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共12篇)
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篇1
进行小学语文教育创新, 必须坚持。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 转变原有的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在扬弃旧有的教育理念上, 尝试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一、制约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发展的几个因素
小学语文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形成了一套比较稳定的传统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从本质上把教学看成是一种传授知识的过程, 传授知识便成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并以灌输式, 机械化思维方式对待教学中的一切。这种教学方式, 长期制约着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水平,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教学目的和社会实践严重脱离, 把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抹杀得一干二净。
由于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的影响, 教师往往把教学当作自我表演的舞台, 学生成为舞台下的看客, 主动意识提高不起来, 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然, 这种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和人类自身的要求提高, 必然会引发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
1.“教本位”思想严重。
经过这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教学观念仍只是“知识本位观”, 把答疑解惑作为教学环节的最终目标。而学生呢?过着“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被动安逸的学习生活, 不去主动思考问题, 导致思维惰性化, 更不用说培养阅读能力, 提高语文素质———这种“教”是一种异化的灌输。这种“学”是一种知识的机械堆积。教师成为教学工作中的主体, 学生则成为被动接收的客体, 教师与学生成为主体与客体、能动与被动的关系。教师成为无所不能的、无所不知的圣人, 决定着教学中的一切, 学生在这种情况下, 就像从机器中制造出来的产品, 没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 他们的一切早已设计好了。教师成为高高在上的君主, 他有权力指挥学生的发展方向, 他主宰着他的臣民———学生。
2.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评价标准, 是影响创新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 受升学压力的影响, 学校教育工作都是围绕应试教育展开。升学率成为评价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尚方宝剑。新课程实施以来, 教学内容改变了很多, 但考试的模式和升学的模式改之少之又少, 评价一个学校还是看升学率。在学校里, 还是教师苦教, 学生苦学。我们搞创新教育, 可评价标准创新了吗?现在学生的家长都是跟着名校走, 如果学校升学率低, 学校声望大跌, 好学生择别校, 这学校的日子就不好过, 所以势必会换新鞋, 走老路。如果不改变小学语文教育的评价标准, 小学语文教育创新就是纸上谈兵。
3. 现代小学语文教育技术的缺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也是信息经济时代。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 成为创新性教育的基础和核心。现代语文教学技术的应用, 成为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中心。小学语文教学教育信息化必须以一定的现代的技术信息为基础, 而语文作为一种传统的科目存在, 运用现在技术的手段有限, 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许多学校的老师还是用过去那种教学模式进行授课, 这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来说, 尤其严重。那么,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就要解决硬件和软件上的不足。这中间, 教师作为信息社会的创新型人才, 应具有现代教育观, 转变传统观念, 紧随时代步伐。
我们通过上面的分析, 可以看到小学语文教育还有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随着时代的进步, 创新成为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
二、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发展的途径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本质思想就是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自由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教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的过程,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 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拥有自身特点的创新条件,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中的重要角色, 应该转变教学理念, 深化教学方法, 结合语文中的听、说、读、写的训练, 帮助学生主动发展, 为培养创新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当前, 我们的社会生活高度开放,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更不能局限在狭小的课堂、课本里, 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 拓宽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 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首先, 建立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形式。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这也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针对传统“师本位”弊端, 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必然会走上历史舞台。在舞台的中央, 尽情释放的舞者由原来的教师变为学生, 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在这种学习中, 主要是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 教师在这里起引导作用。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的过程。这样, 把过去的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变为现在以学生为主, 它的根本要求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很好的学习和发展。
其次, 对教学工作做发展性评价, 突出教学发展的功能, 改变评价过于追求升学率与选拔功能。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的提高。要改进教学和学校的硬件设施, 树立“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素质教育观念。有些地方领导对新课程的重要意义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重视程度也不够, 在相当一部分教师、教研员中还存在把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 在教学和评价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更是比较普遍, 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决不可因循守旧, 消极对待。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 是新课改推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应改变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尽快建立包括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推进课改机制的建立。
最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要注重制造或建立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 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 促使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们把语文课堂当成是一个舞台, 而学生就是舞台上的演员, 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柔和的环境, 让学生有很好的心境, 让学生置身于其中,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想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引起学生的好奇, 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兴趣就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把握。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 是学习成功的秘决。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 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 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 体验教学美。
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篇2
浅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曹美丽 沁阳市邰中心小学,河南 沁阳 454550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个性的时代新人是当前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作为直接的施教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有意识地去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这必然是当今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当下小学语文教育缺乏创新的原因
