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团圆的作文(通用12篇)
期待团圆的作文 篇1
期待的团圆作文
很努力地写着。
当一切的喧嚣与繁琐渐渐归于平静,我这样很努力地写着作业,也只为了父亲随口的许诺:如果过年之前写完了所有的作业,便可以到奶奶家。那是怎样的奢望,而又是怎样的美好呵?我极少地享受家人团聚的温馨,以至于对中灿烂的`烟花,对堂弟、对奶奶的笑脸是那样的期盼着。如若可以,可以在那火树银花的晚上,摇摆着手中的光,默默地许下祝福的愿,幸福又有什么遥远?语文的寒假乐园轻轻松松地便写完了,也只不过用了一个小时的当儿,只是那本同样厚度的数学,却令我费劲了心思。直到昨夜坐得头脑发晕,也只不过赶出了一个星期的进度,而被父亲质疑地训了一顿。
也许到了这真正属于的农历节日,思念家人的逐渐浓厚,我常常会思念起奶奶,前往的当儿,也总是在奶奶家门前驻留了很久,望着那个明亮的窗口,多想走进去坐那么一回,在洒满的厅堂里,赤着脚奔跑,或者是听奶奶给我唱首歌,出个小,绞尽脑汁地想来想去,想不出来,却还硬着头皮不承认。是那样一个倔强着的孩子,却倔强地可爱。奶奶总是问我,什么时候会到她家去,可是每当听到这些话,我的眼眸总会酸酸的,要流泪的感觉。奶奶,我想你了,请等着我,我会把这些作业全部写好,在春节的那个盛会中,围坐在大家身边,我会的,一定可以的。
而有时,又会艳羡着姐姐可以和堂弟一起玩耍,听姐姐给我讲她和堂弟一起淘气的事,我笑着,可是却品出了酸涩,多么希望,可以痛快地嬉戏,但是,总有父亲那双略露寒光的眼盯着我,以至于要缩回那冲向姐姐和堂弟的身子,安安稳稳地坐在这椅子上,坐在我的屋里。三十的那天晚上,也许就可以完成那久未实现的梦,每次这样想着,便会漾满了热情,而这热情又转变成坚持着书写作业的力量。
团圆,我期盼着那样一个团圆的晚上,而这手中的笔,这作业也便继续为之奋斗吧!
期待团圆的作文 篇2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问:“老师写多少字?”其实我们知道高年级习作水平高的学生,无论写什么,字数都能上去,因为他们掌握了习作的方法,懂得怎样写具体、生动,而那些习作能力差的学生正是欠缺这一点,所以他们很关心字数。怎样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不把习作当负担,联系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从以下四个方面尝试会有不错的效果。
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实现写作的真实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许多习作是与口语交际相联系的,口语交际是一个打开学生习作思路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口语交际中思想与思想相互碰撞,相互启发,打开学生思想的枷锁,让他们发现身边有许多的话题,做到作文不说空话、假话,有话可说。
第二,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作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留个不停。”把握时机,激发学生写作热情,让学生敢于写、乐于写。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波动:学生读书到动情处时、受委屈时,兴奋时、失落时……都是写作的好时机。这时,引导他把自己心里话写出来。这时能让学生写的有真情,且能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妙用——宣泄激情、解脱自己,展示、发表学生真情实感的习作,让学生“需要”写。
第三,要让学生参与作文批改,在批改中提高习作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是教师收上来学生的习作后,花费较大的时间和精力去批改,而学生并不一定认真琢磨老师的批改、评语,有的甚至只看一下分数就合上作文本,作文批改要改变这种模式,要让学生参与作文的批改,并养成习惯。作文讲评课,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到评改作文中来。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看到别人的闪光点。日常教学中我通常是从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
1.培养学生养成写完作文后反复看的习惯。学生写完作文后,教师不要急于收上来,一定要求学生多读几遍,边读边想,找出毛病。学生读一遍,也许会找出几处毛病,但不易找全:第二遍搜索,可能还会找出隐蔽的错误;再读一遍,还可能会找出一些细枝末节的毛病。
2.学生间互相修改作文,在修改中互相借鉴经验。苏轼有句著名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是看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站在庐山之中,眼界受到了局限。让别人从另一个角度看文章,自己未发现的不足之处往往容易被别人发现。学生之间相互修改得特别认真,他们会学着老师的样子把精彩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旁边还有批语。例如:我班有一个学生作文这样写道“九月的一天早晨,温哥华的大街上车水马龙,热闹极了。”批改作文的学生很认真的划出此句并写道“写出了温哥华的热闹,这句写得很好。”再比如:在抓特点写人物的习作中,有位同学写到“不过,她的笑分为两种:一种想让人笑,一种是笑得很奇怪。但我们还是很喜欢她的笑容。”经学生修改后成为“不过,她的笑虽然有时会很刺耳,可是我们都觉得这是一种幸福。因为和她玩,听她的笑也是一种不同的快乐。”孩子修改作文的能力真的超乎你想象,我想这样的修改老师可能也想不到,但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她们却真切地感受到了,所以才有如此精彩的修改。学生在修改作文时很细致,甚至连作文题目都注意到了。一个学生题目是“我家的藏獒米琪”学生改为“有灵性的米琪”很明显修改后的题目更吸引读者。学生在批阅完后有的还写上了自己的评语。从批语中我们也能窥见孩子们的收获。有的批阅写到“你的作文非常生动,但是你没有写题目。最后一个自然段‘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非常贴切。”还有的写到“这只‘大白’很可爱,让我情不自禁地喜欢上它。从这两件事中可以看出大白的调皮和你对大白的喜爱。如果字写得好些,就更完美了。”孩子们真诚的话语不仅有赞美也委婉地指出了不足,这不正体现了我们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吗?
