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精神(共5篇)
期待精神 篇1
7月1日, 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开始实施。该法积极回应社会舆论关注, 严格限制劳务派遣用工, 推进劳务派遣单位依法经营, 落实被派遣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 充分体现了国家理性通过立法规范劳动关系、减少劳动关系风险的决心与努力。
在市场化用工背景下, 劳动关系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既可以表现为轻微的心理对抗, 也可以表现为一定的群体行动。近年来, 在我国时有发生的群体性事件, 就是劳动关系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劳动关系风险不仅仅存在于劳动关系领域, 还经常外溢为社会风险。因此, 强化劳动关系管理、及时化解劳动关系风险, 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一种用工方式, 劳务派遣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 部分企业滥用劳务派遣, 在主营业务岗位上长期使用劳务派遣人员, 一方面使劳动派遣人员同工不同酬、损害被派遣工合法权益等问题比较突出;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劳动用工管理的难度, 致使劳动关系风险加大。因此, 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 既是对劳动合同法律体系的完善, 也能有效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减少劳动关系风险。
从减少劳动关系风险角度来看, 政府、工会、企业都应该成为责任主体。政府主要通过立法、行政执法和司法救济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 特别是通过倾斜立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特定的法律法规经常会显示政府的态度, 进而影响劳动关系。比如, 以倾斜立法纠正“强资本, 弱劳动”, 实现劳动关系均衡, 即是《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的集中体现。
工会是协调劳动关系、实现劳资力量均衡发展的重要力量。工会可以通过组织实现劳动者个体间的联合, 改变劳动关系中工人群体的弱势地位。工会影响劳动关系的方式可以有多种。比如通过提高劳动标准, 改善工作条件, 使其更加健康安全, 也可以通过开展集体协商影响劳动关系。我国的工会组织承担了工人利益的代表者和社会管理者的双重角色:在微观层次上, 要实现企业员工的利益诉求;在宏观层次上, 则需实现社会管理的职能, 必要地干预和引导劳动争议事件, 以免产生不良社会影响。
以上是从宏观层面分析劳动关系管理主体。近年来, 国家理性立法维护劳动关系协调发展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 而且效果显著。工会组织虽然在提升自身协调能力、推动建立劳资协商机制方面尚有较大空间, 但其在协调劳动关系、减少劳资冲突方面的努力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在三个责任主体中, 企业或雇主可能是最具效率和社会效益的。事实上, 企业或雇主采取积极的管理措施, 以降低劳动关系风险, 会产生多方面的效益。既可降低因劳动争议而对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利润产生的不良影响, 又可以将劳动争议化解在企业之内, 阻止其进一步扩大到更大范围的社会领域, 在预防劳动争议上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 正如劳动关系实践所显现的那样, 企业主体最缺的, 恰恰是遵守劳动法律的积极行动和自律精神。因此, 化解劳动关系风险、实现劳动关系和谐, 还需要企业多一点自律精神。
期待精神 篇2
已经下了好几天的雨,现在居然还下着倾盆大雨。
只见一名男子气呼呼地站在草地上,指着天大骂着:“老天爷啊,你怎么不长眼睛啊!你已经下了那么多天的雨了,求求你停一停吧!你看,我的屋顶不断地漏水,取暖的干柴也湿了,连仅剩的粮食也开始发霉了。还有啊,我只有那么几件衣服可以替换,如今全都湿了,你说,你为什么要这么捉弄我啊!老天爷啊,你说,你该不该骂……”
当男子愤怒地对天怒骂时,有个人浑身湿透地躲进屋檐,但是男子似乎没有发现,仍然一连串地骂个不停。
忽然,这个人出声了:“喂,你全身湿透地站在雨中,那么用力地骂着老天爷,我想,过两天老天爷一定会被你气死,然后再也不下雨了。”
男子听见从屋檐下传来的反对声音,这会儿脾气更大了,他火气十足地回应:“哼,他才不会生气呢!因为老天爷根本就听不见我在骂他。”
这个神秘人听男子如此说着,忍不住笑了声:“呵!都知道没有作用了,那你为什么还在这里做蠢事呢?”
被驳斥的男子,气得说不出话来。
屋檐下的那个人在转身离去前,又送给男子一段话:“孩子,与其在这里骂天,不如为自己撑起一把雨伞,接着去将屋顶修好,再去向邻居借点柴火,然后把你的衣服和粮食烘干,好好地饱餐一顿,最后,安安稳稳地上床睡一觉吧!”
