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创新课程实施汇报

2024-08-04

小学创新课程实施汇报(通用11篇)

小学创新课程实施汇报 篇1

林家村镇林家村小学创新课程实施汇报

课程背景

诸城市林家村镇小学地处鲁东农村,西接密州古城,东临青岛海湾,自然环境优良,社会资源丰富。多年来,学校一贯坚持素质教育,贯彻新课程理念,整合家校社优质资源,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师人人乐于指导,学生个个勇于创新。

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针对我校实际,我校创新教育课程的实施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有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主要特征,主要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领域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整合家校社优势资源,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取得了累累硕果。实施措施

一、加强组织建设保障体系

学校成立了创新教育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了创新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及创新教育考评细则,加大了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近年来,先后投资八十余万元建成了2个微机教室、1个科学探究室、1个科学实验室、1个3D打印室以及多个器乐教室、书法教室、剪纸活动室、泥塑教室、图书阅览室等功能室,为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场所保障;专门组建了创新教育研究团队,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创新教育专题培训及研讨活动,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研究探索创新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为学校创新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科学规划课程实施策略

学校把创新教育课程纳入学校课程建设的必要内容,将课程扎实地、有效地落实于实践。基于对创新教育课程建设目标和学校校情的考虑,主要从以下几点来探索有效推进课程实施的策略。

1、渗透创新教育理念,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继续开展创新教育课堂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改进教和学的方式,优化学科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理整合教材,拓宽新教育课程资源。

教材是服务教学的工具和材料,教师要善于分析不同地区教材的优势,有效整合不同教材,拓宽课程资源,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发展学生的思维。学校以语、数、英三个学科为突破口,开展教材整合的研究。鼓励教师积极创新,不断研究,在教学中凸显教师的个性实施。

3、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新教育综合发展。

树立“综合发展教育观”,让教师学会跳出学科来教学,促进学生在每个学习活动中都受到新教育的可能。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整合课外教育资源、能够变单科教学内容为新教育教学内容、能够将知识内容与生活内容融合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三、依托现有资源积极开发创新教育校本课程

1、探索特色创新拓展课程,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科技课是学校特色拓展课程,每个年级每周安排一节课,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科学教育,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培养一批科技专职教师,探索科技教育的途径与策略。开发校本教材,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围绕环境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知识产权教育、气象知识、能源知识、小创造小发明、七巧板、创新大赛活动项目等,进行分年龄整合知识板块,编写科技教育系列教材。

2、拓宽探究型活动渠道,探索新型教学方式。

进一步将探究型课程与学校科技教育有效整合。通过节能减排系列、小发明系列、环保主题教育系列等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主动探究意识、社会小主人责任意识,体验与人合作、共同研究的愉悦,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完善创新教育课程建设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现学生学习价值的指向标。完善课程设置、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是课程评价的目的。从师生的发展出发,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是学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制定林家村小学《校本课程评价量表》,对开设的校本课程的目标达成度、教材的编写质量、办学理念的体现、学生对课程实施的满意度等方面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通过评价,有效推进学校的课程建设,推进一批优质课程的发展。

创新点以及取得成效

1、每年定期组织开展读书节、诵读比赛、演讲比赛等人文阅读活动,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发校园阅读、传统文化、实验探究等创新课程,先后开发了《书香励志教育》《翰墨书香润年华》、《生活实验》、《剪纸》等校本课程。

2、依托举办科技节、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意识,鼓励学生利用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课下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活动,每年定期组织选拔出一批优秀制作发明类作品,并在科技节上展示交流,不仅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开阔了眼界,使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不再陌生,增强了科学意识。

3、举行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成果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校以3D打印、科技探究两门创客教育课程为突破点,带动电脑绘画制作、实验社团课程、器乐、书法、剪纸等社团课程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了学校的一个发展特色。我们鼓励学生用图画、泥陶、布头、冰条棒、木材、铁罐、塑料瓶、铝型材等器材制作出自己的创客作品、科学幻想画作品以及优秀青少年科学影像作品等。

4、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了市实验大赛展示活动,我校参加了实验个人赛、团体赛及创新实验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分别获得诸城市个人赛、创新赛二等奖。

5、积极组织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包括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活动报告、活动日记、活动记录、调查表、调查报告、实物标本、摄影作品、手抄报等。其中,在诸城市“金盛元”杯首届小学生剪纸作品大赛中,我校共有12名师生获奖,荣获优秀组织奖。

在这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从小对学生就进行创新教育,将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位置。我校将继续锐意改革,努力创新,认真总结研究开展青少年创新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创新教育特色作出新的贡献。

小学创新课程实施汇报 篇2

一、校本管理从“心灵滋养”开始

新课程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从传统到现代、从理想到现实、从外到内的过程, 在这种转化中, 必然会产生矛盾, 出现困惑。面对各种问题和困惑, 教师健康的心理环境是实施新课改的动力源, 是推进新课改的润滑剂, 更是其专业化发展的基石。几年来, 我们引入“心育育师”理念, 通过“教师心理减压”专题讲座、“心灵与职业共同成长”团队心理健康操作活动、心语赠言、心理疏通谈话等形式, 积极有效地维护教师的健康心理环境, 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育己”的质量, 促进了师资队伍的道德生命的自由成长。教师自身萌发的责任感、幸福感、使命感、价值感成为鲜活的心灵甘露。“生活的目的不是为了工作, 但是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为了更好地生活, 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工作。

