性

1.2.1 健康是人发展的基础,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1.2.2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

1.3 方法

1.3.1

协调各科室间的相互配合, 对于一些重点科室如手术室、麻醉科、急诊室、ICU、检验科、产房、换药室、治疗室等严格按照岗位责任制的要求做好重点监督。加强医师、药师、护士与患者及相互间的沟通, 建立医院内部各药房及各科室间协调机制, 源头上减少事故差错发生, 走程序化、规范化的操作步骤, 建立门诊与住院护理、诊疗、药品供应系统的协调机制。

1.3.2 基础质量控制。

由于基础护理技术在护理工作中应用最多、最广泛, 常规上护理人员对此较忽视, 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 不断提高对基础护理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将基础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 遵循有利于节省人力、物力、时间, 使患者舒适, 符合科学性的原则;根据每项技术操作的目的、要求、性质和应该取得的效果制定操作规程;严格遵守无菌的原则;通过训练和考核使护士熟练掌握每项技术的操作规程, 实现操作规范化, 提高效率和质量。为确保质量性, 重点建立健全质量监控制度, 并认真组织落实。

1.3.3 专科质量控制。

专科护理是指临床各专科特有的基础护理知识和技术。具有专业性强、操作复杂、高新技术多等特点。在专科护理管理中应以科学性、先进性、适应性、可行性为原则, 以患者为中心, 提高专科诊疗技术管理。具体实施中制定疾病护理常规既要切合实际, 实用可行, 能满足技术发展的要求, 具有一定的适应性。重点抓好技术培训和技术规程建设。

1.3.4 护理信息管理。

常态化组织学习护理信息管理的有关知识和制度, 加强对护理信息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自觉地参与护理信息管理。健全垂直护理信息管理体系, 做到分级管理, 实行护士一护士长一护理部主任负责制。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 提高护理人员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紧急处理的能力。

1.3.5 预防护理缺陷的管理。

护理缺陷指在护理活动中发生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不完善或过失。应加强管理及防范, 严格贯彻操作规程和各项查对制度, 提高护理人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完善护理记录书写, 加强病案保管。加强责任心教育, 预防发生缺陷。建立护理缺陷登记报告制度, 发生护理缺陷后, 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注:*P<0.05

1.3.6 护理风险质量管理。

更新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 规范护理记录, 履行告知义务, 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对潜在风险因素及时评估、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且进行t检验, 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有效科室环节质控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缺陷的根本保证。其是按护理质量标准、护理工作流程对护理过程进行监督、评价与纠正偏差的管理过程。由表1结果得出, 我院实施有效科室环节质控措施后, 差错事故显著减少, 护理纠纷、护理投诉明显减少, 护理质量明显提高, 而护士工作压力反而还较之以前有所减少。

在实施科室环节质控过程中, 基础护理管理容易忽视, 其所包含的内容含盖量大, 包括患者出、入院处置;各种准备;患者的清洁与卫生护理;生命体征测量;各种注射的穿刺技术;无菌技术;给药法及给氧、吸痰、止血包扎等常用抢救技术。直接关系到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病情体会。当然, 临床护理中最关键的是专科护理质量控制, 专科护理技术培训是专科护理管理的重点。应切合实际制定专科护理技术培训计划, 并保证计划的落实, 提高专科护理技术水平, 制定各项专科诊疗技术规程。护理风险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1]。具有风险水平高、风险不确定性、风险后果严重等特性。护理环节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 提升患者过程体验的主要措施就是安全管理和人性化的紧密结合, 解决措施也应该立足于全方位考虑。

现代护理学的发展, 护理治疗在分工上更精细, 流程上更复杂, 应加强各环节的质控, 从而得到最好的结局。实践中我们也体会到, 患者最看重的无疑是治疗效果和治疗过程的体验。通过严格的安全管理, 我们保证了护理的质量, 通过运用人性化护理, 把“人性化”融入到工作全过程。

应推动形成医院功能区分合理、协作配合、互相转诊的服务体系。在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的各个环节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实现医疗服务机构及资源的合理分布[2]。科室环节质控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管理学, 一种控制论。实际操作中, 我们也应借鉴现代社会管理制度中的某些得力手段。其中所含的公平公开、平等协作、高效、科学化的现代管理理念很适合应用于医院护理及科室环节质控当中。

综上, 有效科室环节质控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缺陷的有效途径, 能减少差错事故, 有利于加快患者病情治疗及病情康复。

参考文献

[1]蔡学联.护理实务风险管理[M].2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5:5.

上一篇: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下一篇:语文教育中的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