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精选12篇)
小学语文创新能力 篇1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阵地,教师要树立“人人都能创新”的意识,努力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语文课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如何体现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俄国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告诫我们:“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那么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教师能否针对学生的情况有效地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能否实施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插上想象的翅膀,突破常规想象,激活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创新想象是一种根据语言表达或语言描绘在头脑中形成事物形象的想象过程。思维的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根本所在,是用新角度、新观点认识事物,进行想象的思维、想象的训练,从而发现新问题,产生新的见解,形成新的思路,产生新的结论。在语文教学中,我常常给学生设疑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如在讲授《平分生命》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设想:10岁的小男孩贝贝在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时,勇于付出生命。假如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是漠不关心,还是伸出温暖的双手去帮助他们呢?结果又会怎样呢?这些设疑及续写,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另外,着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富有活力的教学氛围。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我们要努力使课堂形成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呼吸”。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破坏课堂纪律,而是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如在讲《庐山的云雾》一课时,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思考:“你发现第2、第3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吗?”想象一下庐山云雾的样子和变化,然后和同学们进行交流。我发现,通过和同学一起讨论,学生大大调动了思维,激发了学习热情,激发了学习兴趣。特别是原来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的一句赞美、鼓励的话甚至成为其人生的转折点。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引起心灵共鸣。
情境教学,是通过教师创设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创造一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条件和气氛,以刺激学生想象、思考和探究,是一种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回答方法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如在讲《吹泡泡》一文时,我事先让学生在家中制好肥皂液,拿到学校做道具,亲自试验。他们吹起肥皂泡,五颜六色,飘荡在空中,与文中的内容相比较,形成联想,有身临其境之感,体味其神秘,以此激发和锻炼学生的创新力。又如在一次作文课上,第一场冬雪来临时,我给学生播放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我说:“雪洁白无暇,她是高洁的象征,是美的化身,她敢于挑战严寒,她是冬天的使者。”然而我话题一转:“今天我不想让大家按老思路去写雪,在你的作文里能不能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大家可以试一试。”结果,有的学生写道:“在漂亮的雪花中都有不少的灰尘,并且非常肮脏,让我们想到一个人外表再美,如果心灵不美,永远是丑陋的。”这样,他们就从小养成了心灵美的行为习惯。结果,从那次作文以后,班上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优化课堂结构,注重在自主探索和合作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课堂教学活动应把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教学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提出问题。合作讨论就是在学生个体自主探索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然后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并根据自己的联想进行想象,通过交流学生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实现知识的互补,增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学习《珍贵的教科书》一文时,我问学生:读了课文后,你认为这本珍贵的教科书是怎么来的?这本珍贵的教科书给“我”带来怎样的影响?为什么课题说教科书是“珍贵的教科书”?通过探索讨论,进行小组交流,得出最佳答案,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四、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把学生置身于生活世界和价值世界中,才能提高创新能力。
首先,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课文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而且是情感的载体。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语文课堂之中,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整个语文教学情趣盎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要发挥教师的情感诱导作用。课堂教学是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情感沟通的过程,其中教师的情感对诱发和深化学生内心体验起导向和催化作用,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再次,要加强学生学生的主题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主动学中真正体验学习的愉悦情感,这样才能达到“我在课中,课文也在我中”体验的最高境界。如在讲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我让学生模仿一下黄鹂的鸣叫声,学生尽情地学着“叫”了起来,紧接着一些学生开始学着白鹭在蓝天自由飞翔的“动作”。这样新颖的教学环节,自然巧妙地调动了学生以多种感官感受和体验优美境界,我欣喜地看到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都能兴致勃勃地演,争先恐后地说,在其乐融融的情境中实现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沟通,其间闪现不少真知灼见。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发创新潜能。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师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课件设计可以图文并茂地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静态的东西动态化。多媒体形、光、声、色等信息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增加信息量,为他们提供创新的源泉。
总之,在新课程推进的今天,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这对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这块阵地,更好地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唤醒未被开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小学语文创新能力 篇2
曹
琴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作为小学基础课程的语文教学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如何培养这种能力?本文将就这个问题作个探讨。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江泽民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课题也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课程标准》中指出:“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同时,力求促进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倡导研究性学习。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在教学中,我有以下体会:
一、巧妙激疑问难,诱发创造个性。
第 页 1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让学生根据句子学提问,先找出献血前和献血时的神态、动作的句子,再根据这些句子提问,估计学生会问:阮恒为什么输血时突然啜泣,并且用手捂住脸?他摇头表示不疼,既然不疼,那为什么要啜泣呢?又摇头也表示不疼,而且抽血是不会疼的,为什么阮恒要竭力掩盖自己的痛苦?他为什么这样痛苦?让学生在疑问中去探索,在不断探索中去创新、发展,从而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又如在小学语文第八册中《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一文,学生在学习时会提出,电脑网络这个新鲜玩艺儿到底是什么呢?网络到底有什么用处呢?真的有这么神奇吗?通过质疑,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疑问是思维的火种,他可以促进思维展开、蔓延,第 页 2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朱熹语)设置疑问、解决疑问是训练思维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要有质疑习惯。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我们要善于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之茅塞顿开。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有时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隐含疑点处质疑,投石击浪,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她曾经多么幸福,跟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句中两处用到“幸福”,学生读时一眼晃过,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质疑句中的两个“幸福”是同一个意思吗?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思维的浪花。
二、提倡自主学习,促进创新思维。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学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现在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第 页 3
这样的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是,学习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的“教”牵着学生的“学”。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得不到学生的喜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是学习的铺体,应该处于学习的次要地位。良好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从铺”。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对理解课文的意义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文中,让学生根据课文阅读提示的要求,自己快速地阅读课文,然后给每个小段落加上合适的小标题,并找出自己最欣赏的一段来讲讲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培养自主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再次,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第 页 4
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教师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主要从我做起,做好自我批评,为学生做好示范。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些主观性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会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做。
三、充分解放学生,发挥学生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的支配者。学生学习最简单的方法是多读、多看、多写。要学生能够多读、多看、多写,就要让学生解放自己的口、手、脑。