当然布置此项作业时,作为教师得有目的发放作文。习作差的给他发习作好的同学的作文让他修改并学习,习作好的给他发习作差的作文请他修改,这对他也是一种习作能力的提高,同时又有效地减少了语文教师的工作量,效果反而比自己亲自批阅好。
第四,在相互欣赏中提高学习自己修改习作的自觉性。在学生作文完成后,好的作文多给他们读一读,以便于学生对比联想,更多地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利用课前几分钟,让每位学生上前诵读自己的单元作文。刚开始学生可能只是读作文,并没有对老师的批语重视对作文进行及时修改,但随着读作文的同学越来越多时,他们会发现别人的作文比自己的通顺,比自己的好,于是下次再轮到他,他会提前修改好,努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同学。在这里对于听的同学也要提出要求,如写一件事,让学生概括出作文中的一件事;如写小动物的,让学生说出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既相互间品读了作文,也练习了听记,又锻炼了表达,一举三得。
要想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教师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用心指导,让学生能循序渐进地学习,语文教师才能奏响一支动听的习作教学的乐章,让学生、老师不再害怕作文,而是一种期待,一种幸福。
摘要:要想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教师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用心指导,让学生能循序渐进地学习,语文教师才能奏响一支动听的习作教学的乐章,让学生、老师不再害怕作文,而是一种期待,一种幸福。
团圆的日子作文 篇3
小时候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期待这一天。因为只有在这一天,我才能不用担心父母的眼光,展示自己的绝活,逗长辈笑;可以和一年见不到几次的兄弟一起玩;你不必在意你的女孩形象
屋外,我们兄弟俩一起放着父母买的鞭炮,旁边点着蜡烛。手握一门大炮,小心点燃大炮,扔到远处,捂住耳朵,等待响声
小猴子们,吃饭吧,记得洗小手。大姨妈一声喊,我们冲进屋里,胡乱冲了两只手,坐在椅子上,眼巴巴地盯着桌子,等着吃饭。你洗手了吗?忙着上菜的大姨妈没忘记问我们。洗完手后,我们伸出湿漉漉的手,给写信,表示我们已经洗手了。吃饭的时候,大人好像有说不完的话,我们从来不停。整个房间很吵,时间总是过得很快
长大了手机就变得发达了,好像去了也丢不了。连团圆的日子似乎都没那么在意。今年去姨妈家,和前两年一样,没有太大的动静,没有往年不断的鞭炮声,没有晚饭前姨妈的问候,只留下看手机的笑声和打游戏的吐槽,夹杂着一些父母的唏嘘。
上菜的时候,一大碗菜似乎没人管,偶尔会有一两根筷子伸进碗里,两个菜又放下筷子,下了头。只有两三个侄子侄女躺在窗边看屋外五颜六色的烟花。有时候拉拉大人想出去看看。当他们瞥见大人正在玩的手机时,立刻被吸引住了,只留下门外的烟花独自开着。
一家团圆的作文 篇4
今天是她生日,她早早就下了炕,给自己简单的做了碗面条,吃完天才蒙蒙亮。她想给孩子们打个电话,可刚推开手机盖,一耿外面还没亮透的天,喃喃道:“太早了,孩子们兴许还没起呢。”然后轻轻的叹了口气,推回手机盖,收拾收拾跨着篮子赶早市。外婆不知道孩子们会不会像以往一样回不来,犹豫着,最后还是买了一篮子的菜。
下午外婆择着菜,接到了大女儿的电话。“妈,晚上我们都回去给您过生日。”外婆听着电话那头的声音,像是没听真切,等挂了电话才反应过来,有些受宠若惊,在厨房里像无头苍蝇转了两圈才想起要干什么。她念叨着孩子们爱吃的菜,把洗得干干净净的菜,整整齐齐的理在一边,收拾好了这些,又到门口盼孩子的身影,一遍遍的默念早已烂熟于心的女儿的车牌号,伸长脖子望向路的尽头。
小孙女拿着蛋糕,嘴里喊着:“外婆生日快乐”,然后象征性的抱了抱外婆,快速冲向屋里的电视。外婆准备抱孙女的手缩了回来,看着孙女逐渐长高的身影,有些欣慰,便不再在意孙女的敷衍。她没去屋里找孙女玩,她知道孙女不愿和自己玩,便不去烦她。外婆想让女儿们陪她做饭,顺便陪她聊聊天,但一看她们皱着眉头接着频繁的电话,只好把到嘴边的话生生咽了回去,独自在厨房忙活。
外婆做好了饭,叫看电视的孩子和忙着工作的大人吃饭。小孩子明显有些不情不愿,磨磨蹭蹭的挪到饭桌,又掏出手机开始玩。外婆开始许愿,愿许的很快,似是刚闭上眼就睁开。“这愿我许了很多年,每年孩子肯回来陪我就够啦。”外婆有些幸福的想。然后低头一看只顾玩手机的孩子,小声提醒他们吃饭。
外婆没怎么吃,一直给孙女夹菜,堆在孙女的碟子里,快耸成小山了。孙女却不领情,只尝了一口,皱着眉头听外婆让自己尝这尝那,对外婆的热情无动于衷。吃完饭,外婆想问问孩子的学习,可还没开口人就都散了,外婆不知该追哪个,只好收拾餐桌,安慰自己:“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语气里带着一丝没掩藏好的失落。
温暖的团圆夜作文 篇5
新春佳节日益临近,家家户户都开始忙活起来。至于我们家,我的“空中飞人”老爸也终于结束了他最后一次的出差之旅,早早地回到了家中,带领我开始了大扫除、购置年货……忙得不亦乐乎。
年三十,老爸作为我们家的“厨神”终于可以好好显摆一下他的厨艺了。而我则像个跟屁虫一样跟着老爸来到厨房,看他做菜,当然主要目的是顺便偷吃一两口,嘻嘻。只见,老爸拿起一盘虾仁,往油烟直冒的锅中送去,随着老爸迅速翻炒的锅铲,虾仁在锅中不断的上下跃动,之后就如《舌尖上的中国》解说的那样,稍许盐、一点点料酒不断的被老爸投入到锅中,最后配上一些玉米粒以及小豌豆,就大功告成了。瞧那盘中透红晶莹的虾仁、金黄的玉米粒、绿油油的小豌豆互相搭配着,不停地诱惑着我的味蕾。老爸说这菜叫“金玉满堂”,寓意不解释了,让我自个想去,嘿嘿嘿。
接下来老爸准备奉献一手新绝活,还特邀我去帮忙哩。我的任务竟是刨山药。乍一看,山药就像一截粗糙的树根,那密密麻麻的细须,像极了老爷爷的长胡子。把山药的“衣裳”慢慢用刨子刨去,入眼的便是那像刚挤出来的牛奶一样的嫩白肉身,我几经努力的折腾一番后任务终于圆满完成。接下来就到了老爸表演的时间了,只见老爸将山药均匀的切断后置入盘中,然后入蒸锅开始给山药蒸起了“桑拿”,同时老爸将冰糖、蜂蜜一同放入另一口锅中慢慢的开始加热,蒸锅传来阵阵嘶嘶的响声,在烟雾弥漫的冒了10分钟的热气后,老爸终于端出了山药。快来瞧啊,那山药太靓丽了,洁白如雪胜似好看的样子,可还没等我一句赞美的话说完,就见老爸来不及的浇上那热腾腾的冰糖蜂蜜汁,最后撒上少许金黄的桂花,老爸的这手绝活就到了尾声。这时我的.耳边又传来了老爸得意的话语:“这菜啊叫“蜜汁白雪”,形容生活甜甜蜜蜜哈。”
瞧我老爸那臭美得瑟样子,我表示挺无语,转身来到阳台上,突然发现街道是那么的寂静,没有了车流的奔腾没有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夜空也显得特别安宁,只有一轮皓月悬挂夜空,原来团圆和对家的思念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在此时此刻是那么的重要啊。厨房里终于结束了老爸锅铲敲击锅子的韵律,我们的年夜饭终于闪亮登场了有金玉满堂、蜜汁白雪、蒜香排骨、干炸带鱼、热气腾腾的大火锅等等。伴随着老爸的一声“开饭”,我立马狼吞虎咽起来而奶奶笑呵呵的在一旁叮嘱我慢些吃慢些吃。
张爱玲《小团圆》的艺术特色 篇6
一.结构的复杂精巧
张爱玲的《小团圆》开篇就是“大考的早晨, 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 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摆阵, 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 因为完全是等待”, 最后一段与第一段一字不差。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内容的重复, 结构的前后呼应, 考场如战场比喻的重复运用, 不仅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结构, 而且渲染了心情的惨淡、气氛的紧张、画面的恐怖, 并将整部小说置于一种悲惨、紧张的氛围之中, 为全文定下了情感的基调。
