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小学德育

2024-09-16

进行小学德育(精选12篇)

进行小学德育 篇1

德育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小学生思想道德构建及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思维较为单纯, 正处于德育教育的启蒙阶段, 这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德育教育, 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使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一、把握关键词句, 体会道德情感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给予学生良好的德育教育, 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要求教师必须不断钻研小学语文教材,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挖掘词句中蕴含的德育思想, 使语文教材德育教育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 在《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学中, 肖邦在去世前所说的“我死后, 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 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表明了肖邦由于受到压迫和欺凌而无奈离开自己的祖国, 但是在死后仍然希望回到祖国的爱国之情。教师在这时应该运用这句话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 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又如, 在《钱学森》一文中, 钱学森曾说过“我们日夜盼望着的, 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 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充分表明了钱学森热切的爱国之情, 教师应教育学生学习钱学森精神, 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加强写作训练, 培养德育思维

写作是语文教学和文字训练的重要基础, 也是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过程。通过写作训练, 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德育思维, 发展学生智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育习惯。因此,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 必须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 以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有效的提升。学习《三亚落日》这篇课文后, 教师可以提出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美景进行观察后, 写一遍关于家乡的景色的文章, 有的学生写了“家乡的河”, 而有些学生写了“家乡的塔”, 学生通过观察家乡景物, 感悟事物给予人们带来的欢乐, 并将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充分表达出来。

三、阅读语文作品, 领悟德育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教材中, 很多作品都具有良好的德育教育作用, 因此阅读语文作品是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渗透路径和方式。学生充分阅读语文教学作品, 能够对作品中表达的情感有所感悟, 并得到德育思想的熏陶, 使得学生的德育思维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 在《落花生》一文中, 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花生不求名利、无私奉献、不炫耀的高尚品德, 要求学生以各种形式进行阅读, 以加深学生对“花生”品格的印象, 使学生对德育形象、德育品格有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又如, 在《白杨》这篇课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对该篇文章进行反复阅读, 以让学生体会到“白杨树”那种挺直、坚强、无私奉献的精神, 并启迪学生要学习白杨树精神, 为国家发展、家乡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使学生能够承担起这项伟大的历史使命, 并形成与之相同的道德行为。

四、强化写字教学, 渗透德育思想

汉字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 不仅具有严谨的结构、优美的形体, 同时在审美上还具有独特的乐趣。所以, 教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汉字教学中, 结合汉字具有的形体、结构及笔画等特点, 渗透德育思想, 让学生自主观察和发展汉字存在的特点, 使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交流过程中, 了解汉字与德育思想的契合之处, 并领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例如, 汉字“人”, 虽然由简单的两个笔画形成, 但是要写出形体优美的“人”字却不容易, 同时可看出其结构是相互依靠和支撑的, 从中可以了解到“人”字两个笔画必须相互合作, 相互支撑, 才能站立, 就像同学之间一样, 要懂得相互帮助、团结合作, 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五、运用古诗教学, 进行德育教育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德育教育中具有显著性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 “情”方面的教育。“情”主要包括亲情和友情。其中亲情是人类伦理道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此,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 必须启发学生去感悟和体会亲人的关怀和爱护, 让学生养成尊老爱幼的德育行为, 同时也给予亲人更多的关爱。例如, 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 可以体会到作者对手足之情的感悟, 而从《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中, 可以体会到浓浓的母爱。友情对于学生来说, 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手段, 也是日常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主体思想, 让学生了解到亲情和友情的珍贵。例如:《山中送别》这首诗中写道:“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其二, “爱”方面的教育。“爱”主要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爱。在对大自然的热爱教育上, 教师可以利用古诗中《望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让学生对大自然的神奇景观感到赞叹, 并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反思:若水资源受到破坏了, 这种美丽的景观还能持续吗?让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而在对生命的热爱教育上, 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草》中“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让学生体会到小草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学习小草精神, 并呼吁学生要爱护草地, 不要随意践踏草地, 做一个爱护环境、爱护生命的好学生。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和方法有很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的语文知识教育, 还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渗透方式, 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 以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德育思想, 养成良好的德育行为和习惯, 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进行小学德育 篇2

老师应该如何运用相应的方法,才能更响利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且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春雷教育专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坚持正面教育,寓教于乐。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单纯的讲道理是行不通的,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太理解那些道理,另一方面是讲多了他们会感到厌烦,根本达不到想要的教育效果。孩子们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哪怕是最顽皮好动的孩子一听到讲故事,肯定马上就会安静下来。我们应该抓住这一点即孩子的好奇心理,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他们在快乐中收获知识,懂得道理。如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给他们讲“闻鸡起舞”的故事,使他们懂得学习应该认真、刻苦。

二、联系实际,寓教于实践活动中。

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进行思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个别学生对别人的东西(彩笔、铅笔等)较感兴趣,趁别人不注意时,就顺手牵羊。遇到这种情况时,老师可以结合拾物交公的例子给他们讲道理,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让学们明白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并且拾到东西要交公。

三、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因为,表扬是为了让学生们都向那位受到表扬的同学学习,也是寓批评于表扬中,达到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效果。