解放学生的口。《课程标准》中有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但是传统教学认为:课堂安静,学生认真听讲,不小声说话、不做小动作,这就是好课堂。其实不然,它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会抑制学生想像力的自由发挥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解放学生的口,加强说的训练,多问为什么,给学生说的机会;教师精讲,把说的机会和时间让给学生,并且要注重学生口头表
第 页 5
达能力的培养。
解放学生的手。就是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善于动手,勤于动手。《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在小学阶段会写其中的3000个字。语文教学中的动手,要求学生不仅会写字,还要把字写对、写美观。在其它方面,动手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之一。学生只有在动手的基础上动脑,才能培养自己的独特思维,才会有更多的创新成果。学生实验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可将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索实验。在实验中应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安排步骤,再引导分析 出可行性和优劣。要鼓励学生自己找原因,自己排除故障。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力。
解放学生的脑。心理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就会尝到克服困难的满足与愉悦,感受成功的快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强求学生必须按自己的思维去想,这样会束缚学生的大脑,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让学生充分解放自己,自己能够自主地处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能够自主地处理学习与玩的关系,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方向上前进。
四、创设教学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
第 页 6
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如教《草原》这课时,我就和学生一起找了几幅壮阔锦锈的草原风光图,先让学生通过视觉欣赏草原的迷人景色: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小丘的线条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还让学生想象此时此刻草原上会出现的各种声响:叭叭的鞭子声,得得的马蹄声,哞哞的牛羊声。在这声、色交融的图画里,我又启发学生想象:如果这时你也和作者一起骑着骏马,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扬鞭驰骋,那该多好啊!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挂图或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更好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学《瀑布》,先让学生观察黄果树瀑布的画面(挂图
第 页 7
或幻灯片),感受到瀑布的雄伟气势,再学习新课。又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先播放歌曲,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再引入新课等。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努力地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等,选择适宜的教法,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为此,设计好引入情境是语文课教学的关键。如一位教师教学《蛇与庄稼》,在板书课题后,学生意想 不到教师这样发问:“你们怕蛇吗?”大多数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教师把话题一转,又提出新的问题:“课文里写有个地方没有蛇,农民特意去外地买蛇养,这是什么道理?”学生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质疑设问。学贵有疑。运用质疑的方式,提出疑问,促使学生探求答案,开动脑筋,活跃他们的思维。
五、课堂内外延伸,提供创新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课本以外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各种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的科学、第 页 8
艺术小组或社会调查等等,都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在这实践活动中与人们的交流又是创造性认识产生的重要条件。
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也只有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他们才能进入充分的自由创造的境界。在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他们感到一种摆脱功利的自由愉悦,满足了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喜悦。教师可以当参谋,出注意,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不要去直接介入。让学生在大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真正体味语文的无限趣味。
如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出外“踏青”。春天,带着学生到山坡上,田野上去寻找春天的气息,让学生能从中体味到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素材,由学生自己去根据的需要而自主地学习。这样由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中,有更多的话可写、可说,同时也领悟到大自然的美丽。
又如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会”。由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制定活动目标,并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去充分利用图书馆及网络搜集、整理资料,然后开展一次“看谁的故事好”的主题班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把自己所读到的、听到的或经历过的有趣的故事用
第 页 9
自己的话在班会中讲出来。这样一来,即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胆量,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为以后的作文教学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应用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也迅猛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还有许多,如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总而言之,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选择运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指引和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进而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让我们时刻铭记江总书记的话“坚持创新,勇于创新”,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使教育真正成为一片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沃土、一块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天地。
主要参考文献:
①《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②《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③新寒《创新教育文荟》,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4月
④《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
第 10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88-01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之一,课堂教学应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要有争议、有讨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要善于营造民主、自由、合作的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表达,积极参与,能感受到自身价值之所在,体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民主自由的气氛,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独立思考。学生表现只要有肯定的地方都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即使有缺点,也不要泼冷水,全盘否定,而要在鼓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修改、完善。同时,要给学生较多的自由,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对他人乃至老师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形成自由探讨,自由争论的氛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培养创新品质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创新离不开学生的自信心,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力,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决不可能有创新的想法。教师鼓励学生努力完成较难的任务,为坚其信念,让学生默念“我自信,我成功。”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给予鼓励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自信。
2、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坚韧的品质
科学研究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没有坚韧性,任何创新想法都不过是空谈。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经得起困难和失败的考验,要做到越挫越勇,越挫越要坚定完成下去的信念,让学生明白只有付出才有回报。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说:“创新需要勇敢,创新需要耐心。”让学生独立思考语文教学中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坚韧的创新品质的目的。
三、培养创新思维
1、培养学生想象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安排一些启发学生想象能力的教学环节,对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创新能力是大有益处的。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欣赏,使学生受到感染;通过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之后,创造想象能力便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其次,在已有知识结构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和发展,从而产生的新奇结局。当然,创造性想象能否产生创新成果,还取决于结果的合理性,在教学时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评价自己想象的合理性,并告诉学生创造性想象不能违背客观现实和客观规律,学生创造性思维不是失去理智的胡思乱想。
2、课堂上培养学生直觉思维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猜测是发展创新的方式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是十分必要的。猜测是否准确不必要求过高,关键是引导。重在培养学生猜测的勇气、能力和自觉性,决不可泼冷水。课堂上允许思维敏捷的学生争先抢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有利无碍的。学生抢答,教师无论以对与错都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否则会抑制学生的直觉思维。语文课堂适当应用发现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独立发现,而不是越俎代庖,这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系,又使学生获得了自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的态度和形象,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兴致勃勃、精神愉快等积极的情绪状态,能增强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诱发创新“灵感”。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兴趣呢?