《小团圆》结构复杂性的
另一个体现是, 小说前半部分因、后半部分果, 且为了彰显果而对因进行极力的铺垫。《小团圆》前半部分主要写九莉与母亲蕊秋的关系, 母亲蕊秋视九莉为累赘, 极少给予九莉渴望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关爱和认同, 这种关系即影响了九莉心理、性格、行为、甚至爱情观, 又导致九莉童年家庭之爱、亲人之爱的极端缺失;后半部分写由于童年家庭之爱、亲人之爱的极端缺失, 当九莉一旦遇到懂她文字、懂她心性、有才又俊朗的邵之雍时, 九莉长久以来失落的家庭之爱和亲情之爱全都释放到邵之雍身上。以至于有了九莉爱情中的激情缠绵, 爱情淡漠时的依依不舍, 和爱情幻灭后终身对彻骨灵肉缠绵的回味和追忆。
《小团圆》结构的复杂性
不仅体现在前后呼应的首尾两段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结构, 体现在小说前半部分因后半部分果且为了彰显果而对因进行极力的铺垫, 还体现在多个时空的交错, 过去、现在、未来的频繁穿插, 情节的环环相连、似断似续。如第五章 (p154) , 在上海九莉家中, 九莉与之雍“在沙发上拥抱著, 门框上站着一只木雕的鸟”, “她背对着门也知道它是立体的”, “雕刻得非常原始, 也没加油漆, 是远祖祀奉的偶像?它在看着她”。紧接着由“门框上站着一只木雕的鸟”这个意象马上跳跃到她十几年后在纽约打胎的情节, (P155-157) “夜间她在浴室灯下看见抽水马桶里的男胎”, “一双环眼大得不合比例, 双睛突出, 抿着翅膀, 是从前站在门头上的木雕的鸟”。再接着由“门框上站着一只木雕的鸟……在看着她”这一意象又跳跃到上海九莉家中 (P157) , “‘我们这真是睁著眼睛走进去的, 从来没有疯狂。’之雍说。也许他也觉得门头上有个什麼东西在监视着他们。”这里三个情节之间环环相扣, 其内部联系是“门框上站着一只木雕的鸟……它在看着她 (监视他们) ”。
《小团圆》以考场如战场的比喻起, 以同样的比喻收, 且作者对自己一生的回顾总结, 作品中人物出场的布局安排, 内容的详略主次、前因后果, 无不隐括其中, 再加上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重新组合、巧妙连接, 张爱玲在《小团圆》中如此布局谋篇, 不仅使小说结构趋向复杂, 浑然一体, 而且也体现《小团圆》章法之精巧绝妙,
二.语言的繁复精炼
张爱玲是驾驭语言的高手, 她的《小团圆》继承了其前期小说的语言特点, 笔锋冷峻犀利尖刻, 词语新奇精妙透彻, 词旨多寓篇外, 含蓄隐晦, 耐人寻味。
张爱玲的比喻常常超乎人的想象力, 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度, 很多比喻准确熨帖、生动形象, 本体和喻体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 却让读者感觉天衣无缝, 这些看似漫不经心、脱口而出的比喻, 其实是张爱玲为了表达自己对过往生活中的人、事、物的看法、态度和体验而精心创造的。 (P59) “现在一阵凉风, 是一扇沉重的石门缓缓关上了”, 这里张爱玲不仅把死亡降临比喻为一阵凉风将一扇沉重的石门缓缓关上了, 而且也暗示了安竹斯的死, 终结了他与张爱玲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牵缠和误解。邵之雍在九莉的房间里, 燕山打来电话, 九莉接电话时张爱玲比喻九莉此时的感受 (P263) :“她顿时耳边轰隆轰隆, 像两簇星球擦身而过的洪大的嘈音。她的两个世界要相撞了。”剑妮怀孕的腹部张爱玲比喻为 (P64) “看上去肚子既大又长, 像昆虫的腹部”, 既形象贴切, 又流露出对因孕育生命而生殖的不屑。九莉的一生是痛苦而凄凉的一生, 所以张爱玲比喻九莉对过去的回忆 (P69) “就像站在个古建筑物门口往里张了张, 在月光与黑影中断瓦颓垣千门万户, 一瞥间已经知道都在那里”。
讽刺是张爱玲揭示人性、描摹世情时必不可少的态度, 也是她小说审美情致的一个方面。《小团圆》中, 张爱玲以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 刻画出张爱玲最深知的人生素材。张爱玲认为她过往生活中的人尤其是母亲与情人是造成她一生悲苦而凄凉的根源, 故在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中, 张爱玲在写到他们的时候, 多用讽刺的笔法, 表达出自己对情人、母亲等人的情感倾向。 (P282) 九莉“看到空气污染使威尼斯的石像患石癌, 想道:‘现在海枯石烂也很快。’”作者在这里含蓄隐晦地讽刺盛邵 (即张胡) 炙热而短命的感情, 海枯石烂多喻感情的坚贞、永恒, 这里反其意而用之, 浩瀚的海水也可以干枯, 坚硬的磐石也会腐烂, 几曾何时张对胡那炽烈、惊世的感情, 因胡的滥情、肆意挥霍而如同海水的干枯、磐石的腐烂一样萎谢了。 (P283) “现在大陆上他们也没戏可演了。她在海外在电视上看见大陆上出来的杂技团, 能在自行车上倒竖蜻蜓, 两双脚并着顶球, 花样百出, 不像海狮只会用嘴顶球, 不禁伤感, 想道:‘到底我们中国人聪明, 比海狮强。’”讽刺胡兰成, 国内没节目表演, 即汪伪政府的倒台让胡兰成没有施展其所谓才华的舞台, 只好到国外花样翻新的聒噪、表演, 即在日本到处演讲、出版如同《今生今世》之类的书等。 (P242) “至少临别的时候有过。当然了。按照三美团圆的公式, 这是必需的, 作为信物, 不然再山盟海誓也没用。”邵之雍临别时强行要了小康的身体, 张爱玲将邵之雍的这一行为比喻为他送给小康的“信物”, “信物”一词对无耻滥情、卑鄙阴险的邵之雍的讽刺是何等的尖锐、何等的强烈、何等的深刻。对邵之雍来说, 这种“信物”比任何山盟海誓都管用, 因只要占有了对方的身体, 对方自然要等他一辈子, 直到他出人头地, 三美团圆。
《小团圆》中, 张爱玲对九莉母亲蕊秋的讽刺也是尖酸刻薄、刻骨冷漠, 丝毫不见一点温情、谅解与悲悯。 (P255) “她在四面楚歌中需要一点温暖的回忆。那是她的生命”。讽刺年老色衰的母亲蕊秋只能靠玫瑰色的回忆温暖晚年生活。另外, 《小团圆》中写九莉母亲蕊秋老了, 从海外回来了, 《小团圆》中不写她老了, 而是写她鼻子、眼睛的位置都发生了改变, 可见其嘲讽的冷酷、无情。
三.意象的繁多含蓄、典故的丰富贴切、心理描写的细腻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 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张爱玲的《小团圆》不仅意象繁多, 而且含蓄, 张爱玲通过这些繁多而含蓄的意象, 使难抒之情、难言之理, 产生逻辑语言所无法达成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同时因含蓄而产生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也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如《小团圆》中“木雕的鸟”、“神龛”、“蓝色”及时间意象等既含蓄又在文中多次出现, 张爱玲通过这些意象, 使许多原本抽象的东西, 如人物的命运、心理、情绪、感觉等, 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 具有具体的形态, 不仅给小说带来浓郁的诗意, 而且更能体现张爱玲对过往人、事、物的态度。
