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与语文教学

2024-09-30

小学德育与语文教学(共12篇)

小学德育与语文教学 篇1

语文学科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学科改革使得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有了新契机。课堂管理模式的改革, 是教学模式改革中永恒的话题。梁启超的语文教育现代化思想理论就强调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语文课堂中, 使师生间获得灵魂的交鸣, 在潜移默化的形成和发展中, 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提升。

一方面, 语文学科是一门包含着感情的学科, 通过文字对学生的身心和道德进行熏陶及培养, 也正是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将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语文教育思想内涵。另一方面, 在实施实践教学时, 只有将心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 才能实现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关注, 才能对他们的成长真正有所帮助。下面本文就基于这两点, 对小学语文的现代化教育发展进行探索。

一、融入德育教育, 领悟语文教育的思想内涵

1.以尊重学生为基础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 要体现出德育教育, 那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叛逆或是“扮熟”等现象, 就不能过分严厉地去指责, 而是要理解。用讽刺、挖苦的方式去教训学生, 会更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甚至伤害。因而, 教师在语文课上要结合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和心理因素, 因材施教, 对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德育教导方式。当然, 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教师不能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或性格特点来评判他们, 要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尊重和理解都是相互的, 对塑造学生的人格有积极的影响, 要为学生树立榜样, 使他们也能学会如何去尊重、理解他人。

2.“爱”与“严”并施

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出发, 在民主的基础上对他们实行严格管理的措施, 会更利于德育管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调控能力, 他们也是认识的主体, 因此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前提下, 对他们施加一些强化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制能力。要做到严格管理, 首先要求学生必须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行动的准则, 加强对学生思想德育意识的培养, 这对学生的成长甚至以后的人生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结合心理教育, 实现语文教育本质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梁启超曾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在讲课时, 教师经巧妙设计, 向学生讲述生命力量的伟大, 充分激发他们由内而外的写作热情, 最终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课程的重要性。

1.建立适度的惩戒与奖赏机制

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和适度的赞扬, 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和归属感。而适度的刺激和留有余地的批评, 也能很好地激励学生。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 一些学生积极提问发言, 但另一些学生则莫不做声, 为了改善这种局面, 教师应该做出适度的表扬和及时的批评指正, 并让他们写学后感, 对课堂内容做出反馈, 从心理上接受课堂。作文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传达初中生情感的粮仓。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作文的反馈, 实现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实施心理教育, 并有效地促进语文学习。

2.个体化心理辅导方略

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 可以通过私人化的信息交流, 架起沟通的桥梁。比如, 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 可互相交换日记, 借用这种形式进行心理咨询, 开导学生走出负面情绪。再比如以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的事迹, 来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格。单独的心理辅导,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需求和发展的对策, 关注青春期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 充分认识学生, 解决学生的困难。在心理交谈中, 鼓励学生要自信, 倾听他们的心声, 提供和创造条件及时解决他们的困惑。要特别注意的是, 对一些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 以及沉迷于网络和早恋的儿童实施关爱时, 要从心理上关注他们成长, 以爱心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

3.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

近年来, 虽然实施了新课改, 但是在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联互动方面, 受到一些环境条件的制约, 改革结果都与原先的心理教育准则相背离。语文课上, 看似轻松活跃的氛围中, 仍然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将注意力投向了别处, 能动性降低, 学习的专注力和能力也就受到了干扰。而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 是在语文课原有教育计划和目标的基础上, 形成的一种创新性课程改革方略, 以实践性的语文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具体而言, 它以活动、教材资源、竞争方略、合作竞争、抗压能力、绩效评估几方面为流程展开, 以语文项目教材为基准, 让学生自主授课, 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

4.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

语文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了解他们心灵深处的渴求, 将“为人师表”的光辉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将自身经历讲述给学生, 并及时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处理问题, 比如以自身童年印记和上学时代的心理事件为例, 和学生交流经验, 交换人生感悟, 谈谈各自的理想, 谈谈语文学习的意义和人生规划, 最终实现和学生精神领域的共鸣, 从而让学生们重新审视自己现在的生活, 树立正确的意识, 从心理上认同和接受老师的教学成果, 学习老师的优秀精神和品质, 由内在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素养。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学科中融入德育教育, 才能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语文教育的思想内涵;在教学实践中, 将心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 才能实现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关注。梁启超的语文教学现代思想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价值观的培养, 使语文教育的真正意义得到充分的体现。

小学德育与语文教学 篇2

小学音乐教学与德育渗透

河南省许昌市许昌县将官池镇梨园小学 刘晓芬

河南省许昌市许昌县将官池镇十里铺小学 张丽娜 王桂霞

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德育内涵。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特点是: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既有内容广泛的政治、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又有严格的节奏、听音、视唱、发声、演奏等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最佳途径。正如列宁指出:“音乐是对人民进行教育的有力工

具。”

一、在教学准备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的准备关键在对教材的分析,教师应当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在我们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有的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如:《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国旗国旗真美丽》、《小乌鸦爱妈妈》等。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作好教具、课件等其他的教学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国旗国旗真美丽》欣赏教学中,我就准备了一面五星红旗放在新课的引入阶段进行展示,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看照片,同学们既有听觉又有视觉的感受,对他们更深切理解歌曲的情绪给予很好的帮助。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一节优质课中,教学过程是精粹,在此环节中体现德育教育最忌空洞说教,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原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指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作为教师就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把情感做为主线来贯穿整节课。同时音乐教师还应该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音乐学习习惯。

三、在音乐感受中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音乐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

节奏、优美的旋律、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

四、在学习评价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以往音乐课的学习评价中,教师往往让几个学生组成一组选唱一首歌曲,打上一个等级草草了事。这样不仅没有起到综合评价作用,更重要的是严重淡化了学习评价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音乐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都是我们评价应包含的内容或要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对美的追求。例如:我在一次期末考核中,加入了父母评价一栏,让学生把《洗手绢》回家唱给父母听,还可以根据自己家的

实际情况创编歌词,表演给家长看,家长给出简要的评价。第二天看到家长们的评价时,让我大感意外。“她长大了,懂事了!”“我的宝贝儿子也会做事了!”一句句真挚的话语,不正是我们德育教育的最好结果吗?