四、言传身教,做好榜样。

小学生模仿性很强,老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求每位老师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表率。凡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老师必须自己先做到。如要求学生对人讲话要有礼貌,老师就要带头礼貌用语;要求学生要爱护环境,老师就要带头做好环保工作。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篇3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陶冶美的情操,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在体育课中渗透德育内容,尤为重要。2005年继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是又一次从战略发展角度把德育加以重申和强调。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德育教育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信念、情感和意志品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教师要为学生树立榜样,实施德育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自身言行会给学生的德育产生一定的影响。体育课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外进行,由于学生在教室里经过紧张的学习后,大脑处于疲劳状态,当他们走上运动场时,会觉得精神焕发,加之活动范围较广,学生和教师直接接触的机会也最多。此时,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与之谈心,多方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都要带领学生到球场上,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陶冶情操,去完成身体锻炼的任务。在艰苦的环境中,教师的影响是最大的。比如:酷暑中,教师所站的位置必须面对风口等,这种无形的教育方式,学生会觉得教师在无形地关心和爱护他们。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要主动帮助解决;有忧愁,要主动帮助排除,以“人梯”的精神培育学生,建立纯真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自觉和不自觉地受到教育,从而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在体育课堂上所使用的语言会给学生平时的文明用语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会给学生的德育带来影响,有的体育教师健康充满朝气,工作认真负责,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和激情,对学生也极具吸引力,学生就会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模仿,学习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时,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也非常重要。比如,学生在学习韵律操时,身体协调性比较差而学得比较缓慢,对学生负责的教师就会有耐心地讲解。

二、合理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及特点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其鲜明、突出的特点。

1.注重教学中让学生直接参与

一般说来,其他学科中的德育,往往以“说教”为主,通过向学生阐述伦理道德,让学生明事理,分善恶,辨真伪,进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而学校体育中的德育,则是让学生亲身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通过其内在的独特教育性,达到育人的目的。例如,长跑可磨炼学生的意志和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各种球类运动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精神等。体育运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其育人的作用也各有特长。在体育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的育人特点和作用,通过学生的直接参与性,把握时机,配合恰当的“说教”,取得了较佳的育人效果。例如:针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一体育盛会,对学生介绍运动员积极备战,刻苦训练的感人事迹,通过观看多媒体感受运动员的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后,还可以以奥运为主题,在课内开展一次小型的“奥运会”,让学生参与到比赛中,在比赛中学到不怕失败,团结协作的精神。

2.注重教学的动态性

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不是静坐在教室里听讲,而是离开了教室的限制,在运动场直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因此使寓于其中的德育具有鲜明的动态性。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注意力、自觉积极性、纪律性等心理问题,都非常容易显露出来,因此,我们要学会善于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进行教育渗透。

3.注重体育运动的竞争性和团体性

竞争是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它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行为特征都充分地暴露出来,各种思想都随时表现出来。此外,体育运动还具有明显的团体性。这种竞争性和团体性使学生产生一种对集体的向往,这种向往转化出的凝聚力使学生个性品质和活动本身涉及到社会道德规范,学生在体育活动形成的道德规范,有不稳定和易改变性的特点。因此,体育教学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

三、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个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的思想品质。

课的开始要对学生进行动员,提出本次课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结束时要进行讲评总结。通过动员,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他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反映速度、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能力;值日生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这样,将思想教育同体育教学中的组织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篇4

一、必须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实施德育教育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 它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期, 他们的优点是争强心理极强、有着纯洁的心灵、好表现、好奇心极强等, 但是他们也有着天生的缺点, 比如自控能力差、好动贪玩、知识面窄、心理承受能力差等。作为教师, 我们在充分地掌握了这些特点后, 在教学时可以进行有效的引导, 扬长避短,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懂得做人的道理, 并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为人处事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尽可能的将知识形象化、有趣化、主动化,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我在讲《雷锋叔叔, 你在哪里》这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会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上的美育渗透

李建芳 (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东户学区洛北小学054000)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集合的综合学科。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科学定义, 语文课堂上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美育的渗透。本文作者主要从文章的语言美、情境活动的创造美、插图的形象美等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渗透

美育, 就是审美教育, 又称为美感教育。它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 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是极其丰富的文学精华。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 在选择上, 也极富人道主义精神。所以,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美育渗透, 是十分必要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小学语文美育毋庸置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那么, 如何有效地进行美育渗透, 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呢?

一、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发掘美

语文是一门美的学科, 所选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 无论是内容, 还是形式, 都是一种美的享受。就如美术大师罗丹所言:“美无处不在,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海上日出》《趵突泉》等, 展现的是一种令人陶醉、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卖火柴的小女孩》《燕子》等不仅有丰富的内涵美, 而且在语言、结构、意境、风格等方面各具特色, 令人回味无穷。有的像高山流水, 清脆悦耳;有的如百鸟齐鸣, 婉转悠扬;有的似战鼓催征, 高昂激越;有的若家常叙事, 娓娓动听。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 无论诗歌还是散文, 不同的作家, 不同的年代, 不同的题材和体裁, 不同的语言风格, 或质朴清淡、或飘逸洒脱、或沉郁深邃、或通俗平易, 但是真可谓称得上美轮美奂、多姿多彩。我们应深入钻研教材, 善于发掘教材, 善于发掘教材中的美学要素, 在教学时通过自己的讲课艺术引导学生去发现、感知和欣赏。也只有这样, 才能有意识地将美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二、适时地组织创作, 在创造中体验美

