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期待(精选12篇)
学生期待 篇1
没有期待的课堂就是无效的课堂。无效的教学是怎么产生的?和缺少期待的教学有关。因此我注重研究学生对数学的期待, 了解学生对每节课的内容最想听、最爱听的是什么。尽量“吃透”学生。
一、教学设计考虑学生的期待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首先要问自己:学生如果自学, 会怎样理解和学习这个知识?学生学习这个知识需要用到、可能想到的数学知识方法有什么?用怎样的方式讲授该知识效果更好?有了这一系列的设问, 再结合教师自身对学生学习水平、理解水平的了解, 教学设计就会有比较强的针对性。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多了解多设想, 避免只是一味从教师的立场考虑这样教那样教。当然,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也不可一味地只讲学生所谓感兴趣的内容, 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才是主要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必修三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本书的算法章节侧重用程序框图来呈现问题的逻辑结构, 用编程来解决数学问题, 在开始的几堂课上学生普遍兴致不高。课后, 我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 当下有很多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 书本内容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也有不少学生认为本章的编程问题多停留在纸面上, 过于枯燥, 而且语句与当下使用的C语言有差别, 实用性不强。学生更期待学到的理论能在实践中运用, 于是我调整了原先的教学设计, 寻找了一种能够将书本语句实现的应用程序——Quick Basic, 并且利用多媒体教学, 将书本的题目和算法用此软件实现, 让学生上台自主实践, 增强了实用性, 并且结合一些生活中的算法问题和学生探讨, 学生听课兴趣倍增, 学生的期待得以实现, 这样教学过程更加紧凑, 学生听课效率高, 一举多得。
又如:我在必修三第二章统计部分的教学中, 在了解了学生的期待后, 采取了如下教学设计:采用多媒体, 特别是将教材中利用回归方法作出回归直线的过程在EXCEL软件上呈现给学生, 让他们的数据的处理和最小二乘法思想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另外, 我使用例题时也侧重从生活中寻找, 比如我沿用茎叶图中分析两名运动员得分数据, 利用学生对篮球的兴趣, 让学生设想:如果你是一名球探, 你会如何根据球员的数据来制定选人策略, 让学生发表见解, 在讨论的过程中使其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样本数字特征所具有的特点, 只要深谙其特点, 就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球员。本节课进行得非常顺利, 学生的期待得到满足, 学习的内容印象就特别深刻。
实践证明, 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内容时, 所乐意接受的方式有所不同。学生在学习以上内容时比较期待联系实际与生活贴近的例子。我认为, 关注学生期待十分必要, 可以通过在课堂上深入交流, 课后深入了解, 改作业深入研究, 来关注学生期待什么样的数学课, 期待掌握哪方面的数学知识, 期待怎样的教学方式, 适当的时候可以在课堂上补充让学生课余思考, 或将此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只有关注学生期待, 才能引导学生高效地学习。
二、引发学生期待的提问要讲究
我特别注重“提问”这一环节。引发学生期待的提问要讲究, 设置的问题要合适。太难或太容易都引发不了学生的期待。
教师“课前准备”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不同的学生群体设置问题, 可以是学生未发现的问题, 可以是学生已发现而没有深入思考过的问题, 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发问。在准备好问题之后, 发问的技巧也很重要。我认为, 课堂提问需要由当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性语言”转向“学科 (数学) 性语言”。例如, 以下一些用语主要就可被看成属于前者的范围:“你真聪明!”“你真棒!”“还有什么不同的做法?”由于课堂提问应当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 特别是能够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因此, 以下一些“学科用语”就应得到更大的提倡, 如“你怎么知道, 能讲出道理来吗?”“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为什么?”“你赞同哪种方法?为什么?”等等。
另外, 我还在课上将当堂课没有讨论充分的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非重点内容抑或下节课需要进一步加深的知识点, 采取思考题的方式, 设置成思考题的形式让学生课后思考。这样做有助于知识点间的衔接, 在下一节课还可以以解答思考题的方式自然地引出新内容, 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余提供了学习的动力, 一举多得。
例如:在学习分布计数和分类计数原理时, 提出以下思考:对于集合A={a1, a2, …an}, 有几个子集?答案2n是在必修一学习集合时给过的结论, 可借助以上两类计数原理进行解释, 让学生体会n元集合产生一个子集可以分n步选出元素, 也可以按子集的元素个数进行分类计算;由于此题的分类计数涉及组合知识, 我设计此思考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先体会组合的思想, 了解解决同样的问题, 可以用不同的计数方式完成, 并且勇于尝试用多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学生有了问题意识, 就会带着问题来听课, 开始是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后来在我经常为学生做质疑的示范后, 学生自己质疑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带着较高质量的问题来上课, 期待性增强, 效率也会成倍增长。
学生期待 篇2
吴非
学生对课堂会有什么样的期待,以及他们会如何观察教师的教学,离开课堂后他们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记忆,怎样预测学生对问题的反应,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思路,如何照顾少部分学生的情绪„„一名有经验的教师,他对课堂的思考和准备,往往是教育学教科书上所没有的。
我走进教室时,他们已经坐在那里了,他们可能已经上了一节课,或者上了三节课,他们有些倦意。如果我的课是上午最后一节,他们会希望这节课的老师能让他们“稍稍缓口气”,或是让他们能轻松愉快地上这最后一节课。我知道学生的期待,为此作过很多努力,但从没有把这些心思告诉学生;学生至少没有因为我的课而感到恐惧或疲劳,他们能正常上课。我总是想,教师不能辜负学生的期待,特别对小学生,他们最早进学校时,是把课堂当作乐园的,如果刚上了一两年就厌学,甚至希望生一场病有理由不上课,那教育对他来说已经是苦难了。
1974年,我在农村小学当代课教师,教一二年级“复式”,我代课一学期后,休病假的老教师回来上课,跑到公社“教育革命领导小组”汇报,说“那个知青上课给小学生讲外国故事”。——他没有冤枉我。我看到小学语文课本有一半是“语录”,一半是标语,这些字,村口墙上到处都是,根本不要教的,于是给小孩子讲点寓言故事,算是开蒙。我想到,这些小学生刚进学校就学阶级斗争(1975年还得给小学生讲“评法反儒”),他肯定觉得不如回家割草喂羊。那个老师认为小孩子“中过毒”,他没法教了。可是我不好意思说出的是,那些小学生听说“老师毛病好了,下学期回来上课”时,一整天不高兴,一张张脸都阴沉着,——那位勤勤恳恳的老师把学生教得希望他继续生病,这种教学是所学生期待的吗?