五、在教学手段中渗透德育教育

将音乐与文化融合起来,把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音乐与历史、地理、体育的关系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来讲,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中低年级同学的喜爱。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够“当众、自信、有表情地歌唱和表现”。学生在自由表现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了自信与勇气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新颖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养成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六、在音乐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音乐游戏时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它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音乐能力,也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优秀品质。如以班级、小组等为单位的游戏,需要学生的协作精神;而一些需要克服一定困难的游戏,有利于学生毅力的训练。

歌表演、律动特别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如教学《我爱雪莲花》,将具有新疆舞特点的律动交给学生,《彝家娃娃真幸福》的歌表演有彝族风味,《金孔雀轻轻跳》是美丽的傣家舞。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不仅清楚认识中国的多个民族,也加深了对民族音也的理解和热爱。

七、教师以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为培养跨世纪的接班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需要树立教书育人的意识,在本职岗位上,落实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 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教师应当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有献身教育事业的伟大理想,以为人师表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培养高尚的情操,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教学工作。课堂上,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生动形象,歌唱充满激情,琴声优美动听,所有这些,都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感化作用,使学生不仅通过间接的教材内容,更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得到直接的德育教育。

总之,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音乐课深入挖

浅谈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有机整合

一、为什么要把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整合

为什么要把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呢?在当今社会形势下,很多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随便乱发脾气、有错误不肯承认。在这种情况下,亟须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所以,无论是哪一科目的教学,教师都应该与德育进行整合,语文亦是如此;此外,很多学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只重视文化课的教学,如果再不能把德育与文化课教学进行整合,那么学生的思想道德很容易出现偏差。因此从这两点来看,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把德育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

二、如何把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整合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把德育与语文进行整合呢?可以参照以下几点:

1.在课文的教学中渗透德育

众所周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对学生道德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让学生把课文的主旨记住,把其中的生字认会,并不关心其中的德育成分。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进行课文讲授的时候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趁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例如,在进行《狐狸与乌鸦》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要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这样设计问题“大家知道为什么乌鸦嘴里的肉会被狐狸吃掉吗?这告诉我们什么做人的道理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清楚地认识自己呢?”教师设计这一系列的问题来让学生回答,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回答完这几个问题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再进行引导与启发,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这比课本知识的教学要重要得多。

2.在教学方法中渗透德育的元素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很重要,它关系到课堂的效率与教学的氛围。但是如何在教学方法中渗透德育呢?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它通过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来获取知识,在这个教学方式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自己很难完成的任务和别人一起就能很容易地解决呢?是因为别人比自己优秀很多吗?并不是,是因为团结的力量,从这个方面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精神;其次自主学习模式也是新课程实施之后经常用到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从这个点来引导学生“为什么提倡让大家自己学习而不是让教师把所有的知识都告诉你们呢,这是因为别人给的终究不是自己的,只有自己领悟出来的东西才能更长久,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独立,不要什么事都让父母替你做,这样并不能锻炼你们的能力。”教师从这一方面引导学生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无论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何种教学方式,都可以从中渗透对学生的德育,只要教师肯发现,德育处处存在于语文教学中。

3.从课堂活动中渗透德育

自从新课改实施之后,要求教师采取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从此语文课堂上的各种活动也多了起来。例如,在进行《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毛主席带领红军做好事的资料,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现在处于一个和平、富裕的社会,学生从小都在蜜罐里长大,没有吃过什么苦,教师把这些当年的资料播放给学生,让学生看看当时是多么艰苦的环境,红军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一步步建立新中国的。通过这种形式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学生不要遇到一点挫折就觉得自己很倒霉、就要放弃,要学习红军的精神,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现在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苦,所以也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通过这种教学形式也能让学生懂得珍惜,是德育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的体现。

4.从教学评价中渗透德育

评价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语文评价过程都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不算公平,也打击了很多学生的信心,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更加提倡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渗透德育,引导学生用让人可以接受的语言来对别人进行评价,不能一味地“奉承”,也不能一味地批评,让学生明白在我们的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德育的渗透。如何把德育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也成为很多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以上仅是個人在教学中的一点总结与思考,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也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越来越有效果,实现普及化、素质化。

参考文献:

[1]潘焕琪.浅谈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新课程学习(中),2009.

[2]潘晓静.浅论小学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整合[J].祖国(建设版),2013.