小学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学科,人教版教材中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资源,若能有效运用,对于发展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当前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中课程创新还受制于一些客观因素,没能完全发挥作用。具体原因:一是部分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薄弱,直接影响着课程创新的真正落实;二是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由于教师性格的原因,导致在教育教学中缺乏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创新教育成为一纸空文;三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导致课堂教学沉闷,让创新无从谈起;四是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保守,没能树立以学生为出发点的教学观。在具体教学中一味强调通识性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发挥,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怎样营造课堂创新环境
1.允许插话
课堂教学中,在教师对学生疑难进行解答,或对某一知识进行讲解,或对某一学生答案进行评价时,有可能遇到学生插话,或学生对教师的某一观点有不同意见而进行反问,这都是教风民主、气氛融洽的真正体现,也是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得以培植的沃土,是学生独立个性得到发展的可喜特征。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当然,这里的怀疑,不是怀疑一切,而且怀疑须有根据。作为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学生,实事求是地对待学生的正确意见;对不够正确的意见也要表扬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而不是训斥、打击、挖苦。诚然,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对小学生来讲,是比较难的,但只要我们营造了宽松民主的环境,并加以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就敢于在课堂上大胆质疑了。
2.允许失败
创新教育强调失败和错误也对人有益,拨开失败和错误的迷雾,真理就会光芒四射。课堂上,学生不活跃,不敢大胆发言,原因之一就是怕说错,怕失败,既丢面子,又可能招致同学笑话,甚至老师的批评。这样,课堂气氛必定死气沉沉,学生的智慧必被埋没,创造力、创新精神必遭扼杀。因此,要鼓励大胆创新的精神,要使学生认同爱迪生对失败的看法。有人认为他寻找灯丝失败了500多次,而他却认为自己成功地知道了500多种材料不可以作灯丝。高度的心理自由是爱迪生创造潜能极大显现的重要因素。因此,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新的见解,就要允许失败。学生的回答尽管是错的,也要赞扬他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在此基础上再启发诱导,通过读书、思索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3.激发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进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教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疑法、情境法、游戏法、导语法、活动法等,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最终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4.发挥语文学科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
发挥语文学科思维功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放在首位,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创新能力的开发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教学之中。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创造性思维因素比较明显,有些课文的创新思维因素较为隐蔽,这就要求师生努力去挖掘。
浅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育
一、民主教学,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实施语文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民主是一切创造力得以发挥的条件”。创新教育,顾名思义即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权威”,学生是“服从权威”,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唯唯诺诺”,师生关系不平等、不和谐。教师教授什么知识,学生接受什么知识,在这种“一输一入”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固然能掌握好基础知识。但是,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不到开发,创新意识得不到延伸。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只是“书呆子”。因此,必须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实施民主教学。“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和老师关系融洽,学生才会潜意识地吸收知识,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善于运用文本教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条件
小学语文教材,是择取了大量的故事性强、教育意义高、文笔优美,具有促进发散性思维的优秀教材。就教学创新而言,教师应当在教材上下功夫,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小学生的创新素养。例如,在《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等文本教材中,课文中的主人公都有创造性思维,在遇事、做事时候不拘一格、打破常规,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授课时,要善于从正面、侧面、反面提出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扩展、延伸。教材中还描述了许多创造性的事物。例如,课文《古老的赵州桥》,讲述了古人在造桥时的杰出智慧,一个具有启发性思维的故事。这些文本课文,对学生的思维启发具有很大的促进意义。
三、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敢于求异的品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质疑问难、求异精神难能可贵。教育的成功即是教育出学生敢于質疑、敢于求异的品质。敢于质疑、善于求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树立小学生终身学习理念和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保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深沉厚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教育体制中,体现出重基础、轻创新的教学特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创新教育方法,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敢于求异、求新的品质。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小学生具有求异、求新的好品质,不仅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益,还对祖国以后的繁荣富强有着重要的联系。
(作者单位 吉林省四平辽河农垦管理区教师进修学校)
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 篇4
我们这里所说的创新不能仅仅从智能方面进行解读, 还需要从其内在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这种创新更是一种氛围、环境、境界, 只有认识到这个层面, 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为了培养语文学习的氛围, 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
(1) 激发学生好奇心。为了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氛围, 首先就要认识到学生的天性, 小学生在各方面发展尚未成熟。这虽然是一种不足, 但是也孕育着崭新的可能, 碰到一些不理解的事情或者问题, 学生们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而这种热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好奇心, 好奇心不同于我们经常用来提高学生的那些外在的方法, 好奇心更加内在。相对于其他方法而言, 这种方法更加积极、持久。要使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就需要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 从而引导其兴趣, 激发其潜能。
(2) 尊重学生的想法。小学生想事情没有很强的逻辑, 往往天马行空, 完整度和严密性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这些缺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变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矫枉过正, 那样只会打压学生的天性。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于严格的话, 学生对于创造性就会产生恐惧感, 这样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养成非常不利。
(3) 施行激励教学。有一句俗话“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 这句话不无道理,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还没有定型, 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学生创造性的激发与教师的激励是分不开的。教师在日常教学的时候, 要善用激励的教学方法, 对于学生的小发现, 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帮助, 这样就使学生养成创新的习惯, 增强创新活动的动力。