二、校本培训与问题研究同步

我们一直基于“简约”二字来推进课改工作的, 简单地说就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分析、提炼、解决我们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逐渐明晰“问题上升为课题, 思想转化为行为”的运行机制。

首先, 提案征集, 问题上升为课题。在日常琐碎的工作中, 师生们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都是“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珍贵的, 根源是多层次的, 可能是观念的冲突, 可能是思路不清晰, 可能是操作难落实, 可能是教育管理上的, 可能是教育内容上的, 可能是学习方式上的, 可能是教育质量上的, 也可能是教育评价上的。面对这些变化的、多样的、零碎的问题, 我们借鉴工会工作经验, 实施提案征集, 进行整理、提炼、归类, 通过对原始问题的把握, 我们抓住三个目标实施校本培训:1.建教学文化。拓宽教学改革的视野, 教学改革的高度, 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度, 构建教学改革的机制;2, 革学习方式。遵循由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到关注学生生存方式, 最终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方式;3.有效教学。

其次, 头顶理论的天空, 脚踏实践的土壤, 人人都做课题研究员。为通过对学生耐挫、进取行为的指导, 从自我意识、群体意识、学习意识、生活意识四方面, 培养学生活泼开朗、善于交流、乐于学习、适应环境、积极创新的健全人格, 为使学生最终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工作、学会生活奠定坚实的心理素质基础。

在课题引领下, 围绕六项校本培训内容:即师德培训、法制培训、教育理论培训、学科知识培训、信息化技能培训、文化素养培训, 我们采取了行动研究法, 开展“八个一”常规培训活动:教师每课有一次反思, 每周向小组提供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每月向学校提供一个研究个案, 每学期上一节校本研究课, 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 提供一份学科试卷, 为学生每人建立一份成长档案袋, 学校为老师每人建立一份专业化发展档案袋。

三、校本教研立足有效课堂展开

课程改革走到今天, 老师们多了一份冷静, 也多了一份困惑, 研讨有效教学, 是很有意义的。课程改革最终还是要看课堂:课堂真正改变了, 学生真正发展了, 我们的课改工作就真正成功了。因而我们把校本教研作为整合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课程的中心和纽带, 作为我校的“一把手”工程, 直指学校问题, 工作围绕创建“简约有效”课堂, 立足三个基本点展开:重建职业生活方式, 在教师中形成教学、学习、研究三者合一的职业生活方式;重建教学研究文化, 建立基于互动、合作、分享、探究、对话的教研文化, 确立共生意识;完善校本教研制度, 使教师的习惯、传统与研究实践合二为一, 追求简约有效。

四、校本课程开发凸显学校特色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立足形成与国家课程相整合的、对学校育人目标起支撑的、适应学校办学背景、满足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结构。

实现“平安校园”的《云兴小学学生平安教育手册》:这种课程的内容是活的, 课程实施的形式也是活的, 通过师生参与活动来实施, 它是随机应变、不断调整的, 它要不断地关注影响学校课程内容及结构的源泉并不断形成新的特色, 同时伴随着学校课程的成长, 学生、教师也都跟着成长。

实现“双语校园”的双语游戏课:引进英语母语国家外教, 立足学生生活, 从日常实际出发, 通过日常口语交际、游戏、歌曲演唱、情景会话等形式, 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广泛兴趣, 会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欲望和创造品质, 潜移默化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实现“书香校园”的课外阅读课:课外阅读课的基本类型是读书方法指导课、读书笔记辅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以我们的语文课为立足点, 以我校传统教材《读书》为基础, 对学生的阅读生活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延伸。结合学生阅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我们的书》的创作, 学校定期择优选编, 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现“生态校园”的广域课:内容从以下五方面取材:我和学校、我和社会、我和家庭、我和自然、我和科学, 贯穿“育人育心”理念, 以学校自编《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指南》和乡土特色教材《楚风汉韵》为索引, 每月针对各班实际组织主题式的活动课程。广域课更多关注的是“我”的参与、实践、体验、感悟、创造。“生活即教育”, 生活是重要的、丰富的教育资源, 广域课就是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在生活中学习应用知识, 用实践去验证, 在生活的课堂中增长才干, 完善自我, 获得健康生活的能力。

小学创新课程实施汇报 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新课标;教学;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科的教学方式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教学的新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树立现代的体育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课堂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在这样的实际条件下,教师要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需要认真地阅读新课程标准中与小学体育教学相关的文字内容,将新课标的内容与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对比,了解自身的不足及可以保留的部分。通过阅读新课程标准,教师要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最后,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让学生体会到如何融入一个班集体,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教师在体育教学前,树立现代的体育教育理念,指导体育活动科学高效地开展。