讲台前站着的,总得是个让学生能接受的人,课堂总要能有些学生渴望的事物。除了善解人意,学生最希望老师是个有办法的,有经验的人。和以前的学生聚会时,毕业多年的学生甚至能说出当年某节课上老师说某句话时的表情及手势,而这往往是教师在教学时所没想到的。
不同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有不同的期待,了解这些,就知道上课能做些什么,或不必做些什么了。
那么,具体到一节课上,学生有些什么样的期待呢?
他希望老师不要简单地重复教科书上的话,那些内容大家早就看熟了;希望老师能正确估价全班同学的思维能力,而不要反复用一句“这部分内容考试肯定要碰到的”来吓唬人。
老师讲得有些快,其中有几处跳跃性较大,他听不明白;他知道,等到下课,就来不及弄明白了,他的时间很紧;他希望老师能停下两分钟,让大家思考或是交流一下,这时他可以和同桌说说自己的疑惑,但是老师从上课一直讲到下课,半分钟也没停,——有人把这叫作“紧凑”。时间过得太慢,学生不断看表。过于抽象的概念使他感到枯燥无味,昏昏欲睡,他希望老师的语言能生动一些,能不能多举几个形象的例子?还有,能不能适时地问一声“同学们有问题吗?”
这个题目的解法只有两种吗?我昨晚想到的那个办法老师没提到,我很希望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思路,也想得到老师的首肯。但是老师似乎并不想引发课堂讨论;算了,不让他为难了„„
有一次看到某班学生的随笔,学生写一星期的感受:“星期四,是比较愉快的一天,这天上午有两节语文课,加上课间,我们将和老师一共度过两个小时,而且,在这之前有盼望、等待,在这之后还有回味„„”当然,也会有学生对某门课的教学感到厌烦,他写道,“每次总有人忘了带课本,然后上课三五分钟,要听´老师的‘习惯性训斥’„„”
期待:学生成功的基石 篇3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有希望才会有动力。对于学生来讲,道理是一样的。如果学生总是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所在,就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充满热情地期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学习充满信心,才会产生进步的动力。
说到期待,我们就不能不提到美国当代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蒲路斯国王,他酷爱亲手雕刻的一座少女雕像,并希望她能获得生命,与之长相厮守,后来终于如愿以偿。罗森塔尔曾对一所小学1-6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过智力测验,并随机抽出一部分学生的名单交给任课教师,声称这些学生具有很大的学习潜力,其智力與学习可望得到进一步提高。八个月后,他再次测试时,发现这些学生真的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这是因为,权威人士的告知使教师对学生产生了期待,使学生在期待中感到了信任,从而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于是,罗森塔尔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这表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期待是学生进步的决定因素。
热情地期待学生,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在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上,做起来更难。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对成绩优秀的充满期待,对于落后的却容易忽视。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当面对着学生时,心中一定要充满期待,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该如此,因为教师的态度能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
我“期待”学生出错 篇4
一、微笑对待错误, 创设和谐课堂
课堂是容易出错的地方, 作为教师首先要允许学生出错, 宽容学生出错, 然后理性地看待学生的“错误”。想把一言堂变成万人堂, 那么微笑的对待学生错误才能创设一个和谐舒适的氛围。
一次在课堂上进行辩论:成功是靠高智商还是强毅力。有学生回答很出人意料, 他说:“我不想有高智商, 我如果成绩很好, 和同学吵架, 就会被同学说‘成绩好了不起啊。’这样就会没有朋友。”对于他的回答我完全出乎意料, 如果我当场否定他, 那么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势必遭到打击。我整理好思绪, “这位同学观点与众不同并且能大胆表达心声, 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他有些得意, 我轻轻抚摸他的头, “在辩论中提出强有力的数据、事例更能说服对手, 下次继续努力。”他眼睛闪出一道光芒, 连坐姿也笔挺了许多。
如果学生发生错误的时候, 我们严厉制止和批评, 那么课堂气氛就不易融洽, 他就不敢畅所欲言、表达心声。宽容学生错误, 有利于创设真正的和谐课堂, 有利于教育有效的实施, 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善于捕捉错误, 获得宝贵资源
“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 我们应该正确地、巧妙地利用错误资源, 促进学生情感和智力的进一步发展, 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机智, 恰当的地处理好“错误”资源, 变废为宝。
有次课堂上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一个男生说道, “我们要帮助和关心同学...”话还没说完女生开炮了, “你自己有没有做到啊?”男生站在那里很尴尬, 忍不住要和她争论起来。我示意那位男生坐下, 这时候全班都很安静, 等待着我作出处理。我微微一笑, 这个插曲正好成了课堂的可利用资源, 今天课堂内容就是尊重他人。
我问大家“这个女生尊重他人了没有?”大家很肯定的说:“没有!”“那大家对她的看法呢?”“她一直这样的!”“凶死了!”七嘴八舌都是对她不好的看法。“很显然她在不尊重别人的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自尊。不尊重他人其实就是不尊重自己啊。”同学们都点头称是。我问大家如何做才正确。同学们进行了思考。突然有个学生说了句:“她改不了的。”我笑笑, “很好!既然你们了解她的个性如此, 为什么还要斤斤计较?尊重他人才能更好的获得自他人对你的尊重啊!”同学们都豁然开朗了许多。有同学举手说:“其实有时候她也是无意, 我们应该多一点宽容, 使得大家和睦相处。”
本来是一件影响课堂的事情, 当我们拥有慧眼善于捕捉时, 就把学生犯的课堂错误变成了课堂最现成的材料。
三、巧用学生错误, 激发学生创新
教学实践表明:经历过程往往比获得结果更可贵, 哪怕这个过程是错误的, 有时却能给人留下铭记终身的印象。
在讲授《学习新天地》一课时, 有学生发表了这样的看法:“想成绩提高, 关键看时间花的够不够, 练习做的多不多。”这样的看法一提出便一石惊起千层浪。看到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让学生就这个观点进行讨论。最后出乎意料的学生们总结出了“学习必胜十法”, 这些方法不仅是优秀学习经验的总结, 还有很多是综合改进和创新。
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一个学生错误的发生让其他学生有机会发现问题, 思考并解决问题。巧用错误使学生不断地产生认知冲突, 从而激励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认识结构。这样, 学生才有机会经历科学认识的过程, 学会科学方法, 形成敢于向未知挑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精心预设错误, 激活学生思维