1、把语文学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
小学语文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把语文教学活动组织的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应用直观教具、电教、实验、音乐、教师的经典评议等手段施教,把课堂营造成一种美的情景,让学生在视听享受中学习,自然而然的展开想象,又可以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知识和理解知识。
2、主体换位,大胆质疑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总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围绕教师的“标准答案”转圈圈,课堂气氛单调,难以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现代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怀疑,不迷信权威,在学习中敢于提出问题,发表独到的见解,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
3、创设有趣的课堂情景
课堂教学方法要形式多样。谈谈、写写、听听…同时要做到“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注意劳逸结合,精讲巧练,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广阔的前景。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是无所不在的。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组织学生进行读、写、听、说等实践活动过程中,创新思维无所不在。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陶学忠编著,《创新能力培育》海潮出版社出版,2009
小学语文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篇4
关键词:想象,创新思维,途径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创造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创造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显著标志之一。人的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则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 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没有想象, 就没有创造, 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 对人类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都很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 是一个重要途径。
一、利用插图引发创新思维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紧扣课文内容, 构思新颖、生动有趣的插图。这些插图是编者根据文意插进去的, 大都紧密配合课文内容的重点部分, 集中地反映了文章的中心, 运用好这些插图, 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 或栩栩如生地写人, 或身临其境地谈感想, 或生动形象地状景, 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的插图, 主要是展现董存瑞昂首挺胸, 站在桥底中央, 左手托住炸药包, 顶住桥体, 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的场面, 我在教这课时, 指导他们一边看图, 一边展开想象。我问:通过插图中董存瑞叔叔的目光、表情、动作, 你能想象这时他会想什么呢?孩子们通过想象, 把手都举起来了, 有的说:“他想, 为了新中国的胜利, 我一定要炸掉暗堡”, 有的说:“他想, 如果不炸掉暗堡, 冲锋部队就要牺牲很多战士, 这次战斗也不能取得胜利”, 还有的说:“他想, 如果我不用手托住炸药包, 就不能炸掉暗堡, 如果用手去托炸药包, 自己就会牺牲, 左也不是, 右也不是, 可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 我宁愿牺牲自己!”想象的力量不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而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章中心, 感受到了董存瑞的高大形象。
二、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积极健康的学习心境是儿童智力活动的能量和动力。创设一个良好的特定的情境, 极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情节, 运用多种媒体, 创设情境, 活跃学生的思维。如《小音乐家扬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后来听到骂声, 鞭打声, 小孩的哭声, 吵嚷声, 狗叫声……”我在处理这段教材时, 先准备好这些音响资料, 讲到这里, 我没有让学生立即去看课文, 也没有让学生去空泛地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而是给学生提供了文章描写的这样一组音响, 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我问:“通过听刚才的音响,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想象, 有的说:“我看见小扬科被人们拖到院子里, 狠狠地用鞭子抽”, 有的说:“我看见小扬科被打得浑身是血, 小孩吓得大哭, 院子里的狗也跟着乱叫”, 有的说:“小扬科好可怜, 被打得非常厉害, 可是只有小狗为他鸣不平”。无需老师多讲, 学生便深深体会到了小扬科的悲惨遭遇, 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小扬科的同情。
三、借助补白拓展创新思维
艺术家的创作手法都讲究“留白”, 即在艺术作品中有意不透透彻彻地表现, 而留一些空白让人们用各不相同的想象去填补, 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教学中, 如果教师抓住这些地方, 让学生展开想象, 悟出文章的真谛, 填补空白之处, 是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如《小英雄雨来》一文, 作者为了使文章波澜起伏, 更有悬念, 在安排故事情节上有意把“雨来脱险”省去不写, 跳跃到“人们误以为雨来牺牲”直到文章结尾才用一小段补叙, 简单交代雨来没有牺牲。“雨来脱险”的故事是学生扩写的好材料, 有利于发展学生想象, 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结尾一段补叙应放在哪一部分后边?结合课文, 展开合理想象, 雨来是怎样脱险的?把这一段扩写成一篇小故事。这样通过补写, 要求学生在现有的认识基础上, 进行推测, 重新创造想象, 既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雨来的机灵、勇敢。
四、借助故事丰富创新思维
在教材中, 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 粗看起来, 故事已讲完了, 但细想起来, 还留有一定的悬念。言虽尽, 意未了。对这类教材的教学要尽量唤起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有关表象, 引导他们延续故事情节, 从而加速他们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凡卡》这一课末尾写道:“凡卡把信塞进邮筒以后, 过了一个钟头, 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还做了一个美梦。”做什么美梦呢?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 以《凡卡的梦》为题, 展开合理想象, 把他的梦写出来。这样一下子缩短了学生和作品间的时代距离, 进一步了解了旧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5
长石小学 洪雷军
创新,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个性和能力特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质疑设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智慧宝库的敲门砖。有了疑,就有了求知欲。因此,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质疑,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索,才有可能引领他们走向知识的殿堂。学生的质疑设问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始于积极思维,始于质疑设问。
(一)创造和平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
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设问。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视自身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与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把学生提出的一些幼稚的、略带粗拙的问题,看成是探索知识过程的基石,并以认真诚恳的态度对待。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提问有“安全感”。这样学生质疑的兴趣就会明显提高,思如泉涌。教学中,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学生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气氛中,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激发灵感。
(二)教给质疑设问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一位科学家曾说“世界上最有用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光凭兴趣敢问、好问,往往提出的问题比较拙劣,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质疑设问方法,使学生做到有目的地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提高问题的质量。质疑设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课题的矛盾处质疑。如《“私塾先生”》一课,学生接触课题带引号的课文,这样的课文就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课题的与众不同之处进行提问。可以问“课题为什么要带引号呢?”