德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 篇4

德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要处理好“双基”教学和德育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 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明确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绝非单纯是为了获得相应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接收数学精神和思想方法, 将其内化成自己的智慧, 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情操修养得到陶冶, 并把它们迁移到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德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突破和完善, 一定不要喧宾夺主一味地追求德育, 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接收能力, 从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到课内教学的潜移默化、有机渗透, 达到数学教育与德育相得益彰, 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

二、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 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

古人云:“其身正, 不令则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德育教育既是晓之一理, 动之一情, 见之一行的过程, 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言谈举止学生都在细心观察, 有意无意地加以仿效。课堂教学中, 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不仅语言简洁、书写规范、板书整洁, 耐心细致地辅导“学困生”, 更要通过创设情境,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师生的情感融入到认知活动中, 使学生在一个愉悦、平等、宽松的环境中学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里最活跃、最现实的部分, 许多科学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 就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 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而且在这种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 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还能扩散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能力。例如学了容积单位后, 我给学生提供了如下练习题:小红每天喝牛奶200 () , 喝饮料300 () , 喝水2 () , 体育课上流汗5 () , 他全家每月大约用水5000 () 。这样的练习既是对课本的一种补充, 又使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 激发其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利用数学学科特点,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学知识、方法以及它们的来源和发展, 都充满辩证因素,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具体分析、理解、悟化, 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指导, 以数学知识作为载体, 恰当揭示数学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培养学生初步的世界观。

1、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把数、形、式和应用题从实践中引入, 创设情境, 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通过摆、画、量、算等多方面感官体验, 形成表像, 逐步建立数学概念。

2、渗透运动变化的观点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克服孤立静止的教学模式, 将学生组织在动态的教学活动中,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 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认识到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树立起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方法。

五、组织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 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教育。

适当开展一些数学主题活动, 使德育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结合。如在学过统计后, 设计一节“白色污染”的实践活动课。活动之前先组织学生观看一组资料片, 谈谈观后感, 然后分小组统计本组、本班一周内扔塑料袋的个数和平均每人每天扔塑料袋的个数。然后设置情境让学生计算出全校学生照这个速度扔塑料袋, 多长时间我们的校园将会被铺满。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计算、分析、讨论中, 大量的数据给学生内心以强烈震撼, 每位学生都发自内心地表示:“从我做起, 一定要杜绝白色污染!”学生不仅提高了能力, 明白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又唤醒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还可以组织“我是小小交通员”的数学调查和访问活动, 让学生到交通路口测量不同时间段车流量, 访问交警, 把测量和调查数据进行归纳整理, 动手制作统计图等。活动中学生智力得到了发展, 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也得到了锻炼, 真正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教育。

总之,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 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 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 德育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结合的根本目的在于, 使教学能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觉悟, 树立教师的“人格形象”, 以道德人格去影响儿童人格, 以自己的热爱去浇灌儿童的热爱, 热情、坦诚、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

摘要:德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要处理好“双基”教学和德育的关系, 明确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 是通过学习接收数学精神和思想方法, 将其内化成自己的智慧, 使情操修养得到陶冶, 并把它们迁移到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应注意德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和完善, 一定不要喧宾夺主一味地追求德育, 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接收能力, 从平时生活到课内教学的潜移默化、有机渗透, 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

小学德育与语文教学 篇5

【摘要】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元素,注重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图形与几何”教学要以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基本载体,注重学生在思想、精神、修养各方面的陶冶与提升。数学教师应提升自身修养,潜心挖掘“图形与几何”中的德育元素,根据教学实际,发挥数学教育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 图形与几何 德育元素 教学渗透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元素,注重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一、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德育元素

在小学阶段的“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中,德育素材十分丰富。只有善于挖掘合理利用“图形与几何”中的德育价值才能充分体现。

1.提升美学修养

数学本身是美丽的。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说:“不够美丽的数学在世界上是没有长久容身之处的。”几何美则是数学美中最基础的。大干世界的每一样东西即便再复杂,其结构也都离不开最基本的几何构成,把它们还原成最初的形态,也许会是简单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多边形……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图形的性质、变换,让学生感受几何的美,激发学生对数学美的感悟,如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菱形、三角形等的关系等。又如在平移、旋转、轴对称图形这一章节时,可以组织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通过平移、旋转图形设计美丽图案等。另外,几何图形的解题思路通常有多种,学生可以进行比较探究和优化,从而感受几何的内在美。

2.培养科学精神

数学是美丽的,更是科学严谨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数学课程应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这一点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认?R图形”这一方面内容中,在学生依次探索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由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逐步推导出三角形、梯形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总结这些平面图形之间关系,以形成更为本质的认识。由具体实物到简单图形,再到理解图形几何的实质,整个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体会数学的科学性。

3.感悟数学思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的理解,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图形与几何”部分教学中,主要体现了类比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建模思想等。

例如,简单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比较与联系,渗透了类比、转化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则体现在角的分类、三角形的分类等。再如,在计算1/2+1/4+1/8+1/16=时,需要借助图形,将抽象的分数概念用正方形或长方形表达出来,再进行计算。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中德育元素的教学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德育与数学的契合点,在传授学生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维方法的同时,加强德育渗透,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丰富学生心灵,完善学生人格。

1.言传身教,提升专业素养,发扬人格魅力

“教书育人”,育人大于教书;“言传身教”,身教优于言传。教师本身要具备良好的美学修养、严谨的科学精神、灵活的数学思维,才能在课堂上、在师生交往中,通过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作为数学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补充数学专业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知识;应当热爱教育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应当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如着装朴素大方、教学语言严谨简洁、教学思路清晰明了、工作有条不紊等。这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完善学生个性、塑造学生人格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2.潜心钻研,挖掘德育元素,适时德育指导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科学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图形与几何”这部分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教材中德育元素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元素,从而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德育方面的指导。

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可以联系刘徽“以盈补虚”的思想、祖冲之反复演算得到圆周率近似值的故事,让学生学习数学家的锐意进取、不断求真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再如,平面图形各有特征又都存在一定的联系,适时让学生比较和探索有关知识,可以逐步让学生树立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且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3.细节着手,结合教学实际,循序渐进渗透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适时渗透,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与道德品质、科学精神相结合。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特点,还应把德育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图形与几何”与生活的联系,设计课外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其认知结构、知识水平也不同,德育的侧重点也不同。例如,低年级学生在学习“图形与几何”方面知识时,应重点关注形象生活与抽象图形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抽象思维。指导高年级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时应更多关注类比、推理、转化等数学思想的理解与应用。

