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开展德育教育论文

2024-08-29

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开展德育教育论文(共10篇)

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开展德育教育论文 篇1

小学体育教学中应融合美育教育论文

一、对生活美的体验

美来自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体育运动、竞技、游戏不仅仅是人的情感的渲泄,更重要的是人改造生活的需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生活美的教育。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身体活动,促进青少年身体的正常发育,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过程外,融合对生活美的教育。另一方面开展野外体育活动,更能使学生达到对生活美的教育。因为举行此类活动,学生通常都要准备食品及其备用灶具,在活动中,学生要生火、做饭、搭帐篷、确立方位、使用地图和指南针等。在出现伤病的情况下,还要会医务急救和排难,学生通过自身劳动,锻炼了独立生活能力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

二、对情感美的感悟

现代教学论强调快乐的学习情绪,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和利用提到了相当重视的地步。但在一般情况下这种非智力因素是为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服务的。但这里把情感放在了教学内容和追求目标的位置上,是要求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美的情感教育,即培养其良好的情感品质。要实现其目标,必须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因素:

1、在教和学的关系上,强调学生是教学主体、学习的主人,实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是实现目标的前提。使学生把体育的`学习建立在自身愿望需求的基础上,这是实现目标的基本保障。

2、在教学的观念结构上,主张教学活动是认知、情感、行为这三种心理活动有机的统一,这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强调体育课必须情知交融与身体发展并举,体育教育结构应是融认知、情感与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

3、情境的创设、场地的安排、教材内容的选舍,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参与机会,都有成功的感情体验,使他们在“心态平衡发展”中产生强烈的体育爱好,养成喜欢学,以苦为乐,乐此不疲,自觉锻炼的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又如场地处理安排上,仅跑道上划白线和不划折线,学生跑起来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觉,所以,在场地器材布置力求美观新颖,学生产生新鲜感。又可以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情感因素,准确及时地给予培养,促使其情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4、个性的尊重并能使其充分发展是实现目标的基本方法。遵循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体育、个性及兴趣、爱好上存在差异的认知规律,要用一种因材施教、分类组合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方式方法以及运动负荷等方面加以区别对待。特别强调,因体育动作困难,身体素质差比不上其他同学而产生紧张、畏惧、出现信心不足、抑郁心态等不良情感品质时,教师更要细心、耐心辅导、充分鼓励等手段,以求达到学生心理上的转变。

三、对真善美的领悟

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外形极其丑陋,但他却感人至深,正是由于他具备了真与善的品德,才使得他有一种崇高的美的形象。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真善的教育,即如何“做人”的教育。如教师可及时抓住体育比赛中时常出现的运用不正当竞争手段,靠投机取巧获胜的现象,是对学生的误导,因此从人的本质上去弘扬真正的人格精神,从体育精神方面去教育学生,认识和理解体育比赛对参与者行为规范的要求。在树立集体主义精神的同时,还必须做到实事求是,遵守规则,言行一致,做一名名符其实、堂堂正正的胜利者。面对体育运动中艰难困苦对人体生理负荷能力的挑战,能否做到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面对体育竞争中,时时刻刻有失败的同学,竞争对手意外事故发生的情况下,能否及时得到其他同学的友爱、温暖和帮助等等思想认识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有意无意之间悉心培养。

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开展德育教育论文 篇2

一、在小学阶段开展青春期教育的缘由

(一) 青少年的早熟要求青春期教育提前

一是生理的早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物质水平的提高, 人们过多地食用高能营养的产品, 特别是孩子们在长身体的时候, 大量地补充营养。这些高能营养食品以及孩子们爱吃的肯德基、麦当劳等食品中, 都含有促使儿童早熟的激素。据资料显示, 当前女性青春期始于10岁-12岁, 男性青春期要晚两年, 一般在12岁-14岁。青春期的提前与当前营养的丰富是分不开的。二是心理的早熟。信息时代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便捷。电脑的使用让人们足不出门就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信息获得之迅速、方便, 使一些人沉迷于网络 (其中包括一些青少年) 。网络上不乏对于性知识的传播, 孩子们通过网络会轻松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此外, 如今的影视作品都是以感情生活展开, 打开电视比比皆是, 歌曲更是如此, 每一首歌都是关于爱情的, 真正适合青少年的影视作品或歌曲少之又少。孩子们在这种氛围下成长, 自然而然的会使他们过早地接受本不是他们的年龄阶段所接受的东西, 可以说网络、电视、杂志等传播媒介起到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 引发了青少年心理早熟。

(二) 青少年犯罪、吸毒、自杀等问题迫切要求及早进行青春期教育

近年来,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居高不下。2006年, 占全部刑事案件立案的70%, 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 且年龄越来越小 (14岁-18岁年龄段上升较快) , 青少年吸毒者占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的72%。此外2006年青少年自杀身亡者占死亡人数的26.04%。姑且不谈造成这些问题的社会、家庭等原因, 我们都知道“内因起决定作用”, 青少年犯罪、吸毒、自杀是与其自身的问题分不开的, 严格的说是与自身的心理问题分不开的。青春期的青少年是一群特殊的群体, 他们有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易受同伴群体的影响, 缺乏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并且怀有一颗好奇的心理, 任何事情都想去尝试, 正是存有这种心理, 稍不慎就误入歧途, 等到“再回首已百年身”。埃里克森的“八阶段”指出人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某种心理问题, 都要对周围环境提出的特定社会要求做出反应。如果个人能成功地解决这些问题, 就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积极的反应。如果个人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就会出现“认同危机”, 给以后的社会过程留下隐患。为了避免青少年犯错, 就要在小学阶段给他们传授健康、正确的人际交往知识, 从而当他们步入人生十字路口时, 不会迷失方向。

(三) 小学阶段青春期教育的内容

以往一讲到青春期的内容, 很多人认为就是“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三个方面, 其核心就是“性”。其实把青春期教育的内容归在“性”上, 过于局限。青春期教育还应包括心理、社会交往、道德法纪等方面的知识。青春期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要求把青少培养成“四有”新人。生理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心理的变化, 要在进行青春期生理知识教育的同时进行心理知识的教育, 要教会孩子们正确对待男女之间的友谊, 建立健康的男女关系,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做到自尊、自爱、自重、自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远离毒品、预防爱滋病、学会正确交友。此外, 要懂得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不做违法犯罪的事。考虑小学阶段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有限, 如果内容过多, 就难以掌握, 如果过少, 就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因此要适量, 并且还要适度, 其知识的内容不能超过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水平。