2. 创设有创新价值的情境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创新情境, 要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相应的锻炼, 就需要对其进行情境锻炼, 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达到这种目的, 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语言重组。创设情境可以从基本的语言着手, 语言并不只能起到表达的作用, 通过学习语言, 学生能够对课文产生新的理解。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将课文进行重组论述, 在不脱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将自己心中的一些想法表现出来, 而这种表现也就是创新。
(2) 激发想象。课堂的条件毕竟是有限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往往会用到想象的教学方法, 通过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情境, 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脑海里构建出相应的景象, 进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单纯的知识的学习, 只会使人更加死板, 只有依托于想象才能使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得到不断的开拓,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学习
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具体的实践来巩固和提高, 只有在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下, 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 鼓励创新见解。在实际的教学当中, 学生会提出许多独特的见解, 教师要对学生的这些想法进行鼓励。例如, 学生对“卧冰求鲤”这个词语有不同的理解, 鲤鱼不是应该去钓么, 用破冰求鲤不是更好么。学生存在这样的疑问教师应该对其进行肯定, 并进行必要的疏导, 使学生既能充分的理解, 又不至于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
(2) 尊重差异领悟。在对教材进行审美理解的时候, 学生可能存在不同的感受, 教师应该因势利导, 对学生的想法进行细致的解析, 这样才能使学生认识到文章学习的美感, 同时给了学生更多的可能,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进行精心的设计, 既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要为学生留有空间,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李培军.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11) .
李彦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16) .
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篇5
渗透素质教育重视创新教育-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开展与实施
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延伸.小学语文教师应从学生与自身双方面对创新教育进行开展与实施.小学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创新意识,注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使他们不但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交际功底,而且具有个人独特的创新能力,真正成为对当今社会有用的创新人才.
作 者:王忆晗 作者单位:台州学院教育学院08小学教育浙江台州317000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年,卷(期):“”(12)分类号:G62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的探讨 篇6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1-001-01
创新是人才的本质内涵,培养创新人才更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当今教育正进行着一场大的变革:医治多年来积淀而成的教育沉疴,加大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理念,也就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农村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方式、方法等方面所感到的困惑,笔者从确立教学目标、发展学生个性、激励学生思维、开放课堂教学这四个方面论述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策略。
一、确立教学目标
要达到创新教育目标,就必须制定一个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确立这种教学目标的策略,主要着眼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主要是使教学具有以下三种性质:
1. 发展性。发展教学的宗旨,是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它重视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和语言实践,扩大学生的思维范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主体性。主体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因此,主张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三维学习方式,并要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识能力安排教学程序。它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和根本保证;但它同时认为,“主导”不是“主宰”,反对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师完全以权威者的身份和冷冰冰的面孔对待学生,要求师生平等、教学民主,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3. 动态性。创新教育需要一种动态性教学。,动态性教学程序往往是“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样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部分到整体,由继承到创新,同中求异,异中求新,新中求优。
二、发展学生个性
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学生的创新求变、灵活多样、具有个性化恰恰是滋生创造力的土壤。“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根本目的,是使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身需要,并使之得以充分的发展和展现。为此,必须采取以下两种策略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创造性个性倾向。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好奇、进取、探究、专注、自信、坚韧、自制、敢于挑战和冒险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和前提。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服务精神。
采用个性化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个性特征,由此从适应学生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个性特征来调整教师自己的教学策略,将正确的知识和观念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系统和观念系统。为此,教学要求既要有统一性,又要有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教学目标分层、课堂训练分层、作业练习分层、个别辅导分层、学习评价分层。这种分层教学,既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让学生充分地披露灵性,展现个性,发挥主体作用。
三、激励学生思维
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提供新颖的、有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因此,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应当在培养学生常规性思维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创新教育的目标之一。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激励学生的思维:
1. 培养批判精神。人的思维是受观念支配的。在美国,各个学院乃至整个社会最忌讳因循守旧,崇尚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而我国小学生的传统教育是被动性的教育,“唯书”、“唯师”成了提倡和奖励的标准,他们缺乏批判质疑的精神。学会批判是学会创新的前提,没有对现有知识的批判,便没有知识的创新。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保护和鼓励学生的批判精神;一方面要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鉴别知识,将批判精神有机地融合到知识的传授过程之中,这样才有可能将知识变成创新的源泉;一方面还应当让学生学会将批判精神建立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之上,不故弄玄虚。
2. 引导质疑问难。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鼓励学生主动地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或于平淡无奇之处生疑,或于深层蕴意之处生疑,或于新旧比较之处生疑……“真正做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朱熹语)。教师要以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乐问和善问,在提问和答问的过程中迸放出思维的火花。
3. 鼓励标新立异。标新立异是一种创新,它蕴藏着灵性和创造。而传统的教育思想则要求学生中规中矩,服从教师,服从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的一般是求同思维的训练。为此,教师应该教育和鼓励学生破除“唯书”、“唯师”的传统观念,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善于标新立异。
[ 参 考 文 献 ]
[1] 张云源,汪潮.张君梅语文教学理念和艺术[M].杭州:浙江大学
出版社,2001.