让小学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同行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德育教育;内容方法;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88-01

德育就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的过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将思想教育局限在课本中有限的知识,要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要求相结合,通过对德育素材的合理利用,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提高思想上的觉悟。

一、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思想教育

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仅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将思想教育贯穿其中。身为教师,我们要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利用书中每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来加强学生的道德观念,使他们能够明辨是非,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处理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比如说,教材中有的章节就是对一些简单问候语、对话(Hello,Good morning,How are you,Thank you等)的学习,我们可以采用通过两名同学间的对话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也可以通过小故事或者笑话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问候语的重要性。这种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还有助于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完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与思想水平的统一发展

要想使得学生能够在英语教学中,既能掌握语法知识又能得到思想上的教育,就需要建立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要求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对教学方法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发展,实现与思想教育的统一,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增强思想教育水平。

1、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思想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知识与思想教育的相互统一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创设不同的情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加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比如说,对于小学生的英语教育,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发展特点,因此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采用做游戏的方法来积极引导他们,还可以采用播放电影或者音乐的形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甚至可以让一些英语基础好点的学生参与英语的对话表演,让学生在练习英语、提升英语能力的同时,从内容中渗透一些游戏的规则、交谈的礼仪等。这种方法可以既消除了他们的紧张情绪,带动了课堂的氛围,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地环境中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同时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2、通过对教材深刻解读来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学生对英语教材涉及到到文化背景、风土人情或者生活方式往往带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此我们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学生来掌握对这些问题的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水平,对英语成绩的提高也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德育教学中对老师的要求

在学校中,老师的个人品德修养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这就要求老师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以好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去感染学生。要明确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体,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个体,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1、要主动与学生做朋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就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他们的圈子中去,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消除师生隔阂,真正的成为他们的朋友。在小学的英语教学中,我落实了这一点,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受教对象是小学学生,他们是单纯可爱的个体,因此我们要保持一颗童心,能够学会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德育人,才会起到显著地效果。第二,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英语作为一种外国的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设计一些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引起共鸣使他们寓教于乐。在对单词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增设一些趣味活动增加学习乐趣,带动他们活跃起来并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要鼓励学生多用英语沟通,多给他们创造观看视频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加强与其他同学的沟通交流能力等等;在课上我们要用饱满的热情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丰富的表情或者扩张的动作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要留意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于活跃的孩子我们要积极引导他们去感染周围的同学; 对于内向的学生,我们要多鼓励他们发言,并给予充分的肯定,确保每一个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中来。在课下,我们要做到当堂作业当堂消化,对有错误的学生积极进行讲解和订正,表现好的可以给予奖励。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交流,成为他们生活的朋友,学习上的指导者,行为思想上的领头人。

2、根据发展新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对教师自身而言,除了通过与其他老师的分享获得经验外,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地完善教学。要善于利用科技手段辅助教学,同时也要根据教学规划和学生的反馈不断修缮教学方法。要严格要求自己,注重思想品德上修养,真正的落实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同行。

参考文献:

[1] 蒋晓芬.浅谈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小学英语教学中[J];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29期

小学德育教学的几点尝试与探索 篇7

一、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忽略学生的真实水平和教学实际情况,在确定目标和制定教学方案的时候标准过高、目标较大、内容覆盖面全,这样一来,势必会影响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收效甚微。其实,“小、实、 近”才是我们开展德育工作应该坚持的准则。“小”就是指教学目标要小,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确保通过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保证其有效性; “实”就是要扎实、充实、丰实、真实,一定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将目标控制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使教学教得实在、学生也学得实在,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另外,教学的“实”还体现在实践活动上面,实践证明,只有积极愉悦的教学氛围才能形成深刻长久的记忆,让学生明悟、 感性,主动接纳教育,使教育效果最大化,确保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二、加强学生认知的情意性

俗话说得好: “通情才能达理”,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补充,用鲜活的生活素材,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辨,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灵活采用听歌曲、讲故事、播放影片、看动画或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深入领会道德准则,形成学生积极的道德认知。例如,在教学《公共场所拒绝危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入这样一个实例: 一位小朋友在公园中玩耍,一会儿跳上长椅,一会儿在草坪上奔跑,周围的人都惊讶的看着他。此时提出问题: “为了保证小朋友的安全,应该怎么做?”经过学生短暂的讨论和交流,他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设置安全标志或采取安全措施,以引起人们对危险因素的关注,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不断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增强学生认知的情意性。

三、培养观察生活良好习惯

小学德育是一门以生活为基础的教育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社会的观察,以及对生活的观察,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验,使他们通过细致有效的观察,进一步拓展生活体验、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观察行为带有明显的年龄特征,总是伴随着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容易与现实生活相脱节; 而中高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则能越来越多的观察到生活中的细节问题,因此,在教学德育内容时要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以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细节开始,学生本身的年龄特征容易导致他们忽视生活中的细节部分,而这种细节才是真正有效实施德育教育的“渗透点”,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生活细节进行观察,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对生活进行观察,并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丰富学生观察社会和生活的视角,例如,在教学《秋天在哪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自己身边的细节感受天气的变化: 树叶变黄了、天气变凉了、农民伯伯开始忙碌了,等等。 这样一来,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对课文的感触和感悟,也丰富了他们的思想情感,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使他们在观察与发现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丰富实践活动实现德育