二、数据分析

由表1可知, 64.2%的小学生对其青春期的知识有所了解, 还有7.5%的学生不了解。

由表2可知, 22.4%的小学生认为青春期开始的年龄是11岁, 13.4%的认为是12岁, 10.4%的认为是14岁, 9%的认为是13岁, 7.5%的认为是10岁。可以看出学生们认为青春期开始的年龄主要在11、12岁。

由表3可知, 12岁中有喜欢的异性的学生占38.5%, 13岁中有喜欢的异性的学生占23.1%, 14岁中有喜欢的异性的学生占30.%。从这些数字可以反映出, 学生们在11岁-14岁进入青春期, 在这段时期生理结构开始有变化, 随着生理结构的变化引起心理结构的变化, 他们会对异性产生好感, 想增加与异性接触的机会, 在接触与了解的过程中会慢慢的喜欢上异性, 结果导致早恋。可以说11岁-14岁的青少年正处于早恋的高危人群中。

三、小学阶段开展青春期教育的意义

(一) 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随着现代青少年进入青春期的年龄普遍提前, 大部分学生在五、六年级即小学高年级阶段就已进入了青春期 (主要集中在10岁-12岁) , 在这个转型的时期, 渴望与异性接触, 希望了解异性, 在这种青春懵懂时期, 他们分不清友情与爱情, 往往视友情为爱情, 进入早恋。青少年的早熟引发了他们对性知识的好奇, 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 从不敢公开询问, 而是私下里通过看黄色书刊、影碟、浏览黄色网站……偷偷地探索。这种通过不正确的方式得到的信息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它使青少年失去理智, 做出荒谬的事, 例如, 少女怀孕、性行为的早期化, 这些问题的发生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 也给他们的身体、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此外, 青少年吸毒、犯罪等问题也是非常严重, 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基于这些, 我们不能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所存在问题有任何的大意, 青少年事关社会安危, 减少青少年犯错的可能性, 就必须在他们小学高年级时开始进入青春期时进行青春期教育, 以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心理, 打破神秘感, 在成长的道路上给与他们指导和帮助, 让他们有一个快乐﹑健康的青春期。

(二) 是学校改进教学模式的体现, 顺应现代素质教育的潮流

在我国, 从小学到中学, 一直都有主、副科之分, “语数外”被公认为是主科, 而像“生理、卫生课”、“劳动课”等被认为是副科。学生们将“主科”放在首位, 而往往轻视“副科”, 这种区别的对待不同的学科, 结果导致学生们的知识结构成畸形发展。学校也是如此, 对待副科, 无论是教学管理, 还是师资队伍上都是是有明显差异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确实能够使学生们在文化课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但当学生们逐渐进入青春期时, 像早恋、打架等问题屡屡发生, 这与传统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关系。西方国家从小就注重对孩子的青春期教育, 把青春期教育和文化知识的培养摆在同等的位置, 孩子们懂得自己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同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远远落后于他们,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教育模式并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 改革旧的教育模式, 开设关于青春期的课程, 是顺应现代素质教育潮流的, 不可逆转的, 对我国教育的完善、发展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三) 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的发展

在与时俱进的今天, 青春期教育也要与时俱进。青春期教育不应只是一个知识性的教育, 而应是一个建立高尚道德观、价值观的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对青少年教育的好与坏, 直接关系祖国的前途和命运。青春期教育帮助孩子们了解自己, 认清自己, 把握自己, 事事以德为先, 是“以德治国”的一个体现。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与青少念的精神面貌有很大关系, 通过青春期教育, 让他们了解科学的知识, 提高自身的素质, 健全人格, 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是有利于我国精神文明的发展。

四、结论

通过对以上的分析, 我们更加确定在小学阶段开展青春期教育的必要性所在。当前青少年进入青春期的年龄普遍提前, 在10岁-12岁左右, 也就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处于青春期开始的阶段, 他们处在生理结构的变化阶段, 同时也处于心理变化的阶段, 生理的变化会引起心理的变化, 早恋现象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 这与青春期的这些变化存在直接联系。传统教育对青春期教育的不重视, 导致学生们在这方面知识的匮乏, 当面对有关青春期的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 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这与现代素质教育是相悖的。青春期教育随着青少年生理, 心理结构的变化而开设的, 它对青少年健康的成长, 顺利度过青春期具有重大的意义, 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青春期教育对于青少年早期社会化影响深远。

摘要:青春期教育是随着青少年生理、心理结构的变化而开设的, 它对青少年健康地成长、顺利度过青春期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青春期教育,青春期,小学高年级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李朝霞.在小学开展性教育的一点思考[J].人口研究, 2002 (22) .

[3]、李力红, 廖凤林, 郑咏梅.关于小学青春期教育的思考[J].人口研究, 1999 (6) .

[4]、王献芝.论开展青春期教育的必要性[J].河南教育学院报, 2003 (6) .

[5]、鲍杨.青春期教育刻不容缓[J].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1 (4) .