《小团圆》中的用典丰富贴切。如, (P98) 九莉“见九林斜倚在烟铺上, 偎在翠花身后。他还没长高, 小猫一样, 脸上有一种心安理得的神气, 仿佛终于找到了一个安身立命的角落。她震了震, 心里想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这里的“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的典故就来自于《红楼梦》第四十九回。这里用典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 能起到言简意丰、以少胜多、“寓万于一”的效果, 较好地传达出九莉此时此刻丰富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写是张爱玲小说中最擅长的手法, 《小团圆》通过细腻微妙的心理描写深入到人物内心深处去揭示人物的性格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如《小团圆》中, 九莉还钱给母亲蕊秋一段, 张爱玲首先从九莉的角度揣测母亲蕊秋拒绝还钱的心理, 接着通过九莉镜子里的自我观照描写表现九莉此时的自我感觉以及与蕊秋的心理距离;再如, 九莉小时候母亲蕊秋细竹管子似的手牵着她的心理描写等, 都体现了九莉与母亲蕊秋的隔膜, 以及九莉对母亲蕊秋的忿恨。
《小团圆》是晚年张爱玲在创作上的又一次探索, 其在小说结构的布局安排、人物心理的刻画描写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具有自己的特色, 但《小团圆》也存在一些艺术上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小团圆》[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3月
[2]《张爱玲文集卷六散文:<传奇>再版序》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除夕团圆饭的作文 篇7
除夕是一个美好的日子,家家团圆的日子,又称大年三十。在除夕之夜里,每一家每一户都贴春联,吃饺子,穿新装,放鞭炮,有的还挂灯笼。
我们家也不例外,门前一对春联,上联是“花开花绽花遍野。”下联是“福临福到福满门。”怎么样,还算押韵吧。春节有一种习惯,就是放鞭炮。到了午夜十一点,我们便出去放炮。我的心里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的心情,但也有一丝忧虑,万一鞭炮崩人怎么办?我时常想着这个问题,又加上亲戚说本历年不吉利,我越加心惊胆战,不过鞭炮还是要放的,我还是上了“战场”。看着足足有七八斤重的礼花,我立刻出了冷汗,说句实在话,我是一个很胆小的人。
爸爸过来指着中间最大的礼花,说:“来儿子,去放那个礼花。”我就是摇摇头,执意不去。没有办法,爸爸无奈的愁眉苦脸的把中间的礼花点燃了,又回来指着天上的礼花说:“儿子,你长大了,不要去担心礼花会打到你,你长大后能不能放这么漂亮的礼花给爸爸看呢?”听到这句话,我坚定的说:“能!”我便和爸爸点燃了最后的一个礼花,这个礼花的名字叫:一帆风顺。回到家,爸爸对我说:“儿子,你能行?”我高兴的笑了。
吃饺子也是春节的一大特色,我们家吃饺子,也晚了一个游戏,我们分别在五个饺子里包上了花生米,吃到一个奖励一百块钱。我至道最后也没有吃到,也难为我本来也不爱吃饺子,这也不能怪我啊!
这就是我们的除夕之夜,一个美好的日子。
参考 除夕团圆饭的作文 (二)
除夕是一个美好的日子,家家团圆的日子,又称大年三十。在除夕之夜里,每一家每一户都贴春联,吃饺子,穿新装,放鞭炮,有的还挂灯笼。
我们家也不例外,门前一对春联,上联是“花开花绽花遍野。”下联是“福临福到福满门。”怎么样,还算押韵吧。春节有一种习惯,就是放鞭炮。到了午夜十一点,我们便出去放炮。我的心里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的心情,但也有一丝忧虑,万一鞭炮崩人怎么办?我时常想着这个问题,又加上亲戚说本历年不吉利,我越加心惊胆战,不过鞭炮还是要放的,我还是上了“战场”。看着足足有七八斤重的礼花,我立刻出了冷汗,说句实在话,我是一个很胆小的人。
爸爸过来指着中间最大的礼花,说:“来儿子,去放那个礼花。”我就是摇摇头,执意不去。没有办法,爸爸无奈的愁眉苦脸的把中间的礼花点燃了,又回来指着天上的礼花说:“儿子,你长大了,不要去担心礼花会打到你,你长大后能不能放这么漂亮的礼花给爸爸看呢?”听到这句话,我坚定的说:“能!”我便和爸爸点燃了最后的一个礼花,这个礼花的名字叫:一帆风顺。回到家,爸爸对我说:“儿子,你能行?”我高兴的笑了。
吃饺子也是春节的一大特色,我们家吃饺子,也晚了一个游戏,我们分别在五个饺子里包上了花生米,吃到一个奖励一百块钱。我至道最后也没有吃到,也难为我本来也不爱吃饺子,这也不能怪我啊!
这就是我们的除夕之夜,一个美好的日子。
经典的除夕团圆饭的作文 (三)
又到一次中秋节,月亮圆的如月饼。皎洁的月光挥洒在晶莹的玻璃窗上,倒映出我们一家其乐融融的团圆饭,爽朗的笑声在夜幕中回荡……
每年一次的中秋节似乎成了我们中国华人最欢庆的节日之一,吃着金黄的月饼,赏着圆月,聊着家常,一起吃团圆饭都必不可少,我们也不例外。
中秋节那天,我格外兴奋,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姐姐在中午来到奶奶家。时间一点点流逝,到了晚上,我们开始吃团圆饭。还没开饭,我的小肚子已经“咕咕”直叫,望着桌上的“饕鬄大宴”我的口水早就飞流直下三千尺。原先五花大绑的螃蟹变得黄澄澄的,香味十足的老鸭煲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诱人,香菜拌海蜇头散发出一阵阵清香……看了这些谁不会垂涎欲滴呢?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漫长的等待下,终于开饭了!家人个个都围坐在桌子旁,一边吃,一边聊天。我可顾不了那不多,立马狼吞虎咽,美味佳肴一一送入我的口中,变成了我的腹中之食。
我早早地吃完了,便闲于无事,独自欣赏起月亮来。我凝望着皎洁的月亮,遐想月亮上是不是有嫦娥和玉兔。轻柔的月光晃晃洒下来,叶子变靓了,花儿变美了,湖水变宁静了,月亮变的更加圆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吟诵着李白的《静夜思》,感慨万千。其实我们是幸运的,在中秋佳节,家人能够欢聚一堂,吃着团圆饭,可是那些远离家乡,漂泊远方的人来说,凝望月光,谁不思念家乡?
同一个中秋,同一个时间,欣赏同一个美丽的月亮,每一个人却用不一样的方式过这个节日……
模板除夕团圆饭的作文(四)
我有一个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爸爸,因此我十分尊敬他。记得有一回过新年,我们全家人高高兴兴地在家里一起吃团圆饭。我特别高兴,因为每年总要少一二个人,特别是爸爸总是常常不在家里吃团圆饭。今年大家都在一起吃团圆饭,你说我能够不高兴吗?大家在一起吃呀,说啊,笑呀……那个热闹的样子别提有多热闹了!正当大家高兴地吃呀喝啊,还没有到炒菜上齐的时候,响起了一阵清脆悦耳的音乐声,原来这是爸爸的手机声。真是的,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在我们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时候打来了电话。
我想爸爸不要去理它!应该把手机关了,等到吃好团圆饭再接,再去处理事情好了。可是,我没有想到爸爸的行动却和我的想法两样,他连忙从口袋里面掏出手机,迅速接起了电话来了。“喂,有什么事情吗?”“厂里的机器不知道怎么搞的不动了,请你快来看看!”“噢,好的,我马上来!”爸爸的脸立刻沉了下来。他推开凳子马上站起来就要走。妈妈看见了一把拉住爸爸说:“今天是大年夜,难得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你就对厂里说有事情就别去了。”“这可不行!”爸爸严肃地说:“厂里有事情我怎么能够不去处理呢?团圆饭下次再吃也没有什么关系,更何况我已经吃过不少了,也可以说是我们一起吃过了团圆饭了。”爸爸不再多说什么话,跨出凳子就走。看见爸爸对工作这么认真负责,我们全家人都赞叹不已。我真为有这样一个好爸爸而感到自豪呢!