[2] 巢宗祺,雷实,路志平.语文新课程标[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浅析 篇7
一、让学生正确认识创新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创造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技巧, 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 只要帮助学生树立创造的信心, 学生就会迸发出极大的激情, 积极投入创造之中。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促使人们去做这种工作 (指科学事业) 的精神状态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谈恋爱的人精神状态相似的: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于深思熟虑的意向和计划, 而是直接来自于激情。 ”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迷恋是激发学生对创造产生追求和兴趣的根本原因, 也是为创造提供动力的源泉, 是创造的真正核心所在。
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去培养学生的信心, 让他们有“我能行”的坚强意念。 教师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启动学生的创造性, 并为他们的创造指明方向。 过去, 我们在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 对非智力因素关注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们要努力克服这一教学上的缺陷, 注重学生自信心和求知欲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顽强意志, 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 以宽广的心胸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创新方法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方法的指导。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同样, 创造也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人类存在的历史长河中, 创造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础和必要条件, 没有创造人类就无法进步, 也无法推动时代的发展, 获取更好的生存条件与生命质量。 创造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精神和物质都高度发展的世界,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发展浪潮中, 如果学生不会创造, 就很难在社会立足, 也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调查研究表明, 如果一个人想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 除了要在专业知识领域具备相当多的知识外, 还要具有灵活的思维, 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创造性的技能。 学生的创造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效果, 二者缺一不可。 创造是学生智力与个性的综合体现, 能够良好地体现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学, 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 多为学生创设一些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学习, 在学习中得到很好的练习, 引导学生发现, 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传统的学习类型主要的区别就是看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由“要我练”到“我要练”的转变,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得轻松, 学得愉快。
为了激励学生的创新思想与创新行为, 笔者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些策略, 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效引导,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有效指导
在进行自主学习时, 教师要将知识的要点告诉学生, 使他们激发思维, 大胆想象。 教师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的思维, 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
首先, 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度, 有的学生学得较好、较快, 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有的学生学得较慢, 学习效果也不太理想, 教师就要对其进行点拨和指导。 如对课内的生字和新词进行学习时, 笔者会给学生留下一点思考的时间, 想一想这个字或词应该怎样学习, 怎样才能记得牢。 有些学生说要预习, 教师讲的时候就能印象深刻;有的学生说要与上下文结合来记等。 笔者抓住有效时机, 对他们的想法进行肯定, 并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方法详细介绍给其他同学。 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 只要学生主动思维, 积极主动地去汲取知识, 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的程度就会随之加深。
(二)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模仿
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描写实物的文章,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寻找相同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模仿, 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自主学习。 如学习《葡萄沟》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到了秋季, 葡萄一大串一大申挂在绿叶底下, 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 五光十色, 美丽极了。 ”这句话, 笔者就在课余时间带学生去了葡萄园, 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对葡萄进行观察。 观察结束后, 笔者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将葡萄成熟的情景描述出来, 并对文章重点句、段进行仿写。 在模仿文章的过程中, 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就变得更加轻松, 他们也积极投入了学习之中。
(二) 为学生创设情境
小学生受年龄影响缺乏自制力, 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主动性入手, 引导学生语文习惯的形成。
例如, 在组织学习《称象》一文时, 笔者一改传统的预习课文的上法, 而是先提出疑问:如何才能把这么大的象称出体重? 要求学生开动脑筋, 设想各种方案, 只要能称出大象的体重即完成任务。 当学生自由想象, 开动脑筋, 全班四十多名学生做出了各不相同的十多种答案, 显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 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 使学生乐学、会学和要学。