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开展德育教育论文 篇3

摘 要: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是传授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把学生的道德行为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各项活动之中。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渗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230-01

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有十分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我在下面的几个方面做了点点尝试:

一、必须明确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生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形成的重要时期,其中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其内容的特殊决定了它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代替的育人功能。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德育教育应该从小学低年级就抓起,并始终贯彻于各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材、进行教学等各环节中,都要有意识地考虑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要坚决贯彻知识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的原则。尤其在今天,我们更应该摆正位置,明确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二、重视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特别是近现代以来,数学家华罗庚和陈景润等对数学发展做出的贡献,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教师要以此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献身祖国事业,以培养学生刻苦的学习态度。再如,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我就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和我们浏阳近几年来的财政收入等数据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我们家乡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我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告诉学生: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中国有着悠久的数学史,数学教材中也收入了很多生动的素材,教师要结合这些素材,向渗透德育教育,达到真正的“育人”教学。

三、课外活动中德育的拓展

真正的教育是课内外一起的结合体,思想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教师要学会拓展教育的空间。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月的用电量,然后计算全班同学家庭一个月、一年的用电量。这样即使学生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节约用电,科学用电”的教育。又如,在学习统计图表知识后让学生走向社会,调查改革开放后当地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情况。调查了解当地农民家中各种高档家电的普及率:电话98%、冰箱90%、汽车68%……结合教学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成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的热情。我们要在教学中更好、更妙地进行德育渗透,做到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渗透德育的策略性,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们应该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会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使学生各方面和谐地发展。

四、联系实际生活开展德育教育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摄取有关德育信息,及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她是这样引入课题的:演示举世瞩目的中国“神舟五号”成功升空的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舟五号”发射时间是几时?结束时,再演示“神舟五号”成功返回的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舟五号”返回的时间是几时?教师通过联系生活中出现的振奋人心的大喜事来引出课题和收尾,这样既能及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外界的信息,又能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又如,很多老师在教学统计的知识时,都很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如调查改革开放前后家庭拥有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小轿车的数量进行教学;或者收集历届奥运会获奖的金、银、铜牌数进行教学,类似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摄取现实生活中与数学紧密相关的新颖信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听到经济飞速发展的心声,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报效祖国而奋发读书的热情。

新课程标准指出:“德育是小学数学必须完成的一件重要任务,从一年级起贯穿在各年级的教学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小学学科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接受能力,深刻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智、情、意身心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出能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吴 梅.关于小学德育理念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1(32).

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开展德育教育论文 篇4

语文教学是具有高度技艺的活动,是教师在遵循语言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特定的教学对象所进行的艺术性创造。既然是一项创造,那么语文教学本身就具有了对学生进行心灵创造,即德育的性质。小学语文对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新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都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新的精神。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一点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也就是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的任务。因此,我们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渗透德育,使学生能养成各方面的良好品德,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我认为,以下几个途径是可行和有效的:

一、教材内容是极好的渗透德育的途径

小学语文教材形式多样,有古诗、散文、诗歌、故事、童话、寓言、记叙文、说明文等。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古今中外,爱祖国、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热爱自然、遵纪守法等,简直可以称为德育的一本“百科全书”。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渗透德育。例如,《诚实的孩子》,讲述伟大的革命家列宁小时候去姑妈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后来他主动把事情告诉了妈妈,写信给姑妈承认说谎的事。在教学中,我借助列宁这一楷模,教育学生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做个诚实的孩子。《富饶的西

沙群岛》一文主要介绍了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我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向学生展示这一宝岛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物产,从而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们还能借助语文教材中蕴藏着的各式各样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通过学习描写日月行星辰的《看月食》、《海上日出》、《火烧云》;描写山川草木的《黄山奇石》、《桂林山水》;描写花鸟虫鱼的《荷花》、《燕子》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美的情感。再如学习表现智勇双全的《王二小》,表现劳动美的《捞铁牛》,学习表现爱科学的《数星星的孩子》等,让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说,借助教材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技能技巧。基础知识的习得,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的实践活动,有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包括课内的朗读、写作、演课本剧;课外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根据小学生善于具体思维的特点,在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能取得更显著的效果。

(1)在朗读训练中渗透德育。

朗读活动是小学儿童最初的阅读活动。人类语言学研究表明,朗读并非机械地把原文读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成读者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师可以在朗读中巧妙地渗透德育。近几年,我校进行了“以读为本,悟情明理”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课题研究表明,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入情地读,能帮助教师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如《北京》一文,第二段和第五段都是描写北京夜景的。“广场四周,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一束束灯光照着古老的故宫,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河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这两句我让学生用适当的语气和停顿,读出对北京的赞美,激发起学生对首都的热爱之情。又如《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指导朗读,激发学生的情趣。“下雪啦,下学啦!”是儿童看到下雪时高兴心情的自然流露,模拟读能激发学生对该自然现象的好奇,从而培养学生爱自然的情感。中间两句描写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在雪地上快活地跑来跑去,留下一串串“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我让学生在轻快活泼的朗读中知道了四种动物爪子有不同形状。最后两句用问答的语气读,一问一答中知道了青蛙冬眠的特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学生初步了解了几种小动物的一些特点,更希望知道多些有关动物的知识。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

(2)在作文实践中渗透德育。

作文是思维创作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人、事、景、物,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在习作过程中,教师只要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

起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便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低年级看图写话作文,根据图意“一位少先队员扶一位老奶奶过马路”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教师可指导学生看图明意,教育他们关心帮助老人是一种美德。又如教学第四册复习六“小熊真可爱”这一看图编故事作文时,我在学生编出了小熊拉着爸爸的胳膊不让他去砍树的基础上,给学生讲述了我国的环保现状,教育他们要保护树木资源,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在练习写简单记述文时我还注意在选材中渗透德育。如“写班上发生的一件事,”指导学生可以写“劝架”、“成立图书角”、“评选班干部”……从而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努力为集体作贡献,积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等。在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书信等作文教学中也应渗透德育。公务员之家

(3)在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教学是课内外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语文的教学更加离不开课外实践。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的良好品德来源于实践,也反映在行动上。教师可以根据课内教学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巩固、加深课堂教学的效果,把德育落到日常社会生活中。如教学《雨中》一课后,我在班上开展“好事周”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在一周内尽可能多地做好事,在班会课上汇报,体会帮助别人后的快乐心情,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品质。在学习第三册识字学词学句第一课后,我让学生查阅课外书籍,搜集图片等资料,了解我国的名胜古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完《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后,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精神,我特意联系市公交公司,开展了“我当新时代

小雷锋”活动,让学生当了半天义务公共汽车服务员。在学生高涨的热情中,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理由现代化的多媒体电化设备,开展德育辅助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各种多媒体电教设备已经成为辅助教学的必要手段,它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地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电教设备,渗透德育。如播放录音,演示课件,看录像片段等。例如在教学《海上日出》时,我配以精彩的动画课件和悦耳动听地乐曲,使学生在至真至美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开展语文教师各项竞技活动,创设校园良好的语文学习大环境,为学生树榜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德育

