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期待

2024-10-01

学习期待(共12篇)

学习期待 篇1

摘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突出特点。“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提出使课程目标中单纯对知识技能和应试能力的关注发展到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重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 人文性”的地位得到提高, 但语言学习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反而愈遭冷落。本文就当下出现在语文课堂的这一现象提出了质疑, 并呼唤语文课堂向语言学习回归。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改,人文性,语言学习

新课标理念推广以来, 随着“人文性”的粉墨登场, 不少教师在发掘语文学科人文内涵方面作了许多努力, 但语言学习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反而愈遭冷落。新课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表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在人文关照下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它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 并不等于要动摇语言能力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根本地位;相反, 针对以往过分强调语法知识的教学方法, 它指出了一条更符合语言能力培养的科学途径———语感与语势的结合, 内容与形式不割裂的途径。提高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基础, 其中的道理也是不言而喻的。

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提出使课程目标中单纯对知识技能和应试能力的关注发展到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重视。三维目标观在关注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 也能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 应该说这种旨在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观是传统语文教学难以企及的。但是, 由于操作上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导致人文性张扬有余, 工具性却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使语文教学患上了一系列的“凌空蹈虚综合症”。在三维目标教学中, 首先应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能力, 然后才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学生言语知识与言语能力的形成是语文学科的独特任务, 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所有基础教育的共同责任与目标。语文教学是要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但它只是语文教学目标的一个方面, 并不是语文学科单独可以完成的。“工具性”才是语文课程之所以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 而“人文性”则不是语文课程所独有的。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曾说, 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 平常说的是口头语言, 写到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 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吕叔湘先生也曾做过明确的解释, 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 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 这样看来, 语文教学就是口语与书面语的教学。张志公先生也曾强调, 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是语文课的“主”, 必须完成好。夏丏尊先生也曾讲道:“学习国文应着眼在文字方面。从上面的阐述中我们不难理解, 语文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运用母语, 指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具体而言, 就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感受语言, 积累语言, 领悟语言, 形成语感, 进而形成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中, 兼有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教育、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完善学生人格的任务。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如果能引导学生细读本文获得透彻之理解, 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 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的影响, 语文教学之思想教育之效果, 宜于此求之。”语文教学就是这样, 通过语言的揣摩与品味, 去实现思想的升华, 达到审美的愉悦。语文姓“语”, 分析品味语文的种种努力, 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语言学习上来。

注重积累与模仿充分利用语文教材

积累与模仿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 例如“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都突出表现了语文教学中语言学习要注重积累与模仿。教材所选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 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是语文课必须完成的任务。通过反复朗读与背诵积累语言, 这是很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过去, 我们批评传统教学中死记硬背的方法, 这当然不错, 但是如果认为学习母语可以少背或不背, 同样是错误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语文学科, 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 须在心与眼之外, 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1) 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当前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是什么?一言蔽之, 是不读书。课堂上不让学生好好读书, 也无法让学生在课外好好读书。一直以来, 语文教师的“讲”挤占了学生的“读”。可以断言:不解决好读的问题, 语文教学就永远走不出“少慢差费”的困境。

对于教材中一篇优秀的选文来说, 教师应首先指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然后品味语言文字, 通过品味语言文字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体验和内化。我们分析语言, 其目的是为了学习语言, 语文课要分析把握课文的情感思想, 更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思想如何用语言表达。简而言之, 语文学科一方面要关注文章的内容, 另一方面要关注其形式。当然, 其他学科也关注这二者, 但不同的是其他学科关注形式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内容, 而语文是为了学习特定的形式如何表达特定的内容。真正的语文课是以课文的言语形式为纲, 自觉而明确地指向学生, 培养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课程。换言之, 语文能力是综合能力但首要是语言能力。

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但同时也要防止教师脱离教材任意发挥。教材依旧是语文教学的首要凭借。我们要警惕忽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 而过多过早地补充内容。有的教师没有挖掘教材所蕴涵的价值取向, 没有很好地理解与应用教材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却抛开文本任意扩展延伸。有的课学生连课文中的句子还没有领悟、内化, 教师便忙着补充课外读物, 让学生搜集交流有关课外知识。凡此种种, 教师都没有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他们关注的仅仅是文章内容无意义的拓展, 所谓的改革也无非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做文章。一节课看似热热闹闹, 看似由知识传授向素质培养的转化, 但实际上是一种盲目的教学活动, 学生的语言学习缺失了, 语言技能没有得到训练。正如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国文学习》一文中说道:“知识不能凭空得到, 习惯不能凭空养成, 必须有所凭借, 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语文, 只有首先使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得到实现, 才具有作为一门学科的意义。抛开了语言学习, 那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性质上又有何异同呢?语文的本质属性又何在呢?

重视“感悟”和“人文性”有意识地进行语文教学

新课标强调“感悟”和“人文性”,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产生另一种偏颇, 那就是忽视语文课中科学理解的一面, 使语文课变成一种没有客观规律依托的, 主观感受的课程。我们也承认“无意识学习”的存在, 但有意识的语言学习肯定比无意识的语言学习效率要高。

例如高中教材中的《我与地坛》, 这篇散文传达了生命、母爱两大主题, 它们在文章中表达得深刻又深沉。语言别致富有表现力, 内容与语言融合在一起, 读起来给人无尽的享受, 引发人们无限的思考。作品的语言特色是显而易见的, 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绘景状物, 无论是描摹心态还是抒发感悟, 语言的表现力都是很强的, 语言的运用在平缓沉毅中, 还往往透出睿智与机敏。

