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2024-05-11

创新课程教学模式(精选12篇)

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篇1

摘要: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体育教学的目的不再是以竞技运动为主, 而是逐步树立以健康第一为目的的终身体育。篮球作为一项青少年较为喜爱的运动项目, 不少高校正积极探讨篮球教学的新模式以适应社会对于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关键词:高校,篮球,教学模式,创新

由于社会对于体育的要求发生了转变, 篮球的课程教学模式也要适应社会的变化而进行创新。篮球作为学生特别喜爱的一项运动项目, 其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原有的篮球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是体现了体育的竞技性, 现在学生更多的是想通过学习篮球课程来获得健康的身体以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本文将详述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高校篮球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构思。

1 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

篮球是高校体育课最受喜爱的一门课程, 以往的篮球教学传授的更多是篮球的技术与技能, 即通过较大强度的训练来使得学生具备较好的篮球技能。而高校体育改革的目的是想通过体育锻炼来使得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阶段对于体育的要求不再是激烈的竞技性体育, 而是想通过体育的教学来满足人们对于健身的要求。首先竞技性体育会使得人们的寿命减少, 高强度的训练会使得学生的骨骼发生较大程度的磨损, 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而对篮球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将会取消原有的高强度训练模式, 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得学生通过篮球来更好的参与健身, 并以此塑造终身体育的观念。

2 高校篮球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没有明确的培养定位

高校的教育方向是由社会的实际需要所决定的, 社会的实际需要同样也决定了体育课程的改革方向, 现今社会对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支综合能力强的人才, 要突出健康第一和终身锻炼的指导思想。原有的篮球课程教学深受竞技性体育的影响, 教师过多的要求学生掌握技术规范以及战术方法, 这些应该是学生在球场上灵活运用的技术。而教师为了使学生快速接受技战术内容便通过示范性讲解来使得学生模仿练习, 然后教师通过学生做的动作进行纠正, 在不断的练习以及纠正过程中, 学生由原来的泛化练习变为专一的分化练习最终达到技战术自动化的形成。这种训练方式使得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固有的条件反射, 即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便采取相对应的进攻方式或防守方式。使得学生在动作练习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这种训练方式仅仅强调了动作的正规性, 而使得篮球运动的娱乐性与健身性荡然全无。这种训练模式只是培养一个没有自己独立思想的运动员, 而不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才。[1]

2.2 落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高校篮球课更多的是传授篮球的技战术, 而篮球技战术的传授通常需要教师的示范性讲解, 即采用传统的讲解—示范—练习—纠正—巩固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遏制了学生学习篮球的主观能动性, 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会产生厌恶的情绪, 将造成篮球课程教学无法正常进行,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逐渐丧失对篮球运动的积极性。而这主要是通过不断的训练来得到强化的, 只要坚持锻炼便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 可不断的重复训练会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滑。现阶段的篮球课程教学方法有讲解示范法、强化练习法、预防纠错法、巩固提高法, 这些方法的共性就是单纯的侧重某一个动作的练习, 通过这些方法教学会导致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 从而对篮球失去兴趣。[2]

2.3 教学评价结构不科学

篮球课程教学后也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来进行结课成绩评价, 高校篮球考试方法一般是在考试前教师告知学生考试内容, 学生在课下针对考试内容进行强化练习。高校篮球考试内容一般包括单人全场运球往返上篮、双人全场传球往返上篮以及定点投篮, 这些考试内容没有很强的技术性动作, 只要在课下积极训练便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尽管学生的篮球成绩很高, 但是却没有很好地掌握篮球技能, 考试所反映的只是学生的基本功, 所以无法区分出学生成绩的好坏。篮球是一项团体配合的运动, 要通过团队间的比赛才可以体现出学生的篮球水平, 所以仅凭基础技术的考核来确定学生的篮球成绩对一些篮球技战术很好却考试失利的学生是非常不公平。

2.4 教学手段单一, 缺乏现代化的篮球教学技术

在目前高校篮球教学的过程中都是采用教师示范讲解的方式, 因为篮球是一项模仿性很强运动项目, 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学生便可以直观形象的建立动作的概念。学生通过这种概念便可以进行模仿性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非常直观而且形象。但是教师可能会因为年龄增大或身体素质下降而很难来完成标准的技术动作, 这样便会造成学生无法正确清晰的掌握技术要领, 对模仿性练习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而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育技术将能够很好的克服这一缺陷, 教师可以通过比赛视频来实施教学, 教师可以用视频上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而且多媒体教学可以将视频中的难度动作定格或者重复播放,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充分的了解到动作的要领。教师在进行示范讲解的时候也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动作, 而学生也会由于教师的错误动作也形成了错误的动作, 通常形成后的动作是很难再进行改变的。而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将正确的动作传达给学生, 这样将能够更好地提高技术水平。[3]

2.5 教学模式没有脱离传统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篮球专项技术, 另外会讲解少量的比赛规则以及裁判方法。即教师还是以讲授书本上的知识为主, 没有根据篮球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讲解技术动作或比赛的技战术, 篮球考核也只是单单注重成绩的高低, 而没有按照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来评定, 可以说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并得到更高的考试成绩去练习篮球, 只会造成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更加无法提高, 学生只是通过考试前突击专项训练来迎接考试, 而不是在平时空余时间就参与篮球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会使得学生更加疏于平时的篮球练习, 而是在考前突击, 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无法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

3 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构思

3.1 提供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为了适应社会对于体育课程的要求, 我国不少高校已经对篮球课程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做出了改变。其中不少教学内容都是依据学生的兴趣和个性而增加的, 教学内容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运动技术, 而是逐步表现出篮球运动的娱乐性、健身性以及可持续性。比如可以提供运球往返接力、移动投篮等趣味性篮球比赛, 通过这种趣味性比赛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篮球的喜爱、增强学生自主练习篮球的兴趣, 继而可以培养其终身体育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对抗比赛来使得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 要打破原有的理论和实际分开的教学方法, 使得学生在实际比赛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4]

3.2 改变篮球教学方法

篮球教学方法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即让学生在对抗比赛中独立灵活的采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 并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来合理布置战术加强队友间的互相合作, 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比赛跑位意识。篮球教学方法的总体思路是多种技术配合采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攻防结合联系、培养比赛战术意识, 篮球是一项多人合作的运动项目, 在篮球比赛中不光体现出学生的体力更多体现的是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表现出来的是学生顽强的拼搏意志。在实际的篮球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技术水平以及性格进行均衡分组, 通过不断的比赛来确定分组的公平性, 在教学中让这两队打比赛并规定输队接受惩罚, 这样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得学生的团队意识得到增强。[5]

3.3 拓宽篮球课程教学手段

传统的篮球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主导, 但在篮球动作日益变难的环境下, 教师的讲解也难以满足学生对于动作的认知。所以就需要借助多媒体资料来辅助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将复杂的动作多次回放或定格, 而且不同角度的动作可以使得学生更加直观的去学习技术动作或战术布局。

3.4 建立全新的考核方式

一个规范的考核方式将能够使得学生更加主动的去练习篮球, 考核之前还是会提前告知学生考核的内容、方法以及标准, 学生可以自主的选取考试内容。但是依据不同的考生会有不同的评分标准, 对于篮球技术好的学生评分标准要严格一些, 让学生自主选择考试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考试时间也不再是原有的单独时间, 学生考试的时间可依据自身的技术水平来确定, 使得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准备考试, 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课余时间篮球练习时间, 促进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概念。[6]

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要吸取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 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篮球。

参考文献

[1]董仕.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2]李硕.我国体育学院篮球学科发展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 2012.