著名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在语文学习的大环境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很重要。例如,我们学校为了发挥学生这种自身的教育能力,努力开展语文教师各项竞技活动,有校内“语文评优课”、“镇语文教师下水文赛”,“朗读大赛”、“市青年教师创新教学观摩赛”、“佛山市课本剧大赛”,出版“教学后记”专刊等,为学生创设了浓郁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学校语文教师所取得的各项成绩中受到感染,得到动力,并督促自己,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向上精神等,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当然,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途径决不仅仅是以上几种。但是,只

要我们有了渗透德育的教育意识,在常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德育,积极去探索,就会有丰富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李维主编《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徐家良主编《小学语文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开展德育教育论文 篇5

摘 要:在小学教育中, 语文属于一门比较基础的课程。语文课程具有极强思想性, 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更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本学科。在新课程要求下, 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识字造词, 还必须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就应将教书与育人二者结合起来, 采用科学的教学法, 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 真正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虽然许多教师都在探究德育教学的渗透, 但是效果不佳。因此, 研究小学语文课堂对德育教育的渗透具有实用价值。本文阐述了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 并提出语文课堂对德育教育的渗透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德育教学; 渗透;

自古以来, 每位教师的真正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怎样才能够做好教书育人, 是教师探究的永恒课题, 同时也是每位教师一生为之奋斗的实践课题。而小学生犹如一张白纸, 单纯、想象力丰富, 因此在教学中更需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在新课改下, 要求语文教师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 将思想道德渗透到教学中, 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许多语文教师在不断努力, 但是德育教学渗透还处于探索阶段, 还需要不断探索来实现小学德育目标。

一、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德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极长一段时间内, 小学语文教育都被定义成读书识字的学科。但是从国家教育部门对语文教学要求来看, 开设小学语文教学初衷不仅要求小学生从学习中掌握汉语知识, 还需要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学。由此可见,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学对提高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事实上, 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可知, 教材中有许多与小学生德育相关内容, 这些内容不仅提高了德育教育手段, 同时也是开展德育教学的必要材料。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其重要意义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丰富小学德育教育渠道

语文是我**语, 更是人们交际的重要工具。教育必须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素质, 教师要用爱心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态度、情感及价值观;这是语文理应承担的责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不仅要培养小学生智育, 还要减负着提高学生美育、德育等为重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 能够让德育工作能更深刻, 更加生动, 学习语文知识不仅能够掌握一门语言, 还能够使用一种工具, 开阔学生的想象与思维能力, 感受生活中的人文关怀及传统美德。

(二) 促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生在人生观及价值观上还是一片空白, 他们就会依据自己所需情景活动去感悟、去经历, 建立个人的价值理想, 提高个人的生命质量、文化素质。而在语文中开展德育教学, 能够培养及完善小学生的人格, 引导小学生将所学知识、美德融为一体, 让语文课堂成为培育情操的`阵地。

(三) 实现语文教育的有效性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 实现教学有效性是教师教学的终极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 教师就必须要打造出“有效课堂”, 开展“有效教学”。要实施语文的有效性教学,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 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引导小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最后要开启小学生心智, 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及高效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堂渗透德育的对策

从前面分析来看, 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德育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教学过程中, 怎样才能有效渗透德育, 是相关教师探究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体验, 谈谈小学语文课堂对德育的渗透。

(一) 渗透德育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课堂要渗透德育, 并不是教学中讲一些大道理就能实现, 而是要依据学生基本情况遵守一定渗透原则。

(1) 以理动情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 渗透德育最简单方式即要给学生开展理论教育。讲道理, 以理服人, 因此教师就必须要降低高高在上的态度, 让学生摆脱权威性的管理及束缚。要开展以理服人, 就需要建立师生平等的姿态, 采用富有情感的交流方式, 让学生从中感受教师话语中的情感, 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 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引导学生解决与协调相关问题。只有这种以理动情, 才能够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共鸣, 才能够达到渗透的效果。

(2) 以榜样渗透德育

在小学教育中, 教师自身的品质及形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 教师身上的正能量可能会影响学生一生。因此在渗透德育中, 榜样影响是一种重要渗透方式。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以正直、生动的形象去教育学生, 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效仿心理, 通过效仿逐渐提高学生自身道德修养。对小学生而言, 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初步发展, 但分辨思维还处于形成阶段, 因此正面的形象榜样比讲道德更具说服力, 小学生也易于接受。

(3) 以情景施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授课前, 教师不但要依据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方式, 还要针对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陶冶情操。因小学生心理脆弱, 因此教师教学中融入情感, 融洽师生关系, 这样学生就会集中精力听讲。教师通过生动语言勾画讲解的内容, 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教师设计教学时, 因学生知识基础、思想变化及接受能力存在差异, 因此无法统一教学内容及方式, 就要依据学生实况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 创设出有层次的情景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

(二) 小学语文课堂渗透德育的对策

在渗透德育原则上,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德育, 从而实现德育教学的真正目标, 提高小学生的德育素质。

(1) 充分利用教材渗透德育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 就应该将讲解知识、培养能力及建立情感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该依据每个小学生实际所需, 不同德育知识用不同渗透形式开展德育教学。比如在培养学生节约知识时, 现在大多数小学生在家中都是小皇帝, 可谓是衣食无忧, 因此大脑中根本没有节约的概念, 不管是在家中还是在学校中都可能随意浪费。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悯农》的有关知识, 有效培养学生节约意识与劳动观念, 通过德育渗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节约意识与劳动观念, 不但能够体会到劳动者的辛苦, 还热爱劳动, 逐渐能够养成节约习惯, 同时在渗透德育中还要将劳动光荣作为主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中, 通过亲自体验劳动过程, 就能够感受劳动过程的辛苦。经过教师引领, 学生就能够感受到文章内容的感情, 从而增强学生节约、勤劳的道德品质。