例如, 写历尽沧桑的地坛古园:“四百多年里, 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 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一组整散结合的句子极具概括性。同样是写这座古园, 说到十五年中“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那些内容时却又洋洋洒洒数百字不厌其详。在述说母亲的担忧害怕、关爱备至时, 不惜笔墨, 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过早去世的、无私而又崇高的母亲的形象。抒写自己的悔恨之情时, 作者说:“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 还来不及为母亲想, 他被命运击昏了头, 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 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过我的车辙, 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些又都是多么深沉而又凝重的话语啊!作者在抒发自己对于生死问题的感悟时则写道:“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 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 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庆幸并且感谢这样的安排?”“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 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 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 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这样的叙述, 这样的比喻, 无不显示出作者运用语言的机智与诙谐。

作品的语言耐人寻味, 但如果没有有意识的语言学习, 仅靠感悟、概括或讲解, 那么作者在地坛进行的对生命意义的深思就淡化了, 而文章后半部分的主题对母爱的理解过程, 作者的自责、悔恨就成了一个空壳, 根本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切思考, 更谈何心灵震撼?所以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朗读, 在反复朗读中打开学生的情感之门, 让学生细细品味作品的语言及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韵味, 从而由课文内容联想到自己对生命、对家庭、对亲情的认识, 真正做到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实现情感的体验与内化。这表明, 语言学习需要自觉的意识与稳定的注意。

我们期待、追求新课标中提倡的语文学习中的“语感”和“人文性”, 但是, 只凭语感不讲理解, 用“人文性”来冲击“科学性”的倾向亦是不足取的。“语感”是学习语言的一种途径, 光凭语感容易产生误识。另一途径是理性的, 就是要学习语法。在提倡学习语文的“人文性”的今天, 似乎一谈传统的“语法知识”便是技术主义, 便是落伍, 但事实上, 语言知识不过是一种语理教育, 本来就不应取消, 取消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学生如何学习语言?光凭语感又如何解决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问题?传统语文知识教学失败的原因并不是知识本身带来的, 而是教师该如何去教, 如何让学生学得有兴趣, 有意义。语感与语理并重才能真正学好语言。当然,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鉴赏点, 语言学习并不只是关注那些精彩的描写, 简洁的叙述、精辟的议论、清晰的说明等我们都应引导学生学习。

在大力推广新课标理念的今天, 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的语言学习,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 转变作业形式,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首先, 注重积累、背诵。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品词句的作用与妙处;抄精彩的语句或段落;背经典的古诗或文章。其次, 开放式作业。写自己想说的话, 给学生一个倾吐的机会, 让学生有一个发挥个性的空间。同时, 也要有一些限制性的作业, 如结合具体的文本仿写、扩写, 设计出能切实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作业, 不可让学生的语言学习流于表面或形式。

在新课程理念下, 语文作业完全可以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让作业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可使学生既实实在在地学到知识, 又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6:192.

[2]顾振彪.“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怎样统一的[J].职教通讯, 2006, (7) .

[3]边境.现代文阅读课要关注语言学习[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5, (Z1) .

[4]同淑君.新课程标准下新教材的使用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5, (6) .

[5]王宁.语文教学与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J].中学语文教学, 2005, (8) .

[6]桑志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 2005, (8) .

学习期待 篇2

难道就这样失败吗?我决定启程,来到上级寻找说理,可无济于事。没有正理,难怪太阳不出来,心情暗淡。此时,我想起了另一个人,如果有人帮我一把,给我一点温暖,或许会得到一些温柔。只是世事难料,知音难觅。

我想有阳光,因为多年不见光线,好难受!我想有知音,因为知音能帮我走出困境,我想拥有一个人爱我。因此,期盼阳光,期盼你。

学习期待 篇3

“超市购物”“逛庙会,探妙趣”……近日,北京市东城区小学一、二年级全体学生在这个期末迎来“乐考”——取消具体分数,采取等级制评价引导低龄儿童,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展现自我。这也意味着东城区65所小学,近两万名一、二年级学生告别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纸笔统一测试。

例如,“超市购物”正是用超市的形式呈现各项考查内容。语文、数学、英语根据本学科特点分别设立不同的考查板块, 每个板块设立一个购物区域,每个区域的考查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即简单、中等、提高。“没有了期末复习时不可避免的题海战术,解放了孩子的眼睛。”新的测试形式也让北京市西中街小学二年级教师许淑芬有了新的感受,“可以近距离地与学生交流,了解了通过笔试了解不到的一些学生思维过程”。

在北京市史家小学,记者看到,学校用绘制“成长记录尺”(基础性评价)、培育“个人成长树”(过程性评价)、搭建“创意展示台”(展示性评价) 三个尺度来考查学生。其实,这更像一种分享与展示。在史家小学副校长陈凤伟看来,“乐考”不单单是考试形式的变化,更是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的变化。“过去,孩子们在准备考试的时间段内,就是反反复复地做题。而现在,从关注一张考卷转向关注日常的学习,并以此为契机,从知识掌握转化为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学习品质的形成。”而这种测试方案,在史家学区的4所学校都将执行。(作者:靳晓燕 霍艳平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万永勇)

学习期待 篇4

由此可见, “期待视野”对于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要特别地关注学生主体的这种需求。我在实践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激发他们的“期待视野”, 注重学习策略的指导, 满足学生的学习“期待视野”。

一、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期待视野”

首先, 观念落后, 学生兴趣不高。对于大部分的农村家长来说, 孩子会算账能识字就行, 因为这些在生活中有用, 而对英语的态度则是为了考大学, 否则学了没有用。在农村, 考大学只是一小部分学生的事, 所以学英语也只是一小部分学生的事。正因为这种对英语学习的落后观念, 使大部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不高, 学习效率低。

其次, 学生基础较差, 兴趣不浓。农村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 这导致农村的初中英语教学非常困难, 要想在这种情况下提高英语成绩, 就要在课堂上下工夫。而兴趣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 兴趣就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志倾向, 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 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