在现实生活中,像故事中男子一样的人实在太多了。他们很少要求自己,总是期待别人改变,或是等待别人的善意。这些人经常忘了自己应负的责任,也经常遗忘人生的目的。与其抱怨现状,不如自己改变这一切。
关于阅读期待的期待 篇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体现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它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
一、实践中运用阅读期待的理性思考
姚斯认为期待视野有两大形态:其一是既往的审美经验,即“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野”,其二是既往的生活经验。即“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野”。这两种视野交融形成具体的阅读视野,按照我们的理解,它是指阅读主体的认知结构(即读者阅读前所具有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思想水平、审美能力)和阅读需求(即读者阅读时所抱的动机、所立的目标、所带的问题)。
从阅读功能看,阅读是一种对文字信息感知、理解,进而产生共鸣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据调查统计,教师在洞察学生已有的阅读“期待视野”时,往往忽视学生个体在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心理的差异。往往采用统一的预习单将学生的阅读体验禁锢在统一的范围内。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期待”源自接受美学,但是,当我们将这种理论迁移到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介入了其他的读者——教师及阅读同伴。而教师的介入程度及介入方式从某种程度来说决定了学生的阅读效果。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青年教师往往自身对文本没有深入的解读,由此造成在教学过程中情感不投入、引领不到位,试问学生又如何产生情感的共鸣与升华?
从阅读品质来看,它不仅包括对阅读过程发生影响的思想品行,而且包括对阅读行为产生约束的习惯意志。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语文课堂教育生态所关注的是指包括知识生态和心灵生态在内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所形成的课堂教育氛围。
二、立体建构,在教学中阅读期待的价值实现
“阅读期待”潜存于读者的大脑,具有事先预想的观念性。同时对读物又有强烈的依附性。阅读期待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反映,语文素养和阅读期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1.在自读中产生“期待心理”,形成阅读的认知图式。
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我们得知:课外读物与语文课本相比,喜欢前者的占85%,后者占11%,还有4%的学生表示不太喜欢阅读。语文课教学时老师有太多的“干涉”。学生不得不被动地参与思维,他们怎么能快乐起来呢?
(1)调整期待。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更有兴趣,这主要是受“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的影响。如《鲁班和橹板》一文,通过预习学生自悟橹板就是鲁班发明的摇船的工具。教者预料到这一点,及时调整,使学生产生新的阅读期待——鸭子游水是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为什么在鲁班眼里竟能成为发明的源泉呢?通过让学生画一画,以及拓展阅读《鲁班造锯》、《鲁班造伞》等故事,使学生进一步地体会到鲁班优秀的思维品质。
(2)唤起好奇。教学《万里长城》一文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读课题。让学生用不同的感情读出不同的语气。学生有的用激昂的语气读出,也有的学生用沉静的声音表现。还有的则是无限敬仰的感情,读“万里”这个词时尤其变化多端。这实在是个独具匠心的设计,是对学生阅读期待很好的一次检验。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取向。
(3)选择自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特别是解放学生的读,如提供阅读目标的选择,允许合作伙伴的选择,等等。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一课时,我采用了多种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欢乐之情。让小小子和小姑娘分角色演读。并送上美好祝福,将泼水节营造成一个身临其境的文化节。
2.在情境中扩展“期待视野”,建立阅读的认知结构。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知识层次较低,阅读能力也很有限,他们的“期待视野”大都只停留在主要内容上。而我们知道,阅读教学只讲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材中有不同的情感期待着我们去体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等待着我们去挖掘。我们应该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构建一个引力强劲的磁场,抓住学生的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探知欲望,让他们在感受阅读的妙趣横生的同时,发现阅读是块沃土等着他们去开垦。从而扩大期待的视野。
(1)适时创造期待“诗情满腹”。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情境,帮助孩子“尝试”各种角色的模拟。在角色的完成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让他们为了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在阅读中产生另一层面的“期待”。《大海睡了》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诗歌,写出了大海白天与夜晚不同的美。为了营造对美的事物与情感的欣赏情境,我设计了“读—画—评—读”的教学方法学习课文。由于视觉、听觉、感觉同时进行,在儿童的意识里就形成了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记忆的东西。通过让学生把精炼的语言文字转换成美丽形象的自然景物画,使得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情感性和语言知识训练有机交融在一起。
(2)适度煽情期待“语情释怀”。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教师要启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需对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
(3)适宜布白期待“怡情出泉”。语文课堂教学在注重情境渲染的同时,要珍视课堂上的“静场”和“空白”,留给学生自由默读、静静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学会用思考的大脑领会字里行间的信息和情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增长。一堂课,我们在知识衔接处、或讲授高潮时,或提出问题之初,或结论得出之后,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咀嚼,或反复品味,或变式练习,或广泛演绎,或判断得出的答案,或提出新的问题……