我们激活学生思维, 就是让学生产生更多的“不理解”, 并又千方百计地去“理解”。我给学生们上《身边的诱惑》一课时, 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孩子看到一枚闪亮的硬币躺在路边。他把硬币拾起来, 紧紧握在手里, 心里充满自豪和兴奋: “这枚硬币是我的了!而我什么代价也不用付出!”从此, 这个孩子无论走到哪里, 总是喜欢低着头, 眼睛盯着地面, 希望发现更多的珍宝。功夫不负有心人, 一生中他捡到了不少硬币呢。同学们听的都很入神, “不要付出代价就是捡来金钱, 是多美的事情啊!”我故意发出感叹。不少同学也发出赞同的声音。我满意的看到我预想的结果, 于是接着说:“你们想知道他一生中共有多少收获吗?41枚1角硬币、13枚5角硬币和一张破损的1元纸币”“哈哈哈哈哈……”当学生们听到这都为这个孩子的行为感到好笑。“虽然孩子不劳而获地捡到些小钱, 但却为此错过了许多人间美景:无数次壮丽的日落, 秋风中摇曳的红枫叶, 碧蓝天空飘过的白云, 擦肩而过陌生人友好的微笑……”学生们都安静的听着并且若有所思, 开始思考这个故事带来的启发。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 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创设一个错误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思维, 去激发思维的灵感, 去寻找更为深刻的领悟。
在我们的课堂里, 大部分错误发生后, 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 而且这些错误是学生自己犯的, 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最高。当注意力和求知欲都调动起来的时候, 课堂效率自然事半功倍!我们要教师善于在学生平时的“错误”中捕捉、挖掘、积累和培养, 让错误也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让我们期待这些美丽的错误吧!
摘要:学生在课堂出现错误在所难免, 作为教师, 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用一颗“平等心”、“宽容心”去正确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巧妙、合理地利用“错”这一教育资源, 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期待春天小学生作文 篇5
最近这些天里,我渐渐的发现,周围的人和植物,都在悄悄的变化,但我可以感受到,这是春天的气息,春天以在悄悄的来临了!
天气逐渐变暖,周围的人们反映可真大啊!前些日子还穿着厚实的大棉袄,慢慢的,就由原来的大棉袄换成了轻松稀薄的衣衫,就连在冬天里不怎么爱笑的太阳,也露出了久违的笑脸,可以从他的笑来看出,这是它真实的.笑
由此可以看出,他似乎笑得很开心呢!他一定也和我一样,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已经很久了吧?!
前几天,人们都夹着衣服往兜里伸,都舍不得将手露出来,这几天有谁还离不开兜呢?
看到刚刚发芽的小草,嫩嫩的,有种想抚摸的感觉,萌发的小草,使人容易联想到一个未断奶的婴儿,露出调皮的小脑袋,谁有舍得睬他一脚呢?
开得最妩媚动人的,当然要数我家那几棵桃花树了,我家的桃花上星期才舍得出来看我,看到她粉嫩嫩的脸颊,心里不免多了几分怜爱,翩翩起舞的花瓣,大概是他送给春天的礼物吧!看着她那娇羞的样子,就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她啊!
学生期待 篇6
关键词阅读期待悬念情境个性媒体
“阅读期待”,我理解为是指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对文本价值所合有的心理期待。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读者进行阅读体验的引子。在教学实践中,我欣喜地发现教师如能给予学生一份幸福的“阅读期待”,学生在教师设定的语言等情境中,读书往往能主动投入,思维也异常活跃,从而为“探究、品读、体验”铺下良好的情感基石,获得更为真实的情感体验。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给予学生阅读期待呢?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究。
一、巧设悬念,引发阅读期待
悬念,即在情节发展到高潮时停下来,让我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事如何”,以引发我们的阅读或听讲的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就是要巧妙地设置一个悬念,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一开始,我以讲故事的形式讲了汤姆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很,大的鲈鱼,这时耳边却传来了爸爸低沉的声音:“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说到这儿,我便设置了一个悬念,不再往下讲了,只见同学们个个都睁大眼睛看着我,希望我接着讲下去。我说:“想知道爸爸为什么要让汤姆把大鲈鱼放掉吗?”“想知道。”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想知道就请把课本翻到第108页接着读下去。”同学们便迅速地翻开书,认真地读了起来。这样,不仅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更抓住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二、创设情境,走进阅读期待
创设情境,即带领学生进入一种教者设置的与阅读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中。这种情境是教师创设的,因而它体现了教师的“引”的目的。而情境的创设,当然可凭借一些手段,或用一些功能极佳的课件、图画、幻灯、音乐、歌曲等。
在教学《黄果树瀑布》时,我先出示了几幅黄果树瀑布美景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黄果树瀑布的美,接着“引”道:“这样的美景在作家的笔下会是怎样的呢?”于是同学们便不由得快速打开了课本开始认真地阅读起来了,并不时地把阅读到的信息和所看到的图片结合起来进行整合,体会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神韵。
三、假装不知,感受阅读期待
语文一节课40分钟,对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广泛性和实践性。在课堂上,教师所教的、学生所学的只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学生读完后,一生问:“海参爬得慢,每小时只能前进4米,又没有武器保护自己,如果遇上天故怎么办?”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一双双好奇的眼睛盯着我,等待我的解答。“你真会读书!这个问题提得好,有哪位同学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扫视着全班同学,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举手。我便说:“不如这样吧,我们就把这个问题作为今天的作业好不好?下节课我们来比赛,看谁答得最好?”等到下一节语文课时,学生们个个精神饱满,这是他们表现自己的时候了。于是我开门见山地提起了上节课的那个问题,只见学生们个个把手高高地举起。看到这个场面,我暗自高兴,我想我是做对了。
四、灵活应变,调整阅读期待
预习是语文学习中的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积极求知的“前奏曲”,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之一。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是学好课文的基础。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时常看到,部分学生对预习课文的热情比听老师上精讲课时来得高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看到有些学生上课神游,还有的更是翻弄书本,欣赏后面的课文。反思其行,顿悟,其实这部分学生已对阅读过的文本丧失了阅读兴趣,缺乏了阅读期待。