现实中新旧教材相比有了很大改变, 增加了许多新鲜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与内容。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 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 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当堂记住所学内容, 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另外, 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他们会感到上英语课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需要,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期待视野”。如教初一英语food and drink这一课, 课前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到两件食品或饮料, 如:面包、水果、矿泉水等。我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伊始我导入新课, “I am very hungry.Do you have something to eat?”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Yes.I have some bread.”“I have a bottle of water.”“I have an apple, would you like to have it?”学生们都争着拿出自己的食品, 我借机一边演示, 一边提出这一课的重点句型, “I like...very much.I like...a little.But I don’t like...at all.”接着, 我要求学生用这三个句型进行对话练习。学生们情绪高涨, 踊跃参与对话表演。这节课, 在有趣的气氛中, 他们不但掌握了三个重点句型, 还能举一反三, 进行句型转换, 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这样学生在享受成功时, 自然产生了学习兴趣, 激发了他们的“期待视野”, 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习策略的指导, 满足学生“期待视野”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他们的“期待视野”, 有了学习的需求。在这种状态下, 我们教师就要适时地指导, 以满足学生的这种期待。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注重学习策略的指导, 以满足他们的“期待视野”。

通俗地讲, 学习策略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每个人学习时实际上都有一套自己的学习策略, 比如, 一个人喜欢从理性上接受外语, 往往更善于规范地阅读, 更重视写作, 更乐于研究语法等等。所以, 当一个人改善自己的学习策略时, 便是用一套新的学习策略来逐步代替原有的学习策略, 而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逐步把各项学习技能发展为一套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系统, 它被人们称作为“学习策略体系”。

下面我以词汇学习方法为例, 实践我的学习策略的指导。

首先是分清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

我们学习英语, 也许能学会所有的音素和发音规则, 也有可能掌握所有的语法和规则, 但要学会所有的单词是无法做到的。且不说外语学习者, 即便把英语作为母语使用的人也难以达到这一目标。其实我们学习汉语也是如此。我相信, 没有一个中国人敢说他学会了所有汉字。既然我们学不会所有的单词, 那么就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学习最有用的词汇上。比如对我们所学的汉字稍作分析, 就会发现有的字我们只是认识, 但在说话、行文中很少运用, 但有些字就没有这样的差别, 看得懂, 听得明, 说得出, 用得上。前一类字, 称为消极或接受性词汇 (receptive vocabulary) , 后一类称为积极或表达性词 (productive vocabulary) 。

一般说来, 我们掌握的消极词汇数量远远大于积极词汇。同样, 学习英语单词时也有消极和积极词汇之分。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将消极词汇逐步变成积极词汇的过程, 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用的要求。目前中学的教学大纲上所规定的词汇基本上都应该作为积极词汇来掌握, 但事实上, 我们并没有达到这一要求, 有相当一部分词汇仍旧停留在消极词汇。如果作为消极词汇来说, 我们只需要见到或听到某词时能说出词义就行了;而作为积极词汇学习要达到以下几方面要求: (1) 会读; (2) 会拼; (3) 能说出词义; (4) 能知道该词的语法属性; (5) 能正确运用该词的搭配; (6) 能指出该词所传达的感情色彩。

我们目前所用的教材通常都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换句话说, 课文中的词汇已经经过编者的筛选, 因此课文中出现的单词一般都要记, 当然对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的记忆要求应有所区别。

那么如何记住这些单词呢? (1) 趣味性原则。如果学习者对某个词感兴趣, 就可以抄到自己的生字本上。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要素。只要有兴趣, 再难的东西都没有关系。 (2) 以动词、名词、修饰词为先后次序的原则。我们知道一个句子里的最核心的部分是主、谓、宾。其中谓语部分是关键, 它由动词充当;主语和宾语由名词来充当;定语和状语通常是形容词和副词。我们定出的记单词的优先次序原则就是根据各种词类在句子中的功能。可能有人要说英语中的功能词 (如介词、连词) 数量少, 但它们的语法作用绝不比动词、名词少。与其他词相比, 动词应该放在第一位, 其中常用动词又要比普通动词优先。动词是句子运作最重要的成分。 (3) 复现率高的原则。在课外阅读中, 一个词反复出现, 这很可能就是比较常用的词。因为出现的次数多, 读者要记住它就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 (4) 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的原则。初次选择作为新单词记时, 可以先作为消极词汇学习。第二次再碰到时, 再作为积极词汇学习。这样难点分散, 循序渐进, 每次学习有新的要求, 但要求又不是高不可攀。

其次要做好词汇分类

归类记的单词比单个记的单词难忘记。我们头脑中所学的单词, 归类得越清楚, 越有条理, 就越容易回忆调用。因此我们在学习新单词时, 也要及时加以归类记忆。词汇归类的方法有好几种。最常见的是按语义来归类。单词中的语义关系有同义关系, 反义关系, 类属关系, 整体部分关系。

第二种方法是按读音来分类。比如bake、cake、fake、lake、make、nake、rake、sake、take、wake都是以“ake”结尾;pat、pet、pit、pot、put都是以“p”开头和“t”结尾, 只是中间元音不一样。

第三种方法是按词根分类。例如expect、respect、introspect和inspect都是同根词, 其中“-pect”是词根;affirm、affirmative、affirmation、confirm、confirmation、infirm、infirmity都有一个共同的词根“firm”。

以期待为题的作文500字 期待 篇5

积雪初化,屋顶上、树梢间还残留余雪。整个寒假,正因为有了雪的点缀、陪伴,生活中才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以前的所有点滴似乎也被雪淡化、甚至消失!而今,失意的我们已经充满蓬勃生机,清冷的校园也因我们的到来而沸腾,一切都重新注满了活力!同学们的喧闹奔跑,欢声笑语、朗朗书声,久久回荡!