2、抓反复出现处质疑。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文中三次出现了“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这样的课文就可以引导学生抓反复出现的特殊句子质疑。可以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3、抓细微差别处质疑。如《刘胡兰》一课,刘胡兰面对敌人软硬兼施的伎俩,每次说话的语气都不同,分别是“大声回答”“愤怒地回答”“挺起胸膛说”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几种语言现象进行提问。
4、抓课文结尾处质疑。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课文结尾写:“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这样的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有特征的结尾进行提问。引导学生问:“课文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结尾呢?”
此外,还可以从标点、重点词句、段落分行、文章内容等处质疑。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学生的质疑水平会明显提高,深层次的、有价值的问题会不断涌现,在质疑的过程中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在深入思考问题,不断提出新的见解的同时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了训练。这也正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二、科学的思考。
善于从不同的方向,新的角度运用原有的知识;善于同中求异,善于发现事实、现象与问题间的隐蔽联系,是创新思维的特征。明白了这个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路子就开阔了。
(一)多方向思考。
创新思维的轨迹是多向性的,即“纵”“横”“逆”三个方面来思考问题。课堂教学活动是知识信息的传导过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储存信息,更要引导他们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加工并变量输出。教学中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因为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及经验世界,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充分挖掘其潜能,充分展示各自的长处,最后殊途同归,从多方面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某种创新的启示。
如《翠鸟》一课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抓住“那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一句话,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谈谈怎样理解这句话。一位学生说:“这句话与上文的‘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去。’相呼应,说明翠鸟飞得快,蹬得用力。”这是从“纵”向来分析的。第二个同学说:“这句话就是对当时翠鸟捕鱼后的情景描写,反映了一种情景美。” 这是从“横”向来分析的。第三个同学说:“这句话用来反衬翠鸟动作的迅速、敏捷。” 这是从“逆”向来分析的。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二)多角度思考。
创新思维具有多元性,也就是它具有多维度,指主体思维善于从事物的多侧面、多环节、多因素、多层次来进行思考,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从多角度加以分析、研究、思考。往往可以获得新的发现。这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而且也为创新提供契机。这是因为多角度的思考,带给学生的是新异的刺激,这样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射,就会在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内引起优势的兴奋中心。从而为一些创新思想的产生,提供重要条件。
例如:《灰雀》一文中写男孩把灰雀放飞后的语句“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教学中问学生:“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一位学生答道:“我读出了小男孩认识到自己以前做错了,决心以后再也不这样做了。”这是从态度上说的。另一位学生说:“我读出了小男孩怕列宁责备自己,心里有些害怕。”这是从心情上说的。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学生的智慧之花竞相开放,产生了许多新的发现。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创新思维。
(三)同中求异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统一的东西太多了,缺乏“新”“异”。这样的“标准答案”压抑了学生心中创新的种子的萌发。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立求“新”“异”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把隐藏的认知过程充分显示出来。这样,学生的个性品质及创新思想才会得到培养。
例如:《草船借箭》一课中提出这样的问题“诸葛亮才智过人,知人、知天,在‘借箭’过程中,他为什么要用鲁肃呢?”一位学生说:“因为鲁肃为人忠厚老实。”大多数同学都同意这种看法。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不能说鲁肃为人忠厚老实,你想他尽忠于诸葛亮,必然背叛周瑜。况且,周瑜那么信任他、重用他,他却吃里扒外,怎能说他为人忠厚老实呢?”学生能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可谓视角独特,标新立异。这样敢于挑战常理的想法,又怎能不说是一种创新呢?