优秀的除夕团圆饭的作文 (五)
又是一个辞旧迎新的夜晚。夜幕渐渐降临了,月亮冉冉升起。大地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漆黑的天空中跳出了几颗小星星,它们像顽皮的小孩子一样,在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正在贪婪地观看着人们合家团圆的热闹场面。今天是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灯火辉煌。大街小巷,爆竹声声。
在震耳欲聋的爆竹声的伴奏下,一顿丰富的除夕晚宴结束了,我的好奇心把我引到了窗前,最值得引人注目的,还是那“非花却比花甚之”的烟花了。十几支烟花直指天空,一粒粒“金砂”喷射而出,在空中傲然绽放。赤橙黄绿青蓝紫,样样俱全,姹紫嫣红,把夜空装点得美丽、婀娜,把大地照射得如同白昼。“通!”地面上又升起个通体发红的大火球。它飞到半空,“啪”的一声,化作千万颗小火星飞溅开来,拖着长长的、闪光的尾巴缓缓落下,好似翩飞的蝴蝶,从空中旋落;又好似被风吹散的蒲公英,不知是哪个调皮鬼,给它们涂上七彩的颜色……
“通通通!”“嗤嗤嗤!”看!一颗颗发亮,五颜六色的火焰拖着长长的尾巴,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蹿上夜空;瞧!那边升出了“天女散花”,这里出现了“孔雀开屏”!哇!再瞧瞧那里的“含苞待放”……天空中顿时成了“花”园,“花”的海洋,璀灿夺目,火树银花,多美呀!多么热闹的除夕之夜!“嗖,嗖,嗖”,伴随着一声声清脆的响声,那漂亮的烟花托着一条美丽的长尾巴,在天空中划下一道道拱们之后,“闪亮登场”了。
烟花五彩缤纷,争奇斗艳,把节日的夜空装点成美丽的大花园!有的像仙女散花,一簇簇,一群群冲上天空,又慢慢落下来;有的像秋菊、月季,万紫千红,千奇百怪;有的像小流星,猛地窜上天空,刹那间又消失在夜空中……大地和天空顿时像炸开了锅似的,沸腾不已。那各种各样的喜庆声连成一片,好似响彻云霄的交响乐。真是动听极了!鞭炮也不甘示弱,“啪,啪,啪”的响声在天空中回荡。炮仗、鞭炮双管齐下,一个个直冲夜空,在空中翩翩起舞,这边的声音弱了,那边的又起来了,声音此起彼伏,连绵不绝。鞭炮声、炮仗声汇成一股欢快和谐的交响乐,为这无边的夜景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年夜饭团圆的作文 篇8
忽然,一阵香味慢慢悠悠地飘出了厨房。“好香啊!”妹妹吸了吸鼻子。这不是饺子的香味吗?
五年级的一天放学,我看见妹妹在吃饺子,吃得可香啦!我看着别提有多想吃了!我冲进厨房问妈妈:“妈,饺子还有吗?我也要吃!”“没有了,全在你妹碗里了。”妈妈一边切菜一边说,“马上就要吃饭了,先忍忍吧!”我放下书包嘟着嘴走到妹妹旁边,咽了咽口水说:“给姐姐吃一个好不好?”谁知,妹妹听了忙说:“我要吃的呀!就不给你吃!”我气极了,吃了饭就回房做作业了。
晚上,妹妹睡了,我还在做着作业。妈妈突然进来了,手里还端着一碟饺子。妈妈把热气腾腾的饺子放到我跟前说:“我知道你嘴馋,就趁你妹睡觉包了点饺子,吃了快睡吧。”说完,妈妈便走出了我的房门。
“开饭了!”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已经烧好了饭菜。妈妈端菜时,我分明开到了她眼边的皱纹。
妈妈整天都很忙,一直都很辛苦。而我却一直都不了解。我非但不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还经常惹妈妈生气,我真不应该啊!
妈妈端好了菜,说:“晋也,你去弹琴怎么样?弹一首好听的曲子添点气氛啊!”“嗯!”我答应道。
自从三年前的那一次,我弹琴就没有不熟练过。
那天是星期四,我和平时一样,去老师那儿弹琴,弹完琴后我回到家,就对妈妈说:“妈妈,今天老师夸我上次的作业弹得好,而且这次的作业很简单。现在我去玩了。”妈妈说:“你别骄傲,先去练练熟再去玩。”我不想练,就趁着妈妈忙,溜出了家门。
过了一个星期,又到了去老师那里学琴的时候了,我才发现,自己还有一首曲子没有练熟。我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这时,妈妈过来了,说:“晋也,骄傲使人落后。弹琴靠的就是练,不练怎么行呢?”当时,我就后悔了,后悔没有听妈妈之前的话。
自从那件事以后,我就每次从老师那儿回来以后,直接去弹琴。再也没有故伎重演过。
我打开琴盖,弹起了我最喜欢的《献给爱丽丝》。
期待团圆的作文 篇9
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基因
中华文明属于大河文明,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国家。农业对大自然具有极强的依赖性,人们的生产活动必须严格遵守自然规律,久而久之便产生了顺应环境、适应自然的文化基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人追求认识和顺应自然,即“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浸润到更广泛的领域,就形成了倾向于缓解矛盾、避免冲突的文化心理。所以中国人的民族心理与西方海洋文明所产生的二元对立的心理截然不同,是一种追求和谐稳定的一元化思想。当有矛盾或冲突产生时,中国人看到的不是对立,而是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与协调。像老子“福祸相依”“有无相生”的思想,庄子“万物皆一”的齐物论思想,都是在强调矛盾的转化和统一。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也极力倡导“和为贵”的“中庸之道”,追求中正、稳定与和谐。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等,其实也都是在教导人在世俗中如何避免冲突,和睦相处。这种“中庸”思想也渗透到文学作品中,在悲剧上就表现为悲喜相错、和谐适度,并不追求极致的感官刺激,“特别是在结尾部分,仍然以清晰的幻想形象给人以心理满足,经过‘悲、欢、离’之后,最末用‘合’来终局。”
“天人合一”的文化基因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乐感文化”。中国人认为人与自然是可以相互感应、合为一体的,追求的最极致的快乐是与万物合一,“尽性知天、穷神达化”2。因此中国人即使遭受巨大的苦难,也能从中看到光明,有极强的乐观主义精神。在悲剧作品中,中国人也普遍倾向于能在悲剧中看到希望,因而总会在最后加个“欢乐的尾巴”。正如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所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3
二、中国古代深入人心的世俗伦理
农耕经济的起源不仅形成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文化基因,也塑造了中华民族注重实际、崇尚世俗的民族性格。所以,中国人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以实用性为基础,包括文艺作品。它们的产生不仅是为了人们获得审美享受,还为了宣扬伦理观念。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但没有仰望的星空并不意味着没有敬畏之心。崇尚世俗的中国人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用于主导生活的一种特殊的哲学——伦理哲学。经过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学者的努力,伦理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这种伦理观念也是形成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中国,以血缘家族为基础,由内向外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贯穿整个社会的伦理关系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孝敬父母的基础上扩展到顺从族长、官员直至君主,“忠孝节义”的观念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任何违背伦理的事物都不可能被接受,任何能出现的东西必然是符合伦理道德的。西方悲剧中常见的血亲仇杀、伦理冲突故事,如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情节,在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伦理型社会,杀父娶母这样的情节属于“乱伦”,是任何中国人在心理上都无法接受的。