岁月如流,光阴似箭。转眼我们已步入了初二的第二学期,再也不是从前的糟懂小孩。这一学期,是初中生涯的关键时期,既要面对即将来临的会考,还要做好迎接进入初三的准备。每一位同学都暗暗下定决心,紧咬牙关,争取在这一学期奋起直追,取得优异成绩。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校园,也照耀着我们每一位同学。阳光下,我们信心十足;阳光下,我们活力迸发!现在,我们将鼓起风帆,驶向梦想,驶向未来。歌声承载希望,书声展望未来!新的学期,新的气象!

让我们期待明天,明天即将是温暖的春天!

让我们期待明天,明天即将有更美的太阳!

让我们期待明天,明天即将是更绚烂的美好人生!

阅读期待,期待精彩 篇6

一、曲径通幽——课内阅读期待的引领策略

(一)、设置悬念,使阅读期待由“疑”生“趣”

文学作品的题目、内容简介、社会对作品的反映等,都会在具有一定期待视野的学生中引发某种猜测。巧设悬念,抓住学生好奇渴求的期待心态,让学生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构成一定的“美学距离”,酿成一种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能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

1、利用题目设置悬念

初学一篇课文,揭示课题时,特意制造一些悬念,在学生大脑里形成一种“阅读期待”,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将所读内容与自己的预测进行验证、比较,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棉鞋里的阳光》一课时,我这样对学生说:“我看见过阳光,她给田野披上了一层金黄的薄纱,给小河撒上了粒粒闪光的金粉,给小朋友的小脸蛋化上了一层闪亮的淡妆。可是有个小哥哥却说奶奶的棉鞋里也有好多阳光。到底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读课文。”这样的悬念像一个强大的磁场,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心理。

2、利用内容设置悬念

以文本内容为基点设计问题,构成悬念,能调动学生最大的期待心理,如教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狐狸和乌鸦》,可预设这样的互动性问题:乌鸦为什么会上狐狸的当?乌鸦上当以后,会怎样想,怎样做?读读课文想想问题,再在小组内演一演。这样的预设性悬念,很好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步步深入,步步猜测,在阅读中沿着各自的思路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发挥了自身的主体作用。

其实,在教学活动中教者的教学机智都将生成更多的悬念,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填补空白,使阅读期待由“约”为“丰”

一篇文章中,语言提示语往往是作者留下的 “空白处”,这些 “空白处”为读者将阅读过程变化为创造过程提供了条件。在阅读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加强对人物心理的理解,引导学生对语言提示语的空白填补尤其重要。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 第一朵杏花》中有一段竺爷爷与孩子的对话。

孩子: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什么事情呀!

孩子: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什么时候?

孩子:刚才。

竺爷爷:是第一朵吗?

孩子:是。

对话看似平淡无奇,却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留给读者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我采用三步教学法,首先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展开联想,思考文中人物应具有的神情、动作,接着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发表看法,补足对话中的人物神情、动作,并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最后让学生将自己补充的词语放在段落中体会揣摩,现选摘如下:(画横线部分是填补的内容)

孩子边跑边叫喊,急切的语气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竺爷爷,竺爷爷!”

学习期待 篇7

关键词:超越,超越式学习,教师角色

一、超越式学习内涵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这个意识是本文超越式学习的根本, 这种模式的教学目标就是培育既可以超越既定知识, 又可以超越自身的学生。尤其在现今这种学习需求越来越迫切, 人们在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下, 必须实现“自己挑战自己”。“自己挑战自己”其根本就是从主观思想上建立自觉学习的学习理念。其主要特点就是超越性、解决性、执行性、开放性、参与性。在充分发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仅要超越给定知识和给定结论、实现知识“量”的超越, 还需要进行“质”的超越。即通过扩展学习对给定知识进行深入探讨, 在探讨中学习对给定知识和结论进行改造、发展、批判、创造, 从而实现内在的超越, 即学习水平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升华。这就是超越式学习。

超越式学习从不拘泥于老师教授的知识领域, 也不是单单体现在学习的主动意识上, 而是体现在超越自身既定的知识上。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是局限于对既定的知识和理论的理解, 而是要进过对书本既定知识点和本质的超越, 也就是在拓展学习中通过对既定知识和理论的深入研究, 实现知识和理论的改善、进步、否定、重生的良性循环, 以此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从而实现超越式学习的既定目标。

二、教师角色分析

不同的社会角色组成了当今复杂的人类社会。这其中教师是一种最原始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就是指以培育社会人才为目的而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社会形象。在人类社会演变的过程当中, 许多社会角色已经丧失了原本的理念, 甚至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然而教师这个角色却一直坚持初衷, 跟随时代的脚步发展至今, 同时也在人类社会的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21世纪的今天, 教师的角色也必然产生革命性的质变, 实际上, 这些质变已经在进行当中。

古往今来, 有关教师的评价和探讨正是数不甚数, 从传统意义上的春蚕、烛火、园丁、心灵工程师到现今较为流行的指引者、顾问、创造者、组织者、合作者、咨询师等, 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教师的定义又延伸出了新的内容。就超越式学习来说, 教师是课堂传授的主体, 作为学生接受的最根本的基本理论的主要知识来源, 其对自身角色的认识, 把握, 实践以及如何展现角色扮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超越式学习的成败。

三、传统教育对教师角色束缚

传统的教育体制对老师的片面的定义, 严重阻碍了老师知识传授效率和潜能的发挥。教师要改革教育理念, 传唤角色扮演, 以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传统的教育理念对教师的理解过于片面, 其主要问题是:注重赋予他人, 忽略教师自身的人生价值和需求;注重教师权威的建立, 忽略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注重教师的课堂素质和教育水平, 忽略教师指引学生进步的思想理念;注重教师知识的传授性, 忽略教师的开创性;注重教师传递理论的单向性, 忽略学生的反馈性。韩愈曾说过,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统的教育仅仅是“传道”而已。所以, 传统教育最失败之处就是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 无法体验追求知识和享受成果的兴奋。传统教育体制下, 学生通常视学习为最厌恶的事情;而老师也把教育当成是一个简单复制和重复粘贴的过程。所以就无可避免的造成了教育发展中的许多不合理之处。