[3]韦蕾, 徐其波, 韦宛辰.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之研究[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1.

[4]杨明明.普通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模式分析[J].体育博览, 2011.

[5]岳伟国.高校篮球课程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6]吕小菠.济南市普通高校篮球课程与课外篮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 2013.

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篇2

生本性

教师只有具备有效利用与主动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才会主动接近课程资源,主动思考其价值,进而加以合理利用和适时开发。在此基础上,教师才可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地域特点、学校特色、学科特点、教师特点和学生现状 ”〔 3 〕,主动适切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类课程资源。但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现状不容乐观。“打造学校特色” 或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不是 “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校本课程建设的 “体系性”缺失

从课程要素来讲,课程建设需要关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这些都需要在设计课程时进行系统考虑、整体规划。从这个意义上讲,校本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又繁杂的工程,需要学校在开发之初就整体思考如何制订一个科学而又自成体系的课程规划,并在规划的引领下形成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高质量课程体系。然而,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有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缺乏主动谋求发展的理性思考,往往过多地关注校本课程开发数量的多与少,开发类型的丰与简,忽视了从结构的高度对校本课程进行科学而系统的规划统整。具体表现为两种现象:一是虽然开发了较多的校本课程, 但这些课程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呈现碎片状态;二是开发的课程之间有表面的关联,但缺乏内在的实质性关联。校本课程建设的 “监控性”缺失 提升校本课程品质的对策

刍议中职数学课程教学创新模式 篇3

关键字:中职数学;教学创新

中职数学教学不同于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它是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文化课,而非专业课。数学作为学习其它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工具,其应用极其广泛,这一点在职业教育中早已得到共识。职教教育以培育“实用型”作为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将中职数学作为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为专业课程学习服务。这样对我们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来说,责任重大,又是更大的挑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就如何在中职学校做好数学教学工作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从目前的招生情况看,读中职的学生一部分是成绩比较落后的,数学科落后尤其明显。所以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厌恶与逃避数学,同时部分学生也因此恨己无能,带有自卑心理,降低自我要求,缺乏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所以中职数学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是个不容忽视的环节。老师可以先放低要求,从简单着手,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设计数学问题的梯度和难度。在举例题时,最好多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变式题,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觉得“我也能行”。

二、重生活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息息相关,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中职学生由于缺乏对日常生产、生活等社会活动的认识,更缺乏对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感性认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要就是要加强数学的实用性教学,让学生加深对数学的认识,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教师要根据每个教学环节,介绍与数学有关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例子,如浓度配比问题在医学中的应用;直角坐标系在军事、台风及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函数在储蓄、分期付款购房、购车中的应用等。最后,教师对这些数学问题进行了一一讲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原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数学知识。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华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和生活精彩的描述。

三、注重初中与中职数学教学的衔接

数学知识是前后连贯性很强的一个知识系统,任何一个知识的漏缺,都会给后继课的学习带来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善于做好查缺补漏的工作,以缩短初中与中职数学知识跨度的距离,顺利进入中职数学园地。初中与中职数学教材内容有许多知识需要做好衔接工作,如:函数的概念;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与锐角的三角函数;线面,面面平行和垂直与平面几何中的线线平行和垂直;二面角和平面几何中的角;抛物线和二次函数……等等,其中有的是中职数学的新内容,有的是初中的旧知识。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对初中有关知识的复习,而且更应注意讲清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适时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温故知新。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为学习其它专业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教材中“想一想,读一读,试一试,看一看”的事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在当今社会,课堂教学手段越来越现代化,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已屡见不鲜。这些辅助教具的使用,特别是多媒体投影仪的应用,能将抽象的数学问题显得更加直观、具体。如二次曲线的轨迹、函数的图象等通过多媒体仪器显示就能直观地、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使静止的画面动态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枯燥的理论具体化。充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是要发挥教学工具的优点,克服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差的缺点。同时,可有效缓解甚至化解他们对数学内容枯燥无味的感觉。解决他们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坏毛病,同时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全身心地、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上来了。有些事例看似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关,实际能够迅速激发学生思维,教材中有许多新颖、生动、趣味的例题,有许多奇妙、趣味的叙述,教师都应形象、生动趣味的讲解,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重视数学教学内容与所学专业知识融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中职学生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而数学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智力支持。所以中职数学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不同专业应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将所教的数学知识渗透到专业知识中,多讲与专业相关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知道,不是为了学数学而学数学,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巩固学生的数学学习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成功的机会,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成功和愉快总是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中职学生,由于他们数学功底薄弱,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关怀并给予鼓励,从初中学习数学的阴影中解脱出来,重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学习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差生的学习情绪,差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教师还可以采用讲一个数学智力题,或者数学游戏,尽量让全部学生都投入到教学上,然后再继续讲课,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教师还要认真学习、钻研教育心理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将数学教学提高到新的水平。

总而言之,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以后将走入社会,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多是靠自学。数学教师必须积极创造教学条件,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亲自去探索、发现,从而解决问题。这样,不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学到一些社会上实用数学知识而且使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数学教学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篇4

电工基础是大专院校电类专业必修的基础专业课程, 为学好专业核心课程构建基础知识体系。电工基础课程属于相对成熟的课程, 众多院校申请电工基础课程为精品课程。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使电工基础这门课程发展建设得相当完善。但随着时代不断进步, 大专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特别是近年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开展, 针对电工基础课程如何适应新阶段的新要求, 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教学课题。

2 电工基础传统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2.1 教学目标的分析

电工基础教学目标比较注重学生对电工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建立, 特别是对电工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习惯于对理论计算公式的记忆和运用。比如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电压定律, 叠加定理等等。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缺乏。电工基础课程传统教学目标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 没有真正重视学生实际职业技能的提高。所以正确调整教学目标十分重要, 需要我们对该课程功能和培养方向进行全面的了解并进行深入的剖析。

2.2 教学内容的分析

电工基础教学内容基本分为理论知识内容和实验操作内容两大部分。理论知识内容主要采用章节体系讲授电工学知识体系各个章节的内容, 教学内容侧重于理论的电学定理的理解和记忆, 缺乏工程实际电学案例的分析内容。实验操作项目主要是典型的电学实验分析, 并侧重于常规实验的验证例如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叠加定理的验证, 戴维南-诺顿定理的验证等等。实验内容过于陈旧, 缺乏创新性, 实验操作内容实际应用价值不大。导致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不高, 学习效果不佳。对于学生掌握电学知识技能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所以必须对电工基础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寻求改革的方案。

2.3 教学方法的分析

电工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分为多媒体教室授课和实验室教学两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授课主要是对电学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分析;实验教学是对电学理论的实验项目进行操作并测量相关电学参数并进行记录。这两种教学方法根据教学进度分开安排的, 常常造成学生上理论课时无法对电学理论中重点难点深入的理解, 对知识点容易忘记。实验操作时往往因为缺乏电学理论的理解, 所以做实验时比较被动, 没有理解实验目的和方法, 造成实验过程的盲目。

