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德育教育

2024-06-18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共12篇)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 篇1

我们可以把教育过程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为认知教育, 另一部分为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认知教育可以培养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可以改善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效率, 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新课标的要求, 是学生全面发展之所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 以情感人, 寓情于理, 使学生在认知教育中, 情感教育得到提升。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主渠道, 下面笔者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语文课上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提高。

一、精备课文, 准确地找到文章中的情感因素

小学课文, 语言表达一般都很简单易懂, 通过语言的表达, 蕴含着动人的情感。简短的故事情节, 却凝聚着深深的情感和教学生做人处事的道理, 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对于课文中的情感因素, 是不能准确无误地整体把握, 不能透过表层进行深刻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 精备教材, 教师要对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理清情感因素后, 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将情感因素贯穿于课文的始终, 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为读者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不管是在导入环节, 还是在课文分析环节, 或是课文的小结环节, 用这种情感去感化学生的幼小心灵, 形成思想上的共鸣, 有意识地在认识教育的过程中, 进行情感教育。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天冷极了, 下着雪, 而小女孩却“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光”是指没有帽子戴, 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很冷。“这一整天, 谁也没买过她的一根火柴, 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从这里可以看出, 小女孩已饿了一整天。“她爸爸会打她的”、“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家里没有温暖, 没有人关心疼爱她, 小女孩很可怜。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理解重点词句, 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出的思想感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对课文有了整体把握, 对现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再通过课上的精讲, 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 让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体会小女孩的悲惨生活, 从而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对于人物描写的课文, 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剖析, 从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等抓起, 剖析人物形象;对于风景的文章, 就要抓住作者对景物描写的用词分析作者写景状物的意义, 让学生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在情感体验上形成共鸣, 从小就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二、利用多媒体创造情境, 激发出学生的情感

小学生的直观反映很强、模仿意识很强, 他们的情感很容易被老师的情感所感染, 被文章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所感染。作为小学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所需的情景, 激发出学生的情感。

比如在讲《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 笔者下载了电影《十里长街送总理》在课堂上放映, 渲染气氛, 看完之后, 教室里鸦雀无声, 学生们被一种怀念之情深深感染着。学生在低沉的音乐中, 带着对周总理怀念之情朗读了课文, 有的人还流下了眼泪, 表现出了他们对总理的热爱和无比的怀念之情。最后, 再次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片段, 笔者用自己写的词句, 带领学生再次向我们伟大的总理致敬:凄风苦雨, 天地同悲!只为一生坦荡, 只为昂首无愧天与地, 星月两肩披半世的奔波不停息, 百姓祸福心中系———向周总理致敬!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三、安排学生进行表演, 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师要一改传统的唱独角戏的做法, 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笔者的做法就是, 文章中的重点情节让学生去表演, 在表演的过程中, 进行情感交流与沟通, 学生在表演中亲自感受、亲身体验文章中的情感, 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的热情, 不仅对文章有更全面的把握, 更对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有进一步的切身体验。小学生的表演欲很强, 多数人都善于模仿, 都试图表现自己, 教师要充分利用孩子们的这一特点, 让他们身体力行, “触”景生情, 满足孩子们表演的冲动, 并将这种情感外化表达出来。让学生在动的过程中体验作者所要表达出的情感, 通过动的过程将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表现出来。这样的记忆是最深刻的、难以忘记的。

比如笔者在讲授《触摸春天》一课时, 这是一篇简短的抒情散文, 真切地描写了一个盲童, 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 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 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笔者在讲授完课文之后, 让学生分组, 到讲台上来进行片段的表演。

课文中重点语句,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表演, 设身处地感受一下睁着眼睛的蝴蝶被盲女孩捉住了的那种神奇。让同学们闭上眼睛, 感觉自己就是那个盲女孩安静, 慢慢地伸出自己的双手, 在花香的指引下, 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那朵花上, 正停着一只蝴蝶, 安静的手悄然合拢, 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蝴蝶在你的手指间扑腾。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 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到的地方。学生表演后体会到的情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让学生在表演中去体会生命的美好, 从盲童的角度, 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从而更加懂得热爱生活, 关注生命、珍爱生命。人生路途坎坷, 不可能风调雨顺, 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热爱生命的心, 像这位盲女孩那样的坚强乐观,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出精彩的奇迹, 在不幸降临时, 不要气馁, 可以坚强地对自己说:“谁都有生活的权利, 谁都可以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的世界!”通过表演很容易地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意义。

总之,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加强情感教育。作为教师, 要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能够启发学生的情感, 并使之升华。要深入钻研教材, 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情感教育。

摘要: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认知教育可以培养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可以改善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效率, 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新课标的要求, 是学生全面发展之所需。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多媒体,情境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 篇2

21世纪,“人本思想”已深入人心,在实施主体教育的今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研究教法、教材上,而应更多地关注“人”。语文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去用形象表达展现出来,而足以语言文宁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所以,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足工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当中,从引导学生“读义”人手,进而达到“悟道”的日的,笆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另搞一套政治说教。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