五、尊重个性,保持阅读期待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实践时间,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认知层次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理解“阅读期待”的千差万别,不能把学生的阅读期待统一为一种定式。事实上,每一个学生的阅读都有着各自关注的目标和重点,在不同的情境和时空,感悟也会大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让他们拥有良好的阅读期待,这样才可使个性化阅读走向全面、深刻、成熟的境界。
六、利用媒体,促进阅读期待
先进的教学手段,为课堂增辉添色。教师恰当地运用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不同的感官,能促使学生新的阅读期待。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们不仅仅是指导学生把握好课堂的阅读材料,更应给予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时空。因此,给予学生的阅读期待应延伸至课外。当学生有“阅读期待”时,他们就已经感受到了阅读的幸福与快乐。长此以往,阅读不就单单是阅读,它就会形成习惯,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活动。
不期待完美——谈问题学生 篇7
在许多老师看来, 学生上课不专心, 就是“不想学”;不按时完成作业, 就是学习不认真;顶撞老师, 是“成心捣乱”;打骂同学, 是“没有家教”……诸如此类的学生, 就是老师眼里的“问题学生”。
其实许多“问题学生”的“问题”都属于心理上的困惑, 是伴随成长而来的烦恼。如果把这些“问题”简单地从觉悟、道德等方面去判定, 有失偏颇。
成长中的烦恼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弄清楚它的根源, 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上课不注意听讲、不爱写作业的学生, 有些是因为家长过于忙, 对孩子只管吃喝, 不管学习, 缺少对学习目的的引导;有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达不到老师、家长的要求, 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顶撞老师的学生, 大多在学校得不到重视和赏识, 来自老师或同学的岐视和冷遇致使他们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 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有暴力倾向的学生个别是在与同学相处时有过被暴力的经历, 更多的原因是家长处理问题往往蛮不讲理, 这些学生就会转而向其他人或者动物施暴, 以释放心理压力。
生活中可以找出很多“产生问题”的原因, 这里不一一赘述。
被周恩来誉为“国宝”的全国特级教师霍懋征, 眼里是没有问题学生的, 她从教60年, 从没有和学生发过一次火, 从没有请过一个学生家长, 从没有惩罚或变相惩罚过一个学生, 从没有让一个学生掉过队。
霍懋征老师不是按学生是否合自己心意来对待他们, 在她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正常的, 他们需要的是爱和帮助。
如果, 家长多引导孩子, 帮助孩子确定学习目标;如果教师对学生多一份引导少一份不耐;授课时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爱学习的问题学生就会少很多吧。
如果, 学校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体验, 教师不用一把尺子将学生比出高低, 关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激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问题学生就会变成正常学生吧。
如果, 家长不再制造暴力, 家长温文尔雅, 孩子也会安静安宁许多吧。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拿钥匙的人需要有耐心去寻找相对应的锁。当我们眼神中没有了对“问题学生”的厌恶, 存于心中的是对学生“问题”的分析, 那开锁的过程就会有耐心并贯穿始终。
试想, 生活没有激情, 工作缺少动力, 有时情绪不佳, 错了迁怒于人, 在成年人的经历中不也会成为一种“问题”而经常存在吗?所以, 面对学生的“问题”我们还是要多几分理解与宽容。
换个心态去想, 换个眼光看, 换个方式面对, 在老师眼里的“问题学生”其实只是“学生的一种问题”。
学生期待 篇8
一、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促进阅读期待
电教媒体的综合运用,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迅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从而有效地创设学生的阅读期待。赞可夫认为:“课堂上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 有强烈求知欲, 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氛围。”这种心理氛围实质上就是一种心理期待, 期待入情入境。例如教学《詹天佑》中开凿隧道一段, 教学时, 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出示投影, 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出两端凿井法和中部凿井法的示意图, 使学生既理解了课文, 又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所在。
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 几个鲜明的形象, 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孩子就会荡漾起情感, 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份关注, 形成一种期盼, 期待着故事将怎样发生、将怎样一步步进展。实践证明, 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 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听, 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 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使学生全方位地投入到课堂中来。
二、在矛盾中设疑, 激活阅读期待
在矛盾中设疑, 往往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例如教学《养花》一课, 文章字里行间都体现着老舍先生对花的喜爱之情。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教师故意问:“同学们, 北京的天气不合适养花, 老舍先生肯定不爱养花。”在学生回答“不是”后, 教师说:“那你们就从课文中找出理由来, 说服我。”这样, 在矛盾中设有利于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
三、精心设计问题, 唤起阅读期待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能否调动学生阅读期待的关键。如果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毫无新意, 就不能激发学生想读书的欲望。例如教学《穷人》一课, 教师提出:“谁把桑娜抱回孩子的心理描写读一读?其他同学一边读一边想, 从桑娜的心理描写你看出了什么?”这样学生马上认真地去读课文, 并思考怎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在拥有主体地位的阅读活动中, 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 (比如见到标题) 起, 他们的阅读思维活动就自动开启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探询, 作出猜测, 产生期待。正是这种探询、猜测、期待, 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