3 电工基础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

3.1 教学目的和培养方向的转变

现今的大专院校电类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作为主流, 所以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培养目标从传统的知识理论型体系转变为技能应用型体系。特别是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潮流下, 实现学院和企业的零距离对接。要求我们制定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时, 要侧重实用性教学目标, 培养能够进行实际电类工程操作, 维护, 检修的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电工问题的技能, 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创新

电工基础课程内容应当遵循教学目标培养实际应用技能为依据来进行重新合理的配置, 理论性内容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 把理论性过强学生理解困难的内容删除。增加实际案例内容, 以适应发展要求。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实验内容可以把一些陈旧的验证性实验变成新型的实验设计项目。通过学生动手设计操作, 教师指导来达到掌握实际应用技能的能力。可以把企业的实际工程案例拿到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分析, 从而提高课程的内容广度和深度。在硬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安排去企业进行参观, 短期顶岗实习。在企业的生产实践环境中, 更加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3.3 教学方法模式的改革探索

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将原有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 学, 做结合的“三明治”教学模式。把理论讲授和实验实训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采用边学边教边做的启发式学习,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适当引入项目案例式教学, 把实际的电学项目引入课堂之中, 让学生运用电学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训设备来进行创新式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指导教师进行过程评价和质量控制。让学生能从项目分析, 项目设计, 项目解决, 项目评价等一系列过程中学习到真正的分析实际课题,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选择要合理, 不宜选择难度过大要求过高的项目。在此基础上指导教师还可以适当采用虚拟仿真实验设备, 拓宽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深度和广度。有相当部分电学实验实训现有的电工实验设备难以提供实际操作演示。在电脑上进行虚拟仿真实验能够对现有实验设备进行很好的补充教学, 拓宽学生的认知层面。还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请电气企事业单位的工程师和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来学校定期进行上课或讲座, 把生产中的电学实际案例来对学生进行讲授, 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同时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 安排学生去电类企业单位进行参观式学习或是短期顶岗实习, 让学生在企业生产环境中, 学习电类相关知识, 并记录实习的心得, 写成综合实践报告, 也是很好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

3.4 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师资队伍的优化

电工基础课程改革还在于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把传统的卷面考试成绩评价体系改为多元化评价体系。并进行过程教学质量评价。将学生实际能力提高作为评价的重要因素。把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总体表现作为重要依据。此评价体系需要进行科学地分析制定。

同时为了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转变, 对中青年专业教师提出更高的教学水平要求。可以通过送教师去电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学习企业的先进生产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积累实际生产项目和案例作为教学资料。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从而更好地运用到教学工作中, 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4 结论

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探索是需要综合分析和认真实施并进行质量评价。目的在于符合大专院校电类专业培养要求, 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创新探索面临机遇和挑战, 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是时代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传统的机制和模式制约创新模式的开展, 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并坚持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

摘要:电工基础是大专院校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特别是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 电工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现阶段的需求, 就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探索, 以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电工基础,教学模式,创新与探索,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陆新怀.电工基础课程中实施探究性教学初探[J].广西教育, 2010, 9 (6) :35-36.

[2]肖看, 尹仕, 严国萍.创新型电工电子全开放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10 (4) :60-61.

[3]张晓翟.探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J].知识经济, 2011, 12 (4) :144.

[4]麻则运, 郑红平, 陈军.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8 (1) :152-153.

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篇5

2)重视课程的课前准备与评估工作。对于动画短片制作课程的教学而言,同样需要做好备课与评估的相关教学工作。备课需要备目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案例……然而关键还在于能够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平凡课堂变成不平凡。然而课前准备不仅指备课,更多的指教师对课程知识需要有熟悉的了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结合行业现状和技术现状进行有效的课程安排,结合学生的状况对课程难度和具体案例进行可行性的调整,对学生对于将来课程的接受能力和教学效果做总体的评估。不做没有准备的,没有针对性的课程安排。笔者在-第一学期晓庄学院美术学院15级动画专业《动画短片课程》中结合了学生比较少的情况,准备了个性化教学的设计,丰富了案例的种类。在课程设计方面,结合本期学生对软件不够熟悉的状况,计划使用比较简单的软件工具,进行进一步丰富剧情和丰富画面风格的作品设计。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在根本上的区别在于课堂教学具有科学合理的逻辑和全面的课程结构。知识涵盖相对全面,结构合理,重点突出是对备课内容的基本要求。同时动画教学属于技术教学,充满实践性,需要备足跟上时代,与目前市场状况相结合的案例,才能引起学生充分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3)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在动画设计的专业课教学中,针对具体内容,适当适当运用“讲授式”,恰当运用“发现式”,大量运用“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拉开教学难度,针对个人能力的大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对学生的个体情况,个人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做出合理的判断,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合理选择,采用各种实际案例进行引导启发,充分重视学生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自己的想法进行有效引导和教学讨论。在《动画短片》课程的教学中,有的同学在剧本编写的时期没有联系到自己的绘画能力,一味追求剧情气氛,选择写实风格,古装的题材,在剧本已经编写完成后突然发现自己“画不出来”。这个时候,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应当疏导学生的`设计思路,使其及时更改剧本内容,结合自身的技术能力和爱好做了有效的调整,顺利地进行到下一步制作流程。在人物设定初期,教师还可以结合部分学生擅长古旧风格手绘的特点,在不更改剧本的情况下,对于画面风格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使整个故事的画面风格更加个性化,细致度方面也有了有效的提升。还有一部分同学在创作初期,选择的是老师不建议的商业动画风格,人物设计的也比较平淡,并且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不想改变自己的风格,这个时候教师要与学生在人物方面与作者进行讨论,修改,在背景设计方面给予不同的建议,实现整个画面的效果的有效提升。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启发式教学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为更好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

4)梯化难度细化目标,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是教学任务的目标细化处理。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常常要联系到具体的操作或者要求直接制作出作品。如果此时学生们的基础不够扎实或者操作能力欠缺,教学者就需要降低难度或者从易到难,梯化难度,结合实际能力提出要求。在具体项目的制作中,教学者如果结合实际情况,细化目标,使得学生们能够利用现有能力完成小目标后获得惊喜和满足感,从而比较顺利地进行下一步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学者需要有效指导,及时鼓励。在《动画短片》课程的教学中,因为学生计划一个人完成短片,而不是通常的2-3个人合作。于是笔者把3-5分钟的时间要求降低到2分钟左右。在具体操作中,严格流程,把制作过程细分为故事大纲——剧本——分镜剧本——分镜台本——主要人物设计——主要场景设计——动画部分——配音——特效等,不可随便地进行跳跃和省略,表面上看起来比较繁琐,但是却把一个看起来“完成不了”的大任务变成若干“容易完成”的小任务,使每个同学的项目可以顺利进行并且保证了一定的质量。另一方面是始终坚持理论教学联系实际操作的原则。专业课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及时有效地掌握所学专业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理论联系实际,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完成具体的项目。如果能够结合具体的社会项目,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将迅速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准确的发现自己的强点和弱点,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针对个人特点进行有目标的训练,从而顺利成为服务社会的专业人才。例如动画专业的学生,平时可以接一些比较简单的插画或者简短的网页动画设计任务,在社会专业人士的带领下,结合自己专业能力,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时间比较充裕的状况下,可以压缩一部分学习课程,和学校协商,节省出较长一段时间到动画公司参加具体项目的操作。在条件成熟的状况下,甚至可以直接把在公司实习的时间算作正式课时,提高学生的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结语

在动画短片制作课堂的教学中,教师的“教”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理应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在动画短片制作课程中,充分扮演好主导者的角色,为大学生的设计学习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高校动画设计专业课程的改革与提升,为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做好充足的准备,为推动我国动画设计课程的繁荣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康康.微动画联合创作:动画短片实训课教学改革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09).