二、准确把握教材的德育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进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决于对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确与否,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切忌牵强附会,无限上纲。如有的课文介绍祖国的大好河,笔者认为,就应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的课文赞颂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就教育学生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有的课文描写旧社会儿童的悲惨命运,就借此教育学生热爱新中国。

三、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讲解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人情人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还要注意让学生在诵心悟中受到教育,好的朗诵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诵读、思考、感悟,这可能会收到比单纯讲解更好的效果。

四、把语文课的品德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小议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 篇3

提到教育,我们一定会想到学校。是的,教育教学是各级各类学校的首要工作,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的本质是育一代新人。教育即教书育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育则重点在于德育,因此在学校开设的各门功课之中,所有学科都负有德育的任务,不仅仅是政治科负有德育的任务。而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的特征、心理发展的特点等原因,学生思想品德认识水平较低,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这就使得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众多科目中,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 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的优越条件。

一、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的优越条件

1.语文具有极强的人文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具有人文性,所以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学科。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内容具体、形象,教材具有极强的人文性。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 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因此成为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

2.语文所蕴含的思想道德素材广泛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大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热爱和平、保护生态环境,小到孝敬父母、尊重别人、坚强勇敢、团结向上,语言文字像无数条长长的敏感触角,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方面面。例如,小学语文中《开国大典》《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长城》《桂林山水》《雅鲁藏布大峡谷》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这些无疑为进行德育教育的提供了必要的素材。

3.语文具有较强的工具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语言,语言是工具或交际工具,所以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小学语文课本是书面语言,书面语言本身就是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它是表达思想内容的产物。将思想品德教育融进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渗透,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做到:既教会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又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远大理想教育、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情操感染。我们必须以此为指导思想去研究语文教学的特性,去揭示语文教学的规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二、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教育的切入点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蕴含着特定的德育因素,教师只有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每一篇课文中的德育素材,即教学中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确定文中的教育点,并精心设计教学,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及个性品质潜移默化地得到发展。如果老师一味盲目地对学生进行生硬的德育教育,则会适得其反,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同时,更达不到德育的目的。

2.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注意德育的阶段性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个性各有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个体差异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科学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的阶段性、顺序性,不可一概而论。

低年级可以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对学生进行习惯的养成教育。

中年级,则应该对他们加强德育教育,激发他们的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颐和园》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可以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3.结合生活实际,注重德育的实效性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教师在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结合生活实际,以达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如此才能为学生的一生打下良好思想道德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篇4

一、必须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实施德育教育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 它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期, 他们的优点是争强心理极强、有着纯洁的心灵、好表现、好奇心极强等, 但是他们也有着天生的缺点, 比如自控能力差、好动贪玩、知识面窄、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作为教师, 我们在充分地掌握了这些特点后, 在教学时可以进行有效的引导, 扬长避短,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懂得做人的道理, 并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为人处事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尽可能的将知识形象化、有趣化、主动化,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我在讲《雷锋叔叔, 你在哪里》这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会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上的美育渗透

李建芳 (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东户学区洛北小学054000)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集合的综合学科。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科学定义, 语文课堂上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美育的渗透。本文作者主要从文章的语言美、情境活动的创造美、插图的形象美等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渗透

美育, 就是审美教育, 又称为美感教育。它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 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是极其丰富的文学精华。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 在选择上, 也极富人道主义精神。所以,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美育渗透, 是十分必要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小学语文美育毋庸置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那么, 如何有效地进行美育渗透, 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呢?

一、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发掘美

语文是一门美的学科, 所选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 无论是内容, 还是形式, 都是一种美的享受。就如美术大师罗丹所言:“美无处不在,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海上日出》《趵突泉》等, 展现的是一种令人陶醉、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卖火柴的小女孩》《燕子》等不仅有丰富的内涵美, 而且在语言、结构、意境、风格等方面各具特色, 令人回味无穷。有的像高山流水, 清脆悦耳;有的如百鸟齐鸣, 婉转悠扬;有的似战鼓催征, 高昂激越;有的若家常叙事, 娓娓动听。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 无论诗歌还是散文, 不同的作家, 不同的年代, 不同的题材和体裁, 不同的语言风格, 或质朴清淡、或飘逸洒脱、或沉郁深邃、或通俗平易, 但是真可谓称得上美轮美奂、多姿多彩。我们应深入钻研教材, 善于发掘教材, 善于发掘教材中的美学要素, 在教学时通过自己的讲课艺术引导学生去发现、感知和欣赏。也只有这样, 才能有意识地将美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二、适时地组织创作, 在创造中体验美