又如, 在教学《丑小鸭》这一课时, 先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根据课文的描述画一只丑小鸭,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充, 让学生想象一下丑小鸭还可以是什么样的。 教师接着引导:“假如你是那只丑小鸭, 请你们想一想其他鸭子、小鸟、小朋友会怎样对待它? ”学生争先恐后地表演了对丑小鸭的责骂与侮辱。教师又讲, 你们现在就是丑小鸭, 请你们想象一下它当时会怎么想怎么做的吧, 并将它表演出来。 闻听此言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边说边表演, 教师再适当给予指导, 学生就在这样的气氛中体会到了丑小鸭的伤心,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8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也称创新精神, 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 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意愿。只有具有这种意愿, 才能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才能也于向书本、向前人、向老师提出质疑, 才能具有创新的冲动, 才能激发创新意识。小学生,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 善思、多疑、好问, 喜欢尝试, 对识记汉字、阅读课文、背诵古诗等都很有兴趣。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 要千方百计地给予保护与激励。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关系, 既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设计, 又要注重学习激情的主要性, 创设情境, 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课文的感染力, 借此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四语《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一篇独幕剧, 教师引导学习学习课文, 体会人物语言内涵, 同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一天, 管家求见, 要替主人送一套精装书给公仪休, 他说公仪休喜欢读书和藏书。公仪休婉言谢绝。”学生很快融入情境之中, 在教者设计的情境中驰骋想象、丰富语感, 把公仪休的品质刻画得更形象, 把课堂气氛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二、通过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具体方法有下述几种:一是鼓励观察, 促进联想。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观察能力是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始发因素,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使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通过观察产生联想, 通过联想实现创新。如《秋天》这一课, 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 去亲身观察、体验秋天的美景, 然后教师再启示:“同学们能不能想象出冬天和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时学生就会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 积极联想。二是增强直观、展开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人类社会的希望, 可以说,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就会失去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动力。儿童时代最易幻想、最具想象力, 善于形象思维。因此, 我们必须依据儿童的特点, 结合课文中的一些神话、童话及科学幻想故事, 充分运用幻灯、投影、图片、音像设备、电子计算机等各种教学媒体, 进行直观形象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想象的基础和丰富的想象素材, 让学生尽情地去想象。三是减少统一, 鼓励求异。古人云:学则生疑、有疑才有思, 有思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 “统一”的东西太多, 字词理解, 要以字典为准:提练中心, 要以教参为准;回答问题, 要以教师的教案为准等。实际上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独立创新的自由, 对学生有百害而无利。因此, 我们要允许求异, 鼓励质疑。四是突破定势, 实现灵活。传统教学方式是以讲授式、问答式为主, 老师牵着学生走,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 学生的思维完全局限在教师设计的琐碎的问题之中, 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为改变这种状况, 可大胆运用新的教学方式, 如自读提问方式、分组讨论方式等, 甚至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 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 去感悟、去寻找灵性。
三、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 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
肖伯纳有段至理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 我也有一个苹果, 你和我交换, 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 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 我也有一种思想, 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 那么, 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合作交流是巩固知识的一种很好手段, 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 以致于相互启发, 活跃思维, 集思广益, 认识升华的过程。
1. 讨论式合作交流
将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各方面的差异, 组成若干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 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 这样能让每个小朋友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并能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如学生在记字时非常有个性, 如“闷”, 有的小朋友说:“一扇门把一颗心关住了”;有的说“心”背着一扇门走路。又如记“空”时, 有的说:“工人的房间在天上”;有的说:“工厂的上头有个鸟窝”……遇到组里难以解决的问题, 最后有各组的组长代表组员向全班提出, 求得各个小组同学的帮助, 群策群力, 共同探讨, 解决疑难, 还有在课堂里难以解决的问题, 可以从课外收集资料共同解决,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 又培养了学生探索的兴趣。
2. 表演式合作交流
创造思维能力, 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得到发展, 语文教学应充满情趣、乐趣和活力,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所以教师应重视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引进课堂教学, 帮助学生掌握内容丰富, 印象深刻、生动而准确的语文知识。如在进行《小猫钓鱼》这一课口语交际, 让学生在看懂图片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表演, 鼓励学生大胆演, 演出自己的个性。先让学生说说喜欢演哪一个角色, 然后进行分组表演。这时教师可以扮演一只大蝴蝶飞进这个小组, 或扮一只小蜻蜓飞进另一组……使小猫的扮演者更活泼可爱, 同时观察一下小朋友们表演得是否投入。演完后, 自己组里的组员进行意见交流, 有的小朋友说:“猫妈妈演得不够好, 猫妈妈钓鱼时应该一心一意的, 可演的时候, 却一会儿看蝴蝶, 一会儿看小蜻蜓。”有的说:“小猫的动作可爱极了, 当她钓到大鱼时, 她高兴地跳了起来。”有的说:“蝴蝶演得也不错, 她的翅膀一张一合像真的。”通过这样的合作表演, 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又在交流中彼此获得新知, 同时在表演中, 学生又凭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个性创新。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9