三、展开联想。
事物的表象会引发人的一连串的联想,这种联想的深度与广度将直接影响着人的创造力。由表象而产生想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这不正是创新能力的最后体现吗?教学中应创造一切契机,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训练。如学完《火烧云》一课后,我带学生走出教室,来到野外,坐在小山坡上,仔细观察云霞的千姿百态和绚丽多彩。有的同学说:“那朵云真像大鹏展翅。” 有的同学说:“那朵云多像一个小孩依偎在妈妈的怀里睡觉呀!”“你看,一只火凤凰,多漂亮呀!”„„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描述着大自然神奇的景象。这里教师凭借教材,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创造性想象云霞的千姿百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天性爱动,对操作性的内容感兴趣,因为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也是创新所必须具备的情感基础。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新思维得到了训练,主动探索的意识得到了培养。如教学《红色的报春花》一课后,针对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兴趣浓烈的特点,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改变花的颜色的实验。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各种颜色的花,分别用不同颜色的水去浸泡。第二天,一朵朵富有创意的花就诞生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171-01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成果,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创造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现阶段人们对学生创造力的理解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心理学层面,核心是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进,就是创新的意识;二是实践层面,就是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素质教育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状态能有效增强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心理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消沉、悲观、忧郁等消极的心理状态,则会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受到抑制,降低学习质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情绪激烈、不稳定,容易引发,且易受干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这是学生敢于创新的重要保障。赞可夫认为,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够营造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才能独立地、大胆地发表见解,并在这个基础上自由地发现、自由地创造。任何压服、抑制、独断,都将窒息学生发现和创造的萌芽。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
那么,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在课堂上,我总是进行微笑教学,以亲切、热情、平等的态度,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良好的精神状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努力营造出一种轻松民主、和谐舒畅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同学们,你们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给大家读读好吗?”之类的话语,使学生感到亲切。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声“你真棒!”“你的说法就是个创新!”……把一声声赞扬送入孩子的耳际,流进他们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创设美好的情景,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美好的心境,使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样,他们才会以积极主动的主人翁态度去主动地学习,创新意识就孕育在这种美好的心境之中。
二、点拨引导,培养创新精神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既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尤其是低年级,它是基础的基础。为了有效地达到目标,我认为可以运用点拨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读、去理解、去思考,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然后再让他们把学到的、想到的、悟到的说出来。在上《称象》一课时,我提出这样的尝试性问题: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呢?让学生在赞叹古代的曹冲聪明的同时,也有信心向曹冲挑战。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创新的热情,有学生说:曹冲用的是石头,比较麻烦,岸边不是有泥土吗?取土方便。还有学生说:我不用泥土,也不用石头,就用人,因为人听指挥,说上就上,叫下就下。再如教《乌鸦喝水》一课,我提出:谁想出了比乌鸦更好的喝水办法?请说一说。就有学生说:乌鸦衔了那么多小石子,多费劲,如果往瓶子里插上一根吸管,不是能更快地喝到水吗?学生们的回答,都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三、结合实际,培养创新
所谓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是对学生再次探索知识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的能力,也是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其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并将其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之上去进行创造性学习。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学生只有对事物产生丰富的想象,才能使自身的创新能力有所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充分重视与实际生活情况相联系,在教学能力范围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教会小学生科学的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培养小学生从小进行多角度思考的能力。要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和整理。
(一)多角度进行思考。
创新思维本来就应该是多角度的,所以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来说,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正确的存储,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学会对知识的加工、筛选以及重组等等。在我们的教材当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都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文化内涵,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外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挖掘其潜能,充分展示各自的长处,最后殊途同归,从多角度解决问题。
(二)同中求异。
在我们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缺乏的就是求新求变,我们不缺的是“标准答案”,所以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引导小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勇敢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时刻求新求变。语文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提高机会,让学生把隐藏的认知过程充分显示出来,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品质及创新思想才会得到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一、营造和谐民主氛围, 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本身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教学实践也证明, 教师只有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 创设宽松氛围、营造竞争合作的班风, 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你爱护学生。”热爱和关心学生应为教育者的天职;任何学生都需要教师施以爱心, 多和学生交流沟通, 以一个大同学的身份融入到同学中去,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尤其是成长发展中的儿童, 是进入社会和学习的起点, 认知水平低, 贪玩是天性, 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知识与认识水平去苛求学生, 相反应揣摩学生的认知过程, 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基础, 体谅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学生才能心情舒畅, 求知欲才强、思想活跃, 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学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潜能, 才会激起创新的“火花”。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成绩再差的学生也有其闪光点, 要尊重和理解, 关怀、爱护和鼓励, 真诚地和他们交朋友, 互相间坦诚相见, 缩短彼此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当师生彼此间达到心理相融、感情相通、气氛适宜的教学情景, 学生从内心觉得老师是他们真诚可信赖的指导者、鼓励者和促进者, 这样师生才会引起情感共呜, 让学生觉得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才会由怕老师变为敬老师、爱老师, 才会向老师敞开心扉, 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才会有创新的动力。
二、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产生于思维, 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乐趣, 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全过程, 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 吸引学生的欲望, 推动学习的进程。
1.悬念激趣。在语文课堂中, 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的身份投入学习思维活动中, 以求获得知识, 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创设疑问, 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半截蜡烛》一文, 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万分紧急关头, 小小的半截蜡烛怎么就让这家人化险为夷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悬念,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大家学习热情高涨, 兴趣油然而生。
2.以情境激趣。小学语文所选课文大多文质兼美, 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意深长, 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录音、表演等来创设特定情境, 去感染学生, 通过一定情感调控, 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 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氛围中, 让学生与作者情感共鸣, 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引发学生创新。
3.形象直观法。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运用幻灯、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借助歌曲、图片等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 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 激情澎湃, 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求知的积极性。