(2) 在阅读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阅读教学属于重要环节, 而朗读更是培养小学生感情的重要途径。在阅读内容过程中, 不能仅机械地将文章朗读出来, 要运用丰富的感情去体会文章蕴含的感情。比如在讲解苏教版《微笑着承受一切》 (三年级下册) 知识时, 如果仅仅依靠机械朗读肯定不够, 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章内容中, 以饱满情感去细致、认真的朗读优美的词句, 就能够真切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发挥文章思想对小学生的启发与引导, 学以致用, 而且通过这种教学还让学生养成微笑、乐观地面对困难, 达到德育知识的渗透。

(3) 在习作中渗透德育

在习作训练教学时, 教师应该多将生活事物融入进去。生活不仅能给习作提供所需的素材, 还能够通过素材的借鉴渗透德育知识。比如教师以“有趣的运动会”为主题进行习作教学, 因为运动会是一项团结友爱的项目, 因此要求小学生以这个话题为写作主题,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的情感, 而且还激发了学生愿为班级争荣誉的情感。当然在习作教学中, 也可采用“保护环境”为习作主题, 由学生先以小组探究模式讨论写作思路, 然后在组内交流保环境保护的想法, 最后才开始写作。通过这种教学模式, 不仅能够实现交流写作, 同时还能够培养环境保护的美德。

参考文献

[1]相霞.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11) .

[2]陈炜.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01) .

[3]刘浩然.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05) .

[4]相霞.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11) .

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开展德育教育论文 篇6

伴随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课程标准要求提高教师授课效果的同时,更要求要重视学生自身潜力的开发挖掘。为达成贯彻素质教育这一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论述如下:

一、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致使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和能力。实践证明,个体单独性的行为对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只有积极的情感感受和交流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而合作学习则是通过学生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整体协作和团队合作,十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等素质的培养,而且合作也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重视。

2.合作学习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兴趣爱好。合作学习由于设立了共同的学习目标,不仅要求小组个体成员要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更加要求组员之间、小组之间也必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能真正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努力。由于目标一致,学生之间在发生冲突时也能跳出自我,设身处地用别人的眼光看待问题,听取他人意见,从而在合作中相互学习中,培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情操。

二、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在合作学习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当老师把教学任务分解给各小组成员时,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小组活动的情况,或者即使参与小组活动,但在进行问题讨论时表现的不积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认真、缺乏主动性,亦或者是只关注个人任务而忽视小组的整体任务,缺乏必要的合作精神。

2.对合作学习中任务型问题了解不够深入。合作学习的任务一般会分为小组任务和个人任务。针对不同的任务问题,小组成员必须对问题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才能保证合作学习任务的有效实现,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在合作学习结束后,小组对任务问题的分析、探究不够深入,始终停留在问题的表面。

三、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方法

1.合作学习应有合理的教学设计。合作学习开展的好坏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课堂设计时遵循的一般程序是:第一步教师引导,教师通过所学课程的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入合作学习模式;第二步学生自学,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进入合作学习的自学阶段;第三步小组讨论,学生自学后开始小组内部交流和讨论,以解决个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第四步组间交流,组间交流在于解决多数学生无法解答、难度大的问题;第五步练习检测和评定,通过习题练习,实现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效果的检验和评定。

2.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要紧凑衔接。在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的各环节必须紧凑、相互衔接合理有序。有效的课堂教学引导能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教授课文前先向学生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学生学习新课程提供感性且丰富的材料。同时教师对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学习。开展小组讨论时,先对学生进行分组,保证组员间学习互相性。小组合作学习要以小组自学、讨论为主,同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不能理解的内容进行适时指导。小组之间的交流是合作学习中关键的一环,基本能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问题。练习评定则是通过学生的练习检测,检查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四、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教师在使用合作学习这种教学形式时,要特别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例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培养勇于发言的习惯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效果。

2.处理好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老师要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学进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可以有效避免只有好学生动脑,而困难学生未独立思考直接从他人获得信息的问题。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篇7

一、营造创新性的教学氛围

创新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脑力活动,它是发现新知识、新问题、新方法的一个过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从谈起。而在轻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会产生好奇心,激发自己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展开想象、开阔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自己创新能力的形成。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我再讲五年级上册《圆》这一节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圆的概念以及面积的求法公式,我会让学生动手去剪、去分、去拼,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还使得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从中都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操作的活动,能使学生得到较多的学习主动权,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应变能力。而且使全班学生智力活动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体现。

二、运用新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教学带来了无穷的魅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课件运行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出一种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是具体———表象———概念,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因此,创新性教学中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离开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开展主体性的学习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现和探索的主动权也交给学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譬如我在讲《认识分数》这一节时,先用多媒体教学,用flash动画把分数生动形象的表示出来。在教学了1/2这个分数后,让学生大胆的猜想生活中还存在哪些分数,学生说出了1/4、2/4、3/4、2/8、5/8等。我就适时让学生动手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折一折、画一画,小组讨论得出1/4、2/4、3/4的意义,教学效果表明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抽象的意义有了形象的理解,记忆深刻,而且对2/8、5/8,甚至3/17等都能进行很好的表述。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课堂知识,这说明形象直观的动画和自己动手的成果比课本上的枯燥概念要好理解很多。

三、创新性的解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探索多种解题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能力,即让他们通过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有能力通过这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进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说,数学教师应当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另外,要想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问题和悬念,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

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这两道题的理解进行解答,有的同学质疑这题根本就是条件不足,题本身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是因为多年的学习生活已经造成了他们思维的固化,就像第一题,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周长为24cm,那么只要长宽之和为12cm(一般长>宽)即可,所以长宽可以是任意数,这都可以构成周长为24cm的长方形。经过我的提示,同学们恍然大悟,面对第二道题学生的思维自然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促使他们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这样教学,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指导,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创新的重要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恰当的评价,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相信通过我们教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保睿.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6)

[2]谢传健.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03)

[3]付德明.小学数学创新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上).2014(10)

[4]朱云云.让花儿开放——小学数学创新无处不在[J].时代教育.2013(18)

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开展德育教育论文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情感教育;个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115-02

1 研究对象

初2010级新生开学一月后,从学生体检表中获得部分生理指标,结合学生升学时的体育成绩,我们选择了生理,体能指标相对均衡的初2010级(1-3)班和初2010级(4-6)班互为参照如表1,六个班的一般资料如表2。