四、当前教学中学生不敢超越的原因

1.功利化的教育观念使学生不思超越

在现实主义支配的时代背景下, 教育也无法抵制欲望、现实、利益的引诱, 而逐渐转变为追求利益和实现功利的教育工具。学校和社会都在不断传播知识, 技术必须为增加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而服务, 同时社会各种机构也往往会对这类专业和技能投入更多的资金。所以学校就增设了许多偏职业化和偏技术的课程编制, 以此来调高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的水平。

蒙台梭利把教育对儿童的约束比喻为“像针把蝴蝶订住一样, 被牢牢地缚在他的桌子上, 伸展着已获得无意义知识的无用翅膀。”传统的教育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层次教育的迫切需求, 坚持只有对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有用的教学是必要的, 所以, 相应的就在课程编制中加入了很多相关的教材, 而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却越来越忽视。换句话说, 就是不断强化教育的谋生机制, 让人掉入了一位追求功利的误区之中。学生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 自然不会存在超越自身的思想意识, 反而只会从利益和现实的角度去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变成了现实主义时代背景下, 追求功利的机器和工具。

2.膨胀化的教师权威使学生不敢超越

由于受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熏陶, 在我国一向坚持“尊师重道”。“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 教师可以完全左右学生的发展模式, 教师决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学习内容和学习模式, 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命令做事, 叫读就度, 叫写就写, 甚至读写的次数也是由教师决定。教师不但控制整个教育过程, 组织所有教育活动, 制定一切教育内容, 还是学生考核的唯一评审。长此以往, 学生必然变成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他们对自己的发展和人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也就更加不会成为一个敢于面对自己和超越自身的人。

3.标准化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不能超越

标准化的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标准化考试, 而标准化考试的特点既是标准答案, 每次考试之后, 教师都严格按照标准答案批卷, 凡是有别于标准答案的都算错答。尤其是在当前的应试教育模式中, 分数已然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 于是乎相应的标准化答案也被赋予了一层神圣的光彩。

人的一生理应是一个不断认识、完善、超越自身的过程, 就像法国著名哲学家昂利·柏格森所说:人类在不断认识和改造自身的过程就是对人类一生所作所为的更全面、更科学的诠释。对于有意思的人类而言, 生存就意味着改变, 改变就意味着成长, 成长就要不断的认知自我, 创造自我。而标准化教育仅仅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工具、知识的仓库, 教师就是知识的传话筒、课本的传声器, 教师通过各种考试来检查、培训学生, 长此以往, 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会逐渐扼杀学生的创造理念和动力, 而超越自身就更加无从谈起。

五、超越式教学中教师角色

1.课程开发创生者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 教师就是知识的载体, 教学则是传递知识的过程, 学生就是知识的接受单位。教育就被局限为一种人通过既定的、呆板的模式对另一种人进行包装和训练的过程, 学校就是训练厂, 教师就被定位为教育机构的技术人员, 其课程执行观为“忠实取向”, 即完成课本知识传授的教师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这种定位无疑是对教师身份和尊严的损害, 同时也贬低了教师的人生价值。所以, 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模式没有太大的借鉴价值。教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开创性、变化性、随即应变性和高度敏感性。

对给定知识的超越, 是超越式学习的内涵之一, 在这种学习中, 学生的学习活动没有停留在给定知识和给定结论的水平上, 而是通过对课本给定知识量和质的超越, 即通过扩展学习对给定知识进行深入探讨。而广大中小学生由于自身知识贮备和智商、情商水平的限制, 往往还不能达到这种超越水平, 这就需要教师发掘课程资源, 对既定的书本知识和结论进行改造、发展、批判、创造, 从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实现质的超越。因此, 一个合格的教师, 必须在深刻理解教学资料的前提下, 以自身优良的素养和相当的激情全力投入自身的教学行为当中, 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超越的课堂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的创新、创新思想, 才可以实现最优的教学成果。

2.解放学生思想者

教育家陶行知说:“解放小孩的头脑, 使他们创造新的思想;解放小孩的手, 使他们能干;解放小孩的眼睛, 使他们能看清事实;解放孩子的嘴, 使他们能自由说话。”因此, 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从本质上进行改革, 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学习, 教师从客观讲解变成主观引导, 课堂氛围要从教师主讲变成学生主学, 总而言之, 就是要确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引导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超越式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量”的学习与超越, 更是达到“质”的超越。质的超越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拘泥于书本, 不迷信权威, 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 结合当前的实践, 独立思考, 大胆探索, 标新立异, 别出心裁, 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点子等的学习活动。本文讨论的超越式学习就是要最大程度的引导和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学习, 从而发现学生的潜在能力, 调动学生的超越兴趣。

3.生命教育的践行者

教育是一种富有生命意义的社会活动, 生命的意义就意味这项活动本身不可能用一种既定的, 规律化的机制来实现它。它必须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 通过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来完成。

生命教育就是老师和学生从生命进化的角度出发, 进过对大千世界的观察, 提炼, 让学生感悟人生, 塑造人格, 发挥特长, 让老师的工作价值得到体现, 师生在彼此沟通和互动中不断成长的过程。超越式学习的心理机制是自我调节、自我激励和创造, 其产生条件是特定情景, 产生的观念与众不同, 并且有思想深度。它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主教, 学生主学, 也不再是一味的注重学生的发展, 而是要求让学生感悟社会, 体验人生, 塑造人格, 发挥特长的基础上, 充分体现教师人生和工作价值, 让师生同时成长, 实现教与学完美结合的过程。

老师传授的只是既定的知识, 学生完全可以超越这些知识, 学生超越能力越高, 就说明他的素养越高, 只有学生具备了超越能力才能算是好学生, 而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超越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4.理想、兴趣的领航者