二、利用快乐教学法展开教学

1.教师要有儿童视野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为了实现体育教学中的快乐教学,教师需要具有儿童视野。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喜好出发展开教学。游戏是中低年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入相关的游戏展开教学。以《跳跃与游戏》的学习为例,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跳跃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跳跃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小袋鼠找妈妈”的游戏,教师在操场上选择合适的位置,并在学生开展游戏的区域铺上充足的垫子,保证游戏的安全。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自己用垫子练习立定跳远,并在自己练习的基础上如何才能跳得比较远,随后,开展游戏活动,将学生分层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把自己套在袋子里利用跳跃的方式前进,在前进的途中学生需要躲避教师提前设置的障碍物,学生到达终点后才可以把袋子脱下来,并迅速地跑回始发点,换下一个学生进行游戏。教师分别记录每个小组所用的时间,对用时最少的小组给予奖励。在体育课堂上运用相关的游戏展开教学,使课堂中形成一种热烈的氛围,使学生在比赛中有意识地完善自身的跳跃动作,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获得参与感和荣誉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此外,教师的积极评价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体育的信心和热情,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运用鼓励式的教学方法。以《舞蹈》部分的学习为例,有些学生相较于其他的学生来说,肢体动作并不协调,学习舞蹈动作的时候可能并不到位,在这时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要在班级中大声地批评学生做得不好,而是要默默地帮助学生改正动作,并对学生说:“坚持住,这样就对了,我相信你能成功的!”利用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改变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体育课堂一般是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排队站好,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这次体育课要做些什么,从而按照教学内容展开教学活动,这样的体育课堂显得枯燥乏味,并不能很长时间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上课时需要改变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把动感的音乐和舞蹈引入体育课堂的导入阶段。选择音乐时,教师最好选择学生熟悉的动画片的主题曲或是流行歌曲,如,《喜羊羊与灰太狼》《青春修炼手册》《宠爱》等歌曲,教师在播放歌曲的时候根据歌曲的节奏展示舞蹈动作,学生在熟悉的歌曲的带动下会对教师的动作进行模仿,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起到热身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

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应用多媒体展开教学也是非常必要的,运用多媒体将学生需要学习的体育动作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眼前,结合教师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动作的理解程度。以跳高部分的学习为例,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我国跳高运动员进行跳高时的场景,使学生对跳高这项体育活动有了直观的认识。之后,教师播放制作的Flash跳高动画课件,把助跑、起跳、腾空、背翻、过竿、落地等动作环节形象地体现出来,教师在进行动作讲解时可以把各个环节的动作进行慢放,让学生理解动作中的难点和重点,起到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教师要注重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从儿童的视野出发改变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曹帅.浅谈新课改下小学体育创新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0(15).

小学创新课程实施汇报 篇4

以“小班化”特色品牌谱写课程实施的新篇章

——洪绪镇苗庄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汇报材料

我校现有x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想x人,教职工x人,其中专任教师x人,学历达标率100%。学校秉承“以人为本、着眼发展、不断超越”的教育理念,遵循“全面发展打基础,因材施教育特长,发展优势办特色”的办学宗旨,积极推行“小班化”教育改革,不断完善“四六”教学模式。近年来,我校以“小班化”特色品牌的创建为把手,全面提升了课程实施水平,取得明显成效,现汇报如下,敬请指正。

一、让新课程理念,弥漫校园,浸润心间。

新课程实施,理念是关键,是引领,是高度。近年来,我镇推行了“小班化”教育改革,确立了“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的办学理念和“尊重生命,激扬潜能”的管理理念;形成了四个“百分百”的小班化课堂教学理念。为有效吸收和转变新的课程理念我们主要做了四项工作:一是:在广大教师中开展“学新理念,做新教师”活动。引领广大教师认识到学习新理念是时代的需要,要有紧迫感,也要有幸福感,把学习活动由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二是:规范学习制度。对学习内容、时间、形式、数量、质量、奖惩都有详尽的规定。其主要学习活动可以归纳为“六个一”即:每天写一张小黑板;每周听一节课(自听);每周写一篇评课稿;每周写一次理论心得;每周记一次读书笔记;每周撰写一篇教学随笔。三是:走出去学习。近几年,学校创造一切条件尽可能多的让教师外出学习,开阔视野,学习新的理念,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枣庄市内学习达60余人次,到北京、广州、南京、徐州、杜郎口、乐陵、罗庄、泰安等地学习的达x人次。四是:校园内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育人气息,彰显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展牌,响亮的标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染师生的心灵。

二、规范课程开设,彰显校本特色

一是抓课程开设规范化,不走样。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按照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一、二年级设置了传统文化。三至六年级设置了环境教育、安全教育,传统文化(民族大团结)等课程,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以上课程从不随意增减课时数,做到三表统一,实行严格的查堂制度。我们制定的教师综合评价办法以及专职化改革,也促进了课程开设的规范性。

二是创设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为实施新的课程设置理念,我们在各年级每周拿出了0.5-1.5课时,设置校本课程。结合我校花样跳绳的传统优势,我们在1-6年级开设了《花样跳绳》校本课程,编写了课本,成立了艺术节和晋级赛活动。结合我校与成教相邻,我们在3-6年级开设了《进大棚,学技术》校本课程,取得良好效果。

三、建设挖掘并举,厚实教育底蕴

一是建设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重视师德建设。我校坚持师德为首的培养理念,认为这是教师成长、成才的基础。近几年来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先后有3人次市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重视学历进修。大专以上学历x人,占总人数的x%。本科学历x人,占x%。重视业务提升。借着教改的东风,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先后有1人次获枣庄市课改标兵;xx人次获滕州市骨干教师、课改标兵、优质课荣誉,众多的获奖者引领了学校的课程改革。任课专职化。去年以来,全镇推行了教师专职化改革。学科不分主次,以课时量为分配工作的基本尺度。促进了学科开齐、开足、开好,形成了业有专精的发展方向。以上对师资的建设和变革,提升了课程质量水平。