表1

表2

二、研究方法

2007年下期10月-2009年下期12月,我担任这一年级六个班的体育教学,对初2010级(1-3)班将情感和个性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对初2010级(4-6)班按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六个班所上课均为320节学时,对初2010级(1-3)班的体育教学中融入了以下方面的情感和个性教育。

2.1在体育教学中加强互助友爱和集体主义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有些体育项目就是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好内容,如接力赛、篮球赛、排球赛等。另外,在体育教学中,用好体育小组长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帮助很大。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对技术的掌握情况,有目的培养学生轮换担任小组长这一角色,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表达和组织,善解人意和与同学之间互相沟通的技巧,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体育活动中需要同学之间相互配合来完成,这种交往与协作,使学生认识到彼此之间都有义务和责任来完成每个动作,同时也认识到自己成绩的取得和同学的帮助分不开的,正因为集体的力量,学生以各种方式使自己的心态,行动意向,与集体状态、行为相结合,以便集体所接受,取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赞许。产生心理与情感的共鸣。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各种教学竞赛、达标、创优等活动,提高集体的凝聚力,营造出集体成员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支持、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学生体验到将自身融入集体后自身价值得到实现而获得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与集体荣誉感。

2.2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给予了很大的选择权,趣味、游戏等内容逐渐成为主角,但体育的精神不能放弃。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增进“心理健康”,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勇敢拼搏精神是心理健康的中一表现,然而独生子女恰恰在这方面需要加强锻炼。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目的性、自觉性、自信心、坚韧性、自制力以及顽强和主动独立精神,而在体育教学中恰恰在这方面得到体现,体育教学中意志品质的培养既能从克服困难中表现出来,又能在克服困难中进行培养,对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承受能力方面帮助很大,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适当安排一些有难度、需要拼搏的体育活动,如中长跑、攀登、跳跃、负重等项目,培养学生克服和战胜各种生理、心理困难和外部环境困难的过程中,养成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的作风,培养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乐观、努力、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2.3 培养学生健康个性。健康的个性,不仅是学生心理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性产生于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离不开学生的活动,体育课堂空间广阔,学生在身体直接参与的游戏、运动和竞赛等学习活动中,不仅广泛开展社会交往,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个性,而且体育运动还能调节身心,舒缓学习压力,学生在体验运动的快乐和获得成功以后,能够增强自信心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节的发展。

2.3.1 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主动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多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合作,努力消除学生位居师威的精神负担。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心理条件。

2.3.2 理解、宽容、尊重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纪律实施弹性管理,松紧有度,多给学生自由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多运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教师还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错误,少些责备,多些理解和宽容,多运用表扬鼓励的办法,帮助每个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3.3 还学生的自主权,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愿望和潜能,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自主学练的条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学习能力去选择练习内容、练习形式和练习方法,独立的进行体育锻炼,拥有学习自主权,学生就会主动树立学习的自我意识,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体验体育运动的快乐,交流学习的经验,进而养成独立学习的健康个性。

2.3.4 培养创新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条件下,不断向新方法、新成绩、新目标挑战,在克服心理障碍,突破生理极限,拓展思维空间,更新学练方法的过程中,挑战自我,挑战同伴,强化挑战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2.4教学中开展挫折教育。受成长环境的制约,现在的孩子缺乏正确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挫折的能力。体育教学开展挫折教育,其本质就是借助体育运动的社会功能,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运动受挫的环境中,通过教师的客观引导和学生的主观调整,锻炼抗挫力,体育比赛的失败,游戏方法的失误,运动成绩的落后以及遭受同伴的嘲笑和埋怨等,这些都是体育教学特有的心理训练场。教师应该善于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受挫学生的闪光点,积极转化不利因素,多给予受挫学生以鼓励和表扬,培养勇敢顽强,积极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同时,教师以要巧妙利用其他学生在同伴受挫后的不当表现,正面教育学生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正确处理进步与落后,顺利与挫折,努力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相互鼓励的班风和学风。

三、结果

在2007年11月-2009年12月期间,学校组织开展的重大体育竞赛,对六个班历次比赛过程中的情感、个性及成绩进行统计分析。(附表3)

表3

结果表明,在体育教学钟融入情感和个性教育的班级与传统方式的班级在比赛的情感体验方面有差异,从表3可以看出两组参赛队员在运动场上的精神状态和运动潜能不相同,赛场上所表现出的情感体验第一组比第二组积极肯定从场上队员的情绪看,实验组比对比组稳定;从啦啦队来看,实验组大大多于对比组人数,而且口号多样化,并有负责人统一指挥,口号响亮,口号中也突出了班级必胜的信心,特别是在必胜相持时段,第一组比第二组表现出了更加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拼搏、共同进取的精神。再从团结协作方面看,无论是场上队员的表现以及场上、场下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前者都要明显优于后者,并且再赛前全班开会,提出具体要求,赛后认真总结经验,使集体的凝聚力再班上得以体现,前者再面对强手,他们靠运动员坚强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再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驱动下,团结合作,并肩战斗去面对每一个对手,从而获得了好成绩。

四、结论

4.1体育教学中融入情感和个性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良好的情感体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而且,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2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感和个性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世界。

4.3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以真实、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体育的认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4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和个性教育的条件,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和理解是情感沟通的基础,以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郑希付,普通心理学。2000年。

[2] 林锡江,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个性。2005(1)体育教学。

[3] 冯娅湘,应将情感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之中。2000(4)体育通讯。

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开展德育教育论文 篇9

郑州市金水区实验小学

2001年郑州市金水区实验小学自建校以来,一直坚持扎根常态教育教学,坚持抓好学生的习惯养成,夯实教育教学常规,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师的读书、写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一个指导思想:持之以恒。

学校始终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在加强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相对稳定的指导思想使学校和教师的工作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计划有序,便于学校统筹安排工作,利于教师个人长远发展规划的制订和实施。

二、一条主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其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为重要的是一个知识的建构者和创造者,一个教育理想的实现者。我们认为,在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发展中,教师是一个关键因素。教师的发展带动学校发展,又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把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鼓励每位教师都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一个可以研究一年、两年甚至一生的课题,建立长期的个人发展规划。