[2]陶磊.浅析三维动画短片中材质的艺术表现[J].大众文艺,(04).

[3]黄欣.新媒体背景下的数字动画技术应用与发展[J].数字技术与应用,(08).

[4]代钰洪.计算机动画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J].信息记录材料,2016(08).

高职审计课程教学创新初探 篇6

【关键词】高职审计课程教学创新探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166-02

审计课程是一门要求有较深理论功底的实践性课程,其先导课程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税务会计等,先导课程的掌握程度是能否学好审计课程的关键。由于先导课程都是实践性课程,因此,在探讨如何创新审计课程的教学时,必须联系到先导课程的学习和改革。本文试探讨如何创新审计课程教学,以对培养动手能力强、就业适应快和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技能型人才有所裨益。具体说来,高职审计课程教学创新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打好先导课程基础

审计是一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实践性学科,学生在对各门先导课程有较深了解和全面掌握的基础上,还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熟悉各个工作环节,对整个工作流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样他们才能大概知道存在错误的地方,也可以为风险导向审计和内部控制有效性测试提供有效的支持。

对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税务会计等这些先导性的基础课程,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视理论授课,没有配套的实践操作课程或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比较小的情况。这类课程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例应该为1:1左右,在搭配上最好是采取“做中学,学中做”方式,做到所学的理论即是所操作的实践,用所操作的实践去验证所学的内容。这样学生会觉得学得轻松有趣,教师会教得得心应手。目标明确的课堂教学往往更能收到显著效果,更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信心。当然,实践性课堂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要求教师非常熟悉整个操作环节和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对一些没有企业工作经验或较少相关经验和技能的教师来说,他们必须通过专项培训或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培养合格的师资过程中,教师的自觉主动性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主动学习,主动找企业实践,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提高自己。比如,有的教师讲授税务会计课程,但从来未在企业做过相关的税费核算和纳税申报工作,这样要胜任实践性的报税课程是很难的,即使勉强完成了授课任务,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到企业或税务师事务所实践锻炼一段时间,完全掌握各个税种的特点、核算方法和申报程序,保证自己能够独立完成报税任务,教师往往就能上好税务会计课程,继而为学生日后学习审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先导课程的讲授内容要精心选择和编排,对于理论部分不宜讲得过于深奥,把握好“理论够用就好”的原则,而且对于所选择的理论部分内容必须做到与实践课程的内容有对应的关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理论来自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这一哲学思想,知道学习理论是为了掌握学科的一般规律。比如对于财务会计中折旧方法的讲授,一定要指出每一种方法的特点、对利润的影响和税务政策对折旧方法选择的限制,这样折旧就与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课程中的成本、费用、利润、纳税调整等概念联系了起来,如此一来,以后学好审计课程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对于先导课程,其内容选择和难易程度的把握除要求专业团队的全体教师参与外,最好经本专业的指导委员会的企业专家审定,与目前企业的实际应用一致,保证学生所学即企业所用,与企业同步,与市场接轨。除可以选择一些国家示范性院校编写的特色性实践教材外,专业教师还可以自编一些校内特色教材,将理论和实践内容糅合在一起,在平时授课的分项训练上,保证每一门专业课都有一至二周的综合训练课,将一学期所学的理论内容和所有的操作环节通过一个或多个企业案例综合起来,仿真性地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

二、创新教学内容

以往的审计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应该全面改进审计教学方法,确立学生在审计课程的主体地位。可将“案例导人教学”、“工作任务导向”以及“单项+综合实操”等新方法更好地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审计课程更具目标性、操作性和趣味性。应建设与时俱进的审计案例库,选择最新和最合适的案例。良好且规模合适的案例库建设需要一个积累过程,这要求专业团队教师不断学习和搜集,并与校外专家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探讨每一个人选的案例。将案例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按范围分为国内案例和国外案例,按成功与否分为审计失败案例和审计成功案例,按内容分为政府审计案例、社会审计案例和内部审计案例,财务审计案例、效益审计案例以及财务舞弊案例、内部控制案例等,按作用分为理论启发型、实务操作型、理论实务综合型、课堂讨论型、课后自学型等。在建立案例库的基础上,教师要恰当使用案例。要用好案例,必须做到以下四点:一是选择适合教学环节的案例;二是控制好审计案例分析操作环节;三是引导案例讨论过程;四是做好案例的评价总结。

专业团队应结合所选用的理论教材选择或开发审计实践教材,将全部审计流程合理地设计成一系列的工作环节,每一工作环节都可以看成一项工作任务,保证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有一个配套的案例,所有工作任务配套的例案综合起来就成为一个完整的企业客户的服务体系,形成一套健全的账簿体系和账务记录,具备一套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学习在一堂堂课程中就相当于为企业完成一项项的工作任务,在不断学到审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学生的学习信心、自主性和兴趣都将不断提高。这就是“项目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结合后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

除案例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的结合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审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校内建立“审计实训室”,安排手工审计实训课程和信息化审计实训课程。在手工实训课程中,准备好几套不用类型企业的完整账套,在这些账套中按审计环节设置不同的错误和舞弊在其中,由教师指导其完成其中一个账套的实际训练,学生自主地成立由3~5人组成的审计项目小组,确定每个组员的角色和任务,形成一个紧密协作的“32作团队”,完成其他账套的审计。教师做好启发式指导和考核评价。在信息化审计实训课程中,类似地设置一些在会计信息化下会计账套(同样含有各种形式的错误和舞弊),由学生通过审计软件去完成模拟审计工作。

另外,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给学生的个人电脑安装一些比较好的审计软件,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些已公布的上市公司中报或年报进行分析,形成并逐步提高审计职业判断能力。

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学校联系或自己联系的企业实习,这些企业包括但不限于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通过接触到社会的实践性活动,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加强沟通协调能力。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到会计事务所做审计助理或到企业做财会类的工作。鼓励学生利用至少一个暑假来参与“社会大课堂”的学习,这必将对他们的职业生涯产生重大影响。

在学生学习审计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同时要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这是审计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随着审计环境的日益复杂及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增强,修订后的新执业准则体系不仅确立了鉴证业务的核心地位,而且愈加强调审计人员的诚信审计与职业道德素养。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是审计职业人员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也是树立审计人员良好形象的关键。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提高从业所需的执业能力和沟通能力外,还必须加强对职业道德规范及法律责任基础知识的学习,通过一些典型案件的分析,增强职业道德自律意识,认识到诚信就是审计职业的生命。

三、改进教学手段

改变目前“以教师教,以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方式,创造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就必须运用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互动教学模式。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法的要点有:

(一)教师必须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

以往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往往是自己即是“导演”,又是“编剧”,还是“演员”,学生只是消极被动的“观众”。教得好的教师只不过是因为此三者角色扮演得好而已,学生的好评往往也只是相当观众评委的评价罢了,没有深度参与到“学习”这一大剧之中,因而收获也只是肤浅的。而真正好的教师应该是优秀的“导演”和“编剧”,善于调动“演员”(即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剧本”(即教学大刚和教材)导演学生完全进入自己角色,完成规定的学业要求,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教学技巧和极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必须掌握行为组织学和心理学知识,全面掌控课堂内外,让学生燃起极高的学习热情。