四、空白设疑, 刺激阅读期待
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师可在衔接处或讲授高潮时, 或提出问题之初, 或得出结论之后, 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咀嚼, 或反复品味, 或变式练习……“空白”艺术, 它给了学生想象驰骋的广阔空间, 其“空白”的真实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教师通过创设的“空白”可刺激学生的阅读期待。例如《凡卡》一文中, 凡卡给爷爷写的信, 爷爷收到了吗?爷爷收到信后, 能接他回家吗?教师让学生结合想象,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也刺激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五、积累拓展, 延伸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 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 阅读期待不能局限在课堂所呈现的文本上, 必然延伸到课外学习以及生活领域。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 从多渠道获取新知, 把学生的期待视野引向教材以外, 让学生多方位地了解文本, 才能从立体的视角建立对文本的“期待视野”, 使课外阅读成为丰富、巩固和深化课本的有益的“精神家园”。
六、情境教学中, 提高阅读期待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 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 诵读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 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白, 只有把自己的心放入文本中, 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 才能情出肺腑。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动情, 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中的情感因素, 用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 用感人的事例去教育学生, 用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 用充沛的激情去打动学生。只有这样, 才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 才能使语文课堂达到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境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只有在情感这块肥田沃土上, 语文教学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教师要善于优化组合语文资源, 创设丰富的语境。
特级教师于漪说:““语言不是蜜, 但能粘住学生。”一篇扣人心弦的文章应在学生心田留下情感的涟漪, 达到“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 是学生对阅读产生新的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适宜设计开放性作业, 把学生的期待视野引向教材以外, 不仅学语言而且运用语言。比如文质兼美的古今中外名家名篇的作品, 每一篇的阅读材料都有其所要体现的价值取向, 有着丰富的内涵。要引领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 教师必须对文本的内涵进行深入的体悟, 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 在一定文化背景下, 才能更好地感受文章的内容, 进入文中的情境。
用期待和欣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篇9
我不禁为第一个故事中“我”的急躁而轻笑。猛然间, 我班的那帮淘气包在我眼前一闪, 对待他们, 我不是一直如第一则故事中的“我”那般牵着他们学知识、参加各种活动吗?面对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尽人意之处, 我不也“又急又气”吗?我何不如第二个故事中的“我”那般少一份急躁多一份耐心, 陪着“蜗牛”去“散步”, 说不定能带给我一路惊喜呢!
夏日里的汗珠
打扫卫生、拿新书、出黑板报, 这是开学时的“班级三件大事”。因为怀揣要做“跟着蜗牛来散步”的人的想法, 我决定找传统意义上的双差生之小宙、小俊、小磊三个同学来帮忙。电话接通的那一刻, 几乎都是先一愣, 而后一个劲儿地答应着。
说好下午1点到校的, 可12点刚过, 三个热气腾腾的脑袋就不时地朝我办公室里探着。看见了我, 均是一副受宠若惊的表情, 一番商量后, 决定先打扫卫生, 而后拿新书, 三个孩子向我保证一定高标准完成。
不知不觉, 时间已接近下午三点了。快步向教室奔去, 说不上窗明几净, 咋一看倒也整整齐齐。更让我意外的是他们不但领回了书, 还正把书一本本分发到了每个同学的课桌里。因为天气热, 更因为过于卖力, 个个满头大汗, T恤上汗迹斑斑。看见我来了, 干得更欢了。
摸着他们那热气腾腾的头, 问:“热吗?”三个孩子心有灵犀, 异口同声:“我们不怕热!”脸上溢满笑容, 多可爱的孩子呀!
撇开学习, 他们难道不可爱吗?平时如猴子般手不停的小宙同学一下课就来帮我擦黑板;胖乎乎的榆木疙瘩不开窍的小俊同学只等我把作业本批好, 立马发给同学;就是班级中最怕做作业的小磊同学一吃完饭, 也乐呵呵地拿起拖把拖地。感谢今天的“散步”, 那晶莹的汗珠不光让我看到了三个孩子闪光的一面, 更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对他们的疏忽。
等待着的水杯
我正埋头批着作业, 忽然, 一个上气不接下气的声音向我传来:“倪老师, 小皓喝水不排队!”咳, 小皓这孩子虽没有“三大金刚”那么让我操心, 但是性格比较孤僻, 常常会做些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我曾再三强调如果喝水的人多, 一定要排队, 这句话一定被他抛到爪哇国去了。
一进教室, 只见饮水机边早已排起了一条长龙。班长小帅正在接水, 而小皓呢?他的水杯在小帅水杯的下面, 正等着小帅接水结束, 自己好顶上去接水呢!
“小皓, 喝水要排队……”正想对他长篇大论教育一番, 忽而瞥见孩子委屈的眼神, 他一定有话要说, 我转而温和的声音, “小皓, 你有自己的理由吗?”“老师, 你在上《水》那一课时, 不是告诉我们还有很多地方缺水吗?”孩子大胆地望着我, “你看, 前面一个同学接满水, 即使他关掉了接水口的开关, 仍有几滴水滴下来, 等第二个同学接水时, 已经滴掉很多滴水了。”细一看, 嘿, 果真如此!我不由得有些内疚, 抚摸了一下小皓的头, 孩子开心地把水杯举到我眼前:“老师, 你看, 这里是我接的水!”杯底的水静静地躺在杯子里, 一如小皓那清澈的眸子。
“抄袭”的作业
临近毕业考试, 大家卯足了劲儿要给自己的小学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可偏偏不时跃起几个不和谐的音符。这不, 一大早就有学生向我透露了一个消息———小龙同学不到7点就到校了, 来校后就抄作业!小龙抄作业?这几天他的学习可是突飞猛进呀, 要不是听到这一消息, 我还准备评他个“进步小明星”呢!咳, 难道这些进步都是“抄”来的?
第二天一大早, 我透过教室窗玻璃, 只见他一会儿挥笔大写, 一会儿又另翻起一本。嘿, 这小子抄别人的作业时还挺讲究的呢!我轻轻推门而入, “嗯!”我清咳嗽一声。
“啊?”慌乱之中, 他连忙用手盖住作业本, “老师, 我……”
沉默, 还是沉默。
时间在双方的僵持中流逝, 校园里已响起了学生们的嬉戏声。
小龙抬头望着我, 嘟哝着:“老师, 我告诉了你, 你可要给我保密!”