树立学生的超越意识、培养学生的超越能力, 是教育的更高目标, 更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因为一个有超越意识和超越能力的学生, 会认识到自己被教育的同时更是实施教育的主体。这样的学生会主动为自己设定前进的目标、自主的寻找学习资源、设计行动的计划, 并时时监督、审视计划的执行情况。

按照思想家卢梭先生的描述, 人类少年时期是最接近青春期的。当小孩从少年变为青年的时候, 小孩的内心世界会有翻天覆地的改变。而老师的职责就是要引导并激发少年时代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和传授他们分析知识的技巧。换句话说就要适当的引导少年时代的好奇心。当然不管是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还是传授孩子分析知识的技巧, 都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领航者的最好诠释。

5.正确道德观念的引入者

超越式学习是进过对既定知识的超越式学习进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学生在进行超越式学习的过程中, 也是实现对自身, 对同学, 甚至对老师和家长的一种超越。按照超越目标的不同, 可以将超越式学习细分为:超越自身、超越同学、超越成人。

当前, 学生的升学压力越来越大, 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变得越来越高。教师不能一味的宣扬超越他人, 这样会使学生把学习变得功利化, 往往会产生负面效果, 因此, 如果只是提倡超越而不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那么这种超越, 即便是成功的超过了他人并取得了成绩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超越, 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竞争机制, 用正确的道德观念来引导学生进行超越性学习,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开动大脑, 主动发言, 从而增强学生彼此之间的协作精神和团队荣誉感。所以, 怎样引导和促进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就是教学的核心部分。然而, 当今社会学生必须承受的各种考核、升学和评审的压力很有可能会促使青少年产生畸形的竞争理念, 甚至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 所以关键时候就必须通过老师的“道德权威”作用引导学生回归正途。

6.与时俱进的教学反思者

在21世纪, 如果要想成为一个可以帮助学生, 指导学生的合格教师, 就必须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 随时汲取最新的知识, 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范畴, 随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同时还要时刻对自己的教育活动进行解析、研讨、完善, 而且要不断汲取别人好的教学经验, 并把这些经验切实运用到自身的教育活动中去, 按照时代特征、施教对象、和教育内容的变化随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案等, 要引导学生成功超越, 首先, 教师要有超越思想。要做到能够超越给定的知识即书本上的内容, 因为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 教师不仅仅是检索者更需要进行不断的学习和反思。

真正的超越式学习中, 不仅仅是学生知识上的超越, 还渗透着情感、态度、意向、技能等方面的超越。因此教师在确定具体的超越时, 要综合考虑某一学习内容的不同类型的学习水平, 力争使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同时超越。总而言之, 新时期的教师既要“为知识而教”, 更要“为超越而教”。只有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 努力探求新的教育模式, 竭力完善自身知识领域的人才可能成就一个优秀的老师。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看教师同样是学习者。

五、小结

超越式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理论, 其核心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既能够超越给定知识, 又能够超越自我的人, 即具有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学校教育如何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发掘、培养学生的超越意识, 为学生超越式学习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 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参考文献

[1]赵义泉.超越式学习的本质规定及其立论基点[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01) :11-13.

[2]赵义泉, 张向葵.超越式学习的现象学研究[J].教育科学, 2005 (01) :31-33.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4]胡艳.从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看未来教师角色特征的变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02) .

[5]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64.

[6]杨孔炽.论卢梭的儿童观及其现代意义[M].教育研究, 1998, (1) .

学习期待 篇8

1 学习期待心理的含义及形成条件

作为一种心理反应过程,期待也是社会个体利用自身经验进行整合的一种方式,能够在外界条件的刺激下更好的对未来事物的发展和实际效果进行设想和预判,因此,其也是一种态度。学习期待心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效果的一种预判和设想,是一种心理效能,其能够对学习行为以及效果及性能进行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期待心理是其学习的动力,同时,也是学习兴趣增加的重要保障,因此,其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习期待心理是通过外部条件和内在动机结合形成,因此,内在动机是基础,外在条件是保障。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的积极心态以及对知识的迫切需求就是其学习的动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也是推进其学习行为发展的一种导向。

2 在高校篮球教学中促进学生期待学习心理生成的途径

2 . 1 更新教学观念, 将传统的强制式教学向着引导与启发式转变

传统的高校篮球教学中,在应试教育思想理念的支配下,教学模式带有比较明显的强制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对学生的主体的地位没有进行体现。很多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素质教育的承受能力没有进行重视,导致其在教学过程出现采取了高压教学手段,因此,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对基础技术进行重视的情况。篮球教学活动中,不能只是重视单边的知识流动,这样会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以及互动性。很多的学生通常在身体素质方面比较差,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恐惧心理,同时,也会导致厌烦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掌握,这样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出现受到阻碍的情况。传统的高校篮球教学中,在教学理念方面出现了偏差的情况,因此,导致了很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心理方面的问题,为此,要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调节,同时,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要进行改革,这样能够对强制性教学理念进行改变,以一种引导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思想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提高篮球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形成更好的学习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要对篮球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高校篮球教学事业发展。

2 . 2 强化对篮球教学环境的优化,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

高校篮球教学环境是囊括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相关设施等多种因素所构成的一综合整体。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为了更好的对应试教育理念进行适应,因此,导致篮球教学发展具有局限性和狭隘性,导致篮球教学环境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在整体性方面出现了缺失的情况,导致教学环境出现了没有生机和动力的情况,同时,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出现了被限制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篮球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在学习期待心理方面比较差。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对篮球教学环境进行优化和整合非常必要,这样能够在教学思想方面更加的具有适应性,同时,也能体现先进性。高校篮球教学环境要更加具有生动性,同时,为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期待心理的形成,也要为学生提供更有利的学习空间。