(二)教师要掌握足够的教学素材并对素材十分熟悉

教学素材,如教材、实训指导书、教学案例等相当于剧本,优秀的教师要求本身就是这些“剧本”的编剧,或即使这些素材不是教师本人自己编写的,也要求作为“课堂剧”导演的教师对这些“剧本”非常熟悉。一个高超的导演一定会对所要导演的剧本了如指掌的,同样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对教材、指导书和教学案例十分熟悉,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具有宽广的学科背景知识和深厚人文科学素质。因此,教师平时必须加大备课力度,深度挖掘案例背后的学科意义。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并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参与小组讨论,完成分配到的课程任务,尽量避免完成团队任务中的“搭便车”现象,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不让课堂活动变为走过场或赚考勤。同时,要采取“任务驱动法”,将教学项目分配到学生个人或小组,让他们除了在课堂上学习,还必须在课外去自主学习,除常规的练习题外,要让他们做一些仿真性的训练,如在网上抽查上市公司的年报,分析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指标。另外,课程的学习还可延伸到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训练,在时间上还可以与学生寒暑假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习变成全方位和全天候的事情,与日后的就业甚至长远的职业生涯联系起来,而非仅仅是应付式的为了毕业而必修的一门课程。只要引导和指挥得当,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会被调动起来,他们学习的能力一定会突飞猛进,而学习的效果一定会全面提高。

(四)配备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

除常规的多媒体教室外,为了学好审计课程,学校应对相关的硬件和软件进行投入。如购置先进的电脑设备和成熟的审计软件来充实审计实验室,另外,为了审计信息化的需要,还有必须配备市场上常用财务软件、ERP软件、预算软件和工程造价软件等。教师应该尽快地熟练运用这些软件,因为在目前信息化的条件下,有差错或要造假和舞弊,一般都会通过这引起软件进行的,一位专业的审计人员应该对这些常见的软件至少应有大体的认识。此外,还可以购置一些质量较好的仿真性教学软件,把常见的审计知识点通过模拟演练的方式让学生快速地取得测错和纠错功能。

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篇7

关键词:茶道,教学,创新

茶道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实践课程, 这门课程担负着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双重任务。近年来随着人们的饮茶习惯、饮茶方法以及养生常识的普及与传播, 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 因此, 在职业技能方面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改革《茶道》实践课教学,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从市场出发改革实践课程教学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 高等职业教育是基础, 旨在培养各方面共同发展的能够与就业单位无缝对接的技能型的劳动者。近十几年来, 随着全国各地的高档茶馆、餐饮业、多种类型酒店的不断兴起和发展, 茶艺工作从业人员的需求缺口不断增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现有职业资格的茶艺人才之间的供需矛盾逐渐凸显, 主要表现为:大部分茶艺从业人员都是半路出家, 重操作轻理论, 对茶文化内涵一知半解。根据国家劳动部相关规定, 对茶艺专业实施职业资格证持证上岗制度, 对于茶艺行业的发展来说, 一方面熟练掌握理论知识, 另一方面娴熟进行操作与表演的人才, 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具有相当广阔的就业前景。《茶道》实践课程教学, 也应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要, 以及社会对新型劳动组织的需要为出发点。从业人员不是重复简单的劳动, 而是以消费者为导向, 解决各种问题, 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

2 以学生为本的创新与改革

《茶道》课程教学要完成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目标, 在课堂上是把学生作为主体, 目的是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理论、能力和技能的发展。课程目标要以实践活动为主线, 在该过程中, 授课教师重新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是最大的障碍。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职能, 从课堂控制者和知识灌输者向学习引导者、促进者及参与者不断转变。启发、辅导, 帮助学生自发、主动、创造性地学习, 这是教师的主要职责, 这才是实践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茶道》实践课程教学中创新方法如下:

2.1 深入企业发现存在的问题

根据学校要求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的指示, 到贵阳翰林茶院进行了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 了解到茶艺师只会操作, 对于如何向客人进行介绍与销售无从下手。因此, 运用简捷、准确的语言与消费者进行沟通, 这是当前茶艺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到茶馆调查与实践, 较为真实与确切地了解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进而能够充分地施展自身的专业技能和适应市场需求, 这也是对高等职业学校在开展实践课程时的基本要求。教师对实践课程的教学授课形式进行改革, 首先要转变自身的职能, 逐渐从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灌输者向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及参与者进行转变;其次, 课程设置与安排应该根据职业特点、技能实践、有针对性地较为灵活地进行安排, 对课程教学理论与操作技能实践之间的界线进行淡化, 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陈旧的内容进行增删, 对教学内容互相重叠的部分进行重组与合并。

2.2 生活是实践教学的基础

根据社会的就业需求和学生实际生活需要设置实践课程教学内容, 这是近年来实践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主要思路。随着社会变革与发展, 知识爆炸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 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已经影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学校学习过程中, 一方面学生要学习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要培养将知识转化为解决今后工作和生活中所需的能力。况且, 人们的日常生活就与“茶”本身息息相关, 以介绍生活常识为媒介向学生输出课程内容, 紧密联系生活实践。如:选购茶叶、鉴别紫砂壶、保存茶叶, 以及茶叶的妙用等。在教学内容中, 可以溶解枯燥的课程,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融入教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 能使课堂活跃起来。再比如:在“科学用茶”的课程讲授中, 先让学生叙述生活中用茶生产的产品, 茶的其他用途等, 将茶的抗辐射、增强免疫力等功效引入教学过程。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逐渐将《茶道》的知识和生活进行融合, 进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地位, 实现知识的共建。在一定程度上增添实践课程授课的时代感, 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能力。

3 实践课程教学创新想要达到的目标

3.1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改革优化《茶道》实践课程的教学形式, 在课堂授课时教师对于理论知识的讲授一改传统的“灌输式”与“填鸭式”, 教师通过积极的引导,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用自己的知识, 凭借自己的能力将知识进行内化。师生之间, 以及学生之间通过互动等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现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通过课程实践 (茶艺表演、技能训练和展示) 得到培养和提高。近年来, 在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职业能力受到学校领导以及系部领导的高度重视。通过举办各种职业技能比赛, 组织职业能力实训, 进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 同时学生的内在潜能也得到开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提升其实践技能方面, 获得较好的反馈与评价。作为一门技能性非常强的学科, 学生在《茶道》实践过程中, 其职业能力训练和体验需要较多的课堂实践做支撑。在教学时采取分组教学模式, 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 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合作体会到团队的伟大力量, 同时感受到与人合作的乐趣。

3.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常情况下, 实践教学作为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措施, 对于教师来讲, 需要提高教学水平, 深化教学改革, 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 以就业为主, 以能力为本, 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紧密结合, 对课程进行优化与创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 进而确保实践课程与社会的职业需求相互吻合, 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 使其康发展;中国的职业教育逐渐由定向教育向素质教育和业教育转变, 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扎实基础, 使学生掌握事茶艺活动所必须的理论知识、技术实践能力。

4 小结与建议

对实践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通过大家多年的探索实践, 革新传统实践教学, 以模块化教学为主线, 通过各种技能比赛、技能展示、职业能力训练等活动, 为学生搭建了展示平台, 进而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收到良好的教学反馈和社会评价。实践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职业技能, 并且这种职业能力要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饮茶需求的变化而不断与时俱进。因此, 培养适应社会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实践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考评体系进行改革创新, 才能进一步完善《茶道》实践课程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论职教课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点[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4 (13) .