原来, 在新疆工作的爸爸和他有个约定, 毕业考试如果三门功课都是“优秀”, 暑假就带他去新疆, 而且是坐飞机, 多诱人呀!可是由于平时学习马虎, 要达到这个要求也太难了, 于是五一假期中他作了一个决定:把开学以来的所有作业再做一遍!可是, 做着做着, 发现很多题目搞不懂。想问同学又不好意思, 于是就趁同学还没到校的这段时间, 翻阅同学的作业。
学生期待 篇10
阅读期待既包含主体阅读前的认知结构及由此产生的阅读需求和期望, 也包含主体在重构文本后产生的新认知结构与阅读需求、期望。学生阅读《木兰诗》后对花木兰初步认识后会想知道, 木兰为什么要替父从军?她如果不替父从军会怎样?木兰为什么要辞官还乡, 这一系列问题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 解读文本后产生的新问题又激励学生进一步解读文本。
一、立足阅读期待, 确立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教学目标。这三个维度目标都围绕学生展开。
《孤独之旅》教学目标一:
1.理清本篇小说的情节;
2.通过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3.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4.理解孤独的含义及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
《孤独之旅》教学目标二:
A、知识与能力:
1.能在快速阅读课文中, 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
3.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4.理解文章主旨。
B、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作品过程中体验成长的感受,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比较发现两者有明显差异:
1.后者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学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从人物分析到提炼主题的思维方式, 教师的每一步教都落实到学生的学上。学生不仅体验了杜小康, 了解了小说主题, 更能运用这一方法去解读更多的小说作品。
2.后者根据学生需求, 重难点突出。从中我们分析, 课堂教学中有三个重点, 一是体验人物命运, 二是感受写作特色, 三是探寻小说主题。而且这三者由易到难, 由具象到抽象。根据这样的目标展开课堂教学, 会使课堂层次鲜明, 教学内容有效落实。
3.后者强调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在这个目标指导下进行教学, 使学生产生更多直观的感受, 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二、注重阅读期待, 精选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因此, 教师应以学生阅读期待为切口, 精选教学片段。
《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的成长源自家景的“一落千丈”, 他到芦荡放鸭时所承受的孤独。学生不是缺少孤独而是缺少共鸣和感悟。他们渴望在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渴望在文中找到自己困惑的出路。因此, 笔者让学生通过品味杜小康的语言, 感受人物的心路历程。尤其是品味“我要回家……”, 先齐读描写芦苇荡的片段, 体会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 “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接着又重点品读第29段, 并且让学生采用改换人称方式, 将文中的“杜小康”改为“我”, 自由朗读体会。有的学生联系《草房子》中描写杜小康放鸭前的生活章节进行比较阅读, 更深入体会此时杜小康无法比拟的孤独, 无人可见的孤独, 无话可说的孤独。然后我们体会杜小康终于在做梦看到母亲后说出的话。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是在孤独中备受煎熬的杜小康一种情感的宣泄。
暴风雨给了杜小康成长的机会和舞台。这一片段我也让学生做了重点品味。
三、根据阅读期待, 安排教学梯度
课堂教学服务于全体学生, 因此教学设计应既满足学困生学习需求, 又提升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实力。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一方面受固有教学模式影响, 介绍作者, 整体把握, 词句分析, 千篇一律。另一方面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把握教学深度, 结果高处不胜寒, 课堂成了教师的秀场。从学生的阅读期待出发, 可以掌握不同层次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差异, 方便设计课堂教学的梯度。
教学《猫》。整理学生的阅读期待:
(1) 这是动物的悲剧。 (2) 这是性格的悲剧。 (3) 这是愧疚的小说。 (4) 这是小人物的悲剧。 (5) 这是社会的悲剧。
于是根据这些阅读期待安排课堂教学五个递进的层次。最初的“动物的悲剧”是阅读到第三只猫死于冤屈而得出的体会。第二步“性格的悲剧”是探寻第三只猫的死因, 发现原来第三只猫的死是因为性格不好不遭人喜欢而导致的。第三步“愧疚的小说”引到了“我”身上, 发现原来“我们”并没有真正地爱第三只猫, 所以我们愧疚。第四步“小人物的悲剧”是根据小说的创作手法中象征手法的理解, 明白了猫象征的是小人物。第五步“社会的悲剧”是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观以后的结论。
四、结合阅读期待, 实现教学灵动
教师如能及时把握阅读期待, 并转化到教学设计中, 这即可体现教师教学的智慧, 更能体现教学的灵动。
教学《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师:请大家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 可以是课文内容的, 可以是翻译的, 也可以是写作手法或写作意图。
学生提问, 教师将学生的问题板书于黑板两侧。
生:“我知之濠上也”的意思?
生:为什么这篇文章运用对话的方式来写。
师:我们提出了七个问题, 非常有价值, 今天和大家就这几个问题一起来交流。
从中我们发现:首先,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动态的。教师完全根据学生要学什么来教。每一个环节, 都能对应地提升一部分学生的能力。第二, 教师具备现场应变的能力。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词不达意, 教师需迅速整理成表意清晰的语言呈现在课堂上。同时教师将繁冗的问题归类, 使教学设计一目了然、条理清晰。第三, 教师有明确的导向性。
让学生在期待中进步与成长 篇11
“以后我可以当一名舞蹈家!”