把学生局限于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反而不如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多经历,多体验,才能真正心领神会,进而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优秀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在行动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发展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德育其实就是一种实践教育,完整有效的德育需要实践的支持,我们在课堂教学以外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考察、走访调查等综合实践性强的户外活动,将教育延伸到生活当中,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在学习《花草树木点头笑》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 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家附近和上学路上的花草树木,可以通过查资料或询问他人的方式了解这些植物的名称以及它们的特征,最后将自己的调查结果以报告的形式交给老师,如果课时充裕,教师还可以亲自带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园或社区去进行实地调查, 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一边给学生丰富花草知识,一边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比如乱扔垃圾、在植物上随意刻字,随意采摘花朵等,给学生说明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危害,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加以改正,在以后的生活中做到爱护植物,保护环境,为生活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参与到绿化环境的活动中来。其次,为了增强学生环保意识,让学生将意识落实到行动上,教师可鼓励让学生在课下做一件绿化环境的事,事情可大可小,重在实践参与,比如为家里的花浇一次水,在小区草地上立一块标志语,这样一来,就可以将德育教育延伸到课外,让思想品德的培养不再是一句空话,让学生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小学德育与语文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德育,现状,对策

在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中, 德育的渗透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对于学生行为习惯与思维体系形成的一种培养, 透过德育的辅助也能够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给予推进。教师应当做好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 让德育能够更有效的在体育课堂中得以渗透。

一、游戏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游戏教学是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 游戏的形式也非常符合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接受习惯与兴趣点。在过往的游戏教学中, 教师对于游戏的展开, 尤其是在游戏教学中渗透德育往往都做得较为欠缺, 游戏课程除了让学生们开心的玩了一次, 教学意义并没有很充分的得以发挥。教师要有意识的在这个层面上做出改善, 要让学生们在玩的同时也有更多思考与收获, 能够在游戏中规范自己的行为, 塑造自己的思维, 这些都是德育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当对于游戏课程有更加合理的组织与设计, 特别是在游戏展开的过程中要对整个游戏有很好的把控,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在游戏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组织学生进行四角传球游戏时, 很多学生都学得非常认真, 并且熟练地掌握了相关的方法与技巧技能。但是, 也有个别学生在游戏中对动作掌握不到位, 从而出现传接球失误等问题。当个别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时, 教师并不应该立刻终止游戏, 这是对于其他学生积极性的一种保护。教师可以对这些技法掌握不到位的学生进行指点与帮助, 并且多给他们做几次示范, 直到学生基本掌握为止。这是一种很好的德育渗透方式, 教师的行为不仅让班上同学意识到有必要在集体游戏中帮助那些对于游戏技能掌握不够好的同学, 同时, 这也是对于学生集体意识的一种培养。这些素养的具备不仅会在学生今后的体育课程的学习中发挥很积极的作用, 这也是对于学生性格培养以及行为习惯的一种塑造。这些都是德育可以发挥的积极效用。

二、竞技体育项目中的渗透德育

竞技体育项目是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 这部分训练项目也能够对于学生的体能以及意志展开非常好的锻炼。正是基于竞技体育项目的这些显著特征, 这使得其能够很好的成为德育渗透的平台。然而, 在许多竞技体育项目的展开过程中, 教师都会过分注重对于学生体能以及身体素质的各种训练, 德育的渗透往往被忽略。这同样是很有必要改善的一个问题。竞技体育项目是非常好的教学素材, 不仅能够全面训练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有效的引导与启发, 同样能够非常好的让德育得以渗透。教师要善于利用竞技体育项目的这种特征, 在这类课程的展开中更好的渗透德育。

例如, 在进行迎面接力跑竞赛游戏时, 有的同学在比赛中跑得比较慢, 有的因为交接棒不到位而出现交接棒传递失误的问题。这时, 难免有些同学会埋怨、指责等,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该一分为二地进行针对性地教育。对于心存抱怨的同学也应该一定程度予以理解, 一方面充分肯定他们拥有集体荣誉感是正确的, 另一方面, 也应该指出他们指责、埋怨别人是一种不对的行为。对于跑得慢或出现交接棒失误的同学, 很有必要委婉地让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鼓励他们勇于承担责任, 同时, 也要激励他们树立信心, 确信自己能够改正不足, 做得更好。这是一种很好的德育渗透形式, 有针对性的展开对于学生的德育也能够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传统观念中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的认识往往十分片面, 觉得体育课程就是训练学生的体能以及身体素质。体育课程中同样肩负着锻炼学生的心智与思想的教学责任, 这部分内容往往更有意义。教师要更好的在竞技体育项目中渗透德育, 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将会很有帮助。

三、细节中渗透德育

德育同样能够渗透在许多教学细节中, 然而, 这一点却通常被教师们忽略。细节决定成败, 这一点不无道理。从小就培养学生的细节意识, 并且通过有效的教育与引导让学生们将细节做得更好, 通过长期的积累, 往往能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小学体育课程的展开中有许多值得教师们注意的小细节, 处理这些细节问题同样是德育渗透的平台。教师要对于学生有更多观察留意, 要有意识的在细节中渗透德育。

体育课程的展开中有许多值得留意的细节, 其中都可以一定程度渗透德育。例如, 教师在组织学生拿木马、体操垫等器材时, 应当要求学生不能随便的拖拉;在领篮球时, 要求学生不可用脚踢或是不能随便乱扔等。当发现学生存在不爱护体育器材的现象时, 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同时, 应该要求学生及时进行改善。对于爱护公物做得好、或热心进行体育器材领取或回收的学生应该予以充分地肯定和表扬, 让学生服务集体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通过这种做法, 不仅有利于体育器材的保护, 也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这些都是德育的渗透的直观体现。教师要对于教学中的各种细节有更多的关注, 并且抓住一切可以渗透德育的机会, 这样才能够让体育课程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

小学德育与语文教学 篇9

一、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 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提供理论基础