创造活动比一般的审美活动的美感更深刻更强烈, 创造能引起主体认知系统最大的主动性, 使其处于被激活的状态, 并使求知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语文教学要适时创造机会让学生进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雷锋事迹的影视资料让学生观看, 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使学生受到雷锋精神的感染, 让学生明白助人为乐且精神永存的道理。然后鼓励我们可爱的学生多做好事, 一旦知道学生作了好事给予肯定和表扬, 这样学生自尊心得到极大的鼓舞。当然对于做错事情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采取过激的行为或语言刺激, 要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批评, 使学生认识到错误并帮助他们改正。

二、其次把握好语文教学和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过分地强调德育渗透而忽视了语文教育的本质意义。毕竟语文教学是以语文教育为主体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握好语文教学和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 以自然穿插的形式出现。既然是渗透, 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花时不宜过多, 要点到为止, 不能影响语文教学。教师要有侧重点, 不能一味的偏重德育教育而忽视了语文课教学目标行创作, 在创作中体验美。如组织学生们去春游, 让学生在感受春天的气息的同时, 走进大自然, 亲近大自然。在春游的过程中, 学生们自发组织风筝比赛, 全班集体唱歌、游戏等, 在天地之间, 身心得到了放松和最大程度地释放, 在春游的过程中, 学生们看见了生机和绿意。

学生们在这次活动中, 既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而且感受到了自然美, 在亲近自然的同时, 感受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师在春游后, 可以借机让学生即兴创作, 写作一篇关于春游的作文。因为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 是学生可以驾驭的作文命题, 他们就真正能够“我手写我口”。

三、利用插图, 让学生感受语文的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 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 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 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 美感的获得, 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 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 经由想象, 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 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 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 加之表象储存贫乏, 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 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 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篇教材都配有插图。因为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 太重视文字的讲解, 忽略插图的作用, 所以, 学生也因为教师的影响, 也把插图当做了自己自由发挥的阵地。我在每年的语文教学中, 都会发现, 班内近三成的学生将插图当成了笔记的地方, 甚至是自己的私人涂鸦板。学生对插图的忽略, 可见一斑。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写道:董存瑞昂首挺胸, 站在桥底中央, 左手托起炸药包, 顶住桥底, 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 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 闪着火花, 火花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 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 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 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 为了新中国, 冲啊!”光靠这样的文字描述, 学生很难形成深刻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印象, 所以, 在课文当中, 利用课本插图, 学生就能十分直观地感受到了。透过插图, 我们就可以看见董存瑞那坚定不移的目光, 威武高大的身躯, 钢铁一般的脸庞, 他手举炸药包, 神情镇定自若, 我们不知不觉地为这种精神所感染、所震撼, 深刻为这种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所折服。尽管我们处在和平的年代, 对“战争”这一概念越来越模糊, 学生们只有靠电视、电影等视频资源来增加一点对战争的认识。但是, 我们利用插图, 看见浓烈的硝烟, 战火滚滚, 白日如漆, 学生们在这幅插图中, 就能很清晰地看到战争的残酷和破坏。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实现美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只要教师首先具备发现美的眼睛, 在文学的审美过程中, 有着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 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有渗透美育的可能性。其次,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自身的文学素养, 用准确清晰的表达将美学传达给学生。只有教师充分树立美学意识, 才能真正地实现美育在教学的渗透。

的完成。

三、德育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不是小皇上就是小公主, 他们自私心较强, 说话做事不顾及别的孩子的感受, 没有关心他人的意识, 独立性极差, 生活中从不节俭,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等, 这就注定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这些实际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德育教育,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针对学生自身问题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总而言之, 德育教育存在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注重儿童自身的特点、内外部各种因素的结合以及把握好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 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健全的人格, 才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开展, 德育教育已成为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塑造小学生心灵的基础,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更是衡量我们义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所以, 对于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一些行之有效且科学的德育渗透方法, 结合小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 从而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但是, 由于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期, 他们贪玩好动, 心理承受能力差, 生活经验不足, 对于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的界定还不是很明确,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

教育叙述小学语文 篇5

在这个故事发生之前,我在课堂教学中,总喜欢不厌其烦地一一指出及纠正学生所犯的各类错误。几乎每一个学生我都为他们纠正过错误。有时候心里一焦急,还免不了批评几句。一段时间后,我开始觉得课堂上哪里不对劲,怎么气氛越来越沉闷。回想着课堂上死一般的沉寂,我就感到十分失望。特别是当看到有的学生麻木的表情,任你怎么启发,他就是不动,真是又气又急,恨铁不成钢。我试图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但总找不到感觉。 一天,刚上完第四课《留住今天的太阳》一课,我走出教室,学习委员王诗杰同学从后面追上来说:“老师,我发现你今天心情挺好,从上课一直面带微笑到下课,老师,您笑得真好看。同学们都说,您每节课都这样该多好。”我一听,不由的停下脚步,问她:“难道我平时上课不笑吗?”她歪着脑袋,慢慢地说:“老师,您要不生气,我就给您说。”这鬼丫头!我摸摸她的头,说:“你今天实话实说,老师不怪你。我也感觉最近有些不大对劲,请你帮老师指点迷津,我会诚心接受你的意见的。”她马上说:“我们发现您上课经常板着脸,看着您严肃的表情,同学们都大气不敢出,偶尔起来回答问题,您还不太满意,所以我们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听完她说的话,我一回想:这节课学生发言非常积极,思维活跃„„