3.在实践中提升“期待品位”,构建阅读的认知系统。
语文学习不应仅限于课本、课堂,学生的“阅读期待”不应该只锁定在课堂、教材,而应拓宽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教材延伸到课外读物,要在大语文环境下逐步提升“期待品位”。
(1)读厚教材,从平面走向立体。当学生的阅读期待达到一定层次后,如果没有更深层次的吸引力,学生就不会产生进一步阅读的期待。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众多材料进行梳理,并寻找出教材的探究点,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进而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期待。
(2)读懂资源,从意外走向情理。阅读期待是读者探索未知领域的一种渴望。学生对阅读活动的选择与这种渴望有关。并且能促成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课堂上,很多时候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事情,这时教师就要依靠教学机智处理好这些生成的“意外”,让学生的阅读期待发挥作用,进而帮助他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读活空间,从课内走向课外。语文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和课堂。学生的阅读期待也不应仅仅锁定于课堂和教材,而应该拓宽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并在大语文环境下寻找拓展点,逐步提升学生阅读期待的广度。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学生在书本上得到的是知识,在活动中得到的是能力。
期待精神 篇4
关键词:导入,活动,深挖,思索,激活,有效课堂
重读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 标准提纲挈领, 身为语文老师深谙语文课程的重要, 能够反复读;可是在实际
解力, 尤其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速度。
二、范读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 序幕———阅读前的范读。
学生在初学课文时会感觉比较困难, 此时教师的范读既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生字词的读音, 读通句子, 增强语感, 又能通过范读也展示了自身对文本的领悟, 向学生暗示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师对他们的阅读期待。因此, 阅读前的范读, 教师要以情感渲染为范读主调, 以激发学生学生兴趣为范读目的, 为学好全文做好铺垫。
2. 发展与高潮———阅读中的范读。
授课过程中的范读, 要重在指导。由于学生个体间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尚有差别, 齐声朗读无法体现个体的感受,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重点段落或特殊句子的范读, 可以起到推、助的作用, 有助于学生掌握句子的朗读技巧和朗读规律, 同时也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 在范读中教师要注意停顿、重音、速度和语气这些朗读技巧的指导和传授。 (1) 适当的停顿。停顿指语言进行中词语或语句之间声音的间隙, 它不仅是人们在朗读时换气的需要, 还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教师在范读的时候就应注意这些停顿, 在恰当的地方停顿, 从而指导学生体会句中的情感。 (2) 合适的重音。重音, 指在句子中某些词语读得比较重一些。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对需要突出某种感情的词语要读的重一些。如《最后一课》中讲到韩麦尔先生柔和又严肃地说“……新老师明天就到,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 小弗郎士感慨到“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时, 教师在范读应注意将“最后”读成重音, 加以适当强调, 从而更好的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感受他们心灵、情感的悸动。 (3) 一定的速度。速度指朗读节奏的快慢缓急。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时速度的控制, 来表达激动、兴奋、沉重、悲痛或平静、庄重的情感。如教授《海燕》一课时, 当读到暴风雨逼近时, 海燕勇敢的与风浪搏击, 教师在范读时就应注意节奏的控制, 适当的加快朗读速度, 以表现海燕与暴风雨搏斗时的勇敢精神, 和它们必胜的信教学中, 学生不能宏观地把握, 他们最直接的感受或许是“语文课是否有劲”?任何事物兴趣先行, 才有学好、
心。 (4) 适当的语气, 语气指表达各种不同思想感情的口气, 即语调的升降抑扬。教师在范读时需把握好文章的感情, 在朗读时把这种语气和感情朗读出来, 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更深切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3. 回味———阅读后的范读。
学生学完全文后, 教师再次声情并茂的范读, 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巩固和整理, 深化文章的思想感情, 给学生以审美的熏陶。这时既可以是全文性范读, 也可以片断性范读, 其目的在引导学生整理全文, 欣赏课文精彩之处。
三、范读在课堂教学中的方法选择
1. 全文统一式范读。
有些文章, 特别是短小精悍的文章, 往往可以采取全文范读的方法。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情感和思想。如《天净沙·秋思》和《沁园春·雪》之类的词, 全文的范读有利于完整的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文本中所体现的思想情感。
2. 重点启迪式范读。
范读并不一定要整篇文章通读。当学生对文本难以理解或者难以深入体会的时候, 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无疑处求疑, 探索新知识, 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3. 审美熏陶式范读。
培养健康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承担的美育任务。中学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情趣高尚、语言优美的美文, 老师在范读时, 可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入手, 运用有声的语言, 将作品中不同的表情、语气、语调表达出来, 充分发挥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 范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钥匙, 是教师展视素质的舞台, 是沟通师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角色”的最佳手段。在教学过程中, 范读作为展现课文场景最为直接的催化剂, 为学生庄严地开启了艺术殿堂的大门。动情的朗读, 能激发学生心灵的共鸣, 使其思想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在此基础上, 再随教师一起有感情地朗读, 实现与文本零距离的对话, 最终寻觅到美的殿堂。
参考文献:
[1]高玲.语文教学范读现状及对策[J].广西教育, 2010, (1) .