[2]徐继存.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中国化的方法论考察[J].当代教育科学, 2007, 4.

[3]杨金土.我国高职教育形势当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26) .

[4]姚梅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J].教育研究, 2003, 2.

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篇8

一、打破思维定势, 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很多, 如知识的教育、兴趣的激发、情感的培养等, 但打破思维定势, 消除对创造力的神秘感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心理学家提出教师应当遵守并用以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有五条: (1) 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 (2) 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 (3) 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 (4) 给予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 (5) 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1]

1. 事例剖析。

《学习的革命》一书告诉我们, “一个新想法是旧成分的新组合, 没有新的成分, 只有新的组合”;“当我们把某种东西说成是‘新的’时候, 我们真正谈论的是现有因素的独特的存在方式”;“最杰出的创意者总是专心于新的组合”。我们通过事例剖析, 把这个观点告诉学生, 对消除学生的创新神秘感是很重要的。例如, 江西省信丰县虎山乡瓜农刘新女, 在西瓜生长到八成熟时, 将写有“吉祥如意”的纸剪成空心字, 贴在西瓜上, 通过阳光的照射, 成熟后的西瓜便出了文字, 这样的创新引起了一次西瓜抢购的高潮。再如, 鞋子与音乐、电灯等常规思维中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如果把三者联系起来, 就会发明创造出多功能的新型鞋子。把我们的座位由“秧田型”变为“环形”排列;把黑板擦装上可供自由伸缩的调节器, 等等, 这些都是创新。可见, 我们的生活处处有创新, 时时有创新。只要你不盲从、不迷信, 专心去观察、去思考, 敢于联想, 善于联想, 勇于开拓进取, 就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也要善假于物。

2. 榜样熏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大学英语课堂上, 教师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 要使课本上的东西活起来。例如, 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个教学内容从导入新课, 讲解答疑到巩固练习, 检查评定, 都可有创新性处理:或纲要收敛, 归纳概括;或举一反三, 演绎分析;或化整为零, 重点讲授;或勾玄揽要、总结把握。教师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 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应当“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英语教师创造性还体现在教法上要富有创造性, 克服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为此, 教师要大胆创新, 敢于突破成规, 敢于打破“模式”的制约, 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 开拓出新的教学之路, 并积极主动地将自己对教材处理的创新走向诱导学生思维的创新, 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 让学生每一天、每堂课都能感受到一种创新的气息。

3. 成功激励。

学生自身的创新实践是学生打破“创造力非凡论”神话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鼓励, 一个人自身潜能只能发挥20%—30%左右, 正确而充分的鼓励则能使人发挥自身能力的80%—90%。美国哈佛大学B·F·丝金诺教授通过实验证明, 鼓励不仅是赞赏, 而且是和某些行为发生联系的东西, 它有着促进某种行为重新出现的倾向。当大脑接受到肯定鼓励的刺激, 大脑皮层兴奋中心调动起各个系统的“积极性”, 潜在的力量能动地变成了现实, 行为就发生了改变。[2]有这样一则事例,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抽取某校18个班级部分学生的名单给学校, 暗示他们是可塑之才, 八个月后, 他来到该校复试, 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增长很快, 求知欲强, 后进生表现也很突出。事实上, 名单上的这些学生都是随机抽出的。罗森塔尔通过自己善意的谎言暗示教师, 从而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 在教师的信任和肯定下, 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由此可见, 教师角色应由课程成绩的裁判者转向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为此, 英语老师要创设时机,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大胆去想象、探索和创造。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 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 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 增强创新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从而激发创新意识。

二、开展实践活动, 培养创造能力

长期以来, 我们比较注重“传道、授业、解惑”, 而轻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堂教学, 而轻视社会实践, 使学生动手能力十分低下。正如杨振宁教授所指出:“中国孩子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孩子, 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因此, 大学英语课程模式研究中, 我们提倡教师要创造性地将英语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搞好社会调查, 并有意识地、经常地提出一些创造性问题, 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感受、思考发现、探索锻炼, 达到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学生自始至终是整个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 他们从身边生活出发, 通过亲身经历, 亲手实践, 相互协同, 合作学习。这样不但能达到预期的语言学习目的, 而且更多地了解了语言背后的文化。教师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1. 提供质疑的时机, 唤起“创新实践”意识。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教师应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情着手, 有意识地提出质疑, 继而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自己提出问题, 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 这样更容易唤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创新意识。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和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是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 达到实践教育目的的前提条件。

2. 提供探索的机会, 激活“创新实践”意识。

在实践教育中, 英语教师要提供充足的语言文化背景, 让学生去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独立操作, 体会过程。这样学生们会激情高昂、积极踊跃地提出现存问题、解决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会深入调查, 利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 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当然,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教师要正确地引导、组织其活动, 必须符合学生认知实际、思想实际和心理实际, 不能提出过高要求, 同时认真地做好指导工作, 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问, 使学生无所适从。

3. 创设选择的空间, 积淀“创新实践”意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现存的问题, 使学生将其作为特定时期实践活动的内容。在实践过程中, 在学生提出各种解决方案时, 教师应进行归纳总结, 并及时引导下, 使学生最终选定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 每个人都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 因而, 培养学生的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 也是实践教育的目标之一。老师在具体活动中, 要为学生创设选择的空间, 让学生学会选择, 从而将创新实践进一步深化。这是积淀创新实践意识的有效方式。

4. 赋予总结评价的权利, 丰富“创新实践”意识。

学生活动结束之后, 无论成败与否, 教师都应及时引导学生作出总结评价要让学生自己总结。这样, 不但使学生认识到操作实践、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而且使学生真正提高各方面能力、丰富创新意识。

当今国际间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来集中, 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为此,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也要进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改革, 力争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学达到实际教学目的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声乐表演课程的教学创新 篇9

一、创新声乐教学的课程表形式

(一)实行分类教学

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在声乐表演方面的要求,不能将课程教学的内容简单地进行一刀切。这样会使学生产生不同成都的怠慢心理,从而是使课堂教学变得呆板、枯燥,最终影响声乐表演课程的教学效果。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开始的时候要针对全体学生做好课程的问卷调查,这样一来就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以及实际情况有一个本质性的了解和掌握,进一步分析和归纳学生的学习需求及特点,更加及时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例如,在进行摇滚、B-box或者R&B等演唱方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融入一些新鲜元素,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对声乐表演课程的兴趣与积极性,最终实现学生演唱风格的个性化。另外,为了体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并且对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进行重点指导与培养,还要鼓励他们以不同形式参加校内外的演出。而对一般学生则需要采取鼓励式的教学政策,选择适合自己的曲目,将自己的优势有效与声乐表演结合起来,创新表演形式。

(二)实行团队内的学习

在音乐教学学界认为音乐课程教学需要越来越多的小组进行教学活动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并且要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合作中实现音乐学习和交流,更好地实现对自我的认知。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通常都会采用小班教学的形式,并且实行项目化的管理模式,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团队的竞争机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进行自由的团队学习,由于每个学生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所以便具有不同的优势。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加课堂学习和课外训练,以及声乐表演项目的策划、彩排与表演,不仅可以有效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而且还可以提升自身的团队合作精神,进一步巩固自己学到的音乐知识和技巧。