二是挖掘开拓各类教育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家庭和校外资源。成立了家长学校,定期开课,组织家校活动。建立学生家庭档案,教育教学工作家校互补,按需求引领家长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亲子读书活动,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学校根据需要,开发成教劳动实践基地等校外活动基地,针对学生实际,在泉上社区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活动,拓展了校外资源。

四、创新实施途径,提升课程质量 一是多渠道开展教学研究。每两周我校组织一次以“听-讲-评-思”为主要形式的“课堂开放日”活动。周三下午为集体备课日。基本程序为: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每月一次“小班化”论坛。每学期镇组织一次“名师论坛”,这些活动促进了教学研究。有x个课题结题。国家、省、市发表论文x余篇。二是:推进了小班化百分百理念下的“四六”教学模式改革。深化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研究。获两级市优质课X人次。三是:在学生中开展了“争先创A”活动。四是:开展了丰富的社团活动。学生走进了敬老院、菜市场,培养了实践能力。

五、推进评价改革,促进全面发展

一是评价方式多元化。学业成绩实行等级制,加强单元自测,每学期只组织一次期末考试。考查学科实行过程性评价+期末样本抽验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生综合评价采用素质报告册和成长袋制度。教师评价课程质量占40%。二是改革和创新了地方、校本、综合实践评价体系。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了相应的评价办法,统一印发了评价手册

六、彰显“小班”特色,孕育课程硕果

我校的“小班化”特色品牌建设,践行了四个每一个和四个百分百的教育理念,其崭新理念和宽广的内容,对提升课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彰显新理念的班级文化建设。我们的班级文化辐射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了“栏”、“角”为主要形式;“激励”为基本原则,“展示”、“评价”与“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完备体系。有力的促进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二是创建了小班化“四六”特色教学模式。我校在小班化实验中,课堂教学现已推进到 “四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阶段。三是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几年学校先后被评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枣庄市实验示范化学校,普通话示范化学校,教学示范化学校,花样跳绳特色在国家级报纸和滕州市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发展无穷期,奋进不言止。我们将借课改之机,发课改之力,为实现学校的新跨越而不懈努力!

课程实施水平汇报材料 篇5

新泰市泉沟镇果庄学校

2013.2

一、学校基本情况

果庄学校,始建于1962年,服务人口8200人,在校生350人,在编教职工21人,50周岁以上5人,55周岁以上2人。学历均达标,其中6人取得本科学历。取得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2人。学校环境整洁,绿草如茵,育人氛围浓厚。学校配有音体美器材室、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仪器设备逐年增加,教师业务水平稳步提高,多次被评为教育教学先进单位。

果庄学校正乘着素质教育的东风,履行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全体师生正大踏步的前进,向着和谐、健康、文明。

二、课程实施情况

课程理念

1、理念学习

健全学习课程理念的制度,教师有较翔实的学习笔记,理解确切到位。

2、理念体现

我校通过校会、校内广播及时全面地向师生和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校内营造文化氛围,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学校有符合我校实际的办学理念,有长短期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课程开设

1、国家课程

按照《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要求开齐国家课程科目,没有随意增减周课时数的现象。

2、地方课程

严格按照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要求开设课程。

3、学校课程

有课程开发计划,开发了符合我校实际的《养成教育》。但开发数量不多。

课程资源

1、教师队伍

我校教师学历均达标,但老龄化明显,很多课程只有兼职教师,如音、体、美、信息等,有健全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

2、办学条件

学校逐年增加配备音体美器材、图书、实验网络实施,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但数量不足,有待进一步改善。

3、其他资源

积极开发家庭、校外资源,认真做好记录,取得较好效果。

课程实施

1、教学研究

学校积极开展多种教研活动,如公开课、观摩课、讲座、研讨会等,并做好记录。

2、教研成果

有多篇论文发表,我校独立承担了市级农远课题,3人获省市级课件制作奖,1人获省级农远课一等奖。

3、教学活动

教师们潜心钻研教材,精确制定教学目标,正确把握教材重难点,教学方法灵活、有效,积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教学水平逐步提高。作业设置齐全,批改及时,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良好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充分利用班会、校会、升国旗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活动,效果较好。利用传统节日进行了心理、道德、安全等教育活动。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保证学生每天9小时睡眠时间,双休日节假日从不上课,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作业,既布置知识巩固型作业,又设计一定数量的探究性、实践性作业。教辅资料的选用符合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启动“阳光大课间”活动,学生每天集体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

课程评价

1、学科考试

无任何形式市级及以上考试,实行日常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方法,成绩评定采用A、B、C、D等级制,取消分数评价。不在学校班级公布学生成绩,不按学业成绩排列学生名次。

2、综合实践活动

有切合我校实际的评价方案,学生配备有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档案,但内容欠充实。

3、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有切合我校实际的评价方案,评价结果用等级制表达。

4、学校特色

我校地处农村,有广阔的自然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场所,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为我校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困惑与不足

我校教师老龄化明显,高学历比例较少,只有语文数学为专职教师,音、体、美、科学、信息等为兼职教师,业务技能水平较低。音体美器材、实验仪器、微机配备不足。课程开发力度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家庭资源、校外资源开发利用刚刚起步,教师网络教学水平不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改进措施