哦,原来老师的情绪感染学生的情绪!我找到感觉了!我要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让我在迷茫中找到问题的根源。放学后,清新如流的空气洗涤着我的大脑,使我思绪万千:学生在课堂上分神是他们的错吗?他们是无辜的。那么长的时间,我竟然很少带着微笑和他们一起上课,再加上我过分“周到”的纠错,挫伤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我僵硬的面孔,苍白的语言,怎么能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室是冰凉的,书本是生硬的,教师是无情的,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被吸引?怎能不走神!学生人虽小,却用心的观察着老师的情绪变化,看来,老师的脸的确是一张晴雨表啊!心理学上也分析,如果人的心理压力过大,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时,他们所学的知识就会被“过滤”掉。相反,当人的心理压力小,学习的效果就好了。

从那以后,我常常微笑着、耐心地听完学生回答,而且及时制止其他同学的嘲笑,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不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因为我越来越体会到: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是每个人的天性,更何况是孩子。一句积极的评价就是鼓舞孩子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孩子建立了信心,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就会越加积极。现在,从学生们渴望上语文课的期望中,从课堂发言积极热烈、争先恐后的活跃气氛中,我得到了满意的答案。每节语文课下来,我总不忍心立即离开教室。因为我总是被孩子们的一句“老师,等一等„„”给拽住脚步。有时候是为个别辅导留下的,有时候是被待批的作业给绊住了,有时候是找某个课堂上有心事而没认真听课的学生谈心,诸如此类。有趣的是,经常被重重包围的我反而乐滋滋地享受着师生之间的这种其乐融融的情景。

情感教育和小学语文教育 篇6

【关键词】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师生关系  教学氛围  教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49-02

1.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1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从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一些老师还扮演着演讲者的角色,热衷于满堂灌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以分数论英雄。还有一些老师整天抱怨学生对语文如何不感兴趣,他们恨铁不成钢,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语文学习也就成了一件头疼的事情。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1.2小学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关系

情感教育和语文教学关系密切,对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学活动中,注重情感教育,积极调动情感教育的激发功能。能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产生对语文的浓厚情趣,从而调动学习的主体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关心。对教学的责任感,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不断提高成绩。

2.情感的概念特征及其意义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同人的意识紧密地联系着。在日常生活中,情绪与情感常被混用,或者看作是同义词。实际上,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绪和情感可以互相传递,情感具有理智性,社会性和易变性,理智性是指人在智力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它是和学生的认识活动,求知欲和对真理的探究相联系的。社会性是指人的情感往往受社会情景的制约。社会环境直接影响人们学习或生活的情绪易变性是指情境很容易使人的情感产生变化。所谓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语文新课程的设计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3.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运用

爱因斯坦说过,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所以情感教育必须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把情感教育运用到教学当中。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呢?

3.1实施情感课堂教学

营造宽松教学氛围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之中,是在语文课程中实现情感态度目标的最主要的环节和过程我们应该承认,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问题必须与语文教学本身相结合。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要点,重点。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也要分析教材中作者和某些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努力体验其中的情感。以便真正把握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这可以说是情感教学中的备课与传统教学中的备课的不同之处,实施愉快教学是通过老师的情绪影响学生爱好的转变。

3.2優化课堂教学教法,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和发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的主阵地在于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适宜,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的传递,小学语文课堂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应注意角色的变换。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从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4.结语

综合以上论述可以发现,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比较紧迫。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新课改的今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情感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形式不拘一格。但无论有多少方法和形式,都必须依靠教师去实行。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对学生满怀深情,学会触景生情和动之以情。把情感教育真正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雪梅.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5(09)

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探究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存在,不足,发展方向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对于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巨大的挑战。本文结合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德育教学开展存在的不足及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发展的新方向这两方面进行研究, 希望对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新时期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德育教学过程是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的关键, 也是对学生基本道德素质进行不断提高的主要教学科目。通过语文德育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身道德观念存在的不足, 从而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行为意识进行有效的引导, 同时达到提高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目的。这一方面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所在, 也是“新课标”教育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更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以上观点论述也能够充分体现出新时期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在。

二、传统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 德育内容与教学实际相脱离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 对于学生德育渗透过程很多教师具有一定的重视程度, 但是在德育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结合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深入思考, 从而使得学生接受德育教育过程显得尤为被动。这样对于广大小学生而言德育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效果, 同时广大学生对于语文课堂开展德育教学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 进而导致学生从内心对德育教学具有一定的排斥感。这就充分说明德育教学内容与语文教学实际相脱离对学生思想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 这一方面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