(三)有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

在现代化教育教学中,要想让声乐表演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来有效调动学生的多重审美器官,有力促进学生在联想和想象力方面的发展,实现学生审美体验的进步与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在声乐表演课程教学中以专业教材为依据,然后再结合学生的学习进度将多媒体课件纳入到练声音频教学中,这样学生就可以跟随光碟中的练声曲进行嗓音训练和热身准备,大大提高学生对声乐表演的学习热情。同时,学生在录制于上传自己演唱的音频作品时可以互相交流学习感受与表演的经验,更好地展示自己团队的风采。而教师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整体思想状态,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创新。

二、声乐表演课程与思想教育的创新性结合

(一)开展多姿多彩的实践教学

教学实践能够为学生搭建更好的舞台来展示自己,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并加强实践教学,并且有效与声乐表演课程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的策划、组织与演出,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在歌唱、表演以及编导方面有长足的进步,充分锻炼和发展自身艺术创新的能力。由此可见,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平台,教师需要加强声乐表演教学中的实践训练,让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整体性地提升学生的声乐表演经验。

(二)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声乐表演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就要有效实现课程教学的创新。创新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建设更加丰富的表演课程,进一步促进学生个人的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选择一些励志性的歌曲,引导和培养学生在声乐表演学习上的艺术性,接下来还要倡导学生参与一些积极向上、主题性较强的歌唱比赛,从而活跃校园的文化氛围,实现思想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有效结合,鼓励和影响学生,这样会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影响、鼓励和激励学生,掌握好声乐表演的规律与知识,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享受音乐表演教学的乐趣。

结束语:综上所述,创新是学校教育教学取得良好进展的需求,因此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声乐表演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在教学是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并加强教学创新:首先,创新声乐教学的课程表形式,实行分类教学、实行团队内的学习、有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其次,实现声乐表演课程与思想教育的创新性结合,开展多姿多彩的实践教学、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培养出更多实用型的人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摘要: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声乐表演课程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关注,但是要想真正调动学生对声乐表演课程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就需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内容,才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创新,增加声乐表演教学的趣味性。因此,文章针对声乐表演教学的形式以及与思想教学的结合方面进行有效的阐述,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声乐表演人才。

关键词:声乐表演,课程,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王绍伟,陈淑惠.“艺术教育”声乐创新教学模式探讨[J].长治学院学报,2010(03).

[2]绪红霞.论创新教育在声乐课堂教学中的实施[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02).

[3]王鹭羽.浅议高职院校声乐教学[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4]黄诚.在创新教育中寻找心理导向的路标[J].成功(教育),2011(08).

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创新 篇10

1 网页设计课程创新研究

1.1 教学模式改革

任务驱动是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具体含义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完成每一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独立解决问题[3]。网页设计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为教师演示案例,学生重复案例,尤其是网页设计中最灵活的Flash软件的学习,部分教师甚至让学生记录动画的操作步骤,其教学模式违背了任务驱动的初衷。

真正的任务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应遵循两个步骤:(1)展示案例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2)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注重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不断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培养其勇于进取、独立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4]。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结合任务式教学,提出了符合这门学科特点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具体实现流程如图1 所示。

下面具体阐述对这一教学模式的理解[5,6]。

(1)案例欣赏。

网页设计课程应以案例形式进行,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和要求选择适合的教学案例。应当以简单、清晰、易实现为标准,并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知识点。

(2)示范操作。

演示案例欣赏的实现过程。由于案例是在学生原有课程基础上增加新的知识点,学生要掌握的仅是关键步骤。因此,教师演示完毕后,学生就可以独立实现。对网页设计中的Flash软件的学习,切忌让学生去记操作步骤,以免造成机械的学习,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3)讲解原理。

避免学生不记操作步骤仍能够实现操作效果的关键,就在于讲解原理。对于任何知识的学习,理论指导实践,这对操作性极强的网页设计课程尤为重要。教师应该结合实际,将原理讲解清楚,学生只有掌握原理,才能举一反三,制作出具有创意的作品,同时对知识的掌握便更加牢固。另外,为帮助学生操作时更有效的掌握新知识,教师应将知识的易错部分讲解清楚。

(4)练习作业。

练习作业应具有拓展性。教师对作业的设计,应在上述案例基础上有所发挥。既要包含原有的基础和内容又要具有一定能度、深度及广度的设计。既起到让学生学习新知识点的作用,同时应用现有知识,加深现有知识点的应用。

(5)讲评总结。

任一知识点的注意事项都较多,对于这些注意事项,不须一次性都告知学生。合理的做法是通过设计案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启发学生去解决问题。这能更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做的只是点评,总结注意事项。点评作业时,展示学生的创意作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6)能力扩展。

学生时常认为所学的知识并无用处,一是学习的内容过于简单,二是研究的理论又过于高深,总之实用性较弱。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未能较好的联系实际,导致实验设计缺乏实用性。那么实现实用性效果,就应该在课堂设计中增添一些实时性较强的例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案例中,要实现效果,一般是需要某些技巧的,而这又更有效地扩充了知识,实现了知识的综合。

(7)综合实验。

课堂上的时间终归有限,能使用到的案例屈指可数。如何让学生独立复习之前的知识点,综合性实验是最好的选择。这一任务可充分地激发学生将所学知识点融会贯通,同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

1.2 优化考核模式

一种良好的考核方式,不仅有利于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并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一部分比例的考核方式,采取闭卷机试的实践考核。然而,如何有效地给出平时成绩,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因此,平时成绩应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方式实现了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公正合理地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考试的形式主要有封闭式考试和开放式考试。封闭式考试着重检查学生记忆知识的数量及理解知识的程度。开放式考试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能够体现出学生的若干能力水平,有利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考试的质量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网页设计课程应采取开放式考试与封闭式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开放式考试以上述综合性实验进行,此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 结束语

教学是教师工作的重点,而教学模式的创新就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地总结、完善并加以改进。实践证明,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力地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水平。

摘要:网页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弊端。文中结合任务驱动法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优化了考核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网页设计,任务驱动法,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都桂英.高职院校《网页设计》课程教学设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57-59.

[2]申红雪,刘育熙.关于“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27):87-88.

[3]高欢辛,景波等.论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网页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9(5):151-152.

[4]时炳艳.基于任务驱动的“网页设计制作”课程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科学,2010(1):113-114.

[5]王丽霞.《网页设计》教学研究[J].电子科技,2010,23(7):129-130.