一、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在语文教材中, 蕴含着创新教育的资源与素材。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着许多人类发明创造新事物的素材, 例如世界上第一座拱桥“赵州桥”, 世界奇迹“万里长城”, 有巧夺天工的“马踏飞燕”, 有现代化的信息设备等等, 这些都会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得到体现, 这是人们创新与创造的结果, 这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最好的素材。同时, 小学语文教材中, 还有许多名人事迹的创新事迹, 例如司马光砸缸解救小伙伴, 曹冲称象、伽利略的实验等等, 这些事件都记载了各个名人的创新的事件, 这在情感上会引起学生的强烈的情感共鸣。值得注意的是,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都有大量的歌颂。例如爱迪生的发明创造、四大发明的创造者、地动仪的创造发明等等, 这些人都是自己的勤奋刻苦, 自己的不停地创新, 给人类的发展,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福音。这些人与事, 会对小学生的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创新因素, 贯穿于小学语文教材的始终,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小学语文学习具有创造性的精神与特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学习具有鲜明的创造性的特征。例如, 语文教学中必然存在阅读教学, 一篇好的文章, 一本好的读物, 每个人读完的感受都是不同的, 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篇课文。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不同的阅读者的心中, 孙悟空也是具有不同的形象的, 这是人们认知角度的不同,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被不断地提升。其次, 在语文教学中, 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求同存异。在语文学习中, 整体上有要求相同的特点, 例如在识字教学、作文教学、说话的教学上有相同的要求, 但是在其中求异的成分还是比较多的, 需要学生的个性发展, 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发展。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采取多种方法, 进行创新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具有大量的创新的因素, 这就需要教师的主动地挖掘, 利用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因此, 教师要不断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方法, 创造条件, 加强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联系, 创设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 将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阵地, 具体来说,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利用课本中的创造性精神, 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 学生就失去了创新精神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创新意识都在无形中被消灭殆尽。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主动地培养学生的求异的创造性的思维,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要对学生的学习提出统一的要求, 不要强迫学生的得答案是一致, 学生才会闪烁出创新精神的亮点。笔者在执教《称象》这一课的时候, 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你还有没有称象的好办法,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不断思考, 寻找出不同结局办法。有的学生说称石头真的太麻烦了, 可以让官员走上船, 一个个称重, 加起来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等等, 这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的时候提出问题:圆明园要不要重建, 为什么?这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 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学习知识,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语文教材得主编认为, 在语文的教学中, 要尽量充满趣味性、要充满欢乐、充满活力, 因此, 教学活动要追求多元化与,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过于刻版化与模式化,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不利于学生创新一时的培养, 要彻底突破传统的“一张黑板一支笔, 一个嘴巴讲到底”的情况,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使得教学活动彻底变革与创新。例如, 在画面感较强的课文的学习中, 要引导学生边读边画, 在学习诗歌的时候, 可以将之编织成歌曲, 边唱边背, 在学习情节较强的故事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在语文学习中, 不管提高学生的读书、唱歌、表演能力,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且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语言能力、想象能力都被提高, 引导学生注重学习, 探究学习。在小学语文学习中, 探究性的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潜心读书, 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 有利于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有利于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长期的坚持下去, 学生得思维会得到发展, 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都得到发挥,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也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师要从语文教材出发,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 不断变革自身的教育理念, 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秦建辉.《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几点思考》[J].都市家教, 257.
[2]郑宗英.《培养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的途径》[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 18:66.