创造活动比一般的审美活动的美感更深刻更强烈, 创造能引起主体认知系统最大的主动性, 使其处于被激活的状态, 并使求知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语文教学要适时创造机会让学生进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雷锋事迹的影视资料让学生观看, 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使学生受到雷锋精神的感染, 让学生明白助人为乐且精神永存的道理。然后鼓励我们可爱的学生多做好事, 一旦知道学生作了好事给予肯定和表扬, 这样学生自尊心得到极大的鼓舞。当然对于做错事情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采取过激的行为或语言刺激, 要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批评, 使学生认识到错误并帮助他们改正。

二、其次把握好语文教学和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过分地强调德育渗透而忽视了语文教育的本质意义。毕竟语文教学是以语文教育为主体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握好语文教学和德育渗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 以自然穿插的形式出现。既然是渗透, 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花时不宜过多, 要点到为止, 不能影响语文教学。教师要有侧重点, 不能一味的偏重德育教育而忽视了语文课教学目标行创作, 在创作中体验美。如组织学生们去春游, 让学生在感受春天的气息的同时, 走进大自然, 亲近大自然。在春游的过程中, 学生们自发组织风筝比赛, 全班集体唱歌、游戏等, 在天地之间, 身心得到了放松和最大程度地释放, 在春游的过程中, 学生们看见了生机和绿意。

学生们在这次活动中, 既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而且感受到了自然美, 在亲近自然的同时, 感受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师在春游后, 可以借机让学生即兴创作, 写作一篇关于春游的作文。因为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 是学生可以驾驭的作文命题, 他们就真正能够“我手写我口”。

三、利用插图, 让学生感受语文的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 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 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 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 美感的获得, 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 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 经由想象, 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 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 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 加之表象储存贫乏, 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 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 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篇教材都配有插图。因为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 太重视文字的讲解, 忽略插图的作用, 所以, 学生也因为教师的影响, 也把插图当做了自己自由发挥的阵地。我在每年的语文教学中, 都会发现, 班内近三成的学生将插图当成了笔记的地方, 甚至是自己的私人涂鸦板。学生对插图的忽略, 可见一斑。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写道:董存瑞昂首挺胸, 站在桥底中央, 左手托起炸药包, 顶住桥底, 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 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 闪着火花, 火花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 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 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 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 为了新中国, 冲啊!”光靠这样的文字描述, 学生很难形成深刻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印象, 所以, 在课文当中, 利用课本插图, 学生就能十分直观地感受到了。透过插图, 我们就可以看见董存瑞那坚定不移的目光, 威武高大的身躯, 钢铁一般的脸庞, 他手举炸药包, 神情镇定自若, 我们不知不觉地为这种精神所感染、所震撼, 深刻为这种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所折服。尽管我们处在和平的年代, 对“战争”这一概念越来越模糊, 学生们只有靠电视、电影等视频资源来增加一点对战争的认识。但是, 我们利用插图, 看见浓烈的硝烟, 战火滚滚, 白日如漆, 学生们在这幅插图中, 就能很清晰地看到战争的残酷和破坏。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实现美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只要教师首先具备发现美的眼睛, 在文学的审美过程中, 有着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 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有渗透美育的可能性。其次,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自身的文学素养, 用准确清晰的表达将美学传达给学生。只有教师充分树立美学意识, 才能真正地实现美育在教学的渗透。

的完成。

三、德育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不是小皇上就是小公主, 他们自私心较强, 说话做事不顾及别的孩子的感受, 没有关心他人的意识, 独立性极差, 生活中从不节俭,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等, 这就注定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这些实际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德育教育,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针对学生自身问题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总而言之, 德育教育存在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注重儿童自身的特点、内外部各种因素的结合以及把握好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关系, 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健全的人格, 才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开展, 德育教育已成为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塑造小学生心灵的基础,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更是衡量我们义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所以, 对于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一些行之有效且科学的德育渗透方法, 结合小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 从而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但是, 由于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期, 他们贪玩好动, 心理承受能力差, 生活经验不足, 对于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的界定还不是很明确,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

进行小学德育 篇5

李伟炎

(莞城英文实验学校 广东 东莞 523000)

摘 要:“卫星上天,红旗落地”。在东欧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中已经变成现实。中国也面临着这样的挑战。在“和平演变”的诸多因素中,接班人的因素是首要的。而人的培养在于教育,德育则是教育的首位。邓小平曾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一针见血,击中要害,因此,我国要坚定地没着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培养“四有”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和劳动者,全面加强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在美术课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是当前美术教育改革的方向性课题。

关键词:原则 欣赏 观察 创作 训练 德育 渗透

对于思想品德正处于形成和发展初期的儿童,不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是否注重德育渗透,这方面的渗透总是或多或少地作用于儿童。特别是美术学科,由于它与丰富的直观形象直接关联,因而涵养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方面面的道德关系、情感关系、认知关系、行为关系而使该学科的德育渗透更为广泛、具体。美术教师本人也必然会有意、无意地从思想品德、情感、行为上对学生产生影响。问题在于,这种教育和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对儿童的思想品德及身心发展、对社会是有益的或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即使是一个思想品德修养良好的教师,如果没有把握好德育的度,不能正确的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这种教育的结果,往往不仅是无益的,更有可能是有害的。从教学的具体实践出发,我试图就小学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进行思考。

我认为在小学美术教学德育渗透应建立在以下几个原则的基础上:

1、美术教学不是从属于德育的,它有自身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在教学中决不可喧宾夺主。

只能是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渗透这种教育,使美术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不能生搬硬套。教师应握准德育切入的位置、内容和时间的长短。

2、教师应以身作则,言行表率。

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受到的各种品质、言行、意志的培养,都是通过老师来进行的。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引导,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儿童而言是学习的一个窗口,必然引发他们十分的关注。教师要特别注重自我教育与提高自己的修养,建树良好的榜样形象。

3、德育渗透要联系儿童实际。

根据儿童的心理状况、生活实践及其对真、善、美的朴素的认识基础,联系身边发生的各种现象,将德育渗透巧妙地融合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他们是一个整体,不能将它们割裂对立,并要遵照循序渐进和刺激学习兴趣的原则,以生动、形象的正面引导为主,注重培养儿童的基本道德品质、健康的情趣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发展健康的人格精神为目标。

整体的归纳美术教学的活动过程,主要是欣赏和观察、创作和训练两大阶段,它们的德育渗透有相互联系的一面,也各有所长。我们可以分别从这两大块具体谈谈德育渗透的介入内容和方法:

一、欣赏和观察

1、欣赏,是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教材中主要集中在欣赏课中。但是,其他的课中也含有一定比例的欣赏成分。小学美术课中,欣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激发儿童的艺术情趣,使儿童初步了解美术的视觉语言和表现方法,初步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扩大艺术视野。其中的德育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从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中陶冶爱国主义情操。许多欣赏作品中,体现了民族文化精神,注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审美理想,便于学生了解祖国丰富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优良的艺术传统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对学生起了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如雕塑第11册《丰富多采的陶器烧品》,其古代出土的陶器,如唐三彩《马》等,作品强烈的民族精神对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2)从我国现代的优秀美术作品中了解我国革命战争期间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所反映出的优良革命传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时代精神,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特别是反映历史上和当代的爱国主义人物、民族英雄和无私奉献的劳动者的作品是十分好的教育素材。如潘鹤作品《艰苦岁月》,等作品,通过教师分析画中人物的特点及艺术特色,阐述他们的优秀事迹,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对党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信念,也使学生知道胜利的果实、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而更珍惜今日的时光,热爱生命,为建设祖国的未来而好好学习。

(3)理解只有劳动和实践才能产生美。通过民间艺术和工艺欣赏课的教学,展示一些优秀的手工艺术品的图片和实物。如刺绣、竹编、小雕塑等等,让学生了解只有在劳动中才能产生智慧,人只有靠双手不断的实践才有收获,劳动人民就是以自己的实践和智慧创造出精美的艺术品。从而培养了儿童精益求精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美术创作习惯,健康的审美情趣,也提高了对美的感受力。

(4)从反映儿童题材和动物、花卉题材的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中感受人类对和平、友谊、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如齐白石《祖国万岁》等等,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和联想,或采用某种形式强烈的表达了这些愿望和追求,也反映了画家们对生活的深刻的观察和体验,了解艺术家对艺术不懈的追求精神,懂得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珍惜人类文化遗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争取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5)从同龄儿童的美术作品中感受健康的、积极的生活乐趣、陶冶美好情操。教材中,除欣赏课外,还有大多数的课都提供了较为典型的儿童作品供学生参考。这些作品尽管不及美术家们的作品的表现技巧和思想深度,但更接近儿童自己的生活,容易被儿童接受。如《记忆画 风来了》中的儿童作品,通过对风的形态的分析,表现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同时也讴歌了各种优良的道德品质。但是,在低年级的儿童作品中经常会有一些反映暴力及其它不利于道德健康的作业出现,其实这也是一种正常情况,是儿童在一定认识阶段对外界事物刺激的正常反映,同时也伴随着一种模拟的道德判断意识。对这样的作品,教师不可轻率的予以否定。对个别心态很差的学生,可做一些调查和给予一定的帮助。

在以上的欣赏内容中,德育内容是较为明确的,一件优秀的艺术品,艺术性越高,其思想内容和感染力越强。把握住作品的思想内容,抓住作品的艺术特征,结合儿童的实际进行欣赏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提高 了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在思想品德上也与作品产生了共鸣。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形象说话,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可以替代的。

2、观察,这里也包括体验,都含有欣赏的意义,但更注重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从德育的意义上看,应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审美态度来观察生活和自然。

(1)对自然形态的观察。我们仍以《记忆画 风来了》为例。本课其实是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体会自然中的一种形态特征,它本身的注脚是科学的,但不同的观察心理(心境和心态)会产生不同的对生活的感受。如对风的褒贬倾向性和面队风的态度均可能产生出不同的作品来。这个课题本身并不含有显明的德育倾向。但必定会表现出儿童的道德准则或心理状态,正确引导学生而不采取回避的态度,不作武断的批评,而应客观地在赋予风以情感的同时从正面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战胜困难、关心他人、保护公众利益、自立自主等方面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2)对人物及其生活的观察。人物的题材在美术课中占有重要地位。儿童眼里看到的人物千姿百态。他们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巨大的作用。老师在人物题材类的教学中,也应注意抑恶扬善,让儿童 知道哪里是真、善、美的事物,利用作品中的表现对象作为抒发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媒介,表露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如《我的同学》这一课,教师可在谈话中,引导学生互相谈谈好朋友或同学之间发生的各种好人好事,并要他们说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绘画的兴趣,进一步掌握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也使学生懂得了要珍惜好朋友之间的友谊,从而培养他们自信、谦逊、善良的品格。