1、加强教师课程理念学习,用崭新的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2、加强音、体、美、科学、信息教师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3、筹措资金购买音体美器材、实验仪器、微机等。

4、进一步用好用活教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积极主动创造性开展工作。

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汇报 篇6

为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满足全体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中心校直属8个学校联合开发了《与蔬菜为伴》的校本课程。教材研发之后,我校首先组织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标准、方案、教材等做了一系列的学习培训,在了解教材开发的目的意义的基础上,全面落实校本课程的实施。现将本学期我校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做一简要汇报:

一、校本课程做到“五落实”

要想真正把校本课程落到实处,首先要做到五落实:即计划、教材、教案、课时、教师五项一一落到实处。学期初制定好校本课程的教学进度计划,保证每班每周一课时教学,有语文教师亲自承担课程的教学,学校有统一印发的不同学段的校本教材,每节课都要有相应的教案。

二、注重课堂教学研究,探索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作为校本课教师,最紧迫的问题就是具有新的教学理念,立足课堂,加强校本课程教法研究。教者不但要探索教法,还要注意方法的总结和积累。在备课中,力图体现校本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体验性。把语文、数学、美术、品社、综合实践等整合进校本课程。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意识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这一目标,有的课堂让学生观察写话,有的课堂让学生想象绘画,有的课堂让学生亲自品味制作。总之,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三、注意资料的积累和整理

教学过程中资料的积累不但是对我们前期工作的肯定,也是为后续工作能更好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明确要求各班对蔬菜的种植、管理、收获、品味等一系列过程进行跟踪拍摄,留有一手音像资料,对种植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好记录,对蔬菜成长过程留心观察,写好观察日记。每学期末各班有序整理,完整归档。

小学创新课程实施汇报 篇7

一、课堂上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学生的思维是在自主探究、积极合作交流、相互辩论中发展的。因而,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障。因此, 笔者在数学课堂中, 走进学生中间, 与学生平等对话。对于能够在课堂中, 大胆地对老师讲授的内容和同学们提出的想法产生疑问并及时发表自己见解的同学, 给予拥抱或奖励。与此同时, 在教学中给学生充足的思考、讨论的时间,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样, 让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创新意识的教学氛围。

例如, 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下面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或与加减有关的算式。

学生很顺利地将 (1) 、 (2) 题进行改写, 而对第 (3) 题进行改写则有些困惑。在老师的启发下, 同学们列出了8×4+4。教师给予肯定后, 接着鼓励学生:这道题还有更简捷巧妙的解法, 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一下题目特点, 看看哪位同学最聪明, 最早发现!学生又投入紧张的思考和热烈的研讨当中。结果, 有的同学列出了:8×5-4 (看到一个不存在的8) , 还有的同学对信息进行整体改组, 把原来的“4”分成4个1分别加到每一个“8”中, 列出了9×4。针对上面想法有的同学疑惑, 于是由想出以上办法的同学来解释自己的想法。针对这样出色的表现, 笔者不由得为学生们鼓掌喝彩!同学们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着探索、发现、创新的快乐和自信。课堂上看上去好象有些“乱”, 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 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 让他们去创造性地学。

二、教学时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 学生一旦“学会”, 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 便会强化学习动机, 从而更喜欢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因此, 笔者在教学时, 注重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例如, 在教学“年、月、日”时, 笔者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紧接着笔者提出:“同学们, 一般的一个人有几岁, 就会过几个生日, 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 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感到疑惑。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 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整堂课学生是在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学习新知的, 探究的味道十分浓厚, 学生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最后的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条件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主阵地在课堂, 但这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新课程要求我们学有用的数学,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数学, 去发现数学问题, 让数学教学走出书本走向生活, 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在教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克、千克”时, 由于学生小, 与实物接触的少, 在学生的脑海中没有具体的概念, 一个鸡蛋重多少、一桶油重多少, 有些学生头脑中没有形成重量感。因此笔者留了个小调查作业:要求学生去观察哪些物品用克作重量单位, 哪些物品用千克作重量单位并让学生用手掂一掂等活动。学生通过有目的地观察, 把能带来的物品带到课堂上再一次掂一掂去感受、汇报交流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辨别的。再通过分析、比较, 学生很好的掌握了这一单元的内容。这样, 课堂中难以接受的问题在生活中解决了, 而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积累了好的、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 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小学创新课程实施汇报 篇8

关键词:创新型課程教学理念 开发与实施 设计思维 构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 (b)-0000-00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处在高速发展中的中国,二十一世纪应是一个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世纪。创新的思维是我国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领域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伟大复兴的原动力。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及欧洲国家就着手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60年代美国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有了实质性进展,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课程。目前,国外设计教育已步入创新设计的成熟期。我国的设计教育正处于深刻领会创新与富国的关系,研究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初级阶段。对于艺术设计教育来说,具备设计思维能力是一个优秀设计师必备的素质,是一切优秀设计产生的前提与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如何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创新的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目前设计教育领域需研究的一个必要课题。

《设计思维实训》课程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领域中属于设计基础课程,它既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前导性思维训练课程,同时又是设计技能的初期培训,它的前身是《构成》课。

构成起源于1919年德国的包豪斯学院,虽然它的理论体系严谨、教学内容系统,但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这样的课程势必会存在一些不符合当代设计趋势及设计教育需求的弊病。如:内容重复、部分构成形式落伍;忽视对成果形成过程的研究与探索,导致学生学习构成“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不能有效地掌握设计思维与设计方法;与后续课程严重脱节,学到的设计形式与设计方法不知如何在后续课程中应用等。