(二) 德育渗透过程停留在表面

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察, 能够充分体会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思想能够明确, 但是内心的重视程度还只停留在表面, 导致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学内容不足, 深度不够, 没有对学生思想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反而使学生对这种道德说教逐渐厌倦。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过程并不能够将自身的素质进行充分提高, 而对于学生语文教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对于这样的现象, 广大教师还应充分予以重视, 将这样的教学现状进行积极转变。

(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传统思想束缚较为严重

教师传统的教学思想束缚了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过程的发展, 对学生课堂教学中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没有起到推动作用。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决定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向的关键,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应围绕教学内容展开, 德育渗透过程应该在课外进行, 所以课堂教学中很难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德育教学过程, 学生的德育素质并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引, 很难提高。这也是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学工作难以开展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三、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发展新方向

(一) 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有效德育教育活动的前提在于教学内容应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 同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 通过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正确, 什么是错误, 自身的素质应该怎样提高。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给学生树立榜样, 这样的德育引导与渗透过程才更加具有说服力, 而学生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过程中才能够积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使得学生从内心能够接受德育教育。这一过程是保证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活动开展的关键, 同时也是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所在。

(二) 深入研究德育教育发展趋势从而展开深入教育过程

在进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过程中, 教师应对学生内心进行积极观察与总结, 从而对其德育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判断。这样的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同时也会具有相应的“科学性”。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同时对于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形成可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对学生内心的发展特点进行普遍观察, 同时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效划分, 对于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实施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也是保证德育教育活动深入研究以及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三) 转变传统教学思想以及教学观念, 加强德育教育力度

传统教学思想在于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单方面的“灌输”, 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相脱离,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没有将自身的素质进行积极提高, 而教师对学生道德素质以及意志品质没有得到积极引导。从这一方面对其思想进行转变, 在教学中教师之间展开积极的沟通与交流, 将自身的观点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 同时对其思想存在的不足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充, 这是转变语文教师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因素, 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 需要得到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

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需要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积极培养与渗透, 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这一关键学科。教学中应立足于小学学生阶段发展的重要性进行思考, 对其德育教育发展新方向展开不断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光辉.教育应触及学生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思考与尝试[J].基础教育参考, 2007 (9) .

[2]陈梅.拨动语文教学的生命之弦——浅议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3) .

[3]焦苇, 计琳.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上海德育“十一五”改革发展纪实[J].上海教育, 2010 (18) .

[4]李兴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种方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3 (8) .

[5]周波.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8 (4)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浅析 篇8

一、让学生正确认识创新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创造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技巧, 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 只要帮助学生树立创造的信心, 学生就会迸发出极大的激情, 积极投入创造之中。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促使人们去做这种工作 (指科学事业) 的精神状态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谈恋爱的人精神状态相似的: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于深思熟虑的意向和计划, 而是直接来自于激情。 ”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迷恋是激发学生对创造产生追求和兴趣的根本原因, 也是为创造提供动力的源泉, 是创造的真正核心所在。

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去培养学生的信心, 让他们有“我能行”的坚强意念。 教师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启动学生的创造性, 并为他们的创造指明方向。 过去, 我们在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 对非智力因素关注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们要努力克服这一教学上的缺陷, 注重学生自信心和求知欲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顽强意志, 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 以宽广的心胸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创新方法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方法的指导。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同样, 创造也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人类存在的历史长河中, 创造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础和必要条件, 没有创造人类就无法进步, 也无法推动时代的发展, 获取更好的生存条件与生命质量。 创造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精神和物质都高度发展的世界,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发展浪潮中, 如果学生不会创造, 就很难在社会立足, 也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调查研究表明, 如果一个人想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 除了要在专业知识领域具备相当多的知识外, 还要具有灵活的思维, 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创造性的技能。 学生的创造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效果, 二者缺一不可。 创造是学生智力与个性的综合体现, 能够良好地体现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学, 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 多为学生创设一些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学习, 在学习中得到很好的练习, 引导学生发现, 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传统的学习类型主要的区别就是看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由“要我练”到“我要练”的转变,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得轻松, 学得愉快。

为了激励学生的创新思想与创新行为, 笔者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些策略, 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效引导,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有效指导

在进行自主学习时, 教师要将知识的要点告诉学生, 使他们激发思维, 大胆想象。 教师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的思维, 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

首先, 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度, 有的学生学得较好、较快, 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有的学生学得较慢, 学习效果也不太理想, 教师就要对其进行点拨和指导。 如对课内的生字和新词进行学习时, 笔者会给学生留下一点思考的时间, 想一想这个字或词应该怎样学习, 怎样才能记得牢。 有些学生说要预习, 教师讲的时候就能印象深刻;有的学生说要与上下文结合来记等。 笔者抓住有效时机, 对他们的想法进行肯定, 并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方法详细介绍给其他同学。 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 只要学生主动思维, 积极主动地去汲取知识, 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的程度就会随之加深。