(3)对各种动、植物和其他物象的观察。着重培养儿童对大自然及周围事物的关心、爱护,而对于一些不良的破坏行为,要有进行劝导和坚决制止的勇气;又如《家乡的山林》这课,让学生了解森林的作用,树立保护绿化、爱护绿化的思想。从而让学生建立不怕苦、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二、创作和训练

学生的欣赏和观察过程表现出更多的心理特征,而创作和训练在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则表现出明显的行为特征。衡量儿童绘画的潜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知识、技能的进步和成就为标志。而儿童知识、技能的进步是与思想、情感品质的发展形成而同步的。所以,老师在创作和训练课教学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逐步地、系统地进行德育教育。创作和训练都离不开运用一定的工具材料来进行实际操作以提高技能技巧,并运用一定的形式表现一定的内容,提高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

1、在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和训练时,应给学生以宽容的作业空间。

教师设法解决好教学难点,消除畏难情绪,大胆作业。包括难度的要求、形式的要求等等都应尽量保证一定的自主空间以达到基本的、主要的教学目的为准。同时,还应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创作热情,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培养积极、认真、大胆、果断、耐心完成作业的良好品质。

2、利用绘画中的命题创作,让学生大胆想象创作。如《各种各样的民居》、《巨人和小矮人历险记》、《现在、未来的我》等这些课,通过教师和同学之间的探讨和启发,让学生大胆想象创作,这对培养未来的建设者将可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还可树立开拓的信念和创造的志向。同时,老师可有意地强调这些创作的难度,让学生懂得建设好这些美好的事物,除了有顽强不畏艰难的精神,还要有勤劳塌实、认真耐心的好学风。

3、在风景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和大自然。

结合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记忆和感受,对儿童描叙祖国的秀丽风光和大好河山,在写生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让他们染起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理解这一切要每个人,特别是自己共同来维持,来建设。

4、通过在创作和训练使学生情感氛围获得良好品德的潜移默化。

通过在创作和训练中各种工具材料的了解和掌握,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化传统的认识,还能在实际动手过程中,丰富对实际生活的体验,领悟劳动创造的愉悦,进一步培养尊重劳动成果、珍惜艺术作品的良好品德。如《美食快餐店》,学生在实际操作和创作过程中模拟他们较熟悉的家庭生活,提高动手能力,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获得良好品德的潜移默化。

5、在剪贴、设计、造型作业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剪贴、设计、造型作业中,学生使用的工具材料较多,计划性很强。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工作习惯和讲卫生、爱整洁、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习惯,逐步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的心理品质和创造性的工作态度。同时,学生的这些品质也会受到教师教学作风的影响,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示范过程中不可不予重视。

6、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态度和合作精神。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创作和制作往往表现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这种关系的有效调控和引导,也会影响到作业中的儿童之间在正确处理这种关系时的态度和合作精神的形成。如分组合作作业时,儿童之间的合作方法的训练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就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合作态度和合作精神,也就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其他还包括作业中的互相精神、谦逊态度等等。

以上所述,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我只是作了稍微深入一步构思。更具体的途径和更有效的方法,包括德育渗透的具体形成则只能根据教师、学生、设施、环境、条件以及课题内容等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我以为,这是德育渗透与教条格格不入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正因为如此,有效的德育渗透同时体现了一个美术教师除专业水平及思想品德水平之外的教育思想及教学艺术水平。

参考资料:

1、《中国美术教育》2005年版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篇6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品质、举止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为人处世、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这种影响比语言的教育更直接,比活动的教育更持久,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谨言慎行,为学生做好榜样,学生会有意无意地去效仿,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留下终身的记忆。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实现数学教育中实施德育的目的。

例如,在带领学生打扫卫生时,我就和学生一块擦玻璃和电扇,脏活、重活我领头干,有危险的工作我单独干,这样大家个个积极争着干,总会出现热火朝天的场面。课外活动时,我与学生玩游戏,融入学生中间,人人都积极参加锻炼,在打乒乓球时,介绍运动员邓亚萍勤学苦练多次荣获世界冠军,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的故事。在升国旗时要求学生立正行礼,我首先自己严肃认真,站在队伍里端端正正,学生也就自然守纪律了。教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另外,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做好大量的准备,备好课,做好课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挖掘教材,钻研教法,进行德育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常常以数字、图形、文字叙述的形式来反映祖国的伟大,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在讲课时要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解。

例如,在教学“长度的单位”这一内容时,我就因势利导地给学生讲了一些有关长城的资料,长城的总长度为8851800米,在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难度可想而知,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伟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圆的周长》教学中,讲解圆周率推导计算的时候,就介绍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的事迹,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π)值计算到小数点后六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这一圆周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明史,教育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些资源有利于学生养成爱科学、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报效祖国,立志建设国家的伟大理想。

三、把教材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进行德育教育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富裕,农村孩子的家长绝大部分在外面打工,孩子留在家中无人管教,浪费、攀比等不良习惯特别严重,缺乏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的思想意识。如果仅仅从理论上讲,他们会很难接受。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道德情感教育。