针对课程存在的弊病和当代高职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本人认为课程开发应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素质转变;从讲授概念、理论向完成工作任务和项目训练转变;从学生被动学习向学生主动探索转变。基于以上的理念,本人率领团队对课程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与具体实践。

1课程开发阶段

1.1整合内容、重新命名

《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程因其存在一些弊病,故此,课程改革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将原课程中必要的学习内容进行提取,同时加添了当下设计领域应用范围广,且典型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重新构建、整合这门课程,并将其改名为《设计思维实训》。

1.2能力目标准确定位

整合后的《设计思维实训》课,它融二维设计、三维设计、色彩设计于一体。它的总体能力目标是:拓展创意性思维能力、掌握多种设计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加强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精神。

1.3确定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我们知道,知识可以传授,但能力却无法传授。知识与能力之间不但不同,而且还有一道鸿沟,这道沟只能用“实训”来填平。

作为改革的新课型,《设计思维实训》明确了教学以实训为主导,以任务为驱动、以设计项目为导向,构建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中,进行学习并获得相应的能力。

1.4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地位

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应是怎样的关系呢?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体,是舞台上的演员;而教师则是导演,是幕后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实质上,教师的大量工作是在课前与课后,如何把握好课程的整体因素;如何设计出与能力培养对应的、学生感兴趣的训练任务;如何使学生有兴趣,愿意积极动手、动脑进行操作;训练后能否在能力上得到预期的提高,是每位教师的职责。所以,课程开发时本着以学生自主性、体验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将课程知识融汇贯通设计出好的训练任务为主导,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

2构建创新的教学理念

基于《设计思维实训》课程中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可为后续专业课程带来深远影响的这一点,本课程重点推出了“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即希望将能够为后续课提供帮助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不只得到“一条鱼”,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一种“钓鱼”的方法。

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交待完每个课题训练任务后,都要以设计思维与设计方法的讲解进行导入或以教师设计的游戏情境进行引领。学生们非常喜欢这些小游戏,并争相参与,它确实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原有的思维疆界,使其了解更多的思维方法与设计方法。实践证明学生在亲身经历过某种思维拓展的游戏与设计方法后,会将其作为后续专业课的设计积淀与思维财富,真正实现了“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3课程实施阶段

3.1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维实训》主要以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提高设计能力与审美能力为核心。故此,整个课程始终贯穿着激发兴趣、游戏情境、体验感受、教学做合一的轻松氛围。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开拓思维教学法(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互动讲评法、图片分析法、分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因材施教“一对一”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方法。

教师授课时,理论教学遵循以支撑课题任务的解决为讲授的尺度。

根据具体的训练任务,将学生带进真实的工作情境。按照正确的工作程序,结合必要的市场调研,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向“师傅带徒弟式”地进行个性化实践指导。使学生对成果形成的过程有亲身的经历与总结。

3.2开放的考试制度

课程的考核内容主要以每个训练任务的设计作品为依据,以多次考核评价的方式进行,注重过程考核。具体成绩评定标准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其中过程性评价主要根据每个任务或项目的具体表现,如工作过程表现和作品实际效果等进行评价。具体的考核过程是针对每个训练任务,学生首先自评;然后同学对该作品进行互评,总结优、缺点;最后教师进行总评,并提出改进意见。

3.3完备的教学与自学资源

为了便于学生自学和课程推广,课程组开发、制作了《设计思维训练》课程网站可供学生随时上网浏览,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同时,《设计思维训练---构成与运用》示范性高职工学结合的课程教材,已于2008年10月全国发行。以上资源可为全国从事艺术设计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信息资源共享。

著名的教育学者戴士弘教授认为“课程评价的最终标准是效果,即以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高为标准的效果”。目前,本课程经历了四年的改革与教学实践,已初见成效,得到了学生与教师的广泛好评,09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小学创新课程实施汇报 篇9

各位领导:

我们中学,是一所具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学校。学校占地70亩。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生451名,教职工58人。自《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颁布以来,我们本着“积极贯彻,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接受最新教育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但也存在一些制约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现将课程实施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关于课程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对于教育教学先进理念的学习我校常抓不懈,健全了学习制度,制订了学习计划。根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多次召开了学校领导班子和骨干教师会议。对我们如何扎实开展课改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部署。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实验领导小组,拟定课改工作方案,制定相关制度和措施,组织指导开展课改工作。为使课改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做到课改领导成员职责明确到位,并且通过有力的教师评价制度让教师自发自主地参与研究和学习新课程理念,再力求通过课堂实践“公开课、优质课”等形式给教师以展示课程理念、运用课程理念的舞台,较为全面地提升了学校广大教师的实施水平。

学校围绕课程理念的学习实践活动,大力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利用走廊、办公室、各班板报等一切可以宣传新课程理念的阵地。更新了办学理念,制定了学校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

存在问题: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推进与实施中,缺乏创新,对于有效资源的开发仍需强化研究,广大教师学习实践新课程的自觉性需要加强,在评价制度与方案中尽量体现人文化的元素。

二、关于课程开设:

严格按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综合)设置课程。开

齐了国家课程科目,从不随意增减每周的课时数,教师个人课程表与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一致;各年级课程,都能够符合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的要求。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在研究教师特长、挖掘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努力开设学校课程,已经开发《南岚中学校本课程》。学校充分考虑到教师自身的特长,安排教师工作岗位,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实施课程理念的能动性,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整体推进初见绩效。

存在问题:不能充分地让课程资源成为师生学习的良好媒体,课程的开发数量偏少,特色性不浓。

三、关于课程资源:

学校教师队伍配备相比较为齐整,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0%以上,这对于实施新课程有着积极的影响。在规范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行为的基础上,我校结合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制订了教师工作评价方案,完善了教师任用机制。充分激发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学校重视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积极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努力探索家庭资源、自然、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如: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交流家庭教育的有效举措;清明节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举办安全知识讲座等,向学生普及安全自救知识等。

学校办学条件比较规范,有图书室、实验器材室、体育器材室等专用室硬件,且各专用室档案管理比较规范,家庭资源及其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是特别丰富实效,校外资源的开发同样是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一大困难。

四、关于课程实施:

学校教学教研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平均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教研活动主题明确,形式丰富,扎实有效,为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学校认真抓好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环节,突出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在“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方面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务必做到全面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每周都要利用班会、校会、升国旗等常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学校成立了音乐、体育、美术等兴趣小组,每周定期举行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我校严格遵守《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文件要求,保证学生有9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8小时,集体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双休日与其他法定节假日不上课,每天家庭作业量不超过1.5小时,提倡设计探究性、实践性作业。

存在问题:课堂教学研讨需要进一步探讨有效的形式,让教师自动自发的参与课程改革及教学研讨,常规教育与主题教育要有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和方案,更要达到抓恒久、恒久抓,力争再出新成果,极个别教师存在布置作业质量不高的情况。

五、关于课程评价:

学校牢牢贯彻省规范,结合上级文件要求,使用等级制评价学生,坚持做好学校自主进行的学期测试,不用成绩对师生排队,学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尽量与规范吻合接轨,体现了一些民主管理和人文化的元素,千方百计调动教师的工作能动性。

综合课程与地方校本课程的评价,学校做得不够细致,一些拓展实践创新性的作业开设得不够丰富灵活,这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强化。

六、关于学校特色建设:

1、学校积极倡导依托地处莱西母亲河----大沽河的特色,强化爱家乡、爱学校教育。

2、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成就学生美好未来。

3、通过书法教学,提高审美能力。

北下温中心校课程实施汇报材料 篇10

首先,我代表全校师生欢迎督导组领导来我校检查指导工作。根据区教育局的文件精神和要求,积极开展自查。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课改工作顺利开展。

1、保证课程工作的顺利推进。根据教育局教研室的要求,多次召开了学校领导班子和骨干教师会议。对如何扎实开展课改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部署,制定相关制度和措施,组织指导开展课程实施工作。

2、学校领导小组“推门听课”。正副校长坚持经常性随堂听课,了解真实的课堂教学现状,掌握课改工作实施情况;同时紧扣课改精神和要求,对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及其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提高了教师实施新课程及实验教材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与管理

1.为确保学校顺利且有效地实现课程实施,我校制定了明晰的新课程理念学习制度,以集体与自学相结合为学习方式,每位老师做到学习有记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能够紧紧围绕先进的教学理念,使校园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尽最大努力地体现教育理念。在新课程实施中,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了符合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有自己的学校规划、工作计划和总结。

2.严格按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综合)设置课程。开齐了国家课程科目,从不随意增减每周的课时数,教师个人课程表

与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安全一致;严格遵守统一的作息时间。

3.教学研究和教学活动,做到了教研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计划有针对性,便于操作;定期开展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一部分老师的教研论文发表,参与了公开课、优质课的评选。

4.教师上课,备课上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对重难点的分析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目标;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练习安排适当,绝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学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为中心,运用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分层次培养,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作业设置和批改有记录分析,及时矫正。学校同时开展了常规教育和主题教育,有班会、校会、升国旗制度,利用重大节日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安全、道德法制等活动,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三、学校的课时及作息时间安排

学校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设置课时。

一、二年级每周26节课,其他年级30节课。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只留有语文、数学书面家庭作业,作业总量不超过1小时,保证学生有9小时的睡眠时间。

四、学校课程实施效果

课程实施,重要的着眼点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强调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注重开发利用学校和本地区的各种教育资源。我们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方

法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兼顾结果,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取得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走向社会,学会理解;学生在体验失败、挫折和成功中得到锻炼;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与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等教育效果。

五、课程评价、考试、作业情况

围绕课程标准,我校在对学生评价上以激励性评价为核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评价,内容上分成过程评价和期末评价两种。过程评价主要有课堂表现、作业、写字、学习态度等构成平时成绩,记录以等级进行;期末以书面考查、口语表达构成期末综合成绩,记录以等级进行。学校不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排列名次。对于地方课程,学校也制定了相应得评价方法和标准。各学科的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核心,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挥评价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课业完全依照省标准执行,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不超过六小时,双休日与其他法定节假日从不安排上课。作业部置,讲巩固也求实践,严格遵循不同年级的不同要求布置作业。

六、教材与教辅资料使用

一切教材和教辅资料,均由上级主管部门做主,学校从未私自给学生订买任何资料,教师更无向学生摊派或强迫性地推销教辅资料。

七、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情况

1.对学生的评价既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对学生终结性评价,要全面反映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考试内容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体现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目标.学校班级不公开学生的考试成绩,或按考试成绩给教师排队,给学生排名次。