2 . 3 注重对学生篮球学习兴趣的培养, 促进其学习期待心理的有机生成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兴趣进行重视,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学习兴趣的影响。学生兴趣也是学习期待心理的一种表现,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期待心理的形成,要提高其兴趣,这样能够更好的以此进行发展。学生在学习篮球的过程中要端正学习的态度,同时,也要明确学习的目的,在学习动机方面进行改善,能够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在高校篮球教学过程中要利用有效的手段提高学生对运动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同时,对身心健康发展进行重视,这样能够激发其对篮球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篮球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兴趣培养进行重视,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的效果。

3 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继发于维护学生期待学习心理的对策

3 . 1 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导向, 对传统的教学思想进行有机的优化与整合

为了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我国在教育领域实施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素质教育,该教学模式展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其实施意味着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的全面开展,对传统教学思想的优化与整合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传统教学思想是基于应试教育理念而形成的,它强调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片面性与局限性,是造成我国教育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形成偏差的重要诱因。不仅阻碍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 . 2 注重对学生心理需求的把握, 以便能够运用科学的手段加以有效有效的引导

高校学生在篮球学习的过程中,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其心理状态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此种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原有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期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发现与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以便洞察其心理变化的实质,对之加以科学有效的引导,进而提高调整策略的实际效应,推动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发展。

3 . 3 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目的, 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运用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应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这是基础所在。构成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一重要因素是期待心理,它对激发与维系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起了重要保障作用。因此,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篮球学习期待心理形成,在高校篮球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这就要求要不断创新篮球教学的方法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以引导与促进学生生成自主学习的意识,进而推动学生篮球学习期待心理的形成。

4 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教学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体育教学思想进行改变非常必要。篮球是高校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传统的科目,通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下,高校篮球教学出现了对学生的基本技术传授更加重视的情况,对学生的喜爱程度以及自身身体素质的承受能力没有进行考虑,导致很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难以应付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适应教学的强度,影响了教学效果。在素质教育理念影响下,对高校篮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解决,能够更好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对高校篮球教学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未来发展策略,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推动篮球教学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摘要:在高校篮球教学过程中,多是重视学生的基本技术传授问题,这样就忽视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及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导致篮球教学效果非常不明显。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式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因此,学生期待学习篮球技能的心理培养是解决篮球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关键。文章对高校篮球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期待心理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篮球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期待 篇9

青春的悸动中, 你可曾期待一瓣心香, 陪你走到海枯石烂;

心灵的迷惘中, 你可曾需要一盏明灯, 照你翻越峻岭崇山;

学海的拼搏中, 你是否翘首一叶扁舟, 载你踏上成功彼岸。

《中学生学习指导》高中版, 你烦恼时的朋友,

迷茫时的导师, 疲惫时的避风港。

我来了, 期待与你牵手!

《中学生学习指导》 (高中版) 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辽宁教育宣传中心主办的期刊 (月刊) , 旨在“贴近高中学生, 走进学生内心;传递正向价值, 培养高尚品质;指点学习方法, 提升学习能力;归纳教材难点, 把握高考脉络”, 充分体现“知识性, 趣味性, 权威性”, 做到对信息传递的“敏锐, 快捷, 准确”, 做到对情感输出的“精致, 新颖, 温暖”, 以期更好地为广大高中生读者服务, 成为高中生的良师益友和师生互动的良好平台。

《中学生学习指导》 (高中版) 共分“高中起飞”和“高考冲刺”两个版本。“高中起飞版”的主要读者对象为高一和高二 (上) 学生, “高考冲刺版”的主要读者对象为高二 (下) 和高三学生。

《中学生学习指导》 (高中版) 版本为正16开, 内文共64页, 套色印刷。定价为每册8元, 半年订价48元, 全年订价96元。欢迎踊跃订阅。

邮发代号:8-187 8-188

国内统一刊号:CN21-1063/G4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820X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南大街85号邮编:110031

学习期待 篇10

青春的悸动中, 你可曾期待一瓣心香, 陪你走到海枯石烂;

心灵的迷惘中, 你可曾需要一盏明灯, 照你翻越峻岭崇山;

学海的拼搏中, 你是否翘首一叶扁舟, 载你踏上成功彼岸。

《中学生学习指导》高中版, 你烦恼时的朋友,

迷茫时的导师, 疲惫时的避风港。

我来了, 期待与你牵手!

《中学生学习指导》 (高中版) 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辽宁教育宣传中心主办的期刊 (月刊) , 旨在“贴近高中学生, 走进学生内心;传递正向价值, 培养高尚品质;指点学习方法, 提升学习能力;归纳教材难点, 把握高考脉络”, 充分体现“知识性, 趣味性, 权威性”, 做到对信息传递的“敏锐, 快捷, 准确”, 做到对情感输出的“精致, 新颖, 温暖”, 以期更好地为广大高中生读者服务, 成为高中生的良师益友和师生互动的良好平台。

《中学生学习指导》 (高中版) 共分“高中起飞”和“高考冲刺”两个版本。“高中起飞版”的主要读者对象为高一和高二 (上) 学生, “高考冲刺版”的主要读者对象为高二 (下) 和高三学生。

《中学生学习指导》 (高中版) 版本为正16开, 内文共64页, 套色印刷。定价为每册8元, 半年订价48元, 全年订价96元。欢迎踊跃订阅。

邮发代号:8-187 8-188

国内统一刊号:CN21-1063/G4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南大街85号

邮箱:gaozhongsheng_2014@163.com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820X

邮编:110031

我们的美容期待 篇11

美白科技日新月异

你有没有发现,“美白”这个议题在亚洲市场已掀起一阵狂潮,不但所有日系品牌皆将其摆在最重要的地位,就连许多欧美品牌也特地研发出适合亚洲肤质的美白产品。资生堂UVWHITE嫩白露原本就是美白抢手商品,今年改良式的ADS输送系统能将有效的美白成分熊果苷以直接穿透细胞的方式运送至肌肤里层,让美白效果更快。同样红透半边天的SK——LL以PITERA酵母菌成分成功打响知名度,但从美容科技上看,许多人仍将它看做是一个谜,不过一旦当SK-II变成全球性的品牌之后,势必将透露更多酵母在美容保养品上的秘密。