三、培养思维能力, 促进创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开始, 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传统的教学往往是老师念、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记, 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性, 成天到晚只能听从老师的指导, 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僵化, 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 激发积极思维;掌握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方式, 指导学生独立思考, 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 要善于挖掘教材因素, 更好地发挥创造性在教学中的作用。如上《司马光》一课, 教学时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 引导学生认识救人既要有勇气, 又要有谋略。进而从这一故事中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按一般的思维方式救人, 得想办法让人离开水, 而司马光却运用逆向思维方式, 把缸砸破, 让水离开人。通过这一课的训练, 既让学生受到见义勇为的思想教育, 又让他们的思维创新得到了锻炼。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勇于质疑的勇气, 善于启发学生对这些不同的问题以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质疑, 然后提出不同的看法或见解, 从而形成勇于钻研、不断探究的思维习惯, 架设起由知识向能力、能力与知识相融合的金桥。只要言之成理, 有创新价值, 哪怕是一丁点创新的火花, 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表扬, 以激励、促进他们敢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
总之,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从语文课堂抓起, 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切实把握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 这样既有利于掌握文化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在当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更有深远的意义。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伟大事业中肩负着特殊使命。我们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把教学当成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劳动, 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提高, 培育合格的、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摘要:未来世纪的谋划要靠创新, 未来世纪的发展要靠创新, 未来世纪的人才必须要会创新。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8
新课程标准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着眼于“开放创新”,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语文的主角, 并且帮助他们进入学习语文的情境中。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适到符合儿童特点, 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 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 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 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 敢于争辩, 无所顾忌, 往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透露出创造的萌芽。
教师与学生平等、和谐的地相处, 感情上会更融洽, 心理上会更沟通, 气氛会更宽松, 也就会更愉快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师生共同思考研究的合作中, 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 获得知识, 运用知识, 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进一步得到培养。
二、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培养创新能力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渗透在小学学习的各个方面,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小学语文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想象思维材料, 在阅读教学时应充分激发学生想象,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 增扩续补想象。
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加以扩充。如教学完古诗《山行》后让学生进行扩充想象, 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有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 十分含蓄, 可让学生续想, 续写想象作文。让学生进行补充想象, 通过增扩续补想象, 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 画图想象。
画图想象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用图画画出来。这一画图的过程既是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的过程, 又是培养想象的过程。如《黄山奇石》一文, 对奇石“金鸡叫天都”作了生动的描绘, 但文中没有插图。为使学生读懂这段文字, 并受到美的感染, 让学生按课文描绘, 用画表现出来。“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子弹琴”这三块奇石仅说了名称, 没有作任何描述,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黄山奇石的“奇”, 让学生想象这些奇石的样子, 并将其画下来。通过这样的练习, 学生们阅读新的文本时, 他们也能够学会迁移, 通过想象画面来理解文本内容。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促进创新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学中, 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 教师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难点在什么地方, 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 则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促进主动探索, 激活创新思维的作用。
从二年级开始, 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开始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 有许多与课文内容无关。于是, 我指导学生们将自己的问题分门别类, 哪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 哪些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对于重点难点, 大家通过讨论、通过合作来理解。慢慢地, 质疑问难开拓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 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 让他们各抒己见, 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四、联系实际, 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 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 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窗前的气球》一文后, 我以《假如》为题,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 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 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改变观念, 发挥学科优势, 尽可能地创造机会, 让学生参与实践, 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 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小学语文创新能力 篇9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坚韧性
创新与自信就像鱼与水的关系一样, 自信是创新的基础, 而创新也离不开自信, 不相信自己的人永远不可能有创新。困难面前, 有两种选择, 你可以选择退缩, 也可以义无反顾, 勇往直前, 你做的选择不同结果自然也就不同。在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当正确指引,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最终攻克难关。著名革命导师马克思曾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只有敢于攀登高峰的人, 才能最终取得胜利。“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创新意识也是史无前例的想法, 从创新想法的产生到付诸于实践, 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 对塑造其坚韧的品质来说, 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想别人所不敢想, 思别人所不能思, 动脑思考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 有句话说得好:“只有你想不到的, 没有你做不到的。“所以, 教师应当努力开发学生思维, 培养其创新意识。而思考与提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毫无疑问, 会严重打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也无疑会让教学效率直线降低。鉴于此, 如何创造一个民主开放、活泼宽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积极参与, 开动脑筋, 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是值得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深深思考的问题。
三、多思多想,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仅仅拥有创新意识还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不用理性的思维将其进行组织, 整理, 那就相当于停留在空想阶段, 是不切实际的。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师应鼓励学生们大胆质疑, 针对每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在教授《兔子和乌龟》一课时, 乌龟是通过什么方式最先到达终点的?课文中给出是因为兔子因为骄傲大意睡过了时辰, 所以才输给了乌龟。老师可以给同学们设置更多的场景, 比如途中有高山、有河流、有菜地等, 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 如果不是因为兔子本身的原因, 在兔子和乌龟赛跑的途中, 还会发生什么事, 会让兔子输给了乌龟, 又或者兔子根本就没有输给乌龟, 最终胜利的是兔子呢?教师巧设情景,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 上到《司马光砸缸》这一篇课文时, 司马光是通过用大石头将缸砸烂, 救出了落在其中的孩子, 除了这种方法, 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既可以救到人, 又能保证缸的完好无损?我相信, 在学生们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他们的发散思维会得到训练, 创新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四、优化提高, 拓展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 启蒙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之后, 我们可以将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到更深层次, 优化提高, 不断拓展学生的概括能力。那么概括能力体现在教学的哪些方面呢?