我们清楚地看到,我们学校的课程实施工作和其他兄弟学校一样,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一系列的尝试,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为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入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如自由、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运用是否实用有效;制订的教师、教学、学业评价方案是否合理可行,真正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等等,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完善与总结。

北下温中心校督导检查自查报告

小学创新课程实施汇报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课程教育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43-01

一、高校计算机课程教育的现状以及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教学目的性不清楚——为拿证书而进行应试教学。有些学校只针对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为求职拿证书进行教学。把参加社会计算机统一考试的考前培训作为学校计算机课程来开设,把参加社会计算机统一考试来代替学生计算机的学业考试,拿社会计算机统一考试的合格证书来用作学生的计算机的学业成绩。

其次,教学途径不恰当——狭义的案例教学。有些学校对计算机课程教学不是从认识计算机整体系统功能出发,只是零碎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因此就没有研究一个问题如何变换成为能够用计算机求解的方式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把计算机仅仅当作简单工具来教学,陷入了纯粹的“狭义工具论”,把大学生培养成只会使用计算机某些简单功能的操作员。

最后,对课程整体认识不到位——把必修课改为选修课。有些学校,把大学新生会发电子邮件、会网上聊天、会玩游戏就认为会用计算机了。没有认识到,在高考还没有把计算机当作考试内容之前,大学计算机总体水平达不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自然满足不了大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上的需要。大学计算机课程理应得到重视和加强,相反,在课时紧缺的情况下,削减课时往往先从压缩计算机课时入手。因此,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甚至有取消这门课的趋势。

二、高校计算机课程教育课程类型的改革以及课程体系设计策略的创新

1.高校计算机课程教育课程类型的改革

(1)面向基本素养培养的通识型课程。这类课程没有明显的专业指向性,重点培养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包括计算机系统有关的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程序设计基本方法等。

(2)作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技术类课程。这些课程有比较明显的专业指向性,具有很大范围的专业覆盖性,重点根据计算机技术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特点,使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的计算机技术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应用打下基础。

(3)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结合的交叉型课程。这些课程将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应用直接结合,从专业需求角度展现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和方法,具有很明显的专业特征。

(4)面向深层次专业应用的拓展型课程。这些课程没有特别的专业指向性,通过展现计算机系统开发技术、新型应用技术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以选修课程为主。

2.高校计算机课程体系设计策略的创新

尽管存在上述四类不同的课程类型,各个学校在设计具体课程体系时可以在不同类型课程上有所侧重,同时在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课程,也可以由于不同的内容设计而展现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课程体系设计主要是根据教学培养目标,从所涉及的知识体系(如“4个领域X3个层次”的知识体系)中选取一系列知识模块过程相关的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围绕着整体教学目标。然而,选取哪些知识模块、组成什么样的课程,这就是设计课程体系的策略。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而言,在课程体系设计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策略,即“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体的宽度优先,以应用为起点的深度优先”的设计策略。

以基础应用技术为主体的宽度优先设计策略。这是目前各高校中比较普遍采用的课程体系设计策略。这种策略在内容上比较注重共性技术,在课程组织顺序上采用“先共性基础,后专项技术”的宽度优先策略。这类课程体系容易制定统一要求,比较容易实施和评估,也能够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优势。缺点是:一方面屏蔽了不同专业的差异,另一方面难以通过与专业领域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应用为起点的深度优先设计策略。这种策略直接从应用入手,将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相融合的交叉类课程作为入门课程,使计算机技术与各专业课程尽快地接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相关与专业应用比较紧密的应用技术类课程。在这种方案中,看不到纯粹学科型的计算机课程,而是根据专业的需要构建结合专业的新计算机课程。这类方案对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既要掌握不断出现的计算机新技术,又要了解学生所在专业的需求。另外这也是一种按需组织知识的深度优先安排策略,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知识的广度要求。这类课程体系的设计不仅对教师有比较高的要求,而且在教学内容组织和实施方面都存在许多难度。目前,这类课程体系方案比较少,但已有高校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不管是根据哪种策略设计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实施都是教学质量保证的关键。在现阶段,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加强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应该是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目标。另外,在课程体系设计时,教学实施的现实性(包括师资基础、学生基础、已有教学条件、与现有教学的相容性等)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高校计算机课程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1.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便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对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和聪明才智。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这种创新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运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

2.加强学习方法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般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更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另外,我们知道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也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主要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与创新结果的表达能力等。创新教育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将创新能力的培养置于首要位置。计算机是一种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现代化工具,创新能力在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因此在计算机的课程教学中应对学生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3.促进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创新个性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四方面内容。个性教育,对教育者而言就是承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民,培养学生独立、进取、合格的品质和积极主动创新的学习精神,引导学生的个性在有利于自己发展又不妨碍他人发展的前提下取得尽可能充分的发挥。在课程教学中,除采取分层次教学以外,还可充分利用计算机手段的优势,开展网络教学,教师与学生建立反馈联系,使学生力尽其能,尽情发挥。

四、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一个民族能否立于世界之林,能否站在历史的潮头,能否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关键在于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作为从事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尽快转变思想,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目标,使我们的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上一篇: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汇总下一篇:高新园项目开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