[2]江映瑜.阅读教学要重视教师的泛读[J].现代语文, 2009, (5) .[3]季春燕.千姿百态话泛读[J].语文学刊, 2009, (13) .
学精的可能。晚年回归关注语文的钱理群教授曾经说过:“本来语言文学课是最有趣味的课。我中学时就觉得语文课非常吸引人, 每次上课前我都带着一种进入精神圣地探险的期待。语文课应是一种精神漫游, 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相信没有中学学语文的那股热情, 或许不会有先生后来的造诣吧。语文课如果不遵照“课程标准”, 似乎偏离了轨道, 如果一成不变地按照老套路, 又有了“老八股”之嫌, 如何打造一个活力的课堂、有效的课堂, 让学生期待“进入精神圣地探险”, 是近几年来专家、名师、一线的老师一直在探寻的课题。激活课堂、探索教学是现代教学的当务之急。在看似随心所欲、任意东西的教学中, 把教学目标如期实现, 我认为需要在四个环节上下功夫。
一、引———灵活导入, 兴趣导航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 最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由课堂外引到课堂内, 唤起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和迫切求知欲, 是一门不小的“导入艺术”。授课中要根据不同的课文体裁、内容、基调等随机应变地来设计导入部分。如讲授《岳阳楼记》时:“这篇千古传颂的佳作不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岳阳楼之大观’, 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家喻户晓, 但据考证范仲淹从来没到过岳阳楼, 他怎么能写出这样的经典之作呢?他写此文的目的何在呢?”一石惊起千层浪, 学生个个瞠目结舌, 接下来的时间里就是他们在积极地找寻答案了, 犹如探险家一旦进洞挖宝藏, 就自然会跟着你的下一个提示继续前行。
二、行———形式活泼, 方法多样
学生的参与度越高, 表明他们积极学习的时间越长, 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也逐步提高, 那么学习的有效性就不言而喻了。开展形式活泼、方法多样的活动, 可以让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火花, 有效的活动是集中和保持注意力的最重要途径。
1.你争我抢。如在《陈涉世家》复习课上, 我深知“炒冷饭”只能获取细微的成效, 更多的是求取心理的安慰。央视的《开心辞典》收视率极高, 也给了我启发, 因此突破常规, 尝试用竞赛的形式来检测复习情况, 分小组, 围绕教本设计必答题、抢答题、简答题等题型, 制定加减分标准, 同时也提出了与纪律相关的要求。那堂课特别有秩序, 没人敢说与题目无关的话, 特别认真听题、谨慎答题。席间可以看到复习不到位的学生因为答不上来或答不好而分外内疚, 下了课“亡羊补牢”那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2.出其不意。如在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 特意没有布置预习, 课上我转岗“新华社”播音员播送了整则新闻, 然后我请学生合上书本, 问学生:“哪几路军横渡长江?哪路军先横渡成功?人数是多少?”问题一出, 因为之前没有抛出问题, 只一味强调仔细听并要回答问题。学生中能全答出的人凤毛麟角, 见时机到来, 我又问:“如果再读一遍新闻, 你们能回答以上问题吗?要再读一遍吗?”第二遍学生听得特别认真, 教室安静得空气都忘记了流动, 虽然是我在读, 但反复读文本的效果比平时他们自己在家读多遍课文要强多了;况且学生首次接触新闻, 印象深刻, 将来读书看报想必也会细心稍许吧。
三、探———挖掘深度, 拓展广度