在“元角分”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就让学生自己算一算每天花多少零花钱,一个月是多少,一年又会是多少。如果一个班、一个学校、一个县乃至全国的小学生都把自己的零花钱节省下来,可以办成多少大事。

又比如,在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塑料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所有家庭在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里使用塑料袋的数量,结合白色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让学生谈谈我们该怎么办。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因此教师要经常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自己算,自己想,这样既理解了解答问题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刻苦学习的优良品质。

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谦虚谨慎的优良品质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数学来不得半点马虎和丝毫的粗心大意,也不能靠小聪明而敷衍了事,教育学生要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比如,在计算9除以3与9除3时往往会因一字之差而造成错误。所以学生必须认真看题,理解题意,才能把题做对以体现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另外还要让学生具有谦虚谨慎的优良品质,谦虚的人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同时也能发现自己的缺点,有的学生往往因自己在一次数学考试获得高分而骄傲自满,沾沾自喜。满足于自己获得的一次教师表扬,满足于自己的一次小小的获奖。便不知不觉地觉得高高在上。教师要及时引导,经常讲一些中外名人们谦虚谨慎、刻苦学习的优秀事例来教育学生,使学生不断取得进步。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开拓创新,善于分析,时刻挖掘德育教育的新素材,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使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在思想上得到熏陶,从而达到既提高教学效果,又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7

一、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

众所周知: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 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首先, 我觉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例如:带领学生大扫除时, 我与学生一道擦窗子, 扫地, 重活儿我领头做, 有危险的工作我单独干, 这样大家个个积极干, 总会出现热火朝天的场面。升国旗时要求学生站正行礼, 我首先自己严肃认真, 站在队伍里我就端端正正, 学生也就自然照样守纪律了。比如, 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 老师做好大量的准备, 备好课, 做好课件,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 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 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 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觉得要学生守的规矩, 我们自己要做到, 只有教师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因此, 我们老师必须身体力行, 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 用我们慈爱的目光, 慈祥的笑容影响他们, 用我们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 处处做学生的表率, 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 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 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 我就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和我们浏阳近几年来的财政收入等数据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 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 另一方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我们家乡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我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 我告诉学生: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又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并树立奋发向上的自信心。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 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教学中, 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很大的作用的。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拿教学方法来说, 我们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 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 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 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 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 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还可以让他们从小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好习惯。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篇8

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独立自主、自理、自尊、自信等个性特点,具备创新精神,所以,必须对传统的道德教育进行合理改革。对个性不同的孩子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进行道德教育。对孩子们的个性化道德教育,要面对孩子们的年龄大小不同、性格不同等,对原有道德水平的层次等方面,逐步分析、研究,然后对其综合,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的道德教育。

一、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个性特点,要进行由表及里、徐徐渐进、由行为到习惯的思想道德教育

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长,孩子们的道德教育出现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应依据学生年龄的身心特点,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面对每一个年龄段学生道德个性不同的特点,由表入里、由浅到深地进行不同的道德教育,形成正确的道德理念和行为习惯。比如年龄小的孩子对具体性和情境性的道德行为的理解较为容易,所以老师、家长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对他进行相应方式的德育教育。面对年龄偏大的孩子,让他们在理解道德行为的规则外,还要让学生将其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去。

二、面对孩子们的性格的差异进行不同的道德教育

1. 面对内向的孩子要培养敏锐的个性和做事果断的风格。

“内向的孩子,不喜欢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做事情不果断,课堂上回答问题不主动,不积极参加课外活动。面对这样的孩子,老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引导学生积极地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鼓励这些学生主动参加各类活动,融合到班集体中来,克服他们的孤独性。要求这些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遇事要求反应灵活等,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不断改正自己的弱点。

2. 对那些内向的孩子要多鼓励,培养他们树立信心和能适应紧张学习的方法。

过于内向的这些孩子多数是女孩,她们不喜欢交流,遇事敏感、做事小心谨慎、自尊心很强,有孤僻性、心灵狭隘、好多疑、胆子小的缺点。课堂回答问题特别紧张,平很少与老师、同学接触。面对这些孩子,要多鼓励,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指点学生认识缺点并改正,碰到困难不畏缩。

3. 面对外向的孩子,注意培养他们沉着、冷静的精神,进行正面说服教育。

比较外向的孩子对人耿直、热情、大方,喜欢与人交往,但常常脾气暴躁、不细心、急性子。对这样的孩子,要培养他们稳重、做事认真的精神。这些学生爱犯错,要对他们有针对性的批评教育,逐步使其改掉缺点。

4. 对外向的孩子,要逐步培养他们做事认真、养成善

始善终的好习惯。“外向的孩子”的特点是灵活机动、热情,爱好广泛,缺点是情绪波动性比较大等。假如教育不恰当,学习成绩会慢慢下降。家长要积极配合,教育他们学习要认真,培养孩子刻苦学习的精神,使其慢慢形成做事认真、踏踏实实的好风格。

三、根据孩子们自身的道德水平的不同,因材施教

因为孩子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的不同,同龄的孩子在道德品质上也有着不同的水准。对思想道德不同层次的孩子,要按照德育目标提出的目的,面向全体学生,按层次进行品德教育。对品德比较好的孩子,重点是理想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培养孩子的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品德有瑕疵的学生的教育,按照循序渐进方法,从他们的行为规范入手,实行“教育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领会品德规范的要求,并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成长。