(二)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模仿

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描写实物的文章,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寻找相同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模仿, 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自主学习。 如学习《葡萄沟》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到了秋季, 葡萄一大串一大申挂在绿叶底下, 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 五光十色, 美丽极了。 ”这句话, 笔者就在课余时间带学生去了葡萄园, 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对葡萄进行观察。 观察结束后, 笔者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将葡萄成熟的情景描述出来, 并对文章重点句、段进行仿写。 在模仿文章的过程中, 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就变得更加轻松, 他们也积极投入了学习之中。

(二) 为学生创设情境

小学生受年龄影响缺乏自制力, 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主动性入手, 引导学生语文习惯的形成。

例如, 在组织学习《称象》一文时, 笔者一改传统的预习课文的上法, 而是先提出疑问:如何才能把这么大的象称出体重? 要求学生开动脑筋, 设想各种方案, 只要能称出大象的体重即完成任务。 当学生自由想象, 开动脑筋, 全班四十多名学生做出了各不相同的十多种答案, 显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 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 使学生乐学、会学和要学。

又如, 在教学《丑小鸭》这一课时, 先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根据课文的描述画一只丑小鸭,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充, 让学生想象一下丑小鸭还可以是什么样的。 教师接着引导:“假如你是那只丑小鸭, 请你们想一想其他鸭子、小鸟、小朋友会怎样对待它? ”学生争先恐后地表演了对丑小鸭的责骂与侮辱。教师又讲, 你们现在就是丑小鸭, 请你们想象一下它当时会怎么想怎么做的吧, 并将它表演出来。 闻听此言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边说边表演, 教师再适当给予指导, 学生就在这样的气氛中体会到了丑小鸭的伤心,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9

一、课前德育渗透

平时,在每天的语文课开始之前,我会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小材料进行说话训练,如《我的爸爸》《难忘的一件事》等,而且每次我都要点评,不仅给予一些方法指导,更侧重于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再如学生讲成语小故事,我们知道成语不但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哲理。这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极好的教材。因此,学生在讲完成语故事后,我并不是走走过场了事,而是让班里的其他学生说说该成语所讲述的道理或者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得到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像“水滴石穿”“闻鸡起舞”等成语故事告诉学生做事要持之以恒,就会有所成就的道理。有时候我还会让学生对一些简单的社会现象进行讨论,如“一些小贩卖菜缺斤少两”等等,然后趁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启发学生运用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来看待问题。

二、教学中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的媒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文教材中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不是直接表达出来,而是深藏在每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所以,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向学生渗透,使学生既学到了课文知识,又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德育教育。

1. 渗透在剖析词句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剖析和琢磨课文里的重点词句,以找出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例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等词语描写了“父亲”的外貌和神态,我抓住这些词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白“父亲”内心的痛苦与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只想救出儿子的思想情感。霎时一个伟大的父亲形象就展现出来,学生被这种伟大的父爱所折服。由此想到自己的父亲,进而要感恩父母。

2. 渗透在创设情境中。

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真正理解课文,教师一定要创设情境,设计一些有关文章的问题,让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受到德育方面的教育。例如《小英雄雨来》一课,我是这样来启发学生的:“雨来的家乡美在什么地方?文章开头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与文章的主题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创设出一种情境,使学生意识到作者开头这样写是有用意的:雨来英雄气节的形成离不开家乡,离不开祖国,同时与敌人的凶残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3. 渗透在故事情节中。

文章的思想主要通过情节表现出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以及结局,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如《月光曲》,在学生分析了文章的故事情节后,我紧扣核心,逐步诱导,抓住文章的“情”和“景”,和学生一起分析人物的语言、行为动作及心理变化,启发学生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与同情,激发学生从思想上要热爱、关心劳动人民,树立要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

4. 渗透在指导阅读中。

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学生多读一些文字优美、声情并茂的美文佳作,是非常有好处的。这有益于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高尚的道德情操。

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课文时,我意识到这篇文章的语言充满着感情,作者在文中较多地使用了多种句式:感叹句、祈使句、设问句以及反问句等,字里行间洋溢着感激之情,赞美之情、关切之情,体现了中朝两国人民浓厚的友谊。所以,要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感情,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朗读重点句和重点段落,在反复朗读之后,让他们弄清楚志愿军为什么舍不得离开?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使学生在寻求答案之后,能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从文字着手,反复朗读,使学生对文章有所感悟和体会,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想感情得到共同提高,避免把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割裂开来。把语文课当成思想品德课来上,或者把语文课上成文字训练课都是不对的。