……
这些充满自豪、憧憬与强烈渴望的话语,出自小学一年级学生,虽然幼稚,但十分可爱且可期。事隔多年,当时的情境仍时常浮现在我面前,仿佛就在昨天,至今还让人回味不已。
这一幕发生在我教学原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义务教育实验教材2004年版)第95页练习十七第一题“我们的生日”之时。那是一道调查统计全班学生中各个月份出生人数的习题,难度并不大。况且,“过生日”是每一位小学生都期盼的开心、惬意的事情,这一内容密切联系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理应能引发小学生的兴趣,合作完成这一调查统计作业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
如何布置、出示这一道作业呢?让学生明确调查、统计各个月份出生人数的必要性,变任务的被动执行者为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我教学之前考虑最多的问题。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学习,我认识到为“我们的生日”这一统计工作赋予相应的现实背景,即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情境从何而来?当然离不开与学生生日相关的话题,看起来很容易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寻找,信手拈来,小菜一碟。但细细思考之下,我却有些举棋不定:一是生活当中谈论到某人的生日时,一般会具体到某月某日,而练习中只提及调查与统计各个月份出生的人数,这与学生所熟悉的“常识”有一定距离;二是小学生中攀比办生日宴会之风日盛,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只教书,而不注意思想品德的有机渗透,更不能误导小学生。因此,在情境的创设上要辨证思考,多角度分析,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失控;三是创设的情境不能只考虑让学生感兴趣而已,还应该能帮助学生积极投入到数学活动之中,变“要我调查”为“我要调查”。
正在我苦思冥想之际,突然听到几个小学生在谈论一些明星的趣事,热烈地议论着某某明星是什么射手星座、处女星座。“有了,就从星座入手!”我暗自思量,并为素材“得来全不费功夫”而窃喜。
有了素材还只是第一步,还需进一步加工,合理取舍。星相方面的内容有不少是属于封建迷信,是糟粕,这部分东西肯定不能用于课堂,但它也有合理的部分,不妨借来一用。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教学设计: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根据大量的调查统计,人们发现,那些一月份出生的人,长大后很有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天文学家,而二月份出生的人,长大后则很有可能成为一名诗人或作家;三月份出生的则有可能成为军事家;四月份的则更多在艺术方面有作为,有可能成为音乐家、舞蹈家等;五月出生的有可能成为一位受人们尊敬的教育家、教授;六月出生的有可能成为一名发明家;七月出生的有可能成为政治家;八月出生的有可能成为一名科学家;九月出生的有可能成为司法家、律师;十月出生的有可能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十一月出生的有可能成为思想家;十二月出生的则有可能成为一名企业家、大老板(边说边出示方格统计表,同时在下面分别标注,如一月天文学家……)。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今后我们班里会有多少名天文学家、多少名作家、多少名军事家吗?那就请全班同学一起来想一想,如何很好地合作完成这样一个调查统计任务:《我们的未来》吧! ”
学生们听到这里,个个已经早就按捺不住了,纷纷摩拳擦掌,积极想办法、出主意,在统一方法、步骤的基础上合作参与,全身心投入到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之中,每个人的脸上都还洋溢着兴奋、激动与自豪,作业任务完成的质量、效率较往常出奇的好。刚等我宣布下课,一些很要好的同学就急切地向对方打听,了解他是几月出生的,长大后的职业可能会是什么……于是,便出现了开头的让学生久久都无法平静的一幕。
没想到,对教材的一个小小加工,竟然让学生如此兴奋,并收到了如此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我通过反思,总结了这一小小教学片断的成功之处:
第一,是对教材、教学内容的合理改编与活化。基础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赋予了每一位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改编教材的权力,教师可以而且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学生学习状况等对教材进行合理加工、处理。在本片断中,我依据教材的主题内容,从学生的实际需要与日常生活的习惯出发,创设了一个令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的问题情境,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调查与统计的积极性。将学生由练习、习题的“被动执行者、参与者”变为“主动的、积极的执行者与参与者”。在赋予了教材习题与练习新的活力之时,为学生展示了统计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作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二,也是收获最大之处,就是在教学之中,注重了正面引导,给学生以期待。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种,依次是:生理上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中最高层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虽然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和目标不同,但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和自身价值实现的愿望。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一效应指出,教师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信任、热爱和对其更高的人际期待,能够激发学生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智慧进步。在本片断的教学中,我从学生人人都愿成功,成为受人尊重的科学家、艺术家的目的出发,为每个学生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将来,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内心深处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从本质上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获得教学成功也就水到渠成。
学生期待 篇12
本文结合自主学习活动过程中观察到的一些实际情况设计了问卷, 通过调查问卷中设计的问题来归纳出一些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数据量为60人, 其中高三年级20人, 男生12人, 女生8人;高二年级20人, 男生8人, 女生12人;高一年级20人, 男生10人, 女生10人。虽然样本数偏少, 但基本还是能够反映出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我们寻找的答案, 问卷调查后, 还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 让被访者说明作出这种选择的理由, 通过调查问卷及访谈, 回答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下列两类问题:
第一类问题:“一堂一案”教学环境下, 自主学习者的行为与成效。
第二类问题:“一堂一案”教学环境下, 自主学习者对教师角色的期待。
以下是问卷调查及面对面访谈的结果情况, 关于第一类问题中, “一堂一案”教学环境下, 自主学习者的行为与成效的具体情况如下:
1. 通过自主学习活动, 学生是否能真正感到进步?
(1) 明确表示有进步。
高一学生占41%, 高二学生占44%, 高三学生占76%。这部分学生在问卷一开始, 就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他们积极按要求进行选择和作答并一直积极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 许多人在2~3周内就感到小有进步。这种成就感成为一种自我激励, 对他们接下来的自主学习活动是莫大的促进。
(2) 可推断有进步的学生。
高一学生占32%, 高二学生占21%, 高三学生占13%。这部分同学虽没有直接表示有进步, 但是在访谈中, 他们表现出了积极的配合和主动的表达, 只是这些都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 随着访谈的深入, 他们还不断发现新问题, 瞄准了下一个目标, 流露出要坚持自己的计划。可以推断这些同学可以有所进展。
此外, 还有约30%的同学的情况是遇到困难就记录下来, 却不去主动解决办法, 字里行间还流露出忧虑和烦恼, 看来进展不大。
总的来看, 参与调查的60人中, 有2/3的人能感觉有成效。这部分同学中, 有超过半数的人从中体会到不小的收获。
2. 哪些原因促使一些人坚持下来且颇有成效, 而另一些人未能坚持, 或者虽坚持下来却收效甚微呢?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讨论。
(1) 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是否明确?其努力是否朝向既定的目标?