课堂中的活动也不是盲目进行, 图个热闹, “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 精彩的语文课, 还应该有深度、广度、厚度的挖掘。例如《孔乙己》一文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篇小说是悲剧, 最悲之处我认为就在这四个字中, 这“大约”和“的确”的矛盾问题是一直也必须要让学生讨论的, 这个问题可以辐射全文, 包括孔乙己的结局为何如此设计?往前推, 他生活片段的剪影与此有何关系?再往前, 他的地位怎样, 为何他的出场总是笑声?再往前, 他第一次登台的装束为何那样与众不同?继续前行, 鲁迅先生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人物?鲁迅先生为何能把一个人物深深映入读者的脑海中, 这位大家的技巧在哪?先生笔下还有哪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一堂课把教学目标之一解决了, 同时通过四个字、两个词把全文梳理贯通了。对于程度差点的学生, 基本的知识点记住了;对于程度好点的, 相信课下会再读鲁迅, 再次走进他所书写的故事中。
四、思———余音绕梁, 唇齿留香
40分钟结束, 不代表一堂课就告终, 在当今信息时代, 光靠课堂上学的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能让学生在“曲终人散”后, 自觉地利用图书及快捷的信息服务, 自我充实, 把课本知识及外界的现实世界相联系, 实现真正的“大语文”课堂, 那或许才是高标准的语文课。苏教版不少文本是可以在教师精心讲析后, 余音绕梁的。例如大师季羡林之作《幽径悲剧》, 通过授课可以让学生品味古藤萝之美, 可以让学生震惊愚氓灭美, 通过对美的铺陈, 通过问题的层层相扣, 学生不仅痛心疾首于美的悲剧, 而且开始自觉地去查找相关愚氓的资料以及十年文革那段尘封的历史, 在自学中慢慢学会从美的悲剧领略悲剧的美。
评价一堂语文课好坏与否, 标准不一, 如能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期待进入精神圣地探险”, 那一定不会是一堂差课。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得是否恰到好处显得越来越重要。它主要看教师在课堂上能否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其所教内容爱学、会学、善学, 真正做到轻负高效, 立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J].桂林:广西示范大学出版社, 2003, (7) .
期待精神 篇5
并非所有的工作都必须由健全人才能完成。20世纪初,福特计算出了T型车生产线总共需要8000多道工序。他发现其中670道工序可以由没有腿的人来完成,2637道由一条腿的人、2道由没有手的人、10道由失明的人来承担。昨天,一个平面设计专业的女大学生带着精心准备的简历,参加人才招聘会,几乎所有的单位都拒绝了她。原因只有一个―――她是个聋哑人。
和往常没有什么两样,熙来攘往的求职者将人才市场一楼大厅挤得水泄不通,这个月的每个星期三在这里都有场综合类招聘会。拥挤的人群中,谁也不会在意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默不作声地在人群中穿梭,和大家一样抄写各种各样适合自己的招聘信息,仔细阅读每个招聘单位的招聘条件。不找她说话,没有人知道她其实是聋哑人。
她叫达洁,今年6月就要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环境设计(室内陈列品设计)专业应届毕业,擅长平面设计,但到现在她的就业还没有着落。经过很长的思想斗争后,达洁终于决定去招聘会现场试试,尽管在绝大部分其他聋哑人看来这绝对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上海青年报记者(龚小莉)以她朋友的身份陪同并记录了她的求职过程。
第一次参加招聘会 聋哑女屡屡碰钉子
为了让自己更有个性地去参加当天的招聘会,达洁前一天晚上叮嘱妈妈第二天早上6点就叫醒她,为的是从江湾赶到同济大学附近,去复印彩色简历。
来到人才市场大厅后,没有参加人才招聘会经验的达洁显得有些慌乱,一时还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观察一会儿后,她慢慢挤进人群,寻找和抄写适合自己的张贴在公共板上的招聘信息。