在中国的古典悲剧中,故事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伦理评判性质。遭遇磨难的悲剧人物总是善良、弱小的,他们坚贞不屈,几乎具备人们理想中的一切高尚品格,是善良和正义的化身,比如善良孝顺的窦娥、精忠爱国的岳飞、忠诚大义的程婴等等。他们或含冤而死,或遭人陷害,或作出巨大牺牲,但故事的最终总会是正义战胜邪恶。“作家总是以奸害忠、恶毁善、邪压正、丑贬美的故事呼吁人们制服奸、恶、邪、丑,伸张忠、善、正、美,表现审美主体对剧中的善恶、忠奸、正邪、美丑进行伦理评判,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故事中的悲剧人物首先是道德主体,观众通过欣赏他们的抗争实现对正义和光明的追求。他们的抗争是善对恶的抗争,他们表现出的悲剧精神是与整个社会价值相关联的,体现人们共同的道德规范和主流的价值观。
三、中华民族“中和之美”审美心理
中国古代“以和为贵”的中庸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中和为美”的审美心理。追求中正、和谐的中国人欣赏不了过于悲怆的悲剧,而是乐于欣赏悲中带喜、喜中含悲的故事。即使在悲剧故事中,这种追求和谐中正的民族性格也使得中国人渴望遭遇不幸的好人能有一个好的结局,就算最后悲惨地死去,也期望能获得一些精神上的安慰。于是就有了《窦娥冤》里的伸冤昭雪、《赵氏孤儿》中的孤儿报仇、《汉宫秋》中的“团圆梦境”以及《梁祝》里的双蝶飞舞等。朱光潜也说:“随便翻开一个剧本,不管主要人物处于多么悲惨的境地,你尽管可以放心,结尾一定是皆大欢喜,有趣的只是他们怎样转危为安。”
不仅是欣赏者有这种渴求,创作者同样遵循“中和为美”的美学原则。《礼记》中认为,“中和”就是内心情感要有节制地、适当地抒发。孔子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也是指欢乐和悲哀都不能过度,而是要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儒家把‘中和’看成人和大地万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从此,这一观念成了中华民族奉行的生命哲学和艺术哲学,成为中国传统审美观的要求,时时处处有所体现。”4所以,许多作家在创作时都秉承“哀而不伤”和“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不刻意引起人的大喜大悲,使观众有节制地宣泄情感,不过分激烈的表现出来。他们的模式一般是使观众在经历“悲、欢、离”后,再用“合”来终结故事。这样观众在观赏完悲剧后,经历过情感起起落落的过程,内心仍然是和谐的,不会过分愉悦,也不会过于忧伤。
摘要:中国古代不是没有悲剧,只是与西方悲剧有很大差异。中国古典悲剧几乎都有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其原因应归结于中国特有的文化。本文从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基因、家族血缘的伦理观和“中和为美”的民族审美心理三个方面来对其进行阐释。
关键词:古典悲剧,大团圆,文化
注释
11.朱光潜.朱光潜全集悲剧心理学[M].中华书局,2012:207.
22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29.
33 .王国维.王国维全集第1卷[M].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64.
团圆果的高一作文 篇10
小团圆媳妇12岁,乐观、活泼、大方。后来,因为她嫁到了小团圆家,就成了小团圆媳妇。刚开始,她还是一样地活泼,但是她的婆婆不喜欢她这样,就开始折磨她。她的婆婆找借口把小团圆媳妇吊起来,用鞭子狠狠地抽打。还请来一个跳大神的,硬是说小团圆媳妇有病。还胡说:要用开水洗澡才能把病治好。她的婆婆如获至宝,真的烧了一锅开水,让小团圆媳妇洗澡。小团圆媳妇真是痛不欲生啦!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正好,今年我也是12岁。我每天都等妈妈把衣服拿到床头,把饭端到桌边。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啊!到了学校,有那么宽敞明亮的教室,有那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放学后,做完了作业就可以看电视玩电脑,弄手机。每天,我都像小公主一样,被爸爸妈妈宠着,捧着。可是我感觉好像还不知足,并没有好好学习,有时候上课还做小动作或者随意讲话。与小团圆媳妇比起来,我真是太不应该了!
春节吃团圆饭的作文 篇11
“起床啦!起床啦……”妈妈用她那尖锐的声音像闹钟似的叫起了半睡半醒的我。迷迷糊糊中我爬起床,时不时飘来阵阵食物的香味混合在空气中。“快点,快点!今天奶奶爷爷早上就来,说是今天有点事,早上提前吃年饭!”妈妈催促道。“纳尼?!”匆忙中我呵出一声日语,怎么不早点告诉我啊!我三下五除二地穿好衣服,飞速洗脸刷牙……“来了呀,快请坐,快请坐!”外面传来妈妈的招待声,糟了糟了!“还不快来给爷爷奶奶倒水!”妈妈喝诉道,转身又去忙早饭的事情去了。“来啦来啦!”刚好洗完脸的我飞奔出来给爷爷奶奶添茶倒水,唉!仅仅一会儿功夫立马让我感受到什么叫应接不暇了啊……
我的任务基本上做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就看妈妈的了,“咦?”正打下手的爸爸发现了不对劲,“煤气灶怎么没火了啊?”“什么?!”正洗菜的妈妈马上凑过来看,“这可怎么办?没火怎么炒菜啊?”“是不是停费了啊?”“没有啊,我昨天缴的费!”“是不是没气了?或许是电池用光了?”“嗯……电池是很久没换了。”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分析着原因,“珊,你去下面买一号电池回来,顺便朝门卫问下是怎么了,快去快回啊!”爸爸把这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心中立刻萌发了一种使命感,我跑下楼先到了门卫,“陈爷爷,我们家的煤气没火了,你知道怎么回事吗?”“没火了?”陈爷爷说,“我先看看我们家有没有火”。他小心地转动按钮“呲啦”传出一阵摩擦声,火光立刻燃起。“呲啦”又一声,陈爷爷转动按钮,火光灭了。“我们家有火啊,那就是你们家的问题了,是不是不是忘记缴费了什么的?”陈爷爷用略带沙哑的声音说道。“没有啊,他们说都交了”我回道,“哦!他们说可能是电池的问题,哎呀!不耽误您了,我去买电池了,谢谢啊!”我跑去商店,唉!这过年的商店都关门了啊!我突然发现前方有个开着的店铺,欣喜地跑了过去,还真是商店!“老板,有一号电池吗?”我说。“有!”老板回,他拿来了一对一号电池递给我,我拿到电池给了他20元钱,找了钱后又跑了回去,回到家我已经气喘吁吁,把一号电池递给爸爸,应该好了吧,正当我这么想着的时候,爸爸又说了一句“嗯……唉!怎么还不燃呢?难道不是按在这里吗?”我已经很自觉地穿好鞋,一定是又要跑一次了,“珊,你下去问问陈爷爷。”“哦”我再一次跑下楼,脸上挂满了无奈,“这个……”陈爷爷脸上挂满了不解,“没可能啊。”我站在一旁也不知说什么好,“那要不你拿我的小煤气机吧,反正我也用不着。”