结果显示, 制定的目标, 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短期内可达到的。在自主学习实践中, 将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前文中明确表示有进步的, 在其中约占了40%, 高三学生更是高达76%。他们始终明确自己的方向, 在实现一个目标之后仍然会确定下一个目标, 再开始练习, 这是第一个方面。
(2) 部分受访者中, 显然也制定了明确的近期计划。但是随着活动的进行, 他们努力的方向与既定的目标出现了偏差, 似乎是新出现的问题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 或者是由于遇到障碍而变更了目标, 结果导致他们暂时无法衡量目标是否实现。这一类同学的特点是, 可以看出他们不懈地努力解决各种问题, 但是没有明确表述是否有进步或成就感。
(3) 相比之下, 还有一类受访者, 设定的目标比较笼统, 而且没有针对性地去实施。前面提到的可推断没有进步的人, 大都属于此列。他们虽然在坚持练习, 但是对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该解决什么问题似乎并不多想, 方法也不多, 总感到依旧困难重重。这部分同学可能不但没有感觉到多少进步, 反而觉得自主学习活动变成一种负担。
总之, 设定的目标明确就有了一个方向, 能引导学习者针对目标集中时间和精力克服困难。同时也是一个自我评估的参照, 便于学习者观察到进步, 因此而产生的激励作用, 对坚持下去相当重要。努力坚持明确的目标也是自主学习成功的关键。
3. 学生能否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按照要求, 学生在体会或反思中要写出是否有进步、遇到什么新的问题、自己怎么解决、哪些方面需要调 整等等。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 感受到成效的同学在解决问题方面颇有办法。他们比较善于分析问题, 也敢于积极尝试各种办法去解决问题, 能主动向教师咨询, 跟同学探讨。而阅读另一些同学的问卷却发现, 他们往往都只是把问题摆出来, 既没有分析背后的原因, 也较少尝试自己去解决。有的人甚至对自己的问题还描述不清楚, 困难依旧存在。
可见, 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能力影响着自主学习的成效。事实上, 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一个克服障碍的过程, 有了目标, 有了毅力, 还必须有能力处理各种困难。我们认为, 是否积极解决问题、坚持克服障碍表现了自主学习中主动性的强弱。也就是说, 只有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局面, 主动解决阻碍自己的各种困难, 才能达到预想的目标。
综上所述, 毅力、努力坚持明确的目标、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能力是影响自主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自我感知到成 效的学生在这几方面都有不错的行为表现。
4. 教师应当如何促进学习者自主?分析问卷结果发现, 教师能够在以下方面发挥不可缺少的作用:
首先, 由于许多学生在制定计划时往往会高估自己, 对困难估计不足, 容易导致半途而废, 因此, 教师应善于利用自身的影响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之保持动力和兴趣, 将自主学习坚持下去。教师同时还要加以必要的督促, 以便及时获得反馈, 在关键时刻给学习者以信心和鼓励。
第二, 由于学生自己制定目标往往带有好高骛远, 操之过急或模糊不清等特点, 因此经常难以达到预想。教师应当利用自己在语言教与学方面的经验, 结合对学生各方面状况的了解, 进行全面的需求分析, 为他们提供有益的建议, 协助他们改进, 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第三, 在自主学习中, 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他们需要各类知识和经验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因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把实践摆在第一位的同时, 还要介绍学习该学科的相关理论, 给他们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研究中也发现, 有些同学的方法并不十分合理, 有的同学方法单一。这时,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与学生一起探讨达到目标的更好的途径。
第二类问题:“一堂一案”教学环境下, 自主学习者对教师角色的期待:
1. 为什么教师对自主学习进行专门培训比较重要?当问到这个问题时, 学生们说:
(1) 自主学习活动不同于自己看书学习, 有些方法我们还不太会, 例如如何决策、如何解决问题等等。有时不清楚该先解决哪一个困难, 也不知道怎样解决。
(2) 以前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 学什么内容、使用什么资料, 我们都听老师的, 自己不用操心。设定目标也大多是为了通过考试。而自主学习有很多不同, 最好能系统地讲讲。
(3) 以前, 老师很少教我们该如何学习, 都是自己在摸索。比如现在我很想知道怎么才能利用好时间, 我觉得自己效率不高。
2. 为什么编写考虑到学习者差异的学案比较重要?学案是有关学生自主学习环境的重要环节。访谈中, 学生认为:
(1) 现在的学习材料五花八门, 如果让我自己选择, 我也不知道什么样的适合自己。
(2) 每个人的水平不同, 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不一样, 如果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能考虑到我们的差异, 那这种学案肯定会更有帮助。
学生期待教师编写考虑到个体差异的学案, 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需求, 即学生希望教学更加注重个体, 即不再把学生当作同质的群体, 而是要充分考虑其个人差异, 甚至为每个人量身定做学习计划。诚然, 学案很难做到如此, 但是, 让学案中含有变化或含有可供选择的成分, 是可以做到的。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 从而更好地体现教育的本质。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在自主学习活动中, 学生对教师在指导、鼓励、培训和学案编写上的作用尤为期待。经过访谈发现, 学生感觉到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意愿或动力容易减弱和缺乏环境支持是产生这些期待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建议, 教师要成为学生所期待的专家和朋友, 必须注重不断的自我发展, 不仅要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培训学生自主学习技能, 还要鼓励学生持续努力, 并开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资料。
总之, 为促进自主学习的成效, 我们应当加强对学生毅力、主动性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事实上, 自主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方式。研究发现, 自主学习过程中, 学生比从前更清楚知识理解的认知过程, 不再想当然或盲目抱怨, 而是立足于自我, 有了一个比较科学的心态。不少人积累了一些自己摸索的学习方法, 锻炼了自我分析、决策、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在学习主动性上也大大增强。这一活动还营造了一个更加开放的、鼓励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学习氛围, 从中获益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更强, 教师应当帮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这种良性循环中来。
参考文献
[1]宋英杰.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S1) .
[2]扶长青.自主学习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 (宏观教育研究) , 2008, (6) .
[3]张永胜.掌握学习策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远程教育, 2008, (6) .
[4]秦学锋, 杨东英.自主学习的本质及其理论基础探究[J].教育与职业, 2008, (15) .
[5]张新莲.对自主学习的认识和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4) .
[6]王婷婷, 周隽.高中生自主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 (6) .
【学生期待】推荐阅读:
学生对课堂的期待05-21
班主任的信任和期待是学生前进的动力12-09
总有一种期待期待陌生人也幸福作文11-30
期待疗法05-31
期待精神06-08
社会期待06-24
教学期待08-06
期待视野09-16
关注期待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