未来保养,更上一层楼

就保养的趋势而言,“抗老化”是首要的重头戏,你不能说今年流行抗老,明年抗老议题就会落伍,因为年龄会不断持续增加,女性当然也会一直关心抗老话题。以法国南部与北部的阳光来说,一般人可能会认为生活在南方的法国人因为照射到阳光的机会大,所以肌肤一定会比北部人容易晒黑、老化。但是实验结果却正好相反,北部人肌肤老化的情形居然比南部高了30%。出乎意料的结果证实,不论外在环境如何,每个人在接触阳光时会表现出不同的结果,所以在全球推出同一个产品是行不通的,应该调配出每个人适用的保养品才对。

这种说法也与现在新强调的肌肤三层效保养观念不谋而合,即每个人都会因为每天所面临的状况不同,使肌肤有不同的改变,所以每天使用的保养品也该有所变化。在早晨最好于镜子前检视一下自己的肌肤,看看今天的肌肤缺少了什么,这与个人化的保养观念是一致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我们身边也会出现以独特的肌肤三层效做为明星疗程的美容院,包括穴道按摩、淋巴引流与肌肉按摩等;而且不同的人所使用的产品也有所不同,真正让你的脸也有绝对个人化的享受。

SPA会有更进步的诠释

讲究心理层面的享受,一直是美容品所肩负的责任之一,所以才会出现愈来愈多针对心灵层面的保养品。说的明白一点,现在时兴的SPA部分原因也是如此应运而生的。含有嗅觉香氛的产品一直被各品牌所重视,像资生堂上市不久的ZEN系列已创下惊人的回响;而相继出台的身体与脸部制品,让爱用者可以全身上下感觉单纯的CREEN TEA。伊丽莎白·雅顿同样推出的GREEN TEA绿茶系列,以清新冰凉做为身体的号召,随后的CREEN TEA绿茶芳疗路线也延伸至瘦身产品,相信会更符合大众的需求。

美容也有新乐趣

学习期待 篇12

自我效能感源自三个方面: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信心和自我的肯定。因此数学教师只有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我效能感, 他们才会愿意在较疲累的状态下坚持自主地学习数学。那么, 该怎样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呢?

一、巧设数学情境, 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才愿意学, 而且接受得也快。因此要想让学生产生自我效能感, 教师首先就要让学生产生“我对这个数学知识很感兴趣, 我想要学好它”的想法。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 在课堂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中, 我把学生当前最感兴趣的上网流量套餐的选择方案运用于教学当中, 使得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此外, 我又创设了一个“鸡兔同笼”的问题情境, 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热点问题、焦点问题, 学生都有一些独特的解法, 将它运用于二元一次方程组, 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同时, 这个情境与小学知识紧密联系, 符合科学认知规律, 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用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精湛的教学艺术, 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尽可能地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乐趣。

二、挖掘教材动力点, 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程度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的, 意思是人们对于自身能否利用所具有的技能成功地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在初中数学新课程中潜藏着很多可利用的学习驱动力, 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挖掘这些动力点, 以点带面, 便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感, 诱发学习动机, 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就能真正地唤醒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期待。

我班有一个学生, 他是一个很聪明但很淘气的孩子, 再加上家里没人管, 致使他沉迷于电脑网络中。有一次班里电教平台的电脑出现故障了, 同学们都无计可施, 而他却只是按了几个键就把电脑弄好了。我借助这次事件, 特意表扬他, 顺带鼓励他认真学习数学。同时, 我推荐他做我们班里的电脑平台管理员, 以后遇到什么电脑问题都找他帮忙, 一段时间之后, 他上数学课也变得越来越起劲了。

三、帮助学生体验成功, 强化学生的自我肯定心理

只有学生学习动机不断生成, 才能让课堂成为学生体验成功和自我发展的主渠道。我们的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 且尽可能地帮助学生体验成功, 这样, 学生才能肯定自我, 数学教学才能成为高效的教学活动。

(一) 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教师要敢于舍弃自己高高在上的“权威”, 努力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自己的活动空间, 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个体学习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我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 然后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 再按照“明确学习任务──合作探究──交流学习──反馈结果”的学习流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课堂, 不仅使每个参与者都能充分表现自我, 而且使他们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 也接受他人的评价, 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 要充分肯定和激励学生

在课堂交流过程中, 教师要有耐心, 不能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要尽量启发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要面向全体学生, 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总之, 在与学生交往中, 教师要努力让每个学生感到自己的和蔼、可亲、可敬, 进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把学习当作一种幸福, 一种享受。如有一个初一的学生, 由于父母常年不在家, 没人管教, 听小学老师说他上课从来坐不定三分钟。于是我抓住学生第一节课想给老师一个好印象的心理, 在上第一节课时我就适时地抓住他口算准确的闪光点并大力地对他进行表扬, 立刻使得他对数学产生兴趣, 然后我再不失时机地向他提出一点的要求。通过一学期的努力, 他期末考试由原来的7分变成了五十多分。

(三) 适时组织竞赛来强化成功体验

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发展轨迹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学习中有了兴趣并不表示已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维持, 不仅依赖于学生的主观愿望, 还需要外部的不断刺激。适时地组织学习竞赛, 是学生“自我求成”的需要, 不仅能强化他们对成功的体验, 更能有效地形成学生的外在动机。所以, 我会利用每天早读时间, 结合所学过的知识点, 设计不同形式的数学竞赛, 有时是个人的, 有时是小组的, 学生们在这种积极的竞争的氛围中乐此不疲地学习, 也就更自信, 更爱学数学了。

上一篇:沧州精神下一篇:法律性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