我仔细看了一眼那台煤气机是挺小的,可下面连接着一个大大的煤气罐,怎么抬得动嘛!陈爷爷似乎看出了我的无奈,说:“没事,我帮你抬吧!”我突然眼前一亮,“真的可以吗?可是我们家在四楼啊。”“没事,没事!”看陈爷爷这么坚定我也就不再推辞了,我俩一人一边使劲一提,“哇!好重!”我嘟嚷着。也不知是感觉还是什么,突然觉得我那边轻了许多,或许是陈爷爷吧。
“呼呼…”上楼时我大口大口喘着气,“累死我了!”我抱怨道。“咦?这是…”妈妈脸上写满了疑问。“唉!陈爷爷好心借我们煤气,还是陈爷爷帮忙抬的呢!”我解释。
“哦,快请坐!快请坐!”妈妈热情地款待。
“不用不用!我还要下去看门呢!”陈爷爷推辞。
“这大年三十的哪有人啊,都回家过年了,您也还没吃饭吧?要不和我们一起吃吧!”妈妈说。
“真的不用!”陈爷爷被妈妈一说也不知该怎么推辞了。
“你女儿也一定不在吧,一个人多孤单。再说了您都帮了我这么大的忙,吃个饭也是应该的!”唉!我还真佩服妈妈的能力啊……
“这个……那……好吧!”陈爷爷最终也是被妈妈说服了。
这下家里可又热闹了,三老在一起可有的话说了。
“开饭啦!开饭啦!”妈妈吆喝道。我立刻奔向餐桌,哇!炖鸡,煮鱼,排骨,鲜汤……光看着我就口水直流了,
期待团圆的作文 篇12
一、民族心理与思想根源
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 曲折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优良品质, 爱憎分明心地善良的民族性格以及温柔敦厚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然而, 这却极大影响了文学创作的思想性, 削弱了社会冲突性。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 “大团圆”结局逐步形成并定型化起来, 成为一种传统的力量, 影响和制约着中国的艺术传统, 造成了中国人所特有的艺术趣味和欣赏习惯。一般说来, 表现为以获得温和适度的精神上的和谐与满足为特点的理性精神, 这种理性精神, 更多强调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 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中国人的艺术追求, 多不以悲剧性的崇高为目标, 而是要达到一种心灵的和谐与满足, 悲剧的崇高之所以可以对人的感情造成“净化”, 正是因为它以特别强烈的震动, 引起人们的恐惧和怜悯这种最深沉的感情, 而要达到心灵的和谐与满足, 却要求尽可能温和的刺激, 悲剧主人公的毁灭, 那是对完整与和谐的破坏。宏观世界是不幸的, 痛苦的, 对一切都喜欢圆满的中国人来说, 那是难于接受的。每当故事讲完, 必须使故事达到一个作者所理想的结局, 如果不是在现实中, 那么, 即使是在幻想中, 也必须完成这一步。
只有这样, 他才会感到其所追求的那种“和谐”与“满足”, 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大团圆的思想根源这种思想因为是一种发展迟滞和具有保守性的社会现实在思想上的升华和反映, 从艺术角度, 大团圆的结局往往削弱了原有的悲剧力量, 因此, 它当然具有保守和消极的一面, 表现了中国人性格中所固有的某种弱点。发展的契机, 本来存在于平衡与和谐的破坏中, 在一个绝对“完满”、“和谐”的体系中, 是谈不上什么发展的, 希望事物始终保持完满与和谐, 便只有使事物停滞。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因此, 这种思想便不免带有幻想性, 是一种惧怕发展变化的惰性心理的反映。生活不能圆满, 温情的理想在现实中总是不免要被撞碎的, 而在艺术中却要求“圆满”, 这样, 往往实在是一种自欺欺人。这种“大团圆”思想, 虽有其保守、调和、幻想的一面,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 它却是这个坚强乐观的民族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不言失败, 要在看似绝路的荆棘丛中奋力找出一条出路的执著, 执着地相信正义必胜, 执着地追求美好理想的一种曲折的表现。
从艺术鉴赏的角度说, 艺术总是要给人以愉悦的享受。真正优秀的悲剧, 也必然要给观念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 但是, 悲剧的苦难和毁灭, 毕竟会对人造成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压抑。如果这种压抑超过一定的限度, 就会几乎完全破坏欣赏的乐趣, 而成为一种单纯的苦痛折磨。因此, 如果能在不影响悲剧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的前提下, 对悲剧进行某种合理的适度“处理”, 以某种方式轻轻冲淡或减缓排解一下悲剧的冲突与毁灭对观众造成的过分的紧张、痛苦、压抑、恐怖等情绪, 使观众能保护或恢复某种内心的平衡, 这也是创作者所应考虑的一个因素, 给一个悲剧故事加一个团圆结局, 给观众心理上所造成的缓解, 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 却有着巨大的意义。
中国人喜欢“大团圆”, 不仅止于古代, 现代的中国人, 同样还是喜欢大团圆的多, 如《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等这些有着广泛群众性的现代作品, 都是大团圆式的, 观众从艺术中得到更多的赏心悦目的欢愉和享受, 人民群众从艺术的鉴赏中, 真正成为他们工作生活之余的一种愉悦调节。在历史上, “大团圆”的结局, 在大多数情况下, 往往不过是一种非现实的、理想主义的想象性思维, 而悲剧的结局倒更符合冷酷生活发展的逻辑。那么, 在我们当前的现实生活中, 情况恐怕就并非如此了。虽然在我们的生活中, 仍然存在着产生悲剧的可能性因素, 悲剧艺术也仍然可以做为社会主义文艺的一个组成部分予以继承发展, 但是就生活发展的总的趋势来说, 从我们社会现实总的情况来看, “大团圆”结局, 却已经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愿望或理想, 而是被生活的实际进程所肯定与印证了的。
我国古代的人民, 在极端艰难的生活中, 尚且能以他们的理想之光, 给黑暗的生活中投射某些亮色, 创造了许多充满生活情趣、格调高昂和富有朝气的文艺作品。今天, 当光明和欢乐已实际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时候, 在我们的文艺创作中, 更没有理由要刻意去求悲因为我们的生活无论充满怎样的困难与波折经历过多少苦难和不幸, 但它的基调和本色, 应该说还是光明和欢乐的, 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我们在生活享受和文学艺术中绝不应忘记。
二、市民文化与市场需求