三、课后德育渗透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课后生活,对学生做好德育渗透,因为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很重要的。我们经常给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语文课外阅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熏陶。为了发展学生的品格意志特征,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情操,要积极主动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使其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然而,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书籍,我们应该让学生分清良莠,有选择性地让学生去读。我们可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兴趣爱好,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好的读物,可以列出目录,分时间引导学生去选择。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想法设法地激起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并指导他们一些读书的方法,尤其要多评价,多欣赏,鼓励学生积极地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初探 篇10

一、充分利用课堂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 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 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教材中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需要用心灵去同作者对话, 同学生对话, 真正地将德育渗透到课堂的环节之中, 做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1、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比其他学科的特殊优势就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 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它是直观、形象、整体的, 对学生影响深远。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 一方面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 得到情绪体验。这样的课堂, 语文教学与道德渗透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 有所感悟, 感情得到升华。而思想感情的升华, 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 实现了语文能力与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 避免了人为地割裂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在盎然的兴趣中得到了道德与美的陶冶。

2、用伟大的人物形象影响学生。

以人物形象的人格美、品质美, 震撼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詹天佑》这篇课文第三段写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工程师詹天佑不怕帝国主义国家的嘲笑, 敢于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务, 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 不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吗?在引导学生读第三段时, 结合具体内容,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导读第四自然段“勘测线路”时, 引导学生学习詹天佑对工作严肃认真、遇到困难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在导读五、六自然段“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 引导学生领悟詹天佑高超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创举, 进一步感受支配詹天佑行为的强大动力就是对祖国由衷的热爱。最后学习完课文, 组织学生再一次整体感悟课文, 引导学生谈谈从詹天佑身上学到了什么, 这样一来, 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 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课堂收到很好的效果。

3、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

《挑山工》一课, 其中写到一个片段:作者问挑山工为什么会常常跑在他们的前面?又没有什么近道?挑山工说:“我们哪里有近道, 还不是和你们走的一条道?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 是走得快, 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 玩玩闹闹, 总得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 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 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往前走。别看我们慢, 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实际, 谈谈自己的体会, 和挑山工加以比较, 体会这句话的含义。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遇到困难的时候, 是不是不能知难而进, 迎着困难而上, 和挑山工相比, 这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进取精神, 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语文教材中那一篇篇文字精美的文章及一个个鲜明感人的形象, 一颗颗纯洁美好的心灵, 都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教学中我们不但要用道德知识去武装学生的头脑, 还要引导他们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并使之成为良好的习惯。

4、创设情境进行德育熏陶。

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创设出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 激起学生的情绪, 使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写景的文章, 可以配以挂图或利用现代媒体来再现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 先看图或欣赏录像片段, 然后让学生描述其景色。如:《海底世界》这篇课文, 可剪切一段拍摄海底世界的录像, 在了解海底世界前放给学生看, 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认识到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不仅使学生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 而且还激发了学生探索海洋的秘密, 开发海洋宝库的兴趣。

二、利用语文课外活动课渗透德育教育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如: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故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 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如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辩论会等。这些活动形式生动活泼, 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教育, 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平时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学生非常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 但多半是欣赏其有趣、好玩。而不注重观察活动过程, 这时老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的去观察, 发现事物的特点, 就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来, 在写作的过程中同样渗透着德育教育。

语文课德育渗透的最佳境界, 是“不说一字, 尽得风流”。这“不说”, 其实就是情境的熏陶。而语文活动课就在这样的一种和谐的氛围中, 使学生受教育, 这是最佳的德育渗透。

三、教师用言传身教感化学生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教师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 启发学生。教师走进教室, 发现地上有纸屑, 或者拖把倒在地上, 或者黑板擦得很不干净, 你会怎么做?是将学生责骂一通, 还是给学生讲道理, 抑或是用自己的行动给学生树立榜样?那时教师就不会忘记当自己弯腰捡起纸屑时学生惭愧的表情, 不会忘记当教师慢慢把黑板重新擦净时下面的鸦雀无声。教师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该怎么做, 用行动将德育的种子播洒到他们的心田。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 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 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成为学生的镜子。

语文教学中, 就是要这样将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的角角落落, 力争在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中自然地完成德育。德育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风雨兼程、同舟共济, 就可以使德育之花在语文课堂上自然盛开, 处处绽放。

摘要:本文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净化学生的心灵,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培养其良好的品德修养, 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 篇11

一、小学语文课堂渗透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内容选择存在随意性,脱离社会现实。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得天独厚,有其优越性。因为文以载道,入选教材中的画面和文本,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闪耀着沁人心脾的育人光芒。

其次,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生硬简单,流于形式。在把握教材中德育内容的同时,还要选好渗透德育的方法,这是能否有效实施课程德育的关键。德育教育应注意因文而异,选择适当的方法,才能增强说服力,使学生易于接受,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

最后,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评价滞后,缺乏制约机制。尽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已经贯彻了很长时间,但仍有部分教师并不清楚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德育要求,没有做到心中有数,更没有起到对语文教师落实德育渗透的督促和指导作用。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通过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好渗透点,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