古人云:“教, 上所施, 下所效也。”肖川博士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说:“假如一个人在他的学生时代曾经遇到过一个好老师, 那么, 他即使坏, 也一定有限;相反, 假如一个人在他的学生时代不曾遇到过一个好老师, 那他的存在对于社会就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危险。”可见,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建塑。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是全面提升学生思想品德和健全学生人格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强调, 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要“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是每一位教师应当思考和实践的任务。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树立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和发展观。当前, 各种新观念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小学数学教学, 特别是教学中民主化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对传统教学观念提出了严重挑战。我认为, 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应该做到:

1. 教师要努力学习《新数学课程标准》及各种教育教学新理念, 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过程。

2. 明确角色责任、履行角色义务, 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感。

新时代人的标准不应是一个循规蹈矩, 只会管自己, 不会管他人的人, 而是既会学习、又会劳动;既会生活, 又会健美;既会批判继承, 又会开拓创新;既能受人管, 又能管他人的全能性人才。因而, 我们的是汗水, 换来的是学生们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小角色的训练活动做到人人有事干, 事事有人干, 形成人人为集体, 集体为人人的良好风气, 达到“课内出人才, 课外出天才”的好效果。

3. 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和改进。

一方面让他们在反思中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进一步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反思中让他们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并据此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进自己的学习, 从而更好地实现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4. 教师应努力成为小学数学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启发

者, 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帮助他们更好地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二、转变教师角色,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为让学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供良好的氛围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古至今教师所扮演的单纯的角色。可现行《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理念的提出, 大大改变了以往存在的“老师讲学生听, 老师问学生答, 老师出题学生做题”的被动学习局面, 实现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转变。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的指导下, 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 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自己角色的转换, 尽量做到从原来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从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从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三、把德育功能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

改革课堂结构, 营造良好的情境。抓好小学各学科的课程建设。结合各学科专业培养目标, 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目标纳入课程之中, 学校的教学计划应对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有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安排, 并切实落到学科教学的备、教、批、辅、考、评的各个具体环节上。在学科和各教学环节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必须针对学生实际, 贵在加强常规管理, 在学科和各教学环节中, 必须针对学生实际, 贵在落实, 重在实效。再次, 学校要制订各教学环节渗透德育工作的具体管理办法, 加强对渗透的检查, 督促和评价, 建立奖惩机制, 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为了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心, 了解外部世界, 老师要重视学生读书的方法指导, 在读书的过程中, 把自己遇到的好词、佳句、精彩对联、名人名言、歇后语、俏皮话、小幽默、成语、谚语等摘录下来。同时还指导学生收看有益的电视节目, 特别是收看新闻联播时要求学生记录每次新闻的1—3条主要内容。总之,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主阵地, 课外是学生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只有立足课内, 放眼课外, 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四、以人为本, 因势利导, 营造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 引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谐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 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有教育家这样说: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老师心灵世界的加温, 课本知识传授得越多, 你的学生越冷漠越无知。可见在教学中, 教师只要灵活地处理教材, 顺情而教, 应势而导, 及时调整教、导过程, 使教学顺情应势, 顺应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之势, 顺应学生的探究欲望之势, 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之势, 就能引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谐发展。

小学德育与语文教学 篇10

一、知情意行, 在以生为本中培养道德意志

陶行知先生说过:“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 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 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他认为只有道德的认知, 没有道德情感教育、道德意志磨炼, 是不完善的德育。 信念与行动的统一, 需要学生将对书本上的道德认识在内化过后付诸于行动, 才能在“ 知情意行”中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以《 抄袭害了谁》 一课为例, 我先以书本P31 - 32 上《 沉重的书包》 为例, 呈现矛盾, 引发学生思考:如果是你, 你会如何面对同学递来的纸条呢? 请学生换位思考一下, 自己是否能够理解金宇内心沉重的心情呢? 在此基础上, 阅读故事《 我的作文》 , 以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组内探究:为什么张军的作文能得高分, 却连基本的信都不会写呢? 并结合故事《 作弊也是犯罪》 , 联系自己身边的抄袭现象, 谈谈自己在本课中的认识, 明白了什么道理。知是基础, 行是关键。 在上例中, 教师很好地将“ 知情意行”渗透在各教学环节中, 从而不仅知道抄袭是一种对人、对己、对社会有害的事情, 也能将在本课中的认识自觉地内化为自己日后的道德行为, 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发展。

二、生活即教育, 在社会实践中实现“ 教学做”合一

“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更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潮之一。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而开展社会实践正是引导学生与社会多接触, 避免抽象、复杂的理念让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以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

例如在《 逛商场》 一课的教学中, 我在揭示课题、学生回忆购物经历的基础上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活动一:自行布置小型购物超市, 在多种商品中选择一件, 以自己原有的购物经验, 自主谈谈这些商品包装袋上都标注了哪些内容;购买食品时应注意哪些小常识。

活动二:从生产日期、保质期、口碑、食品成分、厂名厂址、包装标志等方面, 以牛奶为例, 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组内比较中学会购物的技巧。 知道“ 三无产品”不能选。

活动三:假设自己在商店中所购买的东西未出保质期就发现坏了, 不能使用了, 去商店更换时营业员却不认帐, 此时我们该怎么办?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 可以通过找到生产厂家、商店经理、媒体投诉以及找到消费者协会等方法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上述过程中, 教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购物活动增强了学生生活中必备的消费技能。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真实地去体验一次购物经历, 把自己“ 货比三家”的经验在课上与同学分享, 促进学生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等方面的提高。