三、一个基本原则:基于常态。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不是一两次活动或者突击一下就能达到的。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脱离学生的成长谈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空洞的、虚无的、不具有说服力的。因此,基于常态的教育教学对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有利的,也是必要的。

四、读书、写作、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回顾六年走过的校本教研之路,梳理我校的一些做法和思考,我校持之以恒的把校本教研之路定位在:读书、写作、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之所以这样定位,是因为读书、写作和研究三位一体,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发展必定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构建民主、平等、合作、对话、创新„„的新型学校文化。

1.读书是最好的备课。

学校把教师读书活动进行了固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1)进行好书推介活动,营造一个读书的场。

我校在各学科教研活动中,开辟出好书推荐活动,要求以教研组为单位,每次推出1~3人,自制推介课件,推介时间为2至3分钟。在读书活动中,老师们深切地体会到:没有理论的支撑,反思是肤浅的,是没有深度的,所以只有“学习精彩,反思才会持续精彩!”,通过读书活动促使教师真正成为反思型教师。

(2)师生共同阅读,打造书香校园。

老师只有自己多读书,才能从众多的图书中、不同的版本中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推荐给学生,老师只有自己多读书,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家长如何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

几年来,我校教师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在我校,师生共同阅读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生不但有语文阅读活动,而且还开设了数学阅读,正在准备英语短文的阅读和科学学科书目的阅读活动。

(3)举行读书交流和展示活动,提升读书品位。

我校定期举行读书交流、展示活动,促进师生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读书交流促进了师生在阅读中一起分享和品位,让读书成为有滋有味的生活。

我校鼓励教师多读书,鼓励教师间加强读书交流,使每一位教师关注读书,热爱读书,善于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使教师养成读书的职业习惯。学校多次举行了教师读书随笔的展示和交流活动,评选出一批热爱读书的教师,学校也将一些购书券作为奖励,营造了浓厚的教师读书氛围,提升了教师读书的品位。同时,学校还不定期举行学生读书交流会,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读书,在读书中交流。有的年级举办了深受学生喜爱的换书活动,把学生看过的书进行交换,达到了买一本书看十本书、百本书的目的,让每个学生分享到阅读更多书籍的快乐。

因为“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校教师也才有了坚持多年的阅读活动。

2.鼓励教师坚持用教育叙事的方式书写教育教学随笔。

2002年10月,当课程改革迈向第二个年头的时候,学校领导经过反复斟酌和思考把书写教学随笔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突破口。书写教学随笔,可以梳理自己的教学思路,展开深入地剖析和思考。当我们把写作为提升自己专业化水平手段的时候,写的过程必然会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水平。

学生个案跟踪是教师反思教育实践的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认真地坚持而不中断地做学生成长记录的个案积累,能大大增加自身的经验积累,加快专业成长的步伐,对学生的进步成长也将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学校鼓励教师采用个案跟踪的方式,引导教师从教育的角度研究学生,研究教学。

学校魏霞、李小辉、王海梅等一批教师,坚持通过教育日志的方式将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困惑和问题以及处理方法、改进工作后的成效、感想都一一记述下来,以此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一步步向着教师即研究者的方向迈进。书写教学随笔,已经成为学校很多教师的一种工作习惯。

3.课题研究常态化,课堂教学课题化。

只有和常态的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的课题研究,才会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只有常态化的课题研究,才是具有生命力的研究学校要求教师加强预设,提高每一节课的生命质量。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把研究的视角锁定课堂,研究课堂、研究教材、研究教学、研究学生,关注教育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学校提出要上有思考的课,鼓励教师树立把常态课当成公开课来上的意识和思想,鼓励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加强研究课的教学。

学校提倡教师做研究。鼓励每位教师都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一个可以研究一年、两年甚至一生的课题。教师要研究的课题(问题)来自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研究结果反馈回来促进教学。当研究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就会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学校提出“加强预设,提高每一节课的生命质量”,把课题式教研与常规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学校鼓励教师把研究与日常课堂教学相结合,和常态教研活动相结合,发挥教研组群体智慧,提升研究的质量。

(2)在常规课堂教学研究基础上,加强研究课的教学。

各个学科都有对一个问题的持续探究,学校鼓励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加强研究课的教学。如语文学科做“阅读与习作”课题时,在每位教师常态研究的基础上,每个学期都会邀

请教师从图画书教学、课外阅读指导、读书交流、阅读评价等不同类型的语文教师进行展示和研讨,提高了学校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数学学科围绕“数学实践活动”的课题,把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机整合,探索一条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之路,学校把课题中的研究成果汇编成数学实践活动之教师篇(知识整理课例)、数学实践活动之教师篇(数学实践活动课例)数学实践活动之教师篇(数学实践活动研讨小结)、数学实践活动之学生篇(学数学用数学成果)等资源,并在全校推广;英语学科围绕“词汇”教学展开研究,把词汇教学落实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并将语音教学融入词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语音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美术学科李军老师经过两年多的摸索,寻找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科的人文性的有效途径,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写出了论文《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荣获郑州市教科研成果二等奖,郑州市教科研论文二等奖;„„

这些研究课,基于常规,带有浓厚的研究意味,教师不再拘泥于一个完美的设计,更注重于思考的实践和问题的解决。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研究课减轻了执教老师的压力,同时在实践中提高了老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用学生的研究促进教师的研究,教师的研究带动学生的研究。

我校除了关注教师的研究外,还开展了许多学生的研究,例如,我校语文学科开展了人物研究报告活动,让学生走进一个自己身边或想了解的人物,通过了解写出了许多有真情实感的人物研究报告(书);我校数学组也开展了我所走进的数学家活动,学生通过研究自己所走进的数学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激情,从数学家的成长过程中来汲取数学学习的力量,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努力的方向、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书)„„

学生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的研究,而教师的研究又带动学生的研究,师生在研究中一起成长。

(4)启动教师讲坛,让教师把研究成果与全校教师进行分享。

学校不定期举行教师讲坛活动。教师讲坛的开设搭建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自己很有见解的一些思考和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