1.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并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同时教给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它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2.紧扣题眼,整体感知,在题眼的突破中渗透德育教育。 题眼蕴含着文章的思想内容、感情色彩。紧扣题眼,整体感知,在关键字眼的突破上渗透德育是很好的时机。在六年级上册中的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诗中,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我在课堂教学中问学生:我们骄傲、自豪的是什么?——化作者的心声为自己的心声;我们奋发、开拓什么?——激发学生建设祖国之情。而在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仿照诗歌2~4节,也来赞一赞我们的祖国。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我们爱你——北京故宫的古老辉煌、西安兵马俑的惟妙惟肖、苏州园林的优雅别致、敦煌莫高窟的精妙绝伦。有的学生写道:我们爱你——东北虎的威猛强悍、大熊猫的憨态可掬、金丝猴的敏捷灵活、金孔雀的绚丽优雅。让学生从课堂练笔中,学会真实抒发自己的感情。我认为像这样在一篇文章学习的开始,突破题眼,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产生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感,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对下一步的在学习中有机地渗透德育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在语文讲读课文中,德育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没有离开语言文字的思想内容,也没有缺乏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所以,小学语文教材选了大量文质兼美、思想性较强的文章。这些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各种具体形象,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反映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要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启发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遣词造句的。通过这一手段,让学生感知课文的具体情节,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让活生生的形象深刻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4.在作文中渗透德育教育。写作教学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写日记是课外写作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我要求学生写日记,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真话,说心里话,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督促自己上进,劝人改过,从而向善爱美。课内写作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人品与文品的关系。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产生创作的冲动,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在锻炼了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关心了解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发掘其优点,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帮助,真正让德育伴随着写作的全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探索 篇12

一、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每堂语文课都掺杂着思想道德的教育,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对于广大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优良品质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应该以课本为依托注重德育的渗透, 以个人修养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达到“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的效果。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多彩, 由于生活年代的不同, 不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现实。因此, 每篇课文包含的思想教育未呈现出系统性, 各个单元和上下篇之间也未表现出必然的联系, 使得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分散性。而对于广大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要从全面考虑, 因此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在宏观把握各套教材思想精髓的基础上, 应该从各个角度分别阐述每篇课文的思想主旨, 发挥每篇课文的教育功能。

为了考察以现阶段语文教学方法为背景的小学生的德育现状, 笔者深入到我校3-6年级进行了有关小学生德育现状的问卷调查, 其调查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带给广大青少年一系列思想上的冲击, 随之而来的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 如以自我为中心, 以享乐为追求, 意志力薄弱, 责任感不强, 心理素质差等。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而不是与生俱来就这样的。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 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 发掘作者思想的精髓,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 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修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对学生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结合课文中的内容抒发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在感情上引起学生的共鸣。不但要让学生倾听到老师的心声, 而且要感受到老师的深情, 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利用好课文去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 在道德的海洋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此外, 对于小学生的教育要从实际出发, 不要纸上谈兵。对于课堂上延伸的例子要做到真实可靠, 不随意捏造。

对于留守儿童, 语文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其性感上的教育, 打开这部分儿童的心扉。不论学习好坏, 都一视同仁的平等对待, 付出时间和耐心。此外,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开放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语文教师不再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也”, 而是深入到学生之中, 参与到学生的互动中去, 让学生敢于敞开心扉争论问题, 为师者做到以理服人, 以德服人。

二、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云:“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形象直观, 性格鲜明的正面人物对学生的情感进行熏陶。正面人物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学生们在学习他们的同时自身修养无形的得到了提高。

由于小学生还处在心理发育初期, 情感十分细腻而经受不了任何的打击, 因此语文教师在加强授课技巧性的同时还要进行全身心的情感投入, 让学生感同身受。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老师只有深情投入自己的情感才能换来学生的共鸣, 消除师生之间的抵触心理, , 使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断得到融洽。语文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时候, 要注意长期坚持, 一点一滴的积累。利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陶冶学生的情操, 做好每一堂课的教案, 利用投影仪, 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改革, 经过我们语文教研室所有老师的不断探索, 加强了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的教育, 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三年级的留守儿童更加有礼貌了, 四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上升了, 打架骂人的现象消失了, 学校领导对教改后所取得的成果都感到十分满意。

结语: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员, 我做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树立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语文及各年级教学过程中, 应使小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及思想品德教育, 逐步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不但要注重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而且要与思想品德的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小学生不但能够获得书本上的知识, 而且在思想上也能得到很大的启迪, 在道德的海洋里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

摘要:小学语文看似是一门学习语言的学科, 但是关于人文性的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培养, 而且要注重学生品德方面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是树立广大青少年儿童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的摇篮, 是让教育教学无限延伸的肥沃土地。本文结合了笔者的教学实践与当代青少年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如何更好地将德育融入到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进行了深入探索。

上一篇:形式范围和内容下一篇:定位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