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篇10
一、基础知识教学, 要求学生通过预习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中, 基础知识的教学包括字、词、句的教学, 如果教师在课堂中细致地进行字、词、句知识的讲授, 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 影响教学的进程和进度。因此, 基础知识可让学生在预习阶段完成自学。
在预习阶段, 要求学生首先对课文内容进行通读、通看, 在看的过程中, 将课文的生字、新词以及自己难以理解的语句勾画出来。勾画出来以后, 自己通过查工具书、看注释等方式进行解答, 联系课文, 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和用法。在将字、词的意思弄懂之后, 进行朗读课文。朗读的好处不仅是帮助其记忆, 而且还能帮助其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最后, 要求学生在预习阶段做到勤“记”:在头脑里记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新的知识要点;用笔记下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 带着疑难问题进入课堂, 通过课堂的学习自己进行解答。
二、背诵教学, 培养学生进行理解式背诵
在现有的小学语文背诵教学中, 不少学生在背诵时依然采用“朗读式背诵”“死记硬背”的背诵方式, “死记硬背”的背诵方式虽然也能让学生完成背诵的任务, 但学生常常对所背诵的内容“考过即忘”, 或者在考试中, 对于所背诵的诗词等给出上句可以写出下句, 但是给出下句时很难写出上句。这些问题说明“死记硬背”的背诵方式已经落后了, 会影响学生的背诵效果。因此, 教师应该帮助和引导学生尝试新的背诵方法, 比如理解式背诵法。
“理解式背诵”和“朗读式背诵”有所不同, 首先, 在背诵的过程中, 学生不再大声地发出声音, 而是在心里进行默背;其次, 背诵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 与老师进行知识内容的讲解一起完成, 学生在课下进行背诵起到的是巩固和加深印象的作用。
比如, 在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的教学时,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在多媒体上放映牛、马, 蒲公英、苍耳、豌豆等动植物的图片, 通过照片为学生直观地介绍这些动植物的特点, 比如鸟儿有翅膀、苍耳带刺、干豆荚容易开裂, 等等,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容, 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进行记忆和背诵, 这样, 学生就不会将动植物的特点混淆, 出现背诵错误的问题。
再如, 在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游山西村》一课的教学中, 我细致地给学生讲解每一句诗, 每一个词、字的含义, 每讲解两句就和学生一起背诵一次, 在讲述的过程中, 不断对前面的诗句加以背诵。这样, 在讲完整首诗之后, 学生也能相应地通过理解背诵整首诗。
三、阅读教学, 采用群文阅读法
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难点, 难在理解不了句子的含义, 在阅读中无法归纳段落大意、无法总结文章中心思想。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 学生阅读的文章和篇目比较少, 受到的阅读锻炼少; (2) 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 对于文章的段落层次划分、中心思想总结等内容进行直接讲述, 忽略了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学生缺乏独立阅读的训练。
群文阅读教学是改变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 群文阅读即群文阅读教学, 是指在进行某一篇课文的教学时扩充与之同类的几篇文章, 将几篇具有某种相似性特点的文章作为一组, 进行同一个议题的教学。
进行群文阅读教学, 选择相似类型、相似议题的阅读篇目是教学的一个关键。相似议题的文章的选择方式有多种, 可根据相似的表达形式、主题、故事内容、体裁进行选择, 根据相同的作者进行选择, 等等。根据体裁进行选择, 比如在进行小学三年级语文的《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的教学时, 可补充《后羿射日》《盘古开天地》等阅读篇目, 对“创世神话”类型的神话篇目进行统一阅读和教学。
进行群文阅读教学, 有几个关键性的教学方式需要转变: (1) 减少讲课的时间, 将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2) 教师不再细致地对文章内容进行讲解, 而要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 抓住重难点问题进行教学, 像生字、生词类的学习可安排学生课前的预习阶段通过自学进行掌握。 (3) 课堂上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朗读”和“有感情朗读”, 因为朗读比较耗费时间, 而且不利于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 因此, 要尝试默读、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 让学生在不受干扰的环境下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
四、作文教学, 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背诵进行写作积累
在当前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中, 大部分学生害怕甚至讨厌写作, 认为没有素材, 无从下笔。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缺少阅读的积淀,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因此, 一定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和背诵, 在阅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进行作文写作。
阅读和背诵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读课外读物。课外读物包括多种类型, 比如英雄人物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历史传说、民间寓言、科普读物等。让学生记住这些故事和先进人物的事迹, 并将之引入自己的写作中, 作文就不至于无从下笔, 而且作文能因为例子的增加而显得丰满, 有血有肉。 (2) 引导学生多背诵诗词。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词语言大多简短而精练, 且具有优美的特点, 如果学生能将背诵的诗词引用到作文当中, 不仅能精练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且能大大增加作文语言的美感。
参考文献
[1]于雪芹.小学语文教学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 篇11
关键词:学生;语文教学;创新;鼓励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187-01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已经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所以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优秀人才。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创新教育呢?我来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环境“活”,激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由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认为,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包括宽松的氛围和创新的情境,二者分别构建了课堂的“大环境”和“小气候”,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创新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1、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与学生和平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我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
其次教师要把“微笑教学”带进课堂。一堂课教师柔和的语调、期待的目光、亲切地抚摸、关注地倾听、激励的语言好似一条条情感的纽带,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沟通更加顺畅;教师的信任、鼓励、欣赏、赞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之关键”。事实确实如此,我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使孩子们在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
2、巧妙创设创新情境
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二、技巧“活”,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
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制,根据教学情况,教师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既能保证语文课堂顺利的进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不着痕迹地启发学生并由此展开文章的阅读活动,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创新思维。
三、主体“活”,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从哪里来?它来自于学生的探索。来自于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和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是学生“动”起来的具体表现。只有学生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创新方能逐渐成为他自身品质的一部分。
1、积极鼓励主动探究