四、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加快道德信念的形成

道德情感是形成道德理念的基础,对孩子主体性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道德理念不只是某种心理概念,而是深刻的思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统一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动力,在人的道德心理中处在中心位置,也就成为了教师进行道德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

孩子们的个性化品德教育是将社会目标的价值观转变成孩子们个性化的价值取向,外面的道德规范经过学生个体分析,形成了他们自己的信念,发挥出孩子们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研究孩子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孩子们进行品德教育,将教师的才华与能力真正转化为孩子们的智慧,促进他们逐步认识自我、调节自我,促进孩子们的个性全面发展,发挥孩子们品德的个性化教育的作用。

摘要:对个性不同的孩子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进行道德教育。对孩子们的个性化道德教育, 要针对孩子们的年龄大小不同、性格不同等, 对原有道德水平的层次等方面, 逐步分析、研究, 然后对其综合, 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

关键词:道德,个性差异,自尊,规范,耐心,规范

参考文献

[1]覃忠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浅谈班主任工作[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13) .

[2]潘军丽.良好的沟通, 让你听到花开的声音[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19) .

[3]刘玉明.浅谈班级管理艺术要要要善用情感教育袁促进班级管理[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6) .

进行小学德育 篇9

一、明确德育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完成的基本内容以及必须要达到的根本内容。故而,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明确德育教学目标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教师应对小学德育教学的表现与实际作用进行有效的分析, 从而推动小学德育教学活动。 如此一来,不但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德育教学效果,并且能够明确课堂教学环节,减轻了学生的德育学习难度。

二、明确合理的德育教学方式

不同的教学选择是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着不同的促进作用, 故而,要有效地推进小学德育教学的发展,必须通过在德育课堂合理的应用教学方式,从而加强教师德育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德育学习水平。 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对话教学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德育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式的选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促使学生成为德育教学的主体,如此才能发挥这些教学方式的作用,从而增强德育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德育认知。

进行小学德育 篇10

一、陶冶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师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感染学生,我们教师要以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

二、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

众所都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某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好大量的准备,备好课,做好课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觉得要学生守的规矩,我们自己要做到,只有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教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记得有一次,上课铃声响了,我像往常一样,拿着书往教室走去,走到教室门口,原来喧闹的教室“刷”地一下就安静了。看得出这里刚发生一场“战争”,教室门边的一大块地上到处都是纸屑,我没有批评他们,也没问是谁扔的,弯下腰就开始捡起来。孩子们慢慢聚拢来,一个,两个,三个,大家一起动手,教室很快就干净了。我什么话都没说就接着上课了,整节课上,同学们听得都很认真,学习非常专心,教学效果很好。下课后,两个坐在门口的学生主动跟着我进了办公室,承认了错误,表示了改错的决心。原来,他们为了一点小事闹起了矛盾,互相撕了对方的本子,并赌气扔了一地。才弄得纸屑满地。因此,教师必须身体力行,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用我们慈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影响他们,用我们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数学规律和运算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讲授是很单调和枯燥的,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常,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我们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树立一种观念: 大家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他们应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好习惯。

四、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生活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起点,也是学生经验的主要来源。对小学生而言,最为有效的教育途径,就是从他们身边的生活普遍现象出发,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并获得最直接的品德教育。案例中,我抓住生活中的德育契机,并把它灵活的运用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在生活的周围浪费水资源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有许多的地区因为缺水,而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这样的一个贴近生活的练习设计,使学生的情感发生了碰撞,有力的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

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合作式学习,自我探索式学习等。在教学中,可根据每一部分知识的特点,灵活的选择学习方式。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对某一个问题展开论证,经过激烈的讨论、研究,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的乐趣。此外,课堂上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也很重要,如养成学会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善于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树立自信心的良好品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体现在对后进生的帮助上,从让他们回答最简单的问题入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捕捉他们身上每一个细微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发动成绩优秀的学生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感到自己并不孤独。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集体的凝聚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其必要性。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教师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从点点滴滴做起,有机渗透“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数学教学中德育功能渗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学能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所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摘要:德育是五育之首,是新课程改革中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某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合作式学习,自我探索式学习等。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其必要性。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教师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

进行小学德育 篇11

关键词:挖掘教材;联系实际;培养习惯

一、挖掘教材,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数学是用数、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凭借数、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来认识世界。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看实物图形数——看数摆实物——动手分实物——看实物图形填写数的组成——脱离图形实物填写数的组成——回忆归纳数的组成。通过借助图形实物,帮助学生认识数,建立鲜明的表象,促进认识的深化,促使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恰当地向抽象思维过渡,使学生初步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的道理。

二、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发现的过程,是理智积极活动和独立克服困难、探索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启迪学生思维的良好手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严格认真、刻苦钻研,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如,在教“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时,我没有采取急于讲解让学生被动接受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利用学具大胆地进行操作演示,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方法,获得感性经验。即先把被减数分成整十数和十几数,再用十几数减去减数得出差,再把所得的差和整十数相加。也有的学生把被减数分成整十数和十几数以后用整十数去减减数,然后把所得的差和十几相加。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看哪种方法比较简单,学生讨论后确定第一种方法最佳。这样学生通过自学、实践、总结,长此下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并且也养成了独立思考、严格认真、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坚忍不拔、克服困难的顽强精神。