安全管理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篇11

摘要:安全管理学是安全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交叉学科,内容丰富,传统的以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合该课程的教学,因此,笔者提出以学生为主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包括安全管理案例库的建设,课前准备,课中汇报、分析,课后总结等环节,该方法在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得到了应用。案例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安全管理:案例教学;实践

一、引言

安全管理学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对现阶段保证国家、企业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山东科技大学把安全管理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由于学生考研、找工作等原因,出勤率及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学校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教师教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为主,即案例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提高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及安全管理案例库的建立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中以案例为剖析对象,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分析,寻找对策以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供讨论、学习。安全管理案例的选择有以下标准:第一,案例具有典型性。安全管理中有安全管理优秀的企业,如杜邦公司、BP公司等,也有生产、交通等安全状况很好的国家,如新加坡、日本等,还有一些典型事故案例,如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MH370飞机失事等,学生可以选择这些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第二,案例适合于教学。通过该案例,学生可以掌握相关概念、理论,适合学生分析案例并提出解决的方案。第三,案例库要经常更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库既要包括经典的案例,也要建立新的、学生熟悉的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第四,案例难易适中。选择案例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三、安全管理案例教学过程

为了实施好案例教学,教师和学生需要做好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工作。

案例教学重在课前准备,包括教师的课前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教师根据教学计划,选择好教学案例布置给学生,并列出本次授课应达到的目标,学生应掌握的概念,教学的重点等。学生应根据教师所给的案例,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查找与之有关的背景资料,阅读教师提供的参考资料,在此基础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的方案,并提出多种方案进行优选。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可以分小组进行研究。

课中教学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在课堂上应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根据课堂教学计划,安排好汇报、讨论、总结的时间,由教师来把握进度。首先,由一个学生描述案例的概况,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其次,开始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其讨论进行引导,尽可能地开拓学生的思路。再次,教师根据学生整个课堂的表现情况进行评分,作为其平时成绩,并对整个课堂进行总结。

课后教学是关键。为了进一步巩固教学成果,学生应该根据课前的准备、课上的讨论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报告,明确本次课程所学的知识点,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总结,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安全管理案例教学实践

在案例选择要求的基础上,教师精选了十个优秀企业、国家安全管理的案例,分别为:杜邦公司安全管理经验及案例、中石化安全管理经验及案例、新加坡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经验、美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经验、日本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国际壳牌石油公司安全管理经验、欧美预防踩踏事故安全管理经验、欧洲钢铁企业安全管理经验、欧美发达国家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做法、丹麦食品安全管理经验。

在课前,教师根据学生的选择,将他们分为十个小组,每个小组指派一名组长,并对小组的每个成员进行分工。学生首先通过图书馆、网络、CNKI等收集相关的资料;其次对案例的背景、管理经验、存在的问题、我国与之的差距等方面进行分析;再次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提高我国的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通过充分的讨论,由一名学生汇总其他学生分析的内容,并做好PPT。

课堂上,由每一组的学生进行汇报,汇报组的学生坐在一起,其他组的学生坐在一起,汇报大约需要20分钟。然后,其他学生提出问题,由汇报组的学生回答。经过充分的讨论,汇报组的学生进一步完善解决方案,时间大约在15分钟。最后,教师对汇报及讨论进行点评,包括资料的收集情况、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讲解的能力等,通过点评给这组的学生打分。

课后,该组的学生根据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的点评,完善该报告。

五、典型事故案例教学实践

事故案例为安全管理理论提供了素材,事故的管理是安全管理的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事故分析能力,教师给学生选了十个方面的案例:煤矿企业事故案例分析、石油化工企业事故案例分析、道路交通(旅游)事故案例分析、建筑企业事故案例分析、轮船海上事故案例分析、空难事故案例分析、火灾事故案例分析、踩踏事故案例分析、核泄漏事故案例分析、食物中毒事故案例分析。

课前根据学生的选择,将学生划分为十个小组,每一组的学生自己确定一个案例,对事故企业的状况、事故的发生过程、事故的应急救援、事故的处理、事故总结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经过分析完成一个报告。然后,小组内部的学生进行相互交流,确定一个人代表本组进行演讲,最后小组的成员帮助该同学完善演讲的内容。

小组代表课上汇报、班级集体讨论后,教师再对案例的分析,提问情况,解决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创新性,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技术管理措施等进行点评。

课后,该组学生通过课上讨论和教师点评,完善其事故案例分析报告。

六、实施效果

创新中职数控课程教学思考 篇12

(一) 教材内容缺乏新意

当前广大中职院校所使用的数控类教材, 大部分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教材内容过于抽象, 缺乏兴趣点和创新点, 很难激发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阻碍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例如, 许多学生最初会对车床有着浓厚兴趣, 可一旦接触那些深奥晦涩的结构和原理时, 他们就会感到枯燥乏味, 兴趣顿失。虽然有的学生会潜下心深入研究, 但碰到知识难点时, 也会变得束手无策, 难以领悟, 这些都严重挫败了学生的数控学习兴趣, 不利于高效课堂教学的打造。

(二) 理实脱节问题严重

大部分中职院校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数控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分配上不合理, 存在严重的理实脱节问题。许多中职院校都是先进行一段时间的理论教学, 然后安排课时较少的实训操作,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但许多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就完全丧失了对数控学习的兴趣, 更不用谈后续的实践操作。理实脱节严重, 课时分配不合理, 严重降低了中职数控课程教学的效果, 这也是教学创新中需要重点加强的。

(三) 教师教学能力有限

目前, 大部分中职院校都已经开设数控类相关专业, 但是真正符合 “双师型”能力要求的教师却少之又少, 更别谈用全能型教师来指导学生实践了。大部分教师都是临时抱佛脚, 毫无车间生产经验, 或者短时间训练后立即上岗, 教师教学能力有限, 无法充分满足课程教学创新的现实要求。

二、中职数控课程教学的创新路径

(一) 开展项目教学法, 调动学生积极性

所谓的项目教学法, 就是以具体项目为载体, 在师生共同完成与实施的过程中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具体流程包括项目选定、项目实施计划、项目完成评估。项目教学法在数控教学中的应用, 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有利于促进数控专业中职生的综合发展。

(二) 注重实训学习, 提高创造能力

在中职数控课程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实训学习,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向生产实践转变, 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适应岗位环境, 提高社会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训练学生的数控操作能力时, 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不断活跃课堂氛围, 培养和提高学生接受新知的能力。在实训学习阶段, 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角色,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分析和总结。

(三) 注重专业核心技能培养,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在中职数控课程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注重数控核心技能的培养, 也就是注重对数控加工工艺编程与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现代社会生产与制作中极具代表性的工艺、应用广泛的编程和加工等内容巧妙融入教学中, 以真实案例为载体, 确保中职生深入理解数控内部结构和操作原理, 全面掌握数控实践操作技能,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此外, 教师还要学会合理创设工作情景,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控能力。中职生毕业后基本都会选择大中型加工企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与未来的岗位实现“零距离就业”, 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创设工作情景, 将课堂变为实际岗位, 并扮演好学生助手的角色, 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进行实操训练, 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加工各种典型的零件,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中职数控课程教学中, 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要灵活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以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为其未来就业增加重要砝码。可以说, 加强中职数控课程教学的创新, 有利于打造高效数控课堂,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有利于实现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有利于为社会发展输送大量优秀数控人才, 有利于深化中职院校专业教学改革。总而言之, 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中职数控课程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不断实践, 积极探索, 推动中职数控课程教学的革新与转型。

摘要:目前, 在现代生产与加工领域, 数控技术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 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职数控课程教学则肩负着为现代社会发展培养优秀数控人才的重任, 但由于中职生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效率低下等原因, 造成中职数控课程教学始终无法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为了打造中职数控课程高效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创新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关键词:中职数控,课堂教学,创新对策

参考文献

[1]史中方.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中职《数控车床》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知识经济, 2014 (22) .

[2]钱志萍.中职数控实训数字化教学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建设[J].才智, 2015 (24) .

上一篇:师资队伍现状下一篇:护理质控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