三、心心相印, 在和谐氛围中实现教学相长

陶行知先生说过:“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他主张师生间要“ 共学、共事、共修养”。 因此, 我们教师应放下传统“ 师道尊严”的身段, 与学生“ 打成一片”, 形成尊师爱生的良好风气, 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实现教学相长,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例如《 我来做市长》 一课, 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学生了解国家公务员的工作职责以及公共事务与自己生活的密切联系后, 我开展了一次以“ 我来当一次市长”的施政演说, 同学们虽然年纪不大, 但一个个意气风发的演说, 不仅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位未来的市长在为我们家乡美好的未来献计献策, 在同学们诉说着自己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与能力中, 也正是学生让自己真正成为了社会的一员。 同时在大家为建设新港城而献计献策中, 也让我看到了、听到了、感觉到了一个充满激情、现代、美感的新港城。

在上述过程中, 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活跃的思维、多元的价值观, 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得以充分显现, 不管是什么样的答案, 笔者都极力捕捉其最大的亮点予以肯定, 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 古人云“: 三人行, 必有我师。 ”一个人只要是闻道在先, 都可以成为他人之师。 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互学, 实现教学相长。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新课改下,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精髓依然是实现课堂有效性和创新教育的思想指引。 在教学中, 我们应灵活运用陶行知理论, 结合课标教学理念, 在“ 知情意行”“ 生活即教育”和“ 心心相印”等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搓揉中提炼出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刘立.浅论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德育中的作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 4.1 2:55-56

小学德育与语文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课堂教学;关系

德育教育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神与灵魂,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根本。《大学》即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首先端正思想,进行自身修养的完善,然后才能实现家庭的整顿,国家的治理和天下的平定。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对小学生的人格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心智未开,懵懂无知,具有极强可塑性,是一个人形成认知、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只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有力的推动小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本文基于德育教育,对小学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展开讨论。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1.学校不重视,德育教育形同虚设

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小学生学业过重,过早的面临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强大学习压力与精神压力,身心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学校中只注重“智”的发展,课堂上知识的灌输,课下沉重的作业以及频繁的考试,使得学生每天只围着作业书本转,個人兴趣发展受到抑制。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辅导班,导致学生身心疲惫。学校中忽略了全人理念教育,德育教育得不到开展。例如很多学校一周只开设一堂体育课、音乐课和美术课,而且理论内容相对过多,没有相应的实践活动,学生不能自主参与,难以培养学习兴趣。

2.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传统落后

由于校方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德育教育没有专业的老师教授,大多是班主任或其他学科老师兼任,教师队伍不健全。而且教师们对于德育没有完整具体的概念,对其功能意义认识不完善,不了解学生的具体特点,因而不能展开优质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们也只是拿这些课进行短暂的休息,难以进行主动的学习,自身的素质也得不到提升。

3.教师评估体系不健全

德育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副科”,学校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制度具有片面性。对于德育老师的教学质量没有进行有效评估,也不关注学生德育知识的学习情况,不注重教师的教学方法,只在乎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就使得有些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对其中的知识点死记硬背,保证综合测试时答案正确就可以。教师们没有教学压力,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兴趣大大降低,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1.课堂是德育教育学习的主要阵地

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教授着知识,还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传达着德育教育。比如语文教学,在教授学生《弟子规》知识的同时,对其中博大精深的精神也进行渗透,培养学生传承国学精髓,弘扬民族文化,与圣贤为友,形成健康的人格。

2.德育落实于教学工作的始终

德育只有在教学中落实,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学会拒绝,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从而制定自己的行为规范。其次,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对学生平等对待,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让学生认识到平等理念。最后,德育教育要回归实际,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变化、学习态度及时的了解与研究,贴合学生实际,才能使德育教育成效显著。

3.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

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相互融合、渗透、发展,在每个学科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知识。比如体育课上学生们可以通过体育比赛了解什么是坚持;美术课中善于发现生活之美,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受;音乐欣赏中体会音乐迸发的蓬勃向上的精神;语文课的文章中了解高贵的思想品质,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健全的人格发展也对知识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二者相互影响、促进,共同发展。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转变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创建和谐课堂

首先,学校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组织教师共同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功能、意义与价值,区分德育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同时,健全教师队伍,提高德育教师本身的素质,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发展,进行相关的德育教育。讲究全人理念教育,培养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减少长篇累牍的照本宣科,淡化说教痕迹,增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充分尊重,摒弃原来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鼓励,倾注自身情感,让学生充分感受教师浓厚的感情,产生师生之间的共鸣,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以学生为本,一切围绕学生展开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能因为个人感情使学生产生“偏心”的心理,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感受,贴合学生实际,构建学生满意课堂。同时,注意呵护学生的好奇心,不要应用标准教学答案来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比如有教师提问,雪化了是什么,学生回答“雪化了是春天”,但是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斥责,“雪化了是水”。学生的想象力被直接扼杀在摇篮里,曾有调查,一道小学语文题,“鸟儿在枝头叫”,要进行拟人化造句,85%以上的学生都回答“鸟儿在枝头唱歌”,如此千篇一律的呆板回答,实在是教育的悲哀。

3.因势利导,让德育教育更加润物细无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不要直接说出教学目的,而是要让学生进行感受,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自然而然的渗透德育教育,育德于教,让德育教育更加“润物细无声” [4]。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对学生讲述贝多芬身残志坚的故事,让学生体会音乐中迸发的强烈情感,感受其中蕴含的积极精神,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

四、结束语

教育的目的是人,德育教育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身作则,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这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塑造具有示范、引领的作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提高品德的发展,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星寒.大爱无声润物无形——小学德育教育之我见[J].创新教育.2013(07)

[2]黄华.重视德育教育浇灌未来之花[J].德育在线. 2012(12)

[3]张少彦.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 2012(13)

[4]次旦央金.小学课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教学研究. 2012(13)

作者简介:

小学德育与语文教学 篇12

关键词:小学,德育,体验,实践,研究

“我听,我忘;我看,我记;我做,我学。”素质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德育教学这种以感化心灵的教育课程,则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改变说教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德育感悟,从心灵最深处得到成长。“体验式教育”所突显的是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感悟,帮其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从而体现德育的优质功能和效果。

一、德育体验式教育之方式探究

1. 依托文化遗产,传承文化素养

依托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体验式德育教学,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其对本土文化的情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笔者以兴趣小组为载体,深入开展文化传承实践活动。为了让活动不是毫无目的地走马观花,笔者提早布置活动计划,要求学生在活动前收集资料、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人文遗迹,做到对要去参观的地方心中有数。活动时引导学生们有的放矢,分工合作。小组成员拍照的拍照,记录的记录,忙着收集资料;回来时,有的撰写调查报告,有的撰写活动感言,效果显而易见。

比如,在“北管音乐进校园”实践活动中,笔者引导活动小组成员自由组合、分工协作,深入乡村、剧团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拜访北管音乐工作者,了解现阶段北管音乐发展现状,写好访问日记和调查报告。学生们有的请教音乐老师,有的邀请专家现场表演,有的进行模仿秀比赛。学生们进一步亲近地方传统戏曲,将保护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使命感注入精神世界。

2. 结合地域资源,树立规范观念

教师可以充分与当地地域资源相结合,通过各方联系,在正能量的熏陶中全面形成行为规范。其一,以“爱国教育”为主题,寻找当地革命根据地,带领学生参观,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教师对其进行讲解,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其二,以“环保”为主题,带领学生前往当地公园或污水处理厂等地参观,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环保宣传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意识到环保的意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其三,可以带领学生搭建小型的生态农场,让学生自主进行果蔬种植,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获,以培养学生勤奋劳动的观念。

通过不同的德育教育活动,可实现德育教育与地域资源的结合,在不同的德育活动中不仅了解社会,同时也灌输了相应的德育知识,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德育素养。

3. 进行公益活动,培育公民公德

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局限在课堂,在课外也一样能够有所收获。例如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公益活动,引导学生与同社区的同学组成爱心伙伴,帮助做一些打扫卫生,维持交通秩序、给孤寡老人送温暖等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可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基层文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公德心,在体验中认知社会,实践中回报社会。

还可以组织开展“为树木整衣裳”的活动,带领学生深入社区、亲近校园,以小组为单位修剪树木花草。学生参与其中,不但能够进一步认识树木的品种,还能够激发学生“花草树木”是我们生活小伙伴的想法,教育学生爱护环境,热爱大自然;同时组织学生设计人性化的标语,在校园、社区合理位置放置,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这些活动将传统德育教育中单板的说教转化为实践,促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悟,进一步提高了德育的有效性。

4. 融入历史脉络,培养爱乡情怀

学校可以与学生家长相结合,通过社区等各方面的帮助,组织“寻找同姓宗亲”的活动,在班级中建立同姓氏名人小组,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家和爱乡情怀。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向家长进行询问,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包括其中经历过的迁徙,后来分散的情况等。在了解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调查家族分支中的各个名人,对其生平事迹进行全面的调查与掌握。或者学生经过调查,发现自己家族中并没有名人,那么可以搜集自古至今同姓氏的名人,将其生平事迹进行收集与整理。学生在调查与整理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我国一些名人事迹,同时也提高了民族自豪感。在课堂上学生将所调查的同姓名人进行展示,在其展示的过程中也能够对学生自身形成深刻的影响。

通过组织“寻找同姓宗亲”可以收获一定的体验,也可以组织其他类似的探究历史的活动,例如“了解传统节日”“村名的由来”等,学生在进行调查的同时,能够对其发展来源、存在意义等进行了解,由此提高爱乡情怀和民族自信。

5. 组织当家活动,提高独立能力

社会上“娇生惯养”现象比较突出,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组织“小当家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可以以周为单位,设置“每周班长”,采取轮流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班级管理。学生在负责管理的那一周,要负者组织升旗、出操、课上纪律、值日等班级中的日常活动。学生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班级管理的不容易,从而真正意识到要从我做起,维护班级秩序;在进行自我管理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独立性。

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家庭管理,跟家长交换一日管理身份,定期选择一天跟着家长买菜、做家务,在实践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难处,同时有效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成长。

二、德育体验式教育之实践反思

1. 突显知行合一的持续发展

体验式德育要立足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养成适合未来社会合格公民所具有的完整、健康、独立的人格。在思想品德构成的要素中,知和行是最基本的要素,对学生进行体验式思想品德教育,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教育,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锻炼,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使他们受到深远影响,发展成为言行一致的人。

2. 强调德育主体的真实体验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要突出学生个体在德育过程中独立的体验、感悟和自我的内化;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造适合学生的体验式活动。体验是最真实的、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受,生活的体验、情感的体验,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探索体验性德育课程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经历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这种伴随着丰富情感的体验,是形成道德认识并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基础。

3. 强化地域资源的开发利用

体验式德育要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创造适合社会的德育,使德育生活化,让德育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学校德育工作讲究实效,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德育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紧紧抓住当地特点,充分开掘利用当地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材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师生共同立足这块热土上耕耘播种,学生会有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教育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非比寻常。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是贯彻新课程改革,加强德育教育力度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教学体验获得感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从而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体验式德育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鲜活内容。教师要善于借力使力,结合周边的活动进行实践,也要善于创新形式,创造性开展活动进行体验,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惊铎.生态体验德育的实践形态[J].教育研究,2010(12).

[2]何远清.活动德育: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J].教育导刊,2009(09).

上一篇:地面数字无线网下一篇:纵联距离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