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 与作者迎合市民文化的需要也密切相关。古典戏剧是在宋元时期为适应市民生活娱乐需求而产生的市民文学, 与古典诗文等正统文学不同, 它从一开始其创作的自由空间就被限定了, 它必须应时应景应需而作, 戏剧在构栏教坊的演出非常频繁, 拥有大量观众, 这种商业化必然带来市场竞争。因此, 戏剧必须满足广大观众的意志愿望, 迎合大部分人的审美趣味, 才能招徕观众, 从而保证票房收入。那么广大市民需要的是什么?一方面他们长期生活在战争纷争、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赤贫中, 冷酷的现实带给他们更多的是紧张、恐惧、不安, 他们最期盼的就是团圆美满与轻松愉快。另一方面, 封建专制势力太过强大, 长期处于受压迫地位的广大民众的抗争几乎是无能为力的, 他们内心深处一直充满着对人间正义和公平自由的强烈渴望, 而现实和理想之间的这种尖锐的矛盾只能通过书本故事和民间戏剧说唱中的大团圆才能加以调和。因此, 那些寄寓美好理想, 表现伸张正义、复仇雪恨、封妻荫子、否极泰来、飞升仙界、爱情圆满一类的作品, 自然而然会受到人们的钟情喜爱。而戏剧作家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也逐步认识到, 让人们的梦想在幻想中得以实现, 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获得胜利与喜悦是戏班子的票房法宝, 于是, 戏曲必然会迎合观众的欣赏口味, 先展示一些让人肝肠寸断的情节, 换取观众的眼泪与哀怨, 然后, 即便是悲剧, 也再缀上一条大团圆的尾巴, 最终贯以皆大欢喜的结局, 来赢取观众擦干眼泪渴盼美好的心态, 这样, 一波三折, 跌宕起伏, 悲喜交集, 从悲伤中带来一丝慰藉。古代的戏剧即使在宫廷内部喜庆堂会上演出, 喜庆的场景决定戏曲也必须需要营造欢乐气氛, 即使演唱悲剧, 最后也要让人破涕为笑。如《琵琶记》、《焚香记》都是为了迎合具体演剧环境而将原有情节加以改变, 环境实际上也就是市场需要对悲剧结局的制约。
中国的市民历来是喜聚而不喜散的, 喜欢热闹而不不喜欢孤寂冷清。而相聚, 团圆, 热闹等等这些场面都是喜气洋洋的, 充满欢乐的气氛。如著名的《西厢记》中老夫人百般阻挠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 崔莺莺和张生虽然历尽千辛万苦, 但是冲破重重阻力, 最终还是以喜剧收场结成了夫妻。这类民间老百姓喜欢的才子佳人故事情节模式和内容, 市场需求量极大, 而故事的结局往往都是一位官宦小姐和一位满腹经纶的才子结成百年之好。而且为了故事市场需求的多姿多彩性, 故事中女主人公必会安排有一个贴身的很机灵的丫鬟, 比方说《西厢记》中的红娘, 《牡丹亭》中的春香等等。
有些悲剧的大团圆结局, 却是迎合了统治阶级的思想, 这同样是为了寻求自己的市场而产生的。《雷锋塔》中的白娘子与许仙的佛圆, 则是为了宣扬阶级调和才出现的, 而一些婚娈戏更是为了维护封建家庭秩序和传统的贞操观念服务的。由《王魁负桂英》改编而来的传奇《焚香记》则变成桂英自缢后勾取王魁阴魂, 同到海神前对质, 海神判二人起死回生, 夫妻得以团圆。
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悲剧揭示生活的深度和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控诉力量, 但因为它符合了我们的民族心理, 满足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迎合了统治阶级的思想, 体现了市民文化, 适应于市场需求, 因此, 千百年来受到各阶层观众的欢迎, 甚至在今天的文艺作品中, 仍能看到它的巨大影响。
三、文化功能与艺术作用
中国的戏曲内容往往由忠与奸、善与恶、压迫与被压迫的鲜明对立构成悲剧冲突, 在悲剧中, 人的欲望、情感、意志、能力都是历史的产物, 体现着人类的本质力量, 但都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磨难, 甚至是厄运, 而且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 这就构成了“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在悲剧中, 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 受尽磨难, 甚至失败丧命, 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 这就是悲剧大团圆产生的一种理想文化追求。大团圆结局传承、光大了中华文化, 中国悲剧艺术的大团圆结局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生存特点、生产特点、审美特点等等, 它所体现的国人于绝境中仍不放弃希望的旷达人生态度是积极的民族生存信念, 是坚忍不拔的民族斗争精神的显现。大团圆结局的创作就是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可、传承与发扬, 从某种意义上说, 大团圆结局也是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的一种文艺方式。文学是社会的文字写真缩影, 文学与社会异曲同工,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 虽然造成了许多悲剧, 但它最终的结局, 应该说还是大团圆式的。人民的正义终于获胜, 邪恶的丑类终于受到了历史的审判, 含冤死去的, 得到了昭雪, 幸存下来的, 得以团聚, 它正体现了我们生活发展的必然性。
中国文学创作中有一种写作艺术手法叫“以乐景写哀亦倍增其哀, 以哀景写乐亦倍增其乐”。中国古典文学大团圆结局的写作构思就是这种艺术手法的最好注释, 结局在哀景铺叙后, 笔锋一转写其乐, 显其乐, 将倍增其乐, 结局在乐景中缀饰下, 咀嚼整个故事, 反衬其哀, 对比其哀, 将倍增其哀。如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风格最具有悲剧色彩的或者说悲剧色彩最鲜明的, 毫无疑问肯定是《红楼梦》。但纵观全著, 前面数十章节所有的欢乐, 喜悦, 热闹都是为了衬托后面的凄惨, 而后面高鹗所续的《红楼梦》, 贾家经历了抄家等一番变故后, 又转悲为喜, 出现了所谓的“沐皇恩贾家延世泽”的喜庆欢歌情节, 将前面所有的凄惨、哀怨、悲欢离合来衬托了后面的欢乐, 喜悦, 热闹。这样, 更能显现中一种世态炎凉, 悲喜交集, 世事不定, 并使文学作品出现参差错落、跌宕起伏, 变幻莫测的艺术感觉。
任何一个故事的叙述模式都与具体的社会政治、文化功能和艺术作用紧密相联系的, 中国古典文学中这种大团圆的文化功能和艺术作用并且会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力, 左右着一代又一代作者的创作思维。如现代人们最喜好的生活电视剧、幽默喜剧中也往往倾向于一种完美的或略有欠缺的团圆性结局, 而在那些英雄化的喜剧甚至悲剧故事中, 结局往往更被要求具有一种明确的大团圆性质,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个特征顽强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和艺术欣赏标准的深层积淀, 它似乎可以表明在现代社会里这类取向的艺术构成和美学风格, 英雄化喜剧大团圆结局几乎成了一个走向新生的民族的礼赞。
摘要:古典文学的大团圆结局, 不再只是单纯的愿望或理想, 已经被生活的实际进程所肯定, 表现了中国广大被压迫民众的心理, 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优良品质与审美情趣, 同时也迎合了市民的文化需要。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悲剧,大团圆,结局
参考文献
[1]张爱凤.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的文化阐释[J].电影文学, 2007, (12) .
[2]刘洪生.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的价值[J].戏剧文学, 2007, (08) .
[3]刘莉.“大团圆”审美心理成因新探[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02) .
【期待团圆的作文】推荐阅读:
200字作文:团圆的时候05-27
吃团圆饭的作文06-12
团圆饭的初一作文12-05
2022中秋节一家团圆的作文08-08
团圆的中秋节作文600字08-14
中秋团圆的英语作文_1000字08-20
团圆春节作文06-30
期待的未来作文10-06
内心的期待作文10-21
中秋团圆高中作文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