学习是一项以个体参与为主要形式的认识活动,没有学习主体的参与,教学工作很难有所成就。小学语文课堂要广泛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他们通过独立的学习活动,面对同样的问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正如“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讨论、交流机会,在互动、互助、沟通的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2、注重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我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几乎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从写一两句话的感想到续说、续写课文;从根据课文绘画到表演课本剧;从提建议到写调查报告;从办板报到做导游等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锻炼技能,从而挖掘潜质,掌握创新的本领。
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篇12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创新能力
当前,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 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巨大变革, 整个社会已经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社会的快速发展, 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尤其要求每一个人都具有良好的创造性,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实际。实践证明, 基础教育对于人的创造性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课程由于其特点决定了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创新教育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文旨对此类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创新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创新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期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效果最为明显。由于语文教学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 有针对性的创新教育能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 当前有很多学校和教师对小学高年级创新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以致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主要表现在学校对创新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缺少学校开展创新工作硬性要求, 以致无法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教师忽视创新教育;学生不了解创新教育, 缺少教师的传授和讲解, 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创新教育, 也谈不上在学习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创新教育手段单一化
虽然有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在具体工作中认识到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也有针对性地探索和实践了创新教育, 但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呈现出单一化的局面, 降低了创新教育的效果。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况, 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 教师对创新教育的理解不够。部分教师由于没有系统学习和深入钻研创新教育, 以致无法全面了解创新教育的内涵和手段, 在具体工作中的表现显得捉襟见肘;第二, 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由于我国全面开展创新教育的时间不长, 教师对创新教育的经验积累也较少。加之缺乏对教师的相关培训, 导致了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在工作中开展创新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第三, 围绕创新教育的投入较少。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开展创新教育需要一定的资源基础, 比如说相关的教学设备、教具、场所等。很多学校对此投入不足, 相当多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以口授式的方式来开展创新教育, 大大降低了创新教育的效果。
(三) 创新教育缺少机制建设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 但在我国小学教育中仍然普遍存在“唯学生分数说话”这一现实, 这与缺少相应的创新教育机制是截然分不开的。具体到各个学校, 同样缺少创新教育工作机制, 导致教师在具体工作中不想、也不愿意开展创新教育。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智力和知识发展的关键时期, 如果这一时期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那么中学阶段, 乃至大学阶段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会步履维艰。从学校的角度来说, 缺少创新教育机制建设, 会给教师的工作带来错误的导向。
(四) 对学生的激励不足
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思想萌芽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 对各种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感, 如果在这一阶段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些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在创新教学过程中, 没有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 同时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措施对这些需求给予满足, 导致学生创新动力不足现象的出现, 具体表现在:首先, 教师没有充分鼓励学生创新。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所流露出的创新意识、表现出的创新思维和展现出的创新能力, 教师没有及时进行肯定和鼓励, 学生就得不到相应的认可, 时间长了, 创新的兴趣也就不再浓厚。其次, 学校缺少创新奖励。由于部分学校对创新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不能为学生提供诸如创新活动、创新大赛等类似活动, 学生无法参与到集体创新活动当中去, 即使参加也不能获得相应的认可, 营造整体创新的氛围也就无从谈起。
二、开展小学高年级语文创新教育的对策建议
开展小学高年级语文创新教育途径很多, 办法也很纷杂, 本文就上述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如下的建议:
(一) 构建创新环境, 营造创新氛围
小学高年级语文创新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推进, 离不开相应环境氛围的支持。从微观的角度来说, 一方面, 学校要应在创新教育的氛围。学校要在全校范围内, 特别要针对小学高年级开展创新教育宣传和引导, 鼓励教师开展创新教育, 鼓励学生展现创新才能。另一方面,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创新氛围。在整个班级范围内, 通过创新教学方法, 采取多样化创新方式, 让小学高年级学生了解和认识创新的内容和意义。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特别要发挥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优势和特点, 引导学生变化思维角度、思维方式, 支持学生大量阅读, 鼓励学生采取个性化的语言、加入个人观点的作文方式, 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 提高教师素质, 发挥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的作用实质上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同样缺少不了教师主导性创新作用的发挥。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那么则无法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 要积极提高教师素质,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 要积极地位教师进修、培训提供机会和支持, 鼓励教师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从教师的角度来说, 教师更要积极地学习创新知识, 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创新教育方法, 来有效地提高创新教学效果。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创新素质依赖于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创新意识, 这需要教师具有打破陈规、不拘一格的思维角度和思维方式, 第二个层面是实践层面, 也就是将创新意识真正运用到具体工作当中去, 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特性来实施创新教育。
(三) 采取激励手段, 强化创新效果
【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中的创新教育07-09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08-25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09-03
从改变教学方式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05-17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08-17
探讨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08-30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论文09-29
小学语文学法创新08-27
小学语文识字创新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