比如, 在学到《董存瑞》这一篇课文时, 教师可以让同学们总结一下, 可以用什么样的词语来描述董存瑞身上所存在的精神, 如果同学们的回答是英勇无畏、舍己为人、热爱祖国等诸如此类的词语, 那么就说明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更加抓住了文章所要传达的精神主旨。又如, 在学习到《长城》这篇文章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的描述画出长城的概貌, 如此一来, 我相信, 每一位学生的脑海里都会对长城留下很深的印象, 而老师也会收获教学任务以外的一份惊喜。
五、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众所周知, 理论源于实践, 而实践又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任何创新性的思维所产生的想法都要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因为教授的内容和对象都是停留在初级阶段, 涉及到理论高度的知识很少, 所以可以用来检验的知识不多, 我们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和动手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们收集、阅读名家名作, 在阅读中领悟作家精神, 了解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 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学校可以通过创办图书角、故事会、读书报告会, 组织读书笔记展览等多种渠道, 为学生们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另外, 还可以安排学生采访, 组织同学们出黑板报, 自己编写童话故事,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小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就要强化主体意识, 关注学生的独立发展, 使学生敢于创新, 勇于实践。语文教学就像一片肥沃的土地, 它有着很大的可实施性,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自主教育, 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就一定能够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培育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花骨朵。
摘要:创新是民族之魂, 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 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目标, 而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 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启发具有关键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多个方面, 不同层次的教育方法进行分析, 努力探索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思维,意识,实践
参考文献
[1]韦继应.小学语文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10 (08)
[2]吴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河教育, 2010 (02)
[3]吴丽芬.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意识教育[J].青年与社会, 2012 (02)
浅谈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10
一、倾听学生心声,创设民主,创新氛围
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时,“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觉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当弱小者,都想尝试保护弱小者的滋味,可也有几个学生表示想要当个弱小者,这引起了学生的哄堂大笑。究其原因才知道有的学生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在家中感受不到浓厚的亲情,有的学生天生胆小,宁愿不再有所尝试,这时全班学生都不说话了。学生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我们不能随便加以否定,在倾听他们的心声时,要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烦恼。这样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快乐地学习,使学生有所进步。
二、培养自主探究,学习创新方法
例如,在教学《人类的老师》一课时,我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初步阅读后自行发现许多问题:“什么是流线体?”“薄壳结构真的能承受住那么大的压力,真的那么牢固吗?”“越野汽车是怎么根据会跳跃的袋鼠发明出来的?”“鸡蛋真的捏不碎吗?”……对于如此多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想办法让其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独立探索的精神。若学生自主学习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组织学生合作、共同探究,通过查找资料、做科学实验、实地演练等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鸡蛋捏不碎的奥秘、鸡蛋站立的秘密、鸡蛋灌浮的秘密……这就是创造性思维所发挥的作用。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中,学生们会有深刻的思考、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愿望。只有让学生自主探索,才能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鼓励求异精神,引燃创新之火
在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求异,提倡学生独立思考,不唯教材,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为学生创设表现和创造的机会,燃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如教学《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小鹰学飞》的课文时,“狐狸运用了很多方法骗到了乌鸦嘴里的肉,想象狡猾的狐狸还可能想到哪些办法呢?狼一直在找借口要吃小羊,它还能说出哪些不合理的说法要吃掉小羊呢?小鹰越飞越高,它还可能和谁做了比较呢?”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我把学生分成几组,比比哪组学生想法最多。学生根据情境想到了老师意想不到的办法和说辞,借此训练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重视思维过程,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思维的过程,轻结果,尤其是在课堂上看到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出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时,绝不能让这创新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应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在教学《水乡歌》一课时,有学生天真地问:“水乡水多,船多,那他们的房子都建在哪里啊?他们都住在船上吗?”这个问题本身不是这节课所要掌握的范畴,但是我并没有回避,而是鼓励学生有好奇心,并引导他自己寻找答案。事后,我们一起在课堂上通过视频了解到了水乡的更多特色。
五、设立适中目标,感受创新的乐趣
每一节语文课都要设立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多渠道的方式、方法达到设定的目标是一堂课成功的标志。但是只有恰当的、适中的、符合学生能力的目标才能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去探究,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创新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者面前艰巨而又具有深远意义的目标。让我们燃起这把创新的“火苗”,放开创新的翅膀,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更高更快的速度,快乐而自由地飞翔。
摘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主题。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且有创新意识人才的光荣使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营造民主的气氛,让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求异,发展学生思维,达到设定的适中目标,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宋建芳.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方法之我见[J].学周刊,2012,(6).