现场设摊的大小单位有近百家,我们一家一家地仔细寻找合适达洁的岗位。有了!走了七八个摊位,我们发现眼前的某广告公司正在招聘平面设计人员,达洁看见招聘招贴上的“平面设计”几个字,两眼放出异样的光彩,我们赶紧靠上前。没有隐瞒,记者告诉该公司的招聘工作人员,达洁是聋哑大学生,平面设计做得非常棒,同时递上达洁两本沉甸甸的作品集。
“聋哑人?不好意思,我们不招聋哑人。”招聘工作人员一口拒绝。
“她的平面设计做得非常棒,她也是大学生,你可以看看她的作品。”记者极力推荐,并翻开作品集。
“我们真的不招聋哑人。”招聘工作人员合上了作品集,招呼站在我们身后其他等着面试的求职者。
达洁一直满怀希望地站在招聘工作人员面前,被拒绝后,看得出她有些失望。在招聘会现场的五六个招平面设计人才的摊位前,我们重复着递简历然后遭拒绝的过程。用人单位的只言片语表达的意思都差不多:“不招聋哑人”,“没法和其他员工沟通”。
精心准备的50份简历 只送出去一份
一家位于曹杨路的某纺织品公司招聘人员终于肯和达洁多“谈”一会儿。两位招聘人员翻看了作品集后,首先对达洁的作品进行了肯定,然后耐心地对记者解释说公司此次招聘的.设计师都是对外的,必须和客户进行沟通,聋哑人没有办法胜任。尽管婉言拒绝,但两位招聘人员还是留了份达洁的简历。他们说以后如果遇到对内的设计项目,可以请达洁兼职帮忙。
这是唯一一份被用人单位收下的简历。出发前,达洁准备的简历是50份。
离开浦西天天人才市场之前,我们还在求职信息登记处给达洁做了求职登记,但负责替达洁登记的小姐说机会非常渺茫,“从来没有单位从我们这里招走过一个聋哑人”。
昨天晚上9点,达洁妈妈在电话里告诉记者,达洁回家报告战果说:“已经和五六家单位接触了,挺好。”达洁害怕妈妈担心,所以撒了个慌。
达洁的这次应聘是在老师和父母做了很多工作后才成行的。2月25日,记者和达洁第一次交谈。达洁告诉记者,她找工作主要把“宝”押在爸爸身上,但从去年年底到现在,尽管爸爸已经四处托朋友找关系,但还是没有觅到一个合适的岗位。聊到工作,达洁的话一直不多。听达洁的妈妈说,因为担心找不到工作,她已经看到女儿两次趴在床上伤心地哭泣。2月24日晚上,她也在家哭过。记者问她为什么,她说:“压力太大,害怕找不到,害怕没人要我。”
聋哑大学生其实都很优秀
近十年的美术学习,让达洁在绘画和设计方面表现都非常优秀,甚至她记日记的方式都是画画。很小的时候,发高烧因为医生施诊过错让她失去了听力,从此她生活在无声的世界。良好的素质和坚强的意志没有因为失去听力而影响达洁的求学,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达洁过五关斩六将都没有“落马”,高中毕业刚好碰到上海开办针对聋哑人的全日制大学专科教育第二年,她再次成了幸运儿。
有着类似达洁经历的聋哑大学生,能够读到全日制大学的孩子上海有近60个。第一届共17个聋哑大学生已于去年毕业,今年毕业的是22个,上海的聋哑人总数则是17万。
“聋哑人能走到考上大学这一步,非得非常优秀不行。”这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副主任唐纪群对自己带的这帮特教学生的评价,他一直以特教学生能在各种大赛上取得很多荣誉而感到自豪。“那是社会对他们的肯定。”但这个“肯定”并没有在聋哑学生就业的时候再表现出来。
去年11月开始,作为抓艺术设计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系副主任,唐纪群就早早地开始了自己抓特教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都联系二十多家单位了,全遭到了回绝。”他决定针对就业问题马上召集20个特教毕业生的家长开家长会。
去年12月28日,所有特教学生的家长将孩子们上课的教室坐得满满当当。唐纪群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们介绍了学校在特教学生就业工作上的进程,同时通报了学校针对特教生做的调查结果:“很多企业一听说是关于残疾学生就业的问卷调查,连调查都不肯接受,综合接受调查的企业不招收的特教生的主要原因有二,认为残疾学生就是个‘烫山芋’,只要招进来就退不出去,会成为单位的包袱;残疾人主要是政府关心而不是企业来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