三、以身作则,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

教师把社会道德规范直接传送给学生,学生能不能接受或在大多程度上接受教师的教诲和要求,取决于诸多因素。首先依赖于教师的表率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作出示范。在教学中,我不仅重视言教,而且重视身教。课堂上重视仪表风度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板书,板面书写工整、清洁,评判卷公正,力争无误。在课内外主动帮助差生,和差生交朋友,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教师本身的思想感情、行为习惯对小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就像春雨滋润万物一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四、学生要想获得学习结果,教师的教学目标制定就要符合实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要想学生能迈出一小步,教学目标的制定就非常重要。新课标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學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其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

五、结合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爱国主义思想是学生将来积极为国家建设作贡献的基础。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我非常注意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在教学“每个五角星有5个角,6个五角星一共有多少个角?”一这道应用题时,我反复让学生读题,然后启发谈话,让学生由五角星联想到国旗,联想到我国的五星红旗是千千万万的英雄们流血牺牲换来的。

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才有了我们的幸福生活,从而激发了学生爱国情怀,并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而加倍努力学习。这样,既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又组织了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六、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

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平时教学中,我常常选择日常生活的事例辅助教学。如,在教学等分除法、包含除法时,通过放实物桃子的演示,导出把一个数平均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及求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也用除法计算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一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买5斤菜花了2元5角,每斤白菜多少钱”“每枝铅笔5分钱,3角钱能买几枝铅笔?”通过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使学生学会应用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的一些问题,逐步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恰到好处地将传授知识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做到思想性与科学性有机统一,才能更好地打造高效课堂,实施素质教育。

进行小学德育 篇12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语文教师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并要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样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但心灵纯洁、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个性。

孩子们都希望被表扬,表扬会使他们更加自尊自荣。因此,我常用激励性的语言。而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我在处理时更是十分慎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还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上。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低年级时,我十分注意从懂得入手,让其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等,懂得少先队的基本知识;在教中年级时,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在教高年级语文时,我十分注重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国家性质教育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和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教育。这样就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环环紧扣,连贯地得到落实。

二、思想教育要体现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教学中的满堂说和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不但不能激起学生兴趣,反而会使他们厌恶。只有把知识与趣味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达到较好的效果。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一,强化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首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处理德育和教学的关系,做到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使二者融为一体,把握教材的思想性,遵循德育教育的阶段性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意组织活动的实际性,长期坚持,必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思想教育体现绿色批评的魅力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少教师会感觉到现在的孩子自以为是,对学习越来越厌烦,即使做错了事,也听不进老师的批评,表现出很强的逆反心理,由此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师生愈加难以沟通了。试问:这是谁的过错呢?

“爱之愈深,责之弥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或者存在不足之处是在所难免的,教师采取批评或严厉的点拨教育方式在实际教育中也不失为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但是要切记批评委婉化、幽默化、具体化、效果化,应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让孩子们在不失自尊的情况下,在朋友式的交谈中,意识到错之在、错之害,引起心灵的震撼,受到良好的熏陶。反之,批评若如暴风骤雨,损害到孩子的自尊,孩子出于本能自然产生反感、抵触情绪去维护自己那所谓的尊严,这样就不利于交谈和教育,不可能触及孩子的灵魂,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也不利于教师的自身形象树立,最终影响到师生关系,危机孩子的身心健康。

时代呼唤绿色,教育渴望绿色。时不我待,何不改变暴风骤雨般的怒斥,在批评中引入绿色,使批评的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呢?绿色批评方式的教育创新、实施,不失是改变学校师生现状,促进师生之间产生共鸣,使孩子受益、老师受尊敬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使我们的批评教育满园翠绿,充满魅力呢?

1. 使教师宽容、豁达化。

我们要用一颗宽容和仁爱的心看待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失误、过错和不足。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发现一个男同学拾起一块砖头想砸另一位同学,他及时制止该违纪行为后,宽容地从听话、守时、正义、知错四个方面看到孩子行为积极的因素,并为此给这位学生四颗糖果以示对孩子良好品质的奖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为后人称道。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采用“唱一支歌,做一件好事,写一份说明书”三种方式豁达、宽容地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使做错事的孩子受到正面教育,在以后的道路中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和魏书生老师的成功教育无不在于有一颗宽容、豁达的心,一颗尊重、理解学生的心。所以这些带着满眼绿色的宽容和豁达的“批评”,使得桀骜不驯的孩子驯服,变得懂事、乖巧,使得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面前得以充分展示。

让我们用爱、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学生,让学生们在“绿色批评”的细雨下成长,使师生之间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理解;少一点失望,多一份亲切;少一点苛责,多一份信心。让我们的孩子不再自卑、恐慌、失望,取而代之的是自信、镇定、充满希望,显得朝气蓬勃。

2. 把行为艺术化。

记得我在念初中的时候,班主任是位年轻而又漂亮的女老师,一次她刚到教室门口,一只畚箕迎头就从门头砸在身上,全班哗然,继而鸦雀无声,捣蛋的那名同学目瞪口呆,心里忐忑不安,想着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谁知,只见那位漂亮的班主任眨眨眼睛,弹弹衣服,什么也没讲,就接着讲课了。她用自己的沉默、宁静、宽容教育了我们,使我们懂得了时间的重要、调皮的无知、豁达的高贵。自那以后,那名犯错误的同学,一改往日的调皮捣蛋,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上一篇:统计意识下一篇:学生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