[2]林崇德.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1
一、识字
识字教学是学生思维开发的初始阶段,教师应借助这一载体,积极开拓学生的思维,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帮助他们建立最佳的智能结构。首先,应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尽可能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树立创新的信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儿童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是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在识字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如利用汉字规律调动学生的感性经验,注重音、形、义的结合,借助汉语拼音,使学生在游戏中识字、在活动中识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積极性,促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和语言的相互结合,主动参与表象的建立和字义的探求;最后,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培养创新思维可以从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入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想办法识记生字,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形近字换偏旁、编儿歌和顺口溜等方式解决难点问题,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识字的独立性与创造性。
二、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培养创新精神可以从质疑开始。质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因此,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笔者在讲读课文时,给学生充分读书和思考的时间,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激起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同时,笔者还凭借课文中提供的想象空间,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在教学《称象》时,笔者问学生:“还有其他称象的办法吗?”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可以让随行的官员一个个地上船,直到船下沉到划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下每个人的重量,再把每个人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还有的学生说可以用水缸舀水来称,就地取材,更加方便。又如学了《蝙蝠和雷达》之后,笔者让学生说说人类除了雷达以外,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想发明什么?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获取了相关的知识,拓宽了思路,并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储备的知识,进行加工、组合,产生了大量新奇、大胆的创新思维,提升了创新能力。
此外,笔者还注意培养学生想象、联想和幻想的能力。在阅读情景交融的课文时,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对于留有空间的课文,可以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去填补空白。如在学习《狼和小羊》时,笔者就让学生想象狼向小羊扑去后发生的事;读了《小摄影师》之后,笔者让学生续编故事;学了《小珊迪》之后,笔者让学生补写小珊迪在换零钱的路上发生的故事。这些训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他们语言表达和运用的能力,陶冶了他们的思想感情。
三、写作
激发学生写作情趣是开拓写作的源泉,也是学生创新意识不断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让他们亲自参与活动设计、活动实践和活动总结等各个阶段。教师应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手,认真地观察与思考,真正解决他们无事可写的难题。笔者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自命题作文,提倡怎么想就怎么写,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开阔了写作的思路。笔者还让学生在课堂上边观察、边体味,通过多种方式写事物。如写一种水果,笔者让学生将准备好的水果带入课堂,用“看、摸、闻、尝”的方式,让学生去感受。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才能得心应手,越写越起劲,从中感受到写作的快乐。
由此看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无所不在。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篇12
一、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习的有效性离不开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和谐的教学气氛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并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们在营造学习气氛时, 应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思考、自由发挥的空间与时间,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 勇敢面对问题的作风。好的创造力不是生来就有的, 必须通过良好的学习和积累, 这种能力才能得以发挥, 因此, 在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 在课堂上给学生最大的自由, 减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限制, 尽量激发他们、引导他们。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有质疑, 不要否定, 不要拒绝, 而是要鼓励他们继续质疑, 并对疑问进行解释, 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创新
学生有了兴趣, 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可见兴趣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学生所有的创造力都是在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边无际的, 而语文课本身就需要这种丰富的想象力, 这样才能体会语文魅力、内容的韵意。小学生的好奇心强, 对所有新鲜事物都会产生兴趣, 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利用这种好奇心, 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探索和思考问题。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再扩展想象:“如果乌鸦再找到一片肉, 狐狸又想得到这片肉, 情况会怎样?”此时,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发了, 你一言我一语, 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课堂氛围不仅调动了起来, 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发挥。通过想象, 学生开始尝试创新思考, 想象下一个可能, 这对学生来说是有所裨益的。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小常识来引导学生, 让他们进入到课本中, 展开丰富的想象, 从而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思想和思维都得到升华。作为语文教师, 要不断地创设条件, 让学生有机会去创新, 自己去发现新问题, 探求新知识, 而自主获得知识的过程, 就是学生发挥创新能力的过程, 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创新的工具。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运用语文学科特点, 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这门学科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段话都有其特殊的含义, 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语文教学是最好的途径。如曹冲称象的独特求异思维、田忌赛马的变向思维、司马光砸缸的逆向思维等。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中, 也会受到影响, 然后再深入挖掘和利用这些知识中的闪光点, 最后得到启发。除此之外, 教师可以通过课本故事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画面进行形象思维拓展等。
2. 优化语文教学方式, 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质疑, 是新知识产生的重要环节之一。只有质疑, 才会有新的东西产生, 而生疑的前提是观察和联想。对于小学生来说, 观察, 是他们认识世界、认识所有事物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他们总是对很多东西产生兴趣, 而且容易记忆, 因此, 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 我们要鼓励学生认真深入, 大胆想象, 这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学生的想象力需要启发, 想象力是创新的基础, 是实现创新思维的内在动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 通过一些形象生动的图片、动画、故事等课程元素, 提供给学生一个思考、想象的空间, 让学生尽情驰骋在想象的天空里。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发挥个性。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 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管理他们, 关键还在于让他们的不同看法能勇敢地表达出来。曾经的教学模式有太多所谓的统一标准, 太多所谓的参考答案、标准答案, 这些东西让学生失去了发现自我的能力, 所以, 教师要鼓励学生求异, 灵活地使用想象力, 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 正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好机会, 现代素质教育中, 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我们必须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指引和启发, 以及加上丰富的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摘要:创新能力是信息时代最为需要的一种能力, 在学生的个体发展中, 创新能力尤为关键。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成为语文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而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的正确引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艳.浅谈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31) .
【小学语文创新能力】推荐阅读:
探讨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08-30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05-23
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07-06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09-12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08-25
小学语文学法创新08-27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09-03
小学语文识字创新10-19
小学语文学习能力培养06-23
小学生语文能力培养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