教师讲坛,让教师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分享,让更多的教师在分享智慧的同时开启自己的智慧,梳理自己的研究成果。例如陈琳老师主讲的《创设魅力情境,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和王艳华老师主讲的《探寻数列的奥秘》就是很好的例子。

(5)举行教研组长讲坛,提高校本教研的向心力。

教研组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教研组也是孕育高水平教研成果的园地,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总之,教研组建设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从2002年至今,我校领导一直很重视教研组的建设,先后利用教研组长论坛把教研工作中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碰撞,推进教研组的建设。同时,我校也利用教研组长论坛对我校教研组长进行培训,提高教研组长的教研能力。

研究成为教师生成实践智慧的必由之路。正如我校王海梅所说:“我已经有着二十年的教龄了,也许在别人看来,这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但我从来不敢这样想,也没有这样想,我觉得我的教学生涯是从课改的那一天才刚刚开始。因为,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我渐渐领悟到了‘重复同一内容的十年经验与创造性探索的十年经验,这是两种不同质的教龄’。”这正是研究的魅力所在。

读书,促进了教师的研究和写作,而写作使教师更需要读书的支撑和研究过程中的思考,研究在读书中摄取“营养”,让写作更有深度。读书、写作、研究逐步走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生命历程。上有思考的课,写有感受的文章,做有思想的教师,这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学校努力的方向。

五、学校鼓励教师把个人的专业化成长与团队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开展德育教育论文 篇10

摘 要:计算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当然也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计算是小学生接触数学的第一步,有助于培养对数字的敏感性。计算的学习可以抽象,可以形象,而且必然是由形象到抽象的学习过程,即从数手指到心算,这就是计算能力的进步,同时也是计算思维的成长。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从简单计算开始,延伸到生活实例等。本文笔者以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基础,提出几点培养方法,希望能得到批评指正。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培养;思维品质;模式

要想确切地指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方法,首先要明确具体的思维品质种类,以及和数学计算之间的内在联系。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主要总结以下几点: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等等。具体在教学中如何培养,要根据知识点的不同,以及学生的思维特点等来进行个性化的课堂组织,而从教学规律上来讲,也能归纳为比较重要的几点。并且在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的计算速度,这无论对于数学学习的效率,还是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或是数学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关键的。

一、寻找问题特点,相似“相聚”,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从数学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讲,耐心和细心的思维品质非常重要,甚至是观察和举一反三能力的基础。培养耐心和细心,将特点相似的问题总结在一起,让学生一边解决,一边发现其中的问题。只有发现问题的不同点,才能据此来正确解决。从计算学习的角度来说,可以将百以内的加减法做成一个阶梯状的问题解决逻辑,解决第一个问题,才能攻克第二个。并且如果第四个问题回答错误,那就需要从第一个问题再重新开始计算。这样学生如同做游戏一般,而且每一步必须要谨慎小心。若是将这种计算方式组织成游戏的形式,让小组成员来完成接力,更利于学生耐住性子,去认真解决每一个问题。如?B续的计算题,第一堆答题卡为3+4=?等两个数字相加;第二堆答题卡为4+3+2=?三个数字相加;第四堆为4+5+2+6=?等等,数字一直增加,看哪位学生能够做快完成所有题目,做错必须再重新抽答题卡。这样学生会更加认真地完成每道题目,想要顺利通关。耐心和细心完全是可以通过教学培养出来的,也许有的学生数学学习天分比较高,思维比较活跃,但是在耐心和细心方面可能不如一些思维较慢的学生。所以这作为基础薄弱学生的优势,可以得到教师的肯定。并且在计算学习中,逐渐展现出优势,然后用此优势来弥补弱势,最终也能拔高数学成绩。

同时,寻找问题的共同点,设计相同或相似题目多遍训练的方式,也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可以是教师主动将一些相似的计算题目集中在一起,让学生多遍练习,从教师帮助一起计算,到后来的自己独立计算;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学习的计算题目来重新设计,并给出答案。在这一题目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就有对之前题目的一种总结,再反思,最后是以成果的形式呈现。寻找问题特点,发现计算题目解决的本质,将原本需要刻意记忆的知识变成一种自然,很顺畅地运用到日常计算问题的解决中。

二、分析问题本质,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建立数学模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步骤。因为许多计算题并不是以“加减乘除”的形式直接表示的,而是“藏匿”在许多文字之中,需要做题者将这些文字也数字化,最终用数字表示含义,并用数字解决。如:小明拿了35元钱去超市买东西,必须买的有10元的酱油、12元的面条、以及8元的苹果,请问小明还能留下多少零花钱。将数字提炼出来,并明确几个数字之间的关系:35-10-12-8=?提炼出这样的计算式之后,题目就几乎能够做正确了。再增加难度,如两瓶酱油,每瓶5元,这样的混合计算,更能锻炼学生的建模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例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从例题开始,带领学生进行深度的剖析,将数字的含义用计算来表示,最后发现问题。因为例题是教学的精髓,聚集了编者的智慧,更具有代表性。所以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一带而过,必须要给他们这个思维训练的好机会。另外,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切忌固化他们的思维方式。因为教学中会发现,一些学生容易犯“代入”的错误,遇到问题时,第一感觉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回想自己是不是遇到过。这样思维就受到了局限,也限制了思维速度的提升。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每次分析问题,都要邀请不同的学生进行,让他们说明“前因后果”,真正对思维进行锻炼。

三、大家来找茬,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虽然和细心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但是不能完全互相代替。这里的观察力尤指观察生活的能力,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思维品质。因为数学不是书中的科学,而是一门应用学科,特别是计算,在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利用数学计算这一学习机会,培养学生对数学应用的认识,也能够认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科学。例如举两个相似的生活实例,然后让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来分析其中的不同点。“小明有两个朋友,小红比小明的两倍还要多两个,小李的苹果个数是小明的加两个的两倍,请问小红和小李的苹果一样多吗?”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正是因为比较拗口,才更容易比较出区别。学生可能最初会认为是一样的,但是列出计算式之后,就会发现不同,这就是观察力,要培养对数字的敏感度。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基础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思维培养的关键期。通过对学生思维的重新梳理,和不断纠正与完善,定能训练地更高效和高成功率。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学生命的现象作文下一篇:婚